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024-06-04

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共9篇)

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篇1

答:(1)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爱国主义仍然具有其时代意义和价值。这体现在:第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第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第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第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2)我们知道,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有: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由此看来,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继承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因此内涵更加丰富。作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大学生首先应该明确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合。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的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具体的说,我们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知我中华,培育爱国情操。爱我中华,必先知我中华。爱国志士秋瑾说: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之心也。学习历史,知我中华,是升华爱国情感的基础。要学习中华民族建设祖国家园、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对民族分离、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更要学习和了解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学习历史,就会为祖国的今天而骄傲,为祖国的明天而奋进。今天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明天的中国必将更加美好。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国力强盛。跨进2l世纪的中国正如醒狮雄起,巨龙腾飞,生机勃勃。只要我们同心同德、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必将在本世纪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知我中华,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全面地、辩证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既要从了解祖国的锦绣河山中激发热爱之情,也要从认识我国自然条件的一些不足之处增强忧患意识;既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又要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而伤痛,从而转化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第二,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一定要认清历史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把自己的学习活动与祖国的建设大业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学习目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我们大学生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刻苦学习,锤炼自己,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行。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国和时代的需要和呼唤,要科学地确立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做祖国现代化需要的人才。首先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立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要敢于向已有的科学成果挑战,敢于向未知的新领域进军,勇敢地去实践,去探讨。因为,大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开拓和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科学的兴衰。其次要具有健全的心理人格。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对国家、对人民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人生,积极奋发,不消极颓废,不得过且过;对学习,对工作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勤奋刻苦,有创新精神,有自信心;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对他人情操高洁,易于合作,有团队精神。最后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只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才能从事紧张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攀登事业的高峰。健康的体魄在人才成长与成功的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每一个立志成才者,对这一因素决不可忽视。不仅要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还要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篇2

所谓核心价值观, 是基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度认知, 是从中国发展实际出发, 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一种理念范畴, 是一种认知观点, 受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通常会决定做什么事情, 采取什么行为, 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处理所遇到的事物。任何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 而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受价值观的影响。

二、从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地位来看弘扬背景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 弘扬核心价值观, 这是从青少年成长、教育实际特点出发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正确、全面的价值导向, 更是一种有深刻影响和导向的价值思维,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和教育和形成的价值观念对其终生成长、进步都有着重要作用。正如“种瓜得瓜”的瓜豆理论一样, 大学生教育会在很短时间内就将自身所学理论转化为具体行为。正是价值观的行为导向作用, 让我们必须得重视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1]。

弘扬核心价值观, 也是从当前大学生成长所面临的环境出发的。“近朱者赤”理论和“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周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环境给人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人的行为往往是受主客观作用共同影响的。对大学生培养而言, 更是如此, 大学生由于自身年龄和思维发育并不成熟, 因此很容易受到其他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当前社会文化交流融合不断深化, 各种各样健康与不健康的文化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如何在价值观错综复杂的背景下, 去繁从简, 让学生健康成长, 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清晰准确地告知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必须遵守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符合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准确弘扬,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规范, 能让学生对自身所处环境和不同价值观念有准确辨析, 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与价值观培养。

弘扬核心价值观, 更是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 决定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更是继承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 决定了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然而,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物资逐渐侵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盛行, 同时学生散漫、守旧、懒惰等意志精神更是屡见不鲜, 在很多学生看来, 爱国与自己无关, 而创新改革与自身关系更小。而有关这一系列理论的教学与传播对学生来说, 也无关紧要。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发展, 那么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导向必然忽略国家的概念, 忽略时代创新的存在价值, 这将让整个社会发展出现致命性的打击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状况与思维理念, 决定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进度。而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与创新更是对民族未来和国家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思维理念[2]。

三、爱国是根本、创新是要求——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必要性

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创新为基本的时代精神都是当前学生成长、 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理念精神。如果学生未能形成爱国精神, 那么他就很难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建设中。只有学生具备了爱国精神, 他才会知道自己首先是中国人, 国家社会发展依靠谁等, 这也是学生结合具体实际, 进行正确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与能力, 学生才有可能适应竞争激励的社会环境。具体而言, 之所以要培养学生具备两种精神, 这是因为:一方面,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内核与典范, 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一直以来, 我们都十分重视开展爱国教育, 通过向学生讲述优秀的爱国故事, 结合言传身教, 很多学生都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要求和精神内涵, 学生也清楚地了解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价值与意义。而爱国主义的前提就是爱社会主义, 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利益, 放弃了自己在海外的优异生活。因为在科学家的心里, 祖国母亲高于一切, 祖国才是自己情感的归宿。爱国主义的积极影响, 让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都得到了有效体现。 正是因为爱国主义是根本, 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必须充分重视开展爱国主义。而只有学生养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才能说明整个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是成功的, 才能说明教学是有成效的。另一方面, 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决定当前人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学生是否符合发展要求, 学生的理念是否能与发展进度相匹配, 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核。在纷繁复杂的时代, 日新月异, 与时俱进, 可以说是整个时代最重要的特点, 在这一背景下, 如何才能将学生培养与时代发展相同步, 实际上就需要有针对, 有重点的开展教学培养。时代发展的特殊背景, 让我们必须将发展创新赋予整个教学活动, 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时代精神。以往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往往发现, 学生缺乏关注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使命感和敏感性, 学生这一精神的匮乏, 实际上就决定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有限的, 而学生的发展前景则较为黯淡。因此, 要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时代精神, 通过价值观念的引导, 达到教学目的。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开展学生培养的必然要求。

