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吸引力城市分析

2024-06-11

旅游吸引力城市分析(精选7篇)

旅游吸引力城市分析 篇1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在单个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研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比如:陆林[2]以安徽黄山、九华山和齐云山为例,阐述了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并应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共性和个性。而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3]()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用游客距离衰减曲线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另外的一些类似研究还包括潘勇[4]()对上海市区居民旅游强度、频度分析及旅游行为模式;朱同林[5](1998)对九华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孙玉贞、马耀峰等[6](1998)对昆明市亚太地区主要旅游客源特征;邓明艳[7]()对成都旅游市场时空分布模式等。

在国外,也有一些关于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的空间分析和测定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需求预测及其数学模型的构造;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以及游客流空间结构的研究。在旅游空间模型方面,Wilson[8](1967)对游客空间分布模型的统计理论进行了研究。Miossec[9](1976)和Gormsen[10](1981)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力学角度观察了目的地旅游演变过程,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虑;Lundgren[11](1973)和Britton[12](1980)建立了关于游客空间分布和旅游业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model),他们强调了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MitchellandLovingood[13](1976)从空间关系角度论述了城市公共游憩问题。

在前苏联,地理学家们建立了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普列奥布拉曾斯基等[14],1982)。日本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亦曾加以注意,除野信道[15](1985)在其《观光社会经济学》一书中即曾专辟一章“观光之空间构造”讨论旅游空间结构,但其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外游客作为样本群。

1.2 研究意义

英国学者Mitchell.L.S[16](1985)在《旅游地理学:综述与展望》中,就已经预测了美国、加拿大两国旅游地理学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空间关系的研究将会逐步代替描述性研究(转自李山,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结构研究,1999)。日本学者石井英也[17](1988)在《空间时代观光旅游地理学的课题》一文中也提到,日本传统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从实践意义上讲,研究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在探索目的地与客源地的关系,其结果不仅可以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客源市场预测以及定位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其他景区的“旅游标准化”建设、新景区开发的市场定位提供参考标准,为我国旅游业步入正轨化、规范化,为旅游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以及理论上的保障;从理论上讲,本文虽属应用研究,但通过一定标准的样本群,定量研究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问题,可以弥补我国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为以后的旅游地理学空间结构研究发展提供基础。

旅游吸引力城市分析 篇2

一、文献回顾

1988年Alberto Sessa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连绵区旅游吸引力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对区域性旅游发展的深入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1]。紧随其后的Tazim B.Jamal和Donald Gtez以旅游合作理论为指导, 从旅游规划角度建构起城市连绵区旅游吸引力的理论框架, 值得强调的是其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文化因素对于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性[2]。国内学者张凌云[3]、保继刚[4]等也曾给出了含有不同参数的城市连绵区旅游吸引力模型, 且都注意到了文化因素在模型构建中的作用。对于具体的长三角城市连绵区而言, 黄震方[5]分析了长三角旅游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以及旅游资源的构成体系;戴学军[6]从旅游供给、旅游需求等方面分析了该区域旅游吸引力的增强等。已有的研究虽为城市连绵区旅游吸引力的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原则和方向, 指出了“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但却通常将江南文化视为长三角旅游发展的一种现实背景, 从江南文化视角对旅游吸引力的系统阐述明显缺失, 并没有将长三角城市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研究直接与“江南文化”的相关理论相联系。而这也正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进行了独立的数据调研和分析, 力图建构起江南文化视域下的长三角城市连绵区旅游吸引力体系。

二、研究思路

相对长三角城市连绵区的旅游资源展开均衡式开发, 对旅游吸引力关键性因素进行重点建设更为重要。埃克尔斯 (Eccles) 和怀特 (Wight) 指出“一些相对优势因素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7]。“江南”的知名度、美誉度是长三角连绵区共有的旅游发展优势, 而文化作为旅游业的灵魂, 是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城市连绵区区别于其他旅游区域的重要资源, 具有垄断性, 富有比较性竞争优势。基于此, 本文暂时搁置“价格”、“交通”等旅游普适性因素, 而从“江南文化”这一核心资源的维度出发分析旅游吸引力问题。“江南文化”本身是一个综合概念, 涉及面很广, 在参考江南文化学者刘士林先生[8]建议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从旅游者目的地体验的角度而言, 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维度:江南山水文化、江南人文文化和江南人居文化。

(一) 江南山水文化:自然环境吸引力

城市是自然人化最彻底的地方。而山水文化并不仅仅是文人墨客针对自然景观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的总和, 从旅游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角度而言, 其更是指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如何改造自然, 创设自然环境, 实现自然人化的过程。因此, 本文对江南山水文化的研究, 也主要是从自然环境的打造角度入手的。自然环境是城市群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本底, 长三角城市连绵区作为当代“江南”的腹地所在, 从良好自然环境的营建中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正符合了“江南山水文化”的本意, 也契合了旅游者对“江南”地区优美自然风光的心理预期, 这对于游客而言, 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二) 江南人文文化:人文景观吸引力

人文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文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和, 而本文所指的狭义人文文化则是指凝结着人类文明的物质化对象。相应的, 本文所指的长三角城市连绵区的人文景观也是狭义的人文景观概念, 特指城市中固化的人工景观的群落。人文景观是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外显, 是不同历史时期城市文化的固化体现, 可以说人文景观正表征着城市的人文文化发展水平。江南文化的魅力不仅仅在“杏花春雨”的青山碧水之间, 也在“粉墙黛瓦”的人文景观之中。长三角城市连绵区既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又不乏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发展硕果。因此, 如何理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如何促成文脉的延续与发展, 是其凸显“江南文化”, 增强旅游吸引力需要直面的问题。

(三) 江南人居文化:社会生活吸引力

居住是城市的主题, 江南从来都应是适合人居的地域, 所以才会有“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的俗语流传。吴良镛院士指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9], 可见现代人居科学的理论也尤其重视城市环境中人的生活质量。因此, 对于当代的江南腹地———长三角城市连绵区而言, 沿袭和凸显“江南人居文化”, 体现人居优越性, 以增强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关键点就是“以人为本”, 增强“社会生活”的吸引力。城市是市民生活的舞台, 而对旅游者而言, 对社会生活的认知, 体验目的地城市文化, 是旅游活动得以深度开展的途径。

基于此, 本文将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从江南山水文化、人文文化和人居文化的角度切入长三角城市连绵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社会生活旅游资源, 寻找江南的特色, 构建起江南文化视域下的旅游吸引力系统, 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实证研究

“江南文化”作为较为成熟的文化体系, 已经被旅游者所广为接受, 并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格式塔心理图示”。只有了解旅游者对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水平, 才能够明确目的地的建设是否符合游客心理预设的对“江南”的期盼, 从而提升满意度, 最终增强目的地旅游吸引力。鉴于此, 本文基于江南文化视角从旅游者感知水平的调研入手, 开展实证研究。

