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会议记录11.2

2024-07-2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会议记录11.2(共11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会议记录11.2 篇1

时间:2017年11月26日上午9点

地点:山东长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西区培训中心三楼

主持人:苏小龙(山东长兴农业执行董事长)出席者: 常宽(山东长兴农业运营部经理)刘焱(山东长兴农业人力资源部经理)贾彬(山东长兴农业销售部经理)张晓菲、邵敏雪、李盈(旅服部)、杨玉龙、张春圆、赵豪、李广帅、类衍忠(营销部)、武沉夕、孙明磊、张灵芝等(大学生)

列席者:山东长兴农业办公室人员、财务部人员

记录人:刘焱(长兴农业人力资源部)

讨论议题:

1、关于如何落实扶贫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培训、新兴职业农民关键技术培训人员分配情况。

2、结合前期培训内容做好本期培训工作重点。

苏小龙董事长讲话摘要:

各位同事,2017年新泰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即将在我们现在所在的培训中心举办,我们有幸做此次培训基地,更要坚实的做好此次培训的接待,食宿,签到等工作,所有人员务必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作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下面我就现有人员进行分工。张彦伟:全面负责培训工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会议记录11.2 篇2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 首先要解决好人的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 认真落实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6年江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 丰城市农机局结合本地实际, 精心筹划, 开设了该市第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12月5日, 培育班在丰城市成人农机学校开班了。培育班为期五天, 从12月5日到12月9日。课程包括水稻机插秧技术、水稻育秧技术、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与礼仪、高速插秧机操作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与管理、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常用农业机械实用与维修、大中型拖拉机操作培训、新型农机驾驶员理论培训以及联合收割机操作培训等。该期培育班班额限定50人, 培育对象从前期已建立的培育对象库中综合选择, 主要用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现代青年家庭农场主。据统计, 开班第一天报到50人, 无缺席人。根据文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实行每人2700元补助标准, 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实行每人3000元补助标准。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篇3

关键词:选好学员;定好专业;教学培训;科学管理;扶持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经济呈现多样化、融合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态势下,而出现的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法律素质,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但是,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科学素养差、接受技能培训少、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当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平台,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村人才培训中的作用,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

一、要认真选好新型职业农民学员

选好学员是办好培训班的基础,它决定培训的成败。如果学员选的好,选的是有主导产业的职业农民,他们要学习、想学习,我们的培训班就能办好;如果学员没有选好,他们的心思不在学习上,硬让他们学习,我们的教学班就没有办法办下去。选定学员要用如下方法进行。

1.加大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短信、横幅、科技赶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优秀技能型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的贡献,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学知识、学技能的积极性。营造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针政策,调动农民学习技能,创业增收的积极性,让农民自愿参加教育培训。

2.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申报条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申报条件,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行政村推荐、乡镇政府认可、县新型职业农民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的程序,在全县范围内选出符合条件的学员,并进行张榜公示,通过审查后建立学员培训档案。

二、根据各乡镇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灵活地开设专业

为了开设好专业,我们要深入农户调查摸底,摸清各乡镇主导产业是什么,并要广泛征询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夏邑县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选择粮食、蔬菜和食用菌三个主导产业作为培训专业。

三、统编培训教材

为确保教材规范,提高培训质量,应该从省农广校统一订购统编教材,保证学员人手一套规范教材,同时,又要组织专人结合本县实际编写一套乡土教材,大大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要。

四、不惜余力加强条件建设

按照“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的要求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并配套现代化多媒体。对村级教学班,要按照五个一的标准(一部电话、一根网线、一台多媒体投影仪、一份农民日报、一部数字摄像头),完善各个教学点教学设施配置。

五、认真组织开展培训

1.培训办法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研究教育培训内容,设置教学培训课程,每班每年根据农时季节培训累计不少于15天;培训以专题讲座为主,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产业,按照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三位一体措施,使受训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所需的1~2门生产技术及其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生产技能,保证职业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务工收入,成为掌握农业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在培训时间安排上,结合职业农民的产业特点灵活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习、生产两不误。 采取县城集中培训、进村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系统性培训与季节性培训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相结合、农业专家培训与种田能手示范相结合等培训模式,有力增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2.加强生产实践练习,提高培训适用性 培训期间安排时间组织学员到附近有关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农业园等地进行学习考察,让学员动手操作。

3.教师还要帮助学员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使学员在学中干、干中学,使学员学有教师,看有样板,干有技术。

六、考试考核

通过集中培训和生产实践后,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认定条件包括知识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等内容,符合以上条件的专业农民经过培训后,由各培训机构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并结合自己的产业设计发展规划。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定,对评定合格的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七、科学管理

每个教学点安排专人负责,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负责,严格落实考勤制度,保证上课时间。规范档案管理,建立有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室,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每个培训农民档案资料齐全,每年教学活动有记录。

八、严格开展训后跟踪管理

要认真按照省、市要求,依据培训机构上报的台账资料,从学员基本信息、受训时间、培训学时、受训效果等方面,对学员进行了百分之百的回访。对培训机构上报的台账中出现缺漏项、手机错号、手机停机的学员和电话回访中回答不准确、受训学时不够等学员,一律视为不合格学员,要求培训机构整改,整改后还不合格的,就予以删除,为确保学员的真实性打下了基础。

九、扶持新型职业农民

1.做好服务 主要是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要充分发挥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机构的作用,协调合作共同为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服好务。

2.项目支持 各级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各类农业项目的规划安排上充分考虑职业农民的需要,资金上、技术上、规划上通盘考虑,真正让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有更加肥沃的土壤。

3.资金支持 资金支持应包括财政的、金融的、保险的等等方面,这就要求有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甚至是以规章制度进行明确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新型职业农民轻装上阵,顺势发展。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贵在求新 篇4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进一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将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笔者认为,在农业发展新形势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贵在求“新”:培育重点对象应为“新型主体”,职业农民成长要有“新环境”,培育目标要能适应农业“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培育模式要有“新思路”,培育手段要有“新方法”。

