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2024-06-05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共10篇)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2.会根据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求斜率和截距;3.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教学重点

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教学难点

一般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

学导式 ●教具准备

幻灯片、三角板 ●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及适用范围。

2、提出问题

请大家从上述四种形式的直线方程中,能否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呢?

都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

由此得出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有着一定的关系。

3、解决问题: 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①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个表示这条直线 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在α≠90°时,它们都有斜率,方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y = kx + b 当α=90°时,它的方程x = x1的形式,由于是在坐标平面内讨论问题,所以这个方程应认为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其中y的系数为0。

用心

爱心

专心

●归纳总结

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 数学方法:公式法

知识点: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一般式 ●作业习题7.2 8,9,10,11.思考题:直线l过点P(2,1)且与x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求使△AOB面积取到最小值时直线l的方程。

解:设直线l的方程为x/a + y/b = 1(a>0,b>0),则2/a + 1/b = 1 ∴ab = 2b + a , 又2b + a≥2

2ab 当且仅当a = 2b=2时等号成立

∴(ab)2 ≥ 8ab 即ab≥8 ∴S△AOB = ab/2 ≥4 当且仅当a= 4, b= 2时等号成立。

∴△AOB面积取到最小值时直线l的方程是:x/4 + y/2 = 1

即x + 2y-4=0 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篇2

方法:先在柱面上任取一点, 求出过该点的母线与准线的交点, 再利用此交点在准线上进而得出柱面上任取的点所满足的方程, 即为所求的柱面方程.

例1 求以xOy面上一曲线C:f (x, y) =0为准线, 母线平行于z轴的柱面∑的方程.

解 在柱面∑上任取一点M (x, y, z) , 设柱面∑上过点M的母线与准线C的交点为M0 (x0, y0, z0) , 则必有

x0=x, y0=y, z0=0.

又因为M0在准线上, 故必有f (x0, y0) =0, 可知点M的坐标满足方程:f (x, y) =0.

上述方程就是所求的柱面方程.

二、母线平行于一般直线的柱面方程的求法

方法:先在准线上任取一点, 过此点作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再利用两条直线平行得出准线上的点所满足的方程即为所求的柱面方程.

例2 求以Γ:

undefined

为准线, 母线平行于直线l1:undefined的柱面∑的方程.

解 在Γ上任取一点M0 (x0, y0, z0) , 则

undefined

过M0作直线l//l1, 在l上任取一点M (x, y, z) .

显然, undefined, 故

undefined

undefined

把上式代入 (1) 解出t得

undefined

把 (3) 代入 (2) 得

undefined

上式即为所求的柱面方程.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费为银, 王传玉等.高等数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教学设计 篇3

学情分析:

我校为一所普通高中,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结构、思维品质、数学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

在学完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之后,学生已经建立了两种具体的直线方程——点斜式、斜截式的概念并会应用它们求直线方程,并对直线方程、方程直线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的纵截距的概念也已经明确清晰.但由于部分学生观察、类比、迁移、化归、计算等能力薄弱,可能在两点式方程形式的导出、综合性应用问题上会有一定困难.

学习内容分析:

直线方程共有四种特殊形式,本节课学习第三、第四种特殊形式,其重要性略低于前两种形式,使用频率也不高.但在体现点斜式方程的应用,衬托点斜式方程的重要性及为学习一般式方程作铺垫,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归纳提升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是两个方程的导出及应用,教学基于点斜式方程;引领学生学会一个数学方法——待定系数法,这种方法在确定曲线方程问题中是常用的重要方法;另外把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强调解析几何的一般方法和思想.

通过对两点式、截距式方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等特质.通过对两点式方程由分式到整式的变形,帮助学生了解一般式方程中系数A、B的几何意义【直线的方向向量即为(B,-A),法向量为(A,B)】,为学习直线的参数方程做铺垫.使学生掌握整式形式的方程是已知两点求直线方程并化为一般方程的技巧,为学生感性认识行列式、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埋下伏笔,体现搭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的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直线的两点式、截距式方程并会用于求直线方程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理解两点式方程的导出过程,掌握求直线方程的直接法及间接法(待定系数法);

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方程形式美的发现,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文化,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1.掌握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及应用;2.掌握求直线方程的两种基本方法.

难点:两点式方程的建立,待定系数法的应用,综合性问题的解决.

