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经济全球化

2024-07-17

专题七经济全球化(共5篇)

专题七经济全球化 篇1

专题: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及其表现

1、原因: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

(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4)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2、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6)国际组织的建立;如: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3、影响:

有利:经济往来障碍减少,企业可更多自由在世界范围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引进资金、技术发展本国经济是良好机遇。

不利: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贸易中常处于劣势:跨国公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加大;拉大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外国资本与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我国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较弱,技术相对落后,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增加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

三、全球化的应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3、大力引进外资与技术设备,借鸡生蛋,增强国力;

4、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快速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让科技成为经济腾飞的翅膀;

5、大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参与国际的竞争;

6、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7、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8、重视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建和谐社会;

9、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民族整体素质。

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2012年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第二轮)

共同的问题: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毒品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核武扩散问题,战争威协问题,网络犯罪问题。

对 策:

1、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是帮助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弊端中摆脱出来,走向新文明的一个有效途径;

2、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顺应潮流积极加入,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影响: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 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影响:①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专题七经济全球化 篇2

本专题是每年高考必考专题:一、从命题形式上看, 历年高考试题对本专题的考查对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均有涉及, 图文型试题占有一定比重;二、从考查角度看, 多设置新情境、运用新材料, 以能力立意多于考查知识立意, 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要重点复习以下内容:一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其作用与影响;二是美国倡导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目的;三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的原因以及作用;四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及影响, 注意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不同之处;五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利弊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策略;六是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原因及影响。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4年广东卷文综第23题) 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 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 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C

解题技巧:本题以某个组织为切入点, 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新型的金本位”“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主体地位, 确立了美国在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的经济霸主地位, 故答案为C项。A项是区域 集团组织, 不是国际组织, 故排除;B项是贸易组织不是金融组织, 故排除;D项是军事组织, 故排除。

变式练习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 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银行的成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解题技巧:1945年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美元成为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储备的中心货币, 因此出现其他国家用商品换美元的情况。

示例2 (2014年福建卷文综第24题) 下表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历史表格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为切入点, 进出口依存度的高低表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 也是评价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直接得出1980至1996年间,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在增长, 这说明国际贸易总体是快速发展的, 这直接有益于经 济全球化 的发展。所以 选项B表述最符合题意, 而选项A、D的含义不能从表格数据中得到反映;选项C不符合史实, 说法错误。

变式练习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即在统一的“世界国家”中, 这种一体化能让整个人类协调一致, 统一行动。这个“世界国家”的建立必须与以往的“统一帝国”的建立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以往“统一帝国”建立采用武力的方式, 而“今天这个世界上, 武力统一世界的尝试, 只能自取灭亡”。由此看来, 汤因比认为

1“世界国家”的建立依赖于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2克服全球性危机只能依靠和平而非武力方式3“世界国家”的建立使世界各国能获得均衡利益4“世界国家”从本质上和传统民族国家没有区别

A.12B.123

C.14 D.124

答案:A

解题技巧:根据所学史实, 经济全球化下建立的“世界国家”并不等于民族主权国家, 故排除4;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发达国家是主导, 发展中国家暂时处于不利地位, 故3错误。故选A项。

示例3 (2014年江苏卷历史第20题) 有学者认为, 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 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 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 却没有在全球 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以学者的言论为切入点, 考查经济全球化, 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 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 说明经济全球化不利于经济平衡, 故本题选B项。A、C两项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的信息;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

变式练习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 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经济区域 集团化与 经济全球 化矛盾尖锐

B.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 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答案:C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根据题 干提供的 信息, 大洋洲区域集团化组织只有1个, 而欧洲有39个、美洲有40个, 通过比较可知, 应该反映的是区域集 团化地区 分布极不 平衡。故选C项。

示例4 (2014年新课标 Ⅰ卷文综 第35题) 有学者指出, 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 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以欧元为切入点, 考查欧元的历史影响,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强化欧元对欧洲乃至整个国际金融的影响。B项错在消除贸易壁垒, 它只是解决了部分国家的贸易壁垒, 故排除;C项强调的是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在“领导地位”;只有欧元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 场的发展 与史实相 吻合, 故选A项。

