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业质量标准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2024-05-12

实施农业质量标准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共6篇)

实施农业质量标准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篇1

绵阳农校 绵阳市农业局陈建 李仕忠 何松

[摘要]本文通过我市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必然性分析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的阐述,提出了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与措施。为新形势下,加强农业质量标准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在工作中的新思路、新途径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农业质量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技术规程

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的需求由追求温饱型向追求质量型转变,农业生产已经到了产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与效益优先的关键的时刻,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必须同国际接轨,首先是农业质量标准的接轨。为此,迫切要求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特别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以利于加快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中的竞争力。

1、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过去,为解决人口众多与食品短缺的矛盾,农业生产的目标是围绕数量来开展,解决数量问题是紧迫任务,农药、化肥、动植激素等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的不断增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农产品生产对它们的依赖,导致一些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目前,农业已实现了农产品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彻底告别了量的短缺而步入追求高质量的农业发展阶段。

1.1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治理餐桌无污染的必然选择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工程的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老百姓吃的并不都是“放心菜”、“放心米”、“放心果”、“放心肉”,事实上,国内市场上出售的各类食品,污染已相当普遍且较为严重,并引发多起中毒事件,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据《农民日报》报道,“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2001年第三季度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共抽查了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发现了47.5%的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也就是说,在我国有近一半的蔬菜属不能食用的“农药蔬菜”。另据《四川日报》报道,2000年8月到12月,成都七中育才中学的同学们,响应由国家科协、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在成都六大蔬菜市场,选择了大葱、芹菜、茄子等27个蔬菜品种,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55.56%的蔬菜存在着有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超标。“2000年江西省发生10起果蔬类及水产品农药污染,导致245人有机磷中毒”;2001年6月15日,我市江油市一名年仅14岁的中学生因吃鲜桃中毒身亡。我市东辰中学也发生了400余师生食物中事件。这些说明一个突出问题,食品安全已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要求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着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关系着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为此,清除餐桌污染,必须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1.2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

农药在对农作物施用过程中,直接作用于害虫的仅占30%左右,而大部分药液漂浮在空气中和滴落在地面上造成空气、土壤和水体污染,通过食物链对包括人类的几乎所

有生物产生危害。同时,治病防虫时,也大量消灭了人类生存的朋友。化肥中的营养元素经地表径流和林溶作用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等水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水质恶化,大量鱼虾死亡,化肥的滥用还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团粒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而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又更进一步地加剧了大气、水流、土壤的污染。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等出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为人类生存环境拉响了警钟。

1.3发展优质无公害农 产品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比较效益差,大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而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4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对加入WTO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WTO,入世后既给我国农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还带了严峻的挑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出口西欧、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农副产品,由于农药、兽药、重金属含量超过国际通行食品要求标准,被拒收、退货、销毁和索赔、终止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入世后,发达国家只能从农药残留、亚硝酸盐、重金属含量等方面提高技术壁垒,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如果我们不抓紧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我市农产品将难于立足国际、国内市场。

2、我市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主要经验

2.1.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2002年3月,市政府决定成立以董维全副市长为组长,市级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绵阳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绵府函[2002]75号文),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并多次召开协调会,对全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目标、重点和措施进行了安排部署。相关职能部门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工作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加以落实。局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专门工作机构,抽调了得力工作人员,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确保该项工作健康有效地开展。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并开展了很多具体的工作。

2.1.2加强宣传,形成共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得到各新闻媒体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以宣传报道。市农业局牵头专门召开了“绵阳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会暨新闻发布会”,举办了“农业质量标准管理”培训班和“无公害农产品”专题讲座两期。印发《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等9个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收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编著了《绵阳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种植业篇)》一书,利用绵阳农业网站和绵阳农业信息网开设“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专门网页,滚动传播相关动态信息;通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基层发送无公害农产品知识宣传资料1000余份。通过这些工作,增强了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积极关注和热情支持。为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市农业局于今年5月20日—6月2日专门组织部分县(市、县)农业局和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8人到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陕西场凌等地考察学习农业质量标准化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维,统一了认识,并形成了专题考察报告,呈

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2.1.3建设基地,开发产品。我市从去年开始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工作试点,分别在江油九岭和涪城龙门建立了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在盐亭走马岭建立了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此带动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已经省农业厅检测合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5个,面积2.35万公顷;无公害农产品12个。

2.1.4强化过程,抓好检测。按标准组织生产,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我们认真贯彻省厅制定的4个强制性地方标准和5个技术规程,从环境条件、农药使用、肥料使用等源头加以过程控制,力求实现产品达标。从去年开始,我局和市财政局一直在向省农业厅和财政厅争取在绵阳建立区域性检测中心,负责承担川西北片区无公害农产品的检测任务,目前已被省厅立项,正在筹办过程中。6月下旬绵阳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已正式挂牌,配备了一定人员和部分检验设备,已对市场和产地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并将及时向社会发布检测结果。

2.1.5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在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试点工作中,我市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实行产销直挂,发展多种形式的直销、配送等连锁服务。四川绿科高技术有限公司在江油九岭与农户共建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今年先后与成都假日大酒店、锦江饭店、岷山饭店和绵阳富乐山国际大酒店、绵州酒店、二炮招待所、王子大酒店、金海瓦缸寨等九个宾馆、饭店建立了配送无公害蔬菜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成都特菜配送中心,从今年5月1日开始每天供应成都市场800公斤、绵阳市场1000公斤无公害蔬菜,产品供不应求。市农业局还把定点帮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作为重点专项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有关科站及人头。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已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

