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方法

2024-09-08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方法(共8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方法 篇1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案

课改类别:第六批校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 授课班级: 工商管理14级 总课时: 32 授课教师:计东亚

第一章 绪论

本章课时:1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是全书的导论。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研究国际贸易。

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国际贸易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而不断发展。

在我们学习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及实务之前,应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阶段有所了解,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是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前提条件。注意区分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净出口与贸易顺差的差别以及贸易条件的意义。

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国际贸易的含义。本章从七个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类和理解,注意区分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让学生对国际贸易产生框架性的认识,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的基本概念,对国际贸易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2.课堂讨论。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对所讨论的内容至少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熟悉讨论课的教学模式,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针对性的做一些准备工作。

课堂授课:

一、国际贸易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三、国际贸易的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条件等。

国际贸易分类:按照商品(含各种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按参与贸易活动的国际多少划分等。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本节内容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条件等。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条件等。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分类:按照商品(含各种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按贸易政策划分、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按国境与关境划分、按参与贸易活动的国际多少划分、按清偿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等。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贸易分类:按照商品(含各种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按参与贸易活动的国际多少划分等。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本章课时:3课时 本章概述: 1.亚当·斯密所强调的在一国拥有“绝对成本优势”或“绝对利益”时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观点是非常特殊的情况,现实中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绝对成本说”为后来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在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但各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只取决于生产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比较成本说的核心内容是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更大的优势或更小的劣势的商品。其所指的比较成本就是指更大的优势和更小的劣势。与“绝对成本说”相比,其更能解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国际贸易现象。

3.在H-O定理中,生产要素不只一种。在每一个地区,应该进口那些昂贵生产要素占较大比重的商品而生产那些便宜生产要素占较大比重的商品,可见,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即决定了各国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格局,又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4.保护贸易理论。主要讲授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理论观点和理论评价。包括:幼稚工业保护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保护贸易理论。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种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与现实结合分析实际问题,熟悉并理解每一种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解决的问题,了解每一种理论的代表人物的生平与代表著。

教学目标:

向学生介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使学生了解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影响,并从整体上把握贸易理论的推进过程,进而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来全面认识当代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诱因、过程和规律。给学生介绍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让学生了解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由贸易理论独立讲授。虽然贸易理论经过了多位学者的推动,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的框架。而任何贸易理论的推进,都或多或少的建立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内容的重新划分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具有较好的效果。

课堂授课:

一、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三、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

四、保护贸易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理论内容,要素禀赋论内容;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解释;产业内贸易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难点:古典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及其缺陷;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

第一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评价。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产生的背景,理解这两个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重大影响;熟悉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了解斯密和李嘉图的生平、时代背景与主要著作。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理论内容。难点:古典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及其缺陷。

第二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里昂惕夫之谜的主要内容、理论解释与理论评价。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产生的背景,里昂惕夫之谜及其主要解释,理解里昂惕夫之谜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熟悉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了解赫克歇尔、俄林、里昂惕夫的生平、时代背景与主要著作。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要素禀赋论内容,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解释。难点: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第三节 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 本节内容

主要讲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几个影响力最大、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原因、理论内容及对它们的评价,掌握战后国际分工深化的原因及其特点及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熟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产业内贸易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难点: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

第四节 保护贸易理论

本节内容

主要讲授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理论观点和理论评价。包括:幼稚工业保护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保护贸易理论。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种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与现实结合分析实际问题,熟悉并理解每一种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解决的问题,了解每一种理论的代表人物的生平与代表著。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及战略性贸易理论等。

难点:各种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其解释。

第三章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

本章课时:3课时 本章概述:

1.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各国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国别政策。

2.关税措施。主要介绍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关税措施,包括:关税的类型,关税的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等。要求学识掌握进口关税的种类及作用;进口附加税—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普惠制关税;;熟悉关税的作用以及关税的征收方法。

3.非关税措施。主要介绍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种主要措施非关税措施,包括:非关税壁垒的产生与发展,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新型的非关税壁垒。要求学生掌握非关税壁垒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熟悉各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特点,了解非关税壁垒的发展趋势。

4.其他对外贸易措施。主要介绍鼓励出口的措施和经济特区措施。要求学生掌握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际担保制等鼓励出口的各种贸易措施,熟悉经济特区的各种形式,了解中国自由贸易区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产生背景、意义及其发展情况。

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的基本概念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和类型,掌握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国际贸易政策的倾向与特点;向学生介绍关税的种类、关税税则的定义及分类、主要非关税壁垒的种类与含义,让学生理解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的经济效应,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偏向于采取非关税壁垒限制国外产品流入本国市场,了解鼓励和促进出口的经济措施。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课程以课堂讲授方式进行,运用多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展示。在课程中,我们强调运用不同组别的同学进行情景演示,展示不同贸易壁垒产生的贸易扭曲结果,让同学们更为生动的理解贸易壁垒的不同形式、作用和最终产生的经济结果。

课堂授课:

一、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二、关税措施

三、非关税措施

四、其他对外贸易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新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及其特征;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进口税的类型,各种进口附加税。非关税壁垒的类型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自由贸易区

难点:新保护贸易主义及其特点;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取向及其特征。关税的经济效应。非关税壁垒的经济效应。经济特区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

本节内容

主要讲授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类型,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要求学生掌握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理解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新保护贸易主义及特点,不同的贸易发展战略及影响;熟悉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历史背景,了解当今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新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及其特征;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难点:新保护贸易主义及其特点;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取向及其特征。

第二节 关税措施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关税措施,包括:从不同视角对关税的解释,关税的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等。要求学识掌握进口关税及作用;进口附加税—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普惠制关税;熟悉关税的作用以及关税的征收方法。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口税的类型,各种进口附加税 难点:关税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非关税措施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种主要措施非关税措施,包括:非关税壁垒的产生与发展,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新型的非关税壁垒。要求学生掌握非关税壁垒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熟悉各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特点,了解非关税壁垒的发展趋势。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非关税壁垒的类型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难点:非关税壁垒的经济效应

第四节 其他对外贸易措施

本节内容

主要介绍鼓励出口的措施和经济特区措施。要求学生掌握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际担保制等鼓励出口的各种贸易措施,熟悉经济特区的各种形式,了解中国自由贸易区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产生背景、意义及其发展情况。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自由贸易区 难点:经济特区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第四章 世界贸易组织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本章课时: 3课时 本章概述:

主要介绍多边的贸易条约与协定,包括: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与世界贸易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及其基本原则;熟悉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及其特点;了解《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主要内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有关版权、商标和专利权的保护规定。

掌握经济一体化六种形式,对集团内部和对集团外部国家的影响;理解“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的关税同盟理论;熟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APEC;了解当今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事先布置热点国际经济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区域一体化的形式;关税同盟理论 难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五章 国际贸易术语与商品价格

本章课时:4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介绍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作用和理论基础,介绍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介绍影响进出口商品作家的主要因素、计价货币的选择、国际定价方法、佣金及折扣的概念。

教学目标:

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法律、规则与惯例的主要区别,理解主要贸易术语的含义及相互区别,熟练掌握主要贸易术语的用法,并使学生掌握价格成本的核算方法,掌握不同贸易术语价格的换算,掌握签订合同价格条款的技巧。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授课:

一、国际贸易术语概述

二、主要六种国际贸易术语

三、其他国际贸易术语

四、价格核算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2010年通则》与六种主要贸易术语,换汇成本和盈亏率的计算,佣金及含佣价的计算。

