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自然

2024-07-12

心灵与自然(精选11篇)

心灵与自然 篇1

时光不停的向前流去,天气渐渐的凉爽起来,吵人的蝉鸣声被秋风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间草丛中的蟋蟀的名声。秋天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的来到了我们中间。

看,那山那水那林间小道,哪一处不都是那么美。仰望,山重重叠叠一片深绿,看不到黄色的秋叶,全是苍翠的松树,没有丝毫的秋意。山上蜿蜒的石阶隐隐约约的出现,像一条蜿蜒的长蛇在林中爬行。天,蓝的像海水,几朵飘飘悠悠的浮云,洋洋洒洒地点在天空中,像一幅美妙的图画。

走在小道上,道边的矮小植物真是好看,红的、黄的、绿的混在一起,像神奇的调色盘。那红的是那么的红如同烈火,那黄的是那么的黄金光闪耀,那绿的又是那么的绿,绿的逼你的眼。我想全天下的颜色属它们最漂亮了。路边还有一些高大的植物,它们几乎都是松树,绿油油的,特别是雨后阳光照在上面格外的好看。顺着小道往上看,我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幽静。

一路风景迷人,来到山顶上更是美不胜收。往下俯视,一切都是绿的,只在松树林中的缝隙里看到了一点金黄。湖在眼下显得很平静,青山倒映在湖面上,湖面就像滴翠似的,美极了!山外的下面是城市,城市尽收眼底,白色的居民楼,灰色的工厂,银光闪烁的停车场,是显得那么渺小。远看连绵起伏的山若隐若现,多么像一幅水墨画。天和山也连成一片,天显得那么低。近看,大片大片的矮小植物红的似火,中间还点缀着小白菊,红白相映,看上去多像一个花园。蜜蜂也在中间凑着热闹。

一阵秋风吹来,带来了一丝凉意。空气还是那么清新,并没有因为是下午,空气变的干燥。这风使我心旷神怡精神轻松了,疲惫的身子抖擞了一下,又挺立了起来。秋风如同一支神气的画笔,给树叶涂上了红色、黄色、绿色、紫红色等各种各样的色彩,绘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山水画。秋风还带来了清脆的鸟叫,那叫声优美婉转。

心灵与自然 篇2

人文在空间设计这一环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人文思想又是设计生活的条件之一。最早形式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 使人产生共鸣的隐士哲学至今对当今的人文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隐者的田园生活自陶潜开先河以来, 可谓形成了一个流派。它不仅影响了代代诗风, 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实际生活。隐之大道又是怎样获得, 又是怎样为自己的精神构造场所服务。欧阳修说: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间。”其引申之意不是生活的具体形态而是构筑了自己精神的山水, 即个人的情感场所。又如, 丘为作《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并没有真正拜访到自己欣赏的隐者, 一路辛苦上山而不得相见, 似乎只有空敬仰一番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丘为别开了另一个境界。他开始独自留连起周遭的幽景, 雨后青青的草木, 松涛声在黄昏的窗边响起, 诗人在这幽静的晚景里感到自足而神怡, 即便没有与隐者把酒闲话。诗人这一日也开悟了清静的道理, 最后诗人乘兴而来, 又尽兴而归, 的确得到了“隐之大道”, 他也完成了构筑自己内心的情感场所, 可见情感空间是有人文基础的。此诗字字寓禅, 细读下来也参悟到一点禅机。这就和我们参观安藤的作品, 不用他本人叙述, 通过他构筑的空间, 你已经得到了他要表达的某种信息。

中国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在体现隐士哲学方面是情感营造的典型, 自得其乐式文人自己的情感抒发空间。这些园林无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并不是凭主观的臆想, 而是对地段特点及周围环境深入考察顺自然之势, 经过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高度提炼和艺术概括的“再创造”再加上自己的思想, 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效果。其实最重要的是造园无不是园主自己的人生态度, 精神的升华, 形成的寄情于山水, 即精神的建筑自己心中的禅宗哲学, 来达到“位在俗, 却能隐于林”的效果。可见隐文化也是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郑板桥:“十笏茅斋, 一方天井, 修竹数竿, 石笋数尺, 其地无多, 其费亦无多也。”寥寥数语就刻画出来一个精神需求空间, 这个空间是有人情味的不是空洞的。例如, 扬州个园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 是当时大盐商的私人园林, 园主爱竹, 园内遍植竹子, 由于竹叶形象“个”字, 故取名“个园”。竹是古代文人喜爱的植物, 是清高有节的象征。苏东坡曾有“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之语。园内有四季假山, 春景——竹丛中石笋插于其间, 取雨后春笋之意;夏景——荷花池畔叠以湖石, “夏山苍翠如雨滴”;秋景——为坐西朝东的黄石, 登山四望, 有秋高气爽之感;冬景——用白色的雪石堆砌, 象征隆冬白雪, 游园一周, 似历一年, 符合中国传统画理。春山宜游, 夏山宜看, 秋山宜登, 冬山宜居。个园以山胜引人入胜, 整座园林体现了园主的独具匠心, 这和园主的文化素养是分不开的, 寄情于山水, 寓理于世间。充分表达了“以小空间看大空间才知道空间大”, 这一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以及中国古老的哲学的精髓。

贝多芬说过, 大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 他爱一棵树甚至于爱一个人。现代设计师也喜爱“雨淋墙头月移壁”的自然景观在设计中运用。对现实空间保持距离又有对生活的渴望, 这也是隐文化的矛盾之处。正是这一矛盾思想, 使这些园主造出了流芳后世的不朽之作。为情而造景, 情能升文, 亦能升景。而现代版的日本人安藤, 常以石板、水泥、木头、钢材、玻璃为材料, 妙不可言地把雾雨风和阳光设计要素运用其中, 从安藤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日本农舍与大自然的和谐性和日本数寄屋的禅宗美学意识。 也正是以其抽象的素然的静寂的几何学空间创造, 以及对光的捕捉, 寻求空灵与神秘, 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在现存符号化设计横行的今天, 这种情感流露更难的可贵, 在每个不同时期流派盛起, 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观念, 但每个流派的背后, 其实是脱离不了整个生活大环境的依托物的, 相互影响, 相互存在, 每个时期的流行有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如果你现在盖一座个园或拙政园, 我想这种情感还是不要得了, 因为他没有情感流露的基础, 这也是时代随着进步, 我们也要有新的情感寄托, 受其影响但不受其支配, 这一条是不变的流行。不管在陶渊明隐士哲学流行的年代, 还是黑格尔哲学流行的今天, 不同时代的思想造就不同的情感空间。

