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2024-06-10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用8篇)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篇1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欲成才先成人,“德”乃为人之本。著名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思想不端正、作风不正派、志向不远大、爱国不强烈,必定难有大作为。因此,成才固然重要,但成人是基石。那么,何为成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而是后天精心培育和锤炼的结果。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阶段,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水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二是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着力完善德育体系。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爱国情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意识,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培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毛主席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要根据青少年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科学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探索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特点的道德教育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道德教育,使之紧贴时代、紧贴发展、紧贴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科学编纂符合浙江实际的学生德育教材,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中小学德育课教师的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进一步夯实青少年德育教学的基础。要依据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合理规范各阶段德育目标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适时推广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增强他们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强化德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导向。我们之所以矢志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目的不只是为了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所以,我们必须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自觉把德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觉融入到青少年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浙江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着力优化德育环境。青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智,则民族智。当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对青

少年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要求全社会要共同关注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另一方面,要广泛动员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建立起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经常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形成共同推进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合力和关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浙江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实践,比如宁波推行的“社区四点钟学校”,免费接收放学后的小学生,由退休老同志和大学生担任义务老师,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受到了广泛赞誉和欢迎。

四是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创新德育模式。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浙江已实现了基础教育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我们要积极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把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到“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努力把德育工作推向更高的水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式,继续深化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全面实施学生成长记录和家校联动制度,努力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要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合格人才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学改革,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使德育融入到高中教学各环节;要继续深化完善本科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促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得更充分;要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更好地涵养年轻一代,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浙江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篇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 人们的思想活动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高校正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 成为西方敌对势力争夺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领域, 这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现代化等。另一方面, 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一、全球化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创造了条件, 西方敌对势力以全球化为载体, 极力鼓吹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政治制度, 标榜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攻击共产党的领导, 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可能产生动摇。

第二、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学生淡忘国家概念, 削弱民族意识, 失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而去推崇西方的一套东西, 影响爱国主义的高扬。如何克服这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使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化中成为主流成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

2. 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带来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状况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同时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在催生人们的许多积极思想观念的同时, 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此外, 经济和经济利益多样化, 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 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 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思想活动的多样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反映到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 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另外, 封建迷信思想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沉渣泛起。当前, 在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3. 网络信息社会带来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互相网在经济、社会、文化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在从网上更快捷地获取更多、更丰富知识和信息的同时, 网络上的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事实上, 国际互联网对我国的校园生活正全面而快捷地渗透, 一些大学生患上“网络综合症”, 日夜沉溺于网络,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部分大学生的民族感情和奉献精神日益淡化, 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重要武器。如何增强大学生对不良网络文化的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 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信息垃圾的渗透和入侵,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4. 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个健康的人, 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 也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备受呵护, 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 使家长和社会忽视了对他们进行生存教育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毅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塑造。少数大学生形成了懒惰、依赖、享乐的生活方式, 进入大学后, 面对集体生活和众多佼佼者的竞争以及学业、就业压力, 从而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除了家庭因素, 还有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取代了传统的用人机制, 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越来越高, 大学生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导致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理问题, 甚至有的还患上心理疾病,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如何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 对高校来说, 就是以学生为本, 一切工作都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处理好学生专业成才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尊重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力;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 处理好学习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培养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并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在实践中促进自己各方面的提高, 使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的观点, 正确处理好学习环境与育人环境的关系, 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建立健全科学地、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与机制, 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又能促进各方面的持续进行。

2. 以政治教育为基本内容。

大学生的政治观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 是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 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 在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层次性。一是把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础层次, 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二是把以形势政策为重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作为中间层次, 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认识党的先进性, 增强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三是把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最高层次,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

3. 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构成人的思想教育的核心部分, 高等学校应该把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义利观、苦乐观, 养成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 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4. 以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基础内容。

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资源具有浅显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 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 道德和法制教育重在实践。高等学校要把“八荣八耻”作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开展以道德和法制为主题的日常教育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讲学习创新、讲文明诚信、讲团结友爱、讲安全守纪”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5.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内容。

