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师的教师

2024-06-12

德国教师的教师(共8篇)

德国教师的教师 篇1

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1790—1866)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生于法官家庭。获哲学博士学位。1813~1818年任模范学校教师。在这里,他结识了裴斯泰洛齐的信徒,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了解。1820年,出任德国著名的梅尔斯师范学校校长,并兼任授课教师。第斯多惠在这里工作了12年,成绩显赫,学校备受赞誉。1832年改任柏林师范学校校长,并兼任附属实验学校的教学工作,推广裴斯泰洛齐的教学思想。1847年,他被反动政府免去校长职务。1850年被迫退休。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国民教育和师范教育工作。此外,他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1827年,他亲自创办《莱因教育杂志》,撰写教育论文四百多篇,宣传民主主义教育思想。1835年,他的主要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的出版,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教学理论指导。该书中译本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851年,他开始出版《教育年鉴》。此外,他还编写了二十多种各类教科书和教学指导用书,并被德国学校广泛采用。

第斯多惠一生都在为德国的国民教育而奋斗。他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反对封建等级教育。1848年,他就任“全德教师联盟”主席,领导教师向封建教育、宗教教育展开斗争。1858年当选为普鲁士众议院议员,在议会中继续声讨反动政府。第斯多惠的进步活动得到了反动政府和教会的攻击。他被免去了校长职务,遭到各种刁难。但是,他的进步活动得到了德国进步教师和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1865年第斯多惠75岁寿辰时,人们为他隆重庆贺,并向他赠送了银制桂冠,以感谢他为德国国民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第斯多惠也因此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

一、论教育

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即发展人的天赋能力。他说:“德国的教育学首先要求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公民的和民族成员的教育;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德国公民和职业上的同行,而不是反之。”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75页。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第斯多惠也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天赋能力,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各种能力。

第斯多惠的完人教育是遵循三项教育原则进行的。第一,自动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即自动性,它是个人发展和教育活动的主观条件。但是,自动性没有明确的方向,内容空洞,人可以自动地趋向于善,也可以自动地趋向于恶。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使人的自动性得到充分体现。真善美的生活便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必须将自动性和真善美结合起来。

第二,自然适应性原则。所谓自然,即指人的天性。适应自然,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教学要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主动性和感受性是儿童最一般的智力表现形式。14岁以前,儿童的主动性表现为身体上喜欢活动,精神上喜欢自由幻想,因此,要通过体操锻炼儿童的身体,借助故事、童话等发展儿童的想像。儿童的感受性在幼年占优势,以后逐渐转向主动性。幼年儿童的感受性表现为求知欲较强,渴求感性知识,教师应发展儿童的感觉,多让儿童观察事物。14岁以后,儿童过渡到悟性阶段,身心发生了显著变化,产生了理想,记忆、思维、信念、意志等逐渐成熟,教师应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发展儿童的悟性。适应自然也包括适应儿童的个性特点,促使其独特地发展。

第三,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教育要注意现代社会文化,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第斯多惠指出,对自然和文化的适应必须协调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文化适应性原则应服从自然适应性原则。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

二、论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还是发展能力,这是当时欧洲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即“实质的目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即“形式的目的”。第斯多惠认为这两种见解都有片面性。在他看来,教学应当达到上述两种目的,而这两种目的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发展着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着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学中不能将这两者割裂开来。但是,在这两个目的中,形式的目的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因为小学时期能力的培养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待儿童长大以后,则要增加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能力愈成熟,就愈要让他学习困难的教材,在学习教材和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便得到了发展。总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追求单一的目的。

关于教学原则,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直观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人类心智的发展是从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知识的。教学必须适应人类的这一自然发展顺序,从感觉开始,首先形成对外界事物的表象。第斯多惠反对当时学校中所实施的空洞无用、脱离实际的教学,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出发,认为直观性原则是“革新课堂教学的主要的原则”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当学校无法向学生提供直观教具时,应让学生通过回忆、比较、类推等方法形成直观表象。

循序渐进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渐进有序、持续前进的。教学不应只考虑教材的连续性,首先必须了解儿童智力发展状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从儿童现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胜任目前的学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又使智力和主动性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持续性的。第斯多惠一再强调,教师千万不要把自己刚刚学会的一切东西都教给学生,也不要教学生学习还不能领会的东西;教师应当教给学生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不教或少教一些目前不适用的、以后也不需要的知识。

坚实性原则所谓坚实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要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巩固性原则相同,坚实性也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第斯多惠反对学习不求甚解,粗枝大叶;同时,他也反对向学生全面灌输,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反而会加重他们的记忆负担,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教学必须具有连贯性,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必须使学生学习最必需的、最本质的东西;必须经常复习已学过的东西,使之保持在记忆之中,并能在需要时灵活地加以运用。

依据上述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第斯多惠指出,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到两个因素,即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学科性质。也就是说,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第斯多惠把教学方法分为两种:学术的方法和基本的方法。学术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言堂,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循序讲授学科内容。基本的教学方法则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发展性的教学方法或启发式教学。第斯多惠反对学术式的方法,认为它不符合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机械呆板,学生的学习缺乏活力,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在他看来,启发式的教学法才是教师应当选择的唯一正确方法。它使学生在对话式的教学中掌握知识,在发现中培养能力。“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129页。各级教师都应采用这种方法。

