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024-06-28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选8篇)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它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五个要素:一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和互动;二是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三是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四是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五是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它能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它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不断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主学习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呢?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是把数学问题以历史事件或现实生产生活的实例且带有趣味性的问题融入数学教学中,以境激情,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的知识点,形成有趣的数学问题,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做个数学游戏,讲一个数学故事或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一个数学问题的悬念,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时,再经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自主学习的欲望自然就高了。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

2、多渠道开展数学问题的兴趣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通过开展有关数学问题的各种兴趣活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兴趣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懂得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数学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增强了记忆,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还能获得成功的愉悦,这就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学习动机。

3、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方法。

这里的“先学”,不单单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

“后教”,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教,而是在学生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一般不少于15分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出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它给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大量时间和空间,这是洋思中学致胜的法宝。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了解数学,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了解数学的学科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想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呢?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课的尝试,我总结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1)明白知识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给出的例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进行改编,然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数学都是生活中常见、熟悉、关系到自己的,学习后又能把这些知识拿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他们很快会明白学数学知识是很有价值的。

(2)在活动中总结规律,从活动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固我们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找规律的。这样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想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

(3)融洽师生感情,促进学习的兴趣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两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丢掉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使教学活动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据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毫无兴趣。尤其是初中学生这方面的表现特别外现,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同样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在两个班教学,其中一个班我用微笑的脸、表扬、肯定的语言进行教学,这堂课在轻松、愉快、和谐中顺利完成;而另外一个班,我板着脸孔,粗声粗气地对他们说话,这堂课在沉闷、压抑中进行,到最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一个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都能使学生萌生积极愉快的感觉。相反,教师过分严厉的批评,凶狠的目光,斥责的声调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一种压抑,甚至恐惧、害怕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用积极姿态,满腔热情地进行教学,用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数学。

2、用赏识的方法看待学生,让学生乐于自主探究

赏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赏识是期待、宽容、理解和尊重,赏识是语言,但比语言的表现力要强得多,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欣赏,能帮学生树立自信心,激起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课堂用赏识的语言激励学生,激发自主探究的动机。在教学中,运用赏识、表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一一加以肯定,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而使阴霾的心情云收雨霁,使平淡无奇的日子绚烂缤纷,甚至可以发迹他的一生,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赞美之词,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神圣的,教师即使说一句:“回答正确”“你真棒”“真爱思考”“好口才”等一句简单的话而产生对老师、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知识。

3、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究问题的情感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动力、明确方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使学生在脑海里产生问题。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克服过去课堂教学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偏重讲授灌输,忽视情感交流和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倾向,努力营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参与探索,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传统的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层层揭示,步步把关,教师几乎是把知识咀嚼得细细的,才喂给学生,生怕学生消化不良。特别是有的教师还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也都不厌其烦的一一解释和交代。老师这样’精耕细作’学生还会有什么问题呢?剩下的只是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完成作业罢了。试想,学生心目中没有问题,又如何去培养其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呢?

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置疑问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映。巧妙的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心里产生问题。疑惑的产生激发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2、设置障碍

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设置障碍,造成一时的困难,也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知识。如在教学生学过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我把学生分组,特地安排了一次数学活动。要求利用太阳光测量学校一些建筑物的高度,同时建筑物的周围有一些靠得比较近的建筑时,看看学生如何处理墙上的影子与物体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较大的争论,有学生很想当然的认为地上的影子+墙上的影子=物体在阳光下影子,有人不同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他们将物理科与数学科整合起来解决问题。

3、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篇2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好基础。 怎样营造这种和谐的氛围呢?

1.关爱学生

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潜能,创新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

2.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学生,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聆听学生的心声,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源于多彩生活

单纯的数学知识比较简单、枯燥乏味,有时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因此,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生活中实际运用的数学个案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和方法。有一次课上讲的是“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讲完例题后,布置学生出题互考,有一组题目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他们的题目是:伊拉克一武装组织为了抵御美军的侵略,决定购买炸弹和闪光弹,各用了3000元,已知炸弹比闪光弹每枚贵100元,结果闪光弹比炸弹多买了5枚, 求炸弹和闪光弹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题目一投影公布,全班都兴奋起来。 特别是正想打盹的几个男生,因为这里涉及他们喜欢玩的电脑游戏“反恐精英”。 经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采用列分式方程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知识此刻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2.找准知识衔接点

认知矛盾是激起学生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 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 其实看似简单的新旧知识衔接点却能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而进行新知识的探究。