教法与学法:

采用阅读-交流-展示-提升-检测等步骤,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还时间于学生、还思维于学生,让学生经历知识概念及能力的形成过程.生、师的精讲及学生的精练,体现学生学习先行,教师断后的过程,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基于学情,教师让学生先阅读本节知识并小组交流,让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讲解两点式方程的导出过程,教师通过追问让全体学生深刻理解方程的内涵与外延.之后及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方程并会灵活应用.为掌握待定系数法,教师通过举例求一元一次函数解析式时可用待定系数法类比,求直线方程也可以用待定系数法并精讲求解过程,让学生明确步骤、学会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类比、归纳、化归转化、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

复习回顾:让学生回答上节课学习的直线方程的两种形式:点斜式及斜截式方程,并明确已知及方程适用条件.

问题导入:利用点斜式、斜截式可求直线方程,若不知k,只知两个点,能否求直线方程呢?

这两题由小组抢答完成,由学生挑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对于第(2)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变形,发现另一种比较完美的直线方程形式:+=1,并加以总结提升.

解题小结:

1.解题步骤:明确条件-代入公式-化简整理;

2.截距式方程及说明:

(1)截距式方程适用于横、纵截距都存在且都不为0(即ab≠0)的直线;

(2)形式对称与和谐的特征,并举出不是截距式方程的例子;

(3)横、纵截距a、b不是距离,可以为任意实数.

3.四种特殊形式 :点斜式(斜截式) 两点式(截距式)

能力提升:

例1已知 三角形ABC的顶点是A(-5,0),B(3,-3),C(0,2),

(1))求ABC三边所在直线方程;

(2)求BC边上中线所在直线方程.

由学生小组派代表板演完成,教师针对学生解题步骤不规范现象,以求边AB、AC所在直线方程为例加以示范,特别是用(y1-y2)x+ (x2-x1)y+x1y2-x2 y1=0形式求解,让学生体会这种形式的简洁美.如做出如下排列(即行列式):

代入公式,从而有[0-(-3)]x+[3-(-5)]y+(-5)×(-3)-3×0=0,即边AB所在直线l方程:3x+8y+15=0.

教师强调解解析几何题要养成画图的习惯,指出画图可以将抽象变直观,且可以提示解题思路.

对于(2)边BC及BC边中线所在直线方程由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把学生的结果用视频展台展出,有问题的地方加以纠正.

例2 已知直线l过点A(1,2),且与两坐标轴正半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4,求直线l的方程.

此题有难度,可先由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提出解法.如有困难,由教师举例:已知一元一次函数图像上两点坐标,求此函数的解析式.提示学生此类题可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进而类比得出求直线方程也可用此方法:设方程-列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直线方程并提出变式问题.

方法:求直线方程的方法:直接法:明确条件-代入方程-化简整理;间接法:待定系数法.

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当堂检测(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层次分别设计出必做题(基础和能力题)和选做题(拓展题).

课后反思:

1.可取之处:(1)两点式方程的教学由具体事例引入,再推广到一般情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变教师讲两点式方程的导出为学生讲,教师再采取追问的方式深入挖掘内涵,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3)注重了数学美的挖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和谐美,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注重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是灵魂,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使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贯穿了本节课的始终.

2.不足之处:(1)学生的合作学习质量不高.针对第二个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学会一种求直线方程的间接方法——待定系数法,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拿出结果和同学一起分享,对的可以借鉴,错的吸取教训,应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获得成功.

(2)本节课的课堂总结及方程的适用条件的处理,让学生去归纳效果会更好.

3. 创新点

(1)对数学美的挖掘,通过对方程形式美的发现,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2)把分式方程变形为整式方程:(y1-y2)x+ (x2-x1)y+x1y2-x2 y1=0,这应是本节课的一个创新处理.这个处理为学生将来学习高等数学中的行列式做了铺垫,而且对学生了解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中系数A、B的几何意义,即(B,-A)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做了铺垫.而把两点坐标排成下图(行列式),再按箭头方向确定系数和常数项的值,为学生快速地写出直线方程提供了一个好方法.

直线点斜式方程公开课教案 篇4

备课人:曾文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过程与方法:(1)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2)学生通过探究直线点斜式方程形成过程,锻炼严谨的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难点: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求直线方程

三、教学过程 Ⅰ 问题提出

1.已知直线上两点P能否求出直线的斜率?特别的什么样的直线 1(x1,y1),P2(x2,y2),没有斜率?

ky2y(x1x2)

x2x1直线垂直于x轴(即倾斜角为90°)时斜率不存在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的斜率能否确定其位置? 3.如果不能,再附加一个什么条件,直线的位置就确定了?