长三角城市连绵区从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经济关系、文化传承等角度综合考虑通常被划分为五大都市圈, 即: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环太湖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我们选择了五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五地的知名旅游景点开展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本次研究指标与潜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在结合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的基础上, 借鉴刘士林、高小康[10]等江南文化学者的研究成果, 结合本研究实际情况修正而成。所有的测量指标皆使用德尔菲法进行了前测净化处理。本研究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表的7分制来表示被调查者对于所回答问题的同意或赞同程度。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72份, 回收率78.6%, 经检验有效问卷为421份, 有效率89.1%, 有效数据可用于统计分析。

(一) 探索性因子分析

因问卷本身题项较多, 为了找出多元观测变量的本质结构, 并进行降维处理。本研究采取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相结合的统计方法。首先, 随机抽取211份有效样本 (占样本总数50%) 开展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 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结果显示, KMO值为0.712, 巴特利特检验效果显著。接着以特征根大于1为抽取原则, 按照碎石图确定抽取因子的数量。经过探索, 删除因子负荷量小于0.4的6个项目, 对余下的项目再进行分析, 保证因子特征根都大于1, 最终累计方差贡献率达50.15%, 可见, 各题项在相应因子上具有较大负荷, 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注:**P<0.01, *P<0.05。

采纳卢纹岱等人的建议[11], 对统计结果进行信度检验, 发现各因子Cronbach’s Alpha系数的α值均达0.6以上, 12个题项的总量修正系数均大于0.3, 没有删除的必要, 而总量表α值为0.821, 可见, 总量表及每一个维度都达到了比较好的信度要求。

(二) 验证性因子分析

根据EFA分析结果, 应用Amos5.0软件构建起旅游者对长三角城市连绵区的感知因子模型, 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将剩余的210份问卷数据输入模型, 得到各项拟合指数, 结果显示, P值、卡方与自由度比值、增量拟合指数、比较拟合指数等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说明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的量表具备结构效度, 因子间稳定性较强, 自变量可以解释潜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 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三大因子 (自变量) 与旅游者对城市旅游吸引力评价等级 (因变量) 之间的关系, 本文对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见, 三大因子与游客对长三角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评价等级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正相关。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研究结果

经过上文的探索性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 可以发现从江南文化视角出发, 旅游者对长三角城市连绵区旅游吸引力的评价主要取决于旅游者对于江南自然环境吸引力、江南人文景观吸引力和江南社会生活吸引力的感知水平。据此, 可推断出江南文化视域下的长三角城市连绵区旅游吸引力系统由江南自然环境吸引力、江南人文景观吸引力、江南社会生活吸引力三个维度构成, 每个维度分别有四个影响因子。至此, 可以构建起旅游吸引力系统模型, 如图1所示。

(二) 结果分析

长三角城市连绵区的“江南自然环境吸引力”指向的是“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是“江南山水文化”的外显。通过实证分析, 可以发现“江南自然环境吸引力”由“灵动的水域、秀美的山体、明媚的花草、朦胧的月色”四大因子组成。其一, 长三角城市最鲜明的自然符号就是“水”, 江南正因水而活, 因水而美。以黄河为代表的北方文明, 如黄河之水一般大气磅礴, 称得上“雄浑豪壮”;而长江中下游地区, 长江水流随地势而趋缓, 其孕育的江南文化如蜿蜒逶迤的水道一般, 可谓“秀美聪慧”, 对旅游者具有异于它地的旅游吸引力。其二, 长三角城市的山体鲜明的美学特点是“秀美”, 其山体体量不大, 即使是部分山脉相对海拔较高, 但毕竟客观高度有限, 虽也能给旅游者以高大、雄伟感, 但还不具有康德所说的“量的巨大和力的强劲”特征[12], 所以不会给人以威胁与恐惧感。再加上江南的山常与柔美的水体、明艳的草木相契合, 因此更给旅游者以一种柔和、平易之感, 带来“秀美”的独特体验。其三, 以“花草”为代表的植物景观在当代长三角城市连绵区中也是明显的地域性自然环境符号。“明”是一种光感, “艳”是一种色彩感, 明丽、鲜艳的感觉本质上是草木蓬勃生命力的迸发。花木的“生命灵性”在不同的地域是以不同的审美形式呈现的, 江南山水文化中的花草树木在长三角地区适宜的温度、湿度下展现出“春风得意”之时生命力毫无压制、热情浓烈地抒发。它们用缤纷的色彩, 明丽的光感展现给旅游者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其四, “朦胧的月色”是长三角城市连绵区具有江南山水文化特点的显著标志。随着夜景旅游的发展, 长三角的月色也成为了独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 扬州近年来推广的“月光旅游”就取得了不错的旅游效益。长三角的月作为星体本身, 和其它地区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但是, 由于该地区丰富的水域、秀美的山体、明艳的草木的存在, 作为旅游观赏对象的月便在这一特有的语境下, 更加凸显出其“朦胧美”的特质, 从而成为江南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朦胧的月光表面上是对四周景物的遮蔽, 但正是这种欲隐还现, 呈半通透状的遮蔽, 使得自然景观的意境得到了开拓与延展, 达成“虚实相生”的境界, 促进了旅游者的审美体验。

长三角城市连绵区的“人文景观吸引力”指向的是“城市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也是“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是“江南人文文化”的外显。通过实证分析, 可以发现“江南人文景观吸引力”由“蜿蜒的街道、典雅的园林、悠久的古迹、现代化的建筑”四大要素组成。其一, 蜿蜒的街道最能体现出江南人文景观的特质。旅游者在长三角城市狭长且幽静的小巷里, 通过对长满苔藓的青石路面, 高高矮矮的马头墙营造出的生活空间的体验, 感受到城市空间在不断的变化中体现出的意趣, 与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略显凌乱的街巷却并不会让旅游者反感, 反而会产生一种闲适的美感, 这正是江南人文文化所带来的一种“场所精神”。其二, “江南园林甲天下”, 作为当代江南区域的长三角城市连绵区, 其古典园林具有极高的丰度和品度。古典园林在旅游者长三角地区游览线路的构成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文人园林体现出的小中见大, 寓意深远的造园手法对旅游者而言是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其三, 江南文明诞生很早, 从七千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开始, 江南地区就打破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明的一元论传统观念。前人为当代的长三角城市连绵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址遗迹, 而正是这些历史古迹承载着城市的发展史, 讲述着城市的传奇故事, 成为城市的“记忆”。历史古迹是旅游者了解一座城市文化血缘的物质基础, 因此, 无论是南京的明城墙还是常州的淹城遗址等都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四, 长三角城市连绵区的现代化建设也同样令世人瞩目。江南自古是富庶之地, 现代化文明的迅速发展同样也表征着传统的“江南人文文化”的新活力。建筑是现代文明最鲜明的标志之一, 旅游者可以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现代化的建筑的欣赏, 如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南京的紫峰大厦等等体验到当代江南———长三角城市连绵区的飞速发展, 获得旅游审美的愉悦。

