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

2024-09-13

非正式(精选8篇)

非正式 篇1

摘要: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地体系化、类型化了的多种因素的系统。本文阐述了非正式组织的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了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最后提出怎样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提高组织绩效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提高 组织绩效

非正式组织定义

(一)什么是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自发的无意识的,行动无规律,仅以感情、习惯、喜好、相互依赖来满足个人不同的心理需要的群体。

(二)非正式组织界定及相关理论

1、非正式组织界定:第一、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交错地同时并存于一个单位、机构或组织之中,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第二、非正式组织运行的原则是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如:工作关系、兴趣爱好、血缘关系等。第三、非正式组织不一定有明确的目标,但有着共同的利益、观点、习惯或准则。非正式组织具有很强的群体规范,群体效率高,它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共同情趣和爱好出发,规范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行为,调节内部关系。这些规范反映了组织成员的集体利益和要求,虽然不成文,但作用往往大于行政组

织明文规定的规则。第四、非正式组织自然形成领导核心,非正式组织的领导一般具有很高的声望,他的产生以依靠个人的人格魅力或者其他个人特质而自发形成。非正式组织虽然没有上级任命的领导,但实际上每个非正式组织都有自己的“领导”。这些人虽然没有组织赋予他们的职务、地位和权力,但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如知识丰富、技术水平高、办事公道、待人热情等等,故对其他成员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他们在非正式组织中具有权威性,发挥着维护群体的相对稳定性和提供行为规则等作用。由于自然形成的领导在非正式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成员的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2.非正式组织理论。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始于霍桑试验,梅奥在霍桑试验中发现了正式组织中还存在着一个在组织以外的群体,这个群体不是由正式成文规定而成,而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共同情感,自然形成的行为准则或惯例,即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未经组织规定的,组织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工作中,基于心理、观点、情感、兴趣一致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联合体。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而其中的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是非正式组织成员之所以能凝聚在一起的主要因素。在正式组织中,一个人的行为是由组织目标和

组织任务规定的,成员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基于组织分配的工作层面的交流,这种刚性的、非人性化的组织形式,无法满足组织成员特定的情感、心理的需要。因为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很大,比如年龄、受教育的经历、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某些成员在正式组织中不能很好的融入该群体,易产生孤独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导致员工丧失集体归属感,自信心下降,这与企业倡导的合作文化背道而驰。同时,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难免遇到诸多困难,当这些烦恼和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疏导,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自然也会影响其工作状态。所以,组织成员的情感和心理的需求并不是关乎其个人的小事,而是关乎组织命运的大事。

(三)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正式组织来讲具有两重性。当非正式组织行为取向与正式组织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时,非正式组织往往能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营造组织内部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当非正式组织不积极配合正式组织的工作时,特别是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行为与正式组织的领导行为发生冲突时,非正式组织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破坏既有的人际关系,激化矛盾,涣散人心,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如何利用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提高组织绩效。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一是消极的。企业管理者应正视这一点,引导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具体措施如下:

(一)正视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

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现实。作为领导者来说,应掌握本组织有多少非正式组织,并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从而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对待非正式组织,管理人员需要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给予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就会有利于形成一个活泼、轻松的工作氛围,就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二)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采取不同的策略。

因为非正式组织的性质、作用不相同,为此,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对积极的非正式组织,应采取支持和保护的原则,不仅允许其存在,而且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消极的非正式组织尽可能进行引导,使之转变为积极型。对具有破坏性的非正式组织要采取“分化瓦解”、“集体粉碎”的政策,特别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要视情节轻重,给予适当处理。

(三)做好核心人物教育、疏导工作。

任何非正式组织,都有其核心人物。核心人物的意志和行为,对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和规范有决定性影响。领导者应以同志式平等的态度关怀他们、信任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通过他们带动其他成员的积极行为。因此,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往往会影响其身边一批人。

(四)注意健康舆论引导,加强正式组织建设。

健康舆论起着一种评价作用,它以议论、腐败、奖励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非正式组织的某些事实和行为,引起非正式组织成员思想上的注意和重视,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行为,扶正压邪,逐步使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同时,还应加强正式组织的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非正式 篇2

