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值日生工作的一点思考

2024-06-27

关于值日生工作的一点思考(精选11篇)

关于值日生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1

李丽娟

一直以来,我们都一直在尝试通过“小老师”、“小明星”、“值日生”等方式来培养班级幼儿的常规,但因随意性较大、坚持性不够,效果不甚理想。自4月份以来,我们正式展开了幼儿的值日生工作,希望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自我服务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他们自我服务及为他人服务的能力,从而逐步培养本班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一、鲜明的“值日生”工作标志牌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自豪感。

值日生工作牌是值日生身份的象征,他在赋予幼儿自信心、责任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提示幼儿自我约束,学会克制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小缺点。

当值日生工作正式开展的第一天,获得第一次机会的四名幼儿显得异常兴奋。“婆婆,明天我是值日生哦,8点钟就要入园了,你要早点叫醒我哈,值日生可不能迟到!”清清异常兴奋地对前来接她的婆婆说道,同时还故意向大伙扬了扬佩戴了“值日生”标志的手臂。“你8点20上学有时都迟到,8点怎么来的了哦,恐怕……”婆婆故意逗她道。“不会的,真的,明天闹钟一响我就起床,绝对不骗你!”果然,清清第二天8点前就入园了,而且早上起床不哭也不闹了,最近也几乎能保证每天在8点20前入园,不再迟到了。

值日生工作牌随时提醒小朋友的值日生身份,激励幼儿在各方面争取做的最好。棋棋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就是进餐比较慢,正式当值日生的当天,他吃的很努力,他说:“我是值日生,我还要帮助小朋友检查漱口擦嘴的嘛!”

二、自我服务的能力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增强了。

值日生的职责让幼儿明白了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因为自己也曾这样检查别人。宸宸经常在起床的时候忘记戴眼镜,当值日生的那天,我让他在小朋友起床整理后检查小朋友的抽屉,看是否有幼儿落下的物品,他检查得很认真仔细,他发现豪豪的围巾和帽子还在抽屉,琦琦的毛线背心没有装在书包里,看着他收获的一大堆“战利品”,我对全班小朋友说:“瞧,我们班有多少小马虎啊!”“妈妈说放学的时候再拿走围巾和帽子的!”不待豪豪和琦琦解释完毕,宸宸说:“老师不是说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收好啊!你们忘记了吗?”就是啊,希望小朋友们每天起床后都要检查一下自己的抽屉,看看有没有眼镜、衣服什么落下,后来,不再需要老师的提醒,宸宸再也没有忘记戴眼镜了。

三、通过近一个月的值日生的活动,班级幼儿的常规有了一定的进步。

1.迟到的幼儿少了,在8点20前入园的幼儿能达到90%左右。2.便池的异味少了,因为值日生会提醒小朋友便后洗手冲便池。洗手也不会因为小朋友漱口的饭渣而堵塞了。

3.排队外出前“小西瓜”露在外面的小朋友少了,他们已经有意识地在出来之前请老师与同伴检查。4.排队的时候,老师的嗓子可以降八度了,值日生会及时去提醒未排队或为排队的同伴归队。

5.丢三落四的现象有所减少,衣服、鞋袜、围巾、帽子、玩具随时提醒归位、整理,上课说话的现象也减少了许多。

关于值日生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2

一、对象意识的含义

这里的对象是学生, 并且特指职校学生。这里的对象意识也就是指对职校生有客观的、正确的认知, 准确地把握职校生作为一种特定对象的各个方面的特征 (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只有形成这样的对象意识, 对职校生才可能有正确的态度和针对性的施教行为, 教师自己也才可能产生正常平和的心境。大家知道前几年, 党和政府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学生德育工作的文件, 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这既说明学生德育工作形势的严峻, 同时针对大中小学生分别颁发有关文件, 也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一种宏观的对象意识;而且, 我国早就有了《中学德育大纲》, 后来又专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这本身也是一种对象意识的体现, 说明职校生与普校生是有特征差异的, 必须正确认识, 因材施教。

二、把握对象的关键特征

除了具有一般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外, 许多职校生还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内在心理上的自卑;二是外在行为上的自负, 我们应意识到并把握住这两个关键特征。

造成心理上自卑的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是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考试的“失败”以及周围人对其负面的评价, 包括同伴、家长和有的教师, 往往会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这种“唯考试成绩论成败”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这些未成年的学生, 他们也会认为这样看是对的, 自己就是才不如人、智不如人, 是学习的失败者, 从而自我认同感较低, 自甘落后, 自暴自弃, 产生自卑感。我们可以看出, 这种失败感、自卑感, 某种程度上是外在使然, 而非内在使然, 责任又在谁呢?实际上我们知道, 人的智力水平是呈正态分布的, 绝大多数为“中常人”, 而“超常者”和“低常者”很少, 所以他们的“失败”一开始不可能都是因为智力因素, 那很可能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如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的行为习惯、他们的学习态度、他们的性格特征等。也许他们在社会适应能力、创造想象能力等方面远远超出那些“成功者”。从这一角度可以这样讲, 他们是“分数质量”的受害者, 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生活在“地平线”以下, 受到冷落、歧视, 即使身上有些特长或闪光点, 也不为他人所见或被忽略不计。我们应该爱怜他们, 更应该去呵护他们。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 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

虽然一些职校生, 他们内在心理上很自卑, 但外在行为上却往往会表现得很自负, 表现得傲慢、粗野、骄横。挫折理论认为, 人在受到挫折以后, 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和逆反心理。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以求得解脱或心理上的平衡与补偿。其实当他们犯错误时, 虽然表面上表现得满不在乎的样子, 但在心理上也经常会忐忑不安。他们对“好学生”常常表现出鄙视和瞧不起, 但其内心有时也会泛起羡慕之情。当他们受到讽刺和打击而被孤立时, 会极度怨恨与愤怒, 有时会感到苦恼。只是他们会极力掩饰这些心理, 这当中其实也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当他们偶有进步受到表扬时, 内心会兴奋不已。每犯一次错误, 心里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懊悔, 涌起一定程度改正错误的希望和要求, 但由于长期自暴自弃的原因, 他们约束自己的能力和免疫力差, 常常会重犯错误, 因而丧失信心甚至想“破罐子破摔”。倘若能及时得到教育、帮助和关爱, 自负的外表下, 内心那颗潜藏着的要求进步的火种得以点燃, 又可能鼓起他们的勇气, 使其悔过自新。

