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幼儿园教育差异

2024-06-05

中欧幼儿园教育差异(精选5篇)

中欧幼儿园教育差异 篇1

本人是卢布尔雅那孔子学院的志愿者老师,2016-2017学年的教学任务包括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最大的幼儿园Anderson Kindergarten任教。我的上课时间是每周一、三、五上午9-11点,主要教学任务是教小朋友学习中文,学唱中文歌等等。在这一年期间,我慢慢发现中欧在幼儿教育理念以及实践中的差异,下面我就像大家简要介绍下中欧幼儿园的不同。

一、班级架构不同

和中国的小、中、大班分级制不同,欧洲是由两个老师全权负责小朋友从1岁到6岁上小学之前的整整五年时间。每个班里小朋友的数量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增,一般来讲在1-3岁时,班里共有14个小朋友,3-4岁时19个,4-6岁时24个。由于一些家长上班时间早,所以两个老师的上班时间采取交替制,一个是早上7点30分-下午14:00点,另一个是早上9点30分-下午16:00点。

二、教学内容不同

国内幼儿园的小朋友大概在三岁开始认字,4-5岁学习写字和简单的算术,而且每个小朋友还会配有学校发的上课教材。然而在欧洲,所有的幼儿园都没有课本。那你可能会问没有课本小朋友学什么?据我了解,两个老师会事先商量并准备好一周的话题,然后在早上当两个老师和所有小朋友按惯例围成一圈坐在地毯上的时候,以聊天的方式,将当天的知识介绍给他们。在幼儿园小朋友们不需要学写字,当然自己的名字还是要认识的。即使是那些即将要上小学的6岁孩子,也只是看到简单的词语能知道什么意思就够了。

三、电子产品的应用不同

与许多国内的幼儿园标榜采用高科技产品教学不同,我鲜少能够在欧洲的幼儿园看到电子产品。以我工作的幼儿园为例,小朋友在幼儿园里是接触不到动画、Ipad或电脑游戏的。在我问到一位老师为什么教室里没有电视时,她回答说长时间观看影像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她更喜欢给孩子们读书讲故事,让他们自己去想象、描述并表达出来。

四、教师平均年龄不同

初到幼儿园时,我明显发现这边的老师要比国内的老师更年长。我有6个搭档老师,年龄最大的是46岁,最小33岁,平均教龄是15年。在问到Tina她对“年轻人是否更适合幼师这个工作?”这个问题的看法时,她给我了非常直接的否定。在她看来,老教师在幼儿教育这方面的经验是年轻老师望尘莫及的,年轻老师虽然更有激情,有更多的新想法,但在和小朋友相处的实际过程中还是需要老教师来掌握全局。因此她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一老一新老师搭配工作,这样能产生1+1> 2的理想效果。

上述主要集中在中欧幼儿园整体的一些不同,那下面我们从欧洲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对他们的幼儿园生活一探究竟。

上午:

早上7点:前面已经提到有些家长上班比较早,所以从早上7点开始就有小朋友陆陆续续的被家长送到幼儿园,这些早到的孩子会被统一送到一间教室,然后由7点半上班的那个老师领回自己的教室,在进教室前,老师和小朋友需要脱掉外套和鞋子,换上在室内穿的软鞋。

8点30分-9点:早饭。和国内一样,欧洲幼儿园的食物也很注重营养搭配,但不同的是欧洲对食物要求更加严格,禁止一切外来食物。春节期间我带了饺子想要让孩子们尝尝,结果由于违反规定,饺子全被我的搭档老师开心地吃光了。

9点-10点:这个时间段是每个班级例行的集体时间,这时所有人围坐在教室一角的地毯上,每个孩子先逐个问好,一人查数,然后再正式进入到当天要介绍的主题。如前面所说,老师会在和孩子聊天的过程中引入主题。我所在的班级大概会在9点半开始我的中文时间,通常我会讲中文故事或唱儿歌,然后再由搭档老师翻译给孩子,偶尔也会做些简单的手工。遇到和他们相关的文化元素时,我的搭档也会再展开,让孩子们踊跃发言。比如中国龙和西方龙,圣诞节和中国新年,两只老虎,生日快乐歌等等。虽然教了不少东西,但孩子们基本上记不住。所以在我问校长Tina开设中文班的目的时,她说重要的不是让小朋友记住多少中文,而是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有和他们长得不一样的人,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简言之就是让小朋友们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

