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2024-06-29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共7篇)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篇1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在人教版《 生物学》八年级下册“ 生物的变异这一课中,既有探究活动,又要通过探究的结论来突破重难点,课堂时间十分紧张。为了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便于让老师捕捉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真实想法。采用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生物的变异》这节书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包含3部分内容: ①生物性 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②由探究花生果大小的差异 找出变异的原因; ③人类应用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2、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⑴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⑵举例子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⑶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2).能力目标

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 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⑴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⑵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2).教学难点

⑴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⑵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书的特点,在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适宜的情感鼓励,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起到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策略。

⑴创设情境让学生举例说出自己身边的生物变异的事例,并结合教材,得出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⑵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明确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除了跟遗传 物质基础不同有关外,还与环境因素有关,进一步延伸到由于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

⑶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通过教材介绍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 辐射育种的三种途径,通过身边的事例(肉鸡、蛋鸡、观赏鸡)的例证,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理解有关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了解不同选种、育种等方法的特点。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指导探究——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精析点拨——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通过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的性别遗传》,基本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着重让学生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并且重点掌握能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以及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学法指导具体如下:

1、预习导学——整体感知,了解全文。

2、任务驱动——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巩固提高。

4、当堂检测——查缺补漏,归纳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前的准备

准备两种性状相差极大 不同品种酌花生,指导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印发编好的学案。学生准备适当的测量工具,明确各自的任务,设计统计表格。(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引入:仔细观察P40四副图片并结合你周围熟悉的人以及生物,能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种生物呢?

导入新课:世界上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种生物,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既然生物性状的变异是如此的普遍。你对某一性状的变异做过较深刻的探究吗 ? 如果没有,就让我们在课堂上来探究某一性状的变异。

(二)、任务驱动,学案导学

阅读学案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对学习内容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认真阅读教材P41-P43, 参考课本的探究实验,以四人一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案学习任务一 特别提示:

1、取样要随机

2、测量果实的长度以毫米计,四舍五入。如11.5可算作12毫米

表达交流,组内同学合作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并请学生代表展示本组探究结果以及学案学习任务一的完成情况.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概括总结: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影响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阅读教材第44页至第45页内容,个人自主探究学习并完成学案学习目标二,知道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表达交流,组内同学合作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并请学生代表展示本组探究结果以及学案学习任务二的完成情况。

(三)、概括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自觉回忆所学知识,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与总结相结合,同步进行)

一、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变异分为

1、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

2、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环境变化引

三、生物的变异在培育新品种的应用

1、高产奶牛

2、高产抗倒伏小麦

3、太空椒(四)巩固记忆

快速学案上和黑板上板书的重点内容,同桌之间相互提问。

(五)、根据学习的情况,完成学案的能力提升

根据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堂练习,当堂检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

理化生组李海燕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这节课原本是测定花生果实的大小,但实验教师提供的是种子。因而只好用种子来做实验,当然从中也就发现果实与种子的区别还得强化。果真学生对花生果实与种子的区别还真模糊了。

前两天备《生物的变异》这节课时我还无法很好的把握对探究活动的重点应。昨天听了另一位生物老师的课后,我发现学生无法提出问题,无法正确画出曲线图。因而如何组织学生提出问题成为今天要解决的关键点之一。

我先对《生物的变异》的教材提供的材料做了分析,而后让学生围绕两个品种的花生种子大小与变异的关系提出问题。学生在讨论之后,依然把握得不好,从提出的问题来看,学生会将两个品种这个关键点给忘记了。如有的小组提出:我们为什么要测量种子的大小,我们测量种子的密度如何?当然也有同学提出:花生种子有大有小是变异的结果吗?

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得到我的肯定,但如何做好计划呢?还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探究两种不同种子的脂肪含量。对此我都给予肯定。我告诉学生,这些想法都是很好的。说明大家有动脑。但今天我们在测量大小要学生画曲线图。如何理解曲线图的作用,也是我们这个实验的重点。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认为问题要这样提为好:“两个品种的花生种子的大小存在变异吗?提出问题之后,大家开始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大家对量的控制基本不存在问题,我问过学生: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花生种子。学生都能回答出道理来。测量、统计之后,大家对如何画好曲线图存有疑义,不少同学举手提问。在指导之后,大家画得不错。

这个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我想应该包含不同品种之间的种子存在变异,同种品种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变异。

“生物的变异”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学生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教材上列举的“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通过举例学生很容易明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自然界中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学生又例举了更多的实例。这一任务很简单的就过去了。在学生自主进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主要是由学生结合课本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探究。鉴于时间关系和客观条件,只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分析讨论,然后老师让各组学生代表总结各自讨论结

