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的故事》读后感

2024-07-26

《中国美术家的故事》读后感(精选8篇)

《中国美术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

读完这本书,从这些术家们的成才之路和人品艺德中得到许多启示,透过他们的成就窥见中国现代画坛的面影;获得了一些关于国画、油画、漫画等方面的知识。比如: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齐白石与虾结缘,始于湖南湘潭旧居旁的“星斗塘”,塘中水草皆丰,鱼虾成群,那种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他提供了众多的写生对象,多年的乡间生活,辛勤劳动带给他执著,神奇诡秘的大自然赋予他灵性,祖母对他浓浓的关爱,邻里乡亲对他的栽培,都为他意趣盎然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儿时的齐白石常在星斗塘内玩耍,池水中的众多鱼虾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他五岁左右在塘边玩耍,见大虾不可得,就用麻线拴坨棉花去钓,居然将虾钓了起来,使人感到其趣无比,有天傍晚他在塘边洗脚,脚还被虾钳破出了血,这些事都成了他老年生活甜蜜的回忆,齐白石的虾,虽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跃然纸上,令观者叫绝,读后感《《中国美术家的故事》读后感》。齐石白自己也骄傲的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几十年方得其神。”

他画虾最初是学的朱雪个、李复堂、郑板桥等人,六十岁前主要摹古,多是单只,形象动态单一,画得并不成熟,这是第一阶段——略似。

从六十二岁开始,他在案头水盂里蓄养长臂青虾,每日数次进行细心观察或写生作画,对虾的结构和各种动态进行认真研究。以写实为主,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头胸部没有变化,眼睛为小黑点,腹部五节,小腿十条,触须六条呈放呈放射状无变化,仅注意到外形上的逼真,看不出虾的动感和半透明的质感。这是第二阶段——逼真。

到六十六岁,他对虾的动势和神态作了进一步细致的观察,熟悉了虾前进后退、急游缓游、斗殴跳跃等多种情态,利用生宣纸的特性,在表现技法上作了更深一层的研究。用笔用墨变化增多,虾体开始出现透明质感,头胸前端有了坚硬感,腹部第三节拱起以强调“虾公背”,长臂钳分出三节,最前端一节较粗,前腿已伸直,后腿由十只减至八只,虾须稍具开合变化,虾体间也出现了浓淡变化。到六十八岁时,他成功的运用“破墨法”在墨色未干之际加了一笔浓墨在头胸部的淡墨上,不但加重了虾的分量,也表现出了虾体躯干的透明。同时改进了虾的眼睛画法,两黑点改向外横。这就是他说的第三变——色分深澹。

到七十岁后他画的虾才基本定型,但仍在用笔用墨和突出虾的特征上下功夫。增加了重要特征的短须,减少了次要部位的虾腿,经过了无数次的反复改进,使虾的形象日臻完美,到八十岁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虾》为白石先生晚年精品,画面中六只长臂青虾分出了浓淡虚实、疏密层次、参差聚散,因而错落有致。大群中有小群,既有整个群体的动势,又有各自体态的区别,注意了虾体部的关连与虾钳、虾须的疏密组合布局,做到了雅淡清新、生动可人,在齐白石笔下,“虾”这个极平凡的小动物就变成了极不平凡的珍贵艺术品了。

《中国美术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故事教学,教学应用

将小学美术的课堂打造得更加有趣, 故事教学法必不可少。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喜欢童话世界。小学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 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 利用讲故事创设美术课堂的教学情境, 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让小学生可以集中全部的注意力来学习美术。但是如何选择故事呢?选择哪种类型的故事, 对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更加有帮助呢?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此讨论一下小学美术课堂上应用故事教学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实施故事教学法, 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施故事教学的必要性

(一) 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利用故事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美术课堂中来, 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通过讲故事, 小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好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的时候, 通过故事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可以讲童话故事, 利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或动物, 让学生画出自己头脑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形象。此类故事不但使学生放松了上课时的紧张感, 还有个创作的主题, 使小学美术课堂内容丰富, 充满趣味。

(二) 故事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以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中, 教师只是用小学美术课本作为教材, 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内容作为临摹标本,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些枯燥, 让学生感到课堂很无趣, 不感兴趣, 导致学生一上美术课就觉得昏昏欲睡。而将故事教学引入课堂中, 多种多样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呈现了一个不同的场景, 让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有不一样的体验, 都可以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这样的课堂, 学生感觉非常新颖, 不仅可以学到美术的知识, 还增加了自己的见识, 扩大了视野。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故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包括课前精选故事、课上环节引入故事。