如何解决呢?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我决定先接近他们, 于是便利用周末时间主动参与到他们中, 和他们一块研究, 一块捉对厮杀。暗地里, 还安排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张杰也认真学习象棋, 并邀请学校里对象棋有研究的教师对张杰进行专门的指导。经过几个周末, 学生们对我有了信任, 师生关系熟络了很多, 同时张杰也很争气, 棋艺大见长进。见时机到了, 便在班里举办了一次象棋比赛, 张杰很争气地击败了9个“象棋迷”。此时, “象棋迷”们都很气馁, 我抓住机会, 教育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更有利于搞好象棋的学习, 并充分利用他们之间情感密切这特点, 引导他们互相取长补短、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学习成绩。在我的指导下, 张杰和9个“象棋迷”签下了象棋学习“条约”:周末一天共同学习下象棋, 一天一起做作业, 在学校学习时间不考虑象棋事宜。经过自己的努力, 现在, 10个人相互之间建立了“互帮互助”“一对一”学习对子, 一起学习文化知识, 一起学习象棋, 张杰成了他们当中“头”, 在“象棋迷”们之间说话也有了威信力和影响力。我便又依靠他, 在班里成立了象棋活动小组, 将非正式群体转为了正式群体。象棋活动小组很快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他们感到无上光荣, 10个人之间的凝聚力、共同荣誉感越来越强, 互相信任、说话投机, 经常聚在一起就学习上的不足开展批评、自我批评, 相互之间展开了在学习上、在棋艺上的竞赛, 实现了共同提高。同时调动起了他们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参加班级活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此时, 我又适时地利用与他们之间建立起来的信息沟通便利的条件, 经常借和他们一起研究象棋的机会, 及时准确的收集学生对班级管理的看法、意见、要求和建议等, 使自己在工作时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在班级管理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任何一个班级中, 都有那么一部分学生, 他们或三人一群, 或五人一伙, 甚至形影不离。对这样的“非正式群体”, 漠视其存在, 是不明智的。那些具有破坏性的非正式群体, 一旦出现矛盾冲突, 势必影响并危及班级健全肌体;对其强行取缔, 亦是不现实的, 那势必形成逆反心理, 造成与班主任的对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控制、改造、利用它, 尽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为班级建设服务, 增强班级活力。

在控制、改造、利用非正式群体中, 我体会到:

一、要取得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信任

要取得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信任就要求班主任理解他们, 对其积极的一面予以支持, 班主任只有从感情上接近他们, 以诚相待, 非正式群体成员才会信任接纳班主任, 才有可能改造好他们。相反, 如果采用高压手段和寄希望于斥责教训来达到“招安”的目的, 或者采用向家长、学校告状来逼其解体, 只会使班主任及正式群体产生抵触情绪。因为非正式群体成员一般都很敏感, 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群体受到冷遇、歧视、排斥, 就极其抱紧群体, 更排斥外来的控制。

二、班主任必须坚持正面教育

对非正式群体消极的一面, 应正面诱导,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帮助其分清是与非、对与错, 而绝不能以羞辱、嘲笑、挖苦、惩罚等手段对待非正式群体成员。

三、班主任更要注意作好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工作

班主任可以约见他们, 开诚布公地提出具体要求, 让“核心”人物引导同伴与班级利益同步, 为班级荣誉出力。争取了“核心”人物, 也就可以较好地控制非正式群体了。班主任只要经常加强思想攻势, 施加积极影响, 自然可以有效地防止非正式群体的质变、恶化。

此外, 还要把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纳入班级的整体目标中。非正式群体成员, 多是由某一方面志趣相投者逐渐聚合在一起的。他们多数人的兴趣目标本身不对班级构成危害。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 应为这些学生创造一定的外部条件, 让其才华得以展示, 才能得以发挥, 把个人的爱好和集体的利益结合起来, 融小我于大我, 让非正式群体成员从封闭孤独的圈子中走出来, 投入集体之中。

“非正式经济”商机 篇3

然而,这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小供应者,诸如农户及个人,因为太小而无法承担起复杂的程序及税费。另一方面,由于“法定身份”的缺失,小供应者们常常会受困于两个重要的问题:顾客在哪里?怎样让顾客相信自己提供的产品是合法的?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大企业也都是从小企业成长过来的。因此,进行合法和有效的“非正式经济”活动是这些供应者的真正需要。

正是这些小供应者的生存和兴旺造就了一家成功的企业阿里巴巴,“非正式经济”的存在构成了阿里巴巴的经营逻辑:提供平台支撑许多小供应者在不经过政府注册的情况下做生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非正式经济的本质

众所周知,交易形成了市场,并且市场需要有其规则,最为基础的规则是交易的产品至少应当是合法的,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但是交易过程并不是统一的,当然,如果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由政府来规范和监管,市场将会完全理想地合法,然而,现实并不等于理想。

政府作为一个监管者,为了很好地行使这一任务,需要将交易者记录在案,并且需要运营的费用,这就必然导致了程序和成本。而事实上,这些为了保证最终产品合法性的程序和成本,与产品和交易本身并不相关,这对于一些大公司和大交易或者特殊行业非常有必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正规经济。

但事实上,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活动都应当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例如,甲有一本乙需要的书,乙在市面上没有找到此书,后来得知甲有,同时甲也愿意出让,但问题出在如果他们不得不到政府注册并且缴纳税费的话,他们就无法负担得起为这一简单交易所要求的程序和成本,结果就是交易无法实现。甲乙两人仅仅是社会的缩影,还有更多类似的需要,如想着如何销出蔬菜的农民,想更便宜地买到与大商店相同产品的百姓,想更有效地处理一些小商品的个人,想通过做点小生意来养家糊口的贫穷的无业人员,甚至大学教授到其他学校授课,也可以涵盖在这个范畴里面。

