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创新学校管理

2024-06-06

校长如何创新学校管理(精选8篇)

校长如何创新学校管理 篇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现代组织活动的源泉,是现代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对于学校管理而言,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破解学校管理难题的金钥匙。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民族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能否办好,首先取决于校长的创新意识。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领导地位和决策地位,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引导者,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师生员工的教育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学校运转的组织者。校长创新意识的高低,事关教育改革的成败。多年来本人不断借鉴业内管理专家的管理方式,结合自身管理学校的经验,总结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思想与方法。

一、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

学校的管理创新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而学校管理创新的观点、制度和策略将随之发展而不断充实,进一步推动深化创新管理。要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学校管理创新,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希望所在,是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学校的管理创新,可谓“任重而道远”,因为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将无法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只是一味地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将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突出绩效,到最后则可能会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或被社会无情地淘汰。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大张旗鼓地去改变学校管理中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观念和做法。

二.学校管理制度要创新

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学校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使校长的负责意识,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打破平均分配,打破铁饭碗,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要从以制度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以划一的考试成绩管理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为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三、学校管理真正再现艺术

1、主动学习要注重“理”的创新性。若校长善于主动学习就能带动起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群体。.重要的是,校长在学习教育专著中掌握先进的理论,在学习教育学杂志中改变教育理念,在借鉴各级各类学校的经验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与教师一起的培训、教研、教学活动中获取鲜活的教学观。更为重要的是,校长只有坚持在长期的学习中才能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的智慧精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新鲜办法、新鲜语言、新鲜思想和新鲜经验。这样校长讲话就不再是陈词滥调,而是新鲜活泼、富有启迪的智慧之音。

2、总体论证要注重“理”的科学性。校长有为而“理”的“理”,意为梳理学校的工作思路,理通学校出现的难题,理透教师的思想情绪。因此,校长应该是一个思想进步,处事科学的学者。校长需要经过总体的论证,方能使“理”准确无误。一是把自己的“理”放在教育改革的理论的大背景下去论证,看这个“理”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科学的规律;二是把“理”溶于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中去论证,看这个“理”是否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三是把“理”置到自己的工作中去验证,看这“理”是否符合自己的风格,是否能令人眼前一亮,心灵一震。

3、常规谈心要讲究“理”的情感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与情的巧妙结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常规谈心是校长一项基础性工作。校长要经常性找各岗位各类型教工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谈心的面要广。尽可能每年每人谈一次,让每一位教工都感受到校长心中有我。谈心的内容面要广,(谈生活、谈工作、谈理想、谈业务、谈兴趣等),这样能让教师敞开心扉。谈心的过程中,校长应与对方置于同等的位置,双方平等交流。谈心的方式要灵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语言表达方式,多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作深入交谈。常规谈心是一种情感投资,得到的将是情感与智慧双重回报。

四、学校管理校长必须注重领导艺术

所谓领导艺术,是指在长期领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领导技巧,策略和特殊方法的总称,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技能的结晶。领导艺术不同于领导技术和领导方法,它是两者的升华。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领导艺术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包括以下方面:决策艺术、用人艺术、理财艺术、协调艺术、管理全局艺术、处理艺术、运时艺术、开会艺术、授权艺术、谈判艺术、提高效率艺术、思想教育艺术等等。对校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精通用人艺术和处事艺术。

1、用人艺术。古人说过“政以德贤为本”。“为政之本在于任贤”。邓小平指出:“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这说明,如何用人是领导首先要关注的问题,校长要掌握用人艺术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克服任人唯全、任人唯顺、任人唯资、任人唯亲的错误观念。其次要确立选用人才的基本准则,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用;另外,要注意使用人才的方式方法,要做到用人所长,避其所短。

2、处事艺术。处理各类事情是领导者德本质工作。领导者应该能力提高处事艺术,使之达到事半功倍德效果。讲究领导艺术,在于职岗明确,领导者就做领导的事情,做重要的事情,做明天的事情,而对他人的工作,次要的工作,过去的工作则不必干涉,要注意主次秩序,讲究方法简便。在校长领导艺术的实施方面,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成为具有领导艺术的行家。

五、学校管理创新有益尝试 学校管理创新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德育与实施、课程与教材、课堂与教学、特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研等方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学校管理创新方面的尝试。

1、校本培训

教师是立校之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我认为创新校本培训的思路与方法,就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学校每年都要开展“探索杯”教学比武,但每年都要增加新的内涵和元素,变单一的教学比武为全方位展示教师风采的“五个一”模式,即一次富有个性的说课、一个凝聚集体智慧的教案、一堂生动的课堂教学、一场即兴的课后答辩、一篇深刻的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近几年,我校有6名教师在省优质课比武中获一等奖,可以说在全省同类学校中有一定的影响。

2、适合教育

开展“适合教育”,也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力争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长。针对我们八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我们采用“三变”的举措,开展适合教育,一是变满堂灌为精讲,二是变题海战术为精练,三是变教学“一刀切”为给不同类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处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近几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3、特色办学

在中学任校长期间,我明确地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目标:“以三个面向”为先导,创县级、市级名校。构建以主体教育为核心,以“双语教学实验”和“星期六创新教育”为双特色的办学模式。为了把学校办出特色,我们创办了双语教育实验学校,在我县率先引进外国文教专家,其创造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在学校的发展史上也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将外国文教专家聘请来,这一创新举措,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活力,外国文教专家不仅给学生讲课,而且给英语教师做辅导培训,还通过“英语角”的活动平台与师生面对面地活动和交流,对英语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英语教师在全县英语教师口试、笔试中荣获团体第一。

校长如何创新学校管理 篇2

●协同创新是大学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的再思考, 促使大学能够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 更加凸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大学发展重要理念之一;协同创新是高校向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借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仅仅在实验室、在教室里难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 应该注重和重大工程结合, 和重大工程企业联合培养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大学》:宁校长, 您好!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要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您如何理解对高校协同创新和战略联盟的发展要求?

宁滨校长 (以下简称宁校长)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协同创新和建立战略联盟的理念以后, 我们非常振奋, 很受鼓舞, 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从国际上来看, 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世界各国都纷纷深度开发人力资源,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对我国来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大学作为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 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要积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开展国家急需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和研究, 开展涉及人类命运和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和战略问题研究;要面向学科前沿, 开展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研究。

新时期、新形势下, 我国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存在诸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原创性成果、科研主体分散、缺乏协同、重复研究、效率低下、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科技评价和管理制度不合理等弊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推进协同创新是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的有效举措之一。

从大学发展的角度来看, 我认为协同创新是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重新思考, 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先进大学发展理念之一。因为我国大学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提高质量, 即有效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满足国家重大需求。高校如何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做好协同创新无疑是可以有效改变这种局面的重要举措之一。协同创新的教育发展理念可以促使大学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 凸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当然, 仅仅在理念层面上认识协同创新是远远不够的, 要把这种理念贯彻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中, 要提高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上来认识和强化。这就涉及到协同创新的体制建设和运行机制问题, 所以协同创新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学校发展理念出发, 落实到各项实践环节, 再从实践过程中加强监管和能力建设, 最终回归到大学制度建设上来, 这应该是下一步真正贯彻协同创新的一个较好思路。

《大学》:协同创新使高校与外界成为一个联合体, 当然这个联合体的功能是多样的, 可以进行人才培养, 或者科研攻关, 或者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那么高校应如何对协同创新进行功能定位呢?

