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电视剧的当代发展及其审美特征

2024-06-12

论中国电视剧的当代发展及其审美特征(共6篇)

论中国电视剧的当代发展及其审美特征 篇1

文学院2011级7班23号pyy

内容摘要:电视剧是目前国人平日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味调剂品,发展至今,其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21世纪以来,无论是国产电视剧还是国外电视剧都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本文就近十几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现状做简单的梳理。并与美剧,韩剧,泰剧等目前在中国流行的国外剧作一定的对比。从浅显的美学原理究其原因。

关键词:类型化

历史传统

美剧

韩剧

泰剧

正文:对于近十几年的中国人的夜晚活动来说,我认为,除了广场舞以外那电视剧就是主要的精神食粮了。过去的三十年虽不尽然,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其种类愈发多样化,制作水平更加精良是毋庸置疑。在这里,我想谈谈21世纪来我所亲身体验的电视剧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电视剧发展现状

电视剧种类增多及其类型化发展:

首先我想谈谈在主流种类上电视剧的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种类明显增多,由原来占主流的爱情剧到后来的家庭伦理剧,自《潜伏》以来各类各样的谍战剧,生活剧等等中国内陆剧逐渐在电视剧市场中刮起一股不容小觑的风。这一个时间段,电视剧类型化是一个主要特征。类型化即我们所说的跟风。为什么说类型化呢?举个例子,像如果市场上出了一部大火的家庭伦理剧,则紧跟着会出现很多相似题材的家庭伦理剧。自此家庭伦理剧进入观众眼球并取得它一定的独特地位。其他电视剧类型不外乎如是。用挨边的美学理论来说就是,性格美学和行动美学共同成就了好看的人物。与此同时,“类型研究的理论因为注重观众作为集合的反映,可以研究社会大众对多种艺术元素的感受力,对其结构形式的喜好和适应,并做出更有科学意义的规定”长期积累的观赏经验让观众在内心有了相对统一的对于类型化人物的界定。电视剧类型的形成不仅是创作者对于电视剧本体把握的体现,同时也离不开电视剧观众对于电视剧作品的直接反馈和间接再创造。创作和欣赏两个过程的共同作用,使得类型化成为电视剧人物塑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一部穿越剧《神话》在中国观众心里留下一定印象以来,穿越剧似乎也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中崭露头角,随后而来的《宫》大火了一把,再紧跟着一部穿越剧《步步惊心》也深得人心。看起来这几年穿越剧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可是现如今又被广电限制这种题材。发展势头被扼杀,所以笔者预测目前到此后的十年间,穿越剧的题材会少之又少甚至不复存在。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中国传统“求实”的心理和尊重历史的官方说法。自古以来,在对中国人思想上统治者总是宣扬正统思想。而穿越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胡编乱造的真实”,因此不会让其发展。

独具特色文化长盛不衰的古装武侠剧:

提到尊重历史这个话题,不得不再谈论表面看似与之“悖论”却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普遍为中国人所喜爱的武侠剧与古装剧。古装武侠剧可谓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历史沉淀的代表。在世界电视剧地位上都拥有独特且无法超越的地位。中国的古装武侠剧如果被别国所翻拍,国人总会觉得不伦不类,怎么都不像样。就如同旗袍一样,只有中国女人才能穿出美感和女子韵味。到现在电视剧新种类如此多样的大环境下古装武侠剧仍然是当今我们喜欢观看的电视剧类型。从我们的文化原因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上可探究一番。比如就历史因素而言,在服装道具上受众便可一饱眼福,《天龙八部》中天下五国的各色服饰令人惊艳;涉及战争场面,小说中的情景得以逼真的还原,以及桃花岛、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风 景名胜拍得如诗如画,何尝不是一场视觉盛宴。若就武侠本身而言,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又能深深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江湖高手的功夫场面拍得美仑美奂。观众坐在家中,就能领略各地美景、各色美女、各种深不可测的武侠神功、令人感动的感情纠葛和精美的古代服饰等等。此外,从文化心理上。武侠电视剧大大满足了我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武侠电视剧中,以暗器伤人是为侠客鄙夷的,这是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的;还有有仇必报或知恩图报的伦理道德,也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传统心理。所以武侠剧作为中国电视剧一种典型文化代表,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模仿的。国之独特。

不过近两年来出现了不少古装剧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势态。对于人们大多拥护原小说而反感其被拍成电视剧的民众心理来说,由小说改拍而来的古装剧能否继续良好发展还是一个未知数。

二、美、韩、泰等国外剧与中国电视剧的不同审美特征

美剧与中剧:

美剧我接触的不多,不过整体风格和大框架不外乎也是那么一个稳定范围内的流动和走向。虽有变化,感觉也跳不出那个我们对它整体印象的“大围墙”。美国作为一个没有多久历史的国家,取得现在的世界地位是靠的是经济和科技。所以其电视剧里鲜有历史片。多数都是科幻和动作戏。这一点与中剧比最是明显。美剧给人的整体印象就像这个国家一样。有一股风风火火的劲头在里面。电视剧是一种快节奏,让人觉得美剧电视剧里的人总在动作,大动作小动作,反正像是用不疲劳的农民一样,基本让人回想不到一刻安静,温婉的镜头。正如他们这个国家,不是个平平静静,安安分分的主儿。当然,这种快节奏的整体印象不排除与他们的语言特征有关。而中国电视剧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一种平和,轻缓。像古人说的“中庸之道”。不过也正是由于美剧和中剧一个像舞刀弄枪的侠客,一个像中规中矩的平民的特点。美剧的形式花样层出不穷,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相比之下,中剧就没有多大的突破了,一是题材上涉及的类型主要是大众现在喜爱的,少有创新题材的出现。二是对未来想象画面的电视剧类型几乎没有,笔者所了解的只有《魔幻手机》一部而已。探寻到深处的话,无疑也归因于两国国民思想深处的认知心理。笔者在此概括成自由思想下的美剧创新精神和统治思想下的中剧中庸之道。