长三角城市连绵区的“社会生活吸引力”指向的是“城市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也是“人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是“江南人居文化”的外显。通过实证分析, 可以发现“江南社会生活吸引力”由“质朴的民风、多样的民俗、丰富的物产、诱人的美食”四大要素组成。其一, 自古以来江南士人居多, 民风儒雅、淳朴。而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当地民众与游客之间乃至原住民之间的和谐相处, 则既是江南人居文化的外显, 也是吸引旅游者的要素之一。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和社会民众虽也许并不直接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 但是, 他们待客的态度和自身的生活状态往往影响着游客的游览兴致和对目的地的综合评价。其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单纯的静观式旅游方式已经受到了挑战, 参与性较强的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了目的地建设过程中尤须重视的因素。江南民俗丰富多彩, 比如赛龙舟、走三桥等等都已经被开发成了参与性的旅游项目, 成为了长三角城市连绵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三, 江南是鱼米之乡, 从茶叶、菊花等农副产品到丝绸、漆器等工艺品, 品种丰富, 种类繁多, 旅游活动开展会带来旅游购物的需求。长三角城市连绵区具有地域特色, 表征江南文化的物产往往会以旅游商品的形式出现, 从而得到旅游者的青睐, 增加旅游者的满意度。其四, 旅游活动是综合性的游览活动, “食”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江南“饭稻羹鱼”的传统孕育了今天长三角城市连绵区以淮扬菜为代表的美食文化, 增强了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

五、对策的提出

抓住江南文化特色, 凸显城市群个性, 提升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 是促进长三角城市连绵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途径。

(一) 山水城市的构建

从自然环境吸引力的角度而言, 当代长三角城市连绵区要秉持和发展江南山水文化就必须构建起“山水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概念, 钱先生说“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 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13]山水城市在本质上是在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基础上提出的“人返回自然之中”的城市构想。而长三角城市连绵区在良好的自然环境的打造中, 树立起“山水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无疑能传承和发展江南山水文化的意蕴, 契合旅游者对“江南”的心理预期。

在这一目标的达成过程中, 尤其需要强调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必须尊重城市的自然肌理。自然肌理是城市中自然环境空间形态和特征的总和, 对于长三角城市连绵区而言, 依循江南自然形态的特点, 保持水脉的延续, 重视山峦的绵延, 根据自然的规律进行城市设计, 打造城市景观, 便是对自然肌理的尊重。而不能以发展旅游业为由, 毫无节制, 毫无规律的开山辟壤, 应该“通过遵循自然的引导, 使人工物从属于自然物”[14]。使得目的地呈现出著名生态学家卡尔松所言的“原本不能非此”的意象, 实现城市与自然的交融。

(二) 拼贴城市的构建

从人文景观吸引力的角度而言, 当代长三角城市连绵区要秉持和发展江南人文文化就必须构建起“拼贴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拼贴城市是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柯林·罗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以乌托邦为隐喻、拼贴城市为处方———这两类相反的城市, 包含着法则和自由的保证, 必然构成未来的辩证法”[15]。从旅游目的地建设角度而言, 目的地城市应该达成一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多元共存。“拼贴”的“拼”意味着筛选, 用“取其精华”的态度对能够表征城市历史、体现城市精神的元素加以撷取, 用有价值的历史碎片当做城市组合的原材料。“拼贴”的“贴”意味着组合, 将碎片粘黏成整体, 这种组成的方式不应该是桥段的简单堆砌, 只有彼此呼应, 内在一致的整体才能实现“粘贴”完成后的主体的无限自由。

长三角旅游目的地“拼贴城市”的达成途径可以总结为“保育”与“打造”两个方面。“保育”指代对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开发, 而且这种保育行为既关注到历史人文景观原真性的维护也注重其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与新利用。“打造”则着重于现代人文景观的创造, 当然这种创造本身也是基于地域文脉传承基础之上的。值得强调的是在长三角城市连绵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过程中, 对于江南人文文化的尊重, 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 城市发展的欣欣向荣, 高科技的日新月异, 也是目的地建设的题中之意, 只是这种旅游目的地现代人文景观的打造应该是落位于江南文化氛围中的创新, 而不是突兀的, 与城市的历史完全脱节的臆造。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现代城市的创新本就不是水火难容的矛盾体, 在长三角城市连绵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过程中,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美应该交相辉映。

(三) 宜居城市的构建

从社会生活吸引力的角度而言, 当代长三角城市连绵区要秉持和发展江南人居文化就必须构建起“宜居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这里的宜居城市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针对原住民而言的, 由于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旅游吸引力呈明显的正相关。因此, 原住民生活幸福的宜居城市往往也通过市民积极的生活状态, 产生正向的旅游吸引力;其二, 直接针对旅游者而言的, 旅游目的地虽然是旅游者短暂停留的地点, 但宜居城市所带来的强烈的融入感, 乃至归属感无疑会提升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 甚至产生“第二故乡”的亲近感。

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而言, 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的达成, 需尤其注重江南地域性文化的彰显, 无论是民风民俗还是物产美食本质上都是江南地域文化的外在表征。从原住民角度而言, 地域文化的彰显是市民建立家园感, 提升城市宜居功能的途径。而从旅游发展的角度而言, 目的地的差异性发展正是避免同质竞争的绝好方法, 各有千秋的地域性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差异性发展的根基。因此, 在长三角城市连绵区旅游目的地打造的过程中, 注重江南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恰当的旅游性开发, 在建设宜居城市的同时, 也是促进旅游吸引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旅游目的地千城一面, 城市旅游吸引力衰退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针对当代江南的腹地———长三角城市连绵区展开江南文化视域下的旅游吸引力体系研究, 可以为区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而基于江南文化的“山水城市”、“拼贴城市”、“人居城市”的打造不但是提升长三角城市连绵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进城市发展, 传承和创新江南文化的题中之意。

摘要:长三角城市连绵区是当代江南的腹地, 本文从江南文化的视角切入区域旅游吸引力的研究, 从江南山水文化、人文文化和人居文化的角度建构起自然环境因子、人文景观因子和社会生活因子构成的旅游吸引力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山水城市、拼贴城市、宜居城市建设的目的地旅游吸引力发展策略。

城市魅力是城市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篇3

【关键词】城市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72-02

作者简介:赵本谦(1978-),男,河北玉田县人,讲师,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胡铁男(1978.2-),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教师,专业方面:饭店管理、饭店经营。

