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美术教案

2024-08-01

篆刻美术教案(精选8篇)

篆刻美术教案 篇1

篆刻刀法

刀法包含两个方面:执刀和运刀。运刀主要有冲刀和切刀这两种方法。1.执刀法: ①.冲刀时的执刀法:一般以拇指和食指夹住刀柄的下端,中指在刀柄下面抵住,无名指和小指紧贴在中指下面,起辅助的作用。刀杆横卧于掌骨之上,方式很像拿钢笔的样子。

②.切刀时的执刀法:切刀时,常以拇指和食指夹住刀柄的上端,中指往里钩,无名指往外抵,小指紧贴在无名指下面,起辅助的作用。刀杆竖起,方式类似用五字执笔法执毛笔。

冲刀时的执刀法

切刀时的执刀法

当然执刀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刻起来方便,达到满意的效果就行。但上述两种方法经过了许多人的实践,所以就值得向同学们推荐。2.运刀法: ①.冲刀:运用冲刀刻印时,刀杆先起后偃。一开始刀杆与印面保持30°左右的交角,刀刃向内倾斜,而以外刀角锲入印面,这叫“侧入法”。刀角入石后,刀刃与印面约成20°交角。刀角沿着渡好的印稿奋力冲进,手与腕密切配合,用力要均匀,行动宜果断。这是冲刀的关键动作,需要反复练习。

篆刻美术教案 篇2

一、中学美术篆刻课堂现状

篆刻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一个项目, 我们现在面对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我对本校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做了一个抽样的问卷调查, 一共九个问题:1.你见过篆刻吗?2.你了解篆刻吗?3.你喜欢篆刻吗?4.你刻过篆刻吗 (印章) ?5.你用的什么材料刻篆刻?6.你用什么字体刻篆刻?7.篆刻课如何进入课堂你更喜欢? (欣赏、刻制) 8.你以前上篆刻课学了几个课时?9.你学习篆刻后你有什么认识?

初一学生100名同学中见过篆刻的只有41名, 占41%;了解篆刻的11人, 占11%;喜欢篆刻的有35人, 占35%;刻过篆刻 (印章) 的36人, 占36%;用木头、萝卜、橡皮刻的36, 占36%;用篆字刻篆刻的0人, 占0%;上课喜欢以欣赏为主的10人, 占10%;上课喜欢动手刻的26人, 占26%;以前他们学习篆刻只有一节课时间, 所有的同学学习篆刻只是觉得好玩。

高中学生100名同学中见过篆刻的只有45名, 占45%;了解篆刻的16人, 占16%;喜欢篆刻的有30人, 占30%;刻过篆刻 (印章) 的34人, 占34%;用木头、萝卜、橡皮刻的18, 占18%;用篆字刻篆刻的22人, 占22%;上课喜欢以欣赏为主的11人, 占11%;上课喜欢动手刻的23人, 占23%;在他们中间, 初中于本校毕业的同学, 学习篆刻有十二节课, 而外校来的同学学习篆刻只有两节课, 82%的同学学习篆刻只是觉得好玩和为了完成作业。根据抽样调查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 在中学生里面有很多同学对篆刻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需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去努力。

二、中学篆刻教育传承的性质

篆刻教育传承教学不同于社会上一般意义的美术特色班, 更有别于艺术院校附中或其他一些艺术特色学校中的以西方美术教育 (所谓的高考美术班, 只学习素描、色彩) 为侧重点的美术特色班, 搞篆刻教育传承, 宗旨和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兴趣为基础, 从而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要求改变课程和增加课时, 所以, 不影响学生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 也不影响学校教学的整体格局。篆刻教育传承仅是对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一种新的改革和探索的尝试;篆刻教育传承, 面向全体学生, 不作任何筛选, 通过教学不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而且还有一手篆刻特长;篆刻教育传承和其他美术特色班不一样, 不需要单独的画室, 可在普通教室上课, 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硬件设施, 这不会给学校带来操作上的不便。

三、篆刻教育传承的思考

篆刻教育传承教学, 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传承中国文化传统,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 我对篆刻模块教学是喜忧并存, 有下面几点思考。

