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与

2024-07-22

高中历史岳麓版与(精选10篇)

高中历史岳麓版与 篇1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1.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

2.政权特点: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就是说出现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保留了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3.政治制度:出现了王位世袭制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建立:约公元前16,成汤灭夏建立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2.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3、政治特点:①商王具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②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弥漫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4.商王与方国(附属国)的关系: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⑵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三、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主体:同姓亲族)

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影响:

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局限:诸侯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到西周后期,诸侯国之间逐渐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大、小宗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

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影响——A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

B利于凝聚宗族力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家”结合起来

C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3、三者关系:紧密相连,互为表里,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高中历史岳麓版与 篇2

一、“素纱褝衣”与“素纱单衣”

人民版必修二第12页 (2009年版, 下同) 和人教版必修二第9页 (2007年版, 下同) 选用了同一件著名的纺织品文物的图片, 但在文字说明中却分别标注“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褝衣”和“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那么, “褝”和“单”是否通用?哪个是对的?推究本源, 这件文物出土造册时命名为“素纱褝衣”。

1972年, 在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 考古队员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墓中安卧着一位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沉睡了两千年的女子, 她就是汉代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

“素纱褝衣”是辛追的随葬品, 当这件衣服完整的呈现在人们面前时, 所有的考古队员都惊呆了。用马王堆汉墓的主要发掘者、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熊传薪的话来说, 素纱褝衣“薄得让人难以置信”。衣长128厘米, 通袖长190厘米, 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 交领、右衽、直裾, 边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 共用料约2.6平方米, 重仅49克, 还不到一两, 是世界上最轻和最早的印花织物。

这件文物出土造册时命名为“素纱褝衣”, 这是从材料品类和形制特点两个方面着眼的。“素纱”是说制作衣裳的材料是没有染色的白纱;“褝衣”是指无衬里的单层衣, 这在古代文献中是有据可循的。《释名·释衣服》中记载:“褝衣, 言无里也”;《说文解字》说:“褝, 衣不重也。”《礼记·玉藻》:“褝为絅”;东汉郑玄注曰:“絅, 有衣裳而无里。”

从表意的角度说, “褝衣”与“单衣”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宋代的《集韵》就直接把“褝”通作“单”。应当说, 人教版的化繁为简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识读 (“褝”是个生僻字, 以致于许多人误以为是“褝衣”) , 但从历史学科的严谨性上说, 这是一个专有名词, 还是用其本名更为规范。这件文物一出土就被命名为“素纱褝衣”, 现在湖南省博物馆该展品旁边的介绍文字就是“素纱褝衣”, 在涉及该文物的较为专业的资料中, 绝大部分时候也使用这一名称, 比如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国宝档案”等栏目, 朱绍侯编著的《中国古代史》、白寿彝《中国通史》等等。从另一个角度说, “素纱褝衣”比“素纱单衣”一名更能展现这件“薄如蝉翼, 轻若烟雾, 举之若无”的国宝级文物的厚重历史感。

二、“花机”与“花楼机”

人民版必修二第13页与人教版第10页均选取了同一幅图片, 却分别标注“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花机图’”和“花楼机”, 这幅图应该称为“花机”还是“花楼机”呢?

图片反映的实物是中国古代的手工提花织机, 简称花机, 因机上有花楼, 很多地方也称之为花楼机, 两个名字是通用的。中国很早就有手工提花法, 据《西京杂记》记载:“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 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 霍光召入其第, 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蹑, 六十日成一匹, 匹值万钱。”这是关于手工织机的最早记载。经汉唐时期的发展, 至宋元时期, 手工织机已经走上定型化, 宋人已使用提花机。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为完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对其结构作了详细说明, 并附有图片。今天, 织造蜀锦、云锦依然还在使用这种复杂的人工提花机, 它已经成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版本教材选用的这幅图选自《天工开物·乃服》, 图的题头就是“花机图”, 文字部分说“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 隆起花楼, 中托衢盘, 下垂衢脚 (水磨竹棍为之, 计一千八百根) 。对花楼下掘坑二尺许, 以藏衢脚 (地气湿者, 架棚二尺代之) 。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的杠卷丝, 中用叠助木两枝, 直穿二木, 约四尺长, 其尖插于筘两头。”笔者以为, 人教版用“花楼机”的名字, 并不能算错, 但既然这幅图有明确的出处, 还是用原图的名字“花机”或者加括号注明比较好。

三、五大名窑何所指?

