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教学设计专题

2024-09-11

《父母的爱》教学设计专题(精选11篇)

《父母的爱》教学设计专题 篇1

《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防虎学校:江莹莹

五年级第一学期2015年1月13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3、能理解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课题。

1、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对部分学生进行采访:xxx同学,请问你和谁住在一起?你觉得爸爸妈妈爱你吗?

2、引入课题:通过刚才的采访,我了解到,不管我们的父母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边,我们总能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口语交际·习作六”的“口语交际”,一起来谈谈“父母的爱”

(板书课题:父母的爱。)

3、课件出示口语交际要求:围绕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走进故事,谈看法。

1、出示课本中三则小故事,学生自主阅读。(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2、指名同学朗读故事。

3、小组讨论、交流: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引入:同学们的激烈讨论,激起了老师的好奇心,因为我也是一位妈妈,而且老师今天还请来了几位爸爸妈妈,我们都很想听听孩子们的看法。

4、小组代表汇报。其他组员补充。

5、小结学生的看法,加以归纳。(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三、联系实际,讲故事。

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过类似于刘明明、冯刚或李路杰的经历吗?给我们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吧,再谈谈你的想法。

1、学生独立思考,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

2、学生自由发言,讲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巧妙地引导学生的畅所欲言地说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通过讲自己的故事给学生自主空间,又引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把课堂引向精彩。)

3、评一评:谁的故事最动人,谁的故事最好听?

四、欣赏音乐,悟真爱。

1、欣赏图片,学会感恩。

2、小结:同学们,也许父母的爱并不那么完美无缺,也许还有许多不当之处,但我们却一直在父母浓浓的爱中成长。

五、倾听看法,巧沟通。

《父母的爱》教学设计专题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弗罗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主要内容。

2.熟读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 了解文章结构严谨的特点。

3.正确地认识爱的情感价值, 构建成熟健康的灵感, 学会爱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掌握生字词, 理解精彩语段的意思。

2.构建成熟健康的灵魂, 提升爱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导学汲趣。多媒体展示“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画面, 体会父爱、母爱, 导入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二、走近作者, 了解作品《爱的艺术》

艾·弗罗姆 (Erich Fromm) (1900-1980) , 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 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名作《爱的艺术》阐述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无关的感情, 而是一种能力问题, 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三、整体感知, 领悟理解

1.题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比较“父母对孩子之间的爱”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什么不同。

要点:“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单方面的奉献、歌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爱是两方面的, 旨在构建健康的灵魂、正确的情感世界。

2.指明学生朗读加点的字的读音。

3.速读课文, 理清层次。

(1~3) 段, 爱的能力发展。

(4~7) 段, 爱的对象的发展。

(8~10) 段, 爱的成熟。

4.分析探究。

(1) 在同学们的心中, 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的、含蓄的, 那么弗罗姆笔下的父爱和母爱是什么样的?

(2) 弗罗姆笔下的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刚出生———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我爱, 因为我被人爱。即克服自我中心阶段, 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统一感到爱比被爱更重要, 给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快乐满足。

成熟时期———我被人爱, 因为我爱人。

5.品读鉴赏。

(1) 第三自然段中阐述了哪两种爱的原则, 区别在哪里?

明确要点:“我爱, 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 因为我爱人。”是因果关系的复句, 反映了两种爱的原则, 强调的重点不同。

爱比被爱更重要。

“我爱人”的原则比“我被人爱”的原则更成熟。

(2) 如何理解“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

明确要点:“母亲的良知”是“对别人的仁爱之心”,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个人应该关爱他人、善待他人。

“父亲的良知”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 也就是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拥有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

“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做人的素质。弗洛姆认为, 二者缺一不可, 不能偏废。

6.能力体升。

(1) 什么样的人才是成熟的人?

(2) 弗罗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3) 面对父爱、母爱, 结合实际谈谈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人?

