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2024-06-28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通用11篇)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篇1

应用总结

一.课题研究背景

1、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才特别是青少年成才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制约因素,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要求。但现实情况却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值过高、家庭离异等原因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科渗透;二是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三是进行心理环境建设。在这三种途径中,开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师资要求较高,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这种师资条件。进行心理环境建设涉及面大,持续时间长。因此,相对来说,学科渗透更易于操作,更为灵活。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以公民教育为依据,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有可能,也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实践较多,在国内开始于80年代。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的专著论述还没有。但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与教学实践人员在学科渗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经过长期咨询实践后在《学科——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渗透在学科教育中进行,这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根本途径。无锡市沁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境课程这一内容开展研究后指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各个学科中都有情境教育的空间和可能,在这些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完全可能的。一般多认为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在各科教学中寻找心理教育的对应点,在教研中要注意学生身心素质目标的挖掘及确定,并把这一目标体现在教案及教学过程中进而把心理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三.概念界定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通过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育心。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成员教师的心理学,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水平。

3.通过本课题研究,要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渗透的经验,探讨其内容、途径、方法。

五.依据理论

1、心理学依据: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纵条件反射,以及模仿学习原理。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注意、保持、动作复制和动机建立4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行为纠正的方法主要有系统托敏、模仿学习、角色扮演、果敢训练、强化等方法。

2、素质教育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属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根据这一特征,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应方法如下:

(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以本校八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重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表、谈话法。

(二)教材内容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于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就必须有其教育内容,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内容作

出析找出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当前学生的热点和难点心理问题的素材,并在教育中加以创造性的应用,这是教育研究的一大内容。主要采用比较研究、课例研究等方法。

(三)优化课堂教学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都要寻找最佳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在

师生互动中,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正教学行为,可以促进师生的良好发展,因此这一内容就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最主要内容,主要采用行为研究法。

1、优化学科渗透的教学设计 感态度技能相结合,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相结合来设计教学。本课题组主要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试作摸索:

①全面分析学生情况.课堂心理教育的渗透强调教学适合学生,应了解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知识准备、兴趣、态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②注重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目标不光是知识,而应包括认知、情意、行为三方面。

③立足学科自身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突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学生心理品质培养。

④创设情境:学生喜欢知识、热爱学习是成功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是一条有效的策略。

⑤强调行为实践: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道理的行为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社会观察、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习效果产生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情感与行为技能,从而促进心理水平的发展。

①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效益。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情感体验、注意力存在差异。因此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对课堂心理气氛进行正确鉴定,另外教师对学生作出合理期望和公正评价也有利于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

②积极感染学生:师生情感共鸣是感染学生的重要变量,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关键在于信息是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的情感体验 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③合理利用信息传递: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在传递信息时应采用新颖,科学的教学内容;内容表述要形象、生动、具体;传递手段要多样。

④课堂教学中组织多向交往:师生、生生互动称为多向交往。良好的多向交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智力水平。

3、加强课堂管理

有效的课堂管理有利于师生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顺利渗透。

①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课程秩序的建立对教学成效关系很大,而在相当程度上,头几周的课堂秩序的建立意义更大,因此本课题组将在实验阶段前期做好课堂秩序的建立工作。

②合理利用奖励与惩罚手段

奖励与惩罚都是教师控制课程秩序的手段。两者相比较,鼓励更能产生教师期待的行为。因此在课堂中要创造条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惩罚手段也要适当的加以运用,但要遵循一定原则。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①讲述法:这是常用的传统方法。历史与社会课可以从道理上讲述,对学生进行现象分析,提高认知水平。

②自述法:即让学生针对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某一事件,人物说经过和感受,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③角色法:在历史与社会课中通过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重演部分场景,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内心冲突。

④讨论法 :让学生对某人物,事件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意见。

⑤.情景法:使学生进入模拟的历史情景,体验情感,测试心理反映,培养适应能力。

⑥综合法:将以上各种辅导活动方法综合运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心理现象的多变性,辅导方法的多样性,心理活动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方式要综合化。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0511年1月)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和计划.课题组成员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学习.2.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2月

——

2011年10月)按方案和计划开展实验、教学研究、设计教案、及时总结、积累资料、写出阶段性总结.3.总结阶段(2011 年11月

——

2012年5月)分析整理资料,总结实验成果,撰写报告。

八、研究过程及活动

(一)建立课题组,分工负责

任何一项研究要取得成功都需要加强研究的宏观统筹和微观指导,我们成立了由社会组组长负责的课题组,将各研究人员分为资料汇集员、测试分析员、测试分析员、实验研究员等,确保课题组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二)加强理论学习