变式练习“如果民族特性的和政治自由的观念, 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和国内秩序中获得稳固结构, 那么从自由主义运动开始起, 被推导或被预见的自由原则的另一结果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准备实现‘欧罗巴合众国’。”“欧罗巴合众国”的出现带来的国际影响是

A.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B.实现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

C.自由主义运动开始席卷全球

D.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解题技巧:“欧罗巴合众国”应是指欧洲一体化进程, 其开始于1950年舒曼计划提出的构想, 当时世界经济呈现出美苏两极, 其余国家普遍被削弱的情况。之后出现了日本、欧共体 (欧盟) 、中国等多个中心。故D项正确。

【重点突破】

本专题要重点把握:一个中心, 即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总趋势;两个内容, 即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演变、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三个支柱 (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和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隔绝;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 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其显著表现;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和世贸组织成立的推动) ;四个区域经济组织, 即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五个难点, 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的联系与区别、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产生的原因与利弊。

1.二战后美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1) 表现:

1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确立了美元的霸 权地位。其建立的原因是:二战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西欧国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受到重创, 而美国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 成为世界上最大债权国, 这为美国建立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后根据这一协定建立了美国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一体系的建立为国际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 有利于维持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也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的援助, 在客观上起到了提高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 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为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 造了条件。同时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便利了美国对外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其标志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成立。美国倡导关贸总协定的目的是控制世界贸易, 进而占领世界市场。这在客观上为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美国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 向外经济扩张, 实际上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总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为战后世界体系的三大经济支柱, 它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同时它也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

2.经济全球化

(1) 发展进程: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开始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5、16世纪美洲的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从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打破农业经济时代的地方狭隘性, 表现出一种外向的、突破国界和洲界的限制并走向全球的趋向, 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增多。19世纪中叶, 伴随着欧美各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 经济的跨国发展和国际化趋势开始大大加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造成世界经济一片混乱。二战后, 美国凭借其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绝对优势, 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 贸总协定。这三大机构共同构成了战后调节世界经济、金融、贸易的三大支柱, 标志着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 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冷战的缓和与结束了东西方实行的“两个平行市场”的人为分割状况, 使市场经济体制获得了极大扩展, 为建立统一的世界市场提供了条件。实际上, 到80年代, 各国经济就已经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趋于一体, 经济全球化的雏形已经显露。90年代之后, 世界经济才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2) 迅速发展的原因:

1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冲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

2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4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5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

6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

7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3) 主要表现:

1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生产带来了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 使其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 使各国生产活动密切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 连成一体。

2贸易国际化的程度空前扩展, 知识产权在世界贸易中越来越重要, 劳务贸易迅速发展, 世界旅游业增长很快, 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3国际投资迅速增加, 范围遍及全球, 促成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

4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活跃, 资本在全球流动更为便捷。

5跨国公司作为推动僵化的主要载体和承担者, 在数量上和规模上急剧增加, 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4) 本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 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 存在问题:

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进一步加大。

2在世界市场上, 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 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3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 经济危机一旦爆发, 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4由于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 在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公众关注的情况下, 一些发达国家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 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他国家倾卸。一些发达国家还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威胁着人类生存。

3.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出现

(1) 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 为了达到加强经济合作、对外增强竞争能力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通过签订条约或协定组建一定形式的区域合作组织, 谋求区域内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流通的自由化以及资源的最佳配置, 直至形成各国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体制的某种程度的统一。

(2) 原因:

1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巨大进步, 推动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这要求有关国家组织起来, 消除经济国际化过程中的障碍。

2国家对社会经济 干预和调 节的职能 增强, 各国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选择合作对象, 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3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这促使它们建立和发展区域集团来推动经济增长。

4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和经济竞争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集团的兴起、发展与变化。各国为了取得竞争优势, 打破国界限制, 消除内部 的分歧和障碍, 实行区域 经济联合, 加强经济 合作, 发挥优势互补, 加速生产要素 (商品、资本、劳务等) 的自由流通,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增长。

(3) 表现:

1最早的区域经济集团始于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的经互会。

2欧盟是一体化程 度最高的 区域经济 集团, 已经成为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3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是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经济集团。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旨在加强亚太地区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合作的官方论坛和磋商机构, 并正在发展成为适合亚太地区多样性特点的经济合作组织。

