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练习

2024-05-27

现代教育技术练习(精选7篇)

现代教育技术练习 篇1

A.康德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卢梭

2.认为实验归纳法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的是(C)。

A.苏格拉底B.夸美纽斯C.培根D.梅伊曼和拉伊

3.行为目标描述的是 _____________(学生的行为)

A.学校的行为 B.教师的行为 C.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D.学生的行为

4.__________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教学的初步形成。

A.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C. 洛克《教育漫话》D.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5.《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提出新的教学制度是__________。

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C.小组教学D.合作学习

6.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 ________、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A.分析B.综合C.明了D.统合7、反映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指标叫 ___________(效度)

A.信度 B.效度C.区别度 D.难度

8.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来的学者和第一次把教育学搬上大学讲坛的学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培根,康德)

9.________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A.培根B.夸美纽斯C.康德D.10.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不是其代表人物的是__________(鲍尔斯)。

11.被公认的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12辨析题(√)(×)

(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

(2)、涂尔干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3)、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交往形式。()

(4)、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5)、教育的人文性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6)、从教学的存在形态上看,教学是以交往为一般形态存在的,所以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般()

13.分析题

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 ”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 ”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 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14.论述题:

现代教育技术练习 篇2

查阅很多关于跑的专门性练习的文献资料,发现很多学者认同“半高抬小步跑、下压式高抬腿、扒地式车轮跑”这三种练习手段是最佳的“现代短跑专门性练习”,它们是传统的跑的专门性练习“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的改进版,不仅在技术结构要求上有所改变,而且引进“结构——定向教学理论”运用到其教学训练中。我们暂且把这一认知倾向看做是“现代短跑专门性练习的主流认识”。

二、“半高抬小步跑、下压式高抬腿、扒地式车轮跑”的介绍

半高抬小步跑主要强调足踩着地的动作与速度,在传统小步跑动作的基础上,要求抬大腿较高,摆动腿摆的高度与重心水平线约成30~40°,脚下落地快速伸髋,主要是体会和掌握主动“扒地”式着地技术,要求运动员在练习中心理定向于摆动腿屈髋前摆和快速伸髋下压大腿,加快脚着地。半高抬腿小步跑练习主要是通过伸髋下压促进脚快速着地、积极伸髋是股后肌群参与工作的结果,这在动作幅度、肌肉工作方式等方面较接近跑的专项动作。

下压式高抬腿跑是在传统上摆式高抬腿练习的基础上,要求快速下压大腿。此练习主要发展大腿快速前摆,制动和快速落地的能力,提高途中跑大腿摆压转换速度和快速下压的技术能力。练习中要求运动员心理定向于摆动腿上摆结束后快速伸髋,加快大腿下摆速度。

扒地式车轮跑的练习要求摆动腿高抬,摆至最高点的快速制动,随即摆动积极下压的同时伸小腿做“鞭打式扒地”动作,前脚掌积极“扒地”,支撑腿前摆时小腿随惯性与大腿折叠。要求运动员在练习中心理定向于摆动腿摆到最高点快速伸髋下压,同时伸小腿鞭打扒地,支撑腿屈髋前摆。

三、“现代短跑专门性练习的主流认识”的进步意义

首先,这一认识是建立在短跑“髋动力来源论”基础上,对短跑途中跑的完整动作进行合理划分的分解练习,分别针对一个单步中“支撑阶段”、“支撑腿蹬地后的折叠前摆阶段”和“摆至最高点后的大腿带小腿鞭打似的扒地阶段”这三个技术环节。相对传统的建立在“后蹬动力论”的跑的专门性练习,其在实践中做了很多改进要求:如对后蹬跑作为跑的专门性练习(这里指针对短跑途中跑技术而言的跑的专门性练习)的摒弃;对传统的支撑腿三关节充分蹬直技术要求的摒弃;对传统的小步跑“走太空步式”的着地技术要求的摒弃等等。其“屈蹬快摆”的核心技术要领更符合现代短跑核心技术特征。

接着,这一认识引进“结构—定向教学理论”运用到其教学训练中。“结构—定向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是结构化和定向化教学的简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结构定向教学的实质就是构建和发展一定的心理结构,实施定向培养。由于心理结构作为主体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而存在,因而心理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行为的变化。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通过动作练习在脑中构建起相应的动作结构而实现的。在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过程中,通过实施合理的运动心理结构定向培养,有利于形成和发展正确完成运动技能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是学习掌握和正确完成运动技能的神经支配和内在调节机制。动作技能定向环节中定向的主导性内容是依据动作技能的需要与动作技能的条件,确定动作技能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动作程序等。有实验论证了,跑的专门性练习结合心理结构—定向的训练,可有效促进训练效果。

