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长效增收

2024-09-06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长效增收(通用10篇)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长效增收 篇1

岚皋县地处秦岭以南、大巴山北麓,辖17个乡镇,188个行政村,4.4万户17万余人,其中农业户4.04万户15.1万人,耕地面积23.2万亩,玉米薯类是本县主要农作物,魔芋、畜牧是全县两大支柱产业,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大力扶持,规范管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08年全县农业总收入6.4亿元,其中畜牧收入2.8亿元,魔芋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48元。

一、基本特点

1、发展速度快。岚皋县农民专业协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近几年合作社发展明显加快。2008年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7家。现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1家,比上年增加34家;社员总数3500多人,带动农户近万多户,联结基地面积20多万亩。

2、覆盖范围广。岚皋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领域从最先的魔芋、畜牧两大主导产业的生产和服务,发展到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加工、运销等多个方面;服务范围已由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诸多领域;从开始仅提供一项或几项服务发展到实行产加销综合服务。

3、组建形式多。岚皋县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多类型,多样化发展。有的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如岚皋魔芋专业合作社,依托明珠魔芋有限公司带动20余个魔芋专业合作社;有的是农村能人或大户领办型,如吴显东领办的滔河友谊农产品加工合作社,侯久顺外办的茶叶顺风生产合作社;有的是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型,如城关镇四坪村蔬菜生产合作社;有的是跨村合作或联合办社型,如蔺河的魔芋生产合作社,由蔺河乡全乡所有种植魔芋大户联合创办的。

4、规范程度高。目前,岚皋6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全部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都经过主管部门确认备案。在县经管部门的指导下,各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章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为将合作社示范县工作落到实处,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岚皋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为加强对合作社的指导,成立了“岚皋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中心”。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其中建设扶持资金35万元,解决工作经费10万元,奖励资金5万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运作规范、成效显著的秦巴养鸡合作社等15个合作社进行了表彰奖励。

2、坚持部门协作,项目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运行涉及到较多的职能部门。我县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有序开展,确保合作社注册、运行的及时、顺利。水利、电力、税收部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优惠、优先支持合作社,县扶贫办将“扶贫互助资金”与合作社建设项目相结合,以壮大合作社的经济实力,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3、实行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各合作社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农民承包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则。二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原则,各业务单位、技术部门可参与引导合作社组建,但不允许超过社员总数20%,且股份只能是平均数,不能出现大股份,不能进入理事会,更不能担任合作社法人。三是入社社员实行自愿、自由、民主、公平原则。对社员入社采取宣传讲解加引导,决不搞强行,硬性入社,在管理上实行社员票决制和帐务公开,民主决策,社员实现风险共但,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4、抓典型树样板。县指导服务中心有计划分步骤,根据专业选择社员多、对产业发展促进力强、效益显著、有活动场所、有实体经济的合作社进行强化指导,使之成为优质示范合作社,以带动合作社发展,带领更多的农民入社增收。

5、深入开展宣传培训。通过有线电视等媒体及各种培训会、现场会等方式,对《合作社法》及相关规定进行全面细致的宣传讲解,让更多的农民接触、了解、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合作社真正发挥农民致富的桥梁作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至今已有28人次接受培训,还邀请市县领导及专家对合作社理事长及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受训人数120人次,从而培训了一批懂法律、善经营、有技术的合作社管理人员。

三、几点体会

1、尊重农民意愿,是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中,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只能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与指导来引导发展,决不能大包大揽或下任务。

2、强化规范管理,是全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的基础。发展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既要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利益分配、发展、监督约束等规范的运作机制,这是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

3、加强扶持培育,是着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一件新生事物,扶持是必要的,一是加强政策扶持。通过加大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突出品牌将效应。围绕产业建设,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长效增收 篇2

一、建立运行机制

在运行中, 合作社做到了“一化八规范”:

1.“三会制度化”。

“三会”, 既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规定:成员大会分别在年初、年末召开, 临时大会另行决定;理事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 监事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形成的决议全部记录在案, 以备查询。到目前为止, 共召开成员大会12次, 理事会10次, 监事会10次。

2. 规范章程制度。

按照《登记管理条例》和《示范章程》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认真规范本社《章程》, 并制定了社员管理、决策议事、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盈余分配、档案管理等六项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了合作社办公室、技术培训部、市场营销部、生产检测部、人力资源部、信息交流部等八项岗位职责。同时建立了《盈余分配》《社员管理》《财务账目》等十二类档案资料, 从而规范了档案管理。

3. 规范股金设置。

规定:从事生产的社员认购股金应占股金总额的一半以上。单个社员或者社员联合认购的股金最多不得超过股金总额的20%, 作为所有者权益和盈余分配的依据, 并以记名方式对社员姓名、出资方式、出资额、所占比例等情况进行登记。社员间股金转让必须按章程规定的程序办理。

4. 规范机构设置。

规范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成员大会是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 依照章程规定行使职权;理事会、监事会分别由3人组成, 严格执行成员大会的决议, 做好日常工作, 保障专业社正常运行。同时设置了综合办公室、技术培训部、市场营销部、信息交流部等 (五部一室) 内部管理机构, 具体负责本社的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

5. 规范社员管理。

根据章程规定, 社员加入本社要履行以下手续:先由本人写出书面申请;提交理事会讨论、理事长签字后, 颁发社员证予以确定。自愿认购股金的, 要在规定时间缴纳, 并发放专业合作社出具的出资证明。

6. 规范决策议事。

重大事项由成员大会讨论决定, 实行一人一票, 不设置附加表决权, 形成的所有决议接受全体社员监督, 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7. 规范财务管理。

