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2024-06-24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共8篇)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篇1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乡积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境界,全乡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乡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农村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的时期。

产业基础空前巩固“十一五”以来,乡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1%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近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到“十一五”未的2010年已突破10000元,领跑全县乡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工业基础有所增强,农业固本稳基作用更趋明显,对农民致富增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牢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农村居居的恩格乐系数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更趋合理。经济增长的内驱力不断增强。

全乡紧紧围绕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总体思路,变高山气候劣势为反季节农业的优势,大力发展适宜对路的农业种植品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把高山冷水茭白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乡农民主要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到止,全乡茭白种植面积已扩展到3500亩,亩产值平均达5000元,仅茭白产业一项产值全乡即达到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农业品牌化经营意识逐步确立,经浙江省商标委认证,“雪松”品牌作为茭白的统一营销品牌开始家喻户晓。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雪松”茭白专业合作社组建成立。入社农户已达560户。通过合作社向社农传输技术、经

验、标准。全乡茭白的商品化率大幅提高。科学化种植、无害化生产成为茭农的自觉行为。

食用菌产业基础巩固。全乡袋料香菇菌棒稳定在年300万袋,珍稀食用菌、药用食用菌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全乡食用菌业产值达到600万元。是继茭白之外的第二大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食用菌用材林基地的培育,使林业资源实现占补平衡。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优化并重。

以生态为先,优先发展清洁无污染、高效低碳工业。充分利用高山丰沛的水力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水电可再生能源,“十一五”期间,全乡水力发电产值就达到了5000万元,为节能减排作出重要贡献。

依托“云中”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推动“云中”创国家4a景区建设。到“十一五”未期,“云中”4a国家级景区一期创建任务已基本完成。景区建设已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景区的景点数量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质量大幅增长。原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良好的包装呈现;一大批新增的人造景观以优美的景致、和风味浓郁的风格、雅致的造型共同和谐地融入了“云中”4a大景区格局。随着“云中”4a景区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乡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注重文化内涵提升,大力弘扬民间特色文化、生态文化,进行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建设,推出了“赏千年陶艺、尝山珍美食、购绿色产品、享畲乡浓情”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将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人的心性需求进行充分结合,提升农家乐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做到“引得来、游得好、留得住”,逐步形成特色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又促进文化交流的双赢发展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乡的旅游业产值仍实现了大幅逆势上扬。全年接待游客5万人。实现旅游业收入500万元。

民生保障成就斐然积极破解交通

瓶颈,全面提升我乡、村两级道路等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运力保障。全乡通村公路达100%,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100%,投资近800万元的小佐、彭村和琴山三个村的康庄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彭村工程已全线竣工并投入使用;小佐工程已完成路面硬化;琴山工程目前已完成路基基础建设。根据创建国家4a级景区规划方案,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白大”公路边沟及路肩硬化工程已临近竣工验收阶段并已通车,有效地缓解了景区游客高峰期的堵车。

大力推动全乡村庄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逐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创省级卫生乡工作顺利通过省爱卫会验收,成为丽水市首个省级卫生乡。西

一、西

二、茶林、潘宅、小佐、垟心6个村列入全县农村新社区和重点整治村建设,各村新建无害化厕所361个,拆除简易棚厕422个,建立垃圾池61个,新增流动垃圾筒40个,投放垃圾清运车2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75%。提高农产品

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建造沼气池建设,目前已建成沼气池53口,破除了高山地区不产沼气的错误观念。

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下山搬迁和地质避险工程,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村庄向社区转变。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82户,批建新房32户,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51户,共争取扶持资金万元。完成彭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实现了地质灾害点农村居民的整体安置。有力地消除了防灾隐患。

切实解决农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把解决好农村饮用水问题作为改善农村生活品质的基础性工作。积极筹集资金,破解资金难题,妥善解决饮水工程的配套资金,共争取到150多万元的资金针对全乡八个行政村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告别农村陋习和改变脏乱差有机结合,分批投资300多万元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茶林、小佐村的污水处

理工程,告别过去村中路面生活污水四溢,睛天散发难闻异味的落后面貌,使乡内主要河道水质大幅改善,解决了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全乡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广播“村村响”完成进度和完成速度位居全县首位,实现有线电视和广播入村率100%。配齐配强文化设施,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工作。净化和规范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乡各村两委办公楼建成了多功能的村民活动中心和党员电教中心,配备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还办理了宽带上网业务,购置了多媒体电脑,成为村民和党员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全乡农户固定电话安装率超过95%,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普及率超过85%。

畅通电力保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用电构筑强大可靠的农村电网,全乡八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电网供电负荷能力和安全等级可以完全

满足突发情况和今后不断上升的用电需求。提升电网调度能力和扩容水平,启动完成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水电输送功率和水电综合效益成倍提高。

社会事业步步高升我乡坚持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和加强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住房保险工作,两项工作参保率分别达到%和100%;其中保险统筹资金元,实际报销金额达到元,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农民健康工程得到有效开展,每年定期为农民开展免费体检,全乡农民健康体检建档率超过80%;投资40多万元对乡原卫生院进行升级改造,硬件设施和医疗服务档次达到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标准,现已投入运营;我乡公共卫生工作被评为了县级先进单位。加强计生工作阵地建设,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在2‰左右。

本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农民技能教育得到了协调发展。携全乡教育之力推动省级教育强乡工作深入开展,使我乡教育质量突飞猛进,学生素质教育成果斐然,学前教育工作得到了省市各级教育专家的充份认可和好评。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优化办学环境,投资700万元用于乡校迁址重建,现已完成项目报批和土地选址,预计2011年下半年正式启用。组织农民培训323人次,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50人次,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52人次,转移技能培训80人次。

加强体育事业,以全面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全乡各行政村均配备安装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共8套,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要。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

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多人次参加市、县农民运动会并获得比赛名次和奖励。

回首“十一五”,我们举步艰辛,但又豪情满怀。五年来全乡上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奋斗,“十一五”规划宏伟蓝图渐成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成就印证了我乡“十一五”的辉煌,也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乡实现跨越发展奠定新的希望。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篇2

在本刊第10期“发改委专线”这个栏目里,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环资司司长赵家荣就节能减排在“十二五”时期将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探讨, 在国家继续积极推动节能减排一系列措施的“十二五”开局之年, 本刊记者请环资司吕文斌处长就“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回顾, 以飨读者。

《财经界》:节能减排的成效主要体现哪些方面?