(一) 课前精选故事

教师在课前准备故事时就要根据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目标来精选故事。这是决定课堂效果的关键步骤。有些教师不重视这个步骤, 课前随便选来故事就在课上讲给学生, 但是学生不感兴趣,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起不到故事教学应有的作用。所以, 教师在精选故事时遵循以下条件: (1) 精选的故事与课堂教学有密切联系。故事本来的目的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不能喧宾夺主。 (2) 精选的故事要符合学生的“口味”。这些故事拿来就是让学生听的, 必须是学生能听得懂, 画得出的, 而且难度要适中, 既不能太难, 学生想得出画不出, 又不能过于简单, 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

(二) 课堂不同环节引入故事

课前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 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起学生兴趣。

1. 课中欣赏环节进行故事教学。

欣赏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审美能力。因此, 在这个阶段, 教师可以展示有故事的作品给学生欣赏。学生一边看, 教师一边把背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 教师陈述完毕后, 还可以挑出一些学生讲讲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这样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 形成自己的审美。

2. 课中动手环节引入故事教学。

比如, 需要让学生学习折纸时,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放一段中国剪纸艺术的故事片, 让学生在感叹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之余, 更想要自己动手尝试。而且, 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产生灵感, 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

课上创作环节时, 教师利用故事给出需要创作作品的主题。这样学生的创作范围更广泛, 可以充分地将自己的情感发挥到作品的创作中, 而且还给了学生选择各种表现形式的自由, 可以是画画, 也可以是手工作品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且给了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 使学生更加热爱美术创作。

综合以上, 小学美术课堂上应用故事教学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我们可以发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施故事教学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意识, 这对学生的发展非常有益。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故事教学, 在课堂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故事和形式, 那么小学美术课堂一定能呈现出更加好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 既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又能提升教师的成就感, 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张亚男.小学美术课程中“故事教学”实施策略的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 2011 (5) .

[2]刘秀秀.浅谈讲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3 (11) .

故事美术的魔力 篇3

[关键词]故事美术 童本化 回归 超越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01

课堂教学需要每位教师不断探索,持之以恒的深入研究,找到一种深受学生喜爱,又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在十多年的美术课堂教学中逐渐探索出一种故事美术的教学方式。

故事美术,其教学实践就是从童本化的角度出发,巧用美术故事资源,在美术文化背景下,在美术故事的情境中进行相关美术创作。从儿童的心理特征来看,儿童既有喜爱听、说故事的特点,同时又有喜爱绘画的天性。故事美术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这两种天性,教师用故事美术将它们联系到了一起,在故事和美术之间为儿童架起一座桥,通过这座充满魔力的桥激活美术课堂。

一、故事美术的源起

美术原来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故事。关于美术的故事不胜枚举,西方绘画发展史中的希腊神话故事、基督教故事都曾是美术发展史各个阶段中的主要表现题材,东方的佛教故事、历史人物故事、重大事件,还有近现代全球化的动漫作品也都蕴涵着丰富的故事背景,这些都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将故事与美术学习链接起来,就可以让美术课堂充满无穷的乐趣。

1.故事嵌入美术课堂

故事美术教学中,故事的素材非常重要。全面了解小学美术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可挖掘的和美术学习紧密相连的故事线索。

(1)美术家的故事:徐悲鸿画马、大器晚成的齐白石……

(2)美术流派的故事:毕加索与立体画派、修拉与点彩画派……

(3)美术技法的故事:黄荃与《珍禽图》、蒙德里安画树……

(4)名画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格尔尼卡》……

(6)儿童自己根据教材创编的故事……

全面遴选、提取适合嵌入故事美术教学的内容,加以整合,设计出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故事美术教学系列内容,一步步的在实际的美术课堂教学中逐渐嵌入,就形成了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故事美术系列课程。这将极大地丰满美术课堂的教学环节,大大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魅力。

2.故事的嵌入要适切

故事美术课堂中,教师的研究可从学生的生活和绘画兴趣点入手,将美术的相关故事嵌入课堂中。这样的故事嵌入要和教学主题紧密切合,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要提升学力。

