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

2024-07-05

教育智慧(通用8篇)

教育智慧 篇1

早在2008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解放思想,至今已经过了四个年头,如今,习李联手重燃中国梦。中国梦,复兴梦,复兴梦教育梦。

诗人王国维将治学分为三种境界,并引用前人的三句诗加以形象地描述,与此相仿,有人将人生也分为三种境界:大智慧、大抱负、大手笔,将学习也分为为三种境界:知之、为之、乐之,或者说是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为学就是修身、正己,培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为人就是用所学的知识做事,造福社会和人民。

科学技术将对自然宇宙的探索向广袤与细微这两个极端发展,得道高人将修炼的境界向精微与高深这两个极端发展。同样,在教育界,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也将教育的境界研究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孔子的平民化教育思想观,开中国全民素质教育的先河,有教无类,教无定法,学习六艺,切合实际,学以致用,体用双修,德才兼备,礼仪孝悌。自孔子始,各朝各代,国学鼎盛,博大精深,大师辈出,桃李天下,诸子百家,儒家独尊,从民国到如今,教育改革家们都在努力探索适合中国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你方唱罢我登场,好戏连台锣鼓响。而国外的教育家们更是走思维路线,人本路线,探索和创新路线,科技和发明路线,成就斐然,无须复述。于是,中西文化教育的交流和碰撞,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成了时下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大的问题大到对教育的方向、目标和本质的探索,小的问题小到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又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城乡教育的差异,教育的管理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自己的矛盾,教育的体制与教育的社会环境等等问题,数不胜数。其实教育的许多问题大多数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或者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

要想解决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一样,无一离不开智慧——教育的智慧,教育者的智慧。教育者通过教育的智慧,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有纪律”的合格公民,从而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人,培养出体魄强壮的人,培养出特立独行的人,培养出敢想敢干的人,培养出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出有智慧的人,进而培养出“大写的人”。

譬如,如何才能够培养出有智慧的人?

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培养出有智慧的人,不懂得培养出有智慧的人,所谓有智慧的人,教育不但需要热情,更需要有知识水平,处事能力,思想智慧,教育的思想才是教育发展的生命,教育的智慧才是教育发展的灵魂。

又如,如何才能够培养出“大写的人”?

如果教育工作者培养出“大写的人”的观念,不懂得培养出“大写的人”的方法,只看到学生考试的高分数,只要求学生成为乖孩子,只求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那么将来培养出来的也许是考试机器,他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自信,没有独立能力,更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而只能是自傲自恋或自卑自弃的人。

所谓“大写的人”,“胸装日月,放眼世界,情系天下,心怀众生”。怎样培养“大写的人”?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是一个“大写的人”,他要有大智慧,大气魄,大勇气,大能量等等;其次,他必须要有一颗致力于教育的赤诚之心,要有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时间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心;第三,要懂得培养“大写的人”方法和措施,同时采用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第四,要有培养“大写的人”的人的外部环境,即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大前提需要“大写的人”,“大写的人”能进能退,能上能下,能曲能伸,能前能

后,既可以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又可以做平平凡凡的小事情。有人曾详细剖析了在无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是怎么看不见的,这个“人”其实指的是人性、天性和本性,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人”是怎么看不见呢?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最终实现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只有在社会趋向于良性发展的大前提下,教育有了智慧,教育站到了培养人和成就人的角度,“人”就看见了,“大写的人”就出来了。我们相信: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大写的人”,思想很高尚。

总的说来,中国教育在不断进步,在向前发展,在日益完善。湖南,衡阳,耒阳教育也是如此,其中,有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做法,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是大好事,这正是教育不断进步、向前发展、日益完善的标志,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和自豪,太多的例子证明,有争论,有争鸣,有争执,甚至有争吵,才有繁荣昌盛,如花似锦的局面出现。

象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鼎盛,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象欧洲的文艺复兴,美国的言论自由等等,无一不说明,只有思想的碰撞,才能激发思想的火花,才能点燃智慧的光芒,只要思想和智慧的光弧,才能映照出教育的春天。

教育到了教育者们和被教育者们真正走出一纸公文的桎梏,摆脱了一张死脸的恐怖,消失了课堂呆板的说教,淡化了试卷分数的牵引,那时,或许教育改革的春天就真的来临了。

用教育的智慧培养智慧的人才

李清云

早在2008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解放思想,至今已经过了四个年头,如今,习李联手重燃中国梦——中国梦,复兴梦;复兴梦,教育梦。要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想,必须要振兴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伟大梦想;要想实现伟大的教育梦想,必须要具有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同样博大的教育智慧!

近代国学大师、诗人王国维在所著《人间词话》里,引用前人的三句宋词来形象地描述治学的三种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与此相似,有人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大智慧、大抱负、大手笔,还有人将学习也分为三种境界:知之、为之、乐之,或者说是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为学就是修身、正己,培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为人就是用所学的知识做事,造福社会和人类。

同样,有人将教师的教书生涯也大致分为三种境界:

一、教书匠,二、教育智者,三、教育大师。认为我们大部分教师已经摆脱了教书匠的阶段而步入了智者的境地,我认为这是对广大教师的鼓励、期待和鞭策。而事实上,要想成为教育的智者,还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形象直观,清楚明白,有不少字,观其形而知其意。所谓智慧,是由智和慧合二为一组成的。