环资司:一是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 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 缓解了能源供需矛盾。二是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五”后三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了9.8%, 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上升了32.3%和3.5%;“十一五”期间, 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9.1%, 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 5%。三是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 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4 7%上升到71%, 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比重由21%上升到52%, 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四是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 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 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 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由29.5%提高到84.3%。五是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 通过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运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 占全部燃煤机组容量的82.6%。六是能效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 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 下降了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 下降了12.8%;水泥综合能耗下降了24.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了11.6%;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了14.3%。七是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 环保重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26.3%, 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7%下降到16.4%, 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比例由41%上升到59.9%。八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通过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 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也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财经界》:在淘汰落后产能这方面, “十一五”取得的成效有哪些?

环资司: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 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十一五”期间, 各地区、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大力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工作, 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7682.5万千瓦, 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000万吨、炼钢产能7200万吨、水泥产能3.7亿吨等, 在关闭造纸、化工、纺织、印染、酒精、味精、柠檬酸等重污染企业方面都取得积极进展。其中主要的政策措施:一是分解落实目标任务, 加大奖励惩罚力度。每年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和具体企业。对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较好的地区和企业, 在资金、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倾斜,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奖励。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 暂停对该地区项目的环评、核准和审批;对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停产或予以关闭。二是完善相关技术标准,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实施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对达不到能耗限额标准的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切实加强对落后产能企业执行环境保护标准、产品质量标准、能耗限额标准和安全生产规定的监督检查。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提高落后产能企业成本。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提高土地使用价格, 实行差别电价, 提高差别电价加价标准。对超过限额标准的, 实行惩罚性价格政策。四是确保社会稳定, 高度重视职工安置工作。研究制定职工安置措施, 认真落实安置政策,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 促进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

《财经界》:节能减排的十大重点工程分别为哪些?

环资司:节能减排的十大重点工程包括:燃煤工业锅炉 (窑炉) 改造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财经界》:在“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效是什么?

环资司: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是实现“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目标的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措施, 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2.4亿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 国家制定发布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见, 中央和省级地方财政都设立了节能专项资金, 对节能改造实行投资补助和财政奖励, 有力推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 共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80多亿元、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安排22O多亿元, 共支持了5200多个重点节能工程项目, 形成节能能力1.6亿吨标准煤。

《财经界》: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怎样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环资司:一是大幅度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2010年与2005年相比, 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 下降了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 下降了12.8%;水泥综合能耗下降了24.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了11.6%;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了14.3%。二是促进了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2010年与2005年相比, 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 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 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由29.5%提高到84.3%。新型阴极铝电解槽、高压变频、稀土永磁电机、等离子无油点火等一大批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得到普遍应用。三是促进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我国高效照明产品、家用电器、电机、新型节能墙材等节能设备和产品的市场规模得到大幅度提升, 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水平显著提高。

《财经界》:节能服务的相关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哪些发展?在欧美比较普遍的合同能源管理方法有何积极意义?

环资司: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机制, 它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合同, 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运行等一系列服务, 并通过分享节能效益方式回收投资和合理利润的商业模式。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 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提高能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 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十一五”期间, 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 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迅速壮大、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服务范围不断扩展、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节能服务公司已成为我国节能战线上一支重要力量。2010年与2005年相比, 节能服务公司从80多家增加到800多家, 从业人员从1.6万人增加到18万人, 节能服务产业规模从47亿元增加到840亿元,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从13亿元增加到290亿元, 形成年节能能力从60多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300多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 节能服务产业拉动社会投资累计超过1800亿元。为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2010年4月, 国务院制定了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出台了《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1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20亿元, 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二是实行税收扶持政策。节能服务公司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暂免征收营业税, 所得税三免三减半, 对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 免征增值税。用能企业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 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三是完善相关会计制度。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 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 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 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四是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 创新信贷产品, 拓宽担保品范围, 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 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

《财经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是怎样的一个工程?

环资司:为扩大消费需求, 提高能源效率, 促进产业升级, 2O09年6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组织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以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灯、三相异步电动机和稀土永磁电动机等高效节能产品, 目前已形成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照明产品、工业设备等四大类高效节能产品推广体系。一年半来, 中央财政共安排160多亿元, 推广高效节能空调3400多万台、节能汽车100多万辆、节能灯3.6亿多只。据初步测算, 直接拉动消费需求1200多亿元, 实现年节电225亿千瓦时, 年节油30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400多万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培育和形成了高效节能产品消费市场, 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 而且让普通消费者得到了“价格下降、节电省钱、生活质量提高”等多重惠民效果。

《财经界》:惠民工程推广后产生的成效体现在哪些方面?

环资司:1.高效节能空调推广成效

中央财政安排115.4亿元, 支持推广3400多万台高效节能空调, 直接拉动消费700多亿元, 实现年节电100亿千瓦时, 产品寿命期内节电800~1000亿千瓦时, 年节约电费50亿元, 寿命周期内节约电费400~500亿元。

在政策推动下, 高效节能空调的市场占有率从推广前的5%上升到70%以上, 使新能效标准得到顺利实施, 原三、四、五级低能效空调已全部停止生产, 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提高24%;市场扩大的规模效应和财政补贴使高效节能产品的售价大幅度降低, 政策实施以来, 高效节能空调价格从推广前每台3000~4000元下降到2000元左右, 部分型号的1级能效节能空调市场售价最低降至1000元左右, 累计节约老百姓购买费用300亿元。

2.节能汽车推广成效

中央财政安排30.4亿元, 支持推广100多万辆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 直接拉动消费508亿元, 实现年节油30万吨, 产品寿命期内节油450~600万吨。

在政策推动下, 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型号从推广前101个增加到341个, 每月销售数量从推广前不到5万辆上升到目前30万辆以上, 市场份额从7%上升到30%以上。

3.节能灯推广成效

中央财政安排16.2亿元, 支持推广3.6亿只低汞含量节能灯, 直接拉动消费41亿元, 推广的节能灯实现年节电125亿千瓦时, 产品寿命期内节电627亿千瓦时, 使老百姓年节省电费60多亿元。在政策推动下, 节能灯市场价格比推广前下降了40%。

4.推广高效电机

2010年6月启动了高效电机的财政补贴推广工作。截至目前, 发布了三批推广产品目录, 67家企业的近2万个型号的产品符合推广条件。推广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财经界》: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 由超额完成节能任务的企业吗?

