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2024-06-25

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共11篇)

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篇1

导读: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进行素质教育而言,两者缺一不可。课外活动决非可有可无,也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延伸”,而是培养学生能...当前,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又一重大变革,课程改革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搞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1.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形象。例如,数学语言是利用一些数学的名词术语、关系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结论或说明解题思路的语言。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而且要求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也能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例如,把算式(65+35)÷(40-35)读作“65与35的和除以40与35的差,求商是多少”。这样,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语言修养是与思想修养分不开的,每一个教师都要下功夫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2.板书。板书是小学教师的第二基本功。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概念、系统掌握知识有极大的影响,并对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板书应规范、有条理、重点突出、简练明确、布局合理。板书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纲式,有的边讲边板书,也有的在新课结束时系统板书。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一节好课的板书,在教学时犹如一幅具有整体结构的蓝图,把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鲜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学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学教育中,有些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学具也成为小学教师的另一个基本功。首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具和学具。例如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低年级可多用大小、颜色不同的纸或其他材料剪几何图形;中年级可多用钉子板;高年级可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展过程,使用时要注 1 意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直观的目的。教师还要具有操作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的教学环节中,如收发作业本、使用学具、订正作业等都应有统一的常规,反映在教师敏锐的视察力、说话的感召力和行动的感染力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言语、气氛上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话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以教师自己谦虚好学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难的乐观情绪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动来有效地组织学习。

5.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公务员之家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③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来单一的学科课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③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学校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例如: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的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体现素质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进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成效,体现素质教育。

所谓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但方法不能只限于几种,它应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而不同。如: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启发式谈话或发现法等,都是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的。总之,无论那个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五、开展课外活动

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篇2

近十年以来, 高职教育以最迅猛的速度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上, 还是办学规模、结构、条件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另外, 从办学效果来看, 高职教育已成为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但是, 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背后, 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 人文教育缺失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出来。这种缺失, 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第一, 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欠缺, 人文素养薄弱。

在高考招生过程中, 高职院校被放在最后一批录取;同时, 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 最终被高职院校录取的的学生普遍分数较低, 甚至有些院校的录取分数不及总分的三分之一。虽然分数不是学生人文素养的直接体现, 但是低分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出现较多的问题, 如缺少激情, 学习不积极, 沉溺网络自律性较差, 无责任感、使命感, 无学习兴趣, 适应能力差等。这种学情下, 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呈现偏低的水准。

第二, 办学理念功利, 导致忽略人文教育。

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 在专业的设置上, 以市场需求和岗位就业为导向,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就业率, 具有很明显的功利性。而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成了训练有素的专门人才和工具。注重职业技能教育, 忽略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与教育的本质是背离的。教育应该兼顾专业知识与人文修养。没有人文教育的专业教育, 就像是一驾独轮车, 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始终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第三, 校园文化滞后, 无法形成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折射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远没有达到形成文化的层次。主要表现在内容缺乏新意, 大多为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及各种节日的应时庆祝晚会。不仅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诗歌朗诵、书画展览、民族器乐演奏等难觅踪影, 就连具有时代风尚的礼仪展示、时装表演、网络游戏比赛等, 也屈指可数。校园文化的滞后性与低层次, 与高职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目标相脱节。

第四, 人文学科匮乏, 导致学生知识面狭隘。

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 以专业课程为主体, 其他课程特别是人文学科, 要么被畸形组合, 要么干脆消失。而专业课程知识的拥有, 也仅仅以是否通过某一职业资格的认证为标准。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 既缺少人文学科的熏陶, 又学习目标单一。毕业后走向社会, 就会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个性、没有激情、没有灵性、没有想象力, 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 没有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的经验, 有的只是一点狭隘的专业知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构筑精神家园的教育, 是帮助人获得精神生命的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文教育, 没有人文精神, 就没有完善的精神生命。所以, 我们要认识到, 人文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其重要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一, 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完整的人。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性应用人才”, 因此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 是一种“技术教育”。实际上这种看法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为完整的人, 其次才是技术能力的培养。实施人文教育, 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文化修养、道德修养, 归根到底是教育他们如何做真正意义上的人, 完整的人。不然, 教育就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其结果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教育不能短视, 不能停留在今天的小利益上, 而是为了明天的大未来。高职教育尤其如此。

