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模式

2024-08-24

新农村建设模式(共8篇)

新农村建设模式 篇1

农村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安阳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新农村社区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各地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产业支撑,稳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四个整合”,打造一个服务圈,积极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四个整合是:一是对工业发达的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周边的300个左右村庄进行整合,规划为100个左右的新农村社区;二是对市区近郊近270多个村庄进行整合,规划为100个左右新农村社区;三是对县城周边以及工业较发达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进行整合,建设新农村社区;四是对深山区、高山区等不适合居住的村庄进行搬迁整合。一个服务圈是:对广大经济较为薄弱的平原农区,突出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大村、中心村建设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气、讯、学校、医院、文化大院、大型超市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构建半径两公里生活服务圈,引导服务圈内中青年农民逐步到中心村就业居住,同时对边远农村限制宅基地审批,促使具备条件的农民到社区安家落户。围绕上述四个整合、一个服务圈建设,安阳各县(市)区坚持工业发展集聚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城乡建设一 1

体化、乡村卫生清洁化、公共服务社区化、组织文明规范化等六个方面整体推进(即“六位一体”)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区,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

1、产业集聚型。对于9个省级及一批市级产业集聚区周边地区,通过村庄整合和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以产业带动农民就业,以农民就业推动人口集中,同时将村庄整合腾出的土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滑县新区锦和苑、林州市陵阳镇南辛庄村等地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滑县产业集聚区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争取银行新民居贷款、农户自筹等多方筹资,将18个行政村整合为一个新农村社区——锦和苑,规划新村可容纳2万人,占地由4251亩减少为1676亩,腾出建设用地2575亩,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同时将18个村的1.7万亩耕地按每亩每年700到1000斤小麦的价格和15年期限进行集中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从而使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产业集聚区目前入住企业147家,可以解决1.1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新村还规划有创业园区,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社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零距离就业转移,依靠企业务工和土地收益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2、城郊带动型。主要特点是发挥紧邻城市的优势,依托工业和商贸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林州市龙山街道西街村、龙安区田村街道南田村的建设是这方面的典型。

林州市龙山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包含7个自然村、5700口人,共

有各类企业近100家,2009年销售收入10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余元,该村利用位于林州近郊的区位优势,规划整合后新社区可容纳1.7万户、5万余人,占地由4000亩减少为1000亩,可腾出3000余亩宅基地,通过村民参与和市场化运作,依托传统铝制品、不锈钢等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餐饮娱乐、中介销售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林州新的商业中心,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解决群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龙安区田村街道南田村是省级示范村,位于安阳市南15公里,紧邻107国道、京广铁路和南水北调运河,交通较为便利,辖区内有运作成熟的两个大型企业---豫北金铅和三丰铜带,两公司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且经济效益也较好,南田村依托这些经济建设项目,整体搬迁至新址,规划建设南田新村,以产业为支撑,走工业发展集聚化的道路,建成后村庄占地面积将由现在的750亩减少为238亩,可节约土地512亩,让一个原本零散的村庄紧紧围绕在企业周围,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为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向着规模化、聚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平原农区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广大平原农村分散地带以“六位一体”为目标,重点培育中心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向周边两公里延伸公共服务,逐步打造一批“半径两公里服务圈”或“步行20分钟生活圈”。滑县白道口镇滨河新村示范村建设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

滨河新村位于全国产粮大县滑县东北部白道口镇政府驻地,地处平原,涉及白道口、西英公2个行政村,共有1523户、6806人、5800

亩耕地,计划用三年时间对示范村分三期进行建设,整合后可满足7000人居住,占地面积将由2230亩减少为900亩,节省土地1300余亩。他们利用自筹、借贷、社会引资、开发商垫资等多种方法,解决示范村土地征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同时努力争取上级整合支农扶农资金,协调银行资金,对农户实行3-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用于建房,目前汽车站、计生服务中心、文化站主体楼、医院病房楼等公共服务项目已竣工,投资280万元24个班规模的中心小学正在建设中,总投资2500万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容纳100家商户的供销商业小区通过招商引资也已建成,平均日客流量接近2000人次,年可实现销售额近亿元。在平原农区通过重点培育中心村建设,既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可减少政府财政对分散各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的重复投入,将成为集健身娱乐、医疗保健、文化教育、舒雅民居等为一体的环境绿化、庭院美化、生态优化的城镇化现代居民小区,并对带动周边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地引领示范作用。

4、企业带动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依托企业大型建设项目,周边村民通过入股、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交由企业管理使用,并解决村民的土地收益分配、就业、住房、社会服务问题。省级示范村龙安区龙泉镇九堰中心村的建设走的就是这条路子。

九堰中心村依托河南超越集团王家岭煤矿,将矿区周围的七个行政村合并成一个大社区,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按照传统模式建设矿山,矿山与农村、矿工与农民是两对天然矛盾体,常常发生利益纠

