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作文

2024-07-04

防灾减灾作文(共12篇)

防灾减灾作文 篇1

如果遇到洪水,我们可以利用被洪水冲走的一切漂浮着的东西,抓住漂浮着的东西就能有希望生存下来,情况不明的话,不要贸然通过河沟。可以大喊救命,等待救援。

如果在野外遇到恶劣天气,迷失了方向,先不要慌张,不要乱跑,等待恶劣天气过后再辨认方向,原地呼救待援,要救援的人员知道你所在的位置,报告附近的明显标志物。救援号码:110119120。

躲避雷击时,应该进入最近的屋内,不打手机。在外面时候,不要站在大树下,也不要打伞,原地蹲下,双脚并拢。避开局部高点。

如果在野外遇到火灾,先判别火的位置,距离,风向和速度。垂直于风向的方向逃生,脱离火区的威胁。

防灾减灾作文 篇2

由于中国是在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时期内逐步建立起相关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 因而我国的这些关于防灾减灾的法律是在不同的组织体系和部门的领导之下起草制订的, 导致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却又严重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容易造成执行法律法规过程中的相互推诿和各自为政。有的法律表述不够清晰、歧义较大, 不同法律之间具有重复乃至相互矛盾的地方, 和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立法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

一、美、日防灾减灾的立法考察

世界上如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防灾减灾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的经验, 可为我们国家的相关立法提供借鉴和参考。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对于减灾、防灾的综合化、立体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格局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起来的, 这些国家从中央政府直至基层政府均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防灾、减灾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日常工作, 一般在各级政府组建了专业的救援队伍, 政府对这支队伍进行军事化或者半军事化管理, 并建立了高效和严格细致的政府信息公开的细则、程序, 防灾减灾工作一般由在政府设置的专门机构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建立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体制, 并对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进行了明确。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预防工作, 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民众的教育, 提高民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建立全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氛围。注重建立应急预案并加强平时的演练工作, 提升专业队伍防灾减灾工作实战能力和水平, 一旦有灾害事故发生,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注重对防灾减灾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工作, 对于相关防灾减灾事项一般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便于操作执行。美国官员防灾减灾的法律有近100项, 日本也有50多部, 美国和日本的防灾减灾法律比较完善和健全。

(一) 日本的防灾减灾立法

日本的防灾减灾法律规范体系是以1961年公布实施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为根本的一个巨大的法律体系。《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这个国家最为重要的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 是日本制订其他相关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法律依据。作为防灾减灾方面的基本法, 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使原先日本本来比较散乱的法律第一次得到系统化、体系化, 这部法律使日本当时已经出台颁布的相关法律得到了有机地结合。该基本法的规定了日本民众特别是政府对于防灾减灾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规定了日本防灾减灾的组织机构和职责任务, 规定了制订防灾减灾规划制订的程序、要求, 规定了灾害产生后关于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及其专门组织机构和相关协作部门的职责, 规定了灾害发生后日本政府财政支持的相关措施。在这个基本法的基础上, 日本对于其他的抚恤金发放、灾害救助、受灾者生活重建等方面的完整的法律规范, 以及地震特别措施法等, 这些法律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为主体、其他相关领域立法为补充,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为日本整个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的法律和制度保证。

和美国一样, 日本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也是非常完善的。在日本, 发生灾害的时候, 日本都道府县会委托该国红十字会进行相关物资准备和医务人员的派遣等工作, 在红十字会派出自己机构医务人员的同时, 红十字会还负责对相关的医疗机构进行整合, 便于充分发挥医疗救护的作用, 形成救护合理机制。在红十字会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积极保持和其他国家红十字会的联系以及国际红十字会的联系, 并接受国际援助、捐助等。

(二) 美、日防灾减灾的立法借鉴

在防灾减灾立法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防灾减灾立法上的成功经验, 理应作为人类同灾害作斗争的宝贵财富, 各个国家有打破地域, 乃至意识形态的限制, 在防灾减灾中互通有无, 相互借鉴, 共同为人类的美好明天而努力改进防御灾害的能力与措施。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具有普世价值的, 体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法律制度一经日本和美国颁布实施之后, 以比较快的速度被其他国家进行立法上的借鉴, 比如, 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吸收借鉴的有灾后重建基金的设立、灾后金融服务恢复方面的特殊政策、针对企业的赈灾捐款可以抵扣一定的纳税额等制度。在目前, 美国、日本通过实施之后被证明是有效的法律制度, 我国即使在目前尚没有这些法律制度, 但在国内也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讨论, 通过讨论, 结果是希望我国也尽快出台相应法律制度, 如NGO参与救灾法等。