培育重点为“新型主体”。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看,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将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这些新型主体的发展,又必须紧紧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各农村地区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产业,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而对当前在农村新型主体中从事生产经营的决策者进行培育又是重中之重,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的法人经营组织的培育经验,特别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与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当然,除了重点为“新型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外,还要从长远的角度培育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比如欲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劳动力,农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中存在潜在的农业从业人员,可能会是未来农业的经营者,要对其进行培育、引导,鼓励其从事农

业。对这类人员培训可以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培育回乡青年等“新规就农”人员的经验,对这类人员除了技能的培训外,必须要为他们成为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经营活动提供政策与制度条件。

培育要有“新环境”。培育职业农民不能忽视对其发展环境要素的“孕育和培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好比是一个育种工程,但优良的种子是否能带来好的收获,还取决于适宜的土壤环境。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例如在土地流转方面,能让新型职业农民顺利得到适度规模的土地经营面积;在组织体系方面,能让合作社真正发挥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推动作用,而不是只做作表面文章却没有实质性内容;在市场建设方面,能让其真正形成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拉动力,使新型职业农民创造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再就是在整个产业链上,如加工、物流、科技与市场服务等环节,而不仅仅在生产环节,为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出优良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此外,如何提高农民职业的吸引力,使得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民除了收入的原因,农民社会地位低是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的重要原因。因此,给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是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需要综合措施,首先是经济收入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要通过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政府的扶

持得以实现;其次是生活环境的改善,要推动城乡一体化,把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使农民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建设美丽乡村;其三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门槛,实行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培育目标以农业“新产业”为导向。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贴近各地农业“新产业”需要和基层实际,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怎么方便就怎么开展,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湖南省石门县2012年就确定了该县农业新产业为茶叶、柑橘,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中,该县围绕茶叶、柑桔这两大农业新产业项目,提出遴选条件严格选拔培训对象——要有强烈的农业从业意愿、占有一定的农业资源(茶叶8亩、柑桔5亩),实施问卷调查摸清茶叶、柑橘经营大户的培训需求,结合该县茶叶、柑橘产业发展特色,制定了详实的《茶叶、柑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培训了茶叶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和柑桔产业新型职业农民200人,有力地促进了该县柑橘、茶叶产业的发展。2013年,该县尽管受长期高温和持续干旱少雨的影响,柑橘总产达37.05万吨,比2012年增产2.02万吨,增幅为5.77%;茶园面积12.7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1.2万亩,同比分别增加0.5万亩和0.9万亩。

培育模式要有“新思路”。职业农民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进,要求积极探索、力求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上有“新思路”。辽宁省通过学习和调研各地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并结合该省实际,创建了“3353”培训模式,值得借鉴。即,坚持三项原则:就地就近,农学结合,农民需求;实施三个模块培训:系统理论模块、模拟操作模块、专项培训及考察模块;实行五个统一管理:省级农业部门农广校统一培训规程及培训模式、统一理论教材、市县统一师资及组织教学、考务管理,县级校统一教学班管理。对受训农民开展三证培育:全面的农业系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对没有中专学历的参训农民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受训农民要在培育后获得三证,即系统培训证书、中等学历教育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也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一个条件。该省参照原有的中等专业教学计划,结合职业农民需要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同时,该省还总结职业技能鉴定经验,制定了《职业技能鉴定办法》,要求三项培育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三个证书齐抓共管、互为监督。

培育手段要有“新方法”。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探索中,必须要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培育方式,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教育培训的覆盖面,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一是将财政投入、系统培训、专业指导、产业扶持、自我发展紧密结合,实现职业农民培育一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篇5

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由农业局局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按照市农业局科教科的工作部署,会议上就20xx年实施的专业、明确现代青年农场主1人及农业职业经理人2人进行讨论,确定分成畜禽养殖专业、高山蔬菜专业、中药材专业、特色经济作物四个班进行培训。为全面完成我区20xx年培训工作,确保138人的培训任务顺利实施,成立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农业、财政等单位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强化工作协调和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进度安排、监督考核、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完善运行机制,确保任务落实。于20xx年9月份农业局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区20xx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并请示区政府分管领导批复后上报。

二、选定培训机构

按照政府采购项目要求,委托盛大招标代理有限公司通过招投标方式,共有三家培训机构报名,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确定市市中区电子商务学校为区20xx年新型职业农民项目培训机构,并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最后签定协议。

三、工作开展情况

现代青年农场主按照“20xx年省现代青年农场主调训计划”第一次培训开班通知、农业职业经理人按照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关于20xx年农业职业经理人市级培训开班的函》(乐农科院20xx〕21号)进行参训,并及时划拨培训资金。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在全区开设畜禽养殖专业、高山蔬菜专业、中药材专业、特色经济作物四个班135人的培训,培育对象的确定采用农民自愿申请、乡镇推荐、区农业局审核的方式。为了便于管理,提高培训质量,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实行“农学结合”的分段式培训。培训时间共10天,其中理论教学时间占50%,实训、见习时间占30%,座谈、讨论和培训考试考核占20%,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在开班时,邀请了分管农业的区委常委出席并做重要讲话,培训中,对科学看待转基因相关知识进行了普及,在电视台、区新闻上对20xx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根据培训项目开出“培训菜单”,做到了按需施教,形成培训课程与农民实际需求零距离相对接,有效提高了培训质量。培训班报到时,为每个学员都准备了学习资料袋。培训期间,所有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全部到场参与培训,班主任每天亲自带队,督促学员按时到位,严格考勤管理,使整个培训工作井然有序。学习方面,认真授课,及时、耐心解答学员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出的各种疑问;培训结束后,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健全学员档案,将每个学员的信息和考试成绩录入信息系统,教师与学员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微信群,以备工作中相互联系,随时解决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参训学员普遍认为,本次培训工作授课教师业务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课程安排合理,对指导生产实践作用巨大;学员认为培训班管理严格,服务周到,营造了良好的培训环境。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是一次“务实”的培训,也是一次“接地气”的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产中的难题和困惑,为他们开展今后的生产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农业局安排专职人员全程参与培训的监管工作,培训工作结束后,为强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专家联系职业农民制度,并结合产业发展对学员开展了一对一、多对一指导和跟踪服务。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标准,提高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为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贡献一份力量。

