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反思

2024-05-25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反思 篇1

理论课反思:

这周的教育技术的理论课上课的内容是教学案例研讨,也就是对一个教学设计或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分析某个老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视频其中你认为存在不足或者说应该改进的地方。我是化学专业的学生,我选了一个甲烷的教学设计,对这个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老师要求说你在分析某个教学设计的时候,不能光说为什么觉得好或不好,要什么为什么觉得好,要运用教学理念来解释。

经过对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教学案例的仔细分析,我发现,即使那些在一线教学的老师也会存在不足,也不是就能做得完美的人。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他们也会存在一些不足,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一些也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不得不感叹,之前我们在上教学技能训练课的时候,也经常要写教案。由于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一切都处在模仿阶段,所以我们经常都是从网上直接去查找一些教学设计,然后直接就搬到教学训练中来,所以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说我们没有自己的想法,总是一味的模仿,没有自己的风格。而且有时候有一些很明显的错误也直接搬去用,让人哭笑不得。经过这次课,给我一个理念:别人的东西不能直接照搬,就算是优秀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视频,也会存在不足的地方,要用明亮的眼镜去发现这些不足,加以改进,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反思:

这周的实验课是最后一次实验课,在兴奋之余,不得不面对这次的视音频素材的拍摄与剪辑的任务。这次实验是所有的教学技术实验中最难的一个。既要自己去拍摄视频,还得对拍摄的视频进行剪辑,很艰难的一次任务。早在好几周还没开始这个实验之前,我们小组就在纠结视频到底要拍摄什么内容,到底要反映什么主题。进过了几周时间的纠结,我们终于把稿本写出来了,就等着拍摄了。在拿到摄像机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都激动万分:我们的剧本马上就要上演啦,演员马上就要进行表演啦!组长拿着摄像机,我们这些小演员就把根据剧本把一个个的镜头都表演出来,中间经常笑场,老是拍不下去,经常中断,特别搞笑。我们有一场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戏,由于担心会被店员发现,把我们赶出来,不让我们拍,我们就小心翼翼的偷偷的进行,连对白的声音都特别小。但是由于我们一大群人马,还是被发现了。不过还好,我们已经把需要的场景都已经拍完了。最后经过艰辛万苦,终于把一整个剧本都拍摄完成了。那叫一个累啊!原来演员也这么累啊!在这时候,终于体会到那些人前鲜亮的电影明星们得辛苦了!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反思 篇2

在“双主”模式下,我们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手段都不能离开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突出教育重点和难点。做到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合理,合理就要做到把握好课件与教材的关系。吃透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仔细研究教材。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好好研究教材,把握文本,引导学生从文字获得审美感知。如果教师只是把教参上的答案打一下,或是把什么地方搜来的名家之说往幻灯片上一放就算完成了,没有自己的思考认识,落实不了知识点,打着现代化教育的幌子做着最老套的传递者。更有甚者对自己打出的答案也不甚了解,只是为了凑几张片子而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实在是走入了现代化教育的盲区。教师的任务不是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喂给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而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知识的积累,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因此只有在分析好教材、处理好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够考虑如何运用多媒体来优化教学过程,而不是闭上眼睛,勾画空中楼阁。

合理就是要处理好教师“点拨学生”与“点击鼠标”的关系,教师在课堂频繁点击鼠标会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只顾着按动鼠标或是心里老想着下一张片子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与设定的答案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该怎么办等等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起的主导作用根本毫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成了一句空话,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师生的双向交流少了很多。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而不是呆板的机器,要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就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启迪学生的智慧之光审美之心是每个老师的责任。

合理还要注意适量、适用。过犹不及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多媒体的应用不应该是多多益善。应该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所须达到的教育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利用其可以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优势,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不可脱离文本随意地使用可有可无的多媒体。

然后需要优化。优化是针对教育效果而言。教无定法,但教学总需要有一个最直接的反映,教学效果需要达到最优化。师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应该有所得,学生有知识的吸收,文化的熏陶,能力的锻炼,老师也应该从中获得新的启示。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应该是师生双方均有满足感。

还有个实例。在一堂古诗词赏析课上,授课老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传统教学中的有效手段与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借课件变抽象为具体,拓宽时空维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他先从听觉入手,让学生听名家的诵读,从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然后再回到文本,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从诗歌中诗人选用的意象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然后在配合音乐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诵读本来就是诗歌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也许教师本人未能处理十分到位,那么就完全可以借助音像资料来给学生直观感受,带动他们进入诗的境界,以此来体会文字给人带来的审美愉悦,体会诗歌的无穷魅力。

