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历史教案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2024-06-20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精选4篇)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

本课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本课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二、教法建议

1.本课导入: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2.关于“希波战争”。(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扩张及希波战争的结果。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展示《公元前6~前5世纪的波斯》图,让学生通过识图,明确波斯帝国的疆界及所包括的地区,从而得出它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2)对于希腊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教师可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由学生归纳其原因。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希波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东方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3.关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1)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2)教材没有详细叙述亚历山大的东征,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显示《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3)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教材没有介绍,教师可作适当补充。(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一个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一段小字,并观看《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然后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教师还可进一步补充,这时的亚历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这方面的材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4.关于“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1)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展示《罗马的扩张》图,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2)使学生认识,由于战争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至于繁荣的情况,应要求学生看教材《罗马古道》《西班牙的古代罗马时期引水桥》图和小字内容。教材最后的小字部分提到这一时期“罗马帝国与外部也有和平的交往”,“中国的丝绸在罗马深受欢迎”。教师应帮助学生回忆已在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教材后面的“自由阅读卡”有“罗马帝国与东汉帝国”的有关史料,它同样是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3)教材安排有两句英汉对照的古代罗马的谚语,它们实际上是罗马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加强历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当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能形成以下认识:“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等等。(4)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这是学生必须认识并加以理解的。对此教师让学生结合亚历山大东侵影响的学习展开自由讨论,并形成以下认识: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教材的小字部分对罗马文化的传播主要指出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拉丁语不断向外传播,二是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基督教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它们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此话题和学生进行自由、平等、民主、互动性的交谈,以拓展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最重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罗马文化传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学法指导

1.充分运用本课提供的视觉教材(地图和插图),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既有书前的彩图,又有书中的各类图片。教师应该把教科书中的图片上升到视觉教材的高度去认识,不仅要注重运用这些视觉教材,而且要指导学生努力挖掘其文献价值,这对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图片,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指导学生设计《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比较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归类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

答案提示:首先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和《罗马帝国》图,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疆域范围,然后比照当代世界地图,看看它们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1.收集有关史料,写一篇小论文,评述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影响。提示:可通过查找网上资料、音像资料和书刊资料,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从“暴力征服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加以评述。

(海口市教育局教研窒

傅元根)

参考资料

波斯帝国

在今天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古代波斯人的故乡。公元前6世纪初,古代西亚强国米底统治着这一地区。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在其首领居鲁士的率领下,发动起义。最后,波斯人打败了米底人,并在公元前550年占领了米底人的首都埃克巴塔纳,俘虏了米底国王,建立了阿黑门尼德王朝。此后,波斯人继续向外扩张,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战争,征服了包括亚美尼亚、吕底亚在内的广大地区,还控制了小亚细亚沿岸的许多希腊人城市。大概在公元前539年或538年,居鲁士的军队灭了新巴比伦王国,进入巴比伦城。居鲁士统治巴比伦后,放宽了对犹太人的统治,允许犹太人回到故乡,使他们得以重建耶路撒冷及其圣殿。这样,波斯帝国建立起来。公元前529年,居鲁士在远征中的战争中阵亡。他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继位后,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并于公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这时,波斯已经成为西亚和北非一带最强大的帝国。公元前522年,冈比西斯二世从埃及回伊朗途中误伤身亡。不久,其部将大流士登上王位,成为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统治波斯期间(前522—前486年),波斯帝国盛极一时。对内,大流士一世镇压了米底、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等地的叛乱;对外,他向西侵占了色雷斯、控制了今天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当时称赫勒斯滂),成为第一个向欧洲扩张的东方君主。当时,波斯帝国的疆域西至埃及,东括印度,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北到里海及黑海一带。波斯不但有强大的陆军,还有强大的舰队,拥有的舰只数量大约在600~1 000艘之间。为了维持统治,大流士一世下令修筑了通往帝国各重要地区的道路。大流士一世统治期间,波斯帝国的经济有很大发展。公元前5世纪初,大流士一世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这场战争旷日持久,持续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最后还是以波斯帝国的失败告终。公元前331年,大流士三世率领的军队在阿尔培拉附近的高加梅拉被亚历山大大帝打得大败,大流士三世本人虽然侥幸逃脱,但仍然在第二年被杀,阿黑门尼德家族统治的古代波斯帝国灭亡。

