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国际结算面试经验

2024-06-05

中国银行国际结算面试经验(精选8篇)

中国银行国际结算面试经验 篇1

下午2点,面试正式开始。

面试的老师是校内的,两位女老师,英文非常好,人也非常的nice。整个过程,我稍微有点紧张,但是想要表达的都有机会说了出来。首先让我做了下self introduction.我说我喜欢读the book of Changes,老师还专门问了下是什么书。然后问我为什么why mba, why BIMBA,你未来的计划是什么,我说我先要make money for my tution,他们就笑。然后问到你怎么样看待你自己,who am I,其实这是个大问题。那生活当中的一些困惑或者迷茫往往根源于这个问题,而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可能是个渐进了解的过程。那我的优势在于对自我很了解,知道自己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自己的行为模式是怎么样形成的,所以我能侃侃而谈。同样他们问到了我的弱点是什么,那我想我不够变通,我也如实讲到了。全部过程都是英文。

接着是的问题是中国世界工厂的问题,用中文做的陈述。我谈到这个是没有未来的,因此是不可能持续的。那我从深层次角度谈了下为什么的。即使是现在一些人提的方法,比如把工厂迁移到西部内地,也是头疼医脚,治标不治本的。不解决根本问题,仅仅是变通之法。也从我的专业角度谈到了如何从法律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因为我是做律师的。

中国银行国际结算面试经验 篇2

据悉,国家开发银行,这家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已在内部设立住宅金融事业部,将该行现有的棚改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贷款一并划入事业部统一管理,其授信评审、会计核算体系以及绩效考核都单独进行。国开行还称,住宅金融事业部将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向邮储等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筹资,鼓励商业银行、社保基金、保险机构等积极参与,重点用于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

市场预测,国开行将预计发行3000亿-4000亿元的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种种迹象表明,国开行正在快速加大在棚改项目方面的融资支持力度。根据公开资料,国开行今年前4个月向棚改项目发放贷款1079亿元,同比增长388%,其中4月份发放棚改贷款834亿元,是前3个月发放额的3.4倍。截至2014年4月末,国开行累计发放棚改贷款5153亿元,贷款余额3929亿元,在同业中占比超过60%。同时,国开行通过开展棚改项目银团贷款,引导商业银行资金366亿元;累计发行涉及棚改的企业债和私募债97只,引导社会资金693亿元;以股权投资和夹层投资等形式累计支持棚改项目12个,金额30亿元。

关于组建新型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定调。2013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其中关键一条便是“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2013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城镇化会议更从五个方面规划了新型城镇化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其中再次提及“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驱动下,中国版的公共住房银行,正在迅速逼近我们。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共住房银行”?公共住房银行能带来什么?国际上的公共住房银行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公共住房银行之国际视野

所谓公共住房银行,顾名思义,是带有公益性目的的住房银行,与逐利性的商业住房银行相区别。但公共住房银行,是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的一种,为此在国际比较中需要将其放在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下来分析,只有与其他类型的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或政策性住房金融工具进行相互比较,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出公共住房银行的优势与特殊功能所在。

一、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的必要性与内涵

众所周知,住房是世界性难题。住房需求量大、资金要求高、使用周期长,还兼有投资品、商品和保障品等属性于一身,这些特性使得住房金融模式在住房的供给与消费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基于市场机制的商业住宅金融机构,以逐利为运营出发点,还因为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嫌贫爱富”,门槛高,导致中低收入家庭往往很难进入商业住房金融市场,引发一系列“市场失灵”,进而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联合国人居署一系列研究表明,“住房消费的困乏,是贫困、疾病、社区衰败、骚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触发点”。

所以,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设计了各种类型的政策性住房金融工具,再由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作为平台予以贯彻和执行。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就是政策性住房金融工具和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的组合。虽然各国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运作机制和运转模式大相径庭,但共同的目标是,通过政府的干预之手,帮助中低收入家庭以较低的成本来满足合理的住房需求,同时也帮助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社会住房部门获得长期稳定和廉价的资金支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2011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曾经对19个新兴经济体和14个发达国家的政府在住房金融方面的参与程度做过一个排名。所有33个国家与地区中,新加坡和巴西并列第一,得分都是0.75,其次是泰国,得分0.69,而再次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得分都是0.63。而发达国家中排名最高的是美国和荷兰,分别是0.56和0.50,在全部33个国家与地区中排名第6和第7。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在住房金融部门中的“存在感”反而是比较低的,得分只有0.38,新兴经济体中排名第9,全部经济体中排名第12。虽然这个排名只是做一个参考,但足以反映中国在政策性住房金融方面,工具比较少,机构比较匮乏。

可以注意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份报告还揭示,一国的住房自有率高低,与该国政府在住房金融部门的参与程度呈正比关系。

二、国际上政策性住房金融工具的类型

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可以说,就是各国政府运用政策性住房金融工具的实施平台。所以,要了解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的运作机理与政策目标,首先需要了解政策性住房金融工具。

政策性住房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强制性住房储蓄、政策性住房储蓄、财政担保、财政贴息或财政贷款、税收优惠或退税、住房津贴或租赁补贴等。这些政策性住房金融工具的应用,往往都基于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后四者相对简单和容易理解,前两者值得多说一些。

强制性住房储蓄模式。强制性住房储蓄,主要体现在中国、新加坡、巴西、墨西哥、尼日尼亚等国所特有的住房公积金或全能型公积金。如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CPF)是一项全面性的强制性储蓄,具有养老、医疗、教育、家庭保险等多方面功能,并不限于住房消费。墨西哥对私营部门雇员的“职工国家住房基金”(INFONAVIT) 和公营部门雇员住房基金(FOVISSSTE),巴西的失业与养老保障公积金(FGTS)等同样也有较强的养老、社保、失业保险等综合性社会保险功能,但这里都把它们作为强制性住房储蓄的一个案例看待。

政策性住房储蓄模式。以法国各类开放性住房储蓄为最主要代表。法国各类住房储蓄计划,是法国政府1960年代在对德国式自愿合同住房储蓄改造基础上形成的。同样也是基于自愿参与原则。但与德国式合同住房储蓄不同的是,法国政府对各类住房储蓄计划进行税收减免和贴息等重力度奖励,但没有专门的储蓄机构,而由各商业银行通过设置个人储蓄账户来归集资金,汇集的资金除了让储户可以得到优惠贷款,主要进行社会住房投资,也包括其他公益性投资。

三、国际上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的类型

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按照政府出资比例和主导性的强弱,可以依次归类为:国家住房银行、政府性住房贷款担保公司、公共住房基金、政府支持企业(GSE)、社会住房互助基金等。

国家住房银行。国家住房银行的定义是,由政府发起和财政出资的、以贷款发放方式定向配置资金用于公益性住房开发与消费的政策性银行。国家住房银行的典型案例包括,挪威的国家住房银行(SHB)、印度的国家住房银行(NHB)、泰国的政府住房银行(GHB)等。在历史上的著名代表还包括,韩国的已经被合并在韩国国民银行的韩国住宅银行(KHB)(1967-2000)和巴西已经消亡的国家住房银行(BNH)(1964-1986)等。需要指出,一些国家虽然没有明确的国家住房银行,但其开发性银行往往代行驶国家住房银行的职能。如法国的国家开发银行——国家信托储蓄银行(CDC),就兼任了法国的国家住房银行功能。

