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教学成果

2024-09-11

劳动教育教学成果(共11篇)

劳动教育教学成果 篇1

《《

《教育教学基础

教育教学基础教育教学基础

教育教学基础》

》》

》和

和和

和《

《《

《教育教学技能

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技能

教育教学技能》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

问答题

问答题问答题

问答题、、、、简析题

简析题简析题

简析题

1、什么是课程?课程本质的观点有哪些?

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 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 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课程本质的观点包括: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2、课程在学习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课 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3、课 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4、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1、改革理念上的启示: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强调学生 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

学生的个性。

2、课程目标上各国都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 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道德修养的形成,加强体能、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

3、课程设置上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综合课程 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4、体现 教科书的多样化,并注重教科书的审定工作。

5、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力图协 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希望课程有效地实施。

6、课程评价的改革较重视学生的 自我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从重视结果的评价走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改善学习。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 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 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 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6、九年一贯制课程的基本理念: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强 调课程综合,设置了许多综合学科;

3、强调课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4、特别 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5、新课程并没有放弃基 本能力的训练;

6、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真实性;合作性;综合实践活

动内容:信息技术教育54--56;研究性学习44--4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9--52;

劳动与技术教育53--54;

8、教学大纲的弊端:

1、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

2、束缚教师的创造性;

3、不得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4、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9、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有哪些超越之处?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2、大纲侧重强调 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 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7、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 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10、课程标准的性质:可评估性;可理解性;可完成性;可伸缩性;课标编制的 理论基础:新的学生观;新的课程观;新的知识观;新的学习观

11、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话建议。84—9112、课程内容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91--9213、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课 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14、课程内容组织原则: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 螺旋式。

15、学习方式的含义:人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中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

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16、学习方式变革的含义:

1、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3、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 主要特征。

17、自主性学习包括:基本品质是主动性;核心品质是独立性;是一种元认知监 护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合作学习的基本 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自主性。102—10918、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策略:小组的组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 技能;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19、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状况: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

2、学习方式 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 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教师不明确自己学习方式转换 中的角色意识。

20、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1、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 入;

2、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

3、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4、教 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

5、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的标准。对 策:提高教师的素质;制定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评价标准。

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 实施课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 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

代的学习方式(全面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我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学习)。

23、基本方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 学习工具。按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资源利用—主题探 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

模式。

24、教材的涵义:

1、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的课程 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和各个 领域,并以计划主形式表现出来;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 理上和实践中主动地掌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养的物质对象和观念对象。

2、从教 学论的视角看,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 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熟练形成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和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 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25、旧版教材的弊端:教材内容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难、繁、偏、旧;教材编制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编写质量不高;教材不还做不 到择优选用。

26、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学生发展为 本的思想;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 系;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27、教材编制的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原理;面向全体学生原理;教材心理化原理; 统整性原理;衔接性原理;

28、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动机;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面;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

29、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 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 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 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

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 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 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30、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 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 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 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 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 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劳动教育教学成果 篇2

作为一名教师, 我认为要经常在实践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不断领会挖掘甚至拓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与时俱进,为教育事业增砖添瓦,否则,我们就会迷茫。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这应当是一个永远而常新的话题,尽己所能,从最高、最深、最广、最全的角度关照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至于发生根本性、方向性的错误,误人子弟,进而思考如何提高教育教学的品质,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树立教育教学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国家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地说:“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这就启示我们要有海纳百川般开放的胸襟和勇气,要锻炼全面分析和正确抉择的智慧能力, 要善于学习。 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世界就在我们面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触手可及。 我们自信,但也绝不可偏执,我们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勇气,参与对未来的预测和创造。

放眼世界,回望历史,传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我国古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说,今有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之倡。 它们之间有同有异,一脉相承,我们要不断去伪存真,不断地赋予它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而不是急功近利,断章取义,极端化, 让它走偏了。

例如,对于课堂教学,有学者研究认为,在不同的时期,教育界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 并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第一种理解,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 显然,这种看法是比较传统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育的执行者手中, 学习者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 这种把教学当做是传递,把学习当做是听讲,把学生当做是容器的课堂显然是落伍的, 也不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实际。 第二种理解,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 如果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只算独白而非教学;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就只算自学而非教学中的学,因此构成这个教学过程的基本成分有:(1)讲解(教师的活动);(2)学习(学生的活动);(3)教材。 此观点认为: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教师的) 教、(学生的)学与教材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 其中教与学是以教材为媒介的,是师生双方共同的认识活动。 这种对教学活动本质的重新认识,确实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种理解,即后现代教育观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沟通,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 这种认识以实践理论为依据, 强调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对人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主张教师通过对话、交流与学生实现共同活动,学生在交往活动中习得知识、掌握能力,学生是这种交往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教师作为交往的另一方,更多的却是责任,是想方设法地给予学生交往的环境与机会, 让学生在交往中获得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与发展。 所以,交流、交往、沟通,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后现代教学的本质特点。 从把教育的本质看做是传授知识或师生共同活动, 转变到把教育看做是一种交流、交往与沟通,并且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活动,这一切无不体现了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责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之路漫长修远,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的诞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不可限量的新天地, 只有怀着对生命、对学生、对知识、对教育的尊重、热爱甚至敬畏之情,在不断地学习探究践行反思中前行,才能不断地领悟教学本质。

