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态度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2024-06-28

以态度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共16篇)

以态度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1

面对丑恶,我们敢于生气。

当丑恶的现象一再发生而无人制止时,当社会越来越冷漠时,当逃避只会使情况越来越糟糕时,我们应当站出来,敢于生气!生气,表达了我们绝不妥协的态度。杜甫为官宦人家奢靡的生活而生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他对此深深的批驳,引起了无数统治者的思考。鲁迅为封建人民麻木的心理而生气,他“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但正是这一次次的呐喊,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如果生气可以唤醒人民,生气可以改正社会,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逃避呢?只有我们绝不向丑恶妥协,以敢于生气的态度面对丑恶,才能彻底消灭丑恶的发生。

冷静对待,我们不轻易生气。

生活中,会有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会引起你的不满,但没有必要为它们生气。所以,生气前我们应该先冷静下来,考虑生气值不值得,不要让愤怒占据了你的头脑。人难免会犯小的过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只要提出来,改正就好。不能抓着小错不放,更不能吹毛求疵。如果像猛张飞那样,一遇到小事就气得怒发冲冠,恨不得与人拼命,那势必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即使你的话是正确的,也很难为人采纳。所以我们要做到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生气。

付出行动,我们在生气中前进。

不要把生气当做目的,它只是敲响警钟,引起注意罢了。如果一味生气,逞匹夫之勇,是难以是他人改变的。因此,对丑恶表达愤怒的同时,学会思考背后的本质。思考,往往比生气更重要。只有明白了本质,才能在根本上加以改正。生气,也是不分对象的,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都应该学会对他们生气。当别人指出错误时,付出行动改变错误,完善自己。“生气”会使我们改变,我们会在“生气”中不断前进。

以态度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2

体育作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由社会、生物、心理三个方面的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也有其复杂的、多功能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价值功能体系。态度是个体对待有关人、事、物的比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活动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调节着人们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与参与,并影响着个体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因此,体育活动态度是影响个体参与体育运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扬州市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态度的调查,了解其对体育活动态度的特征和规律,以求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82人,其中男生44人,女生38人;环境资源学院学生84人,其中男生45人,女生39人;扬州职大体育系学生183人,其中男生97人,女生86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心理学的专著及有关体育活动态度方面的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美国心理学家凯恩编制的体育活动态度问卷ATPA。该问卷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成年人或大学生,它包含社会交往、审美需求、追求刺激、精神解脱、身心健康、自我磨练6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中间分,高于中间分表示调查对象持肯定态度,低于中间分表示持否定态度。

2.2.3 数理统计法

将全部被试样本按性别、学校不同进行分组,计算体育活动态度6个维度的差异性(t检验),全部统计工作使用Spss9.0软件完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活动态度分析(见表1)

根据ATPA问卷表的设计规定和ATPA的得分解释,男女在以上6维度的中间分依次为:(男)30、30、30、27、30、30,(女)24、27、27、27、33、24。

从表1反映出男女大学生均在精神解脱和自我磨练2个维度得分距中间分以上,表示持肯定态度,且自我磨练分数最高。分析原因可能是:(1)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及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因此,他们寻求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来磨练自己,提高竞争力。(2)自我磨练是人对自我行为的一种理性支配和克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对自己成材的期望值很高,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并且也深知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他们都认同体育活动对人具有自我磨练的作用。

在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这两个维度得分相对较低,原因可能是:(1)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渠道迅猛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打破空间、时间的界限,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交往的途径已呈多样化趋势,不完全把体育活动作为社会交往的主要手段。(2)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多年来一直接受体育教育,对体育的健身功能已习以为常,缺乏新鲜感。加之大学生年轻力壮,健康问题不是他们当前的突出问题,他们更看重体育活动的精神价值。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体现的是体育活动的外显特征,具有明确的功利价值;而审美需求、精神解脱、追求刺激、自我磨练则更多反映体育对人的内隐功能。这个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更注重内在的隐性感受和人内在的精神需求,追求事物的精神价值,能以“内省”的态度,洞察事物的深层意义。

3.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活动态度的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男女大学生的活动态度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1)在现代社会中,主观意识上的性别差异日益缩小,男女地位已渐趋平等,很多领域已向女性敞开。男女大学生在社会生活、社会地位、体育活动的参与等方面有基本相同的机会。

(2)在大学环境中,男女大学生都有相同的机会和条件接受体育教育及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群众性健身运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因此,性别因素对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态度不起决定作用。

3.3 不同院校大学生体育活动态度的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扬州工业、环资、职大三者之间在体育活动态度6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分析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1)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各类学校都在努力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于院校不同而造成的学生体育活动态度的显著差异性。(2)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日后要想适应新世纪的挑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必不可少。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不同学校的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态度,虽然不尽相同,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注:表中T(1)为扬州工业和环资的检验结果;T(2)为扬州工业和职大的检验结果;T(3)为环资和职大的检验结果。“扬州工业”表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环资”表示扬州环境资源学院,“职大”表示扬州职大体育系。

从表3反映出扬州工业和环资的被试者,在各个维度的均值均高于职大体育系。究其原因可能是:(1)职大体育系大学生已把体育作为一种职业,他们属于体育圈中之人,体育活动对他们已不是什么新鲜刺激的事情,尤其是在择业过程面临较多的困难时,他们对本专业的肯定态度有所降低。(3)就业前景较好的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体育活动被当作个人生活的调剂品,他们更多是在享受体育带来的种种好处。因此,对体育活动的态度自然积极的成分多一些。

摘要:文章采用ATPA体育活动态度量表,对江苏省扬州市3所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态度进行调查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活动态度的主导倾向为自我磨练和精神解脱。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在体育活动态度上均不形成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活动,态度

参考文献

[1]姚家新.我国不同类型青少年体育活动态度的比较研究[C].体育社会心理学于运动学习研究,1989年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不要轻易以别人的态度为态度 篇3

今天和同学分享的不是心灵鸡汤。何况作为一个长辈,我本人是非常反对“伪励志”的,片面地灌输所谓的成功学,用指标来衡量所谓的成功。伪励志是青春期的毒药,我们要拒绝服毒。青年人当然要奋斗,但作为一个老师,片面鼓动出人头地,夸大所谓的“成功”,起码是不负责任的。

我大学毕业30年了,我的感受是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常人。按照世俗的指标,我们都不是金字塔的顶尖人士。我们带着“伪励志”灌输的心灵鸡汤走到社会上,就会有偏差。我们在谈青春奋斗,先问问自己,我们还有没有平常人的心境,有没有自己的态度,而不要轻易以别人的态度为态度。

我要谈的第二个话题:知识改变对命运的态度。去年我去陕西师范大学做了次演讲,按照惯例留了联系方式。之后接到一封学生来信,他自称“可怜的农村屌丝”,讨论的问题很大:知识能改变命运吗?说自己“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控制感”,怀疑读书学习“这条路真的可以兑现出什么吗”?

我在给他的复信中说:我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太大的命题,因为大,就显得笼统甚至空洞。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莫如说“知识改变我们对命运的态度”。比如你说“怀疑读书上学的意义”,这种怀疑的态度,恰恰是读书上学后获取的。读书与思考让我们看到世界是多元的,人生有多重可能性。我们不必复制一遍父亲、祖父的人生,不愿别人安排我们的人生,即使相信所谓的命运,我们也会说“尽人事,听天命”,要不然不真是白活一世了吗?

