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分析

2024-06-04

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分析(精选6篇)

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分析 篇1

第一,保障信贷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人民法院将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等金融案件,依法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的积极补充作用,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解决。将依法遏制民间融资中的高利贷化和投机化倾向,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将妥善审理涉及地下钱庄纠纷案件,维护安全稳定的信贷市场秩序。

第二,保障证券期货市场稳定发展。人民法院将积极研究和妥善审理因证券机构、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内幕交易、市场操纵、欺诈上市、虚假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引发的民商事纠纷案件,消除危害我国证券期货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要妥善审理公司股票债券交易纠纷、国债交易纠纷、企业债券发行纠纷、证券代销和包销协议纠纷、证券回购合同纠纷、期货纠纷、上市公司收购纠纷等,保障证券期货等交易的安全进行。

第三,依法保障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人民法院将妥善审理因销售误导和理赔等引发的保险纠纷案件,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将在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审理中,注意协调依法保护投保人利益和平等保护市场各类主体、尊重保险的精算基础和保护特定被保险人利益、维护安全交易秩序和尊重便捷保险交易规则、防范道德风险和鼓励保险产品创新等多种关系,促进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四,促进金融中介机构规范发展。人民法院将在金融纠纷案件审理过程中强化中介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合理估价。将妥善审理违法违规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纠纷案件,正确认定投资咨询机构、保荐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保险公估机构、财务顾问、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民事责任,努力推动各类投资中介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分析 篇2

据统计, 2003年至2009年, 北京市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共立案侦查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件55件、涉案人员59人。其中, 犯罪嫌疑人为一线经办人员或柜台人员的就有20人, 占到了总人数的33%, 金融系统高级管理人员共有18人, 约占总人数的31%。金融部门如何控制风险, 防范金融部门内部人员作案, 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 已成为当今银行业面临的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 通过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 对风险进行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是确保银行体系稳健运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加强内控建设,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笔者认为, 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内部控制管理, 落实制度

目前, 有的银行经营管理者仍然错误地认为有了规章制度就是有了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建章立制, 单纯地认为只要作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履行了内部控制教育和落实了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 这样做只是使内部控制制度停留在制度的制定和汇编上, 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虽然书面的规章制度是内部控制的一种必要表现形式, 但如何执行落实, 体现规章制度的真正作用, 还需要通过员工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胜任能力, 以及管理层的表率与监控等方面来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共同保证的, 任何一名员工、任何一个操作环节出现执行不细不严密的问题, 都会对内控系统的运行构成不利影响, 产生业务风险。因此, 必须把内控作为一种思想注入经营活动之中, 把内控意识从上到下贯穿在每位员工的思想中, 形成理念, 自觉地行动, 使内部控制真正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加强教育和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是靠操作层员工来完成的, 操作风险也都来源于各业务操作环节。为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水平和工作能力, 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必须加强教育和学习。加入世贸组织后, 会计人员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新的挑战, 在会计队伍中要深入开展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文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加大业务培训力度, 会计人员的培训多为“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形式, 在传授业务技能的同时, “师傅”也可能把违章习惯传授给“徒弟”。会计人员遵章守纪观念淡薄, 按章操作的意识不强, 不仅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也容易为犯罪分子所利用。对此必须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 努力开发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三、有效监督和控制基层网点负责人

现行的内控制度对业务环节的规定和要求比较详细, 内控制度和内控管理行为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 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从近几年的案件暴露出的问题看, 除抢劫案件外, 几乎是“十案十违章”, 对部分基层营业机构负责人考核不严、监督失控是发案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对管理者的管理机制, 使管理层的业务水平和自律能力成为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 而一旦管理者由于出现疏忽或产生不良动机, 就可能造成巨大风险。部分管理者没有摆正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出现“管理为业务让路”的现象, 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把加强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 片面追求业务扩张, 忽视风险控制, 直接影响了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的执行关键在人, 内部控制只有在具体实施中才能不断健全完善、发挥作用。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 就等于废纸一张, 发挥不了作用。因此, 应建立内部控制的奖惩制度, 按执行内控制度的好坏划分等级, 与网点的经营任务完成情况同时作为考核网点绩效的指标, 与网点和个人的经济效益挂钩。