10点-10点40分:闲谈过后就是小朋友的自由活动时间了。自由活动是每四个孩子一组,由老师分配不同的活动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不同的活动内容,比如手工绘画区(铅笔画,水彩画,蜡笔画,多种手工制作工具),游戏区(积木,拼图,面团,各种儿童玩具),读书区,过家家区(每个教室都有)。凡是小朋友独立完成的作品都会由老师收集起来,在学期末时交给家长,当然一些优秀的作品也会挂在教室里展示。

10点40分-11点:吃水果。幼儿园每天会供应当季的新鲜水果,老师削好放在盘子里,孩子们分而食之。不爱吃蔬菜大概是所有孩子们共同的毛病,所以每周三是蔬菜日,只有萝卜,生菜,黄瓜,甜辣椒等蔬菜。

11点-12点:和国内不同,欧洲幼儿园每天都会有室外活动,当然恶劣天气除外。一般来说吃完水果后孩子们就可以穿好外套和鞋子去室外活动了,室外活动也多种多样,比如在院子里做游戏,幼儿园周边散步,去树林里捡树叶,采蘑菇,乘车去动物园,剧院等等。每年幼儿园还会组织3-5天的校外体验活动,比如针对5-6岁孩子的游泳夏令营,在那他们能够接受专业的游泳训练;年龄稍小的孩子会去到农场,感受真实的农场生活。

12点-12点30分:午饭。午饭时间并不是严格的半小时,根据小朋友数量和食物时间会有相应的变化。

12点40分-下午14点:午觉。午饭过后,老师会把小朋友的床铺拿出来让他们睡午觉。

下午14点-16点:如上,这段时间依然是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一般在下午四点的时候,就开始陆续有家长来接孩子回家了,还没有家长来接的孩子依然是集中在一个教室等父母来接。

以上大概就是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相信大家看完之后也会有和我相同的感受,那就是:欧洲幼儿园非常重视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而据我观察,欧洲的孩子除了更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更强之外,他们也更擅长户外运动,而且由于从小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环境保护意识也更强。

中欧幼儿园教育差异 篇2

家庭教育观念是指父母或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子女的过程中, 对子女发展以及子女如何发展所持有的基本、整体的观点。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仅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间接因素, 它还可以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行为、父母的教育认知过程来对儿童的发展起作用, 而且也可以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直接因素存在。大量新闻报道与研究报告证明, 儿童在幼儿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很容易成为问题少年, 所以幼儿时期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孩子教育观念的重视。徐速、刘金花认为, 家长教育观念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着独到的作用, 不可相互替代。

二、城乡幼儿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迥异

根据笔者所做的谈访和问卷调查可以得知, 农村幼儿家长和城市幼儿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大量差异。在漯河农村地区, 75%的幼儿家长不曾有送孩子参加才艺班或英语班学习的经历;而城市户籍的幼儿家长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的人数高达90%。60%的农村幼儿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是因为“周边的小孩儿都去了幼儿园, 自家孩子一个人在家里没人玩”, 98%的城市幼儿家长则是因为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锻炼交往能力, 养成良好的性格。88%的农村幼儿家长希望孩子可以在幼儿园学会学习, 掌握知识、技能, 为上小学做准备;34%的城市幼儿家长表示同意这一观点, 66%的城市幼儿家长更希望孩子可以在幼儿园学会自信,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得到一定的智力开发。

三、影响城乡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

1、城乡社会环境差异明显

城乡二元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二元结构模式下, 城乡幼儿教育差距十分明显。城市交通发达, 学前教育机构数量较多, 品种丰富。幼儿园、托儿所及其他学前教育机构凭借各种特色和优势资源, 如丰富的教育教学设备和人才等, 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它们的吸引力。幼儿家长通过便捷的信息渠道了解漯河市内有影响有实力的幼儿园, 有选择性地把孩子送往这样的幼儿园。农村由于交通落后, 信息闭塞, 学前班、幼儿园数量少, 幼儿家长没有更多选择的可能, 只能把孩子送往离家最近的幼儿园。