1.抓住篆刻教育传承教学的落实, 要在多少个课时上来做文章, 要考虑每个课时40分钟如何进行教学安排。

2.抓住篆刻的特性来教学;篆刻有很深厚的传统根基, 如何引导学生对篆刻的特点如用笔、用墨、篆写、刀刻等有较深入认知。

3.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学问题, 篆刻在中国占有绝大多数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 篆刻的教学如何安排得当, 从而最终会吸引学生, 使其有兴趣, 产生学习共鸣。

4.教学内容要切合当前形势, 如何开展才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从而符合新课改精神。

5.教学内容应注意思想性和教育性。篆刻虽是古老的传统艺术, 但往往越具有民族性的东西越有国际性, 如何通过篆刻教学, 不但学习传统艺术, 而且还可了解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

四、篆刻教育传承教学的方法与步骤

1.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方法上, 采用欣赏与教学相结合, 通过古今篆刻名家范作的欣赏, 让学生了解篆刻的概念, 篆刻的历史发展, 篆刻的分类, 篆刻的材料、工具, 篆刻的文字, 篆刻的章法, 篆刻的刀法。通过欣赏在直观教学中让学生增强对篆刻艺术“印面文字书法美”“分红布白章法美”“凹凸立体雕刻美”的美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步骤上, 采用“先看, 再摹、后临、再创作”的读印、摹刻、临刻、创作四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读印、摹刻、临刻在进行对比讲解, 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篆刻的一些章法和刀法, 学生再去自己设计创作印章, 独立完成一方或几方篆刻作品。

3.继承传统和发扬光大相结合。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读印、摹刻、临刻中继承传统, 学习古人的艺术精华, 但更要使学生在创作中发扬光大, 古为今用,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在刻印方法介绍时, 要采用口头说教和动手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5.在刻印作业的内容设计和教学内容上, 做到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注意教学内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 让学生在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 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教育。

6.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是一门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 它是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涵盖了图案设计、文字设计、构图、雕刻、中国画、书法等相关的美术知识。在操作上又与版画制作, 浮雕制作、拓片制作、藏书票制作相近。刻印要识篆、习篆, 这又涉及古汉字及书体演变发展的历史。所以, 篆刻教育传承教学要与美术、文学、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相结合, 通过学习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

7.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面宽量大, 要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起点要低。为了降低难度, 我运用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提出的创造力可以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的理论, 在篆刻教学上不采用传统的先教识篆、习篆的做法, 而是大胆地让学生直接先摹刻印章, 跳过识篆、习篆二步,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篆刻过程中, 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手操作、用心感悟, 自己去解读和熟悉篆字, 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中学”, 这也符合当今教改潮流的。在印材上, 我不赞成学生用木头、萝卜、橡皮等材料, 大胆让学生使用石材刻制, 从而让学生能感受到篆刻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8.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 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相结合的立体化、多层面、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目的是推动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 在参与中增长智慧和创新能力, 学有所长。

9.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既学理论知识, 又通过刻印, 学习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处理材料以及进行精加工的能力。教师也通过学习理论, 指导教改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经验。

五、结语

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 对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培养民族审美意识, 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但篆刻与其他美术模块教学相比, 容易使人感到有点陌生、枯燥, 在教学中能否提高学生对篆刻的兴趣, 直接影响篆刻课堂的教学效果。

我对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也已经有三、四年的时间, 有些学生也已经刻出了作品, 并在全国《畅想未来》中小学生书画摄影大赛、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和市少儿才艺大赛中获得名次;我自己也分别荣获市、区优秀教师指导奖, 德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方面我也没什么经验, 也是模着石头过河, 我采取的一些做法是:在课堂上一般会用比较直观的演示, 使学生觉得篆刻不但不难学还挺有趣, 学生学习篆刻在短时间内, 是比较难以见到效果的, 我一般是开始只用一至两节课讲一些基本常识, 比如说工具材料、篆刻的基本概况、总体介绍等, 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后用一节课来欣赏古今名家篆刻作品, 让学生增强对篆刻艺术的美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然后才让学生通过读印、摹刻、临刻在进行对比讲解;最后学生在自己设计创作印章。其他的一些知识, 比如怎么样鉴赏、如何了解各种书体、各种字体的基本知识、如何用刀、怎么样创作等, 都是在具体的训练中来讲。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接受知识, 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激发学生对学习篆刻的兴趣, 能使我更好的培养学生。

