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2024-09-07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精选11篇)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篇1

发散性思维能让孩子们天马行空地思考,刺激右脑的发育,能让孩子智力飞速发展,习惯于发散性思维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更机灵。

2.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发散性地多角度思考,让创新和创造成为可能。幼儿教育专家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没多角度思考的孩子坐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估计他只会捡起来吃掉,而不会思考,为啥苹果往下掉,而不是往天上掉?

3.养成思考的习惯

那些受固定答案、标准答案、唯一答案熏陶多的孩子,往往会相对木讷,不爱思考、懒思考,长大后他们更偏向于一成不变地做事,而且更喜欢做重复性的事情。

4.解决问题多样性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篇2

关键词:儿童,数学规则,应用思维,培养

一、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思维培养问题的重要性

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式。2004年乌鲁木齐的中小学 (小学、初中) 开始使用新课改教材, 在这几年的发展中新课改已经在全疆普及, 不论是乌鲁木齐市小学还是和田偏远地区的小学, 都已经在使用新课标教材。课改改革了教材, 改革了思想, 注重知识基础, 更关注于学生实际, 注重生活、注重交流,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 成为教育工作者一项主要的任务。要切实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中, 去发现新知、形成数学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尤为重要。我们主要通过数学法则的学习观察对数学应用思维培养提出建议。

2.问题提出的意义和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数学的重要阶段,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小学学习阶段的特点, 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安排更应注重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数学应用能力、应用意识。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强调数学数学和现实的联系,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感受到其现实价值, 从而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数学知识, 增强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二、关于问题的个案研究

(一) 学习状况调查

案例背景:个案选取乌市22小学6年级一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案例情况:了解学生在数学运算规则学习方面的情况, 具体内容如表1:

通过对该生的学习状况了解, 乌市35小退休数学教师吴振秀老师进行了分析:

1. 该生的基础知识模糊, 应该重新进行概念梳理。比如书本上写2×5=10, 他如果算错了写成答案为12, 他会这样问:为什么题目不是写的2×6?学生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因此需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 应该积极面对自己的错误。

2. 该生没有耐心, 需要家长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按照45分钟休息15分钟的规定做练习和休息。

3. 在观察中可以发现该生对学过的概念并不能立刻想起来, 需要老师对概念的一部分进行提醒, 才能想到。做过的题目, 当改变某个数字或改变顺序时就不会做了。通过了解家长, 该生家长每天负责所有题目检查, 在错题纠正中, 仅简单地写出自己的做法, 并没有帮助学生进行这一类的题目归类, 遇见较长的题不能完全理解题目的含义, 且经常看错题目。

(二) 教师针对性的辅导办法

通过对该生的学习状况了解, 乌市35小退休数学教师吴振秀老师进行教学 (关于四则运算及运用的教学思路) :

1. 复习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并强调重点。

如图1:有3个三角形和7个正方形

最小数3, 最大数7, 相差数4。所以7比4多3, 4比7少3。

教学重点:

(1) 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并练习解决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强调重点; (2) 关于乘法加法学生容易分清, 而减法除法却易糊涂, 教师举上图的例子区分了多与少的问题, 并通过例题中的图形让学生学会减法。反复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学生见到“谁比谁多或少”时立刻区分有几部分, 按照每部分的要求进行列式。通过概念重复并结合短小的举例理解这部分概念并进行板书, 在做题时要求学生先读题3遍, 读对字了再做题。由于做题时间较长, 该生对概念的理解变得模糊, 教师重新复习概念, 着重复习★部分。通过练习及错题讲解, 该生对文字题目的解决能力提高。

2. 关于性质类的教学思路。例如写出1~10的约数。

由学生回答每一个数的约数, 教师强调1只有1个约数, 我们说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3、5、7等有2个约数是质数。含有2个以上 (不含2) 约数的是合数。然后从1到50的所有数由学生回答是合数还是质数。学生反应很快, 全部可以答出。

3. 关于简便运算的教学思路。

学生看到简便运算题时不能立刻反应过来, 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等, 学生自己完成了题目。提示含有9的数字可以改成整十减一, 遇到分数、小数尽量化为1, 还有常出现的数字 (25×4、125×8、12.5×8、1.25×8等) 。要求家长给学生每天布置简便运算及四则混运算题目。

(三) 关于个案的学习分析

通过该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分析, 我们意识到:

(1) 教学过程应该趋于合理化, 比如复习课可以先进行概念复习再进行题目练习。

(2) 学生需要自我约束, 教师有责任督促学生。复习预习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明确的认识。

(3) 教学方式的的多元化决定了应用思维培养的必要性。教师需要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做题的步骤, 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内化这些知识。

(4) 学生的主动性呼唤着人性化的管理。学生在学习疲劳时需要休息,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与家长配合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

三、总结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儿童本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儿童本位,不是将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把孩子看作“孩子”,把知识铺就一条可以任由孩子自由踩踏的美丽通途。这条通途,通往美丽智慧世界和精神高地,这样的教育,才是如叶澜教授所期待的“育生命自觉”的高境界的教育。基于儿童本位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儿童视野下的“思维体操”活动。通过各种适合孩童的,甚至伴有童话般、诗意般数学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孩子的思维火花,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轻松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的探究中,形成了以下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把握儿童认知心理特点,开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通道

1.理解——提升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其他不同的原因,每个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在课堂过后就能将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并能轻松地举一反三地应用和理解;而有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并不能将知识很快吸收。如果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可以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自己遇到的数学难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加以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2.变通——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点

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一味地解题、考试,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书呆子。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知识成为学生获得成功的武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数学教学中,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能让学生开拓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教师应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予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习惯——提升思维能力的延伸点