2008年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国民带来了严重的损伤, 在地震发生之后, 我国在充分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受灾后防灾减灾的一些有效经验, 及时启动了全民救援的救灾抗灾机制, 并且及时实施了企业捐款可以抵扣一定纳税额的制度、筹集重建基金等一系列的救灾措施, 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灾后恢复重建和及时抗灾减灾发挥了一定借鉴作用。当时的救灾减灾抗灾工作中, 我国允许非政府组织参与救灾工作, 同时也允许美国和俄罗斯派出飞机参与地震救灾, 这些做法是对于相关国家立法而做出的, 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在减灾方面的一些法律, 我国当时以比较快的速度及时建立了针对汶川大地震进行的救灾制度, 为我国有效、有序开展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防灾减灾方面相关法律的制订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 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 所谓其是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立法工程, 也就是说防灾减灾的立法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 需要出台多部法律, 当然, 我们出台的这些多部法律中可以有类似于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这样的基本法为主体法律, 在此基础上制订其他相关的法律, 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因此, 防灾减灾立法并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 也不是通过制订某部法律就能够实现的,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不断的探索才能完成。针对我国的目前实际情况而言, 我们亟待制订出台灾后国家以及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救灾方面的职权、义务方面的法律, 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义务进行法律上的明文规定, 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影响救灾的政府及其部门进行责任追究。在借鉴国外如美国、日本的法律制度的时候, 我们也不能不加消化地进行接纳, 毕竟中国有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国情和美国、日本有巨大差别, 我们所制订出台的法律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进行, 并且要使我们所制订的防震减灾相关法律具有一定的制度基础, 便于法律被制订出来之后的顺利实施。在学习美国、日本方面法律制度方面来说, 我们要学习的是那些比较成熟并且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地基础立法, 对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修改乃至制订出台新法。

二、我国防灾减灾立法的主要原则

防灾减灾立法需要有相应的原则作引导。除了要遵守一般的立法原则之外, 防灾减灾立法还有着自己特有的原则, 可以简要概括为:第一, 国家干预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第二,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第三, 比例原则;第四, 便捷、高效的原则等。

(一) 国家干预和公众参与相结合原则

此项原则是我国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 公众参与和国家干预并不是矛盾的, 而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 我们在开展防灾减灾立法的时候首先必须坚持国家干预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在防灾减灾中的国家干预措施也就是国家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的需求而依法对相关资源的活动进行直接的管理或者进行强行征收, 因此, 国家干预是确保防灾减灾工作高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在防灾减灾过程中, 国家可以制订财政收税等手段进行强行的干预, 以提高公众促防灾减灾工作地积极性、主动性。

(二)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防灾减灾立法的过程中, 不仅要坚持国家干预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还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这三者之中, 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预防为主”, 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相关的可能的灾害进行事先的预防, 防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从而从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 我们要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 对生态环境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治理。

(三) 比例原则

在防灾减灾立法体系中的比例原则是一项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原则, 是最能体现防灾减灾特点的原则之一。在防灾减灾立法中的比例原则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必要性原则。即防灾减灾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应该是必要的, 而不是凭空想象的。其二, 适当性原则。在防灾减灾过程中, 尽管时间紧迫, 但也要注意采取措施要基于防灾减灾的目的, 至少有益于目的的实现。其三, 利益损害最小原则, 又称为狭义比例原则。也就是在防灾减灾过程中, 既不要拘泥于法律条文的生硬规定, 置公共利益、人权、个人利益于不顾, 也不要畏首畏尾, 贻误战机, 而是要做出一个利益的权衡, 标准就是利益最小侵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不断对这种利益权衡的标准进行探讨, 并逐步予以明确, 更便于操作。

(四) 便捷、高效的原则

所谓“便捷、高效”的原则, 是由灾害的突发性和后果的及其严重性所决定的, 灾害是无情的, 许多灾害来势汹涌, 如果不采取便捷、高效的措施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措施的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在灾害发生之后或者发现具有灾害的隐患之后, 政府应当及时采取便捷、高效的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危险进行排除, 对发生的危害进行尽可能的降低。便捷、高效的原则要求:第一, 必须确保执法相关程序的快捷性, 既要有章可循也不能他繁琐导致浪费宝贵的时间;第二, 实行特殊时期的集权, 使各种权力集中起来, 确保权力行使的高效;第三, 给执行任务的负责组织机构或者相关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因为如果过分注重向上级请示汇报必然浪费宝贵的时间资源, 措施救灾减灾的良机;第四, 应当明确紧急权力的追认制度, 这是基于自由裁量权而言的, 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如果没有得到事后的追认, 须适当对行使权力的人进行责任追究。

三、我国防灾减灾立法的改进与完善

针对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及结合我国对于防治灾害发生方面的一些客观实际的具体要求, 我们应当充分借鉴日本、美国等国外先进国家在防灾减灾立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切实完善我国防灾减灾立法工作。

(一) 加大立法体系的理论研究力度

上文已经说到, 防灾减灾立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综合性的工程, 其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 我们对此不能盲目进行, 不能仅仅从立法的速度上来评价防灾减灾立法工作的成效, 必须切实加大防灾减灾立法体系的理论研究力度, 因为理论是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的, 良好的、正确的理论可以为实践的成功提供重要保障, 而如果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防灾减灾立法只能给我国的立法工作和防灾减灾工作带来损害。对此, 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相关立法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 建立在此领域的基本制度, 在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实现防灾减灾立法体系的健全、完善;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际, 体现系统化要求, 全面建立法律位阶不同、效力等级不同、具有不同适用范围的协调一致、完整严密、可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

(二) 成立统一的防灾减灾行政管理部门

目前, 世界上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以统一的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对全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负责统一协调指挥的做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比较有效的做法, 我们对此应当加以借鉴, 在各级政府部门设置专门的行政部门对防灾减灾工作进行总体协调和进行统一的管理, 这样才能防止各部门职责不明、行动不力、相互推诿等现象的发生, 从而大大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效率。目前, 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还在持续进行, 机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在防灾减灾方面还非常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工作力度, 对分散在民政、水利、地震、环境保护等行政部门的防灾减灾职责集中起来, 在中央政府的层面上成立国家防灾减灾委员会负责全国的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协调, 该委员会直接对国务院总理负责, 各级人民政府相应的防灾减灾委员会, 开展辖区内的防灾减灾工作, 直接对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在规定由防灾减灾委员会负责防灾减灾相关组织协调工作和指挥工作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做到“政府主导、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协作氛围, 使防灾减灾工作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同步进行、协调进行, 建立完整齐备、高效运作、协调配合的综合管理网络。