3.营造和谐氛围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学习、研究数学。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 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之处。 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氛围。

(1)留出空白 ,开展自主探究 。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他们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探究知识, 而课堂教学中过于严肃往往会束缚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应在以下环节留出“空白”,让学生探索、思考。(1)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2)提问后留“空白”;(3)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4)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5)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6)出现难题时留“空白”。 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2)故意示错 ,引导主动探究 。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探究、纠正。 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3)群体互动 ,提倡合作探究 。

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 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学习形式。 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激励评价 ,保持探究热情 。

成功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 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的途径之一是发挥评价的作用。 激励并不应仅仅给予成功的学生。 在教学中,探究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而未成功者则易产生沮丧心理。 因此,对于未成功者,我从不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

4.教会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靠他们主动地思维去获取。 教学的关键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让学生掌握其方法思想,才能灵活运用,培养自身的能力,逐渐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并努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挑起认知矛盾、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并时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课堂教学的探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出版社.

[2]新课标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全过程,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就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他们每学会一首歌后都要进行比赛,笔者精心设计了比赛规则。如:“第一轮分男女组;第二轮分四个组;第三轮从各组推荐一位同学代表本组比赛。每轮比赛后都进行评比,让每组的组长当评委并进行客观评价,教师当主评做最后的点评。在教学中这样的设计,能使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事可做。每组都想争第一,每位同学都不甘落后,兴奋、激动及热烈的掌声响不停,整个课堂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所以教师在设计比赛中,内容不仅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游戏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例如:在教歌曲《白毛女》时,有一段杨白劳和喜儿对唱的那一段:“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笔者想邀请几对同学来进行表演,看看哪一对更能表演得出神入化,结果,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要进行表演。如果只靠教师讲解,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印象不深刻。这样的课堂游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也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小组活动,能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的个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在唱歌教学中,传统的模式:听录音或范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艺术处理,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情感得不到体验,这样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克服片面,互相启发,互相评价,互补长短,还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从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小组活动不仅为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机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营造积极氛围,能激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

音乐可以愉悦身心,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动听的语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打造和谐、幸福、快乐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快乐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投入状态,从而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习中来,也能把被动变为主动。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尽量创设一种集温情、友情、亲情于一体的课堂氛围,以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亲切生动的语气、形象活泼的手势,使学生如沐春风亲近教师。学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就能绽放出灿烂的智慧火花。

四、加强师生交往,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主导。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行”,只要符合艺术规律,就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思维活动。同时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建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集体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参与、关心、竞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热情,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等。要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求知欲望,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在音乐教学中,要全方位考虑学学生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进行创新,并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中创新,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敢说、敢想、敢做。给他们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利于他们终身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篇4

湖北省竹山县宝丰中学方黎明

进几年,随着全国课改实践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已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在实践过程中,探究学习也出现了各种困惑与误区。探究学习往往被狭义的理解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或把探究学习仅局限于活动课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认识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等基本特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我的教学,谈谈我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做法。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是我国颁布《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三大数学学习方式之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显而易见,“自主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符合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是深层次的需要。

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研究自然、社会所必须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探究世界的积极态度。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是一种和作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与创造的过程。它体现了自主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等基本特征。

1、自主性原则。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使学生理解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他们创设条件,促进学习顺利进行;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

既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问题的提出者,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确定探究学习的内容、方式、探究小组及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教师是探究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整个过程注重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体现了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原则。

2、探究性原则。数学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数据的搜集格整理分析、形成结论等每个环节都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探索的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当“科学家”,亲身体验探究的氛围当中,从而有效和组织教学。

3、开放性原则。探究学习向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放空间,探究活动不

仅局限于课堂、学校。探究的时间也不仅局限与一节课、一天两天的事情。只要学生有价值的课题都可让学生自由去发挥,把书本知识联系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各样的方式去关注自然、社会与生活。新教材所倡导的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答案的不唯一性,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是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从而培养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探究的开放性不等于教师任其放任自流,我们不能忽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参与指导与管理,这

样才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否则,探究活动就会趋于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

4、合作性原则。在新一轮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更多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是以

小组的形式展开的。合作性是课改实践的一个热点,它不仅体现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具有合作性。合作不仅是学生群体的合作,而更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合作。这样的合作,打破了单一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角色由权威性转变为伙伴关系;课堂教学由教师表演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舞台;课堂教学时空构成由师生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合作性是学生顺利学习一个条件。在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广泛的合作、积极的沟通等使师生、生生在共