已知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可以唯一确定一条直线。

4.既然直线上一点P0(x0,y0)和其斜率k可以唯一确定一条直线,那么能否用它们来 表示这条直线的方程? Ⅱ新知探究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引例

已知直线l过点P0(3,2)且斜率为3,点P(x,y)是l上不同于P0的一点,则x、y 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y23 x3归纳

已知直线l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设点P(x,y)是直线l上不同于P0的任 意一点,那么x、y应该满足什么关系式?

yy0yyk(xx)k00xx0OyPP0x问题1

直线l上点P(x,y)满足kyy0,即yy0k(xx0),那么直线l上每一

xx0个点的坐标都满足这个方程吗?

问题2

满足方程yy0k(xx0)的点是否都在直线l上?为什么?

知识生成:我们把方程yy0k(xx0)为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它表示经过点

P0(x0,y0),斜率为k的一条直线。

点斜式

yy0k(xx0)公式特点:同类坐标之差,k与横坐标相乘 几何特点:点P0和斜率k确定直线

适用范围:已知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练一练:①求经过点P(1,2),斜率为3的直线点斜式方程。

将点P(1,2),斜率k3代入点斜式方程得

y23(x1)所以直线方程为:y23x3

②求过点P(2,4),且倾斜角为45的直线点斜式方程。

解 斜率ktan451,将点P(2,4)代入点斜式方程得

y4x2

③已知直线方程为y33(x4),则这条直线经过的已知点及倾斜角分别是

A(4,3);60° B(-3,-4);30° C(4,3);30° D(-4,-3);60°

④ 方程yk(x2)表示一条什么样的直线?

经过点(2,0)且不垂直x轴的直线

想一想:经过点P0(3,2),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分析:此时直线倾斜角为0,ktan00,所以直线方程为y20,即y2,归纳

当直线l与y轴垂直时,直线的方程是什么?

y

yy00或yy0 问题3

x轴所在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y0

想一想:经过点P0(3,2),且与y轴平行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OP0x

分析:此时直线倾斜角为90,直线斜率不存在,方程不能用点斜式来表示,直线方程

y 为 x3

归纳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直线的方程是什么?

P 0

xx00或xx0 问题4

y轴所在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x0

问题5 所有直线是否都可以用点斜式表示?哪些直线不行?

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

Ⅲ 例题讲解

例1 直线l经过点P1(2,3),P2(1,6),求直线方程?

例2 求下列直线的方程

(1)经过点A(2,5),且与直线y2x7平行的直线方程(2)经过点B(1,1),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方程(3)经过点C(1,1),且与x轴垂直的直线方程

练习:教材P95页 1,2 作业:教材P100页习题3.2 A组(1)、(2)、(4),5, 10 Ⅳ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点?

2.直线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点斜式:

O x yy0k(xx0)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篇5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查字典数学网小编准备了高一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高一数学教学设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这是一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课.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已知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已知两点也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本节要求利用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建立直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直线.2.解析:直线方程属于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的开始.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研究几何问题.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习,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本节来看,学生对直线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学生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陌生是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求直线的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掌握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2.解析①知道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知道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②理解建立直线点斜式方程就是用直线上任意一点与已知点这两个点的坐标表示斜率.③经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体会直线和直线方程之间的关系,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④在讨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建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中,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思想.⑤在建立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比较中,体会两者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体会两者数形结合的区别,进一步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学生对研究直线的方程可能心存疑虑,产生疑虑的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到解析几何,不明确解析几何的实质,因此应跟学生讲请解析几何与函数的区别.2.学生能听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的过程,但可能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还是要跟学生讲清坐标法的实质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用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3.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曲线与方程,因此学生难以理解直线与直线的方程,甚至认为验证直线是方程的直线是多余的.这里让学生初步理解就行,随着后面教学的深入和反复渗透,学生会逐步理解的.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可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教学.通过问题串,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通过纵向挖掘知识的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着对新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方法.2、学法分析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质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是什么?如何将这些几何要素代数化?[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问题2:建立直线方程的实质是什么?[设计意图]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也就是将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用方程表示出来.引例:若直线经过点,斜率为,点在直线上运动,那么点的坐标满足什么条件?[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经历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过程,初步了解求直线方程的步骤.问题2.1要得到坐标满足什么条件,就是找出与、斜率为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何种关系?(过与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确定直线的条件,体会动中找静.问题2.2如何将上述条件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用坐标表示确定直线的条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就是,即.问题2.3为什么说是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关系.此时的坐标也满足此方程.所以当点在直线上运动时,其坐标满足.另外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也在直线上.所以我们得到经过点,斜率为的直线方程是.问题2.4:能否说方程是经过,斜率为的直线方程?[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尽管学生不可能深刻理解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但在这里仍要渗透,为后因理解曲线方程的埋下伏笔.问题3:推广: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且斜率为k,怎样求直线的方程?[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是归纳概括能力.问题4:直线上有无数个点,如何才能选取所有的点?以前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解析几何取点的方法.引导学生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注: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为以后学习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必做过多解释.问题5:从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你知道了求几何图形的方程的步骤有哪些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解析几何求曲线方程的步骤.①设点---用表示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②寻找条件----写出适合条件;③列出方程----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④化简---化方程为最简形式;⑤证明----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例1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并画出直线.⑴倾斜角⑵斜率⑶与轴平行;⑷与轴平行.[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直线的点斜式的使用条件,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作公式用,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使用条件.注:⑴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条件是:①定点,②斜率存在,即直线的倾斜角.⑵与的区别.后者表示过,且斜率为k的直线方程,而前者不包括.⑶当直线的倾斜角时,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是.⑷当直线的倾斜角时,此时不能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直线方程是.练习:1..2.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则直线的斜率为,倾斜角为,这条直线经过的一个已知点为.[设计意图]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逆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问题6:特别地,如果直线的斜率为,且与轴的交点坐标为(0,b),求直线的方程.[设计意图]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和直线斜截式方程.将斜率与定点代入点斜式直线方程可得:说明:我们把直线与y轴交点(0,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是由直线的斜率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注(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直线在轴上截距的是.(2)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有明显的几何意义.(3)斜截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和斜截式一样.问题7: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类似.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函数图像是以形助数,而解析几何是以数论形.练习:1..2.直线的斜率为2,在轴上的截距为,求直线的方程.[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截距的含义.3.直线过点,它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相等,求直线的方程.[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斜截式方程的结构特征.4.已知直线过两点和,求直线的方程.[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合理选择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求直线方程,同时为下节学习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埋下伏笔.例2:已知直线,试讨论(1)与平行的条件是什么?(2)与重合的条件是什么?(3)与垂直的条件是什么?说明:①平行、重合、垂直都是几何上位置关系,如何用代数的数量关系来刻画.②教学中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若两直线平行,则且反过来,若且,则两直线平行.③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与之平行、垂直的条件分别是什么?练习:问题8: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要点:(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命名都是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2)两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总结: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希望上面的高一数学教学设计,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高二数学教案:直线的方程 篇6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直线的方程(1)

【教学目标】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了解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是点斜式的特例;

2.能通过待定系数(直线上的一个点的坐标(x1,y1)及斜率k,或者直线的斜率k及在y轴上的截距b)求直线方程; 3.掌握斜率不存在时的直线方程,即xx1.

【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推导及运用.【教学难点】直线的点斜式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复习:(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直线上两个不同点(x1,y1),(x2,y2),x1x2,求此直线的斜率k.

(二)新课讲解: 1.点斜式

问题引入:已知直线l经过点P1(x1,y1),且斜率为k,求直线l的方程.设点P(x,y)是直线l不同于点P1(x1,y1)的任意一点,根据直线的斜率公式,得:kyy1xx1,可化为yy1k(xx1).

可以验证:直线l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l上.这个方程就是过点P1,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叫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

2.两种特殊的直线方程

(1)直线l经过点P1(x1,y1)的倾斜角为0,则ktan00,直线l的方程是yy1;(2)直线l经过点P1(x1,y1)的倾斜角为90,则斜率不存在,因为直线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直线l的方程是xx1.

此时不能使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求它的方程,这时直线l的方程是xx1。3.问:kyy1xx1与yy1k(xx1)表示同一直线吗?.

(三)例题分析:

例1.一条直线经过点P1(2,3),倾斜角为45,求这条直线方程,并画出图形。

解:∵直线经过点P1(2,3),且斜率ktan451,代入点斜式,得:y3x2,即xy50.

xy50

y

5 O x

例2.直线l斜率为k,与y轴的交点是P(0,b),求直线l的方程。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解:代入直线的点斜式,得:ybk(x0),即ykxb.

说明:(1)直线l与x轴交点(a,0),与y轴交点(0,b),称a为直线l在x轴上的截距,称b为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

(2)这个方程由直线l斜率k和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叫做直线方程的斜截式;

(3)初中学习的一次函数ykxb中,常数k是直线的斜率,常数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可以大于0,也可以等于或小于0).

