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总体规划

2024-07-29

常宁市总体规划(共6篇)

常宁市总体规划 篇1

常宁市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2015年12月26日)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优先发展领域和建设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是加快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行政效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为推动我市电子政务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部署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电子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不断完善,协同办公、平安监控、应急指挥、基层管理四大核心应用系统建成使用,在服务决策、提升效能、强化管理、服务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11年以来,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衡阳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先进单位。

1、城乡信息网络建设大发展。无线网络方面:截至今年9月,我市共建设无线基站541个,其中电信135个、移动236个、联通170个,城乡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9%。有线网络方面:2012年至今,我市对城区以及27个乡镇(办事处)进行了光纤网络改造,共计建设光缆30000多皮长公里,用户OBD5481个,用户端口52848个,其中利用光纤改造行政村136个,建设OBD816个,用户端口6528个。同时,我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和市直单位都开通了电子政务专网。

2、区域信息系统建设大提升。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了党政门户网、信息公开直报系统、网上政务服务(网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应急指挥系统、12345政府服务热线、网上信访平台等系统。同时,相关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分别建成了各自业务办公系统,如组织部门的农村党建远程教育系统和党建网格化管理系统,金税工程的税务信息管理,金卡工程的银行卡和智能卡,人社部门的“五险一金”,教育部门的“数字校园”工程和教师教育网上培训,公安部门的“平安常宁”及接警GPS定位,交警部门的电子警察和路口监控,林业部门的森林防火,水利部门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房产部门的商品房网上签约、财政部门的国库集中支付、非税管理、粮补直补等区域信息系统先后建成投入运行。

3、基础数据库建设大加强。2009年以来,我市以终端延伸到乡镇、村的电子民情台帐为依托,建立了全市社情民意数据库和系统业务数据库,有效整合党建、政法、公安、交警、司法、信访、民政、人社、农业、水利、交通、气象、环保等20多个部门各类信息资源,创立了集数据采集、决策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监督维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借助于该平台,可及时准确地收集、存储、处理基

-2- 层社会事务信息。2012年,该平台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填补了衡阳市自然科学中软科学在省获奖的空白。同时,我市还建立了国土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公安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工商部门的法人单位信息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

4、信息统一平台建设大融合。我市在信息平台建设中,注重资源整合,做到网络融通。一是建立了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中心。2011年,我市投入50多万元,依托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联合公安、交警、林业、水利、交通、气象、人防等部门,将“作战指挥、应急指挥、平安常宁、城市交通、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6个信息网融合在一起,设立市应急指挥中心。该指挥中心视频会议会商、图像监测、数据互联、电话调度等功能俱全,有力提升了军地应急指挥控制能力。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在人武部的作战室对社会群体突发事件、城市交通应急疏散、防洪会商等应急事件进行现场式决策指挥,实现了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节约资金200余万元。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委、广州军区、省军区等领导的高度肯定。二是建立了全天候服务的“12345”服务热线。今年12月,我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开通运行,和公安110接警中心联合办公,办公地点设在公安局办公大楼,由电子政务办加挂市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办公室牌子,负责信息调度指挥中心与“12345”政府服务热线的日常管理监督工作。按照“一号受理、分类处理、限时办结、过错问责”的原则,全天候受理市民的非紧急类诉求。三

-3- 是建立了多方对接的监察监控体系。2010年,我市通过电子政务专线把政务中心和公安、交警、民政、国税、地税、人社等6个政务分中心相连,在衡阳市率先开通电子监察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纪检监察部门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对政务中心和6个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状况实行即时视频监察,省、衡阳市均可在线实时调阅图像和视频资料。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面临的形势

1、电子政务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新突破。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广泛应用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先导,电子政务已成为城市竞争合作的重要内容。

2、电子政务发展进入新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应用实践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整合提升成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更加强调电子与政务的融合、需求与效果的并重,更加注重应用支撑、集约开放和协同共享,更加聚焦加快政府管理现代化进程和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正成为各地电子政务发展的共识。

3、经济新常态对电子政务提出新要求。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子政务建设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转变公共服务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行政管理体

-4- 制改革,将成为今后电子政务深化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单一部门资源整合利用、推进跨部门协同共享、完善服务方式和内容,将进一步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弱。部分单位负责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对电子政务应用相关知识了解掌握不多,认为电子政务建设经费投入大,显性效益差,仍然习惯采用传统的纸媒方式办公,甚至认为网上传送办文办事,领导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绩被忽视。

2、技术人才缺。各部门从事电子政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信息平台服务、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奇缺。如有的只懂理论,不懂操作;有的只懂一些简单的资料上传、数据处理、按软件流程操作,不懂得网络管理维护,一旦出偏差就不知所措,如网站遇到攻击、软件系统崩盘,完全依赖高价请外面的电脑网络专业公司来修复和维护。

3、整合难度大。一方面,部门壁垒仍然存在,少数单位出于部门利益考虑,对跨部门资源整合不愿主动配合,甚至有些部门内部股室或二级机构的资源也未实现整合。如规划部门的城区电子地图没与公安部门共享,不能实现GPS准确报警定位,严重影响出警时间和效果。另一方面,技术壁垒难以逾越。由于信息平台建设的开发商采用的技术标准不一,兼容拓展性不强,个别平台甚至故意制造技术壁垒,为跨部门整合资