环资司:2006年4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选取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8万吨标准煤以上约一千家企业, 启动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目标是“十一五”期间节能1亿吨标准煤左右。千家企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一半, 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 千家企业单位氧化铝综合能耗、乙烯生产综合能耗、烧碱生产综合能耗等指标下降了30%以上, 单位原油加工综合能耗、电解铝综合能耗、水泥综合能耗等指标下降了10%以上, 供电煤耗下降近10%, 部分企业的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据统计, “十一五”期间千家企业实现节能1.5亿吨标准煤。

《财经界》:在“十一五”期间, 围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国家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环资司:国家一是对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全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实施方案, 明确了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公布了千家企业名单。二是开展目标责任考核。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地方政府签订了千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书, 各地分别与本地所属千家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 每年组织考核, 结果向社会公告。三是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千家企业均按要求编制实施了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 各地组织专家对能源审计报告集中进行审核, 对不合格的报告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四是实施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研究制定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施方案》, 要求重点用能单位每年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发布了《千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公报》。五是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印发了《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施方案》, 部署实施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在钢铁、化工、水泥三个高耗能行业开展对标试点, 编制了《重点耗能行业能效对标指南》。六是积极推进千家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国家加大了对千家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 通过节能技术改造, 千家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大幅度下降。七是强化节能管理。9 5%以上的千家企业建立了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 配备了相关能源管理人员, 完善三级计量仪器、仪表配备, 在部分企业开展能源管理师试点。

《财经界》: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面, “十一五”时期取得了什么突出进展?

环资司:“十一五”期间,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将其作为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编制了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专项规划, 完善了相关优惠政策, 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全社会投资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热情高涨, 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为全面实现化学需氧量 (c OD) 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与处理率大幅提高。五年间, 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增加了6500万吨/日, 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新增了22万吨/日。2010年, 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7%、78%, 与2005年相比, 分别提高25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2010年底, 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天津等16个省 (市、自治区) 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 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4个省实现县县建有垃圾处理设施。

二是推动了环保产业发展。我国污水垃圾处理领域的企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销售收入快速增长, 极大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 我国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余家, 环保装备快速升级, 环境服务业水平显著提高。北控水务集团、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成功走出国门, 实施了东南亚和中东一些国家的污水垃圾处理工程总承包项目。重庆钢铁集团环保投资公司,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生产的垃圾焚烧炉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其自主研发的垃圾焚烧炉已出口北美。我国环保企业正逐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三是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随着全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需求的不断增加, 相关环保企业积极攻克市场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 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 开展技术攻关,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研究开发了大量市场急需的治理技术和设备。污水处理领域, 在成套装置、膜分离装置、新药剂等方面推出了一批新产品, 同时, 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常规污水处理工艺的技术改进与创新也取得了较大突破。垃圾处理领域, 综合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理、渗滤液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和设备也不断丰富市场。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篇3

展览集中展出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并具有重大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亮点项目,而且有些项目还是首次与公众见面,让参观者无不感受到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激情与震撼。其中,重大专项展区展出了全球运算速度最高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模型等。另外,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展示有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水稻功能基因组、转基因鱼、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立体农业、节水农业及新产品创制、食品安全、新型抗震住宅、基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南水北调工程关键技术、绿色节能建筑等。

(姚意克)

民生

人们在排队观看“和谐号”CRH380A动车。该车由我国自行生产、曾在2010年12月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极速

一款服务型机器人引来了众多眼球

观众体验一种交通安全游戏互动体验装置。这种交通安全模拟车将陆续进入各省市的少年宫和大中小学校园,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交通安全知识

一位观众在体验汽车驾驶模拟器

在京读研的女孩郭郑旻(左二)来到展会现场与南极中山站的男友通过视频温情对话,感动了不少现场的观众

航天

“神七”返回舱及航天服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模型

首次亮相的火星探测器,将于2018年奔赴火星,执行我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观众被月球探测器的3D模拟图所吸引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模型

交通

观众登机参观国产C919大型客机。该客机具备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多个系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将于2014年首飞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C919大型客机的机舱内景

北汽纯电动汽车Q60FB

数控

工作人员在介绍TD手机

观众观看新型自动化纺织设备

北京一机床研发的世界最大的数控桥式龙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

工作人员展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防割手套

农业

或许用不了多久,冰箱大小的“家用数字植物工厂”就会进入百姓家中

展览中一些可种植在客厅或阳台的无土培养的绿色蔬菜引起了观众们的深厚兴趣

乡镇十一五总结 篇4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凝聚人心、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加快发展的五年。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的五年。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五年。

一、基本成就

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紧紧围绕全区 “加快科学发展,建好川北门户”的总思路,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狠抓落实,着力推进以公路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创先争优和灾后重建及后续工作,巩固科学发展成果,切实抓好安全、信访维稳和劳务开发等工作,调整结构,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使全乡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农村经济实现增长】

2010年粮食播面达 亩,产量达 吨,其中小春粮食播面 亩,产量 吨,同比增产 %,油料作物 亩,产量实现 吨,药材 亩。实现农业总产值 万元,同比增长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万元,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比上年增长 元),同比增长 %。【民营经济突显成效】

民营经济收入实现 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 万元,工业增加值 万元;实现利润 万元,实现税金 万元。【农业产业稳步推进】

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袋料香菇200万袋(年种植1万袋以上的大户58户,其中梧桐村6组的景云思、张国友年种植1.5万袋,可产15吨鲜菇,实现收入6万元),发展黑木耳40万椴,实现收入800万元,人均实现收入1800元,新培育菌材林1200亩,建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1个。

畜牧产业:全年黄羊饲养总量累计达 只,其中:存栏 只,出栏 只,建立年饲养500只的大户1户(位于花石村1组的董文亮,建成规范化圈舍300平米,计划年饲养量500只,年出栏300只);存栏生猪 头,出栏 头,销售仔猪 头, 发展生态土鸡圈养点3处,建土鸡养殖大户20户(年出栏5万只,规模养鸡场1个),出栏 只,存栏 只,以上可实现收入 万元,人均增收 元。

干果产业:规范化栽植核桃1000亩,核桃病虫害防治面达90%以上。

蚕桑生产:全年养蚕 张,产茧 担,嫁接 万株。继续巩固蚕桑产业发展步伐,持续认真开展桑树冬管与养蚕技术培训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公路建设。恢复重建通乡公路2条36公里,其中东花路硬化4公里,临花路全面恢复畅通。恢复村组道14条83公里,其中梧桐村道路硬化5公里。

水利农机工作。完成 个村 个组 户 人的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其中安装主管道 米,入户管道 米,蓄水池 口,并落实了管护责任,彻底解决了部分吃水难问题。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全乡累计已补贴拖拉机 台,旋耕机 台,脱粒机 台,补贴 万元,农机年检率达100%,全乡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289.8千瓦。农村沼气。累计建沼气池 口,截止2010年完成 口,并与改厨、改厕、改圈紧密结合,大力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

农村电网、通讯建设。新建电信、移动通讯信号塔6处,形成了较好的通讯覆盖网络体系。

土地复耕。认真开展土地复耕工作,累计完成土地复耕 亩,维修道路 公里。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1、多模式推进产业化发展