这样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许并不花里胡哨,也没有太多的支持软件,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了多媒体的合理参与又不完全与有效的传统教育手段分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使学生能进入到诗歌的境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应该说就是比较成功的。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反思;理念革新;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活动带了革命性的突破,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让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也使得我们的学习效率变得越来越高。但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背后往往是我们教学理念的落后,这是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并没有发挥出它们全部能量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在不断更新教育技术和运用各种新式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不断革新我们的教学理念,以使我们的教育理念能够适应教育技术的发展,并将教育技术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

出来。

一、革新理念,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优势

不论教育技术如何发展,我们使用的教学用具和教学手段如何先进,最终决定我们教学成果的仍然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只有我们的理念不断革新,适应硬件技术的发展速度,我们的教学成果才会与教育技术的发展成正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感受进行全方位的关注,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二、网络技术的应用,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

在网络时代,微博、QQ、E-mail等已经成为我们网络沟通的重要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也使得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很多面对面无法诉说的话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都能够与我们进行沟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个与学生沟通的虚拟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畅所欲言,真正地将我们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毕竟真正决定学生成绩高低的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我们只有牢牢地掌握这个关键因素,才能真正地将学生的成绩提高起来。

总而言之,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必须要及时地进行革新,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学理念,只有我们的理念革新速度能够跟上教育技术的革新速度,我们才能将教育技术革新带来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我们也要对新的教育技术加以充分的利用,利用这些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拉近我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之路保驾

护航。

现代教育技术课后反思 篇4

学院:经济姓名:黄世豪学号:201101042

5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现代化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不但开阔了眼界,还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东西。但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些都值得改进,值得反思

第一,我学会了如何利用身边的先进工具来学习。以前用电脑只限于听歌和打游戏,根本没有用它来学习过,但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知道了电脑在学习方面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要我们更快,更准,更多的学习到各种知识,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

第二,好的技术可以提高效率,而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挖掘教学中的美,结合音美知识作课件,可提高教学效率,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创造思维,促进美学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教育上的热点问题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能达到减负增效成了关键的问题。上课时,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情绪、兴趣、意志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学生获得的信息,11%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在相同时间内学生看播放的故事片比看同样内容的故事书效果要好。用课件把课时安排的紧凑,内容充实,作到图、文、声、动画结合,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精神。第三,多媒体的教学让学习不再枯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这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5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反思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是不是忽视了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漠视甚至曲解了教学目标;是不是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手法的探究,站在课文之外,采取旁观者的态度,指手画脚,评说是非,是不是忽视了文本理性的光辉,形象的光彩,语言的魅力,而就阅读文本,抓住一点,东拉西扯,旁枝斜逸,杂草丛生,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是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脚踏西瓜皮,滑哪算哪,听之任之,无点拨,无指导,要求泛化。

也许正是我们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认识不到家,目标不明确,指导不到位,教法不得当,以及教学中的“不作为”“乱作为”,导致了课堂教学无序、无效,导致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漠然,阅读能力的缺失,阅读思辨力的僵化。由此影响到学生对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理解悟性和能力发挥。

西方现代艺术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可另一方面,教师却视乎没有发挥多少作用,不停地刀落,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思维……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作主,自己学习。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充其量就是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这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误解。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问题讨论,独立提出、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己学习”,不是不要教师教,美术教学尤其如此。一方面学生美术知识、经验积累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由他主到自主,也需要一个牵、扶、放的渐进过程。

因此,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应根据知识特点提出真正富有启发性而不是简单的“是非”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既让学生各显神通又能“殊途同归”,又能够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表明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关心学生学习,不加以引导,学生表面自主,实际上学习成为一种自发和自流状态。这样的学习显然难以保证有正确的方向,难以保证应有的效率。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

对策: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真正好的教学,并不是两种孤立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主导性教学与主体性教学二者有机的、完美的结合,是教师为了营造合适的氛围而适当地运用各种方法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一定要适时,关键,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老师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想学的问题,学什么,怎么学。要在有趣、有效、有用三个关键因素上思考引领学生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反思 篇7

一、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 优化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利用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准备一些图片、视频等信息, 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了解教学内容,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创造了图文并茂、积极活跃的语文教学环境。[2]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 可以先创设一些教学情境, 例如让学生观看一段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 聆听一段相关的声音信息, 或者观看一些相关的图片等, 通过这些感官的影响,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优化了语文教学模式, 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以书本为标准, 以口头表达以及板书文字符号进行教学,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能够将各类有效信息整合到一起, 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进行教学展示,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和深刻。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课堂,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 拓宽了高中语文教学思维的维度,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它的应用, 拓宽了高中语文教学思维的维度, 使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得到扩展。而又因为现代化网络教育能够将教学内容传达得生动形象并且丰富多彩, 加深了学生对语文学科内容的理解, 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

二、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过程墨守成规, 古板教条, 没有创新

尽管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已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仍墨守成规, 不知变通, 没有合理运用现代化网络教育, 教学缺乏创新。这样的教学过程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古板教条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创新。