-5- 源增设了难题,增加了投入。

4、资金扶持少。“数字衡阳”工作虽然纳入了政府绩效评估考核范畴,但只有工作要求,缺乏政策支持,没有专项资金扶持。特别是电子政务“大网格化”体系建设涉及范围广、牵涉部门多、前期投入大,加之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基本靠本级财政投入,由于基层政府财力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我市电子政务网格化系统建设还处于准备时期,没有实际应用。

三、“十三五”电子政务发展总体设想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数字常宁”的目标,适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以电子政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深化应用和注重实效,服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应用成效,促进职能转变、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思路。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争当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建设数字常宁的总目标,全面推动全市信息化发展。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社会服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促进常宁经济社会资

-6- 源的重组和变革;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强基于网络的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主体,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扩大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促进信息化普遍服务。

(三)主要目标。以建设数字常宁为抓手,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电子政务发展之路,使全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管理上形成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监管评估体系;应用上形成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业务协同体系;服务上形成高效、便民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技术上形成安全、创新的电子政务支撑保障体系。力争到2020年,我市电子政务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四)主要任务

1、推行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开展全市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形成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统筹指导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按照“统一建设、共享使用”的集约化模式,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数据资源中心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安全支撑体系,推广数字证书应用,统一规范电子认证服务。

2、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加快人口、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的统一建设和集中管理,实现基础数据“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建成市政务数据中心,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流程和管理制

-7- 度,规范信息资源采集流程和方法,实现信息资源动态更新,全覆盖共享。从各部门业务需求出发,重点建设一批综合应用系统,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交换共享。

3、构建网上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联通共用为前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快建设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利用,逐步实现从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自助化、智能化服务转变。

4、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对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条块力量、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组织协调,以人员要素为基础,以事件管理为主线,以业务流程管理为重点,构建全市统一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通过建立运行稳定、安全、可拓展的社区服务管理平台,整合社区社保就业、民政养老、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5、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智能化。建立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地下管网、房屋状况、小区物业、市容绿化、城市照明、工程安全等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加强交通各行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提升数字交通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建设和整合安全生产、危化品应急救援处置、消防、应急预警等方面信息平台,提升城市安全监管能力。

-8-

6、推进阳光政务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及时准确公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加强财政资金、重大项目、公共安全等信息公开,提高公开信息质量和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便捷性。深化行政监察,扩大监察范围,建设电子监察综合平台,对各级政府部门施政行为全面实施电子监察,提高行政监察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纠错能力。

(五)重点项目

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工程。整合各部门业务网络,构建以政务内网、政务专网和政务外网为基础架构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成常宁市政务数据中心(政务云计算中心),为各部门提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应用软件、信息资源等服务保障,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交换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安全防护和保障体系,加强网络接入管理,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成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预警平台。

2、基础数据库工程。依托国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完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数据库,为市委、市政府经济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建立数据更新、维护及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共享应用。

3、社会综合服务和管理工程。依托全市人口基础数据库,以流动人口、老年人口、困难人口、残疾人员、优抚人员等重

-9- 点人群为服务对象,建立覆盖村(社区)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社区就业、民政养老、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建立社区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事务“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采集“一次产生、多方使用”。

4、政府网站服务工程。整合各部门网上公共服务,扩大网上服务内容和范围,推进政府门户网站以信息服务为主向以办事服务为主转变;加强常宁政府党政门户网站建设,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移动服务;整合政府机构、公共事业单位和社会资源,加快面向公众服务的市民网页建设,为市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从“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转变。

5、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依托全市人口和法人基础数据库,建设全市社会信用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拓展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等信用信息,加强对社会法人及自然人诚实守信、失信惩戒的联动监管。

6、行政服务工程。进一步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系统,加强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与部门业务工作相融合。梳理跨部门办理的审批服务事项,制定联合审批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建设并联审批系统,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一门受理的一站式服务。整合现有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和资源,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

7、应急指挥工程。依托公安指挥调度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整合现有应急管理资源,完善视频监控、指挥调度

-10- 和决策支持等功能,建设与衡阳市平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应急综合管理平台。构建统一指挥、部门联动、职责明确、资源共享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网络,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处置公共危机和应急综合服务的能力。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责任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加强督促检查,统筹协调,推进市直部门、乡镇(办事处)电子政务工作。逐步完善项目建设管理、信息共享、网上审批等配套工作制度。进一步形成市、乡镇(办事处)联动,条块结合,部门协同的综合协调机制,促进我市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

2、强化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工作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电子政务列为领导干部和各层次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建立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提高电子政务意识和素质。发挥政府带动效应,借助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电子政务服务的新理念、新方法和经验、做法,不断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全社会应用水平。

3、建立考评制度。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倡导集约建设和协同共享,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开展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综合评估与政府网站发展等专项评估。形成电子政务建设考核常态化机制,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11-

4、加大投入力度。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资金投入力度,重点保障部门基础性业务、跨部门系统、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鼓励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和市场化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渠道。强化规划衔接与任务落实,以建设“数字常宁”为依托,明确目标、落实部门、细化任务,加快项目实施。

5、保障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加强党政机关、金融、财税等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引导信息安全企业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

常宁市总体规划 篇2

1.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规划的总体状况

1.1规划范围

根据《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管理条例》, 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的范围为朝阳路以西、民族大道西段以北、当阳街以东、新华街以南的区域和解放路沿街区域, 总面积约17.73公顷。

1.2规划功能定位

1.2.1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内的文物古迹、古建筑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价值, 见证了南宁市的沧桑巨变, 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是南宁市的一个标志性街区。

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应定位为:体现城市逐水而生, 反映城市江城风貌, 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的、具有近代岭南骑楼特色的城市中心商业区。