纷,直接影响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企业带动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路子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达到农民、企业、国家三方满意。目前,超越集团已与当地农民和农村组建了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矿业农庄有限公司。矿业农庄以矿业企业和矿区农民作为平等主体,以资源、资产、资本为纽带,实现股东、工人、农民等多种身份为一体,以合资方式解决农民土地稳定收益问题,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以合作方式解决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以培训方式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总体概括为“333”工程,即围绕合资、合作、培训3个方面开展工作;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做到农民、企业、国家三方满意。旗下矿业农庄“果-草-禽”示范园,把龙泉镇的养殖业与花卉苗木产业进行整合,实现“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拉长养殖与花卉苗木的产业链。项目规划占地5000余亩,计划投资1亿元。目前流转土地2000余亩,投资1000余万元,栽种薄皮核桃、金柿、海棠等果树24000余株,播种紫花苜蓿1000余亩,饲养柴鸡20000余只,修建园区道路3公里,餐饮区、专业育雏场已建成,旅游观光型新型农村已见雏形。

5、移民搬迁型。这种模式主要整合地处偏僻、规模较小、经济薄弱、配套设施无法覆盖的规模较小的自然村或不适宜居住的深山区村庄,动员农民移民,将整村迁移到地理位臵相对较好的村庄。

实行移民搬迁,通过在工业发达地区建设高层为主的新农村社区,解决企业用工的农民就业,同时实行退耕还林,加强生态建设。移民新村均以企业为依托,有力地促进新农村社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

就业,实现产业与人口有机融合,二产与三产良性互动,努力做到安居和乐业的有机结合。林州市陵阳镇南辛庄安臵点距林州市区4公里,紧邻河南省仅有的2个县级国家经济开发区—陵阳镇经济开发区和全国最大的汽车配件基地,该区工业发达、集体经济实力雄厚,但劳动力不足,外来劳动力又不稳定,是搬迁群众实施搬迁后实现再就业的理想区域。为此,林州市在建设陵阳镇南辛庄社区时建立搬迁扶贫基地,实施跨乡镇搬迁,将居住在石板岩乡、任村镇等北部乡镇的山区贫困群众175户700人(其中,搬迁扶贫125户500人,生态移民50户,200人)搬迁到陵阳镇南辛庄安臵点,一方面解决山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妻难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山区贫困群众治穷致富从根本上夯实了基础,加速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再一方面解决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功能。

新农村建设模式 篇2

一、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积极研究制定扶持政策

(一)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市散办会同各区、县散办组成农村推散调研组, 深入淄博市5区3县的多个乡镇和农村社区, 实地了解农村建设和水泥的使用现状, 了解农民对散装水泥的认知程度。从调查情况看, 一是在经济比较发达、新农村建设步伐比较快的地区, 村居建设和水泥使用情况由分散趋于集中。在调查中了解到, 桓台县马桥镇在全市率先实施“合村并点”, 由镇政府统一规划, 集中开发建设农村社居, 水泥使用变得相对集中, 以企业直接供应为主;二是在偏远山区或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农民建房仍以分散自建为主, 多用袋装水泥, 农村百姓对散装水泥的认识比较陌生, 散装水泥销售网点较少;三是小型水泥制品企业, 由于一些预制产品如预制楼板等被淘汰, 生产萎缩, 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四是方便实惠的小型简易商品砼站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欢迎。

(二) 出台落实推散政策。

在经过深入农村调查摸底, 比较全面地掌握农村建设和水泥消费情况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农村推散政策, 为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奠定基础。2008年7月,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意见》 (淄政办发[2008]89号) , 对全市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工作原则和任务目标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要求。提出以乡镇为依托, 建立完善农村推散市场网络。同时, 制定了农村推散具体扶持政策。经批准在农村改建或新建的散装水泥销售示范点, 可从市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中补贴3000元, 从区、县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中补贴1000元;对于新设立的散装水泥配送站, 根据销售量从市、区县两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中补贴10 000~30 000元。对推散大户给予重点奖励。到“十一五”末, 全市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站和销售网点计划发展到80个, 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地区散装水泥销售网络布点工作, 争取全市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25%。

2009年5~6月份, 市散办按照淄博市《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意见》精神, 会同市财政局和各区县散办组成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检查验收组, 对全市选取的40余个重点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进行了集中检查验收, 对符合标准要求的29个销售网点给予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扶持, 发放专项扶持资金达14.6万元。

二、创新宣传形式, 让政府的声音深入到每一个乡村和农户

(一) 采取多种宣传形式, 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针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百姓对散装水泥缺乏认识和了解的实际情况, 全市各级散装水泥管理部门在广大农村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散装水泥宣传工作, 通过农村电影、电视广播、墙体广告、悬挂条幅和散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发展散装水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介绍发展散装水泥的好处和政府优惠扶持政策, 通过宣传增强农村百姓的节约环保意识, 引导农村百姓使用散装水泥。

(二) 借助电影下乡平台, 宣传工作深入农村。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国家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淄博市计划实现每村每年每月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淄博市散办抓住时机, 与市电影公司合作, 借助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 将散装水泥宣传工作深入到农村地区, 首次将动漫宣传片《三毫用散记》经技术处理后搬上电影银幕, 以生动形象的卡通人物和简单易懂的散装水泥销售使用形式, 将农村“推散用散”的好处和意义介绍给农村百姓。在放映的同时, 现场悬挂“散装水泥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条幅, 发放散装水泥宣传单。通过电影动画和宣传单详细介绍政府对发展散装水泥的优惠扶持政策, 指导农民如何设立散装水销售站点, 储存、使用散装水泥和搅拌混凝土的注意事项, 购买散装水泥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的好处等。初步确定1年放映1万场, 3年放映3万场。2009年上半年, 已在3104个自然村放映和悬挂条幅3100场次, 现场向农村百姓发放宣传材料50 000余份。