智者,从文字结构来看,知与目合而为智,即一个人如果具备一定的知识而又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以独特的眼光来分析、判断、和处理所遇到的事情、问题,则此人可称为智者,故曰:“行而得知,知而获智。”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充满智慧,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智者甚多。道家崇尚老庄哲学,倡导“静生智,智达远”;儒家则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蜀相诸葛亮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字句浅显而寓意深远。而在佛家的眼光中,对智者的要求更高,“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世谛者,尘世间的真理也,不知世谛,又安能称智者?故而,为了祖国的建设和民族的未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培养一大批智者,而不仅仅是只有文化知识的知者。

慧者,心系于事,家事离心最近,是最容易接触的事,也是最起码应该做的事,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慧字的两个“丰”字齐平在家事之上,说明家事、国事、天下事一样重要,要事事关心。心系于事,就是要把这些事放在心上,用心去做,去想,去琢磨。慧是智的基础,智是慧的更高境界。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不乏智博慧能之士,在此约略不表,大凡智慧者,无一例外皆为知识渊博、眼光独到之人,入世则超凡脱俗,出世则独具慧眼。

故而,要想成为教育的智者,必须知识渊博、眼光独到,而要成为教育大师,则非自成体系,匠心独运不可!

“小智在慧,大智在德。”我以为教书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辅以较为渊博的专业知识,逐渐脱去愚昧,开发智慧,则离智者不远矣。苟能“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不能,”即能知人之不可知,为人之不可为,唤醒沉睡,引领未来,则为真智者。若能纵观天下,放眼世界,于治世中安定社会,造福人类,创新思维,觉悟民众,或于乱世中济国安邦,为民解悬,救民水火,平定天下,则可以称为大智慧。

科学技术将对自然宇宙的探索向广袤与细微这两个极端发展,得道高人将修炼的境界向精微与高深这两个极端发展。同样,在教育界,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也将教育的境界研究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孔子的平民化教育思想观,开中国全民素质教育的先河,有教无类,教无定法,学习六艺,切合实际,学以致用,体用双修,德才兼备,礼仪孝悌。自孔子始,各朝各代,国学鼎盛,博大精深,大师辈出,桃李天下,诸子百家,儒家独尊。从民国到如今,教育改革家们都在努力探索适合中国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好戏连台锣鼓响,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国外的教育家们更是走思维路线,人本路线,探索和创新路线,科技和发明路线,成就斐然,无须复述。于是,中西文化教育的交流和碰撞,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成了时下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大的问题大到对教育的方向、目标和本质的探索,小的问题小到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思考;又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城乡教育的差异,教育的管理和教师的职业道德之间的矛盾,教育的体制与教育的社会环境等等问题,数不胜数。其实教育的许多问题大多数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或者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

要想解决教育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一样,无一离不开智慧——教育的智慧和教育者的智慧。我们可以说是教育,才能够培养社会的各个领域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严格地说,只有教育的大智慧,才能够培养出治世安邦、造福人类的大智者。教育者通过教育的智慧,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有纪律”的合格公民,从而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人,培养出体魄强壮的人,培养出敢想敢干的人,培养出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出特立独行的人,培养出有智

慧的人,进而培养出“大写的人”。

譬如,如何才能够培养出有智慧的人?

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培养出有智慧的人观念,不懂得培养出有智慧的人方法,只看到学生考试的高分数,只追求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只要求学生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那么将来培养出来的也许是只会读书只会应考的考试机器,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自信,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独立能力,更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而只能是自傲自恋或自卑自弃的人。

教育不但需要热情,更需要有知识水平,处事能力,思想智慧,教育的思想才是教育发展的生命,教育的智慧才是教育发展的灵魂。

又如,如何才能够培养出“大写的人”? 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培养出“大写的人”的想法,不懂得培养出“大写的人”的方法,就不可能培养出“大写的人”。所谓“大写的人”,“胸装日月,放眼世界,情系天下,心怀众生”。社会大前提需要“大写的人”,“大写的人”能进能退,能上能下,能曲能伸,能前能后,既可以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又可以做平平凡凡的小事情。

有人曾详细剖析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是怎么看不见的,这里“人”其实指的就是人性、天性和本性,要是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人”怎么看得见呢?

那么,怎样培养“大写的人”?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是一个“大写的人”,他要有大智慧,大气魄,大勇气,大能量等等;其次,他必须要有一颗致力于教育的赤诚之心,要有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心;第三,要懂得培养“大写的人”方法和措施,同时采用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第四,要有培养“大写的人”的人的外部环境,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等等。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最终实现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只有在社会趋向于良性发展的大前提下,教育有了智者,教育有了智慧,教育站到了培养人和成就人的角度,“人”就看见了,“大写的人”就出来了。

我们相信: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大写的人”,思想很高尚。

总的说来,中国教育在不断进步,在向前发展,在日益完善。湖南,衡阳,耒阳教育也是如此,其中,当然有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做法,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是大好事,这正是教育不断进步、向前发展、日益完善的历程和标志,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和自豪。太多的例子证明,有争论,有争鸣,有争执,甚至有争吵,才有繁荣昌盛、如花似锦的局面出现。象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鼎盛,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象欧洲的文艺复兴,美国的言论自由等等,无一不说明,只有思想的碰撞,才能激发思想的火花,才能点燃智慧的光芒,只有思想和智慧的光弧,才能映照出教育灿烂的春天,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教育到了教育者们和被教育者们真正走出一纸公文的桎梏,摆脱了一张死脸的恐怖,消失了课堂呆板的说教,淡化了试卷分数的牵引,那时,或许教育改革的春天就真的来临了。

用教育的智慧培养智慧的人才

李清云

早在2008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解放思想,至今已经过了四个年头,如今,习李联手重燃中国梦——中国梦,复兴梦;复兴梦,教育梦。要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想,必须要振兴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伟大梦想;要想实现伟大的教育梦想,必须要具有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同样博大的教育智慧!