(二) 教学过程太过于依赖现代网络技术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制作出生动形象、主题鲜明的视频、图像等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尽管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 太过于依赖现代化网络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思维的形成, 太多运用图像展示, 容易让学生失去对意境和情景的感触。比如古诗词的学习, 有的诗句意境朦胧模糊, 有的诗句婉约含蓄, 这种意境是需要通过个人的理解去感知的。而现代化网络技术的教学会影响到学生的感知力, 从而影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

(三) 教师教学思想不端正, 教学理念陈旧

新时代背景下, 教学也在改革创新, 因此很多教师也在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而有些教师依然在“穿新鞋走老路”, 这些教师没有合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导致语文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学资源优越, 而教师思想陈腐, 最终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征,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正确认识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 充分发挥其优势, 避开其劣势。还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进行优势互补, 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有序开展, 最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梁亚平.网络环境下高中阅读探索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8) :70-71.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反思 篇8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静态和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2、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的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这种交互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板演,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对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果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从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投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优化认知情境,创造学习氛围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

二、现代教育技术融于数学教学的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辅助工具,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有些老师喜欢应用大量的图片、动画而不考虑实际需要,图片、动画用得过多虽刺激了学生的感观,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让学生忽视了重点内容。有的老师仅仅用多媒体代替板书,而并未发挥其真正价值,还有一些老师干脆将实验搬到电脑中。用电脑模拟的实验来代替学生的动手实验,这只会适得其反,遏止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中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也是无法取代的。所以,客观合理的将现代教育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教学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让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索知识,品尝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基于现代性反思的技术伦理考量 篇9

基于现代性反思的技术伦理考量

知识权力结构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现代性视角下的技术伦理实践应该确立一种基于权利的现代性伦理,以微观的权利诉求制衡宏观的知识权力结构.这一反思进路与技术建构论思想相结合的结果是引入生活政治.而生活政治是一种不同于宏观政治的微观政治,其基本原则是广义生态公正原则.

作 者:段伟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刊 名: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5(3)分类号:B82-058关键词:技术伦理 知识权力结构 生活政治 广义生态公正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反思 篇10

【摘要】技术是远程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中来。但盲目、过度地追求新技术的使用,不但提升了远程教育的成本,未能取得预期的使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还可能会引起连锁的负面效果,如数字化鸿沟的加大、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等。现代远程教育对于新技术的使用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路径,审时度势、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发挥新技术对远程教育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新技术;成本与效果;影响;原则与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和存储、定位技术、移动互联、物联网等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渗透到各个领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毫无疑问,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效率与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现代远程教育中这些新技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远程教育机构的盲目追求新技术,导致对新技术的投资,包括人财物力等方面的投入非常大,但尚没有取得人们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在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对新技术的使用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尽量能够做到物尽其用。

一、盲目追求新技术导致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成本增加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教育形态或模式,其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取得快速发展。从整体上看,远程教育机构在我国有几种类型,包括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开放大学系统(广播电视大学)、社会远程教育机构等。这些远程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是不同的,但无论如何,对于远程教育机构而言,推广并使用远程教育新技术,需要巨额的花费,成本—效益问题是不能不考虑的。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折旧率高)等特点,如果不按照各个机构的特点来使用新技术,而是盲目追求,必然会带来教育成本的增加,最终成本还是会分摊到学习者身上。

(一)新技术科技含量高导致购买、使用成本大

无论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还是第三代Web3.0技术,这些新技术本身的科技含量较高,其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其价格昂贵。远程教育机构在购买、引进这些新技术的时候,势必要加大投入。比如就大数据、云计算而言,购买一套相关的软件并配以30个人左右的多媒体教室,全部花费算下来大约为80万—100万元不等。这些巨额的投入无论是对于哪类远程教育机构而言,均是个较大的支出,最终导致其教育成本的增加。

(二)对相关教研、管理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导致远程教育成本增加

新技术科技含量高,使用起来较为复杂,为了提升教研、教学管理人员使用新技术的应用效果,需要聘请专门人员对其进行培训,包括使用规范及理论两个方面的培训。这些技术培训是必要的,但无疑会增加其运行的成本。比如,笔者所在的常州大学商学院,为了适应新技术的使用要求,对学院的全部教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开展了“互联网+”、图像处理、云计算、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制作、网页制作、移动互联等理论、技术使用规范的培训,培训近20期,每个培训期的费用高达数万元。如此,就大大增加了使用新技术的额外成本。