各区县散办在市散办的统一组织协调下, 发挥自身优势, 以不同形式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张店、桓台、高青、高新区等区、县散办借助和节能办合署办公优势, 将散装水泥和节能宣传工作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本区、县报刊、电视和墙体广告等形式大力开展农村散装水泥宣传工作。沂源县散办投资1万多元制作了1000多块散装水泥宣传牌悬挂到本县各个村庄, 将宣传工作做实做细。

(三) 为企业农户牵线搭桥, 宣传工作一举多得。

借助电影下乡这一创新性的宣传形式, 不仅将政府发展散装水泥的声音传递到各个乡村农户;同时也搭建了一个农户和散装水泥管理部门沟通联系的桥梁;还为水泥生产企业提供了一个宣传自身的平台, 可以说宣传效果一举多得。自2009年初, 散装水泥宣传工作随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下乡以来, 本市淄川、高青等区、县的许多农民群众, 通过散装水泥宣传, 知晓政府发展散装水泥的惠农政策和了解到有的农民通过多年经营散装水泥走上了致富道路的信息后, 打来电话进行业务咨询, 积极申请建立散装水泥销售网点, 农民推散设点的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市、区县散办积极利用现有宣传阵地为水泥生产企业和农民经销散装水泥户牵线搭桥, 将企业闲置的散装水泥罐调剂给农民经销户。由于农村电影放映这一宣传形式生动而广泛, 不仅使农民易于接受, 而且受到了水泥生产企业的欢迎, 许多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如山铝、山水、恒力、万华等都看好了这一宣传平台, 在市散办的统一协调下, 印制了以宣传企业产品和散装水泥为主体的宣传材料, 由放映人员现场发放。通过宣传不仅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也为其开拓农村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山铝水泥公司已在高青县农村地区设立了水泥专营网点, 无偿提供散装水泥罐供经营户使用, 率先抢占该县农村散装水泥市场。

三、推散方式因地制宜, 重点发挥示范作用, 农村网点建设健康发展

淄博是一个城乡交错的组群式城市, 南部山区, 北部平原, 南北经济、地理等差别较大。淄博市散办将外地农村推散经验与本市实际相结合, 提出了站点结合、土洋结合、重点区域集中推广的农村发展散装水泥新思路。因地制宜地引导、扶持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站点建设。

(一) 建立农村推散网络站点结合。

在经济比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农村和城市郊区, 积极扶持具有一定经营能力、讲诚信的单位或个人设立散装水泥配送站。在张店、桓台等区、县设立的淄博景聚工贸有限公司、谭云龙配送站、鲁志远配送站, 主要辐射周边郊区和农村。三站共拥有不同型号的散装水泥仓 (罐) 17个, 一次储存散装水泥能力达到1300吨, 17辆不同运输吨位的散装水泥运输车, 散装水泥配送能力达到20万吨;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农村沂源县, 针对其交通不便、农民建房仍以分散自建为主的特点, 重点扶持竖罐设点, 以方便农民随时就近购买使用散装水泥;根据淄川区水泥企业多, 粉磨站多的特点, 农村推散以企业直供为主。截至目前, 主要分布在桓台、沂源、高青、博山等区县的散装水泥销售站点已达70余个。

(二) 推广农村预拌混凝土土洋结合。

预拌混凝土在城市发展已比较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还相对落后, 这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工程建设特点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建设工程相对集中且规模较大, 需要大量的商品混凝土集中供应。而农村地区的工程建设相对分散且规模参差不齐。如农村水利、道路、村居集中开发等工程建设规模一般较大, 使用预拌混凝土也就比较集中且一次需要供应量较大。农民自建房屋和零星建设工程量小, 且比较分散, 一次使用预拌混凝土的数量较少。农村工程建设的特点决定了农村发展预拌混凝土不能像在城市那样追求“大”而“洋”, 必须找到一个适合农村地区的发展模式, 淄博市选择了土洋结合的方式。

一是积极引导小型水泥制品企业发挥自身经营灵活的优势, 利用现有设备和场地, 土法上马, 生产低标号商品混凝土, 以拖拉机等简单运输形式供应周边农村道路或小型建筑工程使用。这一经营形式, 不仅方便了周边农民, 同时, 也让这些小型水泥制品企业因预制楼板被淘汰找到了新的生存之路, 一举两得。

二是引导建设适合农村小规模及零星建设需要的小型混凝土搅拌站。小型混凝土搅拌站其设备投资在15~20万元, 利用农用车改装的混凝土搅拌车10万元, 总投资一般在30万元左右。这样的小型预拌混凝上搅拌站因投资少, 见效快, 可辐射半径15公里的乡镇农村。其生产经营非常灵活, 需要使用混凝土的农民可以用多少买多少, 随用随买, 一次可运输预拌混凝土2~3立方。由于方便实惠, 在农村很有市场, 受到了农民的欢迎。这样的小型搅拌站在高青、桓台等县已发展到近20家。