这里所提及的习惯,指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具体到数学课堂上,这里的“渔”就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说到的数学思维能力。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有了数学思维能力做后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把练习题解出,还会自觉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在熟练解题之后开拓自己的思路,对其他类似的题目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学生就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把持数学思维能力特征,开发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资源

1.趣味性——让孩子“乐”在其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清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能够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我们都知道,在小学生时期,学生正处于对很多事物都存在好奇心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虽然是懵懂无知的,但确实充满创造力的。在完成了具体的功课和解决完具体实际的问题之后,学生还会有自己的总结和归纳。

2.严密性——让孩子“钻”在其中

在“三维目标”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孩子的求是态度、求知情感等等,在此,都可以得到培育和提升。但是,数学思维的严密性,万不能与严肃性混同,尤其对于初出茅庐的孩子,应当允许他们犯错,暂时说得不严密,算得不严密,做得不严密,也应该宽容他们。儿童本位的教学,就是要把孩子们当孩子,要引导他们在数学王国里抓住手中的藤,让他们心无旁骛地顺着藤去摸数学这个“瓜”,这就是一种“钻”。有了这种“钻劲”,孩子们就是在摸索数学逻辑游戏的规则,也是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当他们亲手摸到“瓜”的那一刻,天真无邪的孩童自然会喜形于色。

3.多样性——让孩子“心”在其中

儿童本位理念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要让孩子会演算,会丈量,会目测……更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生活无处不数学,生活有时需要严谨的推演,有时需要智慧的估算……灿烂的生命中,需要用宽容的尺子去丈量他人生命河流的宽度,需要用严谨的尺子去测算自己生命品质的高度。或许,孩子们学会这样的数学思维,就会时刻受用,终身难忘。

三、把捉数学教学活动特性,开拓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舞台

1.架设梯度,呈示数学教学的意味

例如,教师在教授数学应用题时,可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和公式,引导学生求得不同的解题思路;或者改变题干或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方法。这样,在教授基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显示数学教学的趣味

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彻底放松,从而放飞自己的思想,让数学思维得到合理的建树。反之,如果一个严肃、死板的教学环境,只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压力,他们的思维只会紧紧地跟随着老师走,创新的火苗一旦燃起就会熄灭,更别提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了。

总而言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小学生逻辑思维形成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一门课程。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状况采取正确的方法锻炼其数学思维能力,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儿童全脑数学思维训练(定稿) 篇4

《儿童全脑数学思维训练》共分上下学期,上学期为《数字与形状》,下学期为《数学与理财》。全脑思维是指在教学中先通过右脑形象思维感知知识,再通过左脑抽象思维来理解知识,然后左右脑相结合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套教材适合于学前儿童学习。上学期主要引导学前儿童建立数概念、形概念,并与生活相结合,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下学期侧重于培养学前儿童基本的判断与推理意识,应用数学能力建立零用钱计划、比例储蓄、计划购买、买卖策略、投资与利润、爱心捐赠等基本的理财常识,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篇5

新大纲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从低年级起,就要扎扎实实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怎样利用新教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思维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教材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为 了让儿童读懂故事,理解课文,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通过训练鼓励儿童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可充分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或运用儿歌、谜语、游戏、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在阅读中思维的 积极性。

如教师在教第一册中《秋天到了》这篇看图学文时,用录像放映美丽的秋景图。用幻灯打映课文中的插图 ,从图入手,教给儿童进行有序观察的方法: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处,再看远处。接着要求儿童边观 察边思考,寻找表现秋天景物特点的画面,并让其说出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理解 “秋天到了”的特征,用录音示范教读课文。课中做“秋天到了”的游戏,巩固练习时让儿童想象还有哪些现 象说明秋天到了,并让孩子们通过想象自画秋景图。最后编出儿歌:“我们爱秋天,秋景实在美。秋季多迷人 ,祖国最雄伟!”儿童边唱边拍手,这堂课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顺利结束。教学中图文密切结合,看、听、读 、说、画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诱发。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儿童思维的自觉性。

儿童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 深入,又在验证答案和应用知识中不断发展。因此,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同时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 他们思维的自觉性。

如教第一册中《小小的船》,为了强化文中句子的训练,让儿童结合插图,自觉、主动地化解难点,教师 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句讲的是“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呢?( 诗的第一句是理解的难点,要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月亮和小船的关系,让学生看月亮图想小船的样子,弄清 月牙儿和小船都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它们的形状很相像。)

2.小女孩怎么能坐到月亮上去呢?(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小女孩和月亮的关系:因为夜空太美了,小 女孩已经把辽阔的蓝天当作大海,将弯月比作船了,所以才很自然地想象自己坐到船似的月牙儿上去了。)

3.小女孩在月儿上为什么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呢?(要帮助学生弄清这是一个晴朗的夜空才能出 现的景色。同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蓝蓝”。这两个词,是描绘美丽夜空的情景的:“蓝 蓝”一词,不仅描绘了夜空的颜色,而且给人以广阔而寂静的美感;“闪闪”,又给人以动态的美。从中使学 生领略到夜空不仅美,而且充满情趣。

以上提问,让儿童怀着对星空好奇的心理,自觉地进行思维,主动作答,加上教师的恰当点拨、分析,最 终使学生理解全诗意义。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个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小女孩是怎样 飞上天坐到月亮上去的呢?”教师对学生的大胆提问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告诉学生:由于夜空太美了,月 儿很像小船,小女孩是想象自己上了天坐到月亮上去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联想,可以让对儿歌诗意已理解的 学生帮助作答。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消除教师代替学生思维的弊病。

三、分析课文重点词句,培养儿童思维的准确性。

儿童知识少、阅历浅,认识事物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准确地抓住特征。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心 理特征,抓课文重点词句,抓对插图的有序观察及图意口述,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逐渐培养他们思维的准确 性。

