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2024-08-09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通用8篇)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篇1

美丽乡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五个方面。目前,全国各地业已出台相应的文件制度,对美丽乡村建设做了进一步诠释,笔者通过赴外省学习交流的机会,对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也切身认识到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窘境。

目前,富平县为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和城乡统筹发展,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进行了有益探索,已制定了《富平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五年实施意见(2016-2020)》、《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办法》、《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十四项制度和实施意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笔者作为一名美丽乡村工作具体践行者,在总结本县美丽乡村工作的基础上,梳理了本县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本县美丽乡村工作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具体做法

(一)环境卫生整治方面 1.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活动。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县集中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活动。印发了活动方案,实行了县级领导包镇(街道)、部门包村、镇村主抓工作机制,成立了专项督查组,对各镇(街道)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了督查,对整治不力、成效不显的镇(街道)进行了电视曝光和通报,对包联部门参与不力的实行了追责问效,有力的推动了环境整治工作。另外,我县以“卫生乡村”创建为抓手,将“百日行动”进一步延伸,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使全县所有村庄、道路达到“干净、整齐、平坦”。

2.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为进一步巩固提升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乡村”创建成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研究制定了《富平县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意见》,对道路、村组、集镇保洁员进行了合理设置,同时印发了《富平县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富政办发﹝2016﹞96号),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申报了《富平县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项目》。秋收期间,严防秋收期间环境卫生反弹,近期,也召开了《冬季农村工作会》对冬季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再安排再部署,下发了《关于对“卫生乡村”进行抽查的通知》、《国省县道及主要乡道考核评比的通知》,多管齐下,促进长效保洁机制良好运行。

3.严格督查,实行责任追究。实行了多方督办和责任追究工作机制,助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由四名县委常委牵头,带领相关单位,组成督查组,对环境卫生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指导督查,对进展缓慢或工作不力的镇(街道)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同时,县上制定了影像留存--下发督办单--督促整改--现场督查--整改回复--效果督查的“六步走”督查方式,对环境卫生进行跟踪问效。各镇(街道)也以观摩促整治,通过相互评比打分,寻找工作差距、交流工作经验;镇(街道)纪委现场督查整治标准、整治进度以及镇村干部驻村情况。通过多方位的立体督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

1.突出规划引领。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中,倡导规划先行原则。聘请专业设计院制定了《富平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在全省首家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导则》,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村庄风貌三个方面对2016年美丽乡村示范村,分类制定了《村庄建设规划建议书》。同时,在全省率先推行规划师驻村指导建设工作制度,从省规划设计院聘请专业规划师,分片包联指导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定期深入各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坚持驻村规划师签字背书制度,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2.实施分层包联。实行县级领导包联责任制、县级部门帮扶制、镇(街道)领导驻村制。具体为:县级领导每周深入包联镇(街道)一次,指导示范村建设;包联部门积极为示范村提供项目和资金帮扶。各镇(街道)领导驻村负责抓好示范村建设工作的落实。通过分层包联、多方督办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建设工作。

3.注重建设特色。各镇(街道)结合不同镇村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立足农村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实际,因势利导,分类实施,突出建设重点,彰显村庄特色,逐步建成传统村落保护型、民俗文化体验型、农村观光休闲型、现代农业发展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三)美丽示范路方面。

今年主要改造提升G210、G108(原S106)两条示范路。制定了《富平县G210、G108道路景观改造提升设计方案》,已修建花坛14030平米,栽植绿化苗木1500余株,累计投资500余万元,目前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当中。渭富路、由老路、底张路、富觅路4条示范路改造提升工程正在协商;七条示范路沿线行道树和宽幅林带补植栽绿工作已完成,共计栽植补绿10余万株。

二、存在问题

富平县美丽乡村工作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谋划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存在偏差。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生态宜居家园,有赖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少数镇(街道)重视程度不高,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的主动性和大局观不够,不能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屡见不鲜,相关包联部门参与热情不高,得过且过问题突出,不能有效参与和帮扶;另一方面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一些镇(街道)思路不清,贪大求洋,不能遵循乡村建设的一般规律,把握不好城市、镇区、农村三者的建设思路和风格,过分崇拜钢筋、混凝土建设,把乡村建设的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二)规划编制有待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涵盖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升级建设、乡风乡俗建设等四个方面,根据目前的规划现状和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分类指导有待提高,新庄村、大渠村的建设模式和思路,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但也形成了“一窝蜂”现象,不能有效结合地域特色搞建设,形成千篇一面现象;二是规划内容有待完善,目前规划相对单一,只是对村庄的基本现状进行了编制规划,但没有规划“大农业”、“可循环”的生态发展体系;三是建设概念有待明确,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概念模糊不清,引起仿古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相互模仿和复制现象,形成了资源过度开发和建设资金过度浪费。

(三)工程建设层次不齐。建设美丽乡村主体是群众,受益的也是群众,政府只是主导和规划,相比2015年建设情况,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质量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各镇(街道)为主题的地位没有变,施工的初衷和程序没有变,但在工程的质量和重视程度上有所变化,由于建设数量的加大,各施工队资金的匮乏,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和工程进展不一等现象,加之各镇(街道)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力的督促和指导,后期维护不能有效跟进等原因,造成未交工先破损现象;二是效果问题,由于各施工队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持,各镇(街道)也对建设理念把握不准,不能着眼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造成美丽乡村建设效果层次不齐,严重偏离乡村生产要发展、产业要多元、生态要保护、底线要守护的总体要求。