一堂有品位、高质量的课总会让人留恋,情不自禁地反复咀嚼,课虽终,意未尽,自有难得精妙之处。 首先,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并且感受到所学与收获的快乐兴奋,它将鼓舞我们再接再厉,此刻,万不可吝啬赞美之词,难道这不是让大家最高兴的吗? 还要凸显美感,师生互动中的和谐美,表达中的言行美,感悟到的思想美,个人的精神形象气质美等让人有赏心悦目,如沐春风的感觉。 另外,还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唤醒学生的潜意识,真正触动学生的灵魂。 因为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决定未来和命运。 要有知识沉淀的厚重感和引领风骚的时代感,教学过程不是走套路、秀形式,而是处处用心,在传承中发扬。 知识性、情趣性、思想性、过程性、灵动性和时代性等科学的积极的教学特征都有恰到好处的体现。 要有尽现个人魅力的创新感,教与学不仅是模仿,是对一般教学内容模式的习得与应用,还要有独立思考的创新,表达个性化的见解,展现属于自己的魅力和风格,与大家共享。

教育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灵活性和发展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没有不断地努力与学习,就只有落后。 以上是我对教学的一些感悟,抛砖引玉,说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还请广大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摘要: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作者谈谈十几年教育经历中的一些教学感悟,以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交流、浅谈。

劳动教育教学成果 篇3

关键词:口语交际;课例;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48-01

课例名称:北师大版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教学设计。

课型:口语交际课

教材分析:对“劳动”,我们的学生都有这方面生活经历,在学完了“劳动”单元的课文。为了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培养健康正确的劳动观,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热爱,也为了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品质和能力,教材在本单元结束后安排了一次“劳动”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课。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和品质,体会劳动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正确的劳动观;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勇气,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

一、明确交际要求

(出示小黑板)本节课,我们围绕“劳动”进行一次口语交际练习。大家先一目十行快速明确一下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并希望同学们在平时交际时就能注意以上要求。

二、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1.过渡:我们先照着幻灯片上要求来交流课前调查情况(播第二张幻灯片)。第二张幻灯片内容:

活动方法:2人合作,1人充当采访者,去采访另1人的课前调查情况。完后2人换角色再采访。

活动提示:要问清调查了哪些人的劳动,要介绍清被调查对象的具体劳动情况和他们劳动的意义。调查后的感受。

2.学生附近2人合作,1人充当采访者,去采访另1人的课前调查情况。

3.学生自我推荐方式进行当众采访4位同学。(表扬奖励有勇气率先举手者)

4.多元总体评价。(注意多元评价及良好交流习惯品质的培养、引导。)

5.学生自我推荐方式谈听了刚才交流的感受收获,教师补充小结。

教师小结补充要点:劳动的多样多彩。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不难想象没有劳动会怎样。劳动是幸福的,但同时也是辛苦的,应理解体谅帮助大人。

6. 以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的形式,表扬全体学生。

三、明白劳动对我们学生的好处意义

1. 引導学生欣赏本班学生大扫除时的视频片段、照片及自己的其它劳动成果,思考劳动对我们学生的好处意义?

2. 自我推荐方式发言交流以上话题。

3.教师进行“爱劳动”教育,并过渡:每一份劳动成果都是劳动者汗水的结晶,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但具体怎样珍惜呢?请看第四张幻灯片(播放第四张幻灯片)分好组。

四、联系实际,进行“尊重每个劳动者,珍惜每一份劳动成果”教育

1.先各小组根据所分内容进行组内讨论,同时在白纸上写好摘要 ,帮小组代表准备好发言。(强调“同时” 、“摘要”)

第四张幻灯片内容:

①从哪些方面,怎样去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

② 从哪些方面,怎样去抓好自己的学习?

③ 在家,对父母、对自己的事、物?

④ 从哪些方面,怎样去对公众环境和公物?