宁校长:高校的功能是多样的, 这就决定了高校与其他组织的联合功能也是多样化的。但高校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人才培养。像北京交通大学 (以下简称北交大) 这样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能够和企业联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理工科学生的培养, 关起门来难以培养出大师级的领军人物。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现在高铁发展很快, 如果仅仅在实验室、在教室里是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的, 必须要和重大工程结合, 跟大企业联合。如从企业聘用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来做兼职教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建立联合小组来形成联合导师制度。在学校以教师为主, 去企业实习和现场实践则以企业的聘任老师为主, 这两方面的师资有效结合起来, 也是一种协同创新。这样一种做法当前实际上并未形成制度。现在企业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践, 都把它作为负担, 特别是现在安全生产要求很高, 像交通和矿山类等企业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因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责任重大。我们经常听到企业的人事部门抱怨高校培养的学生不适合企业的需要, 但企业很少思考其自身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责任。

《大学》:从实践层面看, 协同创新是否对企业和社会参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宁校长:是的, 但是在操作层面还存在很多困难, 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协同创新不仅仅是对大学提出的要求, 也是对全社会提出的要求, 特别是对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协同创新光靠大学是难以完成的, 大学领导和企业领导双方有了合作意愿之后, 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否则难以形成一种机制和体制来解决整体的问题。解决单个问题可以靠觉悟, 可以靠经验, 但解决整体问题一定要靠制度和政策。

●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良好的合作意识和长期的科研积累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协同创新不是单兵作战, 而是协同作战, 需要“政产学研用”各主体的密切配合;建立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是保持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可以发挥主导作用, 因为核心技术的突破有赖高校的科研能力。

《大学》:协同创新的过程是什么?各协同方在不同阶段是怎样参与其间的?

宁校长:我想以北交大利用协同创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例子来具体阐释这个过程。我们最近研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CBTC系统 (以下简称城轨系统) , 它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效率的一个关键技术和装备。该项技术是国内首创, 填补了国内空白, 于2010年12月28日在北京亦庄线投入使用。在此之前, 我国近3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使用的此项技术和设备均是国外引进,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上是第四个拥有这项技术的单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该项技术的开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这项技术从实验室的雏形到正式投入使用, 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协作。最早是北京市科委立项, 之后是科技部立项, 最后是财政部立项给予支持, 教育部也给予支持, 国家前后投入数亿元。除了政府部门的支持, 我们还得到了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地铁建设公司等企业的支持。整个合作历时近十年, 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北交大为主, 主要是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实验室测试和仿真试验;第二阶段是现场实验, 有些设计在实验室仿真试验效果再好也还不够, 还必须到现场试验。这个阶段北交大就退到二线, 由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牵头, 因为它既有试验场地, 同时又对系统的运用和需求很清楚, 便于系统的试验和完善。这样做对系统尽快投入应用是必需的, 但对项目核心技术的开发者来说, 拿到一个项目自己不主持, 让别人主持, 课题组有人想不通, 这个突破其实很难, 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们在这方面突破后, 先在北京地铁车辆场1.5公里试验线上完成了系统的现场测试和试验。接下来, 进入中试阶段, 由于正好赶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 我们来到大连地铁运营公司, 在大连轻轨线路上安装了9公里的中试线路, 经费来自财政部专项支持。每天晚上10点钟地铁运营停止以后, 整条线路为试验开放, 调度专门安排两列车进行运行测试, 试验期近一年, 在大连地铁运营公司的支持下, 我们顺利完成了系统中试测试。第三阶段是示范工程阶段, 由北京地铁建设公司牵头, 北交大配合, 在各方支持下, 克服种种困难, 如期完成了示范工程 (即中试) ——北京亦庄线工程。这就是一个协同创新,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主体, 发挥不同的优势。

《大学》:从技术开发到现场实验, 再到中试的完成, 是否意味着协同创新的结束?

宁校长:协同创新到此还没有结束。中试之后, 就面临谁来用的问题, 谁愿意第一个吃这个“螃蟹”, 这一使用主体仍然是协同创新的参与者。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北京市的支持。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赵凤桐同志, 经过多方调研和沟通, 果敢决策在北京市亦庄线作为示范工程应用这项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正是这个决策使这项技术具备应用的可能。因为一项新技术没有应用就永远不具备招标的资格。在具体操作中, 运用了国家的首台套政策 (即作为新研发的关键技术, 经过必要的程序, 可以直接进入市场) , 这里主要是指核心技术, 不是指整个系统, 系统还是要参与招标的, 只是在招标系统里指定运用这项核心技术, 这样这项新的核心技术就具备应用的可能。在示范工程中, 由北京地铁建设公司牵头, 北交大和北京地铁运营公司都作为配合单位退居二线。为了确保安全, 聘请了英国劳氏公司对系统和工程进行第三方独立安全认证。这是国内首次按国际惯例对同类工程进行第三方独立安全认证, 对确保系统和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系统从开通使用到现在已近一年, 同国外系统相比, 故障率非常低。同时, 在北京市和国家支持下, 建立了专门的CBTC工程中心, 对这项新技术进行技术支持。利用中心的平台可以对系统进行技术升级, 可以对现场数据进行仿真分析, 提供诊断和维护支持, 使系统可持续发展。实际上, 回顾这个项目十多年的整个过程, 我们曾跟多个政府部门和多个企业打交道,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协同, 这项核心技术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即使技术成功, 也很难走向市场。一项核心和关键技术创新从实验室里的雏形到成熟地走向市场, 需要高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同时, 政府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除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外, 更重要的是政策的支持, 特别是对于一项具有风险性的创新技术来讲, 从它的成长和完善到进入市场, 更是如此。我们这个项目的成功是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的一个有益的探索。

《大学》:在协同创新的整个链条中, 似乎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主体在发挥主要作用。那么, 有没有一种主体或力量始终在起主导作用, 以凝聚并保障各主体的合作向心力呢?