四、加强内部稽核检查职能, 保持内控部门的独立性

明确内部控制目标, 建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在内的全面的内控体系, 特别要对所有重点岗位进行全面控制, 以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可以考虑建立稽核派驻制度, 将下一级的稽核部门作为上一级银行的派出机构, 稽核人员纳入上级银行的管理, 使稽核部门处于比较超脱的地位, 确保稽核监督部门在组织体系上具有独立性, 在处理与被稽核监督对象的关系上具有超脱性, 在稽核查处工作上具有权威性, 能真实反映发现的问题, 起到监督制约作用。同时, 要充实和加强内部稽核检查人员力量, 不仅在人员数量上而且要在人员素质上予以保证。内部稽核检查部门员工应该是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品德素质和实践经验等各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这样才能将稽核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从而充分发挥内部稽核检查的职能作用, 使内部稽核部门成为加强内部控制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明确岗位责任制, 加强各岗位的管理和监督

岗位责任制就是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职责和权限, 实现定岗、定人、定责, 使他们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分工协作, 互相监督。合理有效的岗位分工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于一些不相容的岗位, 必须实行岗位分离, 以达到相互制约、预防风险的目的。同时, 要对重点岗位和环节实施重点监控。一是根据相关业务之间相互制约的规定, 切实解决串岗、混岗、交叉操作等问题, 建立和完善各个岗位的操作规程, 严格按章办事。二是从严密制度入手, 查找会计部门的风险点, 并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强化岗位内控机制建设, 解决一人兼多岗或随意顶岗而容易造成工作失误的现象, 对会计岗位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三是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 严格按有关规定和支付结算办法、要求办理业务, 切实防范结算风险, 确保国家财产和资金安全。四是严格执行授权制度, 加强现场监管, 特别要对所有重点岗位进行全面控制。

六、健全新业务的制度建设

近年来, 我国银行广泛开展了许多新兴业务, 如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等, 这些业务中所蕴藏的风险不同于传统的信贷业务, 在内部控制上也体现了新的特点, 需要有新的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方法。目前, 针对一些创新业务的内控制度设计不健全、制度执行上存在风险隐患, 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在推出新业务的同时,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政策, 并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七、寻找风险隐患和风险控制点

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业务运营都要以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有效控制风险为主线。近年来, 随着银行业对高自动化信息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以及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操作风险给银行业带来的损失大幅度增加, 甚至超过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清楚在经营、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风险, 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根本切入点。因此, 要细致、全面罗列经营业务中的风险要素和风险点, 识别每一重要业务活动目标所面临的风险, 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估计风险的概率、频率、重要性、可能性及风险所造成的危害。这样, 才能够在业务开展前, 测定出风险指标, 并能够在业务发生后对风险进行监测, 同时对存在的共性风险问题以及重复出现的风险隐患, 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篇3

一、加强金融部门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等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首先,要实行决策责任制。金融部门决策人员要对自己作出的决策负责,执行人员要认真实施各项决策,监督人员不仅要对执行人员的实际操作进行监督,而且也要对决策人员的决策进行监督。其次,建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组织体系。按照工作特征和要求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赋予各岗位相应的责任和职权,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的内控制度。第三,建立违规违章预警预报、处理制度。建立业务主管部门监管制度、报送稽核制度,对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及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时预警预报。第四,建立违规违章的控制、转化、补偿制度。对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控制其继续发展。对已经出现的违章问题,要采取措施立即纠正。纠正有困难的,用现有政策消化。对已经造成损失的,要立即采取保全措施,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妥善处理,以减少风险和损失。第五,建立新兴业务年度稽核制度。按照制度先进的原则对新兴业务加以规范,制度范围外的业务严禁开展,制度边缘的业务控制开展,对已经开展的业务要跟踪监督,防止失控。

二、加强贷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首先要设计好金融部门的信贷内控机制。金融部门信贷内控机制的设计,应遵循整体性控制和分级性控制统一、权责统一的原则。使贷款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各岗位、各权力之间既相互约束制衡,又相互照应合力协作。其次要完善决策、审批机制,提高贷款决策水平。要对所有贷款项目一律实行评估论证,认真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集体审批决策”制度,建立分层分类的贷款决策机制,坚持执行谁决策、谁担风险、谁负责任的贷款决策失误惩处制度,以杜绝乱拍板、乱决策情况的发生。第三要健全贷款约束机制。严格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要有效贯彻三岗分设的贷款制约机制。将贷款的调查、管理、检查、监测等环节职能适当分解,量化责任,以保证贷款投入的准确、安全和效益性。要建立起信贷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约束。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负资金损失责任。第四要健全监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确定贷款的风险预警显示指标,建立和完善对贷款用途、效益和贷款质量的日常跟踪监控考核制度,实行量化目标管理。成立专门的贷款风险监测机构,加强对信贷资产质量的考评,并按照贷款的风险状况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措施。第五要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调研与审查,准确把握住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及贷款的抵押和担保情况,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评估,对评估等级不同的借款人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第六要发展信用保险,抵补风险损失。要求贷款各类资产都必须参加保险,从而相应减少贷款风险。

