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古诗词鉴赏

2024-06-21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古诗词鉴赏(共8篇)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古诗词鉴赏 篇1

(1990年)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1--2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A、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 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 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2、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

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笔着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3、(1994年)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菊花 元缜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4、(1995年)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1996年)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5--6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5、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6、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1997年)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8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7、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8、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1998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9、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1999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12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3、(2000年春季)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 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14、(2000年秋季)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001年春季)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5--16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6、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2001年秋季)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7--18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8、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参考答案:

1、D。

2、C。

3、C。

三、四两句作者说明了喜爱菊花的原因。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在菊花上来。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到人们珍重,表达了作者特殊的爱菊之情。并无渲染菊花高贵品质之意。

4、D。作者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伤感情绪,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并非“直抒胸臆”手法。作者情感的表达 非常含蓄。

5、D。作者在作品中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的三位历史人物依次是:曹操、孙权、诸葛亮。

6、C。作品对三位历史人物风采的再现运用了描写的手法,但作者没有对三位历史人物进行比较。

7、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浓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8、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9、B。A、C、D的解释都正确,B中对“少邻并”的理解不正确,它应该指“很少有邻居紧挨着作伴”,“少”不当“小时候”讲。

10、C。A、B、D都正确。C中第一句正确,第二句讲“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全对,因为只有尾联流露了这种思想,而首联只是写李凝居处的环境。

11、C。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了夜泊之景。A、B、D都是正确的,C项有误,关键是对第二句“风灯照夜欲三更”理解不当。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接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见了。而C项说成“江风吹打桅灯”就不恰当了。

12、C。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栽。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裁格式。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图画。此题正确选项应为C项,这是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写了“日、风、燕、鸳鸯”四景。

13、D。“寓情于景”是指诗歌全都写景,不直接抒情,而本诗后两句却是直接抒情。所以D项不当。

14、C。赵师秀是南宋后期的“江湖派”诗人,他与他的同乡好友徐照、徐玑、翁卷并称为“永嘉四灵”。赵师秀喜写律诗、绝句,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的苦吟之风,对诗篇惨淡经营。但他不是用奇句惊人,而是把语言磨炼得自然清新。《约客》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一灯如豆,枯坐敲棋,独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焦躁怅惘的心绪。“闲”表面看来无聊,而实际上,其背后却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味。

15、A。“山空”是静态描写,非动态描写。

16、B。这两句诗描写了冶炼工人的劳动场景,首句写冶炼现场灯火通明;第二句冶炼时火花四溅,紫烟弥漫的景象,没有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

17、C。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古诗词鉴赏 篇2

出题者的意图, 不但是学生要揣摩, 教师更应该要知道重庆市这几年的出题意图, 考查学生的什么能力等方面, 也有利于把握古诗词教学。当教师在看了上面的《考试说明》的要求, 以及上面命题的特点后, 我们要根据现在新课标的要求, “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功能性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的目标。”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阶段目标中, 古诗词也一样, 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来对古诗词鉴赏题进行教学。

2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古诗词鉴赏素养

2.1 教师自身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不是在说:“学生需要一碗水, 老师就要一桶水。”学生才可以得到满满的知识的灌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的是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培养的使命。”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最直接的与学生沟通交流者, 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的培养, 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培养, 更甚者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所以教师提高自身古诗词鉴赏, 有利于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蕴, 有利于自己对古诗词的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 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培养老师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必要的。

2.2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先看这样一句话:“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是总的要求,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注意分析和反思, 能够提高教师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对已经上过的古诗词课进行分析和反思就会有新的收获。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 知识不断更新, 要适应社会、学生的发展需要, 应该广泛阅读古诗词, 对古诗词进行主观的赏析, 注重积累古诗词鉴赏的术语, 同时开展对古诗词分类研究, 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最后多与同事交流古诗词读后感, 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不同, 所以对古诗词鉴赏就有差别, 经常听同事是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的, 通过相互交流, 相互探讨, 能够共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1 培养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兴趣是学好古诗词最好的老师, 对古诗词产生兴趣, 才会有欣赏古诗词的动力,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主动去感受古诗词的审美意蕴, 学生就会自觉地多读、多看、多练, 努力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在鉴赏古诗词就会有自己的评价思维。具体的形式多样, 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的探讨, 在班上把成果给予展示等等方式培养其兴趣爱好。

3.2 注重学生古诗词的积累

(1) 积累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首先要了解古诗词的发展脉络。《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先河, 曾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 其现实主义特征:真实反映现实生活, 反映人民的愿望。《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并为李白、李贺、苏轼等优秀诗人继承发扬, 其浪漫主义特征:善于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 重在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在积累的过程中,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征, 还要根据历史的顺序理清诗词的发展变化, 还要对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每一首诗词都会反映当时社会现状, 具有时代的烙印, 比如: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代表人物为信庾;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代表人物为沈约;唐诗丰富多彩反应边塞的岑参, 山水田园的孟浩然, 浪漫主义的李白, 现实主义的杜甫, 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北宋诗重义理, 代表人物朱熹;南宋诗词重抒爱国情, 代表人物陆游, 南宋末年的刘振翁, 明诗多重忠义, 代表人物为夏完淳。其次了解古诗词的分类。送别诗是古诗词的一个大类, 表达离愁别绪, 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两大类, 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 来借古讽今, 一类是通过赞美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 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判;边塞诗大都描写战争这一主题, 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 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思乡诗往往与战争、政治联系在一起, 反应厌倦战争, 渴望安宁的生活, 或者是政治失意。批判政治的腐败;咏物言志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抱负;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 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志向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的青春的哀怨, 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谈禅说理诗是诗人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笔下, 这种诗歌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感。

(2) 积累读诗词的一般方法:首先要看清诗词中题目、朝代、作者、注释、背景的介绍, 对你理解诗词很有帮助的;其次根据诗词的分类, 大致明白诗词的类别, 再从诗词的内容入手, 抓住诗词的特点, 然后仔细分析;再次借助自身的身临其境的方法, 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这样理解诗词比较的容易;最后借助诗词鉴赏试题, 根据试题分析鉴赏设题角度, 直奔古诗词得到鉴赏中心内容。

(3) 背诵一定篇目的古诗词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一定能够背诵较多的古诗词, 这是基础, 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用理解记忆的方法记住古诗词, 在高考中每年都有背诵篇目, 所以要参考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背诵大纲要求的古诗词, 比如2011年大纲要求的古诗词:《离骚》要求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道夫先路也”;《孔雀东南飞 (并序) 》要求从“鸡鸣外欲曙”到“二情同依依”;《汉乐府》要求从“府吏闻此变”到“千万不复全”;《琵琶行》要求从“寻声暗问弹者谁”到“唯见江心秋月白”;《长亭送别》节选[正宫]和[端正好]。

(4) 积累古诗词鉴赏常用的格式和术语

(1) 概括评价诗歌内容的常用表达方式: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诗+采用某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出了某种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 (突出了) 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 赏析表达方式的常用格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 (描写、抒情、议论) +叙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 赏析表现手法的常用格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变现手法, 其表达作用是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4) 赏析思想感情的常用格式: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寄托了什么情怀、探路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追求)

3.3 教学内容中增加古诗词鉴赏

随着古诗词鉴赏题分值的不断变化, 古诗词鉴赏教学也应该随之改变。以前, 在教学内容中对古诗词鉴赏不是很多, 而高中人教版的教材中古诗词学习篇目也不多, 但是古诗词与现代诗和在一起占一个单元, 老师们不太重视这一单元的教学, 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 所以应该增加古诗词教学内容。增加古诗词教学内容必须要增加课时, 拿出课时专门练习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作为教师,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掌握了方法, 就会以不变应万变, 形成迁移应用能力, 那么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就会得心应手。

3.4 历练学生古诗词鉴赏

除了让学生多读多看, 还要学生多练, 练习是相当重要的, 古人不是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话吗, 在看书的时候, 觉得上面对古诗词鉴赏分析很容易, 可是当我们在做题的时候, 总是觉得言之无物, 不着重点, 或者就是理解肤浅, 没有深刻性, 这就是练习的重要性, 那该如何练习呢?

首先, 在学习古诗词单元时, 教材后边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 因为老师教过后学生更容易把握, 做起来比较容易, 又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信心。

其次, 每日一练, 即每天布置一篇优秀的古诗词作业, 根据古诗词的内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自行命题, 难易适度, 不能过于太难, 遵循徐徐渐进的原则, 给学生适当的缓冲时间, 培养学生的兴趣后, 在慢慢调整命题难度。

再次, 定期进行一次专项训练, 其训练的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可以是书面考试形式, 可以是分小组讨论研究形式, 可以是活动的形式, 根据考纲的具体要求和题型进行分类专项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高中古诗词教学只是众多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项, 但是他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关系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笔伟大的财富, 我们有理由让这多奇葩绽放。从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重庆市近年来高考古诗词试题, 还是较好地反映了新课标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要求, 也反映重庆市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革及发展方向。高中语文教师要真正教好古诗词教学内容, 必须在理解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准确地把握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的出题方向, 深入分析地对其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义堂, 田保军:《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高考古诗词鉴赏六注意 篇3

一、注意诗词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另外,如标题中的“怨”(《闺怨》)、“愤”(《书愤》)、“哀”(《哀江头》)、“哭”(《哭李商隐》)、“喜”(《春夜喜雨》)、“思”(《静夜思》)、“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赠汪伦》)、“别”(《金陵酒肆留别》)、“答”(《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字眼,实乃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其情感的内容。请看一首: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标题中的“喜”和“别”是要特别注意的,它们标明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和眼前的生活状况。诗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同外弟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七八句转入“言别”。诗人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像出一幅外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外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全诗内容诚如标题中的“喜”、“别”二字所标示的。

二、 注意诗词所选意象的“冷”“暖”、“明”“暗”色调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借助于意象来传达感情,这意象或为自然景观,或为人为景观,总之,天地间的一切都可纳入诗词中作为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因此,鉴赏时首先要体味所写之意象的“冷”、“暖”、“明”、“暗”之色调,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可见境地的凄清,这一“稀”之“冷”色,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的“春色”,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就这“春色”之“暖”色,传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无处不在的优美的别情。再看下面一首: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想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这首诗中的颔联属于景物描写。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光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漂浮着片片烟云。“孤灯”、“寒雨”、“深竹”、“浮烟”,景象多么凄凉,色彩是多么黯淡,诗人正是通过带有悲凉、孤寂、伤感色彩的意象,渲染了和友人在客馆中叙谈时那种悲凉黯淡的惜别之情。