例3.已知直线l经过点P(2,1),且倾斜角等于直线y2x1的倾斜角的2倍,求直线l的方程.

解:设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则直线l的倾斜角为2,2tan4 ∵tan2,∴ktan2,21tan3又∵直线l经过点P(2,1),∴直线l的方程为y1(x2),3即所求的直线方程为4x3y110. 4例4.求直线y3(x2)绕点(2,0)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所得的直线方程。

解:设直线y3(x2)的倾斜角为,则tan3,又∵[0,180),∴120,∴所求的直线的倾斜角为1203090,所以,所求的直线方程为x2.

例5:已知直线过点P(-2,3),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4,求直线的方程。

分析:关键是求斜率k.解:因为直线与x轴不垂直,所以可设直线的方程为y-3=k(x+2)令x=0得y=2k+3;令y=0得x=12(|2k3)(3k3k3k2 由题意得:

2)|4,2)8,无解;若(2k3)(3k2)8,解得:k12,k92若(2k3)(

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312(x2)和y392(x2)

即x2y40和9x2y120规律:已知直线过一个点常选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

(四).课堂练习:1.课本第39页练习1,2,3;

 2.求直线yxcot1,(,)的倾斜角; 3.求过点(2,1)且倾斜角满足sin

45的直线方程.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五).小结:要求直线方程,通过待定系数:直线上的一个点的坐标(x1,y1)及斜率k,或者直线的斜

率k及在y轴上的截距b,代入点斜式或斜截式求出直线方程.(六).作业:课本第44页第1题(1)(3)(5)

数学教案(圆的一般方程) 篇7

【课

题】圆的一般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和半径,掌握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2)能通过配方等手段,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3)利用圆的方程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的探索,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互化,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E、F。

【教学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一、情景创设 问题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C(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问题2:

将圆的标准方程展开整理后,能发现哪些特征?(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结论:(多媒体显示)

将(xa)2(yb)2r2 展开得x2y22ax2bya2b2r20,我们发现任何圆都能表示为一个具有以下特征的x,y的二次方程:

(1)x2和y2项的系数同为1;

(2)不出现交叉乘积的二次项xy。

问题3:

x2y22x4y60是圆的方程?若是,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若不是,则说明理由

二、探索研究

二元二次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是什么?

(创设一种鼓励的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已的观点,教师适当引导。)

二元二次方程x2y2DxEyF0,通过配方后可以化为

D2E2D2E24F(x)(y)

224(1)当D2E24F0时,方程表示以(为半径的圆;

DE1,)为圆心,D2E24F222(2)当D2E24F0时,方程表示一个点(DE,); 22(3)当D2E24F0时,方程没有实数解,因而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板书: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D2E24F0)

指出:(1)圆心(DE1,),半径D2E24F; 222(2)圆的标准方程的优点在于它明确指出了圆心和半径,而一般方程突出了方程形式上的特点;

(3)给出圆的一般方程,会写出它的圆心和半径;若给出相关条件,则能求出圆的方程。

三、应用举例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表示圆,如果是,并求出各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

(1)x2y26x0;

(2)2x22y24x8y120;

(3)2x22y24x8y100;(4)x2y26x100;

(5)x22y24x8y10。

(解略)

2、求以O(0,0),A(1,1),B(4,2)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外接圆方程,并求出它的圆心和半径。

(分析:应用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将已知三点的坐标代

入这个方程,得到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解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即可求得

圆的一般方程,对圆的一般方程配方即可求半径长和圆心坐标。同时,将这

种求圆的一般方程的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

四、课内练习

1、判定下列方程中,哪些是圆的方程?如果是,求出它们的圆心和半径:

(1)2x22y24x50;

(2)x2y23x4y120;

3(3)x22y24x2y50;

(4)x22y24x2y1;

(5)3x24xy(x2y)24

2、求过三点A(2,2),B(5,3),C(3,-1)的圆的方程。

五、课内拓展

若圆x2y2DxEyF0与y轴相切于原点,则D,E,F应满足什么条件?若圆与y轴相切呢?

学生讨论,各抒已见,相互补充,完善结论。

我们还可以继续探究:如当圆与x轴相切;过原点;原点在圆内;等等情况时,系数D、E、F应满足的条件。

八、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由学生总结一节课的收获,然后显示幻灯片同时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篇8

3.1.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教学要求:会根据直线上的两点坐标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给出一直线上的一点与它的斜率,能够画出它的图象.教学重点:理解倾斜角, 斜率.教学难点:倾斜角, 斜率的理解及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讨论:在直角坐标系中,只知道直线上的一点,能不能确定一条直线呢?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这个山坡很陡峭,有时也说坡度,这里的陡峭和坡度说的是山坡与水平面之间的一个什么关系呢?