1 提出问题

城市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城市为目的地从事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购物娱乐等活动。城市实际上向来都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观光、度假、中转以及从事商务、公务的游客,是一种特殊的、复合性的旅游资源。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着人们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里,来了,流连忘返;离开后,又久久难忘?这就是城市魅力。“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是白居易对杭州的喜爱,他喜爱的是灵隐寺里赏月赏桂,喜爱的是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杭州是吸引人的,是有魅力的。一座城市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有魅力,城市魅力是城市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城市魅力是城市实力和形象的综合体现。一座城市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有影响力的旅游活动,强大的经济辐射力,优美的景观与环境,高质量的服务等都能形成城市的魅力,但从旅游视角来看,营造城市的魅力有三项因素尤为重要,即:环境是基础,文化是灵魂,服务是关键。

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的优良、美观、独特是一个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不管一个城市经济是否发达,建筑是否高大,人们判断它是否有魅力似乎都有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即城市绿化、生态环境是否受到重视。在城市旅游过程中,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城市标志建筑以外,总是那些住宅区的小庭院、公共建筑底层的园林、随处可见的街心花园以及广场、公园等,它们是构成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座城市的魅力关键在于它的个性,一座城市的个性则体现在它的文化之中。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不仅在于它的规划布局、色彩基调、建筑样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在的气质、情感及其文化底蕴。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品位的城市,不可能深层次发展,文化才是城市的灵魂,所以巴塞罗那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城市不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物,而是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而文化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灵魂。对于不同文化的好奇和审美向往,是旅游业发展的深层动因。一个城市的文化,不仅体现在人们所创造的精神产品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上。城市文化的实质既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居民和城市管理者素养和特质的体现。而市民对于自己城市的热爱和眷恋,对于世界和他人的热情友善,对于生活的积极乐观、从容自信,特别是市民那种既包含普遍人性,又别有韵味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才是一道更加靓丽的风景。

服务是提升城市魅力的关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原副院长钱炜先生199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为:旅游业的第一要素是服务。在这篇文章里,他呼吁业界不能把服务所包含的软性要素(包括旅游环境)排除在旅游业诸要素之外。他写道,“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忽视的正是旅游者的期望。我国旅游业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呼吁将旅游服务质量放在全部工作的首位,它集中反映了对旅游业特性的新的认识,从偏重于旅游业的硬件建设,跃进到对软件建设的追求”。一座有魅力的城市,它的服务必然是有魅力的。城市旅游的发展,必然依赖于服务业的发达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未来的社会是服务的社会。

总之,优美宜人的环境、独具特色的文化、温馨周到的服务,是一个城市魅力四射、永不衰竭的最重要的因素。

2 提出打造秦皇岛城市魅力的建议

就秦皇岛这座旅游城市而言,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发展城市旅游,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旅游,就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魅力。这就需要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提供有魅力的旅游服务,这样才能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那么又将如何打造呢?

2.1 构建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秦皇岛连续实施了城区绿化、环城绿化及沿海沿河绿化等工程,不仅使中心城区快速迈进园林化,还建成了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沿海防护林带。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6%,绿地率38.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6平方米,城市区域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已连续7年保持在350天以上。通过本人2009参与的游客问卷调查活动得知,多数游客认为秦皇岛的主要吸引力在于海滨风光、目的地品牌和生态环境。但是客观的讲,秦皇岛近海岸的海水水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海港区西海滩地域的近滩海水中绿色海藻宽度近几年已从几十公分的漂浮带扩大到十几米宽,让人望而生畏,且海水中冒着气泡带着臭味。构建优美的生态环境,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控制生态恶化趋势,近期要注意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不断改善宏观调控能力。其次从生态系统平衡和永续发展的高度保护秦皇岛的沙滩和湿地,防治盗运海沙,严格控制对沙滩和湿地的圈占。最后,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增强市民环保意识,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让游客维持秦皇岛是个干净城市的评价。

2.2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秦皇岛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底蕴深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长城文化、孤竹文化、海文化、秦文化等。但从目前来看,对这些文化挖掘不够,涉及到这些文化的遗存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人认为,秦皇岛应着重打造长城文化、海文化,秦皇岛境内目前遗存有明代和北齐时长城,长城沿线还居住有守护长城的后代,有着众多动听的传说故事,这都是打造长城文化的基础。海文化方面,应依据现有条件,营造秦皇岛浪漫、温情的气氛。加强对外宣传与营销,加深在游客心中的印象,树立秦皇岛鲜明的文化形象。

2.3 提供温馨周到的服务。服务是旅游业永衡的话题。目前秦皇岛的旅游服务水平整体还是比较低下的,表现在服务人员素质低,服务标准低,不能为游客提供诚信、无障碍的服务。旅游服务要以游客为中心,为游客提供人性化、个性化、诚信化服务。加强对旅游从业的培训和考核力度,严格准入退出机制。积极利用秦皇岛各大旅游院校的师生力量提升秦皇岛旅游服务水平。建设旅游服务设施,通过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统筹全市餐饮、住宿、旅游服务,让游客一进入秦皇岛境内就能享受到细致入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秋雯. 对秦皇岛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3月

[2] 张帆.从游客的评价看旅游立市的具体着眼点[EB/OL]. 秦皇岛旅游局信息中心.

[3] 熊晶,李玉国.秦皇岛旅游文化开发探析.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3期

从信息视角分析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篇4

对于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一体化规划方案最大程度上给政府、企业和游客等各方找准了在智慧旅游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需要谁去承担那一部分,这部分又需要同那些业务、组织相结合,推进过程中需要控制到那个程度,甚至包括运营模式的设计和考量上如何对位等。其次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通过相应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个方案是符合各方利益并可以循序渐进的落实下去的。

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是建立以泛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智慧旅游概念体系,能够突出智慧旅游的核心及实质,即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所引发的一切现象和各种关系,也能够与旅游信息化发展脉络实现“一脉相承”,强调旅游信息服务在新的时代和技术背景下的泛在化,还能够试图通过智慧旅游解决长期以来旅游信息服务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智慧旅游所带来的精准的旅游信息服务,把现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发挥出来,实现旅游信息服务手段、渠道、方式的质的飞跃,以便使实际工作者可以沿着旅游信息服务的主线,查找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且因地制宜结合本地信息化、技术整合能力等的实际,找出适合各种情况的旅游智慧化的发展道路,为未来实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不断做出铺垫。

把智慧旅游定位于旅游信息服务,使之成为在旅游庞杂体系中的最核心的信息流在技术和需求双重推动下的无处不在的旅游信息服务,既解决了信息流被“人为隔断”的传统旅游业发展思路,也使旅游信息能够搭载信息通信技术不断更新的快车,并且满足旅游者海量增长的对旅游信息的精准和个性化需求。

