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学楼建筑结构设计

2024-09-06

某教学楼建筑结构设计(共8篇)

某教学楼建筑结构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大连某中学新建教学楼,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高均为3.9m,共5层,建筑总高度为20.7m,室内外高差0.6m,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及框架结构体系,通过分析荷载传递路线确定梁系布置方案,本工程的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其中,框架柱尺寸共有两种,分别为500mm500mm和550mm550mm。横向框架梁,A-B跨取250mm700mm,B-C跨取250mm300mm。纵向框架梁取800mm×300mm。标准层楼面板厚120mm,屋面板厚度为120mm。基础形式为柱下独立基础。为提高该建筑物的安全性,拟采用结构隔震方案。本文对该建筑采用隔震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出具体的隔震设计方案。

图1结构标准层平面布置图

该建筑基本周期为0.35s,小于1.0s;该建筑物总高度为21.6m,层数为5层,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建筑场地为Ⅱ类场地,无液化;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未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以上几条均满足现行规范中关于建筑物采用隔震方案的规定,因此该建筑采用隔震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2.隔震方案设计

本建筑拟采用的隔震垫为橡胶隔振支座,隔震层设在独立基础顶部,橡胶隔振支座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其规格、数量和分布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隔震层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拉应力。经计算,隔震层上部重力为:

总重力G=38407kN,其中G1 =8091.5kN,G2=7640.8kN,G3=G4 =7544.3kN,G5=7586.1kN。

由上部结构计算出每个支座上的轴向力。根据抗震规范相应要求,丙类建筑隔震支座平均压应力限制不应大于15MPa。通过试算,择优选用G6.0 GZY500-100铅芯隔震支座43个铅芯隔震支座的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

表1铅芯隔震支座的基本参数

罕遇地震时,采用隔震支座剪切变形不小于250%时的剪切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隔震层质心处的水平位移计算:根据场地条件,特征周期。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水平动刚度为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等效粘滞阻尼比为:

因此,可得罕遇地震下结构隔震基本周期为:

根据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阻尼比,地震影响系数的阻尼调整系数和衰减指数分别为:

设防烈度7度,罕遇地震,则

由,得

水平位移验算(验算最不利支座):本工程隔震层无偏心,对边支座。边支座水平位移。由式

验算支座GZY500-100:

该最大允许位移,[u]=min{0.55倍有效直径,支座各橡胶层总厚度的3倍}

=min{0.55×500=275mm,96×3=288mm}=275mm,故支座变形满足要求。

3.非隔震与隔震设计对比。

本节采用MATLAB程序对非隔震结构与隔震结构进行大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判断结构的减震性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建议,对罕遇地震验算采用三组强震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作为动力时程分析的地震输入。地震波选取了三条地震波,分别是Taft波、Ax452地震波和El Centro波。

下面采用三种地震波分别对各层加速度、各层间位移以及顶层加速度、顶层位移在非隔震和隔震设计进行对比,如图2-图13所示。顶层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和位移非隔震与隔震设计的数值对比如表3所示。

表3顶层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和位移非隔震和隔震设计下对比

由以上图和表可以看出,隔震设计后建筑在三种不同的地震作用下顶层加速度和位移均减小很多,尤其是隔震设计中的位移减震率达到86.9%,78.4%,83.2%,这表明该建筑采用本文所提出的隔震方案是可行的。

4.结论

本文针对某中学教学楼的实际工程,提出采用橡胶垫隔震方案的设计方法。首先进行了隔震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对隔震垫的位置、型号和参数等进行了设计。在MATLAB软件中,编制相关的计算程序,输入实际地震波,对该建筑采用橡胶垫隔震结构的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所提出的隔震方案后,结构的地震响应将得到有效降低,从而可以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同济大学等编《房屋建筑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6]袁聚云、李镜培、楼晓明编著《基础工程设计原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7]龙驭球、包世华编著《结构力学教程(Ⅰ)、(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吕西林、桂国庆编著《高层建筑结构》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9]李国强、李杰、苏小卒编著《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11-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某教学楼建筑结构设计 篇2

我国是地震高发国家,地震区分布广,几乎所有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居世界首位。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大量房屋的倒塌,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灾难。根据对历次震害的调查表明,多层砌体结构所受的震害最为严重[2]。

震区校舍建筑大都为砌体结构,作为人员较为密集的公共建筑,校舍建筑布置的需要一般均采用大开间,外挑走廊,纵墙较大的门窗开孔率,造成此类结构体系整体性较其他砌体结构差。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建设部对抗震相关的一系列规范进行了及时的修订:其中规定校舍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即不低于乙类。同时规范对若干结构抗震的构造措施加以修订,提高了结构抗震能力的要求。

下面以上海“校舍安全工程”中某高度超限多层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加固设计为例,做了一些探讨。

1 房屋结构概况及抗震鉴定分析

1.1 建筑结构概况

本教学楼为5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 382 m2,层高为3.500 m,檐口标高17.500 m,预制楼(屋)面板,墙体材料为240厚粘土实心砖,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主要用途为教室及办公室。根据现场实测,教学楼现有砂浆强度等级为M3.2~M4.2,砖强度等级为MU10,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房屋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g)第一组。各种荷载取值如下:

活荷载:教室以及办公室取2.0 kN/m2,卫生间取2.0 kN/m2,走廊、楼梯间过道取3.5 kN/m2,非上人屋面取0.5 kN/m2;恒荷载:预制楼面取4.5 kN/m2,预制屋面取5.5 kN/m2;墙体荷载:原有240厚粘土砖墙体,考虑双面20 mm厚抹灰的重量,荷载取值为5.4 kN/m2;风荷载:基本风压取0.55 kPa,地面粗糙程度为C类;梁柱荷载:梁柱构件自重容重近似取26 kN/m3。

1.2 抗震鉴定结果

根据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以下简称为《鉴定标准》)的要求,后续使用年限30年(A类建筑),对教学楼的结构构造进行评估,以下几项构造不满足要求:

1)由于此教学楼的横墙间距大多为8.1 m,横向抗震墙较少,同时本建筑为乙类建筑,根据《鉴定标准》第5.2.1条,房屋的最大高度不应超过16 m,最大层数不应超过5层,此项不满足规范要求;2)教学楼的高宽比为2.6,超过《鉴定标准》不宜大于2.2的要求;3)部分大梁底部为扶壁砖柱支撑,不满足要求;4)楼(屋)盖为预制板,不满足《鉴定标准》规定的“宜采用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屋盖”;5)绝大多数应该设置构造柱的部位未设置构造柱,所有构造柱的拉结钢筋以及马牙槎的设置不满足要求;6)房屋的易倒塌部位不满足《鉴定标准》规定的最小值。

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系列软件JDJG模块以及现场检测数据,对房屋结构建模计算分析,验算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建模时,适当考虑了原结构中施工缺陷、钢筋锈蚀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结果如下:

1)地基及基础:

上部结构整体变形不大,无明显沉降开裂,可评定地基基础无明显静载缺陷。

2)承重墙:

教学楼1层~4层部分墙体抗震承载力不足,抗力与荷载效应比在0.65~1.00之间;同时1层~4层部分墙体受压承载力不足,抗力与荷载效应比在0.59~0.98之间。

3)主梁、楼(屋)面板:

经计算,主梁、楼(屋)面板配筋及裂缝、挠度基本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2 加固设计方案

根据校舍砌体结构震害分析以及对本教学楼的抗震鉴定结论,提出以下加固设计方案:

1)设置钢丝网水泥砂浆面层:

由于原有部分纵、横墙抗震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对不满足的墙体增加钢丝网水泥砂浆面层,设置墙体时应注意均匀布置,防止由于新增面层造成的结构刚度不均。

2)设置钢筋混凝土板墙:

教学楼结构主体高度为17.5 m,大于《鉴定规范》所规定的16 m的高度限值,为高度超限砌体结构。

按JGJ 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以下简称为《加固规程》)5.1.3第1条,对原结构应该采取高于一般房屋的承载力且加强墙体约束的有效措施。

本工程采用的做法是采用双面钢筋混凝土板墙作为结构抗震墙肢以增加结构抗震能力。钢筋混凝土板墙设置在房屋外墙四角,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隔开间横墙与外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等位置。同时也对房屋易倒塌部位进行了加强。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面层和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后,1层墙体的抗震抗力效应比见图1。

3)设置构造柱:

根据鉴定结果,本项目构造柱的设置数量以及构造均不满足要求。根据《加固规程》第5.2.2条,当墙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时,如在墙体交接处增设相互可靠拉结的配筋加强带时,可代替构造柱的作用(见图2)。

在其余应设置构造柱的位置采用混凝土围套法新加构造柱,以增加砌体结构的整体性,降低结构整体垮塌的概率。根据PK-PM系列软件JDJG模块的计算结果,新设构造柱能显著提高墙段的抗压承载力,解决部分墙段抗压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4)外廊悬挑梁端部增设钢筋混凝土柱:

本教学楼结构是外廊式,外走廊下悬挑大梁外挑1.8 m,此类单跨建筑横向偏心受力,外廊侧倾覆力矩较大,纵向质心、刚心偏离,地震时扭转较为严重。在汶川地震中,不少类似建筑挑梁下部窗间墙受损严重;部分外廊受竖向地震力作用直接掉落,同时带动和其相连接部位破坏,致使教学楼逃生通道丧失。

在加固设计中,悬挑梁外侧加设纵向一排通长的钢筋混凝土柱,并在纵向柱顶设置一排拉梁,能使结构横向大梁从单跨变成两跨,同时增加了结构纵向的刚度。将外廊这一安全通道的可靠性大幅提高,教学楼结构的高宽比也得以相应降低。

为了保证新增柱子不会因为自身沉降导致对原有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柱基础采用纵横向条形基础和原有结构墙下条基连成一体。由于原有悬挑梁受力模式变化,也对其采用加大截面法进行加固,新增混凝土柱与原有悬挑梁及走廊板应可靠连接。

5)设置混凝土叠合层和圈梁:

本教学楼以及相当多的砌体结构校舍,楼(屋)盖采用预制板,在施工阶段预制板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抗震能力却相对较弱。预制板和砌体纵、横墙、大梁连接节点往往整体性较差,地震时常常因为在墙体的搁置长度不够而被震落;同时其平面内刚度无法达到现浇楼板的刚度,地震时水平力无法较为均匀的分配到墙体,造成墙体的不协调变形。为了增加楼板和墙体的整体性,本项目屋面和部分楼面设计采用了45厚配筋细石混凝土整浇层加固,利用整浇层的穿墙钢筋增加了对内、外墙的拉结,增加了楼(屋)盖的整体性和平面内刚度,同时楼(屋)面板的竖向承载能力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6)对楼梯间、出屋面小房的加固:

在5·12汶川地震中,楼梯间的破坏现象非常严重。为逃生通道的楼梯间的破坏往往是灾难性的,它会阻止逃生行为,加剧人员的伤害。为了防止地震时楼梯间内梯梁(板)和休息平台组成的K形构件将墙体压溃,本设计对楼梯间内侧四周加设钢丝网水泥砂浆面层进行加固。

3 结语

本文以高度超限多层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加固设计为例,提出此类结构抗震加固设计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设计应增加原有结构的整体性。

震害研究表明,大部分震害和多层砌体自身的“离散性”有关,不同种类结构构件连接界面,以及相同构件的连接界面的连接强度不足是多数震害产生的原因。大部分加固措施也都是针对增加结构整体性来考虑的。

2)设计应提高原有结构的延性。

砌体结构的延性远远小于钢结构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即其安全储备远远小于两种其他结构。设计时应适当提高此类结构的设防等级。同时理论上也可采用计算分析的角度来检验结构的变形能力,保证混凝土楼板和砌体之间的变形协调,相关砌体结构设计软件以及鉴定加固设计软件亟待开发。

3)设计应保持原有结构的规则性。

平、立面不规则的砌体结构震害较严重。加固设计中,为了提高楼层的抗侧移刚度,钢丝网水泥砂浆面层或者是钢筋混凝土板墙应均匀布置,防止由于加固造成结构新的不规则。

4)超限建筑结构处理。

对于超高、层数超过限制,高宽比超限等建筑,在计算满足要求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降低墙体应力,防止其在大震时发生脆性破坏。

5)加固设计应充分考虑成本。

加固设计应采用高效、经济、施工方便的方法。原则上,加固成本不得超过新建相同结构成本。结构加固势必会破坏原有建筑、电气及给排水的设置,加固设计施工时应尽量考虑到未来的装修、修缮,各个专业协调配合,一步到位。防止以后建筑、电气、给排水等专业的重复设计、施工。

参考文献

[1]张熙光,王骏孙,刘慧珊.建筑抗震鉴定加固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卢先军,王毅红,苏东君,等.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评价与加固对策[J].长安大学学报,2004,21(1):4-7.

[3]GB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浅析某高层建筑基础设计 篇3

【关键词】基础;结构;分析

1 工程概况

该项目是由10栋高层组成,地下有两个相互连通的一层地下室。其中1号栋地上27层,地下1层,由A、B、C三个单体组成,单机之间设260mm宽的缝彼此脱开。1号栋1、2层为商业用房, 3层以上为住宅,地下为一层的五级人防地下室,B座上部剪力墙不允许落地,从而形成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

2 基础设计

2.1 地基土构成与特征

勘察场地的地貌单元属冲积阶地,按其结构特征,地层成因,土性不同和物理力学的差异划分为8层。地基土的构成和特征见表1。拟建场地浅部土层中的地下水属于潜水, 设计抗浮水位标高为-5.00m。

2.2桩基设计

1号栋地下1层板面标高为-4.70 米。由表1可以看出,地下室板下土由层②、③、④构成,其承载力不高,变形模量较大,作为1号栋的天然地基土承载显然不够。若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有两个制约因素:其一是桩端持力层落在层⑧上,桩长达到将近30米,不经济;其二是层⑨中富含潜水,将对人工挖孔桩的施工造成困难。参考文献1,文献2,结合本地经验,在本工程中采用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CFG桩) 。笔者在之前的几个项目中采用了该种复合地基,采用参考文献1的计算方法,其沉降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载荷板试验数据较为理想,证明在长沙地区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复合地基是可行的。1号桩CFG桩径500,桩间距1500, 其他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 =620kPa,完全可以作為主楼的持力层。地下室主楼以外车库部分荷载较小,在控制好沉降的前提下采用层②、③、④作为持力层。

