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2024-07-26

财务管理专业特色(通用6篇)

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篇1

由于人们对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特色认识还不够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特色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均不同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各高等院校在专业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院校单独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并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院校则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只是在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到本专业的特色教育,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认识模糊,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感觉前途迷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应并入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

其一是从同一院校来看,历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故认为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

其二是从三个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就业结构相似,均有进入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具体岗位也有相同的;

其三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会计学或金融学相似课程较多,专业定位有共性,培养的学生规格没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牵强附会。

首先,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分数的高低的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该专业的认

可度,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

尽管财务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略低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但在大多数院校仍然属于较热门的专业,第一自愿录取率在90%以上,录取分数远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难道这些录取分数低的专业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吗?这个结论显然有些荒唐。

其次,从毕业生就业走向来看,仅凭就业机构的相似性就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无特色也是站不住脚的,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吸纳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上述三个专业外,同一单位还要吸纳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

当然,这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的确很相似,大多数是会计核算岗位和金融业务岗位,但如果按照财务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逻辑思路,会计学或金融学也可以取消了,应该合三为一,因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有做金融业务的,金融学毕业生也有做会计实务的。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是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完全能胜任这两个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可能一步迈入,只能从基础的会计实务做起,以后随着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财务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就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该专业毕业生也不可能刚进入企业就当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似的问题,笔者下面主要从各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知识结构,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料。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相似之处

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具体课程及各课程的课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体育课等,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块,是所有本科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三个专业在该模块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

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意识和专业学习基础的教学模块,通过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之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同属经济管理类学科,都需要掌握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因此该模块课程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科学人文素质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设置的课程门类多,包括培养法律意识、营销能力、理财能力、文化素养、文体艺术能力的各类课程数十种,不分专业在全校通开,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选修。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财务管理专业thldl.org.cn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由此可见,三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管理人才;金融学专业侧重于为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它们是构建人才主体知识结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块,在专业教学中

处于核心地位,各专业的教学特色也由此凸现。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呼应,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如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理论、资产评估学等;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主,如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金融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以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知识为主,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从课程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也开设了不少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由于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与各方面发生较复杂的财务关系,还会受到经济、法律、金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给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博,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熟知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经济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效果也是通过一系列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不懂会计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财环境知识,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都离不开金融市场,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金融学知识,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运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

实践性教学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该模块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项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项目。但各项目具体内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选题和文章内容上,应侧重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而在各种类型的实习中,除了实习内容不同外,财务管理的实习方式也有别于其他专业。

模拟实习是模拟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其中涉及的各种专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模拟实习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专业除了会计核算外,还应包括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以会计核算和审计为主;金融学专业则以证券投资操作和银行业务为主。

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比较容易

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可到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金融专业学生一般可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习金融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一些财务机密问题,不可能让实习生参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因此,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能找到会计核算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ERP沙盘仿真实验。这两种方式都与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极为相近,实施得好完全能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财务决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学还能使学生从失败案例中分析失败的根源,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并能从成功案例中学到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逐渐成熟起来。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ERP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

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篇2

关键词:专业特色,学生管理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 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日益全面, 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正视旅游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实, 积极配合教学, 依托专业特色开展学生工作, 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和科学的运用。如何仅仅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这个目标, 勇于探索、大胆改革, 力求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三位一体”的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有计划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立足辽宁, 面向全国,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教学为中心, 以科学研究为保障, 进行服务性教育, 把旅游管理学院建设成省属一流, 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一) 复合型——以素质为目标, 培养创新理念。

21世纪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应具备全球化、数字化、创新化和专业化,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定位, 夯实学科及专业基础, 实现培养目标的有的放矢, 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 应用型——以市场为导向, 打造品牌竞争力。

学院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通过市场调查、毕业生的跟踪分析、国际发展预测以及旅游人才的供需分析, 围绕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位,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为基础, 努力实现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 在行政管理部门及其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大型会议和展览的组织、策划、营销及管理工作, 在现代涉外高星级饭店、国际旅游业及其相关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 在工商流通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运作和服务等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 实践性——以技能为保障, 实现校企合作新途径。

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多年的探索实践, 已经实现了校企的完美结合, 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 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改革课程内容, 并通过辅助性环节完善教学内容, 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

二、全方位服务的学生管理方法

目前, 我国旅游、会展人才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现象, 而且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 从一定意义上讲, 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出现了偏颇, 使得学生对专业及就业产生盲目的、模糊的认识。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新的人才定位、新的社会需求, 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 以服务育人为工作理念, 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正确的指导方向。