本章难点:影响贸易术语的选择的因素。

第一节 国际贸易术语概述

本节内容

贸易术语的含义贸易术语(trade term),又称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它是以简明的外贸语言,或缩写的字母,或国际代号,来概括说明买卖双方在交易中交货的地点,货物交接的责任.费用以及风险的划分和表明价格 构成等诸方面的特殊用语。

有关贸易术语的三种国际贸易惯例的称谓及其法律地位:(1)《1932 年华沙—牛津规则》.它是国际法协会专门为解释 CIF 合同而制定的.(2)《美国对外贸易定义 1941 年修订本》.它是由美国九个商业团体制定的.(3)《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它是国际商会为了统一对各种贸易术语的解释而制定的。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1.贸易术语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惯例的法律效力及其与国内法、国际公约的区别。

2.2010通则的变化及主要的分类方法。

第二节 六种主要贸易术语

本节内容

2010通则对六种主要贸易术语的解释。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六种术语:FOB、CFR、CIF、FCA、CPT、CIP,通则对其买卖双方权利义务的规定和解释。

难点:各个贸易术语的交货地点及风险转移点,以及其重点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其他贸易术语

本节内容

2010通则对于EXW、FAS、DAT、DAP、DDP的解释。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五种术语的名称,交货地点等问题。

第四节 国际贸易的价格核算

本节内容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可以根据情况不同,分别采取下列各种作价方法:固定价格,非固定价格,非固定价格又可分暂定价格,部分固定价格,具体价格待定等方法。佣金与折扣的含义。价格核算及应考虑的因素。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1.计价货币的选择。2.实际成本的核算。3.佣金的计算及价格改报。4.价格核算。

第六章 合同的标的 本章课时:2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介绍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条款的基本概念与法律意义。让学生了解样品的概念与分类,了解《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的有关规定。

教学目标: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合同中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条款的订立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结合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授课:

一、商品的名称和质量

二、商品的数量

三、商品的包装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表示商品质量的几种方式,溢短装条款,运输标志。本章难点:质量条款、数量条款和包装条款的订立。

第一节 商品的品名、品质

本节内容

按照有关的法律和惯例,对交易标的物的描述,是构成商品说明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买卖双方交换货物的一项基本依据,它关系到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般地说,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要构成标的物,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必须是被卖方所占有的;2.必须是合法的;3.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的。

品质的重要性及约定品质条件的意义。商品品质是指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形态的结合。品质的优劣,决定着商品使用效能,影响着商品的市场价格,也是加强对外竞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品质的全面管理,切实把好质量关。合同中的品质条款是构成商品说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买卖双方交换货物的依据。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品名对于国际贸易各环节的影响,树立健康正确的国际贸易商品品名的观念。

2.理解商品品质的表达方法,并在合同条款中认真对待品质机动幅度条款。

第二节 商品的数量

本节内容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条件之一。按照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卖方交货数量必须与合同规定相符,否则,买方有权提出索赔,甚至拒收货物。

理解毛重、净重、公量和溢短装条款的含义。本节重点难点

1.理解商品数量的规定方法及各常用计量方法及含义。2.溢短装条款。

第三节 商品的包装

本节内容

包装条款一般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规格、包装标志和包装费用的分担等内容。商品包装是商品生产的继续,也是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的必备条件之一。绝大多数商品,只有加以必要的包装,才算完成商品的生产,才能进入流通领域和进行销售。国际贸易的商品一般需要经过长距离辗转运输,有时还需要多次装卸和存储,在此期间进行必要的适当的包装,对于保护商品、方便运输、储存和分配、消费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重点难点

订好包装条款,以利合同的履行,在商订包装条款时,需要注意下列事项:(1)要考虑商品特点和不同;(2)运输方式的要求;(3)对包装的规定要明确具体;(4)明确包装费由何方负担;

(七)包装分类。

第七章 货物的运输

本章课时:4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介绍各种运输方式及运输单据的概念和特点。教学目标: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运输单据的法律意义,掌握海运提单的相关概念、分类、制作方法,掌握《UCP600》的有关规定,掌握国际贸易合同中国际贸易运输条款的订立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结合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讲授:

一、交货的时间与地点

二、主要运输方式介绍

三、运输单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货与装运的概念,班轮运输方式,海运提单性质。

难点:交货的时间地点对贸易术语选择的影响,买卖合同中装运条款的拟定。

第一节 货物交付

本节内容

有关国际贸易合同装运条款的相关内容:装运期,装运时间的规定方法;装运港和目的港;分批装运和转船;装卸时间;装运通知;其他装运条款。

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1.装运时间的规定方法有:1.明确规定具体装运时间;2.规定在收到信用证后若干天或若干月装运;3.笼统规 定近期装运。

2.《UCP600》对于装运相关内容的规定方法和对其的理解。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运输方式

本节内容

主要运输方式:海洋运输,分为班轮运输和租船运输。(1)海洋运输的特点(2)班轮运输的定义,所谓班轮是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在一定的航线上,以既定的港口顺序,经常地从事航线 上港口间运输的船舶。(3)班轮运费的计收标准。(4)租船运输的定义。租船运输又称不定船期运输,是相对于班轮运输而言的另一种船舶营运方式,租船运输通常适用于大宗货物的运输。(5)租船运输的方式.主要有定程租船、定期租船、光船租船。其他运输方式:铁路、航空、多式联运的含义。

本节重点难点 1.班轮运输的特点。2.班轮运输费用的计算。

第三节 运输单据

本节内容

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运输单据的认识及填制以及海运提单的含义、特点及主要分类。

本节重点难点

海运提单的特点及主要分类。清洁提单、已装船提单。

第八章 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保险

本章课时:4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介绍国际贸易运输保险的基本原则、海上风险与费用的概念。围绕CIC1980.1中的保险条款,介绍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的险别、保险期间及相关费用计算。

教学目标: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险别,了解协会货物保险条款,了解仓至仓条款的含义,掌握保险金额、保险费的计算方式,掌握我国进出口货物保险的基本做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讲授:

一、国际贸易运输保险基本原则

二、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保障范围及险别

三、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实务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我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险别

本章难点:单独海损与共同海损的不同,施救费用与救助费用的区别

第一节 国际贸易运输保险基本原则

本节内容

介绍国际贸易运输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近因原则和补偿原则。

本节重点难点

保险的基本原则对于保险合同生效、保险理赔的重大影响。

第二节 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保障范围及险别

本节内容

1.国际贸易海上运输保险保障范围:海上风险、外来风险、损失和费用。2.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险别和附加险(CIC1980.1),及其保障期间,除外责任等内容。

本节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险别

难点:单独海损与共同海损的不同,施救费用与救助费用的区别

第三节 国际贸易海上货运保险实务

本节内容

保险费用的计算,保险单据及保险理赔实务。本节重点难点

保险金额的计算及其理解。

第九章 国际货款的收付

本章课时:4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将介绍国际贸易结算中主要票据的概念、特点与分类,以及主要国际结算方式的概念与方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汇票为代表的结算票据在国际支付中的支付工具的作用;使学生掌握汇付、托收的定义和流程,掌握信用证的定义、流程、分类及国际惯例,掌握起草和审核信用证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班案例讨论和学生代表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讲授:

一、支付工具

二、支付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汇票与本票的概念和特点,汇付的种类,托收的流程和风险分析,跟单信用证业务流程,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难点:跟单信用证性质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支付工具

本节内容

汇票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汇票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签发的,要求见票时或在将来的固定时间,或可以确定的时间,对某人或其指定的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的书面支付命令。

汇票的种类。①按出票人的不同,可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②按有无随附商业单据,可分为光票和跟单汇票; ③按付款时间不同,可分为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