二、讲授新课:

1.教学平面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

① 直线倾斜角的概念: 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

注意: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讨论: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

② 直线斜率的概念: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叫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ktan

讨论:当直线倾斜角为90度时它的斜率不存在吗?.倾斜角的大小与斜率为正或负有何关系?斜率为正或负时,直线过哪些象限呢? 取值范围是0,.y2y1x2x1③ 直线斜率的计算:两点确定一直线,给定两点p1(x1,y1)与p2(x2,y2),则过这两点的直线的斜率k

思考 :(1)直线的倾斜角确定后, 斜率k的值与点p1,p2的顺序是否有关?

(2)当直线平行表于y轴或与y轴重合时,上述公式ky2y1x2x1还适用吗? 2.教学例题: 例1,求经过两点A(2,3),B(4,7)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并判断这条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 1,2,3的直线l1,l2,l3.三.巩固与提高练习: 1.已知下列直线的直线倾斜角,求直线的斜率k.⑴ a300 ⑵ a450

⑶ a1200

1350 2:已知直线l过点A(1,2)、B(m,3),求直线l的斜率和倾斜角 3,已知a,b,c是现两两不等的实数,求经过下列两点直线的倾斜角.(1)A(a,b),B(b,c)

(2)P(b,bc),Q(a,ca)4.画出经过点(0,3)且斜率分别为3和-2的直线.四.小结:

倾斜角、斜率的概念, 斜率的计算公式.五:作业,P9

52题.第二课时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教学要求:明白两直线平行与垂直时倾斜角之间的关系,能够 通过代数的方法,运用斜率来判定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关系.教学重点:用斜率来判定两直线平行与垂直.教学难点:用斜率来判定两直线平行与垂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如果计算直线的斜率?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过原点斜率分别是-3,3,1的直线的图象.3.探究:两直线平行(垂直)时它们的倾斜角之间有何关系?

二、讲授新课:

1.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

① 由上述探究 →两条直线平行:两直线倾斜角都相等.即: 12 ,提问: 两直线平行,它们的斜率相等吗? l1l2k1k2 ② 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 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斜率都存在.它们的斜率相等.即: 12 , l1l2k1k2

注意: 上述结论的前提是两条直线不重合并且斜率都存在.2.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

探究两直线l1,l2垂直时,它们的斜率k1,k2的关系.① l1,l2的倾斜角1900,200时, 斜率k1,k2不存在;

② 当斜率k1,k2都存在时.设l1,l2的倾斜角分别为1,2, 其中01>2,则有1902

k1tan1tan(902)01tan21k2,即:k1k21

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两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两直线垂直,则它们的斜率k1,k2的乘积k1k21。即:l1l2k1k21

3.教学例题:

例1:已知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0,1),B(2,0),C(4,3),D(2,4),试证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形。

例2:已知A(5,1),B(4,5),P(1,2),Q(7,5),试判断直线AB与PQ位置的关系。4. 练习与提高:

1,试判断分别经过下列两点的各对直线是平行还是垂直? ⑴(3,4),(2,1)与(3,1),(2,2)

(m,4)m,(求m的值。

四.小结:

倾斜角、斜率的概念, 斜率的计算公式.五:作业, P9

46.7题.1与,3(2,1)(3,0)

2, l1经过点A(m,1),B(3,4),l2经过点C(1,m),D(1,m1),当直线l1与l2平行或垂直时,第三课时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教学要求:明白直线可以由直线线上的一点坐标与斜率确定,会由直线的一点坐标与斜率求直线的方程,会根据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求直线的截距。

教学重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理解与求解,由点斜式方程求直线的截距。教学难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理解与求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有何关系?什么样的直线没有斜率? 2.提问: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斜率都存在.它们的斜率有何关系.如何用直线的斜率判定两直线垂直?

二、讲授新课:

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教学:

① 已知直线l上一点p0(x0,y0)与这条直线的斜率k,设p(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则有:

kyy0xx0yy0k(xx0)

探究: 两点可以确定一直线,那么知道直线上一点的坐标与直线的斜率能不能确定一直线呢?