一、智慧是什么?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形象直观,清楚明白,有不少字,观其形而知其意。所谓智慧,是由智和慧合二为一组成的。

智者,从文字结构来看,知与目合而为智,即一个人如果具备一定的知识而又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以独特的眼光来分析、判断、和处理所遇到的事情、问题,则此人可称为智者,故曰:“行而得知,知而获智。”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充满智慧,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智者甚多。道家崇尚老庄哲学,倡导“静生智,智达远”;儒家则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蜀相诸葛亮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字句浅显而寓意深远。而在佛家的眼光中,对智者的要求更高,“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世谛者,尘世间的真理也,不知世谛,又安能称智者?

慧者,心系于事,家事离心最近,是最容易接触的事,也是最起码应该做的事,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慧字的两个“丰”字齐平在家事之上,说明家事、国事、天下事一样重要,要事事关心。心系于事,就是要把这些事放在心上,用心去做,去想,去琢磨。慧是智的基础,智是慧的更高境界。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不乏智博慧能之士,在此约略不表,大凡智慧者,无一例外皆为知识渊博、眼光独到之人,入世则超凡脱俗,出世则独具慧眼。

二、教育的三重境界

近代国学大师、诗人王国维在所著《人间词话》里,引用前人的三句宋词来形象地描述治学的三种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与此相似,有人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大智慧、大抱负、大手笔,还有人将学习也分为三种境界:知之、为之、乐之,或者说是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为学就是修身、正己,培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为人就是用所学的知识做事,造福社会和人类。

同样,有人将教师的教书生涯也大致分为三种境界:

一、教书匠,二、教育智者,三、教育大师。认为我们大部分教师已经摆脱了教书匠的阶段而步入了智者的境地,我认为这是对广大教师的鼓励、期待和鞭策。而事实上,要想成为教育的智者,还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因为,要想成为教育的智者,必须知识渊

博、眼光独到,而要成为教育大师,则非自成体系,匠心独运不可!

三、教育的问题与教育的智慧

科学技术将对自然宇宙的探索向广袤与细微这两个极端发展,得道高人将修炼的境界向精微与高深这两个极端发展。

同样,在教育界,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也将教育的境界研究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孔子的平民化教育思想观,开中国全民素质教育的先河,有教无类,教无定法,学习六艺,切合实际,学以致用,体用双修,德才兼备,礼仪孝悌。自孔子始,各朝各代,国学鼎盛,博大精深,大师辈出,桃李天下,诸子百家,儒家独尊。从民国到如今,教育改革家们都在努力探索适合中国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好戏连台锣鼓响,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国外的教育家们更是走思维路线,人本路线,探索和创新路线,科技和发明路线,成就斐然,无须复述。于是,中西文化教育的交流和碰撞,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成了时下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大的问题大到对教育的方向、目标和本质的探索,小的问题小到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思考;又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城乡教育的差异,教育的管理和教师的职业道德之间的矛盾,教育的体制与教育的社会环境等等问题,数不胜数。其实教育的许多问题大多数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或者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为了祖国的建设和民族的未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培养一大批智者,而不仅仅是只有文化知识的知者。要想解决教育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一样,无一离不开智慧——教育的智慧和教育者的智慧。

四、教师如何才能够具备教育的智慧

“小智在慧,大智在德。”我以为教书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辅以较为渊博的专业知识,逐渐脱去愚昧,开发智慧,则离智者不远矣。苟能“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不能,”即能知人之不可知,为人之不可为,唤醒沉睡,引领未来,则为真智者。若能纵观天下,放眼世界,于治世中安定社会,造福人类,创新思维,觉悟民众,或于乱世中济国安邦,为民解悬,救民水火,平定天下,则可以称为大智慧。

可以说是教育,才能够培养社会的各个领域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严格地说,只有教育的大智慧,才能够培养出治世安邦、造福人类的大智者。教育者通过教育的智慧,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有纪律”的合格公民,从而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人,培养出体魄强壮的人,培养出敢想敢干的人,培养出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出特立独行的人,培养出有智慧的人,进而培养出“大写的人”。

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培养出有智慧的人观念,不懂得培养出有智慧的人方法,只看到学生考试的高分数,只追求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只要求学生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那么将来培养出来的也许是只会读书只会应考的考试机器,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自信,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独立能力,更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而只能是自傲自恋或自卑自弃的人。

教育不但需要热情,更需要有知识水平,处事能力,思想智慧,教育的思想才是教育发展的生命,教育的智慧才是教育发展的灵魂。

五、如何才能够培养培养出“大写的人”和智慧的人?

如何才能够培养出“大写的人”? 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培养出“大写的人”的想法,不懂得培养出“大写的人”的方法,就不可能培养出“大写的人”。所谓“大写的人”,“胸装日月,放眼世界,情系天下,心怀众生”。社会大前提需要“大写的人”,“大写的人”能进能退,能上能下,能曲能伸,能前能后,既可以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又可以做平平凡凡的小事情。

有人曾详细剖析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是怎么看不见的,这里“人”其实指的就是人性、天性和本性,要是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人”怎么看得见呢?