地下室结构超长,主楼与主楼外车库部分基础持力层不同,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沉降差,造成连接处开裂。考虑到以上因素,工程中采用将主楼周边设置沉降后浇带的做法在施工期间与其余部分脱开,可以有效减少沉降差。

针对结构超长设置膨胀加强带,在结构底板、侧壁、顶板中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加强带的间距20~30米为宜,由此加强整个地下室的整体抗裂能力。

3. 上部结构设计

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土的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特征周期值为0. 35S。主楼上部结构A、C座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B 座为框支剪力墙结构。A、C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 B座框支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地下车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在设计中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3. 1 结构转换

工程层3以上为剪力墙小户型住宅,层1、2为商业、娱乐用房,需要较大开间及空间,上部的短肢剪力墙无法落地,因此存在结构转换问题。针对工程实际情况,并考虑到造价的因素,在转换层设置转换大梁,以承托上部短肢剪力墙。由于转换梁承托着上部24层的剪力墙,受力很大,因此需要很大的截面和配筋,即需要转换层下层有较大的层高。按照抗震规范表3. 4. 2 - 2对于侧向刚度不规则的定义,尽量使层2与层3的侧向刚度比大于70%。经与建筑专业人员协商,在转换层以下部分山墙两端及房间开间两侧设置剪力墙,加大房屋的整体刚度及抗扭刚度。同时转换层以下不设管道层,在3米标高处设置管道通廊,将设备管道由此引出室外,从而将转换层下层的层高由5. 4米降到4. 8米。经过计算,满足了侧向刚度规则的要求,该转换层结构方案传力途径明确,受力状况相对简单,对框支构件另采用平面有限元的程序进行单独分析,并与总体计算结果对比,以保证关键构体的抗震安全。值得注意的是,转换层大梁不是框支梁。框支梁上部承托完整的剪力墙需满足高规规定的条件,框支梁整截面受拉。转换梁和普通梁一样单面受压或受拉,在构造要求上与框支梁不同。高规对框支梁的构造有非常详细的要求,对转换梁的规定很少。结合以往的工程经验,转换梁在满足框支梁混凝土强度等级、开洞构造要求、纵向钢筋、箍筋构造要求以外,还需要满足已下两点。( 1)转换梁断面宜由剪压比控制计算确定,以避免脆性破坏和具有合适的含箍率,适宜剪压比限值在有地震作用组合时,不大于0. 15。(2)转换梁腰筋构造以梁高中点为分界,下部腰筋间距100,上部腰筋间距200,直径不小于Φ18,尚应满足:Ash≥S·bw (λx - ft ) / fyh。

3. 2 结构抗扭

A、C座平面不规则,中部楼电梯间凹进比较严重,按照抗震规范3. 4. 2条的定义,已属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的平面不规则结构。

工程采用广厦结构计算程序按平扭耦联进行抗震计算分析。在结构初步计算时,没有对剪力墙的平面布置作出适当调整,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压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下之比为0. 96,扭转周期偏大。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建筑专业能做的调整有限,只能由结构专业采取措施:即通过加强结构的抗扭刚度,从面提高结构的抗扭能力,当结构出现扭转时也能保证安全。从力学基本概念可知,构件离质心越远,其抗扭刚度就越大。所以,在建筑物外围尽可能布置抗侧力结构,可以显著加大结构的抗扭刚度。经与建筑专业协商,在A、C座的两端尽可能布置纵向剪力墙,从计算结果看,其扭转周期显著减小,周期比满足规范要求。在设计时将两端剪力墙、框架柱、框架梁刚度适当提高,端跨板加厚,双层双向配筋,以加强结构的连接。

针对中部楼电梯间凹进比较严重,计算时该部分楼梯采用弹性假定,设计时对核心筒剪力墙配筋适当加强,核心筒楼板及与之相连的两侧梁板截面加大,配筋加强。从计算结果分析,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的平均值之比均小于1. 2,结构的扭转效应并不明显。说明通过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可以改善建筑平面不规则布置所引起的扭转效应。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层建筑的发展很快,日新月异。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提高,通过力学知识和力学规律建立结构受力与变形规律的各种概念,并注意吸取国内外的震害经验和教训,重视结构试验研究成果,结合施工实践,通过大量工程经验的日积月累,精心设计才能够作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各种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1)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 -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某项目建筑设计说明 篇4

1、住宅设计

住宅这种一特定的建筑形式,它的地域性非常明显,好的住宅一个是居住空间,一个是精神场所,它所贴近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状态,如何在当代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生理、心理需求,是住宅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王舍人片区的住宅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经济、实用、美观、先进、高效、节能、环保。

(1)平面设计

①户型的整合

王舍人片区住宅主要部分为安置房,还有部分的商品房,它所面对的是城市化的本地农民,近郊居民。在户型的设计上针对不同的需求,设计了从 60m ~120m 以上的 30 多种的细分户型,灵活多变,以二室一厅、二室二厅、三室一厅为主,可任意拼接,变换户型。且有南梯北梯之分,便于规划中的空间围合,同时设计了部分点式,条式的小高层住宅户型,最大限度满足各种类型的需求。

②空间的健康性

(a)生理要素 ·清晰的功能分区

在户型的平面设计中,科学地进行了分区:公共性和私密性,洁净和污浊、动态和静态等,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除此之外,平面布置紧凑,内部交通路线简洁。

·适宜的空间尺度

所有的户型开间进深在保证控制面积指标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人性化、空间尺度合理化,满足居民对空间舒适性的要求。

·健康的活动场所

每种户型都设计了深到2.1米的大进深凹入式开敞阳台,形成家家户户的空中花园,它是人们休闲、健身和户外活动接近自然的理想庭院。·卫生的居住空间

在户型的设计中南向设置了各种类型的窗户,如飘窗、角窗、凸窗,落地窗等(包括大面积阳台玻璃门),最大限度的满足充分的日照要求;同时配合户型平面顺畅的气流组织,形成良好的通风换气,各个功能房间均有明亮的采光,让住户充分享受自然带来的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

·灵活的可改空间

由于本片区内目前设计有一定量的小面积安置房,随着发展以后可能不能满足居住要求,因此在设计中也考虑了左右、上下户型合并升级履行为大户型的可能。同时在户型的设计也尽量老虎为住户自我升级提供可能,如大进深凹入式阳台,可封闭改造为小房间或厅的一部分等等。

(b)心理要素 ·宜人的交往空间

居住者在私密性得到满足下热切希望有交往的机会,本设计中在部分户型的底层采取加大单元入口,架空一层,扩大门厅等措施,来提供交往场所,同时南梯、北梯住宅相对布局,也为增加交往提供机会。