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征服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当地居民在公元前500年起义反抗波斯统治。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镇压了起义之后,就准备征服希腊本土。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发兵进攻希腊,主力海军在路上遇到大风暴,全部覆灭,陆军遭到色雷斯人袭击,远征失败。公元前491年,大流士一世派遣使者到希腊各国索取“土和水”,也就是要求对方屈服。斯巴达和雅典不屈。第二年,波斯大军在马拉松平原登陆。米太亚得率领雅典军队约1万人前往阻击。他们采用两翼埋伏,正面佯攻,最后三面包抄的战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统率大军渡过赫勒斯滂(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北希腊。斯巴达王李奥尼达和他所率领的300名步兵在德摩比利隘口(温泉关)英勇战死。希腊人称李奥尼达为“雄狮”,在山口建立了狮子雕像来纪念他。7月间,希腊海军在地米托克利指挥下,在萨拉米斯岛以东的海峡中大败波斯海军,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二年,波斯陆军海军再次战败。希波战争基本上结束。这以后,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时断时续,互有胜负。公元前449年,在地中海东部塞浦路斯岛以东的海上,雅典海军彻底打败了波斯海军。同一年,双方签订和约,波斯承认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独立。

亚历山大大帝和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前336—前323年在位),马其顿国王,腓力三世之子,自幼受过希腊文化的影响,特别爱读《荷马史诗》,崇拜《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溪里(一译阿喀琉斯),在事业中努力加以模仿。16岁起,他就随父征战,挥师南下。18岁,他指挥马其顿军右翼,击败希腊联军。两年后继位,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据说在远征中,他命令一切人“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小亚细亚,第二年,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于伊苏斯。前332年占领埃及,第二年回师亚洲,继续对波斯作战,攻占巴比伦等城市,掳获财宝无数。公元前330年,历时200多年的波斯帝国沦亡。亚历山大进军中亚细亚,遭到当地游牧部落的反抗。公元前327年进军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因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气候不适,士兵普遍厌战,被迫退兵。公元前326年,兵分水陆两路撤退,于前325年返回巴比伦。以巴比伦为都城,在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和巴尔干半岛的领域内,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侵时,建立了亚历山大港,即今埃及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端,以长约1 300米的人工大堤与对面的法罗斯岛联结,从而形成东西两个优良海港,东港是商港和军港,西港是渔港。由于当时埃及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亚历山大港不只是埃及的吞吐良港,也是地中海世界和近东地区最重要的国际转运港口。城市规模宏大,人口众多,住有希腊人、埃及人、犹太人等。商旅、学者云集于此。亚历山大港最著名的建筑是一座巨型灯塔,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将为争夺地盘展开斗争,经过长期混战,帝国分裂为几个独立的王国,其中三个最大的是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叙利亚的塞琉古王国和希腊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在亚历山大死后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为了便利船只夜航,公元前3世纪初在港外的法罗斯岛上建立了一座巨型灯塔,传说塔高130多米,顶层有一个大火炉,每天夜晚点燃,烈火光芒四射,巨大的青铜镜能把火光反射到几十千米以外的海域,极其壮观。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4世纪时因地震坠毁。本课插图《亚历山大铜像》是一尊青铜塑像,大约是公元2世纪的作品。