我想给大家介绍我认识的一个人,在我的“天涯博客﹒长亭短亭”里有多篇博文写他。我在2005年认识了眉山的失学青年王春雷,他拒绝了川大老师同学资助读书和出版界朋友以“草根诗人”包装他并帮助他出版诗集等各种建议,坚持自己“用力生活”,送过外卖,当过民工,还当了兵。当我们交流时,他说:“我写诗是为了洗涤灵魂。”我当时非常震撼,让他再说一遍。

很难想象一个失学的农村青年,能说出这样的话。他的理想是自己开一个保洁公司,第一步是培训员工。一个农村的草根青年,没有学历的青年,读书真正读进去以后,结结实实地“用力地生活”。所以说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不如说是改变对命运的态度。我们在掌控生活前应先掌控自己。至于对生活的控制感问题,我们大概是控制不了,但是可以自己控制自己,人生也好,命运也好,我们不是掌控大海,而是要学会游曳于大海。

小说家汪曾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与我比为第一”。其实我们永远只是和自己比,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比要进步一些。

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直到40多岁才学会不以外界的评价指标要求自己

去年有一个同学给我写了一封信,是关于考研的问题。我写了篇文章回复她:“请问问自己为什么读研?你先去睡一觉,然后自己决定。”

你为什么想要读研,是想进一步学习还是怕在同学中丢面子?一个寝室的同学都读研,自己不读研是不是很没面子?但实际上有许多研究生,尤其是保研(保送读研究生——编者注)的同学,读书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很强。如果你的内心倦怠,那么,你大可以选择不读研。有些则是顺从父母,还有的是畏惧社会这个大怪物。

幼儿园的时候,你想吃草莓,但是许多小朋友都想要苹果,于是你也想吃苹果。但“那只苹果是你想要的吗”?

我遇见一个同学,学习成绩非常好,可以保研,但她选择了就业。有一次见面她跟我说:“王老师,我请你吃饭。”我说:“这不对,应该是我请你吃饭啊。”她说:“我现在有工作了,能赚钱了。”我问她能赚多少钱?她说一千多块。一千块确实不是一个太高的收入,我当时就想,这个女孩子有出息。果然,一年多以后,她去了深圳,专作财经类的大块文章。她就是选择了自己的草莓。

所以说,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我在博文《不要做好学生》中,介绍了一个女孩子,她逃了大部分的课,毕业时她和辅导员还互相不认识。但是图书馆的大爷,换了几个,都认识她。读研的时候还经常捅娄子。她是典型的叛逆期延后发生。她毕业后做了独立撰稿人。

汶川地震的时候,她想如果头顶上的天花板砸下来的话怎么办,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她直奔北川而去,一路很艰难。当时不让进,她冒充当地人,还带了一个河南的救援队进去。后来救援队的人发现她不是当地人,是个连在成都春熙路都要迷路的路痴。后来她想尽办法坐了摩托车进了北川。她向报社申请去报道,当时正缺一线记者,就让她去了。在北川的三天以后,做了民间的志愿者,包括帮助妇女儿童。

报社认为应当把她作为一个典型人物表彰,她却说:“我现在正在美容院做面部护理,别打扰我。”这之后她从旅游杂志跳槽到历史文化杂志,又跑去做科学杂志。别人看来她压根不是一个规范的好学生好员工,但她活得很精彩,她跟着自己的想法走。

我想说说不做打双引号的“好学生”。人生要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我想,对这个问题我是有发言权的。我三十年前就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这事情的缘起是有一个老同学的电话。他换了很多职业,正策划开洗车厂。他说:“你是不是觉得你老哥我没有出息,你们个个都当教授了,我却没有搞出什么名堂来?”我说我们是各有所好,跟“出息”没关系。他大笑说:“你现在怎么这么可爱啊,当初你一点儿也不可爱啊。”

我当年对分数非常看重,每天早上很早起来读书,晚上自习到十二点才回去,当时如果有“学霸”这个称呼,我想我就是吧。我有个学弟对我说,你当初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你当初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走过去,辅导员说,学习就该这么学。除了体育以外,成绩都是优秀,所以说,毕业时毫无疑问是第一。但是我40岁后考了两次博士都失败了,原因是英语。

有人不相信我会不及格。当我有好几个不合格的时候,我是活明白了。想清楚是否有必要去突击应试英语,于是我就放弃了攻读博士。当时学校规定无博士学位不能评正高,我也不愿为一个职称勉强自己,40多岁才学会不以外界的评价指标要求自己。

我看着台下想有多少是“好学生”,打双引号的“好学生”。好学生有很多常用语,他想着希望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比如“各位领导”,后面才是“各位老师和同学”。

虽然好学生难以界定,但是还是有一些特征:有疑问也不敢提异议,表现很乖,没有出格的行动和想法,全力地面对每个考试,一读书就找标准答案,莫名其妙的心理优越感,用别人眼睛看自己、却以自己的指标衡量评价他人,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变成不择手段钻营的人物,人生目标高、幸福指数低,自我调节能力差,不合群、不可爱。这些都是好学生的后遗症。

我们不能只看见一花一叶那么点点地方,胸中要有乾坤,要志存高远,但不能空洞地只存高远,也要欣赏一路的风景、一路的春华秋叶

我还想讲讲人生的弹性。

一个老教授说,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见人说人话,见鬼不说话。老人家谈的人生经验,不是圆滑而是弹性,以及理性的妥协。

有一个学生,父母是开企业的,他要去读研究生,以后想做一个教师,但觉得很亏欠父母,爸妈对他非常好,家业也正在高峰期。他父母说家业给他留着,以后回来再继承。我跟他说,你以后可能会有理性的妥协。他后来去读研,父母很赞成,也没有回去继承家业。

所谓“柔弱的坚持”,是说哪怕力量很小,我们也要不断地说、不断地坚持,一个人力量很弱,一群人力量就不弱。当你成为领导时就不弱,年龄也可以成为力量。很多事情虽然难、虽然弱,还要坚持下去。我个人力量很弱,但有一种柔弱的坚持,虽然力量不强能力不强,但能坚持做我喜欢的事情。我想感谢周围很好的环境,有老师、前辈、同事和同学的支持,我希望坚持到退休,一直“千灯相照”坚持下去。最后,我想用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马一浮先生的话作结。抗战时他在乐山办书院,乐山山清水秀,他写了不少诗,有两句我非常喜欢,很有感触:“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我们不能只看见一花一叶那么点点地方,胸中要有乾坤,要志存高远,但不能空洞地只存高远,也要欣赏一路的风景、一路的春华秋叶。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与同学们共勉。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荐稿)

王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得主,国家级精品课《中国诗歌艺术》讲授者。

以态度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篇4

小时候,我很怕您。您那雷一般的“霹雳声”和您那瞪大的双眼让我心惊胆战。那时候我特别害怕向您问问题,我怕您又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我真的不会,但看见您那粗粗的眉毛下瞪大的双眼和紧逼我的样子,我的眼泪就簌簌地落了下来。

小时候,我非常听您的话。您的话对我来说就像是圣旨,您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您说一我不敢说二,您走东我不敢走西,您上房我不敢揭瓦。反正,小时候因为怕您,我成了典型的“乖乖女”。

后来渐渐长大了,我也发现爸爸说的并不一定都对。我也学会反驳,并鼓起勇气告诉您:“您说错了。”可是您不会承认自己犯了错,您相信您说的永远都是对的。我最讨厌您说“我错不了啊!”这句话,同时伴随着居高临下、趾高气昂的态度,实在是令人很不舒服。您坚持您的观点,我说我的理,最后总闹得不欢而散。我也很少向您讨论问题了。

而现在,当您对一个问题作出错误的回答,我会采取“噪声攻击”(大喊或拿一些乱七八糟的小玩意儿碰撞发出声音)来“堵住”您的嘴,以免教坏子孙啊。因为我知道,就算我说了,您也不会相信我说的是对的。有时我也会采取转移注意力法:拿出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塞进您的嘴,讨论一些有的没的,就是为了避免错误思想蔓延嘛。

但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到头来,还是要和您讲道理:爸爸,您错了就是错了,何必逃避、不加以承担呢。身为一个男人,难道连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都没有吗?!是怕损害您的威信吗?不,不会的。其实您的威信并不应该用那种态度和“霹雳声”来建立、维护的。

爸爸,您为什么不学得谦虚、平和一些呢?

以态度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篇5

有人说,“舍得”说的没错,只有先失去,才能得到。

有人说,“舍得”其实应该说成“得舍”,只有得到了,才能失去。

争执不休。

我思索:究竟是先舍后得还是先得后舍?拿捏不定。

良久,拿起素材本,一则故事映入眼帘:

一个孩子到果园去,看见爷爷正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树上的一些枝条剪下来,他拿起一根枝条,说:“爷爷,它们长得好好的,你把它们剪掉多可惜!”爷爷说:“傻孩子,剪掉他们,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呢!”