四、课堂小结

1.总结主旨

2.结语

同学们,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继承父母的爱的优点, 构建起健康的灵感, 在人生的风雨中学会爱人, 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善待他人, 同时学会理性地判断, 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健康的人。

五、欣赏诗歌, 完成练习题

母亲的爱

汪国真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岌岌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

母亲心灵的广场

1.为什么把我们的爱比作溪流, 母亲的爱比作海洋?你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事来说明吗?

2.结合这首诗本说说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文中“四月的日子”有何特殊含义?把它改成六月行不行?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篇3

上道小学

罗家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为学生打开作文思路,寻找作文素材。学生写作文最怕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学生就写不出作文。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在前面做了很多铺垫,有图片的,有音乐的。有老师叙述的也有学生说的。让学生在听说中感受与回忆着父母点点滴滴的爱。

2、教给学生“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要表达真情实感”,我先具体分析了一个事例,让学生掌握方法后再自行阅读与分析第二个事例。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事例的方法。

3、教给孩子们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方法。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也很重要。因此,我收集几种值得借鉴的方法打印好发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4、教给学生分段的方法。三年级的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有个毛病就是不会分段。因此,我也教给他们分段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具体如下:

1、在教学生分段写作文的时候,应该说分几个自然段而不是分段。

习作《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声音、看画面的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和选择日常平凡生活中的声音和画面表现父母之爱。

二、通过教师的“追问”,让声音和画面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让学生把习作写具体。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

一、承先启后,导入“父母之爱”

(一)谈话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叫什么?你听懂了什么?(生述)

是啊!我们的周围,总是不时响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你用耳细听,用心倾听,你就会从中得到许多信息,获得种种感受。

(二)听音导入 1.导语

老师这里录下了一些声音,这些声音就来自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周围,甚至可能就来自你的家里。听——

(1)(母亲)孩子,今天寒流来,快添一件衣服,不然会感冒!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出了什么? 再听——

(2)巴迪,这真的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出了什么? 请再听——(3)(父亲)宝贝,爬起来。好样的,真勇敢!这是什么声音?你从中又听出了什么? 2.小结入题

父母在生活上对孩子嘘寒问暖、悉心照顾,在孩子学习进步时给予由衷的赞美,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给予热情的鼓励,等等,等等,都是深深的爱。

板书——父母的爱

二、倾听声音,感受父母之爱

(一)过渡

刚才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父亲或者母亲对孩子说的“话”,我们很容易从话中听出它的涵义。有些声音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只要用耳细听,用心倾听,你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感受到许多。以下的一组声音是凌晨从厨房里传来的。(音频播放声音)——

哗啦啦(拧开自来水的声音); 沙沙沙(刷锅的声音); 咔嚓(敲打鸡蛋的声音)。

(二)引导捕捉爱之声 1.引导

请你用几个象声词形容你听到的声音。(生述。板书:哗啦啦 沙沙沙 咔嚓)它们分别是什么声音?

你从这些声音中听出了什么?(生述)2.示例

有位小朋友这样记录他听到:

凌晨,我突然从睡梦中醒来,睁开双眼,屋里一片漆黑,透过未拉紧窗帘的窗口,依稀看到天空中闪烁着的几颗星星。“哗啦啦”,从厨房里传来拧开自来水的声音。接着是一阵“沙沙沙”的刷锅声。这声音天天如此,又是妈妈一大早就在厨房里忙碌。猛然想起,妈妈昨天得了感冒,我特别交代,今天上学就在街边小摊买早点吃,让她不要起来做饭,可她……我连忙起床,顾不得穿上外衣,就穿过客厅,来到厨房。“咔嚓”一声,母亲正往碗里敲下一个鸡蛋。“不是说今天我自己买早餐,你不用起来吗?”我着急地说。“买的早餐,我不放心。”妈妈抬起头,看着我,惊叫了起来:“哎呀!没穿外衣!会感冒的!”(师读)