由此看来,欣赏古诗词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意象色彩的“冷”、“暖”、“明”、“暗”,摸准意象的脉搏,便能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这个角度上说,意象正是诗人感情的外在物化。当然,也有以乐景(“暖”、“明”色调)写哀情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用“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清新之景,反衬“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心之情;也有以哀景(“冷”、“暗”色调)写乐情的,如高适的《别董大》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凄凉之景,反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之情。对于这类反衬手法的运用,这还得联系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经历和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进行推测,这里不再赘述。

三、注意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请看一首: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颈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四、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入手。请看一首: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五、注意诗词中典故的含义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六、注意诗词的注解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释,这些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请看一首: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古诗词鉴赏 篇4

1、(1990年)“她是……教练”中的“教练”前有如下六个修饰成分,下列四项中排列妥贴的一项是

①优秀的 ②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 ③国家队里(的)④篮球(教练)

⑤女(教练)⑥一位(教练)

A、①②⑥③④⑤ B、③⑥②①④⑤

C、①②③⑥⑤④ D、②①③⑥④⑤

(1990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被铁道部评为部级先进单位的××次特快列车乘务组,除主动、热情服务外,(甲),及时反映各类旅客的不同意见,(乙),开展多样化的服务活动。

2、(甲)处正确的选项是()

A、还从每节车厢内推选出一至两位乘客代表

B、还由每节车厢民主推选一至两位乘客代表

C、还让每节车厢推选一至二人当乘客代表

D、还在每节车厢中推选出一至二名乘客作代表

3、(乙)处最恰当的选项是()

A、随后遵照这些意见 B、于是听取这些反映

C、接着考虑这些反映 D、然后根据这些意见

4、(1991年)填入下面句子中方框处的最恰当的文句是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艺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5、(1992年)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 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6、(1995年)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1996年)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 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②④①③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D、④①②

8、(1997年)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9、(1998年)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他身体魁伟,(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天山连绵几千里,(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①a ②a B、①a ②b

C、①b ②a D、①b ②b

10、(1998年)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11、(1999年)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12、(2000年春季)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13、(2000年秋季)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B、①③⑥

C、②④⑤D、①④⑥

14、(2001年春季)依次填入下而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问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15、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1、B。本题主要是考查中心词前的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多层定语的排列应依照以下原则(从离中心词最远的算起):a、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表示“谁的”;b、指示代词,数量短语,表示“多少”;c、动词,动词性短语 表示“怎么样”;d、形容词,形容词短词 表示“什么样”;e、表示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什么”)。

2、C。根据第一个分句、最后一个分句来看,本段话的陈述对象是“乘务组”,而推选乘客代表是旅客自己完成的,而不是乘务组,因此,可排除A、D。B句中“由”当介词用时的句式为“某件事由某人负责”或者“由某人负责某件事”,用在此处,不能统管后一分句,而C中的“让”能够起到这种作用,保持陈述对象是“乘务组。”

3、D。根据“乙”处的前面分句的宾语——意见,便排除B、C。旅客的意见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此,不能“遵照”意见,只能是“根据这些意见”。

4、C。A、D两项开头就说“这些作品”,前面缺少交待,突然出现这个指代词,与上句衔接不上。B中“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有语病,“素养”多指人的平时的锻炼和修养,此处用“中国学术文化”限制不当。且“促进”夸大了“翻译作品”的作用,属于用词不当。

5、B。全句是以“小明”为主语、后面各分句承前省略的承接复句。“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的主语都是“小明”,不是“妈妈”,只有B才是前后主语保持一致C中前一分句的主语是“小明”,而后一分句 的主语偷换成了“妈妈”。

6、D。这道试题,①②句要从话题和陈述对象考虑。①②的话题是“宝塔”在什么地方。②句是以“宝塔”为陈述对象,两个句子的主语是“宝塔”,前后一致,表述连贯。③④句要从语意的连贯考虑。④句中的第2句以第1句的宾语为主语,在语意上衔接更紧密。

7、C。这道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叙述“某校师生”关心集体,忘我地“和村民们一道”冒雨“投入抢收战斗”。我们知道,叙述一件事,语言的先后顺序要正确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④句是写师生听到广播,即得到信息。②句是写师生此时的一种心理,即得到信息后所产生的心理。③句是描写师生的具体动作,即在心理知道下的动作。① 句是对师生投入抢收战斗的形象描写。所以,答案应该选择C。

8、B。这道题要从叙述角度一致考虑。本段文字是以“南天门”为中心来叙述的,所以承接上文应该先说“门外”,然后再说“门两旁”。联系下文的语意来看,前面的语意最好是“对联一副”,这样才能够衔接紧密。所以应该选择答案B。

9、D。这道题第1句要从保持句式协调考虑。第1句中要求选择的句子的前后两个句子都是主谓句,保持句式协调,选择的句子也应该是主谓句而不是偏正短语,所以选择a。这道题的第2句中对景物分类的角度要符合事理逻辑,将“高山”与“深谷”、“草原”与“森林”、“溪流”与“湖泊”分别并列在一起,这种分类才符合事理逻辑,所以应该选择b。

10、C。这道题要从表述的先后顺序考虑,这里的先后顺序应该是逻辑顺序。“不传达上级指示”这一统一思想认识的工作应该放在“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这种具体实践操作的工作前面,而不落实这两项工作的直接后果是“环保工作没人管”,最终的结果便是“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C选项排列恰当。

11、A。这道题可以说是近几年最有创意的题目,解答此题要多角度考虑,一是注意空间关系,二是保持叙述角度一致,三是保持句式协调。从叙事的时间看,“我”现在不在杭州,应用“那”来远指;从叙述角度看,叙述的对象是“钱塘江”,所以应以“钱塘江”为中心来描写景物;从句式协调角度看,应该与最后一句用相同的句式。由此看来A选项最恰当。

12、D。这道题可以说是近几年考查得最简单的题目,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考虑。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公安干警”。所以D选项衔接最恰当。

13、A。首先从第一句看,表达的观点是承认“少读”的作用,所以全段文字就围绕“少读”展开。另外,在文中有些提示也为 正确选择奠定了基础。“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就是强调“思考”,即少读且思考,由此选择②句。“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说明看的虽多,但收获甚微,正好与“多读而不求甚解”吻合。“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强调“读书”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应该选择⑤句。”

14、A。全段的意思是说我独坐在书斋中,以前的好看的景色、好听的声音,现在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抓住②句中的“连”,便能确定②句必须放在④句的后面,①③④都与视觉有关,抓住④句中的“这”便确定④句必须放在①③的后面,①、③句谁在前,根据空间顺序来确定,应该是③句在前。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古诗词鉴赏 篇5

1、(1991年)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1)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2)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决定()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3)她一连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的却很冷淡。

A、截止、启用、反应 B、截至、起用、反应

C、截止、起用、反映 D、截至、启用、反映

(1991年)下面两句话,每一句中都有四个画线处,其中使用不当的一处,分别是

2、这次日晕发生在去年10月22日,据连续观察记载,那天上午八时以后,金顶上空出现了环绕太阳的晕圈,后来逐步形成两个相交的椭圆。

A、连续 B、记载 C、环绕 D、逐步

3、每次查房、会诊之后,李大夫总耐心地指导她怎样把病历写得完整、有条理、清晰,告诉她怎样诊断疑难疾病,怎样处置特殊病例。

A、每次 B、耐心 C、条理 D、处置

4、(1994年)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芦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

B、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

C、他门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

D、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读者欢迎,很多报纸都跟着仿效起来。

5、(1995年)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 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 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 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A、犹豫、逐步、化装 B、迟疑、逐渐、化妆

C、迟疑、逐渐、化装 D、犹豫、逐步、化妆

6、(1996年)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 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 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 什么都不得不

A、装载 徜徉 致使 割爱 B、承载 徘徊 导致 舍弃

C、装载 徘徊 致使 舍弃 D、承载 徜徉 导致 割爱

7、(1997年)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新式标点符号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 到现在的标点符号系统。

②就在两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江谷地 ,一天内攀登上500米高的山岭,又下降到1000米深的峡谷。

③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 咨询,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A、延续 考察 进行 B、沿用 考察 提供

C、沿用 考查 提供 D、延续 考查 进行

8、(1998年)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 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预算即使制订得再 ,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 的假酒案。

A、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B、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

C、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

9、(1999年)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 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 疾病。

③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 了。

A、窜改驱除融解 B、篡改祛除融解

C、窜改祛除溶解 D、篡改 驱除溶解

10、(2000年春季)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 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僖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 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

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 启示

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

11、(2000年秋季)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_。

A、聚集 品位 赞扬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D、聚集 品味 赞扬

12、(2001年春季)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 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 着这个小镇经济的发展。

③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 ,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A、遏制 限制 不耻 B、遏止 制约 不耻

C、遏制 制约 不齿D、遏止 限制 不齿

13、(2001年秋季)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位发言人 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 ,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 演练 引导 B、郑重 演示 引导

C、庄重 演示 导致 D、郑重 演练 导致

参考答案:

1、B。“截止”与“截至”两个词,不同在“止”与“至”两个语素上。“截止”指“到一定时期停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一个时候)”。从试题提供的语境看,第一句应填“截至”,因为说的是到九月中旬,完成了多少任务。“启用”指“开始使用”,“起用”是指“(已退或免职人员)重新任用”,第二句显然应填“起用”。“反映”指“把情况告诉、传达到有关部门”。反应”指“事情所引起的反响”,根据词义可以看出,第三句应填人“反应”。

2、D3、D4、D。A项“岁月”一词一般不与具体数字搭配,只同表示较虚的形容词相配使用,如“漫长的岁月”;B项“染指”是贬义词,比喻“分取非份的利益”,从此句的感情色彩看,用贬义词显然不合适;C项“造诣”一般指“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把“文学造诣很深”用在一名学生身上,是大词小用了。

5、A。第一句,用“迟疑”还是用“犹豫”难分高下,因为它们都有“拿不定主意”的意思。当看到第二三句就感到很容易分辨了。“逐步”指“一步一步地”,而“逐渐”指“渐渐”,根据语句上下文,选用“逐步”得体恰当,这样就可以排除B、C了。“化装”指“假扮”;“化妆”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根据语义和语境,当然只能选择“化装”一词了,这样又排除了D项。