三、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点预警系统。防范金融风险必须从预防风险入手,建立健全金融点风险预警系统及相关的各项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来确保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一是罗列全面、细致的风险要素和风险控制点,既要考虑内部风险,又要考虑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既要考虑静态风险,又要考虑动态风险;既要考虑操作风险,又要考虑体制和政策风险。二是对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识别内部风险的机制是否完善;识别外部风险的机制是否完善;能否识别对每一重要业务活动目标所面临的风险;估计风险的概率、频度、重要性、可能性;风险所造成的危害。三是采取风险控制活动和措施,针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列出所要采取的活动和措施,控制活动要与风险评估过程联系起来,要恰当实际,要保证管理指令的执行。

四、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理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对金融机构一定时点的资产与负债特别是不良资产清理后,划分为好账户与坏账户,将母体机构的全部或部分不良资产划到或折扣转移到管理公司账户的资产方,冻结并等待重组,一部分经营资本及一些特殊的负债(主要是对应的历史遗留问题)划至管理公司账户的负债方,准备抵扣不良资产,正常的资产与负债留置母体机构的新账户,使母体金融机构轻装上阵,正常运转。二是要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重组新业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国家来讲,一方面,政府要给予金融机构一些鼓励性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对不良资产问题严重的金融机构施加压力,要求其降低不良资产,增加呆、坏账资本金的提取,压缩财务开支,追究有关贷款责任人的责任,促其加大不良资产回收力度。从金融机构来讲,一方面,金融机构可通过不良资产项目招标,签订超过处理不良资产基数后给予重奖的目标责任制,制定特殊奖励政策,鼓励业内部门、分支机构处理金融不良资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给相关的内部部门、有关分支机构下达一定的限制性指标,对原信贷责任人施加回收不良贷款压力,对新资产下达贷款风险控制指标等方式,力求在不良资产处理上抓出成效。

五、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为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企业资本金,调动企业活力。企业改革将给金融业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供难得的机遇。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企业改制,参与企业改制过程,落实贷款债权,落实贷款担保责任,防止企业悬空、逃废债务。

六、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减少对金融微观活动的行政干预。理顺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规范政府行为,彻底改变政府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干预金融业信贷的发放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指导性计划等经济手段引导金融业信贷的发放,为金融机构自主放贷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分析 篇4

范文一

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工作督察的通知》(XX函〔20XX〕652号)要求,XX市对照督察内容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机制情况。2018年2月,淮南市印发了《中共XX市委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市防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XX秘〔20XX〕15号),明确了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成员组成及工作机构,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金融办。制定了《XX市地方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金融突发事件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危害,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二)制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实施方案进展情况。印发了《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防范金融风险工作计划的通知》(XX办秘〔2018〕86号),聚焦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压降行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行动、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打击行动,对全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每一项工作任务确定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做到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措施。

(三)防控农村商业银行机构风险进展情况。淮南银监分局要求各农商行制定真实反映资产质量规划,真实入账不良贷款,全面暴露信用风险问题,并提出监管建议。截止9月末,全市4家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32.31亿元,贷款余额354.41亿元,不良率9.13%,比上年末上升6.64个百分点。人行XX市中心支行、XX银监分局、市金融办联合印发了《XX市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机制》(XX银发〔2018〕75号),进一步健全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要求各农商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应对不良资产真实反映可能带来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目前4家农商行均已制定应急预案。督促辖内农商行建立流动性互助机制,截至目前,4家农商行均与省联社签订了流动性互助协议。