韩剧与中剧:

韩剧算是笔者接触得最多的国外剧,所以也从那么多种类的韩剧里总结了特点一二。相较于美剧比中剧的快节奏而言,韩剧的整体印象就是典型的慢节奏了。韩剧的审美也体现在这慢节奏中,像演员间的久久凝视不语,却欲语泪先流;一句短话要停顿哽咽的说完等等,而这些又恰是为中国民众审美心理和文化传统所能接收的意蕴。韩剧情感的突显擅长以演员的眼神来传情达意;中国电视剧则是声音,动作,神态兼具。若照先前譬喻中剧像个中规中矩的平民百姓,那么在笔者看来,韩剧就是温温柔柔的闺阁女子了,更柔更轻。

韩剧在题材上也比中剧多姿多彩。也不乏创新。像前不久的一波韩剧,现代的戏却偏偏能拍出带有科幻色彩的新意,如《主君的太阳》中能看见鬼的女主;《听见你的声音中》可以透过眼睛读到人内心想法的男主;刚刚火遍亚洲余热不减的外星人都教授。这样的剧情放在中国怕是通不过审核的。为什么韩剧被很多亚洲人喜爱。通过以上提到那几部电视剧可见一斑。用美学的观点来说。美之所以成为美,是因为“真实的虚幻”和“不存在”。很多韩剧给我们展现的东西往往是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和没有存在的东西,所以就具备了美的前提。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虚幻世界”,使我们从中获得对现实的体认、生存的智慧、勇气,还有欲望的暂时满足。正所谓“人入戏,身陷其中,乐其所乐,哀其所哀,‘剧’如镜,烛照生命和人生”。所以韩剧给人感觉很美。

韩剧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韩国的文化和带动消费。看过韩剧的都知道,韩剧中主角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而这些也是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在后现代社会这些也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身份象征,存在价值所在。它既可以成为社会上层统治者和经营集团的品味、风格、身份的表现形式,并成为他们进一步宰制社会大众的手段,又可以成为广泛传播与人民大众的消费性产品。中国电视剧的性质则要纯粹一些。在通过电视剧带动消费这一点上远远不及韩剧。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也不及韩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韩国对其文化的重视。

从套路上来说,韩剧较中国电视剧而言就稍显单调了,众多韩剧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套路,韩剧总是有明显的男一男二,女一女二。故事不外乎主要围绕这四人展开。而且是典型的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男主总是高高在上,女主卑微却深得男主的心等等。韩国奉承着中国儒家思想的传统,所以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也根深蒂固。中国电视剧在创新上虽不及韩剧。但在套路上要比韩剧略胜一筹。除了传统的灰姑娘王子式的爱情,还有平等相爱甚至女富男穷的情况,这也说明了一定程度上中国男女地位越来越平等的现状。泰剧与中剧:

第一次接触泰剧也是几年前安徽台的《天使之争》,就总体印象而言,泰剧和中国电视剧的整体感觉差别不大。它不像韩剧那样缠绵悱恻的慢节奏,也不像美剧那样风风火火的奔腾之势。由于笔者所看泰剧不多,现就笔者看的泰剧与中剧最明显的特点比之一比。泰剧比较贴近当地风土人情,不同等级的人之间尊卑有别,日常生活的饮食文化都比较接地气。礼仪这一块做得尽善尽美。“很多韩剧是在谈完恋爱后,女主角患上绝症;而泰剧则常常苦尽甘来,最后大团圆,这是因为泰国是个信仰佛教的国家,所以剧中人善恶分明,而结局则讲求因果报应。在这一点上与中剧是无甚出入的。

小结:

总结看来,每个国家的电视剧审美特征都与本国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认知有关。像朱光潜在《谈美》里说道:‘“谈美,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此,研究美绝不能离开人’。随着19世纪中期审美心理学的崛起,美学的核心问题由美的本质问题转变为审美经验的问题,能够引起我们审美经验的东西,随着人类审美视野的扩大,具有崇高、悲、滑稽、荒诞等特征的事物都加入了进来。所以美的本质研究实际上指的是对所有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的本质研究。美是指代审美价值获得了共识。国产剧之所以不被人们看好的原因,应该也有一个“实”字在里面。因为太实,太中庸,就我们审美经验看来就成不了美。而美剧韩剧收到追捧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电视剧里有我们所没有的新元素,有着离奇,科幻和不可复制等我们“无”的元素。

论中国电视剧的当代发展及其审美特征 篇2

关键词:当代电影艺术,视觉语言,表现形式,审美特征

电影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 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 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 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 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

一、当代电影艺术的文化属性与构建

“文化”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孕育了各种文化类型;同一民族又因生活环境的变迁和文化自身的运动规律, 在不同历史阶段, 其文化呈现各异的形态, 所谓“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前者是文化的民族性 (或地域性) , 后者是文化的时代性 (或阶段性) 。

电影文化是人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造的文化样式, 是指电影的“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 即电影艺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电影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又是作为文化系统的亚文化形态而存在的, 是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内的子文化部分。电影艺术, 在今天的社会中不仅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而且对其他文化正在产生着深刻的、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精神文化, 电影艺术和其他精神文化有内在的一致性, 它们都是人类从事精神活动的结果, 并对人类的精神领域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论及中国美学与中国电影艺术的关系, 首先应考察中国电影美学的文化属性。而中国电影美学的文化属性, 当然是既打上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 同时也包蕴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当下色彩。而这种时代精神和当下色彩本身, 也是既体现着一定历史阶段主流文化的意志, 又与电影形式与生俱来的西化倾向和不断变化着的工业文明息息相关的。它们间的互相整合形成了中国电影美学的独特个性, 发展至今, 则又在“全球化”思潮的策动下, 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古典美学与消解主义、中国国情与西方浸润, 既矛盾地碰撞, 又苦涩地同处的所谓多元化格局。

