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制度

2024-05-08

小学教学制度(精选10篇)

小学教学制度 篇1

一、方式传统、内容浅显、作用甚微等不足;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并遵循发展性、学生中心和全面性的原则。

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更好落实多元化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学评价制度如下:

一、教学要注意教学目标完整制定和落实。

制定的明确、恰当、实际、具体,一定要考虑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态自然、仪表端庄、语言准确简捷、板书设计合理、实用、新颖。

2、教学过程设计

(1)科学处理教材(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有序、合理、教育、实践五性)

(2)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巩固、深化、应用。

(3)教学程序能揭示知识的本质、突出重点。

(4)在适当认知层次上处理难点。

3、教学方法

(1)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能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

(3)能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节奏,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的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

(5)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

三、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要看学生参与程度

(1)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和积极思考

(2)学生能不能主动探索、自由表达

(3)学生能不能善于合作、富于想象

(4)学生能不能敢于质疑、兴趣浓厚

2、要看学生学习状态

(1)每个学生都能不能全身心的自始至终的以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之中。

(2)能不能积极主动的探索,求知欲强

(3)能不能倾听、接受、修正他人的意见

(4)能不能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效果

(1)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能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师生满意

五、要用发展眼光来评价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评价结合提高,既要找到不足和改进,又要发现亮点。

小学教学制度 篇2

小学行政管理是小学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小学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为实现小学的基本职能提供着相当程度的保障与支持作用。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度不仅影响着小学生接受的教育水平, 也是衡量小学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逐渐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内容,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支持并保障着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工作, 在我国教育事业制度化建设缺失的现状下, 完善小学行政管理制度有着独特的指导意义。

二、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规章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就当下我国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看, 小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建设仍缺乏规范性、统筹性, 规章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对于学校行政工作中的议事规则与章程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也没有提出具体实施细则, 使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存在重复或交叉现象, 严重影响行政管理效率[1]。

(二) 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行政管理制度作为规范性的指导守则, 指导着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其本身应具备制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然而我国大多数小学制定行政管理制度之前都存在调研不细致、审查不认真的情况, 这些问题导致行政管理制度难以准确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制定出的制度无法有效地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 行政管理制度的实行缺乏稳定性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不稳定的现象, 制度更改存在随意性, 造成小学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作用与引导作用的缺失。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虽然需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与修订, 但其修订、调整工作首先应立足于制度的稳定性, 稳定性差、不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 会影响行政管理制度实行过程的整体效率, 也必然影响到行政管理制度本身的权威性。

(四) 行政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执行与监督

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 是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 但并不是行政管理制度建设过程的全部[2]。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不仅应该保证制度制定的科学性, 也应确保制度有效地执行, 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 都会造成行政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健全, 行政管理制度也就失去了其行政管理职能。

三、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策略

(一) 完善规章制度体系

在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 应提升规章制度的建设性与统筹性, 联系实际, 制定系统性的规章制度, 有针对性地开展行政管理工作, 增强行政管理质量[3]。在小学各个行政管理部门推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 明确具体规章制度的具体主体, 构建出自上而下系统性的小学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在小学行政管理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塑造良好的行政管理制度运行环境。健全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必须建立民主性的行政管理机制,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 既要利用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积累的管理经验, 又要充分联系实际,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的管理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制定科学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在保证行政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同时, 贴合学校管理的实际状况, 保证小学行政管理制度持续良性地运行。

(二) 科学地制定行政管理制度

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应当符合学校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 在制定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的管理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使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实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制定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凡与学生学习生活与行为规范有关的制度, 都应综合考虑社会、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意愿与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应小学教学工作需要的科学制度, 增强行政管理制度的执行性;凡与学校管理工作或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制度, 都应当广泛听取学校教职工的建议与意见, 一方面保证教职工的教学积极性, 另一方面保证行政管理制度既能解决眼下问题, 又能解决长远问题。

(三) 建立长效的制度修订机制

随着近年来小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发展着。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一方面要随着教学形势的发展及时地进行修订与完善, 使行政管理制度符合小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在进行制度修订工作的同时应立足于行政管理制度的稳定性, 提高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整体运行效率, 保证行政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四、结论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 并不仅仅是学校规章制度管理部门或校领导个人的事情,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质量的高低, 决定着学校管理工作、教室教学工作、学生学习工作的开展质量。科学合理的小学行政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实现校园人文建设, 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小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小学全体教职工与全体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中来, 制定一套真正服务于实际的小学行政管理制度,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具有现代化教育发展特色的小学行政管理,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国伟.欣赏型领导视角下的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姚晓霞.专业发展视角下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的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4.