三、论教师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师范教育工作,长期担任师范学校校长并亲自授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一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他对教师的任务、条件等提出了许多要求。

关于教师的任务,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迫切任务在于通过培养人来促进人类的发展,引导他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发展人们的素质和能力。要完成教育人这一神圣使命,教师必须在各方面完善和提高自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第斯多惠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个要求。

1.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第斯多惠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育别人,而且要教育自己,自我教育的意义更加重大。一个人不教育好自己,就不可能去教育别人;学生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取决于教师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教师接受教育的地方;教师要通过一切环境和活动来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教师的终身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优秀品质,精通所教的学科,熟悉相关的学科,加强文化修养,同时,教师也应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教师必须精力充沛,意志坚定。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生气勃勃,学生就会群情激昂。教学要生动,要吸引学生,教师就必须做到生动活泼。教学的艺术在于鼓舞士气,唤起学生的激情。“只有性格坚强、果断的人才会知情达理,懂得要什么,为什么要,用什么方法来锻炼意志,只有这种性格的人才会培养出性格坚强和果断的人来。”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180页。

3.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引人入胜。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如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育也就因此而中止。教师只有激发学生高尚、纯洁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趋向真善美,刻苦学习高深的学科。教学要引人入胜,教师首先要生动活泼,要注意讲课的形式和风格,教学方法要变化多样;教师要精神饱满,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教师要热爱所教的学科,并用这种爱感染学生。

4.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斯多惠反对学术式的教学方法,不赞成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他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注意学生的发音、语调和叙述,尽可能多地给儿童说话的机会,让他们学会用清晰、严密的语言叙述所学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德国教师的教师 篇2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

1. 入口阶段, 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

德国在教师教育的招生方面向来给予学生相当的自由。它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 但是对要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实行的是有一定标准和要求限制下的开放式招生。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13年一贯制完全中学毕业证书才可以申请进入自己所选择的大学机构, 学习自己喜爱的学科, 接受大学教育, 之后才有资格接受教师教育。完全中学是代表德国中学教育最高水平的学校, 它对学生的培养就是为学生今后接受高等教育作准备的。这样就保证在入口阶段控制住生源质量, 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这种开放式的招生能够将有意愿成为教师的学生纳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这个职业的, 从而保证教师队伍充满了活力和热情, 因此, 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很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见, 德国教师质量是以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形式为前提条件的。

2. 职前培养阶段, 注重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教育的协调发展

职前培养阶段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一阶段, 主要是在大学里进行学术性的教育。该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在这期间, 学生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 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 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在大学里接受学术教育的学习时间依据其培养的学生未来所任职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来说, 毕业后任职于基础学校、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学习时间为三年;毕业后任职于完全中学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四年。在注重学术教育的同时, 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月16日颁发了《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 强调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的教育。新标准认为, 教师的职业能力应该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出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在入职以后 (第一年) 自身慢慢形成的, 强调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教育学科。可见, 在职前培养阶段, 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 同时也突出培养学生运用专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的重要性, 进而实现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协调发展。

3. 职业准备教育阶段, 对见习教师实行严格评价

在德国, 人们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 不经过长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 不可能胜任其工作。因此在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实施教育的时限相对来说比较长, 最长要两年, 短的也要16个月, 一般情况下是18个月。可见德国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没有放松对理论学习的要求, 职业准备教育阶段主要是在“见习教师研习班”和“实习学校”开展, 它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 该阶段旨在养成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在这期间, 学生不仅要在实习学校进行教学见习, 同时还得在研修班里进行理论学习。学生通常上午在实习学校里进行见习, 四周以后才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试教, 然后下午参加研习班的理论学习。在研习班里, 上课都采用研讨的方式进行, 见习教师通常就某一个专题展开讨论并口头发言。这些专题通常都是实际教学中会碰到的问题, 这样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用理论来反思实践。实习学校通常会对见习教师就其与教师职业有关法律的了解方面、教学技能方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方面以及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评价, 这份评价对见习教师最终能否成为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 出口阶段, 通过国家考试制度选拔教师

教师资格证书是教师行业的资质证明, 是教师职业的准入证。在德国, 要想获得这张准入证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考试, 在教师培养的出口阶段, 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这两次考试分别在大学职前培养阶段和职业准备教育阶段进行。第一次考试内容包括论文、笔试与口试, 论文以任教学科为范围, 口试由两位教授和一名学校教师组成评委;第二次考试内容包括两篇分属两个任教专门学科教学的论文、两个专门科目的试教及口试。见习教师只有在顺利通过了第一次考试才能够参加第二次考试, 并且只有两次考试都通过, 才能取得教师资格, 被聘为正式教师, 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在这之后, 就可以作为准教师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应聘了。这个过程漫长而又艰辛, 尤其是两次国家考试对于想成为教师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5. 职业后教育阶段, 追求实效, 形式多样, 具有激励性

在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职业后教育备受人们广泛关注。在德国, 教师的职业后教育也独具特色。首先, 在职业后教育阶段开展的教师继续教育非常注重追求实效性。这表现在教师培训内容是根据教师的“客观的进修需要”和“主观的进修需要”来最后决定的, 培训内容不强调系统性, 而强调实际的应用性和教育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其次, 继续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这种形式按其级别排下来依次是中央一级的、地区性教师进修、校内的在职教育, 以及在大学进行的继续教育。最后, 职业后教育阶段实施的教育对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激励性。教师继续教育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进修院校尽管都不大, 但办学设备现代化的程度却很高;学员的食宿、交通全部免费, 他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也很好。教师总体上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较高。