2.2存在问题

我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起步较晚,各地发展也不平衡。但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仍处于生产规模小,产品数量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2.1组织机构有待完善,人员力量需要加强。今年,全市各地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但按照省、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统一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地方还未认真按照绵府办发[2001]32号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一些县(市、区)的农业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尚未建立和完善,全市现仅有从事农业质量监督管理的人员10余人,这与我市大面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极不相称的,直接影响到该项工作的进程和效果。

2.2.2投入严重不足,工作推进困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是由政府倡导的一项行政型公益性事业,根据外地经验和我市实际情况,建立市政府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并须每年从农业产业化专门资金中拨出一部分用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

2.2.3进一步理顺关系,各司其职。这项工作在我市起步晚,并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涉部门多,相关部门应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事业的顺利发展。

3、我市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与措施

党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决定。这标志着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我国农业加入WTO后,将面临激烈的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认识,加强领导,制定政策,完善法规,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与发展。

3.2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推行实施农业标准化。农业生产,由于受传统现象的影响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普遍以粗放的生产模式为主,不能充分发挥一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增产增收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使优质品种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农业标准化作为规范农业生产行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实施国家、行业、地方农业标准,认真组织做好现已正式发布的各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实施工作。

3.3建立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各地要结合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加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扶持一些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开展多种形式的标准化示范,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点带面,层层抓好,开展示范,通过试点示范,树立典型,以增产增收的实效,激发农民自觉贯彻实放农业标准的积极性,使农业标准得到稳步推广,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4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搞活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流通。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解决好农产品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销售批发市场,推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努力搞好蔬菜、茶叶、蚕丝、食用菌等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优质农产品的出品。

3.5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农业名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竞争是商品质量与品牌的竞争,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争创和发展名牌农产品是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全民质量意识,推动全市农产品总体质量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通过名牌战略实施,可使人们认识到,质量是名牌的基础,名牌是效益的化身,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要从质量抓起。

实施农业质量标准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篇2

:农业标准化;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庆市巫溪县

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化, 发展特色农业成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近几年, 在农业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 重庆市巫溪县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 成效显著。现就巫溪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等进行探讨, 希对其他地区实施农业标准化有借鉴意义。

1 巫溪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现状

1.1 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初具规模

巫溪农业坚持“出生态牌, 走特色路, 做精品文章”的基本思路, 2009年末发展特色产业“三品”示范基地6.6673万hm2, 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8个, 通过绿色食品认证8个, 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2个, 有机转换食品14个, 获得有机食品或有机转换食品认证数量居重庆市第一。全县中药材面积1.3333万hm2, 其中标准化示范0.5467万hm2;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有5个品种;烟叶标准化示范0.3333万hm2;蚕茧产量84.3万kg;出栏生猪62万头、山羊25万只、鸡300万只。畜牧业取得了认证无公害生猪6万头, 有机生猪773头, 有机活羊2593只, 有机黄牛630头, 有机梅花鹿203头。巫溪特色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施绿色崛起。

1.2 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全, 响应快速

巫溪县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包括技术推广、动植物检验检疫、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动物疫病防治及卫检、有害生物监测;形成以县为中心, 乡 (镇) 为重点, 村为基础的三级网络;技术推广部门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 建基地, 抓宣传培训, 搞示范, 将技术规程和控制措施落实到村社户;在疫病防控方面最具特色的是“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立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系统网络, 县上配备专职预测预报人员和设备, 示范村有专职监测员, 在示范户建立测报点, 并将县村户监测人员的电脑联网, 只要示范户有晚疫病发生, 县上就可作出反应;另外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也具特色, 建立了动物疫病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在全县设立五个监督检查“岗亭”, 严格对进出县境动物及产品进行检疫。

1.3 技术推广对准“优质、安全”靶心

根据山区特点, 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针上坚持“立足规划、技术引进、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狠抓培训、分类指导”。

(1) 在主导特色产业规划上, 马铃薯 (巫溪洋芋) 、高山生态蔬菜、生猪、山羊、大宁土鸡、大鲵儿、中药材、烟叶、林特产品等“十一五”规划全面落实, 正着手制定“十二五”规划, 规划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2) 新品种应用上主要是引进和改良地方品种结合, 更新品种步伐。马铃薯新品种以引进高抗晚疫病、高淀粉含量的加工型品种, 以鄂薯系列为主, 采用马铃薯脱毒种薯;生猪以“洋三元”为主;山羊以“黑山羊”、“波耳羊”、“南江黄羊”、“板角山羊”为主;大宁土鸡、大鲵儿、中药材、林特产品以地方土著品种为主;烟叶以引进优良新品种。

(3) 特色农产品生产方法上, 马铃薯以适期播种、垄 (堆) 作、配方施肥、晚疫病防治;生猪生产上采取“双推五改”法;山羊饲养方法上以改良品种、重视防疫、放养圈饲结合, 种公羊、母羊在饲料上要遵循其生长发育规律;大宁土鸡养殖上以防病、林下放养、科学合理使用饲料;大鲵儿主要采取“大鲵人工繁育、人工孵化、人工催情术”;烟叶生产上主要是采用“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专用配方肥、统一采收、统一晾晒 (烘干) 、统一收购”的模式。

(4) 在培训上, 县级部门每年要派出30多名专业人员参加重庆市举办的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进修;县级农业教育部门 (农广校) 每年要对乡镇人员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质量管理部门人员每年参加重庆市举办的执法及实用技能培训。