如教第一册中看图学文《小山羊》,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抓住“小鸡――虫子,小狗――骨头,小猫 ――鱼,小牛、小山羊――青草”等重点词的板书,让学生懂得这几种小动物各喜欢吃什么。抓课文中的文明 礼貌用语――“请、谢谢、您”,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教育。用比较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①小鸡请小山羊吃虫子。

②小鸡给小山羊吃虫子。

哪句写得好?为什么?让学生在对句子的比较中做到准确用词,准确思维。

四、启发学生联想、想象,锻炼儿童思维的`深刻性。

《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的品质有: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概括性;灵活 性与敏捷性。”低年级新教材中大部分是儿歌和短小精悍的文章。这适合儿童学习,发展语言。在阅读教学中 ,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之思维受到锻炼,逐渐具备思维的品质。

如第一册新教材《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韵文 体裁描写了雪地里的一群“小画家”画画的事。课文语言生动活泼,简单含蓄,但学生却难于理解小动物在雪 地里踩出的脚印就是它们画的画。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看图联想、想象:“什么叫小画家?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它们都画了什么?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通过联想、想象,学生弄清了如下三个关系:

1.下雪和雪地的关系。学生联想到下雪地上才有积雪。

2.小画家和雪地的关系。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想象:“在雪地里小画家是怎样展现它们的才能的?如果没 有雪,小动物不用颜料,不用笔还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呢?”通过想象冬天的积雪,再比较现实生活中小 朋友画画用的颜料和笔,结合朗读训练,学生就会理解:只有在雪地里,这群小画家才能施展自己的绘画天才 。雪地是小画家们做画的必要条件。

3.小画家爪(蹄)与画的形状的关系。要弄懂这层关系,可以通过观察实物(竹叶、枫叶、梅花、月牙 的图形)进行类比联想,这些小动物在雪地里走过,留下的脚印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很相似。为挖掘课 文深意,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小动物们在雪地里走,为什么画的画不一样?青蛙为什么不参加?让 学生发散思维,得出结论:因为小动物爪(蹄)形不同,雪地上踩出的画也就不同了;青蛙与小鸡、小狗、小 鸭、小马的生活习性不同,是冬眠动物,所以没有参加绘画。最后可让学生想象讨论: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的爪 (蹄)是什么样的?它们可以在雪地里画出什么样的画来?这样教学,指导学生想象、联想,使儿童的认识深 刻了,思维深化了。

五、设计创新、求异练习,开拓儿童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包括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它的特点主要是求异性、独特性。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应注 意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对问题敢于提出独立的见解,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要做 到这一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必须安排创新的练习,巧妙进行一些议论、争议,充分发扬民主,让儿童认真讨 论、各抒己见。

如教第二册第21课《跳伞》以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把课题“跳伞”改为“伞”可不可以?让学 生独立思考,说出独立见解。经过短时间的酝酿,学生发言了:有的说改“伞”是可以的;有的说不可以,只 说“伞”谁知是什么伞呢?是雨伞还是降落伞?还有的说这一课主要写跳伞经过,“跳”是重点,“跳”字不 能丢。这样就发生了争论。老师肯定了后者的见解后进一步问:用“跳伞”作标题好在哪里?于是争论又出现 了热潮。最后大家统一意见:课文采用“跳伞”作标题好,能表现姐姐胆子大,敢从蓝天跳伞下来的勇敢精神 。这种讨论使主题思想在求异思维练习中得到概括。

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要从低年级起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给 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要精心设计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收敛思维。功能:求同)和发散思维(又叫求异 思维、分散思维。功能:求异)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创造性思维。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篇6

一、童话环境, 让学生们播撒一颗梦想的种子

有人说:不论你读不读童话, 听不听童话,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与生俱来的童话气质, 我们都和花鸟虫鱼说过话, 也和鸡鸭鹅狗交过友, 我们的生活就是一部美丽的童话。五年前, 我又迎来了一批天真活泼的学生, 他们首先被小巧精致的校园吸引, 每到自由活动的时间, 他们会漫步“金钥匙”, 欣赏那展翅飞翔的六只小白鸽;他们会静驻“童话壁”, 阅读那连载的童话故事;他们会钻进“童话林”, 嬉戏那神奇的正方体魔方。学校的“童话林”, 可谓学校的一大胜景, 百年银杏、高低错落, 生长着无穷的梦想, 巨型书架, 别样精致, 生发着创新的智慧。

数学童话课程的第一项任务, 便是让学生感受校园的童话氛围。

1.童话林

我带领学生们寻找校园里的数学童话元素, 小朋友们自然而然地涌向了“童话林”, 学生昊睁着好奇的大眼睛说:这个跑道弯弯的, 多像拼音“n”呀!我抓住契机播撒数学童话的种子, 微微道来“π”路线的设计和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相传, 《周髀算经》中说, 圆周的长是直径的3 倍, 但祖冲之对此抱怀疑态度。有一天, 天还没亮, 他拿了一根绳子, 在大路边, 等候马车路过。刚好, 来了一辆马车, 祖冲之喜出望外, 要求量马车的轮子, 经过再三测量, 他总觉得圆周长大于直径的3 倍, 究竟大多少?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他的脑子里, 直到40 多岁, 才解开了这个谜。”

2.童话壁

那一堵堵会说话的墙都是大哥哥、大姐姐自创自编的童话故事。每月底, 德育处都会布置童话壁的绘制任务, 学生们会精心挑选童话题材, 精心构筑故事画面。每一期的童话壁出来, 我会走遍校园童话壁寻找数学童话, 推荐学生阅读;我会与班主任协作, 让学生自画数学童话, 或直接临摹, 或根据数学童话情节创造性地涂鸦。这种做法, 坚持至今, 收获满满。