2、城乡家庭经济收入差距大

漯河市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 城市居民因为有相对稳定的工作, 经济收入相对稍高, 从而有多余的资金送幼儿参加一些才艺、英语等方面的培训。而农村居民虽已摆脱温饱问题, 但是大多数还是凭借土地种植农作物和务工两种途径获取收入, 家长在满足基本日常生活开支以外, 用来培养幼儿教育的资金少之又少。这就造成家长们在选择幼儿园时出发点不一致的现象。城市家长首先注重的是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园内安全卫生状况, 而农村居民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幼儿园的收费价格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 秉着价格优惠而非质量合格的态度来选择幼儿园。农村幼儿园, 尤其是大量农村私立幼儿园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根据笔者调查, 在漯河市内78%的农村幼儿园采用家庭作坊式, 利用自家住院或租用民居为园舍, 园舍建筑和面积通常不符合办园标准, 但是农村幼儿家长还是很愿意把孩子送往这样的幼儿园。

3、城乡幼儿家长受教育程度不一致

根据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出, 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大多集中在漯河市区和富裕县城, 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高。城市幼儿家长注重孩子的主动探索能力, 教育孩子“玩具玩后要放归原位”, 同时还会根据孩子的性格培养幼儿的才艺。农村幼儿家长注重孩子被动接受学习的能力, 他们更愿意看到孩子从幼儿园里学会新的汉字, 会数更多的数字。受教育程度高的幼儿家长希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讲卫生、懂礼仪, 他们教育孩子见到亲人同学要打招呼, 会说“你好、谢谢、再见”的文明用语。受教育程度低的幼儿家长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玩好, 安安全全健健康康就行。相比之下, 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过于放松。并且农村很多年轻家长外出务工, 过早地把孩子送往农村作坊式的幼儿园, 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担负起管教孙子孙女的责任, 而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更低, 大部分都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比如爷爷奶奶因为心疼年幼的孙子孙女, 给已经读幼儿园的孩子穿衣、洗脸、喂饭, 做这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依赖和懒惰心理, 与同龄城市幼儿相比缺失独立性。

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 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幼儿家长应该端正教育观念, 科学合理地培养孩子。尤其是对于农村幼儿家长来说, 穷什么, 不能穷教育, 尤其是不能穷基础教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差异问题一定要得到相关重视和关注,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场所, 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儿童的成长意义非凡。但是在目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 城市幼儿家长与农村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大相径庭, 导致城乡幼儿在受教育后的表现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分析了河南省漯河市城乡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及其原因, 期望能引起相关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城乡,幼儿家长,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凌艳:《国外父母教育观念研究综述》, 《学前教育研究》, 1995 (6) ;60262。

浅谈城乡幼儿美术教育的差异 篇3

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丁静

【内容摘要】城乡差距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一个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该问题。众所周知,幼儿的全面发展关乎国家的建设大计,对幼儿教育更不容小视。城乡差距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当然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在幼儿教育城乡差别中,美术教育尤为突出,所以重视城乡幼儿美术教育的差别具有重要意义,调查该问题,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幼儿美术教育的差距,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城乡;幼儿 ;美术教育;差异

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迅速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完好,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年,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量的乡村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缓解了部分幼儿教育供需不足的矛盾,为国家发展幼儿教育减轻了负担,但是当今很多乡村幼儿园,从根本上达不到办园的资质,趁着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教育的东风,盲目办园,既没有遵循《幼儿教育大纲》的原则,也不懂办园的宗旨,他们主要以赢利为目的,疏于管理与教育,以至于造成城市与乡村幼儿园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差异。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不但能够培养幼儿审美情趣而起对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对培养幼儿的情感、观察力、积极性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比我国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呈现相当显著的差异。本文将从城市与农村幼儿美术教育的差异入手,提出目前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建议。

一、城乡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对比。

通过在幼儿园三个月的实践活动,发现农村幼儿美术教育情况较差:第一,幼儿对美术知识接触了解较少,以识字和学字为主要教学内容,他们只懂的从电视上学唱歌,而对舞蹈、绘画等都不感兴趣,意识较少。第二,幼儿只会临摹,不善表达,而在许多小朋友面前羞于表演。第三,在农村幼儿学校中,美术教学设备缺乏,教学器材缺乏,从而使上课枯燥无味,幼儿兴趣减少。第四,农村幼儿学校老师专业水平较低,大部分老师给自己定义就是到学校“看孩子”只要不出事,保证孩子的安全就万事大吉了。农村幼儿缺乏艺术教育,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剥夺幼儿学习的快乐。与农村相比,城市幼儿教育是非常全面的,首先,城市中幼儿接触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泛,孩子们可以学习的艺术比较全面,学习美术的渠道较多。其次。城市中幼儿学校教学场地以及设备器材,与农村相比较为丰富,孩子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东西,最后一点,是城市幼儿学校的幼儿教师较为专业,教学能力强,能引导孩子前面学习。