这个片段写了哪些声音?从这些声音里你感受到什么?(生述)3.小结

这些声音不罕见,不稀奇,更不惊天动地,平平凡凡,平平淡淡,但都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深厚无私的爱。

(三)自主捕捉爱之声

父母的爱,往往就蕴藏在这样一些声音里。其实,你的耳边也总是萦绕着这样的声音,你的身上总是倾注着父母的爱,只是不少同学缺乏一颗敏感的心,对这些声音充耳不闻,对父母之爱缺乏感受而已。现在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默地想,静静地听,用心去捕捉表达父母之爱的声音。(学生闭眼,静默回忆)

(四)口述爱之声 1.过渡 孩子们,此时此刻,你的耳旁一定回响着饱含父母之爱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当然需要默默铭记在心,但爱也需要表达,有时候,我们应该怀着感激之情来表达这些爱的声音。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特记录下父母“精彩了”和“糟糕透了”的声音;你看,刚才这位小朋友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母爱的感怀、感恩。

2.小组交流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耳边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了,那是什么声音?让我们满怀对父母之爱的感激、感恩,在小组内跟同学们交流、交流回响在你耳边的声音。

(学生交流,老师巡视)3.指导表达爱之声

指名面对全班交流,教师给予细致的指导。以下是指导过程示例: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听到声音?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刮着寒风的早晨,听到妈妈对的我说话。师:“刮着寒风的早晨”。你能加进一些声音,形容这寒风的凛冽吗? 生:一天早晨,窗外的寒风呼呼地刮着。

师:从“呼呼”声中,我们听出了寒风的威力。就在这时候,你听到了妈妈的话。妈妈说些什么?

生:妈妈在唠叨:“昨天晚上写的作业和书要收好,不能丢在家里;早上出门要记着戴围巾手套;今天天气很冷,要多穿些衣服,防止感冒„„”

师:对妈妈的话,你用了“唠叨”一词。听到妈妈的唠叨,你怎么反应?

生:我很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

师:妈妈话,看似唠叨,其实是对你的关心。但我们同学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她的话经常表现出不耐烦。接着,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吃完早饭,就在我收拾学习用品准备出发时,忽然找不到手套了。再找下去可要迟到了,我很着急!“叫你一回家就把手套放在车篓里,你偏不听,现在找不到了吧!”妈妈一边推着自行车出去,一边又唠叨开了,“我去小店给你再买一副,你在家等着。”

师:后来呢?

生:不一会儿,妈妈就骑着车子急匆匆地回来了,拿出一副毛绒绒的手套递给我。

师:自行车回来了。请你加进一些表示声音的词。

生:不一会儿,只听一阵“叮铃铃”的车铃声响起,妈妈匆匆地回来了。师:从一串“叮铃铃”的声音中,我们感受自行车行驶得很急促。妈妈就这样急促地行进在呼呼的寒风中。妈妈回来后还说了什么?

生:妈妈说:“给,这是你的手套,一定要放好,别再弄丢了。快上学去,不然要迟到了。”

师:你从这些声音里感受到妈妈的爱了吗? „„

三、用眼观察,感受父母之爱

(一)看图述说父母之爱 1.过渡

父母的爱,不仅蕴藏在声音里,更蕴藏在行动中,要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心去感受。请看——

2.交流感受

同学们,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交流)3.小结

递给孩子一颗草莓,把孩子藏进温暖的怀抱里,陪孩子玩耍,教孩子写字,给行走中的孩子以鼓励„„ 这些事也都很平常,但无不倾注着父母对孩子的爱。

(二)回忆父母爱之行 1.过渡

同学们,其实,照片中的这些情景,在你的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只是大家大都习以为常,不放在心上而已。现在,就请你再次闭着眼睛,从脑海中搜寻父母关爱自己的那一幕。

(学生闭眼,静默回忆)2.交流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一幕?让我们再次满怀对父母之爱的感激之情,在小组内跟同学们交流、交流。(学生交流,老师巡视)