人民版必修二第15页说:“唐宋以来, 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名窑以其产品的质量名闻天下。”这种叙述带来了学生的困惑, 有学生专门找笔者询问———这五座窑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大名窑吗?

人教版必修二第9页说:“宋朝有五大名窑, 即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定窑在河北曲阳……汝窑在河南宝丰……哥窑相传在浙江龙泉……官窑在河南开封……钧窑在河南禹州……”显然, 人教版明确提到五大名窑的说法, 这也是通常使用的说法, 人民版介绍了一些著名的瓷窑, 没有涉及“五大名窑”的说法, 但数目恰恰是五个, 造成了学生的误会。

据学者考证, 宋代几大名窑的说法, 可能始于明代宣德年间, 当时为宫廷编制藏器目录的《宣德鼎彝谱》中关于宫廷用器的记载说:“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 《中国陶瓷史》, 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284页) 柴窑据传是周世宗柴荣的御窑, 虽有多种说法, 但至今并没有发现窑址和实物, 所以, 柴窑的存在与否根本无法确定。另外五座窑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五大名窑的说法。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 前后不足20年, 因烧制时间短促, 传世品稀少, 弥足珍贵, 宋代就有“汝窑为魁”的说法, 明清品评五大名窑时将之排名第一。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 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 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 面积约25万平方米。汝窑以青瓷为主, 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 汝窑瓷胎体较薄, 釉层较厚, 有玉石般的质感。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 是一个暂时没有发现窑址的瓷窑。大观年间,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 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居多。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 十分珍稀名贵。

钧窑之名并不见于宋代文献记载。关于钧窑早期的历史, 也还不清楚。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 (时称钧州, 故名钧窑) , 钧瓷两次烧成, 第一次素烧, 出窑后施釉彩, 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 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 称为“窑变”。烧成后, 钧瓷颜色千变万化, 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 灿若云霞。所谓“入窑一色, 出窑万千”。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 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 在烧制过程中, 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 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 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 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哥窑也不见于宋代文献记载, 确切窑场至今也没有发现, 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又一大悬案。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 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也有人认为哥窑在浙江龙泉。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 俗称“开片”或“文武片”。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 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 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定窑为民窑, 主窑址在河北曲阳。定窑以烧白瓷为主, 瓷质细腻, 质薄有光, 釉色润泽如玉。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 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 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高中历史岳麓版与 篇3

【关键词】人教版 岳麓版 历史插图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10-02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抗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历史的过去性、学科知识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我们在认识和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时候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而这种媒介就是史料,其中就包括了图片史料。

图片史料相对于文字而言具有较大的渲染性,可读性较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创设一定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在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的插图各具特色,了解、掌握各个版本教科书中插图的特点,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对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以及不同教材中的图片比较研究就比较少。除了刘军主编的《图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外,很难找出关于研究历史教材中的插图的专著,大多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专著中。在文章方面,主要涉及的都是历史插图在教材中的运用或者是不同教材中史料的运用。极少有关于单独研究不同教材中插图的研究。人教版和岳麓版是现行教科书中运用范围比较广泛的版本,笔者将以专题二为例,对教材中的人物插图、示意图、漫画以及历史情境插图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各自特点,以期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人物插图的比较

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人物插图有4幅,而岳麓版有3幅。两个版本的人物插图数量相当,但内容存在异同。洪秀全和曾国藩是两个版本都有的,而人教版则多出了林则徐和邓世昌,岳麓版则有李鸿章。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发起者,虎门销烟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唤醒了一些有志之士。虽然这也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但从一定程度上讲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林则徐在这一巨大的转折点处于风口浪尖上,却一直保持着爱国的情感,不得不令人佩服。在虎门销烟这个子目中插入他的图片,有其必要性。在这点,岳麓版就有些欠缺。同样地,在上《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之前,很多学生应该不清楚邓世昌其人。在讲到邓世昌带着部下向前冲的时候配上他的图像,学生会更加立体、感官地想象当时那个场面,对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岳麓版教材中,李鸿章和曾国藩一起出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和李鸿章带领的淮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但人教版只提到湘军,没提到淮军,所以笔者认为人教版没有附上李鸿章的插图是无可厚非的,由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两个版本的插图,所以至于是否应提到淮军这里不作评述。

