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复习

2024-07-08

体育心理学复习(通用8篇)

体育心理学复习 篇1

(一)外部环境因素:1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和完善2社会通过采取管理和体育的方法,以实现体育管理的决策、计

18、体育控制:体育控制的就是依据计划检查,衡量计划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国家对体育的支持程度与管理权限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职能,创造和谐的环境,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计划,做到凡事心中有数,将不可避免的减弱3体育自身的发展4人们群众体育意识充分发挥各种体育资源的合力作用,实现既定体育目标的凡事都在掌握之中。

过程。

2、3、的改变

19、体育控制的过程:1)确定控制标准2)衡量实际成(二)内部环境因素:P87

35、影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因素:1国家政治、经济体育管理学:是研究体育管理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效3)纠正偏差。学习体育管理学的意义:1)学习体育管理学,能够20、体育控制的基本类型:预先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体制决定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性质和方向。2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规模决定了体育管理体制类型3体育自身的发展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加强对体育实践的指导,并在制。

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体育学的理论体系,是加快体育改

21、体育管理创新的一般过程:寻求目标—确定事实—识程度影响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4民族文化与革,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的需要。2)学习体育管理学,能别问题—寻求创意—创意评估—创意实践。传统文化制约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与规模

够促进体育工作的科学化和有序化进程,是提高体育管理

22、创新活动的组织:1)让组织接受变革2)积极鼓励

36、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重要措施:1继续推进效率,取得最大效益的需要。3)学习体育管理学,能够增提出新思想3)创造促进新的组织气氛4)制定有弹性的计体育行政管理机构改革2推动体育事业单位改革3推进竞强体育管理者自身素质,提高决策和管理能力,是建设一划5)制定明确目的,同时给予充分自由去达到目标6)建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4推进体育经济管理体制改革5充分支高素养、高水平的体育管理者队伍的需要。

4、5、立合理的奖酬制度7)宽容对待失败 发挥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作用6深化运动项目管理体管理原理的特征:客观性、概括性、相对稳定性23、一般方法:是在体育哲学指导下而产生的,是各种具体制改革7调整社会力量办体育,大力发展群众体育8积极应用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1)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是管理方法的概括。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定性方法,二稳妥的发展各类俱乐部。

体育管理的前提2)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体育管理的重要目是定量方法,三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主要包括系统工

37、学校体育管理目标:是以我国教育方针作为指导思想,标。

6、程方法、评价方法等。在遵循学校体育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素质教育决策:狭义的决策就是做出决定的行动,或者说是为

24、行政方法:是指依靠体育行政组织,通过行政系统对的从素质教育的背景出发,结合当前我国学校的实际和学了解决某个问题从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做出抉择的过管理对象进行强制性直接管理的方法。具有权威性、强制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通过一定方式程。广义的决策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性、时效性、直接性、具体性、垂直性特点。

全过程。

7、对学校的各种体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实现学习体育目

25、法律方法:是指通过各种法律及司法、仲裁工作,保证标。体育管理决策制定的过程:1)研究现状、发现问题体育管理系统的必要秩序,规范和调节各管理要素间的关38.学校体育管理特点:(1)综合性(2)阶段性

2)确定明确具体的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评价和选择系,促进体育系统和谐有序地向前发展,是现代体育管理39.学校体育管理原则:(1)民主化原则(2)科学化原则(3)方案5)方案的实施与控制。

8、重要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责权对等原则(4)重点突出原则 40.学校体育管理方法:(1)行政管理法(2)教育管理法(3)体育决策的种类:1)按决策的重要性分为程序化决令、细则、合同、标准、规章制度等。

策和非程序化决策2)按决策问题的重要程度分为战略决策

26、宣传教育法:是我国管理工作的传统方法,也是其他方规章制度管理法

和战术决策。

9、法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局限性表现在:1,不能调节人们的41.体育师资队伍管理:p130—133 体育目标管理:体育目标管理就是采用系统的方法,经济利益;2,不能直接干涉和决定人们的具体行为;423,.体育管理评价的步骤和原则:步骤:(1)组织准备阶

段(2)检测实施阶段(3)总结阶段 原则:客观性与(1)使多个关键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一个体育部门的整不能解决所有的思想意识问题。

体目标转换为工作单位和成员的目标,并通过层层落实和

27、经济方法;是指遵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的原则(2)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采取保证措施,最终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手段来调节体育系统内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人们的积的原则(3)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4)定性与定量评

价相结合的原则(5)客观性与可比性相一致的原则

10、体育目标管理的过程:1)建立目标体系2)明确责极性和主动性的管理方法。

任3)组织实施4)考评、反馈。

28、体育管理体制---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43.体育赛事管理的过程:P21011、体育计划:体育计划是对未来体育活动如何进行的预行机制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44.体育赛事风险的类型:(1)财产风险(2)人身风险(3)先筹划。

29、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体制、责任风险(4)赛事取消风险(5)财务风险

12、计划工作的主要原则:限制因素原则、灵活性原则、经济发展的程度、民族文化与传统特点、体育自身的性质45.社会体育管理的特点:(1)以人为本的管理对象(2)管导向变化原则。和发展程度。理组织的复杂性(3)管理时间的不定性(4)管理空间的广阔性(5)管理环境的差异性

46.社会体育管理方法:(1)行政方法(2)规划方法(3)

13、体育组织:体育组织是由一定的人员按照一定的程30、政府管理型P65序,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组成的合作性统一体,是人们落

31、社会管理型p66

实体育决策计划、进行合作活动的必要条件。

32、举国体制的特点:1政府行使几乎全部管理职权2国家协调方法(4)法律方法(5)经济方法(6)宣传方法(7)

14、体育管理组织结构一般分为直线型组织结构、矩阵型承担绝大部分经济义务3行政手段是主要管理手段4举国竞赛方法(8)评比方法(9)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方法(10)组织结构和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体制表现出较强的应急性。社会调查方法

15、组织工作的主要原则:1)目标统一、高效率组织原

33、目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政府型的管理体47.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基本思路:P305---332

则2)管理跨度原则3)权限分明原则。制依然占主体地位2易产生行业垄断3易于陷入大量的事

16、领导的作用:引领作用、沟通作用、激励鼓舞作用、务性工作,削弱宏观管理职能3体育不能按照自身规律正

协调作用。常发展4造成大量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困难。

体育心理学复习 篇2

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教学一方面要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另一方面要体现复习环节的特征和要求。除此之外, 还要遵循高中生的复习心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对于提高复习课教学实效, 大有裨益。

1. 障碍型遗忘

在复习课中有些学生对某些新授课学习的内容呈现出障碍型遗忘的心理状态。即老师虽作了充分提示和启发, 学生尽力回忆也无法恢复记忆, 对已学知识不能作出基本的再现、辨认和运用。这种现象确实给复习课教学带来一定压力。其原因可能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 时间延迟过长。对同一知识点, 新授课和复习课之间的时间衔接有时过长, 而学生在其间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自我复习, 并且后续教学内容的逐步累积会使记忆中的“抑制效应”程度加深。

第二, 无意义学习所致。学生在新授课中没有真正去探究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对所学内容理解不深, 没有将知识纳入认知图式并有效编码贮存。在新授课中的学习评估测验中, 学生虽能合格过关, 但往往是因题目基础简单而便于机械模仿导致的。

第三, 消极认知所致。学生在新授学习时, 在自感枯燥的情境中, 带着低迷甚至逆反的情绪体验而被动学习。由于受负面情绪的抑制, 缺少情感动力的支持, 使学到的知识在头脑贮存的持久性下降。

2. 缄默性遗忘

指学生无法用思想政治学科的术语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已学知识的理解, 而学生确实已经理解了相关知识, 并且其认识和实践活动已受那种“理解”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无法和老师、学生分享自己习得的知识和观点, 在考试中则表现为“不会做题”, 给人的感觉是“不理解”所学内容、“遗忘了”所学内容。这种遗忘属于“缄默”的遗忘。

学生难以用学科专业术语表达一定的理论见识, 与复习的不及时有关, 但有一种体制性原因更值得重视。即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新授课教学, 采用启发式、情景问题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履历知识生成的过程,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突出了教学的“过程”价值。但这也容易引发另一个极端———忽视教学的“结果”环节。过程与结果是辩证统一的。过程的质量会影响结果的质量, 过程的质量要靠结果的质量加以检验和支持。但二者不能等同。过程重在个体用心去参与、经历和体验, 存在状态是内隐的, 最终的衡量尺度是内在的“个人尺度”。而结果是需要拿出来给“人家”看的, 需要从内隐走向外显, 具有外显表达的社会化要求, 最终的衡量尺度是外在的“社会尺度”。如果教学只注重过程的丰富、精彩、热闹、有趣, 忽视以社会标准对结果进行理性地加工、整理、保持、固化, 这种教学则属于“务虚”的教学,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缄默”的, 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往往介于具体经验水平与理性水平之间, 处于“准成熟”状态。缄默性遗忘的学生运用知识经常犯“具体———具体”的错误, 难以达到“具体———一般———具体”的理性高度。

3.独立倾向趋强

实践中, 当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进入复习环节时, 常有学生表现出趋向独立的心向。他们对班级集体教学的依恋程度开始下降, 倾向于选择自行独立复习。如:找理由回家学习、盼望自习课、制定独立于班级集体复习进程的自我复习计划、对老师的指导持保留态度、不按老师规定的标准完成复习作业……

复习课教学中学生独立倾向趋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智力成熟。高中时期正值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期, 随着生理的迅速发展、社会实践经验的逐步增加, 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 高中生的智力发展逐步达到人生的顶峰。高中生和初中生相比在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方面, 记忆的容量方面, 想象的丰富性方面, 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高中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占据主导地位, 善于独立思考, 敢于批判创新。

第二, 自我意识成熟。高中生开始步入青年期, 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同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开始出现质的飞跃。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能力日趋完善。元认知、元情感能力开始显现。“向师”心理几近零状态。