童话环境的创设, 是有着二十多年悠久历史的童话课题研究的需要, 数学童话只是其中的小部分, 长期的坚持, 学生对数学童话有着独特的感情, 他们亲近童话, 热爱童话。不知不觉, 学生们有了童话的眼光, 有了童话的思维, 有了童话的情怀。

二、童话阅读, 让学生们展开一双思维的翅膀

数学以枯燥见长, 它给学生的感觉是“一本正经”“平淡无味”“冰凉理性”。推荐富含童话情节的数学故事, 能丰厚学生的积累, 柔软学生的理性, 为这门理性的学科插上感性的翅膀。于是, 从一年级开始, 我为学生找来大量的数学童话, 用午读的时间给学生们读数学童话, 用思维课的时间为学生们讲数学童话。随着学生们的渐渐长大, 我的任务变成只是为学生们推荐数学童话。

如:“森林里举行运动会, 小猴、大象、长颈鹿、小兔和松鼠报名参加了跑步比赛。比赛开始了, 五名运动员都拼命地往前跑, 一会儿工夫, 大家就发现:小猴紧跟在小兔的后面;大象在长颈鹿后面慢腾腾地挪动着胖乎乎的身体;松鼠则在长颈鹿前面跑, 不过他还是落后小猴一点点距离。比赛进行得很激烈啊!小朋友, 你知道谁在前谁在后吗?”

当你轻轻翻开《李毓佩的数学童话集》, 你会立刻被有趣的数学故事所吸引, 插图形象逼真, 童趣十足, 故事曲折精彩。《卫兵排阵》《勇斗野猪精》《狼精要吃猪八戒》《八戒运西瓜》……学生们爱不释手, 津津乐道, 他们读着童话故事, 被小狐狸、小老虎、小胖熊的形象深深吸引;他们勇于探索、主动实践, 为破解其中的一道道难题而欢呼雀跃。不知不觉, 他们把枯燥的数学当成了游戏, 把有趣的童话融进了数学。

倪梓强, 第19 届世界脑力锦标赛少儿组“一金一银”获得者。读高二的他, 已被北京大学“签约”。读六年级时, 他能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200 多位。他说:“我把一串串无生命的数字编成一段段有童话情节的故事。每一次比赛, 让人感觉不是在脑力赛, 而是给评委讲童话故事, 是附小的童话影响了我, 是附小的数学童话感染了我。”

学生们被数学童话吸引、被数学童话感染。童话的色彩是斑斓的, 童话的味道是香醇的, 童话的世界是美丽的, 数学童话将平淡冰冷的知识融入曲折、生动的童话情节里, 犹如给理性的数学裹上一层甜甜的糖衣, 让学生读之有味, 思之有趣。

三、童话课堂, 让学生们凝练一股成长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童话是儿童思维活动、情操和志向的源泉。如果你有机会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 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学生们全神贯注观地看着某一数学童话;学生们静思默想, 喜形于色, 与文本里的人物交流对话;学生们神采飞扬, 进行数学思维的较量, 这就是我们的童话课堂, 一个囊括各门学科、贯穿每个细节的童话课堂。教师们用童话的美, 缠绵学生的心灵;用童话的趣, 激活学生的动力;用童话的情, 怒放学生的情感;用童话的理, 点燃学生的思维。

1.课始——带着童话的心情走进数学课堂

如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 情境引入:两只企鹅进行“拉鱼”比赛, 画面上出现企鹅A和企鹅B, A车装了2盒鱼, 每盒4条;B车装3盒鱼, 每盒4条。随着比赛的音乐响起, 画面上一会儿企鹅A跑在前面, 一会儿又被企鹅B超过了, 学生热情高涨, 拽着小拳头, 拼命为小企鹅加油, 比赛结束了, 教师提问:企鹅A车里一共有多少条鱼?企鹅B呢?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数学学习的历程。

2.课中——带着童话的愉悦走进思维历程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练习课。动画:在美丽的大森林里, 住着狐狸与狗熊两户人家, 它们有两块面积相等的长方形菜地。

狐狸悄悄地将狗熊的篱笆移动了一下, 狗熊发现后很生气地说:你怎么动了我的菜地? 狐狸理直气壮地说:我只动了一下, 你的篱笆还是那么长, 你并没有吃亏哦!提问:狐狸的话对吗?小组合作, 结论一致:狗熊菜地的面积是变小了。篱笆是否变短?学生争论不休, 有测量、有说理、有操作, 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把竖虚线移到右边, 把横虚线移动上边, 还是原来的长方形, 所以周长没有变。教师提议:如果要教训狐狸该怎么办?说到教训狐狸, 学生来了兴致, 在学生的心目中, 狐狸是个狡猾的坏蛋。经过讨论, 大家觉得可以把狐狸的篱笆这样移: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 学生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面积不等的道理。这里的童话故事是载体, 随着情节的进展, 思维也不断引向深入, 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 情绪是高涨的, 思维是活跃的。

