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库

2024-08-24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库(精选8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库 篇1

2008-2009

1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B)A.继续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B.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实现四个现代化

16.下列属于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取得的历史成就是(A)A.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B.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C.制定新中国

C.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E.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三、判断题(25-34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正误。“√”表示正确,“×”表示错误。请将正确答案在答题卷中相应位置的〇涂黑。)

25.1841年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了《海国图志》。× 26.《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土地方案在太平军占领的地区得到了实施。× 27.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28.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29.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官僚资本主义。× 30.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从五四运动一开始就参加了这场革命运动。× 31.中国共产党

实系毫无益处之举。

─《瓦德西拳乱笔记》(1901年2月3日)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

材料(2):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装不良之故。„

“世人动辄相语,谓取此州略彼地,视外人统治其亿万众庶之事,若础嗟可立办者,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也。„„兹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林华国《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

“赫德、瓦德西关于义和团运动言论摘编”

回答问题:

(1)材料(1)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列强侵略中国的何种情形? 答:反映了西方殖民主义列前争先过分中国但又无相纠葛,无相矛盾,最后都没什么收获。答案在P79-85页之间 自己结合材料总结哦 因为我总结的答案不一定比你们的好(2)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没能实现的原因。

答:1中国人口总多,领土广阔,列强势力不够 2 中国人纷纷群其二反抗列强的瓜分 3列强之间的矛盾纠葛,美国的反对,俄国的旁观(3)简评约瑟夫的“列强矛盾阻止瓜分中国说”。

答:该说法不完全正确。

列强瓜分中国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列强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其中还有一些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1)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2)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就一定程度制衡了各国的瓜分。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库 篇2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爱国主义

在高等教育中,作为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课程——《中国近现代纲要》(简称《纲要》),就是一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课程,这门课程就是要通过教师对近现代阶段中,我国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经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明白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然而,这么课程的开展,究竟该通过哪种途径来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仍需要一些教师继续展开探索。

一、《纲要》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

1.中华民族的探索与奋斗历程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历史进程,中国进入了近代史阶段,更是中国民族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了挽救民族存亡,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尝试,从魏源、林则徐提出的睁眼看世界,到洪秀全杨秀清的太平天国运动,再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提出的洋务运动,还有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旨在民族改良的戊戌变法,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黄兴发动的辛亥革命以及胡适陈独秀发动的新文化运动等等,无数优秀人士为了祖国的富强,开展了各种尝试,有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激励我国大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优秀素材。

2.中国共产党所取得伟大成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案例。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自此,中国民族的革命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伟大的革命先烈陈独秀李大钊就把马克思主义引入到中国,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正视步入历史舞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推翻军阀统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运动的伟大胜利,在中国这片古老、文明而又神圣的土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随后又取得了社会建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又开始了新的一页,国家日益富强,人民日益富裕,直至我国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奇迹的创造,就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案例。

二、《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方法

1.引导教学法。近代史阶段,中国民族所经历的屈辱经历,给每位大学生都带来了一定的心理阴影。在过去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有着引以自豪的历史辉煌,我国是民族文化保存得最为良好的文明古国,然后在近代阶段,为什么都变得不堪一击、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这给大多数学生带来了困惑,一些学生甚至就对是否继续热爱这个国度产生了怀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分析,根据李约瑟定理来辩证的看待近代西方如何超过东方这个历史事实,进行奋发图存,化悲愤为动力。

2.讨论教学法。实际上在学术界,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的人物和事件,都存在着的一定的争论,有着不同的观点,随着各种传播途径的广泛运用,一些不同的观点的传播速度迅速增加,这就给一些大学生的明辨能力带来了影响。一些正常的学术讨论是有助于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进步的,比如针对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一些论著和教材都从将帅无能、指挥失误、轻视人民群体等因素来找原因,而茅海建教授在《天朝的崩溃》这本历史专著中,通过多种角度的分析,得出了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全面落后,其中政治落后就是最主要的,这基本上跟近代史中国为什么会屡屡失败找到了最为根本的原因,也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就是应全面改变这种落后的体制;然而,一些非法的争议,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分辨能力,比如,针对抗日战争,一些网上纷纷发表文章,公然挑战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甚至否认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些争议就需要正确对待。近现代史的人物和事件,距离当代很近,也是学生比较热爱、喜欢的一段历史,教师就可以把不同的观点引导到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讨论,提升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在分析、驳斥中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纲要》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方法

1.实施民族精神教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中国近代史既是屈辱史、也是反抗史,在各个爱国者的反抗侵略的事迹中,每位大学生都会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热情以及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这些生动鲜明的例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民族英雄及先烈们的崇崇拜和敬意,使之感受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增强爱国情怀。

2.用社会道路选择的必然性来实施爱党爱国教育。历史证明,在中国,资本主义走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的革命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强大的思想武器,爱国主义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民族特色,教师从爱国主义教育入手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更易于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3.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在近代现史纲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为切入点,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爱我中华情感,正如列宁所说的: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纲要的教学,在内容与本质上都是融为一体的,每位教师只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晓玲.民办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黑龙江史志,2013(10).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互动教学探析 篇3

【摘 要】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而为了让学生在沉重的历史知识、枯燥的政治知识的学习中,更为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其内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并在集体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

【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有效互动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szxm04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53-02

前言

互动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还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通过教学场景的设定,合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多项要素,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1]。互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性,通过教学课堂的转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个性化发展平台,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善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本文主要结合课程内容,并充分利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以及传统考评方式改革的条件优势,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模式。