三、教师的对象意识塑造学生的自我意象

所谓自我意象就是“我是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自我表象, 即“我是好的还是差的, 我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如果教师没有对象意识, 或没有正确的对象意识, 认为一些职校生就是差生, 这些学生感受到这一点, 就会形成“我是差生”的自我意象。反之, 如果教师能有正确的对象意识, 并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则会使学生形成“我是强者”的自我意象, 他们就会在自己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一个劲头十足、敢当重任的自我, 听到“我能行”“我是成功者”之类的信息, 然后感到自信、振奋, 那么他在现实生活中便注定会成功。

我们现在的在校生可能还包括部分春季提前招生的学生, 在进校之前, 我们就听说他们差, 进校以后, 我们又确实看到他们的学习差、行为习惯也差, 所以很容易就使我们形成“差”的对象意识。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这对我们的学生、对我们自己、对我们的职教事业都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应该认识到, 这个“差”的标准是我们自己主观臆定的, 我们面对的标准、教育教学的起点就应该是他们的现状。有一次,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里做完调查后, 划了一部分名单告诉班主任, 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 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诉学生, 一个学期后发现这些学生进步很快, 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机划出的。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又叫“期望效应”。它告诉我们, 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 终会结出预期的果实。平时, 班主任要对学生充满信心, 寄予厚望, 使这种真诚的期待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理性情绪理论, 也叫“ABC理论”, A就是人们遇到、面对的事实、事件, B是人们对事件的信念、观点, C是事件造成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他认为人的情绪、行为反应C是由B (人的观点) 直接决定的, 可是许多人只注意A与C的关系, 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即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观点决定的, 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理性的行为, 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和非理性的行为。面对我们的职校学生, 有的教师感到苦恼, 感到有压力, 但我们没有退路, 只有正确面对, 变压力为动力。我们要彻底改变观念, 从而改变我们的情感体验和施教行为, 也就是只有客观面对当前的职业教育实际, 正确地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形成正确的对象意识, 我们才能产生责任感, 科学从教、有效从教、愉快从教。

摘要:目前,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压力大, 教师感到困惑与苦恼。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自己缺乏正确的对象意识, 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对象特征, 从而不可能有正确的施教行为。只有改变教师的观念, 增强对象意识, 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 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改善教师的心境, 科学有效地从事职教事业。

关键词:对象意识,以人为本,德育

参考文献

[1]邢永富主编.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关于德育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3

一、德育状况分析

1.德育目标落虚

德育目标的确立,不从实际出发,脱离了学生的道德实际认知水平。这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达到,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名义上的“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2.德育内化缺失

长期以来的德育,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经过主动内化过程的道德教育是肤浅的,在实践中是脆弱的,德育的任务、目标均没有落到实处。

3.德育评价滞后

当前对德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的观念转变不彻底。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并造成“知”与“行”的脱节。针对上述问题,在进行基本德育时,一定要认识到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相互统一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环境影响消极

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活动、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在学校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要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不一致,相互矛盾,德育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

二、德育工作存在的困惑

在开展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颇感棘手,比较具体的我认为主要有:学校落实德育首位问题,意识上到了位,而行动上没有到位;全员育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德育主体不明,制定的德育目标高、大、空,远离生活实际;没有发挥出学科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重活动,轻实效;家校结合显得十分薄弱;单亲家庭、隔代看管、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

问题的存在是实实在在的,德育实效性不理想的根本问题就是“知行脱节”,讲得多、练得少,说的多、训得少,缺少对学生行为训练的指导和矫治。为了德育能取得正效果,避免零效果和负效果,探索能取得正效果的德育内容、方法和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要优化德育,必须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具体化,特别是增强可操作性。德育目标的优化牵动着德育状况优化的全局,其重要性当在整个优化过程的首位。

那么科学的、朴素的德育目标应该是什么呢?科学的、朴素的德育目标“应该是生命内在的要求,而不应该是游离于生命以外的什么东西”。德育的目标应更多地融入人的生命本体意识,不空不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

三、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的想法

1.首先要吃透《守则》《规范》的精神

确实,当前德育存在高、大、空的弊端,德育目标制定得到太过完美、让人感到难以达到。《若干意见》问题中谈到加强和改进的问题,既然是加强,那就证明我们以前的工作还有薄弱的地方;既然是改进,那就证明我们以前的工作还有不适应、不恰当的地方。要贯彻落实《守则》《规范》,就要认真研读相关内容,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拟定出相应的工作措施。

2.进一步加大家校协作的力度

开办好家长学校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应该说,学校和家长的目的是一致的——一切为了孩子。但千万要重视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学校要多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遇到问题多与家长沟通协调,学校对学生有什么要求,要及时周知家长,以期取得配合和支持。

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科渗透德育功能,落实课程育德目标

新一轮课程的改革,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教学要做到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强调牢固树立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

4.整体规划德育内容,加强德育内容的相互衔接,使德育工作做到由浅入深,渐次推进

为避免出现德育目标高、大、不实的弊端,学校统筹规划学校德育内容,结合学校实际,针对中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落实相应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要达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分层次递进、螺旋式上升的目的。德育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德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德育内容要注意知情统一,讲究一个“实”字;德育内容要有层次,强调一个“序”字;德育内容要生动活泼,讲究一个“趣”字。通过对内容的规划,形成内容相互衔接、层次分明、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的德育课程体系。

5.强化德育科研,发挥课题引领作用

由于课题研究内容的深入化和系统性的特点,使学校德育课题研究更具示范性和实效性。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整合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德育资源,形成自成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为切实改进落实德育目标的渠道,学校应以德育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寻找加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目前应强化《立足习惯关注心灵 促进养成》德育课题研究,其目的在于健全学生人格、促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增添措施、加大力度,使我校德育工作上档次、上台阶,实现自我提升。

四、需要选择和建构科学的德育模式

辽源的发展性教育,是靠教育教学双翅飞行的。不应是只建构教学模式,德育也应在一定模式的框架内,就是说也应建构各校各具特色的德育模式。德育讲究模式,但决不能搞模式化。模式化会僵化思想,不利于创新。从品德结构的要素和德育过程的开端理论看,这些模式基本上是从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中选择一个或综合几个作为一种开端而建构的。品德构成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单一开端就能促使完整品德得到发展的。究竟哪种模式较好,这正是德育模式创新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值日生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4

