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024-06-16

有感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共15篇)

有感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1

新的课程方案将高中地理的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其中选修共有“宇宙中的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如果让我设计一个研究性的活动方案,我选择的选修模块是“自然灾害与防治”。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模块,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但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灾害的羁绊,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降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速度,减少了国民经济总产值。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摆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前。同样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自然灾害给我们人民生活、财产安全以及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如近年来特大雪灾、特大破坏性地震、洪涝、冰雹灾害等都一直伴随着我们,全国人民都有深深的感受。现在我们利用身边发生的这些灾害设计研究性活动,首先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其熟练掌握自然灾害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状况,关注人们生活生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主动地搜集资料,分析其中隐藏的地理原理。其次该部分内容和“必修1”之间联系密切,可以说是“必修1”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补充和扩展。了解这部分内容,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课外知识的增长,也可以使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同时通过“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有感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2

一、积极开发利用自然课程资源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 学校科学实验室、科学设备、科学仪器缺乏, 更没有科技馆、展览馆、少年宫等。但农村也有它的优势, 田间地头、树林、草地、池塘、河流等, 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 “玩具”其实很丰富, 泥土是玩具, 稻草是玩具, 这些资源取之不尽, 成本低廉。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出发, 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奠基, 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对科学的亲切感。如, 在学习《土壤与生命》时, 让学生根据感性经验说出对土壤的初步认识, 再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上工具, 到校外菜地、麦田挖土。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 对土壤成分和不同类型土壤有了感性认识, 这样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合作开发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家庭里存在的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 是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我们的学校地处农村, 家家户户饲养着猪、羊、鸡、鸭、鹅等畜禽, 屋前屋后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并运用各种形式进行记录研究。让学生把学校中学到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 复制或迁移到课堂以外, 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探究无处不在, 在探究活动中提升科学素养。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更加深入, 平时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有些家长会认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不务正业”, 这样会影响学习成绩, 要纠正家长的这种错误观念, 召开家长会, 打消家长的顾虑, 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 启发和引导孩子从家庭中去发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 为科学课程资源开辟新天地, 家校共育形成浓烈的“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

三、主动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 科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网络, 学生可以访问各类科普网站、科学教学网站、网络图书馆等, 在浏览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利用不断优化的网络环境与其他媒体开展更大范围的科学讨论、资源共享与交流等活动, 如, 建立科学QQ群, 让学生把平时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发现及时共享。在教学《看月亮》一课时, 让学生观察月亮、写月相日记是一项长期的科学探究过程, 让学生把自己每天的发现通过QQ群及时交流, 既督促他们每天观察, 又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拓宽科学视野, 丰富生活经验,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有感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3

一、现状分析

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学往往从提问开始。课堂提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文本问题,这是教育历史发展的产物,学习文本就要回答一些课后问题;二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这是教学手段发展历史的产物,往往占主导地位。至于学生,主要任务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长期在这种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总是被一个个问题牵着鼻子走,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消退,多数学生表现出不愿意或不敢提出问题,即使有些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了,但仍然不得要领,不着边际。

二、解决策略

1.利用现行课程资源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古代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其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学生只会回答文本或教师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学会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如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我最好的老师》,介绍了一位有个性、教学方法很独特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怀特森先生很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教育他的学生应该具备怀疑的能力,要懂得追求真理。我们应该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启示,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又如,一篇课文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学生时代就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具有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的事例。他不怕嘲笑,用事实证明了他对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怀疑是正确的。旅美教育学家、美国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黄金说过:“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是盲目地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能教出‘问题成堆’的学生的人。”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力。

2.利用现行课程资源保护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小学生好奇心强,总爱问为什么,这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小学生课堂上表现积极,但到了中学却不愿意发言,不愿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怕”,既怕教师的白眼,又怕同学的嘲笑。其实,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就应该进行鼓励和表扬,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在一次数学课上,当教师要进行课堂小结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认为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一种方法……”于是,这位学生把他的想法介绍给大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作为一名教师,仅仅给予学生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位学生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她的思维能力、敢于质疑的能力,更有她对事物的洞察力。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高度赞扬这位学生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并号召全体学生向她学习。

3.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在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洞察力