二、城乡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幼儿美术教育收效不佳的原因。1.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偏差。

我农村幼儿园实习时,常常会听到家长这样问老师:今天有作业吗?写字了吗?„„等等有关知识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层层表现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来只为了认字,学知识,其他什么都不重要,而我们教师通常布置的美术作业,游戏活动,家长则是觉得这种布置就是在糊任务,带他们的孩子玩,什么也学不到,这一直是让老师很头疼,也很无助的问题。所以,农村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让家长接受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2.幼儿园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我国农村幼儿园在急速增加,专业的幼儿教师也很急缺,一些在城市里生活长大的毕业生也不愿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而且农村工资低,这是农村人才缺乏的原因,再加上农村幼儿园资金有限,私人小幼儿园很多,很多私园都没有聘请专业的幼儿教师。3.农村幼儿园的资源缺乏。

在我去过的一所幼儿园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教师不是不愿意上美术课,而是因为幼儿园没有这个资源,没有纸,仅有几盒彩笔,加上一本没涂色的美术课本,其他的什么也没有,也就他所谓的美术课就是图的,二区孩子们用的一种颜色取土。资源的限制更阻碍了孩子们天真浪漫的世界。

(二)城市幼儿园美术教育收效不佳的原因。1.幼儿园教师的指导方法不当。

在城里,很多的家长和老师都知道美术对儿童智力等综合能力有提升的作用,但却不知如何下手,指导怕误导孩子,不指导又担心放任自流。盲目的表扬夸赞会使孩子不思进取,这样过分的指导孩子不但使孩子的没事素养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相反孩子会失去自信,失去自我。

2.让孩子比照同龄人或优秀的作品画。

一堂美术课学生很多,老师肯定辅导不过来。那么很多老师就在黑板上话一个样板图或是在电视上放一张少儿绘画获奖作比照画,老师一味的让孩子比照别人的画去画,好好的学,画作的最终结果就是所有的孩子都画了同一张画,而不是画自己的想法。这样做法结果就是孩子们讨厌画画,自然对美术课也就失去了兴趣。

三、改进幼儿美术教育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更新绘画教育观念,确立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冲破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绘画束缚,追求绘画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如促进幼儿个性,创造力,成功感,绘画兴趣和习惯等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现在很多的幼儿美术教学大多都是采用示范,幼儿都是从模仿进行绘画,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幼儿的创造力,所以,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幼儿为主体,大力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够味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并通过记忆,想象与理解,将他们反映到绘画和手工中来。幼儿们的世界是天真浪漫的,他们画画,完全是一种游戏,一种获得快乐的游戏活动。他们不知道怎么画才是好。只要他们快乐,他们什么都敢画。而且我们幼儿园老师要切合生活引导幼儿设想、涂画。创造出属于自己心中的一幅画。

(二)创设丰富、宽松的活动氛围。

绘画创作依赖于一定的氛围,缺乏艺术氛围的人就难有灵感了,幼儿绘画也易足于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幼儿创造自由、轻松、快乐的环境.让他们在绘画游戏中想象自己的世界,最大限度的放开幼儿的手、脑、眼.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要经常带幼儿走向大自然,去观察、去捕捉美好的题材。特别是在农村,教师可以很好的发挥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自己去思考,任其发展想象,大胆创作让幼儿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而不是“放羊”式的教学,良好的活动氛围有助于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师应正确的评价幼儿作品。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成果得到别人的肯定,幼儿也不例外,而且,他们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拿“像不像”、“好不好”来评价幼儿作品的好坏。

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要经常用欣赏,鼓励的语言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我们作为老师玩玩不可束缚幼儿的思维,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诱导幼儿自发的表现,创造自己的世界,从而提高绘画的兴趣,实现自我发展。

(四)做好幼儿园、教师、家长方面工作。1.优化幼儿园环境。

在幼儿园环境方面,城市占一定的优势,主要是改善农村幼儿园环境。教师改善环境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让幼儿一同参与改造。让幼儿喜爱自己的幼儿园而且还建立了师幼的友好关系

