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2024-07-12

卫生院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共14篇)

卫生院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篇1

根据《杭州市城乡社区卫生应急管理评估标准》的要求,我院参照杭州市卫生应急工作考核标准,对卫生应急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如下:

1、镇政府成立相关应急管理体系,由民政、公安、卫生院等部门共同协调和管理工作。卫生院成立了由***为组长,各相关科室为成员的镇卫生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由***任组长,***、***、***、***为成员的应急小分队,包括医疗救治组、疾控组、消杀和后勤组等,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指挥统一、分工明确、配合协调、联动有序的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同时,镇政府制定下发了《**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使应急工作稳定有序开展。

2、镇卫生院为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明确应急救援程序和工作职责,提高卫生应急工作效能,制订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总预案和其他如食物中毒、重点传染病等专项预案。

3、明确专人及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实行了网络直报。制定值班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制度,责任人员保持电话通畅。做到无瞒报、谎报、迟报、漏报事件发生。

4、卫生应急队伍配备了医疗设备、通讯工具、个人防护用品、药品及消杀服务器等相应的物资装备,同时备有应急物资储备,包括有防护服、防护口罩、含氯消毒液、喷雾器等应急物资,以满足一旦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5、应急培训与演练,每年组织1次应急小分队成员应急培训,积极参加县卫生局组织的应急演练。

6、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的要求,从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医疗救治、防控措施等诸方面逐一落实,能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取得防控工作的胜利。

但是,我院卫生应急工作与上级和群众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体系,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镇卫生院

卫生院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篇2

卫生评价是卫生事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美国公共学会对其定义是“判断预定卫生目标取得的数量、进展和价值的过程”[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卫生评价是对该事件从发现、报告、处置等过程中工作成效的大小、工作好坏程度、进展的快慢、对策的正确与错误、措施方法的适宜度、恰当度等作出客观评价的过程。

2 应急卫生评价意义

2.1 发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建议, 指导今后工作的开展, 向政府及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决策提出参考。同时评价的过程也是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过程。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决策提出参考。同时评价的过程也是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过程。

2.2 判断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措施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了解各项措施有哪些需要修正, 不合适的是否要终止执行, 同时可对相关组织机构、人员进行奖励或处罚的依据。

2.3 判断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项措施结果。通过评价了解是是否以最小投入获得了最大效益, 总结经验, 扬长避短。

3 应急卫生评价类型

3.1 按时间顺序分为:早期的应急现场卫生评估、中期的跟踪评估以及事后的终期评估[3]。

3.2 按内容可分为:恰当性评价、适宜度评价、进度评价、结果评价。恰当性评价是评价所确定卫生问题的针对性;适宜度评价实际是对计划目标及其实施方案一致性及其可行性, 进行论证性评价;进度评价在项目计划实施后到总结评价之前进行, 对计划实施进度与过程进行监控与控制;结果评价是对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4]。

4 应急卫生评价的组织及对象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对突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因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履行应急卫生学评价的职责, 评价小组成员应包括卫生行政人员、流行病学、食品营养、饮用水、环境卫生、管理等专家组成。应急卫生学评价对象应包括:各级人民政府 (包括其下属各部门如卫生、教育、公安、农业等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部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卫生监督等。

5 应急卫生评价内容

5.1 监测系统是否完善

按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86年的定义“流行病学监测是连续地、系统地收集、分析和解释同公共卫生计划、评价有关的资料, 及时地将资料传达给应该知道的人, 监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把监测资料用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一个监测系统应具备将资料收集、分析和传达以及同公共卫生项目联系起来的功能。”完善的监测系统是能很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提和条件。

5.2 预警是否及时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系统, 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异常动态, 有助于有关部门在其发展成公共卫生危机之前及早控制事态发展,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的综合能力[5]。

5.3 信息报告管理是否规范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及各省制定的标准是否规范报告、是否及时准确报告。此项工作对掌握疫情, 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速度和效能很有帮助。

5.4 应急准备是否充分

包括组织方面, 如是否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领导小组, 是否有专业机构或兼职机构, 是否建立了专家库、专家小组等问题;制度方面, 如是否建立各种应急预案、信息通报制度、现场处置制度、物资调用制度、应急处置人员、专家组成员工作职责是否明确等;应急物资是否准备充分, 现场防护装备、救治药品、消杀灭药品、检测试剂等是否具备;是否有平时的培训、演练;是否具备应急处置人力资源, 人员是否进行培训等。

5.5 现场处置各项措施是否及时规范

各级部门是否按分组响应原则履行各自职责。现场各项措施根本目的是及时控制疫情蔓延, 确定病因 (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以及危险因素) , 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发展。现场处置工作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核心, 规范现场处置工作,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6]。

5.6 应急检测是否快速、准确

应急检测是迅速查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及采取措施的重要保证, 正确的检验结果能够使现场调查人员正确判断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7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是否广泛开展

各种重大食物、化学品中毒、自然灾害、核辐射等事件, 时有发生, 要应对上述挑战, 不能仅依赖临床治疗和新药物, 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引导公众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控制和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 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目的。也是公众及时准确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引导群众参与事件处置的有效措施之一。

5.8 各部门是否协调配合是否协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属性、危害严重性, 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在各级政府领导下,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 包括教育、宣传、农业、科技、公安、财政、民交通、质检、环保, 卫生系统还应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医疗部门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组成。

5.9 经济学评价

可包括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时投入按货币单位表示, 效果按健康指标或卫生问题改善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投入与产出都用货币单位计算;成本效用分析是把不同措施方案的不同结果都转化成效用指标, 如生命年、质量调整生命年等。

6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强度日益增加, 其危害及影响有所扩大,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卫生学评价, 有利于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的扩大, 发现存在的问题, 改进控制措施, 对于科学决策,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学评价工作涉及面较广, 应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领导下, 由各类专家完成, 评价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方面。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部公布2008年1~9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OL].卫生部网站2008[2008-10-14].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3582/200810/38060.htm

[2]詹绍康.现场调查技术[M].第1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232.

[3]王陇德.卫生应急工作手册[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8.

[4]郭岩.卫生事业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81.

[5]黄建始, 陈贤义, 雷正龙,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建设框架思路[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85 (36) :2547.