1.以教师的“先动”作为互动教学的基础条件

课堂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促进思维活动发挥作用的重要过程,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找到学习和训练的重难点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先动”作用,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作为互动教学的基础条件。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总有效率,需要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即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除了需要了解课堂教学的大纲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外,还需要广泛收集与课堂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新闻、史实还有重要人物的分析等,以进一步完善互动课堂的教学体系。

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维新变法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以及失败后留下的教训。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是关于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师在前两节内容的教学中,已经对农民群众的斗争形式,以及引发斗争的原因进行合理分析,包括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衰落等方面原因的分析,所以学生需要对这一类问题形成基本的解答思路,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作为突破点,让学生结合前期学习内容开展互动、合作学习。学生解决问题形成的思考能力、参与课堂的组织能力均与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只有将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才能保证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维新运动”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维新变法的原因作为课堂讨论重点,开展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解析和引导下,全面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

2.以学生的“主动”作为互动教学的关键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与学生互相交流过程中,能够更为全面了解学生学情,进而合理调整自身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而学生在与教师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对自身的解题思路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在逐步探索中,形成自身解题思路,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活动教学课堂上的“主动”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判定标准之一[2]。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拥有足够大的空间发挥自身主管能力型,给予学生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可以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

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思想潮流的特点,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传播,以及五四运动兴起的历史意义等内容,从大的层面上看,是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在新时期革命的思想路线抉择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中国革命的胜利,给我们国家的命运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一些学习均需要学生主动去理解和体会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互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即抛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前期所学知识,并主动查找相关材料进行验证和解决,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合作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综合分析题的解决技巧,并能够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协助和参与课堂活动的开展与组织,是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3.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为教学重点

互动教学课堂开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关系的基础上,促进课堂的良好互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学术性交流,包括问题的探讨,知识的传播和接受,或者是情感上的交流与触碰等,均是良好的教学课堂互动性表现[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融合思想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两大模块的内容,大部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常处于尴尬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教师枯燥地讲课,长篇大论地讲述课程内容,不关心学生的接受情况,无课堂交流,导致学生出现听课倦怠情况,甚至对这一门课产生厌恶心理,不利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也不利于互动教学课堂的开展,所以教师有必要积极开展并坚持“互动性”教学课堂的关系组织。

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国民党政权所特有的阶级性质,在其统治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发展战略重心发生转移的原因和特点,最后是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等方面,在重难点的教学任务设定中,则要求学生着重理解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深刻内涵。政治理论性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其引发的历史原因和根源,并以全局观念看待问题发生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以,教师在开展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应用,包括问题提问、问题解析还有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与学生的问题交流与竞争,不仅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目的,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思想上提升,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4.以“研讨”形式作为互动教学课堂考评标准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传统课程考评方式上,主要是取40%的平时成绩和60%的闭卷考核成绩,虽然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我发挥空间,但仍然缺乏科学合理性,且平时成绩的分数考核中,大部分由教师个人评定,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能力,而“研讨”形式的考评方式,则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会,并根据学生的研讨结果,结合平时课堂表现,作为课程结束后的考评标准,其中研讨分数的评定由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共同评定,以确保分数的合理性[4]。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主要包含反对侵略的斗争史、新革命道路的发现与探索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理解到国家发展和繁荣昌盛的原因,以及自身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主动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承担责任。所以在整个课程的研讨内容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题目,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每一组的成员为5到6个人为宜,每一份小组均共同合作完成一道题目,并通过PPT来讲解研讨内容,其他小组则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评分,最后结合教师的评分结果实行综合评定。如研讨题目“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等,需要提及的内容则需要包括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还有相应的实践作用,并突出表现理论的正确性和价值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激发和鼓励等方式,增强学生在教学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则需要在师生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成立完善的互动教学体系,即教师设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适宜的教学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合作探究话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并在与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我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同时,为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互动式教学氛围,教师还有必要实行考评方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嘉敏.《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06-110.

[2]夏襄君.高校情景剧互动教学法创新——以《纲要》课程为例[J].法制博览,2015(32):298.

[3]张颖.探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历史人物评价专题讨论为中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109-111.

[4]周文宣,唐平,罗剑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讨型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1):110-113.

通讯作者:

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史试题 篇4

1.《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主要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了农民平分土地的原则;在农村设立兵农合一的乡官制度;废除封建买卖婚姻。纲领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具有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精神,但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实际上并没有实行。2.太平天国起义

1851年至1864年(咸丰元年至同治三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侵略势力造成的深重灾难,由于封建社会本身的危机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它坚持斗争14年,势力扩及18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3.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4.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组织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接着,他又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民族主义解释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各民族平等;把民权主义解释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为少数人所私有;把民生主义解释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于是发展为新三民主义。5.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6.长征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7.一二九运动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8.持久战

与“速决战”相对。持续时间较长的战争。通常是战略上相对劣势的一方采取的战略方针。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战略上的持久战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相结合的方针,逐步消耗、削弱敌人,从总体上不断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9.三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参与抗战,不但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将之付诸于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0.整风运动

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次整风运动。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逐步纠正了“左”倾错误,但“左”倾错误的思想影响并没有肃清,抗日战争以来党又发展了一大批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党员。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毛泽东先后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次整风既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运动实现了全党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的新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辛亥革命后,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的文件。1912年3月8日由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4年5月1日因大总统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