同的学习上共享学习经验,达到双赢、双受益。师生都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发展,促进教师教学平的提高。

三、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

高探索知识能力,这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1、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佳动力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

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接近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就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中去。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并具有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主题,设计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蕴涵着许多奇妙的知识。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手段之语言加于引

导,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从而产生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兴趣。

我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先向学生讲述了古埃及金字塔之迷:早在公元前

2700年,我们知道,当时的生产工具很落后,测量技术也不是很高明。可是,古埃及人却建成了世界闻名的金字塔。这些金字塔的塔基都是正方形,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的塔基是边长为230多米的正方形,然而,那时并没有直角三角板,更没有任何先进的测量仪器。这的确是个迷!你能猜出金字塔塔基的正方形的每一个直角,古埃及人是怎样确定的吗?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的课就容易展开了。

良好的数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激思、以疑获知,促使学生很

快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改变平铺直叙、满堂灌的倾向。探究学习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要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和谐的问题情境,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提供观察

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主探索实践的欲望。

2、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空间、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的思考与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

向前发展就不可想象。”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批判的机会,耐心听取学生的疑问。由于每个学生智力的差异、基础差异、生活经验与环境的差

异。对同样的问题,其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有着一定差异。教师本着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主学习的原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思考,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教师的讲解中思考,从小组合作交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对教师甚至是名人的权威不迷信、不盲从,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格批判思考能力。

3、课堂教学中,始终穿民主的交流和实践和谐氛围。

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探究氛围中,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中,学生的大胆发展才进入兴奋状态。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本身就是是一种交流和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中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向教师提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通过思考能说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给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教师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教师民主的体现。