按照财政部下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 进行建账核算, 并实行月结季公开制 (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5日为财务公开日) , 定期向本社社员公布财务状况。财务人员持证上岗, 做到了会计和出纳互不兼任, 理事会、监事成员及其亲属不得担任本社的财会人员。

8.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在东北农业大学的大力帮助下, 合作社制定了五味子、黑木耳和西红柿生产技术规程, 由各社生产检测部负责组织实施, 并逐步实行产品追溯制度。同时投资35.5万元, 正在建设集收购、加工、储藏及办公于一体的专业社场所, 进行安全生产和经营, 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利益共同体。

9. 规范盈余分配。

年终盈余在提取20%的公积金和10%的公益金后, 作为当年的可分配盈余。从可分配盈余中提取60%作为社员二次盈余返还, 其余40%作为出资分红。

二、开展统一服务

各社自成立以来, 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原则, 以成员为主, 做到了“四统一”服务。

一是统一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2009年, 在产前统一组织为五味子种植户提供磷肥、复合肥等各种肥料130余吨, 提供乐果、杀虫快等农药100余件, 为社员节省资金2.4万元。投入品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供货商, 并将供应品名称、数量全部记入社员账户中。

二是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在工作中, 合作社成立了由10名农民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服务队, 并配备了3具大型喷雾器和20套专用修剪工具, 具体负责社员的果树修剪和病虫害防治, 并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程。同时在区农业局和乡政府的大力帮助下, 向社员提供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2009年共修剪举办技术培训班3期, 受训350余人次。

三是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申报注册了“北五味子”等牌商标, 同时正在申报“日新西红柿”牌系列商标, 并制作了统一的产品包装。2009年在产后积极为广大社员找销促销, 以蔬园乡为中心, 共设了3个收购点, 组织收购各种产品196万斤, 销售额达235万元, 产品销往市内及周边地区。

发展农机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 篇3

1 拓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思路、措施和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農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农机部门首先组织农机干部职工和重点农机大户学习,结合农机服务组织现状,通过查访、座谈等形式逐条研讨合作社法规条款。对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的牵头企业和个人及时组织加以引导,经过多方积极培育扶持,通化县金贡源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首批专业合作社之一。在合作社培育工作中,先通过企业带农户等形式,把产业化融于农机合作社发展建设之中。如金贡源农机合作社把示范基地和订单作业融于合作社建设内容中。

2 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通化县金贡源农机合作社共投入资金220万元。其中投资180万元建成占地0.9hm2集办公室、机具停放、机具维修、油料储备、粮食晾晒于一体的农机合作社办公场所,投资40万元购置了14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6台(套),合作社总计作业800hm2,年收入60万元。

合作社坚持实行股份制,实行农民自主管理。通过股份合作制等有效形式,把合作社兴衰与股民利益挂钩;规范收益分配,坚持选能人和多劳多得原则;逐步实行作业全程机械化和土地集中有机相结合。

3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长效增收 篇4

近年来,桂阳县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引导扶持,不断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2个,发展会员3.8万人,带动农户6.6万余户,建设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4万多亩,涵盖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服务等多个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农民增收的重点,乡风文明建设的基地,民主管理的榜样,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2008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总收入达1.02亿元,可分配盈余0.26亿元,合作组织成员年人平纯收入达5843元,高出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74元。

坚持入退自愿,推行多样化合作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坚持入社(会)自愿、退社(会)自由,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多主体、多元化创办农民专合组织和行业协会。一是部门引导。农业、林业、畜牧、供销等涉农部门充分发挥技术、服务、管理等优势,按照农户意愿和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发展对生产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营销的专业协会。如烟草部门组建了烟农协会、林业部门组建了花卉协会、畜牧部门组建了生猪养殖协会等。二是企业带动。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由基地农户参与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公司+农户”扩充为“公

司+合作组织+农户”产业化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如以太和辣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创办了桂阳县辣翻天辣椒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成员206个,成员人平纯收入达2万元。三是大户联合。以生产大户为龙头,联合从事相同产业的农户组建合作社会,以实现信息共享、市场共占。如桂阳县大连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由刘典文等7个生猪养殖大户创办,现已发展成员52个,年出栏生猪1.2万头,带动农户550余户。三是股份合作。由农户自愿组合,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而建立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汽车运输协会等。

坚持市场导向,推动品牌化建设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各合作组织发展品牌农业,着力塑造农产品品牌,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一是鼓励争创品牌。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评定及著名商标评选工作,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的组织,优先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省级名牌产品5个,市级名牌产品12个,共注册商标5个。二是加强优质农产品认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并不断提供优质服务,整合资源,全力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取得中国有机食品认证2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个,国家ISO900标准认证10个。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农村科技服务,引导各合作组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水平。如桂阳县富民特色红薯专业合作社,每年从利润中拿出10%作为技术培训和引种推广费用,引进淀粉型新品种10个、紫薯新品种

8、食用型红薯新品种4个,发展推广种植面积8000亩,带动农户1800余户,辐射我县雷坪、莲塘、方元、光明、华泉等7个乡镇,实现年产鲜薯总量1.75万吨,年加工产湿淀粉0.25万吨,年总产值750万元,创销售利润100万元。

坚持优质服务,推进规范化管理

以强化优质服务为目标,从完善制度着手,不断推进规范化管理,有力保障了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合作组织登记注册、财政、税收、信贷、质量认证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优质服务,组织相关部门派出技术人员,帮助合作社搞好技术培训,引进先进技术和高优品种,建立生产基地。同时,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推介和奖励先进典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了《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办法》、《桂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在充分尊重合作组织意愿的基础上,派出工作人员,帮助合作组织建章立制,健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的利益分配、分工协作、风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长效增收 篇5