1.2.2通过对历史传统街区用地现状条件及街区发展目标的分析、研究, 规划采用保护为主、同时兼重更新开发, “分区控制, 分类保护”的发展对策。

(1) 分区控制:

包括重点保护区、保护区、风貌协调区三个层次。

(2) 分类保护:

按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的风貌完整性、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和整个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的长期性要求来综合考虑, 对历史传统街区的每一幢建筑进行定性和定位, 提出保护与更新措施。

1.3保护规划目标

1.3.1改变现状单一的购物功能环境, 增加休闲、交往、娱乐功能, 提高其商业地位。

1.3.2改善购物环境, 完善市政配套设施, 提高卫生条件, 加强环境管理与整治, 形成现代化购物环境。

1.3.3保护历史建筑, 划定保护区, 营造完善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氛围。

1.3.4提高街区交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1.4规划主要内容

1.4.1通过对南宁市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历史传统街区形成发展过程的研究与分析, 明确南宁历史传统街区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街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与方针。

1.4.2对历史传统街区的建筑进行分类评价, 确定保护、整治与改造的对象, 提出保护、整治、改造的措施, 提升街区历史文化内涵。

1.4.3划定重点保护区、保护区、风貌协调区, 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不同的建设及协调要求。

1.4.4对历史传统街区的人口容量、建筑容量、建筑尺度、建筑风貌、建筑色彩及环境控制提出定性、定量的要求, 并根据《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有关历史传统街区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4.5疏解人口, 调整人口密度, 加强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绿地、公共空间的建设, 逐步改善生活条件与景观环境, 创造人与历史、人与文化融合的氛围。

2.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 历史传统街区的保护、改造与更新工作是以保护为前提的。因此, 对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的保护改造工作非常复杂。

2.1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面临的问题

2.1.1环境问题

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位于市区中心, 居住用地占该街区总用地的23.5%, 街区范围内总人口为15100人, 居住环境较差, 人口密度高, 有相当部分达不到通风、采光、消防要求, 市政配套欠缺, 更谈不上绿化、美化效果。

2.1.2资金问题

历史传统街区的改造需要政府和开发商垫付高额资金。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旧城改造的成本每平方米造价高达万元。如此高额的开发成本, 令开发商望而却步。

2.1.3建筑限高与容积率

历史传统街区的保护和改造有严格的指标控制。在历史传统街区内的建筑限高最高不超过20m, 容积率严格控制在3.0以下;其中, 核心保护区以保护现状为主。

2.1.4立法管理问题

南宁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8月30日通过了《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管理条例》。根据《条例》第七条的规定, 对位于历史传统街区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的改造方案均应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 按程序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但城市的建设发展往往与历史传统街区的保护发生矛盾, 如何确保立法工作的有效性, 一直是困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难题。

2.2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的对策

历史传统街区保护不仅涉及街区历史风貌的保护, 而且涉及当地居民的生活, 资金的筹措、投入、运转以及与周边环境视线等问题。结合国内一些城市的实践和经验, 在南宁市的历史传统街区保护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措施。

2.2.1长期整治

历史传统街区的整治是一个不断完善深入的过程, 整治过的环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 必须继续去解决, 因此, 整治是长久持续的。

2.2.2小规模“有机更新”, 保持原有社会网络

在历史传统街区内不可能运用大规模拆建的方式, 否则必然会破坏城市原有肌理。在综合整治环境的同时, 其建筑单体上也应尽量以修缮为主, 即使一部分危房或不协调建筑需拆除, 也应该保证拆建启动区的规模小, 并以滚动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 保护不仅仅要保护原有的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 还应该保护原有的社会网络结构。为此, 应加强对传统居住形态的研究, 创造新的住宅改造模式;特别是要注意对原有“主文化”的重视, 尽量保持原有社会网络的延续性。

2.2.3确保历史脉络的延续性

历史传统街区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 它必然拥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积淀。因而, 其保护必须确保历史脉络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2.2.4推动公众参与, 增强群众保护意识

城市历史传统街区的保护, 若仅依靠政府部门的行政力量, 必然会因为工作过于集中和政府财力有限, 使保护工作滞后于城市发展及居民生活的需要, 因而有必要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另外, 历史传统街区的持续发展更要直接依靠生活于其间的居民的共同努力。

2.2.5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加大保护力度

历史传统街区的保护不能局限于行政管理层面, 必须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 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

2.2.6制定积极有效的筹资策略

历史传统街区的保护超出了地方财政的能力。如何使保护资金的投入和产出形成良性循环, 是保护工作策划的着力点, 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和法规的力量是不够的, 只有让广大使用者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只有社会力量成为保护的主体, 对保护的投入才会有收益, 才不会流于形式。

2.2.7进一步深化组织实施的目标

在确立了保护目标后, 必须采取确实有效的方法进行保护。根据具体情况, 划分历史建筑的保护等级, 制定保护措施。

2.2.8积极推进功能置换

政府应结合安居房的建设, 有计划、分阶段地实行部分建筑的功能置换, 迁走部分居民, 这样有利于降低该地区的人口密度, 改善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城市品味。

3.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模式与原则

3.1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模式

根据规划, 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内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保护区及风貌协调区。对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的保护建筑, 应完整的保持建筑原有的风貌, 采用相同材质的材料进行修缮, 对建筑外观及用途不允许有任何情况的改变;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 则可对建筑外观、使用功能等进行适当的改变, 修缮上可采用与建筑本身相近或相似的材料, 但必须仍要保持建筑本身的基本风貌, 不能有大的改变;对风貌协调区范围内的建筑, 在建设中应注意在风格上应与保护建筑的风格协调一致, 尽可能减少与历史传统街区环境的冲突。