二、无相亦有象——情感构造的写意空间

地域主义认为空间构筑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质表象和功利性工具, 而是强调其文化意义, 试图创造给人以归属感的环境, 应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和地区文化的关系, 环境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情感产生的源泉。把抽象的“情”转变为具象的“物”, 把抽象的图式转变为具象的空间形式。由空间形象而触发感情, 这是情感的物化过程。将情感凝聚于建筑实体之上。通过空间与实体的塑造, 可以达到空间构筑是以物质结构构成的使用空间。建筑本体是以材料通过结构的围护空间达到功能的需要。然而建筑在成为人的情感的载体时, 就渗入艺术领域, 即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的本质体现在建筑的移情作用, 建筑是寄托人类情感的物资结构, 它包含着人的思维的表达需求, 而需求本身的演变又是靠物质为媒体传达着人的不同感情, 人的情感是空间构造真正要表达的内容。空间的情感认知被人近距离的活动所接受, 对空间的认知不只是通过眼睛, 盲人步行者对空间的感受是在时间的展现中认知的, 因此情感空间的认知, 表现人在建筑中的活动时间过程是时空形成的概念。事物的各个方面不可能在瞬间同时表现各个特征, 而是在过程中一一展现出来, 只有过程才能把握认知的本质与规律。人对空间的认知是建立在思维基础之上的, 思维本身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过程。

设计情感空间要有情感的效应, 这些效应主要有情绪, 情调, 移情效应, 情绪的情景性强持续时间短, 容易因环境的变换而变化, 例如在进入中国的庙宇之前, 应有一种超脱之意, 使人的情绪为之一变。情调效应提供与某种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例如上海外滩的建筑及景观有异国的欧陆情调, 明孝陵之破败有艺术情调, 罗马的广场有历史情调等。移情效应虽然有片面性与主观性, 但可解释某些微妙的情景交融现象。人的情感、情绪、心境可以使环境“染色”, 环境又可以改变影响人的情绪, 情感心境。设计师把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 才能创造富有情感和表情的空间。才能感染别人影响他人, 情感的交流是跨越时代与国界的。

设计家要尊重自然, 研究自然, 模仿自然, 同时建筑处理必然要对自然做必要的选择和加工。建筑对自然要忠实, 不能背离自然, 也不可能改变大自然的整体把空间与自然完全沟通起来, 建筑设计要充满对自然与生活的感受与理解,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象都是人们观察与思考的对象。建筑大师赖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全心的扑进大自然之中。“有机建筑”即要求在自然环境中探索情感空间的妙缔, 从古典主义的以建筑主宰环境, 发展到现代主义把建筑寓于大自然之中, 或把建筑从属于大自然环境,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进步, 自然是建筑环境的文脉, 建筑的情感在自然环境中的充分表达是建筑的内在属性, 因此自然是情感也是建筑空间设计的基础。例如, 赖特善于用材料的自然特点来创造出感人的气氛, 坐落在水边乡野的流水别墅靠各种材料的充分表现, 将建筑物的生机融入了丛林流水瀑布之中, 这栋住宅是为彼兹堡百货公司经理建筑的, 是赖特最有诗意的作品, 也是表现罗曼蒂克之作, 他崇尚大自然和古老的返祖意念。而郎香教堂是柯布席耶艺术设计当中的一颗明珠。粗旷的朗香教堂把人们带进了可塑性的艺术般的形式和雄伟的材料质感的情感世界之中, 柯布说“这种取悦于人眼的光的变化是与数学物理控制所不能相容的形式美, 和谐, 重复, 相互依存, 创造一种柔和与稀薄之感的精神再现, 并和室内的声学效果融合在一起, “郎香”教堂的艺术特征是一座雕塑艺术品的表现力, 他完成的建在山顶上波浪般的混凝土郎香教堂, 是创造了“有角的空间诗歌”。而丹尼尔·李别斯金 (Daniel Libskind) 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充分运用黑暗空间及灰空间和坡地走道的隐像诱导式的平面曲折布局, 令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凡尔赛宫、卢浮宫以及故宫也都是一种情感的空间。萧何为汉高主刘邦营建未央宫时认为:“天子以四海为家, 非壮丽无以重威。”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外历代的统治者都懂的怎样利用建筑艺术来巩固他们的政治统治。但问题是公众需要的是亲切的释然的有人情味的平民化的空间, 自得其乐。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阿房宫会被项羽烧掉, 因为那代表统治者的情感空间是压迫民众的场所。它不能承载大多数人的最求和梦想, 只是特权阶层情感宣泄, 所以情感空间应该是博爱的, 他给大多数人带来的内心深处的愉悦, 不要符号化的生活, 不要没有生活基础的空间。

空间中的光是丰富情感空间的使者, 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席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提到:“建筑是对阳光下各种体量做精炼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 我们的眼睛天生就是观看关照中光与影烘托构成的形象, 立方体、园锥体、球体、圆柱体、 金字塔等都是光所突出表现的主要形体。”例如, 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唯尔无疑是此中高手, 他对光的运用和理解让他自己有非常独到的地方, 对此他解释说, 传统建筑是建立在坚固的实体和静态的空间之上的。他们忽略了在我看来是最为重要的建筑要素之一——光的作用。忽略了光影的表现性及其各种可能性。对于我来说光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个事件、一种材料、一种最基本的材料。如果你理解和洞察了光的各种变法, 那么你的建筑词汇就会得到极大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光和使用光来达到多变表情的可能性, 同时也不仅仅是通过日光的种种变化而且还通过室内空间的光线变化, 通过透明性和不透明性的, 有效控制来达到这种变化。有效的使用光是我的作品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而且我会考虑五种、六种, 甚至是七种不同使用光的方法。这同那些仅仅是引入日光的建筑是很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努唯尔对光的理解已并不是简单的柯布西埃式的“阳光下的精确的表现”努唯尔用光的层次可能更为丰富和多样, 他的光已不是简单的日光, 更多的是通过人工光源及色彩的控制, 对透明不透明之间的把握来构成空间各种绮丽的视幻效果, 努唯尔的建筑通过对透明与非透明性的把握对构件元素传媒信息化的研究, 竭力表现我们这个时代各种变幻不定的影象世界和幻化的感觉, 他打破那种固定的, 静态的, 传统的透视建筑造型效果, 为我们创造了某种非物质化的注重建筑物内在品质的电影般的变化和漂移不定的景象, 并将“虚无”表现到极至。

三、结语

当今这样的信息社会, 人们将自身投入信息的海洋, 电脑和网络成了诸多媒体中的主角, 在制造虚拟情感空间方面功不可没, 在虚拟的空间中有邮局、商店、书亭、茶馆、酒吧、聊天室等, 喜欢逛街购物的, 喜欢看新闻的, 喜欢看书的等等, 各种爱好的人都可以乐在其中, 虚拟情感空间在人们的生活中或真或假, 或虚或室丰富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这一课题是时代发展所给与情感空间的新的内容, 空间就是为情感交流提供的场所。它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虚拟的空间, 因为情感本身就是人要表达的精神需求, 无论是精神的物化, 还是物化的精神都是一种情感表达的一种途径。情感的境界是独立于一切物质之外, 它是一个设在人类心灵深处永不更易的美地。