四、存在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与农民素质偏低不相适应。

二是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三是农民科学种养技术教差,从而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快速、稳定、协调发展。

五、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思考 篇6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农民数量迅速减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日益凸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培育的方式和内容难以满足各类农民的需求,资金投入与农民培训需求尚有距离,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待加强。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大力进行舆论宣传,第二要进行顶层设计,第三要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做好培训供给侧内容调整,第四要加快乡村互联网建设,第五要加强培育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56-05

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本地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到城镇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急剧减少。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减少,凸显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为了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就要让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大于其就地或到城镇打工从事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就涉及到农民“怎么种地”的问题了。事实已经证明,传统农民的小农生产方式在解决农民温饱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无力将农民从温饱带入小康甚至富裕的生活状态。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现阶段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提高收入的关键举措。

一、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29日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乡村人口数6034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43.9%。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将近46%的乡村人口选择了非农产业就业。按照全国66.3%的劳动人口(16-59岁)比例计算[1],乡村的劳动人口数约为40009万人。除去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约为12262万人,而这12262万人的农业劳动力还包含兼业农民、带孩子的母亲以及户口在农村的大学生人数,真正全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据国土资源部调查数据,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万亩,且土地撂荒现象有蔓延之势。土地撂荒原因很多,农业从业人数不断减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新生代农民(80后、90后)多外出打工,回乡务农的愿望很低,他们不会种地,不愿意种地已成普遍现象。这固然与新生代农民从小很少接触农活密切相关。但究其根本原因,从物质角度而言,农业生产的利润要远低于进城打工的收入;从精神角度而言,从事农业生产缺乏前途和身份低微,是新生代农民工远走他乡的重要原因。据农业部测算,目前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分别占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总数的2%和1%[2],没有合格以至于优秀的人才,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的建设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破解“农民不愿种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民真正从种地中看到希望,有奔头,有动力。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农民自身,所以从技术、文化等方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关键。

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从2012年2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到2016年1月印发《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连续五年提出要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至少包含三层涵义,首先,这些人是农民,意味着他们还是要以农业收入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其次,这些人是同传统农民不一样的新型农民,“新”的指标是:文化素质高、科学技术新、经营管理强;再次,这些人从事的农业是一种职业,农业不再是一种卑微地位的象征。这意味着新型职业农民应从这种职业中获得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除了物质生活的富足之外,还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和内容就比较清晰了。

从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2014、2015两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万人,青年农场主1万人[3]。这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生产经营型为主,辅助以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收入提升、新农村建设等各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为更好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从培育的思路、原则到培育的目标、内容、再到培育的保障措施都做了明确规范,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明了方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无论从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上来说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即使按照70%的城镇化率来计算,未来我国也将有4-5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以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为生,而200万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各类农民的需求。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气候条件各异,各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及适宜、特色农产品需求选择相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和内容;其次,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农民由于各自的生产基础、兴趣需求、资金技术不同等原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和内容要求也会不尽相同。从我国目前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来看,培训方式单一,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田间地头,典型参观等形式;内容枯燥、重复,课程安排自上而下,不能充分反映当地农业及农民的需求。再次,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多以技能、技术、生产、经营、管理为主,而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是掌握新技能、新技术、能生产、会经营、懂管理的富裕农民,更应该是有文化、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民,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注重精神层次的内容。

3.无论从中央还是地方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培育需求。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低,不可能自己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费用。况且,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层次多样,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普遍较低,这些都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资金的大力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国落实农民教育培训资金150亿元以上[4],五年150亿,每年均30亿,分摊到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投入经费9375万元,这包括所有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包括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涉农产业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农村管理人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具体分摊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上就杯水车薪了,这也导致很难吸引到优秀师资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也就很难保障培训的质量。

为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4、2015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地方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6年中央财政拟投入13.9亿元,进行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和1万名青年家庭农场主的培育[5]。尽管这两年中央有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专项资金,地方有了配套资金,并在增长,但仅以2016年为例,中央投入的人均培育经费约为1376元,这些费用包括教育培训、认证管理以及跟踪服务的费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硬件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我国农民培育形成了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央广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的培训网络。央广校拥有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文字教材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并形成了以央广校为龙头,省级校、地(市)级校、县级校为依托,乡、镇及村级教学班为载体的培训体系,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也从省级、地市级培训中心发展到县级培训中心。无论从培训的网络渠道还是从培训的体系建设方面来看,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硬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需求的硬件设施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报纸、文字教材等媒体资源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作用是我国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据报道,截至2015年8月底,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比城市地区低约40%,尚有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6]。这就需要我国尽快进行宽带进乡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的硬件设施建设。

5.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力量有待提升。据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兼职教师共有10万名。首先,从数量上来说10万名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培训需求,即使以未来新农村建设所需4~5亿农民的1/3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来算,师生比约为0.6‰到0.8‰之间,如此低的师生比远远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

其次,从师资质量上来说,各地现有培训师资既有高校院所专家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相关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有培训机构师资、优秀企业家、农村乡土人才等,师资来源多样。但从各地的实际培训状况来看,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老师大多教育层次较低,知识老化,授课方式陈旧,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各地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而且,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科技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施等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一批能够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师资队伍来培育新型农民。

再次,各地从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工作有待完善。虽然各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调查、登记、管理工作,但仅仅限于统计学上的登记工作。由于没有良好的激励措施,这些专兼职教师的稳定性、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时效性难以保证,而且有些地区专兼职教师虽然在编,但实际没有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

最后,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兼职教师普遍缺乏积极性。这固然与物质激励措施有关,也与广大专兼职教师队伍本身缺乏进修培训机会,缺乏成长空间有关,更与地方政府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态度有关。虽然农业对于地方GDP的贡献远远小于第二、三产业,但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我国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需要一支稳定的、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师资队伍。