在时间的安排上, 十二节课远远不能够把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做好, 我准备在日后的教学中, 把初一、初二的美术课集中安排, 除了篆刻, 还把其他的有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融入进来, 如中国画、书法、版画、剪纸等, 统筹的、系统化的教学, 达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凝聚力、民族自尊心的教育, 达到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目的。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 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 也是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 篆刻作为其中的一种, 在中学美术课堂上如何进行教育传承是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思的一个课题。

篆刻美术教案 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模块教学创新创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加速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其以后良好的适应复杂、多样的社会已经逐渐成为了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艺术鉴赏和创造,全面发展其创造能力,充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高中美术模块教学及其在培养创造性上的作用

(一)高中美术模块教学含义

模块属于美术课程在学习科目、领域下的一个层次,各模块相互独立,同时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新美术课程结构中,会分别将清晰的教学目标设置于每个模块中,各模块属于关于某特定内容的完整学习单元;各模块会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提出明确的建议和要求。在高中美术模块教学中,会重点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培养。

(二)高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1.观察力。只有具有良好的观察力,才可以进行有效的创造,关于观察力,首先,学生应当可通过观察本有的事物,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原理;其次,学生应当能够在平时的事物和生活中发现问题。

2.联系能力。若想顺利找出解决措施,学生需要展开联想,能够将两个或多个看似不具关联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这样才便于进行下一步的发明和创造。

3.想象力。创造的广度和深度由想象力所决定,比起上文提到的2种能力,想象力着眼于从“无”到“有”的过程,即规划新事物,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想象能力,才能够产生足够新颖、巧妙的创意。

4.联系实际的能力。创造活动应当服务于实践,学生应当能够在进行大胆创意后,将创意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说,学生应学会充分考查实际情况,并能够对现实资源进行利用和改造。

由上可知,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通过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够充分的锻炼和发挥以上几种能力。

二、通过美术模块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方式

(一)完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因教师的教学过程受其教学观念所影响,教师是否具有优秀的教学观念决定着其能否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上,教师必须对其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进行改进,摒弃在课堂上一味进行知识灌输的方式,而应在培养学生态度、能力、创新素质上更多着力。组织教学是教师工作的核心环节,其应当展开巧妙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能够展开创造性活动,且不可打压学生的创造热情,于是,教师应当使其教学过程更为开放。

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不仅要学习到各种理论知识,还应当使其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但目前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传统,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有效的尊重,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更无法得到培养。于是,教师必须改进其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不可给学生设置很多限制,而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启发和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使其勇于探索和创造。又因为美术模块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可以进行发散式的教学,如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并给各组布置篆刻题目,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讨论及合作中共同完成某几部作品,教师可仔细观察各组表现,并适当给与引导与提醒,在各组创作结束后,可让每组选出最好的两个作品在全班面前展示,介绍本作品的构思、寓意、作用等,然后教师给与适当的点评。这样学生的探索、创造欲望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并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适当介绍一些新颖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其艺术美感,比如,带大家学习制作北京奥运会中国印,在刻制中体会中国印的寓意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刻制“世博”标志的方法等。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有效激发其创造热情

为实现开启学生大脑的目的,应当加强对其创意思维的培养,在引导高中学生学习设计时,应当重视对其兴趣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生生活中有趣的现象、事物、问题,进而富于兴趣进行学习和设计。这样,学生在面对因兴趣而产生的问题时,可以纯真的思维进行设计和解决。有时,学生可通过感悟生活中的趣味现象,进行巧妙的设计,一些小创造、小发明就因而诞生了。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艺术创作,都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想象能力。在新课标中也提到了:教师应当使其教学手段生动有趣,如录像、电影、音乐、游戏、故事、访问等等,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并提高其对于美术的学习热情。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美术作品通常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而一个人会通过视觉获得80%以上的信息。教师可根据其教学内容,寻找一些有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观看,进而使学生想象力得到激发,并提高其学习热情和探索动力,进而愿意自发的进行艺术创作。

生活是艺术的基础和源泉,教师可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设计有趣、被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会以设计的视角来关注周围的事物,并从中发现问题,其创新精神可得到有效培养,并且,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解设计内涵时有效联系其熟悉的事务,知道设计源于生活。教师可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优秀的国际范例和较为熟悉的设计作品,并结合其平时生活展开教学,让学生懂得创作的意图、效果,及这些作品富于感染力、冲击力的原因,进而能够富于兴趣的学习设计的要点和原则。