四、弘扬核心价值观——学生爱国精神、时代精神形成的作用与价值

(一) 学生爱国精神缺失, 时代精神不足需要有体系化的价值观念教学与传播

正如很多人所说, 当今“90后”大学生多是享乐的一代, 只知道享受, 不懂得观察社会, 更不知道怎么去关心社会问题。事实上, 在某些方面, 一部分学生确实存在这一现象, 但随着社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如今各国文化、意识形态交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惯例。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等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手段被广泛传播于我国, 由于外国文化较强的包装性, 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截然相反的特点, 因此, 其一经传播, 就很容易使得学生认为外来文化优于国内文化, 久而久之, “哈韩”、“哈日”、“亲英美论”就成为很多学生的观点。在这些学生眼里, 一切外国文化都是好的, 我们的文化都是不好的。这就使得我们开展民族观念与国家概念传播教学受到极大影响。

进入当前时代,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 每一天都是一种变化, 学生成长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 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多。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智慧城市, 都让青年人感受到了机遇与挑战所带来的压力。学就有可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赶上时代变化;而不学, 就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而这正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表现。然而在这一背景下, 很多学生并不能充分认识到时代精神的作用与价值, 一些学生认为新事物接受和学习太难, 缺乏动脑精神, 这就让学生很难适应时代发展与创新的要求。正是学生爱国精神缺失, 时代精神不足, 需要有体系化的价值观念进行教学与传播[3]。

(二) 弘扬核心价值观能为学生爱国精神培养提供重要途径与渠道

实际上, 无论是老师, 还是学生, 都充分认识到了爱国主义培养的作用与价值, 也认识到了目前多数学生在这一精神理念上的缺失与不足, 但问题在于目前教学过程中, 一直未能寻找到一种体系化的价值观念作为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只是凭借故事教学, 其教学理论深度又不够, 而如果只是单一的空洞理念也会让学生感觉枯燥, 以往的爱国主义教学由于缺少体系化的理论指导, 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核心价值观中倡导从公民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爱国精神培养, 不仅涵盖了学生的思维体系, 更是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爱国精神的内容与实质。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能够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正确精神理念。

(三) 弘扬核心价值观能帮助学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时代精神

当前时代发展需要创新, 只有创新, 才有未来。而想要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就必须结合相关理念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时代精神。通过学生合理创造、完善发展, 从而实现自身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最精准认知。以往价值观教育, 更多关注的是某些具体的内容, 忽略了培养学生对整体宏观大局的理解和认知。学生所处的时代, 决定了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对待社会发展。将核心价值观弘扬与学生成长紧密结合, 不仅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更是从学生成长融入时代发展的环境大熔炉。

五、结语

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直观有效反映。是整个社会文化思想的核心、精华,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活动中, 不仅是从学生成长实际出发, 更是针对学生全面思想价值观念培养所提出的价值理念。利用价值观内容, 培养学生对爱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认知和了解, 实质上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的教学活动。如果在培养大学生时, 仅仅依靠只言片语, 很难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对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体系化的认同。因此, 这就需要一个成熟的、符合实际、有生命力的价值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周洪韬.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J].求实, 2013, (11) :36-39.

[2]申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意义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26) :29-32.

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篇3

收稿日期:20130921

作者简介:施业家(1970—),男,湖北省大悟县人,江汉大学期刊社副编审,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宪法学和检察制度研究;

吴忠良(1962—),男,湖北省阳新县人,恩施自治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民检察院2012年度重点项目“检察机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研究”(HJ2012A01)摘要: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际上是综合了法治的内在精神本质、法治的价值追求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的规范性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既涵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法治的一些基本内在价值与规范要件。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实施的监督者,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者,是社会主义法治改革的推动者,检察机关主要通过履行犯罪追诉职能、对刑事侦查和审判的监督、进行职务犯罪侦查活动、行使司法解释权以及行使立法建议权推动法治改革进程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律监督

中图分类号:DF83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4.022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7卷第4期施业家等:论检察机关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法治方略以来,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认识逐步深入和完善。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际上是综合了法治的内在精神本质、法治的价值追求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的规范性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既涵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所要求的“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项基本原则之外,还应该体现法治的一些基本的内在价值与规范要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1\]。

一、检察机关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力量

胡锦涛同志曾在讲话中指出,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党的十七大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锦涛还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对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基础性作用,必须把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基本实践,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司法公正、全民守法进程。各级党委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带头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依法办事,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要加强对全体人民的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特别是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加快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制环境\[2\]。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关键是权力的监督制约。检察权的运用就是对国家其他公权力的监督制约过程。检察权的运用具有主动性、普遍性、深刻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检察权的运行是常态社会条件下最深刻地影响公民权利的国家权力运作程序。在现代人权保障理念的影响下,个人不再是国家权力可以任意处置的对象,不再是国家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主体。因此,为了保护这个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或少受国家公权力的无理侵犯,检察机关这种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功能决定了检察机关是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的重要力量。检察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检察权,其主要行使以下权力: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对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予起诉,对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审判活动实行监督;对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改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等等。由此,检察权就有这些具体功能:防止权力异化的功能;保障司法公正的功能;维护法制统一的功能。检察权这些功能的实现有力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二、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政治架构体系的重要环节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权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受其监督对其负责。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从总体来看,我国检察机关是与“一府”(人民政府)并列的“两院”之一,是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民检察院在法律地位上是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平行的政治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权力结构中,检察权是一项独立的国家权力,既不隶属于行政权,也不隶属于审判权;检察权与行政权、审判权处于同一系列之中,并对行政机关的执行行为和审判机关的司法行为的合法性依法负有监督的职责\[3\]。通过参与国家的政治体制运行,保障各项政治活动合法、公正、高效,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享有充分的职权,承担重要的职能,对于整个国家的法治的顺利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二)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实施的法律监督者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政治权力机关,其行使的检察权实际上是一种法律监督权。对于检察权的性质,法学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检察权是一种行政权力\[4\],他们认为从组织机构体制、行使权力的法律性质以及权力行使主体不具备中立等方面看,检察权是一种行政权;另一种观点认为,检察权是具有司法性质的权力,检察官与法官一道承担重要司法功能,作为“法律守护人”的检察官和“以遵从法律为天职”的法官具有相似的使命和目标,履行职能的方式以及检察官地位独立性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认为检察权是一种司法权\[5\];此外,有人主张检察权兼具司法、行政双重性质的权力。我们认为,检察权从根本上是一种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行使在国家公诉、审判监督、对公职人员公务活动廉洁性进行监督等多种权力,这些权力具有共同的属性,即监督法律的执行,监督法律的公正、公平运用,即法律监督权。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法律监督是检察权的本质特点,司法属性和行政属性都只是检察权的兼有特征和局部特征,任何对检察权性质的全面把握,都必须立足于法律监督,兼顾其司法性和行政性\[6\]。检察院作为国家机构中具有法律监督和法律执行的“看守人”,具有对于各种违法行政、司法行为履行法律监督的重要职责,代表国家对于违反法律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进行国家追诉,对于利益受到非法侵犯的各类弱势群体给以公益性起诉以及对于国家公职人员的公务廉洁性进行监督。检察院没有专门的行政执法与司法裁判功能,其所享有的采取行政、司法措施的权力来自于法律的授权,最终目的是履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权,以保障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公正高效运行。