2.各组贴好写有“讨论摘要”大白纸后,分组汇报,其他组、其他同学也可补充、提问、纠正。注意随机评价和表扬奖励有勇气率先交流者。

3.集体总体评价(注意对学生良好交流习惯品质的培养、引导。)。

4.学生自我推荐方式谈听了刚才交流的感受收获、教师补充小结。我们小学生,除了家务、公益劳动,学习就是主要的劳动,学习时可能会遇到许多诱惑,许多困难。请不要畏惧,不要退缩,要时刻铭记:要想有一分收获,必须先有一分耕耘,为了明日更好地创造幸福的生活,我们今日愿意努力劳动!

五、欣赏“刘少奇与时传祥的故事”视频

六、请学生交流看视频后或学了本节课后的感受收获

七、教师小结、评价本节课

八、布置作业:在日记中写写本节课学后的感受收获

九、教后反思:本节口语交际课,在设计和执教时,我努力做到:不喧师夺生,削减教师行为,尽量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交际的特点,尽量增加学生训练的频率和实效性,教师只起好组织调控、创设好交际情境的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成为交际的主人;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先追求敢说、有话可说,再追求说得深入、说得优雅。让学生在交际的“游泳池”中,自行习得良好的口语交际交际习惯, 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教案反思 篇4

本节课教学的歌曲是一首劳动号子,对应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显得非常抽象。因此在设计上,尽量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幻想、好模仿的特点来设计。通过反复听、唱、说、动,学生感受和理解了解歌曲的音乐情歌,再启发引导学生想象和即兴创作,运用自己的方法为歌曲伴奏。运用身体的动作即兴表演,再次体验和表现歌曲的音乐情感。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我还设计了一个劳动大合唱的环节,让学生模拟劳动时的声音,比如:扫地的声音“shua—”,擦桌子的声音“ca ca”,修理的声音“dongdong dong”。这些既是劳动的声音,又包含了音的长短的问题,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体会了劳动的乐趣,又学习了音的长短。

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表演不同的声音,并把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合唱,告诉同学们,这就是《劳动大合唱》。在这个环节同学们都异常的欣喜。在学会了这首歌曲之后,要重点强调这首歌的情绪“有力地”,让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充满力量,不要软绵绵地,劳动是热气腾腾,朝气蓬勃地。然后让学生们边“有力地”演唱这首歌曲,边模拟大扫除,真正地形成一种“大家来劳动”的景象。就这样在欢乐的气氛中完成了学生对歌曲的学习。

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篇5

————劳动诚可贵 作者:杨祥祥

“劳动”一词,大家都很耳熟,再熟悉不过了。自打记忆起就受老师、父母的教诲,生活一切来源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命运。爱迪生也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有价值的东西是通过不劳动而可得来的”。且劳动的果实比一切果实要甜,故在劳动的同时更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自己、他人的劳动成果,是一个大学生最基本应做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热爱劳动,敬仰劳动。从小至今,从古至今,伴随时间的流动,社会物质也变迁了很多。以前人们生活于土窑之中,吃的是树皮野菜,喝的是脏水,甚至是马尿······正是由于劳动人们懂得了将水经高温煮沸消毒,或放入某些消毒剂达到某一程度的净化后饮用,以防污水中毒;住房也变成了顶天的高楼大厦,解决了人口拥挤问题,则人们过上了新福美满的新时代生活。即热爱劳动,生活才会改变,物质才会丰富,社会才会进步。

劳动诚可贵。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其父。古代,社会落后,物质贫乏,生活贫困,且战乱连连人们是苦不可言。随人们实践于劳动,发现且创造了很多物质,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同时苦乏的劳动力由于机器的介入得到了解放,由于新技术、高科技的应用,产生了大量的高速运载工具,使交通得到了畅通;由于网络的广泛使用,联系方式大大改善,人们之间的交流得到加强,使情感更能丰富、充分表达。由于劳动,生活幸福了,更甚至人们的平均寿命加长了。社会进步,物质丰富、供不应求,人们生活更是乐呵呵,所以,劳动诚可贵。

有总是从无开始;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热爱劳动,珍惜自己、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尊重劳动,这是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与精神。从远望去街道整条大街清净,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舒服感,瞬间忘记烦劳。而这一切的得来,正是不怕脏、不怕累、勤快的爱城市如自家的清洁阿姨的杰作;走进校门,一栋栋的教学楼、宿舍楼是如此的美观,楼道是多么的清洁;周围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正是由于热爱劳动这个中华传统美德精神的存在,再加付诸于人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如此温馨、舒适的校园环境。我们应尊重劳动,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好。