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保障。学院倡导“全方位的教育、全过程的管理、全天候的服务, 全身心的投入”的“四全”工作理念,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开放式教育教学为保障, 以强化管理为手段,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 把基础性工作做实、重要性工作做好、探索性工作做新, 努力形成具有旅游系特色和强项的学生工作新品牌、新亮点、新层次。

(二) 以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为切入点, 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学生的思想教育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成为学院学生工作的一大特色。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应该加强和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运用恰当的方法, 把思想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就学生本身而言, 对思想教育产生排斥感, 认为是虚无缥缈的, 无法衡量的, 加之学生现实感的提高, 使思想教育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 找准切入点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优质的服务意识、得体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 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三) 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

学院将专业教育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针对市场需求, 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 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营销。

第一, “大一”时确定专业定位, 使学生学会设计自己。对于刚刚入学, 对专业迷茫不知的学生, 我院从学生入学时便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 营造学业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挂钩的氛围, 加深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 尽早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 培养旅游专业素质和意识。同时, 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积极进取、追求自身完善,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 “大二”、“大三”综合培养, 提高技能, 使学生学会塑造自己。根据社会需求, 我院积极调整课程设置, 开设实践技能课程。学院经常派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和辅导员到星级酒店、会展公司、旅行社及景区景点、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并利用我院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旅游综合实验室、模拟客房及餐厅、酒吧、茶艺室、会展综合实验室等教学设施, 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课外实践指导, 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及择业取向熟练掌握理论及技能, 夯实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 增加就业筹码。

第三, “大四”强化择业观, 把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职业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学生择业、创业、就业指导类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适应能力。遵循应聘技巧, 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推广大学生包装技巧, 使学生学会推销自己。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 调整就业期望值, 引导学生建立稳扎稳打的思想, 利用网络、院报、课堂、讲座、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面试指导及心理调适。

(四)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手段, 以学生社团为依托,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一, 深化教学改革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高等院校对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的调整, 充分利用课堂资源, 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1、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 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 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较高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2、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

把旅游教育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因素为中心, 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 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 并使它们协调发展。

3、根据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 着重培养学生旅游职业综合能力, 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 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助性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

第二, 以社会实践促进理论教育。积极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 依托学生社团,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 为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1、深入持久的组织好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我院本着“指导青年学生成长, 为青年学生服务”的原则, 组织全院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活化到实践当中, 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2、积极为学生拓展专业实践渠道和场所,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节事活动, 为地方经济服务。近几年来, 学生参加了辽宁省导游大赛、沈阳市导游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赛、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大赛、茶艺表演大赛。学生利用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寒暑假做导游、酒店服务等临时性工作, 服务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沈阳冰雪节、沈阳金秋旅游节、中国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制造业博览会、韩国周、糖酒会等活动。充足的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大对实践的指导, 而且通过专业实践也可以使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 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通过较短时间的岗位适应和锻炼, 使许多学生走上了业务管理岗位。

3、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区别与其他教育的重要指标。现代社会的发展, 已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 更加注重知识基础上的研究能力的含量。为此, 我院成立了科研协会。通过学术讲座、专业教师的指导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社会公益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女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论文大赛等活动中成绩显著。

(五) 依托专业优势, 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

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厚基础、重能力”, 专业培养上要做到“通才”和“专才”的有效结合。学院依托专业优势, 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学院将资源“引进来, 走出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主动地位。

“走出去”主要体现在:学院实习工作由专人专项负责, 考察星级酒店和旅行社, 深入了解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 多渠道宣传推销学院毕业生;为突破课内与课外、学期与假期的界限, 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并签订实习协议, 鼓励学生争做“明星服务生”、“明星导游员”, 以便实习单位优先选择我院的优秀实习生就业, 为学院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学院共与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海南、三亚等地在内的20余家五星级酒店, 23家四星级酒店和分布在辽宁省各地的38家旅行社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 根据市场需要, 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培养人才, 用“进口”指导“培养”, 用“培养”促进“出口”, 再用“出口”引导“入口”, 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

“引进来”主要体现在:学院经常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 邀请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担任评委, 使用人单位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达到推荐、宣传和展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学院聘用各大酒店、旅行社的人力资源部和其他部门经理及主管人员担任校外实训指导老师, 并定期邀请到校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讲座等活动, 与用人单位保持了较好关系,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选铺好路、搭好桥。