需要强调,能否直接吸收居民储蓄,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组织的界限,但对于政策性银行来说,则基本上都不能吸收居民储蓄,主要通过发债来获取流动资金。还可以注意,如果不限于政策性住房金融领域,那么各国几乎都有由政府全资或控股的开发性银行。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如日本战后重建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三行”(开发银行、政策性投资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法国的国家信托储蓄银行(CDC)等,在性质和功能上完全相当于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村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府性住房贷款担保机构。现代政策性金融体系中,政府往往不再直接提供贷款,而更多以担保形式来撬动贷款资金用于政策性目的,政府性住房贷款担保机构就是承担这个功能。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包括美国的联邦住房管理局(FHA)、加拿大的加拿大抵押住房公司(CMHC)和瑞典的国家住房信贷担保局(BKN)。另一个典型,荷兰的社会住房担保基金(WSW),则是政府与社会住房协会共同出资的股份制机构,按股份公司方式运作,主要向社会住房协会提供住房建设融资担保。当基金无力偿还担保债务时,由政府代替基金履行担保债务责任。

随着现代住房金融的创新发展,住房金融的重心越来越从一级市场走向二级市场,住房贷款证券化则是主要发展方向,这样,政府性住房贷款担保机构不仅可以对住房贷款资产本身进行担保,也可以对住房贷款收益进行担保。政府性住房贷款担保机构往往在一国的住房贷款证券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包括美国的吉利美(GNMA)、日本的住房金融代理公司(JHFA)、韩国的住房金融公司(KHFC)等。它们都是国有全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都在推进该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甚至全部的作用。

公共住房基金。公共住房基金也是由政府发起、专注支持公益性住房开发与消费的政策性住宅金融组织。公共住房基金和国家住房银行十分相像,业务上也有不少重叠,很难完全区分。但较国家住房银行,公共住房基金的来源往往更加多样化,不限于财政,用途也更加多元,不限于住房开发,在住房消费领域也不限于购房,还可以用于租房融资等,使用方式也不限于贷款,还可以用于担保或贴息等。公共住房基金的代表性案例有,日本的住宅金融公库(GHLC)(创立于1950,2007年被日本住房金融公司JHF所取代)、韩国的国民住宅基金(NHF)、芬兰的国家住宅基金(HFB)、捷克的国家住房发展基金(SHDF)等。

政府支持企业(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 GSE)。政府支持企业是指那些不是政府出资或控股,但由政府提供显性或隐性担保的公司化组织。其资本金往往是私人或机构投资者的钱,或者发起会员单位认缴,其运作也相当市场化,具有逐利性,但需要严格遵守政府依据立法确定的管制规则,承担很多公益性义务。在政策性住房金融领域,政府支持企业(GSE)的典型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下称“两房”),以及美国在一级住房金融市场上向成员银行提供再融资资金的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HLB)。“两房”不直接放贷,而是活跃在住房金融的二级市场上,通过在资本市场推行抵押贷款证券化来增加住房贷款资金的流动性,扩大资金来源,从而降低美国人购房的融资成本。

而美国的吉利美(GNMA,正式名称是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是美国联邦政府住房和城镇开发部(HUD)下属的政府全资子公司,虽然名声没有“两房”那么大,但与“两房”一样,同样从事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不过只担保,不购买。而且吉利美只负责推进有政府背景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如由联邦住房管理局(FHA)、退伍军人管理局(VA)、公共住房机构、农业部等提供保障的住房贷款。有戏言,吉利美只负责美国“央产房、军产房、农产房”的抵押贷款担保。吉利美本身还是政府机构,还通过地方政府或社区给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补贴,补贴资金来源于国会拨款。

此外,法国土地信贷银行(Crédit Foncier deFrance)虽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但也享受政策扶持和承担政策性住宅金融业务,则可以算是法国半官方的“国家住房银行”。

社会住房互助基金。欧洲很多国家社会住房部门都有自己的互助担保基金,往往是会员发起,资金主要来源于会员内部认缴,对政府的独立性更强一些,不过政府仍然负有隐性担保,或对其有指导权。代表性案例如法国的社会住房担保互助基金 (CGLLS)等。荷兰的社会住房中央基金(CFV),是针对社会租赁住房部门紧急融资需求的公共基金,由各社会租赁住房协会每年提取其租金收入的1%作为资金来源,但同时还是荷兰政府系统内对社会租赁部门实施监督和管理职能的公共权力机构,具有对社会住房协会在平时进行财务监管和在危机时候进行财务重组的双重职责。法国的社会住房所有权担保基金(FGAS),是由社会信贷机构自发的股份制组织,法国政府没有股份,但仍对其有管辖权和指导权,也是法国政策性住房贷款补贴发放的主要网络平台。

需要注意,同一个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可能同时担保多个政策性住房金融功能,所以很多时候很难准确界定一个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到底是哪种类型。如加拿大抵押住房公司(CMHC),既放贷,又做贷款担保。而在2007年取代日本住宅金融公库(GHLC)的日本住房金融代理公司(JHFA),相比美国的吉利美,业务范围更广,承担与美国“两房”一样面向普通家庭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功能,业务类型也多元化,既购买贷款,又做贷款担保,而且还提供传统的住房贷款发放,以及做贷款担保。韩国2004年创立的韩国住房金融公司(KHFC)同样也发挥了多种功能,不仅有贷款证券化业务,也有传统的贷款发放与担保,还在推行“反向按揭”业务。

从这个角度,国际比较研究中,常用“公共住房银行”来广泛代指各种类型的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尤其可以包括些不是政府直接出资、但受政府指导、贯彻政府意志的金融机构。而“国家住房银行”,一般则特指政府全资所有的政策性住房银行。

公共住房银行之国际样本与经验总结

一、公共住房银行发展的若干典型案例

本文主要介绍公共住房银行,但不单纯介绍公共住房银行,而是介绍各国如何基于公共住房银行来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政策性住房金融系统。以下具体介绍国外在公共住房银行方面的几种典型发展模式。

1.挪威模式:国家住房银行兼任住房政策执行者和住房福利发放者

挪威国家住房银行(SHB),依据法律于1946年创立,为挪威政府全资所有的国有银行,具体由区域发展部控制。挪威国家住房银行的贷款只用于住房目的, 曾经是挪威最大的金融机构, 其贷款总额在全国住房贷款总额中曾经占据一半的份额,二战后挪威新建住房有一半从该机构得到融资。但近年只占8%左右,这主要与挪威国家住房银行后期更多转型为政府对居民住房津贴福利的提供者有关。挪威国家住房银行还具有政府机构职能,是挪威政府实施住房政策的最重要机构之一。

2.法国模式:国家住房银行吸收政策性储蓄资金进行公益性投资

法国没有专门的国家住房银行,但法国政府独资的国家信托储蓄银行(CDC)则在社会住房融资领域代行了“国家住房银行”的职能。法国国家信托储蓄银行(CDC)对社会住房的投资资金,主要来自政策性住房储蓄计划。

法国各类住房储蓄计划,基于自愿参与原则,但政府进行税收减免和贴息等奖励。各商业银行都可以设置个人储蓄计划账户来归集资金,汇集的资金除了让储户可以得到优惠贷款,主要进行社会住房投资,也包括城市更新改造等其他公益性投资。