珍惜自己,他人的劳动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假如我们不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自尊,别人也不会尊重你、珍惜你的付出,如此而来就会有很多的人相互模仿,可想这样下去之后,一切都会大乱。社会又会回到当初,人民生活贫困。所以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很重要,同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重要。我们要将这种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只有继承、践行了这种传统美德,才会有更舒适的环境去生存;才会有更诱人的美景去鉴赏。如果传承,践行了这种传统美德,将不会出现“xx到此一游”刻于名胜古迹之上,影响他人的观赏;将不会出现垃圾成山、白色污染的环境污染。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弘扬这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传统美德,且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公益劳动,这是一种不求回报、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活动。社会环境给予了我们很多,我们也应回报他们,勤于劳动则是最好的方法。别人不谋私利的给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也应尊重、爱惜她们的付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是实践的最佳场所,而劳动则是最好的渗入方法。经过劳动,可以学到很多生活技能,同时也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懂得很多生存的知识。

所以,热爱劳动,珍惜自己、他人的劳动成果,生活才会变得更幸福,社会才会变得更美好。

劳动教育教学反思 篇6

过程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大扫除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怎么正确使用小抹布来打扫卫生,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讲卫生、爱劳动的乐趣。其实,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件既兴奋又有意义的事。小班的孩子虽然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但擦擦洗洗等劳动是孩子们最乐意干的。所以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很投入。

在活动中,我告诉他们正确擦洗的方式,也划分了每一组小动物的劳动场地;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不盲目地乱擦,能够知道自己需要清洁的地方,也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我还采用巡回观察,言语指导的策略,在过程中,认真劳动的动物组进行了表扬、肯定。这样一来,他们便更加积极的劳动了;没有受到表扬的组别,我亲自示范正确的方式,孩子们都很专注。最后,我们把小抹布都晒到了户外,让太阳公公每个地方都能晒到。小抹布被太阳公公晒过之后,就会起到杀菌的作用,下次又可以使用了。

加强教育实习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篇7

本文从分类、实习方式、成绩评定、质量标准、目的等方面谈如何加强教育实习, 以及教育实习对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完善教育计划、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一、教育实习的分类

(一) 教学工作实习

听课:应安排学生听课, 主听指导教师的课, 兼听其他教师的课。是学生真正进入课堂了解教学的整个流程, 学习怎样上课。备课:备课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备课涵盖的内容较多, 包括备教学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和写教案。预讲:是上课前必要的教学实践尝试, 检查理论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完整结合,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是否处理得当。讲课:是教学实习的中心内容, 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总结和布置作业。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完善, 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批改作业:是检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一般分全批全改、抽样批改、面批等形式。组织考试:是检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的一种必要手段, 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分为单元考试、日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以及抽样考试和统一考试等。考试工作包括命题试卷设计和打印、监考、评卷、分析及总结等。教学研究:是由“经验型”教师到“理论型”教师, 再由“理论型”教师到“科研型”教师所必经途径。它包括一般性教学回顾、总结和教学报告。

(二) 班主任工作实习

班主任工作实习是教育实习的另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教书, 而且还要育人。其主要内容包括:1.制定工作计划:实习生首先要调查实习班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了解实习学校和原班主任的工作计划;根据实习期间要解决的班级问题, 拟定开展班级活动的主要内容、目的、方式和时间。其计划要征得原班主任的认可才能实施。2.管理班级日常学习生活、监督常规的班级活动:班主任工作实习中实习生经常深入班级, 这包括自习、间操、上课、课外活动, 以及卫生、纪律等;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包括主题班会、课外活动。3.进行工作总结:包括对工作计划、班级日常管理、集体活动情况的叙述;也可以进行专题讲座, 即对个别教育、总体活动的专门论述。

二、教育实习的实习方式

责任编辑:党伟莉

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是指学校可安排部分学生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讲授课程, 从而达到实际训练的目的。分散实习是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联系教育实习单位, 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三、实习成绩的评定

学校应制定教育实习手册, 实习手册中应包含以下内容:实习学校鉴定和实习报告、听课记录、典型教案等内容。

实习成绩最后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记分, 成绩及格及以上者可获得相应的教育实习成绩学分。同时, 对于教育实习优秀学生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

四、实习质量标准

实习期间, 学生应主动与学校辅导员及实习领导小组报告实习情况, 确保信息交流畅通, 顺利完成教育实习。

实习学生认真填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填写评语、学生填写听课记录、写典型教案等相关实习资料。实习报告要求包括实习内容、实习过程、体会和主要收获以及对学院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的意见和建议等;实习单位鉴定应说明实习生的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实习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的情况;听课记录应包括听课教学过程记录和听课心得;典型教案: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主要教学方法、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实习结束后, 学院要对整个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并召开学生教育实习经验交流大会。

五、教育实习目的

教育实习能够指导学生把在校所学习的关于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从而了解和熟悉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实际, 初步培养学生从事英语教育的教学能力。

教育实习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了解本专业的实际状况, 熟悉教育教学相关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 实际体会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使实习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事业的适应性和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为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合格的外语教师打下基础。

