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经典诵读古诗词

2024-05-22

二年级经典诵读古诗词(通用8篇)

二年级经典诵读古诗词 篇1

————优秀古诗

 二年级上学期

1.《汉乐府.江南》 2.《汉乐府.长歌行》 3.《敕勒歌》

4.《登鹳雀楼》王之涣 5.《鹿柴》王维 6.《江南春》杜牧

7.《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8.《古朗月行》李白 9.《早发白帝城》李白

10.《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11.《泊船瓜洲》王安石 12.《别董大》高适 13.《枫桥夜泊》张继 14.《滁州西涧》韦应物 15.《游子吟》孟郊

 二年级下学期

1.《早春》韩愈 2.《渔歌子》张志和 3.《塞下曲》卢纶 4.《望洞庭》刘禹锡 5.《池上》白居易 6.《忆江南》白居易

7.《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 8.《江雪》柳宗元 9.《寻隐者不遇》贾岛 10.《清明》杜牧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12.《蜂》罗隐

二年级经典诵读古诗词 篇2

一、在教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每册语文教材都编有古诗词,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它的知识内容较为单一、枯燥, 背诵起来也较为困难, 大量的名人名言以及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都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 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 诱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 讲述了汪伦用计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并结为好朋友, 临别时, 汪伦踏歌相送, 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 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在教学《回乡偶书》时, 我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布置场景, 并邀请一些学生, 分别扮演诗中的人物, 演一演古诗中的情节。这样一演, 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加深了学生对该诗的理解。

在古诗教学时, 如果整堂课都是一味地让学生朗读和理解诗意, 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甚至失去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对此, 教师可以积极扩展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教学, 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又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内容。比如可选用相同题材的不同诗文, 我在教学描写秋天的诗《赠刘景文》和《山行》时, 就出示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以及杜牧的《秋夕》这几首描写秋天的诗, 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 了解诗人笔下的秋天。在教学《赠汪伦》后, 课上我提供了几首送别诗让学生欣赏、感悟, 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友人》, 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让学生通过品读, 了解相同诗人的不同送别诗和不同诗人的送别诗。通过不同的古诗词阅读学习,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 明确不同的背景所创造出的诗句具有巨大的差异, 并且从内心喜欢诗词, 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更好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下来, 扩大了学生的积累, 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注重平时的日积月累

“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 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 博采众家之长, 才能下笔如有神。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 实现“量”的积累, 才能充分地吸取古诗词的精华, 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可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必须要重视平时的日积月累, 积少成多。如我们就利用每天的晨读、午读时间带领学生诵读, 诵读时我会根据季节或围绕主题选好诗词, 尽量做到先易后难, 有浅入深,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这样学生会感到很有趣, 读诗的积极性就很高。在指导诵读时, 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 帮助学生领会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 体会到诗人创作时所蕴含的情绪,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引发共鸣。此外, 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利用课外时间自由积累, 通过相互交流、展示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积累的兴趣。此外, 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如开展班级诵读、古诗接龙、古诗诵读比赛等, 使得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

三、开展有目的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因势利导, 抓准学习契机见缝插针, 是引导学生诵读积累古诗词的一种好的方法。而选择一个主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积累, 会使学生印象更深, 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都会大有好处。如可积累不同季节的诗词, 可积累有关送别的诗词, 可积累爱国诗词, 也可把同一诗人所写的诗进行归类, 让学生集中学习。比如我们就开展了以走近“诗仙李白”为突破口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 我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李白的资料, 背诵李白的一些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优秀诗篇, 并不断地查找、筛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资料内容。在学生对李白的诗歌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 引导学生按照诗人最常写到的题材——明月、山水、友情将李白诗歌分类, 如:李白与明月、李白与山水、李白与友人。再通过介绍李白, 读一些著名诗人对李白的评价, 讲李白的故事, 交流、展示、朗读、品味李白具有代表性的诗作。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诵读积累李白诗词的积极性, 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 有声有色, 从中更广泛地感受、了解了李白其人的特点, 尤其是李白诗歌的风格——大胆的夸张和奇妙的想象。通过引导学生在吟诵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使他们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 巩固和丰富了资料的积累, 对中国文学史上这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激发了他们进一步阅读以李白诗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诗词的兴趣。这种有目的积累对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如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 对学生来说将会受益无穷。