学院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模式, 实现了“教学、培训、实践、就业”一条龙的培训模式, 这种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创新的就业指导模式, 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 输送的学生成为实习单位争相聘用的焦点, 同时也增强了学院及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形成了行业间的良性循环。

三、硕果累累的人才质量评估

全面科学地反映高校人才的质量, 确定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 既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素质与技能及其在社会上的表现, 又要考虑用人单位、社会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一) 社会的认可度节节攀升。

学校先后获批为“辽宁省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辽宁省旅游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基地”。旅游管理专业于2007年获批辽宁省“省级示范性专业”、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专业所在的旅游管理学院被辽宁省政府授予“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旅游管理学院还是中国旅游教育常务理事单位, 辽宁旅游教育与研究学会会长单位。

(二) 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

就业率是检验学科的重要指标, 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落脚点, 是学校得以正常运转的灵魂。科学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多元的就业渠道, 是旅游管理学院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夏学英.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1.

[2]魏萍, 赵永乐, 李伟玲.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变[J].江苏商论, 2008.6.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创新探析 篇3

关键词 工商管理 特色创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Teaching Features Innovation

SONG Xiaofeng

(Hu'nan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hangde, Hu'nan 415100)

Abstrac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vides suppor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lent and intelligence, this trend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vides a good condition, whi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novation i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Do innovative research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teaching, not only to find a job to provide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the graduates, but als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dustry and commerce management industry. The author combines his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to do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teachi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eatures innovation; teaching

1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创新的目标

所谓的特色创新,其实是指某高校对某专业在名称、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等各方面,研究属于自己高校并具有独特性、适用性以及地方性的特色,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拓展,尝试并开创更加有力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工商管理专业型人才,满足市场的发展对高质量、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创新研究应该是全方位考虑的教学改革活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我们研究的核心,其中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内容以及实习实践等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创新教学的效果最终体现于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上,这需要通过将高校的专业特色核心内容融入到人才的培养方案和高效的实施中来实现,而特色的创新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是实现该目标的基础。因此,为做好工商管理教学的特色创新工作,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效果优劣的关键和根本。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目标应该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几个方面着手,以培养高质量、高能力的创新型实用人才为教学目的。特色的创新包括课程本身特色、教学方式特色以及专业人才的特色等几个方面,而其中又以培养的专业人才特色为重中之重。因此,根据上述教学目标而制定合理有效的创新机制,将课程体系与实习实践和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研究创新高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有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实现高质量的“输出”。

2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综合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可总结出,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在课程的设计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与行业关联性低。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没有做好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的工作,各高校间的课程设计上大同小异,并没有将专业的特色性展现出来,甚至一度有与实际行业脱轨的地方出现;(2)与高校定位关联性低。好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上并没有将其学校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具有独立性和复合型的交叉课程设计的少之又少;(3)教学内容空洞。很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一定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简单重复的现象,完全没有将课程的专业性体现出来;(4)学生学习被动性太强。现有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中,学生基本上全是一味地被动学习,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协调严重地忽视了;(5)课程结构设置得不够合理。现在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以及必修、选修课之间的比例,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等都并不协调,好多学生都是学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足够的实践,毕业工作后很难尽快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3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创新具体方案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创新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研究:(1)与当地行业或市场形势紧密结合。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专门面向某些具体行业管理的课程模块,对学生进行宽口径的教育培养,以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中分工不断细化的现状,从而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战略性教育方针突出体现出来;(2)将各学科间建立有机的交叉学习体系。学科间的互相交叉学习,可以使得学得的知识更加具有系统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以学校的发展方针为基础,将本校的教学资源和优势都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尝试增设一些复合型的课程,从而在将学校办学特色充分突出的同时,还拓展了学生们的业务水平和素养;(3)为适应教学多样化的需要,适当增设一些教学平台。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一些基础课与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教学内容中重复或者雷同的部分,我们可以适当删减,不断对课程的规范性进行完善,从而使得学生们可以更自由地选课学习。而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对主干课程要适当精简并及时更新,时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并根据每项课程的实际特点,在“精”上多做些文章,对知识体系的“精”“深”不断加强;(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兴趣。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自主学习的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自学型的课程还可以有助于开拓学生们的创造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对课程大纲中的必修知识加以巩固,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5)设置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课程。为适应学生们个性化的需求,我们高校在教学中,可以培育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课程,尊重学生们的学习个性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适合各类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使得所有学生物尽其用,将自己的优势与工商管理的专业充分融合,从而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专业型人才的要求;(6)以重点学科为基础,创新补充新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新课程,将行业与产业中出现的新知识、成果以及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以求充分适应行业和领域的新需求; (7)对实践教学力度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构建有行业(或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课外科技、基地建设、毕业设计项目选择等方面均注重突出行业(或地方)特色,找准结合点,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创新研究,笔者认为,我们应始终把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加强特色建设作为基本原则,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本专业的特色内容贯穿于教学的所有环节,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改革与创新,搭建差异化、自主化、实用化、优质化的特色课程学习平台,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能力,还能使得人才的培养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因此,积极有效地做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创新研究工作,对高校为市场经济培养高质量人才,建设鲜明优势的特色专业,提升学校声望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2] 李华晶,郑鹃,贾丽,王秀峰.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习教学研究[J].教育论坛,2012.9.