3.汇票的使用。汇票的使用有出票、提示、承兑等,如需转让,通常经过背书。汇票遭到拒付时,还要涉及做成拒付证书和行使追索权等法律权利。

本票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签发的,保证于见票时或定期或在可以确定的将来的时间,对某人或其指 定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的书面承诺。本票可以分为银行本票和商业本票。商业本票有即期和远期之分,而银行本票都是即期的。支票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即存款人对银行的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委托或命令。出票人在签发支票后,应负票据上的责任和法律上的责任。

本节重点难点

汇票的定义及票据行为。

第二节 支付方式

本节内容

汇付的含义、性质与特点: 1.汇付的含义及当事人。汇付又称汇款,指付款人主动通过银行或其他途径将款项汇交收款人.在汇付业务中,通常有四个关系人:汇款人、收款人、汇出行和汇入行。2.汇付的种类。3.汇付方式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

托收的含义、性质与特点。1.托收的含义:托收是指债权人(出口人)出具汇票委托银行向债务人(进口人)收取货款的一种支付方式。2.托收的当事人。托收方式的当事人主要有委托人、托收银行、代理银行和付款人。3.托收的种类。4.托收的利弊。5.托收的国际惯例。托收方式属于商业信用,存在着收不回货款的风险,尤其是托收方式中的承兑交单风险更大。

信用证的含义、性质和特点。信用证的含义:根据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解释,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出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信用证方式的当事人及职责:信用证方式下涉及的当事人有开证申请人、开证银行、通知银行、受益人、议付银行和付款银行。信用证支付的一般程序,信用证的主要内容:1.对信用证本身的说明; 2.对货物的要求; 3.对运输的要求; 4.对单据的要求; 5.特殊要求与提示; 6.开证行保证付款的责任文句.信用证的种类。

本节重点难点

重点:汇付的种类,托收的流程和风险分析,跟单信用证业务流程,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难点:跟单信用证性质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十章 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

本章课时:2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阐述了合同如何形成及订立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发盘与接受的法律条件,合同生效的要件;熟悉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发盘的撤回和撤销、接受撤回与修改的规定,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应具备的条件。

教学目标:

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过程,掌握发盘、接受与合同成立的条件,了解不同法律文本对发盘、接受的主要分歧,掌握合同的主要内容与格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结合小班案例讨论。课堂讲授:

一、交易磋商的形式、内容

二、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

三、交易磋商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合同的形式、基本内容及其合同成立的要件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发盘、还盘和接受的概念和法律效力,《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有关规定。

本章难点:发盘的撤消与撤回,构成接受的条件与逾期接受问题,根据磋商内容拟订贸易合同。

第十一章 商品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

本章课时:2课时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阐述了交易后的争议处理及如何预防问题。介绍国际货物交易中检验、争议、索赔和理赔的含义和范围,介绍《1958年纽约公约》(《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缔约国国家间贸易争端仲裁解决机制的目标和原则。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时间和地点的几种规定方法;违约责任、合同中的索赔期限的到规定方法;不可抗力条款和不可抗力事件的认定;仲裁的形式和机构,仲裁协议的作用。熟悉商检、索赔、仲裁和不可抗力条款的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让学生对仲裁的形式和特点有清晰认识。

2.课堂讨论。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对所讨论的内容,如检验、索赔、理赔和不可抗力等,至少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堂讲授:

一、商品检验

二、索赔

三、不可抗力

四、仲裁 重点难点:

重点:买方检验权,检验的时间与地点,索赔与理赔的概念,不可抗力的概念,仲裁特点与程序,争议处理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方法 篇2

进行双语教学必要性之比较。为培养学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参与经贸活动的适应能力, 响应教育部关于“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或专业课教学” (教高[2001]4号) 的文件精神, 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改革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学校的条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双语课程应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开设。就《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而言, 由于两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对于学生的英文使用能力的培养侧重点也就不同。《理论》注重的是, 学生对英文学术文献的查阅能力, 《实务》注重的是外贸实践中英语读、写、听、说的综合使用能力。掌握贸易实务专业英语知识, 是学生以后顺利进行外贸业务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 在选择设置双语课程时, 宜优先考虑开展《实务》的双语教学。这种选择既符合“适应职业”的大学教育思路, 又适应本专科院校涉外专业“向社会提供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的目标。

进行双语教学可行性之比较。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涉及到教材选用、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学生语言素质等多方面的教学条件。对于《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引入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考察, 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比较选择论证。

1. 英文教材选择之比较。

教材是实施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元素, 选择符合教学大纲及学生层次的教材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双语教学原则上, 应使用外文原版教材, 原汁原味的英语可以避免语言表达上的偏差。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外文原版教材使用量小、价格昂贵、难度大、脱离中国实情等等。国内外学者合编的双语教材往往能够克服以上的不足。目前, 国内编著可供使用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版本较多, 且内容体系日趋完善, 而《国际贸易理论》目前尚无国内编著的专用双语教材, 主要使用国外原版《国际经济学》, 其内容与我国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有较大出入。

2. 师资的基本要求之比较。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不仅要专业精深、还要英语好。与《国际贸易实务》相比, 在《理论》的双语教学中, 更多的要求教师将学术性的书面语转换成浅显易懂的口语, 从而教师授课的难度相对更大, 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更高。

3. 教学计划安排之比较。

通常在教学计划安排上,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实务》的先行课程, 分别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通过《理论》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理论及专业词汇有初步的了解, 这就为《实务》的双语教学做了铺垫。此外, 专业英语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的并行课程, 这样两门课程相辅相成, 通过《实务》的双语课堂, 学生在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 能够巩固专业英语知识,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际贸易理论》是学生结束大学一年级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后初次接触的专业课程, 如果采用双语教学, 学生的适应程度不及对《实务》双语课的适应力强。

4. 教学环境之比较。

在营造双语教学氛围上除了使用课堂英语交流、影像资料、英语竞赛等方法外, 与《国际贸易理论》相比, 《国际贸易实务》还可以利用外贸模拟软件, 创造相对真实的外贸环境。利用模拟软件, 让学生扮演外贸交易中的各种角色, 完成从交易的磋商、签约、合同的履行乃至争议解决的整个交易流程, 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

5. 学生反映之比较。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普遍属于“高分低能”, 因而对双语课程的学习常有畏难情绪。许多高校的双语课问卷调查反映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支持率高于《国际贸易理论》。《实务》中的贸易术语都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而来, 开展双语教学既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又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外贸业务的各环节多用英文表述, 各项单证也多以英文书写, 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从学生的学习目的来看, 在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以有助于就业为导向, 因而对《实务》课的学习热情高于《理论》课程。

教学形式之比较。目前, 受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限制,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多采用“翻译”式或“混合”式。如前所述, 鉴于理论课和实务课在各方面的差异, 两者在教学模式上也有所不同:《理论》可采用“翻译”式作为双语教学的起点, 首先要保证学生听懂理解理论知识, 然后向高级形式逐步过渡。《实务》双语教学的起点宜从“混合”式开始, 注重激发学生英语表达的热情, 习惯英语使用环境, 循序渐进减少中文的使用, 当授课条件成熟时转为“浸入”式 (全外语型) 。需要说明的是, 无论哪门课程, 对于“混合”式的使用只能是权宜之计。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中坚持完全使用外语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混合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时, 学生上课较易忽视他们不懂或懂得较少的语言。如果用两种语言同时给出相同或类似的信息, 学生就不愿听外语传递的信息。[2]

摘要:这里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引入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教学形式进行比较探讨, 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宋银秋.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4, (1) .