5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 是发展成就比较明显的次 区域经济 集团。2010年1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起动, 标志着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开始运作。

(4) 特点:

1区域经济集团数量迅速增加, 新的区域经济集团大量涌现。

2某些区域经济集团的组合开始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3区域经济集团规模不断扩大, 地理范围愈益拓宽。

4各区域、次区域经济集团内部经济合作程度不同, 差别很大。

(5) 弊端: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虽然是历史发展潮流, 但他也有些负面影响。经济区域集团经济合作的优惠措施只是针对成员国的, 不利于非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也不利于缩小当今世界的贫富差距, 同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 更不利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4.世界经济多极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三者关系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 西方经济关系逐步由美、欧、日的三极格局代替了美国的独霸的局面。美、日、西欧在经济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竞争, 为了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它们都加强了与邻近区域的经济合作, 区域性经济集团应运而生。因此说, 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基础, 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特定表现形式。

区域性经济集团不可避免地具有排他性, 但从整体来看区域经济集团化也促进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 每个经济集团都需要加强同其他经济集团的联系, 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 每一集团内部各国相互之间经济关系的加强, 也增进了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性, 这就为集团之间的合作打下了基础。区域集团化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将是全球一体化的一个阶梯, 但二者在相当时期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美国黄金大量外流;1971年8月, 尼克松政府宣布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自由浮动。”材料不能正确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中出现的

A.体系失去了维持美元固定汇率的地位

B.美国经济竞争力被削弱, 体系基础丧失

C.美元不再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

D.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2.以下某一组织, 其成员的四分之三是发展中国家。它正在通过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法制化的协调与协商管理, 通过开放、公平、无扭曲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成为支撑、协调和建立21世纪世界经济秩序的支柱, 被誉为“经济联合国”。这一组织是

3.关于下列四个区域组织叙述与评价正确的是

A.图A的成立标志着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开始运作

B.图B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C.图C已经成为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D.图D正在发展成为适合亚太地区多样性特点的经济合作组织

4.能正确反映右图突出特点的是

A.成员国经 济技术合 作多样化

B.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D.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5.右图中, 一个科威特人 脚穿网球 鞋, 背驮电视机, 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 能正确反 映的是

A.全球性经济多样性

B.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C.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D.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6.“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 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在全球范围同难以实现, 于是……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以满足经济活动国际化和相互依赖加深的要求。”材料没有正确分析二战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是

A.经济区域集团内的各国经济联系不强

B.科技进步

C.全球化短期内难以实现

D.有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

7.有学者指出:各国在经济一体化的初始阶段都能够享受到极大的增长效应,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下列最能顺应这一区域经济发 展规律的应是

A.上海合作组织B.欧洲联盟

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8.下图是500欧元纸币, 而欧元被誉为“口袋里的欧洲”,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欧元的使用使欧洲一体化成为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

B.欧元的诞 生有利于 欧洲经济 稳定地发展

C.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完全实现

D.说明欧元已经成为“欧洲单一货币”, 政治上的统一指日可待

9.著名的ABB公司总部设在瑞士, 工作语言是英语, 财务报表以美元为单位, 生产销售遍及全世界。其总裁曾说:“ABB公司四海为家, 是许多个国家的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协作的联盟。”对这一现象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瑞士是全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

B.ABB公司已经走向国际化

C.ABB公司形成跨国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

D.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10.“全球化是客观现实, 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 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 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大多……不可能抵达安全港口。”材料中“不可能抵达安全港口”的原因是

A.各国间经济联系过于密切, 易引起波动

B.各国经济利益休戚相关

C.存在不合理的经济秩序

D.全球化目标过于单一

11.下图是我国“一号工程”京津冀一体化示意图。我国实施这一工程的原因是

A.发挥市场经济优越性, 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B.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需要

D.强化中央政府管控地方经济的需要

12.下图是2013年8月中国发改委启动对进口汽车行业展开反垄断调查反垄断调查, 多家车企或领罚单。这表明

A.有悖于贸易自由化进展

B.所有企业必须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经营

C.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

D.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13.2014年10月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APEC的21个成员占 了全球贸 易总量的54%, 还包括了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全世界最大经济体。APEC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WTO的谈判。”这可以说明