那么,怎样培养“大写的人”?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是一个“大写的人”,他要有大智慧,大气魄,大勇气,大能量等等;其次,他必须要有一颗致力于教育的赤诚之心,要有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心;第三,要懂得培养“大写的人”方法和措施,同时采用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第四,要有培养“大写的人”的人的外部环境,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等等。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最终实现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只有在社会趋向于良性发展的大前提下,教育有了智者,教育有了智慧,教育站到了培养人和成就人的角度,“人”就看见了,“大写的人”就出来了。

同样,智慧的人是具备一定的知识而又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的人,是以独特的眼光来分析、判断、和处理所遇到的事情、问题的人,是心系于事,把家事、国事、天下事放在心上的人!

教育的目的,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说,就是为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自身修养,站在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讲,就是为了培养“大写的人”、智慧的人,我们相信: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大写的人”,思想很高尚。

六、教育改革的春天的来临

总的说来,中国教育在不断进步,在向前发展,在日益完善。

湖南,衡阳,耒阳教育也是如此,其中,当然有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做法,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是大好事,这正是教育不断进步、向前发展、日益完善的历程和标志,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和自豪。

太多的例子证明,有争论,有争鸣,有争执,甚至有争吵,才有繁荣昌盛、如花似锦的局面出现。象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鼎盛,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象欧洲的文艺复兴,美国的言论自由等等,无一不说明,只有思想的碰撞,才能激发思想的火花,才能点燃智慧的光芒,只有思想和智慧的光弧,才能映照出教育灿烂的春天,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教育到了教育者们和被教育者们真正走出一纸公文的桎梏,摆脱了一张死脸的恐怖,消失了课堂呆板的说教,淡化了试卷分数的牵引,那时,或许教育改革的春天就真的来临了。

路过某学校,见学生写的“厌学诗”以后„„

路过某学校,见墙壁上有三首打油诗,现分录如下:

其一

青山青水青少年,某某学校混三年; 浪费青春浪费钱,不如回家种份田。

其二

人在教室心在外,天天想着谈恋爱; 不知不觉三年过,恋爱不成真悲哀!

其三

狗屁老师狗屁校,照本宣科真无聊; 课堂学不到东西,只是课间做做操。

我见后微微一笑,和诗三首附于后: 其一

青山青水青少年,某某学校学三年; 珍惜青春珍惜钱,学成回家再种田。

其二

人在教室心无外,一心向学最应该; 刻苦努力三年过,追寻梦想志不改!

其三

老师学校皆无奈,课改还需体制改; 学海处处有知识,成就智慧幸福来。

诗还没有和完,早引来了众多学生的围观,有好些学生嘀嘀咕咕,议论纷纷,还有几位同学一字一句地念出了我和的诗。我冲他们打了个响指,见旁边有一面小红旗,上书:“打

倒小日本”,又在后面添上:“还要本领硬!”

从学生随手写在墙壁上有三首打油诗来看,中国新一代的学生中,的确有一部分学生缺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请学校和老师注重加强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思想观道德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是不是可以在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的同时,也兼顾一下那些后进生、学困生和潜能生,让他们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以达到全民素质普遍提高的目的。

教育智慧 篇2

一、何谓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 接受智慧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很强的个人意识, 不盲目迷信于书本中的知识, 对于新的知识能够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在接受新的知识前, 对新的知识具有怀疑的态度, 课堂上的质疑声音不少。

2) 进行智慧教育的教师不过分重视所谓的知识灌输方法, 也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记忆的时间, 对于教学手法为上的教学观念也不再过分重视, 而是充分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没有充分参与到知识的探讨中来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学生有没有充分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3) 智慧教育中的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记忆的知识作为主要目的, 开始重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思维, 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4) 智慧教育中的课外活动不过分强调所谓的“起跑线”的作用和功能, 不再强迫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技能或者知识进行学习, 而是强调学生的兴趣, 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5) 智慧教育不以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方向, 不以企业或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比例来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智慧教育中, 不会过分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 鼓励不同答案不同观点的存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兴趣和理想来进行学习, 不过分把就业和工作作为学习的动力。

二、智慧教育对智慧人生的意义

1) 智慧教育能够让人始终保持真我个性。就如我国著名歌手童安格在《把根留住》中所唱的“留住我们的根”一样, 在大家茫然随波逐流的过程中, 保持自我真性情能够让人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始终有远大的理想和生存目的, 而不是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在进行智慧教育的过程中, 每个教育的对象都是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特点的, 个人的观点和理念不会遭到打击或者嘲笑;每个教育的对象都是被鼓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利用自己的兴趣来提升自己的。这样, 在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 同样也是自己的特长和知识爱好得到提高的过程。

2) 智慧教育有利于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在传统的知识教育的背景下, 我们强调的是人的价值, 而实际上更多地实现了的并非是人而是“教育”的价值。从入学率的提高到就业率的提高, 传统的知识教育实际上是以数量而非质量取胜了。这是十分错误的标准。很简单的例子就是:莫泊桑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 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但是某一天中国某个人写了400多篇短篇, 他就可以代替莫泊桑成为新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了。可想而知,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根本就很难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但是, 在只会教育中, 个人的思想和理念得到了充分的鼓励, 个人的发展方向也是遵照个人的而不是社会的意志的, 这样更有利于从思想层面上而非物质层面上鼓励个人进行学习和实践, 老师也真正成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3) 智慧教育能够大大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智慧教育的实践下, 才有可能产生百花齐放和百花争鸣的局面, 这是一个国家任何领域得以飞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试想一下, 如果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稀少, 那么这一领域的发展必然很慢, 但是一个领域的人才非常多, 那么这一领域的很多问题就会比较容易得到解决, 那么这一领域的发展自然是非常迅速的。实现这种局面的基础就是具有个性针对的智慧教育。