由于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内容,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 结合新形势, 努力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也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与关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建设与改革, 多次做出重要指示, 要求高校抓好这项工作。因此, 学校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 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同时,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还要坚持开拓创新, 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学校还应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变化的新形式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加强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校园育人环境的塑造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校园育人环境的营造有多方面。一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在学校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 能够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同祖国心连心、共命运。二是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教师应当以德化人, 为人师表, 在大学校园中, 应当处处讲文明, 人人懂礼貌, 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源头。三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应当设法营造一个活跃而浓厚的学术氛围, 经常性地开展学术交流, 师生互动,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时, 学校还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大学既应当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大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充分体现本民族特色, 同时, 也要借鉴和引入外来的文明, 既弘扬主旋律, 又要体现多样化, 综合化。

3. 坚持日常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要充分发挥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 经常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日益密切, 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要大力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 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通过日常教育与网上教育的结合, 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4. 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 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就业等压力越来越大, 由此也引发了诸多的心理问题, 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 是实践科学发展观,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与此同时,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专门机构,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5.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往往是因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因此, 要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 就必须努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一是解决特困学生的学费问题, 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 想方设法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二是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三是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服务, 指导大学生正确择业, 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去, 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谭益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

[2]马庆林: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9 (3)

大力加强和开展军事职业继续教育 篇3

一、适应时代要求,充分认识开展军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设。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置,深入开展科技练兵,加强军队院校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既是党中央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对我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对军队院校提出的新任务。随着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生长型军官政策的实施,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探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收拢学历教育,调整军队院校教育结构,发展军事职业教育,成为军队各院校必须完成好的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军队院校不断增强培养造就适应部队名级各类任职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指挥军官队伍、科学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土官队伍的历史使命感,用与时俱进的思想了方法认识新事物、指导新实践,确立军事职业教育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合理确定军队院校在国民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突出办学特色,探求新的发展方向。

二、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军事职业教育定位和特点

军队院校办学重点的转移,是我军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结果,更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必然要求,标志着我军在高度重视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发展军事职业教育。那么如何给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准确定位呢?结合我国、我军目前的实际,我们认为,我军的军事职业教育是按照军事职业岗位任职需要,给予军队受教育者以岗位任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其基本内涵,从性质上说,有成人性、在职性、实用性、创造性、高层次性等特点,从对象上来说,有刚入伍的新兵,包括各级士官,刚完成了基础学历教育的见习军官和在职军官,重点是各级各类在职军官的继续教育;从内容上看,必须坚持军事职业需求导向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军事职业岗位的需求来定,按照各级各类军事岗位的需要来规范教学行为。

三、立足战斗力的提高和官兵岗位综合能力的生成,完善军事职业专业学科课程内容体系

军事职业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范畴,与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教育目标明确,专业针对性强,二是教育任务广,类型层次多,三是教学内容起点高,现代化程度高,四是教学组训方式灵活,学制多样:五是学员年龄大,基础好,自主研究性学习要求高等。这就要求在构建军事职业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内容体系时,必须立足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官兵岗位综合能力的生成,着眼于宫兵军事职业生涯的发展。不管是指挥军官的任职培训、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还是土官(兵)的应用性职业培训,在构建专业学科课程内容体系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进性,要努力把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新实践等有机地融入课程之中,及时淘汰陈旧落后内容,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保持先进性;二是实用性,要紧贴部队岗位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用部队军事训练与军事斗争准备急需的知识充实课程内容,使学员所学管用有效,三是研究性,要充分适应学员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构建模块化、案例式教学内容体系,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层次性,要根据高、中、初等不同层次学员的岗位任职需要,构建个性化、柔性化军事职业教育内容体系。

四、着眼创新与发展,为官兵提供一个开放式军事职业教育学习平台

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篇4

许耀桐

【该文章阅读量:91次】【字号:大 中 小】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命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公民意识是在现代法治环境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要求公民具有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观和义务观,秉持合理、合法、守法的基本理念,形成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公民意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公民的主体意识,即公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社会主体的意识。公民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自觉关心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荣誉和安全。二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即公民对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某种行为合法性的意识,以及对他人合法权利的尊重。三是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意识,即公民必须履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的意识。四是公民的法律意识,即公民要有尊重法律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公民不仅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而且要同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五是公民的道德意识,即公民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道德规范意识。公民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此外,公民意识还包括公民应具有的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意识。