四、“现代短跑专门性练习的主流认识”的不足与改进

首先,引进“结构—定向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训练中是一个进步,但现代短跑专门性练习心理定向的内容是否正确,并没定论。查阅很多关于跑的专门性练习的文献资料,没有人对其心理定向的内容做过正确与否的论证,几乎都是承传一些学者的观点。而这些学者对心理定向内容的确定也仅仅是依靠“动作技能定向环节中定向的主导性内容是依据动作技能的需要与动作技能的条件,确定动作技能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动作程序等”。也做过跑的专门性练习的对比实验研究,但顶多只能证明心理定向的引用对技能学习的效果是有促进作用,不能证明心理定向内容本身就是正确的。所以,笔者认为:现代短跑专门性练习心理定向的内容只是对短跑途中跑技术的主观认识和运动经验总结,值得商榷。

其次从前面对“下压式高抬腿”和“扒地式车轮跑”的技术要求及心理定向描述,当前主流认识的“下压式高抬腿”与其说是高抬腿,不如说是车轮跑。但在很多文献中,经常把“下压式高抬腿”和“扒地式车轮跑”作为两个不同的专门性练习放在一起介绍,提出者的本意应该是,在传统的高抬腿的基础上,再加上强调后摆扒地。但我们知道,短跑专门性练习相当于短跑途中跑的分解练习,就是为了发展途中跑特定技术环节的专门素质和技术而设定的,既然高抬腿是专门针对“支撑腿蹬地后的折叠前摆”这一技术环节,那么在该练习的心理定向上就应该紧密结合这一特定的技术环节,而不是“摆至最高点后的大腿带小腿鞭打式的扒地阶段”这一技术环节,所以,笔者认为,应该用“折叠高摆腿”更合适。因为其心理定向不仅仅紧密联系目标技术环节。区别开了车轮跑,而且改变了传统高抬腿“向上抬”的错误心理定向,再附加了和前摆紧密不可分割的折叠要求,使之更接近真实的途中跑。

再次,基于心理定向应该紧密结合该专门性练习所针对的技术环节这一观点,针对“支撑阶段”这一技术环节而设定的“半高抬小步跑”的心理定向也需要修正。“主流”认为是摆动腿屈髋前摆和快速伸髋下压大腿;而笔者认为,应该是膝踝的硬支撑,这样才能保证快速、有弹性的着地技术。当然技术环节是人为划分的,环节间是联系且互相影响的,特别是衔接的技术环节,前面环节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后面环节的效果。研究也表明,在着地瞬间,摆动腿大腿应积极下压,小腿做向后的加速运动的“后扒式”着地技术。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能有效地减小制动效应,缩短着地时间。所以,从支撑阶段前的扒地式着地方式上去下功夫,如增加摆腿幅度,增加用力的参与肌肉群,发力意识提前,增加外加负荷,来增强支撑阶段的练习效果,达到快速有弹性的硬支撑,是可行的,但属于支撑阶段之前的扒地摆动技术环节。

“扒地式车轮跑”摆腿幅度过大,需要改进。笔者比较赞同非主流观点的“小车轮跑”,即相比“扒地式车轮跑”,摆腿的幅度上要小,以不超过重心水平线为宜,这样有利于保持身体的适度前倾,减少大腿下压时间,缩短腾空时间,保持良好跑的节奏、向前性,使之更接近真实的途中跑。

关于短跑专门性练习的顺序往往被人忽略,实践中也是很随意,但笔者认为,应该要有个固定的顺序。短跑专门性练习可看做是对途中跑技术的纠错过程,最好是采取递进、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即固定“半高抬小步跑一折叠高摆腿一小车轮跑”的练习顺序。这个顺序是由三个专门性练习内在的技术联系所决定的。它们的关系是:半高抬小步跑应该算是三者的共性技术部分,所以要摆在第一个做,在它的基础上附加折叠高摆要求就是折叠高摆腿,再在后者的基础上附加后扒下压,就成了小车轮跑,而这时的小车轮跑,其实就是途中跑,水到渠成。

现代文阅读练习 篇3

①一个小男孩儿()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商店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门。

②天快黑时,第29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儿。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儿:"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儿流着泪告诉老头儿,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③老头儿眼圈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是1美元。"老头儿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④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了回来,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④几天后,一个由世界上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为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⑤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儿帮他把钱付清了。那个老头儿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儿花重金聘来的。

⑥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儿。可老头儿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⑦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儿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你能有邦迪这个侄子,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1.第①段括号中的动词是什么?恰当的一项是()

A.拿B.捏C.抓D.握

2.本文中,几个人物对"上帝"有不同的理解,试说出它们的不同。

小男孩儿:医生:老头儿:

3.第②段中加线的句子能否改成"天快黑时,有一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儿",为什么?

4.第③段中老头儿为什么"眼圈湿润了"?试结合小说情节,发挥想像,把当时老头儿的内心想法写出来。

5.邦迪的叔叔帕特鲁普的生命是医生挽救的,但老头儿却说是小男孩儿挽救的,怎样理解?

6.读完本文后,你会想起你熟悉的哪些歌词?