为了提高研究水平,使研究能规范深入的开展,我们坚持理论学习,从《现代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部相关文件《历史与社会课》课标等理论中寻找理论依据,课题组成员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并要求课题组成员经常通过网络学习,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由湛业锋主办的心理教学网络为我们课题组提拱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

(三)实施历史与社会课学科教学渗透

1.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并进行学科渗透

通过调查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我们得到了学困生的相关心理资料,并进行了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学困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呈现了较多的非智力因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封闭、孤僻,自我评价消极,面对挫折表现出无能为力的状况,缺乏勇气和信心,且多不愿与人交往等。

课题组在实验班的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几乎贯穿于每节课。渗透主要目的是要起到预防和转化学困生。渗透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在情感上平等对待学困生,关爱学困生

学困生一般表现出卑、自暴自弃、意志消沉,甚至出现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平等对待这部分学生,尊重其人格。并多找机会接近他们,与他们谈心,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需求,积极主动的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注、爱心。从而在情感接受了教师和教学的教学。

②在教学行为上关爱学困生

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由学习困难造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关注学困生的进步。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策略,深入研究教材,恰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其次让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如:在备课时专门为学团生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在小组讨论活动之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甚至还可以让学团生在课前着手准备。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学团生就可以有活动可说,从而参与讨论;多给课堂表现的机会等。再次:指导学团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是新课程各种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的辅导中我特别注重学团生的基础能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如每节课前都要求学团生用笔写出我用口说出“上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这做法促进学团生课堂上认真听,记、课后认真复习,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

2.设计调查了实验班学生意志力状况,并在学科教学中进了渗透培养 学生意志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之一,为此课题组对学生意志力调查,设计了20个调查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大多意志力不强,其中意志力薄弱的达58.81%。一般的为38.64%,较强4.55%,非常强为0%,这结果说明了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多为独生子女,家里条件较好,再加上父母的宠爱,所以多为意志力不强,这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成功带来阻碍,因此,必须要求培养。课题组做了以下一些实验以促成学生的意志力的培养。

①课堂教学渗透

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可以借鉴和指导的内容。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我多方面挖拙资料,寻找教育内容。最后确定把意志力的培养贯穿在郑和下西洋,林则徐禁烟,中华民族的抗争等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并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实验班的学生经过这些抗日战争的内容学习,不仅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更多的是体验到这种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并在学习生活上加以对照。

②利用课外教学加以补充辅导

学校给历史与历史课两个任务:组织参观区建设成果展,慰问敬老院老人的活动,我把这一任务给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都是采取徒步方式前往。每次来回都有20多里路,步行+中间活动都要求在一个下午完成,许多同学叫苦收累,实验教师在跟班步行,用行动来支持学生,当实验班学生出现意志力不强时,用鼓励+生语言支持学生。回样后又要求学生写下了“我能行”或“我成功了”、“我骄傲”等体验成功的文章。

通过双上课堂和课外教学的渗透,学生的意志力有所增强,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到挫折之后,常常以“我能行”告诫自己并能用行动体现出来。

3.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渗透

现在学生多表现出自私、孤僻、缺少热情、依赖性强、自主能力差,自觉性差等人际关往不良症。

实验班的教学也充分利用了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和课外教学形式,我们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过程,并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用小组讨论,分组辨论,合作游戏等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外,实验班设计了一系列课外活动,要求学生采用社会调、访谈、参观访问,综合实践。如:调查政策开放以来百姓生活的改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周边区域环境情况的了解得。以上课堂、课外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加强了同组同学的合作,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同时也锻炼了同学的自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些活动也涉及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所以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课题

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篇2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德育工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呼唤,而且符合历史学科的内蕴和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

一、利用历史知识,加强挫折感教育,培养顽强的意志

中学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

1. 学史以自强。

(1)坚持目标,矢志不移。汉代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美国罗斯福总统,面对大萧条时的自信:美国所崇尚的自由精神、自由资本主义不是已经失败,而是尚未经受考验,充满了自信;而今天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你仍然可以看到罗斯福的影子:我能,我们能,这是奥巴马。这是美国精英阶层,那些拥有决策权的精英阶层展示的自信。

(2)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即使面对国民党的子弹,他也毫不畏惧,战斗不息,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

2. 学史以明志。

学习历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折射出人的智慧和谋略等,给后人启迪,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规划着自己的未来。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以此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为典范,如法显的不屈之精神;苏格拉底以不朽的哲学智慧启迪人类;马克思以无以伦比的创造开辟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中学生“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中学生立志的热诚。

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指数。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两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成才、成功的必备情操,也就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历史课就是发扬民主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1. 语言和信心激励。