A.APEC和WTO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B.APEC经济一体化必将实现政治一体化

C.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D.APEC是当今世界合 作化程度 最高的区域经济联盟

14.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 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当时有中国11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而到2014年8月为止中 国有100家企业进入世 界500强。而下表是2014年前世界500强数量变化表, 其信息反映的实质是

A.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B.中国是全球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C.美国依然主导世界经济

D.发展中国家主导全球经济

15.经济全球化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其中有关经济全球化历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15、16世纪美洲的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向

B.19世纪中叶随着欧美工业革命的完成, 大大加强全球化趋势

C.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与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进程

16.“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等的, 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 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对于这一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B.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

C.经济全球 化弱化了 西方国家 的经济优势

D.发展中国家必须全面学习西方

17.近年来, 油价涨跌成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就成品油价格调整答记者问时指出, “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是我国对外开放,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结合下图 (国内汽油与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对比) 选出正确答案

A.世界经济发展呈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B.我国汽油价格短期走势 明显滞后于国际原油

C.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呈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汽油价格没什么影响

18.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 其缺点也日益显现, 引发不少组织的强烈反对与抵制, 下列属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缺点的是

1区域经济集团具有排他性, 诱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工业, 加重了世界性生态危机3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完整和经济安全面临严重挑战4各国依赖性加大, 增强了经济危机的破坏力

A.12 B.234

C.1234 D.24

19.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B.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C.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活动 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

D.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0.据人民网报道:各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将不仅取决于本国国内因素, 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随着国际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 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如果本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隐患, 这些经济波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国内出现。这表明

A.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影响力增加

B.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控制力加强

C.各国的利益趋于一致

D.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21.下表是来源于钟伟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以英镑为中心、以美元为主导以及欧元崛起的演变过程, 以下选项对表格解读错误的是

A.一个国家 (或经济体) 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

B.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C.加强国际合作,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众望所归

D.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22.“经济全球化的某些因素已使最贫穷国家受到损害, 使富国和穷国之间巨大差距的扩大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一个不能打破贫国周期且愈来愈不平等的世界中, 集中于工业化的国家占世界人 口1/6的人却垄 断了全球 近80%的收入。与此同时, 居住在63个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均60% 的人, 仅得到世 界收入的6%, 人均每天 不足2美元”。这种 现象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化占主体地位

B.经济全球 化使发展 中国家所 付代价巨大

C.世界贸易被跨国公司控制

D.完全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

2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的发展利于自身也惠及世界﹔中国深度融入世界, 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世界的发 展也需要 中国。”从中我们可知道当今世界

A.强权政治影响世界

B.世界政治多极化的现实

C.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

D.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24.下列某一组织成立以来, 在推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它与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他多边贸易体不同:它采取自主自愿原则、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 所作决定必须经各成员一致同意认可, 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承诺, 开放对话、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 其决议通过全体共识达成, 并由成员自愿执行。这一组织是

25.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必然趋势, 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策中不应包括

A.打开国门, 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B.高举民族主义旗帜, 坚决抵制一切可能对本国家民族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外来事物

C.积极促成南北会谈, 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D.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7分, 共50分)

26. (16分) 文明交往的意义, 在内容和形式上不但表现在新陈代谢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由野蛮状态向文明化上升;而且也呈现出由地域、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 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 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 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的潮流, 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说明在第二阶段作者认为的“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的影响? (2分) 作者所谓的“全球化”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化有何不同? (2分)

材料二有人描述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时写道:“现在看得 很清楚, 我们可爱 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 俄罗斯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他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 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 把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照我们的款式制造, 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 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 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是各个国家相互服务, 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世界经济史》

(2) 根据材料二, 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世界市场的基本状况。 (2分)

材料三1994年元旦,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开始生效, 决定在今后15年内逐步消除贸易壁垒, 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动。……十余年后, 墨西哥的一位大使曾讲, “美国人给他们做的‘衣服’没有一件是合身的。”……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前代表王嵎生指出, 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上偷换概念, 它提出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东西。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高科技、信息技术发展, 地球变小了, 相互依赖更多了;而美国讲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就是美国化。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阐述你对墨西哥大使言论的理解。 (2分) 指出美国提出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什么? (2分)