二、当代审美受众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审美文化心理是人类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意识的积淀和凝聚, 代表了审美文化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体现在特定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以及审美价值标准等等。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 不仅仅有满足消遣、娱乐的一面, 还有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一面。从美学角度看, 受众需要的形成受到其自身审美文化心理的影响;与此同时, 受众选择接受媒体过程中其审美文化心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

电影发展至今, 商业化倾向已成世界性潮流。今天的类型片, 如言情片、武打片、科幻片、侦探片、警匪片、灾难片、歌舞片等, 都有着强烈的商业动机, 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也开始了风格转型, 如《三枪拍案惊奇》, 但同时电影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 在审美接受方面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科技的发展又为这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 在上述的文化背景下, 我们不难看到今日中国人的观影审美接受已由过去的较单一的共通性, 而转为变化着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所形成的接受悖论。一方面有着明显的共通性, 另一方面又带着强烈的差异性。审美共通性从来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 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发展无意识”地向现代化方面转换。今天, 观影者的共通性, 除了表现在对变化了的传统实用理性的认同外, 更体现于对放眼世界的新时代、新科技、新的人文意识的了解和向往。例如当前高科技的迅速发展, 拓宽了人们的想象领域, 观众渴望看到超前的想象或理想图景, 于是电脑和数字化制作创造出各种人文、布景和惊险场面。不管如何突破、解构, 电影作品中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表现始终是人类共通的。如张艺谋《英雄》、《十面埋伏》, 陈凯歌的《无极》、李仁港《锦衣卫》等都通过加重冒险、误解、性爱、怀疑等人的情感因素和暴力格斗场面的视觉冲击力来表述一种当下话语和人类景象的多重画面。凡此种种, 都说明商业片中的艺术审美, 一方面要求越来越能充分反映生活原生态的复杂多样, 另一方面又要紧跟时代不断变化的快节奏, 甚至超越时代的局限, 以满足观影者的好奇心理。拓展人们的想象力, 将人生艺术化, 把世界审美化。

三、当代电影艺术的视觉审美特征

中国电影艺术经历过辉煌的时期, 各个阶段拥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而且电影是多片种, 多形式的艺术。不同的片种和形式各有不同的审美要求, 但总体来说, 其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征, 这些特征是:

(一) 直观视象性

电影艺术主要提供的是由银幕或屏幕所显示的直观视觉形象, “看”是影视观众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电影艺术所要表现的一切东西, 包括思想, 情感, 梦幻等等, 都应该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 为了不破坏“可见性”, 人物对话语言 (比起戏剧) 都应压缩, 高度精练。这是因为电影艺术是与摄影分不开的, 而摄像机所处理和完成的仅仅是世界的“象”, 即电影艺术的主要材料就是物象的真实纪录, 因而,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才明确地指出“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电影的存在是由于画面的不可替代的必要性, 由于电影的视觉特性绝对要比电影作为思想或文学容器的性质更为重要。”

电影艺术所展示的直观视象, 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从宏观到微观, 从物质世界到精神活动, 人们能见到的一切, 以及人们难以或不可能见到的, 都能用画面的形象来表现。例如, 它能将内心活动具象化, 可以通过人物的外在物象的来反映其内心世界, 如《建国大业》里对蒋介石的刻画 (张国立) 和扮演我党某地下工作者的稽查大队队长阎锦文的刻画 (陈道明) , 导演在这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探索。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 使它更易于被接受理解, 易于超越国界和民族, 因而让·爱波斯坦才认为“电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 它是一种“象形符号”国际语言。

(二) 幻觉逼真性

银幕和屏幕上的形象是一种“影子”, 一种“幻相”, 这些形象所组织构造出来的具有统一性的时空, 也是一种幻觉, 但是它们却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影视艺术是以视觉形象的逼真性为生命的, 它无法容忍对自己的本性——视觉可信性的丝毫破坏。正如巴赞所说:“电影中的幻景与戏剧中的假象截然不同, 它不是以观众默许的假定性为依据, 相反, 它是以表现给观众的事物的不可剥夺的真实性为依据的。”

比起其他艺术, 这种幻觉逼真性, 是电影艺术的优势所在。它能最大限度地酷似生活原貌和自然形态, 它拥有绘画和雕塑所失去的运动, 音乐失去的造型, 突破了戏剧的时空局限, 把文学形象转化为直接可观的形象。

电影艺术的幻觉逼真性来来自于电影艺术家的努力, 来自他们自觉地按照这一特性来进行创作。如电影《无极》里“满神”的形象塑造, 凌空飞行与飘逸浮沉于空中的头发, 让观者感到她如在水中遨游, 又像在空中飞翔, 使影片增加了悬秘质感, 来满足观众对幻觉逼真性的审美要求。电影艺术的技术发展史, 也可以说是为了追求更高的逼真性的发展过程史, 而立体电影, 以及正处于试验阶段的“有感电影”, “嗅觉电影”等等, 把这种逼真性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三) 时空再造性

电影艺术在这方面有着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自由度。摄影技术和剪辑技巧的发展, 使得保持在胶片上的影像可以自由地分切和组合, 实质上这就意味着可以从特定的艺术材料中抽取出时间和空间来重新构造。这就是所谓的“蒙太奇”技巧。这样, 电影艺术就能打破现实时空和上演时空的束缚, 既可以集中、压缩, 又可以延伸、扩展;既可以自由地转移、反跳, 又可以灵活地跨越、并列, 可以说能用心理时空代替物理时空, 引导我们自由地穿越时间和空间。