二.简答题

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青年如何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启示 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⑵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⑶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⑷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⑸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五四精神的重大历史意义。为了发扬爱国主义......弘扬爱国精神......(1)我们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自觉担当起社会历史责任。我们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勇于解放思想;我们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保持开放心态;我们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发扬创新进取精神。

(2)我们纪念五四运动,目的在于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立志报国;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要在实践中锻炼品格,磨练意志,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要守时守信,做文明的公民;既有理想,又要着眼于现实,从身边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要勇于奉献,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再需要为追求光明和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仍应得到弘扬。

(3).爱国精神所给予广大中国革命青年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包括救国救民的奋斗精神、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等等 2.如何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

首先,团结是一个民族有生机、有力量的首要条件,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敢于以小小的扶桑三岛,悍然发动对中国侵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内部四分五裂,军阀混战,中国人被讥为“一盘散沙” 其次,抗日战争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唯一有能力领导好中国的政治力量。在抗战中,没有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核心和中流砥柱,要取得抗战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抗日战争的历史,还证明一个事实,在当今世界上,落后就要挨打。当年中国很落后,所以列强敢于侵略中国,日本敢于发动侵略战争。今天,我们仍应该看到,在国际上,以美国右翼政治势力为代表的,一些不高兴看到中国繁荣富强起来的反华势力依然存在,他们支持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西藏独立的图谋,肆意干涉我国的内政、妄图破坏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启示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②

一、认识国情根据国情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并不断根据实际适时地调整政策。

二、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他们谋求利益。

三、认识中国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不断地提高执政党的理论修养使党能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此就必须认真学习和体会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4.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其国内背景,并联系实际,就钓鱼岛事件及南海问题谈谈对时局的看法

一、(1)(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及国际国内背景)日本侵华有三大方面的原因: a.日本方面。日本国内矛盾重重,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严重,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日本想要通过战争转移民众注意力。

日本资源匮乏。日本地狭人稠,当本国的能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它就开始对外扩张,掠夺财富,依靠侵略中国、朝鲜等东亚国家来达到维持国内的稳定的目的。武士道精神。练武之人成为日本进行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工具,指挥着日本士兵用鲜血和生命去填平统治阶级的“胜利之路”,书写了世界历史上一段残酷的战争记忆。

天皇制。日本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君主立宪政体。这种保留封建残余的政治制度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根源。日本国民从小便被灌输“天皇是至高无上的”这样的思想,以至于日本天皇亲自宣布战争结束,日本战败时,还有日本国民不相信。而战场上所有的日本士兵都被教导成“为天皇而战”的战争机器。

明治维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实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而日本国内资源匮乏,不能像美国那样靠拉动内需缓解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福泽谕吉力主“进行东洋政略,使国内人心转而外”。法西斯主义。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法西斯主义抬头。1936年的二二六政变后,随后成立的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标志着日本建立法西斯体制。在经济危机之后,日本国内矛盾激化。民族极端主义、极端社会主义的法西斯主义使日本选择用对外侵略扩张和独裁统治转嫁国内矛盾。

b.中国方面。中国国内战乱多年,并未统一安定,此时入侵可以减少阻力。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国土地面积是世界第三,各种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对于面积狭小、资源短缺、劳动力不足的日本是个很大的诱惑。

中国经济的发展。19世纪30年代至中期,各个军阀纷纷归顺国民政府,红军也被赶到边缘的西北地区很难作乱。此时,中国的经济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日本政府不能坐视中国做大、做强。而中国的繁荣也使其成为日本征服世界的第一个目标,因此在占领东北之后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以实现其征服世界的野心。

汉奸。汉奸的存在为日本人的侵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严重打击了中国军民一致抗日的激情。汉奸残害了大批的中国百姓,是中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伤痕。中国内战。日本侵华时,国民党与共产党正在进行内战。而当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蒋介石仍没有足够地重视日本的侵略,甚至采取了不抵抗主义,为日本的侵略大开方便之门,使日本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了一批城市。

c.国际方面。国际各国不是与日本同盟,便是自己也身陷战争,分身乏术,或是坐山观虎斗,以收渔翁之利。

(2)关于目前时局与钓鱼岛、南海战备问题的建议

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涉及中国主权领土问题,不存在中国屈服的可能性,中国不会坐视其邻国侵占而臵之不理,扩大战争的责任应由侵略者担负。我认为现在最为至要至要的任务,就是打开目前困难局面,特别要认识敌人正在布臵更大规模的进攻(无论是扩大领土争端,还是增强帝国主义的军事存在),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很快就要到来。为着把我国海防之发展放在更为巩固、更为有力的基础上,为着对于即将到来的敌人新的侵略行径或大举进攻给以坚决有力的粉碎,我军必须勿失时机地采取行动,变动敌情,争取有利于我军彻底消灭敌人的条件。就具体情况和布臵似宜如下:

(一)美日虽非全力军援南海之敌,但仍企图完全陷我入两头作战之被动地位,我现在如能马上展开钓鱼岛对日作战行动,的确对于越、菲等国是直接震慑,并能够打开目前困难之局面。但在目前敌情与驻日美军、美第七舰队现有力量的条件下,如攻钓鱼岛,难保必引起美国之强大增援,两路夹击,将陷于不利。若因求战心切,鲁莽从事,结果反而会费时无功,欲速反慢,而造成更不利局面。