我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给出这样的问题: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成剩 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有多少面粉?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①存在着三个量;原有面粉的数量;运走的数量;剩余的数量。②剩余的数量是已知量;运走的数量和仓库原有的数量是未知量。③题目给出了剩余的数量,即 42500千克 ;运走的数量是原有数量的15%。④相等关系是原有面粉的数量等于运走数量加上剩余数量。学生分析后,得出答案。最后,学生又自己归纳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一般步骤:设、列、解、答。整堂课很成功,学生的兴趣极高,我并没有把我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很掌握了知识。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篇5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及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活动课程,目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在当前基础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占优势的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一学期几个研究性课题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和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落实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课堂教学应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只要占据了这个主阵地,研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则要求教师或其他成人不要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关键是要转变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引导学生从以接受为主转变为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从而开发和张扬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体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会逐渐丧失。显然,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以知识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它关注的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的路子去思维,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堂。1、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情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质量也高;主动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就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需求。如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时,我首先安排这样一个活动: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数,移动一下小数点使它变成另一个数,看看能写出几个?在原数的左右按一定规律排成一排。由于活动情景是学生有兴趣参与的,任务又完全能胜任的,他们马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其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继而主动研究小数点变化的规律。2、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样的问题存在疑惑,想去研究。其次,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选择研究的内容,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自己实现学习目标。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提出很多需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什么有关?”“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什么地方要用到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要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不计算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然后讨论确定研究重点。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目标的导引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研究活动中,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主动参与中酝酿了创造的契机。3、让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面对一个未知领域,孩子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尝试一番。而对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知识,会理解的更加深刻。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品尝参与的乐趣,强化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几何初步知识整理和复习》时,我要求同学们为学校一块长40米,宽24 米的空地设计一个花坛,花坛面积是空地的一半。学生踊跃参与,拿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方案。通过设计花坛,充分感受到了自己是这节课的主人,要用智慧和知识为学校设计出既美观又经济的花坛,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同时在设计、计算中,系统的复习、应用了所学知识,体验了主动参与的快乐,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感情经历。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研究的方法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性学习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大力提倡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这种学习形式符合小学生“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互通信息,互相学习、模仿,取长补短,从而扩大眼界,打开思路,产生一个人难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萌发。为了保证合作交流在课堂研究学习中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1、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现代社会,创新已成为一种群体活动,但仍需每一个人为共同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努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合作交流,但并不排斥学生的独立思考。群体交流前的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合作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现象,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样他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不至于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人云亦云,造成群体的认知偏差。所以,交流之前的独立思考正是个体思维的.高潮期。然后通过全体成员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活跃思维,达到完成共同的研究任务的目的。一般来说,学生能独立完成可不进行合作,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或有些知识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时,才进行合作交流,使人人有事可干,人人有意见发表。如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静态物体的数据收集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会数据收集、整理的意义和方法。然后播放“某路口五分钟车辆通过情况”的录象,要求学生统计出每一种车各有几辆。面对毫无规律的车流,学生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统计出各类车的辆数,纷纷要求进行小组合作,每人统计一种车型,这样才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有分有合,确保全体成员的智能提高,使每个学生走上成功研究的桥梁。2、交流与倾听的关系数学之所以在信息社会广泛应用,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的、精确的表达和交流思想。培养学生学会数学的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交流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使观点与观点交锋,智慧与智慧碰撞,促进创新火花的闪现。正如一位名家所言:“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仍是一个苹果。而一种想法与另一种想法交流,得到的却是两种思想。”但得到两种思想的前提是必须学会倾听。我们经常见到课堂上小手如林,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全然不顾是否重复了别人的发言或与他人截然不同。倾听不但是对别人的尊重,还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注意吸收合理成分,把别人的想法与自己联系起来,对自己进行反思。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学会不赞同别人意见时不是批评而应提问,让他在解释研究成果时,不得不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修正结果。如研究“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比较。交流时,一学生说:“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和8份,每份分别是1/4和1/8。剪下后一比,可以看出1/4大于1/8。经过研究我认为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马上有学生提问:“我这张正方形纸的1/4比你那张纸的1/8小多了,是不是有时候1/4小于1/8?”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其他学生也加入了讨论,在思辩中弄清了分数是对于一个整体而言的,指的是占有的份数。交流和倾听使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的协作学习,一起排除疑点,正确对待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会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考虑得更周到,由此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研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和实质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养成时时想发现、事事想探究的认知习惯。应该说小学生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同的。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研究性学习引进数学教学中,使数学学习方式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自主探究转变,实施的途径是:1、运用发现法优化教学过程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接受式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无法经历“满怀欲望、痛苦、茫然、激励、充实和喜悦的探究过程”,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渐渐的其自主性、创造力被扼杀得荡然无存。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发现,使新知的学习过程变为研究问题的过程,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在无人指路的时候也能找到通往知识之路”的本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学习第八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各类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先出示一些分数,请学生分类:1/4、3/5、1/10、2/5、1/8、1/100、4/6、6/12,学生按分子分母的情况分成了三类: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接下来我让学生自主研究:先选取其中一类分数,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线、尺、格子图等材料,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与同学交流后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组织下由学生自己研究,在容易出现偏差之处做些点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发现了每一类分数大小的秘密,喜悦之情不言而语。这堂课,如果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比较大小,只需半节课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但由于不知其所以然会导致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模仿,这样会阻碍数学思想的形成与思维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研究自己去发现,充分暴露了思维过程,不但学会了怎样“发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2、构建“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套用,必须经过思考、探索、研究、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因此“问题解决”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模式,实际上是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认为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实施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感知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寻找解决策略;回归生活,应用数学问题。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勤思、善想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我先出示北京申奥时第二轮各城市得票情况条形统计图,从图上看出北京得票数遥遥领先,接着迅速把生活情景转化成数学情景,引导学生抓住“遥遥领先”提出问题: “北京的得票数分别比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多多少?”“比其他三个城市的总数多多少?”“北京的得票率是多少?”我先让学生用百分数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应用已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北京的得票数比多伦多多154.5%,那么多伦多得票数是不是比北京少154.5%?”自然的引出学生容易犯的直觉错误,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使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掌握研究的方法,还能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中失败的痛苦、成功的欢乐,有助于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使每个

[1] [2] 下一页

学生的个性、创造潜力得以更充分发挥,也能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篇6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的过程。其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主要在做与合作,做与交流中形成。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数学素质。

引导学生“问问题”,开启探究学习。

“问题”是“探究”的开端和主线,为了让学生能多提问,教师应该创设适合学生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问题情景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开端和主线。能否创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有两位老师,有两种不同的理念,便有了两种不同的做法。

方法一:教师为学生提供硬纸板做成的大小不同的圆片,要求先测量圆的直径,再一一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并记录其周长,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方法二: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然后提供材料,多种材料制作的圆片和纸片上的圆形,让学生去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显然,方法一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去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重结论的“记忆”数学活动。而方法二则是在一定情景之下,从问题意识为线索的开展数学活动。这里问题情景的创设在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圆形的应用无处不在,而用硬纸做的用滚动或细绳的方法可以测量,但软布做的圆不能这样测量,怎么办?”问题的解决和方法、知识的局限性的矛盾不断得到激活,诱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相互启发,探索,可以用折叠的方法。但对画在纸上的圆这种方法又受到了挑战。学生自然会转入给周密的探索之中。这样整个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体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引导学生“从游戏中学习”

少年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新课程的数学也要一改过去那古板的面孔,让学生好好的游戏!