一、开展规模种植,壮大合作经济,寻求共同致富。息县项店镇邵楼村地处淮河沿岸,有独特的土质、气温、阳光、水分,对香稻丸等水稻的生长十分适宜。息县项店镇广永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项店镇邵楼村,由邵楼村农民项广永、孙国平等人发起,于2006年3月成立,2007年3月重新改组,10月份在工商局登记注册,注册资金100万元,最初成员40户,2008年发展到65户,2009年发展到76户,现有成员遍布息县、罗山、正阳、潢川、淮滨、新蔡等两市六县。合作社除了有自己的香稻丸繁种基地和无公害香稻丸商品稻生产基地各一个,2011年香稻丸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0亩。2012年为了满足扩大种植面积用种的需要,投资20万元在海南三亚建立一个香稻丸加代繁种基地,现秧苗长势良好。合作社还建立了小麦和旱稻繁种基地,总占地面积已经达到3000亩。

目前,合作社各种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达25000亩,其中合作社理事长项广永通过土地流转承包5100亩。该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合作社的目的是,旨在发挥我县具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开发优质农产品,为成员提供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资金、信息、购销、储运等服务,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增加成员的经济收入,带动种植业生产规模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合作社有着规范的组织机构、章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积极开展。

二、发挥本地优势,挖掘特色产品,开发香稻生产。说香稻丸有名,是因为香稻丸身份特殊。它在息县不仅栽培历史悠久,而且在息县到处流传着这样的民间故事和美丽的神话传说:传说神农氏的小女儿路经息县夏庄南张庄时,撒下一把稻谷,当年收后,米香溢人,被一老农收藏于次年种

分超出了泰国、日本等国家的知名的大米,尤其是硒的含量非常丰富且高达0.1l6mg/1OOg,在同等大米中它的品牌要高于其它品牌的米种。用香稻丸、粳米、莲米加红枣熬成的“三米汤”为极好的滋补品,具有滋阴、降火、生津、健脾、养胃等功效。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改善新陈代谢条件,健全人身的毛细血管,是辅助治疗败血症、过敏性疾病、急慢性传染病的保健食物,对高血压及心血管病患者大有裨益。以香稻丸为原料制成的香米贡酒浊和醇厚,芳香可口。息县香稻丸和国内、国外的高档珍贵米种不太一样,它的最大特点是以调味和保健品出现在市场上,它的食用方法有着各种大米所不能相比的特殊优点是,它可在每1公斤~1.5公斤普通大米中添加50~100克就可起到调味和促进食欲的神奇功效。目前国内市场还没有哪个品种的稻米能和它相媲美,所以它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息县香稻丸之所以种植面积小,是因为它有局限性。第一,它只宜于夏庄,项店乡部分村庄,引种推广他处则香气减弱,米质变差。究其原因,尚不清楚。当地有位名叫王岳山的老汉说:上世纪90年代,香米红火的时候,附近的几个村庄也开始种植香稻丸,但产下的米粒就是不出香米的味。第二,不耐肥,易倒伏。且产量不高。亩产只200—300斤。第三,晚熟,易三化螟危害,易受猪羊遭踏,给管理增加负担。第四,销路不稳,因它只作生活调剂品,当地需要量小。国家不收购,限制了销售。形成有时卖不掉,有时买不到的局面。

2004年息县人民政府授权息县农业局把香稻丸的大田生产,从产地定界,香稻丸精米的质量鉴定等,各项指标都通过了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定和检验,进一步确定了息县香稻丸的宝贵的经济价值。2004年底被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注册证号为:0000296)的河南省息县香稻丸,但当地人还是喜欢通俗地叫它“名、优、特”地方特产。

2005年息县农业局慎重地作出了开发息县香稻丸的决定,并争取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意见,研究制定了开发方案

米贡酒厂生产香米贡酒的原料就是加工香稻丸后留下的稻壳酿造而成的。香稻丸稻壳每斤售价0.2元以上。

现在,合作社在进行无公害种植、加工、精包装上研发中,采取高、中、底三个档次的包装,以便适合社会各级人事的消费需求。还可以把它深加工成香稻丸米的各种调料品,也可把香稻丸这个米中之王进行简单的加工,所谓简单加工也就是把香稻丸米、莲子、红枣、绿豆、花生米等配制成二丸汤、三丸汤、四丸汤、五丸汤和六丸汤等多样产品,进一步提高香稻丸的经济价值。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资金的注入量,利用一流的种植和管理技术,让息县香稻丸这一稀有的土特产“土”出更多的财富,“特”出更多的精品,“产”出更好的经济效益,“香”出国门。

三、扩大种植规模,推广栽培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周强认为,同许多地方农产品品牌一样,香稻丸品牌背后,还缺少成熟的产业链。比如没有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宣传等一条龙的专业队伍。因此,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着力于扩大香稻丸原种种源的繁殖,发展种植规模,提高香稻丸产量和品质,增加香稻丸种植户的种植收入。为扩大香稻丸的种植规模,带动农民进行香稻丸生产的积极性,合作社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和增加农户香稻丸种植收入的有效措施,主要措施有:一是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提高香稻丸种植产量。合作社研究制定了一套抗后期倒伏的技术措施,在市县科技局、农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社攻克的“珍惜水稻品种香稻丸高产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和“香稻丸麦茬田旱种稀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等课题,分别于2008、2009两年先后荣获了信阳市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如今香稻丸稻谷产量已经由200斤/亩提高到350斤/亩。二是提高香稻丸商品稻谷的收购价格,调动稻农种植香稻丸的积极性。2011年香稻丸稻谷收购价已经提高到6~6.8元/斤,每亩收入2000多元,比普通水稻种植收入高一倍。三是实行无公害栽培管理模式,提高香稻丸品质。2007年、2009年息县香稻丸先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