如Livret A储蓄账户,这是法国非常受欢迎的一个储蓄品种,在各家储蓄银行和邮政银行都可以开户。储蓄利率由政府控制,每人限开一本,当前年利率为2.75%,利息免税,每本最多存入数额为15300欧元,储蓄由政府担保,流通性很好。2013年4月,法国有6330万人拥有Livret A储蓄账户,储蓄余额达到2300亿欧元。Livret A储蓄账户本身其实与住房没有直接关系,但由于汇集Livret A储蓄账户大部分余额都由法国国家信托储蓄银行(CDC)控制,2013年占到65%,然后法国国家信托储蓄银行(CDC)又把资金主要用于法国的社会住房融资及城市维新。此外,即使没有在法国国家信托储蓄银行(CDC)控制的Livret A储蓄账户头寸也肩负公益性投资要求。另一方面,法国社会住房融资的大部分又主要来自法国国家信托储蓄银行(CDC)。如2012年法国社会住房建设规模达到15万套,贷款规模达到100亿欧元,其中73%来自法国国家信托储蓄银行(CDC)。因此,法国国家信托储蓄银行(CDC)和Livret A储蓄账户的结合,就成了法国政策性住房金融的代名词。

3.日本模式:公共住房银行通过国家财政投融资体制吸纳政策性储蓄资金

日本在战后为了加快经济复兴和社会重建,构建了庞大的政策性开发金融体系,其中面向低廉住房建设的住宅金融公库(GHLC)一直是日本政策性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日本的“公共住房银行”。

与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相配套的是,日本独特的财政投融资体制。具体而言,日本将长期的邮政储蓄、国民养老金和简易人寿保险等靠国家信用归集起来的资金与财政预算资金相协调,通过转移给住宅金融公库(GHLC)这样的机构来进行政策性开发投资。邮政储蓄是日本政府创办的、有国家的信用担保,不像民间金融机构有破产倒闭的风险,加之其网点多、分布广、存款利率相对商业银行有优势,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邮政储蓄归集的资金占日本个人储蓄存款的30%左右。邮政储蓄除满足储户日常提取存款外,大部剩余资金成为政府财政投融资体制长期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在1970-1990年代日本财政投融资年度资金计划中,邮政储蓄通常占50%左右,这使得日本政府有了较多的长期稳定低成本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政策性开发建设。

如在公共住宅领域,住宅金融公库有四个资金来源:(1)财政投融资体制中获得的配额贷款;(2)中央政府利差补贴;(3)公营法人名义发行的特殊;(4)回收的借贷资金。住宅金融公库将其资金有偿借贷给公共团体(住宅公团)修建廉价的住宅(公营住宅),或有偿借贷给符合政府住房政策的民间住宅开发企业修建和个人自建符合政策要求的住宅。在1950-1990年代,日本财政投融资体制提供的贷款资金长期占日本住宅贷款资金的20%-30%。

近年来日本逐步放弃财政投融资体制,更加趋向美国的市场化模式。2007年日本住房金融代理公司(JHFA)代替了住宅金融公库(GHLC),成为日本新版“公共住房银行”,而日本政府主要只起资产证券化中的担保作用。但日本历史上的政策性住宅金融成功经验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

4.美国模式:公共住房银行,民营所有、市场化运转、政府提供担保

美国以高度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而著称,但政府看得见的手随处可见,其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也十分发达,拥有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

以联邦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为主要政策制定者和规制者,美国联邦政府一手缔造和统辖了从联邦住房管理局(FHA)、联邦住房金融管理局(FHFA),到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系统(FHLB)和“两房”和吉利美等一大摊具有金融功能或监管金融的实体组织。其中,虽然联邦住房管理局(FHA)、联邦住房金融管理局(FHFA)和吉利美都是政府机构,但只有联邦住房金融管理局(FHFA)是纯粹的行政监管机构,联邦住房管理局(FHA)和吉利美都具有保险或担保等金融功能。

如果说在美国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中存在一个“公共住房银行”的话,那应该是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HLB),其为成员银行提供住房方面的再融资,地位相当于住房融资领域内的央行。再宽松一些说,如果把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HLB)看作是住房贷款一级市场上的“公共住房银行”,那么美国的“两房”和吉利美则是二级市场上的“公共住房银行”。

但值得注意,这四家机构虽然都是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立法发起,但除了吉利美是美国政府全资所有,其他三家都没有政府资金介入(常态下),为民间资本股份制所有。尤其“两房”是由私人和机构持股所有,都曾经长期是纽约证交所上市公司(直至次贷危机后于2008年9月被美国政府接管,2010年6月从纽交所主板退市)。但这三家因其有很强的政府显性担保特征,被称为所谓“政府支持企业”(GSE),为此可以看作是美国特色的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而且事实上,这三家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都受到诸多政府优惠,包括免除联邦收入税和更低的资本金保证等。

美国模式的好处是,政府不直接从财政出钱,只提供隐性担保,提升民营企业信用等级,加上市场运作,运作效率高。在市场好的时候,动员资金多,加快住房信贷市场的资金流动性,利于降低住房融资成本;市场不好的时候,也可成为政府反向周期调节的工具之一。但坏处是,“政府支持企业”在企业天然的逐利性和政府要求的公益性之间很难平衡,企业管理层和股东很容易发生道德风险,滥用政府的隐性担保,为一已之私而大肆购买高收益但高风险的“毒药资产”,尤其住房贷款在过度的资产证券化后,责任与风险模糊不清,政府很容易担负上过高的政治风险和财政风险。

5.印度模式:可吸收居民储蓄和推进金融创新的国家住房银行

印度国家住房银行(NHB),依据1987年的《国家住房银行法案》而在1988年7月8日创立,其设立目标是“推进住房金融具有包容性的稳健扩张”。总部在新德里,规模很小,2008年时候只有雇员80人。印度国家住房银行是印度储备银行全资所有的国有金融公司,但带有政府机构性质,具有住房金融监管职能,其工作内容包括制定住房金融发展方针,监管民营住房金融公司,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同时也通过管理和以再融资等形式促进社会住房项目。2012年末,印度国家住房银行的资产总额为49.2亿美元,与大多数其他国家的国家住房银行不同,印度国家住房银行可以直接从居民那里吸收定期储蓄,同时也接受住房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当然,印度国家住房银行通过发债和向国有金融机构借贷,仍是获取运作资金的主要手段。

印度国家住房银行在推进印度住房金融创新方面做了很多表率,如在印度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发展次级房贷市场方面起到了一个领导者的作用。印度国家住房银行于2000年8月在印度金融市场先导性地发行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还被政府授权为其他民营金融机构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提供担保,提高它们的信用等级。印度国家住房银行还率先发行了以房养老的“反向按揭”产品。此外,2011年印度国家住房银行开设“节能住房金融项目”,专门为环保节能的住房建设提供融资支持。

印度国家住房银行还有一个职能是,对外作为印度政府在国际上关于住房发展项目的融资机构。如2013年8月14日,世界银行向印度政府提供了一笔1亿美元的25年期无息贷款,专门用于印度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改善计划,就是由印度国家住房银行来具体承担的。

6.巴西教训:不当设计导致国家住房银行被迫终结

巴西国家住房银行(BHN),创建于1964,终结于1986年,其兴起曾经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发展政策性住房金融的一个旗帜性榜样,但其终结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发人深省之处。

要介绍巴西国家住房银行,需要了解一下巴西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SFH)的一些背景。巴西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SFH)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1)强制性储蓄系统——失业与养老保障公积金(FGTS),类似中国的住房公积金,用于支持对社会住房的资助;(2)自愿储蓄体系(SBPE)系统,由商业银行、建筑协会、储蓄协会等在政府规制下使用。