三、如何进行智慧教育

1) 对传统的知识教育进行彻底的观念转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和成长,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想要的知识, 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在这方面, 有两点要求:a.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展, 并鼓励这样的发展;b.把教育的目标定成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改革的重点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制度改革, 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发表论文数量作为教师评价的主体, 更加重视教学的质量而非数量。第二方面, 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 各学校对学生进行录取的方法不单单是考试。

3) 课堂教学提倡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不再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作为教育手段, 而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创.教育智慧: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构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2]靖国平, 张丽萍.论当代知识教育方式的变革[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教育智慧 篇3

从成人成己的生活特性上考察,道德教育需要为人师者具有人生智慧。成人成己,意味着一个人能够从完整的人的完整生活出发,令自己的各种本能和潜质、潜能演进成为德性、德行,做到既能正视和理智地对待欲望和自私,又能丰富自身的社会本性,激活内在需要,通过发现、发明、创造和关爱、协作、互助,探索和解决个体、群体乃至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追寻生活的意义。此乃人生智慧。

从教育活动的专业特性上考察,道德教育需要为人师者具有教育智慧。道德教育直接指向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理相融,知行合一,化规范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是道德学习的根本特性。为人师者能够基于教育理念,理解教育对象,细化教育目标,关注教育情境,把握教育时机,做到因人、因时、因境施教,便是教育智慧。在道德教育意义上,这种智慧的核心便是道德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掌握价值(道德)教学的专门技巧,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微型课程,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培养学习者的道德实践能力,保持与各种教育力量的沟通和分享,等等。

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的交融,孕育和浇灌着道德教育的生命之树。正因为如此,学校道德教育的专业特性日益受到关注,德育工作者的专业身份得到充分肯定,以至于在学校设置品格与公民教育导师,正在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在我国,教学上的德育教师之名,管理上的德育工作者之称,职务晋升上的德育系列之说,更是由来已久,但要真正做到名实相符,尚需相当历程。

为人师者,无论教师,还是管理者,抑或其他,当我们自称或将自己定位于德育教师或德育工作者时,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专业人员,如何才能做到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的交融?

(郑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1)

教育叙事:教育呼唤智慧 篇4

教育有了功利的渲染,权威、记忆与考试便成为教育的主题,而教育本该有的智慧当然就失去了它灿烂的光环。于是乎,如今的许多孩子不是满怀着希望走进校园,而是背负着父母“一分值万金”的教化开始人生的苦旅,使自我的个性难以张扬,兴趣和爱好遭到扼杀,众多孩子也就逐渐失去了好思考的天性。难怪今天的学生年级愈高愈不会举手发言质疑讨论,只是拿着笔等着老师的讲解,更有甚者干脆买本教师用书直接抄取上面所谓的标准答案。令人忧思的是目前的多数人已经默认了这种教育模式。于是,现在出现的学生苦,老师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更是心力交瘁的畸形教育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教育呼唤智慧,因为这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尤其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要成为教育的智者,用心去体验感受创造教育,切不可一味地去迎合家长的需求,让自己的教育行为混浊于功利。 教育需要智慧,因为只有教育充满智慧,才可能培养出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教育并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教学设施有多先进,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是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不在于学校走廊上教室里悬挂名言警句,而在于学生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有多少深刻而真实的感受;并不在于教师布置了多少作业,而在于老师如何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并不在于学生考试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对自己的发展有足够的自信心,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和人生的需要;并不在于学生有多少特长与爱好,而在于他是否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

教育智慧 篇5

郑州航空港区实验小学 贺玲彩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们听了武汉十一中的特级教师华林飞的《关爱学生需要教育智慧》的主题报告,从报告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智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报告的过程中,我听得格外仔细,希望通过这次学习的机会,给自己充充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希望能够从华老师这里得到启发,为自己未来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在新时代下,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我们把我们现在时代的人分为80后、90后之类,而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现在的学生与我们那个时代思想有着截然的不同。华老师在这里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他作为德育副校长,为了能够让学生穿校服,做了一场关于服饰历史和国家兴亡的晨会报告,结果却被学生否定,一个理科班的学生,直接告诉这位副校长,“老师,你讲得都是文科类的,我们这些理科班的学生怎么可能知道?”华老师就虚心地问这个学生,这个学生直接说:“这个简单,你就说柯南和哈利波特都穿校服,不就行了。”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孩子的回答真是有点匪夷所思,但我却在内心赞同孩子的说法,这两个人物正是生活在孩子们思想中的重要人物。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也属于年轻的90一代,所以,我才可以孩子们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他们在想什么,这是现在我所拥有的优势,也是今后应当不断保持的状态。为了让我们这些听报告的老师对教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智慧认识,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几条建议。

一、学会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教育回归生活 结合华老师的内容和我个人的理解,我想对于了解学生,回归生活,应该就是我刚才在上面的文字中所说到,要时刻和学生们保持亲密的关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促进心与心的交流,真正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二、学会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建构

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在是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了,需要我们在情景中去教育学生,这也是为什么我每周给学生们讲一个励志故事,因为我想通过这些故事来鼓励教育我班的学生,让他们在故事中得到成长,不过,我还需要学习华老师的体验教学思想,让学生们真正地去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才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更容易让他们接受这些道理。

三、学会关爱生命,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我们是老师,但是我们同样也是人,华老师认为我们老师也要关注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需要做好,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是否幸福,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四、学会互动技巧,互惠共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我想我从中的体悟是我们要平等地和学生们在一起,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真正和他们共同地成长起来。