第三, 思想偏见。新授课学生对未知的教学内容和老师的讲课通常抱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进入复习环节, 这一想象空间本能地萎缩。同时, 学生虽为教学的主体, 但对教学过程本身的规律难有科学的认识, 因而对复习课常常抱以种种偏见。如:“复习课学不到东西, 老师该讲的都讲了”“政治复习课, 除了背书, 没什么好做的”等等。由于种种偏见, 他们降低了对课堂集体复习的价值预期。

(二)

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教学只有顺应上述心理特征, 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才能提高复习课实效。下面对此分别讨论:

1.针对障碍型遗忘的教学应对策略

第一, 要重视单元复习和滚动复习。障碍型遗忘要恢复如前记忆教学成本相当高, 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 必须重视单元复习和滚动复习。单元复习和滚动复习能避免新学内容的过多积累而扩大抑制效应, 能避免将新学内容长期搁置不管而错失复习的最佳时机。它使整个教学迂回式前进, 螺旋式上升,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

第二, 要重内涵理解。障碍型遗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所学知识失去了“具体”支撑和“意义”支持。帮助学生恢复记忆不在于理论强记, 而在于“典型激发”、“以事喻义”, 使学生快速经历一遍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

第三, 重视课堂情境。障碍型遗忘与“消极认知”有一定关联。复习课面对的是较熟悉的知识面孔, 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因而复习课要多在情境创设上努力, 以让人耳目一新的有意义的生活材料, 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和课堂组织方式, 以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和全新的思维视角, 让学生积极学习、乐于复习。

2. 针对缄默型遗忘的教学应对策略

相对于障碍型遗忘, 缄默型遗忘则属于良性“遗忘”。如果说新授课重视了“过程”体验而淡化“结果”加工的话, 复习课则需反其道而行之以应对缄默型遗忘。教学策略有:

第一, 复述策略。即让学生在熟悉书本的基础上, 尽量脱离书本概括书本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这种复述必须要用到象样的学术概念、原理、表达式。通过复述书本以“模仿”书本, 然后通过具体应用以“超越”书本。

第二, 精加工策略。布置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主观性试题让学生动笔训练, 给学生较宽裕的完成时间, 不求完成速度, 但求完成质量。让学生对自己组织的答案从思路到观点到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反复推敲, 并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向老师汇报与同伴交流, 通过老师和同伴的反馈, 促使学生自我反省、总结经验。让学生在这过程中逐步明白———如何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最优的富有个性的答案后, 让学生背诵答案, 促使学生良好思维和表达习惯的形成。

第三, 笔记策略。新授课的实质是把静态的书本动态化、过程化, 课堂教学结束学生可以静态书本为依托, 继续自我钻研, 课堂笔记则是一种辅助。而复习课有别于新授课, 其教学内容在于对所学知识构建关系, 重新整理, 连通实践, 其教学过程相对超越了教材内容及其编排顺序和体系。因此复习课的动态过程无法靠书本作静态反映了。如果一堂复习课下来, 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学生藉以回眸的静态文本, 只能重演“缄默型遗忘”。这样, 记课堂笔记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复习课课堂笔记的价值某种程度上高于书本, 是其它任何东西无法取代的。为此, 老师要作好复习课笔记方法的指导。

3. 针对独立倾向趋强的教学应对策略

面对学生的“独立心向”, 复习课教学重在因势利导。实践中, 以下做法效果较好。

第一, “告知”策略。新授 (下转第50页) (上接第48页) 课教学通常按书本顺序展开, 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学的节拍, 复习课则不同, 课堂集体复习计划通常由老师主导, “下一课复习多少内容, 怎样组织复习, 有哪些新的目标追求……”这些如果不让学生心中有数, 学生则难以作自我复习规划, 难以与集体教学相和谐。向学生预告时, 要尽可能把课堂将会出现的“亮点”告诉学生, 以激发学生融入复习课的动机和兴趣, 避免学生带有偏见的暗淡预期。

第二, “展示自我”策略。高中生的智力成熟和自我意识成熟使其自己在“自己”的心目中权重增加, 习惯于自我关注、自我审视、相信自我。但如果从社会的角度看, 学生则希望在社会交往关系中被“他人”关注, 被“他人”承认, 以实现“自我”。高中政治复习课应顺势而为, 在“启发”、“交往”理念指导下, 注意为学生“展示自我”创造机会, 以增强他们融入复习课的热情。

心理描写复习课 篇3

1.通过复习心理描写的片段,明白心理描写的特征和作用。

2.会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到科学教室上课,地点变了,又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有什么感觉?心里怎么想的?谁来描述一下。

如果大家把刚才的心理活动写出来,就是心理活动描写。

出示:心理活动描写。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梳理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它们的好处,并试着加以运用。

二、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我们六年级很多课文充分表现了人物美好的品质,抒发了真情,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特别是很多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真实细腻地传达出了美好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老师选择了几句。谁愿意来读一读?

你能选择其中的一句来谈谈这个句子写出了什么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1.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2.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4.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小结:是啊,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思想感情,突出了人物品质,让我们印象深刻。

出示: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品质。

三、总结体会心理描写活动的句子感情的方法

要理解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物的品质,不仅需要我们多读,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那么,有哪些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物的品质呢?

四、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

过渡语:是啊,理解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运用了一定的方法,再加以反复朗读,就可以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人物的思想品质了。

前两天,老师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里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老师把它打印出来推荐给大家。

出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短文,划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选择印象深刻的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1.你找到了哪些心理描写的句子?(出示第六、第七两个自然段)

2.哪些心理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随机交流)

①“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够救出自己的战友。”

②“但是这样一来……这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③“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或者突然叫起来。”

④“我不敢朝他那儿看……火突然间熄灭了。”

⑤“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小结:邱少云这样一个严守革命纪律、具有钢铁般意志的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形象正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侧面烘托出来了。齐读!

五、练笔

好的心理活动描写可以充分地表现人物当时的情感,有力地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让人感动,同時也给我们平时的习作带来了启示。那么,我们在习作中又如何展开心理活动描写呢?结合你平时的经验来谈谈。

1.比较平时练笔片段

上周二,老师没有布置语文作业,我们班的一个同学这样写道:

出示片段1:下课铃响了,杨老师还没来布置语文作业,我心里暗暗高兴。后来谢琦圆去办公室问了。高老师说,杨老师不在,今天没有语文作业。我听了,真是太高兴了。

自由读一读。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而沈好同学是这样写的:

出示片段2:最后一节是英语课,眼看快要下课了,杨老师却迟迟不来布置语文作业。我既激动又怀疑:今天真的没有语文作业吗?不可能吧!难道今天是我们的幸运日?正想着,下课铃声响了。董烨背起书包,大声叫道:“今天没有语文作业,趁杨老师来之前大家快逃!”说着就一溜烟跑出了教室。我不禁犹豫了一下。我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不可能!不可能没有作业的。心里这样想着,我也慌忙整理书包,生怕杨老师突然冒出来。这时,马欣月跑进教室,大声嚷嚷:“杨老师说今天没有作业。”“耶!”我把拳头一挥,椅子也忘记翻,就欢呼着像刚出笼的小鸟一样奔出了教室,心里喜滋滋的:今天可真幸运呀!

你觉得沈好写得怎样?对你描写心理活动片段有什么启示?

小结:如果我们能像沈好一样,把自己心里的每一个变化过程展开来写清楚,再配上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就能很好地表达情感,写好心理活动描写了。

2.写片段

在生活中,心理活动我们时常有,当老师表扬你的时候,你有心理活动;当妈妈错怪你的时候,当你着急地在等车时,你都有心理活动。我们也来写一写好不好?

出示: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选择其中一个动笔写写。

①今天我上课发言积极,老师表扬了我。我想:

②昨天回家我忘背课文了。晨间活动老师要抽背课文,我 ,现在已经是7:30分了,可汽车还没有来,我

③下雪啦!

你选哪个?准备怎么写?请两个同学发言。

3.交流反馈

六、总结

1.通过今天描写心理活动句子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希望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充分关注心理活动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心理学复习总结 篇4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

4、注意的功能为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5、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6、有意注意 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各哦机形式。

7、德国心理学家为解释知觉的整体现象曾经归纳出多种原则,其中主要有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和连接性等原则。

8、记忆的种类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9、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组成。

10、识记的是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

1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思维。

14、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等环节。

15、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经过克服困难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需要、动机和兴趣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个体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8、兴趣的品质包括: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兴趣的效能性。

19、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能力)

20、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

21、根据个体的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占据的优势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型和一致型。22、1990年情感智力概念被正式提出。

23、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与坚韧性是教师的一致特征。

24、态度形成一般要经过“顺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阶段。

25、态度的转变过程一般为“解冻--变化--凝固”三个阶段。

26、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权利另一个是人格影响即教师本人履行职责的努力和成效。

27、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

28、学习需要以个体的一定成熟为其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

29、经验和施展证明,成熟受用尽废退的自然 法则所支配。

30、学习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31、审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课题的影响。

32、技能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联系,使活动方式能够极少需要意识控制,能顺利、完善地进行时才形成。

33、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34、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

35、学习策略主要有元认知识和体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以及学习方法三个要素构成。

36、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导、调节着学习者的认识过程。

37、监控学习进程,实际上就是根据确定的学习计划,检查评估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符程度的过程。

38、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学科学习直接相关的专用型的学习方法;一类是通用性较强的通用型学习方法。

39、知觉策略是指知觉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作用下,家感觉通道,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有机构合起来的一种机制。

40、概念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寻找事物或现象分类的依据

41、规则的发展学习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42、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即算法和启发式。

43、一般说来预习有读、划、批、写、思、做等步骤。

44、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依赖与整个社会的存在。

45、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通过个体反映了社会道德,它依赖和制约于个体。

46、一般认为,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种心理成分,即由知、情、意

意、行四个部分构成。

47、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48、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49、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50、从少年期开始,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51、人对自己行为的评定叫做自我评估。

52、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关。

53、儿童的活动主要是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54、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55、七岁时儿童所掌握词汇的数量大约为三岁时的4倍。

56、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包括兴趣、害怕、快乐、依恋。

57、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58、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