看完,从老爷爷的话里我似乎领略出些许意味。

“剪掉它们,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呢!”他的意思应该是“舍得”吧,只有舍去了这些吸收大量养分的枝条,让树充分的吸收,才能让果树长得更好。

难道就一定是先有舍才有得么?可如果得了,那会不会再次变成“得舍”?如果这样,因果循环,它们的故事将永无止境的延续下去。

入夜,躺在床上,仍想着这个问题。

是去是留,决定权还是在人手中,也许是决定于一个动作,一句话,抑或一瞬间的回想。

释然。

以态度为话题作文500字 篇6

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阳光,当我遇到失败时会用温暖的手,将我从失败中的阴影里拉到有迷人风景,芳香花草的成功之中,这双手就是一个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可伴随我们一生的成功。如果没有这份阳光,向上心态,那我们的人生,那就不见得会如此好!

在学校,面对学习要有一份阳光那样炽热的心态,这样我们在学习、生活上,一切都可以有好的一面。

在我现在的学校里压力有点大,竞争也很激烈,如果被这些压垮的话,那么你就会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落后,直到最后后悔也来不及,但也不是没有办示,只要你有一份好学、乐学、爱学、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就算前面是刀山火海都可以闯过去,正是因为有一份好的心态,再大的压力,再激烈的竞争,也不算什么。

以态度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7

21世界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030到2050年则是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青年群体作为那时养老的承担者,他们对于养老方式的预期态度,对将来自己养老方式的选择、对父母养老心态的理解都有较大影响。

研究养老问题的视角应随社会环境变化而转变——从以老年人为中心向以提供养老保障的青年人为中心转变。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作为代表,从认知成分、情感取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三个维度探讨他们对于养老方式的预期态度,并初步分析了其中的微观因素。

2 概念界定与数据来源

2.1 概念界定

养老方式——成员履行养老责任时的具体运作方式。依据养老的实质——养老支持力来源,养老方式可划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三种。

态度——态度是个体以特定的几种反应方式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的预先倾向,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部分构成。

据此,在校大学生对养老方式的预期态度可界定为:在校大学生对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三种养老方式产生的认知的、情感的、行为倾向的反应。

2.2 数据来源

本文从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六所高校中选取样本。通过发放《在校大学生对养老方式的预期态度》问卷收集数据,共回收有效问卷250份,采用单变量的描述统计方法。

3 在校大学生对养老方式的预期态度

3.1 对于养老问题的认知状况

认知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和理解,文中指被调查大学生对养老问题关心度和紧迫度的反映。调查结果见表1:

56%的被调查者表示考虑过自己今后养老的问题,但对此表示担心的比例较低(36%)。可见,在校大学生尚有足够时间为老年生活做准备,应对养老的潜在能力较强,没有太多的担忧。

3.2 对于养老问题的情感取向

情感取向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测量采用李克特量表,运用“非常不赞同”、“不太赞同”、“中立”、“比较赞同”、“非常赞同”五个维度对各项指标进行测量。

3.2.1 对于“家庭养老”的认同度

在校大学生对于“家庭养老”的认同度,本文选取了三个相关语句进行度量,调查结果见表2:

注:问题1——“子女应该为父母提供经济来源和生活来源,保证他们有幸福的晚年”;问题2——“年轻人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的事业上,而不是照顾和关心父母”;问题3——“关心抚养自己的子女比关心照顾父母还重要”。

通过调查可见,“孝”道观念仍然在青年一代中产生着广泛影响,他们普遍对子女为父母提供各方面资源保证其晚年生活表示认可,即使事业和子女也不会动摇这一点。

3.2.2 对于“社会养老”的认同度

在校大学生对于“社会养老”的认同度,本文选取了四个相关语句,分别用于描述金钱、物质、生活、精神四个方面的态度。调查结果见表3:

注:问题1——“单位和社会有责任为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退休金”;问题2——“社会应该为每位有需要的老人提供物质上的支持”;问题3——“社会应该为每位有需要的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顾”;问题4——“社会应该为每位有需要的老人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结果表明,由社会分担养老责任的观念在大学生里获得了普遍认同,且大学生对年老时经济独立性的预期较高,更希望获得精神方面的支持。

3.2.3 对于“自我养老”的认同度

在校大学生对于“自我养老”的认同度,本文选取了两个相关语句进行度量,调查结果见表4:

注:问题1——“老年人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养老”;问题2——“老年人能够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可以看出,被调查大学生对晚年时的经济、生理状况较有信心,但传统观念中把老年人看作“弱势群体”的思想也令他们担忧。

3.3 对于养老问题的行为倾向

行为取向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研究中将这种倾向性具体化为对各项养老支持力来源和预期居住方式的选择。

3.3.1 对于“经济供养支持力”的选择

“经济供养支持力”被划分为8个选项进行度量,并将8个原始选项进而转化为家庭支持、社会支持、自我支持三类支持力类型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见表5:

从调查结果可见,被调查大学生对于养老“经济供养支持力”的选择趋向于多样化。另外,从原始选项看,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得到了18.4%的认同,甚至超过子女(13.2%),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商业保险这类新兴养老经济支持方式的认同。

3.3.2 对于“生活照料支持力”的选择

研究中,“生活照料支持力”被划分为11个原始选项,通过日常、患病两种情况下支持力的选择来完成,进而转化为家庭支持、社会支持、自我支持三类支持力类型频数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见表6:

居住“楼房化”和家庭结构“核心化”,客观上削弱了邻里社区支持网络和大家庭的亲属支持,况且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麻烦“外人”会背上人情的包袱。因此,无论是日常或患病时,家庭总是最主要的生活照料支持力来源,即使他们也认同自我照料和机构照料,但还是更倾向于从家庭内部寻求资源。

3.3.3 对于“精神慰藉支持力”的选择

研究中,“精神慰藉支持力”被划分为11个原始选项,进而转化为家庭支持、社会支持、自我支持三类支持力类型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见表7:

精神慰藉方面,选择从家庭内部获得支持的比例高达66.0%,除朋友外,社会支持和自我支持所占比例都不高。这说明在寻求养老中的精神慰藉时,大学生很重视经历的同质性和情感的共鸣度。

3.3.4 对于“预期的养老居住方式”的选择

研究通过“对养老地点的选择”和“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来反映大学生对于“预期的养老居住方式”的选择,调查结果见表8:

受家庭养老观念影响,被调查大学生对养老地点的选择以家中为主。社会性收费养老机构的选择大大高于免费/低价养老机构,也说明大学生对于养老地点的较高要求。居住方式上,大部分选择不愿与子女同住,既不希望给子女带来麻烦,也出于对自由独立晚年生活的向往。

4 结论

大学生对于家庭养老表示出较大认同。家庭养老不仅在于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更在于成员之间的情感体验。大学生不仅对赡养老人表示出认可,更对家庭养老的各具体实现形式表现出了偏好。

大学生对于自我养老的能力表示出一定程度的自信。大学生大都主张晚年生活的自立、自理、心理自我调适,对自己年老时的生理经济状况也表示乐观,但仍表现出一定的担忧。

大学生对于社会养老表示接受但信任不足。大学生基本上认同社会养老,但还是更倾向于信任个人和家庭内部资源。这是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摘要:利用武汉市六所高校的调查资料,运用单变量统计方法,对于在校大学生对养老方式的预期态度进行描述和分析。结论是:传统的“孝”文化和家庭养老的观念得到在校大学生的强烈认同,他们对于自我养老也表示出了一定的信心,而社会养老尽管被大学生所接受,但偏好程度较低。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养老方式,态度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沛良.社会研究中的统计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吕红平,杨慧.在校研究生预期养老意愿探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5,9.

[4]米峙.影响北京市女儿养老支持作用的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07,1.

[5]肖洁.城市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代际比较——基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角度的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4.

以态度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8

Mo yan, after seeing his glorious moment, have you ever thought he also has been approved for the highest number of award winning odds, though in endless dispute, he didnt give up on yourself, ”retreat indifferently writing“, we could understand him now, I think if use orange metaphor for life, a large and acid orange an orange small and sweet.This is to tell our life often not equal to idea, there is no perfect things, and so does life itself, but we can use a perfect state of mind is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to complete it, when get sweet will be glad that it is sweet.