当前中小学教学制度之弊 篇3

现象与解读

现象一:“师生同考”

2008年1月21日,沈阳市数万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参加“期末考试”。在此之前,沈阳市8000多名高中专任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了市教研室统一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测。沈阳市教育局决定,教学质量监测的对象不再只是学生,要扩大到教师层面,并将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师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据悉,“师生同考”其实已非沈阳独创之举,已有不少地区和学校早就将“师生同考”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常规措施。

让教师参加考试,是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部门对教师进行管理的基本手段之一,是相当正常和普遍的。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参加专门的资格考试是获取教师资格的必经之路。在很多国家,不光是准教师要参加严格的考试来获取教师资格认证,在职教师也要不时接受相关的考试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以美国为例,随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深入实施,美国有不少州对中小学从事数学和阅读教学的教师进行定期的测试。测试的理由是,他们深信数学和阅读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而不少地区的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些“考教师”的做法确实有成效。从这一角度看,让教师参加考试未尝不可,不宜一棒子打死。

但沈阳的“师生同考”却不同于上述考试。可以说,“师生同考”是片面教师评价观的集中体现。一般而言,教师具备的知识可大致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如即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带有明显的情景性、个体性,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已证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不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唯一因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相反,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考老师不能只考学科知识。有效的教师考试除了对教师的学科知识进行测试之外,还应高度关注他们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考察。从这一角度看,“师生同考”现象暴露了当前有效教师评价制度的严重缺失。

现象二:教学反思让人烦死

某校时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了以下规定:教龄在五年以上的教师每周写三篇教学反思,每篇字数在5 00字以上;教龄在五年以下的教师每节课后都要反思,并且必须在备课笔记后面写出300字以上教学反思的内容,每周结束由教研组长收齐交教导处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刚开始,教师们尚能及时上交教学反思,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主动、及时上交的教师没有了,每次教研组长都要去跟教师催要。教师匆匆拿出一张白纸胡乱画几个字的现象出现了:匆匆找来几本杂志东抄西摘应付送上的现象出现了;教导处领导检查过程中发现内容雷同的情况也出现了;教师们的抱怨也开始多了起来。这项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却遭到了教师们的普遍抵触,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反思制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发烧”的症状和迹象,如急功近利、为反思而反思、盲目追求篇幅和数量等。不少教师抱怨,自教学反思制度确立后,每天花费很多的时间穷于应付,绞尽脑汁地进行教学反思,花在备课上和辅导学生的时间少了,与学生也日渐疏远。实践证明,如果反思的意义未能被老师充分理解,反思就有可能在教师本已十分沉重的工作负荷上又加了一块不小的石头,必然会招致教师的消极抵触甚至激烈非议。“发烧”的教学反思是低效的反思,对学校的工作和教师的发展有害无利。这一现象启发我们,在进行教学反思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必须高度注意这一制度的有效性。否则,制度建设的成效就会与初衷相背离,从而“好心做坏事”。

现象三:老师=“售课员”

近来不少教师在不同场合频频提及一种关于自身职业的新称谓:教师=售课员。这一称谓虽然有些刻薄,但又似乎不是空穴来风。比如,相当多的学校以所教学科的考分和机械的教学时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以及发放各类津贴的主要凭据;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纯粹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需在确定的单位时间内将教参上要求的知识“贩卖”出去即可,没有必要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甚至是跟他们交朋友;不少教师只关注自己课时的多少,对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兴趣不高……上述迹象表明,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和工作性质正在逐步异化,部分教师越来越有沦为“售课员”的可能。

教师成为“售课员”,危害不可小觑。从教学角度看,沦为“售课员”的教师,其工作丧失了复杂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无力也无法从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角度,针对复杂的教育教学对象和教育情境进行有创造性的和有高度针对性的教学决策,只能机械地执行教参或学校的计划,简单效仿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既然教师成为“售课员”,那么学生自然就成为了“上帝”,师生关系当然也就相应地变成了销售员与客户的“双边贸易关系”。当前有不少学校,作为“上帝”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对其年终的考评有着决定性影响,为了“悦纳”学生,教师必须或只能放弃传统教育中既教书又育人的神圣职责。

更应该引起警醒的是,居然有相当多的教师认同自身的“售课员”角色。这种现象深刻地表明当前中小学不少老师丧失了教师特有的专业尊严,动摇了他们的专业信心,缺失了他们专业发展的意愿和动力,进而摧毁了他们作为教育者所特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很多教师对自身工作价值评价较低,工作成就感匮乏,工作士气低落、职业幸福感更是无从谈起。不难想象,带着这种负面情绪状态的教师肯定不会有太好的教育业绩。

必须反思教师沦为“售课员”背后的制度根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工作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保有必要的专业尊严、专业信心,应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赋予教师发挥专业自主和专业成长的权利和空间。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些要求,相信“售课员”论调会逐步平息。