第二, 人文教育可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以人为本, 就是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为本, 以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为本。高职教育必须有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以“做人”为基础, 贯穿并指导“做事”, 让学生把“做人”与“就业”统一起来。高职院校不是“工厂”, 培养的不是“产品”、“工具”, 它培养的首先是“人”。这个“人”应该是既能胜任技术操作的需要, 又能够和谐地融入社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时代气息的人才。

通过对理科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 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学科的教育, 使得学生在自身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发面, 都有一个较快的提升, 并且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才。

那么, 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使得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偏离呢?人文教育缺失的因素, 正是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得以实现的途径,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转变办学理念, 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 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实现培养人文素养目标的教育, 核心是培育人文精神。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育高职教育人文精神的关键。完整无缺的教育应是“做人”与“做事”的完整结合, 学会“做事”, 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会“做人”, 必须接受人文教育。所以从根本上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才能使高职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主旨。

第二, 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高职院校中, 技术教育以传授专门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主, 重视认识的、理性的、逻辑的活动, 具有工具价值;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更多地体现在情感、意志及非理性方面, 具有精神价值, 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既形成良好的专业技能, 又培养他们优秀的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 使之在人性与人力上都得到充分发展, 实现人性与人力的统一。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 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 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

第三, 加强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

高职院校离不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能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 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能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能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教育, 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教材、职业道德教育课, 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标准的灌输;另一方面, 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 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建立在广阔而坚实的思想基础之上。同时,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塑造学生的职业性格。校园文化能形成一种塑造学生性格的环境, 发展学生适应职业道德要求的良好性格并使之趋向完美。

参考文献

(1) 陈慕鸿大学生文化修养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为例〔J〕;河南农业, 2010年 (14) 。

(2) 杨首乐, 张志萍, 宋志伟.高职人才培养实施综合技能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研究[J];河南农业, 2008 (16) 。

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篇3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共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不仅知识掌握和技能掌握要扎实,还要具备良好的情感交流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需要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本文将就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开始认识世界的阶段,对于学生的性格形成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要从少年抓起,小学生素质教育应该首先普及的地方。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强调逻辑推演能力的学科,对于素质教育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加入素质教育的考虑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大纲中对于小学数学的主要要求是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数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思维和良好的思考习惯,让学生能够具备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从中可以看出,除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本就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积极、健全的人格的任务。所以,小学数学教育理应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或者与素质教育有广泛的交叉。

二、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能力是通过观察将已经活动的线索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小学生在对数学题目尽心观察和分析之后,使用正确的思路还基础答案,这就是数学中的逻辑能力。逻辑能力不仅仅能用于数学,还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1]。

2.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人类的活动收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类是智力因素,一类是非智力因素。在生活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智力因素指的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因素,非智力因素更多的指向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了学生对于某项事物的兴趣和热爱,对于压力的抵抗能力等。智力因素很难改变,但是非智力是后天影响的产物,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可变性,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对学生施加正确的影响,让学生成为一个非智力因素更健全的人,将会对学生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影响。

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数学是人类探索自然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一个人获得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所必须的基础。尽管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比较浅显,只涉及到加减乘除,整数分数,但是这些知识背后的理智和逻辑能够为学生奠定科学素质的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2]。

三、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路径

1.从思想根源上教育

思想在行动之前,想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建立素质教育的基础,需要首先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进行改造。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更加开放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认清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和长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分别吸引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具备发散思维,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从教学内容上教育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知识的罗列,并不重视小学数学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所以,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加入素质教育,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把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入到小学数学教育中。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创新的动力,甚至也扼杀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掘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内涵,再适当的从课外材料中寻找能够凸显素质的材料,把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比了解知识更加重要的工作来做。

3.从教学环境上教育

教室是传统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在台上照本宣科,封闭的环境无法创造更多的可能。素质教育教师要给学生打开一方新天地,放开思维方式的束缚。所以,教师可以尝试着大胆的脱离教师,把学生们带到更多的地方,活动室、操场、甚至是公园,在生活中为学生讲解数学的应用,让学生们能够理解数学的价值,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

四、加强小学数学教育课堂的效率同时要注重素质教育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有着浓厚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尊师重道固然没错,但是如果矫枉过正,压制了创新和发展的力量,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偿失了。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鼓励学生质疑权威的精神,激发生的创造性才是教育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初衷。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监督知识传授的效率与素质教育的开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耐心指导,而不是大水漫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任中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A].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C],2007:2.