企业事业的新机会

非正式经济通常被定义为一些不是由法律监管而是习俗或个人关系来监管的活动。就像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一样,非正式组织的任务在于满足那些正式组织无法实现的员工需要,非正式经济也对这些由个人需要构成的社会需要承担责任。数据显示,非正式经济承载了中国2.83亿城市就业人员中的1.68亿就业人员,因此,非正式经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能和器官。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产出中有一半以上来自非正式经济,经济的进步也见证了非正式经济活动的增长。非正式经济系统指的是人们探索其自身需要并试图以其自己的方式来满足需要,它一种社会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满足这些需要的工具。研究非正式经济不应当聚焦于其合理性或合法性,而是应当去研究如何有效地运用非正式经济以释放其价值。毕竟,正式化或合法性本身并非经济的目的。

任何企业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创造顾客。因此,当非正式经济被视作一种需要和顾客价值时,非正式经济和企业事业就建立了关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中国的总人口为13.7亿,即便是政府已经严格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过去10年的人口增长仍然超过了1亿人。而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的失业人口已经高达2亿人,更严重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人均月收入为2230元人民币,约合350美元,对比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的位置,中国政府承载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当然,从长远看,巨大的人口可能意味着无数的顾客,大量的失业人员在未来有从事经济活动的巨大潜能。理想上讲,如果这些人口资源的潜能可以大大地被实现,结果也会带来他们相应的高收入。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形成了商机,正如德鲁克所讲,企业的事业是由社会和经济所创造。因此,正是未满足的社会需要和非正式经济实践创造了“非正式经济事业”的合理性。

正式和非正式的英语打招呼用语 篇4

2. Where did you go for dinner yesterday? 你们昨天去哪儿吃的饭?

3. When will he come to see you? 他什么时候来看你?

4. When did you buy the car? 你什么时候买的车?

5. Who told you? 谁告诉你的?

6. What’s the height of the building? 这座楼有多高?

7. How much does the elephant weigh? 这个大象有多重?

8. What’s the color of your new dress? 你的新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9. What’s the size of your shoes? 你的鞋多大尺寸?

10. My brother is twice as tall as your sister. 我弟弟比你妹妹高一倍。

11. My grandma is 40 years older than me. 我祖母比我大40岁。

12. 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for me? 请你帮忙开个门好吗?

13.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 我能问你个问题吗?

14. Please give me a hand. 请帮我个忙。

15.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能请你帮个忙吗?

16. Would you help me remove the refrigerator? 能帮忙移一下冰箱吗?

17. Get me my coat, please. 请帮我拿下外套。

18. Make me a cup of coffee, will you? 给我冲杯咖啡,好吗?

19. Call me tomorrow if you have time. 明天要有时间就给我打个电话。

非正式员工离职报告 篇5

尊敬的**经理:

您好!

很遗憾在这个时候向公司提出正式辞职,我虽然还不是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或许,本身就不需要写这份辞职报告,但是,自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身体力行地践行一个正式员工所要求的一切,完成好领导交代的所有任务。现在,当您看到这份报告的时候,我想我已经做出了这个决定。

来到**差不多半年了,感觉还不错,朝九晚六的生活,不是很森严的等级制度,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朋友。虽然,多少有些不快。但是,就在这里,我至少还是学到了许多许多的东西,为人处世的哲理,办公室的文化等等。对此,我深表感谢。

这是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毕竟,我还没毕业。我很欣慰,自己并不是因为钱而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它,毕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当时有我的主控,闫魏魏女士,这么优秀的领导者的推荐,对此,我也深表感谢。来北京之前,父母也特意嘱托,“既然决定去了,就要在公司好好干”。对于,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也很欣慰。

在这几个月的工作中,我一直在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尽职尽责,坚守岗位……很多人都说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确实如此。但是,这和我接受的高等教育、本性很是矛盾。就拿出差做汽车项目而言,很多人觉得应付差事,肆意铺张浪费,不顾成本,但是,我的脑海中早已经有了成本控制的理念,我个人以为,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哪怕与自己的专业、爱好毫不相关,既然选择了,就得坚持,因为只要我努力,认真,踏实工作,总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成本控制虽然给我带来不了什么,或者是为公司节约不了多少,但是至少我是尽力了。

那些经历至少可以成为与朋友寒暄的材料。然而,工作上的毫无成就感和价值感总让我彷徨,纠结与矛盾。我开始了思考,也许是我还不够完美,能力不够强,经验不够丰富等等的原因,抑或是目前的工作不太适合我。

综合两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也有点感触。其实,我们**是可以做得更好的,而且是有理由做得更完美。因为我们有这么好的客户,最重要的是有一群精明能干的领导。