巴西国家住房银行运行期间,其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失业与养老保障公积金(FGTS),但也可以接受自愿储蓄(SBPE),还可以发行债券。巴西国家住房银行再把这些汇集资金以管制利率提供贷款给国有或社会住房开发者及公积金缴存人。巴西国家住房银行此外还负有对住房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能。通过巴西国家住房银行对低成本储蓄资金的有效动员,巴西政府在20年共新建了约500万套住房,平均每年为40万套住房提供贷款。巴西国家住房银行一度看上去很成功。

但由于1960年代巴西经济发展长期不稳定,通胀居高不下,巴西境内工资与债务都普遍与通胀指数挂钩,同比增长,这种背景下,巴西国家住房银行也从一开始就把贷款债务与通胀指数挂钩。但同时为了吸引贷款人,该机构又在1967年设立“工资等效计划”(PES),即承诺还贷支出上升程度不超过工资上升幅度的一定比例,还贷不足部分计入贷款债务本金,累计后由政府另外设立的“工资变动补偿基金”(FCVS)支付。相当于政府承诺,国家住房银行的借款人所借贷款债务,实际还贷支出不会比其工资增长更快。如果通胀不是很高情况下,或通胀与工资增幅差别不大,这种做法尚可维持。但在1980年代开始,巴西爆发金融危机,恶性通胀的同时工资水平严重衰减,双重打压下,失业与养老保障公积金(FGTS)的资金池迅速枯竭,而巴西国家住房银行发放的抵押贷款价值也遭受巨大损失,很快面临资不抵债,政府也面临“工资变动补偿基金”(FCVS)债务不断迅速膨胀的巨大压力。

到1984年11月21日,巴西政府终于不堪重负,不得不将巴西国家住房银行关闭清算,其对社会住房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能转给巴西中央银行,其动员强制性储蓄和自愿性储蓄资金用于社会住房开发的职能,连同留下来的“工资变动补偿基金”(FCVS)债务大窟窿,都一并转交联邦储蓄银行(CAIXA)。

但由于政治的动荡和不连续,巴西政府直到1992年3月才正式通过立法废除了“工资变动补偿基金”(FCVS)对按揭贷款所承诺的债务调整担保,从2000年才开始正式清算FCVS所遗留下来的上千亿雷亚尔(约合500亿美元)的债务窟窿。而巴西国家住房银行被迫终结后,巴西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长期群龙无首,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之中,近年来通过几次调整,才重新上了正轨。

本来,巴西这种“强制性储蓄+国家住房银行”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低存低贷,应该是相对容易运转的。有相似制度基础的新加坡,依靠中央公积金(CPF)体系和建屋发展局(HDB)的密切配合,就很好地实现了新加坡组屋的良性循环和公民90%的住房自有率。但巴西在历史上,一方面缺乏稳定坚实的经济与金融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过于大包大揽,做出超出经济规律和自身能力的不当承诺,导致了巴西国家住房银行的悲剧。这方面教训值得我们反思。

二、公共住房银行的国际经验总结

从各国历史经验来看,各国发展各种类型的公共住房银行或更广泛意义上的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主要期望达到以下政策目标:

1.公共住房银行的政策目标

(1)促进住房民生

降低住房成本负担,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公共住房银行的最根本出发点。如房利美的口号是“我们的业务就是美国梦”,房地美的口号则是“让有房成为可能”。不少国家的公共住房银行,如挪威国家住房银行和美国的吉利美,甚至就直接承担了政府职能来向居民发放住房津贴或提供补助。

(2)推动城市更新改造

公共住房银行往往与城市更新改造紧密相关。如加拿大抵押住房公司(CMHC)早期是解决二战后退伍军人的住房问题,但后期就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融资方面提供大量资金。法国的法国国家信托储蓄银行(CDC)同样也是主要关注城市更新和社区改造。

(3)调节房地产波动和平抑经济周期

公共住房银行或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还经常被政府当做在房地产领域实施货币政策的金融工具,作为宏观货币政策实施的补充,尤其在反向经济周期调节时候。以美国“两房”为例,2006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抵押贷款市场上人心惶惶,大多数银行和金融机构都无力或拒绝放贷,融资规模萎缩严重,只有“两房”因为贯彻美国政府托市意志而逆势扩大融资规模,仅2007年“两房”就新增抵押贷款融资6000亿美元,同比上涨12%。尤其2008年以来,近80%的新抵押贷款都是“两房”提供或担保的。没有“两房”的鼎力支撑作用,美国金融危机期间的住房市场危机很可能会演化到不可想象的深渊。这个角度来看,“两房”2008年夏出现危机和最终被政府接管,也是因为在替政府买单。

(4)培育和刺激住房金融创新

从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经验都可以看出,公共住房银行或国有背景的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在推动抵押贷款证券化、反向按揭等住房金融创新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先锋作用。就中国而言,住房公积金也是领先于普通商业按揭贷款而产生的,为后者培育了市场基础。

2.公共住房银行的经验教训

从各国经验来看,公共住房银行或一般性而言的政策性住房金融,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在于,政策目标是不是明晰、合理和可行。世界上很多国家政策性住房金融失败的原因,往往在于同时设立多个相互冲突的政策目标,最原本和最重要的政策出发点反而被模糊,导致没有一个政策目标能够令人满意地得到落实。

国际经验还表明,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不仅关系民生福利,关系金融效率,而且还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安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让美国特色的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两房”濒临破产,美国政府不得不在2008年9月国有化“两房”,并注资1875亿美元来解救“两房”。2008年9月8日《华尔街日报》社论对此评论说,“这是我们这个岁月最严重的政治丑闻之一”。而且很多事后的分析指出,“两房”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不仅没有遏制次贷蔓延,反而推波助澜,大肆收购或担保收益率高但风险极大的私人抵押贷款证券(PLS),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爆发,不仅带来美国经济百年以来的大衰退,还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都带来深重灾难。

美国“两房”的一大教训就是,我们既要高度重视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的构建,但也要认真研究政府在住房金融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不能过度。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的机制设计十分重要。

公共住房银行之中国的选择

一、制度建设的好处

就制度建设而言,发展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可以让住房保障的运作更加市场化,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更加明确;企业化运作有利于提高效率;将一部分原本财政预算内拨付的资金由企业来操作,暗补改为明补,有利于财政预算账目明晰,和现代财政体制建设;企业化运作后,可能推动一定的住房金融创新;也可以为政府在房地产领域多一个调控手段。

尤其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发展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有利于筹措长期稳定资金推动棚户区改造和新移民市民化,降低城镇化成本,也是规范整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不能期望过高

从国际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发展公共住房银行或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清楚看到,不要对公共住房银行或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认为这是灵丹妙药,可以一蹴而就解决长期困扰中国住房保障和城镇化建设中的诸多难题。事实上,那么多国家,发展几十年的公共住房银行或政策性住宅机构,也不敢说很好地解决了住房问题。

尤其要注意,产生政策性住房金融的根本原因是,低收入家庭无法支付市场价格的住房消费。在这个背景下,发展政策性住房金融,或可以一定程度缩小低收入家庭支付能力与住房消费市场成本之间的差额,或通过金融手段延期支付,但最终来说,再精巧的工具设计和再科学的机构设置,也不可能像戏法一样,完全消除支付能力与市场成本之间的落差。这意味着,政策性住房金融领域,政府某种形式的补贴,仍然是必须的。