(四)防控重点企业重大信用违约风险进展情况。今年以来,全市实现债券融资197.2亿元。其中,淮南矿业集团160亿元,中煤新集10亿元,市建发集团22.2亿元,市产发集团5亿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债务风险防控,全力压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要求市县两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积极强化债务管理,健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信用违约风险的底线。截止目前,全市共有2家上市公司(中煤新集、山河药辅),均不属于高风险上市公司。督促银行机构组成债权人委员会,充分发挥债权人委员会作用,化解银行债权风险。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债权人委员会3家,其中1家已完成相关工作,正在履行退出程序。贯彻落实房地产信贷政策,认真组织开展个人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现场检查。高度关注房地产金融运行情况,把落实差别化房地产信贷政策作为宏观审慎管理的一项内容。

(五)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进展情况。召开了全市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暨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回头看”后续工作会议、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深入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报刊、公交车载电视、银行网点等各类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组织集中宣传活动21次,发放宣传资料28.5万份,营造浓厚宣传氛围,提高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扎实开展涉嫌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重点对各类投资理财公司、网络借贷平台、各类涉农合作组织等领域开展风险排查,共排查机构数量940家。开展涉嫌非法集资广告资讯信息排查清理活动,清理各类广告资讯2451条次。制定非法集资案件风险处置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化解存量风险、遏制增量风险。引进北京金信网银公司开发的大数据监测非法集资系统,提升我市监测预警能力。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1-9月,共立案13起。

(六)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推进情况。扎实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制定《XX市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淮互金整治领〔2018〕1号),市金融办组织公安、工商、人行、银监等部门对P2P网络借贷平台开展现场检查,督促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合规经营,严禁新增不合规业务。截至9月末,我市地方法人P2P网络借贷平台3家,借贷余额1477万元,其中1家平台(知源贷)于今年年初停止新增业务,并对存量业务进行清退,拟退出网络借贷行业,截至9月末,该平台借贷余额60万元,另2家平台(普惠金融和鼎信金融)借贷余额1417万元。

(七)加快处置融资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不良资产进展情况。全市现有7家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均正常经营。市金融办通过加强日常监管与现场检查,督促其合规经营,今年5月和10月份分别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双随机”抽查。截至9月末,全市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共计提风险准备金1.41亿元,累计发生代偿10.76亿元,已收回代偿2.66亿元,已核销代偿121万元,代偿余额8.08亿元。今年以来,新增代偿1.01亿元,收回代偿4120万元。截至9月末,全市小额贷款公司21家,注册资本11.8亿元,不良贷款率26.3%。为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规范发展,在做好日常监管的同时,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现场检查,对存在违规行为的公司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县区政府切实履行风险第一责任人职责,限期整改到位。不定期发放风险提示函,强化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引导经营困难公司退出市场,目前已退出1家。鼓励引导亿丰等公司吸收新的社会资本,优化股权结构,盘活不良资产。

(八)防范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进展情况。扎实开展金融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不定期深入县区、金融机构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业务督查检查,推动县区和金融机构严格按照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要求,灵活运用“一自三合”模式,规范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业务。督促县区安排专项资金,全额实施扶贫小额信贷贴息,按政策足额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推动金融机构强化贷后管理,严密防控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截至2018年9月末,全市已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12.63亿元,未出现一笔贷款逾期。

(九)压实防控金融风险责任体系进展情况。将防控重大金融风险纳入市政府专项督查内容,《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市政府督查工作要点的通知》(X府办秘〔2018〕43号)将“围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稳妥处置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健全金融风险预警处置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情况”作为一个督查重点。市金融办制定了督查工作方案,对各县区与有关单位进行督查,严格落实“三查三单”制度。制定《2018各县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金融安全考核评分细则》、《XXX市2018年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综合治理考核评价细则》,将金融安全工作纳入对各县区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压紧压实各县区防控金融风险责任。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不良贷款压降难度较大。一是催收难度大。在当前经济尚未走出低迷、不良贷款借款人还款能力未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催收效果不明显。二是诉讼效率低。法院起诉方式处置不良贷款程序周期长、执行难度大,而且面临债务人逃废债务等诸多障碍。三是抵押物处置难。当前,很多商铺有价无市,抵押物流拍,法院直接判给银行机构作为抵债资产,由于抵债资产过户费较高,增加了银行的成本,而且银行取得的抵债资产要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予以处分,届时又将面临抵押物处置难的问题。

(二)线下投资理财门店蕴含较大风险。近年来,大量投资理财公司在街面和楼宇中设立,包括互联网金融平台、资产管理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等各类名目繁多的投资理财门店。投资理财门店有很多是省外公司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其具有网点众多、资金流向复杂、涉及投资群体庞大的特点,在处置过程中容易引发处置风险的风险。今年以来,上海善林、上海捷量、江苏爱融等投资理财公司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已相继案发。