, by contrast, liu wei, a one-armed piano teacher, in his play, and I experience the different ”sweet“, may be gods preference to him, make this a full apple by god with a bite more, he knew it, life is gratitude.The difficulty was only temporary, knowing that one day, at the historic moment of the golden cathedral, his subtle smile had conquered everything.Under his extraordinary skill, optimism was the catalyst for his success.

Optimism is an attitude of gratitude for all things, our eyes are parallel, and you cant see the advantage by what you see.How do you deal with life with only pessimism?Lets be optimistic about life!

Maybe we are not important, dont like coffee as thick, from color to give central nervous excitement, but we can be a simple cup of tea, tea is pale, a cup in hand, the ups and downs from top to bottom, transparent, and the feeling of pleasure, not words can describe.Drink this tea, it is not only optimistic pronouns, but also endless happiness.

Perhaps our surroundings are not so beautiful and quiet, but imagine two surviving people in the desert with a glass of only half a cup of water.One says, ”only half a glass of water is dead.“The second said, ”Im lucky to have half a glass of water.“We should understand,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do not complain, change from oneself, if in a positive heart, then your world will not be beautiful?

态度为话题的作文 篇9

唯坚定坚持的态度才可成大事。屈原满腔爱国热情不得付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选择投江守义。因他至死不渝的气节才有了《离骚》的流芳百世。魏征的直言劝谏,置生死于度外才有了唐的繁荣昌盛;赵普多次上书被拒,甚至奏折被撕毁掷在地上,仍沉着冷静,这才是一代名相所应有的态度。作为学生更应坚定追求梦想,无论沿途多少崇山峻岭,曲折坎坷,我们应以坚韧不拨的态度勇敢向未来举行。

态度少不了时代感。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态度岂能例外。你若如今还保持随大流、畏东怕西的态度,岂不被人耻笑死?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毅然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下,投身于救国之路。百日维新,救亡图存的先进运动,却因那顽固守旧、不愿安乐生活被毁的臣子所说一句“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而消散。这些被安逸蒙蔽了双眼,透视不到时代骨髓的人儿啊,甚可悲哉!女人都爱美,谁不是赶趟似的买当季时新的衣裳,对时尚走向了如指掌。墨守陈规以求安稳?错了!与时俱进才是真道理。以前把不识字的人叫文盲,如今把不懂计算机基本知识的人叫文盲。看“文盲”都升级了,态度还怎能滞后?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小金矿”,不正是在提倡态度能有个性吗?当下正红的节目《中国好声音》凭着自已独特的“盲听”规则,俘虏了观众的心,高居收视率第一。韩寒犀利尖锐的文字在倍受争议的同时,不也是被视为80后抒发情感的最强音?横光利一“寒灯下砚枯,独影寂欲雪”的态度、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态度,也正是渴望在浊世中独有一片晴空。神采飞扬的感悟灵性的全面浸润。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愤世嫉俗、敢于说真话的态度,在趋炎附势的今天不更显得尤然可贵。如今,人云亦云的职员企业不要,要的是有创新个性的精英人才。溜须拍马的官员遭人唾弃,领导欣赏的是敢革新有主见的青年才俊。在教育上个性也尤为重要,哪个老师不是三今五申,写作文要个性鲜明,题材新颖?

心大了一点所以可以包容诸多态度。但凡事都应有个度。

以态度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10

纵观已有文献, 关于水库移民的研究成果丰富, 主要集中于安置补偿、社会冲突和整合、社会适应等方面。但在这些研究中, 鲜有关于移民对整个迁移事件的态度研究, 只有极个别学者对移民政策认知及评价进行了调查, [1]但却未深入探讨移民的主观偏好。事实上如果我们不了解移民的态度, 那么我们可能就很难完全把握研究的起点, 乃至政策完善的切入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展开, 希望通过研究全面把握移民对迁移事件的态度, 以梳理移民态度与政策变迁两者的互构过程, 进而把握移民政策完善的必要性。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及变量测量

本文关心的焦点是在转型背景下, 在一个利益博弈的时代, 移民对待迁移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怎样理解移民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与政策变迁的关系是什么?未来怎样引导建构一个合理的移民态度, 从而实现社会公正, 以促进社会大系统的稳定和良性运行?

据此, 本文的中心任务是运用横剖研究的方法调查发现移民迁移的态度。在本文中, 将移民的迁移态度操作化为移民对迁移的主观认知、偏好及满意度三个层面, 具体包括移民对水库建设及迁移必要性的认知与偏好、对迁移风险的认知及应对策略、对安置补偿的认知与偏好, 以及对迁移的满意度四个方面。

2.调查地点及样本特征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4月我们在湖北省江陵县谈桥镇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点的调查。这些移民在搬迁前分属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马家岗村、孙家湾村和狮子沟村, 他们于2010年11月迁移到江陵县谈桥镇。这三个村中除狮子沟村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外, 另外两个村在当地都属于比较富裕的村。三个村的移民迁移到荆州市江陵县谈桥镇后按两个行政村的标准安置, 分四个移民点, 其中一二三号移民点为原马家岗村移民安置区, 更名为马家岗新村, 共有1884人;四号移民点为原孙家湾村、狮子沟村移民安置区, 更名为武当园村, 共有900多人。总体而言, 安置点的基础设施明显好于迁出地, 但原迁出地地处市郊, 经济发展水平要好于安置点。

本次调查以户为抽样单位, 采取等距抽样的方法进行访问式问卷调查, 访问对象主要是户主。调查发放问卷180份, 获得有效问卷158份, 有效回收率为87.8%。受访者全部为18岁以上的移民, 平均年龄46.5岁, 男性移民占60.8%, 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的移民占59.8%。搬迁前平均家庭人口数为5.29人, 其中平均外出务工人数为2.05人, 2010年家庭平均收入4.42万元, 其中平均外出务工收入2.90万元。

二、结果与分析

1.移民对水库建设及迁移必要性的认知与偏好

移民对水库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是实现“迁得走”的前提, 直接影响迁移的效果。调查显示, 34.6%的受访移民非常赞成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 38.5%的比较赞成, 完全不赞成的仅占9.0%, 说明移民对丹江口水库建设的意义有着明确的认识。同时, 44.3%的受访移民认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一定会改善当地经济状况, 35.4%的则认为可能会改善, 认为肯定不会改善的仅占1.3%。这表明移民十分清楚水库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 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他们是支持和认可的。

虽然移民普遍认可水库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 但在涉及“因大坝加高而移民”的问题时, 40.0%的受访移民认为大坝加高是国家大事, 但不愿意搬迁;24.0%的人们认为牺牲是没有办法的, 要顾全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 愿意搬迁;32.0%的受访者认为因大坝加高而移民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 愿意搬迁;另有4.0%的表示无所谓。相比移民对水库建设的支持与认可, 移民迁移的积极性下降很多。从现实看, 对这些外迁移民而言, 水库建设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是与他们无关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个人利益的受损者, 而不是集体利益的受益者。这种态度的前后差异, 一定程度彰显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

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尤其反映在不同年龄的群体之间。青年移民更倾向于表达“国家是在为大计着想, 但是我不情愿搬迁”, 比例高达61.9%;相反, 中老年移民更倾向于认为“非常光荣, 愿意搬迁”, 比例达38.9%。卡方检验显示, 这种差异在总体中也存在 (详见表1) 。改革开放前整个社会更注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但改革开放之后则渐渐地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 因此在改革开放前出生长大的移民集体主义意识浓厚一些, 而青年一代移民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更强一些。

2.移民对迁移风险的认知及应对策略

(1) 风险认知。

调查显示, 移民最担心的是搬迁后经济收入不如以前, 占到总数的73.8%;其次是担心安置费用被挪用或者使用不当, 占到总数的56.3%;再次是担心移民工程质量不合格, 占到总数的55.0%;最后是担心亲朋之间联系变少。可见, 按风险程度由高到低排序移民迁移的风险依次是经济收入风险、政策落实风险、社会资本风险。

在经济收入风险方面, 移民原居住地的区域优势明显, 经济发展机会多, 收入水平较高, 但在迁入地这一优势不复存在, 因此, 移民最担心经济收入下降。在政策落实风险方面, 移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偏低是主要原因。调查显示, 42.7%的表示不信任, 28.0%的移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一般, 表示信任的只占29.3%。在社会资本风险方面, 外迁移民社会资本断裂的风险要远远高于就地安置移民。外迁还带来职业的转换和不稳定, 以及生活习惯、风俗的不适应等。