在历史教学中我经常用这样的语言鼓励激发学生努力成功:“你们能行!”“你很棒!”“你们让我太吃惊了,我要努力学习了。”……这样的语言学生听了很高兴,知道老师在信任他们,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2. 关注学生,历史课上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做出自信的反应。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先易后难,逐渐进展。当同学不能说出准确的答案时,教师不是让学生终止思考而是耐心引导,由浅入深,最后自然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3. 开展“开心一刻”活动。

开展“开心一刻”活动,课堂的前两分钟让学生讲述一个历史故事、笑话、谜语,然后与大家一起分享。培养学生心理教育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这些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激励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致,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知识的丰富性、趣味性,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心理素质,这样便把历史知识寓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又蕴含着心理教育因素,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和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为下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关心他人,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素质方面的严重心理缺陷,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需环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在讲述《社会生活的变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合作,将学生分为衣、食、称呼、行四组,每五到六人一组,可以在网络收集资料,也可以通过文献搜集资料。每组分工明确,时间为一周,最后汇报成果。在自主学习中展示风采,他们的课件精美,令我折服。这次活动使我深深认识到我们不能单纯地以一次考试成绩论高低,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在上面的“合作式”教学中,当遇到困难时,由学生自己合作解决,使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通力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学会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培养其竞争意识。这些好的品质,对其日后走上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课外,教师应积极组织历史活动课,点燃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热情,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若单纯在教室内进行教学,便容易使学生觉得单调乏味,缺乏创新,无力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适时地展开历史活动课,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身心上的愉悦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恰当地利用乡土资源,如山海关,带领学生走进长城,相信学生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度比较大。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寿欣, 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 2001, (3) .

[2]姚锦祥主编.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篇3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一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二是可以引用古人的坎坷经历,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又是由一个个的历史事件组成的。这些历史事件告诉人们,社会上没有和风细雨、轻歌曼舞的竞争。在古代的斯巴达国家中,婴儿出生时,父母不是用水而是用烈酒为其洗浴,然后接受长老的检查。长老只允许健壮的婴儿生存,体质弱者则被抛弃。年满七岁的孩童要离家编入团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训练忍耐力、顽强的意志及独立生存的能力。

“斯巴达”式的教育固然带有残酷和不人道的一面,但培养出的却是能够战胜一切的勇士。中国古代也有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随着时代的进步,竞争越发激烈。每个学生都要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生命的质量。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要求

当代中学生在长辈过分精心的呵护下成长,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当他们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表现出悲观、失望、退缩,甚至意志崩溃的情况。

正如司马迁所说,学历史是为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历史同样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才能顺利地走过人生中的磨难与坎坷。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拿破仑、林肯等都克服了重重困难、种种不足,凭着顽强的意志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一部中国近代史浸润了辛酸血泪,写满了挫折和艰难,更展现了挫折中的抗争,记录了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每一次磨难无不使民族遭受到巨大的挫折,蒙受空前的灾难。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发奋图强、奋勇前进。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汲取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三、从学习方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而更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知。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

历史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动手去做、去实验。让他们在“做”和“动”的过程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因此,开展课外活动既符合心理教育的原则又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课外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较佳,活动的内容有许多: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对乡土历史进行调查和研究;可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有关的资料收集和宣传;也可制作历史小报、历史小制作……活动的方法就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将学生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各小组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等实际情况,通过讨论、研究,选取活动的内容。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再撰写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参观后的感想、制作模型过程的心得体会和活动总结等。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同时,又发展了对信息的反思和辨认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协同合作、共同进取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是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好机会,又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

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面对当今学生身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无疑對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对心理健康的培养。■

略谈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与技术正在紧密结合,教育技术的使用对于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首先对教育技术的含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然后重点结合我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如何运用教学技术略举几例,最后阐明了教育技术的使用原则

关键词:技术 教学目标 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的主要载体是课本、教辅资料,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是教室。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和技术正在紧密结合,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呢?教育界有多种理解,广义的理解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998年李克东教授在给华南师大电教系研究生关于《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专题讲座中指出,应用于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1)模拟音像技术;(2)数字音像技术;(3)卫星广播电视技术;(4)计算机多媒体技术;(5)人工智能技术;(6)互联网通用技术;(7)虚拟现实仿真技术。

教育技术包含强大的视频功能、集成功能、虚拟功能,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可以让人们多层次多角度的获取信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历史教学可以运用它提供的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近距离感悟历史,走近历史,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并用,积极的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而提高,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例谈一下教学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首先,在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恰当运用教学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如我在讲授《欧洲的殖民扩张》一课时,用视频《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导入:“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起,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拉开了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呢?视频中气势恢宏的画面以及精炼生动的解说词震撼人心,它向学生展示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的历史发展状况,从而让学生了解了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国际背景,最后一句让学生在感叹古老中国命运的同时,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殖民扩张的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教师此时从中点拨,得出结论:两国都是封建国家,殖民扩张有封建王室的大力支持。