五、学会改变自己,不断调整心态,懂得宽容与忍耐

华老师列举了好几个自己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学生,他是如何转化他们的,从他故事中我感到华老师对孩子们的宽容和忍耐,恰恰是这点,让一个个有问题的孩子转化成优秀的学生,成就美好的未来。我想在未来的教学中,务必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毕竟我们教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更多需要的关心和爱护。

六、学会励志,掌握有效励志方式,改变学生的人生态度

关于志向的思考,对于新带的班级,无论良莠,华老师都会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写周记,比如第一篇周记就是《我的梦想》。他还会每周给学生讲一个励志故事,来提升学生对志向的认识,督促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我想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才会让学生们真正成长起来。

七、掌握关爱技巧,用行动表达对学生的关爱

爱,不能是无方向的,盲目的,应该找到合适的方法,比如处理一些学生矛盾,不能直接找他们谈话,而应该选择不同声色的方式挽救他们的关系,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尝试的,从中去感受关爱的快乐。

八、学会以善致善,尽量减少“反教育现象”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的确不乏反教育的现象,我们很多时候不应该直接告知学生某些缺点,也更不能直言不讳的说出学生的问题,这样反而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反而对学生不好,而华老师的“对面的女孩或者男孩看过来”的方法,互相指出错误,利用集体的力量,对于学生的自我认识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九、学会捕捉教育时机,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十、学会制度创新,变人治、法治为自治

教育智慧 篇6

昨晚儿子写完日记,我一看,就一句话:“我今天很高兴,因为读《三字经》的时候我被选上了,所以我很开心。”我说:“太短了,老师可能要让你重新写。”他说:“才不会呢!”我又和他一起看别人写的(5人一组,在一个本上轮流写),我说:“你看,写的都比你长,完整的记述了一件事,你重新写一下吧。”他说:“那你是想让我和他们一样,那他们有的东西我也要有。”我无话可说了。虽然在读别的同学的日记的时候,他也开怀大笑,觉得写的很好,但自己就是不愿意再写了。我也不能逼着他写,似乎是没办法了。

有时,我也感到纳闷,感觉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是对的,也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而为什么有时候孩子就是不听我的呢?

今天看了几篇文章,似有些觉悟。明白我缺少的可能是教育的智慧。任何人,包括孩子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管教,他们对别人的说教大都有抵触心理,更不用说教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了。因此,要让孩子在无意识,不知不觉中按照我们所想的去做,那可真的是需要动点小脑筋了。

“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这是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内基的话,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要让孩子去做某事,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找到此事和他们的哪些需要相关,再通过这些需要设法唤起孩子的内心动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说教育的核心是“心”育,一切教育应从“心”开始也才最有价值。一个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一个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随机进行引导,而不是用威胁和强制来达到目的。

要用“智慧”搞教育 篇7

一、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一) 用教育智慧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看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后, 真是令我茅塞顿开。我要做智慧型的教师, 当遇到一个个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 一个个令人头疼的案例时, 光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 一点也不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于是我开始借鉴书中的理念开始我的个案研究。如:本班张某是个不爱写作业的孩子, 屡教不改。当她得不到周围人对她的认可的时候, 索性就破罐破摔。当我从她的日记中读到她对父母的谴责, 对生活的不满时, 我愕然了。于是反思自己给她的“爱”不够。在亲自家访, 调查她的成长经历, 家庭氛围及个人喜好之后, 制定了实施计划:满足她想和好学生明某一桌儿的要求, 潜移默化的让她“近朱者赤”。在我的不断激励下, 日见成效, 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还当上了小组长呢!她的家长对我也是感激万分, 说我“挽救了一只迷途的羔羊”。

(二) 用有效方法实现学生个别化发展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要让每个孩子幸福成长, 首先需要思想观念转变和教育教学行为改进。根据上级单位提出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创建主动课堂的理念, 我开始了实践探索。如:让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 学会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 掌握作批注、查找资料、整理建构知识系统、常做复现的学习方法, 真是日见成效。

在开家长会时, 家长们欣喜的向我诉说孩子们能主动学习, 会学习的喜悦。我想我的做法正是贯彻了新课程观要求“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 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直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走向家长、走向社会……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

然而,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志力并不持久。很多专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因此提出了“最近发展观”的观点。它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教师一般情况下了的制定统一的目标, 同样的方法, 同样的练习, 同样的步伐, 只能带来从而导致差生吃不饱, 而优等生却消化不了, 学生作为独立个体不能得到发展, 失去了原有的个性, 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学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 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丧失原有的灵性。

于是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个短期目标, 时刻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使得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然而实施个别化教学应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 考虑到班级教学的实际情况, 它主张把同一班级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 (通常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力倾向) 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给予不同的教学。

1. 较多地采用“自主探究”和“质疑”“求异”的教学方法

在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下, 实施个性化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研究中, 我们较多地采用了“自主探究”和“质疑”“求异”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这些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独创性。

2. 增加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比重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三种。传统的以集体学习为主的授课方法,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增加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比重, 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小组学习分4~6人学习小组 (有异质小组和同质小组) 、同伴学习 (优势互补) , 小组成员及邻组课前进行职能分工, 以便课中能较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天, 我突发奇想, 教室内的座位像一潭死水, 没有新意, 该怎样变变呢?我想要做到几点:一、划分小组可以多, 但每组内成员人数要适当。我们班有36人, 安排过一人一桌, 俩人一桌, 前者有些孤军奋战, 后者则是一成不变。天天这种布局, 学生没有新意。于是我根据本班情况安排12组, 3人一组, 横向排列。大体按整体水平分为三等, 让每组学生在每天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二、组长轮换, 有能者居之。组长位置不变, 组长人员根据每个小活动, 小竞赛的表彰结果而不断变换。组长承担着榜样、帮助、监督、检查等任务。实施以来, 由于三个人比赛, 范围小, 赶超的成功率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3. 进行分层教学的探索