(2) 应对策略。

移民迁移后遇到困难时的处理方式则反映了风险发生时的应急之策。调查发现, 移民在迁移后遇到困难时主要是求助政府, 占总数的45.6%。这与学界的一些研究结果类似, 他们因此认为非自愿移民具有高指靠性, [2]与部分移民的“特殊公民”意识比较浓厚有关。[3]但对此我们不能一味持否定态度, 因为移民的很多困难确实跟迁移有关系, 而且在现今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民间公益尚不发达的情况下, 移民能寻求的正式社会支持大多也只能是政府。除依靠政府之外, 大多移民选择靠自己解决问题, 比例达到34.2%。

3.移民对安置补偿的认知与偏好

在移民迁移中涉及问题最多、移民也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移民安置的补偿标准。调查显示, 移民也意识到补偿的不合理, 83.5%的受访者认为补偿应该高于实际淹没的损失, 只有16.5%的受访者认为补偿应该等于或低于实际淹没的损失, 足见移民是充分认识到现有移民补偿是偏低的。

在问及“您所期望的移民安置方式”时, 74.3%的移民选择就地就近后靠, 这样安置有三种好处:一是顺从移民对故土的依恋情结, 保持亲戚朋友间的联系;二是对于在周边工作的移民来讲, 可以保持工作不变;三是避免了外迁的适应问题。但由于当地吸纳不了这么多人口, 必须有大量的移民外迁。在分散还是集中安置的选择上, 80.7%的移民选择集中安置方式。移民集中在一起,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邻里互助和情感支持的作用, 也有利于移民尽快地在迁入地培养归属感, 还为移民集体增权提供了空间上的沟通便利。将两方面结合起来看, 61.5%的移民期望就地就近后靠、集中安置, 19.2%的移民期望搬出库区集中安置, 也有12.8%的移民期望就地就近分散安置, 还有5.1%的移民选择了其他安置方式, 并且明确指出希望迁入经济条件比原居住地更好的地方。

4.移民的迁移满意度

(1) 补偿标准满意度。

移民对本次移民搬迁的补偿标准的满意度不高, 57.7%的人表示不满意, 其中37.2%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23.1%的移民表示满意, 其中只有7.7%的人表示非常满意, 还有19.2%的人表示一般。这主要和补偿标准偏低有关。从调查收集的资料看, 此次移民补偿除一些后期扶持政策外 (包括迁移后20年内, 每年人均600元的补贴, 以及在创业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 主要根据移民的实际淹没损失进行补偿, 补偿标准的设定没有进行社会评估, 没有严格按照市场重置价进行补偿, 补偿标准偏低。

(2) 政策落实满意度。

调查数据显示, 移民普遍对移民政策落实情况表示不满意, 占到总数的61.6%, 其中32.1%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 只有17.9%的人表示满意。这种对政策落实的不满意还反映在对基层干部工作的满意度方面。数据显示, 61.5%的移民对干部工作表示不满意, 其中42.3%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12.9%的移民表示满意, 其中仅2.6%的人们表示非常满意, 还有25.6%的移民表示一般。

(3) 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满意度。

移民对安置点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较高。51.9%的移民对安置点的交通表示满意, 43.8%的移民对水电表示满意, 55.7%的移民对通讯表示满意, 47.5%的移民对移民安置点的医疗和卫生表示满意。迁移前由于地处库区, 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是淹没区,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基本上停滞。相比较而言, 现在的水电、交通、医疗等方面的条件普遍要好的多。但是, 移民对安置点的教育事业的满意度不高, 只有36.3%的移民表示满意, 43.8%的移民表示不满意。和原居住地比较, 迁入地的教育资源要少很多, 尤其是移民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描述性分析, 我们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 移民普遍意识到水库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 认可移民迁移的必要性。但就移民个人而言, 相当部分的移民群众在内心不情愿搬迁。

第二, 在安置补偿方面, 绝大多数移民希望就地后靠集中安置;移民并不特别期望借迁移之际将户口转变为非农户口;移民普遍认为, 补偿应该高于实际淹没损失, 以应对迁移后的发展。

第三, 在风险认知及应对策略方面, 移民普遍担心的风险依次是经济收入风险、政策落实风险、社会资本风险、失业风险以及文化风险。对于迁移后的生活, 移民主要选择从事农业、工业生产活动, 其次是创业和经商。在遇到困难时, 多数移民会求助政府帮忙, 其次是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

第四, 在迁移满意度方面, 移民对补偿标准、移民政策落实、移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不高, 对迁入地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满意度相对较高。

根据补偿理念的不同, 我们将1979年之前统称为注重集体主义的补偿理念, 而1979年之后统称为注重个人主义的补偿理念。在集体主义理念之下, 移民的迁移安置工作更多地贴上了“舍小家, 为大家”的道德标签, 对移民的补偿安置标准较低。在这种“基本人权让位于公益优先的法律理念之下”, [4]移民的个人正当利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逐渐变迁, 逐渐强调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合理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政府补偿的政策理念开始更加注重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需求, 每一次政策的修订出台都是这种理念的进一步强调。作为政策的直接对象, 移民也开始转变价值观, 逐渐彰显个人主义的利益观, 这就围绕水库建设形成了一个新的利益博弈格局, 各相关主体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此背景下, 如何分担成本、分配利益就成为一个敏感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移民的迁移态度就是在这种利益博弈的格局下建构起来的。他们不满意, 不情愿搬迁, 认为补偿应该高于实际损失, 对政策落实满意度不高, 对基层政府信任度低等, 都是他们利益博弈的一种表达形式。他们现在的普遍利益需求是获得能够促进他们未来生存发展的政策安排。

事实上, 虽然政府补偿的政策理念开始更加注重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需求, 但现在的补偿标准仍然偏低, 未能全面衡量移民的经济社会损失, 一定程度上还是强调集体主义理念, “要求移民和移民安置区服从国家整体利益的安排”。[5]因此,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保障移民的个人利益。一是全面衡量移民的损失, 包括经济和非经济损失。政府应根据市场化原则评估移民的经济损失;应在后期扶持政策上对移民的非经济损失 (如社会资本等) 予以适当补偿。二是移民应参与水库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分配。要积极探讨用移民的居住权和土地使用权作为权益资产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长期分享工程效益。[6]在保障移民个人利益的同时, 继续塑造移民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均衡。各级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和信息传递, 吸引移民参与到移民安置决策中来, 使移民认识到安置补偿政策的合理性。同时, 应加强对移民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使移民群众认识到政府的补偿能够保证移民的未来发展, 不应形成“等、靠、要”的“特殊公民意识”, 移民未来的发展最终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 合理的补偿只是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摘要:本文以迁移到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滩桥镇的丹江水库移民为例,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移民的迁移意愿进行描述性分析。最终发现:移民对水库建设持肯定态度, 但迁移愿意不高;认识到迁移的各种风险, 主要希望政府解决;普遍认为补偿应高于实际经济损失, 偏好就地后靠集中安置;对补偿标准和政策落实的满意度偏低, 对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满意度较高。由此, 移民的迁移态度与转型背景下更加注重个人主义价值观有关, 政策设计应兼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均衡。

关键词:水库移民,迁移,态度

参考文献

[1]刘晋飞.移民“扎根”的想象与现实——对三峡库区城镇移民的实证调查[J].西北人口, 2010, (04) .

[2]李强, 陶传进.工程移民的性质定位兼与其它移民类型比较[J].江苏社会科学, 2000, (06) .

[3]刘成斌, 风笑天.三峡移民迁移满意度的转变及其根源[J].人口研究, 2007, (01) .

[4]王琼雯.“移民为何贫困”——非自愿移民补偿制度的法规范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2) .

[5]陈祥健.我国非自愿移民政策实践:历史回顾、工作检讨与政策改进[J].软科学, 2001, (03) .