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篇4

音乐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而存在的。在它的面前,没有国界,不分人种,即使是处于地球两端的陌生人同样可以通过音乐来进行沟通和了解,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虽然它很抽象,但是在表达人的情感方面也是最为准确和深刻的。因此,我们若想要从音乐中获取足够的精神力量,使得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就必须要去感受和充分领悟音乐当中丰富、细腻的情感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而要想拥有这种能力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由此也可以看出,音乐在小学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音乐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古今中外,许多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好音乐,有很好的音乐功底。在很多时候,音乐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给予他们创作的灵感。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在繁重的课业面前,一支悠扬的乐曲就足以抵消心中的烦闷。因此,小学生从小奠定音乐的基础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况且在追求高分数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音乐在其中又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小学生在接触不同的音乐类型和风格的同时扩展了自己的音乐视野,学到更加广泛地知识,从音乐中客观的了解世界,感受生活,为智育发展画上精彩的一笔。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就像是一匹千里马,想要流传于世就必须要有一位懂得欣赏它的伯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欣赏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自然是越早越好,甚至可以是“从娃娃抓起”,那么小学的音乐课堂就是最好的一个学习场所,但是现如今流行音乐占据了整个市场的主导地位,而且这股流行风已经渗透到了小学校园。对于没有多少分辨能力的小学生来说,更多地是对流行音乐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不断地进行模仿,使自己完全丧失了对音乐的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让自己过早的加入到追星一族。对于这种偏离跑道的学习音乐的方法令我们感到担忧,我们要消除这种扭曲的现象,就必须要让小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音乐的审美有正确的观念。当然,我们学习音乐不一定是为了在将来能够当一位出色的作曲者或者是指挥家,但是最起码在音乐面前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听众。有欣赏和领悟音乐的能力,而不是一提到音乐想到的只是对歌星地崇拜和模仿。要培养小学生的这种能力我们可以从听、唱、画、析、动等方面着手进行。

一、听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老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聆听的习惯,让他们的想象插上音乐的翅膀自由翱翔。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聆听来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各种乐器所带来的不同地美妙力量,还可以通过所听到的音乐来展开充分地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和意境;感受音乐当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和背景等等。通过音乐来打开小学生想象的阀门,无限的想象空间为他们创造音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最有效地途径,我们需要有一双音乐的耳朵来帮助我们开拓音乐的视野。

二、唱

音乐课堂的授课方式不同于普通学科,绝不能单单停留在“我说你听”的模式上,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用他们自己的声音去诠释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和认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提升。况且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分辨出音色的.不同和旋律的优美,还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力。同时,在演唱时学生注入自己的情感,即愉悦了身心也陶冶了情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很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此来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一步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画

音乐是抽象的,我们想要完整、准确地表达一部音乐作品,对于成人来说或许是轻而易举地事,但是对于词汇量明显不够的小学生来说显然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老师的讲解学生未必能够理解,在这个时候,通过一幅画也许就能够收到意想不到地效果,或者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对所听到的音乐的理解。这是让他们表达抽象事物最有效地一种方法,小孩子也很乐于用这样固体化的方式去表达他们所无法用言语说明的事物。这样的即兴创作,可以更好地让小学生去体验和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还能够很好地折射出小学生的音乐形象思维。

四、析

音的强弱、高低、长短和音色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所具备的四种特性。什么样的场景需要用什么样音色表达最为打动人心?要懂得欣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就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只有牢固地掌握住音乐的要素,才能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也只有在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透彻的前提下才能够欣赏出音乐中节奏快慢、高低的碰撞以及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的不同,完全是由音乐要素的变化而形成的。