二、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当前, 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师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过渡, 我们正在不断地探讨教师培养的新模式, 建构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对德国教师教育各个培养阶段特点的分析, 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1. 在教师教育的入口阶段, 实行初次招生和再次招生相结合的招生制度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 非师范类院校将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教育中来, 我们也将逐步实现开放式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鉴于德国在招生时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模式, 从而保证了生源的高质量, 把好了教师入口质量关, 我们应该力求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在招生时, 应该逐渐淡化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的概念, 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 学生在接受完大学教育之后, 若有志成为教师, 可以进行自由选择, 教师培训机构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招生。事实上, 学生通常并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 对自己是否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 我们在再次招生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 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因子分析来遴选生源。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 我们在生源选择上不能仅仅凭学生的兴趣, 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因素分析, 从而在源头上确保教师的素质。

2. 在教师培养过程中,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加大学生的实习比重

德国在教师培养的三个阶段中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特别重视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同时也不放松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这种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上的构建, 更要让学生深入到中小学中去, 要大大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 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习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实践中反思理论。同时, 在职业后教育中, 随着我国教师学历达标情况的好转, 我们要改变职业后教育等同于“学历补偿教育”的观念, 一方面满足教师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客观实际需要, 更多地将这种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 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 建立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

德国教师教育培训的启示 篇3

德国是联邦制的国家,是世界上开展教师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制度比较发达和典型的国家。德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它就基本实现了所有教师的培养都由综合性学院或者大学进行的目标。原来的教育学院或是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学科领域,发展成综合性学院,或是合并到现有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中去了。德国教师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

历经两次国家考试,严格核定教师资格

德国教师的选拔和录用采用国家考试的方式进行,公民获得教师资格的过程是:取得完全中学毕业证书→ 进入大学学习→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预备期间实习→第二次国家考试→作为公务员的试用期(一般为2年,长的可达5年)→取得终身公务员的身份。德国教师的基础学历不仅要求很高,都是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而且教师资格的核定极其严格,需经国家级的两次考试。

第一次考试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口试(试讲)、短期见习等四方面构成。只有通过考试者才有资格作为见习教师参加第二阶段训练。第二次考试内容包括:①面对评委和考试委员会上两节公开课;②在4小时内,当场撰写一篇有关教育理论的文章;③参加包括主修专业、辅修专业以及政治法则的3次口头考试。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只有80% 的实习教师能够通过第二次考试。如果没有通过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还可以重考一次,如果仍未通过,一般就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了,说明本人不适合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申请人一般也不再作努力了。而第二次考试合格者,就成为正式教师,同时成为国家正式公务员,享受良好的待遇。德国教师的报酬比雇员的平均工资高1.5~2倍。

如果说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偏重理论知识的话,那么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则偏向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德国教师资格的两次考试从不同的侧面对自愿从事教师工作的人进行考核,既保证了新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训练多于实践训练的不足。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教师

资格认证的统一国家考试,师范生完成毕业论文,经过短期见习之后就直接进入教育系统。

学前职业性向测试,分阶段全过程培养

教师职业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师范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知识传输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为此,德国大部分州要求报考师范类的学生考前必须进行面试以及参加职业性向测试,或者在入学前到中小学见习一段时间,测试申请者具不具备当老师的潜质,有没有可塑性,从而把那些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的优秀学生选入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学习。这是“全程育师”的首要环节。显然这一重要环节在我国是缺失的。

通过测试入选的优秀学员将经历三个阶段的全过程培养: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修业阶段着力培养教师的基本能力;实习阶段着力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职后培训阶段着力培养教师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能力。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凸显出三个主要特点: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坚持四年一次的教师培训。

其中的修业阶段与职后培训阶段与我国的教师教育培训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德国修业阶段的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十分强调教育科学课程,他们开设的有关课程要比我们只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多得多,这对于提高教师教育和教学知识水平及能力是相当有利的。与我国相比,德国育师之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实习阶段,此“实习阶段”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我国大学期间的实习,我国所谓的实习阶段只相当于德国修业阶段的短期见习期,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国根本不存在“德国意义上”的实习阶段。

为期两年的实习培养,世界教育的一面旗帜

作为德国三个阶段培育式之一的独立的实习阶段,重在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这一阶段训练在各州为见习生专门建立的地方见习师范教育机构进行,有的称为“见习师范学校”,有的则称为“见习师范学院”。我国目前还没有此类专门的见习教育机构,我们的见习一般安排在当地的中小学校,且时间很短。而德国各州统一规定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为2年。第一年为引导和试教阶段,从实习开始4周以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试教。通常上午见习或试教,下午在研修班学习讨论。到第二学期甚至第二年,才开始独立承担一个班的教学。第二年的后半年,则专心准备第二次国家考试。因此,他们培养的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得心应手地投入实践,成为一名合格教师。花2年时间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为全世界教师教育树立了一面旗帜,可见德国政府培养教师执教能力的坚定决心。