·私家的居住行为

本户型设计中考虑了人的私密性要求,如卫生间、卧室、书房门不直对起居室,入户门口设置玄关、小门厅(减少外人对户内的直视干扰),户与户之间开窗避免对视等。

·优美的视觉环境

赏心悦目的视觉环境能促使人的心理健康,本户型设计中房间规整,无异形空间;开窗注意合理设置,通过变化多端的窗户保证人的视觉通达,扩大空间感,同时将室外的良好景观引入室内。

(2)建筑造型

住宅立面提倡时代感与艺术性,并关注乡土建筑文化的传承。立面采用直线和简单的几何构图,通过板与线条的穿插构成建筑的母题,屋面采用局部平坡结合的处理,富于变化。立面表层细部设计充分表达,阳台、各类窗型、洞口、空调百页、分户墙、楼梯间等建筑元素的凹凸、横竖格片的划分,体现一种构成式的建筑语言,光影交错,富有极强的雕塑感。细部构件处理采用母题重复出现,强化母题风格。建筑用材采用米色无缝小块面砖拼贴,局部嵌以棕褐色大块面砖,同时用白色氟碳漆涂料装饰面板构架,灰蓝色漆喷饰金属空调百页,栏杆,屋面采用棕红色陶土瓦铺贴。通过上述材质色彩的表达来体现现代感与乡土建筑气质的结合,创造独特的建筑语言。

(3)科技创新

根据建设部提出的“四节”要求,本住宅设计中充分运用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技术集成,以体现先进创新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空心砖与加气混凝土砖块体系

内外墙体材料采用上述材料,增加了墙体保温性,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粘土耗用量,利于节地与环保。

②住宅综合节能技术

住宅外墙采用 EPS 外保温隔热体系,外窗采用断桥铝合金型材中空低辐射玻璃,屋面采用聚苯乙烯保温板,节能高效。

③太阳能供热供电措施

本住宅充分考虑利用成熟太阳能技术,结合屋面预留每户太阳能安装位置,为每户提供热水供应,住区内广泛采用太阳能草坪庭院灯。运用光控原理,自动蓄能放能,实现节能目的。

④中水回用系统

对住宅的废污水进行中水回用处理,并采用雨水收集系统,产生了雨水用于小区的道路冲洗,绿化浇灌和景观用水,节约水资源。

2、公建设计

(1)片区和居住区复合中心 ①金融、旅馆、办公中心

该中心为集商业办公及旅馆住宿为一体的一组公共建筑,包括金融办公和旅馆办公两栋建筑,均位于居住区主要干道刘志远路的西侧。

这组建筑沿刘志远路上下布置,上侧为旅馆办公楼,下侧为金融办公楼。两栋建筑的平面均呈反“E”型结构,以围合形成庭院空间,每栋又按上下分为两个

庭院;这样布置既丰富了建筑空间格局,且有利于组织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建筑内部多处设计有半室外通透空间,强调了建筑开放性且为使用者改善了单调的室内环境。

建筑造型处理上以居住区规划整体建筑风格为基础,既注重个性又兼顾共性。共性上同样采用轻盈简洁的现代风格——玻璃墙面与实墙面虚实对比,建筑局部透空,延续整条街景建筑效果的和谐感;个性上建筑体量穿插多变,多种形式体块巧妙综合运用,高低错落,丰富视觉效果,避免延街建筑面过长产生的单调效果。

②文化中心

该中心是一个地方性的文化活动中心,位于住宅区主要干道刘志远路东侧,主要服务于整个住宅居住区居民的日常文娱活动。

建筑由图书阅览中心、展览中心以及一个片区剧场三部分组成,三个部分在平面上采用相对独立的设置手法,并通过内庭院、连廊等联系起来。建筑主要入口位于标高为二层的大平台上,处理为一个较大尺度的半室外空间,再加上一系列底层架空的设计形式,突出增强了建筑的开放性、领域性特点,避免了与外界的隔离,使内外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

立面造型上进行了既有艺术又有个性的设计,轻盈的玻璃墙面与整块实墙面形成强烈虚实对比,建筑体量及建筑局部折板造型灵活穿插,充分呼应了建筑的开放性、透明性以及空间领域性的设计特点,并延续了住宅区整体规划中的建筑风格特点。

③体育中心

位于工业北路北侧地块的体育中心,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体育建筑。作为整个居住片区的体育,健身,比赛的场所,该体育中心由一个多功能的篮球馆和游泳馆及其附属用房组成。

考虑到用地比较狭长,建筑平面上没有采用过多的曲线,比赛厅居中,附属用房围绕其布置,功能合理,便于使用。两馆分别设置对外的出入口,设置了较大的入口广场,便于人流的集结与疏散。立面处理上考虑到大空间建筑的特点,在抓住一个主题的前提下,作了一些虚实对比,形成宜人的尺度,表现出强烈的韵律美,体现了体育建筑“健与美”的个性特征。篮球馆可满足手球,篮球,体操,羽毛球,乒乓球的比赛要求,除可进行多种体育比赛和训练健身使用外,还可进行文艺演出,大型集会,展览等多功能使用,为整个片区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大型室内集会场所,促进全民健身体育运动的开展,提升了片区的整体环境和硬件设施质量。

④行政中心

行政管理办公楼位于刘志远路与工业水路交汇路段,紧邻城市立交,它处于苏家居住区地最南端,是该片区南入口的标志性建筑群。

行政办公区分为两组建筑群,分别为片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及各行政派驻机构办公楼。两组建筑分布在环形高架桥两侧,东西相望,在建筑布局上呈环绕状与城市立交道路形态相协调,并在建筑南面组织城市广场,形成居住片区入口处开敞环抱的姿态。行政办公中心入口设于北部城市次干道上。高层办公塔楼和多层裙房的结合,自然分为公共事务办公区,后勤服务区和报告厅以及部门办公区。以7米道路形成内部环路,场地停车与地下停车相结合。同时在景观上形成以建筑环抱绿色广场,以广场环绕城市立交的多层次的景观特色。

(2)住区次中心 ①商业中心

该中心为集商场,超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位于刘志远路与杨南路交叉路口,为整个居住区居民提供商业服务。

整个建筑为三个商业空间组成,中间由连廊连接。沿刘志远路由于考虑节点退让,并接合建筑功能形成一个休闲娱乐的广场,通过一些标志小品与建筑接合的巧妙接合,使整个用地内形成一个整体的商业休闲中心。

在建筑造型的考虑上接合商业建筑的特点采用活泼流畅的曲线形幕墙,与广场接合,从而吸引顾客。局部节点采用一些鲜明的色彩以及标志性的构件,丰富了建筑的沿街面。内部商业空间通过曲线形的幕墙与建筑体快的接合从而形成一些休闲娱乐的通告空间,充分满足了现代商业的需求,提高商业环境的品质感。

②科技文化中心

该中心为集学习,展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社区级科技文化中心,位于刘志远路与杨南路交叉路口,为整个片区居民提供科技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场所。

整个建筑由两个体块组成,中间底层为交流大厅,二层以上由连廊连接。中间的两个采光中厅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建筑西面主要为文化活动空间,并辅以咖啡茶座等休闲空间。东面主要为科技展览空间。