分层教学就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差异现象, 对其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类型,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 一般按学习能力差异进行分类。如要求优等生有良好的基础知识, 较好的学习态度, 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求中等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完成一些思考题、能力题, 向优生靠拢。对一些学困生则要求他们努力掌握好基础知识, 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对学习能力差异分类的基础上, 我们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成目标,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达到教学目标, 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从而使目标更具实效。我的座位不断调整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分层教学。

二、心灵沟通, 搭建桥梁, 促进发展

(一) 以校园文化为契机, 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中, 曾动情地呼唤:“……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正是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一大体现。学生是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者, 也是受班级特色文化影响的主体。

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 班级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班级精神文化环境。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我在学校给班级提供的良好教育设施的基础上, 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 让教室每面墙、每个角落都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我班通过班风、班徽、班歌、班旗等来加以体现, 我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

非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愿景

杨晓燕

(宁夏大学数学计算机学院, 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本文对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 并以高校非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述, 提出了该课程教学的愿景。

[关键词]建构主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安排;教学改革

在现代高校中, 学生与教师以及与社会上其他相关人士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 但是, 学生仍是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主体, 没有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 一切教育关系均不会产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内部及外部的条件, 主动的有见解的学习,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 这很符合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并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应该是学生能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高校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协调合作, 教师需有能力开发一些研究性学习内容, 与学生共同探讨,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 同是学习者、研究者, 学生与教师是平等交流、商讨协作的伙伴关系。另外高校学生和教师是最贴近社会群体的, 他们既是社会群体以及相关人士服务的对象, 同时, 高校学生在学业完成后就会直接进入社会中各行各业、各种团体机构等等就职, 也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高校教师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也时时刻刻在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按照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是个体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 并不断地被改造, 以尽可能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一致。知识也是适应环境的工具, 知识的建构需要人的参与, 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发展是很重要的。高校作为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环境, 学生、教师持有怎么样的知识观非常重要。在我们现有的教育环境中, 大家的知识观各有不同。拿我们高校非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讲, 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是有差别的, 他们对这门课程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社会对各个专业的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需求也不同, 在本课程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面临很多矛盾和一些难以协调的困境,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沟通和改进教学方式, 调整教学安排,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对于高校非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 我有一些想法可以作为今后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参考。所谓“教学安排”是指“作为教师的你与某群特定的学习者共同创造、体现和经历的实践形式。”

思维性格中的长处和特色, 激励他们积极创造, 争做主人。

同时我又利用板报、墙壁, 班会和队会大力宣讲爱国主义教育, 站直坐正姿势美的三姿教育, 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回收垃圾的环保教育, 安全知识牢记心中教育。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充分发挥环境因素的教育功能。我和学生一起精心设计, 让教室里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在教室的前面贴着班级成员经过共同奋斗而取得的奖状;在它的上方贴着“太好了”, “我能行”,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等句子, 这些简单、朴素的话激励着学生,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引导他们铸就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教室的右墙是“读书大比拼”栏目, 自从有了它, 同学们看书的劲头一个比一个高;在教室的后方是黑板报, 它以主题鲜明, 内容的针对性、可读性而深受班级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因为每期都是学生主动参与, 并有学生的习作选登, 他们的写作兴趣更高了, 对黑板报的内容更关注了。这些墙壁文化使学生在 (E817C学习指引第四部分.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分析一个教学安排是否是高效能的,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维度:教育目标;知识的本质 (即知识的类别和特性) , 也就是学习的对象;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和关系;学习目的;学习和评估活动;话语。因此我这样设想:首先, 该课程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能安全、高效地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的软硬件, 最重要的是为其本专业学科的有效学习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知识属于理论上比较抽象的东西, 注重实践操作。该课程主要针对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的课程安排也要不断更新改进,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开放式课程安排, 且全部采用实践环境教学法。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常规工具软件的使用;第二层包括计算机在各类学科中的应用, 涉及到所有学科, 尤其是一些专业应用软件的有效使用。大学生在进校初期可以参与第一层次的测试, 成绩不合格的要修读该层次的课程, 成绩合格的不但可以取得学分, 还可以直接选修第二层次的课程, 但是在第二层次的考试中, 学生必须能够通过一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考核。而且第二层次的课程只要在大学期间的任何时候修读都可以, 教师在整个教学安排中要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可以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尤其是在第二层次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钻研计算机在各个学科的应用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真正让学生学到对他们来说有用的知识, 能更好地为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服务。

作者简介:杨晓燕, 1974年生, 女, 宁夏银川, 实验师, 香港公开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课以及公共课实验室管理及网络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Patricia Murphy/编.冯施鈺珩, 陈瑞坚, 陈垄/译.学习者、学习与评估.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2]R obert Mc Cormick, Carrie Paechter/编.冯施鈺珩, 陈垄/译.学习与知识.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有意无意中受到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带动家庭, 推动社会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 面对家长教育理念的薄弱, 于是在家长会上, 和家长们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谈教育一致的重要性, 沟通了心灵, 促进了发展。我与家长们互相留下了电话号码、邮箱地址和QQ号, 密切联系,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们。我用书面资料分析法:入学登记表、作业、日记、答卷、笔记、班级日志、体检表、成绩通知单以及记载学生情况的各种表格,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 作息和生活习惯, 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学生发展的情况, 各科学习情况, 健康状况等。此举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赞颂。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 是一门让我学一辈子都学不完的艺术。“路慢慢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求索”我将努力, 用心用脑, 享受这门艺术带来的快乐。