(三)防控非法集资风险的手段不足。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在对涉嫌非法集资活动开展调查、处置的时候,面临有责无权、依据不足、手段缺乏等突出问题。市、县(区)金融办没有行政执法权、现场检查权,需要协调工商、公安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一些投资理财公司通过设立信息咨询、商务咨询公司的方式注册理财公司,规避了我市暂停设立带有“投资”“金融”“资产管理”等字样公司的监管要求,源头防范的效果有所下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着力压降农商行系统不良贷款。密切关注不良贷款真实入表对农商行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标的影响,落实农商行系统流动性风险互助机制,切实防控流动性风险。支持农商行维护金融债权,依法清收不良资产。支持农商行清理规范股东股权,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国有资本,不断优化股权结构。

(二)持续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活动。按照《淮南市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在前期专项整治基础上,深入推进日常监测、机构自查、现场检查等相关工作,按照“关注掌握、警示教育、熔断处置、立案查处”四种形态,分别采取清理整顿措施,有效防范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

(三)深入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一是推进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推动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二是创新监测预警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非法集资的监测预警。三是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坚持清理排查与依法打击相结合,重点对投资理财类公司涉嫌非法集资风险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消除滋生非法集资的土壤。

(四)有效落实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回头看”后续工作。一是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防各类交易场所违法违规行为死灰复燃或改头换面。二是稳妥做好遗留问题后续处置,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安徽安贵大宗商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涉嫌诈骗案的后续处置工作。三是严把市场准入关,防范“带病”的机构进入该行业领域。四是待省里出台交易场所管理办法后,及时制定交易场所监管细则,落实日常监管职责。

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分析 篇5

当前应着手研究将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中介目标,明确通胀目标的上限、下限及具体持续时间,设置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的触发点,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公信度和有效性,给市场明确的预期在5月19日的《第一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日报》上,我们曾发表文章,提出中国在近期需要防范六个主要的金融风险,即:存在出现较长时期、较为显著、较大范围通胀的可能性;内外均衡冲突严重,干预外汇市场的机制存在隐患;证券市场大幅波动,可能引发多方面后果;房地产市场剧烈调整引发房贷危机;微观金融主体经营风险引发连锁反应;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危机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活动。

综合考虑短期与长期、体制及行业等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中国当前可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探索建立内外均衡决策新体制,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

开放的经济大国倾向于由财政部门持有外汇储备,并承担外汇市场的干预职能,其逻辑是:一是一种政策工具只能实现一项政策目标,因此内外均衡决策的分离似乎更为可取;二是在严格的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优于实现对外均衡,而货币政策则优于实现对内均衡,因此应由财政部门主导汇率政策,货币部门主导利率政策。

我国目前照搬国外体制的条件不成熟,但改革的方向必须明确。2007年发行特别国债购汇转化外汇储备的做法,调整了财政、央行、中投公司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弥补了货币机制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特别国债的发行具有强化财政部门在汇率干预中地位的潜在含义。如果将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行为划分为释放流动性和回收流动性两个环节,目前财政部门显然已经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可沿着这一改革方向,继续拓宽干预外汇市场资金来源渠道,逐步降低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投放中的比例,缓解冲销压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二、减少相机决策,制定新的货币政策规则,根据明确的货币政策框架指导落实反通胀目标

1996年央行正式采取M1、M2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实践证明,此目标在可控性、可观测性以及与最终目标的关联度上,与最初的预期都相距甚远。2005年7月汇改后,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开始变化。至此,货币供应量、固定汇率制这两个货币政策“名义锚”全部失去作用,相机决策成为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特征。

金融形势越是复杂,越是需要按照简单的规则行事。当前应着手研究将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中介目标,明确通胀目标的上限、下限及具体持续时间,设置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的触发点,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公信度和有效性,给市场明确的预期。如果月通胀水平持续超过8%,可考虑对一年期以上存款采取保值贴补措施,逐步缓解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鉴于本轮通胀的成本驱动特征,也应加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更多采取区域性、行业性政策,加强窗口指导实施精确调控。

三、切实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汇率,在市场预期较为平稳的时间点扩大资本项目开放,避免三元冲突引发货币危机