(三)通过多样、灵活的材料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限定材料和工具、并规定统一的标准,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个性,进行富于特色的创作。因此,教师应当将各类约束和限制尽可能的减少,促使学生能够大胆、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充分的尊重与了解,懂得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自主式学习,能够积极主动的吸收知识,在于别人、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其个性和能力。教师应当调动学生发挥其个性,激发其潜能,使他们能够发挥创意,尝试不同材质,进行自由、大胆的创作和表现,比如,石制材料往往会被用于传统篆刻中,但其价格不菲,且操作存在一定难度,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改革材质,通过讨论和合作,找出既利于篆刻,又价格便宜的材质,教师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思索,并和学生合作寻找材料。在探索中,学生先后使用了肥皂、泥坯、木料等,但效果均欠佳,在不断的尝试中,学生最后找到了石膏板这种材质,能够较好的达到预期要求。在这不断的探索、尝试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高中美术教师应当转变其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个性发展,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由、大胆的艺术鉴赏和创作,使其充分激发自身潜能、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素质得到迅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佳曦.高中美术『设计·工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151.

[2]张军.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艺海,2013,(03):94-95.

[3]吴志平.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J].美术教育研究,2016,(09).

[4]杨建业.浅析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4,(02):218.

篆刻校本教案 篇4

第一课

教学目标: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学会篆刻的技巧。

教学难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名字被印出来的成功感。

教学材料:课件,橡皮,碳素笔 教学过程:

一、讲述各时期的篆刻特点

1、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

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 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于是自己动手刻印。

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庭抗礼,成为中国美术之一环。当型态成熟之后,逐渐有了不同的风格,而风格的异同,汇集成不同的流派。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为徽派四大家。

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二、演示篆刻过程

1、板书:“篆刻”两字的篆书,吸引学生注意力。谈话导出课题。出事图片,请同学用篆刻的角度来观察北京奥运会会徽。

2、选一个学生名字,师演示“篆刻”两字的制印过程。

第二课

教学目标: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学会篆刻的技巧。

教学难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材料:橡皮,碳素笔 教学过程:

一、讲述篆刻分类知识

1、古玺

2、秦代《宜野乡印》

3、汉代《干官泉丞》(官印)汉代《孙谦印信》(私印)古代使用玺印时还出现一种封泥,又名泥封。

4、汉代《夷吾》(鸟虫书印)汉代《齐御史大夫》(封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

5、元代《副总领印》(九叠文)

6、明代·文彭:《琴罢倚松玩鹤》 明代·何震:《听鹂深处》 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

二、演示制印过程。

教师演示,学生观看。

第三课

教学目标: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材料:制印材料、汉印图片、部分学生篆刻实物 教学过程:

一、学生观赏汉印图片,教师指导

二、观看制印材料。

笔墨纸砚

三、学生观赏篆刻实物。

篆刻美术教案 篇5

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2018年考试考题

一、临摹。要求考生根据考场提供的指定碑帖,完成下面临摹作品一张;

二、创作。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自选两种书体,(创作所选书体不能与临摹考试所规定的书体重复),完成规定内容的创作作品两张。

2、考试要求

章法完整,布局合理;

结体能较好地把握平正与变化的关系;

笔法能够表现提按、使转等书写技巧。

无论临摹或创作,均不得在落款中写姓名、字号,不得使用印章

3、工具和材料

纸张:四尺三开宣纸(由考场提供)。

4、考试时间:8:30~11:30

3小时。

二、书法创作

创作内容:

《学而》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2017年考试考题

一、线描。

考试时间:2:00~2:40 考试内容:一个穿西装的男子的三视图。

二、篆刻

1、按照指定内容现场刻制朱文、白文各一方。

2、考试内容:

明旧知新(白文)

明旧知新(朱文)

3、考试要求

章法完整,布局合理;

篆法具备入印篆的要求,能较好地把握平正与变化的关系;

http://www.laomofang.net/

刀法能体现出冲刀、切刀等刻制技巧;

刻制完成后,印稿要盖的清晰;

不能带工具书进入考场,考场提供篆书参考字样。

书法与篆刻体会 篇6

数计院08计科20080325XXXXX

这学期,我选修了林老师的书法与篆刻艺术课程,受益匪浅。林老师耐心而又幽默,逐渐培养了我对中国书法与篆刻文化的兴趣,在练习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学习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