诵读诗词传承经典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古诗词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30-02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单纯,简单。与之相对的,我国的古诗词是我们文化的精髓之处,不仅蕴含深刻的内涵,意境也相当高远,不仅有对当代民生的思考,也有对后代美好江山的设想。不仅有豪情壮志,也有悲思无法释怀的感叹,拥有大量深刻的人文内涵,这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从小阅读优秀古诗词的好习惯,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举多得。

一、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

(一)语言精炼,情感丰富

学生最初能感受的古诗词的语言美在于古诗词的韵律节奏美。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需要让学生反复的朗诵咀嚼古诗词。这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最注重的就是韵律,平仄声。之后就是五言七律等。正是因为古代诗词家的重视,如今我们在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即使不用唱歌的方式,单就朗读也能够很顺畅,郎朗上口,感受到音乐感和节奏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朗诵古诗词的这一步骤,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古诗词拥有另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炼,直击要害,同时又能让读者产生想象。例如:王安石的《破船瓜洲》中,描写所处环境的美好,春风又绿江南一句话,就表达的淋漓尽致,整首诗用一个“绿”字,就将祖国江南地区的美丽景色表达的透彻。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字,和之前美丽的大好河山相对应,自然的体现出作者的相思之情。全片不过二十字,着眼于“绿”和“还”,生动形象的将景色的美好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体现出诗词的精炼特点。

(二)意境开阔,让人浮想联翩

评价一篇古诗词的优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这篇古诗词的意境。一篇古诗词,就算通体拙劣些,但意境到了,就能比全片华丽辞藻但没有意境的古诗词上一个台阶。意境有三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乃第一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乃第二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乃最高境界。学生能够领悟到诗词中高深的意境,不能够让学生进入作者的角度去感悟诗词,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境界。

例如:在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只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将滕王阁所处的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一句话包含了五个层次的意境,不愧是千古绝句。本句首先是色彩美,晚霞余光,孤鹜深色羽毛,水天一色。其次是动态美,孤鹜在飞,云霞在落,只有天空凌然不动。秋水静静流淌,多么美好的画面。再者是虚实美,秋水依稀倒映出天空的美景,微风吹过,波光粼粼,虚虚实实。然后立体美,在天边,天空和水面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最终是想象之美,在如此美妙的风景中,王勃的思绪又在何方呢?引导学生感受着层层深入的境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意思。

(三)情感丰富,引人入勝

文字生动鲜活的关键就在于注入了情感。通过文字来传达作者的情感给读者,是我们创作诗歌的动力和源泉。没有了情感,只能是死板没有生气的文字,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给诗词注入了情感,就仿佛给木偶注入了灵魂,赋予了它存在的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感悟诗词的情感,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例如:《悯农》这首诗,描绘了农民耕种粮食的艰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是,要感激农民伯伯,要帮助他们一起耕种粮食。

这就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偏差,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就是浅显不到位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问学生,为什么要描绘农民伯伯,学生们回答种田太辛苦。我接着问,农民伯伯辛苦种地是为了干嘛呢?学生们回答是为了给我们粮食吃。最后我问,那么我们有更好的方式维护他们的劳动吗?学生们得到最终的答案,要珍惜粮食。这首描绘农民的诗歌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才得以流传,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正确的情感,对诗歌有正确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古诗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刚开始接触古诗文的时候一定要多读多背。能够流传下的诗词都是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学生在不断的背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形成我们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对民生的思考,对朋友的一诺千金等,优秀的文化能够在大量的背诵中得到传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背诵古诗词。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早读课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经验,带领学生多次通读一篇文章,学生凭借良好的记忆力可以自然的将整篇文章背诵下来。因此,我们只需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通读,学生自然就能够将古诗词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烂熟于心的古诗文进行思考探索,做到真正的理解。唯有了解背上的古诗词,学生才能够将之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才能够有效的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让学生有效的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教师肩负的最重要的使命。让学生通读烂熟于心是古诗词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方式,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背诵,理解,转化。传承中华文化,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二年级经典诵读古诗词 篇4

1、同学们,诗人与这些过往的人群“相顾无相识”,你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吗?(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无依寂寞。)

2、当诗人看到这层林浸染秋色,人们牧马放羊,如此悠然自得。你猜一猜诗人他在向往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向往那种恬静、舒适、安逸的田园生活。)《早秋》 发现大观园:

2、“淮南一叶下”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意思,诗人在此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藏有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我是小诗人:

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红叶、落叶、花开)第二课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问题导学:

1、“相留畏晓钟”说诗人与朋友在相互挽留,害怕听见敲响天亮的钟声。诗人在害怕什么呢?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诗人害怕与久别重逢的朋友又要再次的分离。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深情厚谊,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终南山》 发现大观园:

1、我发现诗人用“近天都”、“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写出了终南山的特点。(高大、壮观、雄伟的特点)

我是小诗人:A、冬自夜结束,年后白又长。B、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选择:B 第三课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问题导学:

1、同学们,“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这两句写出了春天的美景,诗人有没有心情去欣赏这些呢?在“新岁独思家”这句里,你能体会到诗人在向我们诉说自己内心的什么感受吗?(没有,诉说自己在途中孤寂思家的感受)练一练:《春宿左省》 发现大观园:

2、我发现原来诗人“不寝”是有原因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如果你是诗人,你会这样吗?(不寝的原因是:因为明晨上朝有重要的事情上奏)我是小诗人:忽逢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正发花。“青鸟仙桃” 第四课 《晚晴》 问题导学:

1、同学们,你们知道“人间重晚晴”这一句中,“晚晴”为什么值得珍重吗?(它使为雨所苦的万物得以滋荣繁茂,获得温暖与阳光.)

2、读完这首诗后,你认为诗人李商隐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呢?(积极乐观)《蝉》

发现大观园:

1、我发现从描写蝉的“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这几个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怨之深,恨之重

2、同学们,诗人由蝉因此联想到了自己,他想借助于蝉表达什么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吧。(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池上早夏》 《池上早夏》 【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第五课 问题导学:

1、空可以感受到作者游历破山寺时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两句诗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前一句为后一句作铺垫,更显出了山中钟磬声的特别、悠远。发现大观园

1、诗中的景物:草径 荒园 鸟 池 树 月 门 桥 石 云

2、读完了诗,我知道了诗人还来此处的原因: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第六课 问题导学

作者觉得此处“自可留”原因是: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

诗中寄托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发现大观园

1、读完本首诗,我知道了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象。

2、眼前壮阔的景象不禁让诗人想起了自己命运坎坷报国无门,国家前途令人堪忧。我是小诗人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第七课 问题导学

1、略

2、如果你是王维,看着积香寺的景色,心中感觉山中如此清幽,那回荡的钟声衬出古寺的遥远,心灵是如此平静。发现大观园

1、作者登上吴公台是在秋天。世事变化,可吴公台给诗人留下的印象是: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2、读完此诗,我感受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的诗句:惆怅南朝事,长江独古今。我是小诗人

青山郭外斜。还来就菊花。第八课 问题导学

1、万象更新,他乡的美景给作者留下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美景的独特印象。

2、但作者在春光满地是不能归乡,心情无限惆怅,更添伤感。诵读小擂台

本首诗韵脚字:闲、还、山、关 发现大观园

1、读完本首诗,我仿佛看见了车马徐徐前行,暮鸟飞回巢中,听到了溪水潺潺流向前方。

2、作者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第九课参考答案 学一学

1、诗中的“衰草”、“寒云”让我们感受到了离别时的那种悲凉心情,还有哪些描写让你有这种感受呢?赶快到诗中去找一找,并把它们圈出来吧。(暮雪)

2、“掩泪空相向”,李端已经远去了,掩面哭泣也是徒然,你猜猜,诗人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可能想到自己悲凉的身世,想到在这**的年代,不知何时才能与朋友再相会等。)发现大观园

1、同学们,下面是明明对这首诗的一些理解,请帮老师判断一下,他的理解对吗? A、“青山空复情”这句诗,表面上看起来是写青山舍不得严武离去,其实是诗人自己舍不得严武离去。(√)B、“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独”让我感觉到严武离去后,诗人突然觉得很孤单,没有了依靠;“寂寞”和“残”又让我觉得,诗人心里很惆怅、很凄凉。(√)