三、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并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一)把握好五个原则。笔者作为美丽乡村工作具体实施者,建议基层政府在具体工作中着重把握五项原则。具体为:一是环境卫生是基础工作。离开了环境卫生整治,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犹如空中楼阁,缺乏基础建设,决定了只是昙花一现;二是脱贫解困是目标。农村工作的中心是脱贫,建设美丽乡村是脱贫解困的形象工程,应在农业,农村,农民之间打造三位一体的循环扶贫模式,始终不能偏离脱贫这个目标;三是产业升级是帮扶。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受益的对象也是农民,政府应明确农民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好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不能越俎代庖,抹杀农民的创造精神,要变“输血”为“造血”;四是旧村改造是方式。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旧房拆迁等现象,即费时又费力,而且效果差,在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尽量应用改造,依势而建,因循而建,尽量改造陈旧老房,还原农村气息;五是文化传承是乡愁。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文化底蕴,每个人都难忘的也是小时候那些旧文化,旧习俗,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将这些深深烙在心里的东西还原出来,体现出来。

(二)处理好“六个关系”。目前,中央已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市也明确了其工作的内容及内涵,要求紧紧围绕“产业美、环境美、人文美、生活美”为建设内容“产业美是基础、环境美是特征、人文美是灵魂、生活美是目标”的建设理念。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六个关系”。具体为:一是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政府应发挥政策制定,蓝图规划,建章立制的作用,引导群众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二是处理好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关系。积极实行一村一品,不搞千篇一律,一个模式的建设,这样即失去建设的意义也背离了建设的初衷;三是处理好长远规划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对群众急需解决的要紧事紧办、快办,但也要从长远着手,让群众多方受益;四是处理好顺势而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急,要量力而行,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搞运动式建设,这样往往会出现浪费和重复建设;五是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数量来衡量,也要质量来体现,不能出现“豆腐渣”工程;六是处理好社会需要和市场配置的关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发挥好市场杠杆调节的作用,建设具有特色不可复制的美丽乡村,不搞“一窝风”,理性把握社会需求,正确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篇2

天津北辰区前堡村借力生产价值特色农业, 助力乡村经济。依靠果树种植成了当地有名的“花果山”村。乡村取得了鲜有成果, 现在全村有80%的面积被果林覆盖, 全村80多户村民, 有80%都在从事果树种植, 每年每户收入7.8万元。

天津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利用生态价值, 锻造田园之美增添乡村魅力发展水稻种植, 利用园区内种植着30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水稻品种。利用稻田里的稻叶迎风舞动, 稻花飘香, 生成生态美。现村里不少的水稻种植户在稻田里发展起了稻蟹立体种养。生态水乡迎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绿色的田园风光和原风貌的村落民居构成的乡村景观, 在那时总会吸引大批城市人纷至沓来。村民办起了农家院, 小辛码头村以水稻文化园、水生植物园、旅游接待中心的“两园一中心”和城市中小学生农事体验基地、文学文艺采风创作基地、湿地经济示范推广基地为代表的特色休闲游, 接待游客创收。

诸如此类村庄, 在天津市还有许多, 他们利用各自特色, 将美丽乡村经营的有声有色, 起到了榜样作用。

2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村两委干部座谈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 我们发现了一些天津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广大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和执行者, 农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 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就走访的情况来看, 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 工作主动性、大局性不够强, 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 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 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2.2 政策支持不足

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虽然政府响应中央的号召, 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但只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但各项有针对性关于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不够清晰具体, 基层单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 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至于许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2.3 规划有待完善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 但在目前的规划中很少突出各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特色, 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一般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 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 存在“千村一面”现象。然而, 近日在调研时发现, 有些村庄的规划却在具体操作中走了样, 与环境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目标明显存在一定差距。

2.4 资金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是一块很大的问题, 一般都依赖政府的拨款来建设。比如关于天津市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1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到“全面落实“20项民心工程”和21项增收措施, 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民生支出总额达到2886亿元, 占财政总支出的75.8%。加快美丽天津建设, 多渠道筹集资金, 支持“四清一绿”行动。完成43座供热锅炉房改燃并网, 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14.3万辆。综合治理河道170公里, 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增加村级保洁经费, 建设清洁村庄2000个、美丽村庄150个。”政府在建设中大量拨款, 但资金支出远远不及建设所需的庞大费用, 这就使建设陷入了僵局。

2.5 贯彻不够彻底

同时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少数村没能把上级精神吃透, 新农村建设应该不是让村民集中居住和建造新房子、道路等基础设施, 简单的修个广场、建个祠堂, 做了一个门面这么简单。新农村建设要重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要重在农民收入来源的变化, 要重在农民思想道德的提高, 要重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3 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天津现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 着力于建设美丽乡村, 但建设过程中, 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什么美丽乡村的建设就不能快速顺利的实行下去呢, 项目组认为原因如下:

3.1 政治上:政策支持不足

针对性关于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不够清晰具体, 基层单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 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至于许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而政府主要就是以改革创新, 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从而达到美丽乡村的建设, 没有将美丽乡村建设看为独立的一项工程, 对它进行严格周密的规划, 所以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十分缓慢。

3.2 经济上:资金支持不到位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一笔钱就可以解决, 需要资金源源不断的支持, 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但其资金的来源过于单一, 主要来源就是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拨款, 或者村里自行筹款进行建设, 但大多村庄经济并没有发展到可以拿出大量资金的地步, 而外界的企业往往因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时间长, 效益低便不愿对它多做投资, 纷纷对其敬而远之。所以资金的压力往往还是压在政府的肩上, 造成政府资金的紧张, 使政府陷于两难境地, 无法中止建设;面却无法保证资金的充足, 使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行的更加困难。

3.3 发展思路不明确, 相关理论研究不足

就目前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来看, 缺少一个清晰地发展思路和规划, 没有一个明确的模式来指导基层单位建设美丽乡村。所以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探索中前进, 而没有一个明确的模式来进行指引。并且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不足, 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的不多。人们主要关心的还是城市化发展, 对于农村发展的关心还是较少, 这就使美丽乡村的建设缺少人才去实地研究考察, 整理分析, 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法, 很难给基层单位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以充分的理论指导, 所以美丽乡村的建设道路在艰难曲折中的前进。

3.4 地区经济差异大,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天津市各个区县乡村的实际情况都存在着差异, 有的地方依山傍水, 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如蓟县, 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旅游业, 农家乐, 带动了蓟县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蓟县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的地方集体经济发展的比较好, 村子比较富裕, 对村民实行各种优惠政策, 如养老费, 失业费等等, 村民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但有的村子较小, 没有良好的地理环境, 村集体经济薄弱, 没有能力筹集大量资金自行对村庄进行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偏低, 急需的到改善, 资金的短缺导致建设村子就只能依靠政府拨款, 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话, 那美丽乡村的建设就会一直停摆, 无法继续。所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无法适应于整个天津乡村的特点, 需要发展乡村建设的多样性。

4 结论

通过此次项目组的调查, 对天津美丽乡村的建设的现状做了梳理, 对产生的问题做了总结, 并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相信在今后的道路上, 天津的美丽乡村建设肯定会越走越远, 越走越好, 但这也需要全体共同来努力, 克服建设过程中的一切问题, 让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成功的实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8) :1204-1207.

[2]李佳.天津评出10个美丽乡村[N].中国旅游报, 2012-12-26.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篇3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对策;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经和手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目标,其核心思想和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受破坏,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更加重大,它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从现实因素来看,我国农村的人口多,密度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措施陈旧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同时,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和障碍仍然突出,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就会使一句空话,也就无法实现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最终影响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当前,很多省市都已经启动了这项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工作工程中,一些职能部门推诿扯皮、不作为,职责权限不清等问题仍然严重,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加以解决,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新发展。

一、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缺乏正确深入地认识。

从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进展的情况来看,在工作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当前很多地区和部门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上,放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上,放在加大民生改善上,将主要的资源和人财物都放在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而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则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口头上重视,讲话时重要,干起来不要的现象。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对美丽乡村建设缺少科学的规划,督促检查也不到位,应付差事的现象严重。有的地区和部门甚至存在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现象,这些现象进一步反映出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中,领导干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没有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改善、服务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去,没有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更没有从美丽中国的角度出发去认识这项工作,造成了工作进展不顺利,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

2.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明确的分工配合,无法形成工作合力。

需要看到的是,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单考一个部门和地区的力量是无法有效完成的,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互相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工作开展。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楚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甚至拖延工作的进度。一些地区和部门对有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但是由于缺少牵头部门牵头抓总,造成各部门的工作都是推着干,上面开会,讲话强调一下就动一动,否则就观望等待,造成了工作上的延误。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存在严重的部门主义,没有从全局和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因为将大量的精力和人财物都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不划算,工作的业绩也不明显,所以就存在很强的懈怠思想和消极思想,对工作执行不积极,更不愿意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自然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在规划设计上投入的精力多,在贯彻落实上打折扣。

就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看,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具体实施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重视规划设计、轻贯彻落实的问题。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制定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反而是随意性很强,没有邀请一些高素质的设计部门进行前提的论证,使规划设计存在很多漏洞,为执行起来设置障碍。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美丽乡村的规划一味要求高标准、高档次,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跟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来进行调整,造成制定的规划假大空,缺乏可操作性。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制定规划设计上投入的精力多,人财物耗费也不少,满足于向上级和其他部门显示规划成果,而在具体的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却存在打折扣的现象,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的标准来完成,上报的数据中水分较大,虚报浮夸,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4.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和优势,造成资金缺乏。

美丽乡村能不能搞好,资金的问题是一个大的瓶颈和难题。从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来看,很多地区和部门在筹措资金上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要么积极性不高,要么办法不多,全部都是张口要奶吃,自己开动脑筋和思维,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很多地区和部门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是习惯和依赖政府的投资和专项资金,对社会上充裕的流动资金视而不见,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优势,没有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获得资金支持,这就造成很多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由于缺乏资金保证,进展缓慢,标准不高,而且存在的缺口很大。同时,如果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投入过多的资金和精力,也会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地区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资金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和趋势