建筑造形处理呼应居住区肌理,既融合于小区总体规划中建筑的整体风格,又突出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为适应延街立面处理上,玻璃墙面与实墙面形成虚实对比;位于交流大厅的入口处运用通透的处理手法,强调建筑的开放性,鼓励居民进入,且与广场形成交流空间的延续。整个建筑通过开放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相互融合,实现了建筑、环境与视觉的统一。

③沿街商业建筑

该商业建筑带位于整个地块东面,坝王路西侧。全长约一千五百米。建筑功能涵概了商业门面房,大型商场,超市,会所等。

门面房沿坝王路西侧展开。并与住宅结合起来---底层为商业用房,上层为住宅。对节约土地,完善住区功能起到很大作用。在建筑高度上均控制在两层,这样更增加了建筑与人的亲和力。

本方案采用了较丰富的立面造型,并考虑到了与相邻建筑的关系,使每个街区的沿街商铺既有各自的特色又保持了一定联系。沿街界面高低错落并在转角处做了顺应视线的设计。为烘托浓郁的商业气氛立面还是采用了较丰富的色彩,偏灰冷的金属,玻璃,暖色的木质,大理石等形成了视觉上的冲击,突出了商业建筑的特点。

(3)教育设施 ①36班小学

位于杨北路与刘志远路交汇处左侧地块的36班小学,为现状杨北小学改建,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整个西.北侧居住片区的适龄学生。学校内部功能明确。教学、体育运动等功能区相对独立,同时注重各功能区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有明确的序列性、关联性,力求形成分合有序、自然一体的整体形象。规划中注重空间组织的开放性,着意创造各具特色的广场空间、庭院空间,力求为师生提供不同形式的交往、聚会的活动场所。为减少主干道的干扰,将其主入口设于西侧辅助道路上。在入口广场中引入了小面积的水域,与低矮的景墙相结合,景墙可用浮雕、壁画等装饰,突出爱科学、爱国家的教育主题,延续金陵中学的优良传统,成为有校园文化内涵的记忆点。礼堂位于主入口东侧,出入便利,与教学区域的联系也非常紧密;整个建筑单纯大气,体现校园建筑既严谨又不失活泼的个性,成为校园主入口和校园前广场的对景建筑。在三排教学楼之间的广场,以开阔的草坪为主,适当用绿带隔开,学生可穿行其间,也可静坐晨读,也可以在不同颜色的块状铺地上进行游戏。建筑立面简洁大方,以黄色面砖贴面,富有地方特色。

②42班高级中学

位于杨北路与刘志远路交汇处右侧地块的 42 班高中,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整个居住片区及周边的适龄学生。由于校园用地相对较为紧张,所以采取了将建筑相对集中布置的方式,以取得尽量大的环境空间,使空间空间更加疏密有致。教学综合体是整个中学的主体建筑,位于学校用地的北部,该建筑群体整合了学校中的教学楼、实验楼、教师办公、行政办公、图书馆,等多种功能和设施。规划布局采用了规则和自由相结合,动区和静区分开的方式,以连廊这种形式使各部分有机结合。同时在校区的南部,由北向依次布置了艺体馆(含餐厅)、宿舍。艺体馆建筑造型明快简洁,与校园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

③九年一贯制学校

位于赵仙路与刘志远路交汇处右侧地块的 36 班 9 年一贯制学校,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整个东.南侧居住片区的适龄学生。由于其用地范围已有两栋旧教学楼,考虑到刘志远路街景的需要,将新建的教学楼布置在校区的东侧,原有教学楼经改建后作为其行政楼和实验楼用,两者通过一个入口的门厅有机结合。教学楼立面的处理方式采用相对现代的手法,虚实对比,建筑的高低错落,丰富了建筑的层次感。整个教学区呈 L 型布置,活动场地位于其北侧,采用了规则和自由相结合,动区和静区分开的方式。体育馆(含餐厅)考虑到沿街街景的需要将其布置在校区的东北角,一层为学生食堂和总务办公。二层为舞蹈及音乐教室和教师办公休息室,更衣室等;并设有一个标准篮球场,部分辅助用房和体育教师办公室。该建筑造型明快简洁,与校园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同时也为刘志远路提供了较好的城市景观。

④幼儿园 本片区内共设五所共 42 班幼儿园。幼儿园的建筑设计一切必须以儿童的需要出发,以幼儿提供服务为依据结合儿童的特点。在这个幼儿园建筑中,活动室寝室沿直线一字型摆开,每个活动室寝室都有较好的朝向,在建筑尺度上均以儿童的尺度为标准,充分考虑了儿童的使用方便。

立面造型上使用了圆形等较活泼的平面元素。增加了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建筑整体亦采用了丰富的色彩,更加贴近了儿童的喜好。

(4)会所

典型会所建筑面积 1944平米,共两层。主要功能有羽毛球场,乒乓球室,桌球室,棋牌室,阅览室,茶室等。

会所作为居住区中人们休闲,健身,聚集的地方,在风格上尽量朴素简约,让人比较容易亲近。红砖,白墙等传统的材质运用现代的手法将他们巧妙的穿插,使建筑整体感觉美观大方而不落俗套。