[2]俞理明.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3)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方法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教学 改革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额的迅速增长,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加大。官方统计,我国仅在“十一五”期间,就缺少外贸专门人才30万人。一些外贸科研部门更是预测我国缺少外贸人才180万人。人才储备增加,同时要求人才质量的提高。因此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应不断改革完善,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应用操作能力适应企业及外贸环境的需求。近年,笔者参加了校内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课题。结合教学实践,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做如下分析。

一、理清课程线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数分为三部分,即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和措施,贸易实务。每部分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理论部分过于抽象,学生不易掌握。在教学中,先将国际贸易理论以发展阶段为线索列表,使学生先对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和脉络有一清晰的认识,再结合历史背景讲解各理论的主要内容。贸易政策和措施部分主要围绕各国的进出口政策及实现政策目标使用的措施工具。贸易实务这部分以合同的磋商,签订及履行为主线,教学中根据企业实际操作流程,讲解贸易实务的各环节及注意事项。每一部分的讲解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简单介绍贸易理论提出时的背景及主要内容,重点放在理论对现实贸易政策的指导意义上。

二、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理论部分总体而言是偏向于宏观理论和政策的学习, 对于初学者往往不容易产生兴趣, 并且常常会对它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产生疑问,失去学习的动力。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解贸易差额时,可引入中美贸易差额问题。用历年的中美贸易差额的数据,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差额统计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还可组织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初步学习的基础上,课上与教师同学讨论并提出不同的观点。应该说,互动式教学法是众多教师都追求的一种理想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能力。但有时限于课时量和学生年级较低、学习负担较重及对现实经济现象的认知能力较低等的客观情况,启发式教学法更有可行性。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中用案例引出某一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与教师一同总结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已经改变了学生单纯被动听讲的局面,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师循序渐进的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地推导总结出结论。这样做,既带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又能保证课堂良好的教学秩序,节约了探讨问题的时间,确保了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中,编制高质量的案例是难点。众所周知, 哈佛商学院是世界一流的培养管理人才的最著名的学府, 它的成功之一得益于它有高质量的案例教学。但我国案例教学起步较晚,案例教学的资料缺乏。如果没有丰富的、有价值的、时新的案例资料,教学效果将受到影响。因此选编出真实的、典型性的案例是关键。案例的选用要服从教学的需要, 要针对某一概念、章节,选用有针对性的或综合性的案例。同时,在应用时,应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这样才可以促使学生随时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果断性和即席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重构实践教学体系。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每个学生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不仅能培养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模拟实验室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基本载体。许多实验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完整的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要使实验室满足教学的需求,应尽量解决以上问题,做到全方位地模拟实际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例如制单实验教学环节提供一个单证教学和练习的平台。学生使用现实当中外贸公司制作单据的方式:标准的办公软件、规范的单证格式来进行实际的制单工作,以强化他们对于外贸单证作用、格式和内容的理解,提高单证的制作能力。在虚拟贸易平台,学生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报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

通过进出口业务,贸易磋商,国际结算等多个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职业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为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参观实习,请校外专家和企业家做讲座,这样学生感受到外贸企业的工作流程及外贸业务的魅力,激发了专业学习兴趣。外贸公司的实习应在模拟实验环节中间进行。如果开始就去公司实习,因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无法参加公司的工作。公司实习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公司工作环境无法满足太多学生参与实习,许多业务在实验室也可学习。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 篇4

这个学期是大三的第一学期,我们接触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经过近一学期的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问有了赞新的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深刻的感想。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贸易工作的复杂性,变化性,灵活性,困难性,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外贸工作者应加盖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可能有许多环节的操作,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虽然一笔进出口业务也没完成,但每天都有新收获,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这也令我感到非常的满意。我也逐步意识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和其独有的特点:国际贸易既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涉外活动的一个方面;它属于跨国交易,情况错综复杂;受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面临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大,线长面广,中间环节多;商战不止,竞争异常激烈。所以,作为从事国际经贸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应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善于应战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一、课程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它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1.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2.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合同条款和付款方式等。

贸易术语是构成国际贸易单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又称为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同时还是用以划分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过程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风险和费用。而交货地点往往成为划分责任、风险、费用的界点。商品交换离不开运输,对外贸易运输是外贸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外贸易运输方式种类很多,其中,海洋运输占有重要的地位。货运保险与货物运输一样,是国际贸易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险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也较复杂且技术性强。货运保险的种类取决于运输方式,而海运又是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海运货物保险在国际贸易中便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价格、装运、结汇是国际贸易中的三大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大多以汇票作为支付工具、以信用证(L/C)作为支付方式进行货款的结算。货款的收付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受到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在学习中,要以国际贸易基本原理和国家对外方针政策为指导,把课程中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政策加以具体运用。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课程的过程

1.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前学过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情况脱节较大,实际操作起来和想象中的出入很大,很不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类似的机会,多做一些实际的操作,充分理解和掌握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机会的话还应多去海关、进出口公司等参加实习,或者参观询问,了解情况,提高业务水平。2.加强商务英语的学习

国际贸易中的绝大多数信息的发布、交流、磋商、谈判、单证、文件等都是以英语为主,而且都是非常专业和正式的英语。所以今后还得在英语的学习上下功夫,把基本的英语技能掌握好,提高双语沟通的能力,进而在专业的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课程中能更好的去深入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尽量不使语言成为交流的障碍,避免因为对语言的造诣不深,而在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蒙受损失。3.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和其他相关学科联系很紧密,需要我们去多多了解掌握。比如价格学、商品学、物流学、保险学和法学等。我们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补充,充分掌握和贸易相关的知识,使我们在做起贸易工作来能对各种流程应付自如,提高效率。

三、结束语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知识经济也成为了主流。如何在贸易大潮中取得先机,如何利用贸易更好的发展经济、改善国民生活质量,这些都是一个国家要思考要探索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一直保持举世罕见的高速增长。但是,我们深知,经济总量上的增长并不代表经济质量的真正发展,以此我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在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按照比例排,分别是“出口、投资、消费”。出口是主要增长点。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在对外贸易上,就是要转变出口结构,从以低价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转变。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想没有人可以完全对国际贸易丝毫不懂。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定稿] 篇5

1、以石油为例,尝试分析石油价格是如何受市场供需影响的?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2005年底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2007亿桶,20年间增加了4303亿桶,增长了55.8%。虽然产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已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但2005年底全球石油储量与产量之间的比例为40.6年,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10年不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给短缺现象。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供给具有重大影响。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根据价格调整产量。但2002年以来,受强劲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OPEC产量激增,原油剩余产能从2002年的560万桶/日急剧下降到2006年的140万桶/日左右,产能利用率高于90%,通过增加产量平抑油价的能力减弱。迫使市场参与者通过构建商业库存作为应对风险的缓冲,而库存需求反过来又刺激油价上行。美欧跨国石油公司在世纪之交通过资本运作发起的新一轮兼并联合使得世界石化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石化巨头对全球石油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力的进一步增强,世界石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以及石油价格的波动带来了深刻影响。

此外,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跨时期的产量配置决策,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2、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结合中国相关数据,说明如何计算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和地理方向?