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亚历山大建立帝国以后,希腊文化在庞大帝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因此,19世纪30年代以后,史学界通常把亚历山大东侵(公元前334年)至罗马灭掉由亚历山大的部将建立并由其后裔统治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这段历史称为希腊化时代,同时将这段时间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国家称作希腊化国家,它们的文化称作希腊化文化。所谓的希腊化国家主要包括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和本都王国。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在亚历山大帝国的范围之内,亚历山大帝国崩溃后,由亚历山大的部将或亲属建立的政权。在希腊化时代,东部地中海、西亚和黑海地区的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也得到广泛交流。在政治上,各国都实行了东方式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同时,有些希腊式城市又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些城市虽然不是独立的城邦,但其自治权确实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希腊化时代,由于奴隶的劳动,农业和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城市也日益繁荣,内外贸易频繁,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就文化而言,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具有希腊古典文化和东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这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宗教等方面都有体现。作为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中心,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拥有庞大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众多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在这里探讨学术问题。特别是在科学方面,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如数学家欧几里德、科学家阿基米德、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天文学家希帕库斯等。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罗马的扩张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强国。此后,罗马开始了长期的对外扩张历程。罗马扩张的第一个对象是当时地中海一个强国迦太基。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军队同迦太基军队进行了三次战争,这就是著名的布匿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公元前以迦太基失败求和结束,结果,迦太基人统治的西西里岛被割让给罗马,西西里是罗马第一个行省。此后,罗马人陆续占领了科西嘉岛、撒丁岛以及阿尔卑斯山以南的一些地方,建立了几个行省。第三次布匿战争以后,迦太基城被罗马人拆毁,迦太基统治下的广大地区成为罗马人的阿非利加省。与此同时,罗马还在向东部扩张,通过同马其顿人的三次战争,控制了希腊,然后,又派兵侵略叙利亚,控制了西亚部分地区。在西部,罗马人也侵占了许多地方,今天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很多地方都被纳入罗马的版图之内。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凯撒还两次派兵侵入不列颠。公元前30年,屋大维率领的罗马军队又灭亡了埃及,把埃及并入罗马。公元前2世纪下半期,罗马已经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北达莱茵河和多瑙河。

拉丁字母

罗马人属于拉丁族,拉丁人住在意大利半岛中西部沿海(包括罗马)的拉丁姆地区,他们的文字称为拉丁文。随着罗马的扩张,拉丁文成为帝国的官方文字,拉丁语也传到各地。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拉丁语逐渐分化为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后来,拉丁文逐渐成为死文字,但它在基督教、法律和科学领域长期留下影响。今天,许多疾病的西文名称和西药的名称都来自拉丁文。拉丁字母简单易写,其他语种如英文、德文、北欧各国和许多东欧国家的文字,以及越南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都采用拉丁字母。

罗马的建筑

罗马人在古代希腊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广泛创新,建立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大约在公元1~3世纪,是罗马建筑的极盛时期,达到了古代西方建筑的高峰。著名的罗马圆形大剧场等许多建筑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筑的。从形式上来看,古代罗马的建筑已经和现代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剧场的设计,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而且逐排升起,观众进入剧场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处到达各区的座位,即使观众人数众多,也可以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台前是乐池,后面是演员的化妆室。古代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利用大量的拱券结构,这些拱券结构的水平很高,能够使建筑物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罗马还在建筑中大量使用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从公元前1世纪起,这种混凝土不但用于建筑拱券,还用于筑墙。同时,当时罗马人的木结构技术水平也很高,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建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了25米。此外,罗马人还学会了在建筑物中使用玻璃,有人考证,至迟在公元1世纪的中叶,罗马人已经在窗户上安装了有几十厘米见方的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古罗马的建筑师还发展了古代希腊建筑中常见的柱式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特别是创造出了柱式同券式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罗马的建筑中,有的还集中使用各种弧线组成平面,并采用拱券结构。古罗马人还在理论上对建筑这门学问进行了总结和探索,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就是古罗马建筑科学的总结。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逐渐衰落。文艺复兴以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为人们认识,并成为人们学习的范例。欧洲人学习古罗马建筑的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罗马法