卫生院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篇3

【关键词】疾控中心;应急工作;县级

【中图分类号】R1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91-02

近几年,政府越来越重视县级疾控中心的发展,对其应急工作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县级疾控中心与过去相比取得了较大进步,应急指挥系统已经设置,致力于最大限度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不过从整体情况上看,在应急处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县级疾控中心在应急问题处理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市县级疾控中心为研究对象,疾控中心人员共40人,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22至45岁间,平均年龄(32.17±6.13)岁。

1.2 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 结果

在近5年内,共出现了6次突发应急事件,主要为传染病疫情、学校学生食物中毒。其中傳染病疫情包括甲型H1N1、手足口病、禽流感,学校食堂食物中毒为亚硝酸盐中毒。

3 讨论

3.1 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县级疾控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过就目前县级疾控中心应急处理情况而言,其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①缺乏专业人员。在本次研究的县级疾控中心中,发现疾控中心人员共40人,男性23例,女性17例,数量较少,难以合理实现人力资源的配置。

②资金投入较少。一般而言,县级疾控中心的财政拨款相对较少,地方政府所拥有的财力也非常有限,疾控中心不存在业务收入,工作开展过程中非常被动,常规性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例如消杀灭蝇、体检、检测、预防性药物等,均难以得到开展。

③应急处理效率较低。尽管目前很多县级疾控中心已经设置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应急意识,不过准备工作并不充分,在县级疾控中心中,传染性应急处理主要由流行病专业科进行管理,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由卫生监测部门管理,不过部分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该事件的性质难以明确,往往需经过多次检测,确定该事件的性质,然后以调查结果为依据,给予相应处理,这就导致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浪费,无法提高应急事件的处理效率。

④难以收集预警信息。现阶段,尽管国家非常重视县级疾控中心网络建设工作,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提高网络建设水平,一旦发生疫情后,可通过网络系统将信息送至乡镇医院,不过该系统主要负责对传染病病例资料进行收集,如果患者数量已经突破报告标准,便会错过最佳处理时机。这表明县级疾控中心在报告、收集、处理、识别预警信息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难以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⑤难以处理大规模突发应急事件。当出现突发应急事件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查,并制定合理的处理计划方案,其余工作者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出现,无法应对大规模突发应急事件。

3.2 县级疾控中心应急处理对策

①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因县级疾控中心现有人力资源非常有限,这就要求疾控中心能够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每个部门与科室的设置必须符合应急事件的处理要求,便于使疾控中心充分发挥作用[1]。疾控中心可以制定一个人才建设计划,使工作人员整体素养提升,做好技术力量储备工作[2]。

②加大资金投入。县级疾控中心需要有长效投入机制作为保障,财政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政府也需加大力度给予扶持,必要应急经费要得以保障,保证县级疾控中心可以正常开展日常工作[3]。

③提高应急处理效率。县级疾控中心可以对应急组织体系重新进行设置,坚持任务导向型原则,建立有效的应急队伍,专业包含范围要广,其中包括后勤保障、计划免疫、消毒、传染病、检验等部门[4]。除此之外,疾控中心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工作人员对应急知识有进一步了解,培训内容有专题研究、团队精神、管理学、实践操作、基础理论知识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建立应急管理制度,所有人员均需做好应急准备。

④制定预警方案。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要强化对应急方案、应急预案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应急过程中,不可单纯依靠以往的经验,必须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科学进行处理[5]。

⑤提高突发应急事件处理效率与水平。县级疾控中心突发事件处理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处理计划方案的制定不合理,部分工作人员难以得到锻炼机会,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所有工作人员可享有相同的培训机会,并定期进行考核,提高应急事件处理水平。

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本次调查的应急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学校学生食物中毒,县级疾控中心需意识到,学校属于卫生事件高发场所,一旦发现苗头,需尽早进行处理,防止事件蔓延。疾控中心要于教育部门进行沟通,使学校卫生状况得到改善。除此之外,政府要做好食品监督工作,加大对县级疾控中心的资金投入,疾控中心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配合政府工作,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设置预警机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强化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应急事件处理水平与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减少资源浪费,确保县级疾控中心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保国,刘光定,李长辉等.关于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的思考[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06):649-650.

[2]蒋江徽,朱海燕,孙思红.Kirkpatrick模型在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培训中的应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01):6-8.

[3]李兴泽.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处置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5):497.

[4]马跃新,刘怀玉,马瑞瑛.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初探[J].地方病通报,2009(01):71.

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篇4

县政府应急办:

2012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县应急办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完善应急管理组织和责任体系,科学修编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加强应对突发事件队伍教育和培训,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确保了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现将我镇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情况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立组织,强化责任,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县目标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12年乡镇目标任务的通知》要求,为了切实完成我镇应急管理工作目标任务,我镇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宋刚同志任组长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到人,确保把应急工作及责任落到实处。

二、大力宣传,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为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我镇采取多种形式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活动:一是利用机关干部村居干部会议、镇直单位负责人等会议,对全镇党员干部、镇直有关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应急事件应对法》的学习宣传,使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二是采取宣传栏、板报、发放应急宣传资料等形式对应急法及其意义进行宣传,增强了公众的-1-

公共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三是组织相关人员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各种应急知识及技能培训,丰富了他们的应急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应急技能。同时,我镇也将应急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各单位派专人参加了政府组织的网络系统安全知识培训,政府有专人负责我镇的网络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工作。

三、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强化各类应急演练

为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我镇应对突发事件能够有力有效,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各村居对各类应急预案重新进行了完善。同时,强化各类应急演练,锻炼和提高应急队伍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本,我镇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开展了防讯,中小学生防地震、防火灾,企业防爆炸、防火防灾应急疏散等各类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我镇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共同救援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加强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做到防患于未然

按照预案要求,深入开展辖区内重要隐患的排查工作,及时排除隐患,同时做好重点地段、重要事件的登记,监控和上报工作。企业是安全隐患管理的重点,我镇实行每季度进行3次安全排查。上半年我镇就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对全镇所有的学校、餐饮业、小作坊、食品加工厂、药品经营、道路交通、建筑、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等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未发现大的安-2-

全隐患。我们一直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和有事即报告制度。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能在第一时间上报并及时处理。由于措施得力,我镇未发生突发公共事件。

五、加强应急值班管理,规范信息报送渠道

严格落实应急值班制度,每天1名领导和4名干部值班,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同时,要求各部门、各村居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和应急信息及时上报制度,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一致、反应灵敏、紧张有序的应急管理体系。上半年我镇无瞒报、迟报、谎报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

六、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意见

存在问题:对应急管理工作概念模糊,尤其村这一级对应急管理工作上认识不够,应急值班制度落实得不够好。

下一步,我镇将继续围绕“以人为本、以防为主,居安思危,常抓不懈”的工作原则,对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切实解决当前我镇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努力提高防范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地震应急工作自查报告 篇5