高青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县。通过宣传引导, 农民对推散的认识比较高, 除设立散装水泥销售点外, 部分早期散装水泥经营户纷纷转向投资建立小型混凝土搅拌站。目前, 全县已拥有小型混凝土搅拌站8家, 平均每个乡镇一家, 其规模虽然较小, 但经营比较规范, 布局比较合理, 使农村推散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有效解决了二次包装和在农村推广商品砼的问题, 为农村推散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成为站点结合、土洋结合的典型代表。

三是支持大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向农村地区辐射, 重点供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如水利、道路、桥梁等较大工程需用的预拌混凝土。各级散办通过依法监督检查、禁止现场搅拌等措施, 为大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向农村地区辐射创造条件, 也为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 淄博市拥有现代化的大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35家, 年生产能力690万立方米, 为大规模发展农村预拌混凝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抓点带面重点区域集中推广。

桓台县是全国农村推散示范县, 该县根据农村建设出现的新变化, 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原有散装水泥销售网点的同时, 把农村推散主要目光投向了农村新社居建设和预制构件市场。桓台县马桥镇是全省 (市) 第一批实施“合村并点”建设农村新社居的示范镇。新农村建设的节约风尚和环保理念, 为发展散装水泥奠定了基础。桓台县散装水泥管理处将发展散装水泥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 2007年, 推动出台了《桓台县实施<淄博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的办法》, 要求建设施工单位在农村新社居建设中必须使用散装水泥或预拌混凝土, 各乡镇建管部门要配备散装水泥管理人员, 负责协调本乡镇的散装水泥推广工作。县散装水泥管理处会同各乡镇建管部门深入乡村建设工地, 监督检查散装水泥的使用情况, 协调服务散装水泥或商品混凝土供应, 依法推动散装水泥在农村新社居建设中的集中推广使用。近3年来, 桓台县马桥镇在农村新社居建设中全部使用散装水泥或预拌混凝土。在建成的65万平方米居民楼工程中, 使用散装水泥12万余吨, 不仅为农村百姓节省了大量建房开支, 也为改善农村建设和居住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成为农村推散新亮点。

随着建筑质量要求的提高和预拌混凝土的发展, 预制楼板等构件被淘汰, 一些以生产楼板等预制构件为主的水泥制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纷纷改为生产水泥排污管道。近年来, 在桓台县境内的803省道两旁逐渐形成了绵延10公里、占地500余亩的“预制企业一条街”。区域内大小预制企业22家, 年生产不同规格型号的水泥管道等产品达50万米。市、县两级散装水泥管理部门积极介入这一市场领域, 深入预制企业, 加强宣传引导, 在监督检查散装水泥使用情况的同时, 积极协调水泥生产厂家为预制企业调配流动罐, 定向供应散装水泥, 实现互惠互利。目前, 该区域的所有预制企业全部使用散装水泥, 年使用量达10万余吨, 形成了一条发展散装水泥独特的风景线。

桓台县作为全国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示范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在农村大力推广散装水泥。当时该县农民建立散装水泥销售点的积极性特别高, 县域主要乡村和公路两旁的散装水泥销售点遍地开花, 数量不下150余家。散装水泥销售点的建立不仅解决了该县因水泥企业少, 农村距离水泥企业比较远, 造成农民购买使用水泥不便的问题, 也使一些多年经销散装水泥的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这些销售点在当时的农村推散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出现, 该县以集中建设农村社居替代了农民分散自建住房, 散装水泥销售点失去了往日优势, 提升农村推散方式势在必行。桓台县散装水泥管理处及时转变工作思路, 在认真总结城市和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经验的基础上, 将城市发展散装水泥的主要方式———商品混凝土引入农村, 提出并实施了发展大中型和简易小型商品混凝土、配以“预制一条街”和中转站、散装水泥销售点作为有益补充的农村推散新模式, 实现了农村推散由初级向中高级发展模式的转变, 为农村推散带来了质的飞跃。目前, 该县散装水泥销售网点萎缩至不足40家, 但已新建大型商品砼站4家、小型简易商品砼站8家、较大型配送站1座。

四、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发展散装水泥任重道远

2005~2008年连续5年, 国家以一号文件形式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为散装水泥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淄博市农村推散工作在省、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支持下, 取得了重要成就。农村百姓对散装水泥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加深, 经营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农村推散政策逐步完善, 推散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站点建设趋于合理, 网点管理开始步入正轨, 农村推散网络初步形成。截止目前, 全市农村地区已建立散装水泥经销网点70余家, 较大规模的配送站3个, 各经销网点拥有25吨、30吨、50吨等多种规格的散装水泥流动罐100多个, 散装水泥运输车50辆, 农用拖拉机33台。适合农村地区的小型混凝土搅拌站近20座, 简易砼搅拌车40余辆。2008年, 全市农村累计推广使用散装水泥307吨, 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15.8%。

近年来, 淄博市农村推散发展加快, 取得一些成功经验, 但与全国先进地市相比仍差距较大, 相对城市散装水泥发展还比较落后, 农村推散工作仍任重而道远。为此, 淄博市散装水泥管理办公室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的指导意见》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地方性法规《淄博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和淄博市《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意见》, 多措并举, 加快淄博农村地区散装水泥的发展。

(一) 统筹城乡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促进城乡散装水泥协调发展。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 把握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特点, 在总结前期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村推散惠民政策和措施, 鼓励农民经营和使用散装水泥。把农村推散纳入全市散装水泥整体发展规划, 将城市发展散装水泥重心逐步转向农村, 以城带乡,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推动和完善农村散装水泥网点建设。