(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斯特劳斯·卡恩坦言:“全球化有阴暗面”。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阴暗面”的理解。 (2分)

材料四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表现。纵向的现代化已经经历了四百年的历史, 而横向现代化所形成的整体世界的出现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应该如何去适应它, 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在二 十世纪上 半期, 整体世界虽然已经形成, 但仍然属于自发阶段。人们还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它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更没有采取顺应整体世界形 成的措施。两次世界大战和三十年代大危机的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整体世界发展规律所造成的恶果。

———杨宁一《20世纪的文明演进》

(5)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有关国家“采取顺应整体世界形成的措施”, 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4分)

27. (17分 ) 阅读下列 材料并回 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具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各国普遍重视对外贸易, 不允许一国给予另一国特殊权利或待遇, 要求利益均沾 ……但是, 这种相互 给予“最惠国地位”的做法, 一直受传统经济政策思维阴影笼罩, 长时期内并没有获得大 的进展。直到19世纪中期, “最惠国待遇”才发生了质的飞跃。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 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 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 的流行, 全球贸易 额由此大 幅上升。

———高心湛《“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19世纪中期“最惠国待遇”原则诞生的原因。 (4分)

材料二1800—1870年国际贸 易额及其增长速度

———《世界经济史》

从1948年到1973年, 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8%, 而战前, 从1913年到1938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阶段与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 简述材料三中1800年至1870年和1948年至1973年两个阶段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5分)

材料三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趋势。冯骥才在《献给命运的紫罗兰》中写道:“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 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 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 (2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分)

材料四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在把我们这个星球转变为‘地球经济村’中起了主要作用的两项发明是喷气式飞机和通信卫星。其中通信卫星大概是最重要的发明。”

(4) 根据材料二、三、四, 谈谈你对“地球经济村”发展的认识。 (2分)

28. (17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 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 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 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凭借全球性技术 (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 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 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 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1) 根据材料一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4分)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 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 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 抵制全球化。”

———江学时《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引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2) 根据以上材料, 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4分)

(3) 反映了什 么问题? (2分) 根源何在? (2分)

(4) 我国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3分)

材料五1996年, 世界经济合作于发展组织 (OECD) 发表了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 (消费) 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它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世界近代现代史》

(5) 简述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A3.A4.C5.B6.A7.B8.D9.A10.C11.A12.B13.C14.A15.D16.A17.C18.C19.B20.D21.C22.B23.D24.A25.B

二、非选择题

26. (16分) (1) 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小农经济逐渐破产, 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分) 不同:作者的“全球化”着眼于世界各地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的加强, 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我们今天的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分)

(2) 状况:多数地区建立经济联系;出现国际分工 (其他国家 提供原料 由英国提 供工业品) ;英国处于主导地位。 (2分)

(3) 理解:美国凭借其资本、技术、信息等优势取得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则处于不利地位。 (2分) 实质:让广大的亚非拉国家敞开国门, 为美国金融资本扫清扩张的道路。 (2分)

(4) 理解: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能 源危机、恐怖主义、传染病横行等。 (2分)

(5) 措施:建立联合国; (1分) 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1分)

作用:1逐渐确立解决国际矛盾和争端的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1分) 2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1分)

27. (18分) (1) 工业革命的扩展;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消除关税壁垒。 (4分)

(2) 背景:1800—1870年,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能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 加强了世界联系;通信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发展。 (2分)

1948—1973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 贸总协定重建了世界经济、贸易体系, 国际贸易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美苏对峙“冷战”, 使世界政治相对稳定;第三次科技革命,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分)

(3) 观点:经济全球化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2分)

理由: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4分, 只要持之有理即可给分)

(4) 认识: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信息交流便利和交通工具进步是其发展的客观条件;其发展有利于世界贸易体系的公平化、制度化。 (2分)