我国贸易概况,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货物进出口36420.5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5%。其中出口18986.00亿美元,增长20.3 %;进口17434.59亿美元,增长24.9%。贸易顺差分析: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是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中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09年进口商品同比增长为负。中国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大,但出口的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09年出口的商品增长为负。综合对比分析: 中国进口商品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金额较大;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金额较小;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出口结构中所占份额较重。中国商品应不断优化结构,提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

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主要依靠传统贸易伙伴国市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而进口主要是日本、韩国和美国。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欧盟:2004年,欧盟超越其他两国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国。近几年欧盟和我国的贸易额增速均在20%以上,德、荷、英、法、意是我国在欧盟主要的贸易国。我国与欧盟的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第二大贸

易伙伴国是美国: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第三大贸易伙伴国——日本: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产品输出国,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产品进口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贸易家族的明日之星东盟: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正在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贸易伙伴。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因此,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关系发展潜力巨大。

3、结合本章所学,尝试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做简单的评述。

伴随着中国经济地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地变化。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00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0000亿美元以上。制成品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从早期的不到一半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至2004年,外资企业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1%上升到超过50%。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战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为了配合外贸企业改革,国家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和外贸企业等内容,伴随着1986年中国要求“复关”开始,中国的贸易政策改革已经开始以符合国际规则为导向,涉及到国内管理的各个方面。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所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符合国际贸易规范,也就是要符合关贸总协定的规范, 进出口管理:1992年中国取消进口调节税;1994年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此后中国进行了多次的关税降低,整体关税已经与国际平均水平大为接近,与世界市场更加接近。此外,中国的进口配额及其他的非关税措施数量也在逐年减少。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重点整理 篇6

总贸易体系与对外贸易体系: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凡是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记为进口,凡是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为出口;对外贸易体系则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国际货物贸易是指在国际市场上货物的交换,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受国际分工的影响。国际货物贸易分为10大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饮料和烟类(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机械及运输设备(7);杂项制品(8);没有分类的其它商品(9);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

对外贸易依存度: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国际分工的含义: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过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它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3)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4)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4、绝对成本理论的核心观点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或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

5、比较成本说核心观点

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仅可以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时出口该商品,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进口该商品,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

6、如何判断比较成本优势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7、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要素禀赋理论预测相悖。西方经济学界将这个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8产品生命周期说 弗农将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准化时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由于要素密集性不同、产品所属类型不同、技术先进程度不同以及产品价格的不同,因而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处于不同时期具有的比较利益不同,比较利益将从一个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的国家转移到一个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国家。

重商主义的主要论点和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为重金主义或称货币差额论;晚期为贸易差额论。

早期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货币-金银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任何商品输入都会使货币流出,减少本国货币拥有量,从而减少本国的财富。因而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应尽可能多的多输出或少输入,最好使不输入,一国才能迅速增加货币,即财富的积累,该理论主张禁止货币出口。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即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

早期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1)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所有的货币交易;(2)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晚期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1)以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2)禁止重要原料的出口,但许可自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出口;(3)减低或免除出口税;(4)设立特权公司;(5)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6)直接禁止若干外国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输入;(7)课征保护关税,即以高关税来限制国外商品的输入。

什么是保护幼稚工业论

在承认自由贸易利益的前提下,主张以保护贸易为过渡,扶持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自由贸易。其保护对象是刚刚开始发展且遭遇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工业;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

超保护贸易的观点

超贸易保护主义认为(1)不仅要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的保护国内发达的或出现衰落的工业;(2)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3)不是防御性的限制进口,而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型扩张;(4)不是保护代表先进势力的一般工业资产阶级,而是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5)保护政策的措施不仅有关税和贸易条约,还有其他各种奖出限入措施。

12、发展中国家的保护贸易的理论依据: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普雷维什的贸易保护论,主要有两点:中心—外围论和贸易条件恶化论。

13、战略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1)布朗德—斯潘塞的“以补贴促进出口”论点;(2)克鲁格曼“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点;(3)“战略支持产业的外部经济效应”。

14、国际市场价格的种类(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此类价格包括:调拨价格、垄断价格、区域性经济集团内的价格、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15、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16、关税的特点(1)关税是一种间接税;(2)它的征收主体和客体是进出口商和进出口货物;(3)它可以起到调节一国进出口贸易的作用;(4)它是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

17、关税的主要种类(1)按征收对象或商品流向分,有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2)按征收目的分,有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3)按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分,有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遍优惠制。

18、普惠制及其主要原则普惠制规定,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其主要原则是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

19、关税的经济效应(1)价格效应;(2)贸易条件效应;(3)税收效应;(4)保护效应。20、非关税措施的特点(1)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2)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更能直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3)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21、非关税措施的主要种类(1)进口配额制;(2)“自动”出口配额制;(3)进口许可证制;(4)外汇 管制;(5)进口和出口国家垄断;(6)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7)国内税;(8)进口最低限价制和禁止出口;(9)进口押金制;(10)专断的海关估价制;(11)进口商品征税的归类;(12)技术性贸易壁垒。

22、商品倾销的概念及分类商品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它包括偶然性倾销,间歇性倾销或掠夺性倾销,长期倾销三种。

23、最惠国待遇条款的涵义和种类 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特权、优惠和豁免,也都同样给予缔约对方。它分为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和有条件最惠国待遇两种。

24、什么是国民待遇条款

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和船舶同等的待遇。

25、国际商品协定的主要条款

主要有经济条款、行政条款和最后条款三种。经济条款主要有缓冲存货的规定,出口限额的规定,多边合同的规定,出口限额和缓冲存货相结合的规定。

26、经济一体化的形式(1)按照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2)按经济一体化的范围,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部门的一体化和全盘一体化;(3)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4)按经济体制分,有市场型一体化和计划型一体化。

27、地区经济一体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历史的原因;(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维护民族经济权益和发展的需要;(4)解决国际收支困难;(5)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28、世界贸易组织何时成立1995年1月1日。

29、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哪些协议

(1)工业品方面:工业品关税大幅下降;

(2)农产品贸易方面:所有参加方必须将一切非关税壁垒措施转换成关税,实行关税化;对于需要关税化的农产品,必须承诺相当于国内消费量3%-5%的最低市场准入量;对农产品生产影响国内支持措施减少20%,出口补贴削减36%,发展中国家可削减24%;

(3)纺织品和服务贸易方面:逐步取消数量限制、发展中国家开放国内市场等5条;(4)进口许可证程序方面:4条;

(5)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方面:6条;(6)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7条;(7)服务贸易方面:3条。

30、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资格、基本原则、组织机构

成员资格有两种: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和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基本原则:(1)贸易自由化原则;(2)非歧视贸易原则;(3)关税保护和取消数量限制原则;(4)可预见性、稳定发展贸易原则;(5)促进公平竞争原则;(6))对发展中国家特殊优惠待遇原则;(7)区域性贸易安排;(8)透明度原则;(9)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措施。

组织机构: 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是部长会议,其下设总理事会和秘书处。

31、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和规则(1)协商;

(2)要求成立专家小组;

(3)专家小组工作(调查,向争端各方和争端解决机构提交最终报告);

(4)通过决定(争端解决机构应在60日内通过工作组报告,全体成员反对方可阻止专家小组报告的通过;如果争端一方对法律问题或专家小组的法律解释有不同意见,该方可以上诉。);

(5)执行(如果上诉机构同意专家小组的报告,有关成员必须执行报告所作的建议或支付赔偿;不履行,则赢得争端的成员经相关部门授权可采取报复措施)。

3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包括哪些环节 邀请发盘、发盘、发盘的失效(或还盘)、接受。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各自的基本义务是什么 卖方:按合同规定交付货物,移交一切与货物有关的单据和转移货物的所有权; 买方:按合同规定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国际贸易的方式有哪些

包销与代理、招标投标与拍卖、寄售、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等。包销的含义和包销协议的主要内容