59、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60、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61、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62、道德情感的内容极其丰富,比如自尊感、友谊感、荣誉感、信任感、事业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感、革命人道主义感等。其中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的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是标志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人的整个道德情感中占有重要地位。

63、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64、与儿童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都与幼儿存在完全不同的特点。

65、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66、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67、(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原因。

68、(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程)是第二原因。

69、(独立意志)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原因。

70、作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就总体情况而言,其重心应该是心理素质教育。

71、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成功。

7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发展。

73、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

74、心理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背景教育。

75、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

76、学校辅导内容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77、心理辅导的途径: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团组辅导、学科渗透、家庭辅导。

78、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成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79、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包括:诱导式、自我分析模式、主体参与模式。

80、心理教育课的整个环节包括:确定主题、课前准备、上课。

81、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全体、和谐、互动特征。

8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必须抓好课前设计环节,课堂组织环节,师生交往环节。

83、对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偏爱、偏信。

84、班主任教育权威体现的是权利和威信的有机统一。

85、可以将班集体氛围归结为:人际、学习、教育、教师、群体、文化氛围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B)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D)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C)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B)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A)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C)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D)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C)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D)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1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C)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这是运用了:(B)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认知计划(计划策略)、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和:(A)A.调节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实施策略

D.价值性

13.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C)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1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B)A.道德理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品质

D.道德意识

15.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A)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16.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B)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17.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A)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18.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A)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19.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B)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20.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B)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二、填空题:

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______心理变化_________。2.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_有意义________的接受学习。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经__编码__________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____认知结构_________。

5.奥苏伯尔认为学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____ 认知_______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6.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______趋向或接近_____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7.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这是技能的____正_______迁移。8.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_______自我监控______。

9.有的学生由于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是一种________感性______概括。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为了学习不被遗忘,在学习后要_____及时______复习。

11.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___积极性与主动性__________。

12.“记忆术”很多,比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一种____编歌诀_________的记忆术。

13.问题解决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____发现问题________、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14.当你熟悉塑料袋装东西的功能后,就很不容易想到或发现它在急情况下可以当“小便袋”使用。这种心理现象叫做____功能固着_________。

15.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_有社会价值___________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16.中学生的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具有____自律_______性。17.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_心理状态与过程_____________。

18.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__寻求与发展___。19.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从一名新生成长为一名称职者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____关注学生阶段__。

20.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_.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__.三、名词解释:

1、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概念同化是指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3、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辨别分析,发现本质属性。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积极的思维过程来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4、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其特点是:它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成长记录袋应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四、简答题:

1.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 2.何谓心理发展? 3.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的时间各是多少? 4.试比较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不同之处(填写在下表空白处)。活动对象 动作的执行 动作的结构 操作技能 具有客观性 具有外显性 心智技能 具有简缩性

5.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0分。试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示:人有5种基本需要,将它由低级到高级顺序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并着重分析一下最高层次的需要。)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B 5.A 6.C 7.D 8.C 9.D 10.C 11.B 12.A 13.C 14.B 15.A 16.B 17.A 18.A 19.B 20.B

二、填空 1.心理变化 2.有意义 3.编码 4.认知结构 5.认知 6.趋向或接近7.正 8.自我监控 9.感性 10.及时 11.积极性与主动性 12.编歌诀 13.发现问题 14.功能固着 15.有社会价值 16.自律 17.心理状态与过程 18.寻求与发展 19.关注学生阶段

20.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1.(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于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包括四方面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3.(1)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3)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4.(1)具有展开性.(2)具有观念性.(3)具有内潜性.5.(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五、论述题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5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例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量层次.(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是什么.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一、选择

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A] 2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

2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7.1)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8.1)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9.1)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 39.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 42.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B] 48.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11.1)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12.1)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 57.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略 [A] 6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C] 6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 6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13.1)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 7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 72.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 73.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 7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 75.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 7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77.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A] 78.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B] 79.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 80.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 81.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 82.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 8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 86.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 87.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 88.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C] 8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 9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 9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 9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 9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D] 9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 95.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 96.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 97.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

C.过度学习D.疲劳和厌烦 [D] 98.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 99.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100.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B] 10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14.1)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D] 10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A] 103.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 A.基本过程 B.全部过程 C.主要过程 D.系统程序 [D] 104.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A.严格规则 B.系统规则 C.标准规则 D.系统程序[D] 10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常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B] 106.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A] 107.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 A.比较密切 B.缺乏学业效度 C.很不协调 D.基本协调[C] 108.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C]

二、填空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 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 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 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 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 增加反应 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 同化新知识 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 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 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 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

20、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 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 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 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 准备状态 或反应倾向性。(10.1)

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 通过个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 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分类诊断 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 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 客观威胁 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 心境低落 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压力应对 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 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 和行为标准。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 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 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 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

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 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

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 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 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 和对抗的三种类型。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

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 的过程。(14.1)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 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 人们心理特征。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题。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三、简答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

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

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 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

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

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

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

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 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

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 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

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 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

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

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

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

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

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5、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

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

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 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

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

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

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 为。

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 失败感。

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

感。

3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

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

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

气氛的出现。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

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

⑵轶事记录。

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 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

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

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

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

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四、论述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

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 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

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

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

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

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

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

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学习策略的分类(8.1)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 ┗调节策略 │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6.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

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12.1)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

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

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

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3.1)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9.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

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 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0.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5.1)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11.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高教)心理学复习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1:28:5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1.百多年前,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此有关的学者是(A)A.冯特 B.华生 C.弗洛伊德 D.詹姆斯

2.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C)A.格式塔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3.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意识是连续性的像流水一样,提出“识流”的心理学流派是(C)

A.构造主义 B.行为主义 C.机能主义 D.人本主义

4.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除了要考虑“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应当考虑的变量是(D)A.系统变量 B.环境变量 C.气候变量 D.控制变量

5.认为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意识的结构,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本的元素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

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持有这种观点的理学流派是(D)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机能主义 D.构造主义

6.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B)A.感觉 B.知觉 C.色觉 D.统觉

7.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所造成的失眠,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人生重大择等引起的失眠属于(A)

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8.指出以下不属于弗洛伊德提出的对意识层次划分的名称(A)A.意识流 B.意识 C.无意识 D.前意识

9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人类意识的第一状是指(D)

A睡眠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 白日梦状态 D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10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B)

A恒常性 B 选择性 C 整体性 D 理解性

11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A

A自然实验法 B 调查测验法 C 观察实验法 D 实验室实验法

12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属于(C)

A强化 B 消退 C 前摄干扰 D 后摄干扰

13指出下列不属于人在社会知觉的信息整合过程中产生的效应(B)

A首因效应 B 归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 晕轮效应

14一般来说,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被称为(D)

A状态依存性记忆 B 情绪依存性记忆 C 形象依存性记忆 D 情境依存性记忆

15感觉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印象,又被称为(B)A情景记忆 B 瞬间记忆 C 短时记忆 D 长时记忆

16常看到有人对老年人讲话要放大声音,这说明老人的听觉的(D)

A差别阈限高 B 差别阈限低 C 绝对阈限低 D 绝对阈限高

17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B)

A应激 B 激情 C 心境 D 焦虑

18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了智商的新的计算法,称为(A)

A离差智商

比率智商

绝对智商

D 相对智商

19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等知识,这种记忆是(A)

A陈述性记忆

B 程序性记忆

C 情景记忆

D 语义记忆

20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拔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这是(C)

A瞬时记忆表现

B 感觉记忆表现

短时记忆表现

长时记忆表现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33、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34、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35、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6、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8、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3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4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1、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42、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43、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44、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45、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46、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47、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48、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49、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50、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51、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5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5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5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5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5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60、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61、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6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63、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64、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6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66、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67、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68、性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69、气质—在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

70、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 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71、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 与产品的能力。

72、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73、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74、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75、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7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7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78、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7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8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81、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8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3、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84、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85、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8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87、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88、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是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即心理学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有认知缺陷、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89、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90、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是心理活动中,由挫折而形成的轻度创伤。

91、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

92、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良好人际交流,帮助来访者自强、自主、独立,客观分析所面临的困扰并加以克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的过程。

二、简述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6、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即: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有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

·

7、注意的品质有哪些?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

·

8、中学生注意的特点有哪些?(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2)有意后注意得到较快的发展(3)注意的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4)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

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10、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合理地组织活动。

·

1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

1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状况;对象和背景的组合关系。(2)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经验和情绪状态

13、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的适应现象;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分析器活动的相互作用;同一分析器感觉的相互作用;实践与感受性的变化。

14、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对象各部分的强度关系;对象各部分的依存关系(2)主观因素:人的经验、知识水平。·

15、遗忘的原因是什么?衰退说;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有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干扰是主要原因。

·

16、简述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17、简述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18、影响再认的因素是什么?(1)对原有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曾识记过的材料的相似程度(3)当前事物所处环境和该事物过去被识记时所处环境的类似程度。

·19·简述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过程(2)比较与分类过程(3)抽象与概括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过程 ·20·简述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21、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有何区别?(1)含义不同;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或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根据责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2)二者内容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再造想象的创造性在程度上不如创造想象。·

22、情感的功能有哪些?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23、初中学生情感的特点有哪些?(1)情绪情感的半外露、半隐蔽性特点(2)情绪和情感不够稳定,存在明显的两极性(3)高级情感得到迅速发展

24、情感调控的方式有哪些?理智调控、转移调控、激励调控。·

25、意志有哪些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

26、初中生意志的特点有哪些?近景动机占主导地位,意志行动的动机容易动摇;说和做相脱离;克服困难的毅力逐步增强;(4)在意志品质上的特点:自觉性和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状态:果断品质有发展,反应快、行动快,有轻率行为表现:自制力有所增强,但自制力水平不高:坚持性还很不成熟,其行为容易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27、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哪些阶段?(1)采取决定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即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

28、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自觉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9、个性有哪些基本特征?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30、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1、简述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的心理结构就是个性的构成。个性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统一体,它一般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3)自我意识