第1,开明的管理制度。包括,认可员工的个人价值,并在精

神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

第2,良好的公司形象。企业的根本在于诚信和服务的质量,对于咨询公司,更是如此。其实,我们的目光应该更加具有战略性,根据“十二五规划”的决议,要求“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细则:“大力发展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等】。如果信誉丢了,哪怕有再好的客户,再好的项目,没人为你去执行,也不行。连锁反应的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对客户负责,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代理,兼职负责,因为这是我们立足之根本,也是大公司长远发展所必须的。

第3,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的凝聚力,是企业生存,发展和

获利的精神保障。同时,深造和培训机会以及定期的工作绩效考核也是员工进步的动力,和个人价值体现的需要。优厚的薪资,良好的奖惩制度和福利待遇体系,是激发员工不断上进,一往无前的基本动力,应该加以完善。奖励-惩罚机制事实上决定了员工的行为,而当这些行为成为群体行为时,便构成了行为方式。只要奖励-惩罚机制不变,行为方式就会保持,并逐渐固化下来,变成下意识的行为或称行为习惯,而行为习惯是难改的,通常滞后于奖励-惩罚机制的变化。另外,培训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投资,如果不注重的话,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离开**,离开这些一路走来的同事,确实很舍不得,舍不得同事之间的情意。这些必将成为我以后人生发展的经历。衷心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同事们,感谢我的领导,**女士,**女士,**女士,**女士等等,最重要的是因为有**经理您的坚强领导。谢谢。

很快我就要离开**了,衷心祝愿我们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浅析非正式交流历史变迁 篇6

(1.中国科学院 国家科学图书馆 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190;3.中国科学院 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上海 200031)

联系方式:上海市岳阳路 319 号 31A204 室

邮箱:

电话:,浅析 非正式 交流 的历史变迁

T T he

H H istorical C C hange

of I I nformal Academic

C C ommunication 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网络的兴起,非正式交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分别从定义、交流手段、交流模式等方面对传统的和基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做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文章认为,作为科学交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非正式交流的全新交流模式克服了传统交流的弊端,更好地适应了科学大发展的需要,然而,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非正式交流,二者将长期共存,共同为科学发展服务。

关键词:非正式交流;网络;变迁

A A 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rise of networks, informal communication has changed.The paper studies traditional and web-based informal communication in definitions, means and models.On this basis, it analy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f them.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web-based informal communication changes the model of traditional one, and it is more su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Nevertheless, web-based informal communication couldn’t completely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one, they will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ogether with long-term coexistence.K K eywords: informal communication;web;change 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有机的科学交流整体。作为科学交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正式交流被认为是知识扩散的重要途径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 [1]。历史上,著名的情报学家普赖斯(D.J.Price)和科学学家戴安娜〃克兰(Diana Crane)等人都曾给予非正式交流以极高的评价,认为它相比正式交流具有更大的意义 [2-3]。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全新的网络非正式交流平台得以形成。基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克服了传统非正式交流的弊端,改变了传统非正式交流的固有模式 [4],更好地满足了科学发展对科学交流的需要,成为新时代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交流手段 [5]。鉴于非正式交流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变迁,研究它在传统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的不同交流模式及特点,以利于非正式交流更好地为科学发展

服务。1

传统 非正式交流 及其模式分析 传统的科学交流系统以是否依靠正式出版文献展开交流作为划分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标准,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非正式交流是指信息生产者与利用者之间不借助于科技文献而直接进行的交流 [6],它既可以通过个体间的面谈、书信展开,也可通过无形学院群体的研讨会、学术沙龙活动展开。这里,无形学院是由同一专业领域中具有相似研究兴趣和目标的研究人员自发形成的,进行情报交流的非正式团体。2.1 已有 的非正式交流模式 及其缺陷 有许多经典的科学交流模式对非正式交流过程做过描述,如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系统模式、申农—韦弗模式、施拉姆互动模式 [7] 等(如图 1—3)。

图 1 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系统模式

图 2 申农—韦弗信息交流模式 科学情报使用者 科学情报使用者 个人接触 科学技术文献系统 科学情报和图书书目工作 非正式过程 正式过程 信源 传播者 信道 受播者 信宿 噪音 讯息 信号(符号转换)

讯息(还原)

讯息

图 3 施拉姆互动信息交流模式 以上交流模式均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们虽然都描述了非正式交流的一般过程,但是都还不够完善。如申农—韦弗模式仅体现了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忽略了信息反馈这一非正式交流的重要环节;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系统模式、施拉姆的互动模式则没有体现出交流产生的信息增量,这是非正式交流的出发点和重要落脚点。此外,这些交流模式都只关注了个体间的交流状况,而忽视了对无形学院交流状况的描述。22.2

对传统非正式交流 模式 的 修正 2 2.2.1 个体 间 非正式交流模式 笔者在全面考察非正式交流过程的基础上,对已有的非正式交流模式进行了修正。在修正后的交流模式(图 4)中,M 代表信息,箭头表示信息的流向,椭圆则代表科技情报使用者的知识存量。M 通过科技情报使用者间的个人接触进行传递,在交流反馈过程中,M 被消化吸收成 Mˊ,科技情报使用者的知识存量则增加到虚线椭圆表示的范围。应该说,该模式完整地描述了个体间的非正式交流过程。