1.要切实提高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针对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认识不够问题,有关地区和部门一定要切实提高认识,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美丽中国构建的角度出发,从促进民生改善执政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到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单纯地割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能不能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经济效益不明显,也不能成为政绩。要坚决克服这些错误的思想,做到思想上重视,业务上了解,情况上掌握,真正让美丽乡村建设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行不悖,并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较好地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好农村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农村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旅游潜力的释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拉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和载体,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endprint

2.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动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地区和部门要开动脑筋,创新思维,下大力气破解资金瓶颈问题,打破原来的等靠要思想,主动走出去凑集资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要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同时要集中精力和财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对专项资金一定要加强管理,不能有挤占挪用的现象。同时,要通过融资等方式,发挥市场的作用和活力,通过引进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以项目为拉动和载体,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市场融资的作用。克服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等靠要思想,主动出击,主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寻找商机和潜力,对外包装和推介,充分发挥当地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中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吸引外来的客商和企业就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投资,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3.要高标准规划设计和实施。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关地区和部门一定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问题高度重视。要坚持高起点设计的理念,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设计部门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保证农村的基础设施短期内高标准,长期内不落后,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现象。二是要注重规划设计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特点相结合。规划设计不能流于形式,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要做好规划前提的调研和论证,坚决杜绝对其他地区规划方案的照搬照抄,使本地区的规划设计既符合实际,又突出科学理念。同时要抓好规划设计的实施工作。对于规划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不折不扣的予以实施,坚决杜绝实施打折扣的现象,要定期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建设,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切实落到实处。

4.要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地区差异的问题。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来讲,核心还是为了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保护农村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环境的彻底改善。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建设的标准不要搞一刀切,要灵活掌握,结合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万不能盲目地搞高标准,劳民伤财,极易让美丽乡村建设走样。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特点,财力情况等诸多因素,并考虑到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把握好核心的标准,适当放宽细节,有效地兼顾灵活性和科学性,使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而避免单纯为了搞高标准和整齐划一,给当地的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5.协调好各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主动作为,坚决克服等靠要和观望思想,克服于己无关的错误观念,要从全局的角度和战略高度来看待美丽乡村建设,从本部门的优势和实际出发,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主动工作,不等不靠,坚决克服推诿扯皮等现象,不能单纯从本部门的利益得失出发考虑问题,要胸怀大局,甘于奉献。对于牵头部门,更是要主动出击,对于自己部门所承担的工作,要超额保量的完成,坚决遵守完成时限,不拖拉推诿。对于不是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也要主动帮助其他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发挥“1+1>2”的精神,形成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6.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围。

需要看到的是,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要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支持和理解。针对当前很多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错误思想等,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正确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对于自身的巨大益处,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主动参与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克服农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生态观,教育他们改正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破坏环境,破坏资源的行为,进一步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08)

[2]吴理财; 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3]王旭烽; 任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深生态内涵——以安吉县报福镇为范例[J].浙江学刊. 2013(01)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 篇4

案由:我县扶贫攻坚已到决战阶段,极大部分贫困户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老弱病残多,劳动力欠缺或许文化水平低,导致打工就业困难;耕地少,经济基础薄弱,且缺乏科技意识,导致靠田靠地无法脱贫。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荒山野岭发展养蜂项目,则是适合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好项目。蜜蜂生产蜂蜜,需要自外界采集植物的花蜜才能酿成蜂蜜,蜜源是养蜂生产的物质基础。尽管我县具有生态条件好、植被丰富、基础蜂群多的优势,但是,在蜜源均衡轮供的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局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6、7、8三个月夏季蜜源不足。养蜂项目的成败,关键在蜜源。在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中有目的的结合蜜源植物种植,不仅美化环境,打造景观,实现生物多样性,为乡村旅游奠定基础,也能解决养蜂蜜源欠缺,蜂蜜品种单一等问题,既美了生态,也拓宽了精准扶贫的路子,同时还发挥重要的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增效(蜂为媒婆,传授花粉),农民增收。具体做法是:

一、利用退耕还林项目,种植蜜源植物。过去退耕还林,树种都有明确规定,主要是用材林(如松、杉)和果树,品种单一,效果不好。如果多品种合理混种尤其是有选择的混种蜜源植物,形成混交林,一方面能较好的改善自然生态,发挥防护效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混合林的特殊性质使生长在林下的动物和植物越来越多,林区的野生动植物的增多,对于林区都会发生的病虫害问题,也大大减少发生的几率,加之混合林的土壤水分大,林地的土壤温度低,达不到起火的燃点,降低火灾的发生,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养蜂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蜂效益,有利于当地养蜂业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扶贫攻坚的步伐。

二、在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的地区,适于选择种植一些耐旱的藤蔓类、覆盖度好的野生蜜源植物,如多花勾儿茶、乌敛梅(母猪藤)、半边苏,野藿香、野坝子等(具体蜜源植物的补充种植,可听取蜂业专家的指导和建议)。既降低石漠化治理成本,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又丰富了蜜源,增加经济效益。