某门式钢架结构厂房施工组织设计 篇5

目录

第一章 编制依据………………………………………………………4

1.1指导思想……………………………………………………….4

1.2编制依据 ……………………………………………………….4

第二章 工程概况………………………………………………………7

2.1总体概况 ……………………………………………………….7

2.2现场概况 ……………………………………………………….7

2.3工程结构概况 ………………………………………………….7

2.4工程特点 ……………………………………………………….8

第三章 施工管理方针及目标…………………………………………9

3.1管理方针 ……………………………………………………….9

3.2质量目标 ……………………………………………………….9

3.3施工工期目标 ………………………………………………….9

3.4安全环保目标 ………………………………………………….9

3.5文明施工目标 ………………………………………………….9

3.6服务目标 ……………………………………………………….9

第四章 施工组织管理…………………………………………………10

4.1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10

4.2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网络图 …………………………………….10

4.3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11

4.4项目组织协调 ………………………………………………….15

第五章 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工期的主要措施………………………18

5.1施工进度计划 ………………………………………………….18

5.2保证工期的主要措施 ………………………………………….18

第六章 施工机械配置和劳动力配置…………………………………21

6.1施工机械配置 ………………………………………………….21

6.2施工机械使用、维护及保养措施 …………………………….21

6.3劳动力配置 …………………………………………………….24

第七章 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25

7.1钢结构制作 …………………………………………………….25

7.2桩基础工程 …………………………………………………….36

7.3现场吊装 ……………………………………………………….45

7.4一般砌筑工程 ………………………………………………….58

7.5钢筋绑扎与安装工程 ………………………………………….66

第八章工程技术管理措施……………………………………………73

8.1图纸审查制度 ………………………………………………….73

8.2技术交底制度 ………………………………………………….73

8.3材料检验制度 ………………………………………………….74

8.4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制度 …………………………………….75

8.5工程技术档案制度 …………………………………………….75

8.6质量责任制 …………………………………………………….75

第九章施工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80

9.1质量保证体系 ………………………………………………….80

9.2项目经理部质量体系组织措施 ……………………………….80

9.3工程质量信息、资料管理 …………………………………….81

9.4材料的质量控制措施 ………………………………………….81

9.5工序质量措施和自检、自控措施 …………………………….81

9.6工程质量回访及保修 ………………………………………….83

第十章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防护措施………………………………84

10.1安全生产措施 ………………………………………………...84

10.2安全管理体系 ………………………………………………...84

10.3安全管理制度 ………………………………………………...84

10.4安全施工检查 ………………………………………………...85

10.5安全技术交底 ………………………………………………...85

10.6防火安全措施 ………………………………………………...87

第十一章施工合理化建议和降低成本措施……………………………90

11.1施工合理化建议 ………………………………………………90

11.2降低成本措施 …………………………………………………90

第十二章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93

12.1质量通病防治机构及组织措施 ………………………………93

12.2常见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93

第十三章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及移交…………………………………….96

2.2现场概况

退城进园技术改造工程金工车间、机电车间,位于赣州经济开发区金狮路,交通及施工场地情况良好,施工用电及用水已基本到位。由于建设地点属亚热带区,全年光照充分,年平均气温约为19℃,工程施工期间正值夏季,雨水较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组织施工。

2.3工程结构概况:

本工程为排架结构工业厂房制安,由金工车间和机电车间组成,总建筑面积约20300M2(标书建筑面积约19975 M2),基础为桩基础、独立基础予埋螺栓的形式。主体结构为门式钢结构,外围护为0.52mm镀锌压型彩板,彩板墙以下采用粘土空心砖砌筑,屋面为0.6mm天蓝镀铝锌彩板及紧贴保温层铝箔安装不锈钢丝网,主车间地面为150厚C20混凝土地坪。

2.4工程特点

本工程是较为典型的钢构构厂房制安工程,施工现场状况良好,施工车辆进出较为方便。本工程为单层厂房,其构件数量多,单根构件重量大,构件安装高度大,特别是钢屋架构件跨度大,增加了结构吊装的施工难度,因此施工难点在于吊装方法及吊装机械的选用。本工程厂房主体为钢架、钢屋架、钢吊车梁,各跨构件支撑均为钢构件,总重量近一千余吨,因此钢构件的制作安装是工程的重点。

某教学楼建筑结构设计 篇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尤其是民用建筑行业,目前该行业消防给水设计收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民用建筑消防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如投资是否合理、灭火控火是否达到相关标准等,文章首先介绍了民用建筑给水系统的选择,然后具体介绍了给排水设计步骤,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指出了目前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文章的工作能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设计;经济发展;设计步骤

建筑行业正在不断发展变革,其可靠性、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相关部门为了对民用建筑进行约束和调控,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如《民用建筑给水设计总则》、《高层民用建筑排水设计规范》等,这些文件对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的设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筑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为了提升建筑的可靠性,有必要对建筑设计方案及相关组成部分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民用建筑所具有的特点,因地制宜选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1.民用建筑中消防给水系统的选择

1.1根据消防给水压力进行选择

根据给水压力来进行选择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利用高压给水,第二种为临时性高压给水。第二种给水系统又可以细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压力由管网本身提供,压力的来源包含了一些增压设备,通常情况下在泵房中装设一定数量的消防用水泵,当民用建筑物发生火灾后,可迅速开启消防泵来保证管网有较高的水压,从而满足救火所需要的水压。第二类是当管网中某部分水压及水量都非常有限时,根本无法满足消防所需要的水压,当火灾发生后,需要理科启动消防泵,以保证管网中的水量满足灭火要求。所谓的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则非常简单,它是指不经过任何的增压设备就可以满足灭火所需的水量。在实际的建筑中,民用建筑通常采用高压消防系统,应为这个方法不仅高效,而且简单方便,为后续的快速灭火提供有力的支撑,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根据消防给水系统的供水范围进行选择

消防供水系统因其供水的距离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两种即区域性给水和独立性给水。以上两种消防给水系统都有独自的优点和缺点,针对区域集中性高压供水系统来说,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投资低、方便后期管理控制,特别适用于民用高层建筑。独立供水系统不方便管理,且分散性较大,后期的投资成本明显高于第一种,因此十分适用于那些建设分散的建筑。

1.3根据消防给水系统的灭火方式进行选择

根据消防灭火的标准,将民用建筑消防排水系统分为自动喷水和消防栓给水系统,目前人们使用最多的建筑消防灭火系统就是自动喷水系统,这个系统有很多优点如:可以实现自动报警、自行控制灭火和喷水,该系统灭火十分有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然这个系统也存在一系列的缺点,其中价格较贵、使用中的可靠性有待提升。与自动灭火系统相比,消防栓的优点是造价低但是灭火能力有限,不能够做到快速性,一般情况下,火灾发生的前几分钟是灭火的最佳时刻。

2.民用建筑的消防给排水设计

2.1消防水池的设计

民用建筑中的各类设施有时并不是很完善,当消防管道或市政设计的管道内的供水出现严重短缺时,民用建筑的周围应设立一定数量和容积的消防用水池,具体的水池容量计算可根据火灾持续的时间、建筑物体积、室内室外灭火所需的水量等来决定,另外,为了避免出现意外,在消防水池实际的容量下应适当进行扩容,以便存有足够的灭火用水。值得一提的是消防用水需要保持一定的清洁度,水池建造的.材料不可以选用普通建筑材料,而应选择具有耐污染、高可靠性的材料,此外水池内进水管应选择两个以上,只有这样才可保证将水池里的消防用水引入至水泵之中,如果水池管道在进入泵房时由两条变为一条,这就会引起很多麻烦如:供水不足、供水压偏低等。有关部门规定水池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1)存放消防用水的水池容量计算过程中应考虑外部管网内的水能否满足实际用水量。(2)当民用建筑中给水网供水量较多时,那么民用消防水池用水量的补水速度需小于3m/s,补水所需时长应尽量低于一天一夜。(3)当发生严重的火灾时,消防水池可以为消防车提供足量的灭火用水,那么就必须留有一定的取水通道,通常情况下,建筑物与取水处的距离不应低于20米。(4)消防水池需要给予一定的保护,一般保护范围不大于150米,且水池内必须存有足够的民用建筑灭火用水。

2.2消防水泵与消防水泵房的设计

下面简要介绍消防水泵房与消防水泵的设计内容,我国相关规范规定建筑物与水泵房若分开进行建设,那么其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当泵房被安放在民用建筑物底层或上层时,其逃离门应该和建筑物安全出口紧邻,一旦消防水泵被安置在第一层,那么逃离门就需要和室外进行相通,逃生门的材料一般应具有甲级耐火标准。水泵房的出水管道至少要有两条或以上,这样当某条管道发生故障的时候,其他的管道可以流入灭火所需的水。在消防水泵房建设时应该同时建设多个水泵,@样当主泵出现问题后,备用泵也可以立刻就启动,从而保证了民用建筑消防供水。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消防给排水的安全性,出水管处需要安放一些测量水压的装置,从而防止管道应压力太大而爆裂,消防水泵需改为自灌式,每组水泵应该具有三至四条吸水管,且为了使吸水管便于维护可以在官道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检修阀门。下图为某消防水水泵房的照片:用中为了方便检修人员进行工作,通常会设计出水阀及稳压模块,当消防水泵排水量非常大时,需要将水再次排人消防池,若消防水泵排水量较小时,就需要将水排放到蓄水池中。此外,稳压回流非常重要,在建筑物消防给排水中经常会出现排水量过小的情况,此刻若缺乏稳压回流装置,则可能会增加消防管网的内部压力,一旦压力太大将会出现各类安全性事故,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设置一定数量的稳压阀,这时只要有超压问题出现就可采用相关措施来减小压力。