乡政府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方向,牢固树立“兴产业、创品牌、富百姓”以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狠抓黄羊、食用菌产业发展,通过科技培训、科技入户、开展培训等举措,增强农户对食用菌市场前景,种植食用菌的生物特性、外界的环境、温度、湿度对香菇的影响等方面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领,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这一特色产业,把我乡打造成“食用菌生产第一乡”。同时大力实施 “公司+基地+协会”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培育一批新的产业经营实体,和农村经纪人,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现已组建了专业合作社 个,专业协会 个,组织化生产示范村 个。

2、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

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将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近年来,开始全面实施沼气、厕所、畜厩相配套的“三位一体”农村沼气化建设,有效地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截至2010年12月,全乡共建池 口,占宜建池户的 %,在抓好沼气建设与使用配套的同时,强化电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与普及,减少生活废气和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对农村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扎实有效推进全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实现了农村村内道路硬化,环境优美,建起了文化书屋,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推动了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三、主要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区委、区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不动摇,创新工作思路是战胜困难,取得成绩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是干好工作的必要条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推进工作的重要环节。

三是“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是干好工作的法宝。五年来,领导班子的团结、务实、勤奋,调动了乡村干部真抓实干、苦抓苦干的工作热情,善于扑下身子抓落实,敢于剖析和勇于克服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是抓好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

乡镇政府十一五工作总结汇报 篇5

过去的五年,是***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工业强镇、生态大镇、文化名镇、平安和谐模范镇”为目标,积极应对5·12汶川大地震和8·12暴洪等灾害,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实施灾后重建,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改善民生,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五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突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新突破

镇政府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确立了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5年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加强、带动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1、加快科技示范园建设,设施农业优势突出。镇政府强化统筹协调,加大招商引资,加快科技示范园建设,在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建成***村科技示范园200亩,赵河村核桃示范点50亩,同时,加大退耕还林还牡工作力度,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全镇共栽植核桃3000多亩,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2、产业结构稳步调整,现代农业初具规模。镇政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培肥、硬茬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还田等新技术,严格落实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新发展产业协会、合作社3个(太山竹编席产业协会、赵河养蜂协会、王庄生猪养殖协会)。从而使镇域农业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镇政府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强村富民、构建农村和谐”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秩序良好,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五年来,我们镇积极争取各项资金,先后实施了主干公路改造、村社道路硬化等工程。主干公路青黄路于2006年柏油硬化、支黄路于2009年水泥硬化,黄晒路目前正在实施水泥硬化工程。全镇10村有6个村通过镇村集资等形式完成了村社道路硬化工程。每年整合资金5万多元,集中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以清理“三堆”为重点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镇7个村完成人畜安全饮水改造工程,有力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以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村容村貌美化亮化工程,有力地使镇村面貌明显改观。

2、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群众生活异彩纷呈。五年来,镇政府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努力提升农民文化生活水平。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建成村级农家书屋2个、“红白理事馆”2个,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普及,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文化娱乐活动,深入开展以“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和“孝老爱亲文明新风进万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评选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引导农村新风尚,推进乡风文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迅速攀升,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镇村面貌实现新改观

1、沉着应对自然灾害,科学实施灾后重建。五年来,我们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和8·12暴洪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镇政府始终坚持把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和抗洪救灾工作,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面对异常艰巨的重建任务,镇政府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全面反映灾情,积极争取支持,全力抓好灾后重建。全镇5.12住房重建户304户(农村299户,城镇5户)已全面竣工,入住新居;总投资300多万元的厂坝学校学生公寓已建成投用;投资98万元的镇政府综合办公楼也已竣工,即将投入使用;投资30万元的吴湾村级活动室、15万元的清水村级活动室、15万元的麻石村村级活动室、28万元的***村五保家园等工程已建成。全镇8.12维修1038户已全面完工,维修款已全部兑付。重建户420户(农村381户、城镇39户)已开工406户,其中,开挖地基185户,正在砌墙26户,主体完工195户。重建工作已于今年4月全面启动,特别是王台异地集中安置区的重建工作,通过镇政府组织协调,已先后顺利开展了规划、征地、设计、地勘、招投标、场地平整等工作,目前由农户自主选择的8家建房企业已全部进场,开展放线、开挖地基等建房工作。预计在今年9月农户住房工程将全面竣工,封冻前入住新居。

2、全力配合实施省列重点项目、着力改善镇村面貌。镇政府抓住“8.12灾后重建机遇,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灾后重建项目资金,全力配合抓好各重建项目建设。投资2000万元的王台异地集中安置区附属工程、道路工程项目(包括场地平整、道路硬化、照明绿化、村级活动室、市场等建设项目)、投资2000多万元的东河河道治理工程项目、投资2000多万元的庙沟河床治理工程项目、投资34万元的王庄村级活动室项目均正在实施中,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面竣工。随后镇区公路改造工程,***幼儿园建设项目,赵河、王庄、麻石河床治理项目均已立项,准备实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镇村面貌、人居环境将更加美好。

3、灾后重建资金管理科学合理,确保广大受灾群众真正受益。5.12大地震、8.12暴洪灾害发生后,中央、省市县十分关注,给予抢险救灾、灾后重建大力支持,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安置,各项补助资金及时下拨。为管理兑付好各项资金,镇政府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资金兑付程序。及时足额将各项补助资金兑付发放到受灾户手中,确保广大受灾群众真正受益。

四、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平安***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实现新跨越

五年来,镇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工作,把创建平安***,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作为奋斗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1、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整合教育资源,顺利实施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两基”验收,成功创建县级教育强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日益繁荣,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稳运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有序推开。全镇10个村均建成了村级卫生室,配足配齐乡村医生,规范管理,做到“小病不出村”,就近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生育关怀”行动影响力不断增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关注残疾人生活现状、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医疗、促进残疾人就业。高度重视劳动力就业和弱势群体帮扶,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镇747户2711人被确定为农村低保户,享受到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2、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成效显著。坚持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严厉打击“两抢一盗”、黑恶势力等刑事犯罪活动,积极预防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平安***”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事故防范能力逐年增强,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五五”普法广泛开展,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和“领导接访、干部下访”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继续加强网络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五年来全镇未发生一起进京访和赴省群访,辖区范围发案率连年呈下降趋势,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一控制、四下降”目标圆满完成,全镇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依法行政水平新提升

五年来,为努力提高全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增强政府执政能力,镇政府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完善和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确保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执行效果;规范行政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法制化和规范化,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应急管理工作,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方式;加强政府法制机构队伍建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真正使全镇依法行政水平大力提升。