五、动

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篇5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必须遵守的教育方向。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因素。以此为核心,结合实践,笔者从“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情”、“如何使学生重视自身艺术修养的培养,避免追求应试教育的速成方法”以及“如何提高教师自身能力来带动学生进步”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关键词】高中 美术专业 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爱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知识的前提,培养学生对于美术艺术的兴趣,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有不少同学刚上高中,之前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因此审美能力和绘画造型能力都比较差,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常有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不会画画,总是画不好,画不像,而产生自卑,畏难的心理,导致恶性循环,越来越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首要内容,信心是每个人克服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家的基础不一样,就不能采取一样的对待方式,而是因材施教,分类教之,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待他们。引导学生取得进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重新燃起对学习的热性,提高兴趣。也可以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作品,一些好书,好的艺术网站等等,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感知力,加大对艺术的兴趣。

近年来美术高考比较火热,各种考前辅导班琳琅满目,针对美术高考的各种魔鬼式训练也层出不穷,应试技巧更可谓是登峰造极。临摹一个苹果,把它记在脑中,考试不用看静物,就画出一个漂亮苹果的做法,诸如此类,容易达到效果,但实在是扼杀了学生的艺术思维,个人觉得是很不可取的。我个人觉得在美术专业教学中,应以提高审美素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造型能力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绘画作品带有自己的灵魂。在一个必备的基础之上使其自由发展,而不是设定一个固定的框框去束缚他,不能把教师本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应该让每个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有个性有特点的发挥自己。在基础良好的前提下,全班四十个学生画出四十种不同感觉的作品,各有千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手头功夫在绘画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得到加强。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墨守陈规的按照既定的套路去规定画面,比如说,一个罐子,不再单纯的摆在桌子上,让大家坐在面前画,而是开阔大家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寻找不同的视角,俯视、仰视或从门缝里看、从窗户里看,也可只观察刻画一个局部,只画其影子诸如此类,开发放射性思维。一味的追求绘画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挥,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工匠式学生,缺乏创造力

教师的态度决定了他的教学成果,包括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等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有想把自己所学全部倾倒给学生,使其快速进步的想法,这样一来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对教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不肯主动地思考,教学效果反而不好,一开始就给学生答案的做法无疑扼杀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说在色彩静物写生时,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做示范,讲解一大堆的理论和概念,学生的创作灵感不仅被扼杀,而且自身对色彩的感受也会全无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灵性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灵感,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至关重要的。

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篇6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创新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将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基础素质教育进行对比并提出两方面的不同,引出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接着,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功能等特点,最后,提出四点建议来说明应如何加强建设校园文化,促进高校素质教育改革。

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素质教育决定》以来,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且如今已扩展到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素质教育已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进程中,素质教育观念也进一步深入人心。但是素质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长,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体制等一时都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目前的素质教育更注重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对于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的研究却并不多。笔者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深深地感觉到高等素质教育也应全面拓展,旨在培养出具有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 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现状

大学是学生成材的最后一道程序,如若在这最后一道程序上不严格把关,之前的教育岂不前功尽弃·高等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新形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与培养过程、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方法等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性,就要全面加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一方面,在学生个人自身发展上要更着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发明创造全新的成果,实际上“推陈出新”也可以是一种创新,即把自己原有的知识根据新形势、新需要引入到新的领域内进行新的组合,实现新的效益。因此,高等素质教育要强调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耀、以创新为目标的氛围和共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应加强。校园文化既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对社会文化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校园文化的积极与否会直接影响渗透到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各个层面。由此可知,校园文化建设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就校园文化对高校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 校园文化的内容

应该如何界定校园文化·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较多。以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例,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校园精神说。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范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的综合体现,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树立良好的风尚。二是第二课堂说。校园文化等同于第二课堂,或者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素质而进行的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效果,是大学生接受的除课堂知识传授以外的其他教育形式,是学校正式教育的延伸。三是氛围说。校园文化是一种透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间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它是在校园这个特定范围中形成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

综合专家学者的各种意见和观点,笔者认为,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在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中,以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目的,由学校和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环境关系。从这个概念出发,校园文化实际包含着两方面内容,即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得以发展的载体。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反映人类认识成果的思想理论体系(书面、知识、课程文化)、言语