现象四:教案检查走过场

2002年,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的高丽娅老师与自己所任教的学校对簿公堂,事件的起因是该校一直要求教师在每学期末上交教案,作为学校检查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及考核教学成绩的依据。高老师多年累计上交给学校48本教案。2002年4月,她为写教学论文,向学校索要教案,但校方告知教案已被销毁或被当作废品处理掉。高丽娅将一纸诉状递交到了法院,要求学校归还自己的教案。从而引发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教案官司”。针对这一事件,有不少老师

在对高老师维权意识表示钦佩的同时,却对她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去争取拿回教案的举动表示不屑。有的老师说:“如果我有八百本教案被学校搞丢了,我不会叫一声疼。天下教案一大抄,抄教参,因此不少教案充满了套话、大话、空话、废话。我从来不把教案看成是我的生命,离了教案我照样能上课,而且能上好课。我在课堂上讲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在书上圈点勾画、眉批夹注。许多闪光的思想与见识,从自己的心里自然地流淌出来,在课堂上与学生碰撞出来。假如学校把我的教案搞丢了,我不理睬它。”

教案检查与评价是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部分,任何一所正规的学校,都会对老师的教案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学校将教案收集后统一检查、监督,是一种正常有效的管理方法。但问题在于,在相当多的学校里,检查教案成了教学管理的主要手段,而对教案的检查与评价又简化为收缴教师的教案。有些学校对于教师上交的教案尚能粗略翻阅,并注明日期,加盖公章,并将检查的情况及时向全体教师报告,并写一份书面材料备案。而有些学校里,情况正如案例中该小学一样,老师们唯一清楚且必须完成的事情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准时足额上交教案,至于上交之后学校是否对这些教案进行了认真的审阅和仔细的检查,就无从知晓更不敢追问了。这种重数量、缺反馈、少沟通的教学检查制度让教师认可了这样的游戏规则:教学检查等同于写教案;教案无非是凑数,反正学校也不会认真对待;在行动上表现为普遍大量地拷贝和抄袭教案。这种极端“异化”了的教学检查制度和严重“形式主义”、不负责任的教案检查手段,导致很多教师高度漠视、蔑视甚至仇视教案。

教学制度失调:当前中小学教学制度主要问题的归因

上述现象的普遍性及其影响的严重性,深刻彰显了当前我国中小学在教学制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应予以高度重视。概而言之,我国中小学教学制度存在着“以‘分为本,以‘升学率为宗旨,以‘量化考核为基础,以‘奖惩为目的”的总体特征,使得本应以有效教学为核心追求、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师生生命质量提升的教学制度严重失调。失调的教学制度至少给学校带来以下负面效应:

1.形式主义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原有教学制度的形式主义弊端已愈来愈明显地妨碍了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如原来的教育理论学习制度,重布置、重形式而轻落实、轻互动、轻实效;教案检查制度,检查者只能检查教案的预设性,而无法检查出教学中的生成性等。形式主义极大地妨碍了教学的有效性,影响了教学中的创新,造成了对教师的不合理评价和心理上的伤害。

2.分数至上

一直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极端追求量化评分和结果评价,教学质量、管理、评价观念片面、机械,评价手段简单粗暴。以考试成绩的量化代替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导致了教学管理工作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以及获取成绩的手段。教师的教学质量,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还应包括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学习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是否爱学、乐学、会学,以及是否形成对人生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3.实效低下

以教科研制度为例。我国中小学教科研制度其行政性功能远远大于业务性功能,教科研制度普遍呈现以下特征:(1)教师被动参与;(2)研究内容空泛;(3)重文本轻执行;(4)重活动轻研究;(5)重布置轻指导。在这样的教学研究制度下,中小学教科研实效普遍低下,有论者曾经归纳出我国中小学教科研具有“功能异化、形式化、运动化、标签化、统一化、空泛化、泡沫化”等特征,是“看看很美,闻闻无味”的“塑料花”。

4.伦理关怀淡薄

我国中小学现行教学管理制度,过于注重规章和刚性管理,忽视人性化管理。重奖惩轻发展,教学管理见章不见人。对考试结果重评定量化,轻指导帮助。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扭曲了教学的本性,使管理变成了检查,让教师疲于应付,从而抹煞了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样的管理制度使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的个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本性也被严重扭曲。这一点在“教案官司”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不少学校中管理者把教学管理制度作为监督、管理教师的法宝,不是靠制度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是作为约束教师、限制教师的有力工具;不是靠制度去激励绝大多数教师,而是用它来控制、约束教师,把教师变成了制度的奴隶。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要追求真,更要追求善——即追求制度制约与伦理关怀的统一,要既通过制度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规范与约束,又通过制度来保障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甚至生命质量的提升。从而真正体现人性化管理。

改到深处是制度:教学制度的反思与重建已迫在眉睫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不仅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而且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现行的这套以“分”为本,以“升学率”为宗旨,以“量化考核”为基础,以“奖惩”为目的的教学制度与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并严重制约甚至阻碍实施进程。对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必须加以革新和重建。从对上面这些现象的解读和分析中我们体会到,有效的现代教学制度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1.有利于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效能。