回顾五年的工作,虽然取的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镇村干部思想解放有待加强;二是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有待改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进一步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水平、理论水平、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努力建好班子、带好队伍,齐心协力把我镇各项事业发展推向新高度,向县委、县政府和全镇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0一0年七月十四

乡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计划 篇6

**镇西距池城15公里,是池州市贵池区的西北门户,是长江中下游南岸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滨江城镇,系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中心建制镇。全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590亩,辖12村2个居委会,11822户,4.5余万人。境内资源丰富,物产富饶。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全镇30余公里,岸线资源丰富;杜茶公路穿镇而过,村村通公路全部建成,长江公路大桥距镇约5公里,宁安城际铁路正在建设之中,水陆交通极为便捷。“十一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力主突破工业滞后坚冰,发挥自身优势促发展,奋力实施“铸造船舶经济,统筹社会民生,构建和谐乌沙”发展战略,昔日古镇雄风再现小荷尖尖。

一、“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镇人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镇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综合看,“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历史上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快,镇村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效果最为明显的时期。预计2010年末全镇社会总产值达6亿元;财政收入10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一)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立足乌沙实际,围绕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农产品品质结构,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除粮棉油传统支柱产业外,建有富硒米、苗木花卉、小花生等特色农业基地。全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有3家,其中江南乡村土鸡产销合作社荣获“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全镇养鸡业跃上150万只规模。农机合作社常年为农业提供机械化服务;池州市天绿粮油公司建有5万亩订单生产基地,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良种良法覆盖率、先进技术普及率得到很好贯彻落实;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有力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预计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00元,年均增长10%。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体作用进一步凸现。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立足项目建设,突出招商引资,加快民营经济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了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全镇的工业主要以船舶制造、服装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主,重点工业企业有:同乐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天绿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富帆海运、华通能源等,另境内拥有服装加工企业40余家,民营经济857户。中远、瑞洋、金朝三家船舶企业正在紧张建设之中,随着这些企业的建成投产,必将为乌沙的工业发展注入极大的活力。预计2010年末,全镇可实现工业总产值4亿元。

(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得到提升。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街道宽10米,镇区常住人口1万余人,水网、电网、路网设施完善,路灯、绿化、地面砖铺(架)设全面完成,通讯、有线电视实现全覆盖。投资过亿元、建筑面积7万平米慈云小区开发项目一、二期工程已建成,后续工程正有序推进。居民文化活动广场正在谋划建设中,公共设施基本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保障。围绕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建成镇村水泥公路 公里,砂石路全面建成,正在谋划组组通工作。实施了二期大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防洪防旱标准和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社保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境内五保、低保、孤儿、残疾人、贫困大学生和大病救助等“二保四救助”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必助;现有敬老院1所,60个床位,正在建设床位140张的规模敬老院,届时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将达72%。

(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高度重视计生工作,加大经费投入,镇计生服务室为省二类甲级服务室,各村(居)均建有标准的计生服务所,能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优质服务。严格落实国家计生政策,人口数量得到严格控制,人口质量有所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加强国土资源占补管理,保证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人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更富针对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十一五”期间全镇中小学加大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教育教学条件有所改善。医疗基础条件相对较好,有中心卫生院1所,卫生院1所,各村均有1-2个医疗卫生室。全镇村(居)民均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医保。全镇现有自来水公司3个,能基本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及工业生产用水需要,5年改水新增受益人口20000余人。实施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区、镇光缆联网,有线电视新增用户1000余户。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状况得到好转,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倡导文明新风,树立行业新风,全社会文明程度有所提高。

二、“十二五”规划构想

“十二五”期间,是我镇向全面建设小康镇迈进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跨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全镇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握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保持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严格遵照区委区政府“树立标杆,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按照“做大工业,做特农业,做靓集镇,做实民生”“四做”工作思路,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业契机,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破发展瓶颈,激活生产要素,集聚和谐领域,努力拼搏,务实创新,努力实现乌沙跨越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一)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75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年均递增10%以上,良种良法覆盖率和科技入户率达到100%;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含船舶工业基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亿元;财政收入达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二)基础建设实现跨越。到十二五”末,在全面完成村村通及路肩培护的基础上,实现组组通水泥路;农村水利设施较为完善,真正做到有涝能排,有旱能抗,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乌沙集镇区由目前的1.5平方公里增加到2平方公里以上,供水、供电、通讯、环保设施较为完善。

(三)社会民生有效改善。到十二五”末,教育、卫生、科技、文体、医疗、保险的覆盖指标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电脑入户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四)农民素质大幅提升。加大科普教育及职业技能教育力度,确保80%以上的劳动力掌握新技术、新技能,能有新的增收致富渠道;更新观念,崇尚科学,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

(五)城乡统筹取得突破。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力争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方面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十二五”时期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做强工业。

1、做大做强船舶产业。开发开放长江岸线资源,加大船舶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完成基地内路网、水网、电网建设,搞好绿化、硬化等配套设施,力争“十二五”末,船舶基地建成区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各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努力建设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船舶工业基地,为船舶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争“十二五”末至少10家大中型船舶修造及相关配套企业落户基地,解决近万人的就业问题,年修造能力达150万载重吨,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税收近1亿元,将沿江一线重点是扁担洲岸段打造成船舶产业示范区。

2、做大做强服装产业。规划好集镇区工业大道以南、贵茶线以北的500余亩的商服用地建设,新引进5家左右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落户。充分发挥服装行业协会作用,整合全镇现有40余家服装企业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规模经营。力争服装业在“十二五”末创建一个龙头企业,全面提升企业规模、档次,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服装行业年产值到“十二五”要达到3亿元,成为我镇工业经济的另一支柱产业。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实行全民、全方位、多角度招商,通过努力,确保每年新引进2个以上的规模企业,到“十二五”末,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5家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

(二)做特农业。

1、优化产业发展模式。①做好“养殖产业”。依托江南乡村土鸡产销合作社,加快品种改良,扶持养殖大户,促使养鸡业不断向纵深发展,成为我镇农业支柱产业;建设1-2个5000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加大现有水面的开发力度,大力实施龙虾、鳜鱼等水产品的精养,不断扩大全镇养殖业的规模,增加群众收入。

②做大“特色农业”。有了特色,才有吸引力,才有竞争力,才有农村经济的活力。继续扶持好300亩乌沙小花生示范片、400亩苗木花卉基地、5000亩富晒米基地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构建“一村一品”,力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扶持乌沙农机合作社不断做大做强,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提升农机化服务水平。

3、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认真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工作,切实提供种子、技术、资金和信息等各种服务。强化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质量认证意识,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品种改良工程、产品创优工程,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围绕乌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培育、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鼓励龙头企业或各种经济组织与外商合作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走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路子。