满足方程⑴的所有点是否都在直线 l上? 点斜式方程 :方程 ⑴:yy0k(xx0)称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② 讨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引导学生从斜率的角度去考虑)结论:不能表示垂直于x轴的直线.③ 斜截式方程: 由点斜式方程可知,若直线过点B(0,b)且斜率为k,则直线的方程为: ykxb

方程ykxb称为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简称斜截式.其中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④ 能否用斜截式表示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斜截式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表达式比较你会得出什么结论.(截距b就是函数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⑤ 教学例题:

0⒈直线l经过点p0(2,5),且倾斜角为60,求直线l的点斜式方程并画出直线图象.⒉求下列直线的斜截式方程:⑴斜率为3,在y轴上的截距为1:⑵斜率为2,在y轴上的截距为5;⒊把直线l的方程x2y60化成,求出直线l的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并画图.

三.:练习与提高: 1.已知直线经过点(6,4),斜率为43,求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2.方程y13x3表示过点______、斜率是______、倾斜角是______、在y轴上的截距是______的直线。3.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y12x1,求过点(2,3)且垂直于l的直线方程.四小结: 点斜式.斜截式.截距 五:作业, P110 3.5题.第四课时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教学要求:会由两点求直线的方程,明白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表示直线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直线的一般式能表示所有的直线,清楚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能由直线的一般式转化为所需要的其他直线形式.教学重点:直线两点式及一般式理解与求解.及各种形式互化.教学难点:直线两点式及一般式理解与求解.及各种形式互化.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写出下列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并求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①经过点A(-2,3),斜率是-1;②经过点B(-3,0),斜率是0;③经过点C2,2,倾斜角是60;

二、讲授新课:

1.直线两点式方程的教学:

① 探讨:已知直线l经过p1(x1,y1),p2(x2,y2)(其中x1x2,y1y2)两点,如何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yy1y2y1x2x1xx1x2x1(xx1)

两点式方程:由上述知, 经过p1(x1,y1),p2(x2,y2)(其中x1x2,y1y2)两点的直线方程为yy1y2y1

⑴,我们称⑴为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简称两点式.例1:求过A(2,1),B(3,3)两点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并转化成点斜式.② 当直线l不经过原点时,其方程可以化为

1 ⑵, 方程⑵称为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其中 b直线l与x轴交于点(a,0),与y轴交于点(0,b),即l与x轴、y轴的截距分别为a,b.axyx2x1x2④ 中点:线段AB的两端点坐标为A(x1,y1),B(x2,y2),则AB的中点M(x,y),其中

yy1y22例2:已知直线经过A(2,0),B(0,3)两点,则AB中点坐标为______,此直线截距式方程为______、与x轴y轴的截距分别为多少?

2.巩固与提高:

①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是A(0,7)B(5,3)C(5,-3),求(1)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2)中线AD所在直线的方程。

② 一直线经过点(-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之和为12,求直线的方程 ③ 经过点(1,2),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的绝对值相等的直线共有()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④ 上题若把点坐标改为(1,0)(2,2)呢? 3.小结:两点式.截距式.中点坐标.4.:作业P1104.题.第五课时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体会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表示直线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直线的一般式能表示所有的直线,清楚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能由直线的一般式转化为所需要的其他直线形式.教学重点:直线一般式理解与求解.及一般式与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互化.教学难点:直线一般式理解与求解.及其它形式互化.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下列直线的两点式方程.① 经过点A(-2,3)与 B(-3,0);②经过点B(-3,0)与 C2,2;

2.探讨: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能否表示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我们需要直线的一般表示法)

二、讲授新课:

1问:直线的方程都可以写成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吗?反过来,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直线 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1),(叫直线的一般方程,简称一般式.① 当B0,(1)式可化为yABxCB,这是直线的斜截式.C② 当B0,A0时,(1)式可化为xA定义一般式: 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不全为0)叫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这也是直线方程.简称一般式.2.引导学生思考: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是什么样的对应?(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是一对多的对应,同一条直线对应的多个二元一次方程是同解方程.)出示例题:已知直线经过点(6,4),斜率为43,求直线的点斜式和一般式方程.3.探讨直线AxByC0,当A,B,C为何值时,直线①平行于x轴;②平行于y轴③与x轴重合④与y轴重合.4.出示例题:把直线l的一般方程3y2x50化成斜截式方程,并求出直线l与x轴、y轴的截距,画出图形.三.练习与提高: 1.设直线l的方程为(m2)x3ym,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的值.①l在x轴上的截距为2.② 斜率为1

2.若直线AxByC0通过第二、三、四象限,则系数A、B、C满足条件()(A)A、B、C

(B)AC<0,BC>0

(C)C=0,AB<0

(D)A=0,BC<0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篇9

三、直线的参数方程

(一)》教案 新人教A版

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的参数方程,掌握参数方程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直线的参数方程,得出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互化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的现实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

兴趣,坚定信心.教学过程:

经过点M0(x0,y0),倾斜角为的直线l的普通方程是 yy0tan(xx0)2思 考

怎样建立直线l的参数方程呢?