6、B“装载”,是指用运输工具装人或物;“承载”,是指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两者相比较,“装载”一般讲多用于具体、实在的物或人,但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是用了一个比喻,将生活喻作“扁舟”,所以第一个横线上用“承载”更为恰当些。“徜徉”和“徘徊,前者是指安闲自在地步行,突出闲游,后者是指在某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可比喻为犹疑不决,从句子上下文看,第二个横线上要填入的词应强调的是在一处来回不前,而不是闲游,所以恰当的是“徘徊”。“致使”、“导致”这两个词都有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使得的意思。第三个横线上这两个词似乎都还可以。“割爱”,是指放弃心爱的东西,多用做婉辞,“舍弃”是丢开、抛弃的意思,在第四个横线上,用“合弃”、‘割爱”似乎也都可以,但从前文的“什么都舍不得撒手”看,我们感到这里用“舍弃”更好些。

7、B。“延续”和“沿用”都有承接因袭的意思,前者偏指连续,后者除了承袭外,还有使用的意思。①句用“沿用”语意更全面、准确,排除A、D。“考察”“考查”都有调查、研究、弄清情况的意思。“考查”侧重表示以一定的标准去检查、衡量;“考察”侧重表示实地调查、深入细致的观察。结合语境,②句应选“考察”,据此可排除C。另外,③句选“提供”突出了“儿科大夫”行为的主动性、连续性。

8、C。“不止”是超出某个范围;“不只”指不仅,表递进关系的连词。从语境看,①是个递进句,所以应选“不只”,可排除A、D。“准确”强调准,指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正确”强调对,指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从②句“即使……也”这一假设语境看,选“准确”更贴切,排除B,选C。另外,“耸人听闻”和“骇人听闻”的语意有明显差异。前者指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后者指使人听了震惊。③句是在叙述一事实,并无夸大之嫌,所以应选“骇人听闻”。

9、B。做这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语境,要分析语境对词语的限制;二是注意词语的比较,分析词语的含义,与语境是否和谐。“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窜改”是指改动成语、文件或古书。结合语境,是日本一些人要改动历史,当然选“篡改”了。第二组“祛除”与“驱除”,通过语感就可选“祛除”。一般疾病用“祛除”;对人或物用“驱除”(赶走)。“融解”与“溶解”’“融解”有融化的意思,而“溶解”是化学用语。

10、B。“流泻”一般用于水由上往下,“流逝”在①中比较好。“闪烁”带有若隐若现、忽明忽暗的意思,从②句中看不出来,且“欢腾热闹”的情景说明了灯光应是“闪耀”。“启示”含有名词性意味,从搭配的角度看,“使我们得到启示”比较通顺,如果用“启发”不太通顺,“深刻的启示”“不少启发”这样搭配比较好。

11、B。“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聚集”是集合,凑在一起。“云集”带有一定目的性,有秩序感,而聚集”随意性大、无序状况多。第①句选“云集”比较恰当。“品位”指物品质量或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如“高品位的蚕丝”“节目的艺术品位较高”。而“品味”指尝试滋味、仔细体味、品质和风味等等。前者指艺术作品的档次、水平,后者则侧重欣赏、玩味。第②句应选“品味”。“赞叹”指称赞、慨叹。“赞扬”指称赞、表扬。第③句没有“表扬”的意思,应选“赞叹”。

12、C。“遏止”指用强力使之停止;“遏制”指用强力使之得到控制;在这里应该是控制对方的攻势。“制约”通常指客观事物;“限制”通常指主观的规定。“不耻”指不感到耻辱;“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古诗词鉴赏 篇6

目录

1.高启《梅花》

2.王守仁《龙潭夜坐》 3.谢榛《秋日怀弟》 4.扬基《春草》

5.高启《黄氏延绿轩》 6.薛慧《泛舟》 7.李梦阳《秋望》 8.刘羽《一鹭图》

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 10.屈大均《摄山秋夕》

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 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3.于谦《上太行》 14.李攀龙《平凉》 15.孙承宗《二月闻雁》 16.吴承恩《舟行》 17.谢榛《苦雨后感怀》 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 19.袁中道《夜泉》 20.沈周《栀子花诗》 21.徐祯卿《济上作》 22.张弼《渡江》 23.高启《春暮西园》 24.李攀龙《出郭》

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27.袁中道《朝耕》 28.贝琼《经故内》 29.徐渭《题墨葡萄诗》 30.粱辰鱼《屈原墓》

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 32.扬基《闻邻船吹笛》 33.于谦《咏煤炭》

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 35.王世贞《登太白楼》 36.吴嘉纪《落叶》 37.刘基《过南旺守闸》 38.徐贲《写意》

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 41.陶安《泊江州》 42.黄峨《又寄升庵》 43.李东阳《九日渡江》 44.高翥《秋日》 45.戴珙《盟台夕照》 46.茅坤《夜泊钱塘》 47.孙承宗《渔家》 48.袁凯《江上早行》 49.高启《孤雁》 50.王灿《客中》

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 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53.王稚登《新春感事》 54.徐祯卿《偶见》

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 56.何景明《竹枝词》 57.徐渭《龛山凯歌》 58.金銮《柳堤》 59.高启《卖花词》 60.顾文昱《白雁》 61.戚继光《马上作》

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 《竹枝词·其二》 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 64.丘浚《五指山》

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 66.王阳明《寻春》

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 68.唐寅《画鸡》 69.高启《晚次西陵馆》 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 71.杨基《梦游西湖》

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73.高启《寻胡隐君》 74.孟洋《烟》 75.韩洽《闻雁》

76.何景明《雨夜》 77.戚继光《登舍身台》 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

79.谢榛《秋兴》 杜甫《秋兴(其三)》 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81.夏完淳《别云间》 82.谢榛《渡黄河》 83.袁凯《白燕》

84.王世贞《宿香山寺》 86.康海《冬》

87.李昌祺《归自南阳》

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89.孙承宗《二月闻雁》 90.邵亨贞《贞溪初夏》 91.夏完淳《即事(其二)》 92.夏完淳《即事》 93.马中锡《晚渡咸阳》 94.谢榛《怨歌行》 95.高启《秋望》

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97.【明】高启《咏蔺相如》 【宋】范成大《蔺相如墓》 98.吴宪章《访客舟中》 杜甫《客至》 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 100.杜庠《赤壁》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梅花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4分)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3分)参考答案:

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

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日怀弟 谢榛①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注]①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 2.颔尾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3分。每点1分)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5分。第一问答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春草 杨基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1.简析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3分)2.尾联意境隽永,请作赏析。(4分)参考答案

1.虚实结合。实写眼前的春景,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历史与现实奇妙交织,构成梦幻般的图画。表现对往昔繁华的追念和人生无常的感叹。(答“联想”和“想象”也可。)

2.尾联通过描绘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平川十里,牧人暮归,草色茫茫,牛羊蠕动,晚风习习,笛声悠扬,营造了一个恬淡优美的境界,抒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或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参考答案 1“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这里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两个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2.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这句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春光的浓郁蓬勃,扑面而来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而诗人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泛舟 薛蕙

水口移舟入,烟中载酒行。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1)这首诗歌记述了_______(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______ 的情感。(2分)(2)这首诗歌的颔联“藏”与“乱”字用得十分精警,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

1.春日 闲适安逸

2.藏字写出了花之多花之密,写出了布满野花的水中小洲其间有欢声笑语摇曳;乱字写出了沙渚上飞鸟振翅鸣叫,表明鸟鸣扰乱了飘荡在水上的歌声,也写出了鸟儿之多(1分)这里的藏和乱字,使本来静止的自然之物具有一种顽皮的动感,全诗动静结合(2分)人与自然交融,人在花丛笑,鸟鸣相和之,以至水面无法知道,是歌声乱了本来栖息的沙鸟,还是鸟声搅乱了人声,描绘出一幅欢快、灵动的画面(1分)传达出诗人对江南美好风光与生活的热爱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

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分)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2.(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1分)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6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4.(1分)边塞诗 5.(3分)B 6.(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分)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

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钱塘逢康元龙①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分)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3分)参考答案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3分)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 7 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3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又酬傅处士次韵 顾炎武①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②,一成犹启少康家③。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注]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户,亡秦必楚也。”③少康奔虞氏,依靠一成土地、一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10.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参考答案 1.B.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1分)接下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1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4分)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1分),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1分);衬托(反衬)(1分),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1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博大的胸襟。(1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忘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2分),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 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秦兵,指明朝军队。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5分)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 1.(5分)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分)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2分)。2.(6分)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分)

1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5分)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参考答案 1.(5分)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3分)2.(6分)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2分)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2分)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分)

1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舟行 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注]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参考答案: 1.(2分)“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2分)看到了一个心情闲适,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的诗人形象。

1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参考答案

1.(1)“复楚” “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2分),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分)。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1分),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3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苦雨后感怀 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①客滞留。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分)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2.(4分)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发庾岭注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4分)参考答案

1.①点明时令特征;(1分)②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烘托内心思想感情,(1分)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1分)。

2.①“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1分)②作者以“孤鹊”自喻,(1分)表现了内心的孤寂与伤感(2分)。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夜泉 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1分)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参考答案:

1.山白鸟忽鸣(1分)

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5分)

2.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1.(5分)(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2.(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感。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2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中前两句,诗人通过那些意象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目前怎样的生存现状?(4 2.诗中尾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请分。其异同点。(4分)参考答案

1.“两年”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强烈,意蕴悠长。鲜明地刻画出了作者两年多来客居他乡,面对此时——秋日重阳佳节;面对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内心满溢着孤独、忧伤之感。

2.相同点在所抒之情。二者均为诗人漂泊在外,面对重阳佳节而引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不同点在抒情的方式。徐诗含蓄,语不深而情深;王诗直抒胸臆,融浓情于笔端。

2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参考答案: 12.(6分)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4.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出郭 李攀龙

出郭随吾适,人家杜曲①边。溪流萦去马,山路入鸣蝉。

禾黍殷秋②作,茅茨入昼眠。

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③田。[注]①杜曲:地名。②殷秋:深秋。③汶阳:汶上。《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其后一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1.颔联通过描写回环的溪流、幽深的山路、热闹的蝉鸣以及骑马而去的人,描绘出一幅秋日幽静安闲的山间风景图。(2分)以动衬静。(2分)2.借景抒情,用典。(2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乡间恬静、安闲、自由生活的向往。(2分)

2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注]①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5分)答: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2分)参考答案:

1.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呜,大雨倾盆。(2分)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片。(2分)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1分)2.理趣: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1分)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1分)(意思对即可)

2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朝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1.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

1.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2分),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2分)。2.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2分)。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具体分析2分)评分标准:手法2分,分析2分。