三、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多年关注农民教育培训的心得,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1.在全社会范围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大力进行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美丽新农村的舆论宣传,使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至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主动地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这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之路。农民只有从主观意愿上愿意学习、愿意改变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当然,仅仅是口头上的舆论宣传,农民如果不能亲眼见识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收入增长、社会地位提升、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等,那么他们就会失去学习和改变的内驱力。所以,宣传和实际的建设工作要同时进行。同时,也要让农民见识到各省市优秀家庭农场主、农民企业家以及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创业、创新之路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成果,以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和美好梦想的追求。

2.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顶层设计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规划。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各地的培育工作地方特色较强。尽管中央连续五年发文强调要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部办公厅也先后印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2] 56号)》、《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有了宏观的思路、方向和原则,但缺乏顶层设计的具有可操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方案和统一规划。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如果没有顶层设计的操作性极强的实施方案和统一规划,各地具体实施起来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可能缺乏培训目标、方向、数量和质量的把握,二是可能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无从下手,比如说资金投入、民间培训机构引入等问题。

新型农民培育实施方案一要立足长远,形成长效机制,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要有长期、中期以及近期的明确的培育目标、任务、方向和内容。三要有明确的资金投入机制,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投入比例、如何引入民间培训力量等。四要有统一规范的师资要求,并要对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的管理。

3.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做好培训供给侧内容调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各地培训部门和机构应充分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端的实际,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侧内容的调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培训内容的调整要遵循产业供给侧需求。各地地形地质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各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各不相同,这就要根据各地实际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不能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第二,培训内容的调整要适应市场供给侧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高品质、大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收入的提高也促使人们业余时间对于观光、旅游需求的极大增加。这些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培训内容的调整要尊重农民主体需求。首先要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的要求,在农闲时进行培训,最大限度的方便农民;其次,针对各类农民的实际需求,分类指导,实施精准培训,避免过去那种不顾农民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安排培训内容的做法。

4.加快我国互联网进乡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建设。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的强大技术、信息力量,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农村地区是我国整体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短板地区,这不利于知识、信息向农村地区的传播。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国家通过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给予了相关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他们承担农村及偏远地区(高成本地区)的宽带网络末梢建设和升级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到2020年完成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约15万个已通宽带的行政村(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接入能力光纤化,为超过3000万农村家庭提供宽带覆盖升级。助力农业、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宽带应用[6]。

进入互联网时代,不仅“要想富先修路”,更要“要想富先通宽带”。宽带网络向农村地区的大力推进以至于覆盖整个农村,仅仅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有以下好处:一是加快培育速度。2014年、2015年,我国每年100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加快培育速度涉及到资金、师资等多因素影响。互联网的便捷性、及时性可以把培训内容迅速输送到有需求的农民手中,尤其是移动终端的使用,可以使广大农民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更新,不必受师资、资金、农民本身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宽带进乡村对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起到了很好的培训传播的支撑作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培育新型农民的速度。二是节约培育成本,通过网络、移动终端农民就可以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任何内容,不必去课堂参加培训班,省去了教室、教师、教材、路途等多种费用,节约了培训成本。

5.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从增加师资数量上说,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的数量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可以从扩大师资来源上着手。对于农民专业技术师资,可以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等专业技术单位聘任;对于农民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师资,可以从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党政机关、行政管理部门聘任;对于实践指导类师资,可以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机构聘任,尽可能的增加师资数量。

其次从提高师资质量上说,一是各级培训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针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科技水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教育培训、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水平等以适应农民学习的实际情况。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是个苦差事,收入低,工作辛苦,田间地头跑、跟踪服务是日常,没有坚强的职业道德的支撑是很难坚持的,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可以提升教师使命感,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动力。

再次从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上来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于2015年11月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建设工作,该项工作对师资力量分级建设和管理,共分为县级、地(市)级、省级、中央级四级师资队伍,分别承担不同的培训任务。为了增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吸收优秀师资力量,对于不合格的师资实行退出机制。这一措施使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化,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对于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稳定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上来说,激励措施可以从物质、精神两方面来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国家的公益性事业,教师的物质报酬不能指望农民的培训费,增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财政投入是唯一切实有效的方法;精神方面,让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通过培训活动实现自我价值是增强其积极性和创新性,稳定教师队伍的关键。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又源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绵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研究 篇7

201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空心化的重要途径。2013年中央1号文件又进一步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 确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地位。两会期间更热议新型职业农民,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农业大学副校长蒋平安称,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绵阳市自2013年首次启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以安县、北川、游仙、梓潼作为省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县, 围绕“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这一目标, 加大对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不同, 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 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 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 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 一般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2)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而且后继有人。稳定性是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 以区别于对农业的短期行为。 (3)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纵观国内外研究, 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的阐述,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分析研究还比较少见。本文基于绵阳周边九个区县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的研究, 着眼于它们的样本特征, 培育需求, 为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提供基本思路。

二、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调查样本基本特征

(一)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课题组对2014年绵阳市周边三台、平武、北川、安县、江油、梓潼、游仙、盐亭、涪城区这九个区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的调查问卷。总发放问卷400分, 回收有效问卷364份。有效率91%, 其中三台38份, 平武40份, 北川38份, 安县37份, 江油34份, 梓潼32份, 游仙36份, 盐亭64份, 涪城45份。

(二) 样本特征的统计描述 (见下页表1)

从样本性别分布看, 男性占83.17%, 女性占16.82%;从年龄结构看, 30~55岁所占比例最高 (86.06%) , 其次是18~30岁 (9.62%) 、55岁以上 (4.33%) , 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中年以上人群, 有着长时间的农业生产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 可作为将来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在培育对象。

从学历层次来看, 以初中学历 (45.19%) 最高, 其他依次是高中 (24.04%) 、中专 (12.5%) 、大专 (8.17%) 、小学 (6.73%) 、本科及以上 (2.88%) 。说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轻农、去农、离农”现象严重, 农村的务农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 从事农业的人群有劣质化的现象。