我国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与德国相比相差甚远。首先,对教育见习整体重视不够。有的仅仅将教育见习纳入了教学计划,但没有做出具体的检查落实;有的学校内部没有统一要求,有的专业见习,有的专业不见习,存在着可有可无的思想。其次,教育实习的水份很大。虽然对教育实习都作了相应安排,但时间一般只有6~8周,仅仅相当于德国教育见习的时间。有的学校派了带队老师专门蹲点实习中学;有的学校实行教育实习巡视制,选派相关人员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中学巡视一圈。可见,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检查指导不力,教育实习的水份很大。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实习中学迫于考试或升学排名的压力,不愿意让实习生多上课。另一方面,实习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实习期间往往是找工作的黄金时间,部分学生不安心教育实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积极学习德国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引入“全程育师”的教育理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出版专业学生)

德国教师的教师 篇4

尊敬的学院领导、系领导:

按照学院和机电系工作安排,本人于2012年10月20日至2012年12月1日,参加了教育部国际教育与交流协会组织的“2012第二批中德教育人员联合培训项目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

9月24日,在北京驻德大使馆参加面签。10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参加出国培训。

10月20日至2012年12月1日,在德国马格德堡参加教学法/方法论专业的学习,并实地考查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状况。

12月2日到4日,向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所汇报学习情况。

现就培训情况做如下汇报:共分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感受和思考与建议三部分内容。

一、主要学习内容

“2012第二批中德教育人员联合培训项目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我院共3人,同行的还有?和?。这批去德国学习的共有21人,其中机动车机械电子技术(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9人,我和贾磊是这个班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12人,?是这个班的。21人分布来自我国9个省市的高职院校。我们都所在的组在马格德堡市。10月20日至2012年12月1日,参加教学法/方法论专业的学习,并实地考查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状况。

学习形式主要是以德国老师的上课介绍和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参观了马格德堡市的部分职业学校。通过在当地学校的参观和校长介绍,了解了德国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规模。他们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专业和长项。他们学校学生一般是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后,送到学校学习。通常一年级每周2天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文化知识,3天在企业学习。到高年级一般每周3.5天在企业,企业与学校签订协议,招生由企业负责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学员或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职校里接受理论教育。职校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各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作为学徒工,企业发给学生每月600-700欧元的生活费用。

参观了布伦瑞克职业学校,它主要是机电、计算机、汽车、金属加工等几个专业,专门为沃尔夫斯堡大众企业培训员工。并实地听了德国老师上的一节汽车检修实训课,在教室车间里有18个学生,老师先讲了如何通过仪器检测校正车轮平衡并示范,然后每2人一组进行设计检测。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操作和学生合作工作的过程。

在学习期间还穿插参观了马格德堡希斯公司,莱比锡的宝马工厂及可再生能源培训中心等。在这些工厂里他们都有自己的培训部,新员工集中在一起学习,操作实践等。在这些工厂中多数员工都是男性,电信公司也鼓励女性参与,在电信公司培训部里,我们发现了一位女性学员。相对来说电子电信等方面的员工工资薪金比其它行业要高。在希斯公司的新员工都在钳工车间学习一些基本操作,我们参观的那天,刚好在进行考试。他们的考试就是让你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员加工一件完整的零件,不需要学员回答一些理论的东西,就是实际的动手能力。德国产品加工的精细,也可能是源于对新员工的基本操作的要求高的缘故吧。希斯公司尽管不是很大,但一年产值却很大,主要是生产一些大型加工机械中心,设备的技术含量很大,是中国在德国收购的第一家工厂。我们参观时接近圣诞年底,工厂大部分工人都被派往国外安装调试设备,工厂生产的设备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从产品的设计到成品,都有严格的模拟、调试生产等过程。对工人的要求也非常高,但工人基本技能的学习也是从最基本的开始。在宝马工厂,参观了汽车的三个主要车间,焊接车间,外壳车身全部机械手自动焊接组装,90%的工作由机器自动完成,看不见工人的操作。在喷漆车间,从打磨到各道喷漆,全部由机器监控,每辆车都由终端控制自动在生产线上完成需要的色泽,由于对环境要求比较严格,整个都是在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中进行,亲眼目睹了车身在各个车间的变化。在汽车电气控制安装的车间,一辆辆车在流水线上,每两人一组,工人组装的身影才被发现,他们非常娴熟的把从送货皮带上传递过来的器件组装到车上。在这些工厂的生产中,从订单生成到成品的出库,都有完整管理。保证了生产的有序和规模化。圣诞前夕还参观了奎德林堡职业学校的圣诞联欢庆祝活动。

学习共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设计、过程导向和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典型案例多媒体教具应用、环境和气候保护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迁移和终期评价等六个部分。先后有多位教授及博士就职业教育设计,过程导向和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等作了详细介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范式,在当今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行动导向教学,其核心是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基本要求是:以职业情境为教学的参照系,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协调人,要遵循“收集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六个步骤来完成。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由学生自己设立学习目标,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并总结经

验,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学习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的总结与更新,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从而完成学习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多种方式,如考查法、任务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法、计划演练法、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等。这些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各有千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培养都有着全面和完整的提升,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和学习内容上需要灵活运用。在一年级阶段相对来说,由于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还不是了解很多,可以多采用考查法、角色扮演法、计划演练法等进行学习。而在高年级阶段时可多采用案例法、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课程间的最优化。

二、学习感受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支柱。按照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及中等职业教育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近年来,在德国又出现了第三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作为对企业培训的补充和强化。

(三)法律依据

规范德国职业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个,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