2、有利于打破形式主义的窠臼,为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3.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教学研究的实效。

4、能体现对教师的尊重,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确保教师的专业尊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小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 篇4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一、教学质量分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学过程起反馈与调控作用。每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后,由教导处专人负责对全校期中考试成绩即教学质量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总结。

二、教学质量分析,应遵循“三有利原则”:有利于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有利于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三、教学质量分析程序

1、评卷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对所带学科和班级的成绩进行分析,认真反思在教学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要提出今后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向教导处提交书面材料。

2、个人分析后,由校委会组织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调研组,根据平时管理情况和个人分析,分年级组进行质量调研分析,并向教导处提交调研分析报告。

3、教导处负责组织召开专门会议,对年级组的调研分析报告进行汇总讨论,并由教导处专人负责依据专门会议精神起草全校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经主管领导和校领导审核同意后,召开全校教学质量分析大会。

四、教学质量分析的要求:

1、质量分析要指出命题范围内容.分析内容是否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紧扣教材与结合实际.

2、要分析试题的难度值,提出对试题梯度,层次的看法。

3、学生答卷问题分析:学生对所考察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所考察内容答题规范化程度;学生对所考察内容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学生试卷中典型错误范例,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综合以上四点分析出教学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4、质量分析,要始终坚持“面向全体”素质教育观念,承认差异,更看重提高,尤其要坚持追踪分析。

5、重点分析过去的措施,现在的得失,今后的方案,以分析教师自身教学为主,不可把原因推给学生。

6、质量分析,不唯分数论,注重从各班教学和管理措施,学生思想认识、学习习惯的养成、学风的变化分析。

7、班级学情分析,各科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逐个进行分析,全方位、多层面的。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各科教师齐抓共管,争取最佳效绩。

小学教学质量奖罚制度 篇5

一、学区教学质量奖

l奖励部分

1、教学成绩均分奖:各年级语、数期末统考均分大于或等于镇均分的教师奖100元。

2、名次奖:获均分奖的教师,再以均分排名,每高一个名次加奖30元。

(注:以上排名十字小学设为单列组,第一名不占完小名次指标,其余名次是第几就是第几。)

3、校总均分奖:以四个学校总均分给予奖励(每一名奖4000元,每二名奖3000元,每三名奖2500元,每四名奖XX元。校总均分=该校各年级语数总分÷该校学生应考人数,按名次确定奖金额后,按以下公式发放:实发金额=名次奖×该校学生总人数÷全镇学生总人数。

4、抽或会考奖(以全县统一阅卷成绩为准。):语、数单科均分在全县获15名,奖1000元,每上升一个名次奖1000元,最高奖5000元;语、数单科在地区获第五名奖1000元,每上升一奖名次奖1000元,但不重复奖励,奖金发放到该年级。

5、五、六年级月考奖:获镇第一名奖50元,第二名奖40元,第三名奖30元。(班级学生全镇前20名每生奖5元。)

6、五、六年级月考上升奖:以第一次月考的名次为准,每上升一名奖10元。

l扣除部分:

1、对待差生(含成绩、纪律等)老师应关心爱护,任何教师不得因私利拒绝、歧赶差生,导致学生流失,若有违反罚当事人一次50元。

2、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监考老师在考场内不准吸烟,不准阅读报纸,不准谈笑,不准抄题、做题,不准将试卷传出考场,不准擅离职守,严格学生考纪考风,确保学生成绩的真实性。如有违反者处以每人50元的罚金。

3、抽考工或会考,全县名次下滑7个名次的,且在本镇低于镇均分的任课教师从本期教学奖中扣50元。

二、中心小学教学质量奖

1、五、六年级月考赔奖制度:

五、六年级各班在学区月考中获得多少奖励,学校给相应的教师赔同样金额的奖励。(第一名奖50元,第二名奖40元,第三名奖30元)

2、教学质量奖:

(1)名次奖:各年级语、数学科在全镇期末质量检测中,获得第一名的奖励200元,每降一个名次依次减20元。低于镇均分10分以后奖50元。

(2)学生语数总分名次奖:所代班级学生在学区期终质量检测中,语数总分名列全镇同年级第1名——10名的,奖励20元;第11名——第20名的,奖励15元;第21名——第30名的,奖励10元。所获奖励由语数教师平均分配。

小学教学常规执行制度 篇6

为促进我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学常规工作的贯彻落实,从而有效地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特拟定本学期教学常规执行检查制度。

一、每学期设教学常规执行津贴每人30元。

二、认真完成教学常规工作,如有违反,按以上标准扣发,扣完为止。

三、教学常规的内容与量化指标:内容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考试、教师日记、听课、辅导以及教学计划、教学总结和教学论文等方面;量化指标为:

1、备课:做到先周备课,备课中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详细的教学过程。量化指标为:

一、三年级语文每周8节,四至五年级每周7节,一至五年级数学每周6节(内含单元测试和试卷讲评)。每单元要有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达60%以上),质和量不达标每节次扣3元。

2、上课:教师必须有教案上课,上课内容与教案相符,否则视为无教案上课,上课无教案的每次扣5元。

3、作业:作业布置份量适度,及时批改,做到全批全改,有批改分数和日期,并以本为单位编有批改次数流水号,而做好批改记录。量化指标为:一至二年级语文和一至五年级数学每周6次以上,三至五年级语文每周4次以上,作文每单元1篇以上(高年级《练习册》每周3次以上,低年级《练习册》全批全改,单元测验每批改一次并有成绩统计的算2次),英语每周1次,批改记录应达到作业数的半数以上。每次的练习份量:低年级应达半面以上、高年级一面以上、练习册一面以上。质和量不达标每次扣2元,学生代改作业的不计入批改次数。

4、考试:每授完一单元后要组织一次考试,考后及时批改,做好试卷分析,及时查漏补缺,力求各率达标。没有组织考试或不批改、不做试卷分析的每次扣4元。

5、教师日记:教师每学期写12篇以上质量较高的教师日记,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少一篇扣2元。

6、听课:听课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入课堂实际听课,新教师每学期20节以上,老教师每学期18节以上,每少一节扣2元。

7、教研活动: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做好有关准备,做好有关记录,无故缺席一次扣2元。

8、辅导:学期初写好“培尖缩差”辅导计划,每星期备好一节辅导教案,并按学生要求认真辅导。每缺一项扣2元。

9、其它:学期初写好各科教学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期末写好各项工作总结和经验论文。未及时完成的每项扣3元。

四、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考核与处罚

1、继续实行“周检月报核算”制度,每周五检查先周备课,每月末上报常规检查情况并公布一次。

2、此外,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全面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查。

3、在定期检查与抽查中(包括镇中心小学检查)未达教学常规要求的,给予通报批评并按以上标准实行经济处罚。

中小学学校制度构建步骤初探 篇7

学校制度的构建是学校制度建设的起点,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成立起草小组

学校不能简单地把拟建制度的起草任务分派给某行政部门。因为学校行政部门人员不能掌握较全面、较充分的信息并且利益决定立场, 这就易造成起草的制度忽视一部分人的利益, 缺乏全面性和合理性, 存在利益分配失衡, 不科学、不公平的问题。

学校应根据拟建制度的主要涉及人员、职能、制度内容等情况, 确定起草小组成员。起草小组成员可以是学校行政部门人员、学生、教师、有关社会人士等。这可以使起草小组掌握的信息更充分, 考虑得更全面, 从而使制度的制定更科学、更公平。同时, 这也是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二、调查分析

充足有效的信息是构建科学、公平制度的保证。调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研究、兄弟单位调查、制度可能涉及的人员调查。

1. 文献研究

通过阅读拟建制度方面的政策文件、研究成果, 了解拟建制度方面的共识观念、做法及其发展趋势。

2. 兄弟单位调查

在相似问题上, 看别人是怎样做的。兄弟单位的选取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标杆学校。这些学校在很多方面做得很成功, 很多做法也都是通过多次研究、论证、修订形成的, 代表了一些问题的先进解决思路, 甚至可以说是代表了一种实践趋势。通过标杆学校调查, 有助于帮助学校在制定制度时把握正确的方向。另一类是发展情况相近的学校。标杆学校的做法虽然好, 但是与标杆学校有差距的事实决定了学校只能了解, 不能照搬。要想增强经验的可模仿性, 就必须到发展情况相近的学校调查, 这些学校可以提供很多的实用经验, 由于发展情况相近, 可借鉴性很强, 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 制度可能涉及的人员调查

这个调查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一是按角色调查。调查不同的岗位角色人员。二是按经济收入群体调查。相对于整个单位的收入水平而言, 一个单位的职工收入, 一般可以划分为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学校在进行调查时这三个群体都要涉及, 这样搜集到的信息才更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三是小团体人员调查。不可否认, 每个学校都有一些小团体, 这些小团体有着共同的立场观点和利益诉求。让其服从、服务学校“大局”的有效做法之一就是在制定制度时了解它, 通过利益分配兼顾它, 最终实现引领它的目的。

此外, 在必要的时候还应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对拟建制度的立场和态度 (同意还是反对) ?同意什么?反对什么?调查方式可以是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设征求意见箱等。身处工作基层的人, 对于学校内、外部环境都积累了大量的直观感悟, 这些丰富、鲜活的感悟, 体现了群众的智慧, 蕴藏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经过这个“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过程, 学校才可能提取到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制度理念。通过多方调查, 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拟建制度方面的实用经验、先进经验, 结合本校的办学思想, 整理、加工出拟建制度的新理念, 形成拟建制度的具体管理思路。