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 篇7

动手操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数学知识,而对抽象的概念、公式会觉得特别陌生。要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就要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除法感到不陌生,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20根小棒,指导学生动手分,动口说,感知什么是平均分。在教学中,我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具,如苹果、圆形、三角形等卡片,指名说,再动手分一分,直观感知除法的意义。教学后,有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学除法怎么不先学除法算式呢?而是动手分小棒、分苹果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正是编者的意图,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的物体来呈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认识除法,在大脑中形成表象,这正好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有在教学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小棒,很快就知道每盘放3个。这时有位学生踊跃地举起她的小手,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怎么放呢?”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有学生就感到困惑了,怎么分呢?有学生就说:“每盘分两个,还要剩2个。”还有位学生想出了意想不到的办法,他说:“我可以把剩的2个苹果用刀来平均切成5份。”这个知识是有余数的除法和小数的初步认识中会碰到的知识,二年级的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并想出办法解决,说明他们的思维不光停留在动手操作上,还能根据生活的经验在大脑中思考。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的教学中,怎样凑十,如何计算,通过动手操作小棒,就能化难为易,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在9加几的练习中,学生做完9加几的8道题后,观察“9+3、9+5、9+7、9+9”和“9+2、9+4、9+6、9+8”这些算式的得数和算式的特点。学生不仅说出都是9加几的加法,加的数不一样得数就不一样,还说出得数的十位都是1,个位上的数字比第二个加数小1。还有一位学生说:“都是9加几的加法,加的数是单数得数就是双数,加的数是双数得数就是单数。”发现这个规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了不起的。

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处在过渡期的中年级孩子,可利用他们“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的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然后拿出面积相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怎样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我先让学生猜,然后小组合作。学生准备了剪刀、小圆形、小正方形等。在汇报时,有的组用圆形摆、有的组用正方形摆、有的组用剪刀剪,再比较剩下的部分、还有的组画方格子的方法,学生在一边动手展示、一边叙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的比较出两个相似图形的大小,同时也加深了对面积的认识。

动手操作,能让高年级的孩子主动探索、发现规律。曾经听过一位名师的讲座,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他准备了一些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的几组让学生进行观察,最后得出只能用等底等高的那一组做试验。并没有每组都准备学具,而是指名演示也能达到教学的效果。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篇8

我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及难,先培养幼儿的比较概括能力,再进行分类、推理训练,前者为后者提供知识经验和和心理准备,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了思维活动的阶梯,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序列化的整体。

一、比较概括能力的训练

比较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间的异同点,概括是把不同事物的同一属性抽象出来加以综合形成概括表象或科学的概念,我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多次观察感知学具画面,自发幼儿讨论思考,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初步的类概念。

(1)让幼儿观察苹果、桃子、黄瓜、西红柿等画面,虽然其形状、颜色、味道不同,但它们内部有种子,这样便可以在头脑中把这种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推广到有这种属性的物体,形成一个初级的果实的概念,即在植物体的各部分中,凡是内部具有种子的都是果实。

(2)用同样的方法对动物画面作出概括总结,如昆虫:两对触角、三对足、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或没有翅膀;爬行动物:四肢短小无力,腹部贴地面爬行,身体上有带鳞片不漏水的皮,是变温动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所有动物的特点:能吃东西、能长大、能运动。

(3)交通工具:能把人和动物从一个地方长到距离地运到另一个地方。

(4)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型和四型学具含具有自然社会常识和数形等方面的几十种类别,80%的大班幼儿能基本掌握。

二、分类能力训练

分类就是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不同种类,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为较为大的类,根据不同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把事物区分为只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如果按由易及难的顺序可分为六大类,即指定分类、排除分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组合分类和综合分类。

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动物画面进行多角度分类练习:①按种类分:哺乳类、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动物;②按翅膀分: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没有翅膀;③按腿分:两条腿、四条腿、六条腿、没有腿;④按运动方式分:会跳的、会跑的、会飞的、会游的、会爬的;⑤按居住场所分:住水中、住山上、住草地、住树林。

根据中属关系对幼儿进行多层次分类训练,如把生物分成植物和动物,再把植物分成花卉、果树、蔬菜、水果、粮食作物,最后把蔬菜分成吃根的、吃茎的、吃花的、吃叶的、吃果实的四类。

通过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不会到会,从分得粗到分得细,从外形分到本质分。有一次幼儿给野兽分类时,找出10种标准进行分类:①吃肉—吃草;②凶猛—温顺;③有叫声—没有叫声;④腿粗—腿细;⑤张角—不长角;⑥跑得快-跑得慢;⑦长蹄子—张爪子;⑧长胡子—不长胡子;⑨耳朵尖—耳朵圆;⑩珍贵的动物-一般的动物。

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查阅浏览大量资料对画面进行正确分类,如把一般把鸭、鹅归入家禽类,而把大雁、猫头鹰归入鸟类,这样归类能使人误认为家禽不属于鸟类,应根据鸟是否被人驯化而分为家禽和野禽两大类。驯化是家禽的主要特征,而不能认为人工喂养的就是家禽,在家养的画眉鸟和鹦鹉等,虽主要由人喂养,但并未驯化,一有机会就会飞走不回来了,所以它们只能是野禽。将鸟类分为家禽和飞禽两大类也不是科学的,飞禽指善于飞行的鸟,自然也包括家禽中善飞的种类,如家鸽就应属于飞禽,另外应把分类活动和数学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单双数、几何形体等分类活动,围绕分类进行综合教育,把思维训练渗透于各种活动中。

三、推理能力训练

推理是思维的核心,它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新的判断,经过训练,6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9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例如:鹰是鸟,有羽毛,猫头鹰是鸟,有羽毛,燕子是鸟,有羽毛,黄鹂是鸟,有羽毛,所以鸟都有羽毛;1里面有一个1;2里面有2个1;3里面有3个1……,所以一个数是几,就有几个1;3+0=3,4+0=4,5+0=5,所以一个数加上0,结果还是这个数。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例如:凡是六条腿的动物才是昆虫,蜘蛛是八条腿,所以它不是昆虫;凡是鱼都是用腮呼吸,用鳍游泳,墨鱼是喷水式运动,所以它不是鱼;凡是鸟类都有羽毛,蝙蝠没有羽毛,所以它不是鸟;凡是交通工具都能长距离运送人和物体,骆驼能驮东西,所以骆驼在特定的环境里是交通工具。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可以利用画面的种属关系、整体局部关系、相反关系、演化关系、场所关系、功用关系、因果关系、季节和生化关系、组合关系、并列关系对幼儿进行训练。