宁校长:有。我认为在这个项目中, 北交大就自始至终是主要推动力量, 因为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大学研发者手里, 其他力量都是从不同方面予以配合;但是其他主体不协同参与, 仅靠大学自身是不能将技术完善并进一步转化走向市场的。所以团队成员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和开阔的胸怀, 有战略的思考, 同时要舍得放弃一些利益, 使各个参与主体都能够在协同创新中受益, 这样的协同创新才能走得长远。在前面的例子中, 从技术上来讲, 北交大的贡献是第一位的, 但是没有北京地铁建设部门和运营部门的帮助, 没有国家各部门的支持, 也很难深入下去。所以, 在申报奖项阶段, 考虑到各主体都分担了风险, 那么在荣誉面前, 也要分享, 这样才是长久之计。所以, 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是协同创新必须处理好的关键机制之一。

《大学》:经历过这样的协同创新过程, 您认为, 协同创新的关键是什么?

宁校长:我们这个项目成功之后, 国家各部门的有关领导都很关心, 希望我能总结一下, 写个报告, 作为一种模式进行推广。从模式这个层面来总结有点困难, 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感触。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 回过头来看, 有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 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有多年的科研积累。我作为这个团队的负责人, 实际上也是这个团队中的普通一员, 我在上大学时就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个团队从形成、发展、壮大到成熟, 经过十多年的磨炼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目前, 我们这个团队, 学校范围内大概有五六十人, 包括企业在内有三百人左右的规模, 是团队的努力和多年的积累把这个技术从实验室里的雏形逐步发展完善, 最终走向了市场。

第二, 有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这个工程得到了北京市、科技部、财政部和教育部等很多政府部门的支持。北京市科委多次立项支持这个项目。此外, 还得利于和我们长期合作的两家公司——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和北京地铁建设公司。我们有多年友好合作的历史, 也帮他们解决了很多技术上的难题。

第三, 建立分工明确、协同作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规则。协同创新依靠的不是单兵作战, 而是协同作战。在合作的不同阶段, 主体是不一样的。第一阶段是北交大为主, 第二阶段是地铁运营公司, 第三阶段是地铁建设公司。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主体来负责, 这意味着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如果北交大自己独立进行这个研究, 这个系统可能永远停留在实验室里。没有利益, 企业为什么要和你合作?高校不能只看到被分掉的利益, 更应该看到被分担的风险和优势互补。任何参与的企业, 其实也承担着风险, 也做着重要贡献。只有在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原则下, 协同创新才能成为可能。

《大学》:协同创新是否意味着不仅要利益共享, 更要风险共担?

宁校长:是的。实际上, 城轨CBTC系统是非常典型的有较大风险的核心技术创新, 它的成功有赖于政府部门、测试企业、运营公司等一系列单位和部门的支持。因为, 创新是一项具有风险的活动, 要有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 不少创新往往是以失败告终, 但却给下一次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创新的风险存在于理论研究、实验、测试和应用等一系列的过程, 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 这就需要每一个参与的主体都有风险意识, 都要敢于承担或分担风险, 并善于科学有效降低风险。如果谁都不愿承担风险, 技术就不可能取得突破。如果没有人使用, 这套系统就永远放在实验室里, 我们的核心技术就会永远受制于人。

《大学》:有风险分担机制吗?

宁校长:风险的分担是一个制度建设过程。对特殊装备研发、试验、制造和使用, 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风险分担制度, 不能让创新主体承担无限责任, 否则就无人去从事这类创新了。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 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合理建立这种机制。我们去医院看病, 都想找好大夫, 但很少思考好大夫是如何产生的?好大夫是从实践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一套制度保障实习大夫的成长, 如果大家都不愿意找实习大夫看病, 那何来好大夫?所以, 一定要建立制度, 保障创新、保护创新。

《大学》:面对这样的风险与责任, 协同创新是否更加考验科学研究者的研究意识和心态以及国家或高校的研究氛围?

宁校长:是的。这么多年来, 不管是看资料、开研讨会、听报告, 还是实地考察、出国访问等场合, 我从来没有放弃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 要与世界保持同步, 知道这项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同时要思考, 这项技术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没有切实的需要。如果没有这些判断, 你做的研究就不是最前沿、最有用的。有了理论研究这个重要基础, 才能去跟人家谈协同创新, 不然什么科研积累都没有, 协同从何谈起?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 我觉得大学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调整好心态, 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 这是高校进行协同创新的基础。

当然, 创新过程具有一定的风险, 不能要求所有的创新都成功, 即使失败也能为我们积累数据, 也是一种科研积累。北交大有多项创新计划, 最后只有几项成功了, 我认为这就很不错了。同时, 还要善待那些不成功的项目, 否则以后大家都不愿做这些事情。不能急功近利地只允许成功, 不包容失败。所以, 大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的管理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和政策环境, 让研究者脚踏实地地潜心研究。

其实, 每个行业都知道自己行业最薄弱的研究在哪。我们国家很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对国外具有依赖性, 这种依赖性就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这一点, 我们是有清醒认识的。但是, 怎么把这个认识转化为行动, 考验着高校管理者的水平。科研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研究者的全身心投入, 更需要高校管理制度的保障。

●将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 是高校和企业协同创新的出发点;高校不应该直接参与市场经营活动, 而要以间接的方式参与市场, 分享协同创新的收益;协同创新不仅给高校带来经济收益和学术荣誉, 更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创新的理念和大学自由探索的精神并行不悖, 大学的发展要注重学术生态建设。

《大学》:您认为, 协同创新可以走多远?它怎样突破“研究–转化–研究”的传统创新路线?

宁校长:那就是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之后, 进一步市场化、产业化, 将成果利益的蛋糕做大。仍然以我们的城轨项目为例。从北京市场来看, 就新建线路和维护两个方面, 每年近10个亿的产值。从这项核心技术我们还将派生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 除了服务北京还要辐射全国。北京地铁线路总计338公里, 其中我们建造的昌平线和亦庄线两条线加起来不到50公里, 即不到1/6。北京市“十二五”末计划建成660公里, 按1/6的市场分额计算, 应有100公里线路, 那么该系统至少还能在两三条线路得到应用。一旦线路扩建, 目前这个系统也许会随之暴露一些问题, 因为系统本身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这时技术服务就要跟上, 但是大学不能来干这事, 必须要由企业来承担。所以要组建一个企业, 前期参与的企业和部门都应该参与到利益分配中。因为对方之所以愿意承担创新的风险, 既是对高校的信任, 也是看到了这项技术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现在全国已经有36座城市在申请建立城市轨道交通, 到“十二五”末, 国家要建将近3000公里的城市地铁, 市场潜力很大。我们算笔账, 这个系统每公里基本上是1000万的造价, 一般一条线路都在十几公里左右, 那么一条线路的建设经费高达1亿多。如果一年承担五六条线路, 不算维护费用, 就已经十多个亿了。所以, 这是一个产值前景非常好的项目。当然, 这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大学》:协同创新是要让高校走向市场吗?