(三) 完善防灾减灾过程的法律监督机制

法律监督是推动法律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最有效的力量, 完善的法律监督机制也是灾害防治立法体系的一部分。根据上述成立统一防灾减灾行政管理部门的设想, 如果我们在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防灾减灾工作委员会, 防灾减灾工作委员会直接对行政首长负责,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以政府为主导, 这个委员会必然是权利高度集中的工作机构, 其权利高度集中是防灾减灾工作高效、快捷进行的要求所决定的。行政权利的高度集中有可能在防灾减灾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因此必须完善对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的长效监督制约机制, 确保防灾减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与此同时, 权利的高度集中非常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要切实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法律监督, 对于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惩处。即使在现行体制下, 我国贪污、挪用救灾物资款项的案件时有发生,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灾害的抗灾过程中, 仍然有害群之马贪污、挪用救灾物资和款项, 对此司法机关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因此, 我们要以防患于未然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救灾物资和款项使用的审计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 对于贪污、挪用救灾物资和款项的犯罪人员从重、从快进行判处, 以儆效尤。

综上所述, 我国的防灾减灾立法除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之外, 更多的还是要挖掘自己制度的优越性, 针对防灾减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 研究与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 并在以后的防灾减灾过程中不断予以完善。灾情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每一次灾害的呈现都不会雷同, 带给人们的损害也不会相同。但是, 法律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以不变应万变”, 不管灾情如何变化, 我们都应做到有章可循, 有条不紊。在防灾减灾立法过程中, 必须要全面认识法律的功能及其局限性:也就是法律制度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演化为局限性。法律制度往往会在变化多端的灾情面前显出其滞后性、顽固性, 防灾减灾过程中许多有效的解决办法往往会与现有的法律制度出现碰撞。当然, 这也是推动防灾减灾立法演进的一大动力。正因为灾情的变化莫测、难以预料等特征, 防灾减灾的立法变化速度之快, 稳定性之差, 解决问题的效果之差强人意等特征成为一大立法的难点与急需攻克点。美、日等发达国家关于防灾减灾的立法的情况, 可以为我国防灾减灾立法的研究提供多方面的参照, 但考虑到防灾减灾立法任务的艰巨性与紧迫性, 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发达国家防灾减灾法律条文的文字本身感兴趣, 更多的还是应该从制度背后的根源以及其应对灾情的策略与技巧着手, 力争使我们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做到未雨绸缪, 以人为本,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摘要:防灾减灾作为一项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重要工作, 既需要通过立法来明确主管部门、协助部门、民众等各自的职责权限, 也需要通过立法对切实有效的方法、制度予以法定化, 从而赋予其法律效力。防灾减灾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责任与义务, 各国防灾减灾的经验与制度都是在互相借鉴与结合自我发展基础上的结晶, 堪称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发达国家在防灾减灾立法方面的考察, 将为我国防灾减灾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个参照, 也提供一份可以借鉴的资料。

国外如何防灾减灾 篇3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早在1968年,国会就通过了《国家洪水保险法》,并于次年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197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洪水灾害防御法》,对《国家洪水保险法》进行修改,并把洪水保险计划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1979年起,该计划归属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统一管理。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

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天进行洪水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是3个月。短期预报由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向社会发布,中长期预报一般不向社会发布,仅限于联邦政府内部公布。在全美2万多个洪水多发区域中,3000个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预报范围内,1000个由当地洪水预警系统预报,其余由县一级系统预报。

此外,美国还利用先进技术,对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预测,发布警示信息,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3S洪水预警系统。

近几十年来,美国政府还致力于采取以雨水直接回收为重点的工程措施。如在美国加州富雷斯诺市兴建了渗漏区地下回灌系统,在芝加哥兴建了地下隧道蓄水系统等。美国还在其他许多城市建造了由屋顶蓄水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等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收集的雨水可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冲厕所、洗车、浇绿地、消防和回灌地下等。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宾夕法尼亚州还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规定新开发区实行强制性的就地滞洪蓄水。

英国应对具体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灾害发生后一般由所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处理,以便最快捷地提供救援受困人员、阻止灾害扩大等所需的资源、人力和信息。

伦敦建立起了紧急规划长官负责的紧急规划机构,平时负责地区危机预警、制定工作计划、举行应急训练。

伦敦消防和应急策划局是这个城市应对火灾、地震等各种灾害最重要的力量。该局在每个社区设立24小时值班的消防站,能够随时提供多方位的救援措施。2003年起,该局每年发表一份《伦敦安全计划》,为未来一年的城市灾害处理制定细则。

该局还与负责医疗急救的国家健康服务体系签订协议,建立了两个机构之间的通信交换系统。该局对数万户家庭进行了防灾能力评估,并在82%的伦敦家庭中安装火灾报警系统。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大震发生半小时内,首相和各省厅主要负责人要在首相官邸组成危机管理中心。气象厅负责提供各种灾情预报。消防人员、警察和自卫队组成的救援队可应当地政府的要求,立即投入紧急救援活动。电力、煤气、自来水公司、通信、交通等部门都有各自的防灾机制,地震发生时既可各自为战,又能统一行动。