32、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有先天因素、社会环境两大因素。社会环境又可分为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方面因素,(1)先天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2)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

3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怎样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离开了学习和训练,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也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依赖于能力的发展。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联系紧密,但是它们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

3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怎样?气质与性格关系密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1)气质可以影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也可以影响气质,气质虽然是稳定的心理特征,但它仍受到后天生活实践的影响,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性格特征可以克制气质类型中的某些特征。

35、结合实际分析影响性格形成的影响:要点:(1)家庭影响:家庭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父母的性格和思想作风、对子女的期望;家庭的教育方式。(2)学校文化;教育内容:教师的性格和思想;学生集体。(3)社会影响(4)自我教育。

36、简述性格的结构内容: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认知特征

37、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1)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学习材料自身具有的逻辑意义。这里说的逻辑意义,是指材料本身能与学习者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垢联系而言的。(2)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的内因。第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如果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于学习者就构成了潜在意义。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抽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38、制约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哪些?(1)熟悉而新颖的刺激(2)学生事物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兴趣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易引起兴趣(3)适合学生个性的活动。兴趣受制于人的需要、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特征是学生兴趣发展的重要基础。责任感和义务感。

39、制定学习目的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舍远求近。即要完成的某项学习任务就是眼前的事,而不是指向遥远的未来的目标。(2)具体明确。具体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上。(3)非难非易。具有适中的挑战性。

·4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客观因素:刺激呈现的模式;问题的具体性;多余刺激的干扰;练习的多样性。主观因素:认知结构;定势的作用;智慧发展的水平;动机强度。

41、学习为什么会迁移?学习迁移之所以会发生,一般取决于两个条件:(1)客观条件,两种学习之间存在共同成分(2)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概括出两种学习之间共同成分的能力。

·

42、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很多,客观因素有家庭、社会和学校因素:主观因素有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道德认知水平。

·

43、学生不良品德的原因有哪些?客观原因:家庭的不良教育;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观原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需要;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

44、中学生面临的基本心理冲突有哪些?性发育迅速成熟和性心理相对幼稚、性知识缺乏的矛盾;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自我意识迅速提高和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5、简述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2)正视度接受现实(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4)善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6)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特征与年龄特点相符合

46、学生心理健康有何重要意义(影响)?(1)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的保障(3)心理健康是优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4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和途径有哪些?(1)指导学生自觉遵循心理规律,了解心理保健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接纳“现实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文体活动。(2)对少年期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3)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4)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5)教学中讲究的心理卫生

体育心理学复习 篇5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复习题集

心理学概论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心理学复习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

1. 桑代克的联结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心理概论》第二卷()。A.《学习心理学》

B.《科学和人类行为》

C.《学习的革命》

D.《学与教的心理学》

2.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阶段有()个,并且在每个阶段分别有相应的危机和需要培养的品质。A.8

B.5

C.6

D.3 3. 儿童心理学是以下哪一门科学的基础()。

A.教育心理学

B.人格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心理咨询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由()提出的,它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A.颜渊

B.孔子

C.孟子

D.朱熹 5.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存在于()。

A.意识中

B.潜意识中

C.前意识中

D.有时存在于潜意识中,有时存在于前意识中 6. 托尔曼提出的有关强化的公式是()。

A.S—O—R

B.S—R

C.R—R

D.S—S 7. 瑟斯顿的群因素智力理论也称为()。

A.基本能力学说

B.组合理论

C.因素理论

D.共变理论 8. 儿童的认知发展取决于()。

A. 后天的教育水平

B.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C.儿童的遗传素质

D.成熟 9. 下面哪种情况下最有可能出现社会抑制作用()。

A.一个热衷于表现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B.警察在值勤

C.一个新手在老工人的监督下学习复杂性操作

D.一位领导在为本单位职工做报告 10.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和()等三个阶段。A.好奇

B.中心兴趣

C.志趣

D.广泛兴趣 11.形式运算的特点是()。

A.表象性思维

B.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

C.出现了运算

D.思维具有即时性 12.学业压力过大直接会造成()。

A.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考试焦虑等问题

B.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和学习动力缺失等问题

C.人际关系和自我发展等问题

D.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等问题 13.情绪、情感开始内敛的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小学阶段

D.中学阶段 14.()是一种灵敏的测量无意识记忆痕迹的手段。A.直接测量

B.再认

C.再现

D.残词补缺 15.自下而上的加工保证了知觉的()。

A.准确性

B.灵活性

C.快速完成D.组织

16.弗里德曼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当双方的角色作用不同时,()因素对人际吸引重要作用。A.相似性

B.互补性

C.熟悉性

D.互惠性 17.“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一种()。

A.学科教学

B.案例教学

C.课外活动

D.科技教学 18.“人比人,气死人”,过分强烈的攀比心理容易引起()。

A.自卑感问题

B.人际关系问题

C.非理性观念问题

D.适应问题 19.迈克卡等人把学习策略分为三大部分,即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和()。A.元认知策略

B.提取和利用策略

C.领会和保持策略

D.记忆策略 20.下列哪一种测验废弃了智龄的概念,只保留了智商的概念()。A.威克斯勒智力测验

B.比内测验

C.Y—G测验

D.卡特尔测验 21.用斯金纳箱实验得出的公式是()。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A.S—R B.R—S C.R—R D.S—S 22.个体对()知觉和认知被称为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的状态

B.自己健康状况

C.他人对自己评价

D.自己社会化状态 23.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提出者是()。

A.吉尔福特

B.瑟斯顿

C.艾森克

D.卡特尔 24.对学生学习的背景知识的分析属于()。

A.教学目标分析

B.教学对象分析

C.教学重点分析

D.教学风格分析 25.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是()。A.《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出版

B.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建立 C.第一支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建立

D.《生理心理学原理》的出版 26.产生清晰感官经验是在()。

A.感觉器官

B.感觉神经

C.脑干网状结构

D.大脑皮层感觉中枢 27.学习的时候,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是()。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思维能力

D.社交能力 28.认同与顺从的最大区别是()。

A.前者是一时性的B.前者是整个态度的根本转变

C.前者是自愿的过程

D.前者是稳固的态度 29.“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是一种()。

A.行为主义观

B.建构主义学习观

C.知识分类观

D.联结观 30.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态度的构成成分()。A.认知

B.印象

C.情感

D.意向 31.誉为近代心理第一人或心理学之父的是()。A.笛卡儿

B.缪勒

C.冯特

D.弗洛伊德

32.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称为()。

A.概念

B.类别

C.印象

D.归因 33.()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A.能力

B.理想

C.气质

D.性格

34.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

A.问题的内容

B.内在心理根源

C.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

D.问题的性质 35.以下几个答案中,问题解决的“专家”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A.有效的组织信息

B.工作更勤奋

C.工作速度快

D.善于合作 36.弗洛伊德是从人的()来解释人的攻击性的。

A.挫折经历

B.遗传基因

C.对侵犯性行为有意或无意的观察学习

D.破坏性本能 37.经验对感觉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实现的。

A.感觉分析

B.注意资源分配

C.内隐记忆

D.外显记忆 38.笛卡儿认为“心灵原来就是包含着一些概念和学说的原则”,这是一种()。

A.先验论的观点

B.发生认识论的观点

C.经验论的观点

D.实践论的观点 39.儿童“人来疯”,让他到无人的房间呆一会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A.惩罚

B.令其反省

C.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水平

D.引起注意 40.心理健康的三个层面的标准是()。

A.正常状态,良好适应状态,理想状态

B.非病状态,适应状态,理想状态 C.正常状态,适应状态,主观状态

D.非病状态,适应状态,良好适应状态 41.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智力包括的主要能力有()。A.5种

B.6种

C.7种

D.8种

42.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信息加工的工程,即学习者来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这是谁提出来的?()A.加涅

B.布鲁纳

C.斯金纳

D.维纳

43.加大嗓门使课堂中学生安静下来是借助()引起学生的注意。A.刺激强度

B.刺激与环境中其他物体的差异 C.感知者的情感

D.感知者的需要 44.“国际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辩识它,这是由于知觉的()。A.理解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45.意志过程是()。

A.决心—信心—恒心

B.信心—决心—恒心

C.恒心—信心—决心

D.决心—恒心—信心 46.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如在早期未形成良好的依恋,完全可以在日后进行弥补 B.依恋的形成与发展无所谓的关键期

C.依恋是儿童特殊时期的情绪活动,与成人的情绪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

D.依恋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情绪发展的稳定和健康,还会影响到成人后的社交、心理健康及同子女的关系 47.认知发展到()儿童才开始具有守衡。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远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8.天才的形成因素中,除了要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外,还需要有()。A.经济条件

B.主观努力

C.身体因素

D.父母的高智商 49.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的过程。

A.截然相反

B.互不相关

C.辨证统一

D.互为矛盾 50.下列有关人的发展的阐述哪一条是正确的()。

A.发展无规律可寻

B.发展是指儿童、青春期的身心变化

C.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

D.发展主要是指心理方面的有规律的变化 51.一般而言,辨别严重的精神障碍最主要的症状指标是()。A.无自知力、幻觉、妄想等

B.行为异常、幻觉、妄想等

C.行为异常、情绪异常、失眠等

D.行为异常、情绪异常、思维异常等 52.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犯罪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3.二因素智力理论认为可能存在有第六种特殊因素,它是(): A.想象速度

B.反应速度

C.智力速度

D.思维速度 54.下列哪一种研究最好采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A.儿童学习中文的能力

B.儿童语言的发生问题

C.电视与暴力行为的关系

D.4岁儿童与8岁儿童的社交能力研究

55.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付美国师资缺乏状况,心理学家斯金纳设计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是()。A.教学机器

B.掌握教学法

C.先行组织者

D.CAI 56.社会影响就是由于社会压力的存在,而使个人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朝()的方向变化的过程。A.社会不认可