三、撰写制度文本

此步骤要求把提炼、归纳出来的制度新理念、管理新思路用规范、简明的制度文本表达出来。只有学校制度文本的表述是明确的、规范的, 人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制度的要求, 并作出恰当选择。如果学校制度规定模棱两可, 那么衡量和评价相关人员的教育行为就会付出较高的成本, 而且容易滋生投机行为, 带来制度执行中的争执和讨价还价。

因此, 在撰写学校制度文本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合法性

学校管理者要在遵守国家法律、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 在教育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学校的所有规章制度都不能与上述法律政策相抵触或发生其他变异或突破。同时, 合法性原则还要求学校在制度的制定方面, 遵循合法的程序。如, 某中学规定:“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 手机响铃者罚款50元。”罚款属于行政处罚。我国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第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 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 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 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 行政处罚无效。”学校既不是行政机关, 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授权, 无权对教职工实施罚款。

2. 重视制度的道德要求

学校制度要体现先进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准则, 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因此, 在构建学校制度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公正性

这种公正既强调机会均等, 又强调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学校制度要体现公正, 在构建学校制度过程中, 就要注意贯彻四个具体原则, 即保证原则、事前原则 (机会平等) 、事后原则 (按贡献分配) 和调剂原则。保证原则侧重于从底线的意义上保护所有成员的基本权利。事前原则侧重于机会的平等, 同时也兼顾先赋条件的存在, 以充分开发所有成员自身拥有的潜能, 进而从总体上激发学校的活力, 促进学校目标的实现。事后原则侧重于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合理分配, 以体现每个成员的具体贡献。调剂原则侧重于从学校整体的层面出发, 在一次分配后, 在一定范围内, 对利益格局进行局部调整, 以保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2) 人本性

人本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把人当作人和使人成为人。在教育活动中贯彻“把人当作人”的精神, 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这是对学生作为独特个体存在价值的肯定。尊重学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尊重学生的一切合法权益, 包括受教育权、人身安全不受侵害权、个人隐私权、发展权等。第二,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重要特征, 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摒弃任何形式的侮辱学生人格的言行。“人, 只能按人的方式来把握”, 否则, 教育将沦为“非人”的力量, 成为人性发展的桎梏。第三,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个性发展的独特要求。学生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独特的规律, 而且每个个体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个性发展的独特要求是人本性的深层次体现。第四, 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这是独立主体之间应有的交往方式。它要求教育者要能够“蹲下来”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这也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的展现。其次,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要关心学生。这种关心应是着眼于“整体人”的关心。学生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到教育中来的, 教育者既要关怀他的肉体, 又要照料他的灵魂;既要关怀他认知能力的提高, 又要照料他的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发展;既要关注他眼前的生活状态, 又要照料他未来的可能生活。只有这样的教育, 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对人类充满关切之情的“精神优美”的个体。

“使人成为人”是教育必须努力践行的人道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人成为人”的过程, 教育要践行“使人成为人”, 就必须赋予个体充分的自由, 珍视他们发展的主动权,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生命舒展、涌动的开放、多元和相对宽松的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教育目标的较高境界, 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

(3) 发展性

学校制度建设应体现促进个人发展和关注社会进步的基本精神。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放在中心位置, 同时,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积极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搭建平台, 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活动, 充分发挥学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 要有一定的弹性

这种弹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一定范围内设立多选择的遵守制度的方法, 给制度执行者一定的选择权。好处是:便于制度执行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同时在让制度执行者选择的时候, 也意味着给了他选择权, 有利于提高他“照章办事”的满意度。二是设置必要的裁量权。允许制度执行者在一定范围内, 自主选择“量刑”幅度。好处是:便于克服制度“刚性”特点带来的不足, 使制度执行者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恰当处理刚性管理和人文关怀的关系。三是保留最终解释权。制度设计考虑得再周全, 也会有预料不到的情形。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把这些预料不到的情形考虑进去, 保留最终的解释权。如, “本规定的解释权归教学处”。

4. 要符合校情

学校要以本校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为依据, 从学生、学校以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发展需求出发, 制定出与学校发展现阶段相适应的、凸显本校特色和特点的制度。从学校发展的规律分析, 学校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 因此也要求有不同的制度与之相适应。从学校自身看, 不同学校的生源情况、师资队伍水平、历史传统都是不一样的, 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问题, 不考虑本校发展实际情况, 盲目模仿甚至照搬其他学校的制度, 就容易产生南橘北枳的结果, 难以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从现实看, 任何适用有效的制度都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的需要制定出来的, 而不是照着别人生搬硬套制造出来的。它既体现了民主化、公正性这种制度的普遍性内涵, 又是基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化特点。

5. 重视全员讨论

在草案的讨论环节要重视全员参与。全员主要指即将受拟建制度影响的人群。因为制度建设并不是少数几个人的事, 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事, 所以只有实行民主, 广开言路, 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的智慧, 好的制度才能被发现, 科学完美的机制才能得以创新。