电影艺术再造时空, 可以有多种方式和手段, 例如可以在两个因果性镜头之间建立起一种纯虚拟的空间连续关系, 通过内容的呼应而获得。例如, 在英国影片《灯塔看守人》中, 一个发高烧者呼唤着他未婚妻的名字, 紧接着出现的是远在他方的未婚妻突然惊醒, 就像听到了他的叫声一样。“任何电影表现手段只要它在心理上是合理的, 不论它在物质上是否真实, 都是有价值的。”

在影视中, 时间可以加速和放慢, 几天才能完成的花朵开放, 数秒即可, 而几分之一秒的时间流程, 却可以用较长的时间来显示, 如子弹的射出。也可以将时间颠倒, 如各种各样的“闪回”手法, 甚至可以让时间停止 (定格) , 让时间消失 (跨越) 等等。其实, 电影艺术的空间重构, 常常是按时间的重构来进行的, 如果说绘画和雕塑是将时间空间化, 那么影视则是将空间时间化了。

当然, 电影再造时空, 也不是可以无限自由的, 作为艺术, 它再造时空的方式必然受到所表现的内容所制约, 也应该符合观众的心理活动规律。

(四) 画面运动性

从本质上看, 电影是一门采取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空间形式”决定了造型性 (画面) 在电影艺术的重要地位;而“时间艺术”又决定了运动性的重要地位, 所以, 画面运动性是影视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正是连绵不断的运动着的画面, 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魅力, 抓住了观众的感知和注意力。法国电影艺术家雷内·克莱尔说过:“如果确实存在一种电影美学的话, 那么, 这种美学是在法国, 在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摄影机和影片的同时诞生的。这种美学可归结为两个字即‘运动’。”可以说, 没有画面的运动, 就没有影视艺术。

这种画面运动性有两重含义, 一是指被拍摄对象自身的运动, 只有电影才能完整地, 真实地展示事物的运动, 而电影也对运动着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其次是指包含着因摄影机的移动以及镜头焦距的变化所造成的运动感。这种运动感并非在于事物自身的运动, 而是由于镜头的推, 拉, 摇, 移与变焦所造成的运动的幻觉。

画面的运动, 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这种节奏主要是由蒙太奇技巧和长镜头的运用所制造出来的, 是将镜头按不同的长度 (这既取决于镜头的实际长度, 又取决于内容刺激观众所产生的时间延续感) 和强度 (景愈近, 心理冲击愈大) 关系将其联接起来而产生的。影视画面运动的节奏, 是情节发展的脉搏, 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情绪气氛, 能修饰和强化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情感。因此, 所谓电影艺术的节奏并不仅仅意味着抓住镜头的时间关系和景深的变化, 更是镜头的延续时间和画面的强度与他们所激起并满足了注意力运动的一种结合。

在当今世界日益处于全球化语境的条件下, 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一系列新课题相继出现, 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 那么作为东方文化的主要代表, 中华文化也必然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作为艺术文化中最具魅力的影视艺术, 也有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一系列问题;离去前景和展望等等。了解电影艺术的视觉审美特征, 正确使用视觉语言, 才能强化视觉效果, 提高人们对电影画面和电影作品的分析、审美和鉴赏能力, 更好的提示我们关注电影艺术的本质表现, 才能把握时代所给予我们信息的真正内涵、思想、文化和情感, 并对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发展前景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巴拉兹:《电影美学》,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

[2]桑塔格:《论摄影》,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3]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版。

[4]周宪、许均:《文化和传播译丛》总序, 载《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5]马塞尔.马尔丹, 法国, 何振淦译:《电影语言》,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2年版

试论当代武侠影视剧的审美意义 篇3

[关键词]武侠影视剧审美传统文化

武侠影视剧是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类型影视之一,它不仅阐释和传承着中国的侠义精神,而且将中国的武艺通过影像做最佳的呈现,并深深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着武侠影视的创作,而欣赏者在观看武打场面时,也在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奥秘和精髓,虽然在鸦片战争后,科学的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传统文化不再占据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但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仍和现实的生活、工作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最近几年中国影视大片或贺岁片可以看出,《卧虎藏龙》、《无极》、《功夫》、《十面埋伏》等剧都是以武侠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因为在武侠剧中,创作者能够找到更多观众所期待的东西,那就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从人物的人生目标、性情气度可以看出,中国的“侠”带有很强的“儒”学、“道”学、“佛”学境界,观众可以从武侠剧中体会不同主人公的人生志趣和喜怒哀乐。从《黄飞鸿》中可以体会到寻求中华民族复兴之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身的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儒家思想;从《太极张三丰》中可以体会张三丰向往清苦而自由的生活所表现出的“道”家的无为思想,《少林寺》中的方丈为“普度众生”被火活活烧死,当为“佛”之最高境界的佛学思想。当代的武伕影视剧在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渗透着更多现代性的审美因素,影片中的武打动作、自然景致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产生出了一种更强的审美效果。

一、“舞蹈化”的武打动作

从“项庄舞剑”到“公孙大娘舞剑”,中国武术自古就有很强的表演性,它的形式是武舞的结合。武舞与武术在起源上是一致的。为了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原始人群要做战争的演习操练以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原始人群中萌生了武舞。或者叫战舞。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舞者手执各种武器,做种种击刺动作姿势的演练。从某种意义上说,武舞应该是当代武侠剧“舞蹈化”的武打动作的起源。现代武侠电影运用慢动作等各种技术手段,将打斗的姿势、形式、节奏、韵律、质感等,生动唯美的表现出来,追求一种舞蹈之美的艺术境界。因此,我们能感到打斗双方的那份优雅与从容,力与美,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有一种浑然天成、随意而发的心理感受。