2.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想要发展好一所幼儿园,专业的幼儿教师是离不开的,幼儿园应招收专业学校毕业的幼儿教师,而起还要经常对幼儿教师,幼教干部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及管理能力

3.做好家长工作。

幼儿园应设立家长与教师练习册,举办家长开放日,设置家园联系柱让家长看到幼儿园,让家长放心,特别是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应多与家长联系,与家长合作,让家长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美术教育与幼儿素质教育的关系,努力创造优良环境,促进幼儿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各教育部门方面,应对农村幼儿学校加大资金投入。

很多农村幼儿园缺乏相应的美术教学设和备器材,大部分附属于小学学校,对教师队伍缺乏严格选拔的制度管理,造成教师队伍混乱。在我国城市幼儿能够在良好的环境里得到最好的教育,但国家未来的建设并不只是依靠城中这些未来的小主人,我们应该重视农村的幼儿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应该享有的快乐和受教育全面的权利,因此,高度重视农村幼儿美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门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对于农村幼儿学校的硬件要积极购买,丰富设备设施,制定严格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以及奖罚制度,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要科学制定幼儿园教学内容,防止小学倾向。幼儿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多增加舞蹈、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内容,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教育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农村的孩子也会达到应有的教育。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总结,可以发现城乡幼儿美术教育差异非常大,这个差异关乎孩子的未来,祖国未来的建设发展。面对城乡幼儿美术教育差异,我们只有深入学习,正确把握纲要的根本思想,把先进的幼儿美术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推荐幼儿园美术更加快乐,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欧幼儿园教育差异 篇4

1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

每个幼儿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不同,对于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感悟能力自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幼儿阶段,虽然幼儿的年纪尚小,但是差异化也已经初步显示出来了。

因此,在实际的幼儿健康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们应当将这个差异性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试想一下,如果能力有所确保的幼儿们接受同样的教学方法与要求,必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能力基础较强的幼儿来讲,他们会认为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要求过低,从而忽视了对后继学习的兴趣。

而对于能力基础比较薄弱的幼儿来讲,这个学习要求也许又制定得过高了。除了会对这部分幼儿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之外,还容易让幼儿失去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因此,差异化教学的开展对于幼儿健康教育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2差异化教学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2.1全面调查每个幼儿的学习能力:在开展差异化教学前,幼儿教师需要对自己所教授班级的所有幼儿的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的调查。可以借助幼儿阶段的能力评测表,同时结合自身在幼儿教学中的仔细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每个幼儿学习能力的印象,同时要洋细的记录下来,以备在曰常的健康教育中斟酌每个幼儿的情况,开展差异化的教学。针对学习能力稍差的幼儿,需要加大关注与指导的力度,从而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够掌握到幼儿阶段必备的健康知识。

2.2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差异化教学需要充足的师资力量来支撑。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幼儿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在曰常的生活中,幼儿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比其父母还长。所以,在差异化教学中,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相关素质直接关系到幼儿健康教育的程度。就我国当前的幼儿教师结构来说,相对于幼儿数量,其人员远远不够,这就直接制约了一对一甚至小班化教学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差异化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此外,我国现有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也亟待提高。因此,为了促进差异化教学的发展,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首先,国家应当加大与幼儿教师培养机构的精力与资金投入力度,使我国的幼儿教师数量能够得到提高。其次,相关幼儿教师培训机构或者幼儿园要加大对预备幼儿教师以及现任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不仅关注与其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还要重点培养其心理能力、交流能力等都方面的能力,从而为其在差异化教学中丰富与提高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2.3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差异化幼儿健康教育教学中,相关幼儿教师应当充分认知到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与认知水平。通俗而言,即幼儿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时,不能一味地将所有的健康知识灌输给每个幼儿,也不能够以单一的指导形式来应付教学,而是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与个性化的措施与方法,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涵融入到每个幼儿的平时学习与生活中。对于幼儿来说,健康教育与幼儿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较为特殊。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环节较为特殊;第二,幼儿为特定的群体,其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还为成熟。为了实现健康教育的高效化与个性化发展,一定要从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与规律着手。通过幼儿健康教育,促使幼儿养成健康的习惯需要一个非常长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因此,为了提高幼儿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需要针对所有的幼儿开展差异化教学,同时充分细化教学环节。首先,参考现今的社会生活水平,明确幼儿健康生活评级标准。在基础上,同时结合每个幼儿的不同水平,针对具有针对性与差异性的幼儿健康教育具备的培养目标。其次,参照与幼儿相关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不断探索与创新,构建科学的幼儿健康生活习惯、模式。