三、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种植一些既是蜜源、又是景观类的植物,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业,同时也有利于蜂产品的宣传销售,让蜂农点对点销售,有效提高收入。例如,乌桕是优良的夏季蜜源,秋季叶子由绿转黄直接变红,如大面积种植,可以让人们在秋天欣赏到大片红叶的美景。种植盐肤木也如此(秋天叶子变黄),农民还可以收获倍角。拐枣树形优美、高大,花色白而繁密,也是很好的风景林,且流蜜量大。洋槐耐瘠,根蘖性强,发展快,为荒山绿化、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初夏时成片洋槐开花(白色),香波雪浪,也是一景。同时,在打造庭院方面,在房前屋后,可间种桂花、樱花、柿树、栾树、拐枣;房舍、阳台及小块园地内可种植各色小菊花(垂吊式或蓠芭式,如云南丽江)及一串红,庭院经济搞上去了,同时也美化居住环景。美丽乡村,美在农家。

四、结合精准扶贫的产业布局,在适生地带,选择性地发展一些既是蜜源,又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果树。如枇杷、柿、蓝莓、枣等,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五、秋冬闲田闲地可种植油菜、紫云英、苕子(马碗豆),成本很低,但景观效应和经济效益极好。春天来了,金色的田野,还姹紫嫣红,蜂飞蝶舞,生机盎然。既肥了田地,又让田园风光更美丽,还让甜蜜的事业更发达。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篇5

一、基本做法

(一)党政重视抓创建

重规划,抓推动。认真制定中长时间规划,使创建工作目标逐渐变成现实。严格依照省、市、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要求的目标,围绕目标,结合实际、规划和分解创建任务,确保创建重点突出,扎实推动,巩固提升。

重成效,抓落实。根据工作推动情况,每一年都要召开党政办公专题会、推动会、现场会等,及时明确创建任务,调度工作进展、解决突出题目,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公道安排创建资金,保障“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稳步有序展开。帮助群众出点子、解困难,保证了创建工作任务、措施、资金及时到位,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在我镇得到深进推动。

重特点,抓精品。结合本地经济条件,重点打造高水平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进一步结合地域特点,进步群众受益面,扩大创建覆盖率,展开支柱产业型、乡村旅游型、民族文化型的内涵丰富、品位较高、特点突出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二)顺应群众需求抓创建

坚持“富”字当头,推动富民工程,强化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同时围绕“学在农家”,培养学习型农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扎实展开农村政治思想教育,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等阵地展开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进步科学文化素质,出现了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围绕“乐在农家”,进步群众幸福指数,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每一年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经费中拨出专款,扶持、组建农民文体协会和文艺宣传队伍,深进发掘农村花灯、傩戏、等民间艺术,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展现了新农村新农民的精神风采。围绕“美在农家”,构建和谐家园,以整治农村“五乱”为突破口,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用好机制抓创建

坚持“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进户、群众自主”的推动机制。实行责任、工作、任务、目标四***。建立了“干部工作在村、生活在村、考核在村”的“三在村”机制,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深进展开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坚持“财政补助、单位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资助”的投进机制。创建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群众投进为主,采取各级财政投进、单位帮扶、社会捐助、政策优惠等办法张罗资金,为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主要工作成效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已成为普惠于民,社会认可的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一)增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通过创建活动带动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实施,培养了新产业,增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二)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增进了文明风尚构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革除农村多年陋习,农村“五乱”现象明显减少,“讲文明、树新风”蔚然成风。寻求新生活的热忱不断激起,农民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技术咨询等,培养了自我,增强了致富本领,进步了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群众性文化丰富多彩,文艺演出、体育健身、比赛活动在农村蓬勃兴起,“文化墙”、“美术街”等成为农村新的文化景观,构成互帮互助、邻里和谐、家庭和睦、自我提升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执政基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以“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为着力点,推动一批干部深进一线,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帮助农民发展经济,解决题目,使广大群众亲身感遭到党委政府在真心为民办事、为民执政,巩固了基层执政基础。

(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创新了社会管理。依照兼顾城乡发展的思路,对新村建设本着“聚散适宜”的原则,使城镇基础设施、公益服务向农村延伸。结合“平安村寨”的创建,推动了个人自愿服务向有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化,实现了镇村干部服务为主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化,使农村社会管理的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几点体会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使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一)坚持把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与发挥党政引导作用相结合。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整个创建既要充分尊重农***愿,又要规范和提升,既不脱离于现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又要科学发展、适度引领,构成农***愿与政府引导的良好互动。依托群众的气力和聪明展开创建,避免大包大揽、大拆大建。创建中充分发挥好党政引导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视实效、民主商议、相互鉴戒的原则,推动农村良性发展。

(二)坚持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乡村的现代化,实质是农民的现代化,是农民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民主法治理念的牢固建立、科学技术的推广利用、优秀文化的继续宏扬、和谐上进社会秩序的建立,作为提升农民素质、构建农村“精神高地”的必备条件。坚持推动富学乐美四位一体调和发展,构建起了新情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平台,使各项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适应推动农民全面发展、乡村全面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三)坚持把大处着眼与小处进手结合起来。创建活动立足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中长时间发展,又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解决当前主要矛盾。以村镇规划为指导,从一家一户,一村一寨抓起,切实解决与群众平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实利益题目。同时,根据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内容,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