五、面对现实困境,确立发展思路,打造精品产业。

息县项店香稻丸系中国14种名稻之一,其在种植过程中以自然生长为主,是目前大田作物中难得的绿色食品,因此,对香稻丸进行综合开发具有比较广阔的前景。在目前开发和运行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严重影响了粮食的品质和产量,也影响了合作社对香稻丸种植开发和精加工。为提高无公害种植质量,扩大种植面积,急需改善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及建设一条现代化香稻丸精米加工的生产线和一条香稻丸深加工生产线,共需投资资金1000万元。

下一步要围绕“稀”字做文章,打“稀”字招牌。目前,已有几家公司准备和广永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开展无公害香稻丸生产、加工和深加工,如香稻丸生产加工标准的制定,围绕香稻丸的相关产业的开发和研发等。通过选育提纯,克服退化现象,保持其独特的香味和品质。如通过和矮秆粳型香稻杂交,选育出矮秆抗倒伏、抗病虫、产量高的香稻丸品种。其次是延伸品牌。如研发生产精制香米,香米糕点、饮料、酒等,增强食品保健性能等。

2012年如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跟得上,合作社在原有的种植面积上可再扩大无公害种植面积3000亩,每亩可提高产量100公斤。同时精米加工可提高一个等级,日产量可提高到30吨,日产香米10吨,打造息县农副产品精品,创建地方知名品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合作社还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扶持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以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增收。

在经济条件许可下,合作社争取在五年内开发建造一个香稻丸生态旅游园,并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号至二十号举办“香稻丸观光节”。

息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长效增收 篇6

本网讯9月27-28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近年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和经验,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强调要按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要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湖北省副省长赵斌到会并致辞。

陈晓华指出,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6月底,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超过31万家,已有2600万左右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0%。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已成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突出亮点,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是广大农民群众努力实践、勇于创新的结果,得益于中央的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情参与。近年来,各地在指导扶持服务合作社发展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促进依法办社、依章办事,切实保护和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坚持围绕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坚持政策引导推动,部门协作联动,切实形成支持合力;坚持典型示范引路、强化指导服务,切实增强带动能力。

陈晓华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重要地位的认识,深入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中心工作,始终坚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民的观念,强化扶持政策,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和带动农户的能力;始终坚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鼓励农民通过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始终坚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引导农民依法办社、依章办事,不断提升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努力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稳步增长,质量明显提升,制度更加健全,运行更加规范。

陈晓华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深入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强化指导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市场竞争力保驾护航;进一步加强工作力量,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队伍体系。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长效增收 篇7

为了实现农业信息化、办公电子化, 合作社投资2万多元, 配备了2台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为了把合作社做好、做大、做强、做规范, 在入社农户中选举产生了董事会和监事会, 并制订了一整套章程, 使合作社管理有规范、操作有依据。一年多来,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与帮助下, 合作社服务总收入25万余元。2009年底分配总额为9.168万元, 按比例返还利润3.006万元, 出资分红总额达到6.162万元, 目前为社员增收节支近17万余元, 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1 确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及发展方向

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就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户联合起来实现规模化农业, 一句话就是以规模促效益、以联合求发展。合作社应着力增强自身活力和服务功能, 尽可能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组织农民进入市场, 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和组织农民进行产业化管理。从而使农民减少投入, 提高收入, 获得更高的规模效益, 同时合作社起到了农民与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及生产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进而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综合效益。

2 合作社的规范经营操作

合作社实行灵活多样的股份制, 农民加入合作社可以以货币形式出资入股, 可以以大型农机具代资参股, 亦可以以土地代资入股。现在100户农民的土地承包证和入社机具均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入股社员均可享受农机合作社内所有对口优惠, 同时坚持“入社自愿, 退社自由”的原则。理事会、监事会均由社员民主选举, 真正实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社内及其事务均由理事会按照合作社章程及制度办理, 监事会则依律监督, 切实做到了“账务公开, 事务透明, 社员放心”。

3 合作社坚持以服务入社农户为主的原则

合作社现有大型拖拉机3台, 大型联合收割机1台, 2010年又享受农机补贴购置了1台自走式小麦、玉米两用机。全程负责入社农户土地的耕、播、收各环节的农机作业。作业收费低于市场价20%, 仅此一项, 每年为入社农户耕整地近133.33 hm2, 为社员节支总额近2万元。为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与衡水老白干酒厂联系签订了20 hm2杂交高粱的订单种植, 回收价格高于市场价5~8百分点。让社员尝到了订单农业的甜头。2009年与冀州市棉花加工厂直接联系, 解决了社员的棉花出售问题, 由于避开了中间商, 每500 g籽棉提高了0.1~0.2元, 每667 m2增收50~100元。对此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对该社的做法进行了报道。2010年春季他们又为合作社成员统一购置了棉花优良品种1 200 kg和化肥75 t, 为社员节省资金1.6万元。以上种植措施, 增加了合作社的凝聚力与对未入社农民的吸引力。他们根据部分社员的要求统一为入社土地进行打药、除虫等植保作业, 与市农牧局农机管理站进行了高地隙机动喷雾器的选型及改制工作。同时村委班子已同意扩大合作社办公场地。他们通过进一步增加作业服务项目规模, 必将为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长效增收 篇8

[关键词] 农民增收 长效机制 思考

众所周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现代中国一切问题中的大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乃至实现整个国家的真正富裕,主要取决于农民的收入状况。所以,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惠农政策和措施,对农民收入状况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种种原因,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要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关键