公民意识是构成民主法治国家制度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教育逐步加强。1982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提出,要“养成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要求,“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2001年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从道德建设方面强调了培育公民意识。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明显增强。在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抗震救灾等斗争中,民众的公民意识得到了集中体现。面对罕见的地震灾害,灾区民众奋起拼搏自救,体现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灾区民众和救灾人员舍己救人、相互扶助,体现了公民的高尚道德意识;各地各界踊跃为灾区捐款捐物,体现了公民的责任感和同胞意识。可以说,抗震救灾的英勇斗争,谱写了我国公民意识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逐渐生成并得到彰显,反映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但总体上说,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还处于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公民意识教育还急需加强。有些人对公民意识还不甚了解,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认识模糊;有些干部好以“父母官”自居,有意无意地“为民作主”;公民意识的宣传教育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不佳,等等。在我国13亿人中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任重而道远,当前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

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公民意识体现公民的精神风貌,是构成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一定要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到振兴中华、提升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公民意识,使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大力弘扬,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法治理念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息息相关。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使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得到更好体现,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管理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使基层民主得到切实发展,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全体公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社会秩序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公民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对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权利和义务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很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我们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切实抓出成效。

要以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的实践活动。基层和社区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活动场所。要把公民意识教育纳入社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社区的集聚功能、自治功能、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十七大精神,在建立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在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中,融入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培育公民的自主自律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权益保护意识、社会公益意识等,促使公民意识不断发展成熟。

要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对象,着重抓好他们的公民意识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公民意识养成的重要时期。《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等都提出,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这些,都与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有密切关系。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公民意识培育,应围绕回答什么是合格公民和怎样做合格公民的问题,强化对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

要以整个社会为平台,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进行全方位的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要健全公民利益表达机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及新闻发布会制度等民主制度,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要在党的领导下,健康、有序地发展公益性民间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及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促进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篇5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也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工程,还是关系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工程,更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最大的民心工程。作为大竹县法制建设的主管机关,我们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广泛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坚持“三贴近、两结合”的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学法和实践相结合、教育和规范相结合的原则。以学校为阵地、以家庭为依托、以社会为网络,努力营造尊重、爱护、关心、帮助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充分发挥县法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加强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县中小学生“五五”普法工作。2006年,我们根据全县“五五”普法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下发了《大竹县中小学生“五五”普法实施方案》,并由县教育局、县司法局联合成立了大竹县中小学生“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落实了责任。各乡镇也迅速成立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学习内容、方法途径、实施步骤、工作标准、组织保障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部署。全县各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建立了领导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法制副校长、教导主任、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并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人,制定了相关责任制,制度上墙、责任到人,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直接责任人具体抓的局面;形成了学校党、政、工、团齐上阵、师生员工家长同参与的健全网络。

二是制定目标、明确责任,抓好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我们根据大竹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及时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了全县各级普法依法治理主管机关的目标任务,并层层分解到人。同时将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 “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考核验收内容,相互促进。由于目标明确、责任到位,近年来我县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取得了可喜成绩。

三是强化职能,发挥“法制副校长”在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近年来,我县兼职法制副校长积极工作,认真履行职能,对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维护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兼职法制副校长管理不规范,职责不明确,在履行职责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进一步规范兼职法制副校长职责和选聘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制度在加强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我们通过协调,由县综治委、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教育局、县司法局等6家单位联合制定下发了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了我县“兼职法制副校长”工作。全县各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遍聘请了法制副校长,积极协助学校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他们定期到学校作法制报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主动到学校积极协助学校加强内部安全防范工作,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消除了安全隐患;经常了解掌握学校周边治安动向,提出开展学校周边治安秩序整治的工作建议,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学校周边秩序整治。