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 进一步加大农村发展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在对全市22个农村散装水泥示范点试点扶持的基础上, 培育和扶持更多的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和配送站, 在近3~5年内鼓励在条件较好的农村推广商品砼, 扶持一批小型简易商品砼站的建设。同时, 吸引社会资金, 扩大农村散装水泥推广规模, 开发适合农村运输、储存、分散周转使用的物流配送设施设备。

(三)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重点引导扶持农村预拌混凝土发展。

淄博桓台和高青县在农村推散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 为其他区、县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如引导扶持建设比较适合农村建设的小型混凝土搅拌站, 培育集中使用散装水泥的预制构件市场, 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循环包装桶等, 都是当前农村推散比较好的形式, 将重点在全市加以推广。

(四) 进一步开展宣传工作, 为农村推散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创新模式支撑新农村建设 篇3

据首都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联盟将着眼于首都三农发展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突破,是一个面向三农的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体系,汇聚了76家产、学、研领域的理事成员单位。各联盟分别在籽种产业发展、食品安全科技支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支持、设施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工作,提升农村科技工作整体水平。

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着眼于解决北京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现实问题,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集成和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和安全生产标准的推广及应用,提高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食品安全科技服务联盟,是由从事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储运、流通等方面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校、科技服务机构发起组建的。它通过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保障首都食品安全生产。

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是由从事籽种研发、应用、推广和营销的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该联盟的理事长单位是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北农下设有技术中心,包括饲料技术研究所、动物保健技术研究所、作物育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是由从事设施农业相关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组成的服务组织。理事长单位是国家蔬菜研发中心,理事单位是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等20家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

农村水环境治理创新服务联盟,是由从事京郊农村水环境治理领域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的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单位,本着“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联合发起成立的“产学研介”相结合的新型组织形式。理事长单位是北京碧水源科技有限公司,理事单位是同方水务工程公司、北京科净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等20家企业和院所。

首都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相关负责人近一步介绍,联盟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北京市促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建设新农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农村科技领域目前围绕“三起来”工程,并在籽种产业发展、食品安全科技支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支持、设施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以联盟化的方式开展工作。

另外,联盟的基本原则与工作目标是农村领域科技联盟的建立,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体、自愿平等、市场机制、共同发展”理念,坚持“自愿、平等、合作、共赢”的建设原则,促进科研机构与高校明确科研创新目标、为院所成果转化找到载体;促进企业利用科技资源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生产基地进一步安全生产;促进科技服务机构更好为企业服务,并推进农村领域现代服务业发展。

高端解读

夏占义:

创新三农科技工作方式

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在北京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下,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研究创新三农科技工作方式,组建联盟,在籽种产业、食品安全、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村水环境整治等方面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制定行业标准,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提供科技服务,将北京建设成为新农村及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集中示范区,为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北京聚集了一批农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服务机构,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是我们加快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科技北京建设的重要力量。联盟的成立将为科技支持三农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载体。北京市将在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引导项目合作、推动农村科技条件资源开发等方面,支持和引导以产业联盟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工作,加快形成三农产业集群,推动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最近,北京市正在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各部门、各区县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以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为主线,抓好中央单位农口科研机构重大研发项目在北京落地,促进创新成果在京产业化,为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共谋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农业发展!

闫傲霜:

整合新农村优势资源

新农村建设模式 篇4

中共**镇二十二村支部委员会

**镇二十二村自深入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以来,村“两委”班子从转变领导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入手,充分发挥村代会民主决策监督作用,既深化了村民自治工作,又推动了村务管理向民主化、规范化转变,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一、转变观念,健全组织体系

二十二村是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过去,村党支部、村委会几个人直接面对独立生产经营的家家户户,管的人多面大,事务繁杂,整天忙的团团转,心没少费,劲没少使,但村里的各项工作依然发展缓慢。同时,由于村内大事小情都由村干部说了算,使一些农村问题越积累越多。随着以推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规范化、法制化为特征的民主进程的加快,农民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和新形势,结合市委推行“村党组织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实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使我们的领导观念有了较大转变,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到位为农村治理新模式的顺利推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在此基础上,按照新模式的要求,合理地划分了20个村民小组,民主选举出26名村民代表,依法建立了村代会,推选村支部书记于连文兼任村代会主席,通过把村代会建成村中的常设机构,调整和改善了村治结构。为确保村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每月召开一次村“两委”例会,工作需要时随时召开村民代表会,除此之外,还明确了村党支部、村代会、村委会各自的主要职责及工作规范,制定了村民代表会的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村务公开制度、村级财物管理等制度。

二、利用载体,充分发挥作用

村“两委”班子注重发挥村代会的作用,对村民代表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给予了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一是由村民代表将村民代表会上形成的决议反映给自己代表的村民,同时每月将群众的意见反映给党支部、村委会。二是民主监督小组、理财小组,每季对村委会的村务收支情况进行一次审核,提交村代会讨论后向全体村民公开。三是对村内重大村务活动,如:打井、修路、办公益事业,随时召开村代会,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重要工作在村代会成员监督下完成。