(三)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宣传者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国家各项法律、政策措施的坚定的执行者,检察机关通过法律赋予的独立于行政执法与司法裁判之外的法律监督权力,可以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项活动中享有广泛的法律监督权力,这些权力伴随着法律的执行与司法裁判的全过程,是全方位、多角度和立体的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不是被动的依照法律履行法律的消极监督权力,而是充分与各项社会活动以及人民群众的各项管理国家的权力行使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检察院可以依照法律,主动调查各类执法、司法活动中有可能违背法律规定、触犯法律基本精神的各类行为,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检察监督权;二是人民检察院的各项职能活动与公民行使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息息相关,人民检察院是保障人民群众各项基本权利的正常行使,而不是与人民群众的行使权力活动隔离;三是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的法律职权,本身是对于相关当事人的法律教育与法制宣传,同时通过人民检察院办理各类案件,从而对于国家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间接地向不特定的多数群众宣示法律的基本精神,重申法律的各项禁止性或者否定性条款,以及预示着对于相关社会行为将会给公民带来的法律后果或者法律制裁。各级检察机关本身即是法律监督机关,通过检察机关的日常活动,可以更好地结合法治实践,对于全体公民进行普遍、细致、深入的法治宣传和教育,从而为社会主义法治舆论环境产生积极和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检察机关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的“守护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者,而且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力量。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广泛地参与国家的政权运行,与执法、司法机关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可以感受到整个社会法制建设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执行情况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第一手反馈情况,特别是通过人民群众向人民检察院的各种申诉和呼声,可以准确把握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检察机关将法律监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法律运行中的问题,可以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法律解释与法律修订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自己职责范围内相关法律运行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国家的法定程序,推动整个法治建设的改革和进步。

三、检察机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主要方式

(一)通过履行犯罪追诉职能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检察机关作为行使国家法律监督权的重要机关,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国家追诉职能。检察机关必须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要依法履行好指控犯罪职责,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要依法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犯罪活动;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侵害学前儿童和师生安全的犯罪活动,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要积极参与正在开展的严打整治行动,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影响政权稳固和社会治安的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犯罪、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国家公诉职能是维护整个社会主义法制正常运行和人民群众民主、自由权利的重要保障,不仅要打击危害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各类危害社会主义和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同时要随时处理人民内部各类触犯刑法的严重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将公诉职能作为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强化职能,推进内部体制机制建设,保障公诉行为的公正高效行使。检察机关担负着指控犯罪与诉讼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死刑执行监督)的职能,既处在同犯罪直接较量的第一线,又处于诉讼监督的第一线;既是侦查程序的审查把关者,又是审判程序的启动者和诉讼程序的纠错匡正者,对于打击犯罪,保障人权,保证法律在诉讼中得到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都具有重要意义\[7\]。因此,检察机关为更好地行使公诉职能,应该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 贯彻中央提出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正视敌对势力与人民内部矛盾的区别。对于各类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对于人民内部矛盾要充分体现刑罚的宽恤精神,尽量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营造社会和谐秩序。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实施的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等犯罪行为,维护国家安全,依法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三股势力”的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严厉打击杀人、抢劫、绑架、强奸、黑社会犯罪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和黄赌毒等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上下级领导关系体制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通过对重要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案件的指导,健全重大案件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挂牌督办等工作制度,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8\]。

2. 推进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综合配套改革。检察官行使国家追诉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维护法治权威与尊严,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监督行为,这种监督的目的是通过对于犯罪的准确追诉与对于无罪者免受国家权力侵犯来实现的。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囿于对于宪法规定的检察机关上级领导下级制度的片面理解,造成了检察官基于对于法律的忠诚,独立行使检察权变成了履行检察院系统行政命令的工具性行为,造成了国家追诉权受到了各方面的制约,影响了检察权的公正与权威。有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检察制度的成功经验,实行主诉检察官制度\[9\]。而实行主诉检察官制度改革,可改变过去的公诉权由检察机关按照行政科层制由上级分配给下级行使的弊端。由公诉部门的主要检察官担任主诉检察官,同时配以适量的辅助官员,使主诉检察官成为相对独立的检控官署,保证检察官依照法律独立行使检察权。主诉检察官制度实施,可以使检察官站在超脱的立场上,完全依照法律和正义精神独立行使国家追诉权和监督权,可以有效避免检察长决定一切而又不对具体的国家追诉行为负责的弊端,从而凸显检察权的权威性。为此,对于公诉人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追诉权的独立行使,赋予主诉检察官对一般起诉业务问题(如提起公诉)的决定权和重大业务事项的建议权;二是检察机关内部管理扁平化,即在检察长和检察官之间不再设置过多的行政中间机构,检察官有权独立作出决定,检察权行使唯一的依据就是法律,检察官接受检察长监督和社会监督;三是检察官的任命,采取更加严格的选拔方式,并且实现检察官的巡回检察制度,在最高检察院与地方检察院之间设立巡回检察庭,代替目前检察院过于地方化和行政分割的管理体制。