宁校长:大学不应该直接走向市场。以前, 大学在发展定位上曾经不是很明确, 曾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例如, 高校办产业、教授办企业, 成功的不多, 结果市场不但没有做大, 还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这是学校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一直认为, 大学不应该直接参与市场活动, 因为大学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要使研究走向市场, 得到应用, 不是靠大学直接去运营。因为大学擅长研究, 不一定擅长市场化。市场要靠企业去运营, 所以要协同合作。虽然大学不直接参与市场, 但可以以成果转化或股份制的形式间接地从市场中受益。我们国家“产学研”结合得不是很好, 就是没有处理好学校与企业以及市场之间的关系, 总想局部利益最大化, 这是不可能的。学校与企业应该寻找共同的交集, 相互信任合作, 使效益最大化, 否则双方都形成不了规模, 也缺乏竞争力。所以, 我认为目前的“产学研”还是缺乏一种制度性保障, 缺乏一种内在提升, 说到底就是需要协同机制和体制建设。

虽然大学不直接走向市场, 但可以以间接的方式参与市场, 这需要在机制和模式方面进行探索。例如, 城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 在研究阶段北交大是主体, 但要使这项技术市场化, 靠的不是我们, 而是努力地寻求合作的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以后, 学校要退出来, 只以知识产权的方式参与技术支持, 获得回报。当然, 这里也许有其它模式, 需要进一步地去探索。

《大学》:除了学术荣誉和经济利益, 协同创新还可以给高校带来什么?

宁校长:协同创新项目成功之后, 可以孵化一系列的成果。当然, 在这中间, 高校更看重的是人才的培养。实际上, 在项目的研究和建设过程中, 我们不但培养了自己的研究人员, 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同时还带出了一大批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现在很多企业和高校都抢着要我们的毕业生, 因为他们要想进入这个市场, 就必须要有这方面的专门的研究人才。将来我们还打算走向国际市场, 与国际同行进行竞争, 这对我们现在的研究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必将带来更多的收获。

《大学》:您认为, 旨在重大研究、多方合作的协同创新, 与大学追求自由探索和个人学术自由会产生矛盾吗?

宁校长:不会产生矛盾。我主张大学的发展要注重学术生态建设。协同创新不是高校创新的唯一模式。爱因斯坦没跟任何人协作不也提出了著名的近代物理理论吗?所以, 大学的精神是自由探索, 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 搞数学研究的学者, 一支笔、一张纸再加上计算机可能就够了, 不需要和任何人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只是科学探索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有些重大攻关项目和应用技术项目可能比较适用, 但它不是所有研究领域的通用模式。所以, 在大学里, 千万不要只强调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而忽略了其他模式。作为大学校长, 我现在就很注意这一点。像一些大工程项目, 协同是需要的, 因为这样的工程项目不是一两个人能够为之的;对于一些基础性研究和理论探索, 一般是不适用的。当然, 这也不是绝对的, 需要因地制宜地综合考虑, 具体分析。

●协同创新不适用所有的高校, 更不适用所有的学科;协同创新只是科学探索的一种模式, 适用于一些大工程、应用类研究, 并不是所有学科的通用模式;大学要加强协同创新的意识, 但不要盲目跟风, 抛弃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强行进行协同创新;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多元化的, 高等教育的管理要注重学校生态的平衡。

《大学》:协同创新适合于所有学校吗?

宁校长:不能这么说, 任何事情都有度, 都不能绝对化。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需要, 切勿跟风。我主张,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多元化的, 高等教育的管理要注重学校生态的平衡。我刚才讲过, 一些应用技术可以这样做, 一些大的科学工程也可以这样做, 但对一些理论研究则未必。

《大学》:它是不是更适用于行业特色型学校?

宁校长:不见得, 我举的例子是北交大这种行业性的学校, 这样一个核心技术的开发过程需要协同创新来完成。但一些综合性大学, 涉及到大科学工程, 它也需要协同创新。比如最近教育部支持北大、清华联合研究的生命科学研究院, 就是在基础学科领域的协同创新。所以, 协同创新和行业没有必然联系, 要根据所要做的事情和所要完成的目标、特点和规律来选择创新的机制与方式。

《大学》:您的意思是大学需要具备协同创新的意识, 但不必抛开自己的办学特色、优势和需要强行进行协同创新?

宁校长:对, 不能过分拔高和强调协同创新的地位。大学有那么多学科, 有些学科是不需要协同创新的。协同创新是更加强调合作和优势互补的一种实践活动, 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把不同的创新主体联系到一起, 为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而努力。符合这样的规律、机制的就适用, 不符合的就不要采用。

《大学》:怎样在高校管理中处理好协同创新的位置?

宁校长:应该说鼓励协同创新是高校制度建设一个组成部分, 但绝对不是高校的全部工作。例如评价制度, 对协同创新的老师应该有一套单独的考核指标, 这套指标并不针对全部的教师, 不能为了协同创新而把整个制度都改变了。因为如果大家都搞协同创新, 理论研究怎么办?教学怎么办?所以, 我认为在这一点上, 大学不同学科的发展特性决定了其评价体系是差异性、多样化的。理科和工科不一样, 管理学科、人文学科和理工科又不一样, 从事国家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项目跟从事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更不一样。对从事协同创新的研究人员, 重点考核其研究成果是否被使用, 是否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而不考虑论文发表数量。比如我们研制的CBTC系统不是为了发表论文, 而是把这项国家需要的技术问题解决好, 给国家创造财富, 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 摆脱对他们的技术依赖;相反, 那些搞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就要考核其论文发表情况。

所以, 现在北交大的学术委员会已经分成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两类。过去只有一类, 所有的评价标准都是按理工科的标准进行, 结果人文学院的外语老师十多年都没有评上教授, 这是不合理的。现在我们要推行协同创新, 从事国家重大协同创新项目的老师和从事纯粹理论研究的老师评价方式要不一样, 理论研究更看重SCI等期刊论文的数量和水平, 但是从事协同创新的老师就不能用发表论文的方式来考核。所以, 需要加强评价的分类指导, 不能“一刀切”, 需要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制度保障不同领域教师的利益和积极性。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建立是各高校根据发展需要自愿、自发的结合, 不同于以往行政性的联合;行业特色大学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办好行业特色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联盟是就11所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寻求通行的解决路径;联盟内的高校可以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大学》:前不久成立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是否意味着行业型高校之间要进行协同创新?