三、民主治理,初步取得成效

城郊新农村建设成功模式经验交流 篇5

农民致富经:城郊农业产业化

为筑牢新农村建设经济支撑,该区坚持把推进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以“服务城市、发展城郊型农业”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为城市提供“七鲜”农产品(鲜菜、鲜果、鲜花、鲜鱼、鲜肉、鲜奶、鲜禽),先后建成了生猪、蔬菜、水产、葡萄、花卉苗木、肉鸽、草莓等20余个全市第一的专业村,发展集休闲、旅游、观光、垂钓、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基地6个;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做大基地、拓展市场,打造出了中富油脂、易龙冷鲜肉、立得皮革、华湘米业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并力促村企联姻,引进大汉集团、建民集团等知名企业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先后建成花卉苗木基地1500亩、油茶基地1200亩、大汉太美新农庄。3年来共取得**省无公害产品认证4个,无公害产地认定4个。全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28家,位居全市榜首。此外,该区还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园10余个,发展各类农村专业组织26个,形成了跃进饲料一条街、塔北路粮油一条街、宝庆东路建材一条街、麻子洼水果批发一条街。农民运销专业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每年解决近万名农民再就业问题,构建起了龙头企业直销、中介组织帮销、流通大户促销的立体销售体系。全区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3.1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69亿元,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平纯收入由2005年的4311元增长到2008年的6437元,年均增长12.5%。全区新农村建设呈现村强民富、产业发达的喜人景象。

农业保障经:强化基础增后劲

为搞好农村基础建设,该区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思路,对农业、水利、交通、扶贫、开发等资金有效整合、捆绑使用,全力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3年来共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通村水泥公路158.8公里,修建通组道路252.5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2个,各行政村的通达率达98%;投入水利资金3500万元,完成水利工程5601处,维修治理病险水库11座,硬化标准山塘200余口,建标准渠36.8公里,完成安全饮水工程28处,解决了2.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人工造林8500亩,修建沼气池1454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90台,修建了全市第一口集发电、供暖、生活用气与一体的大型沼气池;新增联合收割机、耕整机等农机具1100台(套),农机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49.03%;100%的村通了程控电话、广播电视,100%的乡镇通了互联网,数字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投资1600万元,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修、改建敬老院4座。同时,该区积极开展“四清、五改、二化”工作,3年来共投工30000余个,建垃圾围池350个,组建义务清扫队10支,清理垃圾6000余吨,改厕2600余处,栽植绿化苗木15万株,庭院绿、硬化200余处,新建村级组织活动中心21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小康生活经:文明新风进万家

该区不断强化农民培训,加强民主管理,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水平。全区建立农民素质培训基地12个,年均培训农民3500人次,新增劳务输出1000人次以上;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实施“双强双带”工程,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全区70%以上的村干部成为产业建设带头人或营销农产品的佼佼者。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组建“村民理事会”,把公道正派、热心公益事业、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的“五老”人员选入理事会,认真落实“一事一议”、村务公开制度,使村务管理更加民主;通过规范红白喜事的管理,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封建迷信活动。该区还经常开展“五下乡”活动,引导和带动各行政村组建秧歌队、腰鼓队、龙狮队,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深入组织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创建进农家”、“文明卫生流动红旗”等评比活动,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文明新风蔚然成风。火车站乡莲荷、高崇山镇长木村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城东乡被国家三部委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高崇山镇长木村2006年入选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0例、2008年被省人民政府正式授牌为全市唯一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新农村建设模式 篇6

新农村建设中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探讨

分析目前引起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城镇废污水排入河流、乡镇企业直接排放、农村废弃物堆积、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和农业生产非点源污染等.指出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非点源污染将成为今后水环境整治的重点和难点.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经验,处理技术的选择应充分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生活污水产生特征,选择自然生物处理工艺:以人工湿地和地下土壤渗滤系统为主,结合化粪池、氧化塘、水生植物净化系统等,以地形排水为依据,合理规划集污水区域以及布局相关设施,保证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作 者:崔心红 朱义  作者单位: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刊 名:上海建设科技 英文刊名:SHANGHAI CONSTRUC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X7 关键词:新农村   生活污水   人工湿地   土壤渗滤  

创新农电管理模式助推新农村建设 篇7

1 电网升级服务优质

“电视不响, 电灯不亮, 电扇不转”, 谈起过去用电的情况, 家住华蓥市栋梁村的匡四伯记忆犹新。由于匡四伯的家位置偏远, 用电得从1 000多米外的配电变压器接过来, 电压降得厉害。像匡四伯这样的情况, 在广安电业局辖区有5 600多户, 由此衍生出私拉乱接、违章用电等安全问题。消除“低电压”, 既是“匡四伯”们心中的渴望, 更是广安电业局必须履行的责任。

2010年以来, 广安电业局抓住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契机, 着力优化农村电网规划。据该局局长余嘉庆介绍, 广安电业局投资11 029万元, 用2年时间新建和改造10 kV线路242.6 km, 低压线路1 271.2 km, 新增配电变压器364台、31.62 MVA, 改造户表2.049 9万只, 以提高电网整体健康水平, 大幅提升农村用电的安全性、可靠率。与此同时, 还加强农村配电设备“两清理”工作, 清除农网存在的安全隐患, 出台了农村客户用电装置配置标准, 推行客户受电装置标准化, 把好安全用电入口关。经过一年多的“低电压”改造, 村民家里的电灯亮起来了, 电冰箱、电视机不再只是摆设。不仅如此, 该局对内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 实行“定人、定职责、定设备”及“与员工绩效挂钩”的农网设备“三定一挂钩”运行制度, 改进供电设备安全管理;对外持续升级服务水平, 实行供电服务首问负责制, 完善农村电力抢修服务手段, 设立抢修维护班并提供24 h服务, 确保供电抢修到位、服务及时。