从家庭务农农业人数与从事农业劳动的原因来看, 务农人数3人的占到最多达25.5%, 且从事农业劳动的主要原因中:跟家人在一起, 安稳占38.46%, 其次是家里田没人种占12.02%, 没有知识和技术占8.17%, 年龄大占5.77%。说明从事农业的大多都是中年人群, 知识和技能较欠缺。

从家庭非务农人数与非务农原因来看, 非务农人数1人最多占到33.65%, 且从事非农生产的主要原因中: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最多, 占比27.88%, 其次收入高占比25.5%, 工作环境好占21.15%, 种田太苦太累, 占比17.79%, 人多地少占比9.13%, 精神生活丰富占比8.17%。说明农业收益低, 农村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仍有待完善, 要增强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 潜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众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 挖掘农村改革发展的潜力, 从而增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

三、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分析

(一) 样本农户农业产业经营状况

从“农户自有土地由谁来种”分析看, 年轻力壮的占比34.14%, 大忙回来突击的占比25.48%, 年老的占比14.9%, 承包给别人的占比7.69%。说明农村中全职种地的人很少, 农村出现空心化的现象, 现有的农村生产无法保证他们的收入稳定, 所以要培育职业农民成为职业化的, 有着市场化的新型职业农民, 这样才能又挣钱又体面, 同时还保证了粮食安全。

从种地的方式上看, 部分机械化部分人工占比最高, 达到66.35%, 不能使用机械的人工占比19.71%。可见现有农村机械化程度不高, 技能的现代化让农民有更高的提升平台。

(二) 教育培育情况分析

从分析参加培训的原因上看, 家庭农业生产需要占88.94%, 增加收入的占62.02%, 获得政策支持占42.79%, 得到尊重的占10.58%, 获得补贴占13.94%, 凑人数的占0.48%, 没事当玩的占0.96%。由此可见, 对于农业生产, 确实有参加培训的必要性。同时也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 支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建设。

对调查参加的培训类型分析表明, 样本农户有69.23%需要实用的技术培训, 69.22%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 管理培训占比38.94%, 综合培训占37.5%, 学历教育占7.69%, 表明能解决生产实际的培训是农民所需要的, 要将培育与实践结合起来, 根据绵阳地区的生产经营状况, 对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职业技能型培育对象进行分类培训。

对于培训的具体内容上看, 种植业中, 对粮食方面培训最高占56.25%, 其次蔬菜26.92%, 水果22.6%, 植物保护技术15.87%, 棚室生产14.42%, 苗木生产7.69%;养殖业培训中, 对猪养殖占48.07%, 其次是动物防疫占26.44%, 家禽养殖占23.08%, 水产养殖占21.15%, 羊的养殖培训占20.67%;其他方面培训中, 经营管理占37.02%, 农产品销售27.4%, 农机操作及维修24.04%, 电脑网络知识23.56%, 创业技能23.12%, 农产品加工贮藏19.23%, 农业政策及利用17.31%。可见对粮食生产及猪的养殖培训有强烈的培训需求, 2013年绵阳市农业统计数据显示, 粮食播种面积42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2%, 加强粮食及猪等家禽培训可使粮食产量提高到新的台阶。经营管理关乎农民的成果能否转换成收益, 因此也非常重要。

培训方式上看, 现场实习占59.13%, 课堂授课占38.94%, 多种方式结合的43.75%。可见, 在对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要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培训模式, 既有理论经验丰富的专家讲座, 又有专合社、种养殖基地、产业园区的现场教学结合的方式。

对培训项目持续时间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71.63%的农民认为培训时间在一个月之内, 且每周之内有34.13%用户培训时间为0.5~1天;39.9%的用户时间不固定;20.67%用户每周可有2~3天的时间可参加培训。

对培训费用的接受程度来看, 36.54%的用户能接受50元以内的, 32.69%的用户能接受50~100元之间的, 只有13.94%的用户接受100~200元, 12.5%的用户能接受200元以上的。

四、促进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建议

(一) 改变农业现状, 建立长效机制, 留住新型职业农民

首先应该为年轻一代有志从事农业的人群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其次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设立农业灾害风险基金, 降低农业经营者的经营风险, 保障职业农民的权益。抓住新一轮农村改革契机, 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提供条件。比如协助他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国家通过对流出承包地农户的直接补贴、对新型职业农民直接补贴等方式推进土地的集约经营。

(二) 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培训模式

根据绵阳市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采取产学交替, 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培训。针对培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灵活选择“进园入社、联户结对、送教上门、田间办班”等方式, 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并建立技术指导员制度, 有别于过去阳光培训的重理论、轻实践, 而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注重于实践操作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组织学员现场观摩, 参观交流, 增强了参与性和互动性, 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 符合农时季节和农民学习规律特点, 促进学用结合, 学习、生产“两不误”。如绵阳地区加强对生猪及粮食经营管理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培训。

(三) 依据培训需求, 确定有市场效益的培训内容

通过对绵阳农民培训需求情况分析, 根据当地对培训的需求, 来安排培训内容。如梓潼结合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绿色防控、农机购补、种粮大户补贴等项目采购的农用物资发放、补贴标准给予重点倾斜;盐亭县请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果蔬、养殖等6名专家, 还聘请了县乡两级中高级职称16名技术指导员, 1个指导员指导10户新型职业农民, 技术指导员全程参与培训、参观、讨论和后期跟踪服务。

摘要:通过对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问卷调查, 系统分析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的样本特征及经营基本情况, 对培训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从培训需求的角度对绵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

参考文献

[1]许金鸾.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2]米松华, 黄祖辉, 朱奇彪.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特征、成长路径与政策需求——基于浙江、湖南、四川和安徽的调查[J].农村经济, 2014, (8) :115-120.