两年多来的人民币持续升值没能实现当初汇改的主要目标,金融领域的某些矛盾甚至有所激化,但爬行升值确实没有对实体经济造成大的负面影响。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年内只能考虑切实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汇率调节,不追随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进一步贬值。

理论模型难以预测按照目前人民币的升值速度,人民币汇率何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综合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以及各主要货币的利率形势,预计下半年美元可能出现反弹,人民币汇率水平可能出现围绕某一水平波动的局面。届时应积极考虑显著降低干预外汇市场的力度,扩大汇率浮动幅度,推出扩大资本项目开放的措施。形成“较强货币政策独立性、较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较大汇率弹性”三者的结合,从制度上降低三元冲突引发全局性风险的可能性。

鉴于外汇储备规模庞大,资本开放仍应采取非对称、结构性开放策略,即:资本流出限制,少于资本流入限制;长期资本流动限制,少于短期资本流动限制;居民在国外的交易限制,少于非居民在境内的交易限制;有真实交易背景的限制,少于无真实交易背景限制。在制度设计中,应包括管理层在特殊情况下中止、逆转开放进程,恢复管制的内容。

此项改革可能导致短期内金融风险上升,但这一关口迟早要过,不能无限期地等待出现更加成熟的改革环境。

四、管理层应进一步超脱于市场之外,采取中性政策应对国内证券市场波动

从2007年以来的情况看,境内外资本市场变动的相关性和因果性已经显著上升,年内,国内外资本市场继续大幅震荡在所难免。而与2007年10月的高位相比,目前的股票市场回调已经相当到位,进一步下行寻求支撑的惯性不大。

应围绕实体经济运行的需要考虑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采取中性政策应对市场波动。货币政策不针对资产价格,不迁就证券市场的要求,不因市场波动而变动。财政政策方面,鉴于去年印花税政策调整不是中性的政策,将印花税率回调至去年上调前的水平,减少“漏斗效应”,具有合理性;印花税政策回调后,不应再出台新的财税政策打压或刺激市场。监管方面,除继续强化监管职能外,应进一步放松证券市场自身的管制。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增加需求,以给市场利好,但不能以损害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为代价抑制供给来支撑大盘指数。失去IPO、再融资功能的市场纯粹是投机市场,对实体经济没有意义。

五、坚持和稳定现有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避免信贷等政策松动引发房价报复性反弹,防止泡沫进一步膨胀

强化房地产调控和金融调控的协调。严格限制境外主体直接用外汇购买房地产,规范外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准入,控制房地产开发经营用汇总量。加强房地产企业资本金比例、居民第二套房贷款,尤其是贷款申请者收入的核实。如果继续加息,应注意利率调整的结构性,避免贷款者还款压力过快增长。

六、主动参与国际协调,防止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大的问题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正持续发生和缓、低调但实质性的变化。长期对货币纪律的遵守,使得欧元的价值尺度职能进一步完善,其取代美元地位的实力逐步增强。欧元成为最主要国际货币,缺少的只是意愿和时间。市场和各国货币当局对货币格局变动心照不宣,在是否持有美元问题上“只做不说”、“多做少说”。伊朗宣布全面停止石油贸易美元结算后,如果多数石油出口国采取类似举措(如原油欧元报价、贸易欧元结算等),美元地位将显著下降。

IMF在国际货币体系稳定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按照目前IMF的调整股权和发言权分配节奏,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难以在该制度框架下谋求与经济总量相称的地位。我国应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加紧与周边经济体的货币合作。除现有区域性集体外汇储备安排外,应研究内地和港、澳、台等地集体外汇储备体制或货币互换安排的可能性,建立周边的货币合作小环境。在对美欧日的经济对话中可考虑主动涉及国际货币体系稳定问题,扭转我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七、关注境外人民币业务发展,支持香港成为境外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美元类似,人民币在境外的沉淀、境外各类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必然对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稳定造成影响。一是人民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离岸人民币利率与境内非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形成利差。二是境外各NDF市场、外汇衍生产品必然对人民币的汇率决定造成影响。三是金融监管有效性下降,境外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开展游离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境外银行体系中存在大量人民币流动性,为投机者攻击我外汇市场及其他金融市场提供了条件。