另外一方面就是注解的规范性。岳麓版的三幅人物插图都只是在图片底下附上该图片的人物名字而已。而人教版除了附上名字以及生卒年外,对于一些学生比较不熟悉的人物,还在图片的下面用文字解说其主要事件或功绩。例如,邓世昌的插图,人教版的解说是:“邓世昌,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入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在黄海大战中,他见日军四艘舰艇逼近北洋舰队旗舰,便冲锋向前掩护旗舰,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这样的解说,不仅补充了正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轻描淡写,增加了细节,更让学生能过体会到当时战场的惊心动魄以及战士们的爱国情操。这样,学生看到的不是一副独立的图片,而是一段历史。

二、示意图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中所涉及到的示意图有2幅,而岳麓版的有6幅。专题二主要是讲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以战争为线将这个专题串联起来。示意图能让学生更加准确、清晰地了解到战争的整个过程。学生在感知历史事件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深化记忆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都出现,但是也存在些许不同。太平天国示意图中,岳麓版除了标出主要路线等之外,还将天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战场以及江南江北大营标出来。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利用好这张示意图,指出江南江北大营的重要性,学生将更容易领会到太平军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英勇。

三、漫画的比较

专题二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设计的漫画数量及内容如下: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漫画有2副,岳麓版则没有。漫画通常寓史于画中,是文字材料的补充。它通常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尤其是政治漫画,都带有强烈的思想性,而不仅仅停留于让学生形成一个历史表象,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漫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出示《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这幅图清楚地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局,以及各帝国主义狰狞的面目,还反映了清政府的麻木不仁的态度,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腐朽。这不仅能形象地揭露历史本来的面目,促进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这方面,岳麓版相比人教版比较逊色。

四、历史情境图片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涉及到历史情境图片有15幅,岳麓版的有8幅。关于历史情境图片,第一,从数量上来看,人教版明显多于岳麓版。第二,从文字解析来看,人教版虽然搭配的文字也不多,但是能够点出主题,适当地解释图片的内容。例如,在抗日战争这一子目中,插入了东京《日日新闻》登载的两个日本军官进行杀人比赛的报道的图片,这张图片都是日文,教材中没有把日文翻译过来,这样子学生只是知道有这样一篇报道,但是报道具体的内容就无可得知了。如果能将图片上出现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相信会让学生更加震撼,对这段历史更加铭记于心。随着新课改的推动,教科书变得图文并茂。历史插图在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和岳麓版两个个版本的插图都有各自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但总体而言岳麓版在处理历史插图方面略差于人教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如能仔细比较分析,糅合各版本之精华,选择适合的有效的照片,充分发挥历史插图的作用,将更容易让学生在趣味中了解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黄牧航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1版。

[3]黄牧航主编:《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肖军:《浅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2009年。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篇4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 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通过对崔英杰案的思考和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用谈话法了解老子思想,体会其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通过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孔庙、杏坛、牌坊、孔子塑像、周游列国图、讲学图等)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二)孔子的思想

教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介绍了几个方面?

情境体验:孔子问答(学生模拟孔子及其学生、国君对话)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模拟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做到“仁”?孔子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

“礼”的学说 模拟对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是否值得肯定?

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 案例思考,学以致用:

教师介绍崔英杰案(城管与小贩冲突案件),学生讨论,结合孔子的“仁”的学说、“为政以德”的思想和责任意识,如何处理城市管理问题,避免悲剧重演。

3.敬天地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处理现实问题放在首位。所以儒家思想是理性文化。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的教育思想。幻灯展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当仁不让于师。

教师引导: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一些主张依然没有过时,与今天的教育思想多有吻合,如全民教育、启发式教学法,个别教育,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过渡:现在,我们来作一个判断,有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政府呢?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一)老子其人

教材如何介绍老子的?

(二)老子的思想

下面,我们根据《老子》的摘录概括概括老子的主张。

1、“道”的哲学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昆(同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透过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老子的什么主张?

2、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通过材料中可以看出老子有什么哲学思想?是否还知道《老子》中含有辩证思想的语句吗?

也许是对物极必反规律的洞察,老子特别重视对立面中柔弱卑贱的一方。如对柔弱与坚强、有与无的看法。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治大国若烹小鲜。

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从中可以看出老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无为而治,效仿自然)古为今用(老子思想在现实中的运用)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结合美国的传统和里根的执政,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孔子的治国主张?