宁校长:应该说有这样的考虑, 但不是全部。“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筹建是欧洲行业大学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但国内外大学发展的背景不尽相同, 应该说欧洲行业大学的行业特色已经淡化了, 而我们现在恰恰还处在行业大学要凸显行业特色的发展阶段。巴黎高科联合的目的是壮大规模, 因为这些行业大学规模都很小, 一般是几千人的学校, 以研究生为主, 他们联合起来可以共享一些资源, 做更多的事情。

和“巴黎高科”相比, 我们联合的目的不是为了求规模。由于在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 行业院校都与原来的行业行政脱钩, 而脱钩之后得到的行业支持整体变少了。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 行业性大学所起的作用是综合性大学无法代替的, 办好行业特色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联合是为了解决一些行业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比如说行业面临安全和发展战略等共性问题。同时也为提高话语权, 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成立了“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可以说, 各自的发展需求促成了我们的联合, 这是一种螺旋式的发展。行业大学跟行业密切联系是一种自发的, 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联合, 跟过去行政性的联合不一样。

《大学》:行业特色高校涉及的行业领域千差万别, 有哪些共同性的问题需要以联盟的方式来解决呢?

宁校长:尽管是不同的行业, 但是各高校都在开展人才培养。比如, 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而言, 不同行业的卓越工程师基础应该是一样的。联盟成立以后, 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共享。例如北交大请了欧洲一个好的大学教师, 不只是北交大学生可以听课, 联盟的其他学校学生也都能来听, 而且很多基础课还有交叉和共通的地方。除了共享教师, 我们还可以共享课程。比如“机械控制原理”, 矿大的学生和北交大的学生都要掌握, 虽然他们在不同的行业, 但“控制”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大学》:联盟的大学之间如何实现各自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宁校长:我们已经考虑在北京地区这9所学校的学生能够互选课程, 互修学分。除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将来还想一起组织一些学生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 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使过去比较闭塞的行业文化变成一种比较开放的共享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计划的一件事情, 实际上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大学联盟更像是校校间的协同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国家“973”项目的申请。过去, 一个首席科学家需要联合科学院和其他院校一起来申请某一个学科项目。现在这个联盟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我可以针对行业中的某一类问题去申请课题, 共同研究。所以, 下一步我们要召开联盟的11所高校的科研处长会议, 一起研讨我们行业面临哪些共性问题, 这些共性问题是学校之间的交集。当然, 有的可能11所都有, 有的只是几所存在。那么, 我们就可以从这里产生“973”的项目、国家攻关项目, 联合申报项目, 这样做起来要比1所大学或几所大学独自研究更有价值, 同时研究的力量也更大。如果运转顺利, 这11所大学之间的优势互补加起来不是等于11了, 会大于11。

《大学》:作为一种组织形式, 校校联盟跟企业联盟之间有什么区别?

宁校长:校校联盟和企业联盟是有根本区别的。首先, 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是追求利润的, 能否形成联盟, 取决于市场合作的需要, 但企业间的联盟容易形成技术壁垒, 造成行业垄断, 这是不允许的。与企业不同, 大学是一种公益性组织, 虽然大学之间也存在竞赛, 但都以培养学生为目的, 以追求科学真理为宗旨。所以, 从组织的根本性质上讲, 学校联盟和企业联盟有根本性的区别。其次, 大学远离市场, 使大学之间形成联盟更容易一些, 因为不存在经济利益的分割问题, 学校间的合作多是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合作, 所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竞争不同。

《大学》:有没有这种可能, 联盟组织的声音或者力量越来越大, 但联盟里高校个体则越来越小?

宁校长:这是联盟的核心问题。我认为, 只有整体利益越来越大, 分给每个个体的利益比自己单独干要好, 联盟才能长久存在, 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那么会不会在某一方面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 我觉得也许有可能。如果某个高校在联盟里发现自己越来越被边缘化, 话语权越来越小, 那么他肯定选择退出。我们希望的结果是“失之桑榆, 收之东隅”, 在这一块损失一点, 其他方面得到的多一点, 总体上要受益。

《大学》:大学联盟的建立会不会形成新的保护主义?

宁校长:我认为不会, 因为现在的联合并不依赖行政力量, 而是高校自发、自愿式的结合。这种联盟形式如果阻碍高校的各自发展, 肯定会自动消亡的, 因为联合对各高校没有强制的约束力。事实上, 我们国家不管从行业发展, 还是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 缺少的正是这种自发组织的协会。靠行政的联盟不管是否愿意都要在一起, 而大学自发的联盟是大家共同发展的意愿使彼此走到了一起, 是为了寻求共同的问题解决路径, 这个过程完全是自发自愿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从发展的机制来说, 与以往的行政方式大相径庭, 运行效果自然也就泾渭分明了。

探究初中校长学校管理理念的创新 篇3

关键词:初中;校长;管理

什么是校长管理理念?校长管理理念是一种指导实践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行动,管理理念是管理行动的根基和动力,它必须具备思想性、实践性、优越性和创新性。

校长管理理念是什么?它是用于对学校行政进行管理规范的一种思想,它体现了学校的先进性,也是校长的客观追求和愿望,它是宏观的、内在的。对于学校管理的哲学理念,与平常的学校管理有着不一样的区别,无论在知识、理论、概念上都是有着遥远的差距,它有着逻辑性的严谨界定,校长管理理念是学校管理制度,管理行为客观性的指导思想,它有着理性的认识和主观的要求,校长是学校的决策者、领导者,是学校办学的引导者。从某种程度来说,校长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方针政策,影响到中学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校长是否具有先进的科学理念,创新的素质教育思想架构,勇于推进教育改革的胆量,是决定学校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所以,一个完整先进的中学校长管理理念就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理性认识学校的存在。一个称职的校长就应该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作为学校的决策者就应该清楚学校制度的优劣,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管理制度。(2)对教学的理性认识。学校是一个授业场所,同时也是一个教育组织,校长应该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从而把握好教育的发展规律,认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3)理性认识教师和学生。学校之所以是授业场所,就是因为它同时存在授业者和被授业者,他们都是学校的主体,教师是校长理念的执行者,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所以,校长要每时每刻都要提升师资力量,这就要保证校长自身管理理念具有优越性。对于学生,它是教育的重要角色,它的成败与否就是校长管理理念成败与否的试金石。一个好的校长管理理念就会有好的学习动向,就会培养到好的知识人才。因此,中学校长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教育阶段的成败!