2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经故内 贝琼

山中玉殿尽苍苔,天子蒙尘岂复回。地脉不从沧海断,潮声犹上浙东来。百年禁树知谁惜,三月宫花尚自开。此日登临解题赋,白头庾信不胜哀。

[注]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此诗作于元末,当是经过南宋朝廷的故宫遗址所作。1.结合诗词鉴赏相关知识,分析本诗中间两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

1.一是远近结合,颔联写远景,颈联为近观;二是虚实结合,地脉并未断裂、钱塘潮声依旧拍打堤岸是实,南宋王朝已成历史是虚,百花依旧应时争妍吐艳是实,赏花人不再是虚。两联结合,既富现实感,又有空灵之趣,进而启发读者飘渺思绪,驰骋于时间与空间之中,以体会作者深沉而怅惘的意绪。

2.诗人借对南宋王朝故宫遗址衰败、颓圮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怅惘之情:不仅有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之情,还有着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

2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

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子的才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2.“闲”字。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3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屈原庙 粱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1.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4分)参考答案 1.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共4分)

2.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每问2分,共4分)

3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九日风阻郑家口 王世贞

野戍秋高鼓角哀,萧萧木叶走黄埃? 横驱浊浪蛟龙斗,复掩深林虎豹来。短发霜风欺落帽,异乡天地畏登台。只应诸季莱萸酒,妒杀黄花傍汝开。作者简介

王世贞是明代文坛盟主、史学巨匠。出生于以衣冠诗书著称的太仓王氏家族。王氏家族乃魏晋南北朝时期世代簪缨的琅琊王氏的余脉,唐宋时期王氏家族曾长期定居于浙江桐庐,唐有刺史朐封,五代有衙推仁镐,宋有司谏缙,世世贵显。元初王梦声被行省征辟为昆山州儒学正,始定居太仓。梦声祖孙三代任教职,以儒传家。太仓王氏自王侨、王倬兄弟于成化年间同举进士,自此科第蝉联。世贞祖父倬,成化十四年进士,终南京兵部右侍郎,为弘治正德年间名臣。父忬,嘉靖二十年进士,终总督蓟辽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赠兵部尚书,为嘉靖年间名臣。[注]诸季:诸弟

1.颔联是怎样写风的?结合诗句简要说明。(3分)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1.比喻(或夸张)。把秋风卷起的巨浪比喻为蛟龙在酣斗,巨浪卷入深林似乎要把虎豹驱赶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从江河和深林两个领域写出了风的大。

2.诗的前四句写了受大风阻止,自己不能如愿赶回家。后四句紧扣“九日”重阳,写自己不能在重阳之日与家人团聚,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3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注]①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请简要分析“笛声”表现的丰富内涵。(2分)3.全诗以“江空月寒露华白”起笔,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加以赏析。(3 分)参考答案 1.(3分)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2.(2分)笛声表现了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表现了吹笛人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1分,2点满分。)3.(3分)“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寒露满地的凄清图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1分),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1分),更有利于表现吹笛人的羁旅之苦以及思乡之情(1分)。(附:“陇头花”即“陇头梅”。陇头梅:大庾岭地处亚热带,十月即见梅花。旧时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觉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陇头疑是岭头。”据《荆州记》,陆凯一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范,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3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哪句?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诗写得好,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抒发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爱国之情。2.“爝火燃回春浩浩”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洪炉照破夜沉沉”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诗人用用比喻手法具体描写煤炭的能量之大。

34.阅读下面明诗和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菊花 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感遇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是什么?(2分)

2.两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他们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

1.第一首表达的是游子思归之情,第二首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感。(2分)

2.第一首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到了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第二首是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5分)

3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登太白楼 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①济水流。【注释】①潺湲:水缓缓流动貌。

1.诗中追忆的那位曾经登临此楼的著名诗人是____。(1分)2.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追忆先贤,展示长啸登楼的豪迈身姿,笔力雄健。B.颔联崇仰高士,思接千载,使全诗具有历史的纵深感。C.颈联写海天明月.气势壮阔,为全诗增添高远意境。

D.全诗前两联写心中所忆,后两联写眼前所见,虚实结合。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李白(1分)。2.D(3分)。

3.作者登楼,希望能够寻找到像李白这样的高士,但是眼前只有滚滚向前的济水,默默流淌无止无息。以苍凉的画面映衬作者怅惘的心情,可谓是情景相生,使感情更加深沉;同时作者将自己的万千情感凝聚在一幅简单的画面之中,又可谓蕴藉含蓄,意境悠远。(4分)

36.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落叶 吴嘉纪①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参考答案 1.(5分)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答出描述秋天落叶的,给2分;答出为什么“惊”的,给3分。2.(6分)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如答成“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故,表达出无奈或感慨”,言之成理亦可)答出尾联意思的,给3分;答出人生态度的,给3分。

3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过南旺守闸① 刘基

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注】①刘基,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该诗作于他弃官还乡之时。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②须句: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③少昊: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各有什么效果?(6分)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于回乡的愁苦心情。

2.用典,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省;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秋心”写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3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写意 徐贲

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

[注释]①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1.诗歌前两句通过“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将人物置于山水之中、风雨之中,使主人公与大自然紧紧融合在一起,寥寥几笔勾画出了人物的形态。(2分)2.诗歌第一句写“独坐”,第三句又说“客去客来”,这样前后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看法。(2分)参考答案 1.独坐,高眠

2.其实这样并不矛盾,独坐是指自己独身而坐, 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来往的客的喧嚣更能衬托出自己独身而坐的超凡脱俗。

3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1.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

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表达沉着蕴藉,感情严肃深挚。请结合诗歌多重主题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2.①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②诗人把多重感情和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爱国情怀表达含蓄而深沉。所以说诗风接近杜甫。

【附】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4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和沈石田落花诗 唐寅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小桥流水闲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4分)参考答案

1.用典(1分)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1分)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分)2.“不见莺啼有吠蛙”寓指春去夏至,花落时节;(1分)呼应首联(或呼应标题)(1分)以景作结,(1分),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或无奈与自嘲)。(1分)

4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泊江州 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1分)“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1分)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1分)2.运用典故。(1分)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1分)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1分)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2分)

4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又寄升庵 黄峨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诗人简介

黄峨(1498-1569)明女文学家。字秀眉,四川遂宁人。文学家杨慎之妻,人称黄安人。能诗词,散曲尤有名。所作有《杨夫人乐府》,其中多与杨慎《陶情乐府》所收者相混,近人将两人之作合编为《杨升庵夫妇散曲》。又有《杨状元妻诗集》。

【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

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发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字的妙处?(4分)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4分)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1分);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2分),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1分)2.(4分)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1分)。第三句承上而转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1分)。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1分):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1分)4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九日渡江 李东阳①

秋风江口听鸣榔②,远客归心正渺茫。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③,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注】①李东阳:明代茶陵人。成化八年,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后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这首诗是诗人主持应天乡试时所作。在乡试放榜后,诗人从南京渡江经扬州北上,恰逢重阳,佳节思亲,因赋此诗。②鸣榔:捕鱼时敲打船舷所发出的声响。③瓜步:镇名,东临长江。后面的建康、真州和维扬,分别是今南京、仪征和扬州。

1.填空:首联交代渡江的时令、景色和 ;颔联以万里长江之永恒 百年人生之短暂,寓情于景。

2.颈联、尾联连用四个地名,流转自如。比较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比较两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异同。参考答案

1.心境 反衬

2.同:都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异:杜甫之喜既是个人之喜也是家国之喜,且长期离乡背井,故思归急切;李东阳之喜纯是个人之喜,且只是小别妻孥,故思归舒缓。

4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日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诗人简介

高翥是明代江湖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如《秋日田父辞二首》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然;《春情四首》如民间情歌;《无题》诗也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如:“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个可怜生。不知昨夜相思梦,去到伊行是几更?”他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晓出黄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杨柳这些常见的景物写得相映成趣。《多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参考答案

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4分)

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4分)

4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盟台夕照 戴珙

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高堆影倒暮山紫,虚址光回秋草黄。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注】盟台,渑池会秦赵会盟之处。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结合首联和尾联两次出现的“空”字,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有声有色,(视觉和听觉)动静相衬。(2分)颔联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在斜阳的映照下,高高的山岗倒映出紫色的剪影,盟台旧址上秋草已经开始泛黄。紫色的山,黄色的草,一片肃穆萧瑟的景象。这是静态的描写。(1分)颈联是从听觉来写。古城墙边,归巢的鸟儿争相喧鸣,牧笛声中,牧童赶着牛羊回家了。鸟喧、笛鸣,渲染出夜幕降临前的喧闹,与其他景致的空寂形成对比。这是动态的描写。(1分)

2.首联:诗人感叹赵去秦亡,物是人非,只有昔日的盟台仍空自笼罩在惨淡的斜阳下。(1分)尾联:不知曾经的英雄们在哪里,在此怀古只能令人空自伤怀。(1分)从首联盟台之空,到尾联人心之空,面对历史遗迹,诗人内心感到英雄无觅的孤独沧桑悲切之感。(2分)

4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参考答案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2.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若只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4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渔家 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1.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呵冻提篙手未苏”,意思是说用嘴吹热气使冻僵的手变暖,但提着竹篙的手仍然很僵硬,没有感觉。B.“满船凉月雪模糊”,描绘的是冷月照着渔船,白雪一片茫茫。C.“画家不识渔家苦”,指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悲苦。

D.最后一句的“寒江钓雪”指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诗。这一句说的是画家们模仿《江雪》描绘的情景去钓鱼。

2.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

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了。

C.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的痛苦。D.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

1.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此诗

2.D(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4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江上早秋① 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

【注】①此诗为袁凯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40岁,人到中年;而1351年,韩山童等发动河工起义,1353年,张士诚率盐丁起兵,攻克高邮等地,1355年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1356年朱元璋的军队攻下金陵。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有何作用?(4分)

2.指出“宋玉悲”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6分)参考答案

1.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高低参差的菱花和菱叶,②点明江上早秋季节,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2.①身世飘零之若。②光阴蹉跎之叹。③穷途落魄,功业无成之伤感。④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患。⑤借景抒情或者用典。

4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孤雁 高启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不共凫鹥宿,蒹葭夜夜寒。【注】鹥(yī),水鸥。

1.请结合首联具体分析其是如何扣题的。(4分)2.请结合尾联,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5分)参考答案

1.这只大雁刚刚飞出衡阳就与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独自飞翔,漫漫的万里归路上,是何等的孤独凄凉。作者用“失伴”与“单”来紧扣题目中的“孤”字。(4分)