如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文章介绍了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谢皮罗教授在洗澡时无意中发现每次放洗澡水时,水的旋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谢皮罗教授终于在1962年获得研究成果——“水的涡旋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第二个例子是17世纪英国化学家在一次偶然中发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到盐酸会变红,经过研究发明了石蕊试纸。第三个例子是一位奥地利医生的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经过反复实验,得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是在做梦”的结论。三个例子后面有一小段文字:“洗澡水的旋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这段话很重要,它不仅是对上述三个例子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播了一种精神——善于发现、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如果教学中忽视了这个重要的思想教育,那我们就和教书匠没有什么两样了。

综上所述,培养创新型人才,跟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探究,让“我认为……”“我发现……”“我觉得……”的声音充满课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学会创新,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培养科学精神。

(责编刘宇帆)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4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本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那如何有效、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本地的音乐课程资源,是一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关于优秀社会资源课程化,要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具体到音乐学科,应认真了解《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阐述,以便把握我们的工作方向。

一、《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

《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标准》,选择经国家教育部审查通过和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教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音响教材及教师用参考书),依据《标准》和教材精心地、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

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

三、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

1、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

2、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四、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

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应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有责任承担此项任务,学校应将此项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设备、经费和场地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学校的礼堂、大教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馆等也应视为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

六、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

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

七、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5

一、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二、组织实践,开发地域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1.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乡土文化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儿,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气息。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这些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2.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资源。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既可以利用物产丰富和山川秀美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3.在游览名胜古迹中开发课程资源。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是增强学习材料开放性的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游名胜,玩语文”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程必须既植根于现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有用的语文课程资源,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

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l.科学把握教材,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小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四、联系生活,创建环境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洁白的墙、固定的黑板、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同学……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更应使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我们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2.追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经济的发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课文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1)把课堂融入社会。与大自然相比,社会要更丰富、更复杂、更生动。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更重要的源泉。我们虽然无法把社会搬进课堂,40分钟也很难再现丰富的生活画卷,但我们可以把课堂融入社会。有人说课堂是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虽然只有四五十个成员,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个太阳,一个班级也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问题是要寻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条渠道。一是想象式。想象式可由老师或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或事情的开端, 由大家来设想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二是辩论式。可以提

出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如对“上网的利与弊”、“自由与纪律”等展开辩论,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见,这正反映了社会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认识。三是实用式。丰富的社会生活对作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提出的要求,也是课堂作文融入社会的一个渠道。(2)让艺术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更典型,也更生动。在语文课堂上用艺术来再现生活情景,是课堂语文生活化的一条捷径。在40分钟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唱一支歌、观一幅画、演一场戏、看一个电视片段,来启发引导学生,激起学习语文的欲望,创造新的作品。3.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有感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6

如皋市下原镇中心幼儿园 张宇 22654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的多元化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课程决策权。在大力提倡开设园本课程的形势下,我园冷静思考,审视自身的发展现状,师资的现有水平,根据对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理解以及对《纲要》精神的把握,提出了“课程实施班本化”的理念。在实施综合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尝试走课程实施班本化之路。它给了一线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能够使每位教师根据对班级中特定的人、事、物,即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多种因子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制约,形成和谐统一的互动关系,促进班级生态的发展,构筑各具特点的班级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的班本课程。

班级课程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所在班级具体特点和条件,自主开发整合本班课程资源,以满足班级幼儿发展需求为宗旨的课程,它是动态的,多元的,立体的,它重在解决幼儿的实际问题。因此,收集班级课程资源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创建自己课程的过程。那么,我班老师对于班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班本化原则。

班级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以班为本的课程。一种课程之所以是班级或班本的,是因为它适合本班幼儿发展的需要,关注班上每个幼儿原有的水平,努力促进每个幼儿真正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同时,它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才智并促进每个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班级课程是一个班级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班级的课程,是个性化课程。

因此,在遵循班本化原则时,①班级课程资源的收集范围立足于教师所在的班级。

②收集内容包含幼儿一日活动中所发生的一切,如班级教师计划的拟订、班级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班级空间的布置和调整、班级一日活动的组织和安排、班级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亲子活动、种植活动、外出参观活动等等,只要与班级幼儿有关的、能促进班级幼儿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一切活动资源,都可以纳入班级课程资源收集的范畴。

