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端午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2024-07-07

传承端午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精选8篇)

传承端午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1

------楮坪中心校开展“端午节”主题教育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6月3日下午,楮坪中心校开展了“端午节”主题教育。通过“雏鹰”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形式,向广大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及其文化渊源,各班还举行了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例如一年级的“什么是端午节”,五年级的“端午节与屈原”,六年级的“端午节随想”等,既突出了主题,又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

传承端午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2

一、健全组织机构,打造红色团队

我们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订、完善“特色”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及奖励机制。学校以红色讲坛为先驱将我校的红色活动提升到更高层次,先后开办了《红色文化知识讲座》《走进红色 走进荣成》《不忘国耻 奋发图强》《读书以明志》《雷锋精神代代传》《忆先烈 做时代新人》《劳动最光荣》等系列讲座。讲坛的开设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耳目全新的视听感觉,也让他们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了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良好的品质。

二、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学校每一个角落

1.营造红色氛围,芬芳我们的校园

学校新建了四层教学楼,我们集思广益,号召师生出言献策,在建设走廊文化上加大力度和深度,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红墙”文化。一楼主要宣传“红色知识”,二楼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版块,三楼为“传统文化”专栏,四楼为“红色史实记载”。在学校“红墙”文化建设这一主旋律的影响下,班级也开展了“让每面墙壁会说话”的活动,在教室外的墙壁开辟红色文化长廊,班主任根据自己班的特色拟定红色班名,像“长征班”“红旗班”等,既体现了自己班的精神风貌,又为班级长廊的内容确定了主办的方向和内涵,孩子们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了。

2.开展多样活动,蓬勃我们的校园

分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深入开展“十个一”活动,让红色文化扎实推进。

班级:(1)唱好课前一支红色歌曲。(2)每周黑板报更换一条红色活动名言警句。(3)每周一节红色文化活动课。(4)让班级的每一面墙壁会说“红色的话”。(5)每周上交一份班级红色活动书面资料。

学校:(1)结合升旗仪式每周一次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2)每月进行一次班级红色文化交流与评比活动。(3)每学期至少一次全体师生红歌赛、诗朗诵、故事会、征文、绘画、书法赛等。(4)每学期至少请一位“红色”英模到学校作演讲报告,对学生进行榜样和自励教育。(5)新学期学校准备选择一条红色旅游路线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和学习。

3.开辟多种渠道,丰富我们的校园

学校加强了红领巾广播台建设,在每天的播音里设置“每月一歌”、“红色专栏”两个固定节目。每天中午,“蓓蕾播音”一开始,各班学生自发地跟随广播齐唱红歌,嘹亮的歌声响彻校园,这一举措不仅让学生学唱了歌曲,也振奋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在蓓蕾校园广播里还开辟了“红色专栏”,发动全校师生供稿,宣传红色知识、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新闻等。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广播已成为真正的“红色之声”。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校开展红色活动的最佳依托,以此为契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活动。如,5月1日的“红色五月朗诵会”、6月1日的“红色鼓舞演唱会”、7月1日的“党旗,我为你弯腰”演讲比赛、10月1日的“歌唱祖国合唱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师生的精气神,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4.让红色走进课堂,丰厚我们的校园

学校将系列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开发编写了《红色故事我会讲》《红色歌曲我会唱》《红色诗词我会背》等适合低、中、高年级的校本教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我们完善了《伟人的故事》《少年英雄故事》《荣成将军》《荣成英雄》《可爱的荣成》《可爱的家乡》等系列红色教材,强化了学生的德育工作。

在学科教学中任课教师积极渗透红色文化理念,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学校要求:一是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经常教读红色诗词,每周至少背诵一首红色诗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会或红色故事演讲会,定期开展红色诗文征文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元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二是音乐教师每学期要教唱红歌不低于三首,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红歌比赛,让红色文化之音唱响校园。三是体育教师要在每节课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纪容等六项训练,让学生做到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集合排队齐而整,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