第二,在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环节运用教学技术。在讲授《新中国外交》一课时,在讲授建国初期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时,我给学生播放视频,《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我们中国人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短短两三分钟的视频展现了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激发了学生对外交的兴趣与热情,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从周恩来的讲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求同存异的内涵有哪些?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充分讨论,然后发言总结。学生最终得出结论;“同”是亚非拉各国在历史上有共同的遭遇,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独立后的各国又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异”是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从中学生了解了“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

第三,在教学过程的总结环节运用教学技术。《宋明理学》一课在讲授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时,我用了一系列图文:

第一组图片及诗词: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二组图文:

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鲁迅的《狂人日记》:“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图片“三寸金莲”及“贞节牌坊”。

教师提问:从这两组图片中,我们可以分别看出宋明理学有哪些影响?生动的图片给学生强烈的震撼,从而深刻了解封建礼教给古代妇女带来的危害。诗词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宋明理学带来的积极影响,从中增强了学生为国家为人民利益奋斗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深化我们的教学内容,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教育技术不是万能的,它的应用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教育技术的使用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契合,没有教学意图的设计只能是无本之木,教育技术的使用必须深深地扎根于教学目标的土壤之中。教学目标是目的,教育技术是手段,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不能为技术而技术。第二,教育技术的使用要适时、适度、适量。技术手段的使用过多过频繁,就会干扰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一段视频的时间不宜过长,5分钟以内最合适。不能一味的炫技,要牢牢记住技术是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篇5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新城中学

尹立会

农远资源步入我校历史课堂,使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发生巨变,初中历史教学进入了全新的境界。尤其是2008年农村远程教育推进会在我校召开,更增加我校全体教师对农远资源的信赖,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只想把我使用农远资源的情况与诸位分享。农远资源把历史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历史过程等配以视频、音响和动画效果,“真实”的再现了历史,突破了历史的时空限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如何使初中历史教学更加熠熠生辉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观念,重视对农远资源的应用

远程教育,就是要通过资源共享,让农村学生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只有在课堂上用,才能发挥资源优势,这是远程教育工作的核心。如果资源只停留在教师那儿,不进入课堂,达不到用远程教育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目的。作为历史教师,我充分认识农远工程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参加培训,掌握农远技术,为有效使用农远工程进行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二、集体备课,积极利用农远资源。

资源的利用开发,教师是关键,教师之间通过媒体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广纳教师意见,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出具有“教学策略、教育理念”的讲学案,积极利用农远资源,为备课提供丰富而新鲜的营养和血液。

三、开展活动,把远程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农远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多方面的素材,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下载、直接应用或在课堂上配合讲解使用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我们可以通过“典型例题”栏目选择例题,直接编入讲学案,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习题精选”栏目有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关练习,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使用。“扩展资料”的内容涉及与课堂相关内容的扩展,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后阅读资料使用。“探究活动”是关于学生课后探究的课题,有组织形式与探究目标的内容,借鉴该内容设计学生课后活动方案。

四、整合资源,发挥农远资源的最大效益。

任何资源只有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特点,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将在利用下载的农远资源时,都要进行重新加工、整合,以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篇6

多少年以来,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精神世代相传,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依然是点燃我们民族的热情和希望与拼搏的熊熊火炬。正因如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铸造青少年的人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爱国情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历史教师一方面担负着历史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又肩负着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下面本人就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谈谈心得体会。