(二)通过对侦查和审判的监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重要体现,就是通过对于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司法活动实施监督,确保任何人非依照法律不受逮捕和其他强制措施侵害,不受不公正审判的刑事后果,公民合法财产不受非法侵犯,以充分保护公民基本的人权。

1. 严格审查公安机关侦查行为。检察机关根据《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享有对于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活动的司法监督职责,但是如何将检察机关的刑事侦查监督权落到实处,保证社会主义刑事司法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是当前刑事司法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些领域检察监督权没有得到充分的贯彻。在西方法治完善的国家,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检察官享有对于侦查行为的指导、监督的重要职权,警察的司法行为受到检察官的领导和指挥,确保刑事司法活动的公正性。为此,当前的刑事侦查监督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检察官与刑事司法警察的职务协调机制。由于目前检察院与公安机关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检察官无权对于公安机关的司法警员实施直接的指挥与监督,应该尝试建立检察官与司法警察之间直接联系的侦查监督体制。根据大陆法系经验,检察官在侦查过程中不仅享有警察的全部权力,而且还享有警察所没有的特殊权力,如强制证人到场作证、延长拘捕期限、紧急情况下授权警察进行强制侦查、指挥警察进行必要的侦查和补充侦查等。此外,警察在着手侦查时特别是发现重大犯罪嫌疑人或者已经拘捕犯罪嫌疑人时,必须及时向检察官报告,然后根据检察官的指示继续侦查。警察侦查终结的案件,原则上必须移送检察官处理,警察个人无权直接作出处理\[7\]。通过刑事司法改革,扩大检察官的职权,建立运转顺畅,权力透明与执法公正的刑事侦查机制。

二是检察官享有对于司法警察业务活动的奖惩的建议权,并在一定阶段将刑事司法警察从警察系统独立,受检察院与公安机关双重领导。由于当前从事刑事司法的警政人员受到公安系统化管理,难以做到专业化管理,许多基层司法警察人员均是临时抽调,难以确保刑事侦查警察职业化建设。应该进一步加强刑事司法警察体制的改革,在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将从事刑事司法的警察独立出来单独管理,并接受检察官的双重领导,在检察官的统一监督和协调下,完成刑事司法活动的重要任务。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改革,可以避免当前刑事司法警察力量运用的无序和浪费。

2. 严格执行审判监督规定。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有权对于人民法院的司法裁判行为行使监督权,以促进司法审判活动的公平公正。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主要集中在刑事审判活动中,对于民事、行政等诉讼活动的检察监督相对薄弱,还有许多制度性问题有待解决。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中,需要加强检察机关对于审判活动全方位的监督,充分发挥检察监督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首先是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民事、行政以及刑事审判监督的地位和角色。检察机关不是司法裁判者,只是代表国家,从中立立场对于诉讼过程的程序正当性和是否违反法律进行监督。因此,检察机关始终是法律监督者,是人民权益的维护者,是国家利益的最直接代表者,通过诉讼程序履行法律监督的使命。其次,检察机关应该通过行使监督职权,将诉讼活动的程序公正性与诉讼实质结果的公平性结合起来,不偏废于某一方面。再次,检察机关应当兼顾司法监督与权益保障双重任务,检察机关参与各种审判监督活动,最终目的是维护人民各项合法权益,比如在民事诉讼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根据法院的邀请,或者根据有关社会组织、团体的请求,积极参与民事诉讼。在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应当利用其公权力的法律资源,保护诉讼者的弱势群体,确保诉讼当事人双方诉讼地位的实质性平衡”\[8\]。最后,检察机关行使审判监督的活动,实际上是参与社会对于法律的重新评价和认识,是接受社会对于法律普遍价值和规范选择的一个互动过程,因此,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的决定,应该更多的吸收社会公众和媒体对于诉讼案件的意见和建议,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由公共舆论中形成的公共意见“所具有的影响,当然是一种可以起举足轻重作用的经验变量”\[9\]。因此,检察机关应该将公众舆论中形成的代表性的舆论以法律监督的程序行使进入诉讼过程,从而充分体现法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三)直接侦查职务犯罪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根据我国《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以下四类案件享有立案侦查的权力:一是贪污贿赂案件;二是渎职犯罪案件;三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案件;四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需要由人民检察院侦查,经省级人民检察院决定的案件。从检察院的自行侦查案件的性质来说,主要是与公务员执行职务有关的犯罪活动,即通常所说的贪污、贿赂和渎职等类型案件。通过加强检察院行使的职务犯罪案件侦查权和起诉权,可以实现对国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情况的刚性监督,从而保障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权能够得到实质性的体现和支撑\[10\]。通过加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的机制和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社会监督力量,可以对于一切违反法律规定的各类公职腐败犯罪进行严厉打击,有效维护国家机关干部的公务活动的公正性和廉洁性,清除少数利用人民赋予的国家权力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各类腐败行为,为社会主义法治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和公正性,体现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通过司法解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检察机关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享有除法律规定的监督职权外,最高人民检察院还可以行使法律监督权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针对有关法律的具体适用问题进行解释的法律解释权。依法对适用法律问题作出司法解释,是法律赋予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神圣职责,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全国各级检察院正确掌握立法原意,规范检察工作,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11\]。检察机关通过单独行使司法解释权,也可以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其他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制定关于适用相关法律的规范性文件来行使司法解释权。检察机关的司法解释,可以有效解决在行使广泛的法律监督权的过程中,确保监督措施、监督机制和监督程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可以提高法律监督的法治化和规范化水平,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将法律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出全国统一的适用规定,以确保法治在全国的统一和普遍执行,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立法具有的滞后性、抽象性和法律本身的矛盾,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行提供统一性、规范性的保障。