罗马法大约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古代罗马王政时代,当时,罗马的法律有人民大会的法律和平民大会的法律,共和时代的末期,元老院的决议逐渐取代了王政时代的人民大会和平民大会的法律。到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执政期间(527至565年),罗马法发展到成熟阶段。共和时期,罗马法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设置了法典编纂委员会,还派人到希腊考察法制。公元前451年,制定了法律十表,次年又补充了二表,构成了所谓的《十二表法》,由于这些表法当时都是由青铜铸成的,所以又称《十二铜表法》,这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可惜的是铜表在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罗马时被毁。罗马帝国时代,皇帝的权力扩大,立法权逐渐被皇帝掌握,法律和法令都开始采用皇帝敕令的形式颁布。这一时期的一些重要法典包括《格雷戈里安努斯法典》(大约编于公元前294年)、《海摩格尼安努斯法典》(大约编于公元324年)和《狄奥多西法典》(438年颁布)。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编纂了拜占廷帝国的第一部法典,这部法典在公元12世纪开始被人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这部法典主要包括《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和《法学阶梯》三部分,人们还把公元534年到查士丁尼逝世时的法律编纂后称为《新律》,作为法典的第四部分。罗马法明确规定了权利主体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其相互间有关亲权、财产权的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这样,罗马法实际上也就是罗马民法。罗马民法分为“人法”和“物法”两部分,前者规定了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后者规定了各种财产权,即物权、债权和继承权。恩格斯对罗马法予以高度评价,称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8页,它对世界法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地方的法律都沿袭了罗马法的传统。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甚至欧洲以外的日本以及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制定,都明显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即使是独立于罗马法之外的英国法律和英美法系,在一些法律规定方面也参照了罗马法的某些规定。

插图《安葬马拉松战役中牺牲的希腊战士坟墓遗址》

马拉松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个地名(在今希腊雅典东北),著名的希波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马拉松之战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当雅典强盛、繁荣之际,在东方,今天的西亚一带,一个强大的波斯帝国迅速崛起,以强大的攻势向希腊诸城邦推进,波斯国王大流士开始了对希腊的3次出征。第一次没有成功,大流士又于公元前490年第二次入侵,波斯大军渡过爱琴海,突然在雅典东北马拉松村附近的河谷登陆。9月12日,只有11 000人的雅典军队奔赴马拉松,迎战有数万步兵和10 000名骑兵的波斯大军。马拉松有一三面环山的河谷,雅典军队占据了山坡,波斯军扎营在山坡下的平地上。雅典军队采取两翼埋伏、正面佯攻的战术,以少胜多,大败波斯军队。雅典的快跑能手菲迪皮茨受命回雅典报捷。尽管菲迪皮茨已在战斗中负伤,但他还是跑回雅典,告诉忐忑不安、等待消息的雅典人“我们得救了”,说罢倒地而死。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和菲迪皮茨,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长跑项目,大致沿着当年菲迪皮茨的路线进行,全程为40.2千米。后来,马拉松赛跑的标准距离确定为42.195千米。本幅图画是马拉松战场今天的景色。当年杀声震天的场面已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庄稼地、树木、小路和一个骑牲口的人。远处的小山丘上是马拉松战役中192名雅典阵亡战士墓,高约15米。1890年曾在此发掘出192具遗骨,以及一些武器和随葬的陶瓶。