2.4大力推进幼儿差异化健康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在当前我国的幼儿健康教育上,还很少涉及差异化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相关的经验与理论支撑。但是在国际上,差异化教法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我国应当积极借鉴与引入国外相关的成熟研究理论与经验,来推进我国幼儿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的发展。具体来说,需要做大以下两点:第一,积极吸收与解决国外的幼儿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成果,同时我国自身的教学实际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来对进入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创新与完善,使其满足我国幼儿健康教学的需要。第二,在开展差异化教学的同时,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

即社会研究机构需要加大对差异化教学在幼儿健康教育应用的研究力度,进而制定出符合我国教学特点的执行方案。

3结论

中欧幼儿园教育差异 篇5

一直以来, 小学与幼儿园课程的状况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研究内容而备受关注, 其中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课程行为是核心问题。笔者认为, 两个教育阶段教师应了解自己的课程行为是怎样的, 孩子将来 (或过去) 要面对 (或曾面对) 的教师课程行为是怎样的, 并且理解这些课程行为背后的理念与缘由, 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课程行为, 以使儿童能更加顺利地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同时, 作为课程实施者, 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行为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不同阶段学校课程实施的状况, 通过对他们进行课程行为差异性调查, 将有助于为当前幼儿园、小学课程的设置提供事实依据, 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改善自身课程行为提供帮助, 以寻找有利于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尽可能平稳过渡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在慈溪市城区分别在三所省级示范性小 学和幼儿园中随机抽取教师进行研究。

(二) 调查工具:采用自编的《教师课程情况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和教师课程行为两大方面, 并用spss13.0软件分别用柱式图、方差分析、频数统计等方法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统计。

(三) 调查方法:本研究主要从发放问卷、访谈、进行教学活动观摩等途径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向小学教师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114份, 其中有效问卷114份, 包括小学语文教师49人, 数学教师47人, 科学、音体美及其他教师18人;向幼儿园教师发放问卷105份, 回收101份, 其中有效问卷101份。笔者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参加样本学校的教研活动等方式, 收集到教师教学案例实录37个, 其中小学教师14个, 幼儿园教师23个。

三、小学与幼儿园教师课程行为现状及分析

受泰勒原理影响, 人们往往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课程情况进行阐述。笔者同样从这四方面出发, 对小学与幼儿园的教师的课程行为进行分析, 具体如下:

(一) 课程目标制订:小学教师更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 幼儿教师相对更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对课程的影响

关于课程目标制订, 笔者在问卷调查中设计的问题是: “您在制订目标时, 主要依据是 ( ) ”提供的选项分别为“A课程标准和要求B教师用书C学生的经验水平D自己的教学经验E其他”, 结果统计后如下表:

表中数据显示, P<0.05, 有显著差异, 查看源数据后显示, 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小学老师根据课标来制订目标, 而幼儿园老师则选择根据学生经验。

笔者曾拿到分别由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完成的两个市级音乐教研课教案, 将两则教案中的“目标”部分进行比较后发现:小学教师更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对音乐的表现 (三个目标中的第1个重在指导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 第2、3个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 , 幼儿教师更注重引导幼儿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小学教师在备课时更关注的是教材本身, 而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目标更关注儿童已有的经验对课程的影响 (“根据已有经验大胆想象, 尝试用肢体语言表现”) ;小学教师较多地运用了“指导学生”“让学生”等指令性语言来表述目标, 幼儿教师较多地运用了“尝试”“体验”等词汇。

(二) 课程内容处理:小学教师更关注知识系统性, 幼儿园教师更关注经验的建构

为了了解小学与幼儿园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差异, 笔者首先在这两类学校中选择了中间年段4月份的教学进度表进行比较:

结合笔者对教师的访谈, 将两张进度表分析后发现:表2与小学教材中的进度表基本相同;表3内容主要选自省编教材, 另补充了一些优秀的教材和自编的内容。小学教师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科为单位编排的, 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逻辑性, 幼儿教师的课程内容是以主题为单位编排的, 更加注重儿童经验的构建。