日本把预防和应对危机看得同等重要。去年5月,日本中央防灾会议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大纲》。东海大地震震源位于骏河湾周边地区,从历史上看约100至150年发生一次,现在到了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4年级防灾减灾作文 篇4

是呀,自然灾害的威力是多么大啊,它能把美丽的城市瞬间变成废墟;能让至亲的人们阴阳两隔;能使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作为小学生,我们更应该从小学习有关灾害预防知识,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所以,我提倡“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5.12”是一个需要永远记住的日子!我们不会忘记:5月12日14时28分,一声撕心裂肺的巨响,一个地动山摇的震撼,一场痛彻心扉的灾难,降临在美丽的巴蜀大地上。倾刻间,山倒了、房塌了、路断了,到处是残垣断壁。四川省汶川县,这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县城,瞬间被大自然势不可挡的威力踏为平地。仅仅两分钟,对于我们来说太过普通,可在那一天,却使7万无辜的百姓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使无数的家庭,失去了家园。在自然面前,我们怎么会如此无力?

是呀,我们除了震惊之外,更多的是要反省:如果我们人人都有一些防震常识,又怎会面对死亡都束手无策呢?

就在今年的2月12日,我正在家中写着作业,突然感觉到自己的椅子莫名其妙地抖了一下,就在那一瞬间,突然想起学校教给我们的防灾常识,马上叫上妈妈,一起沿楼梯往下跑,走到了开阔的地带。虽然事后了解到,是河北廊坊的永清县发生了4。3级的地震。在庆幸地震未造成灾害的同时,我也深深地感激我的学校,是你教会了我,如何预防地震灾害。

足以夺去我们生命的灾难不只是地震,还有许多。

盛夏来临,除了给地球带来蓬勃的生机,还可能引发无情的水灾,我们也需提早预防。不要往街上的排水管里乱扔东西,要保持排水畅通;如果同学们在市区看见排水管破损,希望大家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遇到狂风暴雨,易发生水灾、火灾,我们要避免在大树下及低洼地带停留。

酷暑过去,即是金秋。人们都说“秋高气爽”,这却是火灾高发期。在家里,我们要安全用电、正确使用煤气灶,如果不幸发生了火灾,我们要用湿布捂住口鼻,低头弯腰,千万不要坐电梯!在野外,我们更要严防用火,劝抽烟的大人们,熄灭烟头,防止干枯的枝叶引发火灾。

诸如此类的灾害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在积极预防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生命是无价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关注安全就是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安全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证,安全是我们健康发展的前提。安全不仅关系到我们本人,更关系到疼爱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灾难发生时,失去亲人后的绝望眼神。

防灾减灾小优秀作文 篇5

自然灾害和人造灾害都是人类的天敌。面对海啸、地震、台风和洪水,以及人为引起的火灾、虹桥倒塌等等。灾难的来临,人总是脆弱无助,眼睁睁看着鲜活的生命从身边离去。是坐以待毙,还是努力求生,幸运永远属于坚强不屈的人们。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在无法预知灾难的时候,只好祈求神灵的保佑。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未知的事物被赋予科学的解释,灾难不再是那么可怕。比如台风的到来,我们可以提前预警,船只靠岸,行人躲避到安全的区域。平常学习一些自救知识,当灾难来临时不至于惊慌失措。其实,地震就算发生了,也不是必死无疑。爸爸说地震了你先做什么?我开玩笑的说说抱上电脑。其实人的生命最重要,要学会保护自己。大地震时不要急,人多先找藏身处,有序撤离不拥挤;远离危险的区域,被埋要保存好体力。如果在学校发生地震,应用书包挡住头,躲到桌子下面。听从老师的指挥不盲目行动,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应依序。如不幸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在没有听到挖掘声及寻呼声时,不大呼大叫或无谓地翻滚折腾,惊慌失措、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耗氧量,还会吸入大量烟尘而致窒息。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保持良好的心境,做个像5.12大地震中的“可乐”男孩一样,笑对人生。

防灾减灾珍爱生命主题作文精选 篇6

说干就干,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就这样拉开了序幕——爷爷向每个人布置完任务后,大家就开始行动了。一开始,我根本找不到什么“线索”,像只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正当我想放弃时,墙壁上的一条细小的裂缝钻进了我的眼睛,我急忙在本子上记下“墙壁有小裂缝”,接着,我又用我的火眼金睛展开地毯似地搜索,但一无所获,突然我被书柜的把手撞到了,这不撞不知道,一撞吓一跳——原来书柜上的陶瓷十分不稳,随时可能掉落,我急忙又在本子上记下“书柜上的陶瓷有随时掉落的危险”,然后椅子拿来的放在书柜前,踩着椅子把陶瓷转移到“安全地带”。爸爸、妈妈、爷爷的收获也不少,如:热水器没有用时插头未拔出、房间里的手机充完电后插头未及时拔出、窗户有受损部分未及时修理……

“任务”完成后,我们全家又聚在沙发上,爸爸听完一番汇报之后,立刻整改,把该摆放好的东西摆放好,把该拔掉的插头拔掉,墙壁裂缝、窗户受损部分第二天请工人来修理。之后,爸爸神情严肃地提出:“我们还应该买两个急救箱和一些水、压缩饼干、小毯子、小帐篷、手电筒,放在安全的地方,防灾减灾,还得防患未然。”这一提议得到全家人一致认可。

重庆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分析 篇7

重庆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重庆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生态环境脆弱, 地形地貌复杂, 气候差异明显, 自然变异强烈, 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强度大、损失重。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干旱、风雹、洪涝、低温、雷电、地震、泥石流、滑坡、岩崩、水土流失、生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多种自然灾害, 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大量的住房倒塌和农作物毁损。