2011年地震应急工作自查情况报告

我局地震应急自查工作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地震工作方针,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在地震应急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地震应急反应能力逐步增强。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口市地震应急工作自查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精神,我局组织专门工作人员并将通知落实到各个业务部门和下属各个单位,对照地震应急工作自查的对象和内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视地震应急工作体系制度建设,为地震应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我局成立了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工作,落实地震应急管理责任制。依据市委、政府的要求,我局召开关于地震应急工作自查的会议,按照《通知》的精神,开展各项地震应急自查工作,从实处落实,为我市道路交通地震应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重视推行地震应急工作联动机制,逐步提升地震应急管理能力。

我局高度重视地震应急联动工作,成立专门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小组,逐步实现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小组与市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步调一致开展工作的目标,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我局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建立后,先后联动各部门及各个下属工作单位制定各种地震交通运输应急工作制度和地震交通运输应急工作方案,充分利用我市地震应急公共资源,全面提高我市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三、全面开展我局各下属单位地震应急工作自查和调研,促进地震应急各项工作的落实。

我局于2011年年初组织有关部门组成地震执法和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组,对市、县各下属单位进行重点检查,在自查中及时发现隐患,报告自查情况并立即整改。为迎接此次省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组的检查,严格地震应急工作自查的内容和要求,认真逐项自查,积极查漏补缺,发挥优势,夯实我市交通运输的地震防震减灾工作基础,努力提高实效。

乡镇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篇6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机构,落实具体责任

镇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欧强彬任顾问,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文兵任组长,分管领导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李建宇任常务副组长,各村(居)委会主任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党政综合办,明确镇党政办主任周志勇兼任应急办主任,切实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为全镇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完善预案,加强体系

根据“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镇党委、政府修订完善了《xx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完成了《xx镇安全生产应急预案》、《xx镇粮食生产应急预案》、《xx镇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30个专项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按照《xx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镇党委、政府认真制定了《xx镇浯溪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转移应急演练方案》,5月11日在浯溪自然村,组织开展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转移应急演练,切实提高了群众防灾自救意识和镇村干部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规范信息报送,预警机制健全

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突发性事件的预测分析、综合研判等工作,特别是森林防火和汛期,能及时采取电话、广播、信息等手段向群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群众及早做好防范准备工作。加强和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镇党委、政府组建了由各部门负责人和各村(居)支部书记为应急信息员的应急信息队,建立了《xx镇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要求事发地各村、各部门对于突发事件信息、重大紧急信息,必须第一时间向镇政府报告,统一由镇政府应急办负责收集、汇总后,向县政府应急办和相关部门报送,对因迟报、漏报、瞒报造成严重损失、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坚决依法追责。清明节期间和6月4日至6日强降雨期间,全镇多处发生森林防火和洪涝灾害,森林防火和防汛形势十分严峻,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在危急关头,我镇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将火情和汛情用电话和书面报告向县政府应急办、森防办和防汛办作了汇报,并立即组织干部群众赶赴现场开展应急救援,力争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加强应急值守,应对严谨高效

强化应急值班值守,镇党委、政府建立了《xx镇应急值班值守工作制度》,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专门安排2名以上班子成员和10名干部职工24小时值班,并认真制定了《双休日值班表》、《节假日值班表》,要求双休日和节假日带班领导和值人员24小时在岗在位,认做好群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交通秩序维护、森林防火巡查、防汛抗旱巡查等工作。尤其是在森林防火和汛期,镇党委、政府按照分片包村工作原则,安排每个片专门车辆,实行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在镇域范围巡逻巡查,排查险情隐患,认真做好巡查记录,确保各类险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到位。

(五)普及宣教,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干部群众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多次召开镇干部职工会议和镇村干部会议,认真学习传达省、市、县安全生产、森林防火、防汛抗旱、食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全体镇村干部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播放广播、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广泛宣传了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知识。特别是在“5.12”防灾减灾日之际,镇党委、政府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各村(居)支部书记和镇直单位负责人,在镇政府3楼会议室举办了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讲座结合典型的火灾案例向参加人员详细讲解了火灾的危害性、发生火灾如何报警、火场如何逃生、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等消防安全基础常识;并组织财政所、安监站、派出所、供电所、卫生院和国土所等部门,在光辉广场开展了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活动,免费向群众发放《安全生产法》、《食品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防火、防汛等宣传手册和宣传资料,全面提升了全镇广大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应急能力。

二、自存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抗震救灾卫生防病应急工作的感悟 篇7

1.1 饮水卫生是灾后防病的关键

5月16日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对辖区内所有集中式供水单位、全区自来水厂、学校自备水源、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自备水源进行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水质监测工作, 每天分为3个水质监测采样小组实施采样, 检测合格率为90.32%。针对不合格的水样, 专业技术人员均对其供水单位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

根据历史上记载震后早期, 迫切需要饮水和用水的人们, 就近取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游泳池水等饮用, 造成肠道传染病发病急剧增多。我们主要采取了3项应急措施, 解决饮水卫生问题。第一是指导开展了水源卫生防护, 要求供水单位对水源周围进行彻底卫生清理消毒;第二是建议相关部门对不能由市政管网供水的灾民安置点提供矿泉水和卫生饮水等临时供水措施;第三是加强饮水消毒。

1.2 灾区防大疫首要工作:遗体卫生清理

遗体腐化分解后会产生硫化氢、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物质以及硫醇、尸胺、腐胺、粪臭素、水等液体物质。其中, 多胺类化合物总称为尸碱。地震后在清理大量遗体时, 可能接触大量的硫醇、尸胺之类的物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 防尸碱、除恶臭。

此次地震灾区的防疫经验是, 清理人员搬运遗体时, 如果有条件, 最好面戴用活性炭过滤的防毒口罩或者N95口罩, 手上戴2层手套, 同时特别要注意防止手部外伤, 以免沾上细菌毒素引起中毒。清理遗体后要认真洗手消毒。遗体清理人员为防厌氧创伤感染 (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 ,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接种破伤风免疫血清。此外, 可用石灰石吸附遗体的含臭物质, 也可喷洒5000ppm的含氯消毒液。实践表明, 效果最好的是次氯酸钙和漂白粉等混合喷洒, 能很快除臭与消毒。