3.指导表达爱之行

指名面对全班交流,教师给予细致的指导。以下是指导过程示例: 师: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怎样的一幕?谁来说说。

生:一天,我放学回家。家里没人,我就开了电视,高兴地看着动画片。这时,我感到旁边有一个人影,我回头一看,原来是爸爸回来了。爸爸用那双小眼睛瞪着我,我吓得直发抖,连忙站起来关掉电视。回头看看爸爸,他依然瞪着我。

我只得走到书桌前做起作业。

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心里很害怕。师:害怕什么?

生:害怕我爸爸。我觉得爸爸不爱我。

师:其实,爸爸是用那双眼睛在教育你。这也是爱的一种方式。后来你改变了对爸爸的看法了吗?

生:改变了。

师:因为什么事儿改变了呢?

生: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去买书。回家时,我故意走在后面看着新书,不想让街上的人知道我们是父子关系。

师:这个想法有趣,是这个年龄孩子才有的想法,有真情实感。后来呢? 生:父亲走了两步,回头看了看我,看见我在他身后,又把头转了过去,没走几步又回头看了看。我心想,真烦人,他是想让街上的人都知道我们是父子吧。

师:真好!你不但把父亲怎么做具体地说了出来,还说了自己当时的感受。看到这,你怎么做?

生:我故意绕开走,离他远远的,然后回头看他。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爸爸走了几步,又回头看,可是没有看到我,踮着脚看也没看到。这下他可着急了,朝书店一阵小跑过去。

师:爸爸又跑回书店去。你呢? 生:我着急地对着爸爸喊着:“喂,我在这!”爸爸回头一看看见我,又跑回来,搂住我。

师:这一刻,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觉得,爸爸眼神里流露出无数的慈爱。师:是啊,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

四、草拟片段,表达父母之爱

(一)引导

同学们,父母对儿女情深似海。今天就让我们提笔书写父母之爱。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怎么写好这篇习作。(小组讨论)

(二)交流并小结

1.通过一件、或两件事来写。

2.把自己听到、看到和想到结合起来写,要写得具体。

(三)草拟片段

由于时间关系,请同学们先写一个片段。(播放《懂你》旋律,不要歌词,轻声。学生动笔)

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游戏、图片引入等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感受父母的爱。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和父母之间的小故事,或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抓住父母亲的语言、动作等进行比较生动地描写,体会到父母的爱就藏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从而懂得感恩父母,感谢父母之爱。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在这许多人中,请别忘了他们,看屏幕----出示《感恩父母》的视频,教师深情地朗读,打开学生的思绪.。

2、他们是谁?(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教会了你什么?请个别学生回答。

师:上一个单元学习过的这几篇课文《秋天的怀念》、《花边饺子里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父母的爱。今天,我们这一堂课我们就一起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细细地品味父母的爱。这堂课,我们就换个方式,用笔来和爸爸妈妈交流、沟通,来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板书题目)

3、拓展思路、链接生活。(7分)

(1)师:都说父亲的爱深沉,像大山,像保护伞。母亲的爱细腻温柔,像水,像空气,甜蜜地包围着我们。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组图片,一起来回忆爸爸妈妈是怎样把我们一点点抚养长大的?

(2)课件出示一组图片:

每天我们回到家,爸爸妈妈会陪在我们的身边,耐心地教我们完成作业,此时的爱就是陪伴。

下雨时,妈妈冒着大雨接我回家,妈妈那浑身湿透的衣服,那弓着背奋力蹬车的背影,这就是母爱。

生病时,爸爸抱着我,在病房静静地等候,他那日日夜夜地呵护,已化作浓浓的爱。

厨房里、油烟中有你忙碌的身影,你把对我们的爱都融进了那一盘盘香喷喷的饭菜里。

父母的爱还是那一把倾斜的雨伞,在雨天里为我们撑起了一方晴空。

4.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打开你的记忆大门,搜索一下,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来说说吧!出示句式: 当我胃口不好不想吃饭时,妈妈(爸爸)—————— 当我生病时,妈妈(爸爸)———————— 当我爬山爬不动时,妈妈(爸爸———————— 当我不想学习时,妈妈(爸爸)————————