与非言语的沟通(行为文化)、校园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审美文化)、认知方式、创造能力、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心理文化)等。校园精神文化作为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学风、教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各个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高校的各种教学、科研、管理、生产和生活资料,以及校园环境。在学校,良好的物质环境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境,对培养学生的美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如果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洁静,宿舍明亮、整洁,图书馆资料丰富,实验设备先进,那么置身其中的学子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环境熏陶,激发出一种尊师爱校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1.加强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管理,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00〕52号文件精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要加强对学校周边商业店铺、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加强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等;要优化美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校园内学生宿舍与教工宿舍应分开,学习区与生活区分离,学生文化活动区域与学生宿舍、学习区域适当地分开,以避免互相干扰和影响。学校应加大在物质条件上的资金投入,建设种类齐备、内容丰富、借阅方便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加大对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投入;建设好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交互式教学管理系统;配备与学生专业学习有关的先进的语音设备、现代化的电化教学设备、基础课教学实验设备和先进的精密仪器等。建设好艺术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设施和场所,以及劳动素质教育培训基地等素质教育场所。

2.规范校园制度,维系校园的良好人际关系

要确立并坚持正确的校园文化指导思想。高等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学目标和宗旨。通过正确的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的事迹,培育良好的校园风范和校园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谐严谨的校园制度自然会形成对个人不轨行为或异常行为的威慑力量。因此,规范的校园制度是校园内人们言行举止、交往互动的准则系统,是维系校园人际关系的纽带和一切文化活动的准绳。

3.有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寄情于学、寄乐于学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使每一个性格不同、爱好迥异或智力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各自的领域里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为此,学校应当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组织研究活动课程设置,制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规章条例,使课外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还应注意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与校风建设紧密结合,与发展学生特长紧密结合。例如,组建一些文学社团、音乐社团等活动,举办演讲、唱歌、球类等比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史党史展览等教育活动。

4.普及教育信息化,文化信息化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正迈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也成为一种文化载体,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大量的相关资料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伦理观念都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要通过建设积极的信息化校园文化,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辨别真伪,健康成长。大学校园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是人类文化传递、发展与创新的基地。它既是一个教育环

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环境。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建设校园文化对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谢祥清、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常天义、郑崇辉.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与第二课堂[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3]刘东升.论提高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效率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4]杜德鱼、李拴斌.关于林业高等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1)

[5]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王大中.促进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2

(7)

[7]钟启泉.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1999(5)

美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7

从艺术生产自身的角度来讲, 美术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重要作用。马克思说过:“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做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 它们总是在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消费, 作为必须, 作为需要, 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虽然马克思这段话是针对物质生产活动来讲的, 但也同样适用于精神生产。可以说, 生产和消费也是艺术活动过程的两个要素, 是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共同组成了艺术活动的全过程。在这里, 艺术生产即艺术创作, 其产品为艺术品, 艺术消费即艺术欣赏。俗话说, 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 不可否认, 艺术欣赏也是有层次的。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它和物质消费也存在着质的区别, 这种区别, 突出和集中地表现在艺术欣赏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纯消费活动, 而且也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因此, 真正的艺术欣赏同艺术创作一样, 同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 同样对欣赏主体提出了相应的条件和要求, 即欣赏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欣赏主体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才能真正进入艺术欣赏活动之中, 获得艺术审美愉悦体验, 完善自身素养。

美术教育可以陶冶情操, 有利于国民健康人生观的培养。黑格尔说“美是人类最早的老师”, “美的教育具有解放思想的品质。”因为人类从孩提时代就通过美的感官去认识世界, 接受教育, 它不仅足以陶冶性情, 而影响着人的世界观——增进自觉性, 求得自我解放。美的形象教育在美育中有特殊的效用, 它和说理教育不同, 具有恳切真挚的情愫, 所以能摒弃强制性, 牵动人的心灵, 通过启发良知, 从而起到诱导作用。

美术教育有利于国民良好道德观的形成。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的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 然其力足以渊邃人的性情, 崇高人之好尚, 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 人情因亦日益趋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 则高洁之情独存, 邪秽之念不作, 不待惩劝, 而国乃安。”鲁迅先生的这段话透彻的阐明了审美教育辅助道德教育的性能和重要意义, 同时又特别指出审美活动对人的精神气质的深邃影响。纯粹装饰性的各种美术设计, 也同样起着培养人的优美情操, 崇高志向的作用。