图 4 个体间非正式交流模式 2 2.2.2 无形学院 交流模式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信息 信息 科学情报使用者 科学情报使用者 M Mˊ 个人接触

从上文对传统非正式交流理论的回顾中可以看出,以往研究未涉及无形学院交流模式,笔者在此对它做了总结。如图 5 所示,椭圆代表无形学院的范围,方框代表无形学院的参与者(包括专家学者和一般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是无形学院的主体,他们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从图中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可能因交流产生合作,优势互补,有所产出。一般的研究人员(图中用小方框表示)也有机会参与到无形学院集体中去,但是他们少有机会发表个人意见,图中用虚线框表示他们的知识增量,这是“知识扩散”的体现。由于无形学院有一定的参与门槛,且构成人员相对稳定,加上时空限制使无形学院之外的群体很难了解其交流情况,因此图中用实线椭圆表示无形学院的范围。2 基于 网络 的 非正式学术交流.2.1 非正式交流在网络环境下的复兴 虽然人们普遍认可非正式交流的重要意义,但是,在以印刷型出版物为核心的出版物体系形成之后,图书情报学界对“非正式交流”作用和地位的评价始终不高,认为它 [8] “既然在定义上是非正式的,就不可能成为特有的或者严整的。

” 在这种观念和理论导向的作用下,非正式交流赖以发挥作用的空间一直受到一定的限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文献数量呈指数型增长,跨学科、跨区域的合作也日益增多。传统的建立在纸质出版物基础上的科学信息交流体系不仅不能确保科学主题 专家 专家 专家 专家 知识生产 知识生产 …… 代表一般研究人员 注:

图 5 无形学院交流模式

信息的自由、充分发布,使大量有价值的科学信息排斥在文献交流系统之外,而且其传递科学信息的时效性和成本也已经满足不了科学发展的最起码要求 [9]。为了保证科学信息交流的及时通畅,促进科学的创新和持续发展,人们开始重新重视通过非正式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希望通过它来弥补正式的单一文献交流系统的不足。可以说,科学的大发展为非正式交流的复兴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非正式交流的回归并非是传统非正式交流的简单重复。由于存在影响范围小、成本高、交互性不足等缺陷,面谈等传统交流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科学发展对学术交流的需要,而网络的兴起和普及为科学交流提供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全新虚拟平台,电子邮件、网络会议、博客圈、讨论组等一系列网络交流形式克服了传统非正式交流的缺陷,开始广泛地为非正式学术交流所应用 [10]。在网络的带动下,非正式交流全面复兴了。

2.2

网络非正式交流的概念界定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复兴是继承,更是发展,这首先体现在非正式交流概念的变化上。在传统环境下,借助“正式出版文献”就能将非正式交流和正式交流区分开来,而随着网络的兴起,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网络出版发展起来,传统“正式出版文献”这一载体概念随之受到极大冲击,原有标准下的非正式交流界限变得日趋模糊 [11]。由于将非正式交流与正式交流相区分是研究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作用机制的必要前提 [12],因此,必须寻求新的标准对其加以界定。

我们知道,网络交流信息主要来自于传统正式交流渠道和网络原创 [13]。其中,来自传统正式交流渠道的信息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专利数据库信息等,而网络原创信息则包括各种论坛上发布的信息、电子邮件信息、实时交互信息等。不难看出,来自正式交流渠道的信息都是经过专门情报人员加工整理的传统图书情报的网络版,网络原创中通过正规网站 web 发布的信息也都经过了专业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只有电子邮件信息、实时交互信息及论坛交流信息等则没有经过专职情报人员的加工,带有明显的个体性。由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交流信息是否经过第三方的加工和审核作为基于网络的科学交流系统的划分标准,即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交流是指没有经过专职信息人员对其内容进行加工整理的交流过程。

2.3 网络非正式交流的 主要 形式 网络非正式交流也是分别通过个体间交流和无形学院交流展开的,其具体形式包括:2.3.1 个体间交流形式 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 Internet 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作为目前使用最频繁的信息交流手段,它被看做是传统书信的替代品。

即时交流软件。包括 ICQ、QQ、MSN 等。要使用这些工具,只需注册一个号码即可。通过即时交流软件能方便地进行即时交谈、即时文件传递,还可以进行语音、视频聊天等,它是传统电话交流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

2.3.2 电子 无形学院交流形式 基于网络的无形学院群体被称为电子无形学院(e-invisible college)[15],它是由对同一主题感兴趣的人借助网络自发聚集起来形成的,进行情报交流的非正式团体。其表现形式包括博客圈、讨论组、邮件列表、视频会议等。

博客。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使用 blog 发布学术思想,学术博客日渐兴起。学术博客的最大特征在于“以类聚”,即通常某一领域或专业的学术博客聚合在同一个博客圈,通过链接、订阅、回访、评论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博客实现相同或相关学术群体间的学术交流 [14]。