加强重庆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 已成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在灾害应急管理中, 政府的作用极其关键。政府是灾害应急管理的动力源之一, 其能力之大小、功能之强弱, 职能配置之合理与否, 都关系到灾害应急管理的效率。

二、重庆防灾减灾工作成果

近些年来, 重庆防灾减灾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 突出表现在防灾减灾工作的有序性增强、有效性提高, “秩序”与“效率”已经和正在成为当前重庆防灾减灾工作的新特征。具体说来, 这种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工作的变化:

一是体系更加健全。目前, 全市救灾工作已基本形成“政府统一领导, 部门分工负责,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领导和组织管理体系。从管理体系上改变了过去权力分散、职责不清、运转不灵的状况。

二是制度更加完善。重庆直辖以来, 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包括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治、防汛抗旱、气象监测、森林防火、生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行政规章, 制定并出台了政府救灾救济工作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初步形成了救灾工作的法规体系, 基本实现了救灾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三是管理更加有序。近年来, 重庆市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对自然灾害依据不同标准实行分级管理, 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筹措、储存、分配与使用, 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

四是力度更加增大。防灾减灾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是重庆直辖以来救灾工作最显著的变化。直辖后, 中央加大了对重庆救灾经费的预算, 全市各级各部门对灾区的投入也相应增大,

五是手段更加增强。目前, 运用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 全市已初步建成“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网”、“三峡库区地质滑坡监测网”、“汛抗旱指挥系统”等, 使全市救灾工作的科技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三、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缺陷

近年来, 虽然全市救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政府救灾应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救灾工作管理体制与现行的救灾工作不相适应。

救灾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多个部门协调一致的行动, 而现行的是多头管理体制, 导致各自为阵, 难以形成系统合力。

2、减灾工程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减灾工程严重不足, 且现有减灾工程标准低、设施老化、装备落后,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

3、救灾投入与现行财政体制不相适应。

现在的救灾投入主渠道仍是国家财政和市级财政, 县乡两级财政基本上少有投入, “分灶吃饭”、分级负责的救灾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4、减灾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救灾工作

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受资金、人才、体制的限制, 减灾科技成果推广严重滞后, 自然灾害损失的科学评估从上到下至今也还没完全建立。

5、救灾法规体系与依法治灾不相适应。

国家没有自然灾害救助的基本法, 防灾减灾的许多共性问题和大政方针没有确立, 不利于救灾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四、大力提高重庆防灾减灾应急能力

政府是各种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主体, 建立健全社会有效应对突发灾害的应急体系, 政府是关键。因此, 为进一步提高重庆防灾救灾应急能力, 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一步完善城市灾害应急法制建设。

开展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立法研究, 构建和完善政府应对和处理城市危机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 这是强化政府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根本措施, 对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 尤其对加大政府部门协调、组织机制落实、人财物调拨的力度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2、建立和完善政府灾害应急政策。

加强应急信息系统建设, 除健全职能机构、培训人员、加强信息网络连接和信息共享外, 更为紧迫的是从信息报告制度入手, 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信息报告的责任、标准、程序、时限、渠道、协作等具体要求。这是政府加强应急管理、健全应急机制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民主建设的推进, 政府的职能应逐渐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3、推进科技减灾, 用现代科技提升政府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城市抗御灾害能力的大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进步的水准, 因此要大力发展防灾减灾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 把科技减灾纳入城市的发展规划;加大减灾投入, 建立具备通讯、预警、灾情评估和监视、确定行动重点地带、协调及分配救灾资源、公众信息与新闻媒介等多方面的功能高效的应急技术系统, 使之成为一个城市事故灾害的“神经中枢”。

4、加大减灾投入。

政府必须自觉地担当起防灾减灾投入主体的责任, 建立政府应急基金或发展灾害保险事业, 扩大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救灾资金按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分级建立救灾资金的投入机制;坚持减灾工程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后投入使用;对具有排他性财产权的减灾工程, 按“谁投资、谁使用、谁受益”的市场模式引资建设;广泛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建立多渠道、社会化的减灾投入机制。

5、通过各种形式, 向广大市民广泛普及防御地震、火灾、疫情等灾害常识。

在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灾害防御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工作, 强化城市人民的防灾意识, 提高居民的应急反应能力。

同时, 在新的历史时期, 重庆将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协调发展、综合减灾”的方针, 紧紧围绕秩序与效率这一目标, 建设防洪抗旱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气象减灾工程、地震预防工程、植物疫病防治工程、森林防火工程、灾后重建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 实现救灾工作系统化、社会化、科学化、法制化,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结语

防灾减灾是一个功在千秋的系统工程, 不可急功近利。它需要政府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利益负责的精神, 未雨绸缪, 守土有责;需要把建立综合性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切实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当中。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高低, 将成为全面衡量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安全防卫能力的标志。随着重庆防灾减灾应急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防灾减灾工作的不断推进, 重庆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将不断提高。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防灾减灾问题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提高重庆防灾减灾应急能力是确保实现重庆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重庆防灾减灾工作成果以及存在缺陷的论述, 分析当前重庆的防灾减灾应急能力, 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防灾减灾,灾害应急,救灾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佳军.重庆市救灾工作的新变化、新举措[J].中国减灾, 2002.4.

[2]方佳军, 罗敬军.构建五大防灾减灾体系,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J].重庆行政, 2006.2.