2、如果你是杜甫,当你送走了多年来一直帮助你,并让你过上安定日子的好朋友时,你此时会是什么心情?(不舍、凄楚、惆怅之类。)当你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可能会想:严武走了,他以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照顾自己了;今日一别,不知今后是否还能遇上像严武这样对自己知遇至深的官员,等等。)我是小诗人

原来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都有它们固定的位置。我能把《饯别王十一南游》的颈联“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颔联“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送回它自己的家。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州上,相思愁白苹。第十课参考答案 学一学

1、“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重”和“迟”写出了船帆和鸟的羽毛被雨沾湿显得重而行动迟缓的特点,从这一描写中,我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惆怅迷茫的心情。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韦应物,老师就是那个要在暮雨中离去的李胄,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呢?(依依不舍之类的话都可以。)发现大观园

1、诗人用“离离、枯荣、烧不尽、吹又生、远芳、晴翠”,写出了古原草生机勃勃的特点。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人把萋萋芳草写得饱含惜别深情,是想表达什么呢?(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我是小诗人

我能根据所给出的对子,把诗句补充完整。“青”对“碧”;“户”对“家”。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唐】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第十一课参考答案 学一学

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友人挥手告别了,李白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但他没有直接写自己此时的感受,只写了班马的表现,他想借马鸣表达什么情感呢?(对友人的不舍与眷恋)

2、同学们,以下哪个情景,可用“浮云游子意,落日古人情。”来抒发你的情感?(B)A、放学途中,你与学前班的同桌偶遇。

B、你的好朋友告诉你,他要随父母到外地去上学。C、你到机场去送外公、外婆去欧洲旅游。发现大观园

1、站在长安城外,根本看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风烟望五津”呢?(是想通过夸张的手法,让友人觉得既然五津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行,也就无需悲伤。)

2、我发现“送别诗”不但能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还能表达劝慰勉励之情,那么王勃是怎么劝慰杜少府的呢?(“海内存知己,天涯落比邻。”)如果你是杜少府,你现在听了王勃的这些话,你的心情会怎样?(会变得更乐观)我是小诗人

下面这首送别诗有一个字看不清楚,请你先读读诗,再看看它压的是什么韵,想一想,选哪个字才是最合适的呢? 送人东游 【唐】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回、还、归)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第十二课参考答案 学一学

1、下面对诗句“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A、诗句写的是友人装备精良,英姿飒爽的形象。B、诗句写的是诗人自己装备精良,英姿飒爽的形象。C、诗句写的是诗人年轻时所向往的形象。

2、“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是诗人设想友人长年驻守边疆,必然会产生无穷的思乡愁绪。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爱护。发现大观园

1、在这首送别诗中,朋友将去之地是安西。从诗句“心事一杯中”中,我发现送别时,诗人与朋友正在饮酒,从心事、离魂、惆怅等词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而诗句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则让我体会到诗人在鼓励朋友放下个人惆怅之情,振作为国立功。

2、“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你觉得此时此刻,诗人会有哪些“心事”呢?(略)我是小诗人

我能根据根据律诗“起”与“合”的作用,正确分辨起联与合联,并把它送回相应的位置。①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唐李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第十三课 学一学

当诗人看到春天伴着新年的太阳来到的时候,不禁感叹时光似水。此时,作者虽然身在北固山,可是心却飞回到了家乡。你从哪两句诗中能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心情呢?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试一试

3、小朋友们,你能根据诗文,将诗句的平仄符号补充完整吗?仔细观察自己画的平仄,在诗的上下两联里,作者遵守了律诗的“对”的规则吗?

(平仄符号略)在诗的上下两联里,作者遵守了律诗的“对”的规则。发现大观园

1、诗人站在江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作者看到的景物后面的括号里画上

。落叶()大雁()小船()江水()北风()云()

2、上面哪些词流露出了作者凄凉伤感的情绪?(落叶、大雁、北风、船)

3、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也有作者对于自己前途一片迷茫的愁绪。你知道我是从哪体会到的吗?