2.托物言志及拟人的手法。尾联意思是:哪怕是独自露宿在芦苇丛里,也要坚韧的忍耐寒夜的侵袭;但绝不会为了取暖而与野鸭或水鸥挤在一起。借此表达诗人孤傲的情怀。(5分)

5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客中 王灿

冷雨成阴已夕阳,水边楼阁亦寒塘。菊花当笑异乡客,每每登高在他乡。1.诗中谈及什么传统节日,说说理由。2.后二句哪个词最传神,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节日为重阳。(1分)由登高之俗与菊花可见。(2分)2.“笑”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菊花以人的情感(1分)。菊花笑关山客在家人团聚齐登高的重阳日却独自在异乡登高(1分),此句从黄花的视角看关山客,以“轻松”笔调巧妙地写思乡怀亲之情(1分)。

5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和聂仪部明妃曲 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请你展开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的情境,说说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示例一】作者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情境: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昭君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以为是“汉宫月”来凝视遐想。在犹抱琵琶的恍惚中,她魂魄逸飞,似乎跨过了千山万水,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两句诗塑造了一个身行万里,心怀祖国,魂系故土的悲剧形象。

【示例二】一曲弹罢,昭君鬓发低垂,泪洒衣襟,举头望明月,竟以为身处汉宫。一刹那的恍惚与时空的交错,编织出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神话。一个一往情深,魂系故土的昭君形象,悲情地站在我们面前。

5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喜逢郑三游山 【唐】卢仝

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1.这两首诗虽然用了相同的形容词“茸茸”,但描写的景物特点却不尽相同:卢诗是形容花草的,杨诗是形容细雨的。(各不超过4个字)(2分)2.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后两句。(5分)参考答案

1.柔嫩茂盛 温和细密

2.杨诗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既表达了一路沉醉花香鸟语的悠然心情,又从侧面衬托出天平山的景色之美;卢诗通过问答式话语的设置,既抒发了希望再次相遇好友的美好情意,又彰显出自己不媚世俗、傲岸不羁的人格追求。

5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新春感事 王稚登

信有清风不厌贫,吹帘入幌转相亲。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服药难辞星入鬓,闭门长与竹为邻。黄金散尽真堪惜,前日亲知是陌尘。【注】王稚登少年成名,“奖引寒素,敦笃故旧”,遇人危难,不惜倾身援救,但是人至晚年,黄金散尽,热闹已逝。

1.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分析。(4分)参考答案 1.(4分)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所谓亲知的势利嘴脸的愤慨与鄙夷。诗人也曾富有过,也曾周济过亲朋,可是当诗人散尽黄金时,以前那些曾得过救助、受过恩惠的亲人知交都如同路人,让人深感世态的炎凉。2.(4分)①拟人。一二句写出了清风不厌弃贫寒、与人相亲的形与神,第四句以“多情”来写绿酒,第六句赋予竹以邻居的身份,将“清风”“绿酒”“竹”写得可亲可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清正的品格喜好。②比喻。第三句将自己的大好年华比作逝去的流水,意指虚度;第四句将绿酒比作老朋友,形象地再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③反衬。一二句写清风“不厌贫”“相亲”反衬出人之厌贫爱富;四句写“绿酒多情似故人”,反衬出旧人的寡情;第六句“竹为邻”反衬出亲朋的疏远冷落;以物衬人,语不言人而意在写人。

5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偶见 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①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①玉鞭:马鞭

1.诗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留不住”指留不住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时光。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兴大起,惊喜异常。本应驻足留恋,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全诗表现了诗人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心情。

2.春恨。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不禁引发诗人对春天的怅恨之情,引发对人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华易逝。而漂泊天涯的游子,又不知经历过多少回的离愁别恨。“春恨”二字,将旅途偶见的感触升华,扩大了诗的内涵。

5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注】①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1.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色?渲染出怎样的氛围?(5分)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参考答案

1.北国秋末,霜天晓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此句状写了盘山绝顶两峰对峙、风起云涌的雄阔之景。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2.表达了作者为消除战祸,宁愿守边到老的决心。

5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 何景明

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诗人简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文人,终年仅三十九岁。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注】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③孤舟客:作者自指。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6分)2.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5分)参考答案

1.本诗描写了船过高峻险阻的瞿塘峡时荒凉凄清的景象。(3分)表达了作者飘泊异乡、孤寂伤感的心情。(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2.全诗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抒发作者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怀。(2分)秋草荒芜、冷烟萦月、猿声凄厉,荒凉凄清的秋景既凸显了江峡的阴森恐怖、令人心悸,也寄寓着诗人孤舟过峡的孤旅愁思。(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5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龛山凯歌【注】 徐渭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注】公元1555年冬,明军在龛山沉重打击了骚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徐渭据所见所感,写下《龛山凯歌五首》,此为其二。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请简要分析。(5分)2.“一片红冰冷铁衣”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1.描绘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惊心动魄的激烈场面。(2分)在夜幕的掩护下,战 士们或持短剑,或挥长枪,将敌人包围,直杀得敌人血肉横飞,鲜血飞溅。(3分)2.①从侧而表现昨夜激战的艰苦惨烈和辉煌战果;②“红”给人鲜明夺目的视觉感受,“冷”给人强烈真切的触觉感受,这些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战斗的激烈悲壮,敌人的死伤惨重,战十们的骁勇善战。

③表达了作者对展示们的赞美之情。

5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柳堤 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诗人简介

金銮(1494~1587),明代诗人。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人,侨居建康。性任侠,喜交游。往来淮扬两浙,与盛时泰、吴怀梅诸人交谊颇笃。銮工诗,风流婉转,得江左清华之致,(钱谦益语)有徙倚轩集。又解音律,善填词,好作嘲调小曲,有萧爽斋乐府二卷。又尝取古词,辨其字句清浊为一书,为后人所宗。

1.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2.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3.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5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2.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 1.C 2.要点:①指出本诗的“雅 ”、“俗”之处(2分,雅、俗各1分)。②具体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雅、俗各1分)。雅俗兼备的可综合分析。

角度:内容方面——如选材等;形式方面——如语言风格、修辞方法等。

答案示例:我认为本诗的确如此。本诗的所谓“俗”是指它的语言,明确清理,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写卖花郎花与众不同时候说花朵鲜艳、花期比别人早;卖花郎担着花叫卖,脚步如春风;日暮担花回家时候的轻快等等,都明丽自然,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朴拙的美。所谓“雅”则表现为它的主旨,特别是运用对比手法,将朱门几度更改,人事变换不定,荣华富贵如沧海一束的轮转与卖花郎逍遥自在了无牵挂的快乐进行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这样的丰富意蕴应该是本诗的所谓“雅”。

6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白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倒映水中,摇曳不定,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了斑驳陆离的江上夜景。颔联用“迷”“点”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眼前之景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马上作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注】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为明代抗倭名将、该诗作于戚继光东南抗倭期间。1.诗中后两句从容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事实,没有明确表示诗人的情感态度,但恰恰因为这样,使得此两句更有意味。简要分析其陈述了怎样的事实,蕴含了哪两层意味。

2.世人总喜欢把英雄神化,其实英雄是人,不是神。从此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参考答案

1.事实: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意味:一则抒发了诗人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二则抒发了诗人面对无休止的征战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情和渴盼天下苍生都能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情感。2.一个不畏艰难,不辞辛劳。恪尽职守,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一个并非贪恋功名既有豪情也有常人心理的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62.阅读下面两首明诗,回答问题。竹枝词 袁宏道 其四

侬家生长在河干,夫婿如鱼不去滩。冬夜趁霜春趁水,芦花被底一生寒。其二

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春风。自从貂虎横行后,十室金钱九室空。

1.请比较这两首诗思想内容的异同。(4分)2.有人说,袁宏道的诗“俚俗浅薄”,也有人说他的诗歌“申说性灵而不失风雅”,你同意哪种看法?并联系这两首诗简要陈述理由。(3分)参考答案

1.同:这两首诗都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1分)其四,主要写“丈夫”象鱼一样不离河滩,终日劳作,冬夜冒着严霜,春夜趁着寒水奔波干活,但家里用的却是芦花铺底的薄被。如此艰辛地劳作,生活却依然是如此的贫困,不着一字,却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1分)其二,前两句以山茶一株株一朵朵竟相开放的妩媚、艳丽,反衬白发孀妇在春风中哭泣的辛酸与苦难,末句则直接描写了一幅民不聊生的画面。(1分)

异:其四只揭示了人民生活的悲惨,而其二不仅这样,还点明了原因——是“貂虎横行”才造成百姓的“十室九空”,反映了官府的苛税对百姓的压榨。(1分)(此题只要求学生能答出要点即可,不一定分析这么详细)

2.同意后一种看法。这两首诗歌的语言确实是俚俗,用了不少俚语俗词,“侬家”“河干”“夫婿”“被底”“雪里”“白头”“貂虎”等,都来自民间的口语。(1分)但是这两词并不浅薄,因为它内容充实健康,情感质朴真切,选词也精当形象,艺术感染力强。(2分)(意思相同即可)

6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①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1.诗中是怎样写梅的?梅在本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2.这首七言绝句后两句的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是哪一个字?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

1.写梅生存的空间:天涯;梅的形象:疏影;梅的背境:黄昏。(2分)作用:借梅抒情,托梅言志。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苦闷寂寞之意。(2分)2.“寒”。(1分)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1分)表达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2分)“惊”或“客”,分析正确,表达情感正确也得分。

6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五指山 丘浚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诗人简介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进士,30 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丘浚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1.宋代词人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名句,其中的“弄”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而这首诗第二联中的“弄”字同样用得传神,请赏析。

2.五指山既是大自然景观,又是作者志向的寄托。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把五指山写得妙趣横生:清晨,五指山这巨型手掌伸进高空中,轻柔地抚摸那飘荡不定的云烟,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活泼顽皮的少女抓来抓去,和云霞在嬉戏。(3分)

2.作者写出了五指山的雄壮神奇,又寄托了自己的志向:第一联中的“撑”字,写出了五指山那高峻挺拔、耸入云霄的雄姿,那拔地而起、一柱擎天的威势。这也正是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的象。接着作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五指山的高大、美丽;最后,作者按捺不住的豪情喷薄而出:五指山啊,你也许就是巨灵伸出的长臂,要从遥远的海外点数祖国大地的美好河山。这也展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志向。(5分)6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湖上梅花歌(其二)

王稚登

山烟山雨白氤氲,梅蕊梅花湿不分。

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1.诗人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3分)2.请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独特艺术构思。(2分)参考答案

1.比喻。全诗描写的是一个春雨迷蒙的天气,山上云雾缭绕,细雨霏霏,烟气、雨气和那满山开放的梅花,形成氤氲的白气。梅花和梅蕊粘在一起,也分不出彼此。这样的梅景,朦胧缥缈,轻盈如烟,洁白似云,澄净似水。全诗一个比喻转折三次,用笛声比喻梅景,又用白云流水比喻笛声,曲折婉转,清新隽永。2.“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悠扬悦耳,陶人肺腑,高楼吹笛,其声恍若天际传来,更能启发人的遐思远想。古人形容音乐的美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诗人却说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又转换成春水和白云。古人描写音乐用视觉增加音乐的形象性,这首诗反其意而用之,用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通感让读者不仅去想象景象,而且去感受景象。6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寻春 王阳明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

江鸥意到①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诗人简介

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注】①意到:估计(我)到近旁。

1.颔联中“江鸥”的形象有何特征和作用?