1.3 环境“消、杀、灭”也是灾区防大疫的重点

建筑物倒塌, 到处瓦砾堆积, 是强地震后的共有景象。建筑物废墟和瓦砾堆缝隙里极利于蚊蝇滋生, 加之阴雨、高温, 蚊蝇必然大量滋生。一般气温在25℃的条件下, 苍蝇繁殖一代只需10天左右。因此, 在都江堰和彭州重灾区的垃圾实行每天至少要消毒一次, 相关部门及时清理, 后期改为一周一次。瓦砾堆缝隙既是蚊蝇藏身之所, 又是喷药消毒的盲区。消杀灭工作必须仔细、深入, 并且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不仅要将化学药剂喷涂在瓦砾表层, 还必须深入到瓦砾的缝隙中。因此消杀灭开展工作地点十分危险, 工作的艰难程度可以想象。

1.4 提高灾民及群众的灾后防病知识, 积极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

地震灾害发生后, 区疾控中心根据地震灾害特点, 针对灾后防病要点印制了大量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累计向市民、单位、学校发放灾后防病宣传单12万份;积极向电视台、报社投稿制作灾后防病专刊以提高全区人民群众对灾后防病知识的知晓率。

1.5 坚持传染病预警监测工作

根据过去防灾工作经验, 我们依靠县 (区) 、镇、村传染病监测预报预警机制, 实行网络实时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零报告制度。在今年初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基础上, 组织医务人员采取固定、巡回等方式, 对来自重灾区适龄儿童进行甲肝、乙脑疫苗群体性接种, 建立起重点人群免疫屏障。同时, 做好应急接种霍乱、狂犬病等疫苗的各项准备。同时由卫生行政部门安排其他医疗单位对灾民安置点实行社区化管理, 确保有防疫队、医疗队、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处、开水供应点的“五有”措施落实。严格实行了的巡查制度, 每天早晚巡视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患者, 密切关注和排查发烧、咳嗽、腹泻、皮疹等症状的疑似病例, 并做好疫情的报告、预测和预警。2卫生防病应急工作近期目标发现和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暴发的早期预警能力, 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区级医疗机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建立症状监测报告系统;建立健全有效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体系, 加强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基础准备;建立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机制, 加强部门间、地域间的沟通与合作;培养和储备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 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3 对“5.12”灾区应急工作的感悟

3.1 政府应进一步提高疾控机构的社会地位和管理层次

现在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在管理制度下处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 在参与政府应急决策上, 不能发挥技术参谋作用, 不能很好的协调相关部门, 不能调动相应资源, 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许多公共事件、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起重要作用, 这需要国家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地位。

3.1.1 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体现政府领导、专家参与、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专业机构实施、部门配合的指挥协调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 建立分级管理和分级响应机制。政府充分发挥应急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 及时收集递交突发事件信息 (通讯应急工作) , 进行风险评估, 提出防控对策。在已成立的各级政府应急处置机构的基础上, 扩大各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络, 形成应急指挥决策网络, 满足应对应急指挥的需要。

3.1.2 建立统一信息沟通机制

应急工作相关部门应与上级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及时储备和购置现场应急信息沟通设备, 定期沟通应急事件处置工作进展等信息, 建立突发事件反馈和共享平台, 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实现信息共享。加强部门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反馈, 切实加强专业机构之间、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沟通和管理能力, 营造出社会稳定、公众参与的有利环境, 科学有效地防控局面。

3.1.3 建立统一部门协作机制

突发事件由于产生因素多种多样, 故要建立并完善由区政府为指挥的卫生、农业、林业、畜牧、公安等多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 共同研究重大突发事件的防控对策, 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

3.2 严格落实各项卫生防病措施, 减轻次生灾害的危害

加强卫生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提高公众防范认识和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鼓励市民积极配合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管理, 落实责任, 科学决策, 降低环境因素引起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风险。加强对野生动物管理, 避免公众接触、食用野生动物, 降低野生动物源性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给人的风险, 加强活禽市场管理, 规范活禽养殖、免疫、运输、销售行为, 减少人畜共患病感染人的风险。

3.3 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 提高早期预警能力

完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发挥医疗机构在疾病监测中的哨点作用, 提高医务人员早期发现、报告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部门和管理者信息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逐步将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日常报告信息系统与网络直报系统互通, 及早发现突发事件苗头。

3.4 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为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原因不明的群体性疾病的技术支持, 在现有疾控中心比较落后的实验室条件和检测仪器的基础上, 呼吁政府加大硬件和资金的投入, 充分发挥微生物、理化卫生检测检验的特长和优势, 为突发事件的快速诊断提供技术储备。

3.5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人员培训机制, 制定培训规划, 各职能部门要建立相应突发专家库, 组建应急反应队伍;适时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模拟演练, 检验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队伍的实战能力, 找出应急反应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及时查漏补缺;组建突发事件援外应急处置小组, 定期派出指挥和专业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了解处置突发事件经验。

3.6 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和技术储备

卫生院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篇8

【关键词】黑龙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对策

虽然黑龙江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做的比较完善,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导致卫生事件发生的因素很多,防不胜防。所以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了各级政府热切关注的问题。要想高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就要建立相应的应对方案和机制,不断地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让应急体系无懈可击。

1、卫生应急管理概述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并尽可能的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几率,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和人民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卫生应急管理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紧急医学救援和卫生学处理的管理行为。在卫生应急管理过程中要抓好预防、准备、监测、处置、救援以及评估等过程。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预案体系是在2003年初步形成的,是一个逐渐成熟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应急指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整个应急体系的核心。而且,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急准备工作和应急队伍的建设也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政府和国家不断地加强应急管理,才能给我国人民提供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

2、黑龙江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分析

2.1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管理机构

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上相关单位的参与和配合,逐渐地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政府在这个应急体系中进行统一地领导,组织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拟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分析评佔等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而且还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紧急医学救援工作进行协调,让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可以顺利地、高效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中心的建立,为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2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应急队伍建设

黑龙江省为了加快和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够顺利的开展,并且保证应急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逐渐地建立了一支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处置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有了这支结构完整、反应迅速的应急队伍,大大地提高了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效率。黑龙江省在原有突发事件应急队伍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几个专门化的应急队伍,其中包括紧急医学救援大队,疾病防控大队,卫生管理和监督大队,对应急队伍划分的更细致,优化了应急队伍的结构,并对应急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严格要求救援和应急队伍可以胜任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

2.3卫生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在应急管理中,应急指挥中心是整个应急管理机制中的核心部分,随着黑龙江省应急管理指挥的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报告速度、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处理效率和科学防治水平将得到有效提高;其次是在资金投入方面,公共卫生的资金投入也是很大的一笔金额,以前是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但是逐渐地改为差额拨款,这就要求相关的医疗单位需要开展有偿服务也满足资金需求;再次是应急管理机制中的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情况,黑龙江省在不断地完善应急管理,特别是卫生事件监测和报告方面。基本上建成了覆盖整个省的传染病事件报告网络,并且不断地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责任问题;最后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近年来,黑龙江省在不断地进行应急物资储备,每一年都会制定物资储备计划,特别是在药品和后勤保障物资方面的储备,很好地保障了突发事件的应急。