1.4 特色农产品和品牌农产品大批出现

巫溪县累计10家企业的农产品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 (QS) 认证。涌现出一大批品牌农产品如“马铃薯精淀粉”、“绿宁”糯玉米系列”、“红小豆”等特色粮食产品;“巴山豚”腌腊系列、“大宁土鸡”、“巫溪黑山羊”等畜产品;“大宁河龙芽”、“大宁河云雾”、“大宁河碧翠”、“大宁河毛峰”、“巫溪新香、“巴山绿野”牌茶叶系列、“大倌山”大宁党参、“西洋参”、“黄莲”、“天麻”、“贝母”、“田七”、“头顶一颗珠”等中药材产品;“有机蜂蜜”、“花香姑”、“鹿茸”、“云台仙子”、“大宁河珍品”等林特产品近50个。其中“大宁河珍品”、“大宁河龙芽”、“大宁河云雾”、“大宁河碧翠”、“大宁河毛峰”、“巫溪新香”等系列产品荣获2007年“中茶杯”优质绿茶奖, 2009年被中国特产协会评为“中国特产”称号。“巴山豚”系列获得“重庆名牌”农产品称号, 已进入新世纪超市。“巴山绿野”商标被命名为“重庆市著名商标”。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1) 成立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2005年, 巫溪县就成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和农业综合执法机构, 专门对农作物种子、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进行检测和开展农业综合执法。

(2) 狠抓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巫溪县已先后参加重庆市举办的农作物种子管理培训6期, 已获得农业部种子检测员资格的有5名, 无公害农产品实用人才3名,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员1名, 参加农业部农产品检测人员进修1名, 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农业综合执法培训2名, 参加重庆市举办的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3名。

(3) 开展农作物种子检测和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巫溪县已通过CMA计量认证和CASL能力验证。2009年共检测水稻种子34个批次, 玉米种子99个批次, 检测出不合格种子25个批次, 代表数量25000 kg;检查种子标签123个。对农贸市场及生产基地蔬菜进行抽样检测, 抽样近150个, 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8%以上。

(4) 加大了高毒农药、肥料和饲料的执法检查, 共检查农资经营门市120多个, 当场处理2起不法经营行为, 立案查处2起严重违法行为;检查饲料门市100多个, 查出过期饲料826 kg, 过期兽药5136瓶 (支) , 查出无证、照经营户6户, 责令停业6户。

2 巫溪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巫溪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成效显著, 但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8各方面: (1) 农民对农业标准化认识不足, 观念落后; (2) 农业基础脆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3) 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加工企业标准化水平低, 农产品加工链条脱节, 农户经营分散, 组织化程度低, 仍处于落后状态; (4) 已有的标准化示范规模小, 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率低, 标准不到位, 农民掌握标准化技术少; (5) 已有的品牌数量不多, 没有中国名牌农产品; (6) 农业行业管理还不对称, 表现为从事种植业生产人才多, 而从事畜牧、加工人才少, 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在乡镇工作的少, 表现为头重脚轻, 这与山区特色产业发展不适应; (7) 基层监测能力弱, 这与发展特色品牌不相符; (8) 很多特色产品没有明确的标准, 影响特色产业的发展。

3 巫溪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思路

立足巫溪县山区资源优势, 紧紧围绕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上仍然坚持“出生态牌, 走特色路, 做精品文章, 可持续发展, 实施绿色堀起”;以实施“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线;以打造山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根据市场导向, 科学把握和遵循山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规律, 强力打造马铃薯 (巫溪洋芋, 已申请国家地理标志) 、山羊、大宁土鸡 (已申请国家地理标志) 三大主导产业, 力争将马铃薯建成中国南方最大的产地县, 将山羊建成重庆市最大的基地县, 重点发展生猪、蚕桑、烟叶、大鲵儿、中药材、高山生态蔬菜、林特产品七大优势产业;在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基础上, 通过重点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农业投入品监管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能力建设, 力争在短时间内全面提升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

农业标准化工程的核心就是标准的组织与管理、实施与推广、监测与维护。在措施路线选择上分清主导和重点产业;理顺工作机制, 形成监管合力;根据市场动向, 资源的区位特点在, 注重整体部署、从实际出发, 科学规划主导和重点产业;确立关键、重点技术, 以点带面, 辐射大面积推广应用;培训企业、农户, 将农业标准化技术贯彻到农户;建设和培育市场, 增强市场带动力;以项目为抓手, 提升品牌农业能力建设;加强培训、激活源动力;严格执法, 构建联动机制。

4 巫溪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理顺工作机制, 形成监管合力

(1) 成立专门的专管理机构, 明确职责。为切实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领导, 县农委成立了农业标准化工作机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组织管理、政策落实、工作协调、重大决策、检查考核, 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农产品先是安全监管。县、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农业标准化意识, 通过对三大主导产业和七大优势产业的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管理、生产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措施、生产档案管理、监测和检验、标签标识管理、市场准入等各个环节, 把农业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中, 提高标准化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2) 营造强劲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高压态势。在全县组织开展以“放心农资下乡, 维护农民权益;安全法律入户, 推动安全检生产, 确保放心消费”为主题的农产品整治行动, 发放宣传资料, 悬挂标语, 在电视台、巫溪时报、农业信息网等媒体上宣传报道。加强宣传培训, 把农药安全、种子知识,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兽药饲料管理体制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到农民之中去, 提高农民的无害化生产水平。