如毕加索与和平鸽的故事嵌入三年级的美术课《鸟和家禽》中,让学生懂得绘画所传达的内涵;修拉的故事嵌入三年级美术课《点彩画》中,让学生感悟绘画技法的多样与神奇;拉斐尔的故事嵌入《学学构图》中,让学生了解绘画创作的巧妙与乐趣。

通过对经典的美术作品、美术流派、优秀的绘本故事中的故事进行简化、提炼及儿童化语言的润色之后,再与教学内容相整合,就构成了一个充满特色的小学故事美术教学课程体系。

二、故事美术课堂带来的教学转变

目前,国内外的美术教材中零散地设计了很多与故事绘画相关的教学课题,但没有系统地整理故事画的创作知识点,给美术教师对教材中故事深浅的把握和教学难易程度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行的美术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因兴趣所在,在赛课、公开课中就故事画教学做出了各种教学尝试,但他们的教学是比较单一的针对某一课时的教学研究。为了在一节课中让学生画出一个故事,教师或偏重于故事情节的启发,上成了语文课;或偏重于角色体会扮演,上成了游戏课。课堂上,往往又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无法给学生充裕的创作时间,总是让学生意犹未尽、欲言又止。究其原因,是因为故事画创作是一个绘画能力的综合练习。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侧重地进行设计,学生们是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精彩的故事画创作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宏观地去审视教材,给学生以全面的故事美术课程设计。故事美术不是让学生每节课都要画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在美术文化的故事氛围中,或提升美术素养,或学习故事画创作中的某一个绘画要点,在系统的故事美术教学中逐步打好绘画创作基础,具备相对完善的绘画能力,最后再有重点、有主题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故事画创作。学生通过这样的故事画创作的系列学习,就能感悟到美术是用图画来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方式。

当然,教师观念的转变,随之就会带来课堂的转变。故事美术课堂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故事的语言教学,让全体学生被美术所吸引

教师的语言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枯燥的是叙述性的语言,但这种语言又是教师传授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将生动的、有情节性的故事纳入其中,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故事美术教学法其中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紧密联系讲授的内容,穿插一些简明、短小的故事,以丰满教学内容。教师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就能吸引各个层次绘画水平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也会乐于掌握其中的美术知识。言之有物、言之有趣是教师的重要教学能力。在长期的故事美术的教学研究中,我不断遴选有价值的美术故事充实美术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心声,最终达到了美术教育面向全体的目的。

教学片断:《鸟和家禽》

师: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位皇帝十分爱好打猎。一天,他又带领着一批武将到猎场捕猎,满载而归。回到行宫,突然皇帝行猎的白鹰猛地向八封殿壁扑去,被石壁撞得“嘭”的一声倒在地上。皇帝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走上前一看,原来是白鹰误认为八封殿壁上画的雉鸡是真的,一下子扑了上去,就被撞晕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是一幅画吧?

师:是的,原来壁上是一幅画。皇帝看了哈哈大笑,说:“黄荃画得真是太逼真了呀!”

师:看!这就是精谨艳丽,具有富贵气象的《珍禽图》。

生2:这是什么画?画得这么好呀!

童化语言的故事叙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到了写实绘画的魅力,加深了对这幅《珍禽图》栩栩如生的艺术魅力的感悟。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言为心声,透过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正是教师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效果的巨大转变。

2.在文化故事情境中学习美术,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美术这种艺术形式从起源、发展到创作内容都极具故事性。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和学生谈起,总是能够让学生沉醉在其中,感悟在其中。因此,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各种美术故事的讲述、讨论、绘画,在文化故事情境中开展美术教育,就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片断:《学学构图》

师:有个传说,有一次画家拉斐尔从梵蒂冈出来,在门口廊柱下见到一位抱着婴儿的母亲,十分动人。他满怀激情地拾起一块木炭,想把这动人的瞬间永驻在画布上。他环顾四周,见到旁边有一只朝天的空桶,没加考虑,就跑过去把桶翻过来,在圆圆的桶底上急速地画下这一幕。这幅画和我们以前欣赏的画有什么不同?

生1:这个画面的轮廓是圆形的。

师:拉斐尔极善运用曲线塑造形象,这幅画在圆形外框中将人物适当组合,用各种曲线构成。你觉得拉斐尔的画是什么风格?