3、黑龙江省卫生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3.1应急资金不足

众所周知,公共卫生工作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社会事业,由于其不能创造收入或收入较少,容易出现资金不足,资金不足就导致了很多应急工作不能高效地实施。另外,黑龙江省在对财政补偿资金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及评价机制,这些问题影响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3.2忽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政府和人民很难及时地发现和处理,这就促使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向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俗话说的好“预防胜于治疗”,黑龙江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3.3应急队伍建设和信息管理存在問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效率会受到突发事件信息收集系统是否规范和完善,各类初期信息的收集是否准确、全面的影响,因为信息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到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分析和判断,信息公布不及时也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恐慌。

4、加强黑龙江省卫生应急管理的对策分析

4.1保障应急资金充足

资金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重要保障,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人才培养、信息的采集和公布、卫生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和信息系统建设等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要想保证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效率,黑龙江省就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4.2加强应急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预案

要想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顺利开展就要建立可靠的应急预案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才能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还要加强卫生应急的信息化建设,这样就可以保证相关部门快速获取事件信息并快速反应,这是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处置的前提,而且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也是非常有效的应急手段。

4.3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和卫生管理体系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保障,也是做好卫生应急工作的前提,所以要加强对应急队伍的建设,并且要加大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朔造出一支优秀的救援队伍,为黑龙江省的卫生应急处理提供了保障。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人身安全,所以说加强突发卫生事件的管理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05.

[2]耿文奎,高宪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1-23.

镇地震应急工作自查报告 篇9

为进一步落实上级工作指示,确保全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文件精神,现将我镇关于开展地震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

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我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真正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调整充实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王桂山担任组长,副镇长冯雨生担任副组长,派出所、安监办、土地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为增强防震减灾工作战斗力,降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在各村成立了以书记为队长,村委为队员的应急抢险小分队。

二、强化宣传,增强防震意识

充分利用会议、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深入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防震理念,我镇积极配合区地震救灾指挥部等相关部门对全镇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将抗震设防纳入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中。

四、动态监测,提高抗震能力

下一步,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在项目安排上,做好危房改造工作,确保新建和加固改造的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震能力。在工程建设中严把“三关”、做到“四不准”,即:严把材料质量关、严把施工质量关、严把验收入住关;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设计不准实施,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准审批,对不符合抗震标准的建材不准进入工地,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不准验收。

五、完善制度,提升救援时效

完善修订了《xx镇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效果,确保预案启动及时、运转顺利。严格值班制度,在汛期及历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时期,要求各村及相关部门实行值班制度,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及时上报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

六、存在问题

我镇地震应急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人员、编制不到位,我镇地震应急组织机构没有完全落实,镇政府没有专职人员来负责地震应急管理工作,村级地震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村干部兼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且也没有相应的知识。

2、财力有限,地震应急管理经费投入基本没有,没有能力建设地 震应急物资储备库。

3、应以演练较少,因地震应急演练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我镇无专业工作人员对全镇各学校、各单位等开展应急救援科普宣教活动,也未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示范学校建设等。

1、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按照“内容合法、程序规范、政务公开”的原则,做好地震应急预案的发布与宣传。抓好预案的组织实施。

XX镇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篇10

按照天府新区《关于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专项督查的通知》要求,我街道对2015年全街道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查。年初以来,我街道应急管理工作在新区政法委的指导帮助下,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出发点,不断丰富完善各项应急管理工作举措,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保证了全街道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机构,落实具体责任

街道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周光国同志任组长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综治办,工作责任到具体人,办公设施设备齐全,确保了应急工作及责任落到实处。

(二)完善预案,加强体系建设

一是近年来,街道应急办按相关规定要求,编制了《煎茶街道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煎茶街道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等四大类十六种应急预案,并实时修订完善。二是加大各类预案的宣传,应急预案印发到村(社区)和各类企业,并适时印制发放宣传单,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意识;三是开展应急演练,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3月17日,邀请消防大队官兵在辖区生产企业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对员工进行了消防安全教育,分别围绕火灾的预防、灭火器的使用、火灾逃生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和示范,并组织职工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实际演练;四是加强了各类隐患的排查,根据各类应急预案的要求,街道应急办联合街道安办,深入村(社区)、企业、非煤矿山进行隐患排查,并做好台帐登记,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制发了相应的整改通知书和协调函件,督促相关单位和人员限时整改。今年来,街道应急办联合街道经发办、安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共检查企业31家,发现隐患20余处,对8家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企业整改落实到位。

(三)规范信息报送,预警机制健全

街道应急办按照政法委要求,认真统计报送各月《突发事件信息统计表》、《自然灾害统计表》;从街道内实际出发,编制《应急工作简报》,总结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对下月的应急信息作出预测,使我街道对应急信息的预测评估能力进一步加强。2015年7月16日夜间到17日凌晨,街道域内突降暴雨,形成自然灾害。我街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成功处置,对因灾造成的损失情况、处置工作情况及时进行了汇总统计并上报。

(四)加强应急值守,应对严谨高效

制定了详细的《应急值守制度》,明确应急值守人员的岗位职责。街道机关每天1名主要领导带班,1名值班领导、2名干部和2名门卫值班,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同时,要求各部门、各村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和应急信息及时上报制度,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一致、反应灵敏、紧张有序的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各类突发信息报告及时、处置及时;做好来文来电收发处置,做好值班工作记录;遵守保密纪律,严谨高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五)以点带面,纵深推进应急管理

结合应急管理“六进活动”的开展,推进应急管理向纵深发展。根据政法委相关文件要求,及时制定我街道应急管理“六进活动”实施意见,并分发到街道机关各部门、街道属各村(社区)、规模企业、学校,以机关、社区、企业、学校、乡村、家庭为点,带动应急普及网络尽可能延伸,扩大应急宣传效果。

(六)普及宣教,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为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我街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全街道范围内开展应急管理宣教活动:一是利用机关干部职工大会、村(社区)三职人员大会、安全生产大会等会议,对全街道党员干部、村(社区)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应急管理常识的学习宣传,使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有了一 定的了解和掌握。二是采取宣传栏、板报、发放应急宣传资料等形式对应急法及其意义进行宣传,编制并发放21种应急宣传资料,增强了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三是组织相关人员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应急知识及技能培训,丰富了他们的应急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应急技能。今年7月,我街道派专人参加了应急管理知识培训,丰富和提高了我街道应急管理人员业务知识水平。