2.王阳明的诗歌常将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请结合本诗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1.特征:活泼、可爱、顽皮,充满情趣。(答对人有疑虑也可)作用:写出了景物(环境)的生动的特征,衬托出作者亲近而不得的失落;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春景的迷恋,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意对即可)

2.本诗前三联依次描写了湖水、田野、江鸥、野草、山峰、溪流等景物,融入了作者对乡野春景的热爱之情。尾联在寻春快乐之际点出对生活的感悟:只要融于自然,快乐到处都有。[5分。答出景物(4点以上)2分,情感2分,道理1分。

6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题古木苍藤图 蓝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2.第三句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木的“风云气质”与藤萝的“争附托”对比而列,表现了诗人对“风云气质”的赞美,对攀附依托行径的鄙薄。2.“争”。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揶揄、讽刺之情。

6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画鸡

唐寅①

头上红冠不用裁②,满身雪白走将来③。

平生④不敢轻⑤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注】

①唐寅(1470—1522),字伯虎,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朝诗人。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作诗画画都很精通,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著有《六如居士集》。《画鸡》,这是一首题在画上的诗。②裁:剪裁、制作。③走将来:走过来。④平生:平素。⑤轻:轻易。参考译文

头上戴的鲜红的帽子用不着去裁剪,全身穿着洁白的衣裳走了过来。平素从不轻易开口说话,但它一啼叫,千家万户就会把门打开。

1.诗歌的第一、二句,作者运用了____的对比。2.第一句“___”,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第二句“_____”,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

3.第三句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4.“一叫千门万户开”指的是什么时候?()A.早晨 B.中午 C.傍晚 参考答案

1.这是古代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方法。(色彩)

2.头上 全身 3.为第四句诗作铺垫 4.A。

6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晚次西陵馆 高启

匹马倦嘶风,萧萧逐转蓬。地经兵乱后,岁尽客愁中。晚渡回潮急,寒山旧驿空。可怜今夜月,相照宿江东。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重要诗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1.诗歌哪些地方呼应题目中的“次”字,请选择两处加以说明。(3分)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马倦。②晚渡。③驿空。④夜月。

2.①国家战乱的凄凉。元明之际,江山社稷在遭遇战乱之后,到处留下凄凉之感。②羁旅思乡的孤独。诗人骑着疲惫之马,漂泊在外,又逢年终岁末,夜月相照,更添一份思乡孤愁。

7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香岙逢胡贾① 汤显祖

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②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

【注】①香岙(ào):指澳门。胡贾:指葡萄牙商人。②珴珂:玉石。1.这首诗描绘了胡贾哪些形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诗中描绘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葡萄牙商人的情景,表达了眼界大开之后的惊奇、喜悦之情,同时还有着对胡贾善于贸易的钦佩之情,以及对他们来到澳门的诚挚欢迎之情。(2分)3.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参考答案

1.诗中的胡贾不从事农业和种植业,专门从事商业贸易。他们驾着巨大的帆船远道而来,穿着华丽的衣裳,佩戴贵重的珠玉,全身珠光宝气,和星光月色相映成辉。(2分)2.(1)商业贸易、远道而来、珠光宝气、星光月色。(2)惊奇、喜悦,钦佩、欢迎。答:3.对比。第一句将葡萄牙商人的生活与普通农民的生活做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惊奇之感,在结构上也造成了悬念,为下文做了较好的铺垫。3.对偶。诗中三、四两句对偶,“明珠”对“白玉”,“海上”对“河边”,“传”对“看”,“星气”对“月光”,显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夸张。第二句“云樯”描绘巨大的帆船在云中行驶,第三、四两句描绘葡萄牙商人的珠光宝气与天上的星光月色交相辉映,这些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营造出浪漫奇异的氛围。

想象。第二句“云樯”描绘巨大的帆船在云中行驶,第三、四两句描绘葡萄牙商人的珠光宝气与天上的晨光月色交相辉映,这些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营造出浪漫奇异的氛围。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第三、四两句描绘了葡萄牙商人行走在海上河边的情形,虽然没有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优美的景色、绮丽的画面已经表达成作者的惊喜、钦佩和诚挚欢 33 迎之情,可谓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7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梦游西湖 扬基

采莲女郎莲花腮,藕丝衣轻难剪裁。瞥然一见唱歌去,荷叶满湖风雨来。

1.简要分析第三句“瞥然一见唱歌去”在全诗结构上有何作用。2.这首诗中,诗人要描写的重点是西湖还是采莲女?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这句诗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中所精心塑造的采莲女的形象,在惊鸿一瞥中悄然隐去,接踵而至的却是满湖风雨,整幅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过渡得十分自

2.诗人要描写的重点是西湖而不是采莲女。前面之所以要花费笔墨来渲染采莲女郎的美貌,只是为了与雨中的西湖构成对比,以突出西湖的多姿多彩。

7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1.诗中的“迷“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2分)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臬的情感?(2分)3.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环境 的特点。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迷”字既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内心的迷茫)。2.对友人的同情和依依不舍之情。3.萧瑟、凄清、迷蒙。

4.对友人的同情和离别的依依不舍。

7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寻胡隐君 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诗人简介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江苏吴县直),自号青丘子,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高启的诗歌挥洒自如,爽朗清逸,34 随物而写,随情而发,多为写实之词。词语亲切通畅,具有民歌风味。1.结合全诗,赏析第一、第二句中“复”和“还”的艺术效果。2.“春风江上路”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诗中用了一个“复”和一个“还”,把景色写“动”了,写出了速度,也写出了繁复和变化。

2.两岸春色明媚,表达了诗人轻松悠闲愉悦的心情。

7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烟 孟洋

湘流落口外,沙炯暮生烟。杳杳千峰失,霏霏万壑连。鹊翻知浦树,人语辨江船。暗里猿声断,愁深搅夜眠。

诗人简介

孟洋(约公元1520年前后在世)字望之,号无涯,后更字有涯,信阳(今属河南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前后在世。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监察御史,因论张璁、桂萼谪桂林府教授。累迁都察院佥都御史,督理粮储。闻母病,未报即归。后官至南京大理寺卿,事无疑滞。孟洋工诗,著《孟有涯集》十七卷。洋娶妻何氏,故其诗格多效何景明,逸气超群,横不可制。因同属一地,时称“二美”。景明之殁,洋志其墓,其文不甚工。

1.诗中的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2分)示例:描写了湘江流水、迷蒙烟雾、似乎消失了的群峰、云雾下的深谷,描绘了一幅幽静迷蒙的湘江烟雨图。(共2分。写出景物1分,描绘画面1分。)

2.(4分)示例:动静结合。如前两联写了江水流动、浓雾升起和在烟雾笼罩下的群峰以及连成一片的深谷的景象,由动入静,动静相衬,营造了幽静迷蒙的氛围,触动了作者深深的忧愁。

(手法1分,举例1分,赏析2分。如果从缘景生情、情景交融、远近结合等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亦可。)

7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闻雁 韩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诗人韩洽生活的时代正当明清易代之际的**之秋。

1.悲秋兴感、闻雁怀乡,是游子思乡的传统题材,但本诗抒发的情感却与传统思乡诗歌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2.本诗是怎样描绘江畔深秋月夜之景的?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诗人生活在明清易代的**之秋,干戈遍地,人民流离。作为亡民遗民的诗人抛家别井,万里投荒,漂泊无归,他在诗中所抒写的情感不仅仅有普通的客子羁旅乡愁,还深寓着自己的故国之思和离乱之感。

2.开头两句描绘江畔深秋月明之夜的特定环境,渲染出一派凄清岑寂的氛围。朔风阵阵,繁霜满天,冷月清幽,征雁南渡。写景之中运用了通感手法,嘹唳的雁鸣,响彻江空,而传来寒栗之感,由听觉形象转为触觉形象。同时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雁鸣之“响”来反衬出环境的荒寂。两句诗着意在一个“寒”字;“朔风”“霜”是寒冷的,秋冬时节的“江干”是寒冷的,“白”和“清”的色彩也是冷色调,甚至连声音也“响尚寒”。

情景之中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怆的情绪,折射出当时社会**、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

7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雨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诗人简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倡导了明代文学的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1.此诗用字精妙,请在颔联中选择一字加以赏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4分)参考答案 1.(1)“连”字用得好。秋声与蟋蟀之声相连,可见蟋蟀声之大,足以与秋声比肩。蟋蟀声与秋声都能唤起人的迟暮感,惨然不乐。二者相连,显得自然有深意。(2)“上”字用得好。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原来隐伏地上,到了这微雨之夜,经过夜的催化,才爬上了枝杆。当诗人感觉到“寒色”上来时,他的内心,也完全被寒气浸透了

2.借景抒情。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再通过最后一联,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7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登舍身台 戚继光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临意若何? 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己自多。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注】①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舍身台”在河北遵化。②封疆:诗中指边界。③皤:白。④胡饼:即烧饼,指干粮。⑤列鼎:列鼎而食,指权门的豪华生活;调和:菜肴的味道。1.本诗前三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2.本诗后四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三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国为民尽心竭力的爱国将军(将领)形象。(1分)向来立志为国“舍身”;不顾鬓发“萧疏”斑白来为国保护“封疆”(镇守边关);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甘共苦。(3分,一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2.使用对比手法。(1分)将眼前将士们风餐路宿的艰苦生活(吃着只有用剑才能分开的烧饼,喝着凉凉的山泉,就感到很满足了)与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品尝着山珍海味,还嫌不够味)进行对比(1分),表达了对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的不满(批判、讽刺)(1分)。

(或:虚实对比,实写眼前将士们风餐路宿的艰苦生活,虚写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如果答“虚实结合”并有分析给2分)