(五)通过推动法治改革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作为法治原则和法律精神的监护人,负有对于维护整个法治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所有职权都具有法律监督的性质\[12\]。作为检察机关本身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法律执行上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和引导公众舆论和人民群众对于法律规范本身的改革需要,将人民群众的法治诉求与法律本身的真正精神,通过向立法机关提出法律制定和修改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法治本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比如,对于山西等部分地区出现的强迫少数公民进行奴役性劳动的违法行为,建议修改我国刑法,对于此类违法犯罪活动加以严厉打击,以维护我国公民的基本人权,更好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检察机关在广泛的法律监督中,可以更多地与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公民和法人等不同的法律主体进行接触,可以广泛地汇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于法律修改、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公共领域的信号传导机制,检察机关可以更好地听取民意和民声,充当法律运行过程中的舆论传送带,将合理的人民舆论向国家的立法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传递,从而可以进一步推动法律在社会中的法治化和合理化运行,实现从应然之正义向实然之正义的法治精神的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稳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建制化的法律支持。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每日电讯20121116(1).

\[2\]胡锦涛.推进依法行政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EB/OL\].(20110330)\[20140210\].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4270221.html.

\[3\]谢鹏程.论检察权的性质\[J\].法学,2000(2):1417.

\[4\]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以公诉权为核心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2(2):319.

\[5\]龙宗智.论检察权的性质与检察机关的改革\[J\].法学,1999(10):27.

\[6\]朱孝清.充分发挥公诉职能作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J\].人民检察,2010(14):614.

\[7\]张平,张明友.侦查监督权能配置之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10):5359.

\[8\]汤维建.我国民事检察监督模式的定位及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1):6674.

\[9\]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59.

\[10\]陈卫东.论法治理念下的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J\].人民检察,2005(13):1619.

\[11\]陈国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权应当保留\[J\].中国律师,2000(7):1012.

\[12\]王磊.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适当分离机制下的职务犯罪侦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395.

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篇4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经济十班

曹璐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时代飞速发展,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因此,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爱国之情。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钱学森是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又是心系祖**亲的赤子。新中国成立后,他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历尽千难万险,回归祖国的怀抱,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此外在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千年的历史证明,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希望所在、力量所在。因此,作为大学生,在与其他民族同胞接触交往的日常生活中,尊重民族兄弟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面对藏独分子,我们要同他们做斗争,像金晶一样,坚决维护火炬,不让藏独分子的活动得逞。面对台独,我们要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努力学习和掌握党和政府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法律,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当国家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我们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首先我们

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自觉服从国家的利益。其次,我们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最后,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邓小平曾经告诉我们,不要忘记每个人除了人格之外还有国格。我们要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还记得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正是因为这样的一腔爱国热情,我们才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同时身体力行,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努力报效祖国。

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篇5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全体公民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客观需要,是塑造与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

爱国是对一个公民最基本、最低层次的要求,是一种最朴素的感情。首先表现为公民用个人的实际行动来维护自己国家的声誉和尊严、树立自己国家的形象。如果有人只想自己,不想国家和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对他的所谓爱国行动就要打上个问号。因为爱国不仅要有主观愿望,还应有客观效果。

可以说,一个人要想把朴素的爱国热情变成崇高的爱国品质,必须与一定的公民道德和公民意识结合起来。在爱国旗号下为所欲为的行为,不能称之为爱国的行为,因为理由正当、目的正确,不能证明手段正确。

有人提出应确立“冷静的爱国主义”。但我认为这与冷静、冲动没有关系。因为冲动、激动不代表能干违法乱纪的事,能为所欲为。对反社会、反人类的言论和行为表现出愤慨,这是自然和理性的,关键是看其表达的方式和手段是否正当。

另外,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曾明确提出,反对“狭隘的爱国主义”。我认为,这个观点在今天依然有指导意义。所谓爱国,不仅表现为爱自己的国家,还应表现为爱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

我认为,在看待其他国家的时候,还是应该区分政府与民众,区分政治、经济与文化。不能因为一个国家政府的政策错误,就反对这个国家的人民,也不能因为与一国的政治发生了摩擦,就否定两国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其实,爱国主义也具有时代特征,比如在反帝、反殖的过程中抵制外货。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尚未到来,商品流通是帝国主义打开别国大门的手段之一,因此,抵制外货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开放,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频繁,国家经济相互依赖,在这种情况下,抵制外货必定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更何况,很难说清,一国的商品在恶化两国关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综上所述,以下两类行为可以归结为不可取的爱国行为:一类是只想自己,不考虑国家形象和威望的行为;一类是表达自己感情的手段和方法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在爱国主义旗号下的过激行为与爱国主义无关。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做坚定的爱国者。

第一,知我中华,培育爱国情操。爱我中华,必先知我中华。爱国志士秋瑾说: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之心也。学习历史,知我中华,是升华爱国情感的基础。要学习中华民族建设祖国家园、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对民族分离、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更要学习和了解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学习历史,就会为祖国的今天而骄傲,为祖国的明天而奋

进。今天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明天的中国必将更加美好。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国力强盛。跨进2l世纪的中国正如醒狮雄起,巨龙腾飞,生机勃勃。只要我们同心同德、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必将在本世纪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知我中华,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全面地、辩证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既要从了解祖国的锦绣河山中激发热爱之情,也要从认识我国自然条件的一些不足之处增强忧患意识;既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又要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而伤痛,从而转化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第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当代青年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刻苦学习,锤炼自己,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行。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国和时代的需要和呼唤,要科学地确立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做祖国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青年要把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具体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同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遵纪守法,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

二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立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要敢于向已有的科学成果挑战,敢于向未知的新领域进军,勇敢地去实践,去探讨。因为,当代青年是否具有强烈的开拓和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科学的兴衰。

小学生弘扬爱国精神演讲稿 篇6

大家好!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拥有一颗爱国心。

在当今,热点就是日本抢夺钓鱼岛的事情。当我听了这个事情以后,心中的怒火不由自主地冒出来。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其它国家是不可侵犯的!而一个小小的日本,竟然无理取闹,推翻历史,公然侵占中国的领土,我很生气,我们要用行动来扞卫我们国家的领土。假如所有中国人全部行动起来,不去购买日本的东西,他们的经济就会面临危机,半年就会经济崩溃,甚至国家分崩离析!但是日本为什么一直这么嚣张,就是因为有广大的中国市场和无知愚昧的中国人给他做后盾!