B.不利于社会发展

C.违反社会规范

D.社会占优势 57.学会弹风琴的人,再学会弹钢琴就会容易些,这是由于()。

A.定势的作用

B.原型启发的作用

C.迁移的作用

D.注意的转移 58.作为主体的我之所以得以发展,主要是由于儿童具备了()。A.自尊心

B.竞争的能力

C.反思能力

D.想象能力 59.瑟斯顿的群因素说现在可以称为()。

A.群因—一般因素理论

B.共同因素说

C.群体因素说

D.普通因素说

60.社会测量法主要是通过()的方式来收集具体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结论。A.人际关系图

B.向群体成员提问题

C.参照测量法案

D.群体成员互相打分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61.“学者大要立志”,“学者须是立志”,由()提出来的,它说明了意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A.荀子

B.葛洪

C.朱熹

D.颜元

62.学习是多阶段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A.言语记忆

B.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

D.动作记忆 63.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为()。

A.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兴起

B.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C.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D.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64.早期“程序教学”的设计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是()。

A.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65.中国古人认为情绪情感影响身体,怒伤()。A.心

B.肝

C.肾

D.肺 66.孔子说:“力行而近乎仁”,这体现的德育心理思想是()。A.实践是品德学习的重要途径

B.品德是先天的 C.品德与实践无关

D.品德是后天形成的

67.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A.自己过去经验

B.自己心理特征

C.自我感觉

D.自我标准

二、多选题

1.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对()等基本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A.教学对象

B.教学内容

C.教学目标

D.教学媒体 2.认知教学观在()方面与行为主义不同。

A.教学态度

B.教学环境

C.教学方法

D.教学任务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A.学生自发地主动学习知识

B.学生要发现客观世界

C.学生应主动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

D.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4.在情景认知教学理论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等因素的交互作用。A.角色

B.环境

C.认知

D.强化

5.在情景认知教学理论中,教师的作用在于()。A.提供真实性活动

B.促进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反思

C.支持学生的合作互动

D.以教学匹配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6.在()方面,专家优于新手。

A.灵活性

B.发散性

C.独创性

D.持久性

E.突发性 7.常用的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有()

A.讲授法

B.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C.发现学习

D.掌握学习

E.灌输学习8.佛勒将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

A.关注学习

B.早期存活的关注

C.职前关注

D.组织个人教学方式

E.关注教学情景 9.()都很强调练习对学习的重要性。

A.加涅

B.金布尔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0.学习风格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

A.学习策略

B.学习倾向

C.学习方式

D.学习态度 11.学习风格具有()特点。

A.多样性

B.相对性

C.稳定性

D.独特性

12.建构主义学习论要求学生()。

A.承担更多管理学习的任务

B.发展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

C.在真实情景中完成任务

D.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构建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13.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儿童已具备了初级的逻辑

B.儿童已形成了动作格式

C.智慧停留于动作水平

D.不具备表象和运算 14.人的社会化主要有()特点。

A.终生化

B.个别化

C.能动性

D.以遗传素质为基础 15.根据横向标准,社会化包括()

A.反向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民族社会化

D.再社会化 16.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

A.电视

B.家庭

C.个体所处社区的特点

D.师生关系

17.根据外部表情来识别和判断他人情感时,有赖于()的因素 A.社会文化

B.认知者年龄

C.认知者性别

D.社会经验的积累 18.侵犯性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

A.道拉德的本能论

B.洛伦兹的动机论

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D.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19.影响侵犯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A.个人认知水平与性格

B.所受挫折

C.暴力宣传

D.侵犯性榜样

20.产生社会抑制的原因与()有关。

A.社会文化背景

B.个体情绪

C.任务难度

D.个体责任是否明确 21.主要的非理性观念包括()

A.刻板性

B.完美性

C.灾难性

D.消极性 22.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

A.认知方面已经成熟

B.处于“心理断乳期”

C.进入到形式运算阶段

D.自我意识有了大发展 23.()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A.认知主义

B.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24.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有()。

A.联想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受制思维 25.教师可以通过()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A.高超的教学水平

B.良好的道德品质

C.良好的作风

D.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26.教师在教学情景中发展和丰富案例知识的常用方法有()。A.观摩教学

B.微格教学

C.教学案例研究

D.教学反思 27.品德态度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A.顺从

B.醒悟

C.认同

D.内化 2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

A.主动性

B.社会性

C.情境性

D.强化作用 29.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常用方法用()。

A.树立远大理想

B.明确问题

C.激发需要

D.及时反馈 30.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等三个阶段。A.有趣

B.情屈

C.乐趣

D.志趣 31.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是()。

A.立志

B.笃信

C.有恒

D.勤奋 32.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

A.家庭

B.学校

C.伙伴群体

D.大众传媒 33. 社会认知的要素有()。

A.认知者

B.印象

C.被认知者

D.认知情境 34.印象具有()三大特点。

A.直接性

B.间接性

C.稳固性

D.综合性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35.印象形成有()三种模式。

A.累加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递减模式 36.常见的归因偏差有()。

A.基本归因错误

B.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

C.防御性归因偏差

D.首因效应 37.改变态度的常用方法有()。

A.劝导宣传法

B.群体影响法

C.活动参与法

D.角色扮演法 38.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

A.熟悉性

B.相似性

C.互补性

D.对等性 39.社会认知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偏差有()。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主观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40.爱情包括()三种基本成分。A.亲近

B.激情

C.承诺

D.友情 41.侵犯性行为具有的特点有()。

A.是有意识、有意图的行为

B.是外显行为

C.是伤害他人的行为

D.是无意的行为

42.认知策略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的能力。A.注意

B.学习

C.记忆

D.思维

43.桑代克总结出了几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即()。A.效果律

B.练习律

C.分配律

D.准备律 4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态度 45.一般来说,属于智力因素有()。A.记忆

B.兴趣

C.思维

D.信念

4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A.家庭问题

B.生活危机

C.财务问题

D.生涯发展 47.按照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

A.生理性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成长需要

D.健康需要 48.遗忘可能是由()造成的。

A.脑病变

B.消退

C.提取障碍

D.动机性抑制 49.有关社会距离测量法说法不正确的是()。A.主要用来揭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B.这种方法有波加杜斯首创

C.是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向群体成员提问题的方法来收集具体资料 50.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两类()。

A.生理需要

B.缺失需要

C.心理需要

D.生长需要 51.“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具有普遍性,但对应于具体年龄段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个体差异。每一阶段所具有的独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而且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皮亚杰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哪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A.不平衡性

B.连续性和阶段性

C.差异性

D.定向性和顺序性 52.下列哪些例子证实了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A.儿童的思维发展从动作到表象再到抽象 B儿童先会叫“爸爸”、“妈妈”,后分清什么是“男、女” C.学校总是要到中学才教物理、化学

D.儿童的道德发展前后经历了“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和“后世俗水平”几个阶段 53.依恋的标志是()。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A.啼哭

B.害怕

C.陌生人焦虑

D.分离焦虑 54.群体决策的优点有()。A.在群体决策中,可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B.集体讨论时可形成一个相对宽松的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启发与相互沟通 C.实施时容易得到群体成员的支持 D.避免决策出现极化现象

55.良好的复习策略是()。A.学习完成后在最短时间内复习B.利用整块时间集中复习

C.学习一门课程的前后不学习相似的其他课程 D.考试前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56.信念具有不同于迷信的特征是()。

A.独立性

B.正确性

C.科学性

D.自觉性 57.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儿童认知发展意味着()。A.认知结构的容量有所扩大

B.加工策略的掌握

C.信息加工更为充分有效

D.儿童思维更像一台计算机 58.体现情境认知教学理论思想的正确描述有()。A.知识是嵌于实践之中的B.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无效的

C.书本知识与情境知识是对立的D.教学应尽可能为学习提供真实情境学习的机会 59.印象形成的模式有()。

A.减法模式

B.累加模式

C.平均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60.个性倾向性主要有()。

A.兴趣

B.需要

C.动机

D.智力 61.思维和感知觉的区别是()。

A.它对事物的反应是整体的B.它对事物的反应是规律性的 C.它对事物的反应是抽象的D.它对事物的反应是间接的 62.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说法正确的是()。A.主张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健康人”进行研究 B.其实只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 C.其中心观点是以人为本

D.注意社会文化因素和时代环境对人的影响

63.中共中央在1998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为了()。

A.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B.健全人格

C.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D.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64.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征有()。

A.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趋向平衡

B.游戏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大 C.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发展迅速

D.情绪、情感比较外露 65.组块的作用是()。

A.延长信息在短时记忆系统中的存储时间

B.扩大短时记忆容量 C.加快信息在短时记忆系统中加工速度

D.加强信息的内部联系 66.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包括()。

A.刺激强度

B.刺激物与环境中其他物体的差异

C.刺激物的相对运动

D.感知者的情感、兴趣需要 67.记忆的发展表现在()。

A.感觉记忆方面

B.内隐记忆方面

C.记忆的策略方面

D.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广义的知识日益丰富,为新知识的编码提供了便捷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68.学习是多阶段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

A.感觉记忆

B.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

D.短时记忆

三、是非题

1.教学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这种教育活动。()

2.认知学习是指对知识、智力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的学习,其主要特点是知识的获得。()3.在教学目标方面,认知教学观强调通过灌输,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4.在行为主义的教学观指导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学习进程。()

5.认知教学观认为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非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6.学生的认知在某些情况下是情景化的。()

7.问题解决过程需要不断扩大问题空间,最终过渡到目标状态。()8.如果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出现失误,则活动目标不再指向目标状态。()9.学生对问题情景的审题实际上就是认知问题和任务。()

10.产生与执行策略是继表征问题后的又一环节,是一个策略的匹配过程。()11.教学效能感是一种认知过程,它是指教师积极的教学信念。()12.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主线是“自律”向“他律”的发展。()

13.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发展能力是逻辑判断能力的必要条件。()14.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论”说明道德发展阶段发展过程无个别差异。()15.在教学内容选定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教学设计的关键。()16.好的教学方法是适应教师需要的教学方法。()

17.在对“学习”的理解中,金布尔从格式塔立场出发的定义影响较大。()18.由机体成熟而引起的变化不是学习。()