③收集方法为班级教师指导下的幼儿及其家长等的共同参与。

(二)预设生成原则。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7

1.深入课堂,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直接的资源,教材中也蕴含了大量丰富的资源,只要教师善于发掘,精心引导, 就会很好的扩展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十分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在学习 《大圣施威降小圣》 时,为了让学生对文章中的时代背景、主人公的心情、每个神怪的性格特点等有清晰的把握,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 《西游记》 片段,让课本资源和课外资源有效结合,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此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前教师要充分备学生、备学情, 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进行了解,对教材中内容进行相应扩展,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教学中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参与、营造积极的氛围,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2.挖掘学生资源,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挖掘和学生息息相关的课程资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让语文课堂收到应有的成效。而同时学生又是语文教学中活生生的课程资源,直观而又取之不尽,学生创造出来的课程潜力是巨大的,如对一些郎朗上口的课文,教师可组织朗诵比赛,在反复的朗诵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学生对经典文章的印象,感受了中国语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形成了一定语感。如 《木兰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等都是语言艺术的奇葩, 值得反复诵读。再如写作课的教学中,教师讲了写作规范、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优秀的写作案例时,可以就地取材,学生成为了最好、最受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可将学生在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一些亮点予以表扬,对优秀的习作在全班朗读,学生既学习了写作理论,又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学习效果良好。 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针对教材内容,分角色扮演,让课堂活跃而又积极,只要善于挖掘, 学生是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

3.校本资源的开发利用

所谓校本资源,即学校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开发的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校园资源环境的充分合理利用,如教室墙壁上开设 “作品赏析”专栏且经常更新,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黑板上开辟“一栏一句”专栏,将经典励志名言展示出来,同时加强对专用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给学生提供到阅览室阅读的机会,丰富其课外知识,而学校自身的建筑风格、花草树木、人文气息、历史典故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二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目前某些学校正在编制体现本地特色、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符合自身个性的校本课程,扩展学生思维。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如成立小记者团、文学社、校园广播台,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等,能让学生积极投身进来,将校本资源用到实处,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8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04-01

一、课程资源的概述

1.课程资源的涵义,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资源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结合两种观点,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信息的来源,或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收拾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2.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课程资源开发是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对在课内外发现的可以用的课程资源加以合理的利用,突出其在课程中的特殊功效,以形成系统化的资源库,加强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以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课程资源的内涵不清。课程资源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所有进入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并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都可以称之为课程资源。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应试教育更看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度不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们忙于备课和教学,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资源开发,甚至视课程资源开发为额外的负担。

2.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淡漠,课程开发能力欠缺。传统课程资源开发是随着课程学者、学科专家研制出教材这一行为而结束的,教师根本不需要操心课程资源的开发。因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对课程资源意识淡薄,视教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仅停留在教授教材的层面,还想不到或找不到甚至不会用丰富的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1.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认识误区。传统教育教家由于丰富的学识经验能够开发并提供优质资源,但他们解学模式下教师都认为,课程资源开发跟他们无关,他们只需要一门心思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可以了,如同编写教材那样,与教师的关系不大。在教师的意识里,面对熟悉的学生和教材,他们总希望能发挥潜在的自身能动性来组织教学。但现实的教育又是那么无奈,总是不能完全按照老师想的去实施,也成为了老师的困惑。因此,无论是教育的决策者与管理者还是教师自身,如果没有在观念上突破从执行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都无法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资源开发格式化。活用教材是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教科书内容的加工、使用方法的完善、以及开发补充教材等方式,能使教材这一资源的课程价值“升值”,使教材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但不少教师在拓展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时,不能具体的结合实际,只是更多的借助传统的模式去做,或从某个实验案例、某位专家讲座的举例中受到资源开发的启发,不加思索地依葫芦画瓢,这就阻碍了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

三、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重。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主要是注重教师教学的内容,在教授书本知识之余增添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知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深他们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要注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要加强对各个地方的本土资源的开发,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转变思想政治教学理念,对于保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实施必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2.合理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課程资源。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其的自身修养可以耳濡目染子女的品德形成、个性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可以在家里形成小的图书角,让学生接触更多类型的书籍,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些社会现象,带领孩子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让孩子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认识。

3.积极开发社区资源。课堂不是实施教学的唯一场所,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分组调研,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社区要创造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环境,积极地配合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社区还可以邀请先进模范人物及有关部门人员担任校外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定期向学生作讲座、报告,或与学生召开座谈会等。

参考文献:

[1]周光强.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家存.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0).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4]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6).