7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和盛集陶落叶① 钱谦益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②飞。

不知玉露③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④徒有树,履霜青女⑤正无衣。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注】①清兵攻破南京后,钱谦益率先迎降,被授予重职后六月病归,后因被人告发反清被捕,旋改狱外看管,时其友盛集陶等常到明故宫踏落叶作诗,此诗即和盛在明故宫踏落叶时所作。②劫尘:劫灰,佛教中指大火烧毁一切后所剩的灰烬。③玉露:白露。④素娥:嫦娥。⑤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1.首句“秋老钟山万木稀”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此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老”字用得好。“老”字明写秋已深,金陵一带笼罩在肃杀的气氛之中;实写清兵攻破南京后,诗人心目中的故都物是人非。一个“老”字,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痛和凄凉。2.此诗借落叶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痛和凄凉之情。金陵钟山的万木,在深秋时落叶飘零,而落叶飘零的原因,诗人不说是因为秋深,而归结为“金陵王气非”,这就将本属自然景观的落叶赋予了主观情感,诗人借此抒发了亡国之痛,身世飘零之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主旨表现得委婉含蓄。

7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兴 谢榛②

地旷蘼芜老,庭空蟋蟀寒。山河秋瑟瑟,风露夜漫漫。白首谁同醉,黄花只自看。吾生真浪迹,沧海一渔竿。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①。

【注】①轻肥:轻裘肥马。②谢榛,明代布衣诗人,曾为明代“后七子”之首,后为李攀龙所排挤。一生浪迹天涯。

1.两首诗中诗人的某种感慨﹐于秋日而发,联系两诗请分别概括诗人各自的心境。(4分)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杜诗主要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归不得,孤寂和无奈的情感;以及报国无门,坎坷不得志的情感。谢诗主要抒发了一生漂泊的孤独之感。

2.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一二两联写景,三四两联抒情。

不同点:杜诗还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手法。颔联以渔人和燕子的自由愉快,与诗人孤寂、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使他感到更加忧伤落魄。颈联借匡衡和刘向表达自己虽有心报国却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8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2.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2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1分)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2分)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2分)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2分)

81.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这支曲子的题目是“夜雨”,全曲却没有一个“雨”字,作者是如何写“雨”的?(3分)2.“落灯花,棋未收”两句就刻画人物形象来看属于怎样的描写方法,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4分)参考答案

1.本曲写雨的句子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是从侧面来写雨,(1分)用梧叶和芭蕉在雨中的声响来写出秋雨的淅淅沥沥,(1分)渲染了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1分)

2.这两句采用了细节(或白描)描写的手法,(1分)可以让人想见,三更梦醒时分,灯已燃尽,棋未下完,只好作罢的情景,(1分)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忧心忡忡的心情。(2分)

82.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2分)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5分)参考答案

1.“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2分)(评分:写出“领起”或“由景及情”,1分;情感,1分)2.(共5分)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2分)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1分)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2分)83.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1.开篇“渔灯暗”中的“暗”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这两句是怎样表现“心碎”的,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暗”字,写出了夜晚“渔灯”的昏黄暗淡,巧妙地体现了题目中“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以“暗”字开篇,为全曲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氛围。(意思对即可)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间接表现“心碎”。“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意思对即可)

84.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凭阑人·江夜 张可久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①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注】①搊:(chōu):弹奏(乐器)。

1.请联系全曲赏析第二句(江上何人搊玉筝?)的表达效果。(4分)

2.将此曲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作比较,说出它们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3分)参考答案

1.①用问句将注意焦点集中到人物和主要事件上;②到底是“何人”,最终无法了解,这为美妙动人的音乐增添了距离感、神秘感、朦胧感;③对“何人”的追问强化了读者对美妙音乐的印象。(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给4分)2.①都描写了“江”“月”等景物为音乐作烘托;②都描写了听众反应来突出音乐效果;③都以实写虚,主人公虽然没有出场,但其技艺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

85.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①,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注】①落:院落、村落。

1.这首元曲写出了秋天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瘦”字。(3分)参考答案

1.这首元曲先写秋天丰收的景象,接着又描绘了萧瑟清凉的秋色;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3分。丰收1分,萧瑟清凉1分,思乡或思归或乡愁1分。)

2.作者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山形的清瘦,展现了萧瑟的暮秋景色,从而表达了内心的惋惜和凄凉。(3分。手法1分,解释景物的特点1分,表达情感1分)86.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1.画线句展示了一幅、的美丽画面。(2分)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参考答案

1.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意思对即可)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虹”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意思对即可)87.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沉醉东风·村居 曹德

茅舍宽如钓舟,老夫闲似沙鸥。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江糯吹香满穂秋,又打够重阳酿酒。

1.请简析前两句中“宽”和“闲”所蕴含的意思。(3分)2.“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

1.“宽”实际上是窄,以“茅舍宽如钓舟”来形容茅舍的窄小;(1分)“闲”的不是沙鸥,而是“老夫”,(1分)说明作者生活自由。(1分)

2.清江映白发,早降的寒霜使菊花凋零,作者借酒浇愁,(2分)流露出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的凄苦之情。(2分)

88.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沙①,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②,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沙:长满蒺藜的沙地。③荒甃(zhòu):荒凉的断井颓垣。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2.全曲要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4分)参考答案:

1.这首元曲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 “铺锦池” “流杯亭”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作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每三处给1分)

2.全曲借景抒情,(1分)鲜明形象地突出了昔盛今衰的景象,(1分)抒发了对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2分)89.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曲概要分析。(3分)2.赏析结尾句“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的妙处。(4分)参考答案

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1分)他身在异乡,思亲念家;登高望乡,倍感孤独;流泪思乡,泪水涟涟;做梦归乡,百无聊赖。(每点1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

2.①结句借物抒情,紧承上句,写目中秋光虽断而菊香萦绕,点明时间,体现乡思之浓。②“黄花”这一重阳节特定风物,即呼应诗歌开头的“登高”,又统收全曲,使全曲结构浑然一体。③虚实结合,情味悠长。实写菊花菊香,有色有味;虚写梦境和心中思家念亲之情。(或者以梦境的美好,反衬真实处境的凄凉,以虚衬实,以乐写悲,感情更加深厚强烈。)(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90.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①,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②,拣梅花多处提壶③。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注】①老逋:北宋隐居在西湖孤山的诗人林逋,此处代指梅花,也指林逋式的情调。②王维作画图: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山水画家,画有《孟浩然雪中骑驴图》。③提壶:倒酒。1.请简要分析本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3分)2.曲中两次写到“笑”,作者究竟为何而笑?(4分)参考答案

1.“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表现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以此突出画师技艺之高。[4分。分析2分,效果2分。] 2.“何当”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3分。分析诗句含义1分,表达主题2分。] 91.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喜春来·金华客舍 张可久

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昨夜杜鹃声。1.前两句在小令中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意象进行分析。(4分)参考答案

1.前两句描写春天的景象:落红轻飘,细雨蒙蒙,苔径苍苍;飞絮袅袅,柳丝摇曳,东风阵阵送暖,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画面。(1分)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1分),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1分)

2.“清明”时分,本来就在家乡与亲朋好友共度,但诗人却成了他乡异客,不免增添了悲愁。(2分)杜鹃声声,有“催归”之意,思归之情与伤春之情交织,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2分)

92.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重阳节。②张可久:字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州)人。曾任典史等小吏,还做过昆山县的幕僚。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

1.这首曲子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句?让作者产生这一感情的原因是什么?(4分)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3分)参考答案:

1.最能表达感情的诗句:倦客思家。原因:(1)传统节日――重阳节引起作者思乡思归之情。(2)南飞的大雁让作者触景生情,产生思归之情。

(3)仕途坎坷失意,对仕途产生倦意,从而产生思归之情。(4)人已年老,有落叶归根之意,产生思归之情。

(诗句1分,原因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原因表述与答案相近即可得分。)

2.这三句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天际的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又以“一抹”修饰“斜阳”,以“数点”修饰“寒鸦”,更增添景物冷落之感,在这凄凉与冷落之景中融入了作者的厌倦官场、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写出表现手法1分,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得分;对手法的具体分析2分。)93.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阳春曲·知几① 白朴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注】①几(jī):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预兆。

1.下列对这组曲子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政治黑暗、知识分子有志难伸的社会现实。B.“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描绘出一个喜爱喝酒、热爱作诗、并沉醉于苦吟的知识分子形象。C.“无用人,诗酒乐天真”表达了作者才华不高、顺遂自己本性,满足于四季饮酒赋诗、吟风弄月的从容旷达情怀。D.“君细推,今古几人知”句,含义深刻,既包含了对历史深刻的反思,又包含了对现实清醒的认识。2.“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

1.C(此为自嘲自谑之语,看似从容,实为无奈于现实而作旷达。)

2.用典,使用张良和范蠡功成身退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94.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乔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②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②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1.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有何作用?(4分)2.结合全曲,简述渔父形象的特点。(4分)参考答案

1.开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用翡翠来形容山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借山水的壮丽为诗人弃官归隐张本作铺垫。

2.渔父是江边垂钓的老者。他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留恋山水。95.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1.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2.词作下片集中写“离愁”。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离愁的。(4分)参考答案:

1.(4分)作者写作此词时正客居济源,已与李辅之分别三年了。上片,作者回忆三年前的初秋时节,在济南(齐州、东州)与李辅之泛舟畅游大明湖的惬意与欢欣;下片,作者回到现实,写在济源思念相隔千里、远在东州的朋友。

2.(4分)作者将抽象的离愁形象化,用具体可感的载体来表现离愁。(2分)作者与李辅之

分别后,离别之愁无以排遣,便借酒消愁,希望借“一尊白酒”来“寄离愁”,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不仅如此,作者还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2分)

96.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黄钟]人月圆·客垂虹 张可久

三高祠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注】①三高祠,在吴江垂虹桥东,祀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此三人皆功成名就而后退隐。

1.这首散曲的结尾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又描绘出一个怎样的游子形象?请分别进行简要概括。(5分)

2.这首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请选取其中两种手法结合作品进行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1.⑴作者以黄花、青灯、庭院、夜雨、秋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夜雨凄凉的孤寂图景。(2分,列举意象、概括景象特点各1分)

⑵这三句描绘了一个人生失意、客居异乡、孤寂凄凉、年华老去的游子形象。(3分,特点2分,身份1分。)2.⑴用典,(1分)作者以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人功成身退的典故,(1分)表达了对古贤的追慕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自伤之情。(1分)⑵直抒胸臆,(1分)作者以“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三句反问,(1分)直接表现了作者知音难觅、前途渺茫、无人理解的悲凉心境和孤寂情怀。(1分)⑶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作者以丛菊满院、夜雨青灯、瑟瑟秋风的凄清景象收束全曲,(1分)表现了客居他乡、白发穷途的孤寂凄凉。(1分)