想想建国初期,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站起来了,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团结一致,勇往直前,把许多国家打得落花流水。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他们这些英雄都是为了亲爱的祖国,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

少数民族文学中爱国精神的弘扬 篇7

蒙古族文学中爱国主义优秀文化的最初基调是讴歌新生活, 赞颂伟大的党

不管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 爱国主义精神都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主题。新疆解放之初, 蒙古族作家们发表了符合当时党的文艺方针、人民心声的以叙事诗为主的诗歌以及民间祝词、赞词、谚语、格言、歌词等作品, 主要是表达对各族人民带来自由、幸福生活的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歌颂伟大胜利, 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赞美富饶美丽的祖国山河;讴歌社会主义社会;歌唱家乡的新变化;描绘草原新生活和蒙古族人民新的精神面貌;号召人民珍惜新时代建设新家园;揭露牧主剥削人民的罪行;怒斥旧社会黑暗本质等内容的作品。

浩·巴岱怀着对祖国诚挚的爱写出的文字, 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他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随处可见, 他在小说《昵美尔山风云》中描写老爷根登巴音的二子乔龙拒绝父亲最后的嘱托时, 就说过这样的话:“您不是再三表示过, 要服从共产党的领导, 走社会主义道路吗?咱们可不能忘记, 是穷人的血汗把我们养大的。”这样的话, 是年轻一辈对老一辈权威的挑战, 也是对他们顽固与腐朽彻底的反抗, 同时, 也是借乔龙之口, 表达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热爱, 更是代表一种新的年轻的思想发出的声音, 他们对国家和社会都有一份自己的理解, 相信的是看得见的东西, 而不是走向末路的谎言。还有小说中莫尔根在包勒德和齐布嘎婚礼上说的一段:“旧社会, 我们草原虽强大, 穷人却连搭蒙古包的地方都没有一块, 连肚子也填不饱, 要背井离乡到处流浪, 如今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 穷人才当了草原的家……”新与旧的对比, 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来自普通民众的说法, 更为真实地表达出牧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他们犹如新生的婴儿, 需要国家的关注与疼爱, 对国家也有着热切的盼望和美好的幻想, 他们相信在强有力的政权体制下, 他们的未来一定充满希望, 这种孩子般的依赖, 使他们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了深沉的爱恋。在《“傻瓜”贡且》的故事里, 也有相似的情感表达, 小说中, 小伙子贡且运用智慧和力量, 不畏艰险与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 而这种勇气的来源, 是对人民和国家的热爱, 他想让牧民们远离苦难的折磨, 想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和富饶。

在诗歌中, 浩·巴岱的这种爱表达得更为强烈, 《在喜庆的日子里》说:“论起过去与现在, 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 过去的社会多黑暗, 现在的生活多幸福。”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家乡的变化, 富饶的生活, 对现在的满足, 强烈的反差使作者对祖国的感谢溢于言表, 在《开都河颂》中, 作者也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爱恋和不舍, 他这样写道:“即使走遍天涯海角, 怎能把故乡的河水忘记!即使经历千秋万代, 怎能把自己的故土遗弃!”对故土的爱已经到了刻骨铭心的地步, 对伟大祖国的爱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种感情在《迎接牛年》中就更明显了, “人民安居乐业, 前途光明远大, 国家繁荣富强, 气象万千更胜一年”, 是对祖国母亲更为诚挚的祝福。

在新疆大量优秀的各民族的文学作品中, 普遍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它们的这种想象和情感在新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否定了旧文化价值规范, 同时, 也为新文化的价值规范体系增添了新的思想、新的情感形式以及更加丰富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新疆文学的小说创作中, 对新时期的英雄人物的塑造, 诗歌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讴歌, 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使文化大系统更为多姿多彩, 更加充实、丰富。

英雄精神是蒙古族文学的基本精神, 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基本的体现

这与北方游牧民族中普遍流行的英雄崇拜有直接关系。不论是蒙古人原始信奉的萨满教中的保护神, 还是歌颂英雄的蒙古民间文学, 以及蒙古人民对成吉思汗的顶礼膜拜, 都不难发现英雄崇拜的盛行, 更不难发现英雄精神的影响之大。

研究蒙古族文学, 英雄史诗是不容忽视的, 不管是长篇还是中篇英雄史诗, 都刻画了一些虽名字不同但却有着相同历史责任与使命的英雄, 他们的责任与使命就是用自己的英勇顽强同敌人战斗来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乡与亲人。

当时社会以个人主义为文化价值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价值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对个人的能力和勇猛有一种强调的意味。而在蒙古族的英雄史诗中, 刻画了不少这样的英雄, 体现着当时的文化价值。作为一名英雄人物, 是个有地位的人, 要能通过竞技的测验, 这是对其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英雄的基本评判标准, 也是普通男子成婚的必修课———考婚 (各种技能竞赛) 。这或许是遗存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成人仪式。在上述考验的基础上, 英雄们还要独自承担起保卫国土亲人的重任, 借助于各方面的力量独自同敌人作战, 最后取得胜利。