(3) 科学整合, 合理配置资源。一是要将现在分散的农业管理体制进一步整合, 形成党工委、委员会领导下的产业集团式, 市场主导、政府干预、控制, 切实走“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 项目由公司、协会、合作社组织实施。资源按市场要求合理配置, 避免政出多门, 工作互相推诿, 效率不高, 执行不力。二是要将种植业、畜牧业的技术推广机构整合, 形成合力, 便于产业规划, 克服畜牧业技术人员少, 单兵作战的局面, 组建畜牧业科学研究所, 打造重庆最大的山羊基地。三是引进人才, “十二五”期间要引进50名以上大专院校毕业生, 特别是畜牧业、加工业方面的人才。四要将人才 (行政) 、原材料、培训等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等社会化组织集中, 帮助建设标准化企业, 帮助企业、专业合作社 (协会) 、农民提高标准化水平;关闭小型加工企业 (作坊) , 扶壮龙头, 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五是要将资金应用到产业最关键的环节。

(4) 建立联动联防机制。结合农产品大检查, 与工商、卫生、质监等职部门开展沟通、联合检查;与万州、奉节、开县及陕西省镇区坪县等开展联席执法制度。

4.2 科学制定特色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1) 制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县、乡要根据结合当地实际, 产业发展状况, 认真调查研究, 编制出当地的农业标准化基地五年、十年规划, 作出区域规划图;制定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和“三品”发展规划。规划要求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工作措施、项目投资、资金来源、实施步骤及分年度组织实施情况。各有关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本部门、本行业推进标准化工作的规划, 对其实行项目管理, 严格责任制, 确保具体任务落实。

(2) 制定特色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方案。政府要制定好主导产业标准化发展意见, 即《关于发展马铃薯产业标准化工作意见》、《关于发展山羊产业标准化工作意见》和《关于发展大宁土鸡产业标准化工作意见》, 并制定相应的年度实施方案;制定《关于发展优势产业标准化工作意见》以及相应的工作实施方案;分年度制定《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制定《巫溪县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工作意见》, 农业主管部门会商龙头企业科学合理制定《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方案》。

4.3 培育市场, 以市场利益作为标准化驱动力

(1) 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好“重庆巫溪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 (中心) ”、“特色山货市场”以及六个重点乡 (镇) 农贸市场建设。“重庆巫溪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 (中心) ”和“特色山货市场”的规划和建设以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式样创新为要求, 加快交易手段的现代化, 加快建设信息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电子结算系统等基础设施, 尽可能地提高市场的档次和交易能力。

(2) 扶持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模式。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扶持建立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企业, 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经销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 组织产销直供, 发展超市连锁配送。

(3) 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第一, 新建的“重庆巫溪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 (中心) ”和“特色山货市场”必须建立信息网络, 发布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 要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市场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手段。第二, 政府应把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视作公共产品, 让用户免费入网, 将现有的农业信息网进行延伸, 使现代网络进村入户, 开发出适应农民和农村市场需要的各类信息。第三, 政府部门要定期在新闻媒体 (如电视、广播、报纸、黑板报等) 上发布本地和主要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信息, 使农产品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4.4 以项目为抓手, 助推五大能力建设

(1) 通过实施项目,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通过争取项目,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扩展工作领域, 加大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力度, 提高标准化技术的到位率, 扩大生产规模, 把推广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标准化技术作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三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进一步扩大标准化示范区的数量和规模, 提高示范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具体地说就是扩大种植马铃薯脱毒薯规模, 全面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生猪、山羊、大宁土鸡要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为前题, 生猪主要以“双推五改”为主、山羊以“改良品种、重视防疫、放养舍养结合, 科学补饲”为关键、大宁土鸡以“防疫治病、林下放养、科学用饲”为重点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认证工作结合起来, 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 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程。

(2) 深入实施专项整治, 加强农产品监管能力建设。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管理。深入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三个专项整治工作, 将农业投入品监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制度, 完善标签、标识等监管手段, 依法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 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

(3)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项目,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能力建设。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定期发布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农业主管部门完善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中药物残留及“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使用、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例行监测工作。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例行监测工作。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4) 实施特色产品商标登记注册制度, 培育“三品”, 加强农产品品牌能力建设。要充分利用的生态优势,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 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 多创品牌, 创出名牌。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 尽快制定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设。申请商标注册, 进行条码登记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 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结合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探索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登记制度。要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实现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 建立完备的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 把产品标签与农产品认证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等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4.5 开展农业标准化宣传和培训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部门多, 层面广。切实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 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 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首先要培训标准化人员, 掌握各门类的标准和规范;其次培训政府部门的干部, 充分将标准化理念深入到各部门;第三对企业进行标准化培训, 从领导到管理、员工都要进行培训;第四培训农民、企业, 农民是标准化的主体, 要将主体彻底激活, 使用权之处于激活状态, 必须用大量的精力培训农民。

(责任编辑:敬廷桃)

摘要:从重庆市巫溪县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出发, 分析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山区发展农业标准化思路, 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水平的具体对策。

实施农业质量标准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篇3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05

1 吉林省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的现状

农业标准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证。近些年来,由于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建设,促进了吉林省农业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数量及“三品一标”农产品的总量不断增加,提升了全省农产品的品质及知名度。截至目前,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数量达到269个,吉林省名牌农产品数量达到14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达到52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达到了有效监控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目的,从生产源头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为98%,较为稳定。其中,蔬菜、水果、食用菌样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7%、100%和100%,达到了能够确保安全消费的水平。