例如:根据沙发和家具的关系,让幼儿摆出相应的画面:电视机和家用电器、碗和餐具、裙子和服装。还可以联想生活中的种属关系,如猫和家畜、狮子和野兽、春天和季节、天安门和建筑物、天空和交通场所等等。

再如,根据老虎和虎头的关系,摆出牛和牛头、狮和狮头、鹿和鹿蹄的画面,启发幼儿说出学具画面外的整体和部分关系,像桌子和桌子腿、树和树叶、宇宙和地球等等。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9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新思维。数学老师在规划教学流程时,在稳固基础的同时,要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事例等,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观,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提倡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激发学生的新思维,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举例说明:当课程涉及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讲解时,老师可以列举一个具体的实例,“假设你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你所在的座位是第9排 5号,那么你将如何描述你的位置?”若直接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那肯定是抽象并且难以联想的。但是如果给出一个真实的环境,学生对电影票的座位号是认知的,这在潜移默化中发散了学生的广阔思维,而且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现实的问题。显而易见,激发学生的新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

对于初中的课堂教学,若是数学教师仅仅传授课本教材中的知识,是不能满足我们的教学要求的。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应积极地拓宽知识面,向学生传递更宽广的知识领域,总之,要开拓他们狭窄的思维空间,挖掘他们的深层潜力。老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或作业时,应注重设计一些能够有效开拓学生思维空间的题型。只依赖于套用公式或算法的数学题型,会限制学生的思考能力,往往将学生培养成算题的工具。数学教师要明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确保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能有效开发思维的逻辑性与灵活性。学生在面对一道新题时,理解题意后,首先要确定自己所采用的数学概念或算法,至少保证准确地运用了数学语言。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篇10

一、 变式贯通,数学题组让思维走向深刻

1.比较变式,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

如果学生每天接触的数学练习的类型和方法总是一成不变,那就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固定成一种模式,数学学习就会变成机械的记忆或者简单的模仿,不利于逻辑思维的锻炼

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两根2米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它的,第二根剪去米,哪根剩下的长?

经统计,全班48名同学,有32名同学选择“无法比较”,占总人数的66.7%,有11名同学选择“一样长”,占总人数的22.9%,只有5名同学选择第二根剩下的长,占总人数的10.4%。笔者了解后发现,选择“无法比较”的原因是因为之前笔者讲过这样一道题目: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它的,第二根剪去米,哪根剩下的长?当时同学们记住了“”和“米”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没有单位,表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具体的数量,所以无法比较。

反思当初的教学,只是就题讲题,缺少变化,导致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了“分率和数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无法比较”的简单结论,而对分数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显然这样的教学是片面的、机械的。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关系,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应建构题组从根本上使问题得到解决。所以在原来两道题的基础上,笔者又设计了以下两题构成题组,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

(1)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都是0.4米,第一根剪去它的,第二根剪去米,哪根剩下的长?

(2)把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占全长的,第二段长米,哪一段长?

通过练习、比较,学生对表示两种量关系的分率和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2.正反变式,培养儿童的辩证思维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时,教材第101页有这样一道练习: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如图1)。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的常规思维:要求圆的面积就必须先求出半径,本题显然无法求出半径。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可以求出半径的平方,问题迎刃而解。但是笔者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道变式题:如果图1中阴影部分面积是37.68平方厘米,则小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这样的正反变式,不仅检查了学生对于圆面积公式的掌握情况,更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不再纠结于求圆的面积一定要知道半径的机械思维。

3.递进变式,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人,遇到问题不只是从正面沿着一个方向分析研究,而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灵活思考,以期寻求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主动创造一个多变的思维环境,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发展。

如教学“解决问题策略——转化”(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时,笔者将书上的习题做了改编,有序出示了以下五道题目(如图2):中间路的宽度都是1米,要求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对于第①个问题,很简单,用长方形面积减去小路(小长方形)面积。而第②个问题,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原因在于减去两条路面积时多减去了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两条路重合的地方)。显然,这个方法不是最简便的。此时,有人提出:可以将两条路平移到最边上,这样就将四块草坪合到了一起。是啊,“化零为整”,了不起的想法,显然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课堂上,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强调转化的策略,也没有强调转化策略的优越性,而是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二、 拾阶而上,数学题组使问题化难为简

张景中院士说过:“面对数学的难题,不是删繁就简,而应该通过大家的努力化难为简。”因此,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不能简单回避,而应该迎难而上。题组模块就好比一把“梯子”,化难为易,拾阶而上,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接近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

1.强化层次训练,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思维联系处长智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让他们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情况下,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的规律,从而解决新的、思维含量更高的数学问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1页,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为了鼓励节约用电,某地规定了以下的电费计算方法:每月用电不超过100千瓦·时,按每千瓦·时0.52元收费;每月用电超过100千瓦·时,超过部分按每千瓦·时0.6元收费。小明家十月份付费64.6元,用电多少千瓦·时?

课堂上,只有几位同学能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经过调查发现,他们不理解“超过部分”是什么意思,于是笔者编制了这样的题组:

(1)如果小明家六月份用电90千瓦·时,该付多少元电费?为什么?

(2)如果小明家七月份用电120千瓦·时,该付多少元电费?为什么?

(3)如果小明家八月份付费49.4元,用电多少千瓦·时?

通过对问题的分层研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和发现,在问题链中体验数学探究的魅力,逐步理解分段缴费中“超过部分”的含义。

2.树立整体意识,让学生在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中明理

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把12块糖平均分给17个小朋友,每块糖是糖果总数的几分之几?每人分得的糖是总数的几分之几?2人分得的糖是总数的几分之几?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的糖?