2 技术可靠政府支持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以下简称保护器) , 俗称漏电开关, 用于在用电设备发生漏电故障时以及发生有致命危险的人身触电时断开电流。为了杜绝农村触电伤亡事故, 降低供电责任风险, 构建和谐的供用电环境, 早在2003年, 该局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就着重强力推进了保护器分级网络, 完善配电变压器台区总保护器和客户末级保护器的安装配置;定期抽检保护器运行情况, 建立客户报告制度;对部分配电变压器台区加装分支保护器, 形成三级保护;建立支线客户联保机制, 促使客户加强室内线路设备维护和改造, 减少越级跳闸事件发生。

同时, 该局要求农电员工主动上门服务, 协助农村客户排查室内电气安全隐患, 对检查中发现的客户室内线路老化、私拉乱接或设备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及时告知客户, 下达整改通知书, 并由客户签字认可。重点检查家用保护器的安装投运情况, 发现家用保护器退出运行或者损坏的, 认真履行告知手续, 让客户及时更换。如不更换的, 联合地方安监部门下达《安全隐患告知书》, 千方百计提高末级保护器的安装投运率。

针对保护器在农村运行条件差、容易发生误动等不利情况, 该局首先通过对总保护器试点安装, 选择了质量稳定、可靠性高的产品进行推广普及。其次, 拓展农电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增加安全用电管理模块, 对重要客户和台区进行供电工况实时状态监控。每月分析保护器的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运行中, 该局发现保护器容易遭到雷击, 便对总保护器安装低压避雷器, 增加过电压保护, 同时对末级保护器提出抗过电压要求, 指导农户购买合格产品。保护器的强力推行, 很快便收到了成效, 农村用电安全得到了保障, 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

3 宣传引路安全用电

结合农村用电的特点, 该局抓住农村赶集、节假日等特定时间开展安全用电宣传, 增强宣传效果;结合农村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台搞活动, 增强宣传氛围;充分利用乡镇广播、地方电视媒体开展信息宣传, 展示安全用电典型事例和触电伤亡案例, 定期开展安全用电知识广播、安全用电视频播放。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用电中常见的家用电器故障和室内布线不规范等问题开展检测示范, 特别是对线路老化、废旧家用电器使用等不安全用电现象, 重点进行检测和示范。

“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 老人和孩子留守家中, 我们又专题开展了‘留守家庭’用电安全宣传活动, 重点介绍家用保护器的使用方法, 普及安全用电自我保护常识和触电急救基本方法。”华蓥供电局局长范召林告诉笔者:“农忙时节, 在农村水、旱田排灌等临时性用电高峰期, 我们就组织人员走进田间地头, 帮助农民检查用电设施安全, 协助安装保护器, 防范挂钩搭接等不安全用电行为。”

新农村建设模式 篇8

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笔者实地考察了“白寨模式”,之后又多次与王孟堂及专家交流,发现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白寨模式”都有一定标本意义。通过解剖这一典型,能帮助我们厘清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条件、阻力、路径和前景。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央“一号文件”只提出了一些战略思想和宏观部署,究竟“以工补农”怎么补、“以城带乡”怎么带,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和求解。

推动新农村建设,首先需要培育“统筹城乡”的对接平台。

2007年7月,作为河北省邯郸市中道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决意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王孟堂来到曲周县工商局,要求注册“曲周县富民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一愣:“这是啥公司?”当了解到王孟堂“反哺农村”的意图后,马上就盖了章。王孟堂的想法也很快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为方便他的工作,经曲周县委任命,王孟堂挂职任白寨村党支部书记。

新注册的曲周县富民新农村建设公司,等于再造了“以工补农”的市场载体,白寨村的干部大都兼任公司管理人员。

王孟堂出资把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专家请来,走遍了白寨村周围共计13个村的沟坎路桥,征求了方方面面意见,一个宏大的“白寨生态中心村”规划图和时间表应运而生——

把白寨村为中心的周围13个村合并,整合5000多亩旧宅基占地资源,除规划的新民居中心村占地2000亩外,剩下的土地为培育新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建设周期为2008年至2020年。

规划是宏伟的,但怎么实施仍然充满一个个未知数。

摸底调査显示,白寨乡一些农民提出了一系列疑问:新农村就不是农村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怎么体现?村民能有就地打工机会吗?村民生病、孩子上学、青年结婚等社会事务有人管吗?另外还有些更尖锐的疑问,如新农村公司注册仅1000万元,6亿多元巨额投资哪里来?王孟堂是不是想把城市房地产开发做到农村、并回来大捞村民的钱呢?……

有疑问是正常的。毕竟,新农村建设是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之所以称之为“革命”,因为它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理想的。

为了回答村民的疑问,王孟堂四处请教专家、领导。据其夫人透露,他还经常半夜起床到书房奋笔疾书,写下自己的思考心得。吸取各方经验教训后,王孟堂形成了一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民居,“三新”一体,同步联动,用产业推动民居建设、用文化培育新型农民……