虽然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较为稳定,但由于受大力发展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农业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改革初期解决了农村家庭温饱,改变了农民的生存状态,但由于经营分散、规模小,达不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缺乏持续性,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二是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的过度施用,对水、土壤、农产品等危害极大。为了维系农业的高产出,在农业生产上过度依赖化肥,导致化肥利用率极低,仅为35%,其余的65%则随雨水渗入土壤及河流中。农药、兽药等使用随意性大,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催生剂、激素及各类添加剂等滥施、滥用,造成蔬菜、水果和肉类等农产品质量下降,适口性降低,危害人体健康;三是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亟需完善,尚不具备一整套完善的检测技术体系,检测技术水平、设备及质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对突发事物的检测,缺乏有效 的检测手段;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服务功能不强。基层农业生产服务管理处于边缘化,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健全;五是监管、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政府多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多管齐下,多头分散,齐抓共管”的局面。急需明确责任,加强配合,严格管理,严防检测死角。

2 提升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仍较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确保人们“舌尖上的安全”的任务愈加艰巨。

2.1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改善农产品生产环境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带动了吉林省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全省农民的收入水平,但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不容忽视。化肥、农药、农膜及工业废水等的使用和排放,使农作物赖以生长的水和土壤受到污染,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因此,亟需强化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广循环水养殖、节水品种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实施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二是树立绿色增产的理念,强化源头治理,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合理调整施肥结构,鼓励农民多使用绿肥和农家肥,推广科学施肥,提高用肥的精准性和利用率。扩大测土配方施肥使用范围,增施有机肥,提升耕地内在质量。鼓励并引导农民积造农家肥,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规范农民使用农药的行为,实现科学用药和精准施药。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与应用,建立高毒农药可追溯体系,在农民使用农药的用量及方法上,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其提供指导与服务。

2.2 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树立和强化农业标准化意识,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规划的制定要适合国情和吉林省省情,相关标准之间必须形成配套体系。制定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安全标准,及时更新落后的标准,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与更新应符合农产品生产实际。制定和修订农业标准,制定标准的程度上进一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要针对农业生产实际,加快对主要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分等分级、加工性能、安全卫生和包装保鲜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为做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有据可依,应制定农产品安全限量标准、农产品安全通用基础标准与综合管理标准、农产品检验检疫与检测方法标准及农产品市场流通安全标准等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农业标准化机构,将其列入科技工作的重点,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用于人员和设备的配备,保证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农业标准化责任制,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考核指标体系,成立由领导和有关农业专家组成的领导机构,督促农业标准的制定及实施计划的贯彻落实,全面考核农业标准化的各个环节。

2.3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加大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推广力度,提高标准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率,尤其要把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中的标准化技术推广作为当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标准化技术的推广。积极引导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须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严格生产和管理,达到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统筹做好标准化示范建设工作,以扩大“三品一标”品牌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用农产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食用农产品等农产品,扩大标准化示范区的数量和规模。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等示范和带动作用,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示范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做好农产品的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创建更多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品牌,从农产品的生产源头抓起,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通过项目实施,积极争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项目,从而带动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保障从农田到餐桌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

2.4 提高农产品整体检测能力及水平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属于公益性行为,因此要确保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正常运行,一是政府应加大对检测部门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增加财政配套资金,或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能力建设项目的申请,争取资金支持,及时更新检测设备,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购置和实验室改造,强化基层检测能力。检测机构为了提升自身检测能力,可以利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机会,为企业服务好,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等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中来,为检测机构发展增添动力;二要完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创造条件,扩大监测范围和检测覆盖面。增强检验检测力度,增加检测经费额度,不断更新设备。采用分区域、分品种的检测模式,使检测对象覆盖所有农产品,提高质监系统的检验检测力度,增强检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加快推进市、县质检体系项目建设,使市、县质检体系项目通过计量认证;三是实行严格的培训制度。加大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专业检测人员的培养,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确保检测质量,实施检测人员执证上岗。

2.5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一是理顺政府职能,明确责任,建立“分兵把守、协调配合”的监管机制,加强横向配合和纵向联动,做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把农产品监管工作纳入部门考核体系中,并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不定期地开展对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全面、系统地对监管活动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包括对监管的各个参与部门进行综合评价;二是完善食用农产品监测预警制度,实施对土壤肥力、农业环境污染及水土流失等生产环境质量的有效监测,对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施全省农产品产地标签制度,禁止有害化学物质的滥用,实行严格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达到质量安全标准,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三是建立反应迅速、部门联动的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应急能力建设,对突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隐患,力求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四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以“零容忍”的举措,严厉惩治违法生产和经营者,杜绝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问题的发生,对制售假劣农资和禁用药物的坑农害农的大案、要案要集中处理,高度重视蔬菜高毒农药、畜产品中“瘦肉精”和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问题,确保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安全。

实施农业质量标准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篇4

近三年无公害农产品建设报告

近三年来我县在以主管副县长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农林局狠抓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点抓了产地环境、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农产品产地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地环境安全有了保障,为生产优质的无公害农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使我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从无到规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三年前我县无一个“无公害农产品”,现在我县已经拥有5个“无公害农产品”,有2个“无公害农产品”和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正在积极申报中。“无公害农产品”范围涉及粮、果、菜等。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提高了我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了广大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目前我县无公害农产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副县长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由于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各项工作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加强产地环境治理,创建农产品生产优良环境。为了给我县优质农产品生产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三年来县农林局对全县的农产品生产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整治,重点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对存在污染源的产地,在环保局的配合下,对污染源进行彻底清理改造。重点治理了武功县方寨造纸厂的废水乱排乱放,捣毁了多个木炭烧制点,通过