5、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服务,逐步建立以就业信息、中介和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建立完善基层就业信息网络,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推进跨地区劳务输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本地企业与群众间的双向选择对接会,让企业能在本地招揽人才,让群众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实现企业与群众的双赢。

(三)做靓城镇。

小集镇是树立一个地方形象的窗口,是聚集人气、商气的最佳载体。我们将围绕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积极编报,争取项目,重点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继续实行门前“三包”,按照文明卫生城镇标准,进行精细化管理,营造良好镇区发展环境,推动全镇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立足实际,科学规划,进一步扩大镇域规模。突出抓好集镇基础设施(慈云小区开发)项目后续工程建设,提高集镇建设品位和形象。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建设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集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集镇转移创业,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来镇投资兴业,重点是利用乌沙、晏塘两个居委会群众地处集镇区的优势,逐步运作两居委会群众“离居进镇”或“就地转移”的新模式,使小集镇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做实民生。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完善公共设施

以“一场”、“一院”、“二室”建设为重点,构建镇村公共服务网络。

①一场: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尽快启动镇区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建设,添臵必要的文体活动设施,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村级要采取“村级为民服务中心与文体活动场所共用”的方式,确保各村均有文体活动场地。

②一院:敬老院建设。目前乌沙镇仅有一所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较低,要加快敬老院建设力度,确保在2010年6月底完成新敬老院建设,实现70%以上的集中供养目标。

③三室:村级为民服务中心,目前尚有10个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不达标,力争在2010年10月底前全面建成;村卫生室,目前尚有7个村无规范化的卫生室,要加大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力争2年内村级卫生室全面建成;镇村图书室,建设、管好、用好镇、村图书室,大力发展文体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2010年全镇所有村级图书室要实现全覆盖。

3、强化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继续抓好镇域内五保、低保、孤儿、残疾人、贫困大学生和大病救助工作,坚持原则、规范程序、公开透明,做到“二保四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必助;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确保群众参合率100%,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积极争取推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三、对区级编制“十二五”规划的一点建议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谋划之年。科学地编制好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我区“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冷静审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就谋划“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1、注重发展新能源经济。加大新能源应用,提升以太阳能、沼气能为主的新能源应用水平,鼓励发展太阳能应用、电动汽车、新型蓄电池等产业,加速推进新能源产业化步伐,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尽快形成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

2、注重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用地指标保障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土地资源配臵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篇7

1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发展迅猛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 我市推行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 进入场区的“三退一进”饲养模式, 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 (场) 建设”。为扎实推进这一新型的生产方式, 全市先后争取各级扶持资金4.15亿元, 对480个养殖场进行改扩建, 极大地加快了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2010年底, 全市规模养殖小区 (场) 发展到2855处, 有614处被市政府命名为“全市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小区 (场) ”, 有15处和22处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场, 有54家养殖加工企业的95个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去年年底, 我市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市”, 市畜牧局被省局评为“全省畜牧工作先进单位”。

2 生态环保养殖全国领先

2006年下半年, 我市引进生态环保养猪新技术后, 按照“一年试点, 二年推广, 三年普及”的总体要求, 分别在沂南、郯城、费县等六县抓点搞示范, 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 并迅速推开。由于该技术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高度统一, 彻底破解了养殖污染难题, 从而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效应”。近几年, 先后有28个省市3万多人次到我市参观学习生态环保养猪新技术;农业部和省局领导多次专程前来实地考察和召开现场会议。2008年1月7日, 回良玉副总理作了“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山东省沂水县环保型养猪的新模式。以此积极稳妥地推进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和科学养殖的水平。首先应在全国选择若干地方进行试验示范, 并强化技术指导和支持。”的重要批示。2010年底, 全市已建生物环保猪场户1960处, 发酵床面积137.99万m 2, 存栏生猪93.24万头、出栏430万头;环保养禽场1238处, 发酵床面积157.35万m 2, 存栏家禽1018.36万只、出栏5658.27万只。全市生物环保养猪养禽数量占全省总量的40%以上, 先后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专利10项, 在技术创新、推广数量、推广机制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3 生猪人工授精体系建设创造“临沂模式”

莒南县畜牧局投资580万元建设的生猪良种中心, 存栏法国及国内良种种猪150头, 采用发酵垫料饲养, 自动供水、供料、控温, 自动采精、检测、分装等技术国内一流, 部分自创技术世界领先。该县在18处乡镇兽医站和92个重点村建立了猪人工授精站点, 通过建立合作社, 整合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系紧密的猪人工授精服务体系, 年人工授精母猪达40多万头次, 除覆盖全县外, 还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这一做法引起农业部和省局领导高度关注。省局在该县召开全省猪人工授精工作会议, 向全省推广。农业部安排先后5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并委托县畜牧局制作了技术专题片在全国推广。沂南县畜牧局新建的生猪良种推广中心, 起点高, 运行好, 作为全国畜牧站长会议参观现场, 得到全国畜牧总站领导和入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也在全国进行了重点推广。

4 畜产品产销对接成果丰硕

市畜牧局坚持“抓生产先抓流通”的原则, 多次组织全市规模较大的生猪养殖、加工企业赴上海开展畜产品推介和产销对接。三次邀请上海光明集团及上海食药监管局等部门领导来我市参观考察, 加快了产销对接步伐。2009年4月, 上海光明集团爱森肉食品有限公司在市畜牧局设立了山东临沂工作站。以我市生猪成功打入世博会为标志, “进一线城市、进高端市场、进超市”的“三进工程”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全市年销往上海、杭州、福建、南京等南方高端市场的生猪达260多万头, 形成了“百万临沂生猪下江南”的良好销售格局。

5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

全面构筑了动物疫病控制、防疫监管、疫情监测和防疫屏障四大体系, 加快推进了无疫大市建设。大力开展了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有效提高了防疫标识的佩戴率。每年坚持开展两次综合执法大检查行动, 全面提高了依法治牧和规范管理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了每年省下达的春秋两次集中强制免疫任务, 全市连续八年保持了无重大动物疫情和无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可喜成果, 连续五年受到省防控指挥部的表彰奖励。

6 畜牧合作组织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篇8

——新疆教育事业“十一五”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时光荏苒,岁月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工作重心、注意力时刻没有离开过教育,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大了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加快解决了乡村教师的住宿问题;采取自治区财政补贴等办法,解决了长期困扰教师的绩效工资和阳光工资补贴问题;出台政策,启动解决了长期以来沉淀的已离岗农村代课教师这个全国性的难题,先于其他省区启动自治区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过全面调研对双语教育进行了科学规划,提出了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的措施;在全国率先大幅度提高农村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设立自治区人民政府高校学生助学金,使更多的贫困学生享有更多的国家资助,以保证完成学业。一年来的成绩表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使对新疆教育事业进入崭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赞美天山的诗句。回首“十一五”新疆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跨越发展的新疆教育就象一轮璀璨的明月,从天山之巅冉冉升起。