插图《斯巴达战士》

公元前8世纪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部,拉哥尼亚地区的幼洛地斯河谷,出现了一个古希腊城邦──斯巴达。为了对付外族侵略、镇压奴隶的反抗,斯巴达人长期保持着军事民主制的尚武风气。斯巴达人力图使每一个男子都成为百折不挠、勇猛无比的战士,每一个女子都是养育优秀战士的母亲。斯巴达人生下孩子后,身体健壮的才留下来养育,体弱的则丢到山峡里去。对婴儿进行各种身体素质和胆量的训练。男孩长到7岁,就进入军校学习。在这里,主要是进行艰苦锻炼,发展体力,训练敏捷和耐劳能力,几乎不学文化课。他们常在夏日暴晒,冬日练习抗冷能力,穿粗衣,吃粗粮,甚至接受鞭笞。长到20岁时,进入军营,直到60岁才可以退伍。斯巴达战士沉默寡言,不好文饰,粗鲁,不文明。但他们体格健壮,纪律严明,刻苦耐劳,英勇善战,在战斗中能以一抵十,永不退却,直到最后一口气。他们无疑是最优秀的战士。在很长时期内,斯巴达战士无敌于希腊各城邦,使斯巴达成为希腊诸城邦盟主。本图是一位正在行进中的斯巴达战士的图画,发达的肌肉显示出他受过严格的体育训练。他戴头盔,着甲胄,拿着一个盾牌,护卫着身体。

插图《西班牙的古代罗马时期引水桥渠》

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为了发展灌溉农业,在帝国各地修建了多处高架引水渠,插图所示的高架引水桥建于2世纪初,是西班牙的塞哥维亚城供水系统的一部分,现在仍在使用。罗马最初修建的引水渠总长约90千米,有两层或三层石拱结构。

插图《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

本图是位于今天叙利亚境内的帕尔米兰拉古城遗址,从图中展现的遗址局部残存的建筑来看,明显带有希腊的建筑风格,如多列柱等。

插图《罗马古道》

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对帝国境内各地的统治,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种道路当时称为驰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道路,它实际上是当时条件下的高速道路网。这些道路遍及亚平宁半岛和整个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境内的驰道已经达到372条,总长度大约有8万千米,其中,仅意大利境内就有2万千米。这些驰道连接了帝国境内所有重要的地点,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名副其实的。这些道路的路面多以石块铺成,历经一两千年的风雨沧桑,许多罗马古道至今仍然在使用。在欧洲很多地方还可以见到保存非常完好的罗马古道,本课插图《罗马古道》是今天意大利境内的一段罗马古道。

本课参考书目

陈同燮编著《希腊罗马简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苏]乌特琴科、卡里斯托夫主编《古代的希腊》,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的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作为“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第一课,本课介绍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等基本史实,为本单元以后的课程做好了铺垫。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基础史实,在此基础上,能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也就是,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学情分析

对于世界中古史,刚接触,学生有新鲜感,但对国家地理位置不甚了解,在教学中要用图片等辅助载体加强学生的感观印象及调动学习兴致。同时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适当运用历史材料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让他们在史料中认识历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等史实。

2、 利用当代世界地图,查找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习历史的能力。

3、 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 探讨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篇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国家性质;布诺战争;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建立;罗马兴衰;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2)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和罗马帝国的演变。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2)罗马帝国建立后,由于内战停止,政局稳定,出现了“罗马和平”时期。说明社会安定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评价任务

任务1:在《古代希腊》地图上找到爱琴海和克里特岛。(检测学习目标1)任务2:模拟伯利克里时代的生活历程。(检测学习目标2)

任务3:在《罗马帝国》地图上指出迦太基,地中海,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检测学习目标3)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帝国的兴衰 学习难点罗马帝国兴衰的过程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导言框中的“木马计”故事导入,增强趣味性。讲授新课:

一、古代希腊

1、开始讲授新课时,先出示《古代希腊》地图,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点明亚非文明古国大多

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是一种海洋文明。

2、爱琴文明教材用小字作了简单介绍,让学生阅读,指出爱琴文明是希腊文明的发源地。

3、希腊城邦的出现,讲清二点:

(1)希腊奴隶制国家的形式是出现一系列城邦国家,城邦是以城市为主体形式的国家,这与古代亚非 奴隶制国家不同。

(2)雅典是古代希腊城邦国家中的典型代表。结合雅典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雅典城邦共和国的