论,最后由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如大、小花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说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看出大花生中也有个别的长度比小花生中个别长度要小的,不能以某一长度来作为衡量大小花生的标准。再让学生得出大花生和小花生的区分依据是果实的平均值,大花生的平均值要大。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提高学生分析资料探究性学习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缺乏两个品种的大小花生供学生实际操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此实际操作。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篇2

本专题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变异的类型及其判别方法, 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下面从基础知识梳理、命题热点探究、专题综合演练等方面进行突破。

一、基础知识梳理

1. 生物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1) 概念:生物变异是指生物的子代与亲代, 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出现差异的现象。

(2) 类型: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种类型, 如图所示:

由以上可见, 不可遗传变异仅仅是由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而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 后者主要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种来源。因此, 判断这两种变异的主要依据是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

2. 基因突变的概念、本质及判别方法

(1) 概念: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 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弊多利少性和不定向性、可逆性的特点, 经突变后产生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

(3) 本质:基因突变是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结果产生了新的基因, 改变了基因的“质”, 出现了新性状, 但没有改变基因的“量”。

(4) 判别方法:主要依据基因中碱基对的种类、数量或排列顺序是否改变, 而不是依据基因的数量是否改变。

注: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叫隐性突变 (如A→a) ;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叫显性突变 (a→A) 。突变的碱基对是3或3的倍数时, 对生物性状的影响较小。若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 影响的是亲代本身。突变发生得越早, 生物表现出突变性状的部分越多。

3. 基因重组的概念、本质及判别方法

(1) 概念: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狭义的基因重组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 非同源染色单体之间的自由组合, 以及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广义的基因重组还包括受精作用、基因工程和细菌转化过程。

(2) 本质: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 基因内部的结构不改变, 不会产生新的基因, 但会产生新的基因型, 使性状重新组合。

(3) 判别方法:自然状态下的基因重组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 但在基因工程中, 基因的数量会发生改变。

4. 染色体变异的概念、类型及判别方法

(1) 概念:是指染色体结构或者数目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生物的性状改变。

(2) 类型: (1)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主要包括DNA片断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 (2)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是指染色体数目发生的改变, 包括个别染色体增减和成套染色体 (染色体组) 的增减。

(3) 本质:无论是染色体结构还是数目发生变异, 基因的结构都不会改变, 即不会产生新的基因, 但基因的数量或基因的排列顺序可发生改变, 会产生新的基因型。

(4) 判别方法: (1) 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 (2) 依据基因的数量或基因的排列顺序是否发生改变。

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问题。

(1) 关于“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 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2) 关于“缺失”问题。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DNA分子上若干碱基对的缺失, 属于基因突变。

(3) 关于变异的水平问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属于亚细胞水平的变化, 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4) 关于不同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类型。病毒的可遗传变异唯一来源是基因突变;细菌等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 所以不存在染色体变异。在真核生物中, 上述三种类型都存在。

5. 染色体组的概念和判断

(1) 染色体组的概念。

(1) 从本质上看:染色体组的所有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 即在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的存在;

(2) 从形态上看: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

(3) 从功能上看: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信息;

(4) 从物种类型上看:不同种生物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同, 但是数目可能相同。

(2) 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1) 根据染色体的形态来判断: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 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2) 根据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 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 就有几个染色体组。

(3) 根据染色体的个数和形态数来推算:染色体组数=染色体个数/染色体形态数。

注: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比较。

单倍体是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多倍体是由合子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对于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是属于单倍体还是三倍体, 要从其来源上判断。若直接来自配子, 就为单倍体;若来自受精卵, 则为三倍体。

二、命题热点探究

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试题大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能够很好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从而体现生物试题的区分度。近年来, 高考命题的重点具有从遗传基本定律向生物变异偏移的趋势, 特别是减数分裂与生物变异的结合已成为命题的亮点。

热点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理解

【命题解读】本专题涉及概念众多, 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组、基因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等, 是渗透考查知识理解能力的良好命题素材。如2010年福建卷第5题、2011年安徽卷第4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理解, 2011年海南卷第19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理解等。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改变对生物性状所造成的影响, 一直是命题的关注点;同时, 结合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综合考查是今后命题的趋势。

【例1】 (2011年海南卷) 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种类、数目的关系。染色体数目变异不会产生新基因, 故基因种类不会改变, 但会改变基因数量。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DNA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能够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答案为D。

热点2: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

【命题解读】生物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结合减数分裂和生物性状判断生物变异类型属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如2011年江苏卷第22题,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1题, 2012年山东卷第27题。

