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东省初中化学实验优质课”录像有感

2024-06-18

观“山东省初中化学实验优质课”录像有感(通用4篇)

观“山东省初中化学实验优质课”录像有感 篇1

喻屯一中张志瑞

2014年1月7日下午,在化学教研员李然然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全区化学教师观看了济宁市十五中学化学教师李璞老师所讲授的山东省初中化学实验优质课录像——化学实验中的压强差(获一等奖)。观看后,我感到李璞老师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实验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感受之一:新课导入紧扣生活。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璞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现象——拔罐,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实验中压强差,引入非常自然,紧扣主题。感受之二: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李璞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进行现场即兴表演,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例如:李璞老师利用茶叶与茶水分离的道理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固液分离装置,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感受之三: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用学生感兴趣的分组形式,借助恰当的口头奖励,对学生的发言和实验成果及时进行鼓励,积极地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感受之四:李璞老师能够对本节课涉及的实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没有只扣住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而是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得以解决、掌握。我想只要老师能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感受之五:合理的情境创设,让知识易于理解。“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与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的运行。也就是说,要把化学知识放置到一定的情境之中,让他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离学生近的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尝试着用化学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观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有感 篇2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

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了“主问题”阅读教学手段。“主问题”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减少过去课堂上“连问”、“追问”和“碎问”过多的现象,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中,充分而主动地与文本、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形成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使之对课文内容进行更集中深入有效的思考和探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内容清晰了、学习环节也简单了。

(一)找到牵动全身的“发”。

主问题的设计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找到牵动全身的“发”呢?

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丽水钟老师和衢州的郑老师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抓住了“壮”。问学生从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关键词是哪个词?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雄壮”?真的只在表现辛弃疾的“雄壮”吗?

2.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金华张老师执教《杨修之死》,问学生预习后你对杨修怎么评价?文中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惇是怎样评价杨修的?学生找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真知”曹操文中表现在哪里?杨修“真知”曹操吗?真知……思索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通过“真知”这一突破口展开了对文本的阅读,对人物命运的思索。

3.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杭外黄老师的《孤独之旅》抓住“诗意”探索文本。她先把文中的一段文字改写成诗的形式,让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得全情投入时,黄老师说:“其实这不是一首诗,而是文中的一段话。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段落,你把觉得最有诗意的语段找出来,读一读。”从品读诗意的语言到用诗意的语言写作。抓住曹文轩的小说的语言特色入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从作者的作品风格入手设计主问题。这种设计适合那些主题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可以借助作者本身要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或他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为突破口设计主问题。如当初我在执教《孔乙己》时,抓住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展开对文本的理解。明白可怜之人孔乙己既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一位不懂思变、不求上进的人,是社会的腐朽物。不能一味地同情,立体式地看待人物,加深对文本地理解。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二)牵“发”动“全身”。

我们找到了牵动全身的“发”,那又如何动“全身”呢?

省级优质课就做了很好的解答:有整体感又要有节奏感。整体感:课堂是一个整体,不能让它支离破碎,缺乏联系。要任务集中,脉络清晰。有了主问题的设计,教师的课就有了主题,线索,教师往往可以把握住课的整体感。所以我想多说一下节奏感。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用语。歌曲演绎要有轻重缓急,高亢低沉。引之用于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不能做平面滑行,而要由浅入深式地探究。并要形成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韵味无穷的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课教学就应如一篇美文:享受中又能引起思索。

杭州李老师在节奏感的把握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香菱学诗》中通过文本看到人物的内心是教学的难点。上课伊始,李老师以原著题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与文章的题目对比。领悟原著题目表明了香菱学诗的态度“苦”,文中哪里道出了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透过香菱的笑,觉得她以苦为乐,学诗到了痴迷的程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可改为“慕雅女雅集痴吟诗”。如此痴迷人人欣赏吗?引入对香菱的身世、死因的了解。再读“笑”,慕雅女雅集吟苦诗啊。苦吟诗——痴吟诗——吟苦诗,学生、课堂都在随之笑、悲。学生起初读描写香菱笑的语句,笑逐颜开;再读香菱的笑,感同身受,脸色凝重,声音低沉。

课堂有起有伏,教师很好的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掌控全局,把握节奏。在教学设计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抽象的原则设计。对知识点的安排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对教材内容的解析披文入情,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体悟情感。此外,教材的处理也立足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以一篇课文走进香菱的内心,以《香菱学诗》开启了阅读《红楼梦》的一扇窗。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西方教育理论上,有一种木桶理论,就是说人的成长发展像木桶盛水,往往受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限制。一个人的知识必须尽可能的全面。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些还颇有思想性。可总归有些零碎,缺少体系。理解上也往往会存在局限性,就事论事,只绕着文本,缺少思考问题的深度。所以教师对文本必须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才能做好引导的作用。

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乡村教师的课,非常赞叹。问这位教师:“你备课用了多少时间?”老师说:“我用一辈子时间备课,如果说是这节课的直接备课时间是15分钟。”这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让年龄与学识成正比。不要在吃老本,不要让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掏空自己。

听课后常有老师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究竟何处不同呢?就是教师们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营造出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个气场。教师不再是“授业、解惑”,还在馨香中“传道”。

三、春风化雨点“心灯”。

(一)春风化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润心灵,却要做到无声无息,适时而来。教师有自己的水平见解,又怎么让学生也深有同感引起共鸣呢?