二、营造载体、开展创建,努力实现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我县各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把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依法治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做到“计划、教材、教师、课时”四落实,系统学习了《宪法》、《刑法》、《国旗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禁毒条例》等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是开展创建活动,不断推进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我们的积极组织和协调下,县司法局、县教育局、县综治办、团县委联合组织全县各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了“依法治理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实践证明,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在全县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宣传了法律法规知识,初步树立了遵纪守法的意识,有效矫正了各种不良行为,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学生抵制诱惑、明辨是非、预防犯罪、自我保护的能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大力开展“百场法制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组织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等单位工作人员组成法制教育宣讲团,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的“百场法制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宣讲团成员结合生动、典型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们讲述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暴力犯罪、刑事犯罪的法律责任以及青少年如何实施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受到了老师、家长、学生的热烈欢迎。

四是建立法制教育基地,用反面典型对未成年人进行警示教育。为了配合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在川东监狱建成了“大竹县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基地建成后,我们先后多次组织40余所学校的33000余名学生到基地开展学教活动。通过干警宣讲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罪犯结合自身经历进行“现身说法”,参观法制漫画展,观看罪犯“忏悔书”等形式,帮助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守法的自觉性。

五是组织开展有益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中陶冶情操。为了配合课堂主渠道教育,各学校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开展法律知识宣传,举办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撰写读后感和编辑《法制手抄报》,召开校会、主题班会、升国旗等活动。有的学校按照法制教育计划要求,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了“教”、“听”、“看”、“读”、“写”、“赛”、“察”、“帮”等灵活多样的系列教育活动,既让学生喜闻乐见,又深化了课堂教育效果。有的学校成立法律兴趣组,激发学生学法热情。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存在、用法的经历、护法的喜悦。

三、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探索全县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

工作在于务实,绩效在于创新。在开展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针对当前社会大变革中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鼓励全县各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不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敢于挑“担子”、善于“找路子”,创新思维、勇于探索。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经常到各单位、各学校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及时总结,在近几年开展的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一些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且卓有成效的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新模式,并积极在全县范围组织推广和普及。

四、依法治校、普治并举,努力营造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开展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各学校积极开展依法治校工作。一是促进学校依法管理、严格规范师生行为。各学校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建章立制,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使学校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二是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在开展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不仅组织未成年人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且特别注重建立健全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制度措施。我们先后协助有关学校完善了预防学生伤害事故办法、保障学生安全措施、预防学生遭受不法侵害等制度。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篇6

教师〔20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师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教师培训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机会较少,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支持保障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

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

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二、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4.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员培训要按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重点是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每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

骨干教师研修提高:重点是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要加强农村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重视幼儿教师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5.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努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在有计划地补充优质师资的同时,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特别是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到2012年,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初中教师基本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有明显提高。在职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应坚持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

6.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大力加强师德教育。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创新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紧密挂钩,形成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大力加强班主任教师培训。深入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所有班主任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7.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大规模教师培训的开展。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国培计划”包括优秀骨干教师示范性培训、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等重要项目。通过实施“国培计划”,为各地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开展教师培训输送一批“种子”教师;探索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建设教师培训重点基地;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师创造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提供优质培训服务。各地要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三、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8.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适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

9.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0.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鼓励教师自主选学,在培训课程内容、培训时间、培训途径、培训机构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1.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

12.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校本研修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远程教育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高师院校和中小学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

13.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规范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

14.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教师在五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探索建立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机制。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15.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制定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的培训机构所实施的教师培训项目,方可记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档案。

16.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项目,确保培训机构公平参与、规范运作、能进能出,形成教师培训机构竞争择优机制。

17.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完善教师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项目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各地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五、加强教师培训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18.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综合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培训中小学教师。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基地。鼓励具备资质的社会教育机构参与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国际合作项目。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19.深入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充分利用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优势,加强政府、高校、教师培训专业机构、中小学校分工合作,构建开放兼容、资源共享、规范高效、覆盖全国城乡、“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0.充分发挥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与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机构的整合和联合,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1.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实行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建立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每年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完善培训者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培训者队伍动态管理机制。