以陪伴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篇11

终于,又能感受我钟爱的音乐了,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音乐,这个小精灵,永远的绝对忠诚,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在写音乐,每次写下,心头却还充满了感动。

“菊花残,满地伤,你的微笑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周董这个才子将大唐的风韵演绎得淋漓尽致,每次听到这首歌,就像在繁华的都市中找到了一方净土,《黄金甲》的气势,被一首《菊花台》完美的诠释。每当傍晚时分,打开Player,找出这首我最爱的歌,劳累了一天的身心却已不再感到疲倦,完全的被《菊花台》所赋予的某种感觉所代替,那是感动,是震撼,低调却又华丽的磅礴。仿佛经历了一场历史的洗礼,仿佛看到了大唐深宫中女子们的勾心斗角,仿佛看到了不如愿后的凄凉,却又仿佛看到了大唐皇宫的浩然正气,大好河山,一派繁荣……

当布兰妮这个女子用心演绎出《Every time》的时候,那清澈的旋律流入每个人的心,我仿佛看到了她的童年,她的成长经历,也仿佛看到了一个平凡女子在花花世界里的无助,看着她从一个平凡的女孩蜕变成一个万众瞩目的明星,可她,却也在歌曲中透出她的忧伤与彷徨,和初为人母的欣喜,看着她,想到了自己,想到自己何时才能从一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才能从一个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想想,笑笑,罢了才懂得那只不过是童话故事中的美好,而真正的成功,又有几回不在经过与风雨的搏击之后?

足球赛场上的沸腾,被皇后乐队的一首《We will rock you》引爆,那一刻赛场上的呐喊响彻了云霄,尔后,当人们再次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时,足球赛场上Fans们的呐喊,球员们的奋力拼搏又浮现在眼前,每当我听到这首歌,就算不在球赛直播现场,却也能感受到如千万如我一样的Fans们如火的激情,当我心烦意乱或是情绪低落时,这首歌,总能使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充满自信与活力,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某个夏天,收获的所有感动。

老式的收音机已被磨的锈迹斑斑,就连插进去的新盒带都会有“沙沙”的声响,但聆听时的虔诚却清晰可见。几年前,或是十几年前,或是更早,一首《同桌的你》响彻了大江南北。“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如今就各奔东西。”这中间,是否也唱出了我们的心绪?学哥学姐们毕业前的舍不得,却即将在我们的身边上演,一种想哭的冲动涌上心头,多少年后,或许我们都还记得彼此,但长大后的我们若是再想共同上一节课,恐怕,就只是一种奢望了吧,所以,就请我们珍惜这为数不多的日子,让友谊温暖每个人的心,让所有的人都能真真正正的,感受到朋友的存在。

音乐,带给了我太多,就像一缕阳光照进心田般,而我,从音乐上收获的不仅仅是动听的旋律,还有坚强,自信,友谊与成熟,我想,我人生的道路,音乐会不离不弃,一直在身旁陪伴……

以陪伴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要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先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小养成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学会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人世间就是因为有了道德,才有了和谐社会。一份道德可以照亮一条路,道德越多,那光明之路就可以越走越宽。

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丰富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但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无法用知识弥补的。

尊重老人,爱护幼小,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和平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不戏弄残疾人;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道德起步。最重要的是:不做违法的事,切记八荣八耻,做一个知荣辱树新风的人。在社会上拥有道德的心,忍让的心,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所以说:“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理解的桥梁。”

道德之火的绽放,是因为她努力地吸收阳光,吸收水分,在我们社会周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释放出耀眼的光彩。

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以练字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篇12

从幼儿园老师教我写书法那一天,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它。

小时候,我的字写得非常差,每次写字手都在颤抖,字歪歪斜斜。有一天,老师严肃地对我说:“文茵啊,你写的字要么在格子的最左边,要么在格子的.最右边,一点都不整齐,要写在格子的中间。写竖的时候不要弯,要把它比作一棵笔直的松树。你答应老师,每天在家里都认真练字,可以吗?”我听了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我按照老师说的话,回到家就马上拿出本子和笔,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写。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练了两年,字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幼儿园的一次硬笔书法比赛中,我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上了小学,我参加了书法班,这个班是可以写毛笔字的。一进到书法室,畦,一阵阵墨水的香味飘进我的鼻子,真是墨香扑鼻呀!

老师先教我握笔。我学会了后,就开始教我写字了。他先示范一次给我看,然后我就按照老师教的慢慢写字了。我用了一段时间练习,感觉越来越好。老师对我说:“认真练好,字写好了就推荐你参加比赛。”一听到“比赛”两个字,我就更加发奋努力了。

经过两年的练习,我在小榄镇小学书法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以态度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13

零食是幼儿饮食行为的一部分, 因此不少家长对孩子是否该吃零食, 该吃哪些零食, 吃多少比较关注。与此同时, 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也渐渐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欧美国家关于家长对零食的喜好对幼儿零食行为影响的研究很多, 认为与父亲相比, 母亲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对幼儿零食行为影响较大。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国外晚些, 自2007年8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和中国营养学会讨论制定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后, 有关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研究也由此增多。有代表性的研究是2008年于冬梅、张兵等对中国3岁~17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状况进行的研究, 该研究发现, 1991年以来我国城乡3岁~17岁儿童青少年的零食消费率和平均零食消费量都呈上升趋势, 3岁~5岁学龄前儿童尤为突出。

目前国内关于零食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小学年龄段, 且多是从食品卫生与营养的角度采用直接干预的方法进行研究, 3岁~6岁幼儿零食行为以及家长对该年龄段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研究并不多。因此, 本研究拟以幼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关于对待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为幼儿挑选和喂食零食时的相关问题等的调查分析, 以期清晰地了解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零食行为的影响, 从中探讨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及培养良好零食行为的方法, 为家长在培养幼儿良好零食行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供参考、指导。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按照分层、随机的方法选取桂林市A幼儿园大、中、小班的家长各30位。其中父亲30位、母亲40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20位。按照家长性别、与幼儿关系这两个方面分别选取三位母亲、三位父亲、两位祖父母共8名家长作为访谈对象。

2.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调查问卷包括幼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家长挑选零食的种类、家长对零食安全卫生的认识、家长对于幼儿零食行为的相关规定、就幼儿零食行为问题家长与幼儿园的联系情况等方面内容。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90份, 回收78份, 回收率为86.67%, 其中有效问卷73份 (小班家长有效问卷25份, 中班家长有效问卷24份, 大班家长有效问卷24份) , 问卷有效率为93.59%。

将数据进行编码, 录入计算机,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

笔者将各年龄班家长关于是否同意幼儿吃零食的态度按“同意”、“不同意”、“视幼儿情况而定”三类进行统计分析 (见图1) 。

由图1可以看出, 各年龄班幼儿家长对待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比较灵活。三个年龄班的幼儿家长中, “视幼儿情况而定”的态度占多数, 特别是中大班家长, 在对待幼儿零食行为上更尊重幼儿实际情况。但各年龄班家长的态度具有明显差异, 其中小班幼儿家长不同意幼儿吃零食的比例最高, 占到38.46%。笔者认为这与家长认为小班幼儿胃肠及消化系统更为脆弱的特点有关。

(二) 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具体表现

1.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家长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 家长在挑选零食时主要受电视广告、亲戚朋友推荐、幼儿喜爱和要求、自己的经验和喜好等四方面影响 (见表1) 。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长自己对零食的喜好, 比例达35.62%。影响家长挑选零食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是电视广告等媒体的宣传和幼儿的喜好和要求, 分别占28.77%和26.03%。

2.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行为反映

家长为幼儿挑选零食的一系列行为,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本研究将家长为幼儿挑选零食行为分为:挑选零食的种类、挑选零食时的注意事项、购买零食时的担忧问题及注意问题等四方面与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进行比较 (见表2、表3)

(1) 家长为幼儿挑选的零食种类。本调查采用半封闭式问卷, 为家长提供零食种类的多选项及允许家长补充填写, 统计结果看出:家长为幼儿挑选的零食中奶及奶制品被家长选择的次数最多, 其次是水果类。选择坚果类和蛋糕类作为幼儿经常食用的零食的家长也不少, 选择冷饮类和蜜饯类零食的家长较少 (见表2) 。家长选择的零食排行与200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于冬梅、张兵等《中国3-17岁儿童青少年零食零食消费状况》的调查中水果被选择的比例高于纯奶及制品的结果略有差异。