[3]朱奇彪, 米松华, 杨良山, 黄莉莉, 陆益.新型职业农民及其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通报, 2013, (11) :218-2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探索 篇8

一、模式特征

(一)“校社结合”,筑牢培育阵地

“校社结合”,即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单位,有多年的办学资质、成熟的办学经验,有充足的教学设备、设施和师资队伍,具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合作社成员渴望在家门口学到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同时具备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愿望和能力,所从事的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可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田间课堂和实训基地。

(二)探索“校企联合”模式

“校企联合”,即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与大企业相结合。围绕产业需求,探索以县农广校为培训机构,大型企业参入的培训模式。农广校负责室内培训、外出观摩等整个培训环节;企业提供试验示范基地,并在试验示范基地上开设田间课堂,实现了校企的有机结合。

(三)“三个课堂融合”,提升培训层次

“三个课堂”,即室内课堂、田间课堂、外出观摩课堂。“融合”即三个课堂的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提升。“三个课堂融合”,就是学员在室内培训学到的技能、存在的疑惑、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到实训基地通过“田间课堂”实习操作、现场解答疑难问题,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让学员开阔眼界,学习成功经验,莒县农广校组织学员到周边地区学习相关产业的高产高效典型。

二、模式背景

莒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110万人,耕地面积108万亩,农业人口8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38万多人。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谁来种地”问题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难题。

近几年来,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开展,莒县农民培训工作的重心开始由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向职业化农民培育转变,同时注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截至目前,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944家,家庭农场194家,年经营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54家。综合农业发展现状,当地农业部门认识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具备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条件,同时,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种、养业,为此,确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县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合作主体。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工作的组织领导,莒县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教育、科技、金融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工作方案、进度安排、监督考核等。

(二)整合教育资源

强化了农广校教学设备、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属的田间实训基地,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阵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训基地、大专院校参入、具有创新意识的土专家、土能人为补充的“一主多元”教育体系。

(三)“校社结合”

农广校负责室内培训、外出观摩环节等整个培训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社熟悉、掌握本产业现状及需求,负责学员组织、遴选,提供学员实训所用的田间课堂、实训基地,并提供部分实训教师。莒县农广校以常青苗木专业合作社为协作单位,组织种植20亩以上的植烟大户100人开设烟草园艺工培训;以莒县兴泰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协作单位,组织社员参加以示范推广“玫瑰香葡萄温室优质高效栽培”为主的果树园艺工培训;依托建生种植专业合作社、振鹏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协作单位,组织合作社蔬菜种植大户开设以“大棚套餐综合技术”“温室瓜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为主的蔬菜园艺工培训,通过农广校室内教学、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田间课堂和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参训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使学员学有榜样、干有样板。

(四)“校企联合”

莒县安庄镇种植葡萄3000多亩,葡萄是该镇的特色产业,当地政府和葡萄种植户都有发展葡萄产业的愿望和需求,因此选择在该镇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果树园艺工培训班。“玫瑰香葡萄大拱棚生产综合技术”是中化集团科研人员历时四年攻关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集成配方施肥、水肥一体、绿色防控、三膜合一的成套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效益高”的综合优势。县农广校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中化集团等大型企业利用拥有的农业先进技术、优质的产品和试验示范基地等自身优势,提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葡萄种植专家进行室内授课,并在莒县安庄镇企业的试验示范基地上开设了田间课堂。为更好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化集团对参训的葡萄种植大户免费化验土壤,并根据土壤中养分含量和葡萄的需肥规律推荐需肥配方,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五)“三个课堂融合”

1. 室内课堂:选准温室葡萄、桃等主导产业后,先根据产业需求和农时季节制定全产业链培训计划,组建了34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一是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聘请知名专家、学者5名;二是从本区域选拔精通本产业、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专家和乡土能人15名;三是聘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11名;四是聘请对本产业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专家3名。以上专家通过多媒体授课,让学员更多的了解国外、国内本产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及发展趋势,学到高科技含量的专业知识,有效提升了理论水平。

2. 田间课堂:采取 “辅导员+实训专家+参训农民”的教学模式。县农广校教师担任培训班的辅导员,起到联系实训专家、参训农民的纽带作用,是田间授课、指导与实训的组织者。部分实训专家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属的实训基地提供,具体讲解实训内容、指导实训操作。本着方便学员、就地就近的原则,选择离学员驻地近、离田间课堂近的地点办班,即方便了学员又节省了租车费用。学员在室内培训学到的技能、存在的疑惑、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到实训基地通过“田间课堂”实习操作、现场解答疑难问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 外出观摩课堂:为开阔参训学员视野,学习成功经验,县农广校组织学员到潍坊市黄旗堡参观了3.5亩简易大棚葡萄年收入20余万元的高产高效典型。同时对照外地经验,查找自身从事本产业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培养学员学先进、找差距、定改进措施的能力,真正把学员培育成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实践经验,又有开阔的创新思路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取得的成效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迅速增加

在参训学员的带动下,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44家,家庭农场194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4家,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总收入达到20多亿元,辐射带动12万户获得收入10余亿元。

(二)产业规模扩大

葡萄产业实现了由零星种植到规模发展,面积由培训前的2000亩发展到目前的5000亩。由于更新了葡萄品种,应用了新技术,温室葡萄亩产值增加1.5万元,有力提升了产业层次。同时,培育出种植温室葡萄100亩的昊昇家庭农场,荣获深圳茶博会金奖的大型横山家庭农场,产品供不应求的“映霜红”种植基地——鑫丰家庭农场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点。

(三)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实用人才

由于采用室内培训与田间课堂相结合、本地经验与周边致富典型形结合的方式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山东省莒县农业局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会议记录11.2 篇9

2015年3月18日,丰溪中学迎来了一批校史上年龄最大的学生,他们是来参加由广丰区果业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果业办)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的学员,将接受1周的理论学习和10天的实践实训,考核合格后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将从一名土生土长的地道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正式有了农民的身份证。笔者全程跟踪果业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脚步,以此为切入点,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培育对象的情况分析以及对策建议等几方面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些思路。

1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这个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人能参加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从字面上看有3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是指区别于过去,是创新的、新式的;职业是指身份象征、社会角色;农民说明了他必须是一个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人。总体来说,新型职业农民相对于传统农民,不再仅仅是维持生计,而是将农业作为产业,充分地进入市场,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主要表现在选择权不同、流动程度不同、素质条件不同、经营方式不同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不同。综合各种看法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农民作为自己的职业,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而且通过投资、生产、管理、销售等一系列生产活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取得利润最大化的职业农民。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情况分析