四)坚持把激起农村内部潜力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结合起来。创建工作仅仅依托农民本身的气力建设新农村明显远远不够,必须充分调动党政群各部分和社会各阶层、各类经济组织、工矿企业及一切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资源投向新农村,努力构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良好局面。

(五)坚持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全部工作内容和主要抓手。实践中,我们坚持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进程和基层组织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调度、同检查,以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载体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战役堡垒;“四在农家“创建的成效又充分体现了基层党组织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果,成为检验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四、存在的困难和题目

(一)创建资金投进不足。“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支持。创建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进一步深进推动和推广的瓶颈题目,主要表现在:一是新民居建设投进不足。二是基础设施投进不足。三是产业形不成范围,发挥不了更好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村庄治理规划滞后。由于历史缘由,大多数村寨属自然村寨,村寨布局分歧理,很多村民分散居住、不集中连片,没有“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整体规划,特别是没有具体的村庄整治(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对美好家园建设缺少有效引导,创建工作没有综合斟酌排水、美化绿化、杂物堆放,垃圾处理、家禽饲养等农村实际题目。由于没有规划指导、也没有附属设施资金扶持,一方面致使新房建成后,厕所圈舍随便依附新房乱搭乱建;另外一方面生产、生活垃圾没法实现集中处理,给美好家园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五、下一步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调和机制。当前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既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上级部分的重视和帮扶,面临加快建设的良好机遇。我们要加强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的引导与调和,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之纳进重要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扎实展开并获得成效。

(二)整合资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时间性的工作,需要整合资源,构成帮扶协力。要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与民族文化建设、与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兼顾安排、积极推动,集中财力办大事,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推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 篇6

房前屋后栽树与民分红

今年植绿时,玫瑰镇南石硖村在村里栽下了2万株的日本樱花、大叶女桢等13个品种的绿化苗木。如何让这些价值不菲的花花草草活下来,村干部们想到与村民签合同:由村民代为管理自家房前屋后的绿化苗木,一是保活,二是收益与村里三七分成,村民占大头。村支书刘芹介绍,以前由村干部或村委会雇人浇水、修剪,既费钱费力,效果还不好,现在让群众“代管”,只是举手之劳,还有每年可享的红利,一举多得。

当前,在建设美丽乡村大潮中,全县除迁入新型农村社区和实施城中村改造外的200多个村,均想到了发展以种植为主的边角经济,既绿化美化乡村,又有实际收入。在管理上,以与民分红为主,让农民房前屋后的“公家田”变成他们的“自留地”。

引导群众追文明星

农村精神文明如何建设,一直是个大难题,如今在平阴,正在全县推广以道德星、创业星、法纪星、诚信星等“十星级文明”创建为核心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模式。今年春节前,县领导分8路来到全县8个街道、镇的文明户代表家中,亲自为他们发牌、授奖,使他们感到“里子”、“面子”都有了。

在农村,各村、社区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文明户评选的方式方法更是层出不穷、各显神通。玫瑰镇夏沟村十几年如一日,在春节到来之际为文明户贴春联的做法,因省钱、省力、“特征”显著而备受村民们好评。除此之外,该县广大农村还想到了敲锣打鼓上门送牌、全村大会现场发牌、给文明户女主人娘家送喜报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追“星”。去年底,全县346个村全面参与,累计评出“十星级”文明户16000余户,在全县农村形成了“创星、争星、追星”的浓厚氛围。

务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篇7

1.1 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紧迫性的第一层——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转变。

主要和大家分享几个数据:第一个数据关于村庄数量的变化, 二十年内, 多种因素导致我国自然村落已经灭失了一百万个。二十年前, 我国自然村落数量为370万个, 到2010年, 我们只剩260多万个;第二个数据关于城乡人口分布。我国目前城镇化人口中被城市化的人口数量大概是2.2~2.4亿, 这反映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还不高;第三个数据关于我们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伴随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城市建设用地迅速增加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没有完全实现。全国城乡建设用地现在约为24万平方公里, 其中, 城市建设用地 (含城关镇) 大概是5.6万平方公里, 村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 其中村庄大约占了14万平方公里。

从这三组数字中大家是否可以解读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紧迫性?解读出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走向?解读出村庄未来发展的困惑?城镇化发展质量我们必须要从以土地为主的城镇化模式, 真正转变到以人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当中来, 这就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建设, 这个紧迫性通过上述三组数据已经非常集中地反映出来。

1.2 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紧迫性第二个层面——城乡人口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已被制止。

最近三年, 政府做了很大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目前1.7~1.8万的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在近十年形成的, 能否扭转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面临且不可回避的问题。搞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让农民更幸福, 让农民收入更快的增长, 让农民能够更稳定地生活在农村。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应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3 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紧迫性第三个层面——美丽乡村建设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这一层面主要关于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带来了什么问题?我国广大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时, 主要承载着扶持、支持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 当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于是就出现了非常实际的问题——如何保证发展的利益向农村地区倾斜, 向占少数比例的农村人口倾斜, 使我们农业不落后、农民不贫困、农村不凋敝, 这是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2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到底何在?这值得我们很好的思索。首先这不是单一去解决农村的表面问题, 而是要借此发力, 促进城乡资源统一的配置与要素的积聚, 促进县域经济竞争能够上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城乡共同富裕、共同繁荣上经得起考验。同时要注意到, 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是农民参与、自我发展的有效形式, 是中国乡村发展的正确有效途径, 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抓手,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要求, 或者可以称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华。