(2) 家长限制幼儿食用的零食种类。由表2可知, 家长限制幼儿食用的零食排行榜中油炸食品位居榜首, 其次, 腌制食品和烧烤类食品也是很多家长限制幼儿食用的零食种类, 这些零食都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之中。

家长经常挑选的零食和限制幼儿使用的零食是否与幼儿自身的喜好相符合呢?笔者收集中班共30名幼儿的成长手册中最爱的食物的资料, 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出, 幼儿最喜欢的食物第一名为冰淇淋, 其次是方便类食物, 如肯德基、麦当劳。这与家长的挑选有一定的出入。笔者认为这正是幼儿缺乏对零食正确的认识的表现, 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 也折射出正是家长限制这些零食的食用, 幼儿的渴望就会增强。

(3) 家长挑选零食时最担忧的问题。在为幼儿购买零食时, 食品的安全问题超过了食品营养、肥胖等问题, 以68.49%的比例成为家长为幼儿挑选零食时最担心的问题 (见表3) 。其中零食配方表在家长购买零食时每次都看占30.14%, 相比之下, 生产日期的关注度要超过零食配方表, 家长每次都看的比例为61.64%, 经常看的比例为35.62%。笔者认为, 配方表主要表明食品主料、配料成分, 理解这些内容需要掌握一定的食品营养安全方面的知识, 比生产日期难于让家长理解, 这可能也是家长关注生产日期的比例高于配方表的原因之一。

(4) 家长关于幼儿零食行为的相关规定。通过访谈得知, 家长对幼儿吃零食一般会有食用时间及食用量方面的限制 (见表5) 。家长给幼儿喂食零食的时间和量的差异, 反应了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不同态度。

家长安排幼儿吃零食的时间多数为两餐之间, 约占49.31%, 选择在餐后给幼儿吃零食的家长约为41.10%, 选择在餐前和睡前给幼儿吃零食的家长较少。在本次调查中, 家长每天给幼儿吃一次零食的为34.20%, 两次零食的为37.00%。可见家长对幼儿所摄入的零食是有限制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总体而言, 坚决拒绝和盲目接受幼儿零食行为的家长为少数, 大多数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采取灵活的态度, 在同意幼儿吃零食的同时, 对幼儿的零食的选择和零食行为有一定的要求。

2. 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是影响幼儿零食行为的主要因素。而家长对幼儿零食态度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长自身对幼儿零食行为所掌握的知识, 故让幼儿家长掌握基本的关于幼儿零食方面的知识是让家长树立科学幼儿零食观的关键, 也是幼儿健康零食习惯建立的关键。

3. 家长对零食的认识是影响其对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 家长很关心幼儿零食行为, 但家长对幼儿零食相关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许多误区, 亟需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比如, 在对家长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 家长对零食的认识多是停留在超市中销售的小袋食品, 而水果、牛奶这种家长提倡幼儿食用的食物并不是零食, 所以容易认为零食都是没有营养的东西, 从而影响到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而对一些市售零食中的色素、香精、防腐剂、膨化剂等食品添加剂的知识了解甚少, 特别是祖父母辈的家长, 在为幼儿挑选零食时多选择幼儿要求和喜爱的食物。在调查中有家长希望相关教育机构能举办幼儿零食主题的讲座, 可见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相关方面知识的缺乏和学习的需求。

(二) 建议

1.家长应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的零食行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零食也不例外。为此, 需要家长具备正确的态度, 给予幼儿科学合理的进食指导。幼儿胃的容量较小, 而新陈代谢较成人快, 所以餐前常常会出现饥饿感。因此, 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需要, 提供健康、适量的零食。零食提供的能量约占全天所需总能量的20%。除了适量以外, 还应适时, 进食零食的最佳时间是两餐之间, 在离正餐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食零食, 既不会影响正餐的食用, 又可补充适当的能量。而餐前和临睡前就不应再给幼儿零食, 特别是临睡前吃零食易引起龋齿, 且因增加肠胃负担而难以入睡, 也极易造成孩子肥胖。还应注意当幼儿拒绝主食后不能以零食喂之, 否则会养成幼儿以零食代替主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2.家长应加强营养及零食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 正确地为幼儿挑选零食。3岁~6岁幼儿的零食来源基本是家长, 所以家长对零食的认识及挑选知识就直接影响了幼儿的零食行为。通过调查, 笔者了解到, 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关注度正在逐渐增加, 但关于营养和零食相关方面知识还有待加强。笔者认为, 家长可通过网络、书籍、讲座等形式了解一些零食的基本知识、膳食营养知识、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在为幼儿挑选零食及安排幼儿进食零食时更多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判断。

3.家长应加强家园共育意识, 与教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零食习惯。培养幼儿健康的零食习惯, 还应加强家园联系, 家长与教师互相交流, 相互了解幼儿的零食行为, 共同讨论幼儿在零食习惯培养上的问题。如通过家长、幼儿、教师共同学习健康膳食手册, 出版健康吃零食的主题板报, 或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等形式, 达到共同培养幼儿健康零食习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文杰, 高永清.合肥市幼儿零食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评价[J].卫生研究, 2006, (9) :615-617

[2].于冬梅, 翟凤英, 张兵, 赵丽云, 王惠君, 刘爱东, 于文涛, 贾凤梅, 王志宏, 杨清俊, 焦欣然, 赵冬丽, 易国勤.北京市和湖北市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6) :403-406

[3].于冬梅.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调查[N].北京日报, 2007, 8, 23.

[4].于冬梅, 张兵, 赵丽云, 王惠君.何宇纳, 刘爱东, 于文涛, 贾凤梅, 张晴, 李艳红, 翟凤英.中国3-17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状况[J].卫生研究, 2008, (11) :710-713.

[5].朱家雄, 汪乃铭, 戈柔.学前儿童卫生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N].中国食品报, 2007, 8, 30.

[7].丁山.“垃圾食品”广告影响儿童饮食嗜好[N].中国质量报, 2006, 7, 20.

[8].黄占英.上班族:零食加油站[M].北京:现代出版社, 2008.

以叶子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篇14

叶子的外表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不仅如此,叶子还让大树变得更美,“象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叶子的内心更美,它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叶子的一生都在无私地奉献着,多美的品格!

是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一片叶子了,都在为“生活的大树”默默地奉献着。

小学以“自信”为话题的作文 篇15

“这天可真怪,早上天还乌蒙蒙的,可这下午太阳却毒辣的狠。唉,还得在太阳下晒一下午,想想都可怕。”旁边的阿信说道。“没办法,谁让这是体育考试。”我无奈的摇摇头。

“别说了,别说了,下面要考跳远了。”旁边的阿言着急的说。好不容易到了我,我猛身一跳,“一米九。”老师叫道,声音中带着着急、愤怒,甚至嘲笑。待他人跳过后,我又去重跳,这本是几分钟的等待,此刻却如此漫长。风儿在耳边刷刷的吹着,把脑袋吹胀了。本就无花,仅只剩草,草儿似乎摇摆着脑袋谈笑着我那笨拙的动作。

又到我了,我耻于去看周围的一切,低着头,看着沙坑中,那些丑陋的沙子似乎在龇牙咧嘴的嘲笑着我,闭起眼睛,奋身一跃,“过。”仅仅是淡淡的回应。“下面一个项目是扔实心球。”随着老师来到场地,此时心情依旧沉在刚才的伤心中。当我扔出球的一瞬间,脑袋昏昏的。“好极了!”老师兴奋的声音唤醒了我,看着那些黄灿灿的球在阳光下,听着老师兴奋的声音:“差一点就到男生满分了,作为一个女孩子是特别优秀的。”

以态度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篇16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笔者通过纸质与网络问卷两种形式, 向福州市大学城8 所高校随机抽取无记名问卷。共回收问卷520 份, 剔除无效问卷后, 收回有效问卷498 份 ( 有效率95. 8% ) 。其中, 女生274 份占55. 0% , 男生224 份占45. 0% ; 低年级 ( 大一和大二学生) 273 份占54. 8% , 高年级 ( 大三和大四学生) 225 份占45. 2% ; 文科生191 份占38. 4% , 理科生307 份占61. 6% ; 独生子女122 份占24. 5% , 非独生子女376 份占75. 5% 。本文从性别 ( 男女) 、年龄 ( 低高年级) 、文化环境 ( 文理科) 、家庭背景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四个维度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探究各维度内部的差异以及各维度之间的联系。