还需要强调,发债这种手段,在目前我国整体经济杠杆率比较高的背景下,难度较大。尤其政府信用担保下的发债,在品种和规模上,都需要谨慎。

三、起步的选择

对于公共住房银行或一般性而言的政策性住房金融,关键是把握好政策性和金融性的平衡点。政策性是根本,金融性是基础。一方面,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的本质是金融,不是财政,更不是行政。所以一定要有资金价值的合理补偿,要能够返本付息、可持续发展,保持必要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一定要服务既定和明确的政策目标,这是其立足之本,要与市场化的住房金融明显区别。政策性住房金融应该是商业住房金融的补充,而不是对其的替代。

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目前初定的公共住房银行模式,是国家开发银行下设住宅金融事业部,以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来定向筹资,再专项用于政策性住房开发和棚户区改造。从国际模式比较来看,中国这个起步的模式,介于法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之间。在以发行债券等方式来筹资方面类似日本住宅金融公库的独立法人性质,在定向筹资后的投资方面类似法国国家信托储蓄银行(CDC)。但相对日本模式和法国模式,目前我国没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反观中国的住房公积金,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住房金融属性,也有很多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具有巨大潜力。短期内,在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自愿基础上,鼓励各地住房公积金的结余闲置资金,认购国开行或财政部发行的住房金融专项债券,将保证债券认购资金来源。在中长期内,把中国的住房公积金体系,从目前的强制性住房储蓄,转变成政策性储蓄,是值得考虑的战略选项。

此外,就公共住房银行的数量来看,从国际经验来看,独家垄断会造成一定运作效率损失,2-3家的适度竞争,相对能对企业形成一定激励。但数量也不宜过多,否则规模不经济,管控难度会很大,政府隐性成本也会很高。

四、与地方融资平台的关系

从笔者的分析来看,现阶段,在我国推行公共住房银行,着眼点绝不仅仅是服务大规模保障房工程(包括棚户区改造),还剑指“地方融资平台”。对于城投公司这类地方融资平台,各方诟病很多,但一直缺乏有效替代办法。最近财政部打开禁区,在网站上称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上海、北京、深圳、青岛四市和浙江、广东、江苏、山东、江西、宁夏六省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还制定了《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有些人认为,市政债券将来有望取代不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使得地方资产负债更加公开透明。

但在一个非联邦制的国家中,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并非完全自主,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也缺乏实质独立性,这种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债券的资信评级有什么实际意义,会不会导致大规模的政府道德风险,各方争议很大。

在地方市政债券规模不太可能铺得很大的背景下,发展公共住房银行这类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将有助于从另一个侧面规范地方政府的非财政投资融资,变政府信用为项目信用。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未来将更多地从国家开发银行这类政策性金融机构去争取资金,拿着项目,一个一个项目地谈。也可以预期,相应地,地方政府自己的融资平台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即,地方非财政融资权很可能会逐步收编到中央。这将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重大影响。

结语

中国银行国际结算面试经验 篇3

据悉,国家开发银行,这家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已在内部设立住宅金融事业部,将该行现有的棚改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贷款一并划入事业部统一管理,其授信评审、会计核算体系以及绩效考核都单独进行。 国开行还称,住宅金融事业部将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向邮储等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筹资,鼓励商业银行、社保基金、保险机构等积极参与,重点用于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

市场预测,国开行将预计发行3000亿-4000亿元的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种种迹象表明,国开行正在快速加大在棚改项目方面的融资支持力度。根据公开资料,国开行今年前4个月向棚改项目发放贷款1079亿元,同比增长388%,其中4月份发放棚改贷款834亿元,是前3个月发放额的3.4倍。截至2014年4月末,国开行累计发放棚改贷款5153亿元,贷款余额3929亿元,在同业中占比超过60%。同时,国开行通过开展棚改项目银团贷款,引导商业银行资金366亿元;累计发行涉及棚改的企业债和私募债97只,引导社会资金693亿元;以股权投资和夹层投资等形式累计支持棚改项目12个,金额30亿元。

关于组建新型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定调。2013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其中关键一条便是“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2013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城镇化会议更从五个方面规划了新型城镇化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其中再次提及“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面试经验 篇4

【无领导】题目:关于大学生就业考虑的因素,排序,按重要性进行排序,从12个因素中选出自己觉得最重要的5个因素:1、职业特点;2、工作城市 3;所报具体职位;4、行业前景;5、个人发展前景;6、兴趣所在;7、薪酬福利;8、企业文化;9、办公环境;10、企业知名度(只是记得10个因素,还有2个忘了)。

流程:5分钟思考+20分钟讨论+5分钟总结。10人一组,我在的小组有4个花都支行,3个湛江分行,3个越秀支行(以上的都是要手写,不会发材料给你。HR读题,然后自己记录,所以要带笔,相当于听写,HR对题两次)。

【半结构】无领导面试之后立刻进行半结构,按号进行,一个一个进去,3个面试官,就是对应的三个分支行的HR,一般问你问题的面试官就是你报名的分支行的人员。

交通银行面试的面试经验 篇5

面试正如他们所说,进行的很快,我本来还想看看周四的考试的,结果就被叫进去 了。一张桌子,我坐一面,另一面是两个人,面我的是一男一女,年龄都中等,40 左右吧!开始先叫我作了个自我介绍,这个很拿手了,那个女的一直在看我的简历 ,等我说完了她说“你的专业不对口啊!”

汗!“我听外面的接待说这次来的不足申请的1/10,所以既然我被筛选出来了,就 一定有我来的道理,这是其一;另外(这里省略了,我把我们专业和银行的联系扯了起来,其实真的有联系的)”

说的那个女的好像没有什么话了。她又问我“你为什么要到银行来?”

实事求是地说,我本来没有报希望,所以就如实回答了“其实我也没有想来,但是 接到了通知,只是抱着试试的想法来到了这里,另外我觉得银行的工作挺好,待遇挺高,而且我们现在正需要一打批金融的人才。”

她问我“你对交通银行的了解多少?”

仍然是事实求实“我几乎不是很了解,但是知道他是中国的股份制银行第一个在香港上市的,其实这个也是我刚才在食堂那边听大屏幕中说的……,其他的就不知道 多少了。”

“那你还申请了其他的银行没有?”

“嗯,中信银行,周三他们到我们学校宣讲了,挺好的。”

“那你想在银行作什么职位?”

“职位,这个我从来没有想过,(其实他们的招聘里面根本没有写要什么职位,难 道让我自己选不成?说一个经理不可能,说小职员又太bt了有点感觉)但是我觉得 应该从头做起,从基层做起……(自己果真有点bt的感觉了)”

“你对交通银行还有什么认识?”只能瞎说了,什么效益好这些昧良心的话都出来 了……

“我们觉得一个合格的应聘者首先应该对所应聘的公司有个初步的了解,那好,我们就到这吧!”