28. (17分) (1) 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 (4分) (2) 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 (2分) 尽管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 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但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历史进步的体现。 (4分) (3) 问题:7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产值的差距在加大, 两者贫富差距扩大。 (2分) 要害:全球化进程中, 旧的国际格局, 新殖民主义依然存在;发达国家掌握了技术优势, 而技术是 经济全球 化的基础。 (2分) (4) 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改善投资环境;进—步深化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完善对本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防范经济风险, 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科技创新, 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 序。 (3分, 任答三点, 即可) (5) 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 知识经济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分)

专题七经济全球化 篇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电视纪录片《工业革命的兴起》以丰富的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二百多年前生产领域那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

A.机械制造业

C.交通运输业

B.采矿冶炼业

D.棉纺织业

2.1819年8月25日,英国著名发明家瓦特逝世,享年83岁。下图是英国曼彻斯特中心的瓦特塑像。如果你到这里参观,导游会向你介绍他的成就是

A.发明 “珍妮机”

C.发明汽船

B.改良蒸汽机

D.发明火车机车

3.工业革命实质是

A.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重大改革 B.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重大变革 C.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D.雇佣关系代替依附关系的重大变革

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电力技术方面,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的是 A.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日本

B.德国和美国 D.英国和德国 5.历史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下面图片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汽车

B.火车

C.飞机

D.电灯

6.小明同学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素材制作了一份手抄报,想要为这份手抄报取一个标题。下列所拟标题中不恰当的是 A.科技改变生活

B.科技点亮世界 D.科技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C.科技让人类插上翅膀

7.下列是用于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水力—蒸汽—电力 C.蒸汽—水力—电力

B.水力—电力—蒸汽 D.电力—水力—蒸汽

8.科技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下列一组标志所涉及的产业中,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核心技术的是

A

B

C

D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家的利润大幅度增长,就业率升高,失业率降低,物价上涨的速度变慢,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有了相当的改善。这说明了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B.科技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C.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已得到彻底解决 D.科技的发展已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源泉

10.“科技是把双刃剑”,科技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是 A.日本福岛核电站出现核泄漏 B.“斯诺登事件”暴露出美国长期窃取中国网络信息 C.克隆技术的发展带来伦理问题

D.土耳其战机击落俄罗斯战机,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1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这表现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们乘坐汽车出门旅行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大机器开始取代手工生产 C.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D.科技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军备竞赛等问题

12.从下列示意图可以看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密切相关的是

A.世界格局的演变

B.科技革命的发展 D.殖民扩张的加剧 C.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13.小明在整理“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的课堂笔记时,搜集了下列一组关键词:“冷战结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那么小明整理的应是经济全球化的 A.原因 C.影响

B.结果 D.过程

14.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具体表现的是 A.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B.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15.2016年1月,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亚投行目前已有57个成员国,涵盖五大洲。亚投行的成立,反映了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③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6分)一部世界近代史也是一部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后期,从欧洲出发的航海家们逐渐发现了我们现在所知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经过几次艰难的航行,探险家们开辟了新的航线……永远地结束了世界主要文明地区相互隔绝的局面。

(1)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2分)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事件对世界的影响。(2分)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四 有线电话

图三 电灯泡

(2)根据图一分析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2分)据图二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分)(3)图

三、图四表明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2分)该时代的哪些交通工具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便利?(2分)

材料三 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在美国设计,在日本制造关键部件,在韩国制造核心的芯片和显示屏,由台湾厂商供应另一些零部件,最后在深圳的富士康工厂里组装,然后空运回美国,再销售到世界各地。(4)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21世纪初,中国应对这一趋势的重大举措是什么?(2分)

1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全球化的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它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1497年葡萄牙的达·伽马率领船队远航,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从此开始了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欧洲国家竞相运用他们优越的技术手段创造了遍及全世界的帝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灾难,由欧洲主导的全球化开始动摇了。随着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和扶持日本的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创办了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 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摘编自(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 美国《世界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其中说道:“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伊比利亚半岛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4分)依据材料一,说说“内在动力”指哪些。(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克莱德论述的两次全球化的各自特点。(8分)(3)据材料三,说说在当前的全球化面临着怎样的问题。(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分)

18.(19分)全球化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此同时,反全球化相伴而生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经历过一个类似的全球化时期……(第一轮全球化时期)由于火车、汽车的发明可以在更多的地方以更快、更便宜的价格进行更多的贸易……那次全球化的初期,占支配地位的是大英帝国的力量、英镑和海军。