(三)新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快增加了远程教育的成本支出

在衡量远程教育成本的时候,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新技术产品的折旧率。我们知道,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极为迅猛,相关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从而造成了新的产品对旧产品的优势,必然会提升其折旧率。比如,以远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计算机而言,基本上现在每隔一年,计算机的硬件速度就会翻一倍,但是价格只是原来的30%左右。[1]用到三年之后,这些原来的主流机型及其配套设备就会面临着淘汰局面。由此可以看到,计算机的折旧率高达30%。如果盲目追求这些新技术,仅仅其支持下的计算机就有30%的折旧率,其他的辅助设备折旧率同样很高。如此就势必会大大提升远程教育的`成本。当然,更严重的问题是,有些新技术及其辅助设备的利用率并不高,如果按照其运行规律盲目更新换代,则更可能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新技术的使用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在远程教育中,引进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其教学质量,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以此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及支持服务,但实际上,经过笔者的调研,新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水准。

(一)新技术及其辅助设备的利用率偏低

新技术及其辅助设备的利用率为何会偏低呢?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其本能有种对旧有技术的偏爱,对新技术的使用还得有个适应的过程。如果不能熟练使用新技术,感受不到新技术带来的学习效率提升,使用频率就会减少。以笔者所在的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90%的课程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此外,每个参与远程教学授课的教师每人还配备了一台电脑。但调查的数据显示,面授课程多媒体的使用率还不到40%,非面授的远程课程多媒体使用率也不到100%;授课教师在面授课程的时候,其电脑使用率不到50%,非面授的远程授课,教师的电脑使用率也不到100%。这个数据看上去颇为奇怪,但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很多高校的远程教育机构其新技术的使用率是不高的。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很多学习者本身没有电脑或其他移动终端,在数字化的鸿沟面前,使得教师不得不回到传统的课堂或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此外,在使用新技术的这部分比例中,也有些教师及学生,无法做到物尽其用,或是物做他用,比如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映与上课无关的电影等。

(二)新技术在远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效果不佳

现代远程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其信息化、技术化的特征较为明显,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和学习者还无法适应这种信息化和技术化。不但如此,这些人对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还是情有独钟。[2]加之,有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和学习者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不强,对新技术所产生的新的教学、学习方式有些排斥,由此综合导致了新技术在远程教学中的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习者学习的效果同样也不理想。笔者在对南京市开放大学(电大)9个专业900名开放教育点的学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2.5%的人表示在远程教育学习中还是会选择“面授为主、网络教学为辅”或是“面授与其他教学手段为主,网络教学为辅助”;仅有15.6%的学习者会选择完全使用网络教学,或是网络教学为主,面授为辅。在对该开放大学的教师进行调查中可知,仅有20%的教师认为远程教学过程中的新技术能够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的使用带来较大的帮助;70%的教师认为,使用新技术的是信息时代的要求,如果不使用就表示自己落伍了;还有10%的教师认为使用这些新技术是被迫的,无奈的。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使用率是不高的,对新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没有明确的认知。可见,新技术在远程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也没有对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资源整合等起到明显的作用。

三、远程教育中的新技术使用还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一)可能会影响远程教育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个性化教育的基本体现,新技术的出现能够帮助这种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可以完美表达个性化的教与学过程,给个性化学习带来了机遇,但是这种个性化学习并不会自动实现的,需要教学者和学习者的推动。从当下现有的远程教育学习的平台及资源看,教与学的过程基本上仍是统一模式的,在教学内容、设计、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还没有特别突出的个性化倾向,难以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3]比如很多的网络课程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个性化要求,慕课在其内容上依然没有实现个性化配置。根本原因就是,新技术与远程教育实践的契合度尚存在问题,导致了远程教育平台上依然没有个性化模块可供选择。

(二)数字化的鸿沟可能会影响远程教育公平的实现

无疑,教育公平是教育的本质内核之一,远程教育因为新技术的运用,保证了学习者的低门槛和平等进入,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最佳方式。但从现实看,依然存在着很多障碍,阻碍了这种公平的实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数字化带来的鸿沟,毕竟新技术打造的平台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也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能够购买相关的终端和支付相关的费用。[4]这样,很多年龄较大的人,技术适应能力较差的人或是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没有相关技术条件的人,可能就无法进行远程学习了。如此,这就使得教育公平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三)新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评价

远程教育过程并不同于传统教育过程,其学习质量取决于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两个模块的运作效率,实际上这两个模块的运作绩效问题直到现在也难以解决,没有统一的标准。当前,新技术的嵌入为远程教育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学习资源的设计者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去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支持体系。但在移动互联的时代,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的出现,使得学习者的时间容易碎片化,学习支持系统无法为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服务,碎片化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如何考评,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确实是新技术发展带给远程教育的一个难题。

(四)新技术的使用可能会提升远程教育的辍学率

辍学率高一直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毕竟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过程,对很多学习者是难以适应的,辍学率高是其自身的附带效应。但新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加剧这种附带效应。笔者对常州电大的2013—2015年辍学情况作了一个技术调查,结果显示,首个学期的辍学人数比例大约为42.8%,到第一学年结束后,辍学率就高达65.3%。对辍学的学员进行跟踪分析发现,大部分的学员之所以选择在第一年结束的时候辍学,主要是因为新技术的门槛无法适应,特别是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学历层次较低的学员,从开始有畏惧、后来在学习中慢慢焦虑、最终到无法适应,受挫心理严重。这些心理变化会使得这些学习者不愿意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新技术使用中丧失学习兴趣,进而最终放弃远程教育的学习。