防灾减灾中国去向何方 篇8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汶川地震一年来,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根据各自职能,针对汶川地震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做了大量工作。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民政部在防灾减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防灾减灾规划,民政部组织编写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防灾减灾设施和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为加强国家级灾害风险项目建设,民政部组织编制《全国重点区域综合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工程项目建议书》和需求分析报告,编制《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项目建议书》,推进项目立项工作。

我国成功发射环境减灾星座A、B星,建立了卫星运行管理与减灾应用系统。“环境减灾”A、B星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灾害监测能力,我国减灾救灾工作有了稳定的数据源。这对提升我国灾害遥感应急响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灾情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中央级灾害信息管理业务系统一、二期建设已经完成,具备了对新灾数据的日常自动化管理、对历史灾害信息的自动化查询统计以及灾害信息的快速制图等空间信息处理功能,目前三期正在试运行。民政灾害信息报灾系统正在升级建设中。

民政部所做的另一项工作是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根据各地组织推荐,依据《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评选出284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城乡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民政部还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组织编写了《震后生活常识》、《地震灾区生活指南》、《灾区转移安置管理手册》和《避灾自救挂图》等系列减灾宣传资料,发往地震省。围绕国际减灾日主题“让灾害远离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配合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全面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基本技能。

此外,民政部还开展了国际减灾合作与交流,参加亚洲减灾大会,介绍我国减灾救灾工作。汶川地震发生后,民政部与财政部、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开展针对地震灾区实施紧急采购项目,利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先后获得12个国家24颗卫星的遥感影像数据1277幅。继续开展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减灾合作项目。

针对不足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看,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减灾综合性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我国尚缺乏综合性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省、地、县三级的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其次,我国的灾害监测体系还有待健全。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方面,重视致灾因子,关注灾情,但对灾害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认识不够。再其次,我国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国对工程防范减灾措施高度重视,但轻视非工程减灾措施。最后,我国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仍需提高。

针对以上介绍的存在问题,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今后尚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健全灾害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制定综合性的减灾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受灾群众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政府的灾害管理行为,强化对灾害管理工作的监管,使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在减灾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快各级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各级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减灾委的综合协调职能,全面提高我国的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

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方面,我国应在完善现有监测网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建设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完善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注重加强频发易发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在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方面,我国将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重大减灾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多灾易灾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抗灾能力;做好农业和农村减灾工程建设、工业和城市减灾工程建设以及重点地区减灾工程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整体的减灾能力。

防灾减灾的优秀作文300字 篇9

再通过这些讲座和活动中,让我明白了1当地震来临时,如果我们在大剧院里,要急时躲在墙角,或桌子下。尽量避免悬挂物,不要向人多的地方拥挤。2如果地震来临时,我们首先要先保护头部,应该拿起书包或枕头之类的物品保护头部。3当地震来临时,如果我们在大街上,应该跑向空旷的地方,或找座小房子,躲在小房子的墙脚……

前几天,学校还专门发了一张关于防震防灾内容的试卷,想检测一下这些讲座和活动的.内容我们记住了多少。

防灾减灾作文 篇10

1,减轻灾害共创和谐

2,防灾减灾,守卫我们的生命与家园。

3,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利国惠民。

4,防灾减灾须抓好,社会安定最重要。

5,有备无患平安相伴

6,警钟长鸣抓防范积极防灾保平安

7,无论春夏与秋冬,积极防灾不放松。

8,汲取教训,依靠法治,积极防御,共促和谐。

9,学习防灾减灾常识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10,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平安山西。

11,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12,学习减灾知识营造安全家园

13,增强青少年的减灾意识

14,尊重规律讲科学防灾减灾重行动

15,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城市综合防护能力

16,防灾意识时时刻刻 和谐社会年年岁岁

17,防灾减灾靠大家 和谐平安你我他

18,平安生活,需要我们防患于未然

19,月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防灾减灾日”

20,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法制保障能力

21,防灾减灾系万家 关爱生命靠大家

22,防森林火灾,保绿色家园,筑生态屏障。

23,防御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

24,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奉献爱心情系灾区。

25,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26,防灾减灾人人参与 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27,献出我们真情爱心,全力支援灾区人民。

28,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

29,减灾知识进课堂安全意识传万家

30,防灾减灾大舞台 有你参与更精彩

31,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

32,落实减灾责任,加强减灾教育

33,莫道防灾要花钱,减少损失加倍还。

34,灾害之前早预防灾害来了少伤亡

35,树立防灾 认识,增强防灾技能。

36,防灾减灾从娃娃抓起

37,安全属于你我他 防灾减灾靠大家

38,防灾求得平安在 减灾换得幸福来

39,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

40,安全属于你我他防灾减灾靠大家

41,减少灾害利国利民

42,传播减灾文化共创人类文明

43,重大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

44,积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45,全面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公众安全防范 认识。

46,全民携手防灾减灾

47,持续发展须防灾,以人为本要减灾。

48,积极防御,努力保障经济建设地震安全

49,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和谐山西。

50,防灾减灾靠大家和谐平安你我他

51,用法律落实防灾措施,强责任提升减震效能。

52,防震减灾,造福人民

53,未雨绸缪防灾减灾 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54,牢记汶川唐山地震教训,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5,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天兔”掠过,留下防灾减灾思考 篇11