旅游吸引力城市分析 篇5

徐政

摘要介绍了对二线城市地铁客流的特点,对影响地铁客流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从线路规划、完善公交接驳、票价和票制方案、提高运营服务水乎等方面提出了二线市地铁吸引客流的措施。从地铁商业、地铁广告等方面介绍地铁增值服务,以增加地铁运营收入。

关键词。地铁:二线城市:客流:增值业务 0 概述

目前,我国地铁建设进入了一个空前高涨的时期,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有较长地铁建设历史的一线城市以外,一些二线城市也在大规模兴建地铁。一线城市地铁的建设与运营是力求最大限度地解决大客流与有限运能之间的矛盾,环节地面交通拥堵,满足市民出行的需要。二线城市地铁的建设与运营需解决开通后客流可能不足的问题,如果客流不足,地铁建设和运营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地铁的二线城市多是省会城市或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经济比较活跃,人口数量较大,客流量虽然难以与一线城市相比,但潜在的客流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如何让二线城市的地铁实现更大的客流规模,实现最高的投入产出效益,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影晌地铁客流量的主要因素

地铁客流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与社会经济宏观因素有关,政府政策导向、轨道交通路网、票价、线路走向、运营服务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客流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1)社会宏观因素。人口因素,如人口规模、结构与分布状况、现状及变动趋势等;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及价值观念;政府政策;交通服务供给状况,包括城市形态、工商业和居住区的布局、城市现有交通结构、交通能力等。

(2)票价因素。客流对票价高低十分敏感,票价对客流影响程度大而且直接。票价有一个相对的临界点,可以通过调整票价对客流进行吸引和分流。

(3)线路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线路规划走向、建设技术标准、施工技术水平、站点设置、路网规划实现情况等;地铁线路之间、地铁与其他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地铁的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2 二线城市地铁客流的特点

相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照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各种商业活动相对不太频繁,生活节奏较慢,日常生活范围较小,人口出行的规模、跨度和密度比起一线城市要小一些。另一方面,在地铁建设的初期,一般只有l条或者2条线路开通运营,未形成网络化运营,未能发挥地铁交通的优势,可达性暂时还不能实现最优。3

吸引客流的措施 3.1 做好线路规划

线路的走向与车站的位置是决定一条地铁线路客流量大小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对线路长度增减、工程实施难易、工程投资等方面的变化与长期运营所带来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对客流量、沿线物业、广告等经营效益、社会效应与初期投资、运营成本进行客观的评价,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的影响,权衡各种利弊,对线路、站位的选择做详细、充分的比较论证,选择相对经济合理的线路走向和车站位置。3.2 完善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

二线城市的地铁线网密度往往比较小,在整个城市中的覆盖而有限。要想吸引更大的客流,应该惠及离地铁站较远区域的市民。对于这部分市民来说,是否选择地铁出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铁能否与公交进行无缝接驳。因此,想要更多地吸引客流,应完善地铁与公交的接驳,惠及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市民。3.3 制定合理的票价与票制方案

客运量与票价是相互影响的。从票价、运量、运能的关系来看,存在一个最佳平衡点,此平衡点即为最优票价。通过客流特征的分析,采取合理的票价政策,挖潜运能,尽可能使票价方案接近最优。

要灵活运用票种和票制政策,吸引市民和外地观光者乘坐地铁:发布多种票种,包括单程票、储值票、计次票、定期票等等;制定灵活的票价优惠政策,通过AFC系统实行浮动票价;执行多种储值卡优惠措施,如多充多送、消费折扣、累计奖励等;综合考虑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对外地游客,可采取一日通等形式的票制。

3.4 提高运营服务质量

提高地铁客流量,运营服务水平至关重要。要保证地铁硬件设备的可靠、先进、性能良好、要有足够的保养,维修技术力量,为乘客提供持续、稳定、可靠的服务,确保地铁运营的安全。

与乘客直接接触的设备系统(如乘客信息系统、导向、电扶梯、车辆等)的设计要更加人性化,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度。充分利用PlS系统,通过分屏显示,在播放广告、电视节目和到站信息的同时,播放一些能够便利市民生活的信息;在乘客即将踏上电扶梯时,播放相应的语音提示信息。导向系统为乘客提供清晰、易懂、正确的导向和使用指引,减少乘客的盲目性。一个全面、清晰的导向除了进、出站指引以外,还应该对地铁商业、便民设施、站外地下商业和地面商业等进行指引。

要确保地铁服务信息的传递和沟通迅速有效,确保乘客的需求和意见能够及时传递给地铁运营人员,并得到及时地反馈与帮助。另外,还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与服务技巧。4

提供公益性服务

充分利用地铁车辆及地下空间,向乘客提供一些公益性便民服务,让乘客乘坐地铁实现点对点位移的过程中,可顺便完成日常的各种消费和事务处理。使地铁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而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达到吸引客流的目的。

(I)便民服务。地铁应该适当引进地面空间常见的便民服务设施,方便市民的正常生活,如:提供直饮水、地图、引导、综合查询、ATM机、生活费用缴纳、手机充电、雨伞借用、针线包、急救药箱等等。还可以与电子商务服务商、物流配送服务商合作、在站内设立大型互动消费触摸屏,乘客不出地铁站即可完成消费的全过程,到家即可收到货品。

(2)旅游服务。针对外地游客:提供旅游相关的信息服务.如宾馆预订信息、景点信息、文化场所信息、消费场所信息、旅游线路信息、交通出行信息.火车票和飞机票预订信息等。

(3)信息化服务。地铁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地铁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对于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提供上网热点、乘客信息系统、报刊售卖等。

(4)文化服务。充分利用站内空间,向乘客提供文化服务,如开辟艺术墙、利用角落办小型展览、设立图书角等。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为乘客带来便利,满足乘客在乘坐地铁时间内的文化需求,还可以吸引乘客向地铁车站聚集,使地铁车站成为新的城市消费场所,进而带动地铁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服务更是提升地铁文化品位的有效方式。5 增加地铁营收的增值业务

增加地铁营收的增值业务,一方面能够提升地铁的综合服务水平,把地铁车站打造成以便捷的交通节点为主要优势的城市综合体,进而大幅提升客流。另一方面,这些增值服务也是地铁除客运收入外重要的营利来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地铁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益,增强地铁运营收入的造血功能。客流和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提高地铁运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市民的接受度和政府的重视度,为地铁线网的长期建设创造了条件,使地铁建设形成良性循环。5.1 地铁商业

地铁商业是指在地铁内建造带有盈利商业性质的地铁商铺、商业街、地下商城等。地铁公司可以通过经营、出租,获得丰厚的经济效,成为客运收入外的重要收入来源。

地铁公司出租地铁商业主要是通过提高地铁商业的档次,避免同质化和低档化,改善地下环境条件和管理服务,构筑地铁品牌和管理服务,对打算进驻地铁商业的商家形成品牌驱动力。通过招商引进有丰富经验的经营公、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以商引商”,吸引更多商家进驻地铁。5.2 地铁广告