包销指出口人通过协议把某一种商品或某一类商品在某一地区和期限内的经营权单独给予某个客户或公司的贸易做法。

包销协议包括下列主要内容:协议的名称、签约日期与地点;协议双方的关系 ;包销商品的范围;包销地区;包销期限;专营权;包销数量或金额;作价方法。代理的含义和性质

国际贸易中的销售代理是指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代表他向第 三者招揽生产、签订合同或办理与交易有关的各项事宜,由此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直接对委托人发生效力。

招标投标的含义与适用领域:招标是指招标人在规定时间、地点,发出招标公告或招标单,提出准备买进商品的品种、数量和有关买卖条件,邀请投标人投标的行为。投标是指投标人应招标人的邀请,根据招标公告或招标单的规定条件,在规定投标的时间内向招标人递盘的行为。适用领域:国际政府机构、国营企业或公用事业单位采购物资、器材或设备的交易中,而更多地用于国际承包工程。拍卖的出价方法有几类:增价拍卖、减价拍卖和密封递价拍卖。补偿贸易是指在信贷基础上进口设备,然后以回销产品或劳务所得价款,分期偿还进口设备的价款及利息。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直接产品补偿、其他产品 补偿和劳务补偿。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推崇重商主义,在贸易政策上实施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通过限制货币出口和扩大贸易顺差的办法扩大货币的积累;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较发达国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资本主义较落后的国家执行以保护幼稚工业为目标的保护贸易政策;

(3)19世纪末至二战前:带有垄断性的超保护贸易政策;(4)二战后:贸易自由化;

(5)70年代中期: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6)80年代中后期以来:协调管理贸易政策。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大多执行保护贸易政策。但总趋势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贸 逐步从内向型的保护转向外向型的保护。

37、国际贸易术语的作用

不仅用来表示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的划分,而且还用来表示商品的价格构成。

38、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

国际贸易惯例是指国际贸易中经反复实践形成的,并经国际组织加以编纂与解释的习惯性做法。国际贸易惯例本身不是法律,它对交易双方不具强制约束力,因而,买卖双方有权在合同中做出与某项惯例不符的“意识自治”为基础的。

39、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主要有哪三种 《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美国对外贸易定义1941年修订版本》、《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40、《2000年通则》中贸易术语的名称及分组

(1)E组:E组仅包括EXW(工厂交货)一种贸易术语;

(2)F组:F组包括FCA(货交承运人)、FAS(装运港船边交货)和FOB(装运港船上交货)三种贸易术语;(3)C组:C组包括CFR(成本加运费)、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CPT(运费付至)和CIP(运费保险费付至)四种贸易术语;

(4)D组:D组包括DAF(边境交货)、DES(目的港船上交货)、DEQ(目的港码头交货)、DDU(未完税交货)和DDP(完税后交货)五种贸易术语。

41、FOB、CFR、CIF的含义、风险转移点、使用的运输方式 FOB:装运港船上交货,装运港船舷,水上运输; CFR:成本加运费,装运港船舷,水上运输; 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装运港船舷,水上运输。

42、CIF与DES的区别

(1)DES的交货地点在目的港,CIF的交货地点在装运港;

(2)DES交到目的港有时间的限制,CIF没有必须何时抵达目的港的规定;

(3)DES下卖方的风险在目的港船上交货时结束,CIF下卖方的风险在装运港装上船就结束了。

43、FOB与FCA的区别

交货地点不同:前者装运港口,后者出口国内地、港口;

风险转移界限不同:前者装运港船舷,后者货交承运人处置时起; 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前者水上运输,后者任何方式。

44、规定品名条款的注意事项

(1)内容明确、具体,并能反映标的物的特点,切忌空泛、笼统;(2)尽可能使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

(3)选用合适的品名,以利减低关税,方便进出口和节省运费开支;(4)在交易中,做不到或不必要的描述性的词句,都不应列入品名条款。

45、品质的表示方法凭实物表示品质和凭说明表示品质。

46、国际贸易中一般采用哪些方法来说明商品计量单位

按重量计算、按数量计算、按长度计算、按面积计算、按体积计算和按容积计算。

47、重量的计量方法毛重、净重、公量、理论重量、法定重量和实物净重。

48、商品包装的种类

运输包装、销售包装、中性包装和定牌四种。

49、各类运输包装的标志的概念

运输标志:又称唛头,它通常是由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和一些字母、数字及简单的文字组成; 指示性标志:指提示人们在装卸、运输和保管货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的标志;

警告性标志:又称危险品标志,是指在易燃品、爆炸品、有毒品、腐蚀性物品、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包装上表明其危险性质的文字或图形说明。

50、我国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的机构是哪些国家商检局和设在全国各地的商检局。

51、海洋运输的优缺点优点:通过能力大,运量大,运费低;缺点:易受气候影响,风险较大,运输速度慢。

52、海洋运输的分类:班轮运输和租船运输。

53、班轮运输的特点

(1)航行时间固定,航行线路固定,航行港口固定,航行运费固定;(2)由船方负责装卸,装卸费包括在运费中,货方不再另外支付装卸费,船货双方也不计算滞期费和速遣费;(3)船、货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豁免,以船方签发的提单条款为依据;4)班轮承运货物的品种、数量比较灵活,货运质量较有保证。

54、班轮运费的计收标准(1)按货物实际重量计收运费;(2)按货物的体积计收;(3)按重量或体积计收;(4)按商品价格计收;(5)按货物的件数计收;(6)由货主和船公司临时议定。

55、其他运输方式的特点

铁路运输: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能保证全年运行,运输能力大,速度快,连续性强,运转过程中可能遭受的风险小,办理铁路货运手续也比较简单;

航空运输:运输速度快,货运量大,且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等优点; 邮包运输:“门到门”的运输性质,手续简便,费用也不高;

国际多式联运:把海陆空各种传统、单一运输方式有机地联合起来,组成一种国际间的连贯运输;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货物损耗少,运送速度快,可以实现门到门运输,但运输能力小,运输能耗很高,运输成本高;

内河运输:在运输和集散进出口货物中起着重要作用。

56、《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中关于分批装运和转船的规定

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除非信用证有相反规定,可准许分批装运。但买卖合同如对分批装运不作规定,按国外合同法,则不等于可以分批装运。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议,防止交货时发生 困难,原则上应明确在出口合同中订入“允许分批装运”为好。

57、提单的性质和作用

(1)提单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签发的货物收据,证明已按提单所列内容收到货物;(2)提单是一种货物所有权的凭证;

(3)提单是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所订立的运输契约的证明。

58、海运提单的主要种类

(1)按货物是否已装船划分:已装船提单和备运提单;(2)按提单上有无批注划分:清洁提单和不清洁提单;

(3)按提单收货人的抬头划分:记名提单、不记名提单和指示提单;

(4)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划分:直达提单、转船提单、联运提单和多式联运提单;(5)其他种类提单:集装箱提单、舱面提单和过期提单。

59、在海上业务保险中,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概念及范围

自然灾害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力量所引起的灾害。在海上保险业务中,自然灾害并不泛指一切自然力量所引起的灾害,而是包括恶劣气候、雷电、海啸、地震以及火山爆发等人力不可抗拒的灾害。意外事故是指由于偶然的非意料中的原因所造成的事故。同样的,在海上保险业务中,意外事故也并不包括所有的海上意外事故,它仅指搁浅,触礁,沉没,碰撞,火灾,爆炸和失踪等。60、一般外来风险和特殊外来风险的范围