论坛和讨论组。是指网络上提供给用户用来彼此交换信息或是讨论某一共同话题的系统。只要连接网络,就可以检索到自己感兴趣的讨论组,并方便地参与讨论。

邮件列表。电子邮件群和邮件列表(LlSTSERV/MailingList)是Internet上特有的一类信息资源,用户可以利用它在网上对某一感兴趣的热点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要参与邮件列表,用户需履行专门的订阅手续,在得到同意“订阅”的答复后加入,而系统将会根据网民所订阅的主题类发送其相关主题信息到用户指定的电子邮箱中。用户发送给 LlSTSERV/MailingList 的每一条信息都会被转发到所有该 LlSTSERV/MailingList 成员指定的电子信箱中。

网络会议。有很多软件支持即时语音和多方会谈,如 NetMeeting。只需安装视频软件,通过网络连接便可以随时进行跨地域的网络会议。2..4 4 网络 非正式 交流 的 模式 分析 借助全新的交流手段,网络非正式交流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个体间交流的新形式主要改善了交流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对交流结构的影响不大,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无形学院交流上。笔者将这种变化通过图 6 加以展示。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对交流主题感兴趣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电子无形学院集体中去,该集体之外的人也能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其交流状况,因此,图中用虚线表示电子无形学院的范围,用“感兴趣者”概括了电子无形学院的参与群体。从图中可以看出,感兴趣者通过共同感兴趣的某一主题聚集起来,形成电子无形学院①开展交流。随着参与者的不断增加,电子无形学院扩大成②。交流中思想的碰撞可能会引发知识生产。电

子无形学院还会进一步扩充到③,交流的主题也会随着交流的深入而有所调整。伴随主题的扩展和调整,原有的交流群体可能会分化,形成新的无形学院④对扩展和调整主题展开交流。

图 6 电子无形学院交流模式3 传统的和基于网络 非正式交流 的比较 3 31.1 非正式交流弥补了正式交流的不足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基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相比正式交流都具有信息传递速度更快,信息反馈更及时的优点。由于非正式交流往往能直接切入主题,免去了对一些常规背景知识和反复强调内容的介绍,因而它包含的冗余信息量也较小。另外,由于能够传递大量正式交流中无法传递的技巧性信息,比如如何提高研究技巧、获得创意灵感等,非正式交流对研究人员,特别是一般研究人员而言,是不可取代的 [16]。32.2 基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更有利于 知识的扩散和创新

感兴趣者 感兴趣者 感兴趣者 新参与者 知识生产 新参与者 新参与者 …… …… …… ① ① ②

主题 …… …… 新参与者 知识生产 …… ③

这不仅体现在网络平台对非正式交流时效性和便捷性的进一步改善上,更体现在参与群体的多样化、信息交流的网络化和交流过程的开放性上。3..2 2..1 1 参与群体的多样化 传统的非正式交流虽是非正式的,但仍然有一定的参与门槛,“草根”、之前与该领域学者没有一定交往的人一般无法介入其中,参与学术交流;而在网络环境下,只需对所探讨的学术问题感兴趣就可以成为网络交流群体的成员,自由地发表见解。参与门槛的降低一方面使更多的年轻学者和跨学科、交叉学科学者能够参与到感兴趣的学术交流中去,充分发表意见,从而活跃学术气氛,激发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人的因素对交流的影响,使人们将关注点更多地聚焦于对交流主题本身的认识上 [17]。3..2 2..2 2 信息交流的 动态 网络化 由于时空的限制,传统非正式交流不能实时获得学者的反馈意见,讨论结果需要纠正时也不便于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公布 [18],因而可以看做是单调线性的;而无论是博客圈、电子论坛还是讨论组,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参与者都可以随时留言,展开讨论,纠正错误,这种变化使得非正式交流突破了单调的线性信息链条,形成了交互的动态多向科学交流网络,这无疑更加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创新。3..2 2..3 3 交流过程的开放性 从上文对不同非正式交流模式的总结中可以看出,由于参与交流群体的相对稳定性和时空的限制,传统的非正式交流群体有一定的封闭性,该群体范围之外的人要获取交流的具体情况和内容甚为不便;而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了解到交流进展,传统的半封闭式交流开始向开放式的交流空间转变 [19],这种开放性大大便利了知识的扩散和转移,也是知识创新的必要前提。33.3 传统的和基于网络的 非正式交流 将长期共存 虽然网络非正式交流营造了活跃、开放、动态的科学交流环境,更好地适应了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网络开放平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参与群体的实时变动不利于学术的继承,参与者的匿名性不能完全保证学术言论的严肃性,开放的讨论主题不利于学术的系统性研究等,这些网络无法克服的缺陷使得网络非正式学术交流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非正式交流。笔者认为,两种非正式交流形式将长期共存,相互补充,共同为科学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佳.基于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方法与模式研究.[D].吉林: 吉林大学,2007