生2:柔和。

生3:和谐。

生4:饱满……

师:是的。很偶然的机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绘画大师拉斐尔为我们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方式,在圆形的轮廓中构图创作。

罗曼·罗兰说,艺术是一种享受,是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拉斐尔创作的故事情境,将学生带入了绘画艺术的创作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再去欣赏绘画作品,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入画中。

每一种绘画方式、绘画流派都有其渊源,带着学生一起去重温它们的故事经历,是非常美妙的体验;带着学生放慢脚步,浸润在艺术发展的故事旅程中,学生将从内心深处爱上美术。

3.从故事的角度入手,实现美术教学难点的突破

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绘画难点的突破。如设计类课程中怎样启发学生的创意,创作类绘画课程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等。当我遭遇这样的教学难题时,常常会从故事美术的角度去寻找教学的解决方法。我发现,故事情境法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无限遐想的空间里创作;故事创编法可以生成鲜活的、有效的教学资源,对比解决构图方法;故事讲述法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到绘画创作的技巧。

教学片断:《树上树下》

这是二年级的一节美术课,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表现一个以大树为背景的故事画。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突出创编的故事场景,让学生在创编故事之后能够提前考虑到场景的构图。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故事教学创编环节:“七嘴八舌说故事”。

师:(出示课件)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棵树,和你们的树一样,有主干、有枝杈,还有什么?

生1:周围还有很多小昆虫、小动物。

生2:还有花、鸟窝和树叶!

师:是的,但树上却什么也没有。旁边有这么多素材,谁能任选其中两个或多个,给老师编一个发生在大树周围的小故事?老师来帮你组合画面,老师还请来了小狮子摄影师拍出故事中最精彩的画面。

生3:树上有一个窝,窝里有一个蛋,这时有一条蛇来偷蛋吃……

师:说得真好!(教师即时拖动故事中的对象到大树的场景中组合出了故事的画面)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帮小狮子摄影师拍下这个故事中最精彩的画面。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一学生上台用笔在屏幕上框选出故事的精彩画面)

师:谁还能想出了和他不一样的故事?

生4:有一条毛毛虫来到树下,想爬到树上去找好吃的。它爬得太慢了,这时,一只小熊猫想来帮忙,结果差点被树根绊倒……

师(即时组合画面):这个故事主要发生在树下,谁来给她的故事拍张照?

(一学生用笔在屏幕上节选出以树根部为主的画面)

师:下面让我们进入小狮子的相册,看看里面这些故事画。

师:谁来说说这两个故事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5:它们一个发生在大树底下,一个发生在树枝上。

师:是的。虽然都是画大树的故事,但是由于故事情节不同,所以画面的具体背景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其实就是我们美术中的构图。表现故事情节时我们可以用小场景构图。只要预先考虑一下构图,就能让故事的情节表现得更清楚、更突出。

师:想想你的故事会发生在哪里?请根据故事情节画出自己喜欢的构图方式。

学生看到自己编的故事这么快就出现在屏幕上,感到非常惊奇。利用课堂上学生即时生成的故事作为构图探讨的素材,教师轻松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模拟拍照游戏,由此直观感悟到:恰当的小场景构图能突出画面的主体,获得画面的最佳效果。

常态的美术课堂,学生往往是提笔就画,他们的绘画创作很难提前预见自己作品最后的效果,特别是在画面中出现多个主体之后,其作品总是在修修补补中完成。究其原因,就是在作画之前对构图考虑不周。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通过现场捕获学生创编的故事,模拟拍照获取了鲜活的生成性素材,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了故事画最后的画面效果。学生在故事画面的效果比较中发现了故事场景不同的构图方法,这培养了学生故事画的构图意识,突破了绘画构图的难点,学生用童心创作的场景也变得更加突出而精彩。

三、从创意的角度入手,实现儿童美术教学的回归与超越

儿童具有思维活跃的特点,也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这是进行美术创作的灵感之源。但是,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并敢于大胆地去表现,这是当下很多中国孩子所欠缺的。时代在变,我们的美术课堂也需要改变。美术教师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性,用生动活泼的故事美术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创意得到更大空间的激发与张扬,在美术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绘画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教学片断《四格漫画——鸡蛋宝宝》

(1)联系生活故事,创意生动形象。

四格漫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即用四格来表现一个故事。对于四格漫画,想画,但是画什么呢?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着学生。生活故事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我选择用鸡蛋这个形象作为创作主体来降低绘画创作的难度,联系生活来想象,从而帮助学生创作出更有创意的鸡蛋漫画形象。

师:鸡蛋会出现在超市里、厨房里、鸡窝里,请同学们想想,鸡蛋在生活中都有哪些不同的样子?