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

(四)管理体制

德国是个联邦制的国家,文化教育是各联邦州的主权。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门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对于“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联邦则拥有管辖权。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则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

(五)经费来源

按照职业教育法及其它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

(六)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380多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双元制”给人的总体感觉如下:

(1)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即人们对职业的需求,也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生存所需要的保障。企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本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德国的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

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学生一毕业就可以投入到生产第一线工作,为企业减少了一大笔培训费用。

(3)培训与生产实际零距离。真实的生产及先进的设施设备,使学生比较接近实践,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

(4)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5)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考试考核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手段,只有客观规范才能使考试结果令人信服,也才能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德国“双元制”模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主要是因为其培训质量高,而这一高质量的培训又是以客观、公正、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为保障的。为了确保考试的客观性不受培训机构影响的独立性,“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专门设有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所组成,其中,雇主和工会代表人数相同并且至少有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企业或职业学校)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双元制”模式考试强调统一规范性,同一职业或不同职业的相同科目的考试在同一时间举行,并按照统一标准评分。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的客观与公正,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业证书不仅在全德得到承认,而且在欧共体的一些国家也得到承认。这让我们感受到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权威性”及其在世界职教界所享有的声誉。

(6)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有一套比较严格的制度。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的学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50%),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每周在课堂授课不少于24节,知识更新时间不少于4小时;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德国教师的工资比一般行业更高。

(7)“双元制”体制使学生与教师相互促进。学生与教师相互促进,学校对学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严重处罚,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会被反映给企业,企业会对学生提出警告或不予录用,学生可能会因此失业;学校对教师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考核要求,但学生对老师的评

价会通过企业反映到学校,教师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8)“双元制”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德国职教教材编写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始终围绕专业实训这个核心活动,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模式,做到少、精、浅、实,不强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教学过程不重推导,而重结论和应用。教学重点不是公式和概念的“为什么”和“怎么来”,而当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用”。注意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手册及图表的能力。

(9)强化与企业的联合,实施产教结合。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体制走的是真正产教结合的路子。“双元制”要求受教育者首先必须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成为企业学徒,然后再凭培养合同报考“双元制”学校,把在学校学习和在厂实践统一为同一过程。企业的利益、操作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这样既可解决职业教育培养周期与经济发展迅速的矛盾,又可为劳动者和企业双向选择提供前提基础。学生大部分时间所使用的就是企业目前正在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

(七)注重养成教育,树立诚信意识

在整个实训与实习中,德国人十分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实习中学生以正式工人的面目出现,不搞见习、参观,即不搞模拟性的所谓生产实习,而是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上岗前10分钟,他们要清理卫生;在工作中,他们严格按图纸要求加工产品,产品通不过严格的检验,达不到标准,必须返工重来;下岗后,他们必须整理工具,各种工具严格地按使用顺序排列。由于严格的训练,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虽然西方国家与我国的意识形态标准不尽相同,但对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同样是很注重的。从课程安排我们就可看出,向学生讲授时政问题、与学生进行时事讨论、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课贯穿整个学习阶段;而伦理学、行为学、道德学的宗教课是自小学就开设的。无论企业还是学校对学生的道德素质都很注重,并且个人的诚信问题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曾经有学生就因为曾经撒谎而无法找到工作。在德国的学校考试很注重个人诚信,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考试不及格留级,多年后仍无法毕业。但如行业考试通过,仍然可以达标取得工作机会被企业录用。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本次学习,收获不小,感受很多。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及“双元制“有很多值得学习

和借鉴的地方。德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改进,取得了很大成功,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由于体制、国情不同,有些条件是我们不易具备需要进一步探讨。对照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企业的参与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途径,比如订单式培训等。将 “ 双元制”体制内的合理因素,运用在我们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这方面德国的全日制职业学校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专业知识更新机制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者,其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教育学的知识将相关的知识融入教学的能力,不断的跟踪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和补充,进而也丰富了我们的课堂。

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提高的同时,教师的敬业精神则显得尤为重要。双元制中项目教学涉及到很多跳跃的和跨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大量教学项目需要教师设计和组织实施,对学生所遇到的细节问题和难点,教师必须灵活地做出反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提供咨询和建议。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广泛的知识范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对学生的关爱之心;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自己知识结构,适应科学和社会不断发展需要。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同时企业可以根据本身的需求来培训学生,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为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向德国由法律保证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义务,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充分进行实践锻炼,我国企业对介入职业教育实训不是十分积极。在这方面,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的定单式培养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作为学校,应建立长效的教师知识更新机制,在内容方面,主要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职业、新岗位中所产生的技术、技能的需求。在组织形式上,一是可以采取短期和长期、脱产和在职、物理和虚拟(课堂教学、企业考察、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进行教师的培训。

(二)建立教师定期参加企业训练与职业实践的机制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在职业教育中以行动为导向,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获得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职教专家的认可。这次培训也使我感受了这种教学理念的魅力所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体现了为学生着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原则。

这种教学要求教师要把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学习情境,并指导学生在专业工作中进行自我建构式的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首先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的职业,了解该职业的工作过程。

通过建立教师定期参加企业训练与职业实践机制,确保教师职业工作过程的水平的提高。内容上,以就行业和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企业的发展、技能人才的要求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组织上,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即在大型企业和发展较好的中小型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和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请到学校授课、讲座、聘为兼职教师等,切实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三)课堂教学探索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

此次培训感受最大的还是德国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德国教师上课并不是“单打独斗”,上课前大家在一起讨论,试讲,各自提出看法,然后再去和学生交流。一个项目的教学可以涉及多学科教师,分工合作,上课自然接近学生实际,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充分释放,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上,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教学法等等,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效率大为提高。同时可以针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和学生实际开发新的课程,来满足教学需要。我想,如果我们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这几个方面着手,来关注甚至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将会大幅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将会逐步提升,职业教育一定拥有辉煌灿烂的明天!