(江苏大丰市第三中学 冯余广/设计)

《归途》阅读

天空,总是滞留着一层黏重的云。铅灰色的天幕下,灰蒙蒙的楼群如大片大片枯死的树林。有谁能想到,这儿几年前还是我树木丛生山花灿烂的家园,而今我和我的孩子们只能沦为城市永恒的流浪者。

失去了家,也就到处是家了。垃圾箱旁,塔楼上,到处都是我们的A(藏身 栖身 躲藏)之所。想家的时候,我们就蜷缩在人家的屋檐下去寻找一点家的感觉,家的蔚藉。我们在垃圾里,找寻着人们掉落的面包屑,抑或是变质的食物。久了,漂亮的羽毛沾满了B洗涤 洗刷 洗濯不掉的尘埃油污——我们就像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

昨晚,我又梦见了久已逝去的家园,又回到了阳光照耀下的鲜花绿树中间。醒来,我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忧伤地说:"妈妈,您老了,您真的老了!"惟有小女儿带着稚嫩的童音哆哆嗦嗦地问我:"妈妈,那……地方……在哪儿?快,快带我……们……去吧。我要……冻死了。"

雪仍是一阵紧似一阵。孩子们蜷缩在屋檐下,不停地瑟缩着,哀号着,已经有三天没吃东西了。孩子们一声声的哀号,像皮鞭抽打着我的心。忽然,我的目光被一个绝妙的风景抓住了:青青的山冈,长满了茂盛的树林,一条蜿蜒的小河,打山前流过,岸边开着深的浅的黄的红的一丛丛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气流扑面而来。可是,当我定睛一看,我的目光又黯淡了。

黄昏终于来了。雪更狂了。我不能再犹豫了。与其这样痛苦地冻死饿死,倒不如怀着希望死去。哪怕,哪怕是一种虚妄的希望。

"孩子们,你们看,那儿就是我说的老家,那里有温暖的阳光,有肥嫩的小虫,快去吧!"

孩子们一阵欢叫,风卷而去。在我的眼前,刹那间升起一团红雾。我的胸口一阵热,心呕出了喉咙。

第二天,在本市的晚报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则消息:

"昨日,几十只灰雀死于一副壁画前。据鸟类专家分析,这群灰雀误把画当成真山真水了!据悉,此画系我市画家……"

1.在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A——————B——————

2.在下面括号中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

3."我"已经知道"绝妙的风景"不是家,为什么还要鼓励孩子们"风卷而去"?(用文中句子回答。)

4.对文末引用消息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叙述人称的变化,影响了文章的整体风格。

B.高度赞扬了画家绘画技艺的高超。

C.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引人深思。

D.用消息的真实性证实灰雀死得悲壮。

5.这篇以"环保"为主题的文章和以往你读过的同类文章有哪些显著不同?试着说一说。

(河南项城市第二实验中学 张俊超/设计)

《新型的农村副业》阅读

"嘟,嘟,嘟——"

开汽车的人谨慎地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沿着农村公路行驶,注意着那些靠路边的农舍。他放慢速度,响了三次喇叭,立刻一阵蜂拥,有几百只母鸡从门口跑出来,它们跟在鸭子后面,刚巧来到汽车路上。赶快急刹车,但已经来不及了,车子滑过去,无法停住,已经在蜂拥的鸡群中冲出一条血路——鸭子停住,又逃回去了,轧死了几只母鸡。开车人心里很不安,把车开到路边,然后下了车。一个非常愤怒的老人从农舍里跑出来,后面跟着一个傻乎乎的大约14岁的少年。老人看到:两只鸡死了躺在路上,还有一只轧坏了翅膀躺在尘埃里。

"一个人该这样闯过别人家的门口吗?"他吼道。他穿过马路,拾起那只被轧坏翅膀的母鸡,气冲冲地一把拧断了它的脖子,然后转身冲着那个谋杀者,好像要再找几个脖子来拧断似的。

"为什么你不鸣响喇叭?"他质问。

"我做了,"开车人低声地说,"响了三次。"老人回过头来问傻小子:"你听到了吗?"那个男孩摇摇头,好像因为有人竟能轧死了鸡还来扯谎,而感到很难过似的。

"我要问你的姓名和地址,"老人继续说,"到警察局去,我们绝不罢休……"

"你听我说,"开车人说,"这些轧死的鸡,我愿意赔偿。"

"每只鸡不能少于三镑!"老人宣称。

"可是一只鸡一般价格还不到一镑。"开车人说。

老人大发雷霆:"你自己看看,这是什么样的鸡?"他吼道:"方圆多少公里也找不到这样好的鸡!你真走运,我的妻子不在家,不然的话,她会告诉你这样一些情况。我告诉你,这里的鸡她只只都叫得出名来,在伦敦的街上,能有这样好的鸡吗?"车主人只好被迫说是没有。

"那么三只鸡赔我九镑。"老人说。

"五镑吧。"开车人说着,看了一下他的表,到家还要行驶几百公里路呢!