翻开“十一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一组组数字显得格外抢眼,一张张图表令人心情激动,一个个成果让人兴奋不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十一五”取得的成就,使得自治区教育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新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并已通过国家验收;普通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得到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双语教育推进步伐加快、力度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

“十一五”教育规划实施以来,全区各类教育的总体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基本实现了规划确定的目标。“十一五”,新疆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翻开了崭新篇章。

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翻开5年前确定的规划目标,可以看到,“十一五”伊始,自治区确立了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的目标。经过5年艰苦努力,这一目标已经实现。

2009年9月,国家督导团庄重宣布,新疆实现“两基”目标,这意味着新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创造历史的同时,无疑为自治区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自治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区所有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免学费、免教科书,95%的农村寄宿中小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8.9亿元;城市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同时享受免费教科书,16.8万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享受公用经费补助,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面免费,使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2009年9月,我区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验收,提前一年全面实现了“两基”攻坚规划目标,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努力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和在园人数的增长均位全国前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1.58%。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师资培训进展顺利,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6.38%。

“十一五”期间,“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2005年至2010年,随着校点布局调整的力度加大,全区小学校数由5209所,减少到3598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411人,增长到538人,增幅为30.9%。初中校数由1405所,减少到1160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823人,增长到864人,增幅为5%,校均在校生

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校均在校生规模的上升,意味着自治区小学的办学效益得到提高。

截至2010年底,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98.80%提高到99.7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由87.72%提高到97.15%,学龄人口入学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人口出生率下降,小学在校生规模由214.4万人减少到193.6万人,净减了9.7%;初中在校生规模由120万人减少到100.3万人,净减了16.4%;小学、初中在校生总规模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0年,全区有小学专任教师13.4万人,有初中专任教师8.4万人,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70%和99.33%。

如今,走在天山南北的农村,可以看到面貌一新的校园,随着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里接受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一年比一年高。

普高和职高实现协调发展——

办学规模扩大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十一五”,自治区确立了“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65%,其中南疆四地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0%左右”的目标。5年过去了,这一目标是否实现了呢?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获悉的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全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走出低谷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自治区进一步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实施了内初班毕业生分流职业教育计划,协调东西部、南北疆之间的中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中职招生比例逐年提高,高中阶段普职招生比达到57:4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职教资源进一步优化,建立了第一、二、三产业和石油石化四大职教园区,4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行列,20所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实施各类教师专项培训,“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有了

一定的提升。指导职业院校和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组织实施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全面提升。

2005年至2010年,普通高中校数由503所减少到385所,净减了23%,校均规模由771人,增长到1088人,增幅达41.1%;普通高中在校生由38.7万人增长到41.9万人,净增7.9%。

到2010年底,全区中等职业学校由237所(含技工学校)增加到249所,净增5.1%,校均规模由599人,增长到1137人,增幅达89.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由14.2万人增长到28.3万人,净增近1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由26.8%提高到40.24%。

全区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提高到69.14%,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由57.04%提高到82.97%,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其中南疆四地州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由25.90%提高到56.15%,提高了30.25个百分点,2010年乌昌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收南疆初中毕业生9030人。全区有普通高中专任教师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1万人,普通高中、普通中专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89.29%和85.78%。

高等教育发展实现新目标——

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内涵上来

“十一五”,自治区确立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的目标。经过5年改革和发展,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全区高等教育实现了由快速发展转向稳步、协调发展阶段。2005年至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由31所增长到32所,在校研究生由6938人增长到12675人,在校普通本专科生由18.18万人增长25.12万人,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生分别净增83.69%和38.17%。

18—22周岁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8.6%提高到24.99%。

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8所,含普通高校的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达5.28万人。近三年,全区高校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376项,获得科研经费2.67亿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高。

近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把握节奏,控制规模,突出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方针,推动高等教育稳步发展。从2005年起实施高校生均拨款新机制,高校事业费拨款累计净增10亿元;2009年、2010年共安排6亿元资金用于化解高校贷款债务,解决了高校发展的后顾之忧。通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开创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新局面。深入推进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自治区11所本科院校和1所专科院校得到内地高校的全面对口支援。“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计划”深入实施,大幅度提升高校紧缺人才培养能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领军型人才,全区普通高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已占专任教师的33.55%。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

自治区采取措施,积极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规模由2005年的846人,2010年增加到2167人,净增了1.5倍,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由516人增加到1071人。启动了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项目,在周边国家建成了4所孔子学院,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逐年增加。

双语教育稳步推进——

实现双语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坚持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双语”教学规模成几十倍增长,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

经过5年发展,自治区学前三年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在园幼儿达37.16万人,占学前三年少数民族幼儿的56.5%、占学

前两年少数民族幼儿的77.6%。全区开展双语教学和民汉合设的中小学由2005年的754所,2010年增加到1376所,净增了82.5%;接受双语和民考汉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在校生由20.4万人增加到82.71万人,净增了近3倍。2010年,全区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教育的学前和中小学在校生共计119.87万人,占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在校生的48%,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得到有效推进。区内初中班从2004年创办以来,在校生规模达15000人。疆内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确立了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汉语授课的目标。

自治区坚持从学前抓起、从教师抓起,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培养民汉兼通人才。自2004年以来,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双语教学工作蓬勃发展。经过十年的努力,截至2010年,我区已有双语中小学(含职高)、幼儿园7021所,双语班2.94万个,接受双语教学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达到59.23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的28.5%;少数民族双语幼儿达到32.3万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师达到4.94万人。自治区坚持以学前双语教学为重点,推进实施“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已完成建设1695所农村学前双语幼儿园,加快了农村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

按照以“培养、培训并重”和“多渠道并举”的方针,大力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两期《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完成1.32万名教师的培训;从2006年起,专门为南北疆七地州培养近9000名学前“双语”教师;2007年起,累计招收2000名农村双语教师特培生,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我区农村合格“双语”教师短缺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扶持2237所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有力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全区幼儿园数由2005年的1077所,2010年增加到2563所,净增了1.3倍,在园幼儿由29.3万人增长到57.9万人,净增了1倍,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由30.14%提高到59.59%,提高了29.45个百分点。

2005年至2010年,全区特殊教育学校由10所增加到13所,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由人4961人增加到8057人,净增了62.4%。