结束语:40多天实地培训学习与考查,仅仅接触到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皮毛,德国的职业教育发达,早有所闻。德国的产品,结构合理,加工精密,外观讲究,质量上乘,性能优异,这是他们重视职业培训、员工持证上岗,人人关心质量的结果。我们在学校参观时就切身体会到了,德国老师很注重手工制作的精细,要求学生手工去制作一支金属花朵,从下料到裁剪打磨,要求学生一丝不苟,严格按程序做好。一件很小的东西,学生要具备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产品。现在用机器制作可能要比学生手工要快和好,但体现了对学生手工制作操作的重视。德国产品质量之所以驰名世界的秘诀也正在于此吧。据说农民也要持证上岗,因为他们农民使用的主要农具,早已不是锄头、钉耙,而是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耕作、施肥、除虫、灌溉、采收也已采用一整套科学的办法,多数不是靠一般的手工操作了;各种养殖业、种植业也按照先进的种养方式来完成,未经培训的人难以胜任。在德国,不论担任那一种工作,完成那一种任务,“资格”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普通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他们更重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成人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资格”,决

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除一般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因此,在德国各行各业都重视职业,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此汇报,不妥处请批评指正!

以下是培训学习照片。

汇报人: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机电工程

附件:培训学习照片

在做课堂作业

向老师赠送礼品

和老师合影

向老师赠送礼品

在进行专业操作

专业老师上课

到企业参观学习

在做课堂作业

颁发培训证书

德国教师的教师 篇5

坐姿,即人在就座之后呈现的姿势。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坐姿往往是教师采用较多的姿势。教师的坐姿,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姿,会给学生以优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基本坐姿(一)基本坐姿 1.头要端正

不出现仰头、低头、歪头、扭头等情况。整个头部看上去,应当如同一条直线一样,和地面相垂直。在办公时可以低头俯看桌上的文件等物品,但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必须抬起头。在和学生交谈的时候,可以正向对方,或者面部侧向对方,不可以把头后部对着对方。

2.上身直立

坐好后,身体也要端正。需要注意的地方有:

(1)倚靠椅背。倚靠座椅主要用以休息。在教室就座时,不应把上身完全倚靠在座椅的背部,最好不要倚靠。

(2)占用椅面。在课堂上,不要坐满椅面,最合乎礼节的是占椅面的3/4左右。3.手臂摆放

(1)手臂放在双腿上。双手各自扶在一条大腿上,女教师也可以双手叠放后放在两条腿上,或者双手相握后放在双腿上。

(2)手臂放在身前桌子上。把双手平扶在桌子边沿,或是双手相握置于桌上,也可以把双手叠放在桌上。

(3)手臂放在椅子扶手上。当正身而坐时,要把双手分扶在两侧扶手上;当侧身而坐时,要把双手叠放或相握后,放在一侧的扶手上。

(二)教师落座的方法

女教师在落座前应回视座椅,右腿退后半步(视面部朝向而定),待右小腿后部触到椅子后,方可轻轻坐下(如着裙装,需同时整理好)。定后,膝盖并拢,腿可以放在身体正中或一侧。如果想跷腿,两腿需并紧。女教师若着短裙一定要小心盖住膝盖(在讲台上需落座的女教师,不适合穿短裙)。男教师落座时,膝部可以分开一点,但不要超过肩宽,也不能两腿叉开,半躺在椅子里。

(三)不同场合的坐姿

(1)在比较轻松的场合,可以坐得比较舒展、自由。

(2)比较严肃的场合谈话时,适合正襟危坐。要求上体正直,落座在椅子的中部,双手放在桌上、或将手放在扶手上。并膝、稍分小腿或并膝、小腿前后相错、左右相掖。(3)女教师在社交场合,为了使坐姿优美,可以采用略侧向的坐姿,头和身子朝向对方,双膝并拢,两脚相并、相掖、一前一后都可以。在落座时,应把裙子理好、掖好,以免不雅。(4)如对方是尊者、贵宾,坐姿要端正,坐到椅面的3/4处,身体稍向前倾,向对方表现出积极、重视的态度。

德国教师的教师 篇6

暑期老师读书随笔:读《老师的价值》有感

《老师的价值》收录了钱梦龙先生多年的思索与实践,有教学理念、课堂实践、读书感悟、访谈记录,也有成长历程。细读此书,你会读出一个“80后“老先生真实、独特、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

钱梦龙老师告知我们,一个青年老师要尽快成长为优秀的老师,需要把握如下几个要素:

一是酷爱。

钱梦龙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有可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同学。“买书、淘书、读书、藏书,是钱梦龙老师乐此不彼的事情。