【例2】 (2012年山东卷) 用红眼雌果蝇 (XRXR) 与白眼雄果蝇 (Xr Y) 为亲本杂交, 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 (记为“M”) , 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 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注:果蝇性染色体为OX的个体为雌性, 且不育) 。请设计简便的杂交试验, 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 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__, 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___, 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解析:本题结合生物性状的改变判断变异的类型, 渗透着对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解题时, 应从分析M果蝇出现的三种可能原因入手, 推出每种可能下M果蝇的基因型, 从而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分析题干可知, 三种可能情况下, M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RY、Xr Y、Xr O。因此, 本实验可以用M果蝇与多只正常白眼雌果蝇 (Xr Xr) 杂交, 统计子代果蝇的眼色。当XRY与Xr Xr杂交, 若子代雌性果蝇全部为红眼, 雄性果蝇全部为白眼, 则为环境引起的表型改变;当Xr Y与Xr Xr杂交, 若子代全部是白眼, 则为基因突变引起表型改变;当Xr O (不育) 与Xb Xb杂交, 若没有子代产生, 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没有分离。

答案:实验步骤:用M果蝇与多只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 统计子代果蝇的表现型结果预测:Ⅰ.子代中雌果蝇全是红眼Ⅱ.子代全是白眼Ⅲ.无子代产生

热点3:减数分裂与染色体异常

【命题解读】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所涉及减数分裂过程异常的判断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如2011年北京卷第30题, 2011年天津卷第4题, 2012年山东卷第27题, 2012年安徽卷第31题。

【例3】细胞分裂的过程实质上是细胞内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过程。下列配子的产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异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是 ( )

A.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

B.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D、d的配子

C.基因型为XaY的雄性个体产生XaY的异常精子

D.基因型为XBXb的雌性个体产生XBXB的异常卵细胞

解析:本题结合减数分裂过程考查异常配子产生的原因, 渗透对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结果, 属于正常的染色体行为变化, A项不合题意。B项主要是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C项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X、Y染色体进入同一个细胞, 从而导致Xa Y的异常精子的产生。D项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含B基因的X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从而导致XBXB的异常卵细胞的产生。答案为C。

热点4:生物变异与育种

【命题解读】生物变异与育种是体现高考生物试题难度、区分度的良好命题素材。在命题素材上, 由考查某种单一育种方法过渡到对多种育种方法的综合考查。在命题的理念上, 由传统的杂交育种, 转向太空育种 (诱变育种) 和基因工程育种。如2011年安徽卷第31题考查了育种方法在生产中的应用, 2011年福建卷第26题考查了育种方法的判断和特点等。

【例4】 (2012年浙江卷) 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 (基因为A、a) 、高秆和矮秆 (基因为B、b) 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 (甲) , 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 进行以下实验:

取适量的甲, 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 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 (乙) 和不抗病高秆1株 (丙) 。将乙与丙杂交, 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不抗病矮秆。选F1中的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 (丁) 。

另一实验表明, 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 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

请回答:

(1) 对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 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中缺失了一段DNA, 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__, 功能丧失, 无法合成叶绿素, 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________的特点, 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

(2) 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____、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 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在花药离体培养中, 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根获得再生植株, 也可通过诱导分化成_______获得再生植株。

(3) 从基因组成看, 乙与丙植株杂交的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_______种配子。

(4) 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

解析:本题结合生物变异的来源, 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生物育种的相关知识, 渗透考查考生对各种育种原理和过程的理解, 属于基础题。解答第4小题时, 要注意绘遗传图解的规范要求:一要写出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二要正确写出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型;三要写出相应的符号 (P、F1、×、↓) , 以及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

答案: (1) 表达有害性基因突变

(2) 诱变育种基因重组胚状体

(3) 4

(4) 见下图:

三、专题综合演练

1.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因某些原因使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 这说明果蝇发生了 ( )

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D.不能判断

2.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A.基因突变一定能引起性状改变

B.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C.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DNA分子结构改变都能引起基因突变

3. 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C.纯合体自交由于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D.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4. 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A.基因型为Abc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

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 一定不是单倍体

C.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D.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5. 下列有关染色体组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染色体组只存在生殖细胞中

C.染色体组只存在体细胞中

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6. 萝卜和甘蓝均为二倍体, 利用萝卜和甘蓝作为材料经以下不同处理后得到的植株可育的组合是 ( )

(1) 萝卜×甘蓝→F1植株

(2) 萝卜×甘蓝→F1经秋水仙素处理加倍植株

(3) 萝卜经秋水仙素处理加倍植株×甘蓝→F1植株

(4) 萝卜与甘蓝经体细胞杂交得到的杂种植株

A. (1) (3) B. (2) (3)

C. (2) (4) D. (3) (4)

7. 遗传学检测两个人的体细胞中两种基因组成, 发现甲为AaB, 乙为AABb。对于甲缺少一个基因的原因分析, 错误的是 ( )