摘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中, 我逐步认识到, 要想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生命质量为出发点, 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本本分分的做好本职工作;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己任。班主任工作是门艺术, 是一门综合艺术, 它需要由爱与责任作基石, 乐观的心情与智慧的头脑去磨练。

教育智慧 篇8

在21世纪,教育将是社区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如同农业社会的关键是土地,工业经济的关键是资本投资。学校、学院和大学定义着一个社会长期的健康和繁荣,培养明日的工作者和领袖,学术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未来的知识与科学。正如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Eric Hanushek所言,一个经济体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长的能力——其创新和提高生产力与实际收入的能力——与向广大职工提供的教育的质量紧密相连。然而,教育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令人生畏。因此,要应对技术、商业、政治和人口统计数据等方面的变化,就需要有新的教育与学习办法。

对于一个6岁开始上学的孩子,当她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那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目前信息的增长速率每两年就几乎要翻一番。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塑造教育以满足甚至连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的期望呢?虽然越来越明显的事实是教育能最好地预测个人的经济成功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成功,但是,当面对有限的资源、僵化的基础设施、根深蒂固的流程、越来越不连贯和不兼容的数据以及上升的消费需求时,这些系统要如何回应?

在许多智慧城市项目中,“智慧教育”等主题正在成为各种想象和产品开发的重要关注点。在智慧城市中的教育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一个可以学习的城市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技术正在改变我们提供教育的方式。以前传播知识是靠课本,现在开始转移到通过计算机和移动智能设备提供动态的学习内容,从而更专注于以学生为中心提供教育,即按照学生的节奏,提供相关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同时,学校可以紧随当前的最新信息,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地区和世界各地的教学资源。

本文首先阐明为什么需要智慧教育,随后展示了智慧教育的美好图景。紧接着,文章描述了目前现实生活中智慧教育的情况,即用技术改变教育,并配以国外案例,以期给读者留下更为直观的印象,从而对智慧城市中的教育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需要智慧教育

在数字世界中,代码就是法律,但是大多数市民并不知道他们其实有机会了解,然后更改这些代码。天生的数字人只是一个神话,真实的情况是,新一代人自然会涉及技术,而更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当中能够真正理解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开发出新用途的百分比仍然很小。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会因为收入水平或学历而存在巨大差异。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不教会市民如何非法入侵,我们就不可能有充满黑客的城市。更为甚者,如果非法入侵并不令人愉悦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充满黑客的城市。对于智慧城市来说,新的教育方法相当必要,因为它能保证智慧城市集合其市民拥有的所有潜力。并且,新的教育方法必须基于信息技术促成的创新和创造性。

智慧教育有一个基本框架,称为DULP,即D,设计启发的学习(Design Inspired Learning);U,无处不在的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L,流动的学习场所(Liquid Learning Places);和P,以场所中的人为中心的设计(Person in Place Centred Design)。但事实上,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这一框架总是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也就意味着目前智慧城市框架背后隐藏的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在今天的智慧城市模型中,很多时候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基础设施被视为必不可少的资源,它们用以优化资源的消耗,并让整个城市中的流动(包括商品、人和数据的流动)更顺畅。在其他时候,信息和通信技术被视为酶和催化剂,它们能够从效益与效率双方面优化城市流程。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所有的智慧城市标杆和排名中,事实上,教育几乎都被认为是一个助推因素,只在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比如学校密度、通过大带宽提供内容和服务,以及生产系统运作所必须的技能和能力等)影响生活质量。在这样一种智慧城市模型中,往往低估了DULP框架中字母D(设计启发的学习,即Design Inspired Learning)和P(以场所中的人为中心的设计,即Person in Place Centred Design)的相关性。不能将住在城市中的人仅仅视为是数字,相反,他们是人,他们的行为受动机、期望、个人欲望和需求驱动,并且他们有自己的风格。另外,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个人也需要学会如何定义和即时重新定义实现期望的进化路径。

其次,为避免可能出现新的“分歧”,从而成为“智慧公民”,个人需要掌握新的技能。但事实上,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将来需要掌握哪些新技能,以及这些技能将怎样被技术背景推动、并通过评估而被获取。换句话说,在智慧城市的移动通信技术和学习中,“数字属性”到底有哪些维度?貌似技术性的技能(technical skills)将远远不够,个人需要获取越来越多的所谓的“人的技能(people skills)”,而要监控这些技能的获取将会复杂得多。

再次,没有普遍适用的智能城市模型,因为在确定向智慧城市发展的路线时,当地的文化和约束发挥着关键作用,进而影响未来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这就意味着,走向智慧教育的方法必须是全球性的,其中技术要尊重情境特点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所有这些都表明,如果我们想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就必须注重教育,尤其是智慧教育。而且虽然是从学校开始,但应该为所有公民可用。否则,我们只能实现城市自动化,而不是城市智能。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大部分需要的工具是开放、自由、随手可取可用的。我们要做的只是把它们与现有设施和教育服务放到一起,开始工作。

智慧教育的美好前景——智慧学校

上一篇:榆中县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小学语文第二册期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