有人会说,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价值,要求语文老师要特殊注意,这是对的一种误会。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习惯,其实就具备了终身学习的力量,这是在.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日人需要具备的特别关键的一种力量。每个人都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的习惯最有可能在求学期间完成。全部的老师都应当成为同学读书的榜样,这既是在成就同学,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

二是酷爱写作,并有很强的发表欲。

一个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两种特别重要的途径:一是说话或者演讲;二是写作。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通过话语或者文字表达的过程,也就是梳理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规律思维力量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举世瞩目的训练名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喜爱写作。他的作品没有许多浅显的理论,就是基于对同学的观看、课堂的观看,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断地将自己的观看用文字记录下来。老师成长的道路,其实就是这样简洁。

三是擅长讨论。

钱梦龙特殊喜爱揣摩文本,在的过程中,某一篇文章、某一段话引发了他的爱好,他会反复地加以揣摩,并留意将其和自己所教的课文联系起来。这种的视野和建立联系的力量,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擅长讨论的表现。

与书为伴,向名家学习。我想在《老师的价值》一书中我肯定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路。钱老的成就是我不行憧憬的,只愿在宽阔的蓝天里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德国教师的教师 篇7

一、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特点

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学历高, 入职门槛高, 企业经验也非常丰富。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选聘和评估都由各联邦州文教部制定明确的标准, 保证了教学质量。大部分的教师来源于企业, 不但有利于将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引入课堂, 同时促使校企合作更加密切。

德国将高质量的师资与师资培训定义为“一个塑造高质量教育与培训和‘知识欧洲’的蓄水池”, 对承担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有明确的规定, 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和370多种职业培训条例, 使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都有法可依。根据这些规定, 职教师资需参加继续教育, 有具体的操作办法、规范的监督机构、系统的激励措施。德国各联邦州普遍设有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学院, 负责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

二、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

(一) 职前培养体系

通过研修, 我们对职业教师成长的道路有了充分的理解, 包括教师本身的高等教育阶段、见习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要完成教师的专业理论、专业实践、教育理论的学习;见习教育阶段要解决教师实际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 之后才能参加国家考试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过程

在巴符州, 成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经历以下步骤: (1) 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并有2年以上同专业工作经历; (2) 在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师范类专业, 并通过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获得后备教师资格, 相当于准公务员; (3) 向州文教部直接申请见习教师位置, 见习期为24个月, 见习地点在职业学校; (4) 见习期结束后, 见习教师需通过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5) 通过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后的见习教师, 再次向州文教部提出成为正式教师申请, 由州文教部审核通过并分配到指定学校任教, 成为专职教师。

2. 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过程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指公立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大学的教授和青年教授。巴符州双元制大学是德国特有的公立高等职业大学, 其教授属于巴符州公务员。要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授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 申请者具有博士学位; (2) 有5年同专业工作经验, 其中3年必须是大学以外的企业工作经验; (3) 申请者由招聘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受理和初审, 初审后通过三个层次的面试; (4) 面试结果报送州文教部审批, 获得批准并公示之后, 由州长举行任命仪式。

(二) 继续教育体系

教师继续教育的理念, 是解决学校发展中问题的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在各个联邦州由教师进修学院为本地区的教师提供常规的模块化培训课程班和临时性针对具体问题的短训班。短训班主要针对学校发展中的各项问题或教师的疑问, 解决教师在课堂的实际问题等。

三、可借鉴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建设方法

(一) 加强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机制建设

师资培养机制的合理构建, 需要通过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来引导和规范教师的行为选择, 即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主导需要, 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培养制度, 为教师设计具有激励特性的培养方式, 保证培养措施的长效性, 促使其自觉、持久而稳定地提高工作绩效。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和1995年实施的《教师资格条例》中, 对职业教师取得教师资格仅明确要求学历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缺乏对职业资格的明确要求。所以对于缺乏职业教育工作经验, 尤其是缺乏高校工作经历的新教师, 人力资源部门需要特别协助他们做好自己对职业发展过程的规划, 完善各项机制建设。

在培养机制的构建过程中, 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公正的、覆盖全面的师资培养制度, 如《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管理办法》、《新教师上岗实习管理办法》等, 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制度的相对稳定, 让教师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展示自己的才能, 充分发挥潜能, 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为师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政策的设置突出成长性原则, 设置一定的帮助机制、督促机制来保证教师的整体发展。如帮助教师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出台《教师聘期目标管理办法》、《教师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学建设及改革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等。为教师提供明确的职业行为引导, 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主动性, 唤起教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意识, 让教师意识到学校给了自己发展的空间, 自己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发展负责, 在独立工作承担责任的同时, 也独立承担自我发展的责任, 对自己进行激励和提高。这种帮助机制、督促机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成长, 获得事业的成功和荣誉, 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二) 搭建师资培养平台

人力资源部门应利用各种途径, 努力为教师搭建培养平台, 促进教师能力不断提升。

1. 以岗位促培养

学院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引进师资中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来培养, 提出周期的培养目标, 实行动态管理, 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2. 以活动促培养

积极开展评优活动, 树立榜样和正气, 既为教师搭建干事业的舞台, 又营造一种奖优罚劣的环境。教师不仅需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信任、支持和理解, 而且更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赞赏和高度评价。不断鞭策教师保持和发扬优秀力量, 还可以对他人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激发教师群体比、学、赶、超的动力, 从而产生较好的激励辐射效果。