迷 津 欲 有 问,平海 夕 漫 漫。我是小诗人答案: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第十四课

我是小诗人:C、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因为上下联中两句诗要遵守对的规则。第十五课 学一学

1、作者被贬谪天涯,又逢新年,该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人啊!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2、从题目看是作者新年思乡的诗,可为什么最后要以“长沙傅”自比呢?(诗人以贾谊自比,表达了对身受的遭遇的愤慨。)试一试 诵读小擂台

3、填一填。你能将下面的平仄填写完整吗?你是最棒的!对

五言律诗中“对”的形式还有我哦,咱们到其它单元的古诗中找找吧!对

发现大观园:

1、诗人站在山岭上,看到了哪些景物使他心生愁苦呢?你能在诗中圈出来吗?(略)2、“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诗句中诗人用“陇头梅”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那么下面的这几句诗中,诗人又是借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A、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雁)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

C、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落叶、雁、北风)我是小诗人: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第十六课 学一学

作者对故乡恋恋不舍,觉得水都是那么多情,不远万里漂送着行舟。其实,在作者眼中心中,故乡的一切都充满了情感,你能试一试吗? 仍怜故乡,万里送行舟。(学生能够填上的表示事物的词,还要注意填上的字是仄声字)试一试 我的发现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写的是清晨刚上路时的所见,但作者此时内心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诗句“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表达的就是作者这样的情感。我是小诗人

你能把下面几句诗的平仄标好吗?再看看哪两句诗能成为上下联,将它们用线连起来。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2、小朋友们,通过一单元的学习,你们不但认识了“我”——律诗的“对”,而且我们还成为了好朋友。试一试,你能写出“我”的下联吗?加油!(注:平起首句入韵)

○○●●△,●●○○△。●●○○●,○○●●△。○○○●●,●●●○△。●○○●,○○●●△。第十七课参考答案 学一学:

塞下曲六首(选一)

1、同学们,边塞生活条件如此艰苦、恶劣,但将士们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从中感受到他们都具有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保卫国家,奋勇杀敌的雄心壮志)

2、“宵眠抱玉鞍”可以换成“枕”、“睡”吗?为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 “抱”字,体现出战士们夜间警备的情况,似乎只要有风吹草动,将士们就会一跃而起,抱上马鞍,跳上马背,与侵略者搏斗。2“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同是也表现出将士们生活的艰苦。)练一练:

1、同学们,从“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这两句诗中,你知道因战殉国的将军在是个怎样的人?(深受战士们的爱戴,威震边疆的名将)

2、那些曾经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功勋被黜”并“遣黄龙”时,他们的心情如何?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将士,你的内心又会怎么想呢?(仰天痛哭,悲痛不已)我是小诗人:

孤灯之下听到楚地号角凄怆;西边一钩残月巳经落下章台。____ ____ ____ 楚角,____ ____ 下章台。(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第十八课 问题导学

读了这首诗,诗中动感的词语是:出 来 诵读小擂台

二三两句粘的格律:○○●●○。○○●●●,发现大观园

1、读完这首诗,我眼前出现了一些景物:秋风、落叶、水波、常山、亭。

2、我发现最能体现诗人的内心想法的诗句: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第十九课 学一学

1、“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是写将军傍晚猎罢回营的情景。从“忽过”“还归”这两个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将军此时的心情如何呢? A、狩猎已罢急切回营的心情。()B、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2、将军回首苍茫暮色中的猎场,是在回味狩猎时的欢乐?还是另有所思呢?(略)我是小诗人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萧瑟的风吹动树林,让人感觉更加寒冷。正在军中的高堂之上举行的宴会,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第二十课参考答案 学一学

1、“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描写了大军追亡逐北,直插敌人腹地的战斗场景。你能用自己的话详细描述一下这种场景吗?(略)你从诗人的描述中感受到了什么?(将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同学们,从“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誓言中,你觉得诗人是个怎样的人?(誓死报国的人。)由此又想到了身边的哪些人呢?(军人、警察、志愿者等等)发现大观园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明白了,苏轼为什么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能用自己的画描述这壮观的画面。”(略)

2、王维以“征蓬”和“归雁”自比,说自己像会飞的蓬草一样离开“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他这样写想表达自己怎样的心情呢?(激愤、抑郁)我是小诗人

下面这首诗的第五句看不清楚了,这句诗就藏在下面两句诗中。我能根据律诗相粘的规律找到它,并把它送回家。①润物细无声②阴岩常结晦 ●●●○○○○○●● 至分水戍 唐骆宾王

行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三年级经典诵读之古诗词必背目录 篇5

三年级(上)

一、必背古诗

1、《游子吟》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渔歌子》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塞下曲》唐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5、《望洞庭》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浪淘沙》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7、《赋得古原草送别》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8、《已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望月怀远》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山居秋暝》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冬夜读书示子聿医》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4、《月夜》唐 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5、《鸟》唐 白居易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16、《易水送别》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二.