生1:生鸡蛋,蛋壳上有时还会有鸡屎。

生2:白煮蛋,拨开来白白的。

生3:荷包蛋,像个金黄色的太阳。

生4:蒸鸡蛋,香喷喷的。

生动的故事形象创作一定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以生活为起点,才能让绘画形象更加生动。鸡蛋在生活中变化多端地呈现着,有趣的白煮蛋、焦黄的荷包蛋、易碎的生鸡蛋,等等。通过交流、回忆,大大丰富了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绘画形象素材,为学生富于个性的故事绘画创作奠定了基础,更为四格漫画的创作打开了思路。

(2)情节创编,启发在故事中继续。

师:蛋是不规则的椭圆形,一头大一头小。我们画的时候将大头朝上,小头朝下,会显得特别精神、可爱;反过来画又会表现出稳重、敦实的个性……如果大家把自己想象成一枚蛋,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老师这里有几个供大家参考的题目,同学们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或者自定义一个,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设想一下你最后一个故事场景怎么画?

(学生分组讨论)

生1:我画《鸡蛋出逃记》。鸡蛋们要从运输箱里逃跑,老大第一个逃出来。

生2:那你最后一幅画什么?

生3:最后一幅我画鸡蛋从高空逃跑成功,最后在地上摔破啦!哈哈!

生4:我画《鸡蛋的争吵》。

生5:鸡蛋争吵有什么好玩的?

生6:呵呵!他们吵得火冒三丈,最后把自己都给煮熟了。哈!变成大白蛋!那你画什么?

生7:我画《另类鸡蛋》,除了鸡还有很多动物都有蛋呀!我要画混入鸡蛋中的恐龙蛋!

生8:你的想法好特别!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创作主题,谁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最后一幅画面你又是怎么设计的呢?

生9:我要画《鸡蛋的战争》,最后它们遇见了一枚炸弹!

生10:我画《会飞的鸡蛋》,鸡蛋破壳只伸出了一对翅膀就飞上了蓝天!

……

故事形象的外形塑造注入了情感就会变得更丰富而立体,再围绕一个形象给学生设置不同的主题,学生在新鲜的故事形象的激发下,就能迸发出漫画创作的灵感。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生从鸡蛋本身会产生的种种有趣变化,联想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如鸡蛋逃跑时从高处落下摔碎了,因为感情太好一拥抱撞破了,一生气被自己的火煮熟了……简单的矛盾冲突、精练的情节表达非常符合小学生绘画的年龄特点,打破了他们的常规思维模式,每个学生轻松摆脱了临摹的依赖心理,很快有了自己的绘画创意,怀着自己的绘画表达冲动投入了四格漫画的创作中。

学生们纷纷将鸡蛋在生活中的画面用幽默的方式串联到一起,诸如《会飞的鸡蛋》《鸡蛋争吵记》《出错了》《另类鸡蛋》等主题的四格漫画,通过凝练的四幅画面表达出来。最杰出的艺术本领莫过于想象,幽默的故事情节创作点燃了学生绘画的热情,学生在自编故事情境的创作冲动中,人物表情画得更加轻松而夸张,表现出了一幅幅精彩纷呈的四格漫画作品。

《鸡蛋争吵记》 《出错了》

故事美术为学生的美术创新提供了最适宜生长的土壤。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让美术融入学生身心,才能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开出最美丽的艺术之花。故事美术教学既是回归又是一种超越,在丰富的故事美术体验中回归美术创作的本源,回归生活,回归儿童。在故事美术的创作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为自己而画,用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超越自己,画出属于自己的,充满童真的作品。

央视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4

很久以前,地球是一颗美丽的星球,是宇宙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干净又漂亮,大自然赐于我们美丽的景色、清新的空气,还有丰富的特产资源。而现在呢?还能看得到她那美丽的面孔吗?

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让这颗美丽的星球变得肮脏不堪,遍体鳞伤。由于人们把树林乱砍滥伐,所以许多土地变成了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沙漠,可人们还是不惜代价地砍树,无止境地索求、索求、再索求,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难道我们就不能学学阿联酋人民克服重重重困难的精神,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把迪拜建设成沙漠中的绿洲!