(二)此时,因美日菲越已沆瀣一气,且在美军全力增援日敌遏制中国业有完全可能,南海问题没有解决,钓鱼岛问题亦不能速决。故我军似宜直出南海以利变化敌情,即在南沙群岛一带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给美日敌后策应以严重的威胁。南沙群岛之地形地势,有聚歼敌主力之可能。为了使作战行动成熟起见,第一期似宜以南沙群岛一片地区就地整训待命,并作战斗之准备,随时打击菲越进攻,或南沙诸岛礁海域的袭扰兵力。同时注意政治攻势,争取东盟各国和美日菲越国家中间同我们友好,或业已认清帝国主义之阴谋野心和从新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觉醒起来的大部人民。这自然是积极的防御。

(三)加强我沿海兵力和火力部署,布臵积极防空,要估计日敌向我东海进犯、强占我钓鱼岛,或在我钓鱼岛礁采取直接行动之可能。似此,如有必要,我军待机直击钓鱼岛礁,迅即布臵积极防御,设臵有关军事机构、导弹部署、哨所或营房驻军,以及建立战时后勤补给线奇袭登岛和攻打增援部队必须确有把握,若日敌在我军抵达前驻岛作战,而我军不能迅速展开,则可采取分割围困、伏击打援的办法断敌后路。若因美

5.习近平中国梦 中国梦的曲折发展道路及如何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

首先,中国近代史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等一系列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其次,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其中有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都失败了。无疑,其进步的主张和失败的教训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思考中国的未来提供了历史的范例。当然,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就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自此,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再次,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五四运动”的推动、十月革命的影响,使得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自此,在中国共产人的推动和领导下,中国经历了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当然,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实现了两次党外合作,分别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大革命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也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众多共产党人倒在了血泊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正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克服了党内“左”和“右”两方面的错误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指导地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自此,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没收了官僚资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自此,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也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有益的探索,也经历了诸多挫折。这为邓小平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变化,进一步深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三个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指导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针,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四个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从而为不断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思想基础。

首先,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中国人民在解救自身苦难、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曾经寻求过多种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失败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才使国家和民族出现了生机和希望。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进入新世纪,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这些基本的东西不能变。抓住这个主心骨,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就能真正抓住国际国内的各种机遇,迎接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挑战。

第三,必须始终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力。民族是否振兴,不仅要从纵向上作历史的比较,更重要的是看在横向比较中是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时代的前列。当今世界,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升华。这种加速奔腾的潮流,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中华民族要保持生命之活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紧密关注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政治发生的变化;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反映世界潮流的最新趋势;以正确的战略策略,把握住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关系,努力取得和保持在世界舞台上主动和领先的地位。

第四,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生机勃勃和国泰民安的局面。

改革、发展、稳定,是关系中华民族大局的三枚棋子。发展,是中华民族活力之所在。发展是硬道理。“5.31讲话”还进一步提出“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又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够得到实现。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稳定,是中华民族治国之要。历史上,种种内忧外患,次次社会动荡,无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大伤中华民族的元气。面向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

中国近代史纲要测试题 篇5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 1、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统治或半统治下,实际上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广大,其结果是()A、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封建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C、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D、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罕见的 2、19世纪40年代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势力一次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妄图瓜分灭亡中国。但是,帝国主义列强并没能够实现他们的这一图谋,其根本原因是()

A、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B、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战争

3、从1840年到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的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从中国内部分析,其根本原因是()

A、军事战略错误

B、社会制度的腐败

C、经济技术的落后

D、思想观念的保守

4、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魏源

B、龚自珍

C、林则徐

D、洪仁玕

5、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启蒙思想家是()

A、陈天华

B、陈独秀

C、严复

D、章炳麟 答案:C D B A C

二、多项选择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趁火打劫,相继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

A、《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2、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的主张有()A、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

B、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C、设立议院

D、实行“君民共主”制度 3、19世纪下半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陷入了“边疆危机”。“边疆危机”主要表现在()

A、法国从缅甸入侵云南

B、英国从印度入侵西藏

C、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

D、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 4、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达到了高潮,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三国干涉还辽”,这里的“三国”是指()

A、俄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E、日本

5、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

C、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D、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世界罕见

【答案】

1、B C

2、A BCD

3、BCD

4、A CD

5、A BCD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单项选择

1、太平天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原道救世歌》

C、《原道醒世训》

D、《资政新篇》

2、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最早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A、郑观应《盛世危言》

B、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C、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D、张之洞《劝学篇》

4、甲午战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不可分,中学西学各有自己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5、1859年,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其主要内容有()

①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②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

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④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输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A BDC

二、多项选择

1、十九世纪下半叶,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指导思想的封建性

B.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C.资金人才的匮乏性

D.洋务企业管理的腐朽性

2、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

A、奕訢

B、曾国藩

C、左宗棠

D、李鸿章

E、张之洞

3、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创办新式学堂,主要有()

A、翻译学堂

B、工艺学堂

C、军事学堂

D、法政学堂

4、《天朝田亩制度》的进步性表现在()

A、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B、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C、表达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D、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5、维新派与守旧派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涉及的主要问题有()

A、要不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B、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变法

D、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答案】

1、ABD

2、A BCDE

3、A BC

4、A BCD

5、BCD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

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革命宗旨是()

A、反对君主立宪派

B、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华兴会

3、盛赞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良药的是()