A.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数目变异

C.基因突变

D.可能是男性

8.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雌蜂 (蜂王) 是二倍体 (2n=32) , 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是单倍体 (n=16)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蜜蜂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

B.雄蜂是单倍体, 因此高度不育

C.由于基因重组, 一只雄蜂可以产生多种配子

D.雄蜂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

9.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 合理的是 ( )

A.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必将导致基因数目的增减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环境对有利变异的定向选择

D.转基因技术可在物种之间实现不同性状基因的重组

1 0. 图示雌性果蝇体内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及细胞分裂图像, 其中能够体现基因重组的是 ( )

A. (1) (3) B. (1) (4) C. (2) (3) D. (2) (4)

1 1. 小鼠中有一种控制灰砂色的基因 (T) , 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灰色 (t) 但性染色体为XO的雌鼠与灰砂色雄鼠交配, 预期后代表现型比为 (胚胎的存活至少要有一条X染色体) ( )

A.灰砂♀∶灰色♂=2∶1

B.灰砂♀∶灰色♂=1∶2

C.灰砂♀∶灰色♂=1∶1

D.灰砂♀∶灰色♂=3∶1

1 2. 在红粒高秆的麦田里, 偶然发现一株白粒矮秆优质小麦, 欲在两三年内能获得大量的白粒矮秆麦种, 通常用的育种方法是 ( )

A.杂交育种B.诱变育种

C.人工嫁接D.单倍体育种

1 3.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 通过基因突变能够产生原来基因的等位基因

(2) 染色体结构变异一定会导致基因数目的改变

(3)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

(4) 细胞分裂次数越多, 基因突变的可能性越大

A. (1) (3) B. (1) (4) C. (2) (3) D. (2) (4)

1 4. 某精原细胞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了如图所示的染色体易位, 则该精原细胞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精细胞所占比例为 ( )

(1) 1/4 (2) 3/4 (3) 1/2 (4) 1

1 5. 下列针对生物学中常见育种方法的理解, 错误的是 ( )

A.在杂交育种中, 一般从F2开始选种, 因为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B.在单倍体育种中, 常筛选出F1的花粉然后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C.在多倍体育种中, 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使染色体加倍

D.在诱变育种中, 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为处理材料

16.下图所示为某二倍体植物的体细胞的有关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该二倍体植物基因型为_______。A过程为_______, 遵循_______定律, 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

(2) 如果该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4条, B过程为_______, C过程一般是用_______处理幼苗, 个体Ⅰ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条染色体。

(3) 个体Ⅱ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 重组类型占_______。

(4) 若要尽快获得纯种优良 (aaBBCCdd) 的品种, 则应采用上图中_______ (用字母表达) 过程进行育种。

17.生物多为二倍体, 缺失一条染色体是单体 (2n-1) 。大多数动物的单体不能存活, 但在黑腹果蝇中, 点状染色体 (4号染色体) 缺失一条也可以存活, 而且能够繁殖后代, 可以用来进行遗传学研究。

在果蝇群体中, 无眼性状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由a基因控制;现利用_______果蝇与纯合野生型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 通过统计子代的性状表现, 从而判断无眼基因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1) 若_______, 则说明无眼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

(2) 若_______, 则说明无眼基因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

18.科学家发现睾丸决定基因是睾丸发育的必要条件, 人睾丸决定基因一般位于Y染色体上, 当含该基因的一段Y染色体易位到其他染色体上, 人群中会出现性染色体组型为XX的男性 (每20000名男子中有一个) 。下图为某家系患某种伴性遗传病的遗传图谱, 请分析回答:

(1) 该遗传病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 属于_______性遗传。

(2) 6号个体的睾丸决定基因可能位于什么染色体上?_______。其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

(3) 若不考虑基因突变, 请解释6号个体不患该伴性遗传病的原因:_______。

(4) 7号个体和8号个体再生一个患该伴性遗传病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

19.火鸡有时能进行孤雌生殖 (卵细胞没有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现象) , 火鸡孤雌生殖的发生 (假定雏鸟要能活下去, 必须有一个Z染色体存在) 可能有三个原因:

(1) 如果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 没有经过减数分裂, 仍为二倍体, 则理论上孤雌生殖发育的子代雌、雄数量比为_______。

(2) 如果卵细胞被极体受精, 形成二倍体, 则理论上孤雌生殖发育的子代雌、雄数量比为_______。

(3) 如果卵细胞核染色体加倍形成二倍体, 则理论上孤雌生殖发育的子代雌、雄数量比为_______。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原因 (2) 可能的过程。