2015年果业办的培育任务是100人,年龄要求在18~55周岁之间,全部是从事马家柚种植、加工、销售的农民。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获得了培育学员的个人基本特征、培训需求、培训效果、培训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

2.1培育学员基本特征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参加培育的男性所占比例为89%,女性所占比例为为11%;从学历层次来看,大部分为高中学历,占比为52%,而小学和本科占比很小(比例为9%),说明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从年龄结构上看,大部分为40岁以上,占比为70%,相对于其他地方,此次培训学员的年龄较轻,主要原因是马家柚是广丰的一个新的农业产业,前期投入大,同时也是一个朝阳产业,相对来说,种植规模大的多是在外打工返乡人员,而老年人因为自身文化较低,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没有参加培训。

2.2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原因 此次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是从事同一产业的人,同时90%的学员都参与了广丰马家柚种植。他们来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占比达到85%;有9%的人是为了获得证书,现在国家的政策或多或少会优先倾向新型职业农民;剩下的有的是因为培训不要钱,包吃住,见识下培训场面,和大家聊天增加朋友等。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培训学员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知识是极其渴望的,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新的农业技术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2.3培训内容的调查 根据培训前期的摸底和培训后期的访谈,学员在培训内容上主要有3点意见:一是师资选择上,更喜欢有专业理论知识、有相关实践经验的老师,而不是越大牌越好;二是技术和知识选择上不能脱离实际,尤其是马家柚大都栽在山地上,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应该重点放在能切实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技术上,而不是生搬硬套;三是教材内容刻板、专业术语难懂,不便于理解,培训时需要教师用生动的比喻、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才能带来实质性的收获。

2.4关于培训形式的选择 从培训形式的选择来看,21%的学员喜欢的培训形式是在教室听老师讲课,这部分大都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较轻的学员,75%的学员表示更喜欢农民田间学校的形式,老师在果园对实际生产问题面对面指导,仅有4%的学员表示对培训形式无所谓。鉴于马家柚栽植管理实用技术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后期培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实训,通过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形式,在果园把新技术、新成果传授给果农。

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思路与建议

果业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了经验,也发现了问题,让大家深切地感觉到农民培训方式、方法的改变势在必行。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固化的培训教育形式,探索出一条以农民为主体,以“打基础、管长远”为宗旨,以科学、实效为目标的农民培训道路。

3.1把握个性需求,建立农民档案 培训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不是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要结合农民创业和个性需求,把培训工作渗透到农民的生产实践中,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实效性,让农民想学就学,随时可学。一是注重前期摸底,切实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将各类需求分门别类,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要具体针对一个产业、一个问题实施培训教学,比如果业办这次只针对马家柚这一产业开展培训,将一个产业的技术难题讲深讲透,而不是大而空,样样都讲、样样不深;三是要建立农民档案,不同的农民因为年龄、学历等不同,而导致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一致,不能以偏概全,要对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产业建立各自档案。

3.2找准培训方式,办好农民课堂 现代培训必须从传统培训上跳出来,要吸收传统培训方式的精华,同时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跨越面对面教学的模式,办好农民课堂。比如,果业办借助微信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建立了“广丰马家柚”微信群,邀请马家柚种植户一起探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交流经验,既便捷又实用。另外,针对不同种类的培训,选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如技能类培训,主要针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采取田间直观的教学方式。管理类培训,受训人员文化层次较高,理解能力强,可以举办短期的培训班。

3.3提升培训师资,保证教学质量 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除了对培训学员的选拔外,还应对授课教师的资格进行严格的把关。授课教师的选拔不应只看重他们学历的高低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应该将在农业生产一线的、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各个环节、能够解决具体的农业问题的专家聘任为授课教师,建立一支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此次果业办选择的教师都是县内从事马家柚产业多年的高工、技术员,通过结合多年的马家柚生产管理经验、平时遇到的问题,举一反三,获得学员的共鸣,也容易掌握理解。

3.4构建服务平台,建立联系帮扶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能因完成上级任务而停止,也不能因获得证书而停止。要构建老师――农户、县――乡――村等各类服务平台体系,系统地、不间断地进行跟踪培训和技术指导,把农民打造为“土专家”,打造成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头指导作用,使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辐射到千家万户,大大提高科技培训效果。果业办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按照上级要求只有15天,但实践实训上却跨度很大,从马家柚的种植、抽梢、开花、结果、收获、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多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培训教师与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了帮扶关系,全程培训和指导。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会议记录11.2 篇10

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管理培训试卷 姓名:

得分:

注意事项:1.满分100分。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2.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项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的原则()A、成员以城市人口为主

B、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C、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D、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2、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部法律于()起施行。

A、2007年7月1日

B、2008年9月1日 C、2009年6月1日 D、2010年3月5日

3、各地按合作组织的性质及培育途径看,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 社的发展模式()

A、邯郸模式 B、莱阳模式 C、宁津模式 D、重庆模式

4、下列哪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问题的集中表现()

A、管理不规范,运作质量不高 B、区域局限比较突出 C、有异化现象存在 D、老板文化程度低

5、关于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具备的条件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有50名以上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成员。B、有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章程。C、有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组织机构。D、有符合章程规定的成员出资。

6、下列哪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享有的权利()

A、参加成员大会

B、行使表决权,实行民主管理 C、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可随时请求政府补贴

7、下列哪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十九条对于合作社成员退社的时间、程序等问题的规定()A、成员资格宗旨时间 B、退社时间 C、批准问题 D、排解矛盾

8、下列哪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理事和管理人员损害合作社利益的行为()

A、侵占、挪用或者私分本社资产 B、维护成员利益

C、接受他人与本社交易的佣金归为己有 D、从事损害本社经济利益的其他活动

9、作为成立之初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组织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只需要决策层和执行层,部门的设置也尽可能简化,便于沟通和节约成本,但必须具备()