在新时期的蒙古族文学中, 英雄“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化的, 而是时代的、社会的新英雄”, 英雄“从神坛走向民间、大众, 成为百姓中的一员”。长篇历史小说《奔腾的开都河》是继《命运》后浩·巴岱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用反革命武装镇压革命力量, 欺骗和拉拢民族上层人物, 企图分裂革命队伍的反动本质。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热情地歌颂了土尔扈特蒙古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作者在作品中采用了生动的民族语言, 记录了这场斗争的真实过程。作品展示了革命队伍中不同阶层人士对革命的不同态度和立场, 充分证明了广大牧民群众是革命胜利的基础和决定力量这一真理。可以说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作品中塑造的一些英雄典型形象, 身上具备了社会公有的文化价值, 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于一身, 同时集真、善、美于一身。这些典型形象具有文学教育功能和审美愉悦功能, 成为社会行动范式, 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嘎·贡巴在他的系列中篇小说《边防哨所》和《拜格孜吐山的雄鹰》里成功地塑造了达答、阿拉西加布等察哈尔蒙古部落的英雄形象, 他们为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不屈不挠地与沙俄侵略者进行血战, 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概。长篇小说《小溪》以三区革命为背景, 以额尔德尼领导的蒙古骑兵团战斗故事为主线, 反映了居住在博尔塔拉一带的察哈尔蒙古人民悲欢离合、流血牺牲、不屈战斗的感人故事。故事之复杂, 人物之多, 在新疆蒙古文学史上是空前的。

蒙古族文学爱国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家乡之爱

祖国是十分广大的, 而每个人只是生活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里, 人们对祖国养育之恩的体验, 也总是首先体现在故乡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然后进一步上升为祖国养育之恩。从普遍意义上来看, 一定的文化条件是文学作品产生的先天土壤, 因此展示文化现象的文学作品, 必须在作家具备一定的情感、理想、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学作品创作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由此可见, 文化是文学作品的助推器, 文化的演变直接助推文学作品的演变与发展。

早期的蒙古族文学的代表作有策·乌力扎巴图的《祖国———金色的摇篮》、《新时代的妇女儿童》, 额·刊载的《我们的太阳毛泽东》, 玛·陶浩图和的《我们的北京》等诗歌, 以赞美共产党、毛主席, 歌颂祖国、家乡、社会主义社会和揭露、抨击黑暗社会为主旋律, 这些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食粮, 满足了他们渴望知识的需求, 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斗志昂扬, 勉励他们拥护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以饱满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建设祖国的未来。

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尼·索苏尔先后发表了《好马·好汉·哥哥》、《蒙古人及其酒和歌》、《有一种声音总使我疼痛》等散文, 主要是对故乡之爱。作者在“游走”家乡的“文化群落”、在9000多字的散文里, 以动态的笔触———似乎带着读者一起骑着马, 漫游在作者怀念故乡的思绪中, 明写对过世哥哥的追忆、对兄弟深厚感情的回忆, 暗写作者在都市生活中难以排解的个体孤独、人性思索;明写哥哥对牧马的热爱、对草原的热爱、对游牧生活的热爱, 暗写作者内心深处埋藏着的对给予生命和爱的亲人及家乡的愧疚, 对浸润在血液里的游牧文化的难舍难弃;明写哥哥作为一个优秀牧民对牧马的依恋和赞美, 暗写作者对都市纷繁、浮躁的厌倦和对自由快乐的精神解脱的向往;明写作者寻找家中丢失的马, 暗写作者捡拾心中失落的情。

另一位作家特·那木吉拉写有《春的思索实话实说》、《牧民话》、《希望·花·坟墓》、《留恋戈壁的诗》等长短诗200余首。他的诗歌在蒙古族读者中颇有影响。诗作大多是描写戈壁小村的风土人情, 显示作者对家乡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实简练、表现手法和形式多样, 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作者就像一个流浪的孩子, 突然有一天, 有人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 他诚惶诚恐地抬头, 才发现世间还有这样的去处, 于是他紧随而行, 并且矢志不渝, 恰巧的相遇, 成了维系一生的信仰, 那个人就是我们的党, 而那个家就是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他用一生的时间去感谢这样的一个归属, 一片赤子之心, 让人为之动容。

但是, 仅有故乡之爱, 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如果把自己的思想仅仅局限在“故乡之爱”, 而不爱祖国, 就是狭隘的。要把“故乡之爱”上升为爱国主义, 就必须把对故乡的热爱扩大到对整个的祖国之爱。

新疆各民族共同形成的边疆文化, 尽管尚处于一种“弱势者”的文化状态, 面对外来的“文化霸权”的强势渗透, 有时会表现出无所适从或盲目跟风, 面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 新疆各民族共同形成的边疆文化, 并没有进入“主旋律”。因此, 在采摘能够引以自豪的所谓“文化资本”, 比如有关狩猎、语言、建筑、音乐、沙漠、戈壁的知识, 有关屯垦戍边、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这些初步构成了新疆人共同的生态观念、行为模式和道德范式, 是十分必要的。然而, 更重要的是, 各民族文化都要勇敢面对世界“大文化”的挑战, 敢于面对冲突, 积极反思, 弘扬优秀传统, 增加文化的新鲜血液。

中共党史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篇8

关键词:中共党史;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43-0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一,而且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是对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而高等院校各种形式的中共党史教育,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共党史这门学科主要是全面阐述我党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并依据中国的国情,在过去是如何说的(理论),又是如何做的(实践),各阶段性的实践的历史结果如何,是否符合全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中共党史从本质方面的特性来讲是一门历史学科,但它同时也是一门政治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的社会导向功能。中共党史课的基本任务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进行党史基本知识教育。中共党史所要完成的上述任务,都不能离开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即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在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的精神原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这种斗争从失败转向胜利的历史性标志。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首先是中国人,是忠于国家的的爱国者。他们科学地指出了民族复兴、国家独立富强的正确道路,团结、吸引了一切爱国分子共同奋斗,这才有新中国成立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成立以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多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步,这个进步是离不开爱国主义的。中共党史对于弘扬爱国主义之所以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党史所研究的对象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的整个历史过程。

通过中共党史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注意下列重要问题:

1、爱国主义教育应遵循事实就是的原则。通过党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讲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同时还应实事求是地讲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艰难曲折乃至错误。如我们党在建国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除开始七年比较顺利以外,可以说,走过的道路十分坎坷。我们党甚至犯过两次大的错误,致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两次大的挫折。一次发生在以'大跃进'为标志的1958年到 1960年,另一次发生在以'文化大革命'为标志的1966年到1976年。”[1]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大青年学生才不会产生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不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2、党的基本路线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党的基本路线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并依据我国国情制定的正确路线,它是整个中共党史的必然归宿和落脚点,也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中心内容。

因为党的基本路线是今天爱国主义的主题,所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各的长处,加快我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爱国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行动不能只是两张皮,要结合起来,这才是是真正的爱国。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647.