摘要:空间形式是人的情感抒发的方式之一, 人构筑了空间, 空间是人交流情感的场所。空间形式的形成不是一个人脱离生活基础凭空臆想的结果, 事实上其形成是因人们不断的学习、吸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在总结思想的基础上, 作为其情感形式的表现而造就出来的。是源于对外界的反应自然交流的结果。原始人类为了避风雨、御寒暑和防止其他自然现象或野兽的侵袭, 需要有一个赖以栖身的场所——洞穴, 这是最早的空间, 一个构筑在大自然中的安身空间, 而这个时期的所产生的洞壁内的岩画是最早的情感表达, 也是最初的情感空间雏形。老子在《道德经》中记载:“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其用意就在于强调建筑对于人来说, 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成空间的实体的壳, 而是空间本身。

关键词:隐逸,无相亦有象

参考文献

[1]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2]彭一钢.《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用心灵与自然对话 篇3

我生在塔城,长在塔城,塔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深印在我的心中。

从祖脉上讲,我是陕西人。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1952年和母亲一起来到塔城。当时塔城百废待兴,父母成天忙得顾不了家,就将我寄养在邻居俄罗斯奶奶家。我是啃着馕、喝着牛奶长大的,我的身边有很多哈萨克、俄罗斯、维吾尔族同龄伙伴。处于这样的环境,我无形中学会了哈萨克语、俄语,没想到这些语言后来帮了我大忙,是它们架起了我深入牧区和塔城大地的桥梁,拍摄到了常人无法拍到的好片。

起初,我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工作,继而从事文物考古,最后辞职,转向职业摄影。西北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塔城地区文物所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摄影记者的“长枪短炮”所震撼、吸引,觉得冥冥中一直追寻的心爱之物终于出现,便省吃俭用,买了一部美能达相机,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生涯。自从踏上这条路后,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远处呼唤,让我无法静下心来埋首案头公务。我是一个不甘于平静生活的人。1997年,不顾家人、同事的阻挠,我毅然辞去公职,踏上了职业摄影这条不归之路。命运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改变,安逸和舒坦一去不复返,艰辛和艰难开始伴随左右。想当初,那种穷困潦倒的处境,那种孤独无助的情状,让我开始回避城市的世俗,不经意间孤身寻找无人区,深入大漠戈壁,登攀高山雪峰,寄托自己无奈的归宿。我曾三上帕米尔高原,四入罗布泊,无数次登上天山雪峰,用心灵与自然对话,将一串串足迹留在大漠深处……

(二)

摄影不仅是一件苦活,有时甚至是一件要命的活。

2003年8月,我随凤凰卫视摄制组去小河墓地。沙漠车到沙丘地带跑不动了,GPS显示的方位和地图对不上,没有办法,只好就地露营。当时正值盛夏,沙漠地表温度高达70多度。幸好第二天是阴天,气温不高,我们决定弃车步行。到小河墓地后,同行人员拍完片先往回走,我和四毛留下来又拍了两个小时。下午往回走时,天晴了,地表温度迅速升高到70度。我俩把设备放在梭梭草下,一边走,一边在路过的梭梭上用红布条做记号,以便日后回来取。走了近6个小时,实在走不动了,索性躺在沙丘顶上昏昏睡去。夜幕降临,死亡向我俩慢慢逼近。将近凌晨,摄制组的人开着沙漠车找到了我俩。

这次遇险,差点把小河墓地变成了自己的墓地。

(三)

二十多年来,浪迹天涯,用步幅和车轮丈量着脚下这片热土,虽然历尽艰险,但几十万公里的行程,换来数万幅的照片,我心足矣。每当夜深人静,独自翻阅拍摄日记,选择胶片放在观片器下慢慢欣赏的时候,一股巨大的冲击力迎面而来,我常常暗问自己,这些年是怎样走过这些艰辛历程的?是什么东西支撑着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现在?也许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吧,也许是对家乡的眷恋和感恩吧———是她们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

我最珍爱的是那些拍摄塔城大地的照片,这片大地没有遭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至今保持着原生状态,呈现着未被人为破坏的自然美。这种状态,在今天看来,已是一种近于奢侈的幸运。我能为拥有这种幸运而感到无比幸福,此为其一。其二,塔城地区是北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东西方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千百年来,这里形成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在这里,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呈现出内涵深厚的大美之境。我时常被这些美感动,一种发自内心的驱动迫使我用镜头把她记录下来,进而让影像中的她去感动更多的人。

我一直坚信约翰?缪尔的那句名言:“进入宇宙的畅途得经过旷野。”他的话在今天听来愈加显得有分量。在现代文明的掘进中,旷野日渐挤压、消失,我们进入宇宙的通道越来越狭窄。经常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让我无法安心待在城市,一年365天,超过一半时间在野外、在路上。我的心与自然紧紧贴在一起,随着岁月的推移,情感愈加“脆弱”起来。我曾为风雪中觅食的小鸟唏嘘感叹,那娇弱的身躯竟敢与暴风雪抗衡;我曾为卡斯特地貌、侏罗纪地貌、雅丹地貌迎风长啸,时光如流水,自然神工,雕琢出如此的雄阔图景;我曾为草原明月浮想联翩,举杯共饮,与古人一起纵马驰骋;我曾为雪山群峰伫立膜拜,面对如此神山,除震撼之外,顿感自己如此渺小……

(四)

也许有人会问,有那么玄吗?摄影无非是机械地重复,外加一些经验和技巧。如果说摄影有这么简单,它绝不会成为一门艺术。它绝不是技术卖弄,它所体现的是镜头之后摄影者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我经常给同行讲,摄影是长时的等待,瞬间的曝光。摄影家不是在不停地拍,他更多的是在路上、在等待。守候,等待,是对拍摄阵地的坚守,也是摄影艺术的最高境界。我曾为拍摄阿尔金山,在戈壁大漠搭帐篷住了十天,就是为了等待那最为恰当的一束光;为拍白杨河的雾凇胡杨,在林边雪地上住了一周,就是为了等待朝阳升起的一刹那。等待,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需要自然光线的恩赐,更需要对心中影像的感知和理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说摄影家形成了自己拍摄题材的视角和风格,那么书就是丰富其知识、提高视觉定位的关键,更是感受自然神奇、震撼心灵的砝码。几十年来,我购书逾万册,正是踩着这些书做的阶梯,我一步步地向高处攀去。

有很多人无数次问我,放弃仕途去搞无利可图的摄影,值吗?“值!”二十年来,我一向这样回答。鲁迅先生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人类300万年的漫长历史中,一个人的一生,无疑是流星一现。况且,人类在不断发展,其历史在不断拉长。放在这个定位,我觉得,作为一个人,如果不枉此生,就必须给后人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名车、洋房,可能尊显一时奢华,但终会被岁月冲荡得无影无踪。我想,我用心灵感受拍摄的感光胶片,在岁月浸泡下的显影,将会凝固时间,让美成为一种永恒。