师:比较前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个问题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第一个问题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每块糖占这样的,而第二个问题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7份,每人分得总数的。

师:第二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虽然都是每人分得多少,但前者是每人分得的块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后者是问每人分得了几分之几块,是具体的数量。

……

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究、去对比、去质疑、去反思,他们对分数就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尤其是表示两种量之间关系的分率和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知识建构,数学题组让知识经历“再造”

数学学习是探索、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建构。事实上,缺乏探究和再造的课堂是有缺陷的,是缺少思维生长的。

在小学阶段,有很多知识的建构一般是这样的步骤:题组探究→发现规律→意义建构→整理归纳→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题组作为自主学习的起始阶段,起到了让自主学习发生的作用。

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五年级下册的“分数基本性质”、六年级上册“认识倒数”。

不完全归纳是小学阶段经常使用的探究方法,学生通过一组题的对比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得出一般结论,再举例验证,丰富认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题组不仅起到了打开一扇“探究之门”的作用,还让学生初步建立了数学规律的表象,为进一步的意义建构埋下伏笔。

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观察,引导,探索

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征逐渐凸显的今天, 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儿童时代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 他们纯真、无虑、可塑, 拥有无限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可以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力。绘画对每个儿童来说都有着特殊的兴趣, 它伴随着儿童成长, 反映儿童的天性, 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 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的视觉语言。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锻炼孩子的观察、记忆、想象、表现和创造能力。因此,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

一、强调观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观察是培养记忆力, 创造力的基础。儿童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深刻, 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清晰, 创造力的发展就越有基础。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指导儿童观察周围的事物, 提高观察力, 培养好习惯。指导儿童对事物进行观察, 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接受程度, 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儿童进行指导。这样, 儿童的创造性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如饲养动物时, 观察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和动态, 小鸡怎样捕食, 小鱼如何游水、呼吸等;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变化及规律;到公园游玩时, 观察各种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以及人们活动时的各种姿态等。从美术学的角度讲, 指导儿童观察事物时, 应侧重于物体外形、结构的特征、颜色、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掌握事物的特征, 启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儿童养成对事物的全方面的观察和表现习惯, 为美术创作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对引发其创造力无疑是重要的。

现代教育科学, 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比其他手段有独特作用。涂鸭期的儿童思维尚不成立, 而色彩则刺激了幼儿的视网感觉。因此, 教师要诱发儿童的色彩美感, 让儿童在无形中感受到色彩的规律。如让儿童欣赏米罗的作品, 感受大师的作品中如何用色, 而后借鉴作品中的主要色彩作画, 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幼儿想象力特别丰富, 往往不受客观情理的束缚, 想法更新颖、大胆。因此, 教师要相信儿童, 不要加以限制。教师也可将儿童的作品做一个展示, 在相互欣赏讲评中,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画面更具个性。

二、善于引导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证明, 儿童学画从4岁开始进入涂鸦期和象征期, 6至9岁为表现期, 9岁以后才进入初级写实期。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性启发儿童开展创造性的想象活动, 鼓励儿童随心所欲的泼墨赋彩, 激发他们用自己的画笔将神奇的童心世界表现出来。同时应积极引导儿童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 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 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例如在教儿童折鱼时, 供给他们大小不同的色纸, 启发他们思考怎样才能折成和帖出一幅画?鱼有很多种, 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于是儿童就能联想起平时从观察中获得的印象, 创作出神奇的海底游乐园的场面了。

6至9岁的儿童接受能力有所提高, 其艺术创造力有更显著的发展。此时, 教师可以以数学美引导儿童进行创作。数学是衡量宇宙间的一切美的尺度。音乐、艺术、建筑、绘画、文学等都脱离不了数、秩序及和谐。数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 儿童在绘画中运用千变万化的几何图形进行创作, 既能够使左右脑均衡发展, 又使儿童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创造美的能力。

进入写实期的儿童, 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面的扩大, 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审美意识逐渐形成, 童画的幻想逐渐转向理性想象和科学的幻想, 如果这时硬要他去画一些形式上非常幼稚的东西, 实在是强人所难。此时对于儿童造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必须把线、形、色、构图等最基本的要素作为美育内容的核心, 培养儿童对形体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同时, 教师应引领儿童多观察自然, 体验生活, 多积累题材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运用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诗画融合等教学手段,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创造一种理智与情感并存的意境, 让学生积极地思维, 展开想象的翅膀, 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三、自主探索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教材和美术工具的选择要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服务, 让其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创造才能。多给儿童介绍一些新鲜有趣的技法, 尝试新的绘画工具, 如用油画棒在较粗糙的有色纸上作画;用吹塑纸、水粉色制作版画;用硬纸板拼贴, 用各种实物来拓印, 以此来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好奇与新鲜感, 创造出各种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画面。

现代少儿软版画是基于少年儿童“爱画”“爱动手”“爱玩”的天性, 在吸取传统版画制作精髓的同时,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让儿童画与传统版画高度融合的一种现代少儿版画制作形式。它以吹塑版为底版材料, 易于操作, 过程简单, 制作有趣, 以笔代刀, 表现自由, 色彩随意, 内容丰富, 使儿童版画上升到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层面。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特点, 分别给予指导。由于制作上的便捷, 儿童可以用最经济、轻便的吹塑版材, 在较短时间内自由地、随心所欲地表现心中的世界, 享受到艺术创造的快乐。版画制作过程中的画、刻、印会形成平、凹、凸的现象, 印制后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 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爱心、和兴趣的同时, 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 充分享受动手制作、想象创造的快乐, 不仅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而且使儿童的多种能力高度整合, 既张扬了个性, 又健全了心智。