汗……就这么被bs了?我一笑,呵呵,我有个问题不知道是否可问?他们点了点头 。“现在有至少3个银行开始在天津那边给我们学生办具有透支功能的卡,您怎么看 这个问题呢?”他们谈了好多,说得我都有点不知道了,但是最后被我诱骗到了建 立社会信用体系下来了,呵呵。第二个问题有点白痴,问得他们如何看待外资银行 的进入,那个女的说,看来你真的对交通银行了解太少了,我们早在19**年就由汇丰银行入股了……呵呵,搬起石头砸了下自己的脚,我笑了笑。

那个女的说“小伙子,求职只凭自己的义气是不成的,你至少要为自己所应聘的公 司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个了解,这样我们也才能更好的了解你。”

我又笑了笑,“谢谢您的回答和您的劝慰,我会努力的。”

其实我就差点把我自己的情况告诉她了,要是我真的说出来她非得气坏不成……出 来看看表,我的时间大概是15分钟,呵呵,我旁边的已经换了两个了。

出来空气好****,才想起来老师其实讲过一些交通银行的历史的,比如说中国的第 二个建立的银行。还有这些天电视里面大放的“百年之交,心心相通”等等。

无所谓了,到百盛小逛了一圈,买份报纸坐上了回家的车。

中国银行笔试面试经验分享 篇6

2014年中国银行笔试面试经验分享

写在最前面:请小心你的思想,它会影响你的行为;请小心你的行为,它会影响你的习惯;请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影响你的性格;请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影响你的命运。

我写这个帖子只是想让大家在毕业选择时能够对中国银行有进一步的认识,至少在自己做出选择以后不至于有过多的后悔和牢骚。借此机会,把中国银行招聘的流程全部写下来,给后来者以借鉴,同时也作为去过去美好经历的回忆吧!有时间的话,大家就耐心的看下去,长长经验也好,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也罢,这就是本文的目的。

首先,先自我评价一下中国银行的招聘概况。大四毕业时,迷茫的我们面对许多陌生的企业和陌生的单位。因为自己对银行感到好奇,所以打算在金融业里找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于是,参加了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甚至农信社的招聘考试。一路走来,说句心里话,我认为中国银行的招聘流程是最规范化,人为操作是最小的。记得参加中行第二次面试时,面试官问我是不是已经找到合适的工作了。我回答:是。他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去别的单位却偏偏来中国银行呢?于是,我把自己经历过的面试统统评价了一番,最后把中行招聘的规范化流程大大的表扬了一番。正是因为觉得中国银行很正规,所以我来到了中行。在那个金融危机肆意疯狂的时刻,是他给了我们最最珍贵的归宿,给了我们这些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毕业以后就面临失业的学生们一个可以发展可以奋斗的空间。所以呢,假如你选择了中国银行,我想对你说你的选择是正确的,所以即使以后遇到再大的挫折、再大的困苦也不要说后悔。

然后呢,想把中国银行的笔试介绍给大家。中国银行的笔试在最近几年逐渐专业化、规范化。据说中国银行的笔试题是总行人力资源部招聘团队专门聘请专家编写。以前的招聘不是全国招聘,而且跟其他银行一样是各个分行单独招聘。最近三四年才模仿人民银行招考实行全国统一招聘,考试题型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一般而言,题目分为三门:英语、基本能力测试、基础知识测试。英语的难度跟六级和考研的难度差不多,而且时间非常紧张,根本不够用的。题型大致分为:单选(老六级)、改错、完型、阅读、阅读新题型(段落排序、句子排序)、快速阅读等,题量笔研究生考试的体谅还要大,而且时间只给一个半小时,所以呢,建议大家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切不可因为紧张乱了阵脚。基本能力测试呢,基本上全部是推理题,包括:言语推理、数字推理、逻辑推理、图形变换推理等等,题型可谓变态至极,建议大家把会做的做对,不会做的尽量蒙对(可以全部选B或C,这样可以增加正确率)。基础知识测试呢,考的知识比较全面,包括:金融学、会计学、计算机基础、管理学、时政等内容,建议大家看以下几本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会计学基础》、《管理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时政考的比较少,大体上考大家比较熟悉的内容。离考试还剩下不多的日子里,可以看一下上面的几本书,不用太细,稍微浏览者看一遍就行了,毕竟所有的题型全部都是客观题,没有笔答题。至于英语怎么复习,我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向考研的同学学习,每天早起晚归,好好利用在学校里为数不多的几天多学习学习英语,以后离开了校园就基本上远离英语了。不知道,我讲的这些有没有用处,不当之处还请见谅。这就是中国银行的笔试,大家好好准备,一般都会通过的。从笔试进面试比较容易一些,毕竟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

下面继续说一下面试吧。笔试结束以后,要经历很漫长的时间才能接到面试通知,所以呢,建议大家在等待面试期间好好参加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多积累经验,经验积累的多了,等到中行面试时才会正常发挥。面试一般是各个分行组织的,根据总行的面试名单通知相关面试人员。所以呢,一般大家面试时都非常开心愉快,因为面试地点确实十分豪华壮观。(不过我建议大家不要高兴的太早了,毕竟你不一定能分在省行部门)面试时,所有的人需要把手机上交到密封袋里,进入候考室等待自己的面试。幸运的人儿会很早参加面试,但是也有很多人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和痛苦的煎熬,建议大家等候期间尽量不要跟前后左右交谈,那样会增加你的心理负担,因为你的左右很有可能是北大、人大、对外经贸的本科或硕士。带本杂志或报纸去参加面试,一遍欣赏里面的内容,一遍看等候的人那迷茫的表情,着实能使自己安心。中国银行的面试之所以正规不只在于把手机上缴,而且还有很多细节让

天梯银行培训部银行校园招聘考试

人感到欣慰。比如:参加完面试的人绝对不允许再回候考室,如果被发现立刻取消资格。现在的面试一般都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所以呢,建议大家去网上搜一下关于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内容,最好呢,找几个要好的朋友在校园里试一试。对于这种面试,我的建议就是最好成为里面的领导者,你可以多主动一些,多发表一些有建议性的话题,但是呢也不要太过于咄咄逼人。一般无领导小组讨论有四种人能够入围:领导者、提积极建议者、计时者、总结陈词者。建议大家结合者自己的习惯增去成为里面的一种人,这样你成功的几率就增加一倍。面试时,一定要穿正装(西装),男士一定记得打领带,女士一定记得稍微化化妆。切忌紧张焦虑、吞吞吐吐,一定要显得从容自在,落落大方。好了,这就是面试。

面试之后,紧接着就是体检、签约,而后就是培训,培训之后,那就恭喜各位了,恭喜各位成为中国银行的一员。

不知不觉中已经参加工作五个月了。下面想讲一讲这五个月的感受。我前面已经说过了,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以为进了中行就什么都有了。“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告诉你,这句话是骗人的。面包和牛奶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但是呢,分配的时候,你的命运不掌握在你自己手里,你呢,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一粒棋子,他们想把你放在哪里,你就在哪里。还有一句想告诉各位:一定要服从安排。不论那里的环境多么不好,你必须无条件接受,除非你不想在中行混了。至于安排在不好的地方呢,你也用不着抱怨什么,毕竟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听天由命就行了。刚进银行,我的感觉就是自己像个白痴似地,啥也不会,啥也不懂。很多东西,很多知识,师傅是不愿交给你的;也有很多东西是师傅不系得交给你的。所以呢,一定要学会学习,学会领悟。很多知识、很多做法都是在日常中潜移默化学过来的。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说实话已经4年没和数字打交道了,进了银行才发现那么多的数字、那么多的交易码。压力确实很大。不过呢,知识都是靠日积月累起来的,看过郭心刚行长写过一句话“哪怕三天学会一个业务,那么三年下来,你就不得了了”,确实,业务的学习贵在坚持、贵在持之以恒。

五个月来,我内心感觉在银行工作的人需要以下几点品质:

(一)责任心。作为新入行的大学生,我们难免会犯错误,但是犯了错误,我们一定要立刻向领导坦白错误,并请领导教给我们纠正的方法。一定要有一颗主动承担责任、主动承担错误的心,切不可临阵脱逃、推脱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任何岗位上都可以做得很好,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那么一帆风顺。所以呢,建议以后新入行的员工,一定记住要学会承担责任。唯有你主动承担了责任,别人才可能把众人交给你,这样你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二)学习力。以前在山经听了一位创业者的演讲“一个人的学历代表过去、才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进了中国银行,我的最大感触就是:学习比以前在学校时更重要。一个不爱学习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中行的好员工不仅爱学习,而且知道如何学好习。五个月以来,经历了无数次的考试,报名了好多社会化考试。中国银行的学习氛围很浓厚,如果你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一个想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人,那么你就选择中国银行吧~!