通过实习、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让学生找到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 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 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 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教育教学不可忽视的人格教育 篇8

关键词: 人格;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8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52

人在一定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我们称之为人格。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它折射着一个人对待他人、集体与社会的态度,反映着一个人人品的好坏、善恶、美丑等。综观当下的中小学生,他们人格素养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滑坡,我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以做人为核心的责任感淡化,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二是开放探索能力不强,重书本知识,轻道德实践;三是社会交往水平较低,重外表形象,轻内在素养;四是协同合作精神较差,重主动人格,轻和谐协调;五是自我调控能力薄弱,重自我享受,轻顾全大局。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的高度重视。

提高学生人格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应当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因此,学校不只限于笼统地传授书本知识,提出思想教育,更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在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再去谈思想进步、政治信仰、爱国主义等。学生的个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学校是学生人格塑造的最佳场所,教师是学生人格塑造主要的影响者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先做“人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感染学生,后做“经师”,传道、授业、解惑,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

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是非判断标准

学生人格的塑造首先得益于要有正确的自我概念,正确的自我概念是他们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具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人,才能更准确地定位自己,做事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面对困难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坦然地接受一切,让微笑之花常开世界之林。因此,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今后的生活中以此为标准,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评判,自我认定,以社会认可的标准和期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最亮丽的一面。近几年,许多青少年案例都源于学生是非观念的缺失,如果他们确立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便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真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责任意识不强,行为习惯差是中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强化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生活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理。其次,学习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很快适应教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在心理素质方面,要让学生学会自尊、自爱,树立自我赏识的意识,学会乐观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气馁。另外,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鼓励青少年在道德理论的指导下自我对照、自我检查,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理论,使理论认识和行为行动统一起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要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合作精神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任意挥霍钱财、追求时髦、比阔气,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如让每个学生回去了解西路军征战张掖的事迹,父母亲辛酸的创业史,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学生懂得合作双赢的道理。奋斗精神、合作精神是一个健全人格的标志,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构建一个和谐快乐的轻松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与人为善,真心地尊重别人,鼓励他们大胆积极地去与人交往。

四、要正确的评价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多方面考查和评定学生,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教师要以发展和欣赏的眼光去发掘每一个学生人格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我,从而超越自我。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学生时要注意场合、注意语言、注重鼓励,给予学生重新实践和机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误,教师要怀抱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且教育学生从失误中汲取经验教训。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学会在互相评价中提高自我评价,时常用优秀范例和低劣人格表现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

五、要以教师的健全人格熏陶学生的人格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 要使学生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自身人格修养的重要性,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实现人格的提升,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并能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格教育。尤其是班主任的人格和表率作用直接影响着班集体的形成,因此,我们教师要时刻注意通过自己健全的人格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

六、结语

健康的人格塑造完整的人生,是学生走向社会、成就事业的基础,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祖国未来的发展,用我们的爱心沐浴每一位学生。

教育名著教育教学反思 篇9

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

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

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

劳。”同时他还提出:“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具有广泛的含义。但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仅对教学,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四、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困难儿童有了新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的记忆非常深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我总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书中的几个公式记住,把几个概念背熟,把一些计算过程搞清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对于一些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

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看来我们数学教学同样值得考虑——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来我们到了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补补差的时候了。它可能难收立竿见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说不定就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啦!

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篇10

一、当学生有委屈或受到挫折的时候

当学生没有做错事而受到老师、同学、家长误解,或做好事而没有办成被人责备时,他们往往极易把别人的不知情而产生的误解看成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会产生逆反心理。作为老师在这个时候给予学生理解和帮助,从心理、面子上给予分析事情的原因,客观公正的对待,作为学生会体会到老师的爱心的。在这种教育时机下,老师的引导、总结批评、教育要使学生听得进去,乐于接受。才能敞开心扉,与你倾诉、与你交流,你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结,老师的引领犹如给学生学习成长中加满了油,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春雨般的滋润。

二、学生的不良行为在萌芽状态时

就当前的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往往是与第一次的不及时纠正有关。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在客观上做错了事,主观上并未认识到。作为老师如果在这个时候给予及时的教育,帮助他们辨明是非,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如我接五年级的数学课时,班里有一个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课堂上他的注意力集中不到5分钟。课间更是惹是生非,科任老师和同学对他很头痛,通过仔细观察,我在他不注意时用手敲敲他的课桌,一节课下来敲了五六次。下课时我对他说:“能记得在你走神时老师敲你的课桌几次吗?”他摆出了受训的架势低头不语。我说:“老师不批评你,老师问你课堂上敲你的课桌几次?”他想了一下摇了摇头,“下次希望你能记住好么?”他一听老师给自己布置任务非常高兴。下一节课,发现他不集中时敲敲桌子,只是有针对性地敲,下课问他,他说:“五下。”当时我就表扬了他。以后我再发现他不注意时就有重点地敲桌子并适时鼓励。在和他谈话时说:“老师发现你的记忆力很好,注意力也很集中,下次能把课堂上的内容大致告诉老师,好吗?”一听老师又表扬自己,又给布置任务,他高兴极了。通过这个方式的训练,他上课的注意力明显认真了,学习也有很大的进步。其他的坏习惯也有针对性地纠正了,坏习惯逐渐改掉了,老师和同学们都说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三、家、校的和谐沟通