自然与心灵作文 篇4

年纪小的孩子喜欢成群结队地去树林“探险”,去河边游泳,去爬树,捉知了捉蜻蜓捉蛐蛐,喜欢去海边,喜欢去钓鱼`钓龙虾。喜欢一切属于大自然的东西,大自然赋予他们清新自然,纯洁无暇,这使他们的心灵也变的如水般清澈,如玻璃般透明,又如火般热情。大人叫他们野孩子,就想大自然那么调皮,不按常理出牌。因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又因为他们尚未被世俗的观念套上缰绳,所以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被家人骂。虽然大自然对他们的溺爱常常害他们被父母训,(这里的溺爱指的是任孩子怎么玩都不阻止导致孩子常常一身污泥,或衣服破开个口子,又或是受伤)但孩子们还是把胆子染当作好朋友,还是一样热爱大自然。

可惜好景不常,这样的亲密无间到孩子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有隔阂了。他们忙着学习,忙着交朋友他们用橡皮泥代替了泥土,他们用画画来代替胆子染中的花草树木,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是与大自然渐渐疏远了。因为橡皮泥代替不了泥土特有的清新,画画也代替不了花草树木的芬芳和生动。是的,他们与大自然的交点渐渐减少了。再长大些,他们认为玩橡皮泥很幼稚,画花草树木很没水平。游泳要在游泳馆,因为河水很脏。于是,取而代之的就是电子游戏,逛街购物,和各类新奇的玩具。这些都加速了他们与大自然形成两条平行线。他们的心灵深处已将大自然用一层层纱布遮挡。

到他们成人之后,就与大自然行同陌路了,他们早已忘记那山那水那风还有那土的气息了,他们只知道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他们只知道为自己的事业又或者是家庭而忙碌着。此时他们的心灵再次发生变化。对金钱`地位的欲望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灵容不下大自然,甚至不惜伤害以大自然为代价而达到自己的欲望。

这种自然与心灵的隔阂直到人们步入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老年,才拴有个了结。

听腻了工厂和路边汽车的嘶鸣声,老年人脆弱的感官都开始想念大自然了,但因为他们老了,不能再象小时侯那样捉知了,捉蛐蛐。于是,他们只好退步———开始用耳朵聆听,他们听到鸟儿清脆的歌声,河水潺潺的响声,风儿呼呼的闹声知了吱吱吱的喊声。

自然与心灵高一作文 篇5

常常聆听一种繁荣,那是小鸟在呼吸,树叶在交谈,小溪在歌唱。

常常享受一种欢愉,那是云在飘逸,蓝天在流动,心在畅想。

这些自然的恩赐,神秘丰富的自然中,只要心跟着风畅想,身体跟着小溪流转,你总会收获一种心情。不信闭上眼睛,慢慢放下沉重的心,听……

高山在低吟,它沉稳的告诉你:想要离太阳更近,离平原更远,就必须经历最残酷的折叠,就必须用最勇敢的心随最大的孤独;

海在咆哮,它在岩石上记下了一层一层的变迁,孕育了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净化了所有的污秽。

高山让自负的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大海让自大的人类看到自身的渺小并永保谦逊和恭敬的姿态。听高山,听大海让人虔诚,而听四季轮回的歌,让心更宁静,更纯洁。

是的,在匆匆而过的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责任,让心无止境的变得沉重,背上的羽翼一天一天地消逝褪去,而听自然慢慢地你又可以找回那丢失的纯真。

再听,当第一楼阳光洒下光辉时,“吱”一声,睡莲花开了。阳光又以一各占最这最透彻的语言和树攀谈。绿叶,立即兴奋得通体透亮,炫耀在枝头。小泉叮叮当当和这鸟叫声奏响了和谐的一片天地。体会到的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飘飘仙境,也有“天边落叶萧萧下”的淡淡忧愁。这对人造的城市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因为城市有太多嘈杂与喧响,繁华和奢荣,心灵早已失去平静的能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种心情只能在自然中寻找。

听,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森林深处,陶渊明的菊花在微笑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高洁,还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怡静,莲花也依然诉说着“出淤泥而不染”。小草在歌唱,树在开花,风轻云淡……

每一次都带着一份伤感,一份沧桑去品自然,而收获的总是一些平静和一些单纯。就这样才让那一点点成长的心变得不那么污秽,在浑浊的空气中为自己留一方净土,慢慢地呼吸花香,感受流水,拥抱阳光……

自然与心灵范文4

大自然她千变万化,她好似一道永远也解不开的数学题,深奥无比;她好似一位艺术家,把世间万物打扮得婀娜多姿;偶尔她还似一位脾气古怪的人,一会温柔,一会阴沉,一会暴躁。大自然给予我们无穷的快乐,她的魅力也是无穷无尽的。

天气晴朗,天空万里无云,温暖的阳光洒在人的身上,就像是一位母亲轻轻地抚摸着我们,微风徐徐,波光粼粼,站在美丽的湖边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阴天多云,看似阴沉的天气却暗藏生机。这时太阳就像是一位害羞的小女孩,迟迟不肯露面,这样子还平添了几分乐趣。

下雨天气,虽然外面的人都匆匆回家,但是并不寂寞。雨点的声音感觉并没有什么规律,可仔细一听,欢快的乐曲在耳旁奏响,让人心情爽朗。有时还想在雨中激情地奔跑,让烦恼和雨点融在一起挥发掉。大自然是万物之母,她派雨水为植物提供营养,植物们又随着雨点的伴奏,左摇右摆,动人极了!

班德瑞音乐的自然与心灵之契合 篇6

——班德瑞音乐赏析

张继芳(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咸阳712082)

摘要:这个世界离不开音乐,这个世界因为真正音乐的存在而美好。现在这个社会,还有多少音乐能像班德瑞这样的大自然唯美的声音,让人心中为之震颤, 班德瑞音乐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聆听班得瑞是一种享受,一种奢侈。班德瑞音乐似乎是不掺杂人间的世俗纷争功名利禄尔虞我诈的,有出尘脱俗的感觉,而实际上却时时刻刻在关注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班德瑞音乐没有摇滚乐的浮躁、没有爵士乐的跌荡起伏、没有交响乐的辉煌,也没有室内音乐的典雅,但它却像夏日里轻柔的海风,又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以近乎完美的大自然天籁之声在众多听众心中缠绕。

关键字:班德瑞音乐;自然;心灵;契合关于班德瑞的来历,很多人说根本就不存在这个乐团,但不管怎样,我们宁愿相信班德瑞的存在,起码让自己还有一颗纯净的心,去享受世界带来的美好。有一种说法是班德瑞乐团是由一群年轻作曲家、演奏家及音源采样工程师组成,他们将属于瑞士的湖光山色,在音乐中予以唯美地展现,每一个音符,都代表层层压缩到内心里的感动,点点滴滴敲着心门。

班得瑞的音乐主要强调一种绝对性的轻柔。乐团团长奥利弗·施瓦尔茨展现他独特的编曲手法,以清爽的配器构架出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乐曲,加之高超的录音技术,使得音乐具有空灵感;以一种独特超广角音场、空灵缥缈的编曲构成最具高临场感的大自然音乐。班得瑞的音乐是最纯净、最能安定人心的音乐处方签,可以为心灵洗涤灰尘,为暗夜点亮灯光。班得瑞音乐中的流水、雀鸟之声,能镇静人的情绪,松弛我们的身心,而且给人一种返回大自然的感觉,是难得一见的音乐珍品。奥利弗·施瓦尔茨说:“我的音乐是兼具视觉、触觉与听觉的,从大自然所得到的创作灵感将一直延续到世界各地听众的心中。它不只是新世纪音乐,更是取自大自然的心灵营养剂......”