学生理解有迹可循。教师们很好地立足文本,激发思维。老师的思路源自文本,学生的理解也出自文本。不会对教师的理解感到高深莫测,而把自己拒之门外。文本是形成师生“对话的”依据,也是平台。每堂课都能听到老师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文中有证据吗?”“把这个词圈起来。”“如果我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可以吗?”把学生的眼光拉回到文本。品味语言,概括内容,体会情感。使学生站在与作者同一纬度上,把情融入在文本中。琅琅书声萦绕课堂,老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全文,读段落,读句子,读字词。读中悟情,以情促读。不再是以繁华掩盖空虚,以形式替代内容。

适时补充加助理解。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要掘地三尺深挖、深探。但也不能止步于文本,缺少教学的延伸拓展。就需要根据课文的重点,教学的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外材料。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著作中整体理解,有时把它放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加助理解。学生临场的各种反应,都成了教师素质的展示平台。杭州的李老师提到香菱的死,学生中有人说是扶正后难产而死;有人说是被薛蟠的正室夏金桂害死的……李老师没有以权威的姿态介入而是引入了曹雪芹的判词:

“根并莲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学生通过对第三句拆字诗的理解,明白是被夏金桂害死的。对学生没有以简单的对错去定论,在课外资料中自己领悟。

衢州的郑老师在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在体会题目的“壮”时讲了辛弃疾弱冠之年率50骑直闯5万之众的敌营,将叛贼张安国当众处置。然后鼓动万余名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南方。往事中理解辛弃疾当年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壮”又以《鹧鸪天》和临死前大喊:“杀贼!”“杀贼!”理解辛弃疾空有壮志却华发早生的“难酬”。课外材料的引入自然营造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无需多讲,早已入情。适时、适度的课外材料引入何尝不是教师能力的体现。教师的满腹诗书此时化作春雨,在无声无息中学生在受到了熏陶,得到了提升,激发了思维。

四、点燃心灯。

用言语感染学生。语文课堂不应是平淡冷漠的,而应该是充满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内容所决定的,教师的教学语言如同讲演一般,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而要让自己情感为之所动,惟一的办法就是投入,投入地去讲,因课文内容而喜而悲,因文章情感而情绪化,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外化为语言、表情、眼神,以及肢体的动作,置身其中,融入课堂,全身心去演绎教学的内容,倘能如此,学生怎么会不受感染呢?衢州郑老师在教授《破阵子》时,辛弃疾的壮志难酬透过她或低沉,或高亢的语言;或振奋,或忧郁的表情;丰富的肢体语言最形象地表现出来。使我们如临其中见证他的人生历程,触摸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听课老师都被感染了。

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朗读式结尾。打破了以往一贯的课堂总结模式,教无定法,适合就是好方法。优质课评比中的结尾,就有推波助澜,意味深远的作用。师生的情感再次碰击,思维在延伸,火花在闪烁。

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应用多媒体,这当然不是稀奇事。以往课件就像教案本,教师就在读教案。教师被课件牵制着,思维也凝滞了。早就设计好的答案也套住了学生的思维。可这次多媒体成了一个助手,教师没有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设计以文本为基础,色调、字体、版式都用心良苦。杭州李老师大篇的采用魏碑体,来加重香菱不幸的身世。丽水钟老师的课件从头到尾六张片子,黑底白字,凸显词的悲壮。杭外黄老师用黑白底色承载了杜小康的成长之旅。课件中适时响起的合适音乐,使课堂中洋溢着和作品相吻的气氛。学生在配乐中,很快地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提高了朗读水平,加深了情感理解。

务实而不失活泼,丰富而不失深邃。师生在这里碰撞,擦出火花,照亮课堂,也感染了我这位观者。猛然发现自己已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氛围中了,度过了或喜或悲的两天。

观教学录像幼童有感 篇3

现在,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身边充斥着这样的人与价值取向:唯出国是瞻。当我置身其中,彷徨迷惑之时,我看到了《幼童》这一纪录片,它让我看清了我,作为正在培养的一名中国大学生,该有怎样的目标与选择。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一百多年前,那些一出门就是15岁的一群小孩子,是带着怎样的压力与疑惑?可他们又同时承载着多少人寄予的希望?而这个希望不是一般的期许,它是实现中华自强的夙愿。这其中又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探索。

他们,就这样上路了。莫问这样的路途,这样的重量是否该交付一个小孩子去承担。

虽然这些留美幼童中不乏嬉玩人生的堕落者,但他们中的多数终究是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更让我们有所触动,甚至是震惊的是,他们之中居然有人是因为学习过于刻苦而夭折的。

对比今天的年轻人,刻苦努力者有之,志向宏大者有之,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为了自己的祖国?那些一去而不复返的所谓“人才”真的值得我们钦佩、向往吗?