(课后作业)阅读《论证》和《老子》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知识 篇5

一。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

1. 背景:1776年美国独立,建立了松散的邦联。其弊端是:①州权主义的存在,使它无权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英国乘机倾销商品②中央政府无力稳定政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与主权

2.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麦迪逊;思想来源: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3. 1787年联邦宪法的基本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组成。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行使立法权;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行使,互相制约。

③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二、联邦制

1.确立:1787年建立,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2.巩固:州权主义与联邦政府的矛盾,1861年南方蓄奴州发生叛乱,美国内战爆发。林肯以联邦政府维护和捍卫宪法为依据,对南部同盟作战;北方取胜统一了联邦后,通过了第13条、第14条宪法修正案:废除黑人奴隶制,肯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美国长期统一与稳定,是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三、两党制:(民主党共和党)

发展概况: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高中历史知识点岳麓版 篇6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评价

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和影响

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②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后果;斯大林逝世

②内容:

农业: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恳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买给农庄。

③评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赫氏个人作风急躁,造成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②内容: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点重工业;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③评价: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勃氏执政后期趋于

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历史源流 篇7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之下, 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 (976) 。这座著名学府规模宏伟, 占地两万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七千多平方米。在潇湘雨露的沐浴中, 汲取岳麓山之灵气, 岳麓书院历尽千年沧桑, 自古以来聚集了无数的贤者, 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不断产生思想精萃的火花。岳麓书院现存的建筑绝大多数为明清时期所遗留下来的, 主要包括讲堂、头门、二门、御书楼、教学斋、半学斋、百泉轩、文庙、湘水校经堂、爱晚亭、赫曦台等。岳麓书院的主体建筑由讲堂、御书楼、祠堂组成, 履行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出书藏书、祭祀等功能。讲堂是岳麓书院最为重要的建筑, 又称为静一堂, 是师长对弟子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 位于整个岳麓书院建筑群的中心。代表讲学、藏书、祭祀三大职能的建筑互相联接, 融为一体, 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独特风格与壮阔景象, 也蕴含着中国古代的文人气质[1]。

一、岳麓书院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在岳麓书院出现之前, 东晋的陶侃在此地修建杉庵, 随后, 杜甫、裴休、刘长卿、沈传师等人也曾经开舍结庐。宋太祖开宝九年 (976) , 在原来僧人“得屋以居, 得书以读”简陋的办学旧址, 潭州太守朱洞在岳麓山的抱黄洞附近正式修建岳麓书院。书院初具规模, 有五间讲堂, 五十二间斋舍。不久之后, 朱洞不再主政潭州, 岳麓书院失去了官方支持, 一度出现了冷落局面, 甚至“弦歌绝音, 俎豆无睹”。咸平二年 (999) , 李允则来潭州任职, 岳麓书院得以恢复和扩建。他任潭州太守之后, 身体力行兴办教育, 岳麓书院很快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岳麓书院的规模开始扩大, 形成了以讲学、藏书和祭祀三个主要部分构建的书院规制。书院的正式定额为六十多人, 还有很多定额之外的从学者在此学习, 岳麓书院的名声逐渐远播于湖湘之地。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 (1008至1017) 是岳麓书院发展的鼎盛阶段。大中祥符五年 (1012) , 潭州湘阴人周式主持岳麓书院, 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定额由原来的六十多人升至百余人。大中祥符八年 (1015) , 宋真宗皇帝传诏周式, 亲书“岳麓书院”匾额, 赠与周式, 嘉许其办学的成就。宋真宗还授国子监主簿的官职给周式, 让他留在朝廷效命。但周式婉拒, 希望归山办学。宋真宗大为感动, 赠给周式内府书籍和对衣鞍马, 以表彰他的杰出贡献与教育精神。在周式主管之下, 岳麓书院的校舍规模扩大, 求学人数增加, 有了很大的发展, 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北宋官府开展了四次兴办官学的运动, 旨在恢复官学, 完善科举制度。在这些举措的影响下, 全国各地书院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有的衰亡, 有的成为了官学。岳麓书院也不能幸免。绍圣四年 (1097) , 官府命令书院关闭, 将岳麓书院改为鼓铸场。在这个关键的时刻, 湘阴尉朱辂置生死于度外, 称“乡校不可毁”, 抗旨不从。由于岳麓书院名声远播, 朝廷考虑到各方面影响, 于是岳麓书院免遭覆灭的命运。在北宋的官学运动中, 岳麓书院不仅没有走向衰落, 而且成为“潭州三学”的“三舍法”教育体制一部分, 通过不断革新演变为荆湖南路最高学府。