(三)吃苦耐劳。说起这几个字,有些人可能就得不可思议,银行--多么令人向往的工作地点,怎么会有吃苦的活呢?的确,银行里确实有吃苦的活。比如前台每天紧张的做业务、后来每天认真的复核业务、大堂经理每天开口好几百次、客户经理每天接待若干客户。如果没有吃苦的信心,那么请您不要来银行工作,更不要来中行工作。作为新入行的员工,我们每天负责室内环境的清洁、箱子的搬运、档案的整理等等。虽然苦些、累些,但是这些都是我们毕经的阶段。所以呢,不要怕吃苦。下面也来讲一下“公平”与“不公平”!

我敢肯定一点,中国银行的招聘确实也有不公平的地方,但是呢,有一句话说得好啊,水至清则无鱼。但是呢,相比较而言,中国银行的确公平多了~!至少在招聘现场没有家长的掺和,没有家长提着大包小包的背影,而更多的是面试者们紧张的表情,就像大家在面临着一次人生的洗礼,很神圣。所以呢,如果你报了中国银行,你就一定要在心里相信他是公平的,对任何人而言都一样!

谈一下“心目中的友好型银行”:

天梯银行培训部银行校园招聘考试

前些日子,银监会举办了“我心目中值得信赖的友好型银行”征文活动。我呢,理所当然参加了,当时想都没想,直接写了中国银行。的确,中国银行很友好,不仅仅是对客户有好,对自己的员工更加友好。在中国银行工作,的确很多时候有一种“过着牛马般日子”的感慨,但是呢每每回忆起来,昔日的劳苦的确是一笔人生的财富。就像大家现在一样,在即将毕业的时刻突然发现自己还欠缺如此多的能力,于是乎紧张兮兮的,生怕毕业就是失业。不过呢,我个人认为利用好大四这一年,你将重新凤凰涅槃,重新开启人生美好的新起点。但是呢,如果依旧得过且过,你的未来真的面临的就是啃老。话题扯远了,继续谈中行的友好。记得刚进中行,在我们支行综合管理部看到了一句话“一切为了员工,发展为了员工”,心里不禁暖和和的。虽然大家都背负沉重的压力,基金、存款、保险、理财、信用卡,每项任务都不轻,不过大家在中行工作都能体会到主人公的感觉,每当总结大会时,总有业绩突出的人在那里给我们讲经验、谈教训。领导也十分平易近人,经常找员工谈心,让员工把自己的不满讲出来,把自己好的建议提出来。如果你是金子,你肯定会发光的;但是如果你不是金子,你可能每天只能怨天尤人了。

关于待遇和级别问题:

想必这是大家最最关心的问题。我在这里想讲一句话,这个世界充满了围城效应,也就是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钱钟书先生若干年前就对职场做了这样无比贴切的描述。貌似看到很多帖子抱怨待遇不好、级别太低。其实呢,我想说一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毕竟在金融危机肆虐经济形势不是非常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选择了你,而你呢也选择了中国银行,既然是双方相互选择的结果,那就不要抱怨什么了。其实很多时候,有些话不说也就过去了,说了反而引起不好的效果。

我呢,作为09年毕业的茫茫学子中的一员,有幸成为中国银行里的一名正式员工,心里倍感荣幸。我每天怀着感恩的心来上班,又怀着感恩的心离开银行。虽然现在在最底层--分理处,但是,我很满足,也很有干劲,知足者常乐么!我每天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尽力做得完美,把不该讲的话憋在心里,把自己最好的形象展现给客户,客户满意是我的最大宗旨。

中国银行的待遇也就和大多数银行一样吧。所以呢,不要抱着太大的希望。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肯定是中等偏上,不会让你吃不饱的。不过呢,压力确实蛮大的,任务比较多,从柜员到行长都有任务。

再说给那些既考上研有被中行录取的同学。去年的我,也经历不断的徘徊,想去一个很有名气的大学读研,又不忍心放弃这个诱人的工作,后来呢,在好多人的不同意见里,我依然选择了中国银行。虽然很多人觉得可惜,不过呢,我觉得一个人想进步在任何地方都终止不了前进的脚步。在中行,自己的确进不了许多;在中行,我也的确成熟了许多。

中国银行国际结算面试经验 篇7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2015年4月24日,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清华中国经济高层讲坛”上表示,中国在未来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并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太快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引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楼继伟的演讲一时引起各方热议。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与内涵

2007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世界银行采用人均国民总收入指标,将经济体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类①,其内涵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原有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将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退。一些经济学家把“中等收入陷阱”归纳为十个主要问题,即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依照国际经验,我国要想迈向高收入国家,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要想跨越这些“陷阱”,就不能照搬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必须要转型,要创新,将原来依赖于出口和投资的不均衡增长模式转变为由消费驱动、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

二、国际经验与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一定时期的快速增长。1960年曾有100多个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经济体,到2008年仅有13个保持继续增长,最终进入高收入国家(地区)行列②,绝大部分经济体未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长期徘徊于中等收入阶段。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一些类似的特征。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拉美国家由于受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政府充当“守夜人”决策,缺乏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且政策缺乏稳定性,最终导致政府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经济危机频发造成经济大幅波动,如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2002年阿根廷经济危机,都对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严重冲击。

第二,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低成本优势丧失后,由于缺乏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受阻,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地区)竞争,在中高端市场无法与高收入国家(地区)抗衡。

第三,收入差距过大。这一状况在拉美国家非常典型,多个国家的基尼系数都在0.45以上,玻利维亚、巴西、巴拿马等国甚至超过0.5③。

第四,公共服务短缺。受制于社会政策实施不利、政府财力不足等原因,一般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公共服务短缺,尤其是城市贫民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缺乏。

与部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不同,部分东亚经济体以强劲的势头、有效的增长创造出“东亚奇迹”,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迈入高收入国家(地区)行列。从人均收入4000美元到10000美元,日本用了9年,韩国用了6年,新加坡用了10年,中国香港用了10年,中国台湾用了6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抓住欧美国家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不同程度地依赖以出口为导向的低成本优势战略,但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这些国家和地区放弃了这一策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制度设计提高社会福利水平,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攻克的难点

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点。201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16美元,正处于由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

中国是顺利跨越还是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各方观点不一。应该承认,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涉及到的是产出的趋势性变化,更适宜采用供给侧的分析框架。而从供给侧分析经济发展趋势的经典理论就是索洛模型:Y=A.Kβ.L1-β。

其中,Y代表产出;K和L分别代表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β和1-β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生产弹性,因为该模型假定边际收益递减,但是它所强调的技术进步因素又会使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这样使规模收益不变,即资本和劳动的生产弹性之和为1;A被定义为除劳动、资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即全要素生产率(TFP)。