“玩”数学就是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下以特质或物质化活动方式去感知事物。有了问题意识的玩,“玩”就有了方向。如果说“提问”是学习的起点和主线,那么“游戏”就是探寻主线的活动方式。游戏数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和情感交流的饿过程。情感活动属于动力系统,它能促使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习主体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自觉的去学习”。它和被动的“记忆”数学相比,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而“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主要是表现在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直接指向活动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的结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榆快的体验,才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意学、越爱学。

“游戏”必须是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之下的“游戏”。在这种情景之下的“游戏”,才能使数学学习的课堂,变成数学研究和人与人合作交流的场所,才能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要的适应、合作与交流的素质。

引导学生“领悟”,从实践中发现理论

“领悟”一般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领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质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如果“玩”是动手、动眼的外在的动,则“领悟”是动脑动心的内在的动。玩可以为“领悟”提供外部信息,而“领悟”则可以使“玩”得以升华。如果只是数学活动,则只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游戏”和“领悟”互动的过程才是学习数学的最佳途径。

“领悟”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当学生有所“领悟”的时候,才是真的有所收获。而“悟”不能由别人说出、或代替,而必须是在主观努力之下的自身的一种体验和顿悟。教师只能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合理的原形启发,引导他们自己去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也不是简单的暗示或引诱。要采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来“领悟”,把实践得来的经验,总结出理论。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应用到实践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要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见,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标,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提高“用数学”的能力的同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例如,教学《找规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为黑板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为“学习园地”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认识钟表》(人教版第一册)后,我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学《统计》(人教版第四册)后,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人类适应和促进未来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既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要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教学更多的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做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整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其能动作用,恰到好处的去引导,充分发挥各自的角色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篇7

【关键词】自主学习 兴趣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90-01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我设计以下导学提纲: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点;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怎样确定;③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鼓勵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二、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的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如:教"正比例"时,教师领学生到操场,问:"现有一根米尺,要量出旗杆的高度,怎样测量?根据旗杆的影子长也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影子和旗杆有怎样的关系?"此后,让学生量出几种不同的杆长和各自影长,进一步研究杆高和影长的关系,进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生动的表演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最后的练习可创设"售货员"与"顾客"的表演:一位学生扮售货员出示一根铅笔售价为2角7分,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付钱的方法,铅笔就卖给谁。"在有趣的买卖实践活动中,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四、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习10的组成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10个扣子,要求学生先数一数有几个扣子,再把扣子分成两部分摆一摆有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发现10的组成的不同摆法。

总之,在课堂上,善于利用教材,灵活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篇8

——历史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东良中学 王XX 活动时间: 2011年11月8日 活动地点:东良中学

参加人员: 刘校长、教研组长、李利敏老师、李颜存老师、赵志清老师、谢荣霞老师

形 式:课例研讨 做课教师:王焕存

主 持 人:李利敏

记录人:李利敏

研讨主题: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流程:

确立主题

课题由来

备课回放

课例示范

课后反思

交流研讨

提炼总结

布臵任务

一、主题由来

主持人: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历史课教学多数教师固守的是“讲解-接受”的模式,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长此以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如今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为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体意识,培养自主 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天我们就依托王焕存老师的《民族团结》这节课谈一下《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二、理论学习:

主题确定后,我们按县教研室的要求,以校为单位进行了自主学习,并召开了集体学习研讨会,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加深了认识。

三、集体备课,确定课例:

课例: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 主讲教师:东良中学王焕存老师

四、课堂实录,印证预设: 《民族团结》教学实录 东良中学初中综文组 王焕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几幅插图的观察,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 历史使命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

相互 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法建议】

本课采用分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课前布臵导学案。

第一组问题包括: 我国的民族关系概况?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建议?