班德瑞的音乐常被称为天籁之音,我想,天籁的特点应该在于它的纯净和与自然的契合吧。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所以我们内心都有一种与最纯粹的自然之音

应和的渴望。班得瑞的乐曲中掺杂着许多不同的乐器,可搭配在一起却那样的和谐。他没有平常音乐会的美好华丽,只是默默的在自然与质朴中寻觅着属于自己的栖息地。班得瑞带给尘世中人的是瑞士山林中的一片寂静,我们通过他们的音乐能深深的体会到瑞士山林的一草一木,虽然,我们没有去过那里,虽然我们现在所嗅到的空气不如那里的清新自然,但是,班得瑞却用听觉的伟大魔力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那里的美丽。鸟语虫鸣,碧草芬芳,绿树苍穹,音乐中不时蒙蒙细雨,不时风和日丽,在层层树群,阵阵花香,叠叠白云的伴随之下,自然之美与心灵之美互相映照, 让人们仿佛身处一个美不胜收的世外桃源,立于梦幻仙境一般,使人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既愿久卧四望,又想对着蓝天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

《琉璃湖畔》是超凡脱俗的天上人间,空虚缥缈的音乐世界,传出一尘不染的音符。只见在红木钢琴的琴键上轻轻滑过,略带着一缕惆怅,月光如水,繁星点点。小桥流水为之陶醉,大海波涛为之震撼,风儿的声音在耳旁掠过。犹如喧嚣世界中静静的一隅,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样,世外桃源也就不过如此。人们独自而不孤独的享受着那净化的空气,净化的生命,净化的灵魂,每一种旋律,每一个停顿,每一个音符,都在紧扣着人们的心弦。在夜深人静的夜晚,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乐笛,使人们忘却了城市的喧嚣、尘世的凡俗,让人的灵魂也随之缥缈,既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世界的存在,惟有那优美的音符、梦幻的旋律残留在耳际。

《变幻之风》从风声里徐徐唤出的排笛,彷佛仙境里的湖光山色正无限地朝远方延伸;更值得赞叹的是整首编曲营造出一种如飞翔一般的速度感,凌驾云雾之际,甚至连迎面袭来的气流也栩栩如生;俯瞰仙境,融合在大自然乐风中掺揉着流行元素,是相当具创意的表现方式。你可以听到呼啸的风声和排笛交错出现,感觉非常飘渺浪漫。

《安妮的仙境》为所有心中有梦的听众开启了量身订做的乐趣。这首曲子俨然取材于触手可及的真实世界,在乐曲律动之间,好象可以看见安妮那雀跃的姿态及山坡上一整片的七色花圃和她身边围绕的小鸟,圆了许多少女的美梦;最后渐慢的曲式终止,在安妮心满意足之际带她甜甜入睡。浪漫淡雅中带有空灵意象。你可以感受到钢琴与长笛所营造的空灵意境,给人一种如梦似幻、身处仙境的浪

漫感觉。

《寂静山林》是一首美丽的挽歌, 是天使的抚慰。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听这首曲子总能勾起你对以往的回忆,让你回想起内心深藏着的美丽的伤口,这些美丽的遗憾或伤痛跟着这几段重沓的旋律一起在你的心中萦绕、起舞.你会感觉到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将你缠绕.然而,在乐曲的最后,一段美妙的雨声改变了一切,这雨声真是妙极了,就像是来自天使的抚慰,让你对那些美丽的遗憾感到释怀,雨声冲走了你所有的忧郁,将一个崭新的世界呈现在你面前.你会发现,屋子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几缕金色的阳光!

《巴格达之星》软弱却坚定的钢琴独奏,诠释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或许是身处仙境而引发的思乡情怀。到曲式明亮处,安排一把小提琴跟随着旋律齐奏,似乎在孤单的钢琴背后支撑一股暖暖的安慰,赋予本曲多愁善感的因子,并调和了人性真实与虚幻的距离,便不再那么遥远了。

《迷雾森林》带你到充满朦胧美感的音乐世界中,在白皑皑的雾色中,享受万籁俱寂的宁静时刻。《迷雾森林》的录音技术更是突破以往,你能体验到呈现完美颗粒的音质,和完全没有漏接的音频效果,你可以放松心情,找张最舒适的椅子,好好欣赏这张新世纪空灵之作。第一首“Gold Winds”由风声中飘扬的黑管开场,与横笛交叠出梦幻般的空间,四周不时响起风铃声,和远处隐约朦胧的弦乐,就像是夏季降下的晨雾,浑身清凉却又暖在心头。

《森林一夜》浓郁的中世纪风情。如同风一样慢慢的飘过每一处角落,如同风一样飘过你受伤的心灵。我们仿佛看到了罗宾汉那群骄傲自得的家伙,他们的家是森林,但是喜欢起伏出没在城堡的房檐上。他们的命运,永远与传奇维系在一起。

《春野》以瑞士春天为主题,走访瑞士最美的罗春湖畔(LUZEN)和玫瑰峰山麓(Rose),以先进的数位采样技术,采集最纯净的鸟语虫鸣,为听众传递在仙境彼端的光鲜绿野。乐曲的铺陈徐缓,扑鼻花香迎风而来,听着不会有刻骨铭心的痛,也没有花枝乱颤的喜,所有的情绪就像喝一杯春茶,总要细细品味才能拾得其中真味。她既像极了一个内心美好的小姑娘,在感受美好的自然。她就要情窦初开了。又像一个勤奋上进的少年,继承了古老的知识,并将融入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热爱自然,喜欢清新,喜欢生活。而这首乐曲,会安排他们很快见面。

《雪梦》美好、甜蜜、悠扬、愉快,令听众想到了完美的爱情。秋风吹起的时候,审视沉淀的,依然是一颗孩童般的心灵。

《初雪》纯净而感伤,令人不觉回忆起内心曾经遗失的美好,惋惜里又带着祝福;