蔡元培先生有“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提倡利用美术知识美化自我。我们知道, 健康的宗教信条也是以真善美为导向的, 所以蔡元培先生主张从胎教入手, 一直到婚丧嫁娶, 都要以美育的原则来对待, 以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世界上的文明国家, 大都在幼儿园, 小学开设美术课程, 作为灌输美育的一个环节, 大学也在普遍开设各种美术选科。这里的所说的美术选科自然是不包括专门美术院校在内的。我国制定的德、智、体、美的教育方针, 其中美育既有自身的教育内容, 不但在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 在成人、老人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朱光潜, 宗白华等人也有利用艺术改造人性人心的主张。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乐教”思想的继承,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现代社会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思考, 如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精神失衡之间的矛盾。艺术在以往的历史中确实起到了提高人的趣味的作用, 使人从粗野的状态中走出来, 走向文明, 它也能够解决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分裂, 人性自身分裂的问题。美术教育中的人同自然之间那种和谐的关系, 就是我们学生将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依靠,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完整的, 成功的。学术是无尽的, 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始终运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面对生活以及学习中发生的任何问题, 合理适当的予以解决。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心理上是健康的, 前途也是光明的。所以养成良好的, 美得心态是美术教育的延伸教育, 责任很重大。

美术教育有利于国民想象力、创作力的培养。在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健全的人才为标志的现代素质教育的今天, 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好的艺术作品, 总是能启发观赏者得审美意象, 提高审美理想和美感能力, 唤醒人们的想象力, 并诱导人们在欣赏中进行各种不同的再创造, 从而获得欣赏的极大满足。“说到本领, 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黑格尔对对艺术与想象做了同样肯定的阐述。东西方的艺术家都善于从原始艺术、民间美术、甚至异国美术中吸取营养, 从而寻找到创新的突破点。这些艺术家的绘画观念、艺术形式给美术欣赏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 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强调色彩的对比, 对纯色的大胆使用;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多角度多视角的形态刻画、多种时空形象的交汇融合;追求强烈情感的表达, 情感真实自然的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这些都将给我们广开思路, 寻找创作的灵感。

美术给人以愉悦的体验和美的享受, 在现代化社会建设的进程中, 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美术教育肩负了沉重的使命感。在培养审美情操、正确人生观道德观, 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 也能够调节并补偿现代生活所引发的精神需求失衡, 有利于精神和物质的完美结合, 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摘要:美术教育陶冶情操, 有利于健康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 在国民教育中对精神文明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国民素质,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

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基本手段;重要途径

一、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含义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2.体育教育(PhysicalEducation)

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分为普通体育教育和专门体育教育两大类。其基本特征是突出的教育性和教学性。体育教育以教学为主要途径,以课堂教学或专门性辅导为主要形式,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主要手段。

现代教育虽然已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是,无论是中考高考大大小小的会考结业考试还是以考分作为评判的标准。所以,现在很多学生习惯于桌椅、书本的学习,很多时间坐在教室听课,回到家里又写作业,休息的方式也变成了打电脑。很少把时间用来参加体育锻炼,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青少年营养过剩,加之缺乏系统锻炼和基本的体育健康常识,有不少人染上“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等都市“文明病”,严重地危害其健康和身心发展。在这样一个现实情况下,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增强人们的健身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迫切需要。

二、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这些纲领性的教育文件确立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体育教育是学生获得健康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是获得“学会生存”各种知识技能的必要途径。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体育教育是学生获得健康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

健康包含身体、精神、社会、情感、伦理诸多方面,获取健康包括医疗、卫生、防疫、环保、营养和体育等许多手段,其中体育的方法手段对于健康的价值是最积极、最有效、最廉价、最适合青少年学生的,是其他手段不可取代的。因此,体育教育对一个人的身体成长而言具有基础性的功效。

2.体育教育是学生获得“学会生存”各种知识技能的必要途径

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和支点,是学生进入现代社会求得生存的基本条件。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健康观、环境观、营养观、生活观、体育观、运动观、休闲观,以及相应的权利意识,并习得各种相关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养成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将会有利于他们的一生。