20.小香猪背部皮毛颜色是由位于不同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 (Aa和Bb) 控制的, 共有四种表现型:黑色 (A ___B___) 、褐色 (aaB___) 、棕色 (A___ bb) 和白色 (aabb) 。

(1) 如图为一只黑色小香猪 (AaBb) 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1位点为A, 2位点为a, 某同学认为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若是发生交叉互换, 该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若是发生基因突变, 且为隐性突变, 该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或_______。

(2)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对上面的假设进行验证并预测实验结果。

方案:用该性母细胞产生的配子与_______个体产生的卵细胞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结果预测:

(1) 如果子代_______, 则为交叉互换。

(2) 如果子代_______, 则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A 6.C 7.C8.D 9.D 10.B 11.A 12.A 13.B 14.B15.B

16. (1) AaBbCCDd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8

(2) 花粉 (药) 离体培养秋水仙素24

(3) 1/8 37/64 ABC

17.正常无眼 (1) 若子代中出现野生型果蝇和无眼果蝇且比例为1∶1

(2) 若子代全为野生型

18. (1) X隐

(2) 常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上染色体结构变异

(3) 虽然6号个体从1号个体继承了X连锁的隐性患病基因, 但6号个体又从2号个体得到携带着正常显性基因的X染色体

(4) 0

19. (1) 1∶0 (2) 4∶1 (3) 0∶1结合减数分裂知识用遗传图解表示原因 (2) 可能的过程如下:

20. (1) AB、Ab、aB、ab AB、aB、ab或Ab、ab、aB

(2) 方案:白色小香猪

结果预测:

(1) 出现了黑色、褐色、棕色和白色四种表现型

(2) 出现了黑色、褐色和白色或棕色、褐色和白色三种表现型

生物化学双语说课稿一例 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 三羧酸循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11-01

生物技术的专业基础课是生物化学,是讲述生命的化学的一门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组成、结构特点、性质和生物学功能以及这些物质在体内的合成、降解和相互转化等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规律,但是学生认为这是一门抽象、难懂、结构复杂、内容多、难以记忆的学科。其中,四大营养物质代谢和调节是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由于知识点分散庞杂,化学反应式繁多,代谢通路长,循环多,受到各种酶的精细调节等特点,同时还存在着有限的教学课时等问题,因此,一直出现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等现象。生物化学双语课的开展不仅要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还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水平,较强的讲解能力。据笔者根据多年的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实践,以“糖代谢”一章中“三羧酸”一节为例进行说课设计。

1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的是《Principle of biochemistry(4thEdition)》,作者为Robert A Horton等人。“糖代谢”一章主要讲述糖类物质在体内的转化过程,涉及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根据我院《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本章的理论教学共安排24学时,本次课“三羧酸循环”共4课时(180min)。教学内容包括三羧酸循环的定义、发生的部位、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准备阶段、循环反应过程、循环的生理意义和循环的调控等。

(2)教学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应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糖代谢中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掌握三羧酸循环的特点和意义;了解三羧酸循环的调控和了解三羧酸循环的发现历史。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准备阶段;三羧酸循环代谢过程,其中哪些步骤是关键步骤,哪些步骤是产能步骤。教学难点:三羧酸循环代谢步骤之间额逻辑联系。

2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总体构思。首先复习上节课内容,接着引出本次课内容,对章节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给以框架式勾勒,然后逐步细致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最后总结提高,是学生清楚明白三羧酸循环的整体内容。

(2)具体的教学方法。一堂课是否成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非常关键的,对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总体构思应是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结合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拟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①讲授法:理论讲授法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向学生亲自呈现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内容,是学生容易理解。②板书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用板书讲解三羧酸循环的每一步反应,最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总的代谢途径,掌握授课快慢节奏,帮助学生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③列举法:选取典型事例及有特殊意义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如,三羧酸循环途径的发现是生物化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1953年该项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④提问式:根据学生先有的生物学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引出相关内容的阐述,如琥珀酰-CoA高能键水解生成GTP和琥珀酸,提问生物化学中什么样的键是高能键,高能键的作用。⑤练习法: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注意难易程度的结合。

3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如何对概念进行剖析,分析问题,三羧酸循环信息量大,指导学生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归纳总结和提炼核心和规律,如何把三羧酸内容和前后两面的教学内容建立联系。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对这次课来说,学生掌握会比较困难,感觉枯燥,因为化学反应式比较多,所以学生大部分会被动的接受知识,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思考、主动索取知识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会归纳演绎、横向类比等学习方法。

4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上次课内容并导入新课。针对上节课糖酵解的内容,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和复习。并对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最后再以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程,如糖酵解的最终产物丙酮酸的去向是什么?