《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xīn)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经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shù)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bó),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经第一章》)

《中庸》节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zhōnɡ)。发而皆中(zhònɡ)节,谓之和。中(zhōnɡ)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zhōnɡ)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zhònɡ),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dǔ)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

三、必读书目

1.《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英] 帕•林•特拉芙斯/著

二年级经典诵读篇目 篇6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 维 2.静夜思„„„„„„„„„„„„„„李 白 3.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 白 4.望庐山瀑布„„„„„„„„„„„„李 白 5.赠汪伦„„„„„„„„„„„„„„李 白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 7.早发白帝城„„„„„„„„„„„„李 白 8.望天门山„„„„„„„„„„„„„李 白 9.别董大„„„„„„„„„„„„„„高 适 10.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 甫 11.春夜喜雨„„„„„„„„„„„„„杜 甫 12.绝句(迟日江山丽)„„„„„„„„杜 甫 13.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 甫 14.枫桥夜泊„„„„„„„„„„„„„张 继 15.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

第一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作品简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第二首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作者简介:李白(公元701-公元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作品简析:《静夜思》是李白的作品。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含蓄无穷,历来为人传诵。本诗流传广泛,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第三首 古朗月行

李 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鸟,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作品简析: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第四首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品简析:《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第五首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品简析:《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第六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第七首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品简析:《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第八首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品简析:《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第九首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简介: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作品简析: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这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第十首 绝 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被今人誉为“诗圣”。杜甫一生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作品简析: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十一首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品简析:《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第十二首 绝 句(迟日江山丽)

杜 甫

迟 日 江 山 丽,春 风 花 草 香。泥 融 飞 燕 子,沙 暖 睡 鸳 鸯。

作品简析:《绝句·迟日江山丽》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一首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这首五绝,诗人着意传达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第十三首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

杜 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作品简析: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首先,诗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 ”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第十四首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人。生平不甚可知。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进士,曾担任过军事幕僚,后来又做过盐铁判官,也属于幕僚职务。唐代宗大历年间担任检校祠部郎中,祠部负责祠庙祭祀、天文方面的事。《唐才子传》中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提到他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

作品简析:《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第十五首 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年),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二年级经典诵读古诗词 篇7

多年来, 我校一直秉承创新教育的理念, 致力于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我们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的创编和有效落实, 引领师生共同感受诗情, 吟诵诗音, 传承诗韵, 自主创新, 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力, 挖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潜能, 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 提高人文素养。

一一、教材的主要特色

《经典古诗文诵读》是在我校十多年来坚持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我校创新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 内容是在完成新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的基础上, 由学校教师精选的经典古诗文。我校校本教材强调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长时间的诵读实践来进行语感训练, 使古诗文学习过程不仅成为学生语感形成的过程, 成为学生自主建构言语意义、涵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 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积淀与传承的过程。

本教材按年级共分六册, 每册十篇古诗文。每篇古诗文都配有与其相对应的背景图画和“诵读提示”, 便于学生在情境中自主阅读, 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思考与实践”是我们本着创新教育的理念,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状况, 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特别设计的、侧重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思考与练习题, 最能体现这一课程设计的独到之处。其特点是:

1.选择性。

即每篇课文的诵读思考与实践题目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喜好自主选择完成, 教师不做硬性要求。

2.开放性。

问题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着重启发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 走近作者和他的相关作品以及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 从而激发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热爱, 自主积累, 开阔眼界, 丰富精神世界,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例一】《月下独酌》的第二题:诗人虽然把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 但是字里行间却不难看出他的“独”。为此, 我想把自己的理解对诗人说一说。

【例二】《天净沙·秋思》的第三题:我想查阅资料, 了解一下马致远的生平, 诵读他的其他作品。

3.综合性。

问题的设计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法, 通过不同途径理解古诗文内容, 在吟诵经典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例一】《将进酒》的第三题:感受着诗人的豪气, 我不禁想尝试把这首诗配上适当的曲子唱出来, 与大家分享。