虽然理念是一个抽象的内隐,但是却有着广泛的理论与实践。在现今信息化的社会下,人们常常提出“理念领导”,所以,中学校长必须要有不一样的,具有实践性,优越性,变革的校长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刘军.学校管理之周期性[J].中小学管理,2001(09)

浅谈校长如何管理学校 篇4

冯班枣小学韩学龙

学校管理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学校的好坏与管理是否得法息息相关。只有懂得管理,学会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学校充满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气氛,使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上升。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这就是说,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而学校管理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把一所学校管理好主要靠一校之长。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如何才能把一所学校管理好呢?我总结如下。

一、构筑一支业务能力强、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

1、要加强学习。要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知识、学校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等知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领导艺术水平。

2、要发扬团队精神。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单靠校长一个人工作,即便是忙得焦头烂额,也未必能把工作做好。校长要善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协调和统筹各方面的力量,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在工作中校长要当“班长”,不当“家长”;善于“总揽”,不搞“独揽”。在研究重大问题时,尽可能让每一位同志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允许和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决不可自以为是,个人说了算,盲目拍板,切实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大事集体议,小事通通气。”在实际工作中,校长对班子成员要做到坦诚相待,用其所长,不过多地干涉他们的工作,并能充分理解、信任、尊重他们,使每一位同志的聪明才智得到最为出色的发挥。另外,校长要教育班子成员团结协作,使班子的整体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尊重人,用好人,使人产生责任感

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即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无论是管理还是经营都要通过由人来把事情做好,办好,其关键还是要用好人,用人之道“用其长,修其短,尊其人”。校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经营好人,创造条件使人有用武之地,提供发挥其才之舞台,供其审己瑕之机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知人善任,善于挖掘人才的特点,使每个教师都有各尽其能,各显其才。校长要敢于用自己不顺眼或者与自己曾经有过节、反对的人,难免这样的人由于个性张扬,口无遮拦而顾虑重

重,但只要学校需要其长,是能独当一面之才,便可任用,且用人坚定其长。要相信没有永远的敌人,当然对人的进行思想交流是必不可缺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奖励的办法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记得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小学教育实际上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的教育,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总之,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四、校长还要“知人善用”。

所谓“知人”,就是了解知道他人有哪些专长、特点。“善用”,就是合理地分配他人的工作任务,以便达到出色地完成。“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位教师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校长要尊重差异,扬长避短,因事择人,为每位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舞台。对工作能力强,在学生心目中有威信的教师要加以培养,委以重任。对教学工作有特长的教师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使人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用人要注意顾全大局,合理地使用人才,爱护地使用人才,把人才安排到最适合发挥其才能的位置,让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从而增长才干,真正做到“英雄”有用武之地。但是,在引用人才的同时,也要做到胆大而心细,要慎重、详察。假设用的不当,就是浪费学校的资源,造成学校的损失,从而引起教师的不满。

五、校长还应该做到“以人为善”。

“以人为善”的原义是赞助他人好学,现在多指善意帮助人。“以人为善”不是做一个“老好人”,不是不敢得罪人,更不是没有原则地去讨好人,而是当别人有了缺点、过错时,要善于给他指出,使对方知道你在帮助他。另外,特别要强调的是“以人为善”的目的是促使全校形成一种善于帮助人的良好氛围,以便促进学校发展,教师进步,学生成长。

小学校长如何加强学校管理 篇5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便是学校的灵魂,作为一名校长要管理一所学校,要管好一所学校,如何来抓,李局长在一次全县校长大会上讲到一个校长要管好一所学校要抓好八方面工作,一是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常规管理,三是信息化,四是教师培养,五是教研教改,六是质量,七是安全,八是严格责任追究。作为一名在基层快任8年的校长我在管理学校时是这样做的:我把管理一所学校大致划分以下七个阶段:

一是熟悉环境,平稳过渡。

二是通盘考虑,整体规划。

三是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四是细化管理,夯实责任。

五是发现问题,严厉整改。

六是瞄准目标,再鼓士气。

七是加大投入,整体提高。

这七个阶段大致三年,为什么说三年,因为我们校长为一所学校定目标长了不准,短了不现实,只有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定目标,去争创目标,才能实现目标。

其次,我觉得作为一名校长要管好学校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要有高度负责的敬业、奉献精神。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我们认真负责,我们的工作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言传身教”,才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带出一个好的校风,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有所前进。

二是要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奋斗目标。

要善于思考,思考学校到底怎么办,办成怎样的学校,这样干工作才会有方向,才会有追求。同时要善于掌握政策,政策是风向标,是办成增养的教育的有力基石。

三是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

理念新则动力强,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提出响亮的口号,团结人心,鼓舞士气,昂扬斗志。“认真就是水平、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办不成的事”等,这些细细品味,含义很深。

四是要有驾驭全局的艺术。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不快,全凭车头带”一个学校办的好坏,体现了校长的能力,只要校长善于凝聚人心,鼓舞人心,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宽以约人,严以律己,就能驾驶全局,团结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作为校长必须有宽容的气量,坦诚的胸怀,公道的心理,民主的作风,吃苦的精神,奉献的品质,处事讲原则,办事讲风格,好事讲激励,努力做到与班子成员真诚交流、真诚沟通,做真正的朋友。

五是要有知人善任能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名言,应该成为我们管理的警言。校长应对每个同志的特长和不足做到了如指掌。在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和工作积极性上花气力,做文章,特别是对有才能,会工作、实绩好,但有些小毛病的同志要敢于用,大胆用,善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发挥其特长,对有工作热情热情不高,业务功底较差的同志要谈心、交流,要创造条件使其进步和发展。

六是要善待教师。

如果说教师是水那么校长就是靠水生存的鱼,所以,善待教师应成为校长工作的关键。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态度上宽容,不应与教师发生矛盾,更不应该给教师“穿小鞋”。我们经常说,要笑对工作、笑对生活、笑对困难,那么面对支持我们工作的教师更应微笑到底。要理解和信任教师,要经常性换位思考,若果我们是教师,这种制度能否推行,这样行吗。

七是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思想的精髓,虽然只有四个字,但要做到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刀切齐步走,搞形式主义都是不实事求是的表现。不能实事求是,轻则劳民伤财,重则挫损师生的积极性,这是最可怕的。

八是要公正廉洁。

校长如何抓好学校安全工作 篇6

1、确保思想认识到位。要求全体教师把“安全无小事,时刻保安全”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五个必须”:有关安全工作的会议必须及时召开或认真参加,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必须及时转发或传达学习,上级布置的和学校安排的安全工作必须不折不扣的及时落实到位,涉及师生安全的苗头问题必须在第一时间研究解决,安全方面的经费和设施等必须得到保障。

2、确保工作机制到位。一是强化安全工作责任,开学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与职责,及时与教职工、学生家长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二是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制定并完善了各类安全制度、应急预案、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和实施了《侯庄小学教师安全考核细则》与奖惩挂钩定期考核,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工作机制。