当我______时,妈妈(爸爸)__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起来回答)5.师:那你们能不能把自己想到的父母关爱你的小故事再具体的说一说?老师相信每个人都一定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如何把你的故事讲得让大家都能感动呢?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篇感人的故事,同学们看看这些故事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描写的(出示范文故事)6.学生来回答这些故事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描写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7.小组讨论

《父母的爱》的教学设计 篇6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根据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能说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

评价任务

1、引导学生关注口语交际的表达方法,通过方法的引领,促使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叙述。

2、提醒根据学生自己实际生活选择话题,说出自己最真实、迫切的感受。

3、充分赞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感受继进行总结提升,让学生感受父爱母爱的不同表现,更深刻地理解父母。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把话说具体生动,把意思说清楚。

2、能正确理解父母的爱,学会体量父母、尊重父母,受到思想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欣赏视频,谈话导入

1、观看《妈妈的等待》公益广告,说说你的感受。

2、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爱我们的?有哪些不同的.形式呢?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一起分享。(板书课题:父母的爱)

3、口语交际,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声音洪亮、仪态大方、用普通话)听的同学应该注意什么?(认真倾听)

4、有时候我还要请小评委来评价,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呢?

(1)、讲述者的普通话是否响亮、标准、流利。

(2)、讲述的故事是否完整、是否体现出父母的爱。

二、引出话题

1、你对自己父母的爱有什么感受?谁第一个表达?(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体会到父母严格、无微不至、坚强、伟大、细腻的爱。适时板书。)

2、父母的爱真是无处不在啊!每一位父母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呢?请大家阅读几则小故事。

3、小组讨论:这三个例子中的父母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在四人小组内进行讨论,每组只讨论一个例子并选代表来发言。

4、出示例子,全班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学会看病》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5、通过学生们的交流,引导学生懂得理解父母,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三、联系实际,畅所欲言

1、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同桌交流思考本组课文是怎样把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的。(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

2、小组内讲述故事。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3、代表交流。每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4、学生评价,指出发言的优点和不足。

四、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1、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父母的爱习作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培养习作的兴趣,乐于表达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

2、培养习作时跟老师之间交流的能力。

3、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5分钟)

1.课件出示本班学生过生日吹生日蜡烛的图片:看看这位可爱的小男孩?他在干什么呢?他开心吗?

2.多漂亮的生日蛋糕啊,多可爱的孩子啊!你们喜欢过生日吗?过生日时,爸爸妈妈都是怎样向你们祝贺的呢?

3.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这么重视我们的生日吗?(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父母的爱)

4、世上的爱有很多种,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其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今天我们要谈论的习作主题就是有关父母的爱

3、我相信每个同学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吧?但有谁知道每个人的生日其实是母亲的“受难日”? 那么请你你用几句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你想说什么呢?

引导学生过生日要对父母说三句话: ① 感谢爸爸妈妈把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② 感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③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3、除了生日这天感激爸爸妈妈,平时应该怎样感谢爸爸妈妈?

二、拓宽思路,鼓励有个性的表达(5分钟)。

1、激发学生表达的情感和欲望。出示相关图片

2、学生说。

我们与爸爸妈妈朝夕相处了这么多年,爸爸妈妈为我们做了许多事,肯定有许多事情令人感动,让人难忘的。你能用一两句话把你记忆中认为最感人的事情说出来吗。先在小组泪交流。

3、指名学生说说

4、除了学习、生活方面,还有那些方面能体现父母的爱呢?(1)父母对自己的教育。

(2)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3)写跟父母之间的小误会

三、欣赏习作片断,学习写作方法(8分钟)这儿也有一位同学,写出了她与妈妈之间感人的事想看看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写的。