地铁作为广告业的优秀载体,针对性、可达性强,受众群体固定,媒体形式多样、受众数量巨大、模式新颖等是其他载体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地铁广告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增值业务,在提升地铁乘坐舒适度的同时,还能为地铁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地铁广告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PIS系统显示屏、地铁隧道广告、站内平而且在体广告、地铁站内广播广告。6 打造以地铁为中心的城市综合体

地铁以其自身的交通便利性和成线、成网的特点,成为串连起地下空间的天然纽带,把商场的地下层、居民区的地下层、地下停车场、地下掩体等既有的地下空间和新开发的地下空间,与其上的地面商业,连接成为一个四通八达的有机整体。地铁可以带动区域的商业规划和整合,放大商圈的辐射范围,通过合理布局,打造以地铁为中心的城市综合体,加强地铁与商场、写字楼等物业在空间上的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用地的集约化,提升土地价值。通过合理规划和运营,以及如凭地铁卡购物打折等具体措施,打造以吸引客流为主要目的、与地面商业互的站内地铁商业业态,使地铁商业效益最大化,实现地铁客流和商业客流、地铁商业和地面向业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吸引地铁客流,另一方面增加商业租金给地铁带来的收入,迸而增强地铁建设的信心,实现良性循环。7

结束语

本文从分析影响地铁客流量的主要因素和二线城市地铁客流的特点入手,提出了二线城市地铁吸引客流的重要意义和若干措施,并着重对提供公益服务、增加经营精收入的增值业务、打造城市综合体进行了详细探讨,旨在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能够实现对客流的吸引,另一方增加地铁运营的收入,实现地铁建设与运营的可持续发展,为二线城市的地铁建设提供参考。参考文献

澳门创新显优势保旅游吸引力 篇6

六博企未来数年均有新项目落成,新供应下,必然推动博企寻求独特的发展模式。倘沿用现有模式发展将来项目,已无法满足见多识广的旅客。但最终各博企项目的卖点是什么,相信要数年后才清楚。肯定的是要持续强化吸引力,关键是创新元素。

自路氹城酒店客房在一年内增加了六千,伴随着不定期的折扣优惠宣传推广,早已為业界带来竞争压力,也加速同业间不敢怠慢的创新和改革步伐。竞争动力促使各企业花心思引客,特别是各界希望开发的中产旅客市场。仅仅是宣传并不足够,毕竟中产阶层有丰富旅游体验,单靠博彩或综合度假村元素,未必有足够吸引力。故有博企以卡通人物、蝴蝶馆、水族馆等创造卖点,持续强化非博彩元素,长远為未来路氹城发展创造条件。

现今各地纷打造旅游目的地,相比有直达航班或便利交通工具的旅游城市,澳门对外交通网络较转折,要吸引旅客千里迢迢辗转来澳,需花费更大力气。政府及大型博企宣传推广澳门旅游花费的力气毋庸置疑,亦带动其他企业受惠。但长远而言,从旅游成本到博企瞄准的客源市场,澳门旅游业日益向中产市场靠拢。未来客源市场或有变化,一直以低附加值或产品作招徠的企业,是否可以吸引消费力更强的中产客,值得深思。正如人民币升值变相令内地旅客消费力提高,要引起他们的购买意欲,关键是创意与质量保证。

新疆旅游商品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 篇7

【摘要】目的地旅游商品面向的客户主要是到访的游客,玲琅满目的旅游商品对不同游客的吸引力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于旅游者认知上的差异使其对旅游商品的感知具有差异性,因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了新疆旅游商品的吸引力。发现新疆旅游商品的吸引力一般,八个吸引力要素的值均在3~4之间,在特色性、质量两个方面的吸引力较大,在品牌、包装设计、价格等方面的吸引力则不够。将人口统计特征与旅游商品吸引力进行交叉比对后发现,新疆旅游商品对女性的吸引力大于男性;对疆内游客的吸引力大于疆外游客;对25~40岁、6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游客的吸引力最大;不同学历的游客都认为新疆旅游商品所反映的传统工艺最具吸引力,高中以下学历的游客看重旅游商品的质量,大专以上学历的游客看重旅游商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最后,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新疆旅游商品吸引力的策略,这些结论对于新疆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营销、生产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旅游商品;吸引力;策略;新疆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4.008

一、旅游吸引力研究的相关成果

目前,国内对旅游吸引力的研究主要是以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某种旅游业态为研究对象。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主要包括景区和区域,田敏娟、吴光卫(2011)借助多层次模糊综合法评价了西安市楼观台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并分析了影响景区吸引力的因素,发现西安市楼观台景区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影响到其旅游吸引力[ ]。张骏等(2013)从江南山水文化、人文文化和人居文化的角度建构起自然环境因子、人文景观因子和社会生活因子构成的旅游吸引力体系,在此基础上评价了长三角城市连绵区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评价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旅游资源,宋玉蓉,卿前龙(2011)研究了汶川地震遗址的旅游吸引力,认为应以“感恩·奋进”为核心,大力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 ]。贺小荣,谭志云(2013)在分析南京秦淮河灯会、长沙火宫殿庙(灯)会、四川自贡灯会的基础上,构建了灯(庙)会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对灯会旅游吸引力进行了实测,发现,在文化灯会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旅游吸引力很高[ ]。随着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加深,新型的旅游业态不断出现,对新型旅游业态的吸引力研究也不断出现,李会云(2011)以我国31个省会级城市为例,分析了影响我国城市旅游吸引力的因素,发现城市旅游资源、城市可进入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旅游服务质量、城市形象感知水平、城市环境质量等6个因素对城市旅游吸引力具有显著影响,而城市旅游服务设施和城市旅游组织能力2个因素对城市旅游吸引力的影响不显著[ ]。韦东海(2011)研究了古村镇旅游吸引力,发现当地经营环境、旅游产品因素及保健因素 3 个因素包含的因子是游客最为重视的 3 个因子[ ]。

由此可见,旅游吸引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业态的吸引力评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方法分为主客观两种,常用的客观指标有游客人数、旅游花费、逗留时间等;主观方法则是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得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从而实现对吸引力的测量[ ]。目前,还缺乏对旅游商品吸引力研究的相关成果。旅游商品作为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引力决定了旅游购物收入,而旅游购物收入又影响着目的地旅游收入,所以评价旅游商品的吸引力是必要的,不仅可以了解目的地旅游商品在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也能够深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