由于武侠影视剧和高科技设计的完美组合,我们在观看武打场面时,仿佛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表演。例如电影《十面埋伏》中“竹林追杀”这场戏,影片中运用了中国的体操和杂技——这是我们可以在世界上夺冠称雄的“中国功夫”,它突破了以往武侠影视作品中暴力的打打杀杀,运用高科技把武打动作和体操、杂技融为一体,从而营造出一种最具欣赏力的“舞蹈化”的功夫表演。当代武侠影视剧对世界电影特别重要的一种贡献,是它改变了暴力呈现的方式。它把血腥的、暴力杀戮的场面消解成一种供人观赏的舞蹈化的视觉奇观。武侠电影由于内容的原因必然要展示暴力,那种直接的暴力场面对观众感官会造成强烈的刺激,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但当代武侠影视剧往往通过舞蹈化的武打方式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把武术技击变成一种供人观赏的东西,这也是中国武侠片在美国兴起、被观众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功夫》的武打动作更像是一次精彩的表演,无论从技术难度,还是从视觉效果来看,《功夫》的武打动作确实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从一招一式实打实的铁线拳、十二路谭腿,到凄厉诡异的“六指琴魔”琴音杀人,包租公以太极功惜力打力令“天残地残”兄弟左右互搏,以及火云邪神与周星驰一路打到太空玄乎到没谱的蛤蟆功与如来神掌生死对决,每个镜头的武打动作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特技的动作招式都似曾相识,但绝非以往武侠片所能拍摄出来的。

二、“景观化”的武打场景

武侠影视剧中的场景非常有特色,给观众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场景不仅直接关系到电影剧情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武打动作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展现……长期的欣赏使中国观众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公认的经典武打场景。观众的期待视野决定着他们在每部武侠动作电影中都希望能够看到“竹林大战”、“飞檐走壁”、“凌波微步”、“双雄对决”等这些经典的武打动作场景。通过这些经典化、个性化的场景,观众领略到的是影片与众不同的观赏快感。正是这些经典的武打动作设计支撑起了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视觉奇观。中国的武打场景归纳为以下常见类型:飞檐走壁、竹林大战、舞狮大赛、擂台比武等,这些“标志性”的影像叙事和民俗化的经典打斗场面,体现了中国武打电影场景中鲜明的民俗特色和自然特色。形成了观众对古代中国的认识和想象,集中精练地表达了这部电影的特征和风格,为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并形成了中国武侠电影独特的经典段落。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增加了影片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诗情画意的山水、竹林、草原等自然景观在当代武侠剧中运用的恰到好处,使观众在观看武打特技的同时欣赏到壮丽的景致;武打与景观的结合,主人公恰到好处的融入风景,我们更能强烈地体会到“天人合一”的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 篇4

——以唐朝文化特征为例

一、盛唐的音乐

在唐朝初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没有战乱之苦,这也是音乐能在此时期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经过“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唐朝文化发展是无法比拟的。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并对后世有影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创作不但对中国的文化,也对音乐的发展打下的深厚的基础。

唐朝的音乐,无论是宫廷的、还是民间的,都非常时兴配乐演唱,而配的诗就是当时盛行的唐诗。唐代

是一个诗词盛产的朝代,出现一大批对当时,对现在都有影响的文人,并且他们的著作流芳百世。在原始社会中,诗、歌、舞是三者相结合的,到了唐代,虽然彼此分工的现象增多,诗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但诗人与音乐家的合作还是一定程

度上保存下去的。著名的诗人的大作,也都被人们广泛的歌唱。例如:刘禹锡的《竹枝》,王维的《阳关三叠》等。这些

诗歌的流传,不仅有文学上的作用,而且,由于它广泛在民间、宫廷的流传,也一定程度上地融合了民间与宫廷音乐。

唐朝音乐机构也是相当的庞大。它以分工之精细、规模之宏大、艺术之高超,列历代

之冠。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为太常寺。太常寺分为八署,其中掌管音乐的为“大乐署”和“鼓吹署”。大乐署主管雅

乐、燕乐,对音乐艺人的培训。每年大乐署都要进行考核,每满十年进行大的考核;根据成绩的好坏,决定职位的升降。

在此学习音乐的“乐声人”,要学习十五年,要会奏难的曲调五十曲以上,能够演出,才算毕业。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

音乐的要求已是何等的高。鼓吹署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盛唐之音”的形成,综合了多方面的历史条件,及历代对音乐所积累的经验。唐代的音乐能够在全国上下 的流行,也是音乐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并且整个社会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所促成的。这一切发展的结果,必然 会产生“盛唐之音”这一历史的盛况。

二、盛唐的舞蹈

五千年文化史孕育形成了中国舞蹈从感官娱乐到高度专业和分类详尽的艺术形式。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潮和文化发展的大融合必然造就出盛唐舞蹈的巅峰艺术形式,盛唐舞蹈的桂冠就是中国文化的桂冠。唐时期中华民族大融合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西域文化、西域民间舞蹈与中原舞蹈的结合,使得舞蹈在唐时期的发展具有了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盛唐是我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伎乐舞蹈的全盛时期。当时,能歌能舞的乐伎遍及社会各阶层,有宫伎、营伎、官伎、家伎,蓄伎之风盛行。唐代舞蹈,也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

唐代伎乐以其惊人的创造力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在唐代各种文艺作品——诗歌、传奇、绘画、雕刻„„中留下了许多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形象,至今为人们所欣赏和神往。唐代舞蹈之所以能登上古代舞蹈艺术的顶峰,直接的原因是唐代舞蹈是以纯粹人体形式为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段,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登上了艺术舞台。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舞蹈在唐代发展最为完善。唐代的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划分,表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唐代舞蹈编导,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表明编导水平的成熟。