解决了群众的思想转变问题,剩下的问题就看行动了。经过一年多谋划,“白寨生态中心村”一期工程2009年初正式开工。

这年正月初九,王孟堂在白寨村的家里支起了两口大锅,曲周县委农工部、水利局等部门的领导带队,与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人员、乡村干部会合在一起,吃住在村,着手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细致工作。

要改变农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首先要发展新产业,通过转移农民就业增收致富。

发展新产业的第一步就要动用农民承包地,而承包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和社会保障。但白寨农民相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新农村战略,也相信王孟堂描绘的新农村蓝图。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乡亲们光坟就迁走60多座。不到一个月时间,200亩地也腾出来了。新农村公司以每年每亩900元租价当场兑现。一待时机成熟,部分农民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以集约化生产方式将农民就地转移为产业工人。

在农村培育新产业,最优选项是“发展现代农业”,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来的。2009年2月,王孟堂代表新农村公司与欧中联合商会签订“中法现代复合优良环保养猪示范项目”协议,项目投资2.6亿元,年出栏20万头生猪。这个邯郸市“一号富民工程”旨在通过产业化运营,走“公司农户”的经营之路。

各地的经验教训证明,“公司+农户”模式不能是松散的,松散型合作一遇市场波动,就难以持久;只有公司与农户结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持久而稳定的“双贏”。

对于“双贏”的渴望,源于王孟堂的压力:回到白寨村,乡亲们会问“没有地吃啥啊?”回到中道公司,职工们会问“没有钱怎么办?”

这种双重压力显示: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应探索一种合作新机制,即既要对村民负责,也要对企业负责。否则,如果村民受损,就不会支持新农村建设;如果企业严重失血,新农村建设都不可持续。

按照新产业规划目标,“白寨生态中心村”的现代农业将形成“两大体系”:一个是“种植—养殖—饲料加工—肉类加工”产业链,一个是“养猪—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态链。其中的“种植”是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主要是有机蔬菜和“双髙—优”粮食(髙产高效优质);“养殖”则除了“中法环保猪”外,还有与高校合作的节粮小型蛋鸡;其中的“沼气”则用做新村居民家用能源。这是典型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上述产业体系实现了“三大合作”,即中外合作、县校合作、村企合作。这一多元化合作的产业创新,成为白寨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生产方式改变必然带动生活方式转变,而转变生活方式重在建设新民居。

2008年12月21日,新农村建设公司投资兴建的“白寨生态中心村”的新民居动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理念,选取专家设计的“燕赵新民居优秀设计方案”,针对农村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统一规划高标准的农村别墅和低层住宅楼,水、电、热、通信等全部入户,真正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的理想目标,目前首批农民已入住。这个河北省新民居示范项目,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工程项目带动村镇规划实施试点村”。

2010年底,笔者走进白寨新村参访时,崭新的路灯和错落有致的新民居,真的让人恍如进了小城镇。“碧水穿城过,绿树村边合”,这样的描述听起来像宣传口号,但的确是活生生的现实。

60岁的白寨村农民张文海,多年来耕种五六亩地,一亩地一年收入在六七百元左右,为了给两个儿子成家,倾其所有盖了两座房子。看着眼前的“生态中心村”,他乐了:“农民过去是盖回房穷一回。这多好,下辈人不用再拆了盖、盖了拆了。”

建设新居民,白寨村“节省”出许多土地。王孟堂算了笔账:整合13个村的“白寨生态中心村”建设完成后,可将现有占地5000亩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到占地仅2160亩功能齐全的新社区,置换出2840亩旧村庄占地。这样,加工产业用地的空间也有了,不用再新占土地。

“白寨生态中心村”搞了三个规划,即村庄建设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依托这“三个规划”,“白寨生态中心村”人住居民到2020年有望达到2.4万人,就地建成城乡一体的新农村。

有了新民居、新产业,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培育新农民。

王孟堂深知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为此,早在2007年成立富民新农村建设公司时,他就为白寨村所有人精心定制了“三个一”的文化套餐:即一张卡,一份报,一个中心。

“一张卡”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由新农村公司为全体村民垫付“新农合”应该由个人承担的费用。

“一份报”就是新农村公司为每户村民免费订阅一份报纸,每三户为一组,分别订阅《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邯郸晚报》,并明确一人为组长,负责交换阅读,借以达到增加互动、促进邻里和谐的目的。

“一个中心”就是高标准建设一个村民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集村民培训、文化娱乐、休闲活动于一体。

老农民笑言:“白寨村几辈人哪有天天看报纸的?想也想不到有这种生活啊。”

王孟堂坦言,通过村企共建和定制文化教育“套餐”,把企业先进文化、经营理念、技术项目向农村流动,目的是促进“两个转变”:一是从过去单纯给钱给物的“送温暖”式帮扶,变为激活农村主体细胞、增加农村自身“造血”功能;二是从单纯送技术、送项目的“产业扶助”,变为精心培育新农民、实现先进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白寨模式”把解决传统农区问题的视野,从单纯的农村城镇化又拉回到了农村。白寨村的实践,给出了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即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培育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并通过新居建设、接入公共服务,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从而创造了新的农村城镇化实现形式,让农民“不离乡”就能共享城乡发展成果。

上一篇:学校远教站工作计划下一篇:大客户答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