[5]李建平.课程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J].中国教育报第二版,2001,(10).

浅谈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9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国家教育改革实施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校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历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历史新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那么,究竟如何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为历史教学服务,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材有川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岳麓版等,我校根据本地区的特点,选择了川教版的历史教材。新教材为了改变以前的教材“繁、难、偏、旧”,过于突出历史学科完整性的缺点,不再按朝代更迭的顺序完整的记述历史,而是选取重要的朝代进行记述,看起来历史知识是割裂的。特别是每册教材文化史,全部集中在最后一个单元,政治、经济与文化分割开来。这就给用惯了旧教材的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大胆地创造性地活用教材。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兴趣适当地删减或补充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浅出,把教科书由“厚”变“薄”;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着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历史是指人类社会过去的时间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和广博的背景知识。因此,历史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但由于历史教材的变化不大,很多历史教师习惯吃“老本”,一本教学设计用了两届、三届甚至更长,忽视知识的更新,学生的变化以及自身素养的提高。如果一位历史教师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这样的老师一定会赢得学生的敬佩,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钻研教育理论,丰富文化内涵,全面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三、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感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10

(2013-05-15 22:25:40)转载▼ 标签: 分类: 思想品德校本课程开发

教育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也成为新课改的重点了。

国家课程以开发全国统一的、共同的课程方案为目标,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课程的决策权掌握在学科专家手中,是权利高度集中的课程决策模式,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地方课程是以发展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目标,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并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范围内,设计和开发的课程,其统一性和规范性仅次于国家课程,但高于校本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无法照顾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无法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这种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的课程体系,很难满足现代教育、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而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办学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校的特色、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主要有教师和学生自己开发,自己管理,自己实施的课程,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时间安排上都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弥补了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根据我们的理解,校本课程资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十分灵活和宽泛的学科要求,教材只是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工具性材料,但不是唯一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标准的指导下,在教材的范围之外,开发与利用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创造,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其方法和内容。就目前而言,虽然我校(望江县太慈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但我们很清楚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做到立足于学校特色,立足于教师个性和学生的个性,形成了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的开发模式

在新课改下,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主体发展,其中包括利用和消费课程资源的学生。学生在新课程中,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学生获取思想政治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都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开发思想政治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如学生对时尚的东西往往都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我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引用一些学生们熟悉的网络热词。比如:微博

110、神马浮云、路怒族、China=拆哪等等。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热词背后所蕴含的法治元素。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实践证明,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给予特别的关注。比如:在政治课上,给学生一道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目,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会攻克难题取得成就的感受,引导他们树立信心。从而进一步明白成绩与信心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3、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在政治课上,让孩子们寻找本班同学的独特之处。通过该活动,让学生明白世界因为不同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多彩,进而去关爱与呵护身边的生命。

二、教材的“二次”开发模式

教材本身就是已经过筛选了的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或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一些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开发利用。所谓教材的二次开发,就是教材的再开发、多次开发,使教材能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经验与生活实际。比如,根据本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简化规则、降低难度要求等,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模式再一次证明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的观点。

三、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创新模式

课程创新是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其校本化程度最高的,最能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科专长、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需要学校具备和创造如下的基础与条件。首先,需要研究和了解国家课程政策与制度,了解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准确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其次,要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以及现有的条件资源,从而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更具有基础性、承继性与发展性;再次,课程创新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以及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为课程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的课程创新;最后,课程创新需要量力而行,重在实效,因校制宜,因师制宜,避免因盲目追求创新而不考虑学校和教师自身的能力与条件,从而造成教师负担过重、教学低效的恶果。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

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通过课程整合把不同背景下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整体地面对问题背景,引导学生通过主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参与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学科之间以及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可以整合的要素与内容,这是课程整合的前提,而课程整合的目的与意义在于通过课程整合避免学科教学以及教育教学之间的重复与交叉,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调适模式

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理,使调适的课程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更具有适切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调适模式需要如下的条件或基础:一是课程教材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不需要做大的调整;二是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本学科课程教材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具有比较雄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三是本学科在学校发展中具有较好的历史发展积淀等;四是在继承中寻求发展和创新。通过深入探索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对课程教材的目标、内容、呈现程序和方式等进行修订、补充、调整,使其更具适切性,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调适模式对于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最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是教师实践自主、自为的一种课程改进策略。