因此,唐舞的发展是大唐帝国借助其强大、开放包容、繁荣粗犷、气势恢宏的文化基础,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推到了顶峰。唐代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唐代继承隋代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文明精华的博大载体。

三、盛唐的书画

唐代的美术,在六朝美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数量众多的画家的努力,创造了形象更为完美,主题更为明确,反映现实生活更为有力的艺术。唐代美术中,宗教美术与密切现实生活结合,杰出的美术作品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的现实生活。例如菩萨像肉体丰满健康,而表情平静甚至是淡漠的。描写贵族,特别是贵族妇女的绘画着重其寂寞无聊贫乏空虚的生活。某些陶俑富有倾向性地发掘了一些人物的可厌的社会本质。这些都是唐代美术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就。

唐代社会各方面的蓬勃发展及激烈的变化,需要并且可能发展人们更多的才能与力量。杰出的美术家有高度的创造性,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例如他们创造了极端繁华欢乐的净土和极端悲惨恐怖的地狱;创造了维摩与文殊紧张的争辩的场面,也创造了劳度差和舍利佛的激烈斗法的你死我活的景象;还创造了园林中高人逸士的闲适,深宫里贵族仕女的寂寥,创造了无数生活的形象和庄严的与优美的典型。这些意境和形象是美术史上重要成就。唐代美术中,艺术技巧有巨大的进步。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发掘并开始表现了自然事物:山水和花鸟的美的特点。唐以后的绘画善于选择生活中一部分富有诗意及戏剧性的场面,不是平板的描写生活,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内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道具和环境在表达题材内容时也逐渐起了较大的作用。艺术技巧在盛唐以后完全脱离了幼稚的状态。唐代的代表性美术,主要是盛唐的美术,形象丰腴而又典丽,结构豪华而又紧凑,色彩绚丽而又调和,总之正如盛唐所代表的唐代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人们的创造力量的雄厚优裕,风格雄浑而又优美,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最杰出的古典艺术之一。

四、结束语

论中国电视剧的当代发展及其审美特征 篇5

关键词:唐朝;审美文化;传统文化

Abstract:Tang period,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ayu adapt to go tall, aesthetic cultur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advocating enterprising, freedo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ang spirit, a vigorous and graceful and elegant aesthetic thoughts produced by aggregates yukon.And this kind of aesthetic trend with various cultural thoughts as to create multiple, with rich, inclusive of tang aesthetic thought.Key words: Tang dynasty;Aesthetic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

——以唐朝文化特征为例

一、盛唐的音乐

在唐朝初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没有战乱之苦,这也是音乐能在此时期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经过“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唐朝文化发展是无法比拟的。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并对后世有影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创作不但对中国的文化,也对音乐的发展打下的深厚的基础。

唐朝的音乐,无论是宫廷的、还是民间的,都非常时兴配乐演唱,而配的诗就是当时盛行的唐诗。唐代

是一个诗词盛产的朝代,出现一大批对当时,对现在都有影响的文人,并且他们的著作流芳百世。在原始社会中,诗、歌、舞是三者相结合的,到了唐代,虽然彼此分工的现象增多,诗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但诗人与音乐家的合作还是一定程

度上保存下去的。著名的诗人的大作,也都被人们广泛的歌唱。例如:刘禹锡的《竹枝》,王维的《阳关三叠》等。这些

诗歌的流传,不仅有文学上的作用,而且,由于它广泛在民间、宫廷的流传,也一定程度上地融合了民间与宫廷音乐。

唐朝音乐机构也是相当的庞大。它以分工之精细、规模之宏大、艺术之高超,列历代

之冠。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为太常寺。太常寺分为八署,其中掌管音乐的为“大乐署”和“鼓吹署”。大乐署主管雅

乐、燕乐,对音乐艺人的培训。每年大乐署都要进行考核,每满十年进行大的考核;根据成绩的好坏,决定职位的升降。

在此学习音乐的“乐声人”,要学习十五年,要会奏难的曲调五十曲以上,能够演出,才算毕业。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

音乐的要求已是何等的高。鼓吹署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盛唐之音”的形成,综合了多方面的历史条件,及历代对音乐所积累的经验。唐代的音乐能够在全国上下 的流行,也是音乐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并且整个社会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所促成的。这一切发展的结果,必然 会产生“盛唐之音”这一历史的盛况。

二、盛唐的舞蹈

五千年文化史孕育形成了中国舞蹈从感官娱乐到高度专业和分类详尽的艺术形式。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潮和文化发展的大融合必然造就出盛唐舞蹈的巅峰艺术形式,盛唐舞蹈的桂冠就是中国文化的桂冠。唐时期中华民族大融合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西域文化、西域民间舞蹈与中原舞蹈的结合,使得舞蹈在唐时期的发展具有了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盛唐是我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伎乐舞蹈的全盛时期。当时,能歌能舞的乐伎遍及社会各阶层,有宫伎、营伎、官伎、家伎,蓄伎之风盛行。唐代舞蹈,也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

唐代伎乐以其惊人的创造力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在唐代各种文艺作品——诗歌、传奇、绘画、雕刻„„中留下了许多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形象,至今为人们所欣赏和神往。唐代舞蹈之所以能登上古代舞蹈艺术的顶峰,直接的原因是唐代舞蹈是以纯粹人体形式为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段,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登上了艺术舞台。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舞蹈在唐代发展最为完善。唐代的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划分,表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唐代舞蹈编导,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表明编导水平的成熟。