19.学习者可以通过采用情感策略,减少不利情感的干扰,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20.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有不同的神经机制。()21.记忆痕迹位于脑的广泛区域。()22.联结学习理论中的联结是间接的,有中介的,靠尝试错误而建立,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23.联结学习理论中,练习律即应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24.桑代克提出的准备律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25.巴甫洛夫认为强化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强化理论。()26.格式塔心理学是认知学习理论的理论依据。()27.托尔曼是联结论向认知论过渡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符号学习理论和认知地图,潜伏学习等重要概念。()

28.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外界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自身建构而成的。()

29.一个人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创造新的社会经验与社会文化影响他人,影响社会的过程也属于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30.个体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个体社会化是个别的。()

31.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指人在青春期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过程。()

32.只要人一出生就已经是一个社会人。()

33.如果不经过社会化过程,人就无法在社会环境中生存,人类社会也无法运行。()34.反向社会化指的是个体的反社会倾向。()

35.社会化是老一代把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传递给下一代的单向的不可逆过程。()36.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是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37.家庭环境对个体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社会适应技能的培养。()38.人在形成了个性之后,就可以开始社会化过程了。()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39.自我意识先于个体社会化产生而发展。()40.自信、自满、自卑都属于自我评价。()41.个体的自我约束来源于个体的自我修养。()

42.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对认知对象的认知一般仅限于对其外表的认知。()43.在对他人性格进行认知时,一般人倾向于认为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反的性格。()44.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对他人和他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认知。()

45.印象形成过程中,在对他人心理特征的信息进行选择时,通常存在晕轮效应。()

46.在对他人社会信息进行选择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按照具有社会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他人进行分类,以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向。()

47.首因效应往往是社会认知中易产生的一种偏差。()48.个体的行为是建立在态度形成的基础上的。()

49.当态度的三要素发生矛盾时,认知要素往往起决定作用。()50.依从是一时性的,它不可能导致整个态度的真正转变。()51.同化时期的态度转变取决于个人与他人,与团体的关系。()52.相似性和互补性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53.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群体成员往往与其他成员进行相同的互动以形成相同的关系。(54.模仿是最基本的人际交流与人际互动的方式。()

55.伦吉尔曼发现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表现得更好,即称为旁观者效应。()56.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适应状态。()57.学习动力缺失的最主要表现是学习困难。()58.自我管理问题是大学新生重要的问题之一。()59.自杀是一种冲动性行为。()

60.MMPI可准确评估预测可能存在的暴力。()61.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

62.程序教学是一种集体化的教学形式,采用认知主义原理设计。()63.教学效能感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之一。()

64.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首先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作用称为近因效应。()65.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是促进新旧知识的合理联系。()

66.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67.学习的联结论强调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68.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大约在青少年末期就结束了()69.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70.在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暗示往往无法实现。()71.相对于个人决策,群体决策的优点是省时省力。()72.心理辅导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有一定心理问题的人。()73.心理治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心理疾病患者。()74.没有心理疾病就是完全的心理健康。()

75.感受器主要分布在头面部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76.对于想自杀的人应给予积极的危机干预。()

77.问题解决涉及言语知识、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综合应用。()78.同化顺化的提法出自于生物学。()79.人通过遗传获得许多的与生俱来的本领。()80.发展就是变化。()

81.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是心理过程五个独立的基本环节。()82.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趋势会渐趋减弱。()

83.威特罗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84.感觉只针对信息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信息的个别特征进行加工。()85.总的来说,危机是指个体无力应付困境的一种状态。()86.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87.每种感受器只能接受其适宜刺激,而不能接受其他形式的刺激。()88.弗洛伊德人格学中的自我是属于潜意识领域的。()

89.自我意识中作为主体的我并不能像作为客体的我那样被个体直接观察到。()90.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研究技术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91.俗语所谓“禀性难移”即指气质、性格和能力具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92.内省法是心理学家们最早采用的方法。()

93.在谢尔顿的类型论中,外胚叶型指的是身体紧张型。()

94.在威特金的类型论中,认为场依存性的人独立性差,并且容易受暗示。()95.建构主义教学观主要体现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思想。()

96.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根据目前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距离,寻找方法、不断缩小与目标状态距离的思维策略。()

97.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的准备状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变量。()98.严重的精神障碍必须交精神科医生处理。()99.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的效果好,这是由于无法倒摄抑制的影响。()100.在平时,首因效应远以近因效应更为明显和普遍。()

101.按照所提出的问题的格式不同,调查可分为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10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本我”与“超我”两部分。()

103.荀子提出“骐骥一跃,……,金石可镂”说明了恒心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104.教师在不同的专业成长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105.负强化就是惩罚。()

106.阈限现象存在说明人体对自然界物质能量感知的范围是有限的。()107.临近性在人际交往的整个阶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08.主要的非理性观念包括完美化、消极化、灾难化等。()109.按照金布尔的观点,潜伏学习和无意学习不属于学习。()110.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团体。()

111.应该承认,儿童知识的累积主要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个体自身的作用在其次。()112.比内智力测验的结果,通常用智力年龄和智力商数来表示。()113.洛克最先把实证主义方法运用到了心理学研究中。()

114.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

115.新教师职初的前五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116.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11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要让期望过高的优秀生不断提高期望值,要让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学生适当提高期望值。()118.压力感受具有主观性。()

119.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120.如果教育措施得当,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完全可以打破和超越。()121.非智力因素主要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122.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123.柯尔伯格研究发现,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无关。()

124.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往往借助体验式活动,是因为体验式活动有助于个体理性分析的调动。()125.顺从是一种一时性的态度改变。()

126.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127.发展社会化是指人的现代化过程。()

128.认知者的年龄与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无直接联系。()129.安全依恋的儿童是不会害怕母亲及其他直接抚育者离开自己的。()130.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131.比内智力测验依照发展的顺序排列,每一发展水平备有6个测验试题。()132.问题解决主要是一个认知过程,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影响不大。()133.非理性观念常常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在个体日常行为中起负面作用。()134.使用心理测验时主要是需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问题,不需要考虑主试的经验。()135.艾森克人格问卷分别有成人和幼年(青少年)两种版本,可以分别测试两个群体。()136.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过程是指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即人们常说的知、情、意。()137.掌握学习法表明,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13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纯粹是思辩性的,没有任何实验基础。()139.惩罚是压制行为,而负强化是“发动行为”。()

140.威克斯勒测验的语言部分小测验有6个项目,分别是“资料”、“理解”、“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

141.由于印象是认知者对认知对象的主观理解,所以说它是间接的。()142.托尔曼提出的有关强化的公式是“S—R”。()143.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是自我实现理论。()

144.材料保持在感觉记忆中时间的长短是决定材料是否从感觉记忆转移到短时记忆阶段的重要因素。()

145.个体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146.在有关“武器效应”的实验中,没有看见武器的被试者比看见武器的被试者具有更为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147.乐趣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148.天才是许多高水平的多种能力结合。任何一种单独的能力,如果达到较高水平,也能成为天才。()149.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体现为:先发展感知能力,再是运动、情绪、社会和抽象思维的能力。()150.每种感受器都能广泛地接受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信号,加以辨别、登记。()参考答案:

一、1.A 2.A 3.A 4.B 5.B 6.A 7.A 8.B 9.C 10.C 11.B 12.A 13.D 14.D 15.A 16.B 17.B 18.A 19.A 20.A 21.A 22.A 23.A 24.B 25.B 26.D 27.A 28.C 29.B 30.B 31.C 32.C 33.D 34.B 35.A 36.D 37.C 38.A 39.C 40.A 41.C 42.A 43.A 44.B 45.A 46.D 47.C 48.B 49.C 50.C 5 1.A 52.D 53.C 54.B 55.A 56.D 57.C 58.C 59.A 60.B 61.C 62.C 63.B 64.A 65.B 66.A 67.A

二、1.ABCD 2.BCD 3.AC 4.ABC 5.ABCD 6.ABC 7.ABCD 8.ABCE 9.BCD 10.BC 11.CD 12.ABCD 13.BCD 14.AC 15.BC 16.ABCD 17.ABD 18.CD 19.ABCD 20.ACD 21.BCD 22.BCD 23.AC 24.ABC 25.ABCD 26.ABC 27.ACD 28.ABC 29.ABCD 30.ACD 31.ABC 32.ABCD 33.ACD 34.BCD 35.ABC 36.ABC 37.ABCD 38.ABCD 39.ABD 40.ABC 4 1.ABC 42.ABCD 43.ABD 44.ABC 45.AC 46.ABC 47.AB 48.BCD 49.CD 50.BD 5 1.BCD 52.ABD 53.CD 54.ABC 55.ACD 56.AD 57.ABC 58.ABD 59.BCD 60.ABC 61.CD 62.ABCD 63.ABCD 64.ACD 65.BC 66.ABCD 67.CD 68.ACD

三、1.F 2.F 3.F 4.F 5.F 6.T 7.F 8.F 9.T 10.T 11.F 12.F 13.F 14.F 15.T 16.F 17.F 18.T 19.T 20.T 21.T 22.F 23.F 24.F 25.F 26.T 27.T 28.T 29.T 30.F 31.F 32.F 33.T 34.F 35.F 36.T 37.F 38.F 39.F 40.F 41.T 42.F 43.F 44.F 45.F 46.F 47.T 48.T 49.F 50.F 51.T 52.T 53.F 54.F 55.F 56.T 57.F 58.T 59.F 60.F 61.T 62.F 63.T 64.F 65.T 66.T 67.T 68.F 69.T 70.T 71.T 72.F 73.T 74.F 75.T 76.T 77.T 78.T 79.F 80.F 81.F 82.F 83.T 84.T 85.T 86.F 87.F 88.F 89.T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篇6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 婴儿期(乳儿期)0~1岁  新生儿期 0~1月  婴儿早期 1~6月  婴儿晚期 6~12月