(七)整合资源,组建多功能应急队伍

一是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民兵等队伍在应急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建立与人武部应急分队和民兵的应急工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骨干应急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立足于现有的应急救援队伍,整合各类专业救援力量,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三是抓好共青团等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动员社会青年力量,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同时不断完善应急救援仓库各类装备的配备和管理。设置专门的应急救援物资仓库,制定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和储备规划,目前,我街道应急救援仓库共存放有12种、共计128件应急装备。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应急救援演练及示范点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结合应急管理“六进活动”的开展,抓好应急救援演练和示范点建设。在街道机关组织一次应急救援队伍集合演练;协调帮助规模企业,组织其员工进行应急演练;指导社区建立应急救援宣传队、巡逻队;督促学校开展应急逃生演练等。

(二)根据各类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统计应配备的应急物资详情,比照目前我街道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进一步充实各类应急器材、设施设备的配备。

卫生院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篇11

1 发达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在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中, 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应急处理能力首屈一指。这些发达国家不断建设和完善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 已经成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应急管理网络, 其先进的管理体系值得借鉴。

1.1 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分析

美国一向注重突发事件的预防与管理等环节的发展建设, 特别是在经历了“9·11”和炭疽袭击事件以后, 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 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大大加强。

美国传统的公共卫生体系是以“联邦—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为基本架构的, 管理运行模式是垂直式管理体系。即CDC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HRSA (卫生资源和服务部) —MMRS (城市医疗应对系统) 。同时, 美国完整的立法体系对在防范和应对中的主管部门以及具体措施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而目前, 美国在六个方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系统: (1) 公共卫生领域的准备和预警能力; (2) 流行病监测; (3) 科学研究和实验; (4) 公众健康警报网络; (5) 公共卫生领域的沟通和信息传递; (6) 教育和培训。

可见, 美国突发事件管理 (包含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发展较早, 同时也是世界上突发事件管理体系发展得最为完善、公共卫生技术和设备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

1.2 英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分析

英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分为两层, 即由中央、地方两大部分组成, 一为战略层, 由卫生部及其下设机构负责, 还包括地区公共卫生行政机构和公共卫生应急计划顾问委员会;二为执行层, 由国民健康服务系统 (NHS) 及其委托机构开展。而在2002年4月, 英国更多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职能从NHS系统的卫生局转向基本医疗委托机构 (EPCTU) 。具体职能是向公众及政府提供信息和政策建议;在传染病等领域支持NHS运作;监测公共卫生领域的威胁, 提供快速应对;开展研发, 教育和培训等活动。

1.3 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分析

在日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由主管健康卫生、福利、劳保的厚生劳动省负责建立并以之为核心, 而且同时被纳入整个国家危机管理体系。日本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覆盖面很广, 包括了劳动省、派驻地区分局、检疫所、国立大学医学系和附属医院、国立医院、国立疗养所、国立研究所。同时, 日本的其他所属部门如消防、警察、通信、铁道、煤气等, 也按照各自的突发事件管理实施要领相互配合。值得一提的是, 已有70年历史的日本保健所, 配置合理、设备先进、具有丰富的卫生行政管理经验和专业全面的医疗技术, 而且熟悉辖区内医疗卫生情况, 非常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外性、区域性的特点。

1.4 新加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分析

新加坡的卫生服务提供由公立和私立双重系统组成。公立系统由政府管理, 私立系统由私营医院和诊所提供服务。虽然不像我国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卫生应急系统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但是在SARS事件中, 新加坡应对的措施从头至尾都是值得效仿的, 其政府迅速反应, 部门的通力合作、利用科技手段, 实行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法令, 有效控制传播、提高危机意识, 社会秩序稳定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

2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也处于矛盾的凸显期。近几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接连发生, 因此, 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不容乐观。

2.1 我国近几年影响较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02年, 南京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造成400余人中毒, 42人死亡。SAR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003年2月初在广东省爆发性流行, 并很快波及数10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和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致婴幼患病、死亡事件。2009年新发现的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 再次席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

2.2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框架

在SARS之后, 我国抛开了之前的分部门管理模式, 采取了建立统一指挥的卫生应急管理系统。2004年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 , 负责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我国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遵循的原则是:中央统一指挥, 地方分级负责;依法规范管理, 保证快速反应;完善监测体系, 提高预警能力;改善基础硬件, 保障持续运行;同时, 在政策体系方面, 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 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应急预案如《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效的检测系统、信息报告以及信息发布和广泛的交流合作。

3 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3.1 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态机制

(1) 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运行。 (2)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审批。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审批上不能按照一般的行政预案的程序制定与审批。 (3) 促进各行业和领域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4)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目前事件监测以被动监测为主, 并且, 我国尚未建立基于信息报告网络体系科学、有效的预测预警方法。 (5) 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各级政府模拟一些典型的突发事件, 采取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模拟法等方法开展应付突发事件的训练和演习。 (6) 加大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资金和物质投入:对于应急药品, 我国虽然有中央、省级药品储备制度, 但相互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储备资金不到位;药品销售单位的经营诚信意识差, 危机出现时哄抬物价等。

3.2 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

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要做到及时、准确、有效。

(1) 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统筹规划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警预测、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国家应急平台。 (2) 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全面加强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单位应急管理工作。 (3)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和技术的建设:加强人才的培养, 要有一支精干的现场流行病学队伍, 建立一套完整的现场诊断实验室系统。通信网络技术、决策辅助技术、预测预警技术、化学检验技术、生物检测技术、合理的医疗救治方案和措施等相关技术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卫生应急机制建设。 (4) 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的管理。 (5) 加强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参与。 (6) 重视国际合作交流:我国必须重视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和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3 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善后处理工作

(1) 社会心理的疏通与引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造成的心理冲击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各部门应该积极化解不良的心理影响, 保持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局面。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效果评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步调查及控制结束后, 应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中国政府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 只有居安思危, 预防为主, 才能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才能有效地应对突如其来的卫生事件。因此, 应急管理工作的推进需要先进科学的理论以及技术支持, 而这些要求就需要我国政府各部门从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植。

参考文献

[1]耿文奎, 高宪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万明国, 王成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3]淳于淼泠, 程永明, 骆兰.日本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创新[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3) .