因此,唐舞的发展是大唐帝国借助其强大、开放包容、繁荣粗犷、气势恢宏的文化基础,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推到了顶峰。唐代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唐代继承隋代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文明精华的博大载体。

三、盛唐的书画

唐代的美术,在六朝美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数量众多的画家的努力,创造了形象更为完美,主题更为明确,反映现实生活更为有力的艺术。唐代美术中,宗教美术与密切现实生活结合,杰出的美术作品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的现实生活。例如菩萨像肉体丰满健康,而表情平静甚至是淡漠的。描写贵族,特别是贵族妇女的绘画着重其寂寞无聊贫乏空虚的生活。某些陶俑富有倾向性地发掘了一些人物的可厌的社会本质。这些都是唐代美术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就。

唐代社会各方面的蓬勃发展及激烈的变化,需要并且可能发展人们更多的才能与力量。杰出的美术家有高度的创造性,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例如他们创造了极端繁华欢乐的净土和极端悲惨恐怖的地狱;创造了维摩与文殊紧张的争辩的场面,也创造了劳度差和舍利佛的激烈斗法的你死我活的景象;还创造了园林中高人逸士的闲适,深宫里贵族仕女的寂寥,创造了无数生活的形象和庄严的与优美的典型。这些意境和形象是美术史上重要成就。唐代美术中,艺术技巧有巨大的进步。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发掘并开始表现了自然事物:山水和花鸟的美的特点。唐以后的绘画善于选择生活中一部分富有诗意及戏剧性的场面,不是平板的描写生活,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内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道具和环境在表达题材内容时也逐渐起了较大的作用。艺术技巧在盛唐以后完全脱离了幼稚的状态。唐代的代表性美术,主要是盛唐的美术,形象丰腴而又典丽,结构豪华而又紧凑,色彩绚丽而又调和,总之正如盛唐所代表的唐代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人们的创造力量的雄厚优裕,风格雄浑而又优美,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最杰出的古典艺术之一。

四、结束语

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体现了魏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论中国电视剧的当代发展及其审美特征 篇6

开 题 报 告

论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特点及 其对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行政环境的相关概念及内涵,围绕行政环境的具体内容,分析了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的特点,结合这些环境的特点,进一步探讨了它们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

2、选题的价值

本文主要创新体现在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由此出发研究其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

二、研究重点的和难点

本文系运用规范研究方法进行的专题研究。全文分三个部分:首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是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由在任何社会中都是最大和最具权威性的公共组织----政府来承担和完成的。从这一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就是政府管理,行政管理学是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行政管理是政府行政组织、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1.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管理主体、客体、管理原则和根本任务等方面表现其矛盾的特殊性,这是行政管理学与其他科学相区别的重要根据。

1.4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行政管理学是由行政管理的基本范畴和原理所构成的逻辑体系。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2、行政管理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3、行政管理是由主体发出而作用于客体的有序管理;

4、行政管理是一个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活动过程;

5、行政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获得别不可少的保障;

6、行政管理要有效地为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权服务,其本身必须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

7、现代高科技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使现代行政管理在低成本和高效率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推行电子政务已成为现代行政管理学着力研究的重要内容。1.5行政管理学的特点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4、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往往令人难以捉摸。行政环境

2.1行政环境的涵义和理论依据

2.1.1行政环境问题的提出

行政环境问题是行政生态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行政管理学提出的新课题。

2.1.2行政环境的基本涵义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环境是人类活动赖以进行与延续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等的总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都与它周围的事物相辅相成。就某一主体而论,环境一般指主体自身以外的、与主体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着的各种因素或条件。行政环境的涵义,学术界虽然表述不一,但基本上都是借鉴或依据环境的含义而类推出来的。一般来讲,行政环境是指围绕政府系统的、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作用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的总和。

这些条件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自然界的、社会界的。就整体而言,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2.1.3行政环境的理论依据

1、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行政系统必须并只能在一定行政环境中运行和发挥作用。行政环境改变了,行政系统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也随之改变。

2、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施加影响的对象,行政环境的改变时行政系统功能有效发挥的结果。

3、行政系统的活动和行政环境的改变,只能在实践中取得一致。

4、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系统的产生和存在。

5、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目的和历史使命。

6、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系统的变化和发展方向等。

2.2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主要特点

2.2.1行政环境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对行政环境做不同的分类。

(一)、从作用于一国行政管理的主要因素的属性来分,可以把行政环境分为行政自然环境和行政人文环境两类:

1、行政自然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面临的相关的自然条件。

2、行政人文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面临的社会人文条件。

(二)、从作用于一国行政管理的主要因素的国别界域来分,可以把行政环境分为国内行政环境和国际行政环境两类:

1、国内行政环境,指一国领土内社会各方面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状况。其中又以经济状况、政治氛围和文化环境为主要因素。

2、国际行政环境,指一国行政管理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条件和国际关系。

(三)、以行政系统自身界线来分,可以把行政环境分为系统外部环境和系统内部环境两类:

1、系统外部环境,指与行政有关联的、在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的、对行政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或条件。

2、系统内部环境,指与行政组织的生存发展相关联的、在行政系统之内的、对行政运行产生直接、具体影响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因素或条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2.2当代中国政府面临的行政环境特点分析

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这是当前我国行政环境的总体态势。这一总体态势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即要求为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创造各种条件。

(一)政治环境的特点分析

从政党制度来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为我国的政党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在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略、执政目标等方面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确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方略。从国家结构形式来看,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态。按照我国宪法确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确保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坚持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也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自治机关,行使法定的自治权。另外,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港、澳、台问题,我国实行了“一国两制”。从指导思想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实践进一步扩大了党的执政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从政治风气来看,政治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思想上,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组织上,发扬民主,坚持集体领导;工作上,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目前的政治风气而言,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以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相统一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日益成为社会思想道德的主流。