3.2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的误区及解决原则

3.2.1南宁市历史街区保护的几个误区

3.2.1.1将历史传统街区仅仅看作是旅游资源, 片面夸大历史传统街区的旅游功能, 使旅游开发过度, 游人过多, 给历史传统街区造成许多人为的破坏。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错误做法。

3.2.1.2把历史传统街区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项目, 采用招、投标方式的商业运作, 以开发保护为名, 大量拆除历史性建筑。这也是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受到破坏的症结所在。

3.2.2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问题的解决原则

3.2.2.1历史传统街区范围的划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这种效力应不仅仅停留于文件中, 更需伴随着具体的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与援助而落实。

3.2.2.2设立保护资金保障制度, 通过政府拨款、捐赠款, 让产权人和使用人承担相应义务, 获取资金来源, 投资用于建筑修缮、环境整治、建筑功能复原式转换的人员搬迁安置及其他费用。

3.2.2.3尝试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多样化的保护方式, 运用现代建筑高新技术来满足保存和恢复建筑原貌的要求, 使历史风貌建筑模样复原、神态传真。

3.2.2.4加强政府引导、宏观调控作用, 加大城市规划控制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 提高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品位。

常宁市总体规划 篇3

2月25日,记者从南宁市国土部门获悉,南宁市政府已于近日印发了《关于发布实施南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以及《关于发布实施市辖区乡镇土地利用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乡镇规划》)。《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是南宁市土地管理和利用的法规性文件,规划了南宁市未来几年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分区功能。

重点实施旧城改造

合理开发地下空间

《总体规划》提出,建设用地要做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建设用地供应的规模和时序,完善土地供应市场调节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到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总量达到3.54万公顷,建设用地总量达16.84万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45万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6平方米以内。

常宁市总体规划 篇4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横县档案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加强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档案安全建设、档案法制建设、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窗口接待、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馆藏档案不断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也有长足发展。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推动全县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管理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管理条例》和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有关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特制定《横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突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为目标,以提升档案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档案资源整合、馆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档案法制建设为保障,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档案干部队伍,加大档案开放开发力度,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共有共享机制,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全县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按照横县综合档案馆件设规划,完成档案馆改扩建或新建任务,把县档案馆建成建筑规范、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馆藏丰富、服务周到的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充分发挥其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 “五位一体”的功能,着力实现“两个转变”,加快推进向社会公共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转型的步伐;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馆藏档案数据库和数字化建设进程,档案馆文件级目录计算机检索率达到85%以上;加大国家重点档案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延长档案的寿命;加强机关、企事业、重点工程、社区和农业农村档案业务工作,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利用便捷、移交及时;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全县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档案法制建设,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三、主要任务

(一)档案基础业务建设

1、完善档案馆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舍建设给予扶持政策的机遇,着重改善县档案馆档案保管和利用条件。积极争取国家档案局和自治区档案局早日将我县一类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安排列入国家政策扶持,并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把新馆建设列入议事日程,落实配套资金和辅助建设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确保档案馆建设满足我县档案事业未来30年发展的需要。

2、抓好档案资源建设。一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管理条例》的规定,有计划地、完整地接收各有关单位到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进馆,二是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丰富馆藏档案门类。加强对涉民档案、名人档案等接收与征集

工作,其中涉及人民群众权益的婚姻档案、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要建立有专门档案;三是面向社会,加强对各类有参考和凭证价值档案、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广泛征收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实物档案及民间文化艺术等特色档案,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馆藏结构,形成适合社会各方面利用需求的馆藏资源。

3、对馆藏的重点档案进行保护和抢救。继续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同级财政配套资金,做好馆藏重点抢救和修复档案工作,通过重新整理、修复、复制、扫描等保护抢救措施,解决国家重点档案字迹褪色、纸张粘连、老化等严重问题,最大限度延长重点档案的寿命。

4、继续推行档案年检工作。把全县应参检的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年检范围,形成年检制度,年检率达100%,合格率达100%。

5、抓好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活动的档案工作。围绕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活动,积极主动开展跟踪、指导、登记,确保档案工作与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和重大活动同步开展。按照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竣工档案验收的要求,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验收和重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档案移交工作,防止重大项目(活动)档案流失、损毁。

6、深化农业农村和非公企业档案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对村委会和社区的档案进行年检,年检率达100%,村委会合格率达100%,社区优秀率达100%。同时,规范非公企业的档案工作,分类指导,抓好试点,树立典型,示范带动,指导和帮助非公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提高非公企业管理水平。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

1、推进档案馆数字化基础建设。积极争取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加强多形式、多层次共享平台建设,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再利用,促进档案资源信息开发利用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改善档案数字化的软、硬件环境,按照《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规范电子文件归档、管理与接收工作,把有关单位的电子文件接收进馆,对档案实行“双轨制”管理。

2、加强县档案局网页建设。进一步完善档案局网页建设,及时更新网页内容,利用网页积极宣传全县档案工作动态。利用档案信息网站,开办档案信息查询利用窗口,提供档案网上公布和检索利用,主动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3、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在全县各单位推行档案计算机管理,所有接收进馆的档案目录必须全部录入计算机,移交县档案馆备份;馆藏档案文件级和案卷级目录全部输入计算机,建立目录数据库,实现计算机检索,提高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4、逐步实现馆藏档案全文管理。对馆藏的档案扫描到计算机,逐步实现档案全文检索,减少档案原件重复利用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伤。