第一、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鸦片战争历史时,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冲去,不幸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时以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而奋斗终身等等。我们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把握三个环节:①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深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第二、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结合课本提供的信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在参与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的过程中受到陶冶、启发和教育,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如在讲“郑和下西洋”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数字等一系列材料让学生明确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再以挂图等各种资料生动再现郑和远航的雄伟场面。在学生的惊叹和敬佩声中,教师可提出问题:①郑和为何能实现远航?②郑和下西洋与欧洲的殖民活动有什么本质区别?③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你有何感想?学生在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摆出事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如讲授中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这一内容时,教师在神态及形体语言的配合下,列举帝国主义对中国做出令人发指的政治、经济侵略罪行,然后挂出《时局图》,讲明其含义。此时,我发现学生已满腔悲愤、扼腕叹息,对清政府腐败无能深恶痛绝,从而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发愤读书的豪情斗志。又如,在讲授“戊戌变法”中我先让学生讲述谭嗣同的主要事迹,然后再出示他说的话,即:“大丈夫不作为则已,作则磊磊落落,且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被捕入狱后写下了留传千古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视死如归,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让学生感知谭嗣同决心变法,为使国家富强起来,不惜用牺牲自己生命唤起后来者的觉醒,对他的舍生忘死精神和爱国品质产生崇敬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立志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第四、联系今古,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古为今用。如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们便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青少年绝不能上当受骗吸毒。讲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我们便把它和今天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我们青少年应该拥护党和政府这一正确的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又如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大量图片展示日军在南京制造的种种罪行,灭绝人性地屠杀当地和平居民。而在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国内的一些右翼分子却美化侵略战争,否定南京大屠杀,散布种种谬论。以此告诫学生一定要奋发学习,振兴中华,慎防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再如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林肯捍卫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的障碍时可通过结合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等时事,及时结合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五、通过历史节日,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的系列专题教育 如每年的“五·四”纪念日,我们都以《弘扬“五四”精神,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每年的“一二·九”纪念日,我们又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虽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的课题不变,但内容却不断更新,同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都让一些学生进行补充发言或谈自己听讲座的感受。每次历史专题讲座会之后,我们还让学生写学习心得,出版墙报,从而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篇7

一、树立志向, 学史明志

一个人有了坚定目标和远大理想时, 就能大度豁达, 忍人之所难忍, 处人之所难处, 经得起各种挫折的打击, 能百折不挠地朝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明志。明代戚继光因倭寇危害东南沿海一带, 立下宏志:“封侯非我愿, 但愿海波平。”在遭谗言陷害入狱后仍不改其志, 出狱后组织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戚家军, 成为一代抗倭名将, 名垂青史。

在历史教学中, 以伟大人物作榜样, 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和历史地看问题, 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而让学生确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树立远大理想, 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丰富智慧, 学史明智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自我认识与其本身的实际情况愈接近, 他所克服的自我防卫行为愈少, 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可以使学生对社会、对自我认知程度越来越高。

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 是对人类活动的总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对挫折的认知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老子的“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一方面, 它给我们带来烦恼与痛苦, 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催人奋进。正如某次考试失败是一次挫折, 很痛苦, 但只要我们能及时总结失败的原因, 对症下药, 以此为动力, 奋起直追, 就能获得进步。所谓“逆境出人才”, “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当我们考试成功时, 我们又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能骄傲。

历史学习可丰富我们的智慧, 增强战胜困难、挫折的能力, 从而获得健康的心理。

三、充满信心, 学史自信

心理健康的特征之一是有健康的情绪生活。情绪被称为心理健康的窗口, 健全的情绪指生活乐观, 充满希望, 充满自信。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

从心理学和成才的角度看, 自信是人的精神支柱, 给人以勇气和力量。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会在挫折中反省, 扼住命运的咽喉并战而胜之。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当我们回眸一项项领先于世界的古代科技成就: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比欧洲早1700多年;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比外国早近1000年……我们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作为中国人而骄傲, 从而充满自信。而一部中国近代史, 更可以使我们充满自信。从林则徐到洪秀全,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 先进的中国人没有被中外反动势力所吓倒, 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克服种种艰难险阻, 冲破反动派的腥风血雨, 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领导革命取得胜利。1949年10月1日是何等让中国人民自豪的日子!纵观建国后60多年的历程, 我们更有信心建设好社会主义。在世界史上, 贝多芬虽双目失明, 但他充满自信, 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创作出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

四、学会坚强, 学史自强

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较好的挫折承受能力, 善于合理宣泄挫折情绪, 不因挫折而影响自己才能的发挥, 往往反而因挫折而激励意志使情感升华, 愈发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历史教学, 可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 学会自强。西汉的司马迁被处以宫刑, 遭受奇耻大辱, 却奋笔疾书, 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留下了“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司马迁以顽强的意志拼搏, 忍常人所不能忍, 获得了生命的升华, 永垂史册。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篇8

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需要提前制定一个教学目标,这和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方案所起到的作用是大同小异的。教学目的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其实都是为教学目的而服务的。

一、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在高中的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能够很好运用,就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许多高中课本的编写中,都提到了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让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渐提高,还能让大家学到一些知识,两全其美的事情,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等都包括在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件事情当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兴趣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一件事情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当然,除了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也比较重要。学生能够认真地学习,需要很大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具有了学习的热情,那么就会坚持不懈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且保证高效有质。

二、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一)营造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