我想:只有将个人志向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的人,才称得上是身负责任感的真正英雄。

我愿成为这样的人而奋斗!——环境学院 王艺凝

在热闹非凡的春节里,我观看了《20xx,世界末日》这部影片,影片主要讲述了凯特一家在美国度假的时候听说科学家预言的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于是便准备逃离。这时有一个叫查理的人对他们说美国制造了一架可以飞往中国的飞船,于是凯特一家找到了地图并找了一架飞机飞到了制造飞船的`地方,搭上了飞往中国的飞船。倾刻间美国等地在山崩地裂间成了一片废墟,最终被海啸淹没在大自然中,在海啸即将到达中国的时候,中国制造了诺亚方舟来抵抗海啸。由于凯特一家的偷偷潜入导致诺亚方舟进水,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凯特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挽救了诺亚方舟,最终聪明的人类战胜了即将毁灭的地球。

可是为什么会有《世界末日》这部恐怖电影呢?我想原因就是因为人们不爱护地球,不爱护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随意破坏大自然所造成的最终恶果。

现在,大量的汽车烧的都是地球的肉——油,使世界整天为了油而发生大战,导致地球乌烟瘴气,得不到安宁;人们不注意节约用水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全世界各地缺水,干旱极为严重,很多地方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得到保障;工厂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大量排放污水,让许多水生动物要么死掉、要么无家可归、要么妻离子散,使得原本清澈见底的小溪河流最终演变成了臭气熏天的臭水沟,大量农田被金属严重污染,“四大公害”成天围绕臭水沟,天然垃圾场欢天喜地,乐不可支。“四大公害”是人类的天敌,而现在人类却成了地球的天敌。

在自然条件逐渐恶化、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人们已经感受到地球在生气了,所以人们开始有意识保护环境了,河流经过治理整治不再臭不可闻了,许多河流里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工厂再也不能随意向河流里面倾倒污水而是统一汇入地下通道;政府也在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车辆上路行驶;大片地区开始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了……因为人类知道如果再不开始拯救地球,保护地球,真的离全人类不远了,“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所以,我们人类啊一定要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不再破坏生态平衡,争取让我们的世界早日变得水更清,树更绿,山更美,土壤更肥沃。

沈煊——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更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弥足珍贵的一页。

虽然容闳远去了,他那120个幼童也早已远去,但这个百年前的传奇演绎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跌宕命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是荒原中的探路人,是惊涛里的远航者,引领落后愚昧的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他们欢笑、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百年的激荡,被遗忘又被重新拾起。

幼童的故事让人着迷。他们深入西方文化中并受到真正的尊敬,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这样的传奇已是鲜有所闻了,留学生们总找不到归属感,我想两代留学生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年龄吧。

幼童的历史真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民族的骄傲,让人赞叹也让人扼腕。如果不是政府的肤浅和无知,以他们的能力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现在都缺乏詹天佑、唐绍仪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物。

小学生作文观《禁毒录像》有感 篇4

有毒的药品是多么的可怕,它害得有家的人无家可归,它害得那些充满朝气的少年变得“死气沉沉”,它害得那一朵朵盛开的“花朵”走向罪恶的渊源。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有毒的药品!

《禁毒录像》上就有许多例子,如:四位青少年为了筹集毒资,不惜犯下抢劫杀人的重罪,使他们将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使那位死不幂目的少女的冤魂成为他们永久的噩梦。看,就是因为有毒的药品的吸引,使四位年仅十七、八岁的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使一位少女平白无故地丧命九泉,就这样,五朵盛开的“鲜花”便凋谢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反省的事例呀,就是因为可恨的有毒的药品,才使祖国的.花朵凋零。难道这还唤不醒那些沉迷于有毒的药品的心吗?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有毒的药品的危害吗?难道我们应该继续吸食有毒的药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来换取那短暂的“痛快”吗?

《禁毒录像》里还有几个小短片让我难忘。短片一:一位少年向奶奶要钱买有毒的药品,奶奶没钱了,结果他就用绳子把最爱他的奶奶给活活勒死了。短片二:一名吸毒者向母亲索要毒资,索要不成,竟用哑铃把母亲给砸死了。到最后,这两名少年也因杀人罪触犯了法律。看,也是因为有毒的药品的诱惑,使他们六亲不认,良心俱焚。到头来,自己也落了个“杀人犯”的罪名,还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唉,何苦呢?

上一篇:开心作文网帮你解读风云人物下一篇:gmp检查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