3、确保教育防范到位。一是强化校本安全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和落实《学生安全行为准则》、印发《小学生一人安全须知>等,使安全教育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接受。定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逃生演练”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二是抓好养成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学生居住地分组,监督学生双休日活动去向。三是加强家校联系,印发《家校联系手册》向家长及监护人宣传学生校外安全注意事项及学生校外安全的防护措施,增强了家长重视子女安全的自觉性和防范意识。四是消除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拆除学校危房、危厕等,消除隐患,确保师生安全。

学校体制创新与校长角色的转变 篇7

一、学校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政府职能的宏观管理趋向和学校微观管理职能趋向, 是学校体制创新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结果。学校内部组织机构要向扁平化、专业化和综合化发展, 领导管理机制要民主化, 评价机制要能绩化、过程化和社会化。

1、学校外部决策管理机制的指导性和间接性

学校外部体制是关键的关键。只有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才有利于扩大和完善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真正办成社会的学校, 才有利于学校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进一步完善学校自我约束机制、自我发展机制, 有利于学校内部机制的搞活, 在竞争中发展自己, 真正实现学校和教师的经济社会价值。

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微观上要减弱对学校的干预, 但不是对学校宏观管理的削弱。对于学校来说, 尽量减少被动性行为, 增加主动性行为。思想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 历史的余孽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 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领导和管理如果被这种思想影响势必制约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并表现为体制模式问题和内部运行机制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还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 必然存在不健全的市场体制。这种影响是连锁性的, 教育体制也必然是不健全、不成熟的。浓厚的行政干预色彩, 不利于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分解政府职能, 使资产所有权与行政管理权、宏观调控权分离开来, 敢于向学校管理者让渡更多的权利, 使其放心“经营”, 又能实行自我保护是一种有效办法。促进学校不断改进技术, 降低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开发和创造“新产品”, 和新的教育市场, 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教育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创新, 推动学校主动性竞争和学校内部体制的创新。

2、学校经费体制的多样性与主导性

经费投入体制是学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各类型学校的特点, 给予相应的投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劳动力, 其中普通中小学是为高一级院校和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输送中间产品和劳动力, 他们应该与高一级院校和企业建立一种利益关系, 进行纵向联合, 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 这是投资体制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同时由于普通中小学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状的, 当地政府、企业的投资对于他们来说, 是属于消费性投资或者是捐助性投资, 因为人力资源在当前条件的影响下, 中间产品的就业方向和将来的效益性大小是不确定的。政府必须建立宏观投资体制, 即向高一级政府财政对学校的资金统筹过渡。政府对学校教育职能的弱化, 不等于不对学校进行投资或者减少投资, 而只是对部分职能予以下放给学校或者中间性组织, 或者进行宏观控制把该管好的事情管好。

3、学校领导管理机制:民主化

198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校长负责制、党组织监督和保证、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三方面统一是学校内部领导管理机制的基本框架。强化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是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增强民主决策, 完善学校管理的约束机制, 实现民主决策, 加强学校政治文明建设, 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是校长负责制坚实的民主制基础: (1) 加强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的基本组织建设, 明确其法律地位, 而不只是群众性组织。 (2) 探索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灵活多样的形式、途径与方法。 (3) 加强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网络, 拓宽民主管理渠道, 完善学校领导与教职工双方的自我约束的机制。

4、学校内部组织机构:扁平化、专业化和综合化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教育行政部门的权责逐步扩大, 其内部的机构设置也趋向专业化, 并且有膨胀的趋势, 原先的学校内设机构的职责主要是教育、教学管理和一般性服务工作, 专业化强度不高。这势必促使学校内部机构进行改革, 重新定位内部机构的设立与其间的权责关系。

教育思想与教育条件的不断完善, 更加关注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教育体制与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推进了学校教学与管理的专业化, 要求学校各项工作必须以专业化发展为基本原则。于是对学校固有的一个权威提出了挑战, 而学校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教育资源管理“公共化”又推动了学校管理专业化的进程。学校管理专业化与管理客体多元化要求学校有多个甚至是更多的各专业方向的权威。由此, 学校内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与效能扁平化、综合化、专业化和学习型方向扩展。学校单元管理将成为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实质就是学校内设机构或自成系统独立组织的自我管理。学校的每一个班级、每一项工作 (德育、教学、安全、宣传、校园文化、档案等) 都是一个单元, 负责人对该单元进行决策和全方位设计, 充分发挥单元主体的聪明才智, 展现他们的智慧和风格, 目的就是要他们人人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权威。在一个单元中, 只有程序上的前后, 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在单元管理模式的运作中, 更多的提倡和建立双向负责关系, 而不是一级对一级的上下级关系。

5、学校内部评价机制:能绩化、过程化和社会化

学校评价机制的实质还是人员业绩评价问题。学校内部管理评价制度是受基础教育总体评价制度和社会外在评价取向所制约, 但也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传统的学校内部管理评价以目标完成为取向, 对实现目标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投入成本顾及较少, 评价方式在性质上是自上而下地以他评为主的被动评价。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学校内部管理评价要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 强调以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关注评价对象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发[1999]9号)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学校工作的评价。”2002年12月27日,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 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对评价所涉及的各方面进行自我评估, 准确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 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改进措施。评价学校应注重实证性的考察 (如现场观察、访谈、问卷、听课、座谈、分析学校的原始记录和档案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

目前中小学校普遍建立了学校办学水平自评制度, 对保证办学方向, 提高自我监督水平起到了明显作用。但是, 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学校自评制度过于笼统, 只是在学校有关文件中顺及提到,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 有制度, 无实施细则或实施方案;自评方式显得单一, 主要是学校行政的内部自评, 教师、学生、家庭和社区的参与度不够, 参与意识不强;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有的学校仅限于教育教学内容的评价, 没有建立教师、学生和内部机构服务效能的标准等等。政府教育关注的视点将开始重视和构建家庭、社区教育体系, 对学校自身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因此该制度将越来越发挥其关键性的作用, 也将成为学校内部制度体系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制度之一。

二、校长角色的转变

转型期学校体制创新, 必然要求校长的角色必须得发生转变。

1、由依赖型向主动型转变

受计划经济社会惯性影响, 农村不少校长办学依赖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表现为依赖上级, 依赖教师, 缺乏校长的自主和主动。而校长是学校的灵魂, 教师的标杆。校长不作为, 教师又怎能作为, 怎能办出优质教育?校长只有具备了自主观念和主动意识, 才能主动地研究自己、研究师生、研究环境、研究教育, 研究管理, 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强调“自主和主动”不是目无领导, 也不是追求权力, 而是倡导校长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对上级要求不盲目照搬, 更不能为达成上级要求而弄虚作假, 应结合本校实际, 有选择、有创造性地活用上级的要求, 使上级的要求真正能为本校服务, 能促进本校发展。同样, 强调“自主和主动”不是不依靠教师, 而是要求校长必须有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作为, 善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例如, 现在不少年轻教师没有独立设计过教案、试卷和作业。难以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和难点, 更不用说拓展、延伸和二度开发教材了。这就要求学校主动开展校本教研和培训, 低起点、严要求, 有系统地组织教师钻研课标、教材, 研究教法、学法, 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助力。