通过书法篆刻艺术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分布)、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通过艺术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亦即可谓“笔情墨趣”。当然书法虽然含有抒写情怀的某些因素,但必须依托一定的对象——汉字。

刚开始学习的过程是要把基础打好。我从最基本的横竖撇捺折笔画开始学起,“逆锋起笔,回锋收笔”。最初,我从楷书开始练起,每节课都对着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神策军碑》临摹。临字帖时要勤于思考,精益求精。这种学习方法,也是提高书法水平最快的一种捷径。老师还根据授课内容,针对性地给我们看有关视频,巩固了我们对写字方法的认识。这样,我基本上掌握了楷书结构的分类、特点、书写要求和结字方式。

后来,我有练习了一段时间的行书。行书和楷书的学习过程都是艰辛的,想要学好行书,要用到扎实的楷书基础,我自认为自己的楷书基础较好。行书的过程中,虽然写的不是得心应手,但自觉的比以前写的好些。过了一段时间,我可以自己看字帖写了,这当然也是一种进步。在自己临贴的过程中,需要体会每个字的神韵,这也是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做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在临贴的过程中,我发现王羲之的每一笔写的都很细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在临这本字帖的过程中,我就更要做到精益求精。

第十四周,老师终于教授我们期待已久的篆刻。老师说,狭义的“篆刻”是以篆书作为基本字体、以刻刀和刻石作为基本工具进行印章雕刻创作的中国传统艺术。广义的“篆刻”,包括商周以来的所有的以篆书为基本字体进行印章雕刻的艺术形式。明清时期通过文人的提炼提升,最终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和书法、绘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印章的面积虽然很小,但要刻好它却并不容易。首先,印章里所刻的大都是篆字,这就需要我们能识得篆书,并要懂得一点文字学知识;其次,所刻的这几个篆书,应该有或豪放、或飘逸的篆书书法笔势(像“切刀”“冲刀”等)和以刀刻石的刀味;第三,字与字之间的安排,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还要求有疏密适度、优美悦目的章法或揭图,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方较好的印章。正所谓“金石藏日月,方寸纳乾坤”。老师还给我们看了一些优秀的篆刻,使我提高了对篆刻的欣赏,也增加了篆刻兴趣。

《止学》篆刻·解读系列(十) 篇7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恒,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译文】

追逐利益的人众多,但富贵的人却很少,贤明的人出让功劳,他的名望却有增高。

利益大的容易伤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给自己带来实惠,选择他们应该慎重。

天贵在有其规律,人贵在明智有节,行动要遵守戒规。

【解读】

“众逐利富寡,贤让功而名高。”众人所见之“利”,往往不一定是“利”。取之无道者,有时会变为“祸”。一生不择手段追求财富,但到头来财富却与他们愈行愈远。古今中外,凡“大富”者,必是“大德”之人。香港富豪慈善家邵逸夫先生,不为财富遮望眼,一生将自己的财富捐献给祖国大江南北,修建校宿,捐资助教,贤明而功高,邵先生的商业版图也随之越做越大。过去三十多年,无数“福布斯财富榜”上有名的中国富豪们,有人急功近利,官商勾结,不仅身败名裂,终而以悲剧收场。“国美”之黄光裕,“汉龙”帝国之刘汉,大连实德之徐明等曾经风光无限的商界巨贾,因无德无道,疯狂追求财富与利益,在今日的反腐浪潮中,均被“雨打风吹去”。“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为商者,追求利益本来是商道之目的,但突破道德与法律底线的逐利者,“利大”反而“伤身”,“利小”反而“惠人”。房地产过度疯狂的前几年,万科王石反而提出:“对万科来说,绝不行贿,超出25%以上的平均利润绝对不取。”不是王石不想赚钱,而是作为地产大亨,他深知超过25%的利润,往往有许多是突破道德与法律底线而拿地的商人暴利,官商勾结行贿受贿也就在所难免。

“天贵于恒,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王石在房地产的暴利面前,明智有戒,动之有戒,坚守“不行贿,取薄利”之商业天道,持之以恒做市场。王石因“利小而惠人”,因薄利多销而市场愈做愈大反而成为中国地产之龙头企业。众多地产富商终因利大而“伤身”,因官商勾结而倒在“暴利”铸就的废墟之中。其道理即如此。