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篇9

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五四讲话”中,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同时颇有深意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寄语广大师生要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理论上厘清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上推动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建构,这是深刻领会“五四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大学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观中独特功能和突出优势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传承: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大学生生不息、繁荣发展所依托的灵魂。人若没有灵魂就会变成行尸走肉,大学远离了大学精神也就徒有其形。何谓大学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大学也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蔡元培倡导“有容乃大、兼容并包”,陈寅恪强调“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有人将大学精神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也有人理解为“永恒的道德精神、自觉的学术精神以及敏锐的时代精神”。

从整体上来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构成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维度,二者最终汇聚、交集于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上面。科学精神强调的是崇尚知识、推崇学术、追寻理性和鼓励创造,体现为求真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研究精神等具体内涵。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和意义,是“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人文精神要求大学关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创造。理想的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求真精神与求善理想的完美结合,是学术自由和道德责任的相辅相成,体现了科技与人文、知识与德性、个人与社会、传承与创造的有机统一。有趣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的发展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人类大学精神的演进大体上遵循这样的发展线索:从一开始强调提升个性修养和知识水准的人文主义精神,到注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强调的独立和自由精神,再到接触现实,服务社会,高唱“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体现了更新、更深的人文精神。

需要强调的是,道德精神和价值理想构成大学人文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核,并使得大学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大学的建立,创造知识和传承文明、培育人才和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生产的场所,更是涵养人性和塑造社会理想的乐园。大学通过对道德人格的塑造,通过对社会风气的引领,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通过对社会理想的弘扬和自觉示范,成为社会理想和人类德性的捍卫者与提升者,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扮演价值、道德的守望者、引领者、塑造者和示范者等重要角色。这是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深刻基础,它决定了大学精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时代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精神注入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晶,既是当前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又是体现“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共识,还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和汇集,其本质就是一种传承悠久文化、体现价值共识、反映社会理想的“大德”。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从这个意义来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当代中国构建价值灵魂、营造精神家园和树立道德标杆。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具有精神气质和价值内涵的意识形式,二者相融、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精神确立了价值内涵、注入了新鲜活力和提出了殷切期待。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精神确立了精神内涵,呼唤大学精神的价值回归。毋庸讳言,科学精神对于人文精神的僭越,工具理性对于价值理性的宰制,既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也是大学精神迷失的真实写照。马尔库塞所批判的“把真同善、科学同伦理分割开来”的单向度的人,英国学者C.P.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所担忧的“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在整个社会和大学中均有表现,“重智轻德”、“重器否道”的现象在不少大学存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给整个社会树立了价值标尺,也呼唤大学找回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度迷失了的精神气质和价值灵魂,大步迈出坚守道德、引领价值、塑造理想的步伐,自觉塑造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特质。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注入时代特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精神尽管需要历史的沉淀从而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需要吸纳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赋予其敏锐性和变革性。譬如,北京大学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精神大旗,积极吸纳同时主动引领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时代精神的诉求和发展趋向,从而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中国大学所特有的爱国精神和担当精神,赋予了大学精神以广阔的胸襟、自觉的担当精神和强烈的国家意识以及时不我待的奋发精神等时代精神意蕴。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期待大学精神成为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力量。大学是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推动者和示范者,大学文化净化社会风气、知识分子坚守道德理想、学术研究推动进步思潮、大学精神蕴育德才兼备的青年英才,这都说明大学精神理应发挥其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突出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从高蹈的理想转变为坚实的现实、从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念转变为普通民众的切实行动。

三、价值构建: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相融、相通,大学精神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在实践上相互构建。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遵循精神、价值的生成和传播规律,找到有效的建设思路。

第一,塑造大学卓尔不群、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质,以大学精神的独立性和卓越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竺可桢任浙大校长时曾言:“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自主性、超越性是大学精神的特质,但这种独立性和超越性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说明大学精神必须具有关怀社会理想、着眼于人类文明传承的长远眼光和恢弘气度,从而能够实现其对人类的深切关怀、对文化的薪火相传、对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为社会提供高远理想。

诚如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不是一个风向标,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wants),而是社会所需要的(needs)。”独立性、超越性才能确保大学精神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理想的塑造中具有引领作用,这是大学精神作用于人类精神文明的独特方式。因此,需要认识到,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时代精神的呼唤,是社会理想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官方表达,这才契合大学独立自主性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之间看似矛盾、实则相融相通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简单看成一种政治任务,而是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因此,处理好大学精神建设中的传承性与创新性、独立性与服务性、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关系,坚守大学的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办学自主和精神自由,通过大学的文化自觉和价值倡导,而不是强迫式的行政命令,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是大学精神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决条件。

第二,塑造大学师生的精神品格,使之成为传承大学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大学以作育英才为其天职,大学师生是大学精神传承和塑造的主体力量。正可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只有大学中的广大师生成为具有理性和德性的精神贵族,实现“为人”与“为学”的统一、理性与德性的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成为传承大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主体。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寄语广大教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勉励大学生“博学、修德、明辨、笃行”,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和模范,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上一篇:银行田径运动会广播稿下一篇:《湘西南民俗文化》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