A、决策职能 B、执行职能 C、监督职能 D、ABC

10、下列哪种情形,不能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轻易除名()

A、成员家庭特别贫困

B、不履行成员义务,经教育无效的 C、给本社名誉或者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的 D、成员共同议决的其他情形

二、填空题1-10题,每空2分,共40分。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2、新型职业农民分为

、、和。

3、合伙制企业属于比较典型的、的经济组织。

4、合伙制企业是

的经济实体。

5、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股份制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成员以劳动合作为主,而非

的合作为主。

6、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成员大小和出资多少,都实行

、、,一人一票制,没有特权。

7、农村的、、简称农村“三大合作”组织。

8、是农村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

9、农村合作组织,从发展的路径看,可以归结为两种模式,即

模式和

模式。

10、公平的 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的核心。

三、判断题1-10题,对的打√,错的打×,每空1分,共10分。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非专业的经济组织()

2、可强制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

3、农民退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缴纳大量罚金,否则不予退社()

4、合伙制企业的入伙和退伙有严格规定,均不能随意入伙和擅自退伙()

5、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负无限连带责任的经济实体()

6、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无论成员大小和出资多少,都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一人一票制,没有特权。()

7、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8、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间接力量()

9、合作社选举产生的代表(含管理人员)都要对社员负责()

10、激励机制也包括分配制度,同时还包括管理者的薪酬制度,雇佣员工的激励制度。()

四、简答题1-2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2、简要概括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

3、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试卷

一、选择题

1、A

2、A

3、D

4、D

5、A

6、D

7、D

8、B

9、D

10、A

二、填空题

1、自愿联合、民族管理

2、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引领带动型。

3、共同共有、共营共责

4、无限连带责任

5、资本

6、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7、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

8、农民

9、市场推动、政府推动

10、分配制度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全年多数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从业稳定性较高,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全年收入高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平。今后职业农民就是一个职业。

2、简要概括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

(1)自愿与社员资格开放原则(2)民主控制原则(3)社员的经济参与原则(4)自治和独立原则(5)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原则(6)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原则(7)关心社区发展原则

3、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会议记录11.2 篇11

“培训班安排的培训内容很丰富,除了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业创业计划指导、农业产业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专项技术等课程,我们还特邀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举办专题讲座,聘请河南科技学院石晓华博士作为专门的创业辅导师。”新乡市农业局副局长马玉霞告诉记者。“我们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将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开,积极探索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实行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切实实现有人种地,有人养殖,种养科学,收入可观,为新乡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

跟着教授学知识

在众多培训学员中,30多岁的程继华听课格外认真。高中毕业后,他开始从事农资销售,由于头脑灵活,收入很高。随着财富的积累,年轻的他又有了新的目标。3年前,程继华开始流转土地搞大田种植,目前种植规模已近千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经过多年的规模经营,他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他之前就报名参加了卫辉市农广校组织的现代农艺专业中专学历教育,这次,尝到学习甜头的他又积极报名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

“来参加这个培训收获很多,真是来对了。15天的培训,我最大的收获是系统学习了农业政策、农业法规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程继华开心地说,能与专家教授进行面对面交流,也是他一个意外的收获。“朱启臻教授讲课生动活泼,浅显易懂,他向我们讲解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政策以及政策制定的背景和政策趋向;石晓华博士对农业创业的讲解,让我开阔了眼界,理清了思路,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此外,在程继华看来,这次培训还有一个很大的意义,那就是给渴求知识和技术的农民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举办培训班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将对符合相关条件和要求,并通过考试考核的农民,由市政府统一颁发职业农民证书。对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档案,动态管理,并进行后续培训和跟踪服务,计划实行学分制教育模式。”卫辉市农业局局长李文栋告诉记者:“每年年初,我们将公布本年度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职业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上报学习计划。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农民要在一年内完成一定学时的课程,并通过考试考核取得相应学分。”

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卫辉市还出台了“十免五奖”的扶持奖励政策,力图吸引和留下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农民期盼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参加这次培训班的是100名种植和养殖大户,在他们中间,金祥利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金祥利家住卫辉市柳庄乡吕绪屯村,正值中年的他,成熟、风趣、稳重。高中毕业后,金祥利最先从事的是沼气建设行业。为了提升自身素质,他坚持抽出时间自学,先后取得法律专业的专科和本科文凭。2007年,他注册成立了卫辉市永康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建起了养殖、种植、沼气、发电“四位一体”的生态园区,主要从事肉牛养殖、蔬菜种植以及相关产品的销售。利用“牛—沼气、沼液—蔬菜”的循环模式,他把种植、养殖、沼气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节约了生产成本,还有效减轻了环境污染。

2008年,他的公司被河南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13年又被农业部评为“蔬菜标准园”。现在,公司肉牛的存栏量为550头,年出栏商品牛1600头,种植蔬菜630亩,其中100余亩蔬菜取得了有机转换证,并注册了祥利牌蔬菜商标。其产品通过与大型超市签约,销至新乡、郑州、广州、上海等多个城市。

“通过学习,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具有较大经营规模和较高收入水平,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还要像专家所说的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金祥利一脸认真地说。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增添了金祥利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他踌躇满志地说:“有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做保障,我就更放心了。我计划向外扩展630亩的种养项目,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公司为农户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富裕路。”

金祥利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农民将来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希望农民通过努力也可以有较高的收入,有更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能得到更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培育现代农业主力军

新乡地处豫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国家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和种子基地。近年来,新乡紧紧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立足机制和技术创新,大力实施幸福新乡农业现代化工程,积极发展品牌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高端农业,加快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高效生态农业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然而,新乡市当前务农农民整体状况并不容乐观。据相关调查显示,新乡70%以上的“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表示不愿回乡务农;而留下来的农民,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5岁,其中妇女超过6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近70%,出现了明显的“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现象。

很显然,这样一个总体数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乡现代农业的发展。

上一篇:小金库整改下一篇: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防范-王学茂-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