回忆处处,魅影幢幢。就连惆怅也带着甜蜜。

《童年》听这首曲子时所有关于童年的温暖回忆仿佛一下子涌现,从心灵的最深处上浮,上浮、、、、、、飘出身体,漫过时空,追寻那忧伤的甜蜜。音乐中金属清脆的撞击声是挂在窗前风铃的声音,回环曲折的咏叹将情感渲染的浓得化不开,低沉的合奏让心沉静悠然,让我们想起小时候乡村的田野,村边的柳树,小河的鱼儿等所有的记忆中美好的瞬间。

《老鹰之歌》随着古老而飘扬的音符盘旋上升,直至没入云端。安第斯山,多美的名字,那里蕴育着对自由的向往。我从来觉得印第安那个民族,他们中的有些人,神秘而圣洁,这是个深谙生命里某些道理的民族,而那些道理,在如今的世界,已经不是多见了。

这就是班得瑞的声音。它来自自然,它营造自然,空灵飘渺的思绪,一尘不染的音符,美轮美奂的仙境风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可人,它就象一件宽大而舒适的袍子,在你真正面对自己的时候,包裹着你,温暖着你,抚慰着你„„班得瑞的乐曲天生具有一种意境,很快地就抓住了人心,让人不知不觉就陷入某种意境,久久不愿自拔。而换一首曲子,就马上又是另一种意境,另一番感受,心甘情愿地陷入美妙的图画世界里。他们的曲子仿佛带有雾气,沉浸其中,而超越了现实。每个人和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然而音乐的触角是一样的。班得瑞用相同的触角,触动了人们各自心里,那美好的东西。参考文献:

[1]《班德瑞乐队简介》进出口经理人2006年10期

[2]网络资源:出水芙蓉《我和班德瑞撞个满怀》2006.12.8

[3]网络资源:玮玉《新世纪音乐的长青树——班德瑞音乐专辑赏析》2010年12月18日

心灵与自然 篇7

一、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生来源于社会, 班级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系统, 可以折射出整个“大”社会的状态, 社会上的各种思想也会以多种方式反映到班级中来。在一个班级里,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个性品质、道德水平。学生在发展上的差异, 不仅仅是个体发展上的差异, 实际上也反映了他们所获得的发展条件的差异, 在学校教育中, 这种发展条件就表现为他在一个什么样的班级中成长。成长中的孩子往往是从自己所生活的集体中获得对于世界、对于社会的认识。他们不是在自己身上发现自己, 而是在人群中、在集体中发现自我, 这个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是他们塑造自我的过程。由此可见, 班级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影响, 不仅是重大的, 而且可能持续一生。所以, 我们必须为他们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

(一) 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学生

1. 让他们受到感动

班里的报纸架上添了两份报纸, 那是我给他们订的全年的报纸, 我说这是我交的特殊班费, 专款专用。当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话剧演出时, 我会悄悄地帮家庭困难的孩子买好票;为了奖励爱读书的孩子, 我采用送一本好书的方法。我相信, 在最初受到感动后, 孩子才能学会去行动。

2. 让他们得到鼓励

我教过的学生, 都收到过我给他手写的信, 我对他的了解、鼓励性评价和建议都坦诚地写在里面。事实证明, 在当时付出了那么多精力是非常值得的, 因为文字的力量是持久的深远的。除了笔谈, 我更多的是通过面谈, 及时地、具体地、准确地去肯定学生, 让他们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 从而树立自信心, 成为前进的动力。

3. 让他们学会热爱

让学生在家里主动帮长辈做一些事, 在班里尽主人翁的义务, 让他们体会到“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的道理, 别人满意自己也满意这是很快乐的, 这种人情美会使他们感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热爱的东西。

(二) 用优秀的文化影响学生

1. 引见优秀的人

我常常带领学生到条件艰苦的郊县学校去进行交流访问, 让那些在艰难的生活里勤奋、坚毅、执著的身影深深地印刻在这些孩子的心里。我请来一些优秀的人走进他们的视野, 就“你需要什么样的人生”、“读书与人生”等话题与他们交谈。所有这些面对面的交流是极具冲击力的。这也告诉学生:即使上不了大学, 也不要错过与我们时代那些优秀的灵魂相遇。

2. 推荐优秀的书籍

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非常少, 文化积累相当单薄, 我能教给他们扩大内需的唯一方法就是阅读。我总是想办法使每个人手里都有适合他们的书读, 我到书店、图书馆抄下一些好书的书名、出版社或价格, 然后贴在班里向他们推荐, 其中包括大量的励志书、工具书、人文科学书。这些行动无声地激发了他们读书的热情。

3. 营建有质量的文化阵地

(1) 成立班级读书会:“书虫部落”。读书会成立宣言、会员制度、会员卡、书虫家园文化角、读书行动跟踪档案、读书交流会这些事全部让学生自己操办。每个月还有一次综合评比, 推选出最佳气质书虫、最具潜力书虫、最有实力书虫, 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

(2) 学科园地, 常换常新。由科代表轮流组织出板报, 在学校统一评比的板报比赛中挑选水平最高的学生去精心出版。

(3) 班级视窗, 荟聚班级精神。德育专栏“榜样的高度就是班级的高度”, 汇集了班里的榜样人物, 他们的座右铭也激励全班争优创先。展示每个人在“守时、守纪、守信、学优、实践”五个方面光荣记录的成长栏, 发挥了极大的鼓舞作用。精心培育班级“闪光树”, 树上的每一个果实里都记录着班级成长的自豪。

4. 提出集体成长的座右铭

人的生存需要精神支柱, 学生的成长需要座右铭。对于班级来说, 班训, 是班级精神最集中的表现。它用最简炼的语言、近似于口号的方式来表达, 明确了班级主流价值及文化追求, 使得班级成员有了明确的进取方向, 也使我们的德育目标得以清晰。不同阶段的班训其实是一个整体, 是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站在不同阶段上提出的奋斗目标。

(三) 用规范的管理培养学生

1. 班级管理, 细化、优化

图书资料的管理, 学风纪律的管理, 卫生责任区的管理等, 逐一落实到具体的人, 组长负责一组的管理, 值日班长负责一天的管理, 值周班干负责一周的管理, 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实行分块管理, 层层监督、检查、落实、总结。不管有没有老师在, 一切按管理制度行动。

2. 班日建设, 稳扎稳打

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是班里的高效学习日, 强调速度和效率;星期二、星期四是安静学习日, 强调定力和效果;星期五是主题活动日, 强调合作与竞争。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 就是让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张有序, 有动有静, 有张有弛。

二、为生命成长创设平等交流的广阔空间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故事, 每个班级就是一本厚厚的书, 需要老师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心去阅读。

