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

2024-06-05

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通用4篇)

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 篇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百、白、摆、拜)仄声,日仄声,依(依、一、以、易)平声,山平声(平声韵里经常看到),尽(金、*、仅、尽)仄声。第二句,黄平声,河平声,入仄声,海仄声,流平声。三四两句用同样方法也可分辨出平仄来。于是这首绝句的平仄就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根据“1、3不论,2、4分明”的原则,第一句的第3个字的“平”可以为“仄”,这样一来,第4字“平”就成了“孤平”(前后都是仄,孤零零的)。这不容许,于是要“救”,办法是把第5字的仄改为平。成了

仄仄仄平平

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跟律诗一样,韵要押在平声上。这首绝句押的是“十一尤”韵。“十一尤”韵的字数很多,是“宽韵”,常见的如留、流、游、忧、秋、舟、愁、休、头、酬等字都在这个韵里。

绝句在平仄和对仗上是律诗的一半。截取前二联,首句不对仗;截取中二联,全都对仗;截取后二联,尾联不对仗;截取首尾联,全都不对仗。换句话说,绝句的对仗什么都可以。

王之涣的这首绝句,我认为全都对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常作为一句励志的话用得十分广泛。

习作五言绝句一首 秋日咏枫

屋下观枫叶,红胜二月花。

诗人王之涣的故事 篇2

王之涣不仅蜚声诗坛,而且也是一位清官。他在河北文安县当官期间,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光明磊落,毫无媚骨;还动员县城财主,集资办学,兴教育人,兴建了一座四梁八柱,十间大瓦房的“义学堂”,至今传为佳话。

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王之涣问:“那人长的什么样子?”刘月娥说:“天很黑,没看清模样,只知他身高力大,上身光着。” “当时你家院里还有别人吗?”之涣又问。“除了黄狗,家里没有喘气的了。”刘月娥答道。 “你家养的狗?”“已经养3年了。” “那天晚上回家,你没听见狗叫吗?” “没有。” 这天下午,县衙差役在各乡贴出告示,县官明天要在城隍庙审黄狗。第二天,好奇的人们蜂拥而来,将庙里挤了个水泄不通。王之涣见人进得差不多了,喝令关上庙门,然后命差役先把小孩、妇女、老头轰出庙去。庙里只剩一百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王之涣命令他们脱掉上衣,面对着墙站好。然后逐一查看,发现一个人的脊背上有两道红印子,经讯问,是刘月娥的街坊李二狗,正是他行凶杀人。

王之涣这次破案与审狗有什么关系呢?王之涣听到刘月娥说家里有条黄狗,晚上又没叫,从而断定凶手必是她家熟人;听了刘所说与凶手厮打的经过,进一步肯定凶手是个高个子,背上有抓痕。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故事 篇3

恩爱夫妻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旗亭画壁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年冬天,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在长安闲居时。在一个飘着小雪天气里,三人一块到旗亭饮酒。当时酒楼里有梨园班子在演唱,演唱到高潮时,出来四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开始演唱当时著名诗人的诗歌。三个人边喝酒,边在旁边观看。高适突然说:“我们三个在诗坛上也算有点名气,平时从来没有分出高低来。今天我们打个赌,看这四个姑娘唱谁的诗多,就算谁赢。”三人纷纷表示赞同。第一个姑娘出场就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高兴地说:“是我的。”第二个姑娘接着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也高兴地说道:“这是我的绝句。”第三个姑娘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十分得意地说道:“又是我的。”王之涣这下真急了,负气地说:“这三个唱歌的姑娘长相也不怎么漂亮,唱的诗也没什么高明之处。”他接着指着四个姑娘中最漂亮的一个说:“这个穿红色衣服最漂亮的姑娘,如果再不唱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就不再写诗了!”不一会儿,那个姑娘果然出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三人一听,哈哈大笑。

愤然辞官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优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也为众多学子提供了参考。

慈禧嘉赏

清代,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有一天,她让一个书法很好的大臣把王之涣的《凉州词》为她题写在一把扇面上,这个大臣不敢怠慢,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哪知道他过于紧张,一不小心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拿到写好的扇面一看,勃然大怒:“你欺负我没有读过王之涣的《凉州词》,怎么少写了一个“间”字?”这个大臣当时吓得冷汗直冒,因为这是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这个大臣突然灵感一闪,急中生智,慌忙地奏道:“老佛爷,我哪敢漏掉了一个“间”字啊,只是觉得王之涣的这首改成了一首词,其意境和韵味会大大增加。”于是,他连忙给慈禧太后读到: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接过扇子反复诵读了几遍,野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于是转怒为喜,重重地赏赐了这位大臣。由此可见,王之涣这首《凉州词》的艺术魅力。

智审黄狗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王之涣通过庭审家里有狗,但是狗没叫,料定是熟人作案;有厮打,确定杀手是高个并且背上有抓痕。继而破案。

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有感 篇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这是如此美妙的一个景观,太阳快要落山了,它似乎又在留恋些什么,流连在山峰之巅,群山,天空中的落日,还有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现的颜色,这三者是足以构成一副大气的摄影作品,摄影家会为了这样一个镜头,而在一个恰当的地方蹲上一天,去等类似镜头的出现,而且还觉得挺值得的。但不仅如此,在这,还能在高处目睹黄河的壮观,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其壮丽是可想而知的,而群山,天空中的落日,黄河、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现的颜色,还又偶尔的鹳雀光临,这样的`景色是许多摄影师所去追求的。而这一切的美,在鹳雀楼,在登高后,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合的点,这就能捕捉到。因此,盼望有一天我也登上鹳雀楼,去体味王之涣当时的感受,并用相机,把它定格在历史的瞬间,给我的登高人生一点“留言”。所以,登高是机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用十个字给我们一种生活哲理的启迪。这句话再很小的时候,就有长辈激励我们:只有登的高,才能望的远,我想也许就是这句话的诠释吧?

事实也是这样的,每一个高度,必然有一定的视野范围,就像温度一样,每一个高度有其自身的温度,每一千米就有8摄氏度的差异。在鹳雀楼,“欲穷千里目”还是可以“更上一层楼”的,它有楼梯啊,有一条明路,可是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人还是有上进心,进取心的,但是他们的路需要自己去开拓,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踏实地去走出来地,这样地“登高”似乎比等鹳雀楼难多了!

登鹳雀楼,只要你地脚愿意走,就可以去登高,可以去望远。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想登高望远就能做到地,其外界地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所以,有成功的人,他们可以坦然地站在高处,欣赏他们不同视野,宽阔视野,所能望见的,而有许多人总是在平地徘徊,甚至还喂了排除那些阻碍的因素而努力,登高更无从谈起了,他的眼见就只有在平地所能看到的范围了。所以,登高还是要机遇帮助的。

登高望远有多少人是不想去做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在等待机遇,而有少数人在“制造”机遇。有句话说:机遇总是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而这里的“制造”就是指为机遇而做准备,有许多人正在做“守株待兔”的事,“守株待兔”,仅仅是偶遇,他们就是在低处所见到的视野,所能做出的行为动作就只有如此了。

我自己的登高也会有或多或少的阻碍因素,但我知道,我不能去等待机遇,而要去“制造”机遇,在“制造”机遇的基础上去排除阻碍,搬走登高路上的石头,或跨石而过,我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登上新的高点,去领略新高度带给我的新视野!

上一篇:差错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下一篇:安全员自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