第二组问题包括: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

西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开始于哪一事件之后? 第三组问题包括:

请举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

中央提出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四组问题包括: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学法指导】

1.分小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乐学。

2.运用教材中的几幅插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3.多使用图片,尤其是和时事有关系的,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能力,也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实录〗

1.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断导入新课。

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在第一、二小组的问题回答完之后,进行以下方面的引导与探讨:

(1)引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第 一段,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我国的56个民族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使学生理解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是民族团结的概念。民 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三是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2)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教材中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重点指出: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份。

(3)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归纳: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3.各民族共同发展

第三组问题回答完之后进行以下内容:

(1)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国家在 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在学生对少数民族发展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 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①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 力度。③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④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 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四组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总结以下内容: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得益于政府重视,给予政策保障和多方支持(人力、物力、财力)。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且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4、问题探究 动脑筋

谁能说说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做出的贡献?除课本上的,你还知道哪些事迹。

活动与探究

用直线将少数民族歌曲与它所属的少数民族连起来

5、巩固练习

6、布臵本课作业

了解身边有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

五、课例示范

由王焕存老师做示范课:《民族团结》

六、交流研讨

(一)、做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

由王焕存老师结合本次研讨主题做课后反思,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王焕存: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教研的主题是《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所以顺应新课改的形势,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为主。就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下回顾:

第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中提供的基础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和应用。

第二,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堂课以党的政策,民族的发展、民族情和畅想未来为线索,按照激情阅读—理解—掌握的有效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

1、首先,把学习的提纲发放给学生,给学生的学习以提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升华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之前以一首《爱我中华》之曲,把声情并茂,56个民族的图像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民族知识知多少”和“谈一谈你身边的民族团结的事例”的常识提问作为本课导入,这一设计也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不错。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有利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

结尾又以一首《我的中国心》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既照应了开头,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最后老师送给学生历史歌谣。《五十六个民族团结歌》。

2、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仅体现在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通过本课教学之后,学生从课件中形象直观地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分布及其存在的优势,让学生看、听、思相结合,从而认识到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以及当对民族地区的开发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为下文《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用故事激趣,在故事中明理、导行。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课教学时,教师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布臵了学生搜集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同时又充分学习文中《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榜样的事迹成了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不仅让学生思想上受到感染,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课件相机出示反面的事例,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理、导行。对学生提出做人的要求。

4、设计活动,强化学生的明理、导行。

结尾设计的《畅想未来》篇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一次把课堂推向高潮。大多数同学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要求回答问题,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特别是某某同学的发言与众不同,提出:长大后即使到西藏地区工作,也不愿牺牲在西藏,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了讨论给与了肯定。体现了生命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人文本的重要性。

5、在教学中,给与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是有点过少,总想老师多讲。课堂练习设计缺乏科学性。缺乏面向全体学生,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处理的过于简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认识,由于水平有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及同仁批评指正。

(二)、集体研讨

主持人:下面我们就围绕本次研讨的主题,针对这节课上体现的得与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的做法以及存在的困惑,展开讨论交流,希望各位同仁积极发言。(主要内容)

刘校长:首先,可以肯定一点儿,王老师的这节课应该算是上的很成功的。她教学中始终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为学生们自主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地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研组长:王老师在教学中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点值得我学习,我觉得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本节课最后问学生“你觉得我们还应该掌握哪些内 容”,让学生找问题,必然会动脑筋。总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

李颜存老师:我同意刚才老师的意见,教会学生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王老师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

过程中为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她采用记分办法,进行比赛,并将得分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会高起来,自然自主能力会提高。

赵志清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符合学生心理,如:王老师用音乐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用兴趣激发学生们自主合作的能力。我在平时的 教学中也是有意这么做的。我在上七下第二课《“贞观之治”》时,我先展示了一幅李世民的画像。学生看了以后,马上有人说:“唐太宗李世民!”我说:“对,是李世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给大家讲一讲好吗?”学生说:“看过有关他的电视剧。”我问:“有多少同学看过?”这时,看过的同学纷纷举手。我说:“那好,大家说说,你们对李世民有一个什么印象?”有同学说:“英明!”有同学说:“谦虚!”也有同学说:“武艺高!”……我说:“那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好吗?”学生兴趣盎然,一一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所以自主、探究式学习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让学生感兴趣,用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同样能够把课堂还给学生。

谢荣霞老师:我很欣赏王老师在教学中始终鼓励学生。如:“第一个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们给他掌声”“第一个回答对的同学我们给他掌声”“第一个女同学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们给她掌声”......在鼓励中,学生们就会愿意自主合作回答问题。

七、活动总结

主 持人:今天我们聚到这里,共同来探讨这个主题是非常难得的。各位老师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能积极发言,而且都能亮出

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儿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交流中又质疑了一些新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研讨。对《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这一主题,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精心设计问题和组织学生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三)引进竞争机制,分组比赛,学会合作

(四)鼓励质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总之,在历史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思路,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七、布置任务

上一篇:石棉瓦生产厂家下一篇:起重机行业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