最后妥协:七镑。

两分钟以后,车和它的主人从山那边消失了。

老人把钱塞进腰包,把死鸡交给傻小子。"把这交给女主人,杰克,"他说,"告诉她,我已经等不及要吃饭了,在你吃饭之前,把鸡喂一下。"

傻小子进去,不久又出来,一只手拿着一盆谷粒,另一只手里是一只旧的汽车喇叭。他把盆子里的谷粒,倒在公路中央,于是吹响喇叭,又长又响。

母鸡跟着鸭子奔涌而出。

1.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恰当的一项是()

A.平实B.生动C.简洁D.幽默

2.故事开头"嘟,嘟,嘟——"的喇叭声响后,为什么一群鸡鸭蜂拥而出?

3.老人的"新型农村副业"是什么?读完全文后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4.老人一出场就"一把拧断了"那只受伤的鸡的脖子,并向开车人强调那个叫得出每只鸡的名字的"女主人",请你揣摩老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这个故事以集中的笔墨描写了老人的形象,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老人的性格特点。

6.结尾部分,傻小子"把盆子里的谷粒,倒在公路中央,于是吹响喇叭,又长又响","母鸡跟着鸭子奔涌而出",与前面哪处相照应?

(湖北黄冈市浠水实验中学 周旺平/设计)

参考答案:

《购买上帝的男孩儿》阅读: l.B 2.一种东西 命运(或神) 人们的爱心 3.不能,去掉"第29家",就不能显示出小男孩儿跑过了很多商店,就不能表现出小男孩儿救人的执著和急切。 4.小男孩儿的爱心打动了他。这个小男孩儿多么可怜啊,他惟一的亲人竟遭此厄运;这小男孩儿又是多么坚强、富有爱心啊,一定要帮助医生治好叔叔的伤。(大意对即可。) 5.因为是小男孩儿的爱心打动了老头儿,老头儿才花重金请来医疗小组治好了他叔叔的伤。 6.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奉献》) "让世界人们,把爱织成网,让生命之花傲视冰霜!"(《有爱就有希望》)

《归途》阅读: 1.栖身 洗濯 2.蔚(慰) 副(幅) 3.与其这样痛苦地冻死饿死,倒不如怀着希望死去。哪怕,哪怕是一种虚妄的希望。 4.C 5.本文以童话的手法,描述了一只灰雀临死前的内心独白,以一群生命的毁灭,来警醒人们,给人心灵带来了更为长久的震撼。(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现代教育技术练习 篇4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代码:005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鲁迅《阿Q正传》中,与阿Q展开一场“龙虎斗”的人物是()A.假洋鬼子

B.赵太爷 C.王胡

D.小D 2.下列小说具有明显“自叙传”特点的是()A.《潘先生在难中》 B.《断魂枪》 C.《伤逝》

D.《春风沉醉的晚上》3.叶圣陶早期的创作特色是()A.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色彩 B.冷静客观地描写灰色的卑琐人生 C.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 D.具有自叙传的特点

4.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是()A.吴荪甫

B.赵伯韬 C.杜竹斋

D.王和甫 5.水生嫂这一主人公出自()A.《在其香居茶馆里》

B.《华威先生》 C.《春风沉醉的晚上》

D.《荷花淀》 6.郭沫若《凤凰涅槃》采用的诗体形式是()A.自由体

B.新格律诗 C.民歌体

D.楼梯式

7.下列抒写爱情的诗作是()A.《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B.《生活是多么广阔》C.《我是一条小河》

D.《沙扬娜拉一首》

8.下列作品属于艾青的长诗的是()A.《手推车》

B.《铸炼》 C.《断章》

D.《向太阳》 9.“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句诗的作者是(A.艾青

B.冯至 C.卞之琳

D.臧克家

10.《铸炼》一诗的作者是“九叶”派诗人()

A.艾青

B.卞之琳 C.陈敬容

D.冰心

11.散文集《寄小读者》的文体形式是()

A.语录体

B.书信体 C.自传体

D.日记体

12.《一种云》中雷电象征())A.觉醒了的人民及其斗争 C.地主阶级

B.反动势力 D.帝国主义

13.丽尼的散文《鹰之歌》的主题是()

A.抒发了对美丽的南方黄昏的赞美和思乡之情 B.抒发了对被残酷杀害的女友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C.抒发了对鹰的嘹唳而清脆的歌声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D.抒发了对幼年时代无忧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14.下列作品属于歌颂延安精神的著名散文是()

A.《春末闲谈》

C.《鹰之歌》

B.《爱尔克的灯光》 D.《风景谈》

15.戏剧《压迫》是一出()

A.独幕喜剧 C.独幕悲剧

16.婵娟这一人物形象出自剧作()

A.《白毛女》 C.《屈原》

B.《日出》 D.《丽人行》

B.多幕喜剧 D.多幕悲剧

17.下列属于心理小说的是()