校长由依赖型向主动型转变, 首先, 要有责任感, 做一名责任者。校长的责任是一所学校、千百名学生, 要时时事事对学校、对学生、对社会负责。校长要有尽责任的品质, 有落实责任的策略, 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其次, 要能勤业, 肯执著, 做一名勤劳者。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行政型向专业型转变

行政型管理讲求标准化。它对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运行有积极作用, 但仅此难以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 使学校真正办出特色。而专业型管理则不同, 它能根据教育专业特点, 遵循教育规律, 注重及时将教育与管理的前沿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促进内涵发展, 提高办学质量和形成学校特色。因此, 校长必须由行政型向专业型转变, 在常规管理、行政管理、法治管理中着力渗透专业性因素。校长既要抓好行政管理, 确保学校秩序、条件、环境良好, 为提高质量创造条件, 更要立足专业要求, 以专业的素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和谐发展、学校整体提高, 而不是和过去一样, 沉浸在维持运转、迎来送往的状态中。强调校长要向专业型转变, 不是说行政工作不重要, 而是要求校长要按专业特点和教育与管理的规律来实施领导与管理, 来应对行政性事务, 改善教学管理, 重视教研管理, 完善教师管理, 注重资源管理, 加强服务管理。

要实现向专业型的转变, 需要校长有专业的内在自觉, 提升专业能力, 勇于专业实践。转变观念, 改变作风, 用专业的品质和精神, 将学到的专业理念、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中, 做到在学习中反思、实践, 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在反思、实践中提升自己。

3、由权力型向人格型转变

在现代学校里, 校长的威信已不是源于官位、权力, 而是源于思想、人格、能力等因素。而现实中因受行政化思想影响, 不少校长反而越来越崇拜权力和官位, 把“以严驭众”、行政命令作为管理的制胜法宝。这种依靠职务权力实施的管理, 其效果只在一时, 不能久远, 当然办不出和谐安定, 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因此, 校长要淡化权力观, 做教师的首席而不做教师的“首长”, 理解师生, 走进师生的心灵, 用人格力量, 用自己的管理与科研能力感召人、凝聚人、激励人、成就人。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学校, 学校的体制创新体现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学校的体制创新是需要新型的校长来主导, 而校长的角色是要从过去的依赖型、行政型和权力型向主动型、专业型和人格型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期学校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和校长的角色转变。

关键词:学校,体制,创新,领导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永生.中小学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和完善的六个基本动向[J].基础教育参考, 2005, 1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3]杨能生.重视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 1998, 3.

小学校长如何做好学校管理 篇8

关键词:管理;教育;学校;校长;质量

作为一名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其道德观念、行为举止、知识才能、管理艺术等在学校中都会具有强烈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而学校的各项工作主要是靠校长及管理人员来完成。更重要的是,我作为一名未来学校的管理者,对于学校繁琐的各项管理内容更需要有清楚的认识。就此问题,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校长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无论在企业还是学校,凝聚力都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校长,如果本身有着较强的人格魅力,那么就会对学校的凝聚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校长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校长的思想道德一定要端正。只有一个人的道德操守端正了,才能有让人信服的可能。当然,校长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校长只有对学校负责,对师生负责,才能让全校全体成员提高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校长只有平易近人,体现人文主义关怀,才能使一个学校更加团结、更加向上。

二、校长要有独特的办学理念

一个学校要想发展好,就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然而,办学理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做出改变。这就要求校长要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同时,要求校长注重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前进方向。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念传递给全校师生。只有办学理念符合学校的根本利益,才能让学校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的校长,就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事情有独特的见解和判断力,而不是人云亦云。

三、校长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为一名校长,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团结与进步。校长只有做到合理为人处世,才能发挥更大的凝聚力,才能让全体师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校长要想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的是要懂得理解他人、体谅他人。要全力给予师生信任感和期望感,同时还要拥有一颗同情心。要了解师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师生感受到校长的亲切与热情。该表扬的表扬,批评也要讲究场合和方式。

四、校长要将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内外的企业和学校都具有各自的制度。然而,正因为有这些制度的存在才使得一所学校长期稳定地发展。因为有了制度,大家对自己的种种行为才有了参考的依据,才能更好地约束自己。同时,也使得学校更加的规范与合理。当然,在学校中也不能完全制度化。如果不分情况而完全实行制度化的管理,那么会显得不近人情。所以,在学校实行制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适当地变通。在进行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要将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这样才更加符合大众的心理,使得学校的管理更加具有魅力。同时,也会使每位教师感觉到人文关怀,才会使校长和各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切,成为传递感情的纽带。当然,人性化的管理也要适当,并不是没有限制,我们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如果过度地进行人性化管理,那么师生就会感觉到松懈,长此以往会阻碍学校的发展。这样就违背了人性化管理的初衷。因此,在进行人性化管理的同时,不要忽视制度化。可想而知,如果学校失去了制度的制约,那么会是多么的混乱。所以,人性化要以制度化为基础,制度化为人性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只有把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才能使学校更加高效地运转。

五、校长要为教师提供合适的位置

正所谓,人才的浪费才是最大的浪费。因此,在学校这个大的舞台上,将老师放在合适的位置,对学校的发展十分重要。然而,校长在安排老师方面要讲究方法,而不是感觉适合哪个职位就安排在哪个职位。这就要求校长在为老师安排职位的时候做足工作。首先,校长要了解到各个教师的优点和长处,尽量把各个教师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让老师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各尽所能。这样不仅是对学校负责,更是对教师负责。因为教师只有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工作,才会更加有信心、有动力,才会使工作做得更好。反之,如果把教师安排在不合适的位置,那么对于工作也会显得力不从心,慢慢地就会失去热情。由此可见,在学校中,对教师位置的合理安排是多么的重要。

六、校长要理性思考教育问题

当前,针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中,然而,面对改革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校长,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思考。就如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思考如何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作为校长要深入研究问题,从而找出适合改革目标的方法。小学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阶段,所以校长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都能拥有健全的心理,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做足准备,这是校长的主要责任。

当然,小学校长想要做好对学校的管理,内容不止这些,还要在不断的工作和学习中探讨,再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校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宋月丽.学校管理心理学:理论·应用·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店铺运营分析报告下一篇:留学日签年收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