【例二】《天净沙·秋思》的第三题:这首词句句如画, 让我们一起试着结合自己的想象为它配上一幅画。

4.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古诗文特别适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以, 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诵读思考与实践”中设计了给诗加“腰”、仿写、改写、续写等练习题。

【例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第三题:结合感悟, 我们可以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把这首词改为一篇语言流畅的记叙文。

【例二】《天净沙·秋思》的第二题:请给这首词加“腰”, 使其更生动。

二二、课程的实施

为了使校本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我校采取了大课和小课相结合, 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课外文学社团、文学沙龙以及走进经典主题论坛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校长、中层领导和教师带头吟诵和创作诗词, 并走上讲坛。学校期末语文考试分A卷和B卷, B卷专门考核学生古诗词诵读情况, 考核结果记入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性的学习、交流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顺利实现了小学毕业完成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 提升积累60首的目标。

(一) 教学得法, 倾情吟诵

课堂教学是古诗词诵读的主阵地。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 并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是我们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原则。下面简要介绍我校中高年级古诗文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实施策略。

1. 读题质疑知诗人。

古诗文的语言极为精炼, 它们的创作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或源于战乱, 或源于隐居, 或源于离别, 表达了作者在某种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情怀。我们把“将学生引入诗词创作的背景, 缩小与古人时间上、认识上的差距”作为古诗文诵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学伊始, 可以让学生交流从诗文题目、作者、背景中获取的信息;然后, 让学生猜测作者要写什么, 会怎样写。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情境, 明确作者所抒发的真情实感。既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2. 读通诗句晓诗意。

在古诗教学中, 诵读是理解的基本前提。诵读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通过读通顺、读明白、读出韵味几个环节来完成。在诵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和难点词句, 借助“诵读提示”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凭借已有的言语积累潜心品味, 细心感悟, 形成语感, 以获得言语运用的感性经验和深刻的理性认识。切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这样只会让学生感觉单调和乏味, 同时也破坏了古诗文的整体性和美感。

3. 会心吟诵得诗韵。

苏东坡曾言, “三分诗七分读。”有感情地诵读, 读出自己对诗文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的理解, 读出诗的韵味, 是诵读的最高境界。古诗文往往意境深远,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要想读出诗词的韵味, 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使诗文描绘的景象在其头脑中浮现。这样, 学生就会对诗境理解得更深刻, 感情体会得更深入, 进而能够会心吟诵。在此基础上, 将诵读的抑扬、快慢、强弱融入其中, 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心境的理解也会不断提升, 达到“会心”的目的。这样反复诵读, 达到心口合一的诵读境界, 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 不知不觉间就会与作者心意相通, 并得其神韵, 语感也就产生了。

4. 拓展积累尝创编。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积累既能让学生吸取精华, 体会魅力, 又能把这些收获运用到阅读写作中去,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中得法, 并通过一首诗或词的学习, 归类拓展同类作品或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力图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把学生带进经典古诗文殿堂的同时,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诵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后, 引导学生诵读杨万里的《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汉乐府《江南》等与莲花有关的诗词;诵读李白的《将进酒》后, 根据学生喜爱编歌的特点, 引导学生将这首诗配上喜欢的曲子唱出来。这样的方式比简单的读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抓住古典诗文的创新点,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兴趣, 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创编, 是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一直尝试的教学手段。例如给诗加“腰”、改写、仿写等。孩子们在读写结合的学习环节中进一步领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发挥想象, 自主创编。教师也主动写下水诗文, 和学生一起在语文实践中感受创作的快乐。

(二) 快乐实践, 诗韵飘香

除了课堂教学主渠道, 每周四、周五早晨, 10分钟形式多样的古典诗文诵读小课已经成为我校校本课程的一个亮点。此时, 有的班播放古诗文朗诵的光盘, 有的班由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诵读诗文, 还有的班开展诸如吟唱诗文、游戏诵读、诗文配画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在诵读时间, 我们还为学生播放歌曲, 让孩子们随着优美的旋律诵读古诗文。我们还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景引领学生感知诗文内容, 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配画活动,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低年级孩子喜欢游戏, 我们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诵读。孩子们边诵读古诗边做肢体操, 其乐融融。对高年级学生, 我们开展了“百篇、千句、万词”的日积月累活动。活动从学生每天踏进校门时就开始了。不论是在校园中做值日的、还是刚进校园的学生, 都能听到从LED展示屏传来的、由在我校举办的古典诗词诵读竞赛中获奖的同学录制的配乐朗诵。每当这个时候, 很多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模仿朗诵, 并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很多作品。