A.《沉沦》

C.《拜堂》

B.《祝福》 D.《铸剑》

18.台静农短篇小说《拜堂》所采用的叙事手法是()

A.以场景展示为主 C.以事件叙述为主

B.以心理展示为主 D.以借景抒情为主

19.《骆驼祥子》中,主人公最后的命运是()

A.在街头械斗中身亡 C.远走他乡,寻找出路

20.以曹七巧为主人公的小说是()

A.《倾城之恋》 C.《金锁记》

B.《呼兰河传》 D.《铸剑》

B.在新中国获得新生 D.精神崩溃,彻底堕落

21.作者标明是“一首忏悔的诗”的作品是()

A.《雨巷》

C.《我用残损的手掌》

22.下列属于冰心的诗集是()

A.《繁星》 C.《孩儿塔》

B.《旷野》 D.《云游》

B.《大堰河—我的褓姆》 D.《上山》

23.以下诗中明确说明“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的是()

A.《给战斗者》 C.《山》

B.《洗衣歌》 D.《别了,哥哥》

24.下列诗人有“时代的鼓手”的称誉的是()

A.田间

B.何其芳 D.殷夫 C.戴望舒 25.《祝土匪》的文笔特点是()

A.冷隽峭拔 B.清丽高雅 C.恬淡自然

D.泼辣犀利

26.下列属游记散文的是()

A.《荷塘月色》

B.《钓台的春昼》 C.《白马湖之冬》

D.《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27.鲁迅论证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的杂文是()

A.《春末闲谈》

B.《秋夜》

C.《拿来主义》

D.《“友邦惊诧”论》

28.下列属于报告文学的作品是()

A.《包身工》

B.《春末闲谈》 C.《囚绿记》

D.《山之子》

29.被誉为暴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新官场现形记”的作品是()

A.《屈原》

B.《白毛女》 C.《升官图》

D.《岁寒图》

30.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大型民族新歌剧是()

A.《白毛女》

B.《南归》 C.《升官图》

D.《回延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在小说《小二黑结婚》中,作者提到“刘家山交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这两个“神仙”是(A.小芹 B.小二黑 C.三仙姑 D.二诸葛 E.金旺

32.《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是()

A.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汇

B.格调轻盈柔和 C.梦幻般的情调

D.色彩丰富

E.富有音乐美与动态美

33.下列属于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的人物形象是()

A.赵玉林

B.郭全海 C.老孙头

D.钱文贵

E.张裕民

34.下列作品属于抗战期间创作的有()

A.《沙扬娜拉一首》

B.《偶成》

C.《给战斗者》

D.《我用残损的手掌》

E.《我爱这土地》

35.下列人物形象出自《原野》中的有()

A.曾文清

B.仇虎 C.焦大星

D.金子

E.鲁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6.简述《边城》的艺术特色。

答:《边城》中作者所描绘的爱和美的人生,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色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社会背景与矛盾被诗化了、淡化了。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小说中的茶峒是作者理想世界的寄托,酉水岸边的吊脚楼、碾坊,岨的竹筐、白塔、绳渡,以及茶峒的小街、码头、店铺,都是令人神往的湘西景物画;那元宵节的鞭炮烟火,舞龙耍狮,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泅水捉鸭等,则是墨彩交融的风俗画,加上那儿人们古朴的风习,淳厚的人性,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等,一起勾勒出一个新奇独特的世界。

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太讲究情节和结构,她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方式。

作品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小说回荡着作者对故土风物人情的挚爱和眷恋。当然,《边城》是沈从文特殊而又执着的社会理想的外观,从他那优美清雅的文字之中不难看出作者渴望超然而又隐含现状的复杂心境。

37.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理论在《死水》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死水》便是他这种理论的最成功的试验。

音乐美。《死水》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构成,而四个音步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交错构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每行诗中“三字尺”所处位置的参差变化,来体现诗歌韵律的抑扬顿挫。另外诗人还以平、上、去、入古韵隔行押韵,并且三字尺在每行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有变化,收尾都是双音词,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韵味无穷。读其诗,使人感到好像是欣赏一首沉郁雄劲的乐曲。

绘画美。该诗注重绘画艺术的色彩描绘手法的运用,用词色彩斑斓,视角形象突出。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真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纷呈。以美衬丑,愈见其丑,从而引发读者对散发着奇臭的一潭死水的憎恶之情。

建筑美。《死水》共有五节组成,每节四行,每行九字,看起来仿佛是一组组线条整齐明快的建筑群,结构紧凑,毫无枝蔓,又好像是绳墨清晰的“豆腐块”,丝毫没有随意删削斧凿之痕。

闻一多的《死水》是实践这“三美”理论的力作,他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38.简析屈原形象及剧作的现实意义。