(三) 课程组织与实施:小学教师更能主导课程的进程, 幼儿教师更关注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儿童的经验

笔者请教师将他们在课程实施中最常见的状态进行选择, 统计后发现, 幼儿园教师更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 小学老师更强调知识的传授 (见图1) 。

为了进一步了解两类教师课程组织实施中的差异, 笔者利用各种机会听了样本小学与幼儿园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并做了大量课堂实录, 对这些案例进行整理后发现:

从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来看, 两类教师都比较习惯控制教育活动, 希望儿童能关注教师的要求和指令, 沿着自己设计的活动思路开展活动, 几乎是把教学活动变成了自己“一个人的舞台”。这样的情况在小学与幼儿园的年青教师中更是普遍。

在活动组织形式上, 小学教师多以讲授为主, 辅以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小学的课堂中出现的游戏多为竞赛性的, 如, 比比哪组先完成任务, 哪组回答正确的最多等。这类竞赛性游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 如四年级音乐课《逛花灯》中, 教师请学生猜谜的目的只是为了引出“逛花灯”这个主题, 跟音乐活动本身关系并不大。但是在幼儿园各个领域的教育活动中, 游戏都比较常见。

从组织实施途径上, 许多幼儿园教师都会把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都作为课程实施的途径, 并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幼儿晨间散步的时候引导孩子关注树、草的变化;请幼儿盥洗的时候引导幼儿有序排队学会谦让;孩子起床的时候教孩子穿衣服系鞋带……可以说, 通过这些途径实施的课程对幼儿所产生的影响比正规教学活动来得更深远。在小学里, 许多教师在日常环节对学生的管理体现的比较少, 小学教师的课程内容也更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四) 课程评价:小学教师以测试为主, 幼儿园教师以观 察为主

通过问卷调查, 笔者了解到, 有53.5%的小学教师认为“正规考试、标准化的评价是最合适的评价方式”, 并且有61.9% 的小学教师认为是学校“经常”或“完全”就是这样做的。笔者在走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某校二年级语文星测试方法:

1.测试内容:《八个一百》[1]中第50~75首儿歌, 第1~25首古诗

2.测试时间:40分钟

3.测试形式:卷面考试。题型:填空、默写

4.得星办法:总分50分, 测试得分43分或得分排名前20%的学生得星

由此可见, 语文星的评定完全由1~2次卷面测试成绩来决定, 其他星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在三个样本幼儿园中, 每个孩子都有一份《幼儿成长记录册》, 一学期一本, 从幼儿入园开始用到毕业。教师和父母根据不同年龄每个月列出的重点关注内容对孩子的情况作出评价。除此之外, 在手册的最后有一份幼儿全面发展情况报告单, 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孩子进行评价, 各领域分别有小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中包含了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各方面内容。评价的途径有个别谈话、情景测查、日常观察等, 评价的具体内容与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社会领域的评价则更具有轶事性、形成性特点。

四、结论、讨论与建议

(一) 结论:两类教师表现出不同的课程取向

课程行为源自课程取向。综合各类文献资料, 目前主要有三种取向的课程模式, 分别是学习者 (儿童) 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笔者汲取这三种课程模式中六个方面的要素 (课程着重点、人的地位、教、学、环境、评价) [2]设计问卷, 让被调查的教师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判断与评价, 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后发现:在幼儿园教师这一组数据中, 儿童中心课程的一些要素比较集中地排在前面几位, 社会中心课程的一些要素相对集中地排在中间;而在小学教师这一组数据中, 学科中心课程的一些要素则集中地排在了中间偏前面的位置, 社会中心和儿童中心课程的要素则混合着出现在中间或后面。结合前面所观察到的现象, 笔者认为, 样本中的小学教师的种种课程行为围绕“知识”和“学习”而展开, 这种以知识为核心的行为体现了较典型的知识中心课程取向。而儿童中心主义课程所倡导的对儿童经验和活动的强调等, 是样本中的幼儿园教师在努力实践的, 这使得幼儿园教师的行为更多地表现出儿童中心课程取向。

(二) 讨论与建议:正视差异, 加强沟通, 减缓幼小衔接 “坡度”