3.体育教育是塑造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体育运动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直观作用,就在于它树立了新的民族形象。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极大地震撼民族的心灵,成为亿万人民社会冲动的结晶。它牢固地维系着民族感情,使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到归属于它的荣誉感,认同于它的义务感。毫无疑义,这将对于青少年一代维系于新时代的民族

精神。

4.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市场经济的健全人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观集中反映了市场交换的本质。一切竞技体育比赛所实行的秩序、裁判、仲裁、选拔等,与市场经济的行事方式本质上是一样的。体育运动中体现的平等观念对人们接受市场经济的各种基本原则,对于培养青少年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下的健全人格是有帮助的。

5.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进入道德、法治社会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大,知识量增多,思想政治观也在更新。随之而来对人的道德观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拜金主义的泛滥、唯利是图思想的作祟、不劳而获的思想也在出现。而体育运动对尔虞我诈等欺骗行为坚决抵制,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约束都可以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法制纪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学校体育教育已经在教育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体育教育的作用不断凸显,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人、培养人的同时,更是丰富学生文化与精神生活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高中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更是如此。作为高中体育教师的我们应当全面地、深刻地认识这项工作,从身体、心理、智力三个环节人手,使体育教育这项朴实的工作在高中院校得到健康的、科学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体育科研,2002(2).

[2]高晓伟,高职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科技资讯,2011(3).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9

作者:赵小花

更新时间:2005-10-4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进一步推进我们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素养;课程改革

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很先进,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工作,每天都要从事大量极其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不能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为常规性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基本上属于装饰品,仅在公开课中亮一下相,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远远不能转化为教育质量。这样,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无异于一堆“高级垃圾”,造成了人、财、物的浪费。英格尔斯曾说过“再完善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传统人的手中变为废纸一堆,”因此,非常有必要来提高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让广大教师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原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下面从这两方面来谈谈。

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旋律,世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社会经济的战略资源从资本转到知识,转到信息。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农业社会,是将物质作为资源来利用;在工业社会,是将能量作为资源来利用;在信息社会,则是将信息作为资源来利用。据美国公布的统计资料,1992年亿万富翁的排名版首次由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以65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到1997年已达到510亿)荣登榜首。而在过去,美国的亿万富翁是钢铁大王、石油大王,他们依靠钢铁、石油这类资源,而比尔·盖茨是以知识和信息为资源,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了知识、信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以教育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社会发展越需要教育培养出具有高学历,高深知识,适应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富于创新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在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成为继“读、写、算”能力的第四文化立足点。如果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将教育与信息统一起来,将教育与计算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通过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来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如通过互联网络,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为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对学科定位、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作出相应调整的同时,还增加了“教学设备”这个亮点。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在新课改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评价观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国内外教育改革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它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手段能对教育教学产生如下的功能: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参考文献】

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篇10

德育对小学生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习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要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德育如细雨,润物无声;课堂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只有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内容通过以下几条来阐述:

一、以生命影响生命,提高教师教学德育意识和强化德育课程意识

教师的德育意识必须强化。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

教师的表率意识必须强化。教师是学生心智启蒙、培育、发展的导师,是学生心中睿智聪颖和德行高尚的人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乃至衣着服饰都可能是学生关注、品评、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从外表到内心都必须是学生的表率。老师写字的一个动作、上课说话的一个表情、讲课时的举动等等都会让学生记忆犹新,小学生的模仿力是最强的时候,所以说,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甚至上课教学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不起眼的一句话也应该注意,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代品徳优良的学生。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去做;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教师要首先掌握,“给人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要学生养成的行为规范,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当老师的要首先模范遵守;教学生怎样做人,首先教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

二、课堂中以教材为载体,构建德育教育框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周围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不认真学习,热衷于玩电脑、游戏机,甚至赌博等。要纠正这些不良倾向,就必须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真正做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作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掘有关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并通过教学过程,渗透给学生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性、顽强性、创造性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总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虽然不能像语文、政治那样直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善于引导,就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中改变学习方式,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仅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领带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学会与人交流,尝试成功的乐趣。