历史教学内容都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的整体学习氛围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整个课堂都像一潭死水,那么,这群学生对历史仅有的一点兴趣也会消失。反之,如果整个课堂氛围都是特别活跃、特别和谐的,那么,这群学生就会被整个氛围带动,投入到学习中。那么,如何营造一种愉快活跃的氛围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了。如果仅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缺少和学生的互动,学生缺少思考的机会,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可以说,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是整个教学氛围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这些事情会影响教师的心情。但是,尽管这样,教师也不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当中,影响整个教学的氛围。在教学时,教师应该随时保持积极的情绪,从而带动学生的情绪。除了教大家一些课本上的知识之外,教师还应该教大家一些积极的精神,让大家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拥有健康的心理,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是,现在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也特别大,如果一直使用传统的方法,必然存在一些漏洞,影响教学的效果。一般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况,进行一段时间教学之后,教师对各个学生性格的了解逐渐深入。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因为教学方法而使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除了教师授课之外,学生自己要学会思考。同时,各个同学之间也要学会进行讨论,因为一个人的想法毕竟不全面,会有一些欠缺的地方。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不仅可以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还能够了解到自己考虑不足的地方。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经常开展这种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仅仅依靠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展一些丰富的课间活动,让大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放松自己,释放一些学习中的压力,更好地进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大家进行历史话剧的表演,让各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自己角色的分析调查来学习一些历史方面的知识。同时,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另外,话剧表演还可以让他们交到更多的朋友,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当然,还可以举办历史知识抢答赛。首先,给大家指定一个范围,让大家自主进行复习,然后分初赛、复赛和决赛,最终获胜的同学可以得到一些奖品或者荣誉证书。这种方式是特别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不会让大家觉得很枯燥。通过举办各种不同的课外活动,让大家更好地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实自己的生活,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真正学到一些知识,使其心理素质不断提高。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有力量,除了拥有强健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必须重视大家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课上各种素材的讲解,课下各种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大家的学习能力,还提高大家的心理素质。只有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国家未来才会拥有好的精神面貌。历史教师更应该注重这一点,为祖国的发展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从华.高中历史教科书“模块—专题”式编写体例的特点与检讨[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05:64-70.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篇9

作者:张芳 学段:高中 学科:历史

学校: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8125997

历史教学如何走出滥用多媒体技术的误区

江门市第一职中 张芳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物、遗址的录像片、照片以及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采用现代技术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这些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多媒体毕竟只是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学,更不能代替思维过程。在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计算机教学“辅什么”和“怎么辅”的问题,更没有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味高密度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看似花哨、热闹,却并未收到实效。在近几年历史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又不至于走入“滥用”的误区,笔者有如下心得: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信息容量,但不可喧宾夺主。

人类历史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几本教科书仅仅提供了人类发展的一个脉络,对学生而言,历史与现实无论远近始终存在距离。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历史实物图片、人物画面、脉络图表,将历史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拉近学生与历史时代、事件、人物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多媒体教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也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可容纳的信息量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内容的几倍。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知识信息流量的接受毕竟还是缺乏最真实的体会,仍然会有不真切的感受,更需要时间来消化。而由于信息容量的增大,有时学生被过量的或者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影响了注意力,反而找不到学习的重点,那就得不偿失了。如《辛亥革命》一节,录像资料、图片、史料等内容都非常丰富。仅“武昌起义”一部分,就既有影音文件,又有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果我们滥用多媒体的信息流量,简单重复、堆砌历史史料,就会令学生目不暇接,既冲淡了教学氛围,又违背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因此,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使用有助于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历史记录片的展示来唤起学生的历史感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地去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但不等于说音像资料越多越好,如何把图片、录像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这才是教师要动脑筋的地方,也是衡量一个多媒体课件优秀与否、实用与否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一些知识性较强而且要求理解掌握知识内容较多的章节,更要注意把握多媒体的运用尺度,教师不能陶醉于教学形式而忽略学习的重点。

二、确立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的主导地位,绝不可本末倒置。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建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人文观,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教师如果不认真设计好教学流程,理顺课堂教学思路,往往就会在多媒体的历史教学中出现教学形式花哨,而学生却搞不清学习重点内容的本末倒置现象,多媒体教学形式的丰富手法反而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如笔者在作《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围绕洋务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这一教材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组织了洋务派前后期主张的文字资料,洋务运动活动的影音资料,洋务企业分布的地图资料等,使学生对这一近代化运动有了形象具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形成对洋务运动客观的评价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学习这一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整个课堂不但活泼生动,而且知识结构严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理想情操道德观培养融为一体。特别是把知识传授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结合,让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历史教学的需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在收集资料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对教学思路精辟的分析,对教学流程准确地把握,始终坚持多媒体为辅,教学内容重于教学形式的指导方针,在资料选择时剔除那些虽有趣味但分散学生注意力而且不是教育目标的资料,而让学生真正需要的资料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主体内容,让它服务于教学的需要。如何保证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声、光、电,的教学形式,快速有效地向学生传授学习重点,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多媒体这一新的教学路径需要明确的目标。知识的传播重于手段的表现,形式的取舍服从于教学的需求。教学的成功是知识传授目标的达成,一切手段与方法都只是它的注解。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可发挥主导作用但却不可越俎代庖。在多媒体教学中这一原则同样适用。如何利用多媒体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让课堂生动、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着重点。