(答出其中两种即可,每种在表述上手法名、举例分析、表达效果各占1分)。97.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说,远远看过去,瀑布就像是由天机织就的一幅白练,垂挂在高高的石壁上。B.作者靠近瀑布时,飞沫就飘落到身上,让人感到有凉气袭来,觉得衣服太单薄了。C.作者写瀑布,由远观转而写近景,声音与色彩兼备,写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D.全曲想象奇特,虽不见“瀑布”二字,但瀑布的奇特韵致却通过词句表现了出来。2.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瀑布?请举出两处并作简要赏析。(4分)

3.对于乔吉,有人认为其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你如何看?试以上面一首元曲为例,结合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理解,就你的认识作简要分析。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

1.C(曲中并没有写瀑布的声音)

2.比喻。作者把天比作织机,把月比作梭子,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于悬崖的景观。

①作者将瀑布自石壁下注比喻成白虹深入水面,似要吞饮涧水,生动地写出了瀑布高悬而又 44 急下的态势。

②作者将瀑布自山顶奔流而下比喻成玉龙下山,形象地表现出瀑布倾泻时生龙活虎而又曲折翻腾的姿态。

③作者将瀑布的水花飞溅于山石之上比喻成片片飞舞的雪花落在沙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花的形与色。

手法的运用一问,若涉及其它,视合理程度及分析情况酌情给分。

3.明确提出见解,2分;能从李白、乔吉的诗中合理引用并作分析,2分;分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4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2分)

认同,可从这首元曲想象奇特、比喻新颖、气势恢宏等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手法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相似。

不认同,可从李白诗歌才调高迈、涵容天地、气势超凡脱俗,非乔吉所能追比等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差异。

98.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1.“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分)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参考答案:

1.①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梅花的洁白和芳香。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写出三种手法各1分,形象特点:洁白、芳香、飘逸2分。设问,以景作答酌情给分)

2.寻梅时的殷切:从冬至前到冬至后,从溪南到溪北,由树上到树下诗人在苦苦寻梅。遇梅时的喜悦:冷风送来清香,梅花就在飘香的地方,像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女,圣洁而飘逸。酒醒后的失落:从见梅乍喜的如醉入梦的境界中清醒过来,此时又传来令人断肠的笛声,还有一片朦胧的昏黄月光。(每种情感2分)99.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湖上送别 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起程。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充满惜别之苦。

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100.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南吕]阅金经·春 徐再思

紫燕寻旧垒,翠鸳栖暖沙,一处处绿杨堪系马。他,问前村沽酒家。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1.此曲前三句是如何描写春景的?(4分)2.曲中的一问一答有何妙处?(4分)参考答案:

如何应对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 篇7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 抓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 使诗歌生动形象, 境界全出。

2. 抓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 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 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 “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列出九种景物, 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 明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 是渗透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不同特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宏大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抓住了关键, 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 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 走进诗的艺术境界, 解诗答题。

二、认真审题, 研读已知信息

拿到古诗鉴赏题, 我们不必急于看诗歌, 而应先审清题目中明确的和隐含的信息。如先看一下本诗的题目是从思想感情还是从表达技巧上去考查的, 明确问题指向, 而后带着问题去读诗歌内容。这样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边读诗一边回味刚才的问题, 在读诗时便开始寻找答案, 寻找关键字词。

三、读诗必须“三看”

在平时语文教学及试卷讲评中, 我多次向学生强调对每一首古诗都应做到“三看”, 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

1.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灵魂。

读标题不仅能够明确作者的写作内容、文章中心, 有时还能找到作品的线索, 看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感情基调。例如: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这首诗:“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 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全诗从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到风吹叶动、入幌拂埃, 都是在说风, 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 通过微风形象, 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 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这直接关乎诗歌内容主旨一类题的答案, 所以必看。

2. 了解作者, 知人论“诗”。

若是高中课本中学过该作者的相关作品, 学生会很好地把握这个诗人的生平、诗作风格, 便于理解诗作。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应要求学生掌握作家生平经历, 不求死记硬背但求了解, 积累越多, 越容易把握诗作。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一生坚持抗金, 但不受重用, 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

3. 若有注释, 一定不能漏掉。

高考试卷上一般都一字千金, 既然给出注释就必然对做题有帮助。有些注释往往是诗作内容、文章立意或作者感情的有效补充。例如: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 便是生灵血染成。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胡城县:今安徽阜阳县西北。

第二题所问的“诗中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就必须结合注释去考虑。注释中交代了杜荀鹤的生活年代在晚唐时期, 所以诗中社会问题自然是晚唐社会的概括。另外结合诗句的内容就不难看出, 诗作是揭示晚唐时期吏治腐败和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的。

四、反复诵读诗歌, 整体把握

这一点也应该贯彻到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诗歌, 学生可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作者, 在诵读之中揣摩诗作所蕴含的感情。另外, 多读多诵亦有利于我们把握古诗的语言风格及所用的一些修辞方法, 比如对偶、反复、设问、对比。

五、结合诗句准确切入, 拟写答案

无论是诗歌内容的鉴赏还是艺术表达技巧的欣赏, 如何写准答案可能是师生都很头疼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揣摩题目中的信息点, 找准切入点再下笔。我们在前三个要点“读好”的基础上, 做到了审题清楚, 把握住题向。答题时, 应遵守“如何问、如何答”的原则, 落实好三个点: (1) 紧扣题目指向作答。 (2) 结合作品内容分析, 扣住问题侧重点, 形象、生动地阐释诗句内容。 (3) 要有综合鉴赏、整体把握的意识, 万不能割裂诗文内容, 只答技巧或感情。

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应对策略 篇8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 策略

古诗词的鉴赏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已由原来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分数由原来的6分增加到8分,有的省份甚至增加到17分,这说明古诗词鉴赏在高考中的份量越来越突出,因而这个专题知识的备考成为重中之重。但中华古诗词素材那么多,到底采用怎样的策略才能在高考中有效地得分呢?

一方面要求熟悉考纲要求,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把握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命题特点,培养应对古诗词鉴赏的应对策略及其应用的实战技巧。

一.考纲要求和古诗词鉴赏常识

古诗鉴赏主要包括唐诗、宋词、元曲,考查方式为对诗、词、曲中的词语解释,句意理解,内容概括,创作手法的分析。《考试大纲》规定其要求有二: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考纲要求来看,古诗词鉴赏的常识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词的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是指客观的景融入客观的情,人物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形象。如:乔吉的《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分析曲中的意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为:瘦马驮诗·倦鸟·柳花鬓华。主人公形象为:是一个骑着疲惫无力的瘦马,风尘仆仆行进于荒郊野道上的倦客游子形象。

诗词的语言一般是从整体上来分析此诗的风格,即语言特色,一般有以下几种: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询丽飘逸,平实质朴。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

诗词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写作时所运用的一些方法,可从三个方面理解分析: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描写手法主要有:①衬托(正衬、反衬);②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③对比;④白描;⑤动与静。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①比喻、比拟、比兴、象征;②夸张、对比、设问、反问;③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用典等。如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写景写情,十分出色。写了两种景情:一是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境况;感叹玿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二是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此外文中还运用了對仗、顶真修辞,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还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常见诗词的思想内容分为五类:

⑴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

⑵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年华消逝而壮志未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怨。

⑶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⑷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的悠闲,借古讽今、昔盛今衰的感叹、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⑸送别惜别: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态的告白。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巩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王安石曾评张籍诗词的风格是“看似容易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本诗的主旨是思亲,通过一个细节“又开封”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怀念。

二.把握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命题特点

古典诗词鉴赏试题考查的题材将是短小、典范、意蕴丰厚,在某一方面有特色,堪称经典的唐宋诗词、元曲。考查的内容一是诗词语言的品味,这是诗词鉴赏的第一考点和切入点,它包括“响字”的品评,“诗眼”的设置,富有涵蕴的细节的鉴赏等。情与景是诗词鉴赏的重要考入点和切入点,因为古代诗词的基本问题就是情与景或者意与象的问题。表达技巧的考查将围绕衬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对比、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出题。思想感情的检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思想勉励、吊古伤今、昔盛今衰、寄情山水、思乡厌战、报国无门、思远怀人、羁旅行役等。

三.古诗词备考策略及其实战

当一首陌生的诗词出现在你面前时,具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呢?第一步是:1、抓背景,译全诗;2、抓意象,定基调;3、抓字词,明诗眼;4、抓技巧,析特色;5、抓题材,扣主题。第二步就是做题时,要学会从诗中找答案,可以说一切答案都在原诗中,这就要从全盘上解读,切忌一目十行,眼高手低,浅尝辄止。第三步就是要抓住要点,组织答案,语言要简洁,观点要全面。要学会用“翻译法——解释法——概括法”作答,就是先把相关的语句翻译一下,解释其含义,概括其感情。阅卷老师一看内容有所展示,要点也到了,自然会给你比较高的分数。

如阅读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然后做题。

nlc202309020125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了古诗鉴赏的内容、语言、表达方式。第一题表面从心情考查,仅答“孤寂”之情仅能得1分。可见,怎样答得全面、完整至关重要。做题的方法可先翻译解释,再概括。即先翻译“抱膝灯前影伴身”,用双手抱着膝盖在灯前呆坐,只有影子陪伴着自己;再次是解释,由呆坐的神态可见思乡之情,由灯引出影子相伴,可见孤苦一人;再其次概括感情,可见其心情孤独,寂寞,在此时此景,倍感思乡之切。

第二题两问,一个考内容,一个考语言。考内容就是把诗的内容大体翻译一下,择其要点,要抓住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几个方面。时间至夜,地点驿里灯前,事情是“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就是想象家中人可能挂念着“我”,人物就是“我”思念家,家中人可能挂念着“我”。这就是“翻译——解释——概括”之效,语言的特点就是平易、朴素、语言质朴无华而感情浓郁。

下面我们再以201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第14题诗词鉴赏为例,加以分析说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解析: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無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为一字领全诗,也有人称为“诗眼”题。解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逐句或逐层分析。

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这种表达效果题,答题时表述要规范:某字(词、句)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及其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可见这道题紧扣考纲要求,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来考查考生。

(作者单位:湖北麻城市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上一篇:优秀家长评选自荐材料下一篇:我国合作社立法的若干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