[3] 程芳.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商业经济,2010.7.

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篇4

1 信管专业情况简介

对于本校的信管专业来说,她是一个新专业,在2004年由原来的图书馆根据发展与教学需要设立的专业。2006年学校进行专业改革与调整后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增设的新型复合型专业。它由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课程体系交叉渗透形成。目前,已招收8届本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计算机系领导和信管教研室教师不断探索,积极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目前信管专业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信管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信息管理和网络信息系统。其中信息管理方向主要包括信息管理、企业数据分析、信息分析与预测、会计、社会经济调查分析、图书情报、ERP、网络营销等内容;网络信息系统方向主要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即程序开发工作。对计算机系的信管专业教师来说比较擅长网络信息系统方向,而信息管理方向中的许多领域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这就要求信管专业的培养人才模式应该保持IT应用、开发的优势,同时要求加强学生的信息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着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信管专业人才培育的目标是培育具备信息管理的理论知识、IT应用技能的信息系统开发专业人才和对信息管理某个专业方向有深入研究的新型信息管理人才。

信息系统开发专业人才是指学生在具备管理学基础、运筹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信息组织与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分析与预测、人工智能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再把重点放在信息系统的开发上。在这些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信息系统开发人才和计算机专业的信息系统开发人才将会有许多显著的区别,比如前者可以有意识地在软件中加入信息分析与预测、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等许多带有信管专业特色的功能模块,从而使开发出来的软件功能强大、综合性更强。

某个专业方向有深入研究的新型信息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具备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原理、软件工程、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编程技术等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的并在某个信息管理方向有较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人才。如在图书情报、统计学、ERP、会计等方向中具备一个或多个方向深入的研究能力的人才。

由于转专业建设时间短,该专业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专业定位不太明确、课程体系紊乱混杂、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人才培养特色不合乎社会的需要、师资力量较弱等。

3 特色培育的思路和方法

3.1 对内不断寻求自身原因

1)深刻剖析本学院信管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学历构成、实践经验等情况,鼓励教师进修相关课程或提升自己的学历[3];鼓励教师参与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生产项目,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鼓励教师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资格认证,如:会计师、调查分析师、企业信息管理师、数据库工程师、系统分析师等,只有教师具备了相关的资格条件和信管专业鲜明的研究方向,他们才能引导学生较早地进入职业化之路;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某个方向的特色培育。

2)重视实践环节。教师在课堂教的再好也是纸上谈兵,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一些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深入到企业中工作来实现[4]。作为计算机系的信管专业学生就要发挥IT技术运用方面的能力,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增大实验课时,熟练掌握专业软件的使用,并能用软件解决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和水平,这样也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在每年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中鼓励学生申报一些信息管理类方向性较强的题目,在完成科研项目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某方向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调整课程设计环节的内容。现在信管专业的课程设计90%是做系统,进行程序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学院重视学生程序开发能力而忽略信息管理能力的现象,因此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增加若干信息管理的课题,如社会经济调查分析、实证分析、企业信息化架构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电子商务、ERP等内容,从而促使信管专业的两个方向互相促进、均衡发展。

4)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学生进入大三之后,让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固定指导2名左右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定期按照某个研究方向指导,这样假以时日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以点带面将会对周围的同学起到好的影响作用,有可能为周围同学奠定一个研究方向。随着学生在某个方向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他们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学生在将来应聘信息管理的某个子方向岗位时,他将有能力同这个子方向的相应专业学生竞争,而不会处于现在的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的窘地。