3.民用建筑消防及排水设计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3.1室外地下的消防栓设计问题

不管是室外消防用水还是消防车补水,室外的消防栓都非常的重要,为此,建筑物消防给水设计中需要重视室外消防栓,其具体数量与室内面积的大小有一定关系,它的分布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且要注意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3.2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内高位水箱的设计

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十分注重高位水箱的设置,其应该将消防和生活用的水充分的融合在一起,且利用重力来达到自动流淌的方式,单个的建筑物需要依照相关的比例来进行确定,同时为了满足建筑物发生失火前20分钟所需的水量,可以通过添加消防管道来直接与室外管道进行连接,高位水箱必须在有火情时才能使用,平时不得使用。

3.3管道和增压用泵的设计

由于民用建筑中,水管的作用非常大,因为它决定了管道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与此同时,需要建设增压用泵,泵的功率在300w左右,由此可进一步缩短救火所用时间,从而极大地保证了消防给排水系统的可用性。

3.4底层民用建筑设计中室内消防栓的系统设计

民用建筑排水系统设计中,特别是一些高层建筑,其高度一般是不同的,那么很明显高层居民消防用水压比较低,为了保证高层住户消防和生活用水需要采用加压措施,最常见的就是加压装置,采用该装置后能够有效提升压力。确保高层住户享有同样的安全等级。

4.案例分析

下面以某高层为例进行说明,甘肃高层大概有1000多幢,在这些高楼大厦中一类高层大概占比为20%,二类占比为80%,高层民用建筑的发展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但这些民用建筑的特点决定了一旦发生火情,将会迅速蔓延,人员的施救难度非常大,由此消防给排水的设计显得非常重要,相关部门通过合理的设计极大的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结语

对某住宅建筑结构设计的分析 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转换层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商业繁华地段的市中心, 总建筑面积65182m2, 主塔楼地面以上84m, 共25层 (1~6层为裙房) , 其中1~6层为商业用房, 层高4.2~5.5m, 7层为住宅会所, 8至25层为住宅, 层高2.9m。塔楼平面为U形。地面以下为两层地下室, 底板顶面标高为-8.7m, 地下室主要用于设备用房和小汽车库, 其中地下二层为平战结合五级人防地下室。

本工程各土层 (岩层) 从上至下划分为: (1) 人工堆积层:以素填土为主, 平均厚度2.57m; (2) 耕土层:主要成分为粘质粘土或粉土, 平均厚度1.6m; (3) 冲积层:以粉土为主, 局部夹有粉砂和中砂, 平均厚度1.79m; (4) 残积土:以粉土为主, 平均厚度4.34 m, 顶板埋深4.0~6.1m; (5) 全风化岩:岩石已风化成粉土或粉质粘土, 平均厚度1.4m, 顶板埋深8.4~10.7m; (6) 强风化岩:岩芯多呈半岩半土状, 平均厚度2.67m, 顶板埋深9~13.2m; (7) 中风化岩:以褐红色粉砂岩为主, 局部夹微风化岩, 层厚1.5~9.4m, 平均厚度5.73m, 顶板埋深11.6~6.0m; (8) 微风化岩:以砾岩为主, 部分为粉砂岩, 顶板埋深13~23.3m。

本工程基本风压值WO=0.5KN/m2, 按7度近震设防, Ⅱ类场地。

外墙及分户墙为190厚砌块, 内隔墙为120厚砌块, 砌块容重为13kN/m3。

二、结构体系及其设计

经综合分析和技术经济比较, 本工程主塔楼及裙房均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裙楼竖向结构由电梯井筒、落地剪力墙及框架组成;主塔楼竖向结构由电梯井筒、剪力墙肢、短肢剪力墙组成。根据使用功能需要, 将主塔楼四周框架柱在7层以上转换为短肢剪力墙, 第六层设梁式转换层。抗震等级按高层建筑取为二级。

由于转换层高度受限制, 为减小转换梁截面尺寸, 改善结构的受力性态, 经与建筑设计配合, 尽量使短肢剪力墙一端支承在框支柱上, 使得短肢剪力墙与转换梁协同工作, 减小转换梁单独工作时的应力集中。

三、基础型式

地下室底板处为全风化岩及强风化岩;且岩层埋深起伏较大, 故采用人工挖孔桩, 一柱一桩, 桩基安全等级为一级;持力层为微风化粉砂岩或砾岩。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3.7MPa, 岩石桩端承载力标准值qp=7000kPa;桩长约5~12m, 入岩深度0.5m;桩身砼强度等级C30。

四、结构计算结果及分析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基于墙元的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SATWE对本工程的结构进行了计算。本工程计算总层数为27层, 其中地下2层, 地上25层。具体结果见表4、表5、表6。

计算结果分析, 结构平振第一自振周期T1在2.06~2.28之间, T1=0.076~0.084n (n为计算层数) , 说明结构刚度较大。

结构第三周期T3为扭转振型, 其中T3/T1为0.72, 小于《高规》0.9的限值, 说明结构抗侧力构件平面布局合理。

结构构件最大水平位移与楼层平均位移之比, 最大值为1.38, 大于1.2而小于1.5, 说明结构扭转效应较为明显, 但在合理范围之内。

从分析可以看出, 地震作用下X向最大楼层反应力在转换层出现畸变点, 结构设计应采用相应的加强措施。

X、Y方向转换层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分别为1.1284、1.05, 说明结构竖向结构布置合理。

SATWE计算结果显示, 与转换层相连的短肢剪力墙超筋较严重。进一步用TBFEM程序进行计算分析, 应力集中在转换梁短肢剪力墙交接处。具体显示了转换梁短肢剪力墙等应力线, 与之相比较, 同时给出了将短肢剪力墙改为满跨支承的整片墙等应力线。可以看出, 与整片墙相比, 短肢剪力墙应力较集中于墙肢。研究结果也说明框支剪力墙在转换层上部的墙体所受内力很大, 易破坏。也有相同的结果。为此, 结构设计时, 将第七层墙肢加长、加厚。同时, 框支柱尽可能延升至第七层。

五、高位转换的加强措施

本工程转换层设在第七层楼面, 属高位转换。有关研究表明, 高位转换的落地剪力墙及框支柱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出现裂缝, 所以设计高位转换层时, 应增加转换层下部剪力墙及框支柱的延性。采取以下工程措施:

1. 结构分析采用空间薄壁杆件模型的TBSA和采用墙元的SATWE两套程序进行计算。考虑施工模拟。

2. 严格按照抗震设计五准则, 即强竖弱平 (强柱弱梁) 、强节弱杆、强剪弱弯、强压弱拉、强竖根来进行结构设计, 对结构的底部区域及错层处剪力墙进行加强处理。

3. 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控制在0.6以内;框支柱轴压比控制在0.7以内;框架轴压比控制在0.8以内。

4. 落地井筒砼外墙在转换层以下加厚至450mm。

以某地块建筑修建规划设计分析 篇8

关键词:规划结构;设计;建筑

一、项目概况:

古朴迷人的松阳古县,是闽浙山地绵绵群山之中一颗未经雕饰的天然宝石,秀美的松阴溪从中流过,一派山水田园风光,自古就有“世外桃源”的美誉。

“千年古县,田园松阳”,随着社会的发展,松阳也迎来了属于他自己的契机。地块处于松阴溪两岸,并与独山毗邻。用地面积约615.5亩。

二、规划结构:

区块规划用地西邻万通大道,南至独山大道,北区设计有一条规划道路。

共可划分为“一心一带两轴三片”

“一心”即松阴溪北岸核心区

“一带”即松阴溪的沿溪景观带

“两轴”即两条贯穿地块的重要交通轴

“三片”是主要交通轴和松阴溪隔开的三个组团。

三、设计理念

独山脚下,松阴溪畔,当彩虹划破天际,带来了七彩宝石。七彩宝石象征着七种能量,七种寓意,凝聚着松阳人民的智慧与财富,洒落在地块中。这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地方,如同每颗宝石般璀璨,光芒。并最终由彩虹手链把 2个地块串联在一起,形成松阴溪两岸整体的田园主题城市综合体,从规划设计层面上探讨地域文脉的延续和场所精神的寻回。

1.田园松阳示范区

当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向往宁静,自然时,我们打造了“田园松阳示范区”,再次呈现出“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田园风光。以田埂为肌理,在田埂中生长建筑,在建筑中种植四季,在四季中编织起“按节下松阳,清江响绕吹”的田园梦。做到“田中有园,园中有田”,四季交替,四季如春。

当我们走进“田园松阳示范区”时,首先迎接我们的是村口大树,大树下是纳凉的游客。恍惚间,阵阵稻香,大自然的美融化了一切。留下的是驻留的心。

和古树一起横向展开的是稻田。沿路而下,绿谷通幽,两轴通达,多区联动,松阴溪便缓缓的呈现在眼前。一收一放之间,山、水、田、园,尽收眼底。

每一块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主题。

春如高阁春绿,油菜花开夏如青畔荷塘,荷花绽放

秋如云岭秋苑,稻香阵阵

冬如松竹梅暖,傲然迎风

然而,每个庭院都撞击到了我们心灵深处的某个层面。田园松阳示范区就是整个松阳的绿宝石。

在此之外是彩虹的影子,他串联着的是松阳人民的生活足迹,是两个地块的对话,还洒下了七色“种子”,戏说松阳,文化古街,绿谷探险,观景休闲,城市阳台,养生保健,游龙戏水。这些种子将在松阴溪的培育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山脚下的湖,是宁静的,不宁静的是山上的人和事,那里有着诉说松阳历史

的翰林学士,有叶法善的细心传道,有张玉娘的婉约情怀。

一段历史,一段佳话,传承文化底蕴。

文化古街的动感也源自于此,设计提取石仓古居,黄家大院等精华,并且对松阳明清建筑进行抽象和梳理。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建筑形式。

文化古街串联着过去和现在,串联着各个区块,串联到松阴溪,透过---松阳之门。连接着音乐喷泉,一直延伸到松阴溪南岸。

音乐喷泉,链接着松阳之门和城市阳台。光与影的对话,在夜幕降临之际,惟妙惟肖。

城市阳台设计是田园小镇的需要,也是独山的需要,他与松阳之门相映成景。欣赏着水幕电影的优雅绽放。

商业核心区是繁华的缩影,作为整个地块的转轴,是聚集人气的地方。内广场,影院、沃尔玛,餐饮,购物中心等等,是形成区块中心的必要条件。

唯美的松阳田园风光,就透过这样一个个建筑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2.茶博园和特色市场

作为旅游必经之地,设计将茶博园和特色市场,布置在毗邻石笋仙踪,也是到往延庆寺塔的重要节点上。

茶叶型的茶博园,不仅仅是松阳茶叶的标志,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斗茶馆,作坊馆,独具特色,带动茶叶的经济效益和松阳茶叶品牌文化。

一个产业,带动上万茶农,惠及一方百姓。一个市场,连结五湖四海,辐射大江南北。这是我们打造特色市场的主题。

集中型的特色市场,是建立在松阳现状的基础上的。并充分利用松阳的赶集特点,在时间和空间上把茶叶,奇石,古玩市场结合成整体规模的市场。

打造松阳茶叶、古玩、奇石集散第一县。

设计所展现的强大的凝聚力,正是孔雀石的体现。

四、精品酒店和酒店式公寓

精品酒店和酒店式公寓的组成犹如黄水晶般,能带来全方位的休闲和放松,为人们提供安心的休息场所。这是松阳成为可驻留之城,山水之城的必要条件。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使得酒店式公寓,呈现出一种优越的生活追求。是对一种文化的追求和社会地位的认可。

五、视觉创意园

这个集民俗、陶瓷文化、写生、摄影、办公与一体的综合创意园,地处连接新旧城区的地段。设计提取“以人为本”的精华,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视觉创意园,开启智慧。恰如“聪明之石”—蓝宝石。

六、绿谷探险基地

户外运动,自驾游,背包客,愈来愈成为都市人的假日休闲方式。越野单车,CS基地,攀岩,水上娱乐活动都为这片绿谷增加一份体验,和无限的生命力,两岸缆车的连接,让绿谷探险和独山之间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于此同时,打造电视娱乐节目,譬如《城市之间》,《冲关我最棒》等也可以成为松阳名片。绿谷探险基地激发生命的能量,增强活力,耐力,犹如海底轮的能量石---“石榴石”随着时间圈轴的移动,城市的发展,我们将注意力移动到松阴溪南岸

七、养生保健区

独山作为松阳人民最钟爱的登山圣地,与健康,长寿,养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带着为独山周边一圈配备设施的目的,地块南面狭长的区域,我们特地设计为“松阳养生保健区”和城市阳台。城市阳台,不仅仅为独山旅游的人们提供了休憩空间,也提高了松阴溪两岸景观的品质。

养生保健区域共分为6个组团:

药膳理疗:纤体美容:运动健身:保健医疗:户外养生:养生会馆等由此,养生保健区就是这样一颗代表着健康,长寿的罗德红宝石。

八、田园小镇

屹立在松阴溪南岸的田园小镇,是安静祥和的,犹如紫水晶般驱赶邪运,保得平安。田园式设计的小镇低调内敛,却又彰显名流风范。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选择,造就一种远离世俗喧嚣,是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对话,也寓意松阴溪南岸新城的发展。

九、结束语

上一篇:设备监理工程师考试题下一篇:13白鹅四年级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