作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过程,现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别有些与长辈生活在一起,必然对子女的宠爱有加,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一把手”,无论是生活或者学习上的教育失败,总会找老师来求援,无论是家访还是家长到学校与老师沟通时,作为学生唯恐把自己的缺点说出来,以免在班级同学面前显得难堪。这个时候,作为老师要调整心态,对待学生要客观公正,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赏识,并汇报好,同时要及时了解好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寻求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空间和有效途径,此举易激起学生的好感。对学生的缺点指出要委婉、含蓄,学生才会乐于接受,从而达到教育的高效率。反之,学生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走向教育的反面。

四、面对学生的过失时

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有时还会闯大祸,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这时,他们最容易听进不同的意见,更容易也更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作为老师如果抓住机会,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必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作为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能过分地批评,让学生没有改正错误的台阶,失去改正并重新站起来的希望,造成学生不健康成长的后果。

五、在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有的爱好玩具,有的爱好玩电脑、有的爱好踢球……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会积极追求,在内部动力的作用下,他们会自觉地探索知识。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兴趣的发展创造有效的空间,不应该强加给学生不愿做的事。而应该支持他们的兴趣爱好,扩展他们的个性发展空间,帮助他们科学引导,获得发展兴趣爱好的动力。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发挥得有效、真实。

六、面对学生的成绩时

在现代社会,每个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个性。对于同学取得的成绩,他们表面上可能会装得满不在乎,其实心理上却暗下决心,要超过对方。当自己获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他们会获得积极的动力,珍惜获得的荣誉,倍加努力。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对他们进行引导并提出要求,把进步的热情转化为持久的动力。使教师真正做到热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热心地善待每一个学生,耐心地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用热情去赞美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从内心深处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

劳动教育教学成果 篇11

一、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统计分析

(一) 获奖单位的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关于获奖单位的区域分布, 本统计的原则是按照获奖者的排序, 取排名第一的获奖者所在单位进行分析, 不重复计算。关于区域划分, 这里按照政府年度统计的办法, 按地理位置, 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本次特等奖共两项, 按照学校所在区域划分, 东西区域各一项。一等奖共59项, 按照区域划分, 东部41项、中部6项、西部12项。二等奖559项, 其中东部为352项、中部为110项、西部为97项。

统计表明:一是本次获奖情况的区域分布非常不均, 东部地区的高校获得了绝对多数的奖项。二是即使各区域内, 分布也同样不均。如东部地区获奖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 而广东、福建、山东所获奖项相对较少;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两省, 其他如山西、安徽、江西等地所获奖项较少;西部地区则基本集中在陕西、四川和重庆, 其他省区如云南、甘肃、宁夏、新疆、贵州、广西等都获奖较少。

(二) 获奖单位的所属类型、成果层次与成果类型分析

所属类型是指获奖单位的隶属关系, 即国家部委直属高校、地方高校、民办高校;成果层次是指属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 还是其他;成果类型是指属于普通教育还是继续教育。

从表1的统计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

1. 国家部委直属高校获奖数除特等奖以外, 一、二等奖分别占各自总额的64.49%和43.11%, 但国家部委直属高校总数为104所, 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很小。与国家部委直属高校情况相反, 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94.0%左右, 而获得的一等奖仅占28.81%, 二等奖占56.52%;民办高校获得的一、二等奖总共3项。由此可以看出, 国家部委直属高校获奖集中, 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获奖较少。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国家部委直属高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优秀教学成果的取得与其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以及国家的重点支持与投入是分不开的。因此, 地方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同时国家也应从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2. 从获奖成果所属的层次来看, 本次教学成果奖本科层次教育获得了72.88%的一等奖和76.38%的二等奖;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获得一、二等奖的比例分别是16.94%和14.84%;研究生层次教育获得的一、二等奖的比例分别是5.08%和5.72%。因此, 本次教学成果奖在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 本科教育获得的奖项最多, 研究生教育总共为10.80%。这说明目前本科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对研究生教育的关注相对较少。但近年来, 随着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 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 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不容忽视, 同时研究生在高校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高校应重视与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与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近年来, 在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推动下, 其规模已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其教学成果奖的获奖情况不容乐观,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从成果所属类型来划分, 普通教育在一等奖中占98.30%, 在二等奖中占97.85%, 继续教育获得的奖项仅占一、二等奖的1.69%和0.53%。除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外的其他类型的教育, 二等奖的比例是1.61%, 一等奖则没有。这种分布状况比较符合目前我国高校发展现状。继续教育是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一种拓展, 目前, 应使其不断规范与壮大, 但普通教育仍是高校的立本所在。