四、外延拓展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方向

良好的美育, 不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也是开发智力、培养创造人才的有力手段。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观点,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把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环境作为实施儿童美术教育的场所, 让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更生活化、直接化、灵活化、个性化, 为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黄晴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幼儿学琴现象越来越普遍, 但学琴儿童在学习中, 却存在诸多音乐基本能力的问题, 此时, 幼儿视唱练耳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幼儿视唱练耳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征, 在幼儿个体经验基础上进行,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方式的使用, 教学材料的运用都要从幼儿个体经验水平为起点, 能否自然的激发和满足幼儿本身的音乐表现欲望和能否为幼儿提供最大限度发展其创造探索音乐能力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幼儿;视唱练耳;教学

随着家长对孩子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幼儿学习乐器演奏,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 学琴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欣赏音乐和有能力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在一般意义上扩展幼儿艺术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非简单的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技巧与技能, 而是把它的价值扩大为音乐素养和品味的培养。但学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 会存在诸多的问题, 如乐感差、视奏困难、音准差、节奏感差等。通过学琴并没有培养起基本的音乐能力, 不具备基本的音乐能力又何谈音乐素养的提高, 这也有悖于学习乐器的初衷, 通过学习一门乐器演奏提高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知力, 具有音准、节奏、乐感等基本的音乐能力才是学习乐器的另一重要目的。而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学琴的基础上借助于视唱练耳的渗透式教学得以获得。通过视唱培养准确而迅速的读谱视唱视奏能力, 掌握正确的音准、节奏, 并有表情的视唱视奏各种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的单、多声部。通过练耳培养孩子对音准、节奏、和声等的听辨力, 对音乐的记忆力, 形成良好的内心听觉。视唱练耳能让孩子具备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 从而提高孩子对音乐的表现力。因此, 笔者认为视唱练耳是学琴幼儿必须学习的一门音乐素养必修课。

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 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 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的心理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其成长规律, 家长老师必须遵循孩子的发展特点进行科学的引导, 让孩子在关键期内进行有效地刺激

家庭美育是指通过家庭途径实施的美育。幼儿时期的家庭美育不但对培养艺术才能至关重要, 而且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包括思维能力) 都有重要作用。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迪生后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 在他一生中完成两千多种发明, 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和他童年时期所受到的良好家庭美育是分不开的。父母在家庭美育中具有主导作用, 在引导子女欣赏美的同时, 还应引导子女通过写字画画、布置房间等实际操作活动来创造美。与此同时, 父母还应给其子女提供自然美育的良好机遇。只有家长注重了自然美育的学前教育, 才能使其子女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 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自然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 特别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而实施的美育。生活是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源泉, 让儿童走进自然, 接受自然的陶冶;走向社会, 在社会中接受锻炼, 激发他们的创新渴望。整合利用自然美育、家庭美育这两块主要资源来和影响, 进行恰当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相反, 如果不按照孩子的关键期进行过早开发, 将会损害、干扰孩子的正常发展。如教育家M.E.布尔说:“教育中的错误行为, 会干扰和妨碍哪些神经脆弱的孩子的脑的正常活动, 导致神经‘爆发’, 会影响脑的进一步发展。”而另一位教育家H.S.吉米说:“如果训练先于孩子的发展能力是有害的, 并将导致这些能力的‘枯萎’”。

那孩子应该在什么时期开始进行视唱练耳学习, 我们又应该采取哪种教学方式针对孩子不同的个体特点进行呢?教育的时机、方式的不对, 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较大负面影响, 视唱练耳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知识伴随整个视唱练耳训练, 某种技能的训练如:绝对音感, 需要循序渐进的反复听辨单音、和弦, 孩子在获得绝对音感的过程中容易被枯燥的训练方式限制天生对音乐的热爱与探索音乐的冲动。孩子获得的可能是紧张与不耐烦甚至是厌倦与抵制。美国的儿童音乐教育家萨蒂丝·科尔曼 (Satis Coleman) 认为:“儿童天生带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 只是这种自然的倾向由于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 大都无法保持。”1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J.Piaget) 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中认为:3-6岁前为表象思维时期, 这一时期, 幼儿的听觉处于空白吸收状态, 对其进行有序的听觉记忆力、分辨力及理解能力的训练能很好的利用幼儿这一时期的身心成长特点。一旦到了儿童中期后, 思维方式成为具体运算阶段, 很多的外在的印象与经验都将内化为固定的身体能力, 要想再对其进行听觉方面的训练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儿童接受外在事物转变为内在能力将是个更加艰难的过程。针对3-6岁幼儿视唱练耳教学应该更多的针对这一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思维发展规律进行趣味化的教学, 让孩子更加热爱音乐, 更能自然地感受音乐。教师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建立要合理、具体

从广义的说, 幼儿视唱练耳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音高、节奏、节拍、旋律、和声的训练引导孩子真正体验音乐, 从中感受音乐的美、并获得快乐。从狭义上说, 每个幼儿的音乐能力和他

实施美术教育, 为开展儿童美术教育搭建一个生动的平台, 以达到让儿童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为目的。

绘画是一种形象思维, 当儿童在课堂上接受逻辑思维训练时, 有了形象思维的参与, 使儿童的智力发展与心理发展更趋向完善。文艺复兴时代的大画家达.芬奇, 不但在绘画上高擎文艺复兴的大旗, 而且在物理、建筑等很多领域都有伟大的建树。他在科学上的诸多发明创造与他杰出的绘画才能是紧密相连的, 因为绘画生成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入到他研究的各个领域, 相得益彰。由此可见, 儿童时代的绘画学习对提高儿童的素质, 尤其是启发儿童的艺术天赋,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手术室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浅析我国医疗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