广州此番有惊无险,在学生停课问题上十分审慎。有关部门在9月21日夜间才发布小学、幼儿园停课通知,中学则是9月22日上午才通知停课。“停课不停工”,许多第二天还要上班的家长略显被动。审慎停课是必须的,如能更加从容和制度化则会更圆满。香港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香港天文台一旦挂出八号风球,则意味着学校停课、政府部门停止办公,公众可以自行处置,实际操作起来效率更高。

“天免”掠过,而对防灾减灾的思考仍在继续。曾经,我们以为“人定胜天”,只要万众一心便足以战胜自然,然而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一厢情愿。在地震、泥石流、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有时也很无奈、无助。哪怕使用预报手段,提前知晓灾害来临,有时也无法完全躲过它的肆虐、蹂躏,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增强防范意识,做足准备功夫,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台风伴着暴雨,风灾意味水灾,“天兔”也不例外。最严重的汕头市,中心城区的老城区几乎全部受浸,水深处1米多。虽然,“天兔”恰好与天文大潮叠加,导致受灾地区海水倒灌,但受浸点总是出现在老城区意味着什么?积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内涝,原因之一还是地下排水系统老化、低效。狂暴天灾带来的不只有抗灾救灾的感人事迹,还包括对城市规划建设、灾害应急的思考。

每一次自然灾害都是一次涅槃,它让人类受难,也催促人类自省、成熟。经过“5·2”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难之后,我国感受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与紧迫感,相关制度也在不断建设中,人力、物力的投入也呈逐年增加态势。然而,在防灾、减灾的制度化、常态化上,仍未足够成熟,以应付各类自然灾害。可作证明的是,在5年多前汶川地震救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地震中亦有出现。

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研究 篇1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频发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早在远古时期先祖们就为了生存与各种自然灾害做抗争,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防灾减灾的历史。当前,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因此, 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相对于城市, 农村社区被认为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农村地区面积广大, 基础设施落后, 生态更加脆弱, 加之社会结构松散、社会管理涣散, 农村更易受到自然灾害的损害。加强农村社区防灾减灾建设, 培育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 促使社区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预防灾害的措施, 是降低农村社区的易致灾性的关键。

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社区防灾减灾现状

㈠我国农村地区防灾减灾的相关政策政策是政府对资源的一种权威性分配, 也是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在长期的防灾减灾实践中, 我国政府始终以提升城乡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为重点, 以提高全社会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水平为基础, 全面提高综合防范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社区层面的防灾减灾工作, 把社区作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的平台, 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社区防灾减灾的方针和政策。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将解决农村安全问题列为“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内容之一, 并提出“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提出“注重村庄安全建设, 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 加强农村消防工作”。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 把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作为今后减灾工作的八大任务之一, 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城乡社区防御灾害的综合能力。同时,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对社会公布了灾害信息员这一新职业。2008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首次提到“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指出“我国农村自然灾害多、受灾地域广、防灾抗灾力量弱, 必须切实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社区“尤其是广大农村社区和民族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是最大程度降低灾害影响的核心, 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2009年, 由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 经国务院批准, 自2009年起, 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截至目前, 我国已经举行了五届“防灾减灾日”的宣传, 且为了扩大宣传效应, 每届都提出了相应的主题。2011年6月6日国家减灾委发布了《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将人才建设作为增强国家防灾减灾综合能力的重中之重, 着重培育和发展基层防灾减灾队伍。

㈡当前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面临的困境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就是统筹考虑各种灾害及其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 积极采取行政、法律、科技、市场等多种手段, 综合运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防灾减灾资源, 广泛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协调配套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风险评估、防御救助等各个环节, 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本领[2]。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指凡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相关的行为都可称之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行为。一般情况下, 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大致可以从四个维度的进行研究。一是宏观的政策层面, 尤其指中央政府制定的社区减灾政策;二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建设, 既包括中央政府开展的工程建设, 也包括社区自行开展诸如避难场所等硬件建设;三是具体社区减灾管理, 如社区的应急预案建设、社区的演练活动、社区防灾减灾的机制建设等;四是社区居民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如居民的减灾意识、居民的防灾减灾技巧等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风险加剧, 农村社区防灾减灾面临诸多困境。一是农村社区的防灾减灾设施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是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基础牢、质量好、抗击灾害的标准高, 就能较有力地抵御自然灾害, 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就会少些。首先, 住房及其结构是影响居民生命安危的重要因素, 然而, 在农村尤其是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民房大多以土木结构和泥草房占绝大部分, 抗灾能力差, 这在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中均有印证。其次, 农村社区的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2008年初, 我国南方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 许多道路、供电、供水、通信、广电设施抗灾保障能力不高。再次, 绝大多数社区中缺少应急避险场所和医疗卫生站, 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能力十分有限。二是农村社区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和应急预案监管机制不健全。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前提。准确、及时、畅通地监测预警预报各种自然灾害, 能够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能够为群众转移避险减少灾害损失赢得宝贵时间。然而, 由于当前我国灾害预报体系尚不完善, 加之农村社区的落后和信息相对闭塞性, 农村社区灾害预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应急预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灾害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后, 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 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是为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各个方面所预先做出的详细安排, 是开展及时、有序和有效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农村社区灾害预报体系经过几年的发展, 国家、省、市、县四级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正向乡 (镇) 和村一级推进, 但预案建设普遍面临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应用性不够的难题和困境。如在玉树地震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性工作评估中就存在下列问题:就指出应急预案不规范, 预案雷同、重形式、轻内容;不同的预案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调;预案缺乏必要的演练等。这种虽然制定了应急预案但其可行性较差的状况, 与应急预案监管机制不健全有很大的联系。三是农村社区民众灾害意识不够。灾害意识通常包括灾前预防意识 (平时对灾害的预防意识) , 灾害思想意识 (居民对灾害政策、法规、防治措施、防治体系的理解) , 灾时救灾意识 (面临灾害时可能的心理及行为反应) , 灾害风险意识 (对自己遭遇灾害风险的认识) 。当前, 农村除了易受到常见自然灾害的侵袭外, 还有诸多人为灾害在威胁着农村社区的安全, 比如, 大型水电站、煤矿、化工厂等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再加上地方小水电、小煤矿、小矿山、小化工等高危小企业几乎全部在农村社区, 使得农村地区灾害隐患多, 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进一步削弱了承受和防御灾害的能力。虽然农村地区是因灾破坏的最严重地区, 但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并没有因为灾害的发生而明显加强。一方面, 农村由于教育水平普遍落后, 农民文化素质低, 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危机意识, 多数农民缺少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演练, 把灾害的发生当做是小概率事件或直接忽视灾害问题, 当灾害发生时没有经过成熟思考的逃生路线, 影响了自救效果, 当灾害发生后也大多也只能被动等待政府救援。再加上, 当前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男性劳动力大量输出, 人口构成以留守人口 (老人、妇女、儿童居多) 为主, 这部分人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 信息化程度弱, 对灾害信息和知识处于未知或半未知状态, 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弱, 当灾害来临, 这部分人更易受到灾害的伤害。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防灾意识, 村民在生产或经济活动中对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利用和掠夺性开发, 各种破坏农村资源、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活动频繁发生, 使得一些传统自然灾害中的人为诱因越来越强[3]。