一、振奋精神,抢抓新的机遇

推进招商引资,关键取决于能否抓住、用好发展的新机遇。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全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金融危机既包含着危机,也包含着商机、更包含着机遇。

一要树立招商信心。面对危机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结果。消极对待、被动应付,危机就是危机,就是困境;知难而进、积

极应对,危机就是动力,就是转机。要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领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从中看到与先进地区发展上的差距,找到工作上的不足,充分认清区域竞争不进则退的严酷现实,坚决破除小成则满、求稳怕乱、畏难消极这一思想“痼疾”,树立敢闯敢试、迎难而上、奋勇争先的发展理念,以“一层人”的思想解放带动“一群人”的思想解放。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真正使干部群众产生一种坐立不安的紧迫感、压力感和责任感,变要我招商为我要招商。

二要抢抓发展机遇。从总体上看,全国经济仍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国际资本仍然继续看好中国;我们要认清形势和发展趋势,多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善于在危机中抢抓和用好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超前培育有利因素,善于在条件转化中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抓住国家仍然面临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抢抓沿江持续不断地开发机遇,以及国际资本、南方资本、上海资本向苏中转移的机遇,不等不靠,组建一支懂经济、明政策、能公关的专业招商队伍,集中力量全方位搜集招商引资信息,有目的地实施敲门招商;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产业优势,开展以企招商;借助现有客商力量,开展以商引商,形成“引来一个、招来一批、带动一片”的“葡萄串”效应。

三要健全考核奖惩。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关于招商引资和鼓励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专项考核意见》,实行责任到人、措施硬化、奖惩分明,压力传递。对专业招商人员采取定基本任务、定计算依据、定招商费用、定奖励标准、定考核责任的方法,将他们往招商引资的路上推、逼。始终保持招商引资的“高压态势”,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一批招商人才。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项目论成败,以求实为本,实干为荣,发动群众参与招商。领导班子成员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坚持走出去,广泛推介本地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把主要精力放在招项目、引资金上。深入研究招商策略,深化“招大引强”,广泛与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实现对接,积极参与各种招商活动,见机而上,乘势而上,全力以赴抓跟踪、抓服务、抓项目落实到位。

二、深挖潜力,放大自身优势

处于经济落后欠发达的乡镇,基本上都属农业型的,要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必须抓住自身优势寻找商机求发展。

一要放大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本地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猪、水产、家禽、林木和水生作物等优势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扶持专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多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推行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鼓励企业建立自属原料基地,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帮助企业申报产品质量体系论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对外知名度,有目的地推出一批可供嫁接、参股、并购的项目和企业,组织包装,向外推介,吸引客商前来投资投股。对新建项目,采取项目跟着优惠政策走的方法,招引一批与本地产业相适应的龙头企业。

二要放大生态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风光资源,以及林业覆盖率高、水质污染少、空气清新无噪音等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加大对环境监察和保护的力度,积极做好生态湿地保护文章,以特色规模种养项目,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提升生态旅游品位,加快生态旅游规划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出台优惠的政策,以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建设生态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项目。引进技术、人才,利用本地“土产品”和优势农副产品加强包装销售,开发旅游服务区和产品。同时,挖掘当地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积极引导当地农民投资创办一批“农家乐”方式的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

三要放大能人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造就了一大批能人老板,他们经过多年风风雨雨,走南闯北的奋斗,既积累了大量资金和经商办企业的能力,也结识了不少商界、政界的朋友,从近年来我镇招商引资的情况来分析,大多数项目是通过家乡能人牵引落户到位的,他们对招商引资工作有着很大的作用。必须把能人招商和回乡创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突破口,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聘请他们为招商引资信息员,捕捉招商信息,并以乡情感人,以真情动人,制定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和投资创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大“凤还巢”效应。今年2月28日,我镇在上海举办家乡能人经济发展恳谈会,他们对家乡建设热情高昂,还带去“重量级”的商界朋友参会,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落实签约项目2个,意向投资项目4个。同时,积极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表示在时机成熟后,将回乡投资创业。

三、创新机制,提高招商成效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越快,环境要求越高。一个地区的工作规范、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至关重要。

一要在招商策略上创新。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为大企业配套型、农产品加工型、旅游观光型、商贸流通型为主

要产业定位,着重在绿色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无公害水产养殖业上求突破,在机械产业链、冶金产业链、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轻工化工产业链等方面创优势。加快由自主招商、政策招商向委托招商、服务招商、功能招商拓展。坚持走出去开展多形式的招商活动,与有关客商建立联系,切实发挥在外家乡能人招商代理的作用,相应成立一批招商办事处,在苏南、上海及沿海地区大城市范围内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招商网络。强化服务意识,对在谈或有投资意向的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政策,盯紧靠牢,跟踪不放;对在建或建成项目,实行“一线工作法”,派出专人倾全力做好服务,解决项目发展中的难题。

二要在招商政策上创新。以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积极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牢固确立“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妨碍投资是罪人”的意识,敢于更新一切有碍发展的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支持一切创造性的实践。做到凡事先为投资者打算,全面理解、创造性地执行上面的政策,只要有利于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什么政策都可以给,什么办法都可以采取,什么方式都可以用;凡是上级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探索和试验;凡是上级政策和规定有弹性的,都可以灵活掌握。在制定政策上,要做到可操作性、透明性、连续性和一体性相结合,让投资者项目办得放心,经营做得顺心。要围绕“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这一目标,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因实力不足而进行低水平、低层次的开发,最终导致二次开发,增加成本。努力做到高起点规划,快速化建设,严要求把关,建一区成一景,建一道绿一路,建一处美一区,在建设中提高自我,三要在招商环境上创新。招商引资的成效如何,关键取决于人,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客商,为了客商一切”的理念,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完善发展环境建设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一套有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标准和办法,竭力打造“有限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效率型政府和廉洁型政府”。建立“误商、扰商、卡商”责任追究制,在服务方式上,做到变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教条服务为灵活服务,变机械服务为感情服务,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变分散服务为一站式服务,真正把一切方便让给客商。在改进作风上,不断加强社会监督及考评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纳群言,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政府机关部门不断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把民主法制建设、廉政建设、居民言行规范、社会治安状况等纳入招商引资的环境建设,在法制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关于朗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5