在学校中一个特别不容忽视的群体就是教师, 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制度推行的成败。但在实践中, 很多学校制度变革设计方案忽略了教师的参与, “其目的似乎是强加在教师身上的, 是向他们提出的, 而不是和他们共同提出的。这种专家统治论的家长作风是由于他们不信任教师, 所以反过来引起了教师对他们的不信任。总之, 教师们并不反对改革, 他们反对的是别人把改革方案交给他们去做的那种方式……”再者, 学校制度变革方案虽然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论的基础上, 但教师常常认为新制度所设想的条件和教师所面对的情境完全不同;学校制度尽管会对教师有利, 但并不能明确到具体的某个教师是否因此而获利;学校制度变革也不能清楚地规定个人付出量, 面对变革, 教师付出的不仅有金钱、时间、精力, 还有在变革背景下自己职业声誉的未知性等。因此教师容易倾向于反对变革。所以, 让教师参与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重视让受拟建制度影响的人参与草案讨论、修改, 有四点好处:一是有利于提高这些人日后参与推行新制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全员参与会促使人们产生新观点和信息, 这些增加了的信息会增强变革的有效性;三是参与能够建立起这些对制度变革的认同感, 这样, 变革才能够成功地完成;四是通过参与, 可以让人充分了解新制度的本质和预期结果, 既有利于减少人对新制度的恐惧, 也有利于破除关于新制度的谣言。

四、充分审议, 民主表决

这里的“充分”主要是指三点:一是提供给审议者看制度草案的时间要充分。现实中常常看到, 一些学校提交教代会讨论的制度, 一般是在教代会召开前一两天或者召开时才发到代表手中的, 审议者看草案的时间很仓促。《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十五条规定:“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 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法律草案发给代表。”参照此规定,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学校提交教代会、相关部门、相关会议审议的制度草案可考虑至少提前两周发给相关人员, 使之有充分的时间研究草案, 提高审议质量和效率。二是提供给审议者了解制度草案的材料要充分。不仅要提供给审议者制度草案文本, 还要提供制度草案说明、汇总的意见、调研报告、国内外有关方面的政策资料等。这样便于审议者了解制度草案的背景, 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制度草案。三是审议形式要多样。审议形式可以是座谈会、听证会等。

在表决方面, 为更好地体现民主, 建议采用票决制, 尽量不采用口头表决或举手表决。因为口头表决或举手表决难以充分、真实地体现民意, 从而使民主难以真正落实。

最后, 制度经过相关部门及人员核准后, 学校行政领导应向全校师生员工正式公布规章制度。

中小学学校的教育改革要想从根本上解放教育生产力, 必须从制度入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改革问题上, 已经到了‘制度挂帅’的时候了。”但如果仅关注制度理念的更新, 忽视制度构建步骤的科学性, 那么制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就难以保证, 制度也就难以发挥“帅”的作用, 进而难以实现学校制度建设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朱小曼.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庄小凤.中学“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 200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4][美]伦恩伯格, 奥斯坦.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孙志军译.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2003.

[5]李继星.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论纲.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2) .

[6]孟瑜, 王丽.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9.

[7]钱焕琦.学校教育伦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小学生评优制度的改革 篇8

关键词评优制度改革小学教育

一、小学生评优制度改革的背景

“三好生”的学校评优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今多元化社会的要求,其形式和内容粗放、不科学,管理松散、标准单一,而且人为地在孩子还没有成熟时就将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现如今学校评优往往是一个德育老师说了算,这样有失公允的评价体系不仅易生腐败,还会挫伤孩子们的心灵。由此,我们积极开展了学生评优制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二、小学生评优制度改革的实施

1.拓展评优范围。依据“人人成功,人人成才”的理念,学生评优可以由一年评一次更新为每月评一次,评比内容可分为文明、正直、好学、快乐、强健、高雅六大系列,每一系列再设若干“每月之星”小项目(它基本涵盖了小学日常德育内容,也体现了学生公民素养的教育目标)。文明系列:文明之星、礼仪之星、守纪之星、感恩之星、环保之星;正直系列:奉献之星、诚信之星、爱校之星、志愿之星、劳动之星、俭朴之星;好学系列:勤奋之星、进步之星、博学之星;快乐系列:自信之星、自强之星、快乐之星;强健系列:体育之星、健康之星、卫生之星;高雅系列:文艺之星、绘画之星、书法之星、文学之星、科技之星。

2.优化评比过程。

第一轮:申报。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所以在学校里无论哪个学生只要找到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符合对照评比要求,都可以提出申请,获得申报的权利。