企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11

关键词:工作任务;企业课程资源;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

课程资源是指用于课程教学的物质、信息、人力等资源,按分类方式不同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等。科学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有助于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我国学习借鉴的典型外国模式之一,“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双元制”理论极大地影响着我国职教领域的课程改革。

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最本质的特征,在于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行动,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整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路是:由与该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为“学习”的“工作任务”,如下图。该“学习”的工作任务源于“真实”的工作任务,要求与工作任务一样,有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和可见的工作成果,但其内容可能是工作任务的简化、提炼或集成。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合作而且目标明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中德两国教育体制的不同,我国在借鉴“双元制”模式时,由企业承担的教育通常由学校来承担。课程开发主要由职业学校的教师以团队工作的形式完成。他们需要从职业行动领域导出有教学价值的学习领域,并设计出具体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企业的职业资格要求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之间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职业教育的课程,既考虑学校的需要,又考虑企业的需要,最终目标是实现一个既满足企业岗位任务需求,又适合学校教学需要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使工作和学习的“内容与过程”都一致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企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案例

我校作为全国首家引进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学校,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我们在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时,邀请企业高层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把企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术纳入教学内容;研究企业的技术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发课程和编写教材;引入企业的产品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实训条件;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等,见下表。

以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我们与德国菲斯曼公司、威能公司等企业合作,在课程开发中引入企业课程资源,形成了以下特色:

①模块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含燃气热水器、燃气壁挂锅炉和燃油锅炉等模块,各模块相对比较独立,相互关联度不大,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需求分模块教学,见下表。

②教学内容对接工作内容:教学内容源于企业技术标准、产品说明书与维修手册,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高度一致。

③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实训室所有设备均为企业正在销售、安装和维护的真实设备,所有教学过程在实训室中进行,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

④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中学,做中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更知道“怎么做”,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见下表。

⑤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将各种资源有效地融于课程教学,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深度。教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行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不仅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应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合作者。

⑥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时空拓展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团队精神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廷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胡蓉.校企合作下企业课程资源相关问题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0(10):23-25

略论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2

一、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政治课程资源

第一, 开展当代社会调查, 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的发展, 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 审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以及在实现自己生活、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包括知识与技能, 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素材和开发与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等。

第三, 研究学生, 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 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四, 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 各种机构, 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 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第五, 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 提高使用的效率。

第六, 加强学科外综合, 培养为学生主动性探究学习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第七,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围绕具有探究性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八, 进行政治研究性教与学, 使政治教学呈现出开放性、多元化特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性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实践者。

第九, 教师要努力优化自身素质的构成, 自觉养成高品位的创新人格体系, 发挥团体合作精神, 搞好教育创新。

二、关于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思考

其一, 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 它的课程资源丰富而复杂。因此, 完成它的开发与利用不仅仅是学科课程专家的任务, 而且是每一个政治教师的任务。只有将广大的政治教师动员起来真正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中, 我们的政治教学质量才能迅速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其二, 政治课资源的择取应把握好原则性和时效性。始终要坚持“政治性”和唯物辩证法, 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 不能人云亦云。如美国反华势力的言论, 台独分子的政治论说, 法轮功的歪理邪说等等, 我们必须指导学生用批判的政治眼光去洞穿其反动本质, 揭露其真实面目。另外一些娱乐性的政治题材影视作品, 更应认真鉴别, 不能盲目视其为政治课程资源。

其三, 对现代信息, 网络技术的利用不能走入死胡同。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是完全不可能取代教师地位的, 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在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还要反对那些把多媒体当摆设以及将教学过程人为地复杂化的情况。

其四, 开发和利用政治课程资源, 要指导学生置身于政治研究性学习之中, 这是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中学政治研究性学习往往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研究课变成了一堂纯粹的学生活动课, 甚至有的学校消耗了大量的人才、物力、财力去盲目地研究力所不能及的课题, 这就走向了极端。

其五, 开发和利用政治课程资源, 只能因地制宜, 决不能凭主观意志盲目地去实施。因为这里存在着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好与条件差的差异。

有感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13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汕头市潮阳区潮阳第一中学