治理全县的农产品生产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达到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为了使良好的产地环境得以保持和优化,县农林局和环保局每年定期对不同的地域环境、产地的水、土取样检测,一旦发现污染指标超标,立即采取措施治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的农产品产地环境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农产品投入品监管,从源头上治理投入品污染。为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林局狠抓了投入品的源头治理。三年来,每年对农资市场全面检查10余次。共查缴违禁、假冒伪劣农资92kg,彻底杜绝了禁、限用农药的使用,确保了农产品产地和农产品安全。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农林局对农资经营户实行了规范化管理。积极引导农资经营企业,建立进货查验、进销货台帐,建立健全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档案。依法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加快“放心农资店”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加强生产过程监督,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

对生产基地,我们加强了生产过程中农资使用监管,针对靶标病虫推荐替代技术和农药,加强科学用药技术指导、培训和示范,把好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采前自检、产地准出和生产档案四个环节,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做到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使用标准,统一明确质量标准。加强基地售前产品检测,每年对全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多次检查,对其产品进行抽样检测,三年来合格率一直保持100%。

对基地的生产检查主要查其投入品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查其有无使用禁限用农药化肥,有无超量、超范围使用、安全期外使用。经检查未发现违规情况,投入品使用较为规范,但是部分生产基地生产记录不完整,根据这一情况农林局印发了统一的生产记录本,加强了做好生产记录的培训指导,使生产者掌握生产记录的要点和方法,及时完整的做好生产记录,为了使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对生产者环境安全的培训指导,生产者的环境安全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投入品的包装物能做到集中存放,定期保存,以备检查和集中销毁,避免造成环境污染,进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对一次未用完的投入品能做到分类妥善保管,不乱堆乱放,造成污染。

五、、积极推进我县无公害农产品进程。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目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建基地、创名牌、抓龙头、促效益,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建了大庄镇农业产业园区,创建了一批有规模上水平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破除了三年前无公害农产品为零局面,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8个,产品涉及粮、果、菜,“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5个,“有机转换产品”1个,正在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的产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

六、加强市场管理,全面规范检测,确保检测公正公平。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们对处于县城的李大农贸市场、聚家购物中心(人民路店、后稷西路店2个店)、良友商贸公司武功购物广场(人民路店、西北王店2个店)、韩震蔬菜水果超市、香果缘水果超市、李珍蔬菜水果超市等17家农产品经营户的西红柿、线辣椒、茄子、黄瓜、甘蓝、紫甘蓝、豆角、小青菜、小白菜、芹菜、香菜、茼蒿、生菜、豆芽、韭菜、西葫芦、油麦菜、青椒、菠菜等48种蔬菜及苹果、梨、葡萄、枣、猕猴桃、桃等19种水果的4388个样品进行了抽样检查,合格率96.0%以上。对检查不合格样品做了下架处理。

七、坚持例行检测,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依据。在监督检测的基础上,按照市农业局要求3年来完成例行送检49个,为掌握我县的农产品生产状况、领导决策、指导我县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武功县农林局

无公害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项 篇5

南宁绿大洲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

无公害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简介:

南宁绿大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由深圳市国泰华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五千万。项目由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采后处理、冷藏贮运、物流配送工厂和品牌营销市场网络三部分组成。

本项目由南宁绿大洲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组织实施。配送中心挂牌仪式今年六月在市蔬菜所举行,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出席了开业典礼。本项目已成为市政府重点扶持项目,市农业局对本项目的实施给予了重点支持。

该项目经过近半年的实施运作,已建立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设施生产基地4个,初期的农产品物流配送工作已经展开,“绿大洲”品牌的无公害优质蔬菜已经在南宁十几家大型超级市场和酒店销售,市场反应良好,产品深受市民欢迎。

本项目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建设“绿大洲”品牌生产基地二万亩,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农产品采后处理、加工贮运、物流配送工厂,建设以南宁为中心辐射全区主要城市的“绿大洲”品牌市场营销网络体系。使公司发展成南宁市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物流配送、品牌销售的龙头企业,达到产值过亿,利税过千万的发展目标,成为市政府食品安全工程建设的样板企业。

二、项目的组成结构:

本项目组成系统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硬件结构系统;二是软件管理系统。

1、硬件结构系统包括;

(1)、原料生产基地供应系统:大田无公害生产基地二万亩,温室设施,生产基地五百亩。

(2)、采后处理加工系统:采后分拣、去杂、清洗、灭菌、风干、包装、生产流水线。

(3)、贮运冷链系统:恒温冷藏仓库和气调恒温仓库,冷藏运输车队。

(4)、配送网点系统:商业片区、住宅片区、批发市场、外市网点。

(5)、生态循环系统:采后处理加工配送工厂废水、废料生态循环处理利用。

2、软件管理系统包括:

(1)、基地认证系统:确保生产过程产品无公害标准。

(2)、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确保产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

(3)、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实行产、供、销过程的电子商务管理。

(4)、品牌营销系统:品牌营销市场网络管理。

(5)、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全部产业链条的信息化程序管理。

三、项目实施计划方案:

本项目分三年实施完成,包括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物流配送工厂建设、品牌营销网络建设、配送中心运行和项目组织管理五个方面。

1、第一年实施方案:

(1)、原料生产基地:组织建设4家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供应无公害优质蔬菜,有河洲现代农业园基地,华侨投资区东盟农业园,正安基地,市蔬菜所基地,扶绥现代农业园基地,设施生产总面积100亩和那马大田蔬菜生产基地面积500亩。

(2)、配送服务:建立河洲基地配送站点,建设小型采后分拣、包装和检测车间,有两辆配送专用车,承担江南片区客户配送业务。建立安吉基地配送站点,建设分拣、清洗、灭菌、包装设备形成冷库贮藏、配送车队运行。安吉配送点承担主城区配送。

(3)、销售网络:超市、酒店客户二十家,包括沃尔玛、南城百货、华联、跨世纪、桂景、锦华等。

(4)、新工厂建设:场地平整,水、电、路三通。

(5)、组织管理:机构岗位确定,电子商务管理平台启用。

2、第二年实施方案:

(1)、原料生产基地:扩展温室设施生产基地有农垦基地,北海基地,总面积达300亩,扩大那马大田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生产特色蔬菜。

(2)、配送服务:扩展市内配送站点10个,配送服务车辆10辆,扩大两个基地采后处理车间作业量。

(3)、销售网络:除超市、酒店外,开发事业单位和高级商住区市场,发展五里亭批发市场网点,建设市外销售网络。

(4)、新工厂建设:建设完成采后处理车间、加工车间、包装车间、冷藏仓库、气调仓库、办公管理楼和培训中心、质量安全检测实验楼。

(5)、组织管理:建立全流程信息程序管理系统,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启动产地无公害认证,实行品牌营销和目标管理。

3、第三年实施方案:

(1)、原料生产基地:扩大温室设施生产合作,总面积500亩,扩大大田特色品种蔬菜种植面积达5000亩。启动水果、禽类、水产生产基地建设。扩大品牌生产基地面积和品种。

(2)、配送服务:转入新工厂区,实现蔬菜、水果、水产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综合配送服务,扩展南宁市内站点20个,配送服务车20辆。

(3)、销售服务:全方位实施品牌市场建设计划,形成以南宁为中心,全区主要城市在内的销售网络。

(4)、新工厂建设:安装建设、采后处理、加工、仓贮、配送、运输的全部设备,建设废水、废料综合处理和生态循环利用的园林厂区。

(5)、组织管理:规范生产基地、配送中心、销售市场的管理体系,实行生产、经营目标管理。

实现电子商务平台,全产链的信息程序管理,品质安全检测管理。

实现品牌基地、品牌配送、品牌市场营销的目标,成为全区及至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无公害优质农产品产、供、销龙头企业。

四、项目实施组织方案:

本项目的实施所采取的组织方案是,建立专业的配送服务公司,实行法人企业的市场化运作。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因此在项目组织实施中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扶持政策、优惠政策。

公司化组织实施的具体方案是:

公司实行董事长法人结构,实行总经理目标责任经营管理。

公司设立相应的部门,明确部门职能和各岗位职责,确定工作目标。

机构和职能如下:

1、农产中心(基地生产部、合作生产部、质量安全管理部)

负责自有基地、合作联合基地生产组织;负责农产品采购、农资材料贸易;负责产地条码信息,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负责人员技术培训,无公害产地认证。

2、配送中心(加工处理部、贮运配送部、综合管理部)

负责农产品采后加工、成品包装;负责产品贮运和配送运输;负责配送网点建设和管理。

3、营销中心(市场部和营销管理部)

负责市场开发,产品销售实务;负责品牌策划宣传,电子商务平台管理。

4、项目建设部:

负责新工厂选择,厂区建设,设备管理;负责项目申报,引资合作。

5、行政财务部:

负责日常行政事务;负责资产、成本管理和融资业务。

公司机构设置和职能确定都是紧密围绕落实公司三年发展目标这一中心工作进行的。无公害优质农产品配送项目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紧密相关的三个结构组成,其中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是产品的基础,配送工厂是无公害农产品配送运作的中心,品牌营销网络是产品市场销售的保障。在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的落实中,配以先进的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安全信息程序管理和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才能使项目运行规范化、现代化,才能保证产品市场以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标准推广扩大、不断发展。

五、项目的意义和社会效益:

食品安全工程是近年党和政府特别重视的民心工程。绿大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配送项目是食品安全工程建设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执行展示载体。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南宁越来越多高级别国际会议和国际交流活动的增加,要求南宁食品安全供应必须有更高的保障,必须有更规范的企业确保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的运作。绿大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的目标就是要树立南宁食品安全工程形象,成为南宁食品安全流通运行模式的样板,为食品安全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客观上要求有更多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通过工业化的运行管理实现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绿大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就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企业方式组织农民进行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农民的定单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供应市场。绿大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通过企业运行,联结农民和市场,通过产业化项目实施提高农民收入,组织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产业素质,实现以农养农,以农业产业发展农村,走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新路。

绿大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集食品安全工程、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于一体,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将对南宁市产业结构、社会发展和政府形象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南宁绿大洲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

实施农业质量标准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篇6

【发布文号】青政发〔2002〕22号 【发布日期】2002-02-08 【生效日期】2002-02-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

(青政发〔2002〕22号)

(二○○二年二月八日)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大意义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城乡居民对清理“餐桌污染”、确保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强烈。我国已经加入WTO,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党和政府的明确要求,是加快农业经济国际化的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坚持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战略性措施来抓,巩固和发挥我市农业的比较优势,确保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思路、目标和重点