二、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培育

㈠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村民灾害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村民灾害意识是提高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前提, 提高互救自救能力是本质, 社区的本义就强调邻里间的守望相助, 就是要培育村民自救互救、守望相助的精神。建设防灾减灾型农村社区, 说到底是为了保障居住在农村社区内居民的安全, 但这并不是说居民只是被动接受保护的客体, 相反, 居民应从自身做起, 成为积极应对各种灾害的主体力量。如果社区居民不具备相应的危机意识和自救常识, 再完备的法律、再完善的安全设施也无法保障每位居民的安全。首先, 要了解可能的灾害。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识别和宣传当地的主要灾害的产生原因、产生时的预兆和自救方法, 为防灾减灾做好各种准备。其次, 要进行定期的防灾减灾演练。一方面由村干部组织村民进行逃生演习, 并在演习中总结避灾经验和技巧;另一方面, 加大学校教育中关于灾害知识和自救技能的比重, 让学生将防灾自救的技能带回家庭之中, 进而提高每个家庭的抗灾能力。最后, 了解政府预防灾害的政策, 推行防灾人才体系建设。防灾人才建设具体到农村社区就是把村干部、社区内外减灾志愿者、减灾技术专家、减灾政策顾问均纳入农村社区防灾人才队伍中, 形成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中坚力量, 在灾害预防组织救助灾害教育等方面发挥各自特长, 共同努力将农村社区减灾防灾工作朝着系统化、细致化、人本化的方向推进。

㈡进一步完善设施安全建设完善的安全设施是建设防灾减灾型社区的基础, 具体包括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首先, 继续完善农村社区房屋建设标准。对于农民居住用房, 国家进一步加大补偿力度, 以政策引导和资金补偿的方式促使农民修建更加安全的住房;对于农村危房改造, 科学选择居住地点, 提高农民住房抵御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于农村公共设施, 如在学校、医院、工厂等建设过程中, 则应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 多部门严格把关, 并接受上级检查和公众监督, 确保建筑工程达到国家房屋建设标准。其次, 建设农村社区中的避灾场所。与城市社区不同, 农村社区没有较大的广场或花园, 大多数农村校舍中的操场也不能满足避灾需求。因此, 要在每个农村社区建设一处结构牢固、布点科学、方便转移的避险安置场所, 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应急避险和基本生活保障。最后, 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提高农村社区的抗灾保障能力。

㈢完善农村社区预警预报体系, 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一方面, 完善自然灾害灾情上报与统计核查系统, 尤其重视县级以下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 优化功能布局, 提高监测水平, 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 建立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 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 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能力建设。另一方面, 因地制宜,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并定时演练。在制定预案前必须要了解当地灾情、民情以及抗灾能力, 因地制宜编制应急预案, 同时预案应明确社区灾害应急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 规范紧急状态下救助工作程序和管理机制。

㈣健全就在组织体系健全救灾组织体系是建设防灾减灾型社区的保障, 在国家层面, 强化国家减灾委的综合协调职能, 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综合减灾协调机构。在农村社区层面, 也需要社区内部合理分工、相互配合, 只有建立起一个健全有序的防灾减灾行动体系, 才可能使防灾减灾工作有效展开并落到实处。具体而言, 要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 依托农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 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广泛参与, 建立健全村级灾害信息员制度, 畅通灾害发现报告渠道。

加强农村社区防灾减灾建设, 提高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 涉及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当前, 在联合国“安全社区”建设的倡导下, 城市社区防灾减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农村社区防灾减灾面临诸多困难, 能力不强, 因此, 加强农村社区防灾减灾建设势在必行, 只有不断加强、完善防灾减灾建设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才能最终将农村社区建成安全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沙勇忠, 刘海娟.美国减灾型社区建设及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⑵.

[2]李学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J].中国减灾, 2008, ⑾.

上一篇:初级公益性考试试题下一篇:小鸡和小鸭四年级作文