[4]段小贝, 陈少贤.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与案例评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地方税务局应急管理自查总结报告 篇12

评分和总结,根据我局的实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了应急管理工作体系的建设

我局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把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有力的与和谐税收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我局的实际,专门制定了应急管理工作方案,并在局网上公布,要求各单位认真执行,特别是分散的乡税务所,要积极配合好各街办的应急管理工作。

根据局领导的要求,应急管理工作有领导分管,专门的科室和专人负责,有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如有人员变动,作出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调整,与各科、室、所建立起了应急管理工作网络,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应急预案的管理,根据不同时间,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修定完善相关预案。具体到从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做什么、怎么做、谁负责等方面,对应的预案进行修订可操作性。特别是在集会、节会、庆典、会展等活动,严格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科、室、所进行保障活动安全的单项活动应急管理工作的管理。建立建全了应急资金保障制度,有日常工作经费和物资保障等经费,建立了应急处置物质储备和专人管理、维护、保养,随时补充、调整应急物质、资金储备的机制。

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各种制度的落实。严格值班制度。无论是在平时和节假日,都有人员进行应急值守,特别是在节假日,有专门的值班室的值班电话,在规定时间有人值班,无脱岗、漏岗现象,确保了网络和信息畅通。落实信息报送制度。有健全的应急信息报送制度,有完善的信息报送程序,有应急信息报送内容和格式规范,报送信息及时准确,无迟报、漏报、瞒报现象。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制度。建立了风险隐患数据库,各类风险隐患有专门的负责人和监控人,有整改和应对措施,我局全局干部职工都参与到此项工作中。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应对风险隐患的监测、预测、预警体系,及时报送有关的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

二、进一步加强了宣传、培训和演练工作

我局充分利有税收宣传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应急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有针对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每年不少于三次,努力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同应对的良好局面,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及时的向区应急管理网站报送应急管理信息。积极参加和配合上级部门对从事应急管理的分管领导和人员的培训工作,适时组织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和考察。结合我局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按照预案的要求,每个环节都实施到位,动员全局人员都参加到应急演练当中,每一次演练都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对突发事件处置及时措施得当,有效的避免了公共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完善了联动机制。

三、认真做好信访工作

认真做好区长电话交办工作,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区长公开电话交办事项进行认真的调查、妥善处理,按规定时间办理完结,及进行回复。

进一步处理好其他信访工作,我局严格按照《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接待处置工作预案》和《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接待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补充规定》的要求,及时、妥善进行处置。同时做好来信、来函、转接信访工作。

四、积极做好社区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检查考评工作

加强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我局与税收服务进社区有机的结合起来,认真抓好了社区应急机制建设,构建社区应急管理网络。与社区应急管理的联系有专人负责工作,建立了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方案,特别是税收方面的工作。建立起了应急知识教育宣传栏,普及应急知识,增哟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基层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我局与有关部门起加强了对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高度重视辖区内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的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指导企业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

卫生院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篇13

按照《沈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结合我乡实际,将我乡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应急网络建设

1、为切实抓好我乡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我乡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到科,责任到人的原则,成立了由政府乡长黄殿阁同志为主任,分管领导为副主任,确保把应急工作及责任落到实处。

2、成立了乡应急管理工作小组,由乡办公室、武部装、民政、防火等科室共同组成。

3、加强了与应急办的联系,有分管科室和人员变动时及时报告给区应急办。

二、应急预案管理

成立了乡应急管理工作小组,建立有完善的预案体系,结合我乡为提高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乡结合本部门职能职责,制定了《马刚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确定了责任科室负责人负责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并定期修订完善相关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预案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资金物资保障、专业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了应急资金保障制度,有应急处置所必须的物质储备,有专人管理、维护和保养,并根据预测预警及时补充、调整应急物质、资金储备机制,有30人的专业救援队伍1支。

四、应急值守情况

有健全的应急值守制度,大假期间按照相关规定制度了值班表,明确

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科室负责人值班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根据情况确定了值班电话,在规定时间有人值守,确保无脱岗、漏岗现象,确保了网络和信息的畅通。

五、应急信息报送

有健全的应急信息报送制度,完善的应急信息报送程序,应急信息报送内容和格式规范,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无迟报、漏报、瞒报现象,今年我乡无应急信息报送。

六、隐患排查情况

我乡定期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对各类风险隐患有明确的责任人和监控人,有整改和应对措施,并有动员群众主动参与隐患排查和监管的机制。

七、预测预警情况

我局建立有应对风险隐患的监测、预测、预警体系,定期开展风险隐患的调查分析评估。

八、应急宣传情况

做到了应急宣传工作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加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认真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相关科室职责,增强了处理突发事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落实专人负责及时报送涉及应急管理工作的相关信息;

九、应急演练情况

今年我乡进行了奥运安保、防汛、防火等演练十余次。

十、应急处置情况

一是以人为本,群防群控。切实发挥部门职责,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了群防群控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确保在第一时间向区应急办汇报,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二是采取预防为主。我局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应急状态下实行急事先办;三是统一领导,各司其责。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乡按照业务范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发挥整体优势;四是快速反应、高效处置。我乡建立健全了应急值守制度、预警预报机制、联动协调制度,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卫生院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篇14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资源,整合

1 背景

2003年SARS暴发流行使得公共卫生被政府及社会各界予以广泛重视。目前, 各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相继制定, 相关体制、机制与法制建设在不断完善。我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已明显加强。但在围绕着“一案三制"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中, 还存在不少问题。资源整合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一方面由于缺乏宏观的指导与规划, 在公共卫生体系内部各种技术平台缺乏有效的整合, 如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食品与药品管理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未能实现无障碍共享。另一方面, 与公共卫生密切相关的跨部门的技术平台缺乏整合, 如与防汛、气象、地震、公安、消防、民政等各信息系统之间缺乏联接与共享。如何避免重复建设, 有效整合卫生系统内部的资源, 建立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跨部门、跨系统的公共信息平台, 建立综合联动的信息沟通机制, 最大限度的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当前的状况

国务院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 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 负责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卫生部和其他有关部门 (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 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指挥部,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担任总指挥, 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工作。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有关工作。

2.1 应急体系机构建设

初步建立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应急管理网络。设立了包括国家级、地方政府、卫生部和公共卫生专业部门应急管理机构, 形成了由“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网络组成的应急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国务院总值班室) , 承担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工作, 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 发挥运转枢纽作用。绝大部分省市在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职能机构均设置了应急办事机构, 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检查本市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负责收集分析相关情况和信息, 及时发布有关预警信息;组织修订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审查专项应急预案、分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预案, 并督促检查预案的演习工作;组织协调有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负责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通信系统, 维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日常工作。