该模型虽然存在某些缺陷,例如假设规模收益不变,TFP为外生变量等,但还是发现投资并非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从而纠正了在经济学界流行多年的“资本决定论”的谬误,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以下就基于索洛模型对经济发展中的失速风险进行分析。

第一,劳动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绝对量不小、但人均占有量较低的自然资源。中国选择与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相符合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不外乎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的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这样中国将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需求缺乏弹性,其未来市场的容量小,市场扩张难度大,贸易摩擦会加剧,导致贸易条件恶化,所以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并不可持续。

第二,资本。根据经济学家彭文生的测算,资本积累为1992—2007年间中国实际GDP增长贡献了4%。中国的资本形成主要依靠本国储蓄而非外债,因此更具可持续性。从短期看,资本市场中的一系列“摩擦”严重妨碍了资本配置的效率,形成了一部分行业(企业)“融资难”和一部分行业(企业)“重复投资”、“产能过剩”并存的独特局面,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大投资为经济增长提速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第三,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进步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促成了中国TFP的进步。技术进步可通过学习、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实现,在过去30余年里学习和技术引进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实现途径。中国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既体现为要素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如早年乡镇企业的兴起和持续多年的城乡劳动力转移),也体现为要素从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的转移(如国企改制和外资企业的壮大)。

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的供求关系,考虑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约束条件,面临企业效益下滑、财政收入放缓、金融风险增多以及外需不振等现状,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始终存在。采用凯恩斯的三驾马车理论是刺激需求的短期应急措施,也会影响调结构、转方式,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降低了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扩大经济较大幅度“失速”的可能性,对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向中高端买进,都构成严重挑战。

四、供给侧改革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一直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再平衡,打算将依赖于出口和投资的不均衡增长模式转变为由消费驱动、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只有转变成功,中国才有可能避开“中等收入陷阱”。据中国商务部部长介绍的2015年商务发展情况,2015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外贸拉动为主向由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的重大转型。

中国将产业结构重心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时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建设现代化消费社会打下基础,但在拉动个人消费方面仍需努力。中国近年来服务业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44%,到2015年已增长到50.5%。销售业、金融和房地产业发展尤为突出。

与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不同的是,个人消费增长缓慢,持续增长的高储蓄水平反映出人们更愿意进行预防性储蓄而不是随机性消费,这源自对未来的担忧,尤其是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6年3月颁布的“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解决这些问题,即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6.5%至7%。在新常态下,如果保持6.5%的增长速率,2022年人均GDP将达12456美元,2023年达13266美元,也就是说,在“十四五”规划中期,中国将正式成为高收入国家。但是,如果在上中等收入阶段,6.5%保不住,进入高收入行列的时间就要推迟到“十五五”规划期。所以,当前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它决定着中国能否按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文献

[1]程恩富: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新探——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J].求是学刊,2004(6).

[2]迟福林:转型抉择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3]徐宪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从“十二五”看“十三五”[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5]财政部银行业务司译:东亚奇迹: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6]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7]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

借鉴国际经验,改进网上银行监管 篇8

【关键词】网上银行 监管

一、网上银行业务监管的国际经验

(一)完善的监管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普遍承认银行对通过网银进行的非法交易开展的跟踪调查行为是合法的,并对已加密金融信息的解密权限和范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得监管当局在进行监管时有相关监管法规作为坚强后盾,也使得监管更加有的放矢。其中,强化网上银行安全性监管立法是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使用加密技术的高标准规定、无密钥匙恢复的强制要求,以及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关于电子记录的数码签名法律框架等。

(二)全面的监管网络

一是为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效率,各国普遍实行分层次监管。主要包括:网上银行对国家金融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评估与监管;对网上银行系统风险的评估与监管;对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犯罪活动的监管。二是多样化的监管手段。视具体情况采取包括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建立技术提供商的准入制度、发布权威的IT技术标准与规章、外部评级和审计等多种手段,做到监管无死角。三是监管联动与协调机制的建立。欧洲央行要求其成员国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保持一致,承担认可电子交易合同的义务,将原建立在“注册国和业务发生国”基础上的监管规则,替换为“起始国”规则。各国监管的通力合作与步调一致使得监管覆盖范围得以扩大,监管效率大幅提升,由网上银行业务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大大降低。

(三)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目前各国对网上银行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管制,主要包括:对注册资本或银行规模等基础指标规定最低标准;对网上银行相关技术协议安全行、办公场所与网络设备标准进行合规性审查等。二是业务扩展管制,主要包括:对除了支付业务外,是否允许网上银行经营存贷款、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进行管制;对是否允许网上银行建立分支或代理机构进行管制。三是日常检查与信息报告制度,主要包括:对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监管指标的日常监控;对交易系统安全性的定期检测,对电子记录准确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监测;对保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建立相关信息资料数据库和独立评估报告的报告备案制度。各国政府普遍认为完善有效的信息报告披露机制对于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减少法律诉讼至关重要。

(四)以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为监管落脚点

从网上银行监管的国际实践来看,各国的监管都特别注重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监管当局要求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金融机构通过电子手段向消费者明示网上银行各项业务的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客户个人信息、交易信息和账务信息的安全性保证以及纠纷的处理方式及流程。

二、我国网上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体系不尽完善

近年来,依托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业务以网上银行为载体不断创新与融合,其业务范围早已突破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使得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监管始终滞后于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脚步,尚未形成适应网上银行特性和发展速度的监管体系。主要表现为机构监管和传统业务监管的传统监管模式以及分业监管的体制难以适应网上银行业务“无缝”运行的特点,使得网上银行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

(二)监管手段与方式有待改进

一是我国目前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现场检查还不全面。二是针对网上银行的非现场监管制度和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三是对网上银行的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监管流于形式。四是监管队伍建设亟需加强,高素质复合型监管人才相对缺乏,监测和检查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三)监管信息收集、分析与披露存在困难

一是网上银行的运营模式使得财务收支无纸化、处理过程抽象化、机构网点虚拟化,这些属性不仅使得对网上银行监管信息的收集变得困难,而且其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从而降低监管质量和效率。二是网上银行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有效满足风险监管的要求。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网上银行监管的法规制度建设

应当明确网上银行安全性和控制权的法制责任,重点加强在保护措施和争端的适应条文等方面的立法,以及明确网银结算、电子设备使用等标准。

(二)构建网银监管框架

创新监管方式,探索适应网银业务发展的监管手段。突出功能监管,杜绝监管的重叠与空白,建立相关部门协同监管的机制。强化银行业监管部门与证券业、保险业监管部门以及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促进信息共享,提升监管合力。

(三)完善网上银行准入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

从注册制度与流程、技术安全保障、业务范围等方面清晰界定网络银行准入标准,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准入制度。制订比传统银行更为严格的网络银行信息披露规则,定期向社会发布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信息,不断提高网络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

(四)加强高素质专业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把握网上银行业务发展与监管趋势,充分挖掘现有监管人员潜力,合理配置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在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工作经验上符合网上银行监管专业化管理的要求,通过有计划、分层次的培训,提升监管人员的监管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家荣.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2(08).

[2]王梅.国外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12).

[3]王夕予.浅谈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36).

[4]姚慧丽,车久菊.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2).

[5]张洪波.新形势下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2007(04).

[6]李德.国际网络银行的发展与监管[J].广西金融研究.2001(08).

上一篇:三八妇女节表彰女性颁奖词下一篇:五年级上册词语积累 二字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