历代篆刻风格流变 篇8

1先秦古玺的形式特征

先秦的古玺在形制上是争奇斗艳,标新立异的。当时王侯贵族的饰佩物便是玺印,为了显示其身份和审美的趣尚,大多在形式上力求不同众人,在制作上则精巧绝伦。印面的形态,就有矩形、方形、圆形、菱形、六角形、扇形、心形、蝶形等等多种;印体则有三角连珠、四方连珠、矩形两面玺、方矩五面玺等等。这种贵族佩带的玺印,大多是金属质地或玉石等印材,尤其是各种玛瑙、水晶等玉石,本身就是质地精美的材料,再加上精美的刻制,自然显得精美巧致。王公贵族的玺印,因形设边,边饰尤有图案美。而平民百姓,虽然使用的是陶玺,但也朴素简易,自有天趣。

先秦古玺在形式上的第二主要特征是章法奇险多趣,灵动多变。这一方面与当时无印章制度可循有关,章法、技法都是无自觉的;另一方面,也与文字发展的不成熟有关。因为字体尚未最终定型,备诸侯国使用的字体也都有很大区别,因而体现在印面上,形式百花争艳。

先秦古玺的文字,都属大篆系统(如古籀、诅楚文、钟鼎文、石鼓文等),布置在印面上,或错位求变,或疏密对比强烈以求险,总之,散朗奇诡,灵活多变。且由于印章形制的多种多样造成了文字排列的千变万化,再加上刻制方式上有精粗、款识阴阳调配上有雅拙,先泰古玺风格多种多样。清秀、古朴、精致、典雅、雄逸,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还有一点应注意,先秦古玺,作为佩饰用的玺印、乃至宫印都比较小,但宫印大干私印,烙马印必须醒目,故印面较大(6~7平方厘米)。

2秦汉印的印式

沙孟海先生认为,有边栏、有界格的白文印是泰印的基本特征,这确实是一个抓住秦印形式特征的论断。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秦印的字体是“摹印体”,实际上是秦小篆的一种变体,不同于先秦古玺印的大篆。皆用阴文,采用4字或2字。

其次,印形均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一律用“田”“日”均分其中的文字。

第三,大小统一为23~25厘米见方。

秦印反对美饰,故秦印的风格是文质兼备。印文线条与边栏界格同等粗细,匀称质朴;结构上疏密得当,平和安详。

汉初,官印、私印基本上沿袭秦制。西汉中叶以后,印章的风貌就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丰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武帝在太初元年正式按“上德”进行政制,官印的字数规定用5。“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壬莽称帝后,两千石以上称“章”,两千石以下称印。印字上下结构匀等分配,彤若6字。

(2)汉宫印基本上不用边栏界格。

(3)土莽改制后,将“摹印”更名为“缪篆”。这是汉印独特的书风。“缪篆”的特征是笔画多隶意,端重丰腴。也就是说,汉印的字体,不是小篆的圆润匀称,而是变缠绕为平正方直。

因此,汉印的基本风格是平实、拙厚。当然也有瘦劲、清雅的,但主要的是平中见奇,端厚博大。

3魏晋南北朝的印章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的官印与汉印已有很多不同。第一,由于统治者滥赐印章,导致宫印的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将军印,在魏晋时泛滥成灾。滥授官印,使宫印的凿刻更加草率。魏晋官印绝大多数出于自凿,与汉印的翻铸或铸凿兼用不同。第二,印文书写也十分草率,随意增损笔画的现象随处可见,更严重者,错字入印者也时有发生。第三,印体呈加大的趋势。秦汉以来的官印。一般为23~25厘米见方,到北魏,“安昌县开国男章”已为34厘米见方。第四,已有朱文的宫印出现。

魏晋南北朝官印的印风,由印凿刻的草率,带来了印风的多样。有瘦削猛利的,也有恣肆欹侧的。南朝官印以细线条为主,章法疏朗;北朝官印则多粗线条,有粗头乱服的率意。

南北朝时期的私印十分流行。这以当时的印陶为代表。印陶指压在陶器上的印章,先秦时已有不少,魏晋南北朝更为盛行,牛济普在《印陶艺术纵横谈》中评价东魏北齐印陶时说:“这个时期的印陶有一明显的特点,就是文字的书体呈现以隶书为主,略带篆意,间有楷书及行草书的体势,我们通常称之为魏碑书。”

上一篇:山东省质量通病(住宅)下一篇:历史寒假作业1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