1、抓住了生活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来写。

2、看看他的写作方法,他在文章中运用了那些写作方法,老师知道随机引导写作方法。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

3、为了我们的文章能够更加感动人,老师在这里准备了好词好句超市,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词语或句子。描写动作: 脱、套、抱、摸、喂、端、、、、、、描写神态:慈祥、温和、严厉、脸色苍白、眉头紧锁、布满血丝、疲惫不堪 描写语言:焦急、着急、亲切、语重心长、、、、、、描写心理:激动、高兴、甜蜜、伤心、难过、、、、、、(1)提起父爱,我便想起我的父亲,想起了他、、、、、、(2)记得一次放学回家,天突变,电闪雷鸣,无数颗豆大般的雨点直往地上落。我没带伞,只好眼巴巴地望着同学们高兴地打着雨伞回家。、、、、、、(3)在爸爸为我做的事情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4)记得那是周末的一个中午,烈日炎炎,太阳热辣辣地炙考着大地。、、、、、、三、明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好。(15分钟)

1、记叙一两件具体事例,来表现父母对自己的爱,只写片段。

2、要把把感人的事情写具体,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做到语句通顺连贯,没有错别字,标点带正确。

四、学生写作,教师进行指导。

五、习作点评(5分钟)

1、展示学生的习作

2、指导学生修改。

六、用深情的语言表达对父母关爱的感激

没有父母的深情关爱、细心呵护、辛勤操劳、耐心教导,就没有我们自己健康成长,就没有我们的一切,我们能不感激自己的父母吗?在习作之中,在生活之中,我们自己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深情的语言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激,对父母的热爱!

七、延伸课外

下来后把作文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加上一个好的题目和好的开始,以及把结尾写好,(知道学生看范文开头和结束)就是一篇好文章了。相信你的习作表达了你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希望回去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爸爸妈妈也帮忙改一改,使作文更加精彩。

板书;

具体事例

父母的爱

描写动作 描写语言 描写神态 描写心理

(生活细节)

教学反思——《父母的爱》习作课 篇8

这节作文课上,我对《父母的爱》这篇习作进行了讲评,讲评的重点是:

1.认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通过修改,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具体、真实、感人。课后,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我将问题习作的讲评作为重点。这同其它作业讲评一样,学生的错误之处是需要重点讲评以起到纠正和巩固的作用的。典型性问题更需作为重点来处理。讲评前,我将学生的习作加工了一下,把多篇习作整合为一篇,将需要讲评的问题糅合在同一篇习作里。这篇特殊的习作,看似是教师所作,其实还是来自学生的。这样就避免了同一问题需要多篇习作来讲评,还可以保护“被讲评”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会看到自己习作的影子,但都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习作,没有被批判的感受。

2.落实全员修改。我认为,普遍的问题一定要落实全员修改。使全体学生都动起脑、动起笔来。才能见到实效。在全员修改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先明确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我将要修改的问题习作印发给学生,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明白了修改要点后,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修改。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缺失这个实践环节,学生的修改能力是无从培养的。3.通过“专家会诊”这样一个环节,师生合作修改展示,把修改的全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通过教师在修改过程中的讲解,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白了斟词酌句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4.在课上,我还注重让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和能力等。让作文课不单是写,而且还有听、说、读等方面的训练。

二、不足之处:

1.修改问题作文时没有突出重点,修改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当堂修改自己作文的环节没有进行。

2.在修改问题作文之前,按照预设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大家介绍一下“使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体”的方法,由于教师的疏忽,只叫了一位同学站起来简单地说了一下,然后就将幻灯片打出来,匆匆走了一下过场,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弗罗姆及其名作《爱的艺术》。

2、深入把握文中对“爱”的剖析,体会其蕴涵的深远意义。

3、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及行文特点,体会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4、领悟父爱与母爱的博大、无私与精深,从而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5、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的博爱、仁义情感。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及行文特点。