今年20-年1月份,我国中东部地区都频繁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导致部分城市空气重度污染,许多人外出时都要戴着口罩,整日都见不到可爱的太阳,所以我们要从倡导我们自己身边的人尽量不开汽车,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2022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篇5

婺源是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鸳鸯湖位于赋春,湖面上似如一面明镜,湖水清澈见底,水里有许多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虾儿也是有趣极了,常常举着两只螯,四处炫耀武力。湖边还有许多古镇,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

婺源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朱熹与詹天佑。朱熹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写下的著作留传至今,影响至今。詹天佑修筑了我国第一条铁路,成功击破了外国的蔑视。

婺源生态优美,最多的就是树与草。公园里,遍地是小草和花朵,蜜蜂正在辛勤地采蜜,蝴蝶在空中欢快的舞蹈,桂花树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树上,鸟妈妈在喂着自己的孩子。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这里的景色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6

当读到《哭泣的地球》时,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随着工业的发达,随着经济的进步,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而人们却无动于衷,没有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不敢想象,如果我们的家园被这样继续破坏下去,那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

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个人浪费一张纸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成千上万的人,每个人都浪费一张纸,就等于破坏了一大片森林。其实我们应该关心的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每个人节约一滴水的话,就可以减少地下水的使用,从而减少地震的发生。我觉得,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都是保护环境。

《中国美术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7

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术之人。”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 适当地运用它们, 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 从而提高人们欣赏的能力, 这种欣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 就是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艺术鉴赏的实践形成的。因此自课改以来, 初中美术教材中的欣赏课就摆到了重要的地位, 就是说初中美术教育重点就是提高学生感受美, 欣赏美, 鉴别美等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中美术一至六册的欣赏课约占总课数的20%, 欣赏的作品约有四百多件, 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设计等, 由此可见, 欣赏课已成为初中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初中美术欣赏课的现状

美术欣赏课是科学的, 严谨的, 但也有些枯燥。因此说欣赏课难上, 我相信许多老师都会有同感。在美术欣赏课中, 分析美术作品, 特别是绘画作品, 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事重要途径, 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 一讲构图就必谈“三角形、圆形”, 一讲色彩就必分析“暖色调、冷色调”, 甚至对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谈“色层厚薄、肌理丰富”, 这种“专业课”往往造成教师往往一讲到底, 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因此,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 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 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课改经验, 我觉得故事教学是上好欣赏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三、故事教学法的含义

故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些相关的简明、短小故事、以说明注解强调所讲内容, 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 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直接从故事中悟到蕴涵的道理、掌握其中的知识技术等的教学方法。中学生的求知欲强, 颇具好奇心, 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就有很多举世闻名的作品, 他们的背后大都都有着丰富的故事, 特别是早期的作品, 西方的《圣经》, 中国的佛教艺术, 历史性的作品等等, 背后都蕴藏着或者神奇、或者美丽的故事, 利用好这些故事, 就会让欣赏课焕发异样的光彩。

四、初中美术欣赏课故事教学法的运用

1. 精心选择故事, 培养学生良好情绪。

在每节欣赏课课之前, 我都准备了一些精彩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的内容都与作品相联, 健康积极, 比如在上《走进古人的生活·衣食住行》这一课时, 选择古时人们烧陶, 纺织的小故事, 既能让学生们了解古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又感受到古人的勤劳聪明为人类创造了财富。我发现, 一旦开始讲故事, 学生就特别认真, 身子歪的、头低的、眼睛无神的, 无一例外都会马上直起身子, 抬起头, 聚精会神地听故事, 他们听懂了, 理解了, 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这种良好的情绪是上好欣赏课的重要因素。

2. 精彩讲述故事, 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有了好的故事, 教师还要讲究讲述的技巧。一个好的故事, 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述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故事是为欣赏作品服务的, 那么如何讲述故事才能激起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呢?就拿《外国雕塑赏析》中的作品《维伦多夫的维纳斯》来说, 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旧石器时代, 有这样一个部落, 他们生活在密林里, 靠打猎为生, 有的时候运气好, 可以打上好几头野兽, 可是有的时候运气不好, 不仅没有打到食物, 有的人还会丧生于猛兽的利嘴下, 好几天吃不到食物, 有人又饿死了, 这样他们的部落人就越来越少了, 于是他们做了这样一个雕塑。如果换种讲法:古时候的人们吃不饱, 还要受到野兽的威胁, 所以他们塑造这样的雕塑表达他们的意愿。虽然意思一样, 但效果却截然不同, 前者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欣赏作品时能理解得更加透彻。