进入中学以后, 随着身心的日渐成熟, 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 渴望能和大人平等交流。这个时期教师要注意尊重他们的自主发展意识, 创建平等对话的有效机制。由于青春期成长的特殊性, 有些孩子的内心比较封闭或复杂, 要使他们融入到班级建设中来, 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常常找机会和学生谈心, 并通过周记、留言条、假日寄语等方式进行思想交流, 以弥补面谈方式的不足。我和学生之间的笔谈已有3万多字, 有效地帮助我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广阔的内心世界, 及时排解可能发生的一些不良之举, 比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一些矛盾。笔谈方式使我得以慢慢地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 一点点化解他们的心结, 这样做虽然很辛苦, 但效果很显著。看到学生的思想发展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框架内, 并在道德上、品质上受到感化而提升自己的水准, 看到班级风尚渐渐成型, 向上的班级精神得到不断的巩固与深化, 班级建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得到了保证, 那种欣慰与开怀是难以言传的。

三、为孩子搭建一座充满师爱的精神大厦

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与习惯不是自发形成的, 它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当班主任都会碰到这样的时候, 比如, 那些调皮的孩子屡屡犯错, 看起来在他们最不值得爱的时候, 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 这时严厉的批评、空洞的说教是最忌讳的。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 老师作为一个长者应该先去想这样一个问题:我做错事的时候最希望得到什么?如果你能想到这里, 你就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那就是:用心灵感受心灵, 用感情赢得感情。

每个人都是在犯错、改错中成长起来的, 所以任何一种成长都是难得的进步, 孩子究竟是孩子, 只要我们真正关爱他, 他就没有理由长不大。如果我们对学生能多宽容少责备, 多激励少批评, 多引导少说教, 多用情少动气。那么, 多少都会收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心灵与自然 篇8

宽敞开放的练功房中,阳光透过大大的落地窗投射于室内,微风吹过,树影斑驳……在这里,我看到瑜伽学员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自由伸展着柔软的身体,呼吸吐纳间,公园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神清气爽。喧闹的城市中,这样一个优雅的所在吸引了众多目光,这里更是实现了瑜伽“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满眼绿植、随处绽放的花朵、新鲜的空气……佳境中,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自由舒展身体和心灵。

瑜伽,是梵文“YoGA”译音,起源于古印度,意为“加法”,有结合、连接、一体化的意思,即把思想和肉体结合至最佳状态,把生命和大自然结合到最完美的境界,从而使人健康,达到身心的和谐平衡,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瑜伽,已成为现代人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它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身心的平衡和安详,细细品味生活的静好滋味。

为了满足更多热爱瑜伽者学习的需求,香树湾瑜伽会所又开办了户外公益课。每天清晨,爱好者们在凉爽而清新的户外,可以得到瑜伽教练的免费专业指导。与爱好者们自由分享瑜伽的快乐,这种举办公益活动的义举和情怀在众多瑜伽会所中并不多见。

在这个愈来愈浮躁的时代,生活压力的加剧让我们在夹缝中喘息,瑜伽正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舒缓生活节奏、亲近内心世界的窗户。

正如香树湾创办的《瑜伽之路》电子杂志开篇语中所言:瑜伽是一条通往精神和心灵之路。它就是要你在压抑到无法喘息而近乎崩溃、闲逸到无所适从而近乎沉沦,或者两个极端之间的任何一种生活情态里,抽出一点时间给自己,让心灵卸下繁重、卸下轻浮、卸下纷争和责怨,回归到孩子式的“空”与无邪,回归到善的初始状态……

瑜伽,在刚硬中打开了柔软的空间;瑜伽,在疲惫中搭起了休憩的港湾;瑜伽,在内心深处睁开了另一双眼睛;瑜伽,赋予了人体会被爱,然后爱自己,继而爱别人的能力……

大自然触动我心灵 篇9

吃过晚饭,我和妈妈一起出来散步。当我们经过一条水泥缝时,一颗幼嫩的狗尾草,进入了我的眼帘。它就像一个刚出家门的小孩大量着世界,虽然它很孤独,没有同伴,但它仍然骄傲极了,因为它战胜很多困难才长出来的。也许它是随风飘到这里来的,在这里仅存的泥土不能让它扎根很深,并且缺少水分,没有阳光,随时都有可能被鞋踩到。但它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小草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而我呢,当我面对困难时,就开始退缩。但自从见到了这棵小草后,我就懂得了,应该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否则,我连这棵小草也不如。

我在玩的时候,突然看到前面有条黑色的线在移动,我跑上前去一看,原来是一群蚂蚁在搬一条大青虫,相比之下大青虫把它们大多了,但它们以数量多和团结战胜了困难。同样人类在宇宙中也是很渺小的,人们在一起,团结起来对付灾难。但也有人为了一点利益,不停地打仗。我望着团结友爱的蚂蚁,多么希望我们也不再有战争,到处都是和平。我深深地被蚂蚁触动了。

大自然中有许多生灵都在触动着我。小鸟不停地飞来飞去,为自己创造温暖安全的家;羊羔在吃奶的时候,是跪在母亲面前,感谢母亲给它生命;公螳螂为了后代,宁愿牺牲自己,让母螳螂吃掉。等很多很多。大自然的生灵用它们的智慧和牺牲的精神,都深深的触动着我。

让大自然走进心灵(模版) 篇10

大自然,值得我们留恋。

一阵清风,一片白云,一声鸟鸣,一缕花香大自然,无比绚丽,无比多彩。

春,带来绿色,是那种嫩嫩的、淡淡的绿,不信,你看那枝头的嫩芽,地上的小草,不正是这种颜色吗?

夏,带来的还是绿色,不过,是浓浓的绿色,请看那成片的绿荫,我说的对吧?

秋,带来金色,至于什么是金色的,想必不言而喻,那落叶,那地里的庄稼太多了。

冬,带来白色,白色,可能在人们心中不太受喜爱,但是,你看,洁白的雪花飘落,一切银装素裹,这样的世界,不是很可爱吗?

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我们生于大自然,长于大自然,你用心感受过大自然吗?你可曾站在那棵树下聆听鸟儿歌唱吗?那叽叽喳喳的声音,你可知道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吗?用心听听,如果你用心去聆听,鸟儿会是你的朋友。

你可曾站在一朵花儿前,蹲下身子,仔细嗅那花香?那香味是浓的还是淡的,你知道吗?你曾细细地数过那花瓣儿吗?如果你做到了,花儿是你心灵的倾诉。

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这美好的一切吧。

去聆听鸟儿的歌声,去闻闻野花的清香,去感受清风的吹拂和绿叶的沙沙声。去感受声音的美,色彩的美,味道的美,生命的美,大自然的美。

如果一个人,整天呆在家里,而不到外面的世界,那么,尽管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有成就的人,他的情感也不会有多么美好丰富,因为他没有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没有在自然中酝酿自己的情感,缺少对美妙自然的品味。

让心灵走进自然美景 篇11

一、仔细观察,了解景区特点。

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景物,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到一个景区游览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取导游或当地人的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了解景区的风光景物、建筑特点、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等,并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还要注意把这眼前的景区与其他景区加以比较,以进一步明确该景区的特点。另外,还要选好观察点,也就是描写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既可以固定,也可以变换。写作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写观察到的东西。

二、抓住特征,突出写作重点。

参观游览一个地方,所见所闻很多,如果什么都想写,就什么也写不好。只有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声响等特征进行描写,才能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还要有重点地写。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征,即使同一类景物,尽管具有共同的特征,但是也有许多差异。只有对描写的景物了然于胸,才能笔墨传神。如果抓不住景物的特点,泛泛地描写或者堆砌词藻、过分雕琢,都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如《春》中描写小草,就是用“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

三、根据需要,合理安排顺序。

我们在参观或游览一个景区时,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而进行的。因此,我们在写游记时也必须以游览为线索,依次描述游览过程中所见到的景物。这样,读者才会对我们游览的地方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印象。

具体写作时,我们可以:

1.以时空变化为序。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从上到下,或从下往上;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从近到远,或由远而近;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前到后,或从后至前;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地观察,按照观察的顺序布局全篇文章。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是按“山上(矮松)→山尖(全白了)→山坡上(黄白相间的花朵)→山腰上(薄雪忽然害了羞)”方位转换顺序写的,条理分明。当然,还可以按白天、黑夜或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深夜,春、夏、秋、冬的时间变换顺序写。

2.移步换景,游而有序。移步换景是游记散文中常用的方法,就是以游踪的变化和景物的转换为序,从不同的立足点描写景物的写法。运用此法描写景物,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写作时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游踪线索首尾要一致,要把立足点的变化交待清楚,前后一致才能使读者抓住作者的游踪,从而领悟文章的旨趣;二是游踪的变化与景物的转换必须一致,即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记,有条不紊地把观察到的景物描绘出来。

3.以景物的类别为序。我们参观游览一个地方,在大范围内又有各种不同类别的景物。例如:到了郊外,可以先看田野,再看山峦,最后看河流;到了荒原,可以先看天空,再看田野,最后看牛羊……

四、运用修辞,妙语吐尽芬芳。古今中外著名作家成功的写景片段都是非常具体、形象的。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许多作家不约而同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具体形象、真实感人。朱自清《春》一文中对果树的花的描绘:“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段文字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写景抒情,充满诗情画意,显得文采飞扬。

五、融情于景,观物着我色彩。我们写游记,不能纯自然式地写景录像,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做到既有所见所闻,又有所思所感。这样才能打动人,写出的景才有灵气,并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说的“有我之境”,即要求物中有我,景中见情。

例文赏析

游九寨沟

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八(6)班

李毅然

几年前,我从书中知道了风景秀丽的九寨沟,就一直想去游览一番。今年暑假,我终于在爸妈的带领下,有幸观赏了造物主最神奇的艺术作品——九寨沟,真正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开篇点题,交代起因,并对九寨沟风景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九寨沟的一切都那么美。(从总体上写自己的印象。)天是藏蓝色的,洁净得没有一丝灰尘。山,远远近近,层层叠叠,云雾缭绕。(先描绘九寨沟的山势,近景、远景巧妙结合。)近的,似绿的海洋,覆盖着神秘的原始森林,青翠的山间游动着白云,像掩着面纱的藏族少女。(描绘秀美、迷人的山景。)远的,巍峨雄壮,山顶无论冬夏都有皑皑白雪;山腰,在一片轻纱的笼罩之下是一片葱郁。(银雪、葱绿相映成趣。)水,更是九寨沟的精华,如银链,似彩虹,将朴素的山林、沟谷描抹得妖娆迷人。雪山流下的雪水汇集成的湖泊,洁净无比。(展示九寨沟水的洁净、清澈。)面对深达一二十米的湖泊,如同面对一个晶莹的鱼缸。湖底的水草,水中的小鱼,看得一清二楚。(细节点染。)镜海有“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奇景;天上人间,无从分辨。卧龙海翠绿的湖水中,果然卧着一条黄色的“长龙”,随着湖水的荡漾,摇头摆尾,呼之欲出。五花海和五彩池都以水色五彩缤纷而闻名,天上的瑶池也不会比它更美吧?(勾勒镜海、卧龙海、五花海和五彩池几个景点。)

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是瀑布。牟尼沟瀑布似乎汇集了九寨沟几大瀑布之美。牟尼沟瀑布很长,我们得走下长长的栈道,走进沟里,才能一睹它的风采。当我们沿着石头和木板铺成的小路穿行在丛林中时,已听得到阵阵涛声。在观瀑台,可以看到清澈的山泉渐渐汇集起来,跌下有近百米高的石壁,嵌在突兀的石岩中。这一段瀑布,有190多米长,极为雄伟壮观。然后,水流跌落在下面突出的岩石上,又形成了一层瀑布。这样一层又一层地下落,层层叠叠,极像九寨沟的树正大瀑布和树正群海瀑布。(集中笔力写瀑布,展示水的动态美。摄取牟尼沟瀑布的壮景。同时,巧用类比,突出牟尼沟瀑布的错落之美。)这瀑流最终落到了下面的深潭。

走到潭边,潭水打着漩儿从脚下流过。弯下腰,掬一捧潭水,只觉透心的凉,像刚融化的雪水;捧到嘴边尝一口,一阵甘甜清凉,带着花草和泥土的香味,在口中蔓延开来。瀑布溅起的水花使空中雾气茫茫;人就像立于牛毛细雨中,周身清凉、湿润,十分惬意。在这里,听不到人讲话,也听不见动物的喧闹,只有雷鸣般的水声充满耳际。瀑布激起的山风夹杂着水滴,吹得人睁不开眼。然而,凭着触觉、听觉和嗅觉,你可以静静地感觉到水珠飘到脸上、身上,那么清凉,让你每一个毛孔都舒张着,像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你静静地闻着,山中树木、泥土的清香,瀑布、清风的甘甜,也一齐涌来。(不融入大自然,不真切地感受,哪有如此清新的文笔?)

我陶醉了。这,就是我所向往的九寨沟!噢,别打扰我,让我把这里的一切听个够,闻个够,想个够……(真切地抒发感情。)

噢,多美啊,九寨沟……(深情咏叹,余味无穷。)

【点评】九寨沟风景秀丽,天下闻名。作者怀着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心情,走进这人间天堂,从藏蓝色的天写起,再写九寨的山景,继而写到神奇的水,最后浓墨重彩地描绘“最令人心旷神怡的牟尼沟瀑布”。山是九寨沟立体的诗和凝固的音乐,作者突出了它的巍峨雄壮。水是流动的音符,而喧嚣的瀑布更是大自然宏伟的交响乐。作者描写牟尼沟大瀑布,主要运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借助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亲近久违的、陌生的人间仙景,倾吐出对大自然的讴歌、赞美之情。

上一篇:安全法宣传活动简报下一篇:说明生命力强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