(三) 成果内容分析

按照教育部文件中的界定, 成果内容分为: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和其他。根据对本次获奖的618项成果的统计, 各类项目数见表2。

从表2看, 本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主题集中在4个领域。教学改革最为集中, 占一、二等奖的76.27%和64.04%;其次是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第三是教书育人和素质教育等其他项目。

(四) 成果所属学科分布概况

由表3可知, 工学、理学、教育学和其他 (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 , 这4项所占比例较大。由表4可看出, 559项二等奖的获奖奖项中, 依然是这4项所占的比例最多, 与一等奖的情况相一致。

(五) 成果第一承担人的职务背景分析

笔者将成果承担人的身份分为行政领导、学术带头人和教学人员三类。成果第一承担人对成果的生成担负着最为重要的任务, 也是对成果贡献最大,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成果的效果和水平。因此, 本研究针对成果第一承担人进行统计分析。另外, 由于主客观条件有限, 有一些成果申报书没有搜集到, 所以在统计中会有一些空缺, 但这是很少的一部分, 并不会影响统计数据的整体情况。图1至图4呈现的是成果第一承担人身份构成情况、成果内容与成果所属学科分布之间的关系。

1. 一等奖第一承担人与成果内容、成果所属学科关系分布概况。从图1可知, 在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方面, 行政领导的数量多于学术带头人;在教学改革方面, 学术带头人数量多于行政领导, 教书育人方面两者数量相当。但从总数来看, 学术带头人和行政领导的数量相差无几。

从图2可以看出, 在工学、教育学、其他和医学这4个学科中, 第一承担人中行政领导的数量明显高于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其中, 工学的差异最为明显。而在其他学科, 第一承担人中行政领导的数量与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则持平或相反。

2. 二等奖第一承担人与成果内容、成果所属学科关系分布概况。从图3可以看到, 在教学改革方面, 行政领导和学术带头人的数量都远远高于成果内容的其他方面, 这说明对教学改革的关注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书育人方面, 行政领导的数量都低于学术带头人的数量。而在教学管理方面, 行政领导的数量高于学术带头人的数量。二等奖中行政领导、学科带头人与成果内容间的分布与一般的理解基本契合。

如图4所示, 在二等奖获奖成果中, 大部分学科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多于行政领导的数量, 其中工学和其他类尤其明显。这与一等奖获奖成果的情况正好相反。从二等奖所属学科的成果第一承担人分布来看, 工学、其他类是行政领导、学术带头人相对关注比较集中的学科, 而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则两类人群的关注明显比较少。

(六) 成果形成时间跨度的分析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下限是5年。以5年为一间隔, 按照不同时间跨度对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进行统计。

如图5所示, 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时间跨度总体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在5-10年这一时间区间的获奖成果数量是最多的, 其次是5年以下, 其余时间区间比较少。这种分布情况反映出教学成果奖的生成的时间应合理掌握, 并不是越短越好, 也非越长越好。我们理解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成果生成在时间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七) 成果的构成要素

成果构成要素是指组成该成果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和社会效益证明四个要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成果都包括这四个要素, 而是会形成不同的成果构成模式。以下是对不同的成果构成模式数量的统计图表。

从图6可以看出, 一等奖教学成果的构成模式主要有4种, 其中主报告+论文+专著+社会效益证明构成模式的成果数量最多, 主报告+社会效益证明和主报告+专著+社会效益证明这两种模式的成果数量相当, 主报告+论文+社会效益证明构成模式的成果数量最少。这反映出在这4种模式中主报告和社会效益证明是每一种模式都必不可少的, 是教学成果的主要构成要素, 而论文和专著并不是必须具备的, 在高质量的成果中专著的必要性要高于论文。

如图7所示, 二等奖教学成果的构成模式与一等奖相同, 但其分布状况与一等奖有所不同, 主报告+论文+社会效益证明构成模式的成果数量是最多的, 其次是主报告+社会效益证明构成模式, 而主报告+专著+社会效益证明模式最少。这显示出专著并不是衡量获奖与否的必要要素, 但论文在教学成果二等奖中的重要性要高于一等奖。