3. 精辟理解故事, 渗透多学科知识。

由于美术学科含有显著人文性, 美育中的品德和道德教育便不可或缺。在教学中, 学生的情操会得到熏陶, 知识会丰富起来, 智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在更大程度上开发和利用。此外,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与各方面的能力也均得到了培养、锻炼与升华。《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涉及到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以及在外国美术发展史的各个重要时期, 占重要地位的国家、画派、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启发学生尊重人类的文化遗产。平淡地描述画面显然不能解决欣赏目的的, 其背后精彩的故事无疑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从而扩大了学生在历史、科学、中外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面, 从而达到学科整合, 渗透文化意识教育的目的。

4. 精诚编写故事,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故事教学法不仅仅只是老师讲故事, 也可以让学生讲故事, 甚至演故事。这不仅使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而且培养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

一个私立美术馆的故事 篇8

这次展览的经费全部由美术馆的项目资金支出,也可以说资金来自于投资人,这种模式是这个年轻的美术馆项目运营的主要模式。而这样一场体面的开幕式,从前期的学术团队策划,到媒体宣传,到展品的运输,海报、请柬、画册的印刷、到寄送请柬、布展、搭开幕舞台、订做背景板、到开幕式冷餐、媒体宣传、场地维护等,要消耗不少的资金。而这只是某次项目的支出,加之日常运营、人员雇佣、行政开支、硬件建设、媒体宣传、教育活动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虽说,此美术馆自定义为非盈利性质,投资人并不依靠美术馆获利,但要维持美术馆的正常运转,就必须找到资金来源。所以,生存是这个私立美术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积极的生存探索

中国对于美术馆概念标准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西方,年轻的美术馆也不例外。美术馆管理者们会以西方优秀的美术馆或国内知名美术馆为榜样、摹本,不断做各种获取资金方式的尝试。事实上,在中国,有些尝试对于刚成立的私立美术馆来说,并不适用。

美术馆成立之初,创办者计划靠美术馆自身营销补足展览经费,像西方美术馆那样。但在实际运营中发现,在中国,去美术馆看展览的人数不多,去刚成立的私立美术馆看展览的人似乎更少,只有开幕式时会有大量观众,开幕式过后,偌大的展厅内,参观者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靠自身营销补足经费,开始时会很困难。例如原本打算用来补足开支的咖啡馆、艺术衍生品商店,在参观人数不多的这里,反而给美术馆的开支带来更大的压力。于是,咖啡馆、艺术品商店计划搁浅了。

还有盛极一时的会员制度,在借鉴某美术馆的经验后,管理层把会员卡分为普通、VIP和企业三种,后两种需缴纳年费以换得美术馆诸项增值服务业务。可是,施行中,面对一家新生的民营美术馆,没有企业家、藏家愿意办理后两种会员卡。只有大众办理的普通会员和赠送邀请办理的VIP会员,并没有达到设想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会员的事情再也没人提及了。还有艺术品租赁、艺术品品鉴投资等前期很多诸如此类的业务尝试工作,都由于自身或社会环境等困难因素而停滞。

当然,也有很多在尝试中适用并一直沿用下来的例子,企业赞助就算一个。

如某展览,美术馆会跟企业合作,在展览中给予企业冠名权,以资源置换的方式赢得赞助,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展览资金获取方式,这种情况对展览项目本身要求非常高,需要高关注度与高曝光度,所以每年大概会有一次这样企业赞助的展览,美术馆的市场部门也不断在这方面努力。

前文说过,展览的经费全部由美术馆的项目资金支出,这种模式是这个美术馆项目运营的主要模式。在探索中,固定下来的美术馆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出租场地、销售作品、为企业购买艺术品提供艺术指导等。而其中出租场地成为美术馆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除美术馆自身的展期外,其余时间都用来出租场地,市场部门会积极联络,尽量把空余档期填满,至于可以办展览的标准,用其员工的话说“不能是行画,只要格调还可以就行”。场地除了出租给艺术家办展览,还出租给企业做产品展示、发布。美术馆有时会在某展览中直接销售作品,或帮助藏家从艺术家手中购买作品。以收藏名义进入美术馆的作品,在遇到合适买主时被卖掉的情况,偶尔也会发生。当然,最直接获取资金的方式还有投资人不遗余力的支持。总之,在积极的探索中,美术馆克服种种困难,已经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运营模式。