朱兆营

【摘要】课程资源是保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现有的教材等课程资源不太完善。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就如何开发和利用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提出了详实的实施方案和注意问题。

【关键词】课程资源 通用技术 教学案例

课程资源是保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开发与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存在于学校,同时也存在于家庭和社会;不仅存在于现实的物质世界、还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广泛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点,有效开发、充分发掘和合理运用富有时代特点和地区特色的以及学生所熟悉的课程资源。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地方特色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色特异的、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撷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发学生的直觉体验,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激活课堂教学。

课程资源,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材的设计和开发者,面对的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学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例如,在进行必修2第2章《流程与设计》这一章的教学时,很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教材中的案例——如邮寄包裹的流程,较为简单,学生不感兴趣;而(古)现代的造纸等工业流程等,受制于学生的阅历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生也无法感知。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注重在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课程,因此,开发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操作的案例作为突破口,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关键。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笔者身在潮汕。通过调查发现,泡制潮汕功夫茶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饱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流程。因此,笔者选取潮汕功夫茶的泡制这一案例做为本章的突破口和主线。上课伊始,笔者带了一套茶具、茶叶和水走进教室。学生一看,非常惊讶,兴趣大增。紧接着,笔者利用自身是外乡人这一身份,请了一位同学为全班做了一次功夫茶艺表演。在同学表演的同时,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纷纷为表演的同学出谋划策。同学表演完毕之后,通过笔者引导,学生顺利地总结出了什么是流程、流程的分类和绘制出了泡制功夫茶的流程图。根据课程目标,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笔者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潮汕功夫茶源远流长,泡茶、品茶都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泡茶、品茶是有哪些礼仪呢?体现了潮汕人的哪些精神?

2、古法泡茶的流程是什么?跟现代泡茶的流程有什么改进?为什么能够改进?

3、能否实现潮汕功夫茶像可口可乐一样产业化,走向大众?若能,该如何设计流程?若不能,原因是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问家长、老人,上网收集资料等手段,顺利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流程及其在生产生活当中的应用。

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时,教师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充分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找准切入点。乡土文化,博大精深,“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选取恰当的切入点,才能较为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在进行《典型结构欣赏》一节的教学活动时,笔者决定以潮汕民居为欣赏对象。潮汕民居,起至中原,源远流长,以什么为切入点呢?通过分析教材,学生应掌握从技术、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欣赏结构。因此,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潮汕民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资料。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组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接着展示了北京的四合院,最后,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思考:

1、从外观结构来看,潮汕民居和北京四合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从技术、从外观上欣赏结构)

2、潮汕民居,起至中原。有哪些原因促成潮汕民居和中原民居出现异同?(引导学生从环境的角度欣赏结构)

3、潮汕民居的嵌瓷是非常精细的,包含的文化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几大类?体现了潮人的什么精神?(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欣赏结构)

2)应把握挖掘的深度和广度。挖掘的太深,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的限制,学生无法理解;太浅,学生缺乏热情,没有学习的兴趣;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学生,是课程资源使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不仅教师能较好地把握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也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切入时事热点,开发时代特色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生活,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关注学生生活。要求课堂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能脱节。教学越是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越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有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必修2《结构与设计》一节的教学时,恰逢5.12汶川大地震。强烈的地震,造成无尽的灾难,举国悲痛。学生悲痛之余,也特别渴望了解强震造成大伤亡的原因。笔者因势利导,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1.调查学校及周边地区的典型建筑结构,并进行分类;2.设计实验,验证各种结构类型的受力情况;3.总结归纳影响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的原因。4.动手设计制作一套稳定的房屋。通过这一系列切合时事热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学目标也得以顺利实现。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在结合时事热点开发教学资源时,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该深入了解热点事件,找准切入点。切入点的选取,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如,在进行《流程与设计》一章的教学时,可结合神舟7号的发射进行教学。神舟7号发射的整个过程来看,既可与流程结合,也可与系统结合,因此,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切入点是关键;其次,应用全局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全局把握教学目标,先将教学目标分解、细化,然后重组。

三、结合其他学科资源,开发跨学科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通过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整合的过程,亦能夯实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节时,可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教室进行资料的收集,也能够应用在信息技术课程《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一节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如网络信息获取的策略与技巧;在学习《系统与设计》这一章时,既可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进行整合,3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实践操作,掌握系统的组成、系统的特性等知识,亦可与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相结合,制作“水火箭”,实践系统的设计。