答: 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光明磊落,忠直刚毅,爱国爱民,坚强不屈是作者赋予这个典型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剧一开始,作者先通过屈原橘园颂橘和对宋玉的教诲,侧面地反映出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独立犯难的精神品质。屈原带着诗人的气质与广大读者、观众见面之后,很快地投入了尖锐复杂的斗争漩涡,剧作者通过屈原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进一步展示了他的思想性格。这是一场政治斗争:屈原为使祖国强大起来,统一中国,他主张联齐和关东诸国,以抗强秦,结束战国分裂的局面。这个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是符合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的。但是屈原要实行这条政治路线,却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外有秦国破坏,内有楚国统治集团投降派的诋毁。果然,在内外夹攻中,屈原遭陷害,受到了革职和被逐出宫廷的不公正待遇。而对突如其来的打击、陷害,屈原考虑的不是自己的荣辱安危,而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政局急剧的变化中,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得十分突出。

经过面对面的斗争之后,屈原被关进了东皇太一庙。斗争的双方暂时脱离了接触,表面上看矛盾似乎缓和了,但实际上屈原的内心冲突更激烈。他想到自己光明磊落,为国为民,反遭陷害;诚心劝谏楚王,却被诬为“疯子”;痛斥张仪,反被囚禁,楚国实在太黑暗了,楚王实在是太昏庸了。他丢掉了对楚王的幻想,冲破了忠君思想的藩篱,决心向投降派发动更强烈的进攻。“雷电颂”是全剧的高潮,集中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性格特征,它是一曲光明的颂歌,也是声讨黑暗社会和投降派的战斗檄文。

《屈原》表现战国时代楚国的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在“连横”还是“合纵”的抉择中,楚国出现了两条路线。一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主张联合抗秦以保全楚国独立的路线,另一是以楚王宠妃郑袖、上官大夫靳尚为代表的降秦路线。为此,作者也设置了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并塑造了屈原这位古代爱国诗人的光辉形象,并借用屈原的形象,去揭露那黑暗的社会现实,去抨击反动的统治集团,去传达人民群众的愤怒的声音。郭沫若创作《屈原》意在借古讽今,一方面借揭露古代昏庸的统治者卖国投敌、陷害忠良的史实,以影射蒋介石媚日反共的反动政策,以达到戏剧为现实服务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也借屈原之口,倾泻现实的愤懑之情,从而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情绪。剧中屈原的处境,与现实生活中坚持抗日、进步的民族志士所面临的矛盾和遭遇有神似之处,因此,屈原所受的冤屈、陷害,他的愤怒,他的抗议之声,便极能扣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透过这个形象,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守民族气节,坚决抵御侵略和反抗暴政的斗争精神。这也是当时时代精神的表现。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39.分析鲁迅散文《秋夜》中“枣树”和“天空”的象征寓意以及作品的艺术特征。

答: 枣树作为一个象征性形象,作者赋予他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他象征着一个同黑暗势力进行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反抗者。作者借枣树张扬一种抗争精神,一种韧性的斗争方式,并借枣树来体现作者的自我思想和性格。因此,枣树这一象征性形象,既是作者对韧性战斗者的热情礼赞,又是作者自己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天空象征着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的社会。艺术特征:

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写景抒情,这篇散文诗言简意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能够启发读者作无限的联想,获得博大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感受。作者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月亮、恶鸟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文笔冷隽峭拔,语言精粹、凝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给人以回味思索的余地。鲁迅善于以冷隽的语言渲染阴冷的氛围,“窘得发白的月光”,“夜游恶鸟的叫声”以及“夜半吃吃的笑声”这些情景的描绘无疑给秋夜增添了恐怖与神秘,冷酷与幽深。

五、阅读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

40.阅读何其芳的诗《云》,并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章。

要求:(1)结合作品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2)文章应包含对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论析。

答: 大学时代的何其芳,曾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从波德莱尔的忧郁的散文诗,到保罗。梵乐希的柔和的诗行,都曾是使他倾心和迷醉的“偏爱的读物”。

诗的开头写的那个忧郁“远方人”,正是诗人自己当年的写照,他爱“那飘忽的云,”不仅是因为感到人生和它一样飘浮不定,更因为他欣赏它那不定的、孤独的姿态。他孤独、忧郁,希望旷世而独立。他“忧郁地偏起颈子望着天空”,望着天上的云,是因为大地不堪凝目。这种特别的姿势便是作者常说的“绝望的姿势,绝望的叫喊”---对于现实的绝望和逃避。他幻想自己像羽化登仙那样化作一阵风,一片云,去寻找他理想中贮满爱和美的世界。透过这些含着太息的诗行,我们看到了一个和云一样飘忽的梦者,一个喜欢怅望远方的忧郁诗人的射影。

但现实是残酷的,逃避不了的。现实的铁掌像击碎玻璃一样容易地击碎了诗人的幻想,使他感觉着痛苦。他走到乡下,觅不到半点田园诗的影子,迎接他的是农民破产、流落的凄凉景象,面对这种现状,诗人愤怒了,发言了:“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地发议论”。这种“议论”就是揭发社会的种种弊端,使诗像鞭子一样抽到那不合理的社会的背上。