22.加强培训课程资源建设。采取政府购买、组织开发、引进等方式,形成多样化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实施教师培训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建立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完善优质课程资源评审与推荐制度。经教育部授权组织评审并推荐的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方可在全国范围推荐使用。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组织评审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方可在本地区范围推荐使用。

六、加强组织领导,为教师全员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23.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要摆上重要日程,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管理到位。要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纳入地方教育发展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保证。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规划,落实教师培训计划和专项培训经费,加强教师培训体系能力建设,指导检查督促本地区教师培训工作;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教师培训实施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加强组织协调管理,确保教师培训计划落到实处。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培训,严格执行教师培训学分登记制度,为教师学习进修提供支持和帮助。

24.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的规定,确保教师培训计划的实施。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5号)“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规定,足额专款用于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

各地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大力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 篇7

一要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通过劳动教育, 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 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 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 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用三至五年时间, 统筹资源, 构建模式, 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推动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 推动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二要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坚持有机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 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坚持实际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 增强劳动感受, 体会劳动艰辛, 分享劳动喜悦, 掌握劳动技能, 养成劳动习惯, 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 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 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 做好劳动保护, 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要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要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 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 开足开好。要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 普及校园种植。要组织校外劳动。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 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要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 家里事情帮着做, 弘扬优良家风, 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篇8

关键词:军官;继续教育;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加强军官继续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一)加强军官的继续教育,是国际形势所迫

剖析近几场世界局部战争,一体化联合程度高,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高,指挥手段的自动化程度高,是典型的信息化条件下的高科技战争。我军由于长期处于和平时期,师级以下军官几乎没有参战经历,要直接指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素质上的差距还比较大。这与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与国际战争形势的变化、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是不太相称的。我军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尽快健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军官继续教育体系,使之符合军官的成长需求,与世界各国军队建设发展同步。

(二)加强军官的继续教育,是历史使命所系

“三个提供,一个发挥”是我军新时期神圣的历史使命。胡锦涛主席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新概括,进一步拓展了我军的职能任务,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提高了军事斗争准备的标准,实现了我军历史使命的又一次创新发展。各级军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行动,认真学习研究新任务行动的特点规律,加强再学习、再教育,提高带领部队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质量标准,更好地履行我军的历史使命。

(三)加强军官的继续教育,是战斗力建设所需

现代战争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多类高新武器装备、多个军兵种协同进行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作战半径大、武器装备杀伤力大、战场毁伤效力大。我军如何加强战斗力建设、打赢这场信息化战争,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近年来,我军着眼战斗力水平的整体提升,注重加强军官组训、轮训,使各级军官的指挥能力、组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加强军官继续教育,会更加有利于他们研究解决问题、创新训练招法、科学组织训练,全面提升我军整体作战能力。

(四)加强军官的继续教育,是岗位职责所要

每个岗位的军官都根据我军性质、任务的不同,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目前,我军营以下干部,一般经过初级院校学习培训后,除参加研究生学习、短期轮训的同志外,大部分同志没有机会再学习。这些都是不符合岗位职责要求的,必须加强再学习、再培训,着力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胜任本职的素质能力。

二、军官继续教育机构的基本构建及主要任务

从目前可利用的学习教育资源看,用于加强军官继续教育的机构可分为两种构建:一种是外部构建,另一种是内部构建。外部构建,指的是国民教育体系领域的地方高等学府,国家科学研究领域的科研院所以及对部队武器装备等负责研发、维修的军工企业。内部构建,指的是由中央军委、四总部以及各大军兵种管辖的军事院校,各部队负责本级学习培训的教导机构、学习训练中心以及各军区所属的战役战术演习基地等。这些单位,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学术研究深刻、前沿信息灵通等优势,有利于军官学习新知识、拓展新视野、研究新问题、增长新本领、完成新任务。

(一)外部构建

外部构建主要是三类:一是地方高校。这些院校知识密集度高,是军官学习科学文化的沃土、博览知识的海洋。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军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计算机、外语以及前沿的科技知识等,进一步提升军官的文化素养。二是科研院所。这些单位在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剖解、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以及改革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其主要任务是帮助部队解决军事科技、教育管理、武器装备等方面存在难题的重要力量。三是军工企业。这些单位是部队的技术支撑。其主要任务是为部队提供技术服务和保障,确保各种设施、装备的使用效力。