一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一方面要在继续推进工业现代化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规模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推进多样化、多模式的城镇化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差,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工业、向城镇转移和迁移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民非农收入增长,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农业收入增长。

二是要树立统筹兼顾的发展观。首先,要统筹城乡发展,给“三农”问题更多的关注,像发展城市和工业那样发展农业,用经营城市、管理工业的理念去经营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次,要统筹区域发展,重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这些地区农民增收,缩小区域差别;再次,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既要追求GDP的增长,更要关注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品的供给,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还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农业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进一步提高农业尤其是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追求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中的充分就业、良好教育、身心健康、文明素质、消除贫困、社会公平、机会均等、环境优美等问题作为量化标准,作为政府行为的选择依据。只有这样才真正能维护和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为农民提供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创造农民增收的社会环境。

二、保持惠农政策的连续性是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

自2004年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深受农民拥护。但是,农民普遍担心的是会不会出现前些年那种“粮食少了,政策来了;粮食多了,政策又走了”的情况。由此可见,能不能长期坚持惠农政策,能不能持续加大惠农力度,是广大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关心惠农政策方面,农民除了希望免除农业税和粮食直补的政策不变外,最为关心的是粮食价格。因为,免税和补贴带给农民增收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对增加农民收入影响最大的是粮价,如果粮价能维持在现有水平不变,即使粮食不增产,农民也会比以前增加收入,反之,如果粮价猛跌,即使粮食大幅度增产,但只要增产的幅度低于粮价下跌的幅度,农民的收入还会锐减,甚至连农业税取消、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也会被抵消。因此,要千方百计稳定粮价,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

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4年大幅度增产,在这种形势下,为了防止粮食价格在收获季节中大幅度下跌,一是要坚决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保护农民的利益;二是启用国家粮食吞吐调节机制,在夏粮、早稻和秋粮上市时期,适当扩大粮食收购量,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规模,相应减少市场粮食流通量,维持粮食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三是调整粮食进口政策,充分利用国有企业是我国粮食进口主体的格局,首先控制粮食进口节奏,错开国内同类产品的收获季节,淡季多进口,旺季少进口甚至不进口。其次少进口口粮,多进口一些加工用原料粮。

三、遏止农资价格上涨是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条件

农资价格上涨是造成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政府应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加强宏观调控目前主要是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特别是在解决农业中存在的问题时应使用“一松一紧”的政策,即使用“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对粮农继续实行“松”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巩固和扩大政府对农业的免税及补贴政策;另一方面,采取“紧”的货币政策,即适当抽紧银根,防止通货膨胀蔓延,从源头上控制农资价格上涨。此外,国家在宏观调控中还可以建立国家储备制度,增强对农资的调控能力。

其二,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在对粮食直补的同时,实行价格保护政策。欧美国家农民收入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农业竞争力强的原因是:在对粮食、油料、谷物、蛋白作物、纤维作物等较大范围的农产品进行直补的同时,还实行了价格保护措施,补贴和价格保护双管齐下,为保障农民收入提供了多条保障线。我国目前对农业的补贴应包括固定补贴(直补)、不固定补贴(价格支持)和生产补贴三部分。而且应着重运用直补方法,少用提高粮价方法增加农民收入,防止任何部门借口粮食涨价来抬高物价,最后还是牺牲了农民利益。

其三,加强对与生产农资有关的生产资料价格的管理,稳定农资销售价格。对乱涨价、乱搭车涨价的生产厂家应给予一定的经济制裁,甚至勒令停产。当然,由于原料涨价等原因,生产企业不得不涨价的,国家可适当允许提高农资价格,但一定要控制乱涨价,同时,在农资价格上涨时,国家可直接给农民一定的“农资”补贴。另外,国家还可以采取倾斜政策,保证重点企业的正常生产,也可鼓励兼并、重组掉一批小企业,形成规模效益,降低农资的生产成本,保证其价格的稳定。

四、研究、开发、推广“三节”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

农业生产成本高目前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灌溉这三项主要生产资料的投入占农业生产总投入的80%左右。要获得农业的高产出、高收益,就得有一定的投入,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一些盲目的高投入不仅没有得到高收入,反而造成种粮成本的增加,使增产不增收。如有的农民惟恐缺墒庄稼长不好,一味多浇水,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增加了电费、油费;有的农民认为多施肥可提高产量,就大量施用速效化肥,造成化肥流失多、有效利用率低、肥效差等。这种盲目加大肥料、农药、灌溉投入的结果,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有的还导致了土地污染、地质变薄等问题的出现,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和长远效益。

要克服农民在生产环节上的盲目性,把农业的生产成本降下来,需要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节肥、节药、节水的“三节”栽培技术和农艺,尽可能降低农业生产的物耗,减少无效投入,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

五、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基础工程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越高,农民从事非农经营的机会就越多,其从事非农工作的报酬也越高。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因而,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提高农民素质,一些发达国家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扩大了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子。

学习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我们也应把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在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还需通过各级农校、电大、函大、夜大等,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技教育;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帮助农民提高务农的技术水平;三是要注意培养一批各方面的农业企业家,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带头人;四是要搞好一批种试基地、科技示范园区、现代农业实验基地,培养一批农民技术员;五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科技市场,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和进行科技承包活动等,真正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海东:农业补贴方式的创新与“三农”问题的破解.江海学刊,2006年2期