善于捕捉富有特征性的事物,以使用最经济双最是情态毕现的文字来状事述情,是本诗一个鲜明特色。一个“远方人”楄着头悠悠然而双茫茫然望着天空的神态,极好地反向出诗人前期对于人生虽有企求但实茫然的思想状况。仅仅用“一个茅草的屋顶”,便道出了诗人决心与人民共同命运的神圣信念。这种语言的简洁和蕴蓄的特性,体现着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此外,这首诗的用语又是饱含情绪的。用“站立在街头的现代妓女”来形容那“一排一排的别墅”,不仅形象,而且多饱含着作者厌恨、憎恶的情绪,达到前人所要求的“情绪如绘”的境地。饱含着情绪的语言,也是诗歌的语言,也是诗歌语言的特性之一。《云》的写作,为我们体会诗歌语言的特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附《云》原文)

云 何其芳

“我爱那云,那飘忽的云„„” 我自以为是波德莱尔②散文诗中 那个忧郁地偏起颈子 望着天空的远方人。

我走到乡下。农民们因为诚实而失掉了土地。他们的家缩小为一束农具。白天他们到田野间去寻找零活,夜间以干燥的石桥为床榻。

我走到海边的都市。在冬天的柏油街上 一排一排的别墅站立着 象站立在街头的现代妓女,等待着夏天的欢笑 和大腹贾的荒淫,无耻。

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发议论:我情愿有一个茅草的屋顶,不爱云,不爱月,也不爱星星。

【注释】

① 德莱尔(1821—1867):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创始人。出有诗集《恶之花》,散文《恶之花》,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人造的乐园》等。《巴黎的忧郁》的《陌生人》中写了一个自称“我爱云”的“不同寻常的陌生人”。诗中所说的“远方人”即指此。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前练习题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答案(课程代码:005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D 3.B 4.B 5.D 6.A 7.C 8.D 9.C 10.C 11.B 12.A 13.B 14.D 15.A 16.C 17.A 18.A 19.D 20.C 21.D 22.A 23.D 24.A 25.D 26.B 27.C 28.A 29.C 3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 篇5

2015柳州

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20.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4分)

21.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22.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

23.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2015济宁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5.“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5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17.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18.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

2015临沂

雪 白 王开岭 一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

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

”,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

(选自《精神明亮的人》)

【注】①雪花膏:一种化妆品,洁白如雪,用来滋润皮肤。

19.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概括作者的心路历程。(4分)

① →②痛心→③ →④ →⑤

20.作者在文中说“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雪“美得痛心”。(4分)

2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分)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22.本文意蕴深刻,请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分)

2015海南

特殊的圣诞礼物 〔美〕赛珍珠

圣诞节前夜,鲍勃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第二天要干的事。他家里并不富裕,过圣诞节最使他高兴的,就是吃火鸡和母亲做的馅饼。他姐姐每年都要缝制一些圣诞礼物,而父母总给他买些他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一本书什么的。而他呢,也总是把零用钱攒起来,给他们每个人都买份礼物。

他很爱他的父亲,可他父亲从没意识到他的爱,这让他感到很失落。他想,这个圣诞节他就十五岁了,该送给父亲一份更好的礼物,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老是到商店里去给他买条普通的领带。他侧身躺在阁楼的床上,眼睛望着窗外,心里琢磨着。

记得小时候父亲告诉过他,耶稣是在牲口棚里诞生的。还说牧师和圣人来到牲口棚,给人们带来了圣诞礼物。想到这,他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对啊,我为什么不能在牲口棚里送给爸爸一件特殊的礼物呢?我可以早早起床,悄悄地去牛棚里,一个人给牛添草加料,把奶挤了,并将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爸爸进去挤奶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干完了。这不就是给父亲的最好礼物吗?他凝望着满天的星斗,不觉得.意.地笑了。

这一夜,他醒了好多次,每次都要擦根火柴,借着火光看他那只旧表。

凌晨两点半他就起了床,悄悄下楼,轻轻拉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向牛棚。牛棚里,一头奶牛睡眼惺忪地望着他,显出惊奇的样子,好像在说:“你好早啊!”

过去,他从来没有独自挤过奶,现在觉得似乎要做一件极不简单的事。他开始干起来:给牛添草加料,挤奶,接着打扫牛棚„„诸事完成后,他便小心翼翼地关上牛棚的门。

回到房间,他一看表,离四点只差5分钟了。他赶紧脱掉衣服,跳上床,像地鼠一样钻进被窝,用被子捂住头,尽力控制自己激动的喘息声,生怕父亲听见。这时,房门开了。

“鲍勃,”父亲的声音,“虽然是圣诞节,但我们也得起来干活啊,孩子。”

“好——吧——”他故意装作还没睡醒的样子。“那我先去了,我得把事情先干起来。”

门关上了。他仍躺在床上,忍不住笑出了声,想到等一会父亲就会明白一切时,他的心跳得都快蹦出来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终于听到了父亲的脚步声,接着门开了。

“鲍勃!”