3. 以项目促培养

大胆启用引进师资承担重大项目, 帮助他们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校建设项目、教学评估项目、技能大赛项目等多项任务实践中脱颖而出。凭借项目和任务的平台, 为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快速成长铺路架桥, 工作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注重团队精神和成就意识的培养, 在实践中锤炼、提高。

4. 以进修促培养

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途径举办多层次的培训班, 以及攻读学位和出国研修, 让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 掌握新方法, 学习新技能, 了解本学科国内、国际学术新动向, 开阔学术视野。

(三) 构建实效性的“双师型”培养体系

“双师型”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个核心概念, 强化理论与实践是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本质特征, 在整体上应体现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理论层面上, 要在培训内容中实际地切入到专业领域;实践层面上, 则需要把培训项目建设在具体技术实践的场所之上。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法类或技术类培训, 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学习先进的职教理念和专业技能。组织专业教师前往企业生产一线开展调研、参与企业技术研究、实施横向科研课题等形式的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 熟悉掌握相关的、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和实际工作任务, 真正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 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

构建岗前培训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终身培训”体系。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要适应其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律, 针对教师的来源、工作经验设计不同的培训类型, 以适应其职业需求, 更大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

1.“理实一体化”的新引进教师岗前培训模式

以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特殊职业要求为切入点, 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培训贯穿培训的全过程, 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特色的模式。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如何实施“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的三个主要途径, 即培训方案、培训方式、培训评价的“理实一体化”。

2.“项目驱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

以开发新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承办参与技能大赛、开展培训技能服务、国际合作等项目为载体, 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构建科学规范且富有校本特色的师资培训体系。

(五) 加强行业企业职业教育的参与度

近50年来, 德国关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修订, 以及工商会在职业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质量保障作用。目前国内有各行各业的行会或社会团体, 也有鉴定技能的职业技能鉴定所, 但并没在职业教育和考核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层面有责任和义务联合各行各业制定职业质量标准, 并严格考试的程序和方法。我国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还不尽全面, 但学校不能不作为, 而应该竭尽努力做好校企合作工作。从满足企业需求出发, 多考虑企业的利益, 如紧缺人才的培养, 研发、生产场地的支持, 教师智力的支持, 同时向政府提交政策建议, 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督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达到真正的校企合作双方共赢。

(六)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用一批高素质的企业技术人员或高级技师担任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解决教师队伍力量不足的选择。兼职教师来自企业一线, 掌握生产中先进的技术和技能, 因此, 他们讲课最贴近实际, 也普遍受到学生欢迎。鉴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今后的兼职教师应特别注重从与职业院校相关企业或学生就业较多的企业中聘用, 切实发挥好兼职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传江, 徐益.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J].师资建设, 2009 (14) .

[2]唐智彬, 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 2012 (2) .

在德国过教师节 篇8

editor by zhangqun

去年六月上旬,学校指派我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参加为期五周的德语和计算机的培训。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慕尼黑有许多巴洛克和哥特式建筑,城市中各种精致的雕塑比比皆是、栩栩如生。培训之余,我喜欢在慕尼黑街头闲逛,感受不一样的城市风情。

一天,我路过一家装修豪华的钢琴店时,被钢琴师优美的弹奏深深地吸引。后来,我不由自主地进了钢琴店,原来是一位叫绍尔的钢琴师要为他的学生上课。看了钢琴台上一份绍尔的简介,我才知道他是慕尼黑鼎鼎大名的钢琴师,在德国的比赛中屡获大奖。我心底的音乐梦仿佛突然苏醒,于是报了个短期钢琴培训的名。由于我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培训集中安排在晚间,于是我每天下午来钢琴店培训。绍尔很和善,知道我的德语还不够好,便改用英语和我交流。当他得知我在国内是一名大学教师,便笑着说:“邓,我们算是同行啦。”钢琴教师也是教师嘛,我这么想着,转而和绍尔相视一笑。

六月十二号这天,我本以为这是普普通通的一天。可是,清晨,我就接到了绍尔的电话:“邓,今天是德国的教师节,你应该懂得尊师重教吧?”严谨的德国人也懂得索要礼物,这让我顿时对绍尔刮目相看,同时盘算着送什么给他为好。在德国的商店挑来挑去,都没有我中意的礼物,后来还是送个国内带去的砚台和狼毫毛笔。

绍爾没有回赠我礼物,他的理由是:“你们中国的教师节在三个月以后,我不能这么早送礼物给你,免得你高兴得太早了。”不过,绍尔并非真那么抠门,他给了我培训费六折优惠,还说是老友特别优惠价。

告别了绍尔,在夜色中,我来到了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最大的操场上,有一个大型的露天晚会,晚会的主题:永远的教师!想到钢琴教师绍尔都很在乎教师节,这些象牙塔的教师无疑更应该享受这个节日。我如法炮制,送了砚台和狼毫毛笔给培训班上的老师,并致以中国式的敬礼。虽然几位培训老师收礼收到手软,但是我这个异国他乡来的学生的热情,还是让他们分外珍惜和感动。

七月中旬,结束五周的培训,我回到了国内。转眼,我们的教师节到了,绍尔和那几位培训老师都打来越洋电话祝福我,还说教师节的礼物在邮路上。在感受无比热情和友谊的同时,三个月前在德国的片刻,又一一涌上了我的心头。

上一篇:智慧校园系统模块功能介绍下一篇:春色满园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