(八) 成果完成人的数量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完成人的数量规定为一般为5人。以下分别是一、二等奖的成果完成人的统计表。

由表5可以看到, 一、二等奖获奖成果的完成人主要集中在5人和5人以上, 即大部分都是由5人及5人以上完成的, 5人以下的完成人很少。这反映出教学成果奖的获得是一个团队建设和努力的结果, 是由整个团队的协调配合、相互支持而成功的。当然, 在二等奖中有一个人完成的现象, 但这是极个别的, 不具有代表性。

二、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生成和培育的分析和思考

温家宝同志在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获奖成果是工作在教学和教学管理第一线的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和教学管理干部辛勤劳动的结晶, 反映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2]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设立和评选工作对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导引和标杆作用。正因为如此, 我们需要从教学成果奖的特质和培育角度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进行思考和分析。

1.国家政策层面, 应加强教学成果奖的主要目的与具体措施之间的一致性。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 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布从学校的隶属关系来看, 主要集中在国家部委直属高校;从成果所属层次来看, 主要集中在本科生教育;从成果的类型来看, 主要集中在普通教育。这种成果的分布与前5届的情况基本相同。

但是,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高等学校是分层次和类型的, 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 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有所区别的, 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 才构成了国家完整、系统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需要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的协同努力, 更需高等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无疑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 但绝大多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集中在这类高校, 且集中在本科教育层面, 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和做强高等教育的长远目标出发, 这种结果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政策导向和调控空间。因此, 教学成果奖的设计目标思路与具体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方向, 尤其要保证教学成果奖的设计思路、主要目的与具体措施之间的一致性。一方面要使教学成果在各级各类高校间的分布更趋合理, 教学成果奖的分布和质量水准应较为完整地体现高等教育的各层面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 教学成果奖应分级分类, 以便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奖励的公平与公正。

2.高校层面, 应由重申报转向重培育。对于高校层面, 有以下5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 高校教学成果奖的生成有其基本规律和特质, 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旨在促进和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转变教学方式, 推广教学成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统计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其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和规律。高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应把握这些特质和规律, 分析自身优劣, 积极促进教学成果的生成。高校在激烈竞争奖项的同时, 应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如何结合高校自身的定位和目标, 有的放矢地探索促进自身发展的教改目标、内容、途径和模式, 从成果生成的内在机理上培育教学成果。

第二,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 完整的成果包括选题、完成人、成果形成时间、成果支撑材料4大部分基本要素, 而每一要素又可以细分为若干维度, 这4方面要素与其各种维度的选择组合构成成果培育的各种逻辑途径。

第三, 在选题和完成人的界定上, “教学成果奖中的教学成果”内涵需要进一步明确, 以便把重心偏向真正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 至少在一线教师与教学工作管理者之间有一个适当比例, 以便促进教师研究教学、提升教学水平的积极性。从统计分析来看, 教学改革是获奖成果关注的焦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求由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来实现。人才培养既要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规格, 更要有扎扎实实的教学改革, 尤其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来加以推动。一线教师、学术带头人是教学改革的直接推动者, 对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直接因素。高校应重视对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调动其积极性, 不断转变教学理念,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 从成果生成的时间和最后的表现形式上看, 虽然国家界定两年以上成果就能申报, 但大多数成果集中在5年以上, 说明成果的形成尤其是高质量的成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践、总结、分析、完善, 因此, 高校要加强对成果的预见和培育。对于成果总结报告、论文、著作、社会价值证明这4方面构成的成果表现形式、意义和重要性是有所区别的。成果总结报告是对成果的背景理念、方法途径、结果成效等全面系统的介绍, 对于成果水平和价值的判定至关重要。社会价值证明则是成果社会影响力、示范作用的一个评价角度。而论文和专著则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教学成果在理论方面的思考, 二者并非缺一不可。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构成模式中, 我们可以发现主报告和社会效益证明是教学成果奖的支撑要素, 是必须具备的, 论文和专著的必要性因奖项等级的不同而占据不同的份量, 但二者并不是必需条件。

第五, 成果承担人的职务背景、数量, 影响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关注程度, 与最终的成果内容质量紧密相关。其一, 从成果内容与成果承担人的关系来看, 行政领导比学术带头人的关注度更高, 推动力更大。行政领导的工作更多的是在教学管理中完成的, 是从宏观和课堂外部来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行政领导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对教学建设的方向、深度等等都有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在教学改革方面, 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多于行政领导, 这反映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日趋明显。其二, 从成果承担人的数量组成看, 一、二等奖获奖成果中95%以上的完成人都主要集中于5人和5人以上。这说明教学成果奖的形成需要一个团队持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http://www.moe.edu.cn/.

上一篇:网络个性签名下一篇:水源保护项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