但是,人民币区域化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我们必须面对境外人民币规模越来越大的局面。应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一是抓紧建立完善与周边经济体的人民币清算体系;二是除继续采取措施促进人民币回流外,还要通过规范的途径促进人民币流出,维持境外人民币的流动性;三是鼓励香港发展内地暂不具备条件开展且境外其他金融中心已经推出的、与内地有关的衍生产品业务,提高香港在相关定价中的地位;四是着眼于与全球其他金融中心的竞争,推进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支持香港成为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从国家的长远发展看,一个具有较强影响力、控制力,能够与纽约、伦敦并驾齐驱的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的诞生,有助于我国金融风险的化解与防范。至于该金融中心是香港还是上海,或者两者都是,则有待于市场的选择。

试论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篇6

一、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

(一)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现状来看,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在于: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占有率比较大,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考察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利润构成中,90%以上的利润来自贷款提供的利息贡献。在资产结构如此单一的情况下,贷款质量成为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不良贷款成为困扰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问题。巨额的不良资产,既对农村金融的正常运行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导致整个农村金融必然缺乏为农业、农村服务的能力,又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安全。当农村金融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时,还会明显地扭曲金融机构的行为。农村信用社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权不仅使其有提高存款利率的动机,而且也有提高贷款利率的动机,尤其是扩大存贷款之间的利差,这一方面会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运营风险,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对农村经济更为严重的金融抑制,制约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经营风险加剧。近几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和赢利能力都出现了下降趋势,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从流动性指标来看,活期存款的比重、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都在逐年增加,资产来源的短期化与资产运用的长期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2.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3.农业银行税后利润率较低,部分省区的金融机构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利润率过低也说明金融机构的长期风险有所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状况同样不能让人乐观。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看。金融交易呈现出高资本投入低资本回报的异常,即收益与风险逆向变化状况。农村金融资产盈利性差,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金融机构的政府垄断性。

(三)资本充足率过低。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是否稳健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资本充足率在达到8%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既能较好地补偿坏账损失的风险,又能较好地保证其正常运作。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在长期的资产扩张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资本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跟上资产扩张的步伐,导致资本充足率节节下滑。导致许多农村信用社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四)资金配置不平衡。我国长期实行“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使农村金融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约束,加剧了农村金融风险的积聚与扩散。农村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弱势”领域和“弱质”产业,自身资金积累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吸纳能力。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差别的扩大,弱化了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根基,并进一步增大了农村金融的脆弱性,从而导致正规金融机构无意向农村和农业提供资金。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商业化倾向严重,使资金大量流向相对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产和其他经营主体常常难以得到贷款。农村信用社从农户吸收的储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农户从农村信用社所获得的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却在不断下降。

(五)制度风险较大。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制度缺位风险。即在旧的规则已经松散或被打破的时候。新的规则却没有建立或完善起来,产生了制度真空而形成的风险,如农村金融机构因盲目投资、办公司经商等行为形成的巨大亏损即属此类。二是不完善的制度设计风险。如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结构主要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以及监事会组成。理事长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主任由理事会聘任,理事长和主任可以兼任。这种制度安排虽然使经营者的责、权对等,减少了代理成本,但却容易产生职权过分集中、内部人控制等弊端。三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风险。有章不循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失去有效性,违章不究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使内控制度缺乏严肃性。

二、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经济发展状况对金融运行风险具有决定作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基础薄弱、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而农村金融以农村经济作为经营的基础和条件,低水平的农村经济是农村金融风险的重要成因之一。

(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态势,消弱了信贷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积蓄了较大的农村金融风险。集中表现为:农民信用观念比较淡薄,不少贷户对信用债务漠然置之,想方设法赖债不还;农村领导班子调整频繁。每年的提留都不付出,新官不理旧账,归还集体旧贷变成了一句空话;乡镇企业借改制之机,人为逃废债务,严重侵害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强行要求金融部门提供信贷支持,对所属部门企业的欠贷、逃债行为却千方百计给予纵容保护;法律体系不够健全,金融债权难以保全,

(三)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缺陷。集中表现为:农村金融风险控制主体缺位,使监管难以全面有效;农村金融监管目标错位,使外部监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监管机构之间、监管机构与中央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形成高效监管合力;监管理念落后、监管内容陈旧导致监管效率不高;监管法规标准、监管方式和技术手段不适应市场监管要求;缺乏对监管者的监管,金融监管有时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四)农村金融机构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高。

三、防范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社区集体个人活动总结格式20下一篇:我们毕业了初三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