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可是当今的高中生不重视语文学科,更不愿意读课文;老师也是重分析,轻朗读。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要抓好朗读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然后立足课堂,精心指导读法,再采用多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让“朗朗书声”成为语文学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1-0052-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阅读的起点。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朗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一个不可缺少基础环节,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才会最终使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1.朗读教学的现状

1.1 高中生不愿读书。

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少了初中时的活泼好动,多了沉默寡言,心理的日趋成熟,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形象,特别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怕哪点读得不好同学笑话,于是不肯开口读书。

在高考指挥棒下,众多学生迫于升学压力,急功近利地选择了分数提升空间较大的数理化作为主攻目标,语文日渐成为边缘学科。早自习时,他们卖力地读着理科课本,把语文冷落在角落里,读书声不再朗朗。

1.2 教师疏于朗读。

教师由于自身方面的原因,害怕读不好被学生笑话,不敢读书。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省去了教师的很多“麻烦”,于是播放朗读基本取代了教师范读。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上公开课,教师总是努力地深入分析课文,而缺少个性化的朗读,无形中拉开了朗读与学生的距离。

朱自清先生说:“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为了提高朗读教学水平,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2.朗读教学的策略

2.1 设置专用时间,形成习惯。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要求在语文课开始之前必须得有读书声,否则,我进教室之后还要重新开始朗读。朗读内容不限,由课代表安排,也可以征求大家意见。一般情况下以当前所学课文为主,特别是一些名篇名段。开始时有些同学不乐意读,被迫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同学们发现考试时的名句填空变得容易了,渐渐地便认可了。后来自发地读一些经典美文,有时候连词语解释都读。同学们发现课堂提问时敢大胆地回答问题了,辩论时可以引经据典了,写作文彻底告别了“挤牙膏”。有时特殊情况没有朗读,同学们会觉得少了朗读这样的前奏,语文课就不完整了,课前朗读久而久之就成了同学们的一道“开胃小菜”。连邻班的老师都说,只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就知道这节是语文课。

课前固定的朗读时间,可以达到提前预习的效果,也可以温故知新,既立足于课本,又有所拓展,益处多多。

2.2 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训练。

朗诵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保证了学生的朗读时间,尽量去掉哪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来感悟,体会其中的情感。

2.3 采取多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1)录音范读。

?音范读的优点在于朗读者字正腔圆,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让学生接触到准确无误的读音。朗读者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创设出课文中所需的情境,录音范读对于善于模仿的学生来说,在朗读训练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范读。

录音范读的特点是标准,规范,相比之下,教师范读非常灵活,能够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能突出训练重点,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像我们这里的学生受方言的影响,平翘舌不分,“f”“h”混淆,声调读不准确,轻重音把握不到位,教师范读及时给予纠正。

(3)演读法。

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适用于对话性较强的课文。如在《雷雨》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再根据自己对各个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来排演《雷雨》片段,在班里汇演,让学生根据同学们的表演来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达到很好的效果。

(4)观摩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朗读水平,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朗读类节目。如《见字如面》是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热播的《朗读者》中,斯琴高娃老师朗读了一篇贾平凹的散文《写给母亲》,整篇文章没有用一个形容词,没有任何拔高母亲的字句,几乎都是记录一些琐事。高娃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字字句句引人入胜,拨动内心最深处那根弦,同学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此刻,对朗读教学法的指导是“无声胜有声”。

(5)学生个别读,齐读和自由朗读。

学生个别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同时它还是检验集体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新型朗读。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就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它流向既定的目标,就能激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兴趣和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关于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 篇6

1、主城区的道路大都是一个面孔,道路窄而弯曲,建筑物风格不一,缺少自成一体,有独特风格的街景,给人的感觉是“乱”。

2、夜晚的市区冷清,缺少城市的应有的“繁荣”。

3、有些道路两侧的绿化未精心设计,缺乏美感。

4、一些地段霓虹灯的点缀效果不佳。象明珠广场,那么大一个广场,清一色的节能灯,晚上看上去给人一种阴森、凄凉的感觉,灯光色彩搭配欠佳。

鉴于历史原因,城区的改造能有今天的面貌,已实属不易,随着城区的日益扩大,如何使城市更加“靓丽”,作为参与城市建设的一分子,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城市要“靓”起来,需要大手笔的建设,而一切建设行为都离不开规划的控制指导。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是城市建设的纲领,是管理城市的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规划的宏观控制方面要作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规划编制的起点要高,标准要高。

二、加快城市规划立法步伐。对规划好的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风格、功能分区、发展布局、道路绿化、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一经确定,就要以法的形式固定,避免出现长官意识等随意篡改、变更规划,使规划失控的局面。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城市规划权威,严格实施城市规划。海门市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是:

1、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分管市长任副主任,及时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矛盾,确保规划的实施。

2、成立规划咨询委员会。聘请专家、教授等资深规划人员担任顾问,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城市建设“打草稿”。

四、加大规划的宣传。对一些路段或地段的规划向社会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大众的评议。规划的远见卓识只有最大限度地让群众了解,才能消除非议,减少群众对规划的无理指责,从而获取群众的广泛支持。

在详细规划的实施上,1、处理好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的关系。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建设目标要相对集中。根据长远规划控制的目标,确定近期的实施目标。

2、城区变大了,要在腾挪空间大的地方建起城市的新亮点,可建一两座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树造城市的品牌。上海陆家咀的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就是这方面很好的典范。老城区改造可适当缓一缓。老城区目前建筑密度很大,改造很难,改造工作是麻子搽粉,花费大,效果差。

3、对道路两侧的建设项目,临街建筑要控制建筑规模,占线力求长,鼓励联建,从而集结财力,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形成整体。注重整条街、整条路的景观设计,要有特点,有风格,在品位、档次上多做文章,不能象堆积木一样,机械拼装。

4、园林绿化不能简单地布置,要精心设计,注重效果,不求高档,但要力求大气、造型美,多搞一些花木拼盘,不搞天女散花。

5、处理好规划与开发的关系。开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控制零星开发和隐性开发,这种短期行为,多半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往往配套设施跟不上,物业管理跟不上,最终成为政府城市管理的负担。开发要相对集中,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垄断土地,控制土地的投放量,才能使土地更大幅度地增值,才能大量聚积财力,从而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城市建设。