相对滞后的学术建设

如果说美术馆在资金生存问题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成绩;那么,其在学术发展上就显得远远不足。美术馆一直未找到自己的艺术定位,展览学术方向很不明确,水平良莠不齐,写实的、表现的、观念的、传统书画、当代书画统统都在这里展出过。主要原因在于美术馆的管理,美术馆没有明显的学术方向,展览的学术方向不是由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学术委员会把握,而是由艺术总监、馆长或市场总监等馆领导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艺术眼光确定,每个展览具体分到个人身上,自己做自己的展览。展览具体内容和参展艺术家情况又都要投资人过目,投资人不签字展览的资金批不下来,展出内容又要受投资人的影响。加之,艺术行业并不是人员稳定的行业,流动性大,随着艺术总监或馆长等领导们的更换,学术方向就会随之更换,展览风格又随之出现变化,比较固定的只有投资人喜欢的部分。这些展览又大部分停留在展示的层面,展览之后的学术研究、学术整理环节很弱,教育活动也随之相对薄弱。

这里举办过的教育活动,有艺术专题讲座、儿童互动的绘画活动、青年艺术家与成功艺术家的对话、展览的研讨会等。但都不是有计划且持续的,只是偶尔某次展览想起来办一个教育活动,长此以往,公众对美术馆的印象只停留在看展览,没有参加教育活动的印象,也不会持续关注美术馆的活动。这就势必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即按正常逻辑,美术馆的教育活动是把消息发布出去,人们需要提前预约,然后再过来参加活动,可是真正预约的人数不多,经常是快到活动日期,美术馆员工各显其能,呼朋唤友,来参加活动充足人数,本来很有意义的公众教育活动,时常会有冷场的危险。这种局面反过来也会打击美术馆自身举办公众活动的信心。到头来,公众教育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少,只有与展览相关的儿童教育活动还在长期的坚持,一是儿童活动资金消耗较低,二是儿童家长支持这样的活动,也可以与学校联系比较宜施行,比如带打工子女画画等。

藏品,是美术馆学术建设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这里,藏品的来源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按投资人的兴趣购买。另一部分是为艺术家举办展览,艺术家留下的作品。美术馆的文献整理工作的重点也大多是放在投资人和美术馆本身,而不是放在当代艺术的文献收集研究和整理。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放在投资人身上。可以说,在确保展览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学术建设相对薄弱。

一方面是积极的生存探索,另一方面又是学术建设的断层,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术建设与美术馆的生存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在学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出色的管理者和学术团队,也需要大量活动资金,会给美术馆带来压力,消耗美术馆的运营资金;与此同时,美术馆的公信力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其学术建设水平,美术馆的学术建设反过来会提升美术馆的实际运营水准,甚至直接带来资金支持。这恐怕是投资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个人的美术馆

一家私立美术馆可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取决于各个因素,像需要专业人才、需要资金、需要等等,很多文章在探讨需要哪些因素,怎样做得更专业,这些都不假。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一个人——投资者。

投资人对于美术馆的态度直接决定其发展方向。这个美术馆的成立,应该出于投资人对于艺术的热爱,拥有一座美术馆无疑拥有进入艺术圈很合理的身份,投资人把美术馆当成自己的空间,充分利用自己的艺术空间享受艺术,跟更多的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打交道,会邀请朋友甚至其他生意上的伙伴。有时,自己也可以过一把当策展人的瘾。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参观艺术的场所,教育公众。

在这里,投资人可以得到艺术氛围和满足感,并且把兴趣带到美术馆的运营中去。例如有时投资人会告诉美术馆员工其想要举办一个什么样的活动、谁的画展,并且在资金上全力支持。有时遇到特别喜欢的艺术家,投资人会自己掏腰包为其免费提供优异的展示环境,并且不要求艺术家有任何回报,倒是艺术家这时会觉得不好意思,主动要求留点东西给美术馆。

对于美术馆的运营,更多地是偏向自己的感受。所以,对于投资人来说,需要的是美术馆的生存和不间断的艺术氛围,并不是多么专业的学术发展。

上一篇:高一美术鉴赏期末试卷下一篇:一年级学科语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