2、深入把握文中对“爱”的剖析,体会其蕴涵的深远意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一些关键词句,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的博爱、仁义情感。教学设想:

1、方法讨论、比较、体验、合作交流、探究。

2、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当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在这静谧的时刻,传来天崩地裂的声响,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怀里睡着了,醒来时啼哭不止。母亲知道她饿了,忙开怀喂奶。一天一夜,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枯竭,孩子的哭声却越来越弱。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 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对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已然气绝。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脸色象雪一样洁白。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流尽最后一滴血奶„„

年轻的母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之颂歌。母爱,让我们感动,父爱,也一样让我们震撼。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背景资料

弗罗姆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他的社会精神分析学说在梦的分析、精神治疗及人格、伦理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集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于一身,且著述甚丰,内容广泛,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对弗罗姆的心理学思想特别是他企图用人本主义调合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而实现二者“综合”的理论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问题探究

1、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1)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2)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2、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见板书)

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的区别在哪里?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爱不是与生俱来的!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哪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4、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实际上真是这样的吗?

明确:作者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不错,母爱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它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作者忽视了一点,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虽然通常存在于母亲潜意识中,但它的客观存在往往会使母亲产生“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相当数量的母亲所难以超脱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母爱并不是完全无条件的。

5、课文第七段指出“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想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你同意作者的这种观点吗?

明确:探究过程中,可以各抒己见,如果有分歧或争议较大的地方,可指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或朗读弄懂句意,明确作者思路,再去探究蕴涵的意义。只要言之成理,即给予适当肯定。有些理论性的问题,鉴于学生学识和理论素养,不必深究。

四、讨论: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五、资料延伸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青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

所以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六、布置作业

1、将本节课梳理探究的内容用简明图示概括整合出来。

2、在总结梳理的基础上试总结本文的主旨。

3、做《同步作业》巩固。附:板书设计

年 龄 段

征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篇1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特点,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爱的理论观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从而锻炼判断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阐释的爱的本质及成熟的爱应具备的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用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阐释的爱的观点(“爱是一种能力”)引入。

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讨论,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3、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或感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爱。我们熟悉爱,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父爱、母爱、友爱等等,爱在我们心中,所以它属于情感范畴。然而,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力,他就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弗罗姆,他在《爱的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他对爱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父母与孩子的爱》,感受弗罗姆带给我们的那一份陌生的爱吧。

(二)朗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推荐10名同学读文章,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其他同学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读完后分段如下:

分段依据为第四段首句:“同爱的能力发展密切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第1~3段:“我”的爱的成长过程

第4~8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与父爱)

第9~10段:总结全文,阐释成熟的爱

(分段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思路,便于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

(三)具体分析:用问题理解课文中所阐释的观点:

问题1、一个人爱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呢?

学生可以在前三段中找到三个阶段:婴儿、儿童、少年,进而概括出三个阶段爱的特点:“自恋阶段”、感到被人爱和感到爱别人的快乐。

由此可引出文章第3段结尾对于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的区分。

问题2、母爱和父爱的特点及优缺点(或积极性与消极性)各是什么?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应位置,再进行概括总结:

母爱:是无条件的;积极性:不需努力即可拥有;消极性:无法赢得。

父爱:是有条件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努力赢得;消极性:必须努力,否则将失去。

两种爱的进一步区分在课文的第6段:母爱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引申:对于作者提出来的关于母爱和父爱的理论,你认同吗?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此处学生可以依自己的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这一问题的设置,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名人大家的理论不一定要认同,学会怀疑;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将生活中的现象概括成理论问题,从而有所思考。

问题3、对于父母,成熟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较容易理解为文章第9段的“成熟的人,爱是怎样的”,由此提醒学生看清问题再作答。

母爱应该给孩子安全感,应该希望孩子独立;