2000年国家举办了内地新疆高中班,目前,办班城市已达36个、办班学校66所,已累计招生3.6万人,在校生已达到2.2万人。从2004年起,自治区参照内高班模式开办新疆区内初中班,目前在校生已达1.5万人,2007年又举办了区内高中班,目前在校生2200余人。2010年,内高班、内初班农牧民子女录取比例分别达到74.4%和90%,进一步满足了农牧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近年来,自治区累计选派600余名干部和教师赴内地学校协助做好内地新疆学生管理工作,先后组织6期内高班、协作预科院校德育思政专题培训。每年组织专家宣讲团赴内地协作计划预科基地和内高班学校宣讲和专题培训,使内地新疆学生的全面育人效果得到提升。

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内地高校协作计划已累计招收培养少数民族本、专科生3.1万余人。自2007年开始,启动实施了“农村基层中小学‘双语’教师特培计划”、“高中起点专科层次的医学学历教育特培计划”、“民语言高层次专门人才特培计划”,每年招生2700名免费生。

2005年至2010年,内地新疆高中班办班城市由25个增加到36个,办班学校由35所增加到66所,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分别增加到6378人和22290人,招生规模净增了1倍、在校生规模净增了1.8倍。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的年招生规模由3000人增加到6000人,净增了1倍。

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提高——

双语教师紧缺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自治区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教育的方针不动摇,坚持抓好教育管理干部的培养培训工作。自治区先后分别了启动两轮中小学书记校长全员培训工作,累计开展了近4万人次的教育管理干部集中培训。每年组织选派各类教育管理干部挂职锻炼、进修培训,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十一五”,自治区确立了“以双语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为目标”的保障措施。“十一五”期间,在中央的支持下,全区共完成各类教师培训达21万人次,中小学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占85%。以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为重点,招聘双语特岗教师12223人,招收免费师范生6000人,“送教下乡”培训教师9000人,培训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师4.96万人,双语教师紧缺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2010年,全区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70%、99.33%。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由2005年的77.29%、70.23%,2010年提高到89.29%、85.78%,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43.44%。普通高校教师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由2005年19.11%,2010年提高到40.34%,其中本科院校提高到53.34%,各类教师的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

自治区积极开展中小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多渠道开展国家和自治区级培训,自治区层面的年培训规模近6万人,同时各地还广泛开展地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促进各族教师专业化成长创造了条件。

通过多渠道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启动教师储备编制计划和小学双语教师增编计划,4年共招聘农村“特岗”教师1.1万名;实行由自治区定向招聘农村中小学教师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2010年启动年规模6000人的疆内免费师范教育计划;深入推进对口支教和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实习支教每年选派规模已达5000名。这些举措极大地加强了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稳步上升。

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步伐加快,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快了农村双语教师培养步伐。有力缓解了目前自治区中小学双语教师紧缺的状况,提高了双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深得各族群众拥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显著——

切实维护了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系统通过举办分管教育工作的地县领导、高等学校系处干部、中小学校长及班主任、德育教师等各类培训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开展整顿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净化讲台、清理教材等专项治理工作,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各类学校坚持党委(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争优创先、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贯穿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推进,进一步维护了教育系统的稳定。

大力加强党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进一步健全党建工作机构,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坚持开展中小学、中职学校德育示范学校、达标学校评估验收工作。目前,自治区已有169所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实施自治区高校思政理论课重点课程建设工程,不断加强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全方位、全覆盖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广泛开展各类体育、音乐、美术类教学活动,促进形成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在全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筑牢师生员工的思想防线。

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不懈地开展了 “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五观”教育。不断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把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各族师生的精神面貌健康向上。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了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管理教育工作的政策水平,逐步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重视德育,狠抓德育的良好氛围。

多年来,各类学校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深入开展了整顿校园秩序、净化讲台、加强了政治思想课程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主题教育,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保持了教育系统的稳定,在促进民族团结和保证边疆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确立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工作目标经过5年努力,已经实现。

加大教育投入—— 实施多项教育事业发展保障工程

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教育经费投入做保障。“十一五”开始,自治区确立了“教育事业费拨款依法做到‘三个增长’,到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保障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自治区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据了解,按照《教育法》“三个增长”的要求,全区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教育事业费拨款实现了“三个增长”。

一是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全区地方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519.02亿元,2009年增加到1346.9亿元,年均增幅为26.9%,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由98.23亿元增加到256.05亿元,年均增幅为27.1%,教育经费支出高于地方财政支出的0.2个百分点。

二是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要逐年有所增长,全区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分别提高了50.3、66.8、40.5和11.1个百分点。

三是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全区公用教育事业支出总额由15.22亿元增长到70.59亿元,年均增幅为46.7%,公用教育事业费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由21.46%提高到34.42%。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5年3.91%提高到2009年的6.06%,超过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目标,各类教育的投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教育基本建设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中小学

校舍抗震加固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建设”、“民汉合校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2006年至2010年各类学校累计完成教育基本建设投资166.87亿元,全区各类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由3006.9万平方米增长到4248.8万平方米,净增1241.9万平方米,净增长41.3%。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净增251.4万平方米,净增长38.6%;成人高等学校净增2.3万平方米,净增长1.8%;中等职业学校净增112.5万平方米,净增长48.9%;普通中学净增324.2万平方米,净增长31.3%;小学净增149.3万平方米,净增长18.0%;幼儿园净增400.2万平方米,净增长308.6%;特殊教育学校净增2万平方米,净增长43.48%。有86个县(市)的6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含校点)实现了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覆盖。全区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改善。

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教育规划的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教育规划的主要目标全面实现。“十一五”确立的“以办好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不动摇,坚持以德育为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推进双语教学,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工作目标全部实现。

“十一五”是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类教育事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标志着新疆教育正迈向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新阶段。

展望“十二五”——

步伐坚定迈向新征程

有了“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十二五”,自治区教育发展的步伐将更加坚定地迈向新征程。

2011年1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据了解,自治区

确定的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到2020年,教育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前列,教育支撑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全面增强。

自治区确定的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0%左右,学前两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基本实现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年提高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年提高到13年。

为此,“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将以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普及水平、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普及双语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为战略重点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自治区从九个方面确立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目标;双语教育确立了基本普及各学段双语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确立了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目标;义务教育确立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确立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确立了加强能力建设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标;高等教育确立了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和加强学科建设的目标;特殊教育确立了加快推进各学段特殊教育的目标;继续教育确立了建立灵活开放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

按照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原则,新疆确定了自治区、各地(州、市)和县(市、区)实施的任务,提出了需要配套的政策措施。确保自治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并随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制定并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上一篇:县x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主持词下一篇:营销思想与营销实践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