6、城郊结合部的地段要加强管理。到过扬中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发现:城区私人建房(农房)随处可见,农民建房一度是扬中的风景线,但发展到目前,未能打破村组界限,居民点太多,太散。在局部地区,破旧的农民住宅与现代化的公共建筑相互交织,显得不伦不类,很不协调,极大地损害了市容市貌,也制约了城市再发展的空间。为此,市委、市政府应对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建房实施冻结,要根据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将城区农房逐步安排到主城区以外,改变我市城区城乡结合、土洋结合的不合理现象。

7、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决策是英明的。经济繁荣了,政府才有雄厚的财力、物力描绘新蓝图,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层面上的建设活动才能丰富多彩;工业发展了,才能促进农民向工人身份的转变,个人收入也才会增长,才能拉动消费市场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为城市聚集人气,城市也才会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关于写作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7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教还好, 越教越没长进”的现象呢?近几年, 作文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例是越来越大, 作文的得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科成绩, 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评价, 在诸多利害的驱使下, 直奔“目的”、短频快、追求立竿见影成了大多教师的选择。大多数课堂实行方法先行, 将写作肢解成标题、结构、手法等技术性的操作, 结果教师是越教越累, 批改作文更是劳心劳力, 学生却是越写越差越痛苦。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 就断了学生写作的源头, 即使有再高的技术, 也只是在堆砌词藻而已, 充其量是个高级泥瓦工, 而成不了建筑师。倘若教师的眼光只在那春天开放的花朵和丛生的枝叶间流连, 强调将评价赋予结果, 而忽略冬天里孕育的过程, 无视那点点滴滴渗进根茎的营养, 那写作教学的冬天势必很漫长。

大阅读是写作之花盛开必不可少的沃土。大阅读能让学生广泛地接触汉字, 从而提升对汉字的感受力。汉字不断地被构成词、句、篇, 就使得他自身不断地产生新的意义变化甚至扩张, 从而具有了多义性和深义性。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 人们通过大量阅读所感悟的, 除了整体文化意义之外, 还包含了字义。有了这种意义丰富的字的把握, 就能大大增强中文的表现力和感受力。叶圣陶先生也有这样的判断:“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 艰难的事情。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 文章的根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 只要会说话, 再加上能够识字、写字, 这就能够写文章了。”这里, “文章的材料”指的是思想层面的问题;“文章的依据”指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在作文的“技术层面”上的确是需要进行形式训练的, 但它不是写作的核心部分, 写作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感悟同训练相比, 层次要高得多。

感悟是文之原, 是对人精神生命的无限拓展。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不通过感悟, 外界的东西对主体来说始终是没有意义的;而逐步深入的感悟, 则可以使被感悟物——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个事物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精神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能为文?一般来说是“有感而发”。一篇文章, 可能只是描述了一种感悟。例如《石钟山记》写的是苏轼的一次考察, 关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 有人言之简, 有人言之陋, 苏轼以此有了要得真知, 就要“目见闻”这样的感悟。感悟是为文的灵魂, 是为文的根本, 是为文的原生态。脑海里闪现了一种感悟, 只那么一丁点大, 但铺陈起来就可以是一篇好文章。

要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有质量的感悟的一个条件, 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感悟, 而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 从而提高学生的“悟性”。把作文说教转变为大量阅读、积极活动, 发展思维, 形成感悟的积极的心向,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读书中去感悟人间的美丽、文字的魅力。

讨论是思想的互换, 让讨论成为写作过程的常规。事物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事物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问是头脑中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讨论的结果, 而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写文章, 或者读文章, 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两个:想说什么?说清楚没有?我们无论是读还是写任何文章, 都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只有反复研究这两个问题, 文章才基本上写得好。而这两个问题, 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列为讨论内容的。就某一个写作话题, 我们可以小组讨论, 可以师生讨论, 可以自己同自己讨论, 讨论会越辩越明, 是为写作做准备的最佳方式之一。在讨论中, 群体的智慧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提高, 从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关于值日生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模式

我们一直在探索中职教育的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探讨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如何利用教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借助各种特长展示活动,师生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特殊经验和本领,培养优秀教师,让学生学以致用置身于工作情景之中。根据专业特色组建名师工作室不失为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明智之举。工作室利用名师的示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发展,对于改善教师成长环境,建立有效的教师成长机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现有(计算机类)教学课程的现状

1、实训课程总体现状落后。一位注重教学硬件实验室、机器设备的建设。软件的知识运用方面的培训非常欠缺;2、实现内容理论化,与实际岗位相脱离。体现在:实训内容过于简单,提交一些简单的作业;实训仅仅是理论课堂的延伸,实践性的操作,未涉及实际岗位工作,更没有真实的项目任务驱动;实训只是孤立的知识点,缺乏将课堂上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3、实训方式简单化,课堂知识延伸。大都以教师讲解理论,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作业一般是教师自己以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形式融合,跟岗位实际工作项目任务联系不紧密,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实训,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实际任务深度和广度。4、实训师资严重匮乏。相关项目的实训均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和有工作经验的企业指导人员,教师教学大都从书本到书本。5、实训基地和企业用人需求脱节。

二、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带动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名师工作室是我校培养骨干教师、特色教师、校企融合“双师型”教师的一项具体措施,是专业建设和教研教改的具体体现。建设名师工作室,定位于专业课程开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使其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名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机制,使工作室成为青年教师不断成长的良好平台。形成教与研相结合,技能教学与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成为优秀学生技能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的窗口。使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回到以学生为本位,为职业教育服务。2、成为培养技能大赛选手的平台。名师通常是具有企业实践背景,参加和指导过技能比赛选手,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实践操作经验。对于培养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制定和完善竟赛选手的选拔制度和训练方法,把日常工作项目和技能比赛项目相结合,以项目代训练,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企业精神。3、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潜能,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设计的原则。另外,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创造,让学生深度挖掘设计方案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并融入社会。

三、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模式

我校多次组织企业专家到校、优秀毕业生返校、走出去企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多次交流沟通后共同认识就是中职实践教学内容就应该是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制作流程,从接到客户的一个要求开始,到分析、决策,设计多种方案,确定方案后,打印印刷、成品、客户提货等,整个工作流程都应该是学生必备的能力素质。那么我们的课程内容如何体现呢?怎样做到教师不照本宣科,学生学以致用,用人单位能够选到满意的毕业生呢?