5.打造红色基地,夯实我们的校园

我们在特色办学、红色教育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清明节我们聘请社区革命老干部到学校做“英模事迹”报告,以真实而生动的人和事,教育学生要珍惜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要继承烈士的遗志,发奋读书,强我中华。中秋节、老人节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为居住在那里的老人讲故事、表演节目,做力所能及的服务,给孤寡老人送去欢乐。总之,学校充分利用学区及附近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让争星活动彰显特色教育魅力

评价是对学生行为最直接的肯定与否定,适时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行为是一种肯定和激励。在红色活动中,我们开展争星活动,对每级星都提出了具体的、综合的要求,包括红色知识、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道德品行等。每月举行一次争星活动,学生从一星级开始逐级争取,学校隆重召开星级学生表彰大会,为他们颁发证书,并为这些学生的家长发送喜报;学校还设立光荣榜,张贴学生的照片,竭力彰显星级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如此一来,全校学生都有了行动的楷模和前进的方向,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固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我们激励家长积极参加并支持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四、让红色文化踏上科研之路

在创建学校特色过程中,我们以科研为抓手,以学校特色发展的市级科研课题《“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为载体,将科研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动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学校还以市级课题为依托,组织开展了《红色文化活动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传统文化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校级课题的研究和探索。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升了红色活动的内涵,红色活动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通过系列红色文化活动,师生的精神面貌、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均有很大的提高。到目前为止有90%以上的学生被评为一星级学生,156名学生被评为二星级学生,59名学生取得了3星级的荣誉。学校的系列活动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的参与率达到了86%以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东山小学被评为市级优秀少先大队、四年级一班被评为威海市优秀中队;孟昱妍、毕彤雨、张瑞莹同学分别被授予为威海市优秀少先队员、荣成市少先队员和荣成市“感恩小明星”的称号,毕彤雨、刘杰、毕杰琛等20多名同学在红色活动中的作品分别在“小金星”报及各种征文活动中发表、获奖……

目前“唱红歌,扬神采;读经典,足智慧;听故事,明事理;看箴言,心不厌”已成为师生最为时尚的红色活动感言,师生精神面貌日新月异。我们相信:在红色文化精神感召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必将焕发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

摘要:被誉为“将军市”的山东省荣成市自古以来就是一方“红色”热土,我们生长在英雄的故乡,亲密地感受到“将军”精神的滋养。多年来,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在我校开展的灵活多样,精彩纷呈。这些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为家长提供了了解学校、参与活动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活动中体验收获的喜悦,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校园里丰收之果香飘千里,耀眼之星璀璨夺目。

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3

关键词 遵义 红色文化 民族精神

一轮红日抱娄山,千里乌江忆往昔——遵义,一个依山傍水的城市,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孔子编撰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有云:“无偏无陂,遵王之义”,不但记载了遵义名称的由来,而且还可见遵义作为皇家之地在政治、地理、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几千年后,遵义再一次作为历史事件——“遵义会议”的发生地,被载入史册。

1935年1月15日-17日,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纠正王明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领导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在危急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解决路线、方针、政策的开端,标志着我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遵义,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它凝系着我国红色历史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以红色历史文化为载体,弘扬民族精神

遵义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数不胜数。红军纵横二万五千里长征,其间转战了遵义的十多个县(区),一百五十多个乡(镇),遵义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红军的足迹,三千多红军将士埋忠骨于黔山播土。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娄山关激战......红军在遵义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极为珍贵,不可复制。我们应该将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记录和传承下去。组织编撰红色历史书籍、增办刊物,审批创建红色历史研究中心,通过学术规范、补充历史;建立网站、增设报纸板块进行专题记述,通过对老红军的访谈、民间材料搜集,以媒介为载体,扩大遵义红色历史文化的影响,对红色历史进行宣传;以电视纪录片和电影、电视剧的形式,真实再现当时历史,以简单易行的方式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英雄形象;编排谱写大型歌舞剧、话剧、歌曲、地方戏,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增强红色历史文化的感染力,党史人物、事件的故事性以及艺术性,进一步加强党史等文化研究、宣传的力量。