“嗯,爸爸——”

“你这小鬼,”父亲激动得话也被哽住了,“你这家伙骗了我,是不是?”

“这是给您的圣诞节礼物,爸爸!我爱您!”

父亲紧紧地搂住了他,双臂在他的后背上下抚摸着,滚烫的泪水滴到了他的面颊上。

“我也爱你!孩子,我真谢谢你!再没人比这干得更棒了!”

那一瞬间,他心里猛然一暖,眼睛一下子湿润了,原来爱是需要表达的!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赛珍珠,美国作家,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5.“特殊的圣诞礼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摘录原文语句回答。(3分)

16.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不觉得意..地笑了。

(2)父亲紧紧..地搂住了他。

17.选文第②段中说“可他父亲从没意识到他的爱”,读完文章,请说说父亲是否意识到了他的爱,并简述理由。(2分)

18.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19.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2分)

2015福州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亲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看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万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5.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的情感。(4分)

16.阅读③-⑦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4分)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①,② ;长满水草的河渠,③ ;充满欧陆风情的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④ 等。

17.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2分)

18.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简要点评。(3分)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我选 句。

点评: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6

(1)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2)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3)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4)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5)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6)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7)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8)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9)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10)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 )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 )。

(11)我从上而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12)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儿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13)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14)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山来-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15)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21、依次填入第(10)段括号内的词语应是 (3分)

A.冰凉 清凉 阴凉 B.清凉 冰凉 阴凉

C.清凉 阴凉 凄凉 D.凄凉 冰凉 清凉

22、第(4)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3、第(6)段写“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联系下文看,“我”的“乐”主要体现在:

(1) (2)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4、第(10)段画线句属 描写,下列对其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交代了“我”和三叔抢柳叶儿的时间与地点。

B.描绘出早春农村的清晨湿润、清凉、朦胧、宁静的特点。

C.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我”抢柳叶儿作铺垫。

D.烘托小小年纪的“我”“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

25、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26、文末写道“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请用你的生花妙笔,描绘出柳的“多情”、“多姿”。(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

21.B(3分)

22.排比(1分)突出强调了当时饥荒的严重,人们的饥饿程度。(2分)

23.(1)抢柳叶儿正好可以显示我上树爬高的本领。(3分)

(2)吃柳叶儿能让我享受到吃饱肚子的满足感。(3分)

24.环境(景物)(1分) C(3分)

25.再次抒发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情感(2分),并且照应文章的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

26.要求: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柳的多情、多姿。

例文:瞧,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万条垂下的绿丝绦分明就是新娘美丽的秀发。

现代文阅读练习:《富人》阅读 篇7

②男孩十来岁的样子,下肢严重畸形,毫无表情的脸上挂满鼻涕。为能引起路人的注意,他不停地晃动着那个小铁盒。铁盒里那可怜的几枚硬币互相撞击,发出单薄的响声。然而,在这座拥有几百万人口的现代城市,人们对这些真真假假的乞丐与行乞方式早已司空见惯,冷漠与怀疑要远远多于怜悯与同情,没有谁愿意为一个下肢瘫痪的乞儿作片刻停留,更不用说施舍了。

③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蹒跚走了过来。老人形容枯槁,蓬头垢面,手里端着一个有了豁口、脏兮兮的粗瓷碗,碗里躺着可怜的几枚硬币。他擎碗的枯手在夕阳的映衬下微微地有些抖。当他俩的目光不经意间撞在一起时,我看见老人深陷的眼窝里涌起了鲜活的内容。他迟疑了一下,停住了脚步。接下来,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为之汗颜的事:只见他抖索着从破碗中摸出几枚硬币,弯着腰放进了地上那个变了形的铁盒子里。硬币没有发出那种居高临下的清脆的响声,却一下子将我的心弦击中。穷人怜悯穷人常有耳闻,但乞丐施舍乞丐,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几枚硬币可能换回一个馒头,使他免遭饥饿之苦。但遇到比自己更弱的男孩时,他却毫不吝惜地献了出来。我想,这里面包含着一位长者对晚辈的呵护,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以及顾影自怜中对患难真情的渴盼。这也是一种弱者对弱者的关怀,它纤尘不染如上天在人的灵魂里留下的一方净土,培育着慈悲的花朵。就在那几枚硬币从他手中滑入铁盒的那一瞬间,他已不再是穷困潦倒的乞丐,而是善良而慷慨的富人。

1.第①段中的环境描写除交代时间外,还有什么用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铁盒里那可怜的几枚硬币互相撞击,发出单薄的响声。

单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他俩的目光不经意间撞在一起时,我看见老人深陷的眼窝里涌起了鲜活的内容。

鲜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要的语言说说第②段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4.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老人本来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作者为什么称他是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老人对孩子的做法可能会使你联想到《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做法,请分别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篇:信访创新下一篇:美洲斑潜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