A、孙中山

B、黄兴

C、章炳麟

D、邹容 4、1905年至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其论战的焦点是()A、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民族革命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钦定宪法大纲》 【答案】D A C B A

二、多项选择

1、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A、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重要原则 B、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包括()A、华兴会

B、科学补习所

C、光复会

D、岳王会

E.、兴中会

3、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孙中山为挽救民主共和制度组织的革命活动有(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组建中华革命党

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的勾结绞杀 B、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C、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D、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5、1912年2月13日,为了制约袁世凯,孙中山在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时附加的条件是()

A、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B、新总统承认共和

C、新总统到南京就职

D、新总统要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

1、BCD

2、A BCD

3、ACD

4、A BCD

5、ACD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单项选择

1、“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提出的中国口号中,主要口号是()

A、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B、反对文言提倡白话

C、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

D、提倡科学与民主

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在中国最早讴歌十月革命,比较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瞿秋白

3、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A、五四运动

B、香港海员罢工

C、五卅运动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4、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其关键原因是()

A、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C、与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基本相同

D、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5、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的最深刻的经验教训是必须()A、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

B、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 C、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

D、提出能团结多数的革命口号 【答案】D B A B C

二、多项选择

1、“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

A、给封建的专制主义与伦理道德以前所未有的冲击

B、大力宣扬了民主与科学,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

C、外国的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打开了闸门

D、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E、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最低纲领是()A、打倒军阀

B、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C、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D、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其“新”主要表现在()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

C、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D、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4、1925至1927年的大革命规模宏伟,与辛亥革命相比,其不同点在于()

A、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B、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 C、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D、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 5、1925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

A、反革命力量强大

B、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的分裂 C、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幼年时期的党还缺乏武装斗争的经验

【答案】

1、ABCE

2、ABC

3、ABCD

4、BCD

5、CD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

1、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重要论断是()

A、“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兵民是胜利之本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一篇文章,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这篇文章是()A、《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

B、《反对本本主义》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3、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A、武装斗争问题

B、党的建设问题

C、农民问题

D、统一战线问题 4、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级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C、农民代表大会制度

D、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5、1936年10【答案】A B C D D

()

A、陕北保安

B、陕北洛川

C、陕北瓦窑堡

D、甘肃会宁、静宁

二、多项选择

1、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毛泽东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的根据是()

A、中国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

B、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C、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D、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有()

A、土地革命 B、农村根据地建设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3、土地革命中所采用的正确的土地分配方法有()

A、地主不分田

B、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C、富农分坏田 D、在原耕地的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4、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几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它们是()A、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

B、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 C、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

D、张国焘的“左”倾冒险主义

5、土地革命时期,眼中出现“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是()

A、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的“左”倾情绪未能得到清理 B、共产国际的干预和瞎指挥,是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抗能力 C、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缺乏 D、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 6、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A、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B、将反帝反封建与反对资产阶级并列 C、集中力量攻打中心城市

D、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答案】

1、ABCD

2、ABC

3、BD

4、ABCD

5、ABCD

6、ABC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单项选择 1、1937年中共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是()

A、坚持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

C、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

D、放手发动群众,争取抗日民主

2、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

A、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

B、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 C、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D、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

3、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对日作战,但是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日军在力量对比上占很大的优势

B、国共合作缺乏实质性进展

C、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D、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较弱

4、抗日战争期间,针对顽固派的两面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最基本的政策是()

A、在统一中,以斗争为主

B、有理、有利、有节

C、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D、既联合又斗争 5、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党风 【答案】B C C D A

二、多项选择

1、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为()

A.教条主义 B.形式主义 C.经验主义 D.宗派主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D、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3、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暴发后,《新华日报》刊出周恩来的题词手迹:“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正确的方针和原则,避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这些方针和原则包括()

A.又联合又斗争 B.有理、有利、有节

C.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D.发展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4、胡锦涛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种“中流砥柱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在正面战场发挥了主力作用

C、开辟了敌后战场,抗击了大量日军

D、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持久战的战略

5、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

B、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D、中国实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 【答案】

1、AC

2、CD

3、ABD

4、A C D

5、BCD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单项选择 1、1945年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斗争焦点是()

A、和平与内战

B、政权与军队

C、民主与独裁

D、团结与建国

2、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 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 3、1946年,毛泽东在《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的一个论点是()

A、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

B、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4、全面内战爆发时,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提出在军事上的主要作战原则是()

A、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乡村,后取大城市 B、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C、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D、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 5、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时,就敌我力量对比而言()

A、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与装备上已经接近国民党军

B、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与装备上仍然占显著优势 C、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国民党军队 D、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与装备上处于劣势

6、变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为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是在()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土地法的不同策略》 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D、《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7、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全面扩大解放区

C、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8、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

9、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的时间是()

A、1947年12月——1949年2月

B、1948年5月——1949年1月 C、1948年6月——1949年8月

D、1948年9月——1949年1月

10、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

A、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B、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会死机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 【答案】B C C B B

C D B D A

二、多项选择、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在选择对华政策时,首先便表示要“避免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其原因是()

A、为了让蒋介石政府成为其在亚洲的主要支持者,以此稳定其亚洲战线 B、“遏制”苏联,以防止苏联影响其在亚洲的战略地位 C、维护其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

D、便于使战后中国成为其倾销商品、获取廉价原材料和进行自由投资的场所 2、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和中共进行和平谈判,主要原因是()