(2)新课教学。①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准备阶段-形成乙酰-CoA。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羧酸循环的定义、发生部位、发现历史和概貌。③首先用板书讲解三羧酸循环的反应机制,最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羧酸循环和化学总结算。④讲解三羧酸循环的调控。例如三羧酸循环本身制约系统的调节及ATP、ADP和Ca2+对三羧酸循环的调节。⑤讲解三羧酸循环的双重作用,及三羧酸的生物学意义。

(3)小结。用多媒体展示三羧酸循环的整个反应过程,进一步强调,三羧酸循环中,哪些步骤是关键步骤,哪些步骤是产能步骤。

(4)布置作业。在课堂的最后5min里,可让学生以集体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回顾和总结。根据学生这堂课所掌握的知识,再适当的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和预习下次课程的内容,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 板书设计及总结

板书设计做到简明、清楚,体现主要内容。

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展,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这门基础课在生物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培养高层次的生物学人才的高校教师而言,如何在学习生物化学课程过程中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且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教学问题。我们要不断转换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合新世纪的优秀生物学生。

参考文献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

学院的。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染色体变异。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的重难点以及说教法和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首先是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

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

2、能力目标:⑴讲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⑵比较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对学生进行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3、情感目标: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目标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2、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单倍体的概念及“倍”的概念。

四、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法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结合开放式探究、、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的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一个好的导入就像一首歌的旋律,对能否引人入胜至关重要。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水果香蕉和西瓜谈起,提出香蕉和西瓜为什么会是无子的,由平时大家司空见惯却又从没想过为什么的问题出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接着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由基因突变的不可观察性,引出染色体变异。进而讲授新课。

2、讲授新课: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课本中的图5-5和5-6,引导学生读图理解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类型,并举出常见例子。教师加以引导,区分。

通过四种结构变异类型总结: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影响(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述:某些特定条件下,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也会发生改变,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总结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两种类型:一类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二类是细胞内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观察:果蝇的染色体照片(图、5-

8、5-9)

思考:果蝇体细胞中各条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引导归纳染色体组的概念。(3)引导学生比较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理解其概念。总结判断是几倍体的依据:

1.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2.由配子发育而来的生物个体,不管含 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只能称做单倍体。3.用图解、实例和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引导学生列表比较两种育种方式的原理、操作方法和优缺点。

《生物的启示》说课稿 篇5

本课以学生玩葱叶的典型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做葱叶模型,搜集有关仿生学的信息资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仿生,怎么进行仿生,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认识什么是仿生,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2、了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

3、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和不断反省的探究态度。

2、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仿生学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作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你知道飞机和雷达是如何被发明的吗?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和查阅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准备。

2、让每个同学准备10条新鲜葱叶和部分已变得柔软或枯黄的葱叶,观察一下新鲜葱叶和已变得柔软或枯黄的葱叶有什么不同。

3、教师为每个实验桌准备适量的木板、胶水、白纸(16开)2张、砝码1盒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玩葱叶、找发现。

1、导入课题:葱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植物,你知道葱叶有什么性能吗?拿出你准备好的葱叶,利用桌上给出的材料,参考课本插图,玩一玩,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分组玩葱叶,教师巡视指导,必要时可做一下点拔:我们试试一条葱叶可承受多大的压力?剪成条形再试试,看能承受多大压力,看哪种情况承受压力大。

3、学生讨论、交流玩中的发现。(学生的发现不一定相同,交流的内容也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结果认真分析、细致比较。

4、小结:筒形葱叶比剪开的条形葱叶承压能力强。

过渡:其它物体是不是也具有这种特性呢?

活动二、我们来做葱叶模型

1、你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葱叶模型?为什么?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桌上预先准备的材料。

2、学生动手制作葱叶模型,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你做的模型具有葱叶的特性吗?比一比,看谁制作的最接近。

3、检测模型性能。让学生参照课本上的两幅图分组检测,看纸筒和纸片分别承受多大压力。

4、你的检测结果是什么呢?

5、我们如果把葱叶的这种性能应用到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你打算设计件什么产品来为人类服务?