二、以红色旅游文化为载体,弘扬长征精神

革命先烈通过一个个历史故址,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以每个遗址为中心,建立旅游文化基地,以立体的形式将革命先辈的精神赋予载体,并突出不同的精神主题。通过瞻仰革命先辈的遗物、遗迹,将人们带入当时的场景、当时的年代、融入当时的社会,缅怀抗战先烈,感受创业成长的艰辛、深刻体会长征中红军战士的惊人毅力和伟大精神以及遵义地区不可估量的历史地理意义。

遵义会议会址作为长征走上正确理论路线的开始,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宣传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坚定信念、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四渡赤水纪念馆作为彻底扭转红军被动挨打局面,展示我党我军杰出的军事战绩,宣传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战斗精神;娄山关战斗遗址作为长征实行正确路线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我党迈出成熟第一步的标志,以历史事实证明了认清道路,坚定信念,是最后成功的关键;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埋葬了无数的红军烈士,在陵园中可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苟坝会议会址是继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思想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再一次得到巩固的会议遗址,正因为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得到全党全军的肯定,才能有最后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红色旅游第一街红军街作为现代仿古建筑群,融入了现代经济产业链条,更加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涵。

三、以红色地域文化为载体,弘扬遵义精神

红军长征在遵义不仅留下了一个个文化遗址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如沙滩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土司文化、建筑文化、诗乡文化、杂技文化、辣椒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更为遵义人民留下了代代相传的遵义精神。遵义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我党我军长征精神的代表,同时遵义还代表着历史的转折、生命的希望。所以要以遵义为地域载体,将沉着稳重、奋斗不息、摆脱困境、转危为安融为一体,展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让祖祖辈辈在遵义这块土地上生存、发展和传承下去。以遵义精神为主体,举办和修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纪念日、大型活动和城市雕像,将红色文化孕育到城市建设之中。将这种精神塑造成为城市印象、人民的精神风貌。

遵义——承载着中国红军长征的历史,体现了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伟大精神。我们应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充分发挥遵义红色资源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遵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把遵义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特色城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遵义也必将不负历史的重任,承载着红色文化,为我国科学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我国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洪圣达.运用遵义红色文化有效教育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6).

[2]黄超.关于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才智.2009:(22).

[3]张鹏建.红色遵义[J].文化月刊·遗产.2011:(7).

基金项目: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立项编号:ZSHJD1204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文化 篇4

——读《国学经典诵读》有感

书籍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卡迪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了《国学经典诵读》后,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对话。

这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名言、警句、古诗词、经典故事,我觉得非常适合我们学生阅读。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单元,因为在这一单元里有很多古代寓言和成语故事。它告诉我们不要虚度光阴,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我们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人要有自信,失败了不能气馁,从哪儿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跟学,学人学语”,读了之后,对我的感触很深。我本身是一个胆小的人,晚上连上个厕所都不敢,当我读了这本书以后,书中人物的自信、勇敢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从一次次失败中找到自信,慢慢的不在害怕了。也让我认识到只有相信自己,才是最棒的。

《经典诵读》凝聚了古人们语言的精华,向后人展示了充满魅力的中国文化,还有许多名言警句:“刀不磨要生诱,人不学要落后”。使我明白了只有学习才可以取得进步。“铙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铙人”告诉我,当别人犯下错误时,要懂得宽容、理解……

茫茫书海,好书难求,这本书汇聚了一个个名言警句,汇聚了一个个道理,多去阅读它,爱到的益处也就更多;拓宽知识,丰富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写作,好处多多,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找来读读看,这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会让你领悟出更多的道理,会让你成

为一个懂古语的“小神童”。大家都来看看吧!

传承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征文 篇5

【例文一】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广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应聘。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例文二】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作文 篇6

在华夏大地,这篇波涛汹涌的大地上,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高峰,插着一面永爱凝结成的旗帜。它,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精神!