一般外来风险,是指货物在运输途中由于偷窃,下雨,短量,渗漏,破碎,受潮,受热,霉变,串味,沾污,钩损,生锈,碰损等原因所导致的风险。

特殊外来风险,是指由于战争,罢工,拒绝交付货物等政治,军事,国家禁令及管制措施所造成的风险与损失。如因政治或战争因素,运送货物的船只被敌对国家扣留而造成交货不到;某些国家颁布的新政策或新的管制措施以及国际组织的某些禁令,都可能造成货物无法出口或进口而造成损失。

61、什么是全部损失和部分损失

全部损失简称全损,指运输中的整批货物或不可分割的一批货物的全部损失;部分损失是指指运输中的整批货物或不可分割的一批货物没有达到全损程度的损失。62、什么是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

载货船舶在海运上遇难时,船方为了共同安全,以使同一航程中的船货脱离危险,有意而合理地作出的牺牲或引起的特殊费用,这些损失和费用被称为共同海损。单独海损,是指保险标的物在海上遭受承保范围内的风险所造成的部分灭失或损害,即指除共同海损以外的部分损失。这种损失只能由标的物所有人单独负担。

63、基本险的概念、种类及范围

基本险亦称主险,是可以独立承保的险别。平安险、水渍险和一切险三种。平安险的范围:(1)被保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整批货物的全部损失或推定全损。(2)由于运输工具遭受意外事故造成货物全部或部分损失。(3)在运输工具已经发性意外事故下,货物在此前后又在海上遭受自然灾害落海造成的全部损失。(4)在装卸或转运时,由于一件或数件货物落海造成的全部或部分损失。(5)被保人对遭受承保范围内的货物采取抢救、防止或减少货损的措施而支付的合理费用,但以不超过该批被救货物的保险金额为限。(6)运输工具遭难后,在避难港由于卸货所引起的损失以及在中途港、避难港由于卸货、存仓以及运送货物所产生的特别费用。(7)共同海员的牺牲、分摊和救助费用。(8)运输合同订有“船舶互撞责任条款”,根据该条款规定应由货方偿还船方的损失。水渍险的范围:除平安险的各项责任外,还负责被保货物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损失。

一切险的责任范围:除平安险和水渍险的各项责任的,还负责被保货物在运输途中由于一般外来原因所造成的全部或部分损失。

64、附加险的概念、种类及范围

附加险别是基本险别责任的扩大和补充,它不能单独投保。附加险别有一般附加险和特别加险。一般附加险有11种,它包括:偷窃,提货不着险,淡水雨淋险,短量险,渗漏险,混杂、沾污险,碰损、破碎险,串味险,受潮受热险,钩损险,包装破裂险,锈损险。特殊附加险包括:交货不到险,进口关税险,舱面险,拒收险,黄曲霉素险,卖方利益险,出口货物到港九或澳门存仓火险责任扩展条款,罢工险,海运战争险等。65、国际贸易中使用的票据主要有哪些汇票、本票和支票。66、汇票的概念及主要种类

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按照出票人的不同分为银行汇票与商业汇票;按照有无随附单据分为光票和跟单汇票;按照付款时间的不同分为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67、本票、支票的概念

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68、汇付的含义和种类

汇付又称汇款,指付款人主动通过银行或其它途径将款项汇交收款人。汇付可分为信汇、电汇和票汇。69、汇付在国际贸易中通常适应的情形:预付货款、随订单付款和赊销等业务。70、托收的主要种类1,付款交单〔D/P〕2,承兑交单〔D/A〕

71、信用证: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

72、信用证方式下的当事人有哪些:开证申请人、开证银行、委托人、受益人、议付银行和付款银行。73、为什么信用证付款会成为国际贸易中普遍采用的主要支付方式

它将进口人履行付款责任转为由银行来履行付款,保证出口人安全迅速的受到货款,买方按时受到货运单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进出口人之互不信任的矛盾;同时,也为进出口双方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

74、信用证的特点

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是一种独立文件;是单据的买卖。75、信用证的主要种类

(1)以信用证项下的汇票是否附有货运单据划分为:跟单信用证及光票信用证;(2)以开证行所负的责任为标准可以分为:可撤销信用证和不可撤销信用证;(3)以有无另一银行加以保证兑付,可以分为:保兑信用证和不保兑信用证;(4)根据付款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即期信用证和远期信用证;

(5)根据受益人对信用证的权利可否转让,可分为:可转让信用证和不可转让信用证;(6)循环信用证;(7)对开信用证(8)对背信用证;(9)预支信用证;(10)备用信用证。76、各种支付方式如何有效结合使用

(1)信用证与汇付相结合:信用证与汇付相结合是指部分货款用信用证方式支付,余款用汇付方式支付;(2)信用证和托收相结合:信用证与托收相结合又称“部分信用证、部分托收”,即指一笔交易的货款部分用信用证支付,其余部分用托收方式结算;(3)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三者相结合:在采用分期付款和延期付款的方法时。

98、名义保护率、有效保护率、有效关税保护率的计算

名义保护率=(国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100% 有效保护率=进口商品的名义关税/进口商品在进口国该行业中的增值比率

有效关税保护率=(进口商品的名义关税-原料价格在最终成品中占有的比率×进口原料名义关税)/(1-原料价格在最终成品中占有的比率)100、含佣价、卖方实际净收入的计算 含佣价=净价/(1-佣金率)

卖方实际净收入=原价-单位货物折扣额 102、FOB、CFR及CIF之间的价格换算(1)FOB价换算为CFR价或CIF价

CFR=FOB+运费

CIF=(FOB+运费)/ [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2)CFR价换算为FOB价或CIF价

FOB=CFR-运费

CIF=CFR/[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

(3)CIF价换算为FOB价或CFR价

FOB=CIF-保险费-运费= CIF ×[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运费

CFR=CIF-保险费= CIF ×[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探讨 篇7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从事外贸工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也是物流与经管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但由于该课程较为深奥, 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具有一定难度, 对于操作流程的掌握还不够精准, 使得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的学习存在很多困难, 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只会背诵概念与操作流程, 却不会实际操作, 针对这些问题, 就需要不断进行研究, 让学生在懂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学体系不合理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对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 在学生懂得国际商法与熟悉商务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要懂得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能, 了解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商法[1]。但现阶段我国很多院校在经管专业与物流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规定, 只开设大学英语和经济法等基础课程, 《国家贸易理论》与《国际商法》等却未被列入教学大纲基础课程范围, 这样一来, 就使学生的商务基础知识出现不牢固的情况。

(二) 教学模式落后

尽管我国教育已经实行新课程标准, 但有很多学校在教学上依然采用原来的教学模式, 依然将知识作为教学根本, 忽略了在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过分强调学习知识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不断向学生灌输知识, 不顾所教知识是否符合学生学习需要, 更未考虑就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此外, 在教学计划上不断缩短课时, 减少对理论知识的深化, 在教学中不注重实践教学都是国际贸易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 教学内容落后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知识点多、信息含量大、更新速度快, 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局限于现有教材, 最新国际贸易理论和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方针政策却不能及时传达给学生, 使得学生对最新知识了解较少, 陈旧知识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国际贸易发展[2]。为国家培养优秀国际贸易人才是所有经管专业与物流专业教师的共同愿望, 但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教师难以进修与实际操作进出口业务, 这样就使《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难以实现, 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二、改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

现阶段存在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的问题较多, 就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在教学中转变教学培养目标, 实行新型教学计划, 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添模式实验室,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不断增添硬件教学设施, 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