5)调整本科生培养计划的结构。针对本校信管专业学生的特点,不断研究课程体系,调整某些课程的开课学期,同时对信管专业分方向的工作也应该提前进行。如一些重要的程序开发课程(如网络数据库编程技术、Java程序设计等)可以提前开设,这样可以使学生较早地进行程序设计工作中去,激发他们的程序开发的激情。

6)应该加大对信管专业投资的力度。本学院对信管专业投资的力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许多相关软件绝大多数都是在网上下载的,而不是正版软件,这就或多或少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和学生技能的培训。如用友管理软件、SPSS统计软件、PowerBuilder等软件就属于这种情况。

3.2 对外不断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1)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信管专业学生的大部分实践活动是在校内完成的,这样培育的学生与社会的真正需求相距甚远,这就要求学校积极同企事业单位相互交流,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可以采用“3+1”的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5]。“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后,第 4 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建立有效的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毕业生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学校可以通过毕业生了解到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及信管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变化情况,从而及时调整自己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及时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这就需要本教研室及时对每一届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就业领域方向、薪金情况和当年人才市场对信管专业毕业生需求等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相应的结论,从而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这个工作目前本学院正在着手进行。

3)要加强同兄弟专业和院系的相互交流。本专业的许多课程同本校管理系、经贸系有重叠现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机会却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信管专业的发展。因此建议相关院系领导应发挥桥梁作用,使具有共同课程或特点的不同专业教师定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样才能促使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提高。

4)根据目前社会热点行业,及时增加选修课,从而及时地满足社会上新兴行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如目前社会物流业、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可以在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相应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培养。

4 结语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两个方向应该同时发展,只发展一个方向而忽视另一个方向的思想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的。在坚持两个方向共同发展的前提下还要不断从自身寻求原因,不断解决自身问题;同时要加强同企业交流、协作,及时取得各种外部信息并对培养计划做部分调整,这样才能促使自己的专业特色培育体系的建立。

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划分两个方向:信息管理和网络信息系统。信息管理方向主要任务是在信息管理课程体系中要针对某个或某几个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网络信息系统方向主要是进行信息系统的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工作。针对陕西理工学院的信管专业提出了若干特色培育人才的思路和措施,如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和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等。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导师制度,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孙金凤.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3):33-35.

[2]李雪.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20(6):17-18.

[3]陈秀明,胡贤德,吴炜炜,等.信管特色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1(5):22-24.

[4]孙建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阶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12):27-29.

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篇5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能力就业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954年建校,具有50多年建校历史。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是国家35个“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是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信息产业部联合批准的“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学院现有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本、专科教育等各层次在校学生近万人。根据学院五大专业群发展方向,设有9系1部,开设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等28个专业。培养思想品德优秀、身体健康灵活、心理素质良好、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能够在第一线发挥骨干作用的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

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培养思想品德优秀、身体健康灵活、心理素质良好、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信息的采集、分析、管理;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 主干课程

核心课程:信息采集、数据分析、JAVA模块开发、数据库开发与维护、网络运行与维护、企业数据与维护等。精品课程:java网站开发技术、java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限选课程:信息组织、竞争对手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管理、ERP财务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生产管理。

3 专业能力及特色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根据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通过融合职业岗位标准,培养具有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的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精于信息处理技术操作技能的复合型高技能信息管理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从职业认知学习到教学做一体模块和开放式综合实训模块再到顶岗实习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时时刻刻都与企业紧密合作,每走一步都按照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夯实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综合能力,发展ERP设计及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综合能力。

4 就业方向

①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实施管理和评价;②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程序开发设计;③信息系统集成相关的市场开发、销售、客服工作;④信息咨询公司中的咨询工作;⑤市场调查公司的项目督导、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等工作。

5 实训环境及实训项目

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实训基地场地面积1200m2,实训工位近179个,设备价值750万元。是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该实训基地由网络运行与维护、软件开发部、信息情报采集处理中心、企业信息管理中心、企业远程信息服务中心五部分组成。

5.1 网络运行与维护实训室 该实训室是模拟企业网络的环境建设的,可以完成对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服务器等)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可以完成的实训项目包括:企业网安全分析及网络协议分析、企业网中采用的主要防护技术的分析与实施、企业网中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配置、企业网中的入侵检测及维护、企业网中的网络管理与网络管理系统。

5.2 软件开发部 模拟软件开发企业建设,能够完成基于java技术的web开发、eclipse开发web应用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等实训内容。在这里和北京新青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环天峰内部办公系统,阳光财险自助卡投保系统的设计开发任务。