1、以名师工作室促进“学用结合”的教学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为了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将平面设计、工业产品设计(CAD)、数字影音后期制作、动画片制作等比赛项目的竞赛标准和企业工种岗位如:网站美工、商业策划师、策划师助理、平面设计师、助理设计师、广告设计制作员、杂志美编、企业广告专员、文员等岗位的应知应会纳入教学内容中。较好的改变了现有教学不能适应岗位能力培养的现状。2、以名师工作室推动模块化教学模式。立足岗位能力需求,以任务为单位设置实训模块,以驱动推进为手段设计本专业项目和任务。提高了学生岗位实践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3、建立全新的多元评价模式。在过去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的前提下,构建行业、企业、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突出技能考核,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等方式;评价内容多元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养成、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体质、文化理论、专业理论、实践操作、岗位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的进行综合评价。比如我校平面设计专业,开展了设计学校标志,建校60年校庆活动设计,企业商品商标设计等实践活动。

四、名师工作室的运行考核方式

我校建设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由学校按照一般设计室的要求,在校内选择合适的场所,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了户外写真机、条幅机、多功能热转印机、刻字机、全自动冷裱覆膜机等设备。实施以名师负责的管理方式,承接校内外广告制作业务,参考企业运作模式,结合学校考核机制制定工作流程和管理考核奖励办法。成立监督和考核机构,对名师工作室的运转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考核内容包含:业务工作量、企业调研情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编制情况、指导教师上公开课情况、教学比赛获奖情况、论文发表情况、开展课题研究情况、指导教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情况、技能考证通过率、横向课题研究、行业或职业资格标准开发情况等考核指标。工作室的基本模式是一个名师带头,3-5个教师辅助,10-20名学生参与。

关于职中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9

江苏省兴化中等专业学校顾建萍

由于我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工业经济不发达,在家长的心目中孩子只有考上重点高中既而才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所以能否考上高中是家长衡量小孩是否会成材的第一把尺。那些没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孩子只能在亲朋好友包括父母的惋惜声中选择职业中学就读。他们的学习基础差,不言而喻。他们表面上无所谓而内心却异常脆弱敏感。当他们怀着一颗在学习上曾经累累受伤的心,踏入陌生的职业教育的大门,纵使失落也会带着几分希冀和憧憬,希望在这里学到一门技术或拿到一张文凭,更有甚者,希望信心在这里点燃,道路在这里延伸。他们会常立志但很少能坚持到底,他们会缺乏耐心、厌学,甚至有时因为心情不好出现课上扰乱课堂,课后聚众斗殴的现象。所以作为职中教师,我个人认为需要具备更多的爱心和宽容。要能及时发现并表扬他们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一点进步,帮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真正从过去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从教七年来,我一直任教职中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我所教学生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由最初排斥甚至讨厌那些目无尊长的所谓“坏学生”到现在觉得再差的学生身上都有可爱的地方。也许正是基于这点,我觉得作为职中学生不太重视的语文课应该这样来讲授。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等,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平时应多鼓励引导,切忌无处不到的批评训斥,因为任何鄙夷、讥讽、怒斥甚至体罚学生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都是求进步的,都是要学习,有旺盛求知欲的,能够改正错误的。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既要象朋友一样与学生平等、民主地相处,要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思想、个性、人权、创造力和学生之间的差异等,真诚地关爱他们,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又要是循循善诱的长者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对错。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投入地学习,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教学效果才能产生质的转变,学生的创造潜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他

们积极思考,分散思维,敢于创新。这是一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如在教学中我就设置了课前5分钟发言,发言的主题由学生自定,这样,既了解学生,也增进了师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情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采取教学多种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职高学生大多数本来就不是很爱学习,认为语文没用的学生就更多了,再加上这样一种考前死记就能过关的考试机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再看教学内容,教材陈旧,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内容少得可怜,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就更是凤毛鳞角了。

首先职高学生是应用型专业人才,教学应以“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授之以渔,因此,职高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在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同时,要充分体现专业特点,为专业服务。

教师要经常与专业教师沟通,了解专业需求和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与专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专业课的教学资源,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在教学中广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体验性说写训练活动。如模拟招聘会。首先把学生分成2组,一组写自荐书,要求根据自己的特长、专业特点等写出自己的亮点,一组扮演招聘单位,收集目前该专业的就业条件,对本次招聘拟写一份招聘广告,包括招聘条件、待遇、专业要求等。准备好后就现场模拟招聘。招聘结束后各组人员写一份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且引起了学生对专业与就业的关注,使学生懂得了就业的艰难,认识了自身学业储备的不足,激发出他们的上进心。

其次,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看报刊杂志,听广播电视,读中外名著,欣赏名胜古迹。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求职信,从看电视广告到看药品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之中。具体做法有:

(1)鼓励学生演讲或编演小品,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或文艺演出,使学生在编演或演讲的过程中培养说写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

(2)经常进行辩论或焦点讨论活动。现代学生都喜欢上网,喜欢看电影,也有自己关注的时政要闻,如谈超女、谈电脑游戏,震撼于奥运会的召开,悲痛于地震的发生,焦虑于金融危机下的就业难、骄傲于家乡菜花节的召开等。我让他们以《网络的利与弊》、《也说超级女声》、《奥运归来》、《给地震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假如我是应聘者》、《我为家乡发展出主意》等等为话题,开展辩论赛或进行焦点讨论。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学生在阅读筛选信息,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学会了关注生活,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说写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再次,教学内容要体现美。语文是美的,文学是美的,要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美,还有情感。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美,要让他们受到情感的撞击,让他们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性美的最好工具。

用名人名事感化心灵,每星期应该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读一篇感动人心的文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性的洗礼。

关于语文教师成长的一点思考 篇10

立化小学:覃梅君

2011年9月16日我和卢老师、韦老师一起扑黔南州参加全国名师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展示及研讨会。

通过17、18号这两天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如:用词语的理解、生动的词语来解说一个故事。关于怎样教学生阅读等等。