A、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反内战 B、国民党完成其内战的部署需要一定的时间 C、苏联、美国都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实行和平建国 D、诱使中共交出政权和军队,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 3、下列关于重庆谈判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B、通过的决议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C、国民党被迫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D、谈判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局面 E、共产党通过谈判团结和教育了广大人民、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下列哪些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A、陕北 B、山东 C、山西 D、河南 E、河北、全面内战爆发前后,毛泽东提出“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是反人民的,我们在人心向背上占优势 B、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起临时作用的因素

C、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场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华民族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

D、人民军军队的战争具有爱国的正义性质,必然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A、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蒋介石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转入了反攻 B、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 C、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

D、国民党维护反动统治所依赖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1946 — 1948 年国统区纸币发行量呈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这说明()

A、国民政府财政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危机 B、国统区经济飞速发展 C、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D、必然导致工商企业的大量破产 E.国民政府对人民血腥掠夺和肆意搜刮、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是()

A、国民党专制独裁、官员贪污腐败 B、国民党在军事上的失利 C、国民党顽固坚持内战政策 D、国统区爆发严重经济危机 9、1947 年土地改革政策的内容包括()

A、实行减租减息 B、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D、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10、抗战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曾经鼓吹“中间路线”,其主张包括()

A、实行英美式的民主政治 B、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

C、主张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中国 D、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1、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A、实事求是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党的领导

【答案】

1、ABCD

2、ABCD

3、CDE

4、AB

5、ABCD

6、ABC

7、ACDE

8、ACD

9、ABCD

10、ABC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 篇6

2.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相同点有(C)①会议都在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上纠正了党的错误 ②毛泽东都参加了会议并提出正确主张 ③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 ④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3.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旗手是(C)A.周恩来 B.李大钊 C.陈独秀 D.毛泽东 4.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A)

A.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B.平均地权 C.耕者有其田 D.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5.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是,辛亥革命()

A.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B.以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C.由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 D.改变了中国的国体

6.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在()年间,中华民族工业有过短暂的繁荣。A.1928-1929 B.1927-1928 C.1930-1931 D.1932-1933 7.下列观点中,不属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观点的是()

A.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 B.“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 C.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其流毒“不减于洪水猛兽” D.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应该否定 8.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互助组属于()

A.社会主义性质 B.半社会主义性质 C.新民主主义性质 D.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9.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0.“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论断,主要是吸取了()

A.秋收起义失败的教训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 C.南昌起义失败的教训 D.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11.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第二次护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12.()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要求 A.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13.《资政新篇》较之《天朝田亩制度》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主要是指它()A.明确提出要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 B.更加鲜明地提出不许外邦人干涉中国内政 C.促使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发生 D.主张学习西方,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4.日寇在中国不断挑起事变,进而发动全面战争,下列事件发生在上海的是(B)A.八一三事变和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和八一事变 D.一二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5.1906年请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明定国是 D.商律 16.1949年政协会议上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A.周恩来 B.朱德 C.刘少奇 D.毛泽东

17.1955年毛泽东错误指责以下哪一位主持中央农村工作部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A.邓小平B.邓子恢 C.陈云 D.薄一波

18.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通过(B),这意味着北洋政府时期还在形式上存在的议会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A.《军政纲领》 B.《训政纲领》 C.《中华民国宪法》 D.《宪政纲领》 19.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D)

A.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B.主权不完整 C.领土被割占 D.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C)

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警世钟》 C.《中国问题的真解决》D.《革命书》 21.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在辛亥革命以前指的是()A.恢复中华 B.平均地权 C.创立民国 D.驱除鞑辱

22.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中共的帮助下创办了盟报()A.光明报 B.解放日报 C.文汇报D.大公报

23.毛泽东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确立下来是通过()A.“八七”全议 B.井冈山会师 C.文家市会议 D.三湾改编 24.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5.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B.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C.陈独秀成为北大文科学长 D.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 26.日本投降后,重庆有一个灯谜,谜面是“ 日本无条件宣告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①是屈原 的原因” 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 原子弹); 是苏(苏联));② 对此,正确的认识应当是()(原子弹);②是苏(苏联)武。对此,正确的认识应当是(B)A.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 B.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 和所起的作用 C.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它准确反映中国抗战胜利的外因 D.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27.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热情讴歌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是(C)A.章炳麟 B.陈天华 C.邹容 D.汪精卫 28.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分清敌友问题 B.革命动力问题 C.政权问题 D.领导权问题 29.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A.渡江战役开始 B.孟良崮战役开始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三大战役开始 30.北洋军阀曾向日本人借款,其中西原借款即达八项,此人是()A.黎元洪 B.冯国璋 C.段祺瑞 D.袁世凯

3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团结开明地主抗日而采取的政策有(A)①“三三制”原则 ②减 租减息 ③精兵简政 ④大生产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我国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C)

A.宁夏回族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3.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成立(C)A.中国国民党 B.国民党 C.中华革命党 D.同盟会

34.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是(C)A.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B.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35.国共重庆谈判的焦点是(A)

A.军队和政权问题 B.建国目标问题 C.建国方针问题 D.国大代表问题 36.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口号的时间是(A)A.1945-8-25 B.1943-8-25 C.1944-8-25 D.1946-8-25 37.最先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C)A.毛泽东 B.鲁迅 C.李大钊 D.陈独秀

38.解放战争时期,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的文献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大纲 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五四指示

39.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来的是(C)