面对困难重重而勇往直前的奋斗的是民族精神,对死亡的威胁自强不息英勇就义的是民族精神,面对创伤祖国的列强,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尊严的,还是民族精神。

看长江黄河向东流去,我突然想起没有留下名字的抗日英勇牺牲的战士们。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还是否记得那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8月8日,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申奥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几世纪的梦想,更让中国的体育水平得到世界的认可。

现在,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摆脱了“东亚病夫”这个有失尊严的称呼,但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我相信,经过更多人的努力,不久将来,那些侵略过中国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中国,棒!

传承端午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7

1.广西壮侗语族民族与东南亚各族是习俗相近、语言相通、生活方式相似、地理相连的紧密关系, 同属稻作 (那) 文化圈。擦亮广西稻作文化品牌, 对于开展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文化发展, 传播和传承稻作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进而提升我国软实力和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

2.广西稻作 (那) 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别具特色的风情民俗, 擦亮广西稻作文化品牌, 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还有利于对广西稻作文化给予现代定位, 既继承又革新, 最终把传统稻作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整合, 实现稻作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

3.通观国内考古资料, 可以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国家, 而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是古越人, 也就是当今江南汉族和华南西南壮侗语诸族的祖先。[1]6先民们对中国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做出了重大贡献, 所以我们应该勇敢的向世人广泛的宣传这一贡献。中科院韩斌院士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利用基因组和群体遗传学研究手段揭示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过程, 认为广西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 因为分布于中国广西珠江流域的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 这项研究成果《水稻全基因组医院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的论文已于2012年10月4日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因此, 擦亮广西稻作 (那) 文化品牌不仅可以弘扬民俗民间传统文化, 充分展示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汉族与壮侗语族民族文化特色, 有利于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自觉、促进民族文化融合。

二、擦亮广西稻作 (那) 文化品牌的策略

1.科学规划稻作 (那) 文化品牌建设格局, 合理开发稻作 (那) 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稻作文化资源是广西稻作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 所以应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 组织科研单位和民间学术团体, 从历史脉络、地缘联系的角度继续深入调查广西稻作文化资源, 系统地挖掘、整理稻作文化丰富的内涵, 详细梳理有关民间文化资源信息, 科学鉴别稻作文化的类别和种类, 研究和评价稻作文化的存续情况、发展潜力和利用价值, 进而制订重点建设稻作文化品牌的基本方案、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步骤, 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力度。对已经形成稻作文化品牌优势的或者具有潜在优势但没有很好整合的稻作文化资源, 都要集中人力和财力重点支持, 把有形的文化与无形的文化紧密结合, 以提升广西稻作文化的品位, 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地域性稻作文化品牌建设格局。

2.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拓宽各界人士参与文化品牌建设的渠道, 强化广西各族群众的稻作 (那) 文化品牌意识。广西各族群众是稻作 (那) 文化的创造者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 也是稻作 (那) 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承的基础力量, 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有效引导他们参与稻作品牌的建设, 积极组织社会各界人士、社会组织和其他单位开展稻作文化品牌各型活动实践, 举办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而又“接地气”的传统稻作民俗和节庆节会活动, 如赶集、庙会、美食节和民俗展等, 吸引广大群众参加稻作文化摄影竞展、画展和民间文艺节目表演, 并动员广大群众自由踊跃参与投稿、投票、参加演出, 以期让广西各族群众及外地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和感受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 实现稻作 (那) 文化民俗真正来自民间而又回归群众生活。

3.充分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 加大稻作 (那) 文化品牌宣传力度。虽然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 但是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户外、通信、广播、电视等仍然具有自身的优势, 传统媒体可以利用现代化设备和具有高水平的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更充分的采访调研, 为受众做出具有权威性、信任度高的新闻报道, 而新媒体的优点则是传统媒体无法具备的, 原因在于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采取双向的传播方式, 从而使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实现短效快捷的沟通和互动。为了更好的宣传广西稻作文化品牌和提升其知名度, 政府文化部门应充分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 多语种大力宣传隆安县“稻神祭”及其其当地原生态的“那”文化祭祀习俗、龙胜龙脊梯田“梳秧节”东兰壮族“蚂拐节” (又称“蛙婆节”) 和武鸣“三月三”歌圩等活动, 让更多的人认识广西稻作文化品牌, 了解稻作文化信息, 领略原汁原味的古典 (那) 文化艺术和倾听那美丽动人的稻神“娅王”传说。