特点:境内多山,气候温润,不宜经营农业而适于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邻近海洋多天然

良港,海上贸易发达,这使雅典的工商业发达,由此还可适当联系亚非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流域,因此以农业经营为主,这说明在古代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方式影响重大,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类型。

4、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正文、小字、插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积极思维,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

(1)提问:“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成以下表格,投影出示: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繁荣 政治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上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2)引导学生探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使学生认识:原因是伯利克里

当政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3)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时代高度发展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教师归纳: 第一,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

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

第二,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

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5、斯巴达城邦,教材用小字作了介绍,教师不必过多讲解,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这段小字基础上,结合“动脑筋”中的问题进行回答。由于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让不同观点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要求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2、罗马帝国的建立

先由学生阅读课文,再请学生整理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最后教师归纳,出示投影: 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

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讲解时,应注意:

(1)布匿战争经过可由学生阅读、介绍;

(2)指导学生对照“意大利半岛”和“公元前2世纪末的罗马”两幅地图,看出罗马领土变化情况;

(3)罗马由共和国发展为帝国的原因是社会危机严重,奴隶主贵族要求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

(4)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可联系中国奴隶社会结束的时间进行比较,指出中国进入封建时代比西方早近千年。

四、归纳总结:

(请用图表的形式归纳你在这节课上所学的主要内容)活动2【练习】

五、达标测试

1、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A古代希腊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

2、与古代希腊文明发展有关的最重要的地理因素是:()A河流B山川C海洋D森林

3、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所建立的最重要的城邦是:()⑴雅典⑵巴比伦⑶马其顿⑷斯巴达 A⑴⑶B⑵⑷C⑵⑶D⑴⑷

4、下列古代国家中男性公民普遍参政的是()A雅典B斯巴达C波斯D巴比伦

5、为争夺地中海霸权,同迦太基人进行三次布匿战争的是:()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罗马

6、下列历史人物与古罗马无关的是:()①伯利克里②汉谟拉比③屋大维④亚历山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有这样一组描述:他第一个在罗马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他还结束了罗马共和国。他是-()

A汉尼拔B凯撒C屋大维D伯利克里

8、下列文明中的自然环境明显不同于其他文明的是:()A古巴比伦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希腊

9、下列标题不符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一主题的是:()A金字塔的国度B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高峰 C种姓制度的产生D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0、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民主政治,具有这些特征的国家是:()A埃及B巴比伦

C雅典D斯巴达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篇4

知识目标: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认识到今天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理。

能力目标:懂得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主动关注国际政治发展,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勇于承担历史和民族所赋予的责任;树立全球观念及和平意识,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的成才计划。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体现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各类数据和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1.课前搜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资料。

2.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于课前搜集当代中国在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的资料,以便课堂展示交流。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讨论法、讲授法。【教学活动】 环节一:谈古论今

多媒体播放一组反映中国历史和发展的照片,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南京大屠杀,新中国开国大典,“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等。

教师: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数不完的辛酸坎坷,道不尽的潇洒风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享有盛世与繁华。直到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的开端,我们的祖**亲开始衰退、落后,追赶不上西方列强前进的脚步。国人被冠上“东亚病夫”的名号,受尽侮辱与磨难。但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东方一只沉睡的雄狮,一旦他醒来,世界将为之撼动。终于,在开国大典毛主席庄严的宣告声中,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巨变中,在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中国这只睡狮苏醒了,向世界展示着他的雄姿。

学生讨论、展示下面内容。

1.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我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现在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3.“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4.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

教师小结:事实证明,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板书:第二十课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1.中国的声音 环节二:交流平台

1.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选择下面三个主题中的一个展开探究(各组不同)。三个主题为:在国际军事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中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中国。

2.学生各组推选出代表,利用多媒体在全班展示本组探究的成果。第一组:在国际军事政治舞台上的中国。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体现了中国对联合国作用的重视和支持。胡主席在会上的讲话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赞扬。讲话充分体现了正在和平发展的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感,以及与各国一道共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决心和意愿。