(三)档案安全工作

1、加强档案馆、室藏档案的安全保管保护工作。全县各级档案馆(室)要具备安全保管条

件,档案库房要达到“三铁”“八防”的保管要求,做好消毒、杀虫、防护工作,每个季度要对库房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县档案馆和有条件的机关档案室要配备视频监控系统、温湿度监测系统等设施设备及必要的消防、安保设施设备,建立健全档案安全规章制度,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

2、强化档案提供利用的安全措施。严格执行《保密法》,遵守档案提供利用的各项规章制度,防止涉密档案泄密;在库房和利用场所安装摄像头,对库房及利用场所实行24小时全天候安全监控。

3、建立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扎实开展馆藏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

4、加强对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的管理。保障操作安全、运行安全和应用服务安全。建立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保密制度。

(四)档案开发利用

1、加快馆藏到期档案开放的步伐。按照《档案法》的有关规定,继续做好馆藏档案的审定和解密工作,定期公布开放目录,除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以外,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的,全部向社会开放。

2、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社会热点等问题,利用馆藏档案做好编研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具有档案特色的专题展览和活动。

(五)档案培训工作

进一步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每年多渠道、多层次对专兼职档案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和专题培训,提高档案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档案人员,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一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专业素质高的档案专业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加大经费投入。

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把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档案事业作为全县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大投入,使档案事业经费随着档案总量的增长和现代化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加大对县档案馆设施设备、数字档案建设以及档案保管保护、重点档案抢救等工作经费投入,在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补助的同时,给予相应地方配套资金的支持。

(二)强化社会宣传,推进档案法制建设

1、认真宣传贯彻档案法律法规。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网络平台,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

向社会各界宣传《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和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意识,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促进档案法制化建设。

2、加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积极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档案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对不依法整理和移交档案的单位和个人,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依照《档案法》进行行政处罚,充分发挥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监督检查的职能。

(三)提高档案工作服务社会的能力。档案部门要不断拓宽档案工作服务领域,强化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创新档案服务手段和服务机制,不断优化档案资源配置,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

常宁市总体规划 篇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为全面推进我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十二五”即2011-2015年。

规划分五个部分,一是“十一五”规划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形势与现状;二是“十二五”时期公共机构节能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三是“十二五”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四是“十二五”期间公共机构节能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五是保障措施。

一、“十一五”规划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形势与现状

(一)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公共机构307个,其中国家机关49个,事业机构250个,社会团体8个。公共机构总面积189.74万平方米,用能人数4.8万人,编制人数6773人,公务用车413辆。2009,全县公共机构电、水、油消耗开支大约1800万元。其中,用电681.6万千瓦时(约545万元),用水136万吨(约340万元),用油144.8万升(约912万元)。同比2008,用电、用水和用油分别下降5.46%、5.23%和5.36%,综合节能节约开支102万元,人均能耗0.038万元,单位面积能耗 0.001万元,总体呈下降趋势。

(二)主要成效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根据《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相关规定,及自治区、南宁市的工作部署,我县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着力提高节能意识,强化节能措施,扎实做好全县公共机构节能的推进、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主要目标。

1、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政府办公室联系副主任和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主任任副组长,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发改局、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兼任,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监督与实施。二是印发并组织实施了《隆安县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状况调查工作方案》、《隆安县关于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关于开展全县公共机构耗能设备调查工作》、《关于成立隆安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隆安县“十一五”后两年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计划》等规范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公共机构节能的主要目标及措施、职责和任务。

2、节能意识逐步增强。一是宣传贯彻《条例》。通过广播、电视、墙报、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大力宣传《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二是在县级刊物、公共场所、政府行政大楼电子屏及电梯门口等媒介、场所广泛宣传《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三是以“人人节能节约,建设节约型机关”为主题,向各公共机构发放公共节能倡议书;四是深入开展主题为“绿色办公、低碳生活”的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全国公共机构“绿色出行日”和“能源紧缺体验日”活动。通过狠抓宣传工作,使节能宣传深入人心,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打下良好基础。

3、节能措施落实到位。以党政综合楼集中办公区和公共场所为工作切入点,以点带面,节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安装了电子时控器,自动调节各楼层的开水器和二楼电子显示屏,上班自动开启,下班自动关闭,节能率达45%;二是取消了大楼内所有一次性垃圾袋,改用传统的木制或塑料垃圾桶;三是取消了大楼内所有会议室一次性纸杯,改用消毒陶瓷杯;四是五楼以下及上下楼层之间不搭乘电梯,周末单开一部电梯;五是按照国务院颁布的控制标准合理设置办公室空调温度,即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度,冬季尽量不开空调,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禁止开窗使用空调,提倡下班前15分钟关闭空调;六是加强外围景观照明灯的控制使用,除重大活动、重要节日外,其余时间尽量少用或不用;七是要求各公共机构楼梯、走廊、卫生间、公共场所等区域照明使用节能型照明灯具,根据需要尽量少开照明灯;八是办公室、会议室等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做到人走灯灭,杜绝“长明灯”、“白昼灯”;九是各公共机构加强日常管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碎纸机等办公设备即开即用,杜绝长时间待机;十是实行公务用车节能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8〕106号)“除特殊公务车外,各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的要求,实行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车牌号码尾号1和6的星期一停开一天;2和7的星期二停开一天;3和8的星期三停开一天:4和9的星期四停开一天;5和0的星期五停开一天),严格控制公务用车编制和规模,实行公务用车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和一车一卡加油制度。