宋室南渡后, 岳麓书院毁于兵火。乾道元年 (1165) , 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受命重建岳麓书院。刘珙任潭州太守后, 非常重视振兴文化与教育, 一生以尊儒重道为己任。“葺学校, 访雅行, 思以振之”。他任命郡教授郭颖担任重新修建岳麓书院的重任, 一年之后, 岳麓书院不仅恢复了原有的规模, 而且还进行了扩建, 屋舍增加到50间, “肖圣像于殿中, 列绘七十子, 而加藏书堂之北”。他还聘请了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张栻, 在岳麓书院主管教育与研究, 此举在南宋时期极大地提升了岳麓书院在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来到岳麓书院讲学后, 学生达到了一千多人, 堪称岳麓书院发展的全盛阶段[2]。

元朝的岳麓书院仍在坚持办学。岳麓书院的教育制度恢复后, 朱熹、张栻宣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明朝的岳麓书院教育规制更加完善。在明朝中叶, 王守仁和他的弟子陆续来到岳麓书院讲学, 倡导心学思潮, 为岳麓书院的教育、学术发展注入了的新的元素。明武宗正德二年 (1507) , 王阳明得罪了太监刘瑾, 被贬至龙场, 在经过岳麓的途中, 在岳麓书院讲学, 不久之后王阳明的弟子们也纷纷来讲授“心学”。但岳麓书院受朱熹、张栻的影响极为深远, 重践履之传统根深蒂固。不论外界如何变化, 岳麓书院依然维持自身的传统。清朝初年, 朝廷对书院严格控制, 唯恐自由讲学阐扬华夷之辨。雍正之后, 朝廷对书院的态度改为了扶持、控制。这个阶段的岳麓书院多次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与表扬, 但实际上逐渐丧失了自由研究与探讨学术的环境与氛围。晚清时期, 在曾国藩等人的倡导之下, 湖湘之地形成了研讨西学的风气。光绪年间, 山长王先谦改革岳麓书院的课程设置, 除了“治事”、“经义”之外, 增加了译学和算学, 并且购买《时务报》以供学生阅读学习。光绪二十七年 (1901) , 朝廷下令将书院改为学堂。光绪二十九年 (1903) , 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将延续千年的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岳麓书院的教育办学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成为了近代的新式学堂。之后, 岳麓书院又相继迁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目前, 修复后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学府依然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3]。

二、岳麓书院的历史文化名人

在每一个历史阶段, 岳麓书院都体现着教育、文化、思想等领域时代精神与积极态度, 吸引和培养了无数学者与仁人志士来探索真理, 他们在中国乃至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古以来, 岳麓书院出现了很多德高望重的名家。朱熹、张栻、王阳明、王先谦、王文清等人都是历朝的杰出人物, 对推动文化教育、社会思想发展与变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 张栻在岳麓书院传播理学观念:“造就人才, 以传斯道而济斯民”, “矫正只为科举利禄, 仅习言语文词之工”。道州知州杨允恭曾为理学宗师周敦颐的濂溪书院修建御书阁, 曰:“国家之建书院, 宸笔之表道州, 岂图为美观乎?岂使之专习文词为决科利禄计乎?盖欲成就人才, 将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4]

“唯楚有材, 于斯为盛”出自清代学人之手, 描绘了岳麓书院集天下之人才的盛况。以清代为例, 和岳麓书院有关的名人有教育家杨昌济、启蒙思想家魏源、哲学大师王夫之、政治家曾国藩、军事家左宗棠、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外交家郭嵩焘等。著名教育家杨昌济学贯中西, 在继承重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和修身养性的理学传统的基础上, 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他在岳麓书院亲自讲习教育学、哲学和伦理学知识, 要求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成为具有崇高品质和远大理想的人才。在这种先进教育思想氛围中, 从岳麓书院涌现无数批华夏杰出代表, 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和革命家如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李维汉、何叔衡、萧三、陈昌、罗学瓒等。还在岳麓书院教学斋里学习期间, 毛泽东深入思考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 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5]。

参考文献

[1]雷隆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J].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5 (4) .

[2]江怀.岳麓书院:古老的学术圣殿[J].档案时空 (业务版) , 2004 (10) .

[3]朱汉民.岳麓书院与中国知识群体的精神历程[N].光明日报, 2006-05-18.

[4]徐骏, 郑素贞.岳麓书院教育千年延续传承的原因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1) .