在历史教学的多媒体运用过程中,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地进行时间管理,增加教学的互动,笔者一般采用以下的流程来进行教学:(1)课前预热:在完成教学课题的设计之后,为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会安排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问题。如在设计《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课前布置了思考题:与前代的农民起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哪些新的特点?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节教材的主旨与精髓。(2)课间互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单调乏味,运用图片、资料让学生形象地触摸昨天的历史,感性地认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让学生提问、答疑、看图片、听声音、参与媒体练习,学生可以在轻松活泼的学习过程当中掌握历史知识。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中,在观看了运动过程的影音资料后,笔者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历史背景、运动概况与分期及失败原因等,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多媒体资料这一媒介,在探究中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3)精辟总结:在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信息接受量的前提下,适时地作好总结,是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史实总结因果关系、人物思想,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最佳途径。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节的结束,在学生充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后,笔者在同学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局限性,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运动的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尽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诸多优势,但并非是使用了现代化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需要我们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选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篇10

摘要:鉴于在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缺乏清醒理论支撑的情况下,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生需求,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体现,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048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但同时,在目前日新月异、目不暇给的形势下,学生心理教育也提到议事日程上。

历史教学就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激发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一种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一种成己成物、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宽阔胸怀,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结合课本知识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历史课程也是一门传统的学科课程。在当代教育理论及课程理论的指引下,历史课程也面临着改革的趋势。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注意健全心理尤其是情感的培养。

笔者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有如下一些思考:

一、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营造和谐课堂环境,把握心理教育契机

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并参与实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课堂如历史一般严肃,必然会催生或加速学生的心理障碍;如果是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去学习并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建立起朋友般的友爱环境,使学生有种温馨的感觉,这从情感上给学生营建了“心理安全和思想自由”的环境,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克服了孤僻、脆弱、冷漠等不健康的心理。

三、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历史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运用现代技术开发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感知和体验历史,教师课堂多种方法并用,学生角色扮演等形式灵活运用于课堂舞台,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去学习历史,感知历史人物和事件。对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重大意义。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轻松感、幸福感。例如:讲完西安事变后,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西安事变》,重温历史,这样,课堂活了,知识也掌握了,学生学习也不那么枯燥无味。同时,多种形式的教学也能避免学生因心理偏差而引起落后的行为,使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上课走神不专心、注意力差而且不愿动脑筋等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在互动中受到遏制。

四、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健全学生人格

笔者在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时候,把它和汶川地震之后的全国哀悼日联系起来,以国家的名义为地震中逝去的同胞哀悼,这是史上第一次,体现了对人、对生命的尊重,这正是人文主义的根本体现。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讲百年屈辱史的时候,与深圳举办大运会联系起来„„几乎身边的任何现象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历史不是死的,历史就在身边。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古今中外的爱国志士、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这些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大禹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英雄事?E、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范仲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通过这些先公后私的品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我,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

历史教学中,许许多多杰出人物的坎坷人生、历经挫折矢志不渝的拼搏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调控心理障碍的最好素材。

五、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净化学生心灵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知识多姿多彩、浩如烟海。近代中国伴随着外国侵略者的炮火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屠刀,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同时也惊醒中国人民,他们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历史进程等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等生存环境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如中国古代史《贞观之治》,可以引用唐太宗的名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引导学生探索、思考,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唐太宗有什么必然联系?中国历史盛世局面的出现都有些什么原因?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归纳,培养学生严谨规范、认真缜密的思维品质。再如结合抗日战争可以给学生欣赏《长城谣》《松花江上》《黄河颂》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巧妙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来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净化学生心灵。