作为省级示范性学校的教师,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课程行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分析后认为, 不同教育阶段的各自不同的教育性质、任务、特点等直接影响了教师不同的课程行为, 而且, 在中国“现代学校”这样一个大的生态体系里, 教师是最低层次的, 他们的许多课程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等课程上层组织的影响。因此, 小学与幼儿园教师课程观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 这种差异对增强儿童的身份意识是有积极影响的。它能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 使儿童知道自己已经是名小学生了, 要用小学生的标准来对待自己, 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努力去适应这样的变化, 提高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

但是两类教师明显不同的课程行为, 也会给儿童带来不适应, 有些孩子甚至会出现强烈的挫折感, 出现厌学、焦虑、恐惧的心理, 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情绪, 进而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笔者建议:

1.多方联动, 明确职责, 出台适用的幼小衔接课程

笔者认为, 如果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专家、社会和家长, 还有学校的管理者, 能在幼小衔接研究中互相协作、多方联动, 相信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教育专家可以提出整体的课程目标与基本的课程主张;地方上的课程编制专家可以结合原则性文件, 根据处于儿童的年龄特点, 制订有利于互相衔接的课程方案;教育行政部门则可通过各类行政手段将这些计划与标准落实到教师处;学校管理者可以尝试在校 (园) 本课程的设置中体现儿童学习经验的相互承接、有机结合, 汲取两类课程各自的优点, 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做相应调整。

2.注重沟通, 统一思想, 增进互相了解

作为处于衔接两边的两类学校, 应加强沟通与合作,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与联系, 了解不同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任务, 正视差异形成的必然性, 减少彼此间的误会。同时关注处于衔接阶段的孩子之前 (后) 教育阶段的课程状况, 关注儿童的学习经验, 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 在课程各方面形成统一的认识, 使儿童在幼儿园里既能愉快健康的生活, 又能积累一定的“前学科”体系知识[3], 为入小学打好基础;在小学里既能学习系统的知识, 又能热爱生活、愉快学习, 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3.双向衔接, 多维融合, 加强衔接“核心”研究

在调查过程中, 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同处于幼小衔接的两边, 但是无论是在意识上还是在具体行动中, 幼儿园对这个问题更积极主动, 也有更多“向上”衔接的具体措施。但是, 单方面的衔接往往会让幼儿园老师有“一厢情愿”的感受, 有时甚至会因为衔接不当出现“过度衔接”的情况, 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在关注幼儿园“向上”衔接的同时加强小学“向下”的衔接。

4.加强反思, 改善行为, 助推研究取得实效

教师应在明确各自教育阶段教育目的、任务与性质的基础上, 反思并完善各自的课程行为, 努力从幼小衔接的角度开展有利于儿童由幼儿园顺利进入小学的系列课程内容。

五、结束语

有研究表明课程衔接是幼小衔接的主要问题, 课程的不连贯会造成学习衔接上的困难[4]。笔者认为, 作为课程实施者, 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在课程行为方面的差异对儿童开始进入新的学习阶段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如果两者间能注意衔接, 形成良好的“坡度”, 将有利于幼儿较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因此, 不管是小学还是幼儿园的教师都应该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和幼小衔接的角度适当调整自己的课程行为。

摘要:本文以慈溪市城区的三所省示范性小学与幼儿园的教师为研究对象, 对小学与幼儿园教师课程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 比较所收集的一系列数据后认为:小学与幼儿园教师在课程目标的制订、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活动组织及课程评价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分析后认为, 差异的产生与两个阶段课程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 应正视这种差异并妥善处理。

关键词:小学教师,幼儿教师,课程行为,差异

参考文献

[1]注:《八个一百》是该校语文教师自编的一本语文课外拓展读本, 分为一百首儿歌、一百首古诗、一百个成语故事、一百则寓言、一百句谚语和歇后语、一百句名言和格言、一百个语段和一百本推荐书目8个部分.

[2] (美) 亚瑟.K.埃利斯著.张文军译.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注:以乌索娃、查包洛塞兹为代表的研究者形成的“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理论认为: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对尚不具备抽象逻辑思维的学前儿童来说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因为知识体系可以有不同的深度和概括程度, 它可以是以科学概念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理论层次的学科体系, 也可以是以表象或初级概念为基础和核心组织起来的经验层次的“前学科”体系。——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64.

上一篇:高考英语经典阅读理解下一篇:常用的施工承揽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