高中历史岳麓版与 篇8

关键词: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1 区别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2004年第一版出版后,相继改版两次,在2007年推出第三版。针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与第1、第2版进行比较,第3版历史教科书相比之前变化较大,存在很多优点,主要包括图书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两个方面,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外在结构存在很多亮点

所谓外在结构,主要指教科书的排版、知识框架和体系等方面。这里存在的优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教科书选用的图片更贴近史实。

高中历史第三版教科书中增加了很多有关历史真实事件的图片,同学们很容易看到图片反映出来的历史现实,对历史的学习更有兴趣,所以高中历史第三版教科书具有鲜明的图文并茂的特点。例如:《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的漫画《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图中一群侵略者手持钢刀宰杀一条中国巨龙,剁头的剁头,斩脚的斩脚,情形十分残忍和恶劣,这幅漫画十分形象具体地再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十分具有讽刺意味地批判了当时外国列强的这种可耻行为,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危机空前的历史情境,再多的语言文字描述也难以达到如此效果。

2.教科书更注重历史年限的排列。

高中历史第三版教科书更注重历史年限的编排。例如:《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在必修l第l、2版中,而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国共十年对峙等内容在第三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这样的编写顺序容易导致学生混淆学习的知识时间。所以必修l第3版进行了相对应的改革,将第l、2版原第二、三单元合并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在单元内把上述内容全部按时间顺序重新编排,这样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3.增加了《本课要旨》和《模块链接》两个栏目。

高中历史第三版教科书增加了《本课要旨》和《模块链接》两个栏目,如以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的《本科要旨》为例:

(1)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3)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又如第3版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讲述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三项内容,《模块链接》做了如下提示:“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1课;必修3第l9、20、2l课。”这样的《模块链接》有利于高中生学习和巩固复习,清楚地把握历史来源的来龙去脉。

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内在结构存在很多亮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内在结构存在一部分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内容更简明扼要,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例如:关于《德意志帝国宪法》第3版的相关叙述则不到150字,相对之前第一版、第二版有较大改进,宪法中的一些具体规定经过改编排列在《资料回放》中,整体感觉比之前更简洁明了。第3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等历史知识内容也进行了行营的简化,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减轻学生学习历史的压力和负担。

2.将不合理的语言编写进行删除。

高中历史第一、二版教科书中仍然存在一部分不太合理的语言编写,在第三版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删除。如必修1第1、2版《夏商周政治制度》一课是这样表述的:“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所取代。”如果这样表述,就是禹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启。在第3版改为:“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了‘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经过第三版这样改编,标书比之前更准确无误。

综上所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与第1、第2版之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必须不断对教材进行探究,以最完美的一面呈献在课堂上供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松柏.浅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第3版的亮点——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版与第1、2版对比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07,10:23-25.

高中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一知识 篇9

中国现代史: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年);时期(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2—今)。

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新中国成立

(1)筹备会议——政协第一次会议: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

(2)新中国成立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

(1)主要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2)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了解“----”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三、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平反“--”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2、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4、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四、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①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台湾可保留军队。

②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③确立:

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①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②时间:香港——.7.1

澳门——.12.20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停火;

②80年代以来,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增加;

③1992年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

④1995年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文件;

⑤,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立法维护祖国统一;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 篇10

一、相对论

1、背景:19C,科学进步愈发显示出转化为生产力的巨大威力,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2、时间:20C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3、内容: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论原理

4、影响:

①提醒人们不要被常识和日常经验所蒙蔽

②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③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④是核开发的理论基础

二、量子理论

1、发展:

德国普朗克:量子假说

德国爱因斯坦:光的量子理论

丹麦玻尔:原子的量子理论

2、影响:

①带来了技术创新:半导体和激光器

②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三、电脑和网络

1、时间:

20C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 (代表数字化技术的产生)

20C60N美国诞生网络技术

2、意义: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空间和时间界限;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信得增长点,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生命的奥秘

1、20C70N 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93年 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在美国投放市场

1990年 “登月计划”的国际扔了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我国加入这项计划)

克隆实验成功

五、登上太空

1、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1961年苏联 “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加加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969年美国 “阿波罗-11”登月飞船发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2、意义: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六、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

1、内容: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2、意义: 提高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成功打破核垄断,核讹诈;发展高科技,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环境

(二)东方魔稻

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

意义:

1、解决中国粮食问题;

2、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战略计划。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983 年 “银河–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意义: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飞船

19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

1、意义: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2、前提条件

国家的独立(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实力增强;科学家的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发展科技的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③增强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

七、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含义: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造成教育界很大混乱;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八、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

①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

②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

③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的学科

④“三下乡”活动

上一篇:数据库实验6安全性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爱妈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