4、节能改造项目扎实推进。一是根据《隆安县“十一五”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计划》,完成了机关篮球场、门球场,住宅大院内住宅楼路灯改造,县委县政府办公楼旧址、政府办公楼会议室等节能项目改造,将原来大院住宅楼使用的785个40W的白炽路灯更换为11W节能灯,单这一项每年为财政节约两万多元电费;二是将旧县委、县政府内篮球场、门球场内的30个1000W老式典钨灯更换为节能的金属卤化物灯,每年节约电费1万多元,三是将所有办公、住宅大院内路灯也都更换成节能灯,电费节约率达50%以上。

5、节能降耗各项指标圆满完成。一是深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和培训,树立节能意识,培养良好的节能习惯;二是建立公共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能耗监测、统计体系及有关制度;推行低成本、无成本节能管理措施,推进新能源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切实降低能源消耗;三是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公共机构节能每年降低5%的任务目标,其中用电681.6万千瓦时、水136万吨、油144.8万升,分别降低了

5.46%、5.23%、5.36%。

二、“十二五”时期公共机构节能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县公共机构节能减排不仅要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更要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节能工作走向深入。

(二)存在的问题

全县公共机构对能源资源的刚性需求与节能工作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机制不全,开展工作缺乏动力。由于目前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各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耗定额没有确定,加上长久以来的用能习惯思维没有转变和现行的保障体系的制约,致使一些单位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仍不够重视,被动应付;二是底数不清,开展工作受到制约。由于公共机构没有数据统计软件平台,多数单位对能源消耗的底数掌握不实,没有建立相应的台帐,无法确保能源消耗数据的真实性和系统联系性;三是节能专项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由于我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能力有限,没有把节能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有效推进。

三、“十二五”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为依据,以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建设节约型机关为目标,以突出抓好节电、节水、节气、节油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网络,强化监督管理,突出宣传教育,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在构建节约型社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机关干部职工树立节俭意识,自觉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本着“科学规范、切合实际、突出重点、量化指标、目标管理、经济合理、有效节能”的原则,按照系统节能的总体思路,贯彻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并举的方针,坚持做到“宣传发动与狠抓落实相结合,领导带头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日常节约与源头控制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监督约束与经济激励相结合,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相结合,开展节能与保证运转相结合,近期目标与远期规划相结合”,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最低的能源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节能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县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以“十一五”最后一年数据为基数,“十二五”期间用电、水、气、油消耗每年降低5%以上;期间实现总体水平降低20%以上的目标。

四、“十二五”期间公共机构节能的重点工作和重点领域

(一)重点工作

1、继续加强宣传工作,优化管理监督平台。“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利用我县政务信息网站开辟“公共机构节能专栏”,继续加大对《节约能源法》及《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贯彻实施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机关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让节能精神进机关、入人心。根据全县各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的实际和不同行业系统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综合水平和特点,制定全县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

2、继续加强公共机构节能日常管理。重点在水、电、油、办公用品等能耗的监控上,对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空调、照明、电梯、电热水器等加大“护、控、堵、查、减”力度,切实加强节能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公务用车编制和规模,不断完善公务用车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和一车一卡加油制度,全面实行“单车核算,规定限额,按年结算”办法。

3、加快推进节能项目改造,建立健全节能经费保障机制。以重点耗能单位、设备、设施改造为突破口,使各公共机构实现分户分类、分项计量,争取早改造早节能。着重抓好公共机构能耗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工作,要按照节能规划、能耗定额严格管理。不断探索节能投资多元化路子,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与市场机制相结和的公共机构节能投资保障体系。

4、完善考评制度,加强考核监督。一要及时制定出台《隆安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考评暂行办法》及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目标考核评价计分表,对各单位、各部门节电、节水、节油、节约办公耗材等方面的措施及效果进行考核;二要完善部门联系会议制度,由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门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全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同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三要纳入考核和文明单位考核。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纳入各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由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考核,考核结果计入年终考核,并将节能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文明单位”评选条件之一。

(二)重点领域

1、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和监测。通过研究制定公共机构能耗统计体系,监测公共机构建筑能耗状况等途径,构建公共机构能耗数据库和用能管理网络平台,督促各公共机构开展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工作,为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和节能量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公共机构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公共机构能耗报表软件,建立能耗统计季度报告制度;每年开展公共机构建筑的能耗监测和能耗统计、计量工作检查,定期汇总分析能耗统计报表,分析能耗统计指标。通过逐步建立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监管体系,做好对能耗数据的采集、监测、诊断和分析,基本实现能耗监测、统计网络化。

2、公共机构节能改造。一是抓好计量仪表节能改造工作,2011年起,分批对全县公共机构的办公场所能耗分项计量,进行分户、分项计量改造,安装分项电表和分项水表,集中办公的区域要实现一户一表,确保用能数据采集准确完整。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强制性标准,各级公共机构要逐步分批完成更换各类老旧、失灵计量仪表(包括水表、电表等),为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和监测创造条件;二是办公照明设备节能改造,将全县公共机构办