1.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现状

本次调查中, 承认有过性交行为的学生有107 名, 占总数的21. 5% 。其中女生46 人, 比例为16. 8% , 男生有61人, 比例为27. 2% , 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的比例; 独生子女39 人, 占32. 0% , 非独生子女68 人, 占18. 1% , 独生子女发生性交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另外, 低年级58 人, 占21. 2% , 高年级49 人, 占21. 8% ; 文科生46 人, 占24. 1% , 理科生61 人, 占19. 9% ; 显示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文科生和理科生两个维度均不表现出明显差异。

2. 大学生的性态度现状

关于性态度方面, 只接受拥抱或接吻的学生占46. 0% ; 接受性交行为的大学生竟高达31. 7% ; 22. 3% 的学生则表示可以接受抚摸身体部位等边缘性性行为。其中, 56. 6% 的女生接受拥抱或接吻的亲昵行为, 而男生却只占了33. 0% ; 20. 8% 的女生可接受性交行为, 而男生的比例却高达45. 1% 。不难看出, 男女对性的态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女生相对较为保守, 注重情感交流; 而男生更为主动, 注重肉体享受。同时, 在独生与非独生方面也出现了极显著差异: 32. 8% 的独生子女能接受拥抱、接吻, 非独生子女却占了50. 3% 。对于性交, 46% 的独生子女表示自己能承受在恋爱中的性交行为, 而非独生子女的比例却只有26. 9% 。不难发现, 独生子女的性态度更加开放。

从发生性交行为的时机来看, 有6. 4% 的被调查者认为随时都可以, 这就表示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性交行为表现随意, 对性漠然。24. 5% 的人表示只有在对恋人有深入了解后才能发生性交行为, 而11. 6% 的大学生认为在热恋中可以发生性交行为, 可见在大学生眼中恋爱和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 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贞操观, 34. 5% 的人认为直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才能发生性交行为。其中, 27. 7%的女生表示在恋爱中可以发生性交行为, 而男生的比例却高达60. 7% , 不难发现, 在恋爱中女生还是比较理性的, 而男生在恋爱中则表现出了对性爱的追求。72. 3% 的女生则将性交行为与婚姻挂钩, 而男生的比例却只占了39. 3% , 同样说明女生对性交行为的保守性, 与男生相比, 具有更浓重的贞操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18. 9% 的独生子女表示在热恋中可以接受性交行为, 而非独生子女仅占了9. 3% , 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 对性持有更谨慎的态度。

3.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的调查显示, 37. 6% 的人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态度并表示会效仿; 48. 6% 的人表示理解但自己不会这么做; 8. 8% 的被调查者则表现出了对婚前性行为的不认同和抵制。其中, 20. 8% 的女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很正常, 时代开放, 自己也会这么做, 而男生的比例却高达58. 0% 。这样的差异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也表现明显: 47. 5% 的独生子女对婚前性行为表示理解且会效仿, 而非独生子女的比例占34. 3% ; 两者之间的极显著差异再次说明了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而言具有更强烈的贞操观。

在对待恋人曾经与别人的性交行为, 即性宽容度方面, 被调查的四个维度中, 均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13. 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个人自由, 不必计较; 能做到不追究过去, 只看重相识之后的大学生占了56. 6% 。可见, 大部分人不会因为恋人曾经的性交行为而影响双方的感情, 并不会以此作为评判恋人的标准。项传军 ( 2012) [4]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20. 7% 的学生对恋人曾经的性交行为表示无法接受, 甚至会断绝来往; 而48. 5% 的人则认为虽然可以继续交往但心中仍会留下阴影。两次调查结果说明, 大学生的性宽容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更加包容。

同时, 对大学生性责任情况进行了调查: 47. 4% 的被调查者认为发生性交行为之后必须对对方负责, 其比例接近一半, 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性责任感还是很强的, 敢于承担后果和责任。被调查者中有58 人认为事后不要对对方负责, 占了11. 6% , 可见还是有少部分大学生的性责任感比较淡薄, 并且在四个维度中, 均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41. 0% 的被调查者的性责任感则比较模糊, 视对方的态度决定, 不难看出存在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

二、原因分析与探讨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高达21. 5% , 虽与西方国家相比发生率较低, 但与孙建萍 ( 2006) [5]等人的调查相比, 存在明显的增长。可见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步伐不断加快, 呈现出普遍化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 西方开放的性观念不断传入中国, 宣扬所谓的 “性自由”, 冲击着人们对传统性道德观念的理解。而大学生作为知识的学习者, 受到这股新潮的影响, 就会产生打破传统性道德观念束缚的念头。同时, 网络、影视作品中存在大量不良的黄色信息, 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第一人, 更容易受其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从而对性爱产生尝试、效仿的冲动, 过早地发生性交行为。另一方面, 作为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国家, 家庭在性知识教育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缺乏, 学生往往无法得到正确的、全面的性知识教育, 或者只对性知识一知半解, 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2. 学生自身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青春期的学生生理不断发展, 进入性成熟的阶段, 在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考验下, 他们就会释放 “性” 好奇、“性”冲动。许多大学生将性、爱混为一谈, 更有甚者把 “性” 作为衡量爱情的工具, 认为只有性才能证明双方坚贞的爱情, 认为性是爱情的催化剂, 能升级、加固双方的感情。

3. 学校性教育滞后的影响

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性健康教育比较滞后, 但由于各方面的需求和影响, 大学生对性知识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尝试心理。西方开放的性知识以不同的方式传入中国, 而学生在没有接受正确、全面的教育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区别善恶美丑, 不加分析地推崇、效仿。此次调查的对象都是 “90 后”大学生, 他们本来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就较轻,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 性态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逐渐开放化。与此同时, 学校的教育, 尤其是本应在中学、大学开展的性健康教育却因为种种原因缺失。

三、应对对策与建议

1. 加快建立科学、系统的性教育体系, 普及性科学知识

开展科学、系统的性教育, 使不同学业阶段的学生受到适合该阶段的性教育, 科学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性 ( 性生理、性卫生、性病预防、避孕知识) 、理解性 ( 包括性道德、性心理) 。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 “性道德观” 的教育和培养, 让大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性, 了解性在人生中的作用和意义, 提高对两性关系的社会责任感, 增强性心理控制能力以及对性诱惑的抵抗能力, 避免性道德迷失。

2. 丰富高校性健康教育的形式, 发挥高校性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项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性知识的获取47. 7% 是来自网络, 41. 4% 是来自学校。虽然网络具有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等优势, 但未加以过滤的信息易使大学生产生性困惑, 并且这一数据也反映出高校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的缺位。高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性教育也是其一大任务。在性健康教育形式上, 一方面, 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 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 在思想政治课、文学课中可以适当增加婚恋观、性伦理等内容; 另一方面, 通过举办校园主题文化活动、讲座、论坛、主题晚会等,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性认知水平。

3. 心理咨询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性健康教育模式

真正的性健康教育不仅包括性生理教育, 也包含性心理疏导。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性认知不足但性困惑多发的人生阶段, 面对网络上的不良性信息时, 一部分学生虽然理智上清楚, 但行动上却不断受到诱惑, 沉迷于色情信息中难以自拔, 进而发展成病态的网络沉溺, 在自我矛盾、自我责备中左右徘徊。这不仅不利于有效利用宝贵的大学时间, 将精力专注于学业上, 而且长期处于否定自我、心理压抑的状态必将影响身心健康, 同时审美情趣也愈加低俗化。高校应开设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成长热线, 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 引导学生摆正心态, 树立健康、健全的性心理。

参考文献

[1]江剑平, 黄健, 黄浩, 等.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性态度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1, 22 (1) :11—12.

[2][5]孙建萍, 孙建红.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 (6) :645—646.

[3]黄艺娜, 张铭清, 江剑平.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性态度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 2012, 21 (1) :19—21.

上一篇:我家在中国歌词带拼音下一篇:骆驼祥子的题目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