[2]宗义湘 李先德:中国农业政策对农业支持水平的评估.中国软科学,2006年7期

[3]刘志扬:美国新农业经济.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

发展玉米机械促进农民增收 篇9

甘州区农机局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玉米 机械化生产列为重点项目实施。

玉米是甘州区第一大粮食(经济)作物,年种植面积40万亩,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甘州区农机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但从整体看,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很低,成为玉米生产发展的“瓶颈”。人工收获和秸秆处理已成为农民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仅农时紧、强度大,而且用工多、成本高。人工收获一亩玉米(摘穗加收运秸秆)至少需要5个工日,花钱雇工,一亩玉米的收获成本至少在100元以上。

加快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是兴区富民之举;搞好玉米机收,不但确保玉米及时颗粒归仓、免遭天灾受损、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民劳作强度,还能够将玉米秸秆粉碎回收,及时青贮氨化,促进畜牧养殖业发展。

愿我们农机部门和广大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携起手来,共同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篇10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艾合买提.吐尔地

(2009年3月)

2009年3月9日——13日,由我牵头,抽调农办、新村办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到17个乡镇场重点对黑英山乡1村、克孜尔乡3村、亚吐尔乡10村、拜城镇3村、温巴什乡7村、大桥乡2村、铁热克镇恰麻古鲁克村等7个新农村示范村进行了调研。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课题就当前乡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对拜城县农业农村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召开座谈会7场次,走访群众140人次,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拜城县“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效:

自2006年拜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拜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林果业,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一批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后备产业和增收新亮点,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 12.18亿元,较2005年的7.5亿元增长61%;其中种植业收入6.55亿元,林果业收入0.4亿元,畜牧业收入3.1亿元,渔业收入0.2亿元,二、三产业收入1.9亿元,分别比2005年的4亿元、0.3亿元、1.8亿元、0.17亿元、1.17亿元增长了64%、33%、72%、18%、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3元,同比2005年增加1153元,增长43%。可以这样说,十届县委以来的这几年是拜城县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生动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得以大力推进。

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县这几年农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一是主攻了畜牧业,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得以树立。从县域实际出发,高规格、集群智地召开了“畜牧业发展研讨会”,制定畜牧业发展措施,确立了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思路;大力推进科学养畜示范工程,加快了农区畜牧业发展步伐,畜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都得到改善和提高。2008年,畜牧业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达到1002元。二是种植结构进一步得以调整优化。以优质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的38.2万亩粮食作物和以酱番茄、甜菜、制种玉米、亚麻、马铃薯、辣椒等为主的29.65万亩特色作物实现了种植品种多样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态势,订单作物面积逐年递增,2008年订单作物面积已占总播面积的85%;设施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全县温室面积已达到了2307亩,亩均效益达6121元,其中亩效益万元以上的已达到 1410亩。三是特色林果业得到发展。坚持不懈地狠抓了以核桃、杏、葡萄为主的果业生产,十万亩葡萄产业基地建设顺利启动。全县果园总面积已达18万亩,以葡萄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林果产业得以培育壮大。

2、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一批高水平的龙头企业介入粮食、番茄、亚麻、马铃薯、生猪养殖、牛羊屠宰加工、细羊毛生产、木材加工、特色林果等产品开发,促进了一批优势特色产品产业带建设。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8家,其中自治区级1家,地区级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资产达10亿元,固定资产7.6亿元,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全县80%以上的农户从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受益。

3、农村劳务经济后势跟进。

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出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优惠政 策,农民劳务创收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2006-2008年三年间,我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51期,培训农牧民69373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 69397人次,向疆外输出800余人次,累计完成劳务总收入14823万元。2008年完成劳务总收入5954万元,人均劳务创收395元,比2005年的210元增长88%。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2008年,全县水利设施建设投入1.04亿元,完成了大宛其防洪工程、卡拉苏引水渡槽、人畜饮水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高效高新节水滴灌技术,完成抗旱打井53眼、滴灌面积6500亩。农机装备实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5、财政投入逐年加大。

2006年——2008年县财政共投入支农资金16643万元(其中农业5185万元,林业2743万元,水利4709万元,畜牧4006万元),仅2008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7404万元,比2005年的2948万元净增长151%,年递增30%。

6、农村改革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农村土地承包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得到稳定和完善,积极稳妥地推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2008年,农民人均减负增收520.75元,是我县农民负担最轻、得到补贴最多的一年。2006年——2008年,累计实现农村2150户13544人脱贫。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覆盖15.4万农牧业人口,农牧民平均参合率达到97%,农村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得到大力发展。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一是资金投入到位。县财政在投入800万元的同时,县直单位投入帮扶资金380万元,企业投入资金27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511万元用于示范村建设。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大力发展。目前全县通村柏油路已达276 公里,共建建沼气池4690个,农村改厕2916户,11个新农村示范点居民区道路实现硬化。三是抗震安居工程取得实效。累计完成抗震安居建房43761户,完成投资9.8亿元,全县约有17万群众喜迁新居。完成村庄整治103个村,庭院改造3462户。四是“勤劳致富、合作共进”活动深入开展,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技能竞赛;成功举办了拜城克孜尔葡萄艺术节暨首届农产品展示会。

二、我县“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乡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归纳起来,我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乡镇财力紧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加上融资渠道不宽,致使新农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尽管县财政逐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目前大部分示范村仍停留在等钱做事的阶段。在调研中乡村干部普遍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庭院改造资金缺乏;农民认为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缺资金的有209人,占调查农户的52%。认为资金来源应由国家投资与农民投资相结合的 225人,占56%;省市投资的58人,农民自筹的57人,银行贷款的54人,国家投资的52人,社会和企业捐助的42人。