公建筑使用的低效照明产品,逐步更换成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实现照明节电10%以上;三是中央空调、分体空调系统节能改造,通过系统诊断及节能综合效益分析,逐步淘汰高能耗的空调,更换节能的空调产品,鼓励并扶持专业节能服务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积极采用高效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对中央空调(分体空调)系统实施节能改造,加强维护保养,提高空调运行效率;四是综合电效节能改造,通过对公共机构办公区用电设备和电力分配系统进行诊断分析,采取新技术措施,实现用电系统整体优化,节省电能并对供电线路进行分户、分类、分项计量改造,“十二五”期间,努力完成各级公共机构用电系统整体能耗降低20%以上;五是用水器具节能改造,清查重点用水公共机构,对其进行水平衡测试、整合及诊断分析,进行用水设备改造,各单位,各部门要对办公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分批进行更换,节水率达到20%以上;六是建筑围护结构改造,逐步改造各级公共机构办公建筑中不符合节能要求的外墙、天面隔热层和门窗,采用新型保温隔热墙体、天面材料、保温隔热玻璃和外遮阳设施材料等。

3、新建、扩建或改造项目规模控制及节能管理。要严格按照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有关规定控制新建项目,特别是新增用地项目的建设规模及标准;县直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公共机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从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到验收全过程严格进行节能监督管理,积极采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的绿色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确保项目满足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标准。

4、抓好公共机构节能采购。进一步贯彻落实节能和绿色用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研究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和节能产品采购范围.,在政府采购中确立优先采购节能产品的机制,发挥政府节能采购的导向作用,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推广。

5、抓好公共机构公务用车节能管理。一是加强公务车辆定编管理,严格按标准分级核定公共机构公务车辆编制数目,逐步压缩公务车辆配置规模,鼓励采购小排量、低油耗和低排放节能车辆;二是完善公务车辆定点加油和维修管理,制定和完善公共机构公务车辆定点加油和维修管理办法,通过强化管理,降低油耗和维修费用,实现公务用车油料消耗和维修费用各减少20%以上的目标;三是加强公务车辆使用管理,要在建立健全公务车辆日常使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公务车辆动态管理,科学合理调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车辆使用效率,重点监督落实节假日车辆封存和实行公务车按牌号尾数规定每周停开一天的管理制度,大力倡导和鼓励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

6、抓好办公设备和用品的节能管理。采购低耗能办公设备和环保节能办公用品,加强办公用品和文印耗材的管理,积极推行网络办公和无纸化办公,促进办公用品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减少计算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明确职责任务

继续健全和加强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和作用(办公室设在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统筹协调全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全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县机关事务管理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负责协调、推进、指导、监督全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开展,指导各乡(镇)、管委会、县直各单位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为领导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县教育、科技、文体、卫生等系统各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对本单位节能工作全面负责,制定本级(单位)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节能工作计划),对节能管理的主要任务和措施进一步量化、细化,积极协调、推进本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开展,加强对下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建立公共机构节能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要求,县政府应安排适当的工作经费,支持本级政府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要结合节能示范工程,探索节能投资多元化路

子,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公共机构节能投资保障体系。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要支持节能企业落实国家有关税收、技术推广等优惠政策。

(三)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县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要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节能体验、图版巡展、争当节能标兵等形式开展节能专题宣传活动,将学习宣传《节约能源法》和《条例》等节能政策法规作为节能宣传的重点;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公共机构节能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国情,增强节能意识,增强能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把节约和减少能源浪费变成自觉行动。

(四)做好节能培训,树立节约意识

常宁市总体规划 篇6

1 皮里其村概述

皮里其村地处潘津村西侧, 北邻苏拉宫村, 皮里其河从两村之间穿过。该村属于平原村, 村庄用地规划面积75.3公顷, 距离伊宁市中心10公里, 是典型的北疆山村。村内现居人口2882人 (见图2) 。

2 伊宁市皮里其村绿地景观问题分析

2.1 自然地貌破坏严重

由于地理位置以及与城市中心的距离适中, 并且地下砂料土壤层较厚, 在皮里其村南侧有一处干枯的河床被用做了砂料场, 沙坑的深度达60米多, 造成地质灾害以及村民生存环境的安全隐患 (见图3) 。

2.2 服务于村民的公共绿地不足

虽然乡村绿化面积较大, 但公共绿地远远落后于城市, 各乡村建设投资能力差异较大, 但有些乡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先天资源使得乡村的风貌以及景观相对较好, 但总体来看, 各乡村的公共绿地指标不足, 仅有1~2处较完善的公共绿地在村委会附近。

2.3 绿地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现阶段的乡村很少有设置专门的养护管理部门, 因而缺乏专业的园林管护人员, 对于乡村内的现有绿地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管护机制, 基本都是利用自然水生存。从伊宁市的水资源调查报告可以看出, 伊宁的地下水资源在逐年退减, 从长期来看, 需制定绿化养护措施。

2.4 灰尘对乡村环境造成影响

皮里其村的道路环境卫生条件极差, 道路两端分别连接的是工业园区和城市中心, 由于其特殊性, 去往工业园区的大型火车必须要穿过乡村, 一方面, 造成了道路的不均匀沉降;另一方面, 来往的大车使得该条道路两侧长期处于尘土飞扬的状况, 影响群众的生命安全。

3 伊宁市乡村绿地景观特征

3.1 相对城市中心绿色植被覆盖率高

伊宁被誉为北方的塞外江南, 地下水资源较充沛。由于乡村位置比较偏远, 大多处于未开发状态, 从皮里其村卫星影像图和实地考察来看, 乡村周边大多被农田以及森林所包围, 相对于城市中心来看, 生态环境明显好于城市中心。

3.2 各族居民混居格局

由于伊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主要有维、回、哈等37个民族。混居的居住格局无疑有助于民族间增进了解、互助合作、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对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也使得乡村景观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3.3 乡村发展定位不同