A.中国民主同盟全国代表大会 B.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C民盟一届三中全会 D.民盟总部发表公告 40.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A)

A.中体西用 B.洋为中用 C.全盘西化 D.中西结合

41.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D)

A.同中国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 B.发动武装起义、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C.坚持共产党领导权和巩固工农联盟的总方针 D.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2.在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时,中间分子指的是(B)A.地主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C.小资产阶级 D.资产阶级 43.在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中,中共对富农的政策是(C)A.联合富农 B.保护富农 C.限制富农 D.消灭富农

44.中共1927年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而1937年又与国民党合作,这说明(C)A.民族矛盾从属阶级矛盾 B.国内斗争服从国际斗争 C.中共从广大人民利益出发 D.国共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4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B)

A.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 B.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C.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 D.进一步推进政治民主化建设

46.1927年7月15日,(D)在武汉召开分工会议,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 篇7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 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解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因此, 教师在紧紧围绕“三个选择”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 还要运用相关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 激发爱国热情,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1]引导大学生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以增强他们的爱国之情。

从国外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看, 课堂教学理应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只要抓准了一门好的“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就能在系统性、规律性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纲要”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纲要”课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独立与民主而英勇抗争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的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 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 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鸦片战争历史中林则徐禁烟之举;甲午中日战争历史中向日本吉野号撞击, 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辛亥革命历史中孙中山为救国奋斗终身, 等等。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简要分析, 抓住关键点向学生提问。二是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要做适当的引导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学生参考;三是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 以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爱国主义主题的写作, 特别鼓励学生以各种课外实践方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或教育活动。在把握好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 由浅入深, 在互动教学中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教师的有效组织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重要保证。所以“纲要”课的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方, 首先要积极采纳这种教学方式, 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技巧以有效组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前提。所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各种形式的互动, 而且大学生理应具备一种在大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互换角色, 以平等的姿态互相交流学习, 让学生大胆地在课堂上用各种历史资料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主义观点。而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讨论、演讲、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都是“纲要”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灵活手段。

爱国主义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它时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所以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为教材, 以史为据, 引发当今大学生思考爱国主义相关话题。如今天的禁毒与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禁烟活动相联系;特别是我国与日本的微妙关系与历史上日本侵华战争相联系等。“纲要”课的教师中尤其要注重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中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纲要”课的教学场所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纲要”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延伸。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 合理安排课时让大学生到社会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实际结合中深入理解和领会近现代史内容。一是选择革命遗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二是选择历史人物居住遗址或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等进行历史人物教育。教师在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 尽量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校园文化是“纲要”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补充, 大力塑造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当今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如在学校中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故事会、“历史人物评价”辩论赛、“近现代史知识抢答竞赛”等等, 这些活动既能让大学生在学校中验证“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又是大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 能使大学生自主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 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学全过程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 “纲要”课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相贯通, 贯穿着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同时它又是从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及其科学性的一种阐释和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的“纲要”课教学, 使教学指导思想、内容、培养目标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 这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也是增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政治意识”, 加强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 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作为主要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 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这一核心精神也应成为“纲要”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 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教学中充分展现。为此, “纲要”不重在对个别问题做过于细致的史料挖掘和过于精深的研究, 而是要通过对近现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的介绍, 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所走过的曲折历程, 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践来源及其基本观点, 从而在全面了解过去的基础上, 更理性地面对现在、展望未来。历史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其现实价值, “对历史的沉思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处境”[2]。“纲要”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授课内容与现实相联系的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更增强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因此,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注意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介绍和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 总结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时代价值。

(二)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教学任务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据此, “纲要”不应停留在讲授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的简单层面, 而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意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对人生的正确态度、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纲要”课不单纯是历史课程, 它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应该把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科学精神, 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任务,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本门课程应立足于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轨迹的叙述和历史规律的探寻, 帮助学生了解一百多年来在中国从衰弱走向振兴的历史过程中, 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程中, 一代代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失败和成功、放弃和选择, 从而真正懂得中国选择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历程和历史必然性, 自觉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 积极投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 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重要教学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纲要”课的教学, 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社会发展的正确观念, 懂得科学发展观要求达到的是统筹兼顾的总体发展。在近现代中国谋求发展的过程中, 有过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又好又快的整体发展观念正是对人类社会发展, 尤其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纲要”课应侧重从历史史实、经验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加深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内容和含义的理解, 自觉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和谐等问题。在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中, 涌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物。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 在时代的大潮中, 他们对理想、现实、责任、地位等有自己的态度和选择。“纲要”课应注意通过对典型人物不同人生的深层剖析, 使学生从中吸取对他们成长有益的经验, 形成关于自身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观念。

三将实现“中国梦”融入课堂教学

2012 年11 月29 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 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 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探寻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历史。因而, “纲要”课教学应将十八大报告和实现“中国梦”的内容融入其中, 让学生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伟大梦想。

为此, 在“纲要”课关于“中国梦”的教学中, 应注意体现十八大报告中在开始、中间和结尾部分的有关论述, 即:其一, 指明“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其二, 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 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 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三, 结尾部分提出两个“不可逆转”:“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 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

自鸦片战争以来, 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节节溃败。虎门销烟本应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常行为, 却成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借口。后来兴起的洋务运动, 打出了“自强、求富”的旗号, 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却以失败而告终, 宣告了大清王朝寻求强国梦想的终结。戊戌变法试图效法明治维新, 希望通过改良手段而建立君主立宪制, 终因力量单薄而付出了血的代价。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给中国人带来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然而结果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 “民主和共和”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实现。所有这些探索表明,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异常艰难。