如图,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M(x, y),则M0M(x,y)(x0,y0)(xx0,yy0)设e是直线l上的单位向量(单位长度与坐标轴的单位长度相等),则 e(cos,sin),([0,2)).因为 M0M//e,所以存在实数 tR,使M0Mte,即

(xx0,yy0)t(cos,sin),于是 xx0tcos,yy0tsin.即 xx0tcos, y0ytsin.因此,经过点M0(x0, y0),倾斜角为的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

yelMxxx0tcos(t为参数)yy0tsin思 考

OM0xx0tcos设 M0Mte,你能得到直线 l 的参数方程(t为参数)yy0tsin中参数 t 的几何意义吗?

例1.已知直线l:x+y-1=0与抛物线y=x2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和点M(-1,2)到A,B两点的距离之积.探 究

直线与曲线y=f(x)交于M1,M2两点,对应的参数分别为t1,t2.(1)曲线的弦M1M2的长是多少?

(2)线段M1M2的中点M对应的参数t的值是多少?(3)你还能提出和解决哪些问题?

课堂小结

y经过点M0(x0, y0),倾斜角为的直线l的参数方程

elMxxx0tcos为(t为参数)

yytsin0OM0x2y21于A,B两点.如果点M恰好为线段AB的例2.经过点M(2,1)作直线l,交椭圆

164中点,求直线l的方程.思 考

这种解法对一般圆锥曲线适用吗?把“中点”改为“三等分点”,直线l的方程怎样求?

课后作业

1.过点P(1, -2),倾斜角为45o的直线l与椭圆x2+2y2 =8交于A、B两点,求|AB|及|PA|· |PB|.x2y21 的一条弦,点M(2, -1)为AB的中点,求AB所在直线的方程.2.设AB为椭圆169

例3.当前台风中心P在某海滨城市O向东300km处生成,并以4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45o方向移动.已知距台风中心250km以内的地方都属于台风侵袭的范围,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侵袭?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掌握极坐标方程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在极坐标中求直线和圆的极坐标方程

德育目标: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极坐标方程的求法

教学难点:对不同位置的直线和圆的极坐标方程的理解

三、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情境

1、直角坐标系建立可以描述点的位置;极坐标也有同样作用?

2、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可以求曲线的方程; 极坐标系的建立是否可以求曲线方程? 学生回顾

1、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中怎样描述点的位置?

2、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直角坐标系中)定义

3、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二)、讲解新课:

1、引例:以极点O为圆心5为半径的圆上任意一点极径为5,反过来,极径为5的点都在这个圆上。

因此,以极点为圆心,5为半径的圆可以用方程5来表示。

2、提问: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这个方程吗?

3、定义:一般地,如果一条曲线上任意一点都有一个极坐标适合方程f(,)0的点在曲线上,那么这个方程称为这条曲线的极坐标方程,这条曲线称为这个极坐标方程的曲线。

4、求直线和圆的极坐标方程

1、【课本P13页例5】求经过点A(3,0)且与极轴垂直的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教师分析:设动点的极坐标抓住几何图形特征建立关系式。

学生练习。

MOAX

变式训练:已知点P的极坐标为(1,),那么过点P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极坐标方程。答案:cos1

例

2、【课本P13页例6】求经过点A(2,0)、倾斜角为6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分析:设动点的极坐标,在三角形OAM中利用正弦定理可解。学生练习。

反思归纳:以上题目均为求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方法是设动点的极坐标,抓住几何图形特征建立与的关系式。

3、【课本P14页例8】求圆心在(a,0)(a>0)、半径为a的圆的极坐标方程 学生练习,准对问题讲评。变式训练:求圆心在A(3,2)且过极点的圆A的极坐标方程。

(三)、巩固与练习:课本P14页练习中2、3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如何求直线和圆的极坐标方程。2.极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和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是一致的。

3、掌握求直线和圆的极坐标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五)、作业:课本P18页A组 4、11 B组中1

上一篇:教学设计中的导入下一篇:京华烟云 读后感 女性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