(一)工作思路。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确保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从生产和产地市场两个环节入手,规范生产经营,加强质量监督,逐步实现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促进我市农业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二)工作目标。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督检测体系,菜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依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生产、加工的达到60%以上,初步实现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在农业行业树立起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培育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出口基地、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推行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使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明显提高。(三)工作重点。推行农业标准化要抓住关键,循序推进。当前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重点领域。在总体上抓住源头,管住出口,把严进口,标本兼治,着重抓好源头,即生产领域。二是重点产业。重点是抓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菜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经营,使食用农产品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三是重点指标。重点控制农药、兽药、渔药、激素、添加剂、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不超标。主要控制范围和内容是:蔬菜、瓜果、粮食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和激素不超标;上市销售的牛奶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不超标,致病菌不得检出,不含抗生素、硫酸盐、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畜禽及其产品禁止使用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安定、乙烯雌酚等兽药、激素,重金属、抗生素不超标,未经检验检疫和病、死畜禽及其产品不得上市;水产品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菊脂类农药(除氢菊脂外)和孔雀绿石、醋酸亚汞、硝酸亚汞等,重金属、抗生素不超标。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快试验示范步伐。重点围绕“菜篮子”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尽快整理、汇编现有农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外先进标准,结合青岛的实际,配套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争取用3年时间,使主要农产品标准成龙配套,并与国际、国内市场要求相适应。2002年首先把市级重点农业园区和各市(区)重点农业园区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园区,争取3年内建成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用3年时间,把其他各类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大沽河沿岸农产品出口加工试验区内的17处乡镇和其他专业生产乡镇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乡镇),推动有条件的基地和乡镇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乡镇)过渡。

(二)加强农业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在种植业,建立青岛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并争取建成国家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在五市和城阳、崂山、黄岛区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重点农业园区、专业生产基地和产地市场建立一批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市场等在农业标准化主管部门指导下,自建符合要求的检测站、点。在畜牧和水产业,加强与农业部动物检疫所和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联合与合作,依托其基础条件和科技实力,分别建立畜产品和水产品质检中心,构建覆盖全市的畜产品和水产品监督检测体系。同时,加强青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农产品检测能力建设,增强监督检测能力。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在全市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的农业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三)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认证监督。尽快建立健全认证机构,完善认证管理办法,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突出抓好NY5000系列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搞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认证,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ISO14000系列环境质量认证和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外质量认证,推进农产品原产地域标记注册工作。严格认定程序和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督和认证标志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告监测结果,引导消费。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通过质量认证,树立产品新形象,培育一批区域性、全国性和国际性名牌农产品。加强名牌农产品申报评选和认定工作,加大对名牌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组织农业名牌产品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会、博览会,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四)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通过在产地和专业批发市场设立优质农产品专营区、在超市设立专营柜或设立专卖店、设立配送中心等多种形式,推介优质安全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引导生产和消费。发挥绿色食品协会、特色作物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引导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设立自营专店、配送中心,促进优质农产品销售。发挥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按国际市场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争取从2003年开始,在我市全面建立起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五)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市、区两级农口部门和各级农业站所要把工作的重点尽快转移到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普及推广上来,建立一支作风和技术过硬的农产品质量行业管理队伍。要明确领导分工、设立专门科室,负责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农技推广和农产品质检队伍建设,充实专业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加快知识更新,尽快适应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需要。对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在农村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逐步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中普及农业标准化基本知识。市级主要培训师资力量和管理骨干;市(区)、乡、村三级主要面向农民,培训生产和管理人员。(六)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是一项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计划、财政、金融部门都要把扶持农业标准化作为支农工作的重点来抓,对农业质检体系建设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建设等,要集中财力,重点安排。各级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开发、科技开发、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都要围绕推行农业标准化,合理安排使用。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七)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特别要采取一些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企业和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依法对农药、兽药、渔药、种子、种苗、化肥、饲料、添加剂等主要生产资料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公布检测结果;依法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登记管理,及时公布禁用和淘汰的农业生产资料的品种和范围;严厉打击生产经营禁用和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保护农民的利益,确保农业生产资料安全使用。不得借农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名义向农民、生产基地、农业园区、加工企业等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在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抓紧制定配套的法规,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业质量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八)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督查考核。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和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年度考核,奖优罚劣。把各级政府对农业园区、综合开发项目、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奖励、补助资金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效果挂钩,对在规定时间内达标的给予奖励、补助,达不到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取消各种奖励、补助。(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上。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为组长的农业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统一组织、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处理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市(区)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推行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质监部门主要负责标准体系和质检机构建设的规划协调,标准的组织制定和实施以及质监工作的日常管理、检查指导和争议仲裁、鉴定,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点农产品质量进行抽查监测,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农产品名牌评定工作。农业、畜牧业、渔业主管部门主要是加强对本系统农业质检机构的建设管理,抓好农业标准的制定、实施,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农产品认定和农业投入品(农药、兽药、渔药、化肥、种子、种苗、饲料、添加剂等)的登记和监督管理。市财办负责全市生猪(牛、羊)定点屠宰的行业管理和屠宰活动的监督管理,负责进入市区无公害蔬菜的市场监测。工商部门重点做好农产品的商标注册,会同农业部门负责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的监督,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及交易行为的规范。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主要是加强对进出口动植物的疫病和药残、毒残监控。财政、金融部门要积极扶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千方百计增加投入。科技部门要围绕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科研攻关。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知识的舆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在全市上下创造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良好环境。

上一篇:关于自信的话题演讲稿700字下一篇:2011.11.3科技节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