 先学前期(幼儿早期)1~3岁  学前期(幼儿期)3~6岁  幼儿初期 3~4岁  幼儿中期 4~5岁

 幼儿晚期

5~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主要特征

(一)出生到满月 1.生理寄居性 2.心理现象的发生

(1)惊人的本能――无条件反射(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4)最初的亲子依恋――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满月到半岁

1.视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找人 4.开始认生

(三)半岁到周岁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亲子依恋关系发展

(四)前学前期

一、动作发展的特征  1.学会直立行走  2.开始使用工具

二、言语和思维的发生发展

三、独立性开始出现

*注意: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大致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五)3~4岁

1.最初的生活自理2.认识依靠活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六)4~5岁

1.活泼好动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3.开始接受任务

(七)5~6岁

1.好学、好问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向到有意向;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考点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儿童最初的一些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例如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等。这些最初的感觉,是生理性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知觉在孩子出生不久也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考点三: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早于有意注意发生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例如,正在上语言课,窗外突然电闪雷鸣,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和听。

有意注意:则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同样还是电闪雷鸣,大班的某些孩子会努力控制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再出去。无意注意是不由自主的、被动的注意;而有意注意则是人有意识、主动的注意,因而要比无意注意出现得晚。一般在两岁以后开始萌芽。

二、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应当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幼儿的注意选择性,使幼儿的注意指向和集中到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内容上来。

注意的选择性有赖于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情绪和兴趣。因此,教师要提高幼儿的活动效果,必须了解、研究幼儿的兴趣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2.注意的范围与幼儿活动

注意的范围又叫做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较短的时间片断中能够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的品质。随着幼儿生理发育和知识经验的丰富,注意的范围会逐渐增大,但总的来讲学前儿童的注意范围比较小。

*注意:教师在指导幼儿的活动或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1)、要提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在同一个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更多的方面;

(2)、在呈现直观教具时,同时出现的刺激物数量不能太多,而且排列应当规律有序,不可杂乱无章。

(3)、要采用各种幼儿喜欢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3.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持续的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就越高。它与注意对象以及幼儿自身的状态有关。

*注意:要提高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

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b)教学组织过程中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c)各种活动应当动静交替,集中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2)家长

a)合理安排幼儿的作息时间; b)适当控制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c)鼓励幼儿做事有始有终。4.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

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要培养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提高幼儿的活动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通过各种努力,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即自我控制能力;

(二)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练;

(三)要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紧密的联系。

考点四: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广度

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总量。这个数量是有限的。儿童的记忆广度增加受生理发育的局限。儿童大脑皮质的不成熟,使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来不及对更大的信息量进行加工,因而不能达到成人的记忆广度。

二、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1.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首先,意义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其次,机械记忆只能把事物作为单个的孤立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则使记忆材料相互联系起来。

2.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记忆和机械记忆的效果差异将会缩小。

考点五:表征(有关这章,需要大家看书!!在书的第七章,课件上说的很少,是在记忆章节提到的)

表征和表象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而当前并未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表征则是指这种形象形成的过程

考点六: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一、思维概述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首先,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其次,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二、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阶段”的概念包括了三个基本点:发展阶段具有顺序性,前后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但是可以加速或推迟;每个阶段具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它决定了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外显行为模式;各阶段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将旧过程进行了整合。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一)反射活动阶段:皮亚杰把婴儿出生后1个月定位为反射活动阶段。在此期间,婴儿在很大的程度上仅局限在练习先天反射活动上,他们将新刺激同化到已有的反射图示中。例如吸吮手指和被子。

(二)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偶然发现自己能够做出和控制各种反应,如吸吮手指、发出嘟囔声等。他们对此感到很满意,因此会重复这一动作。这些简单的重复动作被称为初级的循环反应,它总是以婴儿自身为中心。之所以成为“初级”,是因为这是婴儿最早出现的运动习惯,称之为“循环”则是因为这些反应是重复的。

(三)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此阶段,婴儿偶然发现,除了自己的身体之外,还可以使其他的一些物体变得有趣。皮亚杰认为,4~8个月的婴儿对外界突然产生兴趣可以表明他们已经能够把自己和周围环境中的可控物体区分开了。

(四)二级模式间的协调阶段(8~12个月):婴儿真正有计划的反应出现在8~12个月的二级循环反应协调阶段。这时婴儿为了能够达到简单的目的,能够协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作。它代表着儿童早期模式的目的指向行为和真正的问题解决。

(五)第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此阶段的婴儿开始积极地作用于客体,并试图创造出新的问题解决方法。只有那些对儿童来说能达到有趣或者说有意义结果的动作才被积累下来,所以又被称为试误。这些被称作第三级循环反应的试误探索模式,反应出婴儿有积极的好奇心,也就是说有了了解外在世界的动机。

(六)符号问题解决阶段(18~24个月): 当婴儿能将已经获得的行动经验内化成心理符号或者表象,并以此来指导后来的行为时,就达到了感知运动阶段的最高水平。此时,婴儿已经能进行心理操作,而且对如何解决问题表现出了一定的“洞察力”。2.前运算阶段(2~7岁)

(1)前概念期的标志是符号功能的出现。

(2)前概念期的又一重要特征是象征性游戏的大量涌现

(3)在前概念期,儿童最大的缺陷是自我中心。也就是说,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皮亚杰通过其“三山实验”说明了这一点,他先让儿童熟悉一个不对称的山地模型,然后让他们说出一个与自己位置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的风景是什么样子的。3岁和4岁的儿童一般都认为他人与自己看到的是相同的。这说明儿童此时还不能考虑他人的不同观点。

(4)此外,该阶段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这使得他往往不能对真相和假象做出区分。

(二)直觉期(4~7岁)

之所以把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称作“直觉”思维,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事物最显著的直觉特征为基础,而不是经过逻辑或推理的思维过程。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考点七:学前儿童言语发展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

言语是心理现象,是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也包括理解别人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二、语言的组成:语音、语义、语法、语用 1.语音:语音形成阶段

(一)出现嗓音:儿童出生时就会发出声音。

(二)出现阿姑声:从2~3个月开始,婴儿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会发出满意的“阿姑”声。

(三)出现喃喃语声:在这个阶段,婴儿发出的声音出现了明显的元音和辅音,有了比较明显的音节划分。

(四)开始发出语音:真正发出语音是一种有意性的运动,是后天学习的来的。

2、词汇:

词汇数量是儿童言语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志之一。3.语法:

案例分析1:妈妈把做好的红烧排骨放在餐桌上,一岁3个月的儿子看不到餐桌上的食物,但是闻到了食物香味,于是踮起脚看着餐桌,说:“肉?肉肉?”开始吃饭时,妈妈把他放在餐椅上,他指着红烧排骨急促地说:“妈妈肉、妈妈肉、肉„”。拿到一根排骨后并吃了一口后,他面带笑容对旁边的奶奶说:“奶奶肉!”

请分析该幼儿三次说“肉”表达的含义,并结合案例说明该年龄段幼儿语法发展特点。

案例分析2:两岁半的小孩对妈妈说:“妈妈看,黑色的小白兔!” 请分析该幼儿的语言表述反映了该阶段幼儿语法发展的什么特点?

三、语言的获得

1.先天论(乔姆斯基):儿童语言发展的普遍性是一种生理预成的活动,这种活动包括高度专门化的语言处理能力,该能力在童年早期运作最有效。

支持:1.语言学习敏感期;2.夏威夷克里奥尔英语;3.语法结构获得; 反对:1.不能解释LAD如何运作2.忽略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2.习得论(斯金纳):语言通过学习获得,模仿和强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支持:1.聋哑儿童的语言学习2.母语习得

反对:1.儿童如何迅速获得早期语言?2.如何模仿语法结构? *交互作用观:语言发展是先天能力和社会语言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习得论和先天论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正确的:语言发展来源于生理成熟、认知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

四、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一)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二)理解语言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展在后。

五、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

(二)言语发生阶段

(三)掌握口语阶段

六、幼儿言语发展指导

一、创设良好的言语环境

(一)创设良好的亲子交往言语空间 :1.鼓励儿童言语活动 2.树立言语榜样 3.鼓励言语创造性

(二)利用儿童间言语交流的环境和氛围

二、指导儿童获得言语知识

(一)正确语音:1.成人语音做榜样:语速慢、吐字清晰;

2.方法多样化:儿歌、绕口令、故事等;

3.耐心纠正儿童发音错误

(二)促进儿童掌握大量词汇:1.充分利用周围环境

2.多种练习方法

三、培养言语能力

(一)培养倾听能力

(二)前阅读能力

(三)表达能力1.鼓励儿童言语行为—想说2.创设发言机会—多 说 3.提高口语质量—会说

考点八: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一)保持和谐的气氛;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二、成人的情绪控制

成人的情绪示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十分重要,和睦美满的家庭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一)肯定为主;

(二)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三)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四、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转移法;

(二)冷却法;

(三)消退法。*案例分析: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

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一)反思法;

(二)自我说服法;

(三)想像法。

考点九: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与培养

一、创造力

(一)概念:创造力代表一种能激发新想法和产生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做得到的产品不单纯是新颖或超乎寻常,而且与情景相适应,并被他人认为是有价值的。

(二)测量:对创造力的测量通常涉及到求异思维。即当个体面对一项任务或一个问题时产生不同寻常的答案的可能性。

二、创造力发展的条件

(一)好奇心是起点

(二)创造性想象是支点

(三)探究性活动是主要手段

(四)积极情绪是有力保障

三、影响因素

(一)外在:家庭和社会文化

(二)内在:儿童性格特征

四、培养

(一)成人:正确识别儿童创造力 1.父母: 对规定和限制做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决策 恰当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材料 与儿童共同游戏或从事学业活动 支持幼儿的兴趣发展

父母自身的性格:兴趣广、独立、民主、有童心 2.教师:

正确识别创造力

鼓励幼儿用普通材料创造性地游戏 培养幼儿创造性想象并激发创作欲望 让幼儿尽早掌握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儿童(性格培养)

坚强:坚持到底;进取;求知欲和上进心; 独立:不过分依赖他人; 创新:冒险和好奇;

专注:专心致志,长久地集中注意力。

考点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与特点

(一)气质的概念: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二)气质的特点:

1.天赋性:出生就有的,在新生儿期就有表现; 2.遗传性:与遗传的关系密切;

3.稳定性:与性格、能力等其他心里特征相比更具有稳定性。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 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3.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 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培养:1.胆汁质:培养勇于进取和豪放的品质,防治任性和粗暴; 2.多血质: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稳定的兴趣,防治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3.粘液质: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和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治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4.抑郁质: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治疑虑和孤独。

考点十一: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重点哦!)