学科的融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了解相关学科的教学进度、侧重点,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减少知识点教学的重复;其次,学科教师之间注意协调,实现教学设备充分利用。

总之,能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关系到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通用技术课程的能否有效开展。同时,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和不懈的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邓友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3期

有感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14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课程资源有个科学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只是空谈,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开发并且利用适宜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践的前提,而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又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强度,也就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学的基础,更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语文学习富有活力就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三、如何开发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处处留心,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发掘。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和功能特点的不同,我主张把课程资源进行如下划分:

1、校内课程资源:

① 教室

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要充分利用教室这个教学环境使学生沐浴在书香的良好氛围中。我们要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如图书架上要摆放着各种图书,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天天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教室里的队角、特色角、抬头标语,教室里的生物角、饲养角、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② 图书馆、阅览室、宣传长廊、实验室等

图书馆、阅览室内藏有大量图书,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小型校内资源库。而宣传长廊、实验室等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

③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景点、设备设施、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校园中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研究性学习版面、学生网页、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等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如通过参与校园文体活动,获得写作素材。而学生通常对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发挥校内室场的作用,变换课堂,比如学习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识时,就可以把课室安排在学校的操场、生物园等地,让学生实际接触大自然,把学习语文变成一件乐事,也必将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这个教学资源开展应用性习作活动,例如: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

④ 校内人力资源—教师

人力资源是人们容易忽略的重要资源。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一本知识丰富的“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互相借经验、借智慧,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

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2、校外课程资源

①社会、生活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显性资源,也包括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文体活动、生活过程等隐性的资源。

学生的学习内容源于生活,超越生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触动往往比单纯的听、说、读、写更深刻。语文,不是枯燥的读背,而应该是在实践中学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该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联、日历本上的小知识、广告、歌词等。只要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问,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必将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从而使其各种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链接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们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说一说,写一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②自然、乡土资源

自然风景、人文名胜等资源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广阔。教师应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增强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青山绿水”是山区的特点,“牛羊成群”是草原的特点,“碧海银沙”是海边的特点„„区域不同,特点各异。城乡之间也各有特点:城市学生熟悉的是竞争、下岗、经商、工业园、喧嚣的城市„„而农村学生熟悉的是鸡鸭、禾苗、立体农业、蔬菜基地、宁静的乡村„„因此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

特点的课程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们还必须把握不同地区的人文性,让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闪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网络、时代资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而我们对现在置身的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有着真切地体验和感受。它拥有许多适合我们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例如: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局部地区的战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恐怖主义、伊拉克、“9.11”、非典、禽流感等高频率词语的使用等等。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只有认识了时代,把握了时代脉搏,观察社会中的敏感话题,才能开发好语文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获得知识才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社会人力资源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在我们身边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课程教学服务。比如很多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朋友、亲戚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或拥有从事某项活动的丰富经验。学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与交往中必然会累积大量的感性的知识。同时,这也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探析 篇15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途径,体育教学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大学体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体育教学实施过程的关键问题所在。通过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1]这对大学体育教学提出可行性的指导意见。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通过人力资源的配备、体育设施资源的改进、体育课程内容的甄选来改变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缺失和不足的方面, 并逐步完善体育教学的需求。人力资源的配备可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体育设施资源的改进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体育课程内容的甄选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本文从体育课程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入手, 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进行阐述。

1 体育课程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体育课程资源也称体育教学资源[2], 就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信息的来源, 或者指一切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随着人们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关注及研究的深入,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资源, 根据形态划分[3], 体育课程资源可分为体育课程人力资源、体育课程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

2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长期以来,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后, 对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主要从人力资源的配备、体育设施的改进、还是课程内容的甄选上都有较大的变化, 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新问题。