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前人奋斗的经验教训, 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人从创办报刊、追寻真理、宣传马克思主义迈开了追逐“中国梦”的步伐。1915 年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第二年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反思辛亥革命失败之因, 高举民主与科学之旗, 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星星之火, 为先进的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的思想选择。毛泽东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 从宣扬“民众的大联合”到主张“激烈的社会主义”政策, 思想上不断成熟, 也是不断探寻真理的体现;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远赴海外, 勤工俭学, 从而走向马克思主义, 亦是不断探寻真理的表现。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行为上的变化中, 我们可以依稀看见他们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实践中逐渐推进“中国梦”的。自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起, 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扛在肩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发动新文化运动, 创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率先系统地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影响了广大青年学子;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 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始终扎根于中国实际,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革命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完成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完成这些历史使命, 取得如此伟大的历史成就,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靠的是“实干”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坚持“实干兴邦”, 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 逐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回顾先辈们追逐“中国梦”的足迹, 能够从中获取有意义的启示和继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首先, 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忠贞不渝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于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其次, 要脚踏实地, 在实践中创造辉煌。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脚踏实地, 艰苦奋斗, 才能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再次, 要有有志的中坚力量———青年。青年, 是未来事业的继承人, 也是实现“中国梦”并持续推进“中国梦”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所追逐的“中国梦”, 需要一代又一代有责任敢担当的青年来传承。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雪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1) .

[2]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库 篇8

第一,本课程应当勾划这样一个体系,就是一条线索为主,四条线索为辅。这条主线索就是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我想这就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110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它的主要线索就是这个。四条辅线索是:其一,近现代以来也就是110年的中国社会状况,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国情,包括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也包括近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尤其是要认识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的历史规律和逻辑结论。其二,近现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关系,以及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是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三,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从17世纪以后,西方主要国家已经陆续走上近代道路,逐渐形成了近代化潮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原有的自然经济秩序逐渐被打破以至最后被商品经济所取代。了解中国近现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其四,中国是怎样实现从中世纪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向近现代转型的。当然中国的政治文明在近现代社会一直没有得以实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什么在中国无法实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为什么不能引导中国社会走向文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开始了实现政治文明的历程。教育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第二,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同于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课程。这两门课程实际上侧重于从史学学科本身或者从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而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不同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这两者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内容不能完全重复,否则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在深度上有所区别,大学应当比中学的更深一些。二是体例应当有所区别。我的建议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否采取专题的体例。因为对于这段历史,大学生是基本熟悉的。他们在中学时期已经把握了这段历史的全貌,甚至对基本问题也是熟悉的,尤其是文科学生更是如此。那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不是可以分为十个专题,按照这样的体例编写教材。可以在教材的前面有一个类似概要的部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作为第一个专题,统领整个教材的内容。第二个专题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的历次战争的过程,所有战争串联起来,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有直观的、纵向的了解。第三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状况,从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到洋务运动,再到甲午战争的初步发展时期,到辛女革命前后的黄金时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红色根据地的经济和后来国统区的经济等,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第四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情况,包括社会的文明进步,社会风俗的演变等等。第五个专题是近现代思想文化,从龚自珍、魏源、严复、康有为到孙中山、毛泽东,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近现代科学教育和各种文化形态的产生和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的最终胜利,还包括对近现代史上的伟人和其他著名人物的重点介绍,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六个专题是近现代人民革命战争,包括农民战争和农民运动,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等等。第七个专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乡村建设等等。他们是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先驱,但是他们学习的西方方案还是不能救中国,这究竟是为什么?第八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转型,包括政治体制、军事制度、科举制度、外交制度等等。第九个专题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陕甘宁边区,西安事变等,这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内容。第十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与世界近代化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关系,也就是要介绍和研究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现代化。最后全书可以有一个近现代史大事记,编年体系,使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具体的了解,这个可以作为附录。

这样的编写体例有点类似纪事本末体的体例,可以避免与中学教材和历史学科本科教材的重复。

第三,本课程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四门政治理论课里最为成熟的一门。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在学术界来说已经有了100多年的研究,可供参考的专著和教科书十分丰富。但是这些教材主要突出了学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不够。那么如何按照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来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还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的认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化、立体化、多层次、相对接、重互动的教授思路。主要是六个方面:一是课堂上的基本内容教学;也就是教学大纲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二是多媒体教学,配合文字教材,编写电子教案和音像等多媒体教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化;三是社会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四是讨论、演讲、写小论文,要求学生自我安排这个环节的工作;五是专家专题讲座,聘请十名本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某些专门问题开办讲座,在全省高校的范围内巡回讲座,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六是网上教学,教材和讲义、参考资料等可以挂在网上等等。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采用以上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整体教学框架,这是需要在设计教材的时候就一并考虑周全的事宜。这是六个结合或者六个主要教学环节。

第四,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应当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我的认识是要注意三个结合、两个突出。三个结合:一是思想政治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相结合;三是历史发展与逻辑规律的结合。两个突出;一是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从正面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加以正确引导,强化大学生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历史结论的信念;二是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刻苦学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

以上是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初步认识,个人意见很不成熟,主要是想提供一块引玉之砖,以使我们的讨论更加深入。

上一篇:风险代理案件办理流程图下一篇:生日祝福短信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