[2] 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31.[3] D〃普赖斯著,宋剑耕,戴振飞译.小科学,大科学[M].北京:世界科学社,1982.[4] Odlyzko,A.The rapid evolution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EB/OL].(2001)[2009-8-1]..[5] Franz Barjak.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in Informa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57(10):1350–1367.[6] И.米哈依诺夫著,徐新民等译.科学交流与情报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7]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3-99.[8] 金洁琴.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理论与模式探讨研究——以对高校教学科研的影响为例证.[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9][10] 方卿.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复兴[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25(4):852-862.[11] Russel,J.M.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01,53(168):271–282.[12] Trine Fjordback Søndergaard, Jack Andersen,Birger Hjørland.Documents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information: Revising and updating the UN ISIST model[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03, 59(3): 278-320.[13] 崔晓西.论科研交流中的网络非正式交流及相关资源[J].科学性研究.2003,21(2):122-422.[14] Julie M.Hurd.Models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s Systems.In :Crawford , S.et al.(Eds)From Print to Electronic: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Medford , NJ : Information Today Inc., 1996 :9-33.[15] 林忠.学术博客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差异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8(1): 41-44.[16] 师曾志.网络环境下传统学术传播模式的变革与建构[M] // 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24.[17] 宋丽萍,徐引篪.基于 SNA 的电子无行学院结构分析[J].情报学报,2007,26(6):902-908.[18] 江亮.学术博客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差异探析[J].情报科学,2006,24(2):296-299.[19] Shay David, Geri Gay, Carl Lagoze, Bing Pan.Appraise-beyond Threaded Conversations in Scholarly Publishing[EB/OL].[2009-8-13].reasearch.net.PDF.作者简介:邹儒楠,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 4 篇。

关注学生非正式群体 篇7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具体形成原因和影响是形形色色的。例如学习成绩的分化形成了两种非正式群体:成绩比较好、上进心较强的学生群体和学习困难的学生群体, 前者相互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互相帮助、督促的良性竞争氛围, 但同时也可能滋生骄傲自满、傲视他人的情绪, 而后者则往往处于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困惑中, 容易自责自弃、自我封闭;由于早恋、家庭发生变故等原因, 学生心中充满困惑, 有许多“悄悄话”渴望交流, 这些相同的处境和遭遇也常常使得有着共同语言的学生形成非正式群体, 在群体中分享自己的苦恼和欢乐;如今学生的课余生活日趋丰富, 家庭条件也允许学生有更多的爱好, 不少学生因在体育、艺术、游戏等方面的“志同道合”而形成了各类非正式群体;由于籍贯、方言和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 也会在学生中间形成各种不同的非正式群体。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一个客观事实, 它既可能给班集体的管理带来一些困难, 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班集体的功能的不足, 因此教育工作者对此不应该采取不承认的态度无视它的存在, 更不能想方设法地变相“取缔”。从个体的主观需要来看, 学生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 仅仅依靠班级集体确实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于是情趣、需要相近的同龄人就很容易结为同伴, 自发地组合在一起。

对待非正式群体, 教师发出的指令性信息 (指挥、警告、说教等) 往往无效, 甚至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因为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和尊重。而当学生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向老师表达时, 沟通就成功了一半。

案例一:去年我任高一 (1) 班班主任, 为了使来自全市各乡镇的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 我一开学就在班内组织了各种活动。有的同学适应能力很强, 很快融入班集体中, 而有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寄宿生, 特别是女生, 因为性格内向, 看着别人大大方方地在活动中表演节目, 在班会课上各抒己见, 而自己就是不敢, 在学习上也很不适应, 感到很痛苦, 甚至在宿舍里一起抱头痛哭。慢慢地, 她们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自卑感, 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城里孩子, 同病相怜使她们走近, 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同班级其他学生隔开。她们吃饭在一起, 睡觉在一起, 甚至提出来要把座位也要调到一起, 几乎不跟其他同学交流。

针对这一问题, 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深入宿舍, 通过聊天的方式, 让她们说说初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感受, 鼓励她们要在生活上学会相互帮助, 相互容忍, 因为宿舍就是一个小家。她们听过我的话后, 都会心地表示她们相处得很愉快, 我也对此表示了肯定。接着我便提醒她们宿舍小家固然重要, 但班集体是个大家, 我们到学校来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 而且是学习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 所以跟班级内其他同学的交流与沟通也是很有必要的。她们听后就说, 其实她们也懂这个道理, 只是觉得城里同学见多识广, 多才多艺, 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 再加上自己来自农村, 就怕被人家看不起, 所以就自我封闭。找到根结所在后, 我首先举了自己当年读高中时的例子, 告诉她们自我封闭的想法是多么愚蠢。至于学习, 高中与初中的体系和学习方法不同, 要多向周围同学请教, 其他同学的方法也许更好。初步扭转了她们的想法后, 在行动上我一方面利用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各种机会, 尽可能让这些同学跟班上其他同学一起出谋划策, 并有意识地对她们提出来的好的建议, 运动会上取得的好成绩加以表扬, 使她们认识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城里学生与他们加强沟通, 在学习上组成互帮互助小组, 使寄宿生、走读生取长补短, 互相促进。