4.加强稻作 (那)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稻作文化旅游服务理念。不断完善稻作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接待服务水平是构建广西稻作 (那) 文化品牌的重要一步, 所以参与开发建设稻作 (那) 文化旅游景点景区的有关部门应按照环保、安全、卫生、适用、合理的原则, 加快完善住宿设施、交通设施、休闲配套设施、邮电通讯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提供免费取阅的可携性解说系统, 创造优质的旅游、休闲环境, 进而让游客们能够切身体验广西各地稻作民俗生活和原生态的稻作文化。

5.完善多元化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 为擦亮广西稻作 (那) 文化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是广西稻作 (那) 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资源。首先, 要对广西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了解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底数, 分类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 以便让广西区内文化管理机构能够通过在职人员培训、信息交流、项目协作和品牌建设等途径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其次, 要扶持广西区内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 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努力为文化系统基层单位培养更多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专业人才。再次, 创新文化产业人才管理体制, 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用人制度和薪酬制度, 为吸引聚拢各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创造良好氛围和提供良好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壮侗语诸族稻作 (那) 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挖掘稻作 (那) 文化的独特内涵, 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是开展“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广西文化竞争力和弘扬稻作 (那) 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

摘要: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是壮侗语诸族先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并衍生出异彩纷呈的稻作 (那) 文化。广西各界应以建设稻作 (那) 文化品牌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群策群力、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稻作 (那) 文化资源, 以此弘扬稻作 (那) 民族精神和推动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稻作 (那) 文化,品牌建设,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弘扬崇高风范 传承民族文化 篇8

保护传承 满腔热情

目前,黔东南州离退休干部有34600余人,80%以上离退休干部都是少数民族。部分离退休干部离退休前一直做着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离退休以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丹寨县史志办退休干部王凤刚,退休前就发现《贾》是丹寨县境内苗族民间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一种诗歌体文学形式,具有文学、历史、宗教祭祀、习惯法等各方面功能。退休后,王凤刚全身心投入到《贾》的记录整理中。2008年苗族经典《贾》被列入全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苗汉对照书稿200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创造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史上的奇迹。

黎平县肇兴乡退休教师、民间侗族歌师陆海安退休后,免费提供场所,以侗族传统的“口口相传”方式,培训了38名当地男女青年,组建了一支中寨村民族文艺表演队。1997年建队至今,平均每月大约有15场接待外国友人的表演,每场收入350至500元。十余年来,为中寨村部分群众家庭创外汇收入50余万元,陆海安还经常到学校去教授侗歌和民族舞蹈,为侗族文化进课堂做出积极贡献。黎平县退休干部黄友云,受聘老年大学教授侗族大歌,5年来,学员达1000余人次。

黔东南州大多数老干部离退休前就對民族文化非常热爱,虽然没有从事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但离退休后怀着对黔东南民族文化的执着,用满腔的热情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做着积极的贡献。

发挥余热 奉献社会

黔东南州不少老同志积极参与民族文化教材编写,并多次进入机关、校园、社区、农村言传身教。

雷山县苗学会中,退休干部就有30余人,2005年来,大力挖掘、搜集、整理、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先后申报成功“芦笙制作技艺”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吃新节”等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黔东南州离退休干部参与组织策划多个苗侗文化大型歌舞表演活动,使黔东南形成品牌,有力推动了该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全州离退休干部自发组建多个以苗族、侗族民族歌舞为主的老干部文艺宣传队,经常深入机关、学校、部队进行义演,并积极组织身体好的老干部赴州内外、省外各地参加各种大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各地各苗族、侗族支系的文化搭建携手搞好民族文化研究平台,既宣传了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化内涵,又加深了地区和地区、省与省之间老干部的感情。

上一篇:温泉度假村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视频阐述下一篇:春节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