我想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调动了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认知兴趣,学生有机会在无戒备、轻松的气氛中听取和采纳他人见解,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有限时间内辨析、取舍、评价、知识重组乃至创新,形成立体知识网络,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灶,这种教学情境在学生大脑中不易消失,甚至保持很久。对于不善思索的学生来说,可以体验和感受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分享小组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及创造的价值。对优异者则受益更多,这各学习策略给他们创造了更宽阔的舞台,发挥其辐射力,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向别人学习,对他们完美人格的塑造极有帮助。

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小组而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集体荣誉感,组员十分珍惜时间,紧张而密切合作,彼此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开放的思想不断融合、鲜明,语言更明晰。不知不觉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习得了人与人交往的更多技能,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关系逐步确立,为今后更加密切合作和展开竞争创造了可能和条件。这种同龄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更容易使他们掌握互惠的原则,懂得社会规范的道理,增强自信与自我表达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五、从“心”出发,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提高。

(一)以真诚的关爱激发他们的向上意愿

铁不能因恨成钢,苗不能以拔助长,只有靠船下篙,因人施教,以真诚的爱去体谅我们的学生,才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求学向上。

(二)以欣赏的心态对待他们的点滴进步

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篇11

关键词:中职教育;赏识教育;关爱;鼓励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1.年龄特点

因为这些学生年龄小,心理正处于懵懂阶段,又由于成绩较差,对于各种知识都有排斥性,不爱学习、自我意识较强,对老师的教导特别反感,对家长的教育更是无心听取。初中毕业后进入中职阶段,这一时期是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少年进入到懵懂无知的青年阶段,这一时期也正是他们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和建立的重要时期,家长和老师们对于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2.心理特点

中职学生大都是因为小学和初中成绩不理想,中考失利之后无奈来到职校的,还有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和贫困家庭,缺乏家庭的关爱。这些学生从小就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与肯定。所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特别渴望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表扬,由此可见,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鼓励和正确评价对于他们健全心理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3.学习特点

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差,对各门学科都不感兴趣。来到职校后,开始学习专业知识不容易,因为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更侧重于专业性和抽象性。在课上,老师传授的信息量大,知识难度加深,所以大部分学生一开始上课时就对各个知识点一知半解,做起各种各样的题来一头雾水,学习能力越来越差,久而久之对待学习的兴趣就会逐渐减弱。这一阶段,老师的表扬和家长的认可能够帮助学生恢复对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且将自己的优势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赏识教育对于中职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所以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可。尤其是在中职学校的这些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收到最多的是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指责,久而久之在他们心里就慢慢地认定自己的诸多不行,再加上中考成绩不高,自信心一下子就丧失了,随之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上课睡觉、玩手机、说话等等。总之,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这时赏识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就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因为赏识教育就是允许学生有缺点,肯定学生的优点,在表扬的过程中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重拾自信,激发潜能

尽管中职校的学生成绩不理想,但并不意味这些学生身上一无是处。可是在来到职校之前,某些老师对他们的否定,已经大大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在这些学生的心里,他们已经认定自己各个方面“不行”“很差”等,那么来到中职学校之后,这一阶段正是学生重拾学习自信心的重要时刻。在课上,教师应该依托教学内容,通过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此作为切入点,适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心。

2.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师生情感联系的纽带,爱是促进师生和谐的重要内容。老师从心底真正地关爱学生和认可学生,学生从心里更容易接纳老师,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的老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表扬,很容易将教学关系中的“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变成“我们”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去探究知识,欣然学习知识,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赏识教育,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积极行为的改变,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确定奋斗的目标,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懈努力。

3.增强责任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责任感是一种态度,就是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对自己所承担的事情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完成。这些中职学生身上欠缺的就是这些,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有的甚至不顾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当自己承担的任务出现问题的时候,只知道推诿。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鼓励他们做好分内的事情,对自己的事认真负责,在鼓励中慢慢成长,为今后走上社会,成为一名有责任心的职业人打下基础。

赏识教育,就意味着老师对学生的包容、理解、关爱、鼓励。赏识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要允许学生的缺点,肯定学生的进步,表扬学生的优点。赏识教育,就是老师帮助学生正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用爱与包容去陪伴、用表扬和肯定去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青春岁月里找到自我,并发挥自己的潜能,让其有爱心、有责任心,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邹志娟.赏识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

上一篇:社交礼仪——策划书下一篇:保卫科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