第二轮:做“数字故事”。以往学生申报时都要填写一张评优表,简要介绍自己的优点。但在网络时代下,数字化信息已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因此,用“数字故事”代替评优表格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所谓“数字故事”就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多媒体叙事形式,融合了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内容进行语音叙事。我们戏称它为“有声连环画”。因为它的直观形象和强大的感染力,非常适合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故事、特长优势,汇报自己的成长故事。这种情境化的数字叙事形式记录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第三轮:竞选演讲。每个申报的学生都要进行竞选演讲。评比原则是“重在平时,重在过程,重在行为表现,兼顾学习成绩”。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要依据该生平时的表现来投票,票数超过半数的学生才有可能胜出。

第四轮:老师、家长共同认定。“好学生”不仅在学校表现要好,在家里和社会中也应该有良好的表现。这一评定任务意味着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还要求每个家长也都参与到评选中来。每个申报的学生最后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可签字才算申报成功。

3.调整男女比例。在小学阶段,女生较之男生而言,不管是常规教育还是学习上都占很大优势。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教授表示:“女孩子天生具有的认真、仔细和踏实的性格使得她们在这个年龄段和男孩子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当然,这不等于说男孩子没有自己的长处,他们在勇敢、坚强、不守旧、勇于创新和思维活跃方面都不错,只是需要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快乐就好了。”男生和女生都需要得到认可和赏识。我们不能因为自然生长规律而抑制了男生的成长。由此,在确定期末“三好生”名额时,要按男女生比例分开来算,这样使更多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保障了更多男生在小学阶段能和女生一样得到认可。

三、小学生评优制度改革的实效

这样的评优改革中学生得到了什么?

1.演说又拉票,人人追求成功。与传统“三好生”评选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将评选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最大的改动在于将由老师提出候选人的做法改为由学生自我推荐。以往“三好生”名额有限,老师提名,每班不超过十人,绝大部分学生会觉得自己也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而学生自我推荐,自由领取“申报表”参评后,尽管能入选的名额仍然有限,但候选人的人数明显增多了好几倍,最多的时候达到了每班三十多人竞选。这样的自荐竞选方式,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更好地认识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孩子多元智能的发展。

2.每月太阳花,人人体验成功。各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专属“星荣誉”。这样一来,孩子们可高兴了,戏称“评比”不再是“千年等一回”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月度争星计划。课间,总可以听见学生在商量“你这个月准备评什么之星?…我跑步是长项,下月争取评体育之星。”“我最乐观了,我要评‘快乐之星’。”……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好学生,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潜能都能得到较大提升,从而实现学生智力及组合的优化。

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篇9

目的:为了节约能源,培养学生节约习惯,创建节约型社会。

管理办法:各班选出一名工作认真负责的节能员,班主任负责督促,管理本班的用电工作。

有关规定:

1、根据室内光线明、暗情况使用电灯。

2、室内其它用电设施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用完即关掉电源。

3、学生离开教室,如做课间操、上体育课,美术课,或到实验楼上课,即将教室内的灯、风扇等用电设施全部关闭,做到人走电停。

奖励措施:

1、学校总务部门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记录,并纳入教师目标管理考核和文明优秀班级的评比。

2、每学期由总务部门根据节能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学校优秀节能员的评选,并进行奖励。

班主任:xxx

责任人:xxx

总务室

中心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篇10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规范和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制定《中心店镇中心小学教学管理常规》。

一、课程管理

(一)课程设置

1、学校应严格课程管理,务必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要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执行地方课程,合理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学校有义务向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反映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在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学校有责任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对于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要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学校办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以保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总体目标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2、根据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

(二)校本课程

1、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设好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各学校对教师要提出一专多能的要求,将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般应遵循非教材化的原则。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学校要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得用其它课程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在课时安排上可贯彻固定安排与弹性安排相结合的原则,以体现课程的计划性和灵活性。

2、要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校内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以及信息化课程资源等,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三、教学活动管理

(一)教学计划

1、应按照培养目标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规定和工作计划,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制定后,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其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得到贯彻实施。

2、要严格按规定的时间上课、放假,保证每学期授课的周数。学校应严格执行教学工作年历,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3、教研组应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应围绕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在开学第一周讨论制定完毕。应有计划地对各教研组计划执行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其落实。

4、教研组应根据工作计划及各年级教学任务,在每学期开学预备周内组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分析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制定本学科教学计划。

(二)课堂教学

1、学校领导和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听取学生、学生家长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及时改进教学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校长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随堂听课,以真实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常规落实的情况。要指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教师应给予鼓励与支持,对教改效果显著,教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2、应结合教学研究课题,每学期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课、示范观摩课,并形成制度。要组织好评课活动,做好记录并存入教学档案。要重视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经验。

(三)作业和辅导

1、应制定学生作业的基本要求,规定作业的基本格式,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作业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2、应加强作业有效性的研究,建立、健全对课内外作业量控制的方法,严格控制学科作业总量,以达到提高作业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上一篇:爱的议论文精选下一篇:风语战士影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