二、新疆旅游商品发展现状

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因旅游活动而购买的商品,共六类,包括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文物古玩及复制仿制品、地方土特产品类、旅游宣传品、旅游日常用品[ ]。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能够反映目的地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历史等特色元素,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的宣传营销,能够推动目的地旅游购物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对于旅游者而言,不管购买与否,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都是其对旅游活动独一无二的记忆。新疆位于丝绸之路中段,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同时,新疆的地貌也千变万化(囊括了高山、湖泊、草原、沙漠、冰川等,共103个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这些文化的、民俗的、自然的资源为新疆旅游商品的开发与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新疆旅游商品发展的源泉所在。

据不完全统计,全疆共有178 家旅游商品正式生产企业,这些企业设计生产出了 223 个系列的共计 656 种旅游商品单品[ ],几乎包括了旅游商品的所有类别,如以特产、特色美食为主的食品类,具有民俗风情的少数民族服饰,各个民族千年来代代相传的工艺品,以及闻名中外的玉石产品等。可见,目前新疆旅游商品的种类丰富,而且其中还不乏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商品,如:和田玉、艾得莱斯绸、维吾尔族医药、少数民族乐器、和田大枣等。在发达国家,旅游购物创收一般占到旅游总收入的60%以上,我国旅游商品消费额占旅游总收入的28%[ ],然而,新疆旅游商品的销售收入却不尽人意,只占到旅游总收入的20%,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边境贸易产生的收入。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导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通过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新疆作为向西开放的排头兵,边境线长5600多公里,和八个国家接壤,历史上、现在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也从境内穿过[ ]。天然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得新疆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更多的责任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对于新疆旅游业更是如此,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应该借力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获取长远的发展。endprint

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新疆旅游商品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其发展水平却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将对新疆旅游商品的吸引力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三、新疆旅游商品吸引力评价

(一)研究设计

旅游商品主要是面向旅游者,旅游商品吸引力也是相对旅游者而言。前人的研究表明,影响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因素有很多,杨美霞,周国海(2009)认为旅游商品的特色、质量、价格、多样性是游客关心的重要内容[ ],梁学成等分析了旅游商品的特征,认为影响游客购买的因素包括材质、样式、工艺、色彩、文化内涵、功能、品牌、价格、包装、服务等[ ]。也有学者认为旅游者的购买行为、旅游动机等也是影响旅游商品购买的因素[ ]。可以看出,旅游商品吸引力是由旅游商品本身的特征和旅游者购买行为两个方面决定的,当游客所感知到的旅游商品属性与其购买需求契合的时候,旅游商品对于游客而言,则是具有吸引力的,反之,则不具有吸引力。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旅游商品的吸引力是由旅游商品的特色性、质量、价格、品牌、购物环境、服务构成的。

由于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旅游商品的相关统计数据,因此本文采用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旅游者人口统计特征和购买行为的相关问题,第二部分是旅游者对新疆旅游商品各个属性的评价,采用里克特五分量表进行打分评价,游客的打分越高则说明新疆旅游商品的吸引力越高,反之,吸引力则低。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选取的吸引力评价指标包括文化内涵、包装设计、材质、传统工艺、品牌、价格、服务、质量八个方面,其中,文化内涵、包装设计、材质、传统工艺反映了旅游商品的特色性。

本文以新疆旅游商品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是来疆的旅游者,调查地点包括国际大巴扎、红山、五家渠、天池、杜氏、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其中,不仅有疆内游客近距离出游的首选(五家渠、杜氏),也有来疆游客必去的旅游景点、购物点(红山、国际大巴扎),也包含了游客出入新疆的公共场所(机场),这样的选取方式有助于全面客观的评价新疆旅游商品吸引力。调查是从2014年5月~8月分多次完成的,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17份,有效问卷共284份,有效率89.5%。

(二)评价结果

1.调查问卷的统计信息。本文使用SPSS 20.0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详见表1和表2。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来新疆的游客中,男性较多,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其中,25岁以下与25—40岁年龄阶段居多,前者精力旺盛,对新事物好奇心强,后者工作稳定,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且常有公务出差的机会,人数最少的是60岁及以上的游客,这可能是由于新疆路途遥远,不方便老年人出行。来自疆外的游客占64.2%,是疆内游客的两倍,说明新疆的客源结构不合理,应积极倡导新疆人游新疆。新疆旅游者的学历以高中以上研究生以下的为主。被调查游客中收入在3000-5999元之间的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9.4%;6000-9999元的占到19.7%;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游客占到63%;可见,来疆旅游人群多为高收入人群,表明未来新疆旅游商品的发展潜力很大。

关于旅游者的购买行为调查,得出如下结论:①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目的主要是馈赠亲友和自己使用,也有部分游客是用来收藏纪念,所以,对于旅游者来说方便送礼、实用、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才具有吸引力。②大多数游客所能够接受旅游商品的价格是0~600元之间,只有10%的游客能够接受价格在1000元以上的旅游商品,这说明来疆游客对于旅游商品价格还是相当敏感的,只有定价合理的旅游商品才有吸引力。③调查显示旅游者对于购物地点也有一定的倾向性,游客更多倾向于在正规的、具有当地特色的购物点进行购买活动,如:土特产商店、大型旅游购物中心等,对于购物地点的倾向性说明游客在购物过程中对舒适性、安全性、可信度的要求较高,表明购物环境也会影响旅游商品的吸引力。

2.新疆旅游商品的吸引力。表2是旅游者对新疆旅游商品吸引力的总体评价结果,本文用各个吸引力要素的均值来反映其总体吸引力,用其标准差来说明样本的离散程度,标准差值越小则说明样本的集中度越高。从表中的标准差值可以看出来疆游客对新疆旅游商品吸引力的认知具有一致性。从各个评价要素的平均值可以看出,游客认为新疆旅游商品的吸引力一般,对所有要素的评价值均在3~4之间。相比较而言,他们认为新疆旅游商品所反映的传统工艺、文化内涵、质量和材质等方面是最具吸引力的,其中传统工艺、文化内涵、材质均反映了新疆的特色性,表明旅游者认为新疆旅游商品独具特色且质量还不错。吸引力评价较低的要素有品牌、价格、包装设计、服务等,说明新疆旅游商品在这些方面有待提高,需要加强旅游商品的总体吸引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出现这样的结果与新疆旅游商品的现状是分不开的。首先,在新疆这片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物产丰富、资源级别高;其次,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这些都为新疆旅游商品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人文背景和物质基础,但目前新疆旅游商品的发展并未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技术、资金、物力、人力上的投入都不足,使得新疆旅游商品缺乏变化与创新,且同质化严重,未能推动新疆旅游商品的发展。总之,新疆的旅游商品独具特色且多元化,但是在这些优点的背后也隐藏着种种缺陷,比如:质量良莠不齐、没有品牌效应、价格虚高、服务质量差等。