(二)内部构建

内部构建主要是三类:一是军事院校。应以中级以上院校为主,辅以初级院校。负责军官继续教育的军事院校,在培训上要提高起点,重点在作战指挥、训战法研究、部队新情况新问题分析与决策等方面下功夫,帮助军官提高“合成”素质。二是训练机构。各级的教导大队、教导队、军官训练中心等,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本级部队作战、训练、教育、管理等的需求,通过组建短期轮训班、集中学习培训等方式,帮助军官提高胜任本级指挥的素质能力。旅团以下单位,每年应组织各级主官集训,学习上级军事训练指示,研究本级训练任务。三是演习基地。这是锻炼提高各级指挥员组织大型军事演习或实验任务的重要平台。基地要发挥好优势,着力提高各级指挥员在实践中组织指挥的良好素质。各级要依托演习基地,结合大型军事演习,有针对性地选派军官到基地通过短期代职、随队导调、参与演练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实际组织指挥能力。

三、提高军官继续教育质量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机构要健全

各级党委要把抓好军官继续教育作为党委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下气力抓好。一是主要首长要亲自挂帅。部队首长和政治委员要担当起军官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履行“校长”的职责,切实把军官继续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常抓、常议、常过问,并作为评估各级主要首长政绩的重要方面。二是分管领导要全权负责。各级分管教育、训练的领导要切实履行分管责任,注重发挥机关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参加继续教育同志的管理,及时督促他们真学、真思、真提高。三是教育办公室要专职管理。各级负责军官继续教育的办公室,要专职、专权、专用,制定好教育规划、管理制度、保障措施。

(二)对象要选准

提高军官继续教育质量,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把好“入口关”,坚持“用优秀的,补急缺的,选对口的”,切实达到抓一次学习锻造一批队伍的目的。一是要选优秀的。切实把那些学历相对较高、工作政绩相对较突出、发展潜力相对较大、思想素质相对较好、对部队建设感情相对较深的同志送出去学。二是要选急缺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在薄弱方向上加强,确保部队训练的连续性,战斗力生成的有效性和人才生长的快速性。三是要选对口的。把握“相对一致”的原则,尽可能照顾到军官原所学专业,保持在专业学习上的联接性,避免出现大交叉、大跨度学习,造成人力、财力浪费和学用脱节的问题。

(三)内容要合理

内容要体现前沿性、多样性和实用性。一是要紧贴现代战争的发展趋势。着力在现代战争的发展趋势、作战式样、特点规律等方面求深入。特别是要总结近几场世界局部战争的经验,结合我军新时期作战方针和原则,把科学预测我军未来可能面临的战场态势作为重要学习内容认真加以研究。二是要紧贴遂行多样化任务要求。要着眼多样化军事任务特点,注重加强对行动方法、程序、特点和规律的学习研究,特别是要把如何做好处突维稳、国际维和、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纳入继续教育内容。三是要紧贴部队建设的现实需求。把握部队建设的阶段性特征,重点在推动训练进程、抓好教育管理、解决现实困难、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设计新内容。

(四)保障要有力

各级在军官的继续教育上要注重加大保障力度。一是要保障时间。对脱产学习的军官,不要让他们带着工作去学习;对在职学习的军官,要科学处理工学矛盾,让他们有相对集中的学习时间。二是要保障教员。专职学习培训机构,要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军官继续教育的学习授课;各部队本级组织的集训班、夜校、轮训班,要选拔各专业领域拔尖的人才担任教员。三是要保障经费。各级要拿出专门的学习保障经费。如,参加全国计算机统考、外语等级考试,要报销资料费、报名费、交通费;参加自学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进行各类课题研究的,要报销学杂费,下拨课题费,消除他们的经济顾虑。

上一篇:幼儿园开学安全工作-幼儿园开学安全课下一篇:公司电动车和自行车停放点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