——摘编自托马斯·弗里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三 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 5 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四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看,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网络的历史潮流。反全球化事实上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靠街头抗议解决不了问题。同样,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也不利,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合理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摘编自庞中英《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火车、汽车的发明属于哪一领域的成就?(1分)根据材料二,试分析第一轮全球化时期的大英帝国占支配地位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特点?(1分)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有哪些?(4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全球化存在哪些问题?(4分)你觉得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些问题?(2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C 12.【答案】B 13.【答案】A 14.【答案】A 15.【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2分)结束了世界主要文明地区相互隔绝的局面。(2分)

(2)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意思相近即可,2分)打开海外市场,推销工业品。(2分)(3)电气时代。(2分)汽车、飞机等。(2分)

(4)全球化趋势。(2分)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分)

17.【答案】(1)西班牙,葡萄牙。(4分)内在动力: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4分)(2)第一次全球化:始于新航路开辟;以欧洲国家为主;建立大帝国。(答出两点即可,4分)第二次全球化:始于二战以后;由美国主导;建立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国家贸易增长迅速。(答出两点即可,4分)(3)不合理的国际分工;环境问题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4)在顺应潮流,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同时,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趋利避害。(意思相近即可,2分)18.【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1分)使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分)(2)交通领域。(1分)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是海上霸主; 英国对外殖民扩张,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等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3)经济全球化。(1分)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答出两点即可,4分)

专题七 写 作 篇4

专题七 写作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选取立意角度】(2)【确立中心思想】(3)【确定文体】(4)【拟写标题】(5)【拟写开头】(6)【拟定题材】 材料一: 材料二: „„

(7)【拟写结尾】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3

专题七 写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5.(20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 000元,老王仍欠下4 000多元医药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 3

专题七 写作

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7.(2014·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8.(2014·上海卷)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专题七增强文化自信 篇5

材料:

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等做了精辟的阐述。★2016年12月17日,《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这是我国制定的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计划。规划明确了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时间表、路线图等,以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共同建设书香社会。

★2016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该法将于2017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等活动。全民阅读被纳入国家法律,由此具有了国家法律地位。【设问角度提示】

1.本次大会的召开有何重要意义?

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进一步创新文艺领域的体制机制、凝聚文艺界力量、开创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新局面;有利于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使命、牢记职责,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党和人民一道,共同谱写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篇章,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2.为什么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变式设问: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答:(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作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4)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3.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民族精神?为什么要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答:(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②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变式设问: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做?)

答: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如何? 答: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6.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7.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有何重要意义?

答: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庄打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8.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答:(1)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对待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9.意见指出,要推进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这有何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继承和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2)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

10.意见指出,要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这一做法有何重要意义?在国际交往中,如何展示中国人的自信、维护中国人的尊严? 答:(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金文化建设,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传播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合作;等等。

(2)注重文明礼仪;与各国人平等相待,自觉展示中国人的齐读和风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做有损国格的事;牵涉国家尊严时,要义正词严、据理力争;等等。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请诗句两例。

答:示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12.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3.制定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将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法律,说明了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说明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2)①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②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③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④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⑤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要支持开展全民阅读等活动。这为公民基本阅读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什么保障?该法的实施有何意义? 答:(1)立法保障。

(2)①对个人来说:为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律支撑。②对于国家来说: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有利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15.阅读好书属于什么情趣?这种情趣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何影响? 答:(1)高雅生活情趣。(2)高雅生活情趣能愉悦身心,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能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效率;能涵养品性,有利于我们提升道德境界。

16.推动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我们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 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图书,制订切合自身实际的读书计划,坚持每天阅读;积极宣传阅读的意义,参加相关的读书活动,为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尽己所能;向同龄人推荐优秀书籍,与同龄人交换阅读优秀书籍,交流读书体会等。

17.开好卷才有益,当前少量图书特别是电子书籍还存在一些不良信息,我们该如何应对? 答:学会辨别和筛选不良信息,爱读书、读好书;充分认识阅读不良书籍的危害,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18.请你为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上一篇:河务局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总结下一篇:未能督促施工单位对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落实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