每个班级的教室板报上, 都专门开辟了“古诗文园地”, 摘录古诗文, 诗配画, 发表诵读体会, 内容丰富多彩, 校园可谓“诗情涌动, 诗音绕梁, 诗韵飘香”, 学生积极地参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 实现了“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 得到古文化的浸润, 丰富自己的语言, 进而实现了“质“的飞跃。我校成立了各种文学社团三十余个, 都有各自的特色刊物。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种朗诵、作文比赛, 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提升。

二年级经典诵读古诗词 篇8

关键词:诵读经典诗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在各学校广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背景下,很多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加强经典诵读对培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加强经典诵读既有助于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更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文化的逐步提升,也为学生未来的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注重诗词环境创建,突显人文魅力

美感往往都是与美丽、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以及轻松、愉快的情绪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各学校应注重诗教活动整体环境的构建与优化,从而让教师乐于接受,也让学生乐于诵读。对此,学校应对现有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并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去营造和谐、轻松的古诗导读氛围,然后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去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带领学生更自然的融入到诗词经典的意境当中,并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交流更好的体验美的情趣、接受美的熏陶,真正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对此,教师可以在班级墙壁上张贴一些较为经典的古诗文,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诸多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名言警句。这样学生只要一踏进教室,抬头就可以看见诗词,并置身于浓郁的古诗氛围当中,并从中体会到经典诗词那种独特的人文魅力。身处于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经过不断的熏陶与感染,能够促进学生诗歌学习兴趣的不断增强。因此,在设计、组织各类经典诗词诵读活动过程中,其教师应在全面考虑学生兴趣爱好与文学素养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采用更新颖、灵活的教学策略来呈现人文魅力,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二、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感受人文精神

每个学期学校都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五次以上的古诗词诵读比赛,且以接龙、必备、表演等多种题型来进行,以此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具有的独特魅力。同时,每个月教师可以整合现有条件与力量,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古诗词书画作品展,引导学生有机整合诗词、书法与绘画,让学生不断接受美的熏陶。通过组织诗配画等活动,引导学生精选、合理的划分自己喜欢的古诗,并带配上适合的图画,或者是以小组的形式,制作成相应的手工制品,通过生动鲜明的图画来呈现那浓郁的诗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知识竞赛,内容不仅要涉及到作者、作品背景,还要包括作品风格与艺术手段等内容。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篇目在欣赏的基础上,给予恰当创新,与音乐、图画,以及舞蹈等巧妙配合,在班级内组织组织学生开展表演、演唱的等竞赛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试着编排《赠汪伦》《春江花月夜》等表演。通过这些活动的编排与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古诗的已经有更好的领略,也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通过更新颖、多样化的形似来接受经典诗词的熏陶,从而对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有更好的体会,因此,在教学培养中,为了给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创造良好条件,其教师应充分重视起多样化活动的组织。

三、加强经典诗歌诵读,增强人文素养

优秀经典诗词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人文底蕴,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通过呈现更高尚的情操、远大且美好的理想,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来熏陶感染每位学生。

例如:在讲解陶渊明的田园诗过程中,就可以带领学生去深入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悠闲、恬淡;而在学习边塞诗中,又能够带领学生去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那种壮丽与魅力;在带领学生分析送别诗中,还能够引导学生真切的体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那种真诚与友情。等等,因此,在教学培养中,其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以及认知发展需求,积极组织学生诵读经典诗词,让学生在古诗词的不断熏陶中,真正爱上古诗词的诵读,且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经典古诗词诵读的安排,可以运用蕴含高尚道德文化价值的古诗词,来全面、深入的开发学生智慧与文学学习潜力,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更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真正实现以文育人的教育培养目标。

四、结语

总之,积极开展靈活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不仅能够全面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也能够将学生健康向上的青春风采、文化面貌充分展现出来,从而使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语文综合学习、应用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严宝银.读经诵典提高人文素养--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探微[J].考试周刊,2014,(45):34-34,35.

[2] 张辉.诵读经典古诗词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J].新作文(初中版),2015,(9):6-6.

上一篇: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结业下一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