语文教师的成长需要什么?教师的成长有N个理由。如:教师尊严感;拔节的生命体验;爱国回流成就温暖诗意的人生;成功好教师是为了自己;从而感悟到语文教师要有热爱语文、勤奋学、不断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意志和精神。

培训的最后一天,听了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张学青副校长的讲课。他的专题是“寻求语文教师成长的支点”。

他在阐述“专业成长”的意义中提到教师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名师,即著名的教师;

2、优师,非常优秀的教师;

3、匠师,教书匠式的教师;

4、庸师,平庸的教师;

5、劣师,误人子弟的教师。对着这五种标准,再照照自己,我想,我现在是在努力地成为优师,不误人子弟的优师,不当平庸的教师,教学中要有目标,有方向。尤其在听了几节优秀教师、名师的课后,我更加确信这一位置。张校长认为语文教师成长的支点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着手,支点一:阅读,为教育生命加温;支点二:磨课,站稳成长的脚跟;支点三:研究,成长的幸福之路;支点四:写作,记录成长的精彩;支点五:规划,设计最好的自己。这五点中感触最深的是“阅读,为教育生命加温”。

自从教了语文学科以后,越发觉得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就像添加剂一样,能不断的增添能量。“一个教师,一个月不读书,自己知道;一学期不读书,同事知道;一年不读书,学生知道”,从这句话中,我恐惧着,生怕自己是不读书,学生知道的那种。《笑面人》里的一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也”,看到此句,我想起曾经发生的荒唐可笑的事。有一次,学生写了一篇读书征文,让我给加个题目,我思来想去还是把这任务交给了才女同事,不料立马就有了回应:“书,要也”。想想这题目还不错,“书是要的,多读书才有收获”。第二天我把打印好的征文给她看,她看到题目大笑起来“书,药也”,你没听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也”。我当时羞死了,真想找个地洞藏起来。这足以印证了一学期不读书,同事知道也。

作为一个教师他认为要读多方面的书。一,要读专业的书——打好底子。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主攻一个专题,花6个月时间主攻一个专题可以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识,他告诉我们他用行动实践了这一真理,很有效。我想这行动肯定需要老师要从各类教育专业书中吸收营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此外,他还推荐了很多专业书目,如《给教师的建议》、《四书五经》、《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二、要读非专业的书。教师的读书不能没有“五谷杂粮”,这会像偏食的小孩一样,营养不良。所以需要我们教师读各类书籍,来拓展自己的视野。

三、“超越”纸质文本。他打了一个比方,读书要当成谈恋爱一样。这已经到了不读书会让你不安、思念着的最高境界了。

从“自觉自为”到“自在而为”

——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回顾与反思

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从教十七年。十七年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中时光冉冉而逝。作为一个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其间经历了一个持续“生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外在“约束”与自觉追求矛盾而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由“自觉自为”到追求“自在而为”的过程。

初涉讲坛的浅表地、经验地、感性地探索

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任教(现在已经撤并了)。那是一所只有六个班级、三百多个孩子、十二个老师的小学校。我至今一直认为那是一个美丽而纯净的地方:淳朴的民风,纯朴的孩子,简单的人际关系,还有那乡村田野清新的气息。更主要的是乡村小学处于应试教育竞争的边缘地带,因此我可以恣意地泼洒我的热情、追寻我的语文教学的幼稚的梦想。我任教语文(第一学年教五年级,后来一直教六年级),担任班主任。凭着自己的满腔热忱,我这个比孩子们大不了几岁的“大孩子”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无忧地与孩子们开展各种活动;我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按照自己的理解诠释着我的语文教学。

乡村小学信息闭塞,能够看到的杂志也很少,只记得学校中有《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参考资料》三本。学校里经常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学习这几本杂志上的文章,我便借来《小学教学参考资料》阅读,并且做了不少摘抄,至今还保存着,那时主要关注的是“雕虫小技”。乡教委(乡里管理教育的一级组织)有时也组织开展一些教学研究活动,我也是参加的,但那时还不懂得如何研究,更多时候是“移植”别人的教学方法。不知从什么地方知道了广东潮州小学有丁有宽老师的两本书《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和《丁有宽读写结合训练》邮购,想方设法邮购到了。学习了以后,自己也机械地模仿运用。

那时乡村小学研究的气氛不是很浓,相互交流教学心得体会也很少,我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时只是一种直觉)和自己逐渐积累的经验进行教学。教学中我逐渐领悟到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便通过各种方法建立和谐的心理氛围和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领悟到思维训练与语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便注意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领悟到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更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便带着学生开展活动,走向自然,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了培养农村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础的文明素养,我曾经让六年级的孩子们寒假后提前开学,在学校进行专门的常规训练:让全班学生排成两排面对面站立,中间留一通道,要求每一个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方而自信地从通道中走过,走到尽头跟我打声招呼:“老师好!”然后入列;我曾经在一个暑假里组织已经六年级毕业的孩子们返校,和他们一起在学校的食堂包饺子、煮饺子吃,孩子们至今总忘不了那快活的情景;我曾经带着六年级的孩子们往返三十里步行到烈士陵园扫墓(此前未组织过),回来后他们竟写出了《“长征”前》《“长征”路上》《街上见闻》《扫墓归来》等多篇作文;我曾经带着孩子们在浓浓的大雾中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当孩子们摇着桑树的枝条,看着那水珠滑落,笔下竟也冒出这样的语句:“我轻轻一摇,她哭了!”„„我投入地做着自己想做的每一件事,只要我认为对孩子们有益、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

回顾自己参加工作之初几年的探索,只是一种懵懂的、浅表的和感性的行动;对于语文课程的认识比较肤浅,思考比较简单。

在课题研究的平台上吸收理论、接受“规范”

1995年,我通过进镇考试调入附小,担任了附小前三届毕业班的语文教学,一直在应试的轨道内运行。1999年,为了迎接江苏省实验小学验收,我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学校安排我分管教科研工作,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为了申报南通市教育科学九五增补课题,准备省级实验小学教育科研部分的验收材料,在县教育局教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我开始初步接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学习教育科研方法。2000年至2001年,我多次参加各级教科研会议,并先后参加了海安县教科研培训、南通市教科研骨干培训、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申报培训活动,并开始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想理论武装。在这些活动中,我得以聆听到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金州、袁振国以及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等许多专家教授的讲座,使得我原有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与此同时,我对理论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购买、阅读理论书籍成为我业余时间的一大乐事。