6、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引导总结:同学们进行两项探究,实际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板书)发现生物(葱叶)性能->根据生物结构特点(葱叶筒形)->建立生物模型(纸筒)->检测模型是否也具有生物性能->研制开发新产品。

教师明确:人们模仿生物的特性,研制产品,这就是仿生。(板书“仿生”)

课外拓展:

1、你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了哪些发明创造吗?请你在课下做调查看谁搜集到的资料多?提示学生可参考课本上列举的几种仿生产品。了解他们是根据生物的`那些特性研制的。

2、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启示,进行仿生设计。比一比,看哪些同学的发现多、设计的合理。下一节课我们在课堂上展示(可以把生物带进课堂,但要注意保护生物)。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好搜集到的关于仿生知识的资料、信息。

3、 上节课拓展活动2的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探索其中的奥秘。

3、让学生汇总资料,小组内讨论交流,作好记录。

4、提问:在生物的启示下,人们完成了哪些发明创造?你知道它是受哪种生物的启示吗?你有什么感受?

5、让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可适时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谈感受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

6、对于“自我复制的机器人会不会失去控制?”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告诉学生这是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的课题,没有定论,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活动二:观察不同的树叶,我们会得到哪些启示?

4、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观察他们的特点和性能并做好记录,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猜想记录下来。

5、同学之间交流,这些形状、大小各异的树叶有哪些共同点?(都有叶脉,大都是绿色的等)这些共性有哪些作用呢?(支撑、保护等。)

6、根据树叶的这些性能,开动你的脑筋大胆设想,进行仿生设计。

说发现、谈设想

1、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启示,进行仿生设计。那就请你们谈谈各自的发现和设想吧。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交流自己的设想。教师巡回指导并加以评价。

初中生物的说课稿 篇6

新课标认为: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为生物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语言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参与精神,特别要注重探索和参与过程,并且要提倡跨学科领域的学习。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感悟理解,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面的一个专题。实践性、综合性很强,通过探究与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鸟的美以及它与人类的关系,并且要学会保护鸟,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素养。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能有一些了解。

2、识记一些关与鸟的诗词名句,学会欣赏关于鸟的歌曲。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美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本次活动。

2、学会欣赏鸟的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神态美、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从而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学会收集资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国家的巨大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必备的资源,应该积极地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鸟资源,养成爱鸟的美德,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2、为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处处花香鸟语献计出力。

重难点:

①识记一些关与鸟的诗词名句。

②使学生认识到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国家的巨大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必备的资源,应该积极地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鸟资源,养成爱鸟的美德。

四、说教法:

1、情景描绘法:

本节课一开时我就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从视角上认识到鸟的美。然后接美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最终达到品味美、探讨美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会表达美并且创造美。

2、自由研讨法:

由于生物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我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生物观”的要求,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本专题的感悟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

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媒体辅助、添色课堂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见过的鸟类并不是很多,那知,怎么体会到这些鸟的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对此形成直观的感受。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特点从内容上讲,专题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题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它把看、听、说、读、写打通,学科间打通,课内外打通,实现综合教学。本专题意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培养其情感,学会学习。

从学习方式上讲,本专题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同时体验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因此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

导语设计:我是一只小小鸟,曾经在枝头快活的歌唱,曾经在高空自由的翱翔,曾经在风雨中迅猛地疾飞。我有漂亮的羽毛,动听的歌喉,优美的动作,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曾以我为题材吟诗作赋。今天,我又走进了课堂,和同学生一起开一个鸟文化博览会。

2、观鸟获得美感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鸟的美丽之处,并且激发学生咏鸟的兴趣。

3、小组合作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为了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我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①朗诵关于鸟的诗歌。

②唱关于鸟的歌曲。

③自己动手画鸟。

④讲鸟的故事。

⑤收集关于鸟的成语。

⑥为自己喜爱的鸟写赞歌。

本课在设计中,注重过程与方法,不是简单追求结论。根据本专题学科互通、课内外互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初读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课外广泛收集鸟的资料和信息,以供课上补充、加工和整理。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成以上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播放轻音乐创设情境并巡回参与,以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

4、鸟文化探讨

看视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鸟的动作。

探讨的鸟作用。

探讨人与鸟的关系。

这五个方面环环相扣,紧密结合,既体现了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法同时又有学生的自主参与,特别是最后通过探讨人与鸟的关系引出了保护鸟这一话题,进而让学生发表意见,为爱鸟护鸟献计献策。

七、课作业布置

1、爱护小鸟:做到不掏鸟窝,不捉鸟玩,不故意打伤小鸟,并且对伤害小鸟的行为进行劝阻。

《分数的由来》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西施版小学数学文化丛书——《历史与数学》, 本书主要是将数学跟历史相结合, 针对小学生数学文化知识匮乏而做的知识储备, 书中介绍了很多知识的发展历程, 而我所承担的是其中第十一课——《分数的由来》。