部分省市在市、县两级疾控中心, 卫生监督所, 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明确了承担卫生应急工作的科室, 基本建立了覆盖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医疗卫生机构的应急组织体系。但大部分县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平台建设不完善。

2.2 城市信息平台建设

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管理模式使我国彻底告别了原来按时逐级上报、统计、汇总的模式, 形成了实时报告、实时统计、实时分析的信息网络化科学管理模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初步建成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及技术平台, 形成了适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的多维度、多领域的综合、联动、协作的信息系统, 加强了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提高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3 应急物资的储备

调查显示, 各级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大幅度增加了对常用应急药物的储备。与2002年相比, 2005年间省级机构提高最快, 达到118.8%。市级次之, 县级相对最慢, 但增幅也达到64.4%[1] 。从分类情况看, 抗辐射及去污染药物等过去没有注重的项目明显增加, 其他如个人防护用品、应急工作队装备等也明显增加。在应急资源需求的确定方面, 主要是各灾种的主管部门负责, 如抗震减灾部门制定地震灾害应急目标, 并根据应急目标配置应急资源。类似的, 防洪抗旱的应急资源由相应主管部门负责确定。

2.4 应急队伍建设

应急队伍明显扩大, 例如一项对全国28个省级、133个地市级和460个县区级共621个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的应急能力建设研究表明, 全国疾病预防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的平均人数, 2005年较2002年增长了56.1%[1] 。尽管如此, 应急相关人才储备仍显不足,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依然存在。

3 应急管理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3.1 资源分布存在地区和城乡差异, 发展不平衡

从全国的整体分布来看, 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应急机构、人力资源和物资配备基本齐全, 也较为合理。而中西部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机构设置, 人员配备及物资储备等方面较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省市级的应急平台建设、人力、物资等整体情况均优于县区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在各级机构的配置不均衡, 省级机构提高速度高于市级, 县级最慢。

3.2 卫生系统内部资源整合程度低, 工作效率低

我国卫生部门没有实行医疗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全行业管理, 各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每当公共卫生事件突发, 往往是各医疗机构和其他卫生职能部门独立作战, 他们之间缺乏协调沟通, 以至危机处理后的经验不能够有效保留, 某些工作成效也难以保持、延续和巩固。同时, 卫生系统内部针对不同病种的专项应急信息平台建设也缺乏有效整合, 造成应急资源浪费。

3.3 卫生系统和其他部门之间缺乏互联互通长效机制

我国政府对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主要采取挂靠在相应职能部门的非常设机构来进行。在部分省市, 应急管理机构组织松散, 且实行的是分灾种、分部门、分地区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是从一个城市整体的应急目标的实现和应急能力的建设为出发点, 对灾害管理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低。

在应急资源的需求确定方面, 主要是各灾种的主管部门负责, 由此造成应急资源在量上的简单累加。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增加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 由于行业内拥有的资本有限, 不能保障资源品种结构的合理性, 出现成本高的应急基础设施及关键救灾物资得不到配置, 而低端的应急资源因成本低而重复配置的现象[2] 。

3.4 应急体系中信息共享不足, 缺乏基础信息支撑

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管理模式使我国逐渐形成了实时报告、实时统计、实时分析的信息网络化科学管理模式。但是, 城市的公共安全应急体制共享能力差, 多于形式, 主要是缺少大量的公共安全应急所需的基础信息。例如:城市遭破坏性地震袭击, 城市的自救能力如何、有多少外伤救护人员、城市库存血浆可供多少人使用、地下管线破坏情况、需要什么样的救援、需要多少外援、多长时间能恢复城市的基本功能等等, 多数城市很难拿出这些数据[3] 。

4 关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资源整合的建议

4.1 提高政府对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视程度

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在此基础上, 制定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4] 。

首先, 政府在应对时需要动用多个部门和多方面人员的合作, 除卫生领域机构外, 还包括交通、通信、警察、消防、信息、食品、公共设施、物资支持和军队等和政府其他部门的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可回避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紧迫性, 要求政府在事件发生后, 不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协同运作, 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发挥整体功效。其次, 应完善各部门间、地区间、机构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沟通和联防联控机制。按照条块结合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 避免重复建设。采取“共享模式”, 将相关部门的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互联, 建设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信息共享和交换平台, 使政府有限的应急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地利用。最后,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沟通平台, 整合卫生系统内部和外部资源, 在信息提供方和需求方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所需的各类基础数据信息库, 以及图像信息生命急救链系统与技术平台。数据库是动态的, 随时可以增加、修改信息;数据库同时又是开放的, 实现资源共享。

4.2 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沟通平台为基础

不断建设和完善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应急管理网络, 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科研力量和第一现场应对人员 (如消防员、救护人员) 等在内的综合、联动、协作系统, 努力建立一个能动员政府各部门、全国各专业领域和各级政府力量的多维度、多领域和多级次的协作组织。

4.3 应急物资的储备原则

应急物资储备是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涉及面广, 需要多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需要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 从全国的角度来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应急物资储备应采用中央与地方分级储备, 以地方储备为主, 中央储备为辅, 本着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有效应对的方针, 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储备的原则, 制定国家、省、地 (市) 、县四级物资储备录和标准。省级储备是重点, 国家储备作为补充和支持, (市) 、县级储备主要应对日常应急工作。应急物资储备如储备物资的计划管理、调用、储存和资金的管理, 应建立一套相关的管理制度, 逐渐摸索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模式。

4.4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复合型人才的应急队伍, 公共卫生应急机构的组成人员, 不论是领导, 还是一般工作人员, 均应该是复合型的。他们既要有组织协调能力, 又要有应急能力;既要有突发事件应急的基础知识, 又要有不同灾种突发事件的专业知识;既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又要能熟练的应用这些技术。这些复合型人才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勤奋敬业精神, 否则公共安全应急体制是很难得到正常维护。

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调动各种资源, 需要有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危机管理机制。全面整合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是指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 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 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 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 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以有效的预防、回应、化解和消除各种危机, 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如果缺乏必要、充分、有效和整合的资源支持, 无异于空中楼阁。只有加强各种资源的生产、分配、共享, 以及有效配置和使用, 才能真正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励晓红, 王颖, 柴煜卿, 等.三年建设前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应急处置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7, 23 (3) :224-228.

[2]陈桂香, 段永瑞.对我国应急资源管理改进的建议[J].上海管理科学, 2006, 4:44-45.

[3]陆长苏.整合资源, 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制[J].国际地震动态, 2004, 12:26-28.

上一篇:市委巡察反馈整改方案下一篇:评价体系改革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