四、远程教育过程中新技术使用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无疑,新技术是远程教育得以立足和发展的基础,不能够因其成本高、技术上手困难或是使用率较低,就轻易排斥。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要理性看待,遵循正确的原则和路径。

(一)基本原则

1本济性原则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看,区域差异还是较为明显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个普遍问题。因此,在远程教育新技术嵌入过程中,应该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分区域、分层次、分阶段地引进、更新技术,要本着实用、经济、节约的原则,不盲目追求,不搞大而全的配置,否则就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2笔视眯栽则尽管技术是远程教育的基础,但任何技术的使用必须有学生、教师的支持,如果失去了学生、教师的支持,技术更新可能就会变得没有意义。因此,在引进、更新技术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各个远程教育机构办学特色,必须要考虑到学生、教师的特点及能力,选择方便、公平的新技术,按照适用性原则,提高这些技术的使用效率。3崩砺坌栽则技术对远程教育极为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远程教育毕竟是一种教学形态,而不是纯粹的教育技术,其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技术只是其辅助手段,因此技术的引进需要符合教育理论发展规律,能够适应远程教育的实际需要。必须要做好新技术嵌入的理论支持,在具体应用上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实施路径

1毙枰积极转变新技术时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思维如何发展远程教育,这是研究者们一直苦苦追寻的问题,从当前的研究和探索看,促进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路有两个方面,或是两条路径。第一条是技术道路,就是通过不断促进远程教育的技术更新和换代,用技术的优势弥补远程教育自身的缺陷或问题;[5]第二条是制度道路,就是从制度改革和变迁的视角来反思远程教育发展的缺陷与问题,加强远程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对远程教育进行制度、理念、模式等方面的改造,用制度规范来中和技术对远程教育的控制,从而解决远程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这两条路径各有长处和不足,均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侧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这样的条件下,必须要尊重互联网的精神和规律,在回归远程教育人文理性的前提下,要积极融入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的颠覆性思维,将技术隐身于制度、路径、过程中,促进远程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升学习者学习效率。2被极重构新技术视野下的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前提和框架。互联网+、新技术等因素是时代潮流,并且已经深深影响了远程教育的运作,影响了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如此,就必须在新的时代、新的技术前提下,更新远程教育基本理论,基于当下远程教育的实践来构建新的理论,以指导远程教育的发展。尽管伴随互联网+、新技术而来的,有些基本理论,如联通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等,这些理论部分解决了新技术发展对远程教育造成的困惑,但这些理论并非是全能的,也存在着局限和不足,需要在远程教育发展中构建新的理论,这种理论必须是基于新技术而体现出来的,包括基本理念、原则、规律、效果等,且要与远程教育的本质保持一致。[6]同时,新的理论还应该避免互联网+、新技术造成的负面效应。3毙枰重视新技术与远程教育过程、目标的深度融合新技术的发展深深影响了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甚至是影响了学习者学习过程,同时新技术与远程教育的结合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新技术发展与远程教育目标和过程的深度相融。具体看,第一,新技术必须与远程教育目标进行深度融合。一方面,教育设计者应该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按照教学要求设计目标实现的路径;同时,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共享特点,推进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提升教学目标与技能性知识的融合度,进而使学习者能够在新技术支持下确定自身的个性化目标。第二,新技术必须与远程教育过程实现全程深度融合。从两者的关系看,新技术对远程教育过程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此,这就要求教学的设计者熟悉新技术的特性,熟悉远程教育的过程,通过技术的支持来促进教学过程效率、效益的最大化,让学习者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环节以及自身需要来选择、运用新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平惠.对远程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4(3):43—45.

[2]彼得贾维斯,陈青,张伟远.远程教育的教与学理论之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4(9):47—52.

[3]赵毅,于玉华,商哲.对现代远程教育中新技术应用的理性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139—141.

[4]高地.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s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4(2):39—47.

[5]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5):11—28.