一、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社会性发展:也称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也可以说是抚养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二)同伴关系: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

(三)性别角色行为: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四)亲社会性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以及倾向。

(五)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性行为,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在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1.婴儿依恋的类型:1.焦虑-回避型 2.安全型 3.焦虑-反抗型 2.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的探索能力;(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以 及后期的社会交往。3.如何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

(1)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2)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4)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

4.亲子关系类型:

(一)民主型

(二)专制型

(三)放任型 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依恋关系主要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表述儿童和抚养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亲子关系更多是从抚养人的角度出发,阐述抚养人的教养方式。

5.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一)婚姻关系

(二)家庭结构

五、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父子交往的独特性 多游戏活动(少生活照料)

多身体运动(打球、骑车,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

(二)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对孩子智力有一定影响

2.对孩子的个性、社会性有重要的影响 3.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影响最大

六、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之间的交往也不密切,是幼儿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

体育心理学复习 篇7

从2001年大学毕业至今, 参加工作9年的我5年任高三生物教学, 并且高考成绩在同类型班级中名列前茅。如何能在教学中脱颖而出, 几年的教学我积累了些不成文的经验, 总结下来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管理,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我们学校的教学工作中, 学校对学生是进行分层教学的, 对不同的班型, 教师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成绩优秀和稍差点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教师更能有的放矢。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 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 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良好教态,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 这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

二、科学地处理教材, 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 灵活妥善的处理, 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 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 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生物教师要达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 一定要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内容。在讲授自然与环境的章节的时候, 我就让学生到讲台上来给大家讲他们所知道的一些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例子, 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 让他们从心理上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的思路宽了, 在答简答题的时候也能游刃有余。

三、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1. 抓住重点, 以点带面

以2009-2010年的高三教学为例。这是我在新课改后第二次任高三的教学任务, 所以能清楚地知道哪是经常考的地方, 在这些地方让学生多下些工夫。每次上课都提问学生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 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反复记忆, 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复习时我并不是面面俱到的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拿出来, 而是拿出中心的、重点的内容, 然后用启发式的方法提问学生一些相关的知识, 这样就可以把一些在考试中所占比例小, 但每次考试还都有一些的细小的地方连带出来, 这样既节省了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多做些题, 又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课前的提问, 学生的基础牢了, 错的题少了, 自信心更足了。

2.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2010高考的理综合考试中, 生物90分, 和语数外甚至和理化相比学生投入的时间非常少, 而在课后的剩余时间学校又倡导学生看语文和外语这两大文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抓住学生的时间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贯彻学校的指导思想, 把练习带进课堂。要精讲易错点、易混淆点、联系点, 不照本宣读, 或脱离教材只依据教辅材料进行教学。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我讲授的时间都不超过25分钟, 剩余的时间留给学生来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高质量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构建知识体系, 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的基础知识, 清晰的知识网络, 有利于联想记忆, 有利于准确地快速提取知识信息, 形成能力, 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下半学期我一直坚持这样做, 我和学生都觉得效果很好。

3. 加强测试的训练

(1) 精选试题

除了学校组织的一个月一次的模拟考试, 我们生物组每两到三周会组织一个课堂上的阶段测试。为提高试题质量, 我们学校倡导的是教师入题海, 学生出题海的方针。我们教师在网上搜寻新题、好题, 出的每一套题都是精品。

(2) 注重审题训练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审题, 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的训练。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在读题的时候把关键点划上, 尤其是题干很长的选择题,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的答题时间内答对题, 答准题, 又可以使学生在考试中能抓住关键问题, 提取有效信息, 不留遗憾。这样学生就已经养成了好习惯, 不论平时练习还是考试, 都能把无谓的失分降到最低, 这样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中就在心理上取胜了, 何畏高考。

(3) 注重分析、讲评和考试速度训练

一次考试过后, 分析、讲评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讲评中, 我不以对答案代替讲课, 也不是老师一讲到底, 而是先让学生先自我纠错, 再由我针对学生普遍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 帮助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对表达不规范的, 没有用生物学语言答题的学生要加强训练, 规范答题, 减少失分。理化生是一个整体, 高考中哪科得分多都会提高高考成绩, 所以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答出高分, 就要加强解题速度训练, 为高考早做准备。

(4) 加强考试技巧的训练

在日常模拟考试中, 我经常指导学生要学会放弃, 但不轻言放弃, 即不能死死地抱住一道真正的难题不放, 又不能对一些貌似很难的题轻易放弃, 高考试题一般是“素材在教材外, 落点在教材内”, 一些题看似很难, 其实只要细心把题目多读几遍, 真正理解题意后并不难。只有平时多做这样的训练, 学生高考中才能正确取舍。如对一些概率计算的问题, 往往是一个空1分或是2分, 有些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算起来确实很吃力, 那我就告诉学生, 概率问题留着最后算, 如果最后没有时间了就放弃, 答一些文字叙述的问题, 总要比算一个数好得分。这样放弃一些东西, 而最后会得到的更多, 不懂得放弃往往会失去很多。

四、用语言激励法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

学生在复习时不喜欢看书, 总喜欢做题, 但学生们没有意识到:再多的题原理也都在我们所学的教材中, 所以在复习课中我经常做学生的心理工作。记得在临高考的几节课里, 我经常这样鼓励学生, “大家想一想, 我们已经经历了10次模拟考试, 几乎没见过重样的题, 大家一样能得高分, 高考也是一样, 根本不可能遇到重样的题, 大家也不要指望在考前多做题而侥幸压题, 大家只要把书看透, 原理吃透, 审好题, 不跑偏, 不较真, 肯定能得高分, 大家一定要充满自信, 胜利一定属于你们。”几次这样的鼓励, 学生的信心更足了, 他们在考场上从容应战,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体育心理学复习 篇8

【关键词】初三语文;心理疏导;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初三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再加上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导致很多学生在初三复习中感觉力不从心。在这个阶段,初三学生的思想比较复杂,面对升学的压力,他们容易对未来产生忧虑,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分散,对自己能力不自信,与父母、教师、同学存在沟通困难等问题,导致不良心理情绪的滋生,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隐患,应引起初中教师和班主任的广泛关注。

一、在初中语文复习中学生容易形成的几种心理状态

(一)焦虑、浮躁的心态

随着中考的迫近,学生心理负荷不断加大,就很容易使学生出现焦虑、浮躁情绪。由于升学愿望强烈,学生急于提高成绩,往往费尽心思多写多看,却失之急于求成,反而得不到好的效果。当现实和愿望产生矛盾的时候,学生便很容易产生焦虑、浮躁的心理情绪,容易引发失眠、厌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等问题,需要长时间调整。这种心理状况一般在中等学习成绩水平的学生当中比较普遍,他们的心理状态容易随着成绩的波动,学习时紧时松,影响了学习效率。

(二)易激动的心态

毕业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情绪比较浮躁易激动,同学之间易发生矛盾冲突,一旦有了矛盾,往往容易引发争吵甚至斗殴事件,严重者会发生恶性事件,既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又分散了师生的精力,还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困难。

(三)渴望倾诉的心态

初三复习阶段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比较繁重,课外活动少,生活方式比较单一,缺少与旁人的交往和交流,而他们又有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以及很强的倾诉欲望,渴望和老师交流,不少同学主动找老师交谈,希望能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得到解释、安慰和激励。

(四)保守的心态

初三阶段是考试最多的阶段,随着各种考试的增多,学习竞争也日益激烈,有部分学生害怕别的同学学习成绩会超过自己,导致逐渐形成保守的心态,不仅不能积极回答别人的疑问,不向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且自己有了疑问也不会主动问他人,逐渐把自己也封闭起来。这种保守的心态,使同学之间缺少了合作,不能激活学习,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初三语文复习渗透心理疏导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由于种种原因,重理轻文在初三阶段是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语文答案具有不确定性,且不容易像数理化那样经过某一阶段的复习就提高分数,导致原本对语文感兴趣的同学也对语文学习失去热情。而初三语文教师由于课时紧、任务重,出现给学生大量阅读资料,挤占学生课余时间的情况,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直接、有效的因素,因此,在初中语文复习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该尽量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其次,应该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应尽量留给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对于那些学习落后、性格自卑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热心,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要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要尽量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将学生从枯燥与压力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

随着中考的临近,学生难免会出现心情紧张、心理负担重等情况。学好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坚持的过程,在初三阶段,有些学生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在短期内看到效果,很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因此,教师在初三复习指导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当学生复习期间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客观评价,使他们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再结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制定切实的复习提高计划,按照计划执行并做好阶段性总结,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及时找出自己复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下一步的复习计划。

(三)积极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

初中学生大多好奇心和好胜心比较重,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搜索一些与重点知识相关的视频和图片等,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知识。如在讲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的相关内容时,就可向学生播放《威尼斯商人》的相关戏剧或影片等,激发学生热情。还可以在复习过程中穿插各种小游戏,如美文朗诵表演比赛、即兴演讲比赛、答题竞赛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掌握知识,加深记忆,这比单纯的题海战术显然更有效果。同时,还可开展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等。

三、结论

初三阶段是学生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环境有重要影响。在初三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在压力之下有放松的空间,从而保障语文复习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仇文丽.巧用心理素质促进语文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5).

[2] 刘玉婷.再议中考语文复习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12(8).

[3] 陈瑜.如何有效激活初三语文复习课[J].广西教育,2012(14).

作者简介:邓静,女,1967年生,大学本科学历,中教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三年级汉语言文学、历史教学工作。

上一篇:作文教学设计细节描写下一篇:把握今天的励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