其次, 一定要以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为抓手, 构建新型的工农和城乡关系。构建新型的工农和城乡关系是我们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对这个问题还需要不断地深化理解与认识, 如何才能够构建这个新型的城乡和工农关系?在城乡新型的关系中核心问题还是要处理好农村发展问题, 处理好农民利益的问题。中国不但是一个农业人口的大国, 还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 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 而恰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间, 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农产品进口大国。我国现在农产品纯进口逆差是从2008年开始出现的, 当时是100亿美元, 2009年到2010年上升到200亿美元, 2011年已经达到300亿美元。据国际粮农组织预测, 2012年中国农产品纯进口会达到800亿美元, 这就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 所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确实肩负着很大的发展责任。

第三, 保证农村安全发展。农村安全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安全、城市的安全、发展的安全。农业部现在提出来的200多种动物疫病中, 80%是人畜共患疾病, 如果预防得不好, 就有可能会危及城市、农村人口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安全。以前我们讲病从口入, 今天我们要更多地讲人病畜防, 而第一道环节就在农村, 所以我想用这两个例证来讲这样一个话题, 今天农村的作用, 更多地表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多功能型作用, 这对于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人类生态发展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等极其重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 这是一种全新责任, 这种责任就是为城市发展提供安全的保障。

3 农村建设与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

城乡差异化发展应当是美丽乡村建设长期的工作目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突出城乡差异化的发展。

一是改变以往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农村地区的聚落方式, 要科学指导农村地区聚落方式调整, 重构和优化城乡空间聚落形态, 形成中心城市、城镇密集地区、城镇群、县城、重点建制镇、一般镇、中心村这样一个有效率的城乡居民点聚落体系。

二是改变以城市为主、为重的公共服务布局模式, 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制度机制。城镇化是什么?城镇化是一个公共的过程, 是公共品的提供过程, 是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向农村转移支付的过程, 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都要不断地在城乡之间重新分配调整。要提高公共财政到农村的使用效率, 必须要有目的地在空间进行相对集中的分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形成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圈。现在, 这些规划已经在尝试过程中, 以发展良好的中心村、中心镇来承接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 进而能够更有效的为周边农民提供服务。

三是改变原来乡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农事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 探索新型的城乡社区、市民社会的管理方式, 形成依托小城镇和中心村的新型社区这样一种城乡统一协调的社会管理体制。所以说, 城乡差异化的发展要求是我们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保持、保护农村的自然、人文、民俗、地域特色是我们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

4 体现城乡发展的差异化

体现差异化的发展要求应该是一个功能型的发展要求, 农村、城市应当各自承担起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 城市不可能替代农村, 农村也不可能替代城市。农村在当前来讲最主要是要强调五大功能, 即承担起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以及能源安全的重任, 以五大安全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显然, 如果农村本身不能宜居宜业, 如何谈保障这五大安全。城市特别是大都会地区、城市密集地区, 应重在提高五大能力建设, 要继续发挥其核心的引领作用, 即转变以工业生产发展为主的模式, 提升区域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提升大城市的创造功能、服务功能、信息引领功能为主的创新能力;提升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人文发展为主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而不是单一的经济的承载能力;提升都市区域、城乡建设的能力, 包括规划建设管理能力;提升民生发展、民生保障和市民幸福指数为主的服务能力, 我们要以五大能力的提升来引领或带领整个国民经济上水平、提素质、提质量, 应该是这样的路子。特大城市、大城市应该从一般性制造业的竞争领域退出来一点, 把一些发展空间让给小城镇、小城市, 这样才能形成在空间上比较合理的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局面。作为城乡融合地区, 重点应该促进城乡的一体化建设, 要适时适度的改造农村居民点的聚落形态, 完善基础设施, 再造已经失去的城乡生态环境, 形成城镇合理分布, 承接产业转移、工农紧密联系的城乡空间的发展布局。

城乡的发展差异还应该体现在空间布局上, 布局上的特点应该是紧凑的城市, 开敞的乡村。开敞的乡村空间是农村的特质, 不能把农村建得跟城市一样密、一样高、一个样。分散化城镇发展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那么, 我们必须要走农村疏朗、开敞, 城市紧凑、密集的发展道路, 才能更好地反映出我们国家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5 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

对于城乡空间融合发展, 我认为可以建立“富足小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格局。在新型的城镇化国家战略中, 富足小城与特色小镇的作用不容忽视。富足小城应当多样化发展, 既不能小富即安, 也不能无限追求规模, 如何处理这一发展思路, 是未来规划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不断地完善小城镇的功能, 把扶持县城、重点镇发展作为我国城镇化未来十年的一个重大举措, 我希望国家能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明确城镇化的发展政策, 重点支持县镇发展, 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小城镇发展的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富足小城、特色小镇的发展需求, 就要明确国家在这十年培育期内的主体政策,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产业引入的机制, 使农民愿意到小城镇落户。二是户籍制度改革。三是明确城乡二元土地在小城镇中混合使用的模式, 解决当前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四是建立可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 让农民无论在城市、小城镇, 还是在农村都有所保障。此外, 还要注意保护农村的特色, 尤其是传统村落。