现代教师的教学反思探究 篇11

众所周知,教师教学行为中反思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这是教师成长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的途径。但是目前教师自我研修过程中,往往关注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吸取,却忽视了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在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是教师基于学生、基于自身,挖掘、积累、沉淀、延伸、提升的一个重要过程。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亘古未变的真理,而知识的获得仅仅从一个“入口”来完成显然是不够的。知识从获得到最终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思想内涵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思考”。而“反思”又是思考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是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在这个往复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才会如打印机一般刻下记忆的烙印,同时将众多刻下的烙印加以整合,最终成为付诸实践的理论依据。经过这个过程的人,将会变得成熟、睿智、理陛和品质高尚。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反思是一个颇为麻烦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一位教者叙述他的教学过程,常常可以夸夸其谈、如数家珍,但是细观其实施中的每一个环节,却是漏洞百出、言语失范。这就是因为缺乏对细节的思考和反思,缺少因反思而产生的修正思路,也缺少因反思而应该精致的语言设计。

很多教师将“教学反思”视为一种负担和累赘,消极对待,草草应付,这使教学反思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我们应唤醒和激活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行为,在实践中认识到反思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积累、发现、形成反思的方法。通过成熟的、有一定模式的反思方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术素养。

1.对于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关系的反思。这是一个较大的反思范畴。这三者关系的反思可以有效地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从宏观上形成自己的教育思维。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较大的视野范畴上思考问题,才会更好地形成大教育观,形成自己的教育框架,这是很多教师都缺乏的一种东西,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加以锤炼。

2.对学生(整体、个体)状况发展的反思。不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各种情况,是教师不掌握学情、从而不能有针对性授课,导致事倍功半的重要原因。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掌握全体学生的情绪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学习、生活氛围,对于学生的因材施教、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状况掌握清楚,并且进行经常性的反思,成为一种日常的反思和管理的习惯。对学生每天或者每一阶段的情况进行反思并形成记录,通过对记录的对比研究和反思,形成下一步的调整意见,在实施的过程中再进行如上的过程。

3.对教材和教学设计的反思。这是知识教育的核心内容,教材的编排具有普遍意义,但不一定完全适应各种学情,教师有针对性地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进行教材的反思和重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学设计的反思更是教师不断调整方法以适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教学设计的反思将直接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的进步,这个调整过程是综合多种因素而采取的,所以对教师课堂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4.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念得以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成败在于设计的合理、实施的有效。而实施有效又关系到教师当堂课的情绪状态、学生的情绪状态、综合环境特征等诸多因素。所以此环节的反思教师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正确的判断,如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原因可能不在于设计,师生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不佳也会导致课堂低效。而课堂效果极佳也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完美的设计,很有可能是情境状态营造出了一种合适的氛围,从而导致普通的设计衍生出良好的课堂效果。这些因素都在反思之列,每一种成败都值得记录并予以重视,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取舍。

5.对学生个体各种智力因素的反思。学生的智力因素可以显现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爱好特长,同时也决定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技能缺憾。如有的学生长于朗读,而有的学生则磕磕巴巴;有的学生长于计算,而有的学生则有可能计算紊乱;有的学生长于想象,而有的学生则木讷直白。这些因素有可能是先天形成的,也有可能是后天培养的。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也有针对性地激活一些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要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一些学生的先天不足。

6.对各种教育教学中“小因素”的反思。“小因素”其实累计起来并不小,这是很多教育者容易忽略的方面,但也是很多成功的教育家极为重视的方面。这些小因素小到学生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课堂上的一点异动、一点生成、学生课外的一点小困惑、生活上的一点小困难……这些小因素累积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人生活的全部,其中的某些小因素或许就是激活一个人潜能的钥匙。从量变到质变是很多人都懂的一个道理,但对量的积累又是很多人难以逾越的障碍。

综上,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其实已经上升到教育反思的范畴,其内容涵盖范围极广,以上不过是抛砖引玉的一点思路。实际的教育反思可以涉及更为广泛的内容。如全体学生发言不积极、课堂反应木讷的现象就是一种十分值得反思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反思其实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待反思成熟,学生课堂的表现力、积极性也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诸如此类的东西很多很多,几乎每一个我们认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都是值得反思的,这就要看教师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如何对待自己的学生。不管怎样,教育反思对于教师的有效成长,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激活教师的反思意识,促进全体教师的有效反思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育英小学哈尔滨市阿城区教育督导室)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反思 篇12

“钠”这节课是我利用多媒体讲授的一节课, 限于上优质课的条件“必须使用课件”之外, 同时我也考虑到本节是学生认识碱金属的第一课, 如果能在第一节课就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后的关于碱金属的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于是我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费尽心思的制作了一个课件, 课件中有视频、图片、音乐、背景、动画, 包括幻灯片之间的切换都制作的有声有色, 整个课件相当美观, 吸引力十足, 当时自以为课堂效果会差不了。但在教学过后我却发现, 效果和我预想的相差太远了。由于过于追求手段的多样性,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育技术仅成为了“花瓶”, 中看不中用。

这样一堂课下来虽然老师操纵了多媒体, 但老师的精神和意识却被媒体所牵制;学生虽然被媒体所吸引, 但学生的思想却被媒体所束缚。课堂上气氛确实相当活跃, 学生们是你说我赶;课后学生反映也很强烈, 他们都认为课件很好看, 很具有吸引力, 学习形式也很新颖。但学生光顾着好看了, 知识却没掌握住, 甚至在课上有的同学竟然在美妙的音乐中睡熟了。这样的课表面上看很精彩, 殊不知是一节很失败的课。