通过研读丛书及查阅相关资料, 对分数及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分数的历史悠久, 几乎和整数同时出现, 在很多国家都有不同记载。最早记载在古埃及的“莱因德纸草书”上, 但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 在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1000多年, 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数学文化, 但学生并不知晓, 所以我认为这段历史是学生应该深入了解, 以便更好地传承数学文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分数的历史由来, 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感受中国悠久而卓越的数学文化, 自然生成民族自豪感。分数由来的认识还能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必要的基础。本课应该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的补充教材, 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数概念的基础上, 拓展学生对分数起源、发展、及在各国的不同文化。

根据上述的内容分析,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知分数概念的基础上, 利用预习卡按照要求, 课前搜集资料, 自主探索, 对分数形成初步认识。

2.学生通过课上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对分数的历史的了解。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文化几千年深厚的底蕴,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目标虽然制定好了, 要想实现可谓难关重重, 这个难关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分数的历史演变过程, 体验古代各国分数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古代对分数的运用, 学会知识迁移, 自主出题。

难关就在前面了, 如何克服呢?就要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把设疑诱导法、讨论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 相结合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 探索规律, 发展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并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巧妙的架起一座求知的桥梁。

学法渗透交织在学习活动中, 而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分数的由来”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为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 又是一次质的跳跃。分数概念抽象,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又由于不了解分数的重要作用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因此在教学上我指导学生课前对分数由来相关知识收集整理为课上交流讨论做储备, 并利用学生已有分数知识经验, 设疑“分数从何而来”, 然后学生自己出题, 最后小节反馈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积极实施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的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 和谐统一的为这节课的教学服务呢?在结构上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他们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为实现新课标中所提到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一教育理念提供了真正的发展空间。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这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 设计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课前收集, 课内交流

1.学生课前收集内容

(1) 分数的起源。结合历史典故, 弄清各国分数的来龙去脉。

(2) 各国古代分数表示的不同方式。通过练习, 加深对分数历史的理解。

(设计意图:先了解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方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 收集古代与分数相关的小故事

2.接下来教师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对分数的了解, 并设疑这些分数从何而来?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学生对已学分数相关知识的介绍, 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 由此更具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其次, 后面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顺理成章的引入教学。)

3.组内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的关于分数的起源和表示的知识, 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介绍本组所收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课前资料的收集让每个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探索, 课堂上组内交流并反馈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 直观展示, 自主构建

1.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分数的起源、分数的表示, 以及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分数的起源:通过一段视频播放展示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分数是因为均分和度量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

分数的表示:先介绍目前发现分数最早出现在古埃及的“莱因德纸草书”上, 及其表示方法。接下来介绍古印度人表示分数的方法, 他们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分数的, 比较接近现代的表示方式, 只是中间少了现在的分数线而已。后来阿拉伯人用一条短横线把分子分母隔开, 最后被意大利数学家裴波那契将这种分数介绍到欧洲并沿用至今。

分数与除法: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 中国出现把两个数相除的商看作分数来认识, 这正是现在分数概念的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直接呈现, 将学生独立收集的零散资料进行整理同时教会学生知识整理的方法)

2.通过故事了解古代分数的运用

介绍《九章算术》的相关内容, 了解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通过故事了解我国古人具体使用分数的实例:

(1) 秦始皇规定一年时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

(2) 《左传》中诸侯都城大小比例规定。

(3) 请同学分别介绍他们在课前收集的关于分数的小故事。

此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故事的讲解, 达到了“乐学”的效果。到此学生对分数的由来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如何深化这一表象有赖于第三个环节。

(三) 自主设计, 寓学于乐

1.表示分数

介绍了这么多种有趣的古代分数表示方法, 再让同桌互相给出一个分数, 请每个同学用喜欢的古代的方式表示出来并展示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分数这种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并通过交流展示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2.出题计算

根据《九章算术》中“方田”一章的知识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例如:

今有四分之一, 四分之二, 问合之得几何?答曰:四分之三

今有四分之三, 四分之一, 问分之得几何?答曰:四分之二

请同学根据上面分数加减, 对子用中国古代的方式提问及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出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3.还有什么疑问?

通过这几方面, 让他们互相交流, 畅所欲言, 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关注了学习结果, 还反思了学习过程, 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课后延伸, 请同学课下查阅《九章算术》中“合分”、“减分”、“乘分”、“经分”、“课分”、“平分”分别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了解, 认识到分数, 乃至我国古代的数学文化在世界数学文化中的地位, 激发学生的名族自豪感!)

四、说板书

见图1。

板书我力求简单明了, 形象地展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的发展过程, 重难点突出, 并把学生作品展示,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单身派对”单身party活动策划书下一篇:1和2是反义词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