(一) 改革教学计划, 强化基础知识学习

很多院校在教学计划中通常注重教授国内贸易, 忽视国际贸易, 但现代社会是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时代, 我国又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 如果物流专业和经管专业学生只了解国内贸易, 不清晰国际贸易, 就会使学生缺乏国际贸易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各大院校改革教学计划,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商务英语、国际商法等方面的教学, 强化学生对国际商务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落后是很多院校都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需要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商务谈判技能, 但由于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就使学生难以学到这些知识, 难以感受最真实的商务谈判氛围, 这就需要学校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 采用最新教学案例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 以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多媒体教学能对学生视觉、听觉产生刺激, 这种既能讲解又能演示的教学手段, 更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三) 组建教学实验室,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组建教学实验室, 是重视实务教学的表现, 它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这也是除应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之外, 又一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验室应是具备多功能、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室, 这也是根据国际贸易的特点而设定的, 这样会让学生在大量案例与操作指南中学会评析, 并通过大量实践训练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交易过程与操作技能。

(四) 加强与用人企业联系, 培养实用型人才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除以上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外, 学校还应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关系, 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学习知识或聘请企业国际贸易人员到学校中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结论

综上所述, 从以上研究得知, 我国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轨是最严重的问题, 没有根据实践而开始的教学是毫无用处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同时, 走出教材, 理论知识学习作为教学基础, 将实验室教学、到企业学习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 不断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物流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也是现代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却较为深奥, 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再加上现有教学模式通常只是讲授理论知识, 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又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本文将从国际贸易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提出应做出怎样的教学改革, 强化基础知识学习,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做好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工作。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实务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月, 王贵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2:31-3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方法 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58-02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参与全球贸易的深度与广度大幅度提升。中国的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对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幅上升。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管理人才,仅关注管理和工程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开放趋势和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的优秀人才,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国内外形势,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一、工程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2010年以后,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由必修改为选修,课时由原来的一学期48学时缩减为40学时。这样的调整结果在教学上造成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下降,同时原本就较为紧张的教学内容还要进一步选择和删减。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充分勾勒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框架,为学生提高视野打下良好基础,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二、工程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强化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在其学科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虽然在我校由核心课程调整为选修课程,但近年来,西部地区尤其是学生择业偏好的成都地区,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引进外资如富士康等企业也偏重外贸,用人单位对有着外贸知识和全球观的学生越来越看重。有鉴于此,必須让学生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如何引发学生正确认识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用说教反复多次地重复强调,学生不但不会接受,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厌烦和抗拒。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在教学时,引用企业招聘要求的真实案例和相关数据,介绍学生关心的成都地区的进出口外贸的变化,以活泼翔实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国贸中的基本理论如比较优势、生产周期理论等同经济学和其以往课程有重叠点,在教学中可帮助同学构建比较清晰的学科结构。

(二)调整教学大纲,改革课程设计,适应工程管理的专业特点

原有的国际贸易与实务课程48个学时,在教学大纲上,国际贸易理论授课课时为24学时,国际贸易实务授课课时也为24学时,五五分配,并无侧重。笔者认为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传统的课时分配无法满足,在实际操作上,可以根据新课时的安排,在教学大纲上应体现“建框架,重实务”的思路。具体来说,对于国贸理论,可结合经济学已学的范畴,给学生建立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论框架即可,在学时分配上占15个学时即可,重点应围绕操作性强的实务来做介绍,在学时分配上可占25个学时。同时,对于关税、国际贸易术语等国贸中的重点章节可以在教学大纲上有所侧重。

(三)结合社会热点与国贸课程难点,引发学生兴趣,创新案例教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内容中有相当多的比重同国家经济生活、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都息息相关,如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税、服务贸易、贸易术语、运输与保险等。在授课中,笔者认为可灵活运用案例,结合媒体当前报道热点,比如光伏产业的反侵销,欧盟及东盟等典型案例来讨论分析,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具体来说,可提供学生相关材料,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背景,数据,分成小组进行研究,引导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国际做法,并可以与我国相关的实际贸易环境和法律法规等做出比较和思考。

此外,对于国际贸易实务中,商品的名称数量和品质,运输和保险,贸易术语等可以用一个企业实际外贸合同来贯穿始终来介绍。让学生以买方和卖方的身份各分两组,贯穿询盘、,发盘等贸易全过程,从真实外贸操作层面来了解国际贸易基本规则和做法,企业如何防范风险,趋利避害。从教学反馈来说,学生觉得这样的案例分析贴合现实,既可以理清课本的教学思路,又拓宽了对课本知识的认识,收获很大。(下转170页)

(上接158页)

(四)重视国际贸易学科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学科框架

在笔者的教学工作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应试性的要求较高,很多内容学生上课当时听讲明白了,考完试就忘了。比如在问及国贸中所涉及分析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很多时候学生都无法立即准确回答出来。笔者认为,这同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有关。笔者认为要扭转学生听了就忘的被动局面,需要在教学中增强以下几点:

1. 增加课堂和课后练习,对于重点和难点,应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定的练习题。题目不一定多,但是要能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适当的当堂抽问,当堂测验,当堂作业等方式来加深学生认识。也可适当补充课后作业,给出参考书目,让学生以报告或答卷的方式完成。

2. 增加学科体系认识。一方面在上课过程中,注意介绍每个章节在国际贸易学科的地位,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以总结的方式强调出来。此外,还要注意介绍国际贸易学科体系的框架,为有兴趣深入学习的学生埋下伏笔,同时对国际贸易在经济学中的大框架的位置也应陈述清晰。具体来说,可以让学生在接近本课程学习尾声的时候,以图表的方式列出提纲,找出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框架认知。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建立网络学习平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很多学生喜欢多媒体教学的生动灵活,同时也喜欢通过网络获取教学资源。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学习平台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该从这两方面改进:

1.在多媒体资源上,应多运用生动有趣且贴合年轻一代风格的PPT模版,可引入图案,视频,现代语言,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兴趣。同时,可以结合案例,介绍真实的国际贸易流程,加大信息量和生动性。

2.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可以通过QQ群,校园网BBS区,建立同学生的互动。互动不仅包括可以在平台上共享教案、PPT、案例,发布作业,提供参考书目及最新资讯等,同时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互动还可以获得教学改革学生的直接反馈,从而能对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作出适当调整。此外,还可以联系已经毕业的而从事相关外贸工作的同学,邀请他们在网络平台上现身说法,提供经验和教训,让学生有着更为鲜活的第一手资讯。

(六)改革教学考核方法,建立合理的评分体系

原有的本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为主,一张期末试卷的成绩就是学生本门课的最终成绩,这很容易误导学生以考试成绩通过作为学习本课程的基本目标。笔者认为本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平时和期末成绩两方面来考量。对于平时应有所侧重,比如课堂作业、小组作业、考勤、平时表现等多方面应综合考虑。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平时成绩最高占最终成绩的30%,这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平时成绩应该大幅度提高所占最终成绩比例,才是真正符合教学要求的合理安排。而在具体的评分体系上,笔者认为可以把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到70%,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调整为30%。而其中70%的平时成绩中,小组作业占其中的30%,当堂作业及测验占30%,考勤及平时表现占20%,课后作业及练习占20%。这会使得学生关注日常学习和日常表现,从而可以提高其完成课后作业和小组作業的积极性,不会只以期末考试为单一的功利性的目标。

总之,随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调整,收集反馈,调整教学思路,从而找出一套适应环境,学生和教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率,仍然是一项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鎏.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改革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3).

[2] 李同芳,程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

[3] 雷权勇,杨小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5).

上一篇: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下一篇:干部上挂下派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