经过反思, 我发现多媒体手段的利弊充分体现在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上, 巧用多媒体: (1) 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分散教学难点。只要一点击鼠标, 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 通过色彩的对比, 字体的变化, 图像的更迭, 声音的渐变,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不仅准确展现了变换的过程, 更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作出了提示。 (2) 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学习成功的可能。漂亮的界面和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形, 在深深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增加了学习的成功性。 (3)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4) 利用学科与多媒体资源的有机整合, 避免了多媒体充当投影仪的现象, 避免了多媒体独占课堂的现象。

现代汉语与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讲授有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基本知识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一门课程,它以马列主义语言学理论和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本课程以语言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手段相互配合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交互功能开展教学,并根据成人教育注重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和需要,突出实用性,重点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着重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

现代汉语又是语文学科的“根”。它不但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交际工具;它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陶冶学生情操,使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为重要的依凭。

一、字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重要的阅读训练目标,又是指导其感受与理解语言文字,内化并不断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感能力,发展思维与智力,正确渗透“人文性”教育的最主要手段。其中,正确朗读,是做到通顺、有感情朗读的基础;而读准字音,又是做到正确朗读的前提。

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既需时时提示学生对读不准的字要勤于查阅工具书并养成习惯,努力增强读准字音的意识;又应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并格外重视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方法和规律。

(一)时时纠正学生因受讹读影响而读错的字

(二)及时提示学生掌握异读字(词)的正确读音 有些异读的字(词),原本是有多个读音。然而这些字(词)虽多音,意义却相同或相近。因此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三部门联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统一了这些异读字(词)的读音。

对于个别原本只有一个正确读音的异读字(词),为照顾大众的读音习惯,又不使词义发生变化,“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改变了它们原来的读音。如下列例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其读音、标音都以修改后的为准。

(三)让学生了解字的多义多音规律

有些字(词)因意义(或词性)不同,致使读音不同。这不属于异读现象。

(四)教学生掌握字的同义多音规律有些字(词)意义相同或相近,只是因文(读书音——与其他语素构成合成词)白(口语音——单用,独立成词)不同,而使得读音不同。

(五)引导学生领会词缀变调与发展的规律

在2002年5月以前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某个字不管它是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还是去声(第四声),而一旦重叠作为“ABB”式词语的词缀,用来形容事物的状态时,这个词缀大多变调读作阴平(第一声)。对于这种变调现象,词典中一般标注的也是这些词语变调后的读音。

而2005年5月编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不管是“ABB”式词语还是“AABB”式词语,大多标注的是字(词)本音,只是有的词条在后面注明——在口语中,这些词缀也读作阴平。引导学生从中领会:为更好地推广普通话,在不具有区别词义、词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因字的读音带给人们的障碍。思考:

1.什么是异读词?异读词与多音字(词)有何区别? 2.什么是文白异读?同一个字(词),怎样判定它的读书音和口语音?

二、词形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独立运用得正确、恰当,表达才规范、准确;运用失当、词不达意,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其中,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异形词(包括词和固定短语),即在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指声、韵、调完全相同)、同义(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正确选择和使用异形词,便是确保学生进行规范书面表达的重要因素。在此方面,教师既需以身作则,又需向学生作些必要的讲解与说明,并及时指正学生书面作业(含写话、习作)中使用不当的异形词。

(一)对已有国家试行标准的异形词

为使书面语逐步走向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12月19日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并从2002年3月31日试行。此表规定了普通话书面语中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如:

对已有国家试行标准的异形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便以推荐词形立目并作解释,将非推荐词形加上括号附列于推荐词形之后;在同一大字头下的非推荐词形就不再出条,不在同一大字头下的非推荐词形如果出条,也只注明见推荐词形。如【含糊】(含胡),“含胡”不再出条;又如【嘉宾】(佳宾),【佳宾】虽然出条,但只注为:见〖嘉宾〗。

(二)对国家标准未作规定的异形词

除“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之外,普通话书面语中还有很多国家标准未作规定的异形词。如,淳朴—纯朴,辞藻—词藻,恢弘—恢宏,磨炼—磨练,莫名其妙—莫明其妙,翔实—详实„„

对国家标准未作规定的异形词,《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以推荐词形立目并作注解,注解后加“也作某”。如【辞藻】也作“词藻”;【莫名其妙】也作“莫明其妙”。非推荐词形如果出条,只注同推荐词形,如【词藻】同“辞藻”。

(三)对含有非规范字的异形词

为避免造成书面语使用中的混乱,“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含有非规范字(即国家早已废止的异体字或已简化的繁体字)的异形词,选择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列为附录,明确作为非规范词形予以废除,共44组。如:

仿佛(彷 * 彿)氛围(* 雰围)浩渺(浩 * 淼)家具(* 傢具)撅嘴(* 噘嘴)空蒙(空 * 濛)蒙眬(* 矇眬)迷蒙(迷 * 濛)渺茫(* 淼茫)趟水(* 蹚水)纨绔(纨 * 袴)丫枝(* 桠枝)除异形词外,顺便提及一下近义词的区分与使用问题。小学生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用词不当的毛病是很突出的。这主要是学生词语贫乏,尤其是不善于区分和比较近义词所致。因此,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质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既需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努力增强准确运用词语的意识,又需教学生掌握一些辨别近义词的方法。比如说:①从词义轻重、深浅程度上区分,如“相信——信任”,“希望——盼望——渴望”。②从词义范围大小上区分,如“时代——时期”,“事情——事件——事故”。③从词义具体与概括角度上区分,如“花——花朵”,“书——书籍”。④从词义感情色彩上区分,如“顽强——顽固”,“爱护——保护——庇护”。⑤从词义侧重点上区分,如“挖掘——发掘”,“精密——严密——周密”。⑥从词语搭配习惯上区分,如“改变——改造”,“扶养——抚养——赡养”。⑦从词语语法功能上区分,如“反应——反映”,“吝啬——吝惜”。

三、句法

句法指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与类型。其中,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标点)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语调成为句子。句子由短语或词构成,是具有特定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依据结构成分,句子可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按结构成分又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2种句型(句式);按表达的语气(语调和感情色彩)又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4种句类。掌握句法,懂得句子应当怎样组织,能准确选用与所要表达的语义相一致的词语,并能把它们按一定语序、层次和结构关系组织起来,这是正确运用语言,做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关键。

(一)小学生常出现的句法错误

在结构方面,句子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有:用词不当,致使句子中词语搭配错误。成分残缺(或多余),致使句子结构不完整,句意含糊或冗繁。语序颠倒,致使句子文理不通。句式杂糅,致使句意混乱。出现歧义,致使句意令人费解。层次不清,致使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缺乏密切联系。关联词语应用错误——因缺少关联词语,致使句意不明;因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致使句意不准;因错用或滥用关联词语,致使句子词不达意或生硬啰唆;因关联词语位置不对,致使句子不通,意思不清。其中,如下错误在小学生写话与习作中尤为普遍。

(二)小学各学段句法练习形式与要求

第一学段:学习运用词语(含简单的关联词语)写话;学习把话写完整、通顺、具体;学写几句连贯的话。

第二学段 : 学习修改“用词不当”的病句,练习正确运用词语来表达个人的意思;学习修改“用词重复”“成份残缺(缺少主语或宾语)”“词语搭配不

当”“词序颠倒”的病句,懂得表达时要句子完整、词语搭配恰当、意思不重复;学习修改“主语重复”的语段,练习运用清晰、简练的语段来表达情意;学习修改“意思重复”“分类不当”“不合逻辑”的病句,练习准确地表达句意。第三学段 : 进一步学习修改“主语重复”的段落,练习简练、清楚地表达;学习修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前后矛盾”的病句,练习准确地表达句意;学习修改存在用词不当、词序颠倒、意思重复、词语不搭配、错字别字、行款不正确、标点错误等综合问题的一段话,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掌握句法的基本途径 “读”(包括朗读和默读),不但是帮助学生正确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最便捷、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帮助学生掌握句法常识,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准确表达情意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启发学生以“读”为媒质,把大脑“语音中枢”与“视觉中枢”联系起来,边读边体味,在读中修改,就会极大地提高欣赏、修改的质量与效率。

在引导中、高年级学生自我修改习作时:首先认真默读全篇,依据此次习作要求,对习作主旨、材料、结构进行修正和补充;接着逐句轻声细读,在读中对习作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进行酌定与修改;最后放声朗读全篇,将“口治”与“耳治”相结合,借助“语感”,修改所有拗口、赘余之处,润色语句。经过这样“三读三改”,习作就会趋于完美、出色了。为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句法常识,不断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情意的质量,教师要学会用简易标记法、阶梯形图解法分析句子结构,清楚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了解各种成分、各种句型及其表意作用,努力提高自身辨识句子正误的能力,并自觉地运用各种语法结构来规范地进行口头与书面表达。如: 〔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我 ‖〔丝毫〕〔没有〕 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简易标记法)

四、修辞

小学阶段,让学生于阅读中认识一些常见的修辞方式,初步领悟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这是指导学生正确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的需要。当然,学生也一定会自发地将这些方法、技巧尝试运用于自己的表达与交流之中。为此,教师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认识一些修辞方式,并能比较准确地领会这些修辞方式的表达效果。

上一篇:对于工作方案例文下一篇:夏雨前奏曲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