伊宁市百分之四十的土地为山地, 地形起伏较大, 由于各乡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自然资源也存在很大差异, 这就使得政府投资和发展定位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皮里其村的水资源较丰富, 我们可以利用水资源的优势更好更快的发展当地的农业、畜牧业。其次, 由于皮里其村的地理位置处于苏拉宫工业园区和伊宁市之间, 而且又紧挨着皮里其河流, 在上位规划中属于北山坡生态过渡带。另外从乡村街道风貌中可以看出, 该乡的村貌相对其他村更好, 这就说明该村的经济水平相对其他乡村更好 (见图4) 。

4 伊宁市乡村绿地系统分类

乡村绿地是乡村用地的一种形式, 它以植被形态存在, 用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可以为居民提供休息场地, 并能起到美化乡村的作用。乡村绿化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乡村的绿地进行分类, 因为乡村绿地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乡村绿地系统的构建, 影响到乡村绿地的保护、管理水平, 甚至影响到整个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

4.1 乡村绿地分类原则

(1) 公共绿地宜结合乡村出入口与公共设施中心及沿主要道路规划, 常住人口大于1500人的中心村可设置独立的小型公园。

(2) 防护绿地应根据安全防护功能的要求, 针对乡村迎风方向及主要防护区布置。

(3) 防护绿地应结合乡村所在地的区域生态环境布置, 尽量利用劣地、坡地、洼地、林地布置。

(4) 乡村建设用地中公共绿地之外的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地宜结合用地中的建筑和道路布置, 采用规则和自然的形式进行规划。

(5) 绿地布置应加强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 宜与水面结合。

4.2 乡村绿地分类

参照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2002年建设部重新修订颁布的《城市绿化分类标准》 (CJJ/T85—2002) , 结合皮里其村现状地理条件, 依据村庄绿地的主要功能, 将乡村建成区绿地分为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地、河道绿地。

(1) 居住绿地:根据现阶段的乡村发展状况, 现状乡村内的绿地以宅旁绿地、庭院绿地为主。

(2) 道路绿地:干路、支路、巷路两侧的绿地。

(3) 河道绿地:针对乡村现状的皮里其河周边绿地及绿地包围的水面。

(4) 防护绿地:以皮里其村防护林、滨河景观、道路防护林为主。

5 皮里其村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5.1 公共绿地设计

从现阶段的人口比例分析, 乡村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在大城市工作, 老年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较大, 所以我们在进行公园绿地设计时要着重考虑服务于老年人的设施。比如增加公园中的座椅数量, 原路的面层铺装选择防滑、平整的材料, 尽量不要用光面花岗岩和卵石路面。公共绿地主要设在了学校、村委会附近。园内主要以绿化为主, 植物选择北疆的乡土树种, 景观小品点缀即可 (见图5) 。

5.2 乡村道路设计

5.2.1 干路设计

皮里其村的乡级道路断面呈U形杯状。这样的设计从景观角度来看有很明显的层次感, 花卉、灌木、大乔木的组合, 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的道路景观。从生态学角度来看, 乔灌组合不仅可以吸附过往大货车引起的灰尘, 而且减弱了大货车噪音对路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见图6) 。

5.2.2 支路设计

皮里其村支路两侧的绿化带宽度一般仅有2~3米, 在支路设计时主要考虑两种植物配置形式。第一种:选择乡村树种作为行道树, 底下种植草坪。这种种植形式和城市内的绿化设计形式基本相同。第二种:由于乡村道路计划投资金额小、绿地空间有限, 利用各民名族混合居住的特点, 让每户村民根据自己的喜好绿化房前的街边绿地, 建议种植花灌木、多年生宿根花卉, 政府可以根据绿化情况给予村民一定的经济补助 (见图7) 。

5.2.3 防风林设计

考虑到风向, 水资源分布等因素, 把乡村的防风林和滨河景观带融为一体设计, 沿皮里其河流向种植, 树种以杨树为主, 结合苹果树、榆树等乡土树种来丰富景观。设计宽度控制在20~40米之间, 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即北山坡生态过渡带, 这一点也与伊宁市总体规划的定位相吻合 (见图8) 。

5.3 砂料场环境整治方案

砂料场现如今把原来河床的一部分挖成一个体积约150×150×60米的深坑, 如果取周边砂石料进行回填则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同时所需资金也是很大一笔费用。所以建议利用这个深坑作为无污染垃圾的收集站, 储存周边及城市中心的可回收垃圾, 待回填至地表1.5米左右深度时, 可以将其改造为雨水收集池, 以备在洪期及雨季收集多余的水, 这样以来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垃圾存放问题, 另一方面还节约了水资源。

6 结语

绿地系统规划作为一个专项规划, 是总体规划的一个延伸, 主要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伊宁市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城市, 尤其以维吾尔族居民为主, 同时, 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又造就了这个山水之城。在此基础上, 怎样合理进行环境整治和保护、如何在满足居民要求的基础上发展乡村环境、如何将乡村与乡村、乡村与城市的绿地更系统的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等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竹梅.北京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 2012, 202 (10) :71-74.

[2]夏依木拉提.近55年来新疆伊宁市气候变化过程分析[J].干旱区研究, 2010, 27 (6) :878-884.

[3]单菲菲.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和民族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 27 (6) :878-884.

[4]梁洁, 王炜, 张培, 等.我国乡村绿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9) :4016-4017, 4047.

上一篇:2009年秋季动物防疫工作总结下一篇:小生活,大智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