六、精心选用历史素材,激发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

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笔者先给学生讲一个题为《圆明园是谁烧的?》笑话:一位教育局的领导到一所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检查,他问两名初中学生:“圆明园是谁烧毁的?”其中一名学生答:“不知道,不是我烧的。”另一名学生也回答:“也不是我烧的。”学生的班主任对校长说:“这两名学生是我班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说不是他们烧的那肯定就不是他们烧的。”此时,其中一名学生家长来了,一听此事,立即对校长说:“不就是圆明园吗?烧了就烧了,多少钱?我赔!”但凡听到这,学生总会开怀大笑,之后,笔者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讨论,学生各抒已见,然后以设问“圆明园究竟是谁烧的”导入课堂。讲完课本内容之后再提出问题:这个笑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思考、发表见解,充分听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他们恰当妥切的回应,最后再做一个总结陈述,让学生明白这个笑话蕴涵的道理。还有多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推动学生人格、品德的建塑,完善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

总之,历史学科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只要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不忘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从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式、方法到内容去渗透心理教育,同时加强自身修养,一定能让学生成为真正健康、合格的中学生。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让学生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篇11

下面,我结合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原理,谈谈我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新异性来吸引学生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往往在老师进教室以后还在嘻笑打闹,完全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如果不能及时让学生安静下来,把他们从课前的各种活动中吸引到课堂上来,那就很难保证教学时间的充足,更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有的老师的上课的时候大声喊叫,甚至使劲的拍桌子,但往往收效甚微。

在走进教室的时候,为了更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有新异性的动作和事物,比如,可以先放一段视频,或一段音乐,或在黑板上写几个大字,或高举一个教学用具等等,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以后,再来组织上课,很多学校规定老师进教室得先喊上课,学生起立后“老师好”,“同学们好”,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拘泥于此。从新异性的角度来说,拍桌子、也是可以用的一个方法,但不论是哪种方法,都不能长期使用同一招,有效的关键在于一个“新”字。

二、用兴趣来抓住学生

要让学生对教学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只靠新异性是不够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可以而且必须让更多的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感兴趣。

心理学的随意注意理论告诉我们,随意注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等。

首先,从学科内容来看,我们无法作根本性的改变,但在材料的选取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刚步入青少年时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又还远不成熟,因此教学内容的表述也要做到能具体的就绝不抽象。

其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任务也是维持其注意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每一堂课之前,我们可以用投影等方式把这节课的教学(学习)目的给学生交待清楚,同时对有些目的稍加解释,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一节课该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现在很多学校,都把揭示教学目标作为其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阶段。

另外,根据心理学随意后注意的理论,我们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要让他们增加对这些任务的了解,让他们真心喜爱这门学科,学习任务要由易到难,只要学生取得了一点进步,即便是很小的一点成绩,也要积极的给予肯定,通过发掘学生的成就感来培养学生对本学科长期的兴趣。如果一开始对学生要求太高,就会让学生觉得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太难,从而降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三、课堂多样化

(一)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信息整合过程中存在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是人们在对一事物印象一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上课的时候,要尽量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分成不同的几个部分,把一节课安排成几个不同的活动环节。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有自主阅读、完成学案练习、小组作业互批,问题抢答、小组竞赛等。环节越多,“首”就越多,“近”也越多,对学生的影响越就越深刻。

(二)心理学家还认为,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一般情况下,对信息采用多种方式编码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长时记忆中主要涉及的是语义代码,同时人们也将视觉表象编入长时记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持久地掌握知识,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听、看、读、写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接触知识,另一方面,对任何一个知识,我们要做到让学生听懂,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比单纯的背诵记忆的效果要更持久。千万不能让学生把上课变成是单纯的“抄黑板”课和“念经”课。上课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一个思考贯穿始终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理解,就无法形成语义代码。另外,为了形成更丰富的视觉表象,要尽量用挂图、投影或视频来表现地理事物和还原历史事件。

四、复习合理化

学习不但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巩固旧知识。这就需要我们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了研究,从他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即遗忘的数量逐渐增多。一个明显的结果是,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我们要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

根据有关研究和实践,我对复习做如下安排:第一次复习,在学习结束5~10分钟进行,一般是在下课前几分钟,通过齐读、表格展示、完成学案练习、老师总结等方式来进行。第二次复习,一般是在学习的第二天,即在上新课之前,通过提问、复述或齐读来完成,也可以融合到新知识的学案练习当中。如果有时连续两三天不上课,就必须通过家庭作业来达到这一目的。第三次复习在一个星期以后,主要是采取综合练习的方式来进行。第四次复习一般安排在一个月后,主要是通过单元复习和单元测试的方式来进行。第五次复习是在半年以后,即每个学期结束前,安排一段时间综合复习一个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这样既符合记忆规律,也和期末考试的安排一致。

总之,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新学科,有和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同时作为一门文科综合的学科,和其它学科特别是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又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既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又要加强学习和借鉴;坚持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把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教好。

上一篇:优秀的俄语经典诗歌:Гдеживетгерой?下一篇:本章案例 福特汽车公司的战略选择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