教师:胡锦涛主席在会议中代表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关系理念,说明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确实把和平发展当作长期的战略方针,在国际社会中履行着一个大国的责任。我国向国际社会树立了一个既坚持原则又务实灵活,既坚定维护自己利益又为他人仗义执言的“道义中国”形象。

学生展示:中国派出维和官兵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维护了世界和平;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事务,制定裁军和军控政策,在国际社会中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与大多数国家建立和平外交关系,为解决国际争端、地区冲突,打击恐怖主义做出巨大贡献,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等。

第二组: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中国。1.中国产品物美价廉,让全世界民众受益。

2.中国产品有助于减少全世界的通货膨胀率。近年来,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一直在下跌,平均下降幅度为2%至4%。最近五到八年来,中国产品的价格因素将美国的通胀率降低了一个百分点左右。

3.中国的高储蓄率(家庭储蓄率为17%左右,居世界首位)有助于降低世界资本市场利率。4.中国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市场机会。中国从其他国家的进口量越来越大,进口结构也从原来以初级原料为主转向以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为主,给其他国家带来巨大财富。此外,中国游客已成为许多国家旅游业的重要主顾。

学生1: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我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更加推动了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学生2:另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为国际扶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使其他国家分享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三组: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中国。

2003年10月6日,“中法文化年”活动在巴黎正式揭幕。中法互办文化年是中法关系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一活动具有决策层次高,时间跨度长,参与范围广,覆盖面积大,合作程度深,项目质量佳等特点,涉及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建筑、旅游等各个方面。“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是法国“中国文化年”的三大主题。“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绘画展”“走近中国:中国当代生活艺术展”“四川广汉三星堆文物展”“康熙时期艺术展”“孔子文化展”“中国旅游展”“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电影回顾展”“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展”“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等都是展览项目中的精品。

学生总结:我们要学会接纳多元文化,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教师总结: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中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增强了自豪感和责任感。

板书:2.我们的责任 环节二:辩论台

正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反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分为两组展开简短的课堂辩论。

学生总结: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尤其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均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今天,关注国际形势,形成开放、合作的国际意识,就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修课。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将要面对的世界更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更需要我们拥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树立“勇立潮头敢为先”的精神。需要我们适应世界发展,关注国家大事,服务、奉献社会,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责任。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心愿,青少年要负起责任就应首先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关注世界和平。

环节三:知识卡片 多媒体展示:

“二战”造成的伤亡与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这场战争历时六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千米,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至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9·11”事件使本已十分疲软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美国财产损失近1000亿美元,并导致全球股市暴跌,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在世界文明史的5000多年里,人类共经历了大小14550多次战争,和平时期仅为392年。如果把这5000年当做一天来计算,在24小时中就有23个小时在打仗,共造成36.4亿人死亡。

环节四:畅所欲言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54页“交流”中的资料,学生思考并主要从战争对人类及对环境资源的危害等角度展开讨论。

问题:战争给人类带来什么?

学生讨论:资源耗费、环境破坏、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发展受阻、生命财产损失、经济落后等。因此,人类要发展,就必须理解沟通,和平共处。

学生展示一组反映人类反战情绪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2006年3月18日,十万美国民众聚集在华盛顿举行大规模反战示威游行,要求布什政府立即从伊拉克撤军。

2005年9月3日上午9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万余人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问题: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哪些感悟?

学生讨论发表感想:爱与关心是为人之本,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我们青少年一定要从小学会对他人的爱与关心,如,对父母、对身边的残疾人、对世界上那些处于战乱和饥饿中的同龄人等。

评课

1、优点:感觉很不错,老师的言语很有感染力,很能调动孩子们的激情,能看出您在课堂上的潇洒。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课前您和孩子们都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辛苦了。

说一点点废话:

上一篇: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的主持词下一篇:高三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