6 务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首先, 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政府投入与农民参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对于已经深化的乡村建设, 要整合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乡村建设资金, 强化县级公共财产支配权, 地方财政收入专门用于乡镇建设。同时, 要组织农民参与, 结合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社会资本建设农村公共设施的进程, 让美丽乡村建设在多元投资体制、多种利益的共赢及多主体积极参与下谋发展。

其次, 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为城乡建设维护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是分别按7% (在市区) 、5% (在县城、镇) 和1% (不在市区、县城或镇) 三档税率计算缴纳。而现在各种社会规模化投资及很多不同的社会投资主体已经大幅度地进入农村。我觉得应该建立正常的财政渠道, 让这些社会投资主体既能承担其应尽的对农村公共设施的责任, 同时又能有相应的一些收入来对农村的发展进行长期的维护和建设、管理。

第三, 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发展小城镇的新模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浙江农村龙岗小城镇建设, 到今天天津的华明镇建设, 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方面, 已经有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在这个问题上, 如果步子能够大一点, 是不是能更好地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要探索小城镇二元土地性质建设用地的混合使用, 就要鼓励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统筹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特色小城镇建设, 我们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城乡互相包容的体系, 势必要注重小城镇的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一系列制度改革机制创新的积累过程, 必须依靠基层的不断探索和积累, 以及中央政府的责任承担和科学指导。

7 制度规范农村居民点调整

在城市化进程中, 我们不能说农村居民点不能动, 国际的城镇化经验也从没有这一条, 否则农村的人口都到哪里去了?城市的人口又从哪儿来呢?德国到现在还在对个别的农村居民点做调整。那么, 我国这么多的农村土地, 农村居民点不能调、城镇化空间不能动, 城镇化怎么健康发展?但是, 我们确实需要规范调整, 不能够违背农民意愿, 强迫农民集中, 强迫农民上楼。比如, 有的农民集中点建高楼, 竟然建了三十多层;个别农村搞高密度建设, 打造了一个影响未来品质的农村社区,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所以, 如何将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思想与农村居民点的规范性调整结合起来, 这又是一个需要我们探讨的课题。对农村的建设活动不能简单的说不, 而应当考虑中央政府、各级政府承担什么责任, 如何去引导和支持。

第一, 尊重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依循农村发展实际调整农村居民点。在这个方面, 政府的作用不可小视。首先, 农村居民点的调整本身就是一种要素流动、要素集聚、要素重组的过程。重点应当是农村大量散落的、分散的自然村落, 而不是为了要建设用地去搞农村居民点调整。农村居民点的调整应当是和平的、渐进的、利益逐步调整的方式进行。

第二, 科学规划指引农村新居民点建设。我们到底是先改非还是先改居, 还是同时改, 还是建了镇再改?很多问题都没说清楚, 改居改非的条件目前也不明晰。要明确调整农村居民点的规划要求, 同时也要明确调整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原则, 这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

第三, 农村新居民点调整必须注重保护农村特色 (保护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 。

第四, 加强农村新社区社会管理。

8 部门联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 也不是单靠某一个部门就能推动的, 尽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三定方案中明确承担着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职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以县域或镇域为单元, 做好城乡统筹规划, 要坚持规划方法的改革创新。

第一, 以县域或镇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规划。要实现全域规划, 包括全地域、全要素、全职能、全过程的规划。

第二, 要有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规划指标指引。要创新城乡规划的基本方法, 重点就是“三生、三集、三保、三圈”。“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 现在“三生”规划目前做的实践还不太多, 仍须探索。“三集”即集中人口、集聚城镇、集聚企业。目前“三集”的规划比较多。“三保”即保护生态、保障安全、保全利益, 保全利益就是指要保护城乡两个方面的利益。“三圈”即交通圈、服务圈、休闲圈。有一个好的规划作为指引很重要。

第三, 要加强部门的合力推动与深入基层的指导。要多做调查研究, 多出主意、多出方法、多出政策。

第四, 要有利益机制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

构建美丽乡村,推进公益建设 篇8

近日,中央政府又出台了一项专项政策,针对农村的公益事业的发展问题,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婺城区财政局以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通过四年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筹资筹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或多或少的困难和问题,比如:乡(镇)村的重视度不够,筹资筹劳难度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村级公益事业投入的基础,也是财政奖补的依据,但从四年来实施情况看,也是各乡镇和各村普遍反映工作难度最大、影响工作开展的首要问题。资金配套压力大,环节监管不够严等问题。

随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需要建立健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相关配套制度,规范项目实施、后期管理和有关基础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加强一事一议政策宣传,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积极转换工作思路,努力改变工作作风,尽快转变工作方法,面推广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监管系统,区、乡、村要建立一事一议项目档案,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方案、验收报告等有关原始材料汇总归档,实行规范管理。

上一篇:遗体告别仪式讲话稿下一篇:浙教版学前班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