5.3 信息情报采集处理中心 这是模拟企业情报中心建成的,可以完成:市场调查预测、信息检索、企业信息采集、商业情报分析、竞争环境定制跟踪等等实训项目。

目前已经与北京东方策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汽车市场调研及资料整理工作。

5.4 企业信息管理中心 企业信息管理中心以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为主要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模拟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全面认识和掌握企业各个业务环节中的信息管理流程。

华盛开元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公交运营调度系统中开发技术文档的编写工作。

5.5 企业远程信息服务中心 该中心模拟企业呼叫中心建设,能完成的实训项目有:业务流程应用设计、系统集成、客户数据分析、客户服务热线、信息咨询热线、市场信息调查、电话提醒服务。目前与美兰德市场调查公司合作,已经完成了北京市第四次交通出行状况调查和全国电视网络覆盖率调查。

6 获得的专业等级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

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篇6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工作不仅承担着发展本地区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务的职责,还担负着依法推行民族区域^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的重要责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成为民族地区高fc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培养出既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又可以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特色化路径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定位问题概述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专业之一。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i效仿了一些重点高校的培养机制“宽口径、复合型,,的培养目标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很难具备特定‘域的专业知识,学习内容涉及广泛但不够精深,无法做到“术业有专攻”“复合型的课程”使得教学内容庞杂,交叉重复,专业性不突出,学生学习目标模糊。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没能将地区特色及优势和人才培养有效结合,造成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既缺乏专业特色又无法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需求。

二、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必要性分析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既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又要立足于地区的发展,区域社会的特殊需求应成为专业定位的合理方向。

(一)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与中国的改革实践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模式等诸多问题紧密相连的,而民族地区高&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不仅需要解读和规范上述种种问题,还需要区域特色化分析能力,只有如此,民族地区的公共管理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才能实现特色化路径的突破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学科¥展要立足实际,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在专业特色的建设方面首先应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应突出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特色,树立“民族特色,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办学理念9。

(二)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环境特殊性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要求不仅是加快发展经济文化,更要重视少数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平等地位和权利,维护边疆地区的和谐与稳定。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量的社会事务中夹杂着民族习俗、宗教禁忌的因素,地区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及文化生活都带有强烈的民族、宗教特性。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依法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社会事务管理,调整和规范少数民族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其合法权益。从而,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工作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对民族宗教

知识的扎实掌握;对民族、宗教政策把握的灵活性;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等。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应立足区域发展实际需求,培养出高素质,能够胜任新时期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公共管理人才,能够兼顾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情感和发展经济的需要y。

(三)解决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需要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使得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毕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现状。

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只有突出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特色,树立“民族特色,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办学理念,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公共管理事务的特殊性,调整教学方案,增加民族事务管理内容,将民族特色理论知识与先进的管理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学生服务地方、服务民族的学习动力,凸显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增强地区性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化发展路径

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及其对公共管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少数民族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应该力求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地区高校应从现实出发,致力于培养符合少数民族i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少数民族管理特色的,能够适应复杂的管理环境的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机制,凸显民族特色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民族地区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环境的特殊需求,以适应地区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调整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完善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增设民族特色课程,如民俗学、民族发展史、国内外同源民族关系、边疆地区发展历史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处理民族发展权利与经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设民族特色经济、民&宗教事务管理等专业方向,尝试拓展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地方的特色优势。

(二)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要,强调实践教学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应从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环境的特殊性出发,案例教学应体现地方特色,培养学生处理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的实践能力,正确认识民族矛盾及民族权利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激发学生思考、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观摩社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管理工作现场及少数民族的节曰及宗教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将所学公共管理知识同实际中的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特殊性结合起来。在民族文化节日活动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ii,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将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in素质教育溶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的日常培养当中:,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摆脱传统公共管理专业“纸上谈兵,,的教学弊端,通过实践活动的历练,使得民族地区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拓展师生学习空间各高校应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将各类院校原有的建设成熟,硬件设施、实验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成果丰硕的强势学科整合起来,为公共管理类学生的跨学科、全方面发展提供高层次,多角度的理论和实践平台。邀请^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做专题报告并参与编撰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反映民族地区区情、民族地区公共事业管理规律的案例教i才、着作,让学生在身边发生的例子中学习、总结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工作的实战经验。

同时,为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创造在公共管理、服务部门特别是民族事务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与学拓展实习空间。

上一篇:2009年保险经纪人测试题下一篇:蔬菜产业园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