2、农民增收压力仍然很大。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达到3853元,而按照2015年基本达到10000元的目标,尚差6147元,显然难度很大。农民收入不平衡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2008年,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超过2万元,达到20:1,分别是1995年、2000年的10倍和5倍;人均纯收入各 层次中,3000元以下的3.1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1%;3000--4000元的5.6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7%;4000--5000元的5.7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8%;5000元以上的0.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在调研中就农民如何增收这一问题,提出靠畜牧业的149人,占37%;外出务工的117人,占29%;科学发展农业的87人,占21%;林果业的65人,占16%;种订单作物的18人,占5%。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山区地理条件所限,村庄布局缺少规划,农民建房无序,大部分村的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成本高。特别是非中心村“脏、乱、差”现象非常突出,村容整治难度较大。我县近几年虽然重视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一些农村公路,但全县农村的绝大多数自然村庄,通达等级公路的很少,与全面小康80%农户都通硬质路的要求差距很大。农田水利由于资金和投劳不足,仍有遇旱引不进、灌不上,遇涝排不出、降不下的情况。还有许多低产田需要改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铁热克镇恰麻古鲁克村由于海拔高,至今尚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农牧民对发展畜牧养殖业增收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冬季缺水,饮水要到几公里外的河谷。在调查中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重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解决村民安居乐业的农民有211人,占52.7%。

4、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长期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相对来说,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法律、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不足,农村中封建迷信、毁坏资源、早育超生、宗族势力、社会矛盾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较普遍。有55%的农户认为有必要继续接受现代科技、法律、技术技能培训。

5、产业发展思路少。一些乡镇、村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大部分示范村对通路、通水、旧村改造、村容整治等基础设施建 设比较重视,但在壮大富民产业上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缺少发展后劲。32%的农户对产业结构调整比较茫然,对市场摸不透,对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放心,不知道种什么能挣钱。希望国家财政扶持和提供贷款发展产业的农民有82人,占20%。

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按照地区要求,到2015年全地区要实现人均纯收入8000元-10000元目标,我县农牧民未来七年间人均纯收入要年均增长600-800元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大的压力,但也面临很多大好机遇。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我县大力实施“5531”工程、建设经济强县的艰巨任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才能推动“三农”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通过乡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的建言献策,归纳起来,我们认为拜城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应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抓起:

(一)统筹发展城乡经济,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要突出解决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来。分析我县农民收入状况,要突出推动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发展农区现代畜牧业。坚持肉乳并重、牛羊猪禽并举、因地制宜发展的思路,大力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强化畜牧养殖小区和畜牧示范园建设,重视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抓好“拜城油鸡”的繁育和养殖推广工作,推动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畜牧业增收,真正使畜牧业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 业。未来几年,我县制定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概括起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核心,把握两个方向;统筹三种关系;坚持四项原则;建设五大产业带;完善六大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坚持持续快速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一核心;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统筹畜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农区牧区城郊畜牧业协调发展,县内市场与区内国内市场开拓;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建设牛羊肉、奶类、细羊毛、生猪、禽蛋五大产业带;完善畜禽良种繁育、饲草料保障、动物疫病防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牧业科技支撑和服务、畜牧业行政执法六大体系,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将我县建成自治区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把今年确定为“畜牧业发展突破年”,2009年奋斗目标是:出栏牲畜51.22万头(只)以上,出栏率达到57%以上,农区和城郊畜牧业规模养殖量占总饲养量的65%以上;农作物秸秆加工调制25万吨,秸秆利用率达到80%;畜产品商品率达到40%,畜牧业总收入力争占到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长远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畜牧业总收入力争达到八亿七千五百万元--十一亿五千五百万元,畜牧业人均收入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达到35%以上,达到2800-3500元。二是要切实加强林果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当前林果业发展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有相当一部分本应进入挂果期的果树没能按期结果,本应进入盛果期的各类果树产量偏低,效益偏低。对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见实效”问题,要针对各树种、树龄、树势的不同情况,采取切实得力措施,使这部分果树产量和果品质量在近年内有大的提高,在“十一五”末达到预期产量。对正在大力发展的葡萄产业,从一开始种植,就应该定位准、起点高、标准严、质量优,在品种确定、规划布局、栽培模式、技术管理、投入保证、专业技术 培训、产业培育、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不断寻求新突破,提高林果基地建设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努力构筑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生产、品牌支撑、产加销相结合的现代林果产业体系。长远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林果业总收入力争达到5亿--6.5亿元,林果业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2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三是继续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要求,在切实抓好冬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提高单产、提高品质、确保总产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种好制种玉米、甜菜、亚麻、酱番茄、辣椒、马铃薯等特色高效作物,并以间作套种、复播等多种途径,种植大蒜、洋葱、韭菜、小拱棚西瓜等作物,切实提高亩均产出效益。大力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培育农民增收新产业。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民做精庭院种养业,因地制宜发展庭院优质葡萄、塑膜拱棚蔬菜和养殖业,注重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规模发展。长远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种植业总收入力争达到六亿两千五百万元--八亿两千五百万元,种植业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25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5%以上。四是要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抓住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环境治理的有利时机,鼓励农民以家庭经营形式参与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旅游和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继续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不断扩大县域经济规模,为城乡统筹提供有力载体,为农民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开辟更大空间。要积极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继续加大统筹城乡就业力度,结合大规模开展农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从更大范围引导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创收。坚持农业内部转移与向二三产业转移、就近转移与跨区域转移、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推动劳务创收向多元化渠道拓展,促进农民工在城乡、地区和产业间有序 流动,着力形成一批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创业队伍。长远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农村二三产业总收入力争达到3.75亿--5亿元,二三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2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以上,其中劳务创收达到800-1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0%。五是要大力促进贫困农民增收。我县农民增收难,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贫困农民增收难。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扶贫职责,实行分类指导,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增加扶贫投入,提高扶贫效率。对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具备的贫困乡村,继续实行就地扶贫,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重点是强化技能培训、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增强其增收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建立救助制度。六是要不断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重点是要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粮食收购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臵补贴政策,落实家电下乡补贴,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农业补贴机制。强化宏观管理,完善大宗农产品风险调控机制,避免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逐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制度。