案例二:我班上有很大一批男生酷爱篮球, 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经常在一起玩球, 切磋球技, 谈论与篮球有关的各种话题, 渐渐地形成了玩球的好友和合作伙伴。许多以前比较有约束力的学生随着这一群体的壮大, 也不断加入其中, 篮球被这一群体认为是最有魅力的运动和最感兴趣的话题。由于过于沉迷这一运动, 许多学生把学习以外的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篮球中, 甚至在课间休息、吃饭时间也上场过把瘾。这一情况无疑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上课时也出现精力不集中的状况。

针对这一情况, 经过反复思考, 我认为若武断地“下禁令”, 强加阻止, 很可能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必须找到突破口, 巧妙转化。为此, 我对这一群体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发现在这一群体中有一个叫郭宇皓的男生在团队中影响力很大。他不但球技出众, 而且对篮球队的组织管理方面很有一套, 更可贵的是该同学性格开朗, 乐于助人, 口碑很好, 同学们都愿意和他交流, 这些优点也促使他成为整个球队的精神领袖。通过进一步分析, 我觉得他就是转化这一团队的关键人物, 可以利用这位男生在群体中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作为转化团体的敲门砖。于是我多次找该学生谈话交流, 在充分得到他的信任后, 帮助他一起分析, 让他充分认识到兴趣爱好和学习的关系。为此他也主动表示, 严格控制自己的篮球活动, 合理科学地安排好每周三次的篮球运动。

通过一段时间, 我发现原先的情况大为好转, 原先大汗淋漓进教室、疲惫不堪入课堂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我深感到精神领袖对一个团队来讲作用是巨大的, 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核心人物”的威信, 我鼓励并安排郭宇皓同学加入到班级日常管理委员会中, 负责班上的自修课纪律管理, 原先自修课的“活跃分子”对他信任有加, 班级的自修秩序也大为改观。

非正式午饭开销影像调查 篇8

物价飙升,每天吃饭大概需要花费多少呢?我们从午饭入手,通过号召大家拍下某一天午饭的照片,并说明花费多少,来做一次“非正式”的影像调查。在家和在外吃,吃得普通和吃大餐自然价格差别十分迥异,因此选出的这些代表相互之间不具严谨的可比性,纯当一次有趣的日常记录,与君分享。

川味双椒爆牛柳烩饭

@衡衡要好好学习/周子衡,成都

配套的绍子蒸蛋和牛皮菜很爽口!牛柳够辣够川味!38元,成都家里楼下的上岛咖啡餐厅。

瑞典小肉圆

@welleschan/陈亮,上海

无肉不欢的我在宜家餐厅的午饭,包括了10个瑞典小肉圆+越橘果酱+土豆泥组成,花费15.50元。

自制紫菜包饭

@多多熊/许晓京,深圳

两种款式的,其实很简单,而且也不贵。紫菜一包10元,黄瓜一根、胡萝卜半根、鸡蛋几个、火腿肠几根,加上米饭估计也就10元钱。

大排面

@小甘菜丸子/甘蕗,上海

以前上中班,每次都睡到下午才起床,睡醒吃不下干食,所以每天中午就吃面,这个是老爸烧的大排面!价格么,不太好算,就算10块钱一碗吧!

三只虾、辣味蜗牛烧小排

@蛋糕絮/高洁,上海

来西班牙的第一份午餐在巴塞罗那伦布朗大街上的大市场Mercat De La Boqueria,这三只虾8欧元,主食一盆微辣蜗牛烧小排,费用16欧,不用小费。

洋葱牛肉拌面

@坐着没空/陆智峰,浙江宁波

大学清真食堂的洋葱牛肉拌面,8元。接近中午一点,几乎没有吃饭的了。工作人员悠闲地坐在电视机前面看NBA。

红烧猪蹄拉面

@浅墨安/林婷婷,北京

午饭自己做的,还加了青菜、笋丝和日本豆腐哦,这样不会过于油腻,价格在20元左右。虽然一样的价钱外面也能吃到好的拉面,但是自己做可以避免地沟油哦~哈哈,其实还是出于宅女初衷不想出门。

千张丝炒肉木桶饭

@10方/广州

广州天河区车陂小学对面的木桶饭,9元,应该是我在广州能吃到的最便宜的午餐之一了。名为木桶饭,其实是盖饭,只是用一个木桶装着而已,口味有点小重,适合喜欢吃湘菜口味的人。

爱心韭菜盒

@Merry璇璇/张璇璇,大连

妈妈在家里亲手做的小米粥加超级大馅儿韭菜盒子,一共22个,成本大约11元,四碗小米粥成本大约2元,共计13元。

上一篇:我想改变冬季作文400字下一篇:关于高考二模的校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