2001年,在学校领导的策划和县教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我校申报的《小学综合艺术课程研究》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为了搞好这一课题研究,我这个毫无艺术细胞的语文教师开始阅读《艺术教育论》《美学》,潜心研读《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我该成为什么样的研究者》《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等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书籍。我尝试着按照教育科研的规范组织、推进学校的主课题研究,一方面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开展实验研究,安排实验老师上研究课,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组织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先后翻阅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是什么》等哲学书籍,《现代课程论》《经验课程论》《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与教学论书籍,《儿童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学书籍,与此同时《教育研究》《课程教材 教法》《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以及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些书籍也进入我的阅读视野。

现在回顾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这一段经历,因为承担的课题本身的原因,感觉与语文教学基本不相干,但是这一过程却让我接触到了一些理论,接收了科研的“规范”。尽管理论是枯燥的,在一些人看来是“空谈”;尽管很多人认为小学教师无须学习深奥的理论,但实际上理论学习的作用是巨大的。理论学习并不一定为了掌握理论知识,理论学习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抽象思辩的水平,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可以为研究提供深厚宽广的背景,可以对实践提供指导。尽管有人认为小学教师无须搞科研,但实际上参与过教育科研活动,接受过科研的“规范”,对于教学研究、对于教师成为研究者、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

在理论的烛照下实践着、反思着、写作着、快乐着

2004年9月,根据工作需要,我又转入主持教导处工作,分管全校的语文教学。在经历了一个远离语文教学实践的思想旅程之后再回到语文教学,猛然发现自己是那样的稚嫩:“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哪里?这些问题似乎与我

们一线的语文教学关系不大,然而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是一个语文教师对自己所任教的课程的基本认识。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形成自己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思想,教学肯定找不准方向,实践必然是盲目的,甚至于阻碍学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自己已经阅读过一定哲学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又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阅读语文教育教学及相关理论上。为了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我先后翻阅过《语感论》《言语教学论》《语文言意论》《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表现与存在》;为了认识阅读教学的本质,我先后翻阅过《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课读解学》;为了避免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经验主义”和主观臆断的倾向,我试图弄清儿童语言获得与发展的心理规律和心理机制,先后翻阅过《阅读心理学》《语言心理学》《阅读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为了弄清语文课程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我翻阅过《语言学纲要》《语言学概论》《思维与语言》;此外我还翻阅过《语文教学对话论》《小学作文教学论》„„

理论毕竟更多的是一种理性思索的成果,它可能被证明,也可能被证伪,同时它也不可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生命价值应该体现在课堂上;作为一名教导主任,课堂教学更应成为我的关注点。于是,我的阅读触角又开始伸向课堂教学研究,伸向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课堂教学临床指导》《课堂观察指导》《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以及名师、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实录又成了我的新宠。我也开始关注自身的语文教学行为,观察自己的语文课堂,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实践;我开始以我的思维观审视、研究他人的课堂,以我的教导主任身份的便利深入他人课堂观察,与同事们探讨语文教学的设计、语文教学的策略、语文教学的细节、语文教学的理念,跟他们一起磨课,互动交流,甚至一起争论。我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在我观察课堂教学的时候,不管是一节随堂课,一堂研究课,还是名师上的一节课,我的头脑里总是不断地在思考着闪现出的问题,在我的听课笔记上记得更多的是我在课堂上的思考、盘旋在我脑海中的问题、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即时生成的观点。

阅读、实践、反思、动笔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晚上,我会在灯下围绕我感兴趣的问题翻阅书籍,记录思考,整理思绪。如果说以前我是别人的思想的“奴仆”,现在我开始思考我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实践我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解,运用理论研究语文教育教学,并且开始生成我的思想。一年多来,我撰写的多篇文章在杂志发表:反映我对阅读教学认识的《让学生享受阅读》发表在《教学月刊》上;观察识字教学课堂后思考所形成的认识《集中识字教学要实现一定“附加值”》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上,运用教育科研方法进行专题研究所撰写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文》发表在《江苏教育》,《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对苏教版教材选文态度的调查》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反映我对作文教学评价思考的《从“达标式评价”走向“表现性评价”》《让作文教学根植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发表在《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上,另有多篇文章在县市级报刊发表或获奖。我开始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享受着实践的乐趣,享受着思考的乐趣。

关于读写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11

关键词:语文;读写;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在小学阶段要加强读写训练,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但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有片面的理解,他们认为读就是对课文的读,这种见解失之偏颇。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读,我认为也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在课内,在学习时,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找出来,多读读背背,并从语句内容与表达方式上探究,加深感悟。二是在课外,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广泛了解各方面知识。要让学生知道,没有广泛的阅读,很难培养出过硬的语文能力。因此,我几乎每个学期都安排语文知识竞赛,促进学生阅读。

语文教学一贯注重写作,这是毋庸置疑的,现行教材在“写作”这一部分增加了想象作文和应用文的比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实用的作文能力。而以前的作文只是要学生一味去写,为作文而作文,这种孤立的作文教学只会令学生怕写作文。命题作文就是这样,让学生面对没有体验的情况,在根本没有感受、没有激情的情况下让他去写,我想他永远也写不出好作文来。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两种做法:(1)增加写作量。如果没有足够的写作训练,要想写一篇很好的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每个学期都让学生写日记,做周记,多写作文,多多训练。(2)少出命题作文。我认为命题作文是应试的产物,每个孩子的生活不一样,对人生的体验不一样,过多的命题作文只能让孩子养成跟随老师的思路,跟随老师的形式走,最终导致假话空话连篇。我们班胡图蓝、倪钥等同学原先的作文堆砌词语,没有实际内容,经过几年的练习,他们的文章朴实了,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能力的四个方面,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要抓的四个重要环节,它们之间紧密相连,任何把它们孤立和割裂开来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以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已经有了太多的惨痛教训,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不能再出现了。听说读写必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必须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当前,许多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师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进行了不少理论研究和探索。作为一名奋战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应认真总结自己的做法,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努力探索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我在这方面只是做了一点点探索和尝试,今后我将继续做下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素质教育工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精神下一篇:前台电话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