(二)统筹改善生产条件,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一是树立大市场的发展理念,努力促进生产型农牧业向经营型农牧业转变。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加工业,肉、禽、蛋、奶生产加工业,林产品生产业,渔产品生产业,不断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流通范围,消除流通障碍,提高流通效率,提高大农业产品的商品率。二是树立大生态的发展理念,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促进增收为目标,加强植树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推行乡村绿化及路旁、宅旁绿化;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加快宜林荒山、荒地、荒沟造林;坚决禁止毁林开荒、破坏湿地生态、破坏草场植被、滥捕乱猎野生动物 等行为;加强林木抚育管护、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加大依法治林和科技兴林力度,确保森林草原植被有效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认真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围绕特色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扶持,在有机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主导产业,建立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各类农民协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对规模较大、运作规范、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其在传递信息、标准化生产、商品互通、担保贷款,保护权益等方面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到2015年,全县建立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各达到100个、50个,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40%。四是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切实抓好农田、草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草场恢复建设,推进沃土工程、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加强农田草场病虫鼠害综合治理;抓好综合水利设施规划建设,搞好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及灌区配套建设;加快实施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农牧业机械化步伐,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和推广力度,逐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五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运用、转化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化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着力解决好生产急需的品种资源和技术问题;加快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加强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引进、推广设施农业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农畜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强农牧民适用技术的培训。六是用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农牧业。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创办和改造一批、开放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生产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高、辐射范围广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抓好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做好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的论 证、申报等前期工作;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建设一批种植养殖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加强产销衔接。

(三)统筹推进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一是要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建立“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改进农村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提高农村工作管理效率。二是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采取多种方式,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运行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三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调整城乡关系,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衔接配套的农村医疗救助和以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要统筹推动城乡市场体系建设。要打破不利于城乡市场双向流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搞活农村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特别是要继续推进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粮棉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民购销队伍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农产品销售,促进农产品在流通中增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培育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领域,提高农民整体消费水平。五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落实到户。

(四)统筹城乡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加强农村交通、能源、通讯建设。重点加强村通油路建设;尽快解决农村无电区域的供电问题;扩大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用范围;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扩大电话网和邮政网络覆盖面,努力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邮。稳步推进牧民定居、农村改水、牧区水利、扶贫开发建设等工作。二是要统筹城乡财政资金投入。切实落实好中央关于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政策规定,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积极探索整合各个渠道支农资金的办法,把分散的资金尽可能集中起来使用,发挥最大效用。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狠抓资金的到位率,防止截留和挪作他用。今后财政支农资金重点要用于支持农村水利、道路、安全饮水、生态环境、电力、通信、农村能源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农村发展教育、文化、社会等公共事业,尽快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全面对接。2004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2061万元;2005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2948万元;2006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3380万元,其中农业1808万元,林业594万元,水利288万元,畜牧690万元;2007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5859万元,其中农业2127万元,林业961万元,水利1309万元,畜牧1462万元;2008年县财政共投入支农资金7404万元,其中农业1250万元,林业1188万元,水利3112万元,畜牧1854万元。三是要统筹城乡信贷资金投入。立足解决农村金融资本不足的问题,加快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着力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培育农村信用环境,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引导种类金融机构扩大农业信贷投放。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业务,探索政策性农 业保险制度。四是要统筹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农村。要为城市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县城工业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围绕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着力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农业生态、休闲、观光等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城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股份和股份合作的形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公共服务项目。

(五)统筹城乡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高中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加大“两基”攻坚力度,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认真落实各项减免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西新工程”、“2131”工程、“村村通”和乡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丰富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扶持组建业余文艺队伍。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逐步做到县有综合文化中心,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制度,完善农村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农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做到每个乡镇有一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应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抓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农牧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农牧民崇尚科学,远离迷信,逐步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五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投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六)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一是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规划体系要以县城规划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统筹规划中心乡镇、村庄和社区。要抓紧启动乡镇、村庄的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以乡镇为主,突出村庄规划。要重点编制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各地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编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编制城乡用地规划和村镇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住宅用地;编制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突出农村全面发展。二是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稳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人口分布、产业布局,认真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着力发展县城和重点乡镇、交通干道的小城镇建设。三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继续实施“6020”“1050”两大帮扶工程,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人口、产业、商贸、教育文化等要素向小城镇聚集,提高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利用率,提高承载能力和吸 纳能力,形成村镇建设新格局。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建筑建材业、旅游服务业、餐饮业、商贸业向城镇聚集,不断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五是认真落实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优惠政策,放宽入住条件,鼓励有经营意识和有一定技能的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进镇,务工经商,逐步建立和扩大一批农村新城镇。

(七)统筹城乡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和农民权益 一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新疆稳定。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进一步加大管控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臵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坚决果断地打击分裂破坏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早发现苗头性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努力把每个乡镇村都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健康细胞”。二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党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领导,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证农牧区基层民主健康发展。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扎实推进民主管理的各项工作。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把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审批、村干部报酬、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大力宣传基本法律知识,提高农牧区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模范。认真总 结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保持基层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牧区“三级联创”、“双培双带”活动,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抓好“五个好”乡镇党委和村支部建设,不断增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中选拔村干部;加大“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推进力度,有步骤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切实改变农村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的状况。

上一篇:公司法论文结课论文下一篇:魏家峁露天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