2.1 人力资源的配备

2.1.1 利用学生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程设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 填补体育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满足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需求,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 独立思考并自主创造出新的体育运动, 使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更接近生活, 反映了体育运动来自日常生活中;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 存在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性和教学方法上的单一性, 导致学习氛围不浓, 学生学习体育兴趣不高, 参与体育课堂活动不积极, 因此, 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弥补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枯燥、单一, 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1.2 加强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学习,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是起到主导作用, 在体育教学内容是起到决策作用,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灵活多样化, 在教学方式是多种手段并用。因此,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关键环节, 是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体育竞技运动项目本身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体育竞技运动, 那么, 体育教学内容更应该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去寻找体育教学内容, 达到满足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的兴趣需求, 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活动。体育教师是不断的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能力的学习, 提升业务的综合素质,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通过学习先进的知识理念, 改变现有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和教师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缺一不可, 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两者之间的优势资源,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师业务素质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学习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2 体育设施资源的改进

2.2.1 对现有器材设备的改进

在体育教学中, 要善于利用现有的体育器材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器材使用的多种功能用途, 改变器材短缺的难题。由于学校体育器材的紧缺, 体育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方法, 在教学组织上要采取小组形式进行共用器材, 以达到每位学生都能使用到体育器材,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根据器材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体育教学中, 要合理安排分配学生使用体育器材, 提高体育器材的使用率。同时充分利用废旧物和其他生产工具等等进行加工改进, 解决器材的短缺问题, 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

2.2.2 对现有场地设施的改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对现有的场地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 重新设置场地设施的功能, 改善场地不符合体育教学的场所, 以及场地不足的问题。对现有场地设施的改造时要考虑学生使用的安全, 防止有伤害事故的发生, 同时要考虑到场地设施实用性。合理安排场地就是要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使用年限;合理维护场地是延长场地的使用年限。对现有场地设施的改造要有全局眼光, 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 改造后是否符合教学使用场地和竞技性比赛用的场地, 两者要兼顾, 否则改造后使用率不高。因此, 会影响到正常教学使用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

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对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要把一堂体育课上好, 体育教师不仅要认真的把备课好,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堂, 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 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体育器材是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必须接触、熟悉, 同时要掌握好器材的特点, 才能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体育场地设施是学生了解体育运动规则的最直观的情景。体育器材和场地是体育教学最基本必备条件, 所以, 体育器材的改进和体育场地设施的改造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途经之一。

2.3 体育课程内容的甄选

2.3.1 竞技体育项目的甄选

对现有的竞技体育项目进行甄选, 始终要贯穿以终身体育锻炼为指导思想。在竞技体育项目的甄选。 (1) 要考虑到竞技体育项目的内容是否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 (2) 要考虑到甄选出竞技体育项目是否符合该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 (3) 要考虑到甄选出竞技体育项目是否适合学生终身体育锻炼; (4) 要考虑到甄选出竞技体育项目是否符合学校体育开展。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 对甄选出竞技体育项目进行适当的修改运动规则;从技战术角度, 适当的降低技战术的要求, 同时要适当改造场地和器材。竞技体育项目的甄选是体育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体现出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起到主导作用。

2.3.2 新兴运动项目的甄选

对众多新兴运动项目的甄选, 要合理引用新兴运动项目, 其运动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能够提高体育课堂学习氛围。新兴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 学生比较喜爱新鲜的事物, 同时丰富教学内容。对新兴运动项目进行甄选, 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入新兴运动项目, 要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体育运动需求, 符合学生身心健康, 使教学内容能够丰富, 同时满足学生的兴趣。例如:野外活动、素质拓展、体育舞蹈、定向越野、街舞、攀岩等等。甄选新兴项目时, 要考虑学生身心健康的实际情况, 内容要新颖、简单实用、参与性强。

2.3.3 传统体育资源的甄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甄选是提高本校体育课程的特色, 使学生生活经验在体育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很多, 在教学过程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针对性的内容进行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形成新的体育项目, 拓展体育教学内容, 使内容适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又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甄选, 要考虑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内涵又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

竞技体育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经过修改规则和降低技战术要求, 同时也改造运动场地, 满足学生对体育竞技运动项目和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学生长期以来接触最多的体育运动, 经过内容整合,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的需求。

4 结语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体育教学实施过程的关键问题所在。本文建议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三个途径进行建设大学体育课程, 即从人力资源的配备、体育设施的改进、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甄选的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发展大学体育课程, 提高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人力资源的配备是大学体育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 是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育设施资源的改进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堂的秩序有序进行, 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甄选是提高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特色,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崔伟.体育课程论[M].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工作的自我总结与反思下一篇:青年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