虽然我国政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腐败成为影响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水平;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体上是协调的,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政令贯彻危机;三是党政不分比较严重,行政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四是民族分离主义和恐怖主义相勾结,直接影响了边疆稳定

(二)经济环境的特点分析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这些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直在8%以上,在世界上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排名己跃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阶段。

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成彻底触动,深层次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这是完善新体制面临的首要挑战;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还有不少漏洞。这些缺陷具体表现如下为:一是政府职能与改革开放新阶段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国有大企业改革难度加大,柯断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三是金融体制改革仍有待深入;四是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五是市场秩序需要规范;六是城乡分割体制障碍依然严重。

(三)文化环境的特点分析

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文化环境明显地具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特点:一是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有待大力发展,党领导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方面不平衡。在某些尖端技术和科学文化的某些领域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整个社会的教科文卫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三是伦理道德状况呈现出层次差异,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占主导地位;四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在交织,冲突和融合中并存,有待在可持续发展发中整合;五是党和国家臻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先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坚持“两为”(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鸡)方针,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繁荣学术、文艺和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四)国际环境的特点分析

就一国发展的外部条件而言,国际环境主要指下列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物质生产条件。二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舞台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和行为者。三是国际行为或相互行为的结构状态,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国际政治关系体系、国际军事力量格局、国际文化、信息传播体系等。

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所构成的国际环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国际社会是个多元化的壮会,其成员的种类、规模、实力各不相同,有国家的和非国家的、国际和国内的、政治性和非政治性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也有显差异。至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更是存在着差异和冲突。二是国家之间各自独立、相互平等,同时又互相联系和制约。在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但是国际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又使得各主权国家之间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考虑到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状况对本国的影响,要自觉遵循公认的国际行为准则。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则提出了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由此带来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变革趋势。同时,强权、霸权、恐怖注意、分裂主义等现象也时常出现。如何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准则下独立、平等、稳定和富有效率地发展,使中国“和平崛起”成了当代国际环境变迁中我国政府考虑的重要议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3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

3.1政治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政治环境决定和制约着行政管理,政治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行政管理的变化。具体地说,政治观念和政治思想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阶级关系的变化、政治运动以及其他政治参与的变动,势必导致政府管理系统从价值取向、结构与功能到行为模式等各个层面和环节产生相应的变化,实践中,政府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也有助于政治系统各种政治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的变迁而变革。就中国的情况看,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己形成,经济成分、经济组织、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这些具体的经济坏境因素的变化,要求政府职能、机构设置、管理方式和领导作风等都必须努力实现下列根本性的转变:由过去单一的行政命令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伦理的手段;由习惯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转向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由原来的机构臃肿、职责不清转向机构精简、职责清晰、廉洁高效、运转协调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绩效政府。

经济环境的变迁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变迁。经济环境往往因政府所处的地域、层次、文化的不同而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但无论差异多大,我们都能看出经济环境的变迁,尤其是经济环境中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迁,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变迁。就政治职能而言,政府职能除了常常提及的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其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和个人的财产不受侵犯,以及维护国家的政治秩序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具有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职能。就政府的经济职能而言,政府对于微观经济既要放开搞活,又要限制其消极作用。就政府的社会职能而言,政府必领担当起实现若干社会目标的责任。

3.3文化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文化环境制约和影晌着政府管理及其职能。文化环境制约着行政主体的活动方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任何行政主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每一社会的文化则通过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和传播模式静静地持续塑造着行政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总是对政府管理系统提出各种积极要求,而政府管理系统要保持与社会环旗的平衡,行政主体的行为就必须适应一定社会中占主导的社会思想、情感、信仰、观念、道德、宗教感情和传统。

文化环境对政府管理及其职能的规模、引导和调整,主要是通过行政文化的两项功能来体现:一是聚合功能。行政文化所形成的管理氛围,寄托了全体公务员的理想和希望。行政文化越发达,行政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越强烈,进而导致行政组织产生强大的内聚外联的动力机制。二是控制功能。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及其公务员的活动静悄俏地进行着自觉或不自觉的直接或间接督促、反省和检查,从而使行政主体的活动沿着一定行政文化的取向运转。行政文化对行政系统的控制是通过行政文化的各个要素及其影响途径来实现的。例如,行政制度作为政府机关制定的规范行政主体行为的规程和准则,倡导什么,禁止什么,能较好地指引行政实践。行政动机通过行政主体以愿望、兴趣、理解等形式表现出来,变成推动政府管理行为的潜在方量,变成管理的价值和行为取向,行政态度由认识、情感和价值取向所组成,体现为行政主体对行政客体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直观评价和好恶倾向。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国际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国际环境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合作交流,发展我国经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主旋律。在这一主旋律下,从中国主要的国家利益出发,无论是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祖国统一,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以便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努力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实现国家利益的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有责任参与引导国际事务发展的正确方向,提出国际事务解决的原则和途径,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等方面事务的协调管理。三是要实施科教兴国,占领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以原子能和电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内容,遍及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领域,产生许多新的综合性的高科技产业,推动了信息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增大。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国际环境中许多因素,加速了国际政治的多元化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明显地主要表现为技术的竞争和人才资源的竞争。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电子政务”的对策,加大了科学研究的投入,深化了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的改革,开始了整体性的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地扶持了高科技产业和小企业的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现,都是为了使我国占领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澳]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98.

2、王文义.新公共管理与中国行政环境的适应性分析[J].河南师范太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43.

3、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4、曾峻.环境、职能、体制行与行为:关于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性思考[J].理论探讨,2008(4):7.5、杨冠琼,江河.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与协调[J] .经济管理,2008(9):95.

上一篇:小学写字课《“三点水”旁》教学设计下一篇:大意、轻信、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