3.旅游者人口统计信息与吸引力的关系。

(1)性别与吸引力。将旅游者的性别与旅游商品的吸引力要素进行交叉比对后发现,新疆旅游商品总体来说对于女性的吸引力大于男性,其中,只有价格和质量对男性的吸引力大于女性,这充分体现了女性爱购物的天性和男性的实用主义原则。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性别的游客进行开发、设计、营销等。endprint

(2)年龄与吸引力。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旅游商品的需求不同,所看重的要素也不同。交叉比对后发现,新疆旅游商品对25~40岁、6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游客的吸引力最大,吸引力评价值分别是3.507、3.643,其次是25岁以下的游客,最后是40~60岁的游客。所以,新疆旅游商品在今后的开发、设计、营销等过程中要以25~40岁、6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游客的需求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年龄段的游客,激发其购买欲望。

(3)客源地与吸引力。不同客源地的旅游者对目的地旅游商品的认知存在差异,因此,旅游商品对不同客源地游客的吸引力也不同。通常,游客所知道的目的地旅游商品相关知识越少,对游客而言,目的地旅游商品就越能满足其追求新鲜事物的需求,这个时候目的地旅游商品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本文将被调查游客分为疆外和疆内两个群体,交叉比对后发现新疆旅游商品对疆内游客的吸引力大于疆外游客。一般来说,疆内游客对新疆旅游商品的认知要强于疆外游客,疆外游客关于新疆旅游商品的知识较少,新疆旅游商品对疆外游客的吸引力应该大于疆内游客,然而调查结果却完全相反,可能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查阅方便快捷导致疆外游客对新疆旅游商品的认识加深,甚至超过了疆内游客对新疆旅游商品的认知。再者是新疆旅游商品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不足,对疆外游客的吸引力确实不大。

(4)学历与吸引力。比对后发现新疆旅游商品对高中或中专学历游客的吸引力最大,然后依次是初中以下学历、研究生以上学历、大专或本科学历。初中以下学历的游客认为新疆旅游商品在传统工艺上最吸引他们,高中或本科学历的游客认为新疆旅游商品在质量、传统工艺和服务等方面具有吸引力,大专或本科学历的游客认为新疆旅游商品在传统工艺、质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吸引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游客认为新疆旅游商品在文化内涵、传统工艺和材质方面具有吸引力,由此可以看出所有游客都认为新疆旅游商品所反映的传统工艺具有吸引力,这也是新疆旅游商品的优势,高中以下学历的游客比较在意旅游商品的质量,而大专以上学历的游客则比较看重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所以,今后的发展中应着重表现新疆旅游商品的传统工艺、质量和文化内涵。

四、新疆旅游商品吸引力提升策略

(一)突出核心吸引力要素

游客所感知到的旅游商品属性与其购买需求的契合度决定了旅游商品的吸引力,当旅游商品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收藏价值、纪念意义、生态环保等多重属性时,其吸引力是最大的。然而,每件旅游商品所能表现的吸引力要素是有限的,能够同时兼多重吸引力属性的旅游商品是极其少的,因此,在实践中应从不同旅游商品的特征出发,突出旅游商品的核心吸引力要素。以手工艺品为例,手工艺品主要是展现旅游商品所代表的传统工艺,而旅游商品本身并不能直接向游客说明这一点,这就需要借助外部环境的帮助,如: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的现场展示,导游介绍,宣传画册等。当然,质量、价格、品牌等也是旅游商品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还有许多能够反映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民族剪纸、手工烫画等,这类旅游商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宣传才能提高其吸引力的。

(二)强化并树立品牌竞争优势

品牌可以给旅游商品带来一定知名度,促使生产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和信誉,有利于企业创立名牌旅游商品。一方面,名牌产品能帮助旅游地作宣传,使品牌与旅游目的地结合。另一方面,品牌价值的产生往往来自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尤其名牌产品有较高的附加值,使生产企业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同时,品牌还可提高企业对无形资产的保护程度,旅游商品可以被模仿或过时淘汰,但品牌却独一无二、持久不衰。新疆旅游商品的品牌吸引力不大,品牌化程度也不高,所以应该针对新疆旅游商品本身,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旅游商品零售商,多管齐下,创建本土特色品牌,这样有助于提高新疆旅游商品的知名度,推动新疆旅游商品市场的秩序化、规模化,也能帮助旅游者在购物时消除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疑虑,更快的做出购物抉择。

(三)改善购物环境,提高购物服务水平

旅游购物环境,是指旅游商品经营者和消费者进行交易的场所。好的购物环境能让游客在购物的过程中更有安全感、信任感、舒适感,提高旅游商品的销售量。目前,新疆大多数购物点场所简陋,设施不完善,而且零售商均认为新疆地处偏远,游客很少会二次造访,在销售过程中会以较高的价格将商品卖给游客,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欺客、宰客的现象,降低了购物服务质量。事实上,这样做法是不利于新疆旅游商品长远发展的,好的购物环境是提高旅游商品销量的前提,而质优价廉的旅游商品、优质的服务则是旅游商品销售的保证,能够提高新疆旅游商品的口碑,有助于宣传新疆旅游形象,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来疆旅游,进一步促进旅游商品的发展。

(四)运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促销

目前,新疆旅游商品的宣传渠道还较为传统,不够多元化,除了少数年轻人使用互联网了解新疆旅游商品的相关信息外,大部分游客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了解到新疆旅游商品的。电视广告、报刊杂志对新疆旅游商品的宣传力度不大,宣传的影响力、范围都需要进一步扩大。网络是传播信息最广泛、最快捷的渠道,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的旅游网站来宣传新疆旅游产品,让游客在一个网站就能了解到新疆旅游商品的特色、种类、价格水平、质量等信息。也可以定期发行专题旅游商品杂志,让游客深入了解那些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还可以举办旅游商品展销会,不仅能让游客、经营者在展销会中受益,而且还能增强旅游商品市场的活力。

五、结论

通过评价旅游商品的吸引力,发现新疆旅游商品的总体吸引力一般,八个吸引力要素的值均在3~4之间,其中,新疆旅游商品在特色性、质量两个方面的吸引力较大,在品牌、包装设计、价格、服务等方面的吸引力则不够。将人口统计特征与旅游商品吸引力进行交叉比对后发现,新疆旅游商品对女性的吸引力大于男性;对疆内游客的吸引力大于疆外游客;对25~40岁、6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游客的吸引力最大;不同学历的游客都认为新疆旅游商品所反映的传统工艺最具吸引力,高中以下学历的游客在意旅游商品的质量,大专以上学历的游客在意旅游商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新疆旅游商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针对不同旅游商品的特性,突出能够反映新疆旅游商品特色的核心吸引力要素(文化内涵、材质、传统工艺等),推动新疆旅游商品品牌化,提高旅游商品质量,改善购物环境,进行多渠道营销,从而提高新疆旅游商品吸引力。

上一篇:财务付款委托书下一篇:数学教案-混合运算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