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应该使孩子更加自信,成为自己的主人。

概括起来就是:作为父母,应该让付出的爱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问题4、对于孩子,成熟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不再依赖父母,与父母分离,在他心中同时拥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他独立了,成为了自己的父母。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四)课堂小结:弗洛姆认为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的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相信大家对此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了。*后送大家一句话: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五)课后作业:听一支歌曲《感恩的心》,看一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读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

(六)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婴儿―“自恋阶段”母爱+父爱=成熟

儿童―“我被人爱”无条件有条件

《父母的爱》教学设计专题 篇11

八年级上册人民版

2016年12月

《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理解父母的爱的意义

2、能力目标:明白父母传递爱的方式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更加热爱白己的父母; 并培养孝敬父母的责任观念。

[教学重点]

领悟父母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

领悟父母的爱心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讨论法、情感熏陶法等

[教学准备] 课前音乐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气氛,情感铺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最无私的爱。但有时候父母的爱似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又如水,平淡无味。这份爱就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也就是本节课我们需要共同去探讨的话题——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

二、【教授新课】:

(一)感受亲情

素材一:【情景再现】“最后的短信”

发现她时,她已经没有了呼吸,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而她的身下正熟睡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当人们抱出孩子,准备给他做检查时,从被子里滑出一部手机,上面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大灾大难面前,母爱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设问】:1.同学们,你们明白他母亲最后一条短信里所蕴含的全部意义吗?2.你们觉得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活动一】“亲情知多少”——合作探究

学生回答:

1、对孩子的疼爱、不舍、鼓励和牵挂

2、举例:陈玉蓉割肝救子;汶川地震中的母爱;诗歌:《游子吟》、《劝孝歌》;考的好成绩,父母陪我高兴;生病时,父母比我还难受......教师总结: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然而更多的是弥散在日常生活中。轰轰烈烈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

(二)感悟亲情

素材二:【图片展示】:细微之处见真情

图1:一个疲惫不堪的父亲正给孩子喂奶;

图2:在公园里,一个母亲正用塑料袋给孩子接尿。图3:一位母亲打着哈欠仍然陪着儿子读书; 图4:一群父母在烈日下、考场外焦急地等候。

【设问】:希望这四幅图片能勾起同学们对父母爱的回忆。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细微之处流淌出父母对你的绵绵爱意?(大家畅所欲言,让我们一起重温并分享这份爱!)【活动二】“畅所欲言”——合作探究

学生回答:(1)我的母亲为了能让我吃上可口的早饭,她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不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2)每天下自习不管多晚,父亲一定会在校门口接我。(3)风雨中学校门口父母翘首以盼的眼神;厨房里父母忙碌的身影;生病时父母紧锁的眉头;快乐时父母舒展的皱纹......教师总结:通过上一环节交流难忘的“表现亲情之爱的场面”,学生认识到:父母对子女的爱可能是轰轰烈烈的,但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平淡的细节之中有不一般的感情。父母传递爱的方式不同罢了。

【知识拓展】其实,在我们的家庭中,爱我们的不止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沐浴在亲情的阳光中,这分亲情还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把浓浓的爱传递给我们。他们与我们的父母一起抚育我们长大。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本节课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大家表现的非常精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谈一谈与大家分享!

生:谈收获。

结束语:爱子女是父母的天性,这是人性中无比温暖、无比光辉的情感。如果我们用心感受,内心激起阵阵涟漪,说明父母的爱被我们接收到了。

四、【布置作业】

1.古往今来,歌颂亲情的诗文数不胜数。大家收集一些,举行一次朗诵会,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2.爱的献礼——我的“孝心”要让您感受到,请同学们设计和制作出一份能表达我们感恩之心的礼物,送给自己的父母。

五、【板书设计】

感受亲情——父母爱子女的